发布时间:2023-12-28 11:54: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差异的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广告翻译;文化差异;语境直译;翻译
0.前言
广告,作为商品与人接触的一个重要媒介,已经广泛存在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成为商品营销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体发展的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竞争愈演愈烈,随着商品国际市场的开拓,广告也随之在国际间衍生开来。广告翻译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与差异。广告翻译是集文学、修辞学、心理学、美学、营销学等众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既是翻译中的一部分,又对翻译内容进行了更加精炼、更加赋予朗朗上口语感的升华。
1.广告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体现
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大部分产业都面临着大量的企业或商品的“输入”与“输出”问题。广告,作为商业营销的重要手段,也日趋国际化,涉外广告翻译也成为了语言学关注的另一个新兴领域。如何恰当的运用广告将商品所属国的文化与广告受众国的文化衔接起来,就成为了翻译工作者承担广告翻译工作的重点。文化差异是跨国广告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在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平衡点,既不失本土文化元素,又融合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才是广告翻译的成功之处。
1.1不同语言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差异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加重要。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的结晶,因此,语言只有置身于文化中才能够完美的释义。在广告翻译中,如何选择恰当的语言就必须要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众所周知的咖啡广告名句“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感觉,甚至能够从这句广告词体会出一种咖啡香气弥漫的感觉。这句广告词的原文是“Good to the last drop”,咖啡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将这种文化引入中国显然需要加入中国的文化元素来对这句广告词进行翻译。“好到最后一滴”,这样的翻译显然无法引起中国人的兴趣,茶文化源于中国,受茶香四溢这种感官感受的启发,对“Good to the last drop”做出了另一种解读,显然,“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对咖啡做出了最恰当的诠释。
1.2广告翻译的作用
广告的作用是向受众者传递商品信息、企业理念、本土文化,而广告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受众者看懂,这样才能够在受众者的文化环境中发挥广告本身的作用。广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广告翻译的作用不仅要将广告转换成受众群体能够识别的语言,更要让受众者通过广告领会到深层的文化内涵,商品的信息与企业的理念,从而产生购买欲望。因此,广告翻译不需拘泥于原文,而更重要的是要迎合受众者的文化需求,选择尽可能精炼的语言,准确的对商品特征、特性、特点进行描述,这才是广告翻译的最高境界。
1.3文化差异的几种形式
文化差异是一个较为广泛的范围,其中包含若干种不同的差异形式,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例,在文化差异中,思维模式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差异、文化形成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民俗差异、审美视觉的差异等等,都是文化差异的组成部分。在广告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差异,就要全面的了解文化差异的各个组成,兼顾各差异的平衡点,才能够做出恰当的翻译。在价值取向上,西方文化更注重个性的发展,而中国文化则强调大众的认同,因此在广告的制作上,价值取向是决定着消费者是否会实施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广告的翻译过程中就需要将两者文化向融合。如果广告内容个性较为突出,则需要在广告语上与受众群体建立一种亲切感,使之能够达到价值取向差异的平衡点,弱化价值取向差异。此外,民俗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中国俗语“爱屋及乌”充满了一种怜爱感,而“Love me love my dog”,尽管有异曲同工之效,但如果直译成汉语就毫无意境可言。广告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只有深刻了解两种文化才能够敏锐的对语言进行恰当的处理。
2.广告翻译与文化融合
2.1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
语言通常都有相对应的语境,语境变化势必会引起语言语义的变化。语境就是一种外部的文化环境,广告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从一种语境背景下迁移到另一种语境背景下的过程,也就是源语文化到译语文化的过度过程。广告在受众国的环境下,地理、经济、政治、信仰、价值观等外部语境均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通过广告翻译来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语境关系,使广告语言能够发挥他本身的作用。或者说,通过广告翻译,来采用另外一种语言,来适应新的语境关系,从而不改变广告本身的作用。广告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广告就像空气与人一样,不可分离,文化是广告生存的基础。当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存在矛盾时,广告翻译应当如何将两者兼容呢?这就是文化融合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广告翻译的过程中,采用意译的方式通常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2.2译者的局限性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广告翻译者是广告的重要参与方,译者的个人文化底蕴、翻译技巧、语言驾驭能力等都是个人因素对广告翻译的影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充分的发挥他的主体性,又要技巧性的回避个人的主体性。例如,在对广告的理解、感受和表达等环节,译者要充分运用个人的主体性,对广告进行主角立场的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将语言表达方面的专业才能展现出来,运用恰当的精炼的语句来诠释广告。然而,回避主体性则表现在尊重原作方面,广告的原文也是很多语言高手的神来之笔,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不能够抹杀译者的主体性,又不能过多的表现个体性从而失去了广告本身的原作魅力,这是广告翻译中中和了两种文化以后的另一个翻译境界。
2.3翻译技巧的运用弥补文化缺失
众所周知,能够直译一种语言不算是翻译,因为直译会造成很多歧义,除了直译,意译、套译、音译等翻译技巧的综合运用,甚至是创造性翻译的使用,都能够对广告翻译制造出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通常综合运用翻译技巧的广告翻译,更能够收获满意的效果。通过运用翻译技巧来弱化文化差异,特别是对于填补一些两个文化间缺失或是文化衔接不畅的语言,更适合用翻译技巧来弥补。“coca-cola”,原意是两种香料的名字,显然这两种香料从产地到使用,在我国的文化传承中都鲜有记录,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只能借用翻译技巧来处理,“可口可乐”这一成功的翻译,既赋予了受众者一种口感上的享受,又传递了一种商品的信息,最终成为一项经典的广告翻译。
3.结语
广告翻译是翻译领域的新兴焦点,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日趋频繁,更多的广告也将推向国际化,不仅要将国外广告引进来,更要将我国的广告推出去。因此,广告翻译是一则广告跨国生存的重点与核心,广告翻译者要通过不断的研究才能够使这项工作得到持续的发展,从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王辞,陈宁.广告翻译中的情感传递与文化内涵[J].嘉兴学院学报,2002,(02).
[2]孟铃凯.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意义及其对广告翻译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1,(07).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67-01
一、中西礼貌原则概述
Brown和Levinson(1990)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礼貌是一种保全面子的做法,而面子是交际双方通过对对方假定自己所表现出的行为,为自己有效求得的社会价值,面子是礼貌概念的核心。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说一些有利于己而不利于他人的话语,这些话语被称为“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 因此,所谓礼貌就是要最大程度的降低这些“威胁面子的行为”,体现处对面子的尊重。
顾曰国(1990)在研究了中国礼貌的历史渊源后,总结出了汉语文化的四个基本礼貌特征:尊敬他人(respectfulness)、谦虚(modesty)、热诚(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他认为,尊敬他人是对他人的肯定、欣赏、顾及他人的面子、社会地位等;温文尔雅是指自己对他人的言行要符合某种标准。通过对礼貌准则的进一步研究,顾曰国(1992)归纳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则:(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礼貌作为一种标示人类文明的社会现象,既具有普遍性,又存在着差异性。是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辨证统一。不同的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文化赋予了礼貌不同的内涵。因此,可以从礼貌原则的不同看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二、礼貌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不同的价值观体系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集中体现为以群体依存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和以个体中心为特征的西方文化的差别。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都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倡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成己”与“成人”的观点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肯定只有通过帮助和成就他人才能使个人的道德价值得以实现和完善。到了宋朝,“成人”和“成己”的思想已发展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在这一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逐步形成了群体相互依存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以集体利益为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人们的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因此“贬己尊人”和“谦虚”的礼貌行为备受推崇。而西方文化由于受到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的影响,人们追求平等、自由、独立,逐步形成了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崇尚个人自主、个人奋斗及个人成就。在言语交流中突出自我,主张个体价值至上,不被他人的思想及情感左右,尊重个人权利和行动的自由。
(二) 不同的思维模式
西方文化的个体思维定势是基于“天人相分”的宇宙观,认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人与神乃至世界万物都是二元对立的,强调事物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因此西方的思维习惯于从部分到整体,重逻辑分析;把事物“一分为二”,进行“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具有更强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思维带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的差别,简化了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另外,中国人对环境十分敏感,容易受环境影响,容易对社会提示产生反应从而屈服于社会,更重“礼”和“面子”,因此语言具有简洁、含蓄、委婉、强调语言形式的特征。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发生冲突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礼貌原则,如何尽量不伤害对方的面子,至于话语中的意义表达只能靠听话者自己体会了,正所谓“明人不用重话,响鼓不用重锤”。
三、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差异之应对
由礼貌引起的语用失误属于社交语用失误(托马斯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涉及话语的语言问题,源于学习者对非本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错误使用) ,它涉及话语的文化差异,是指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要想尽可能避免这一语用失误,要求交际的双方取得文化上的认同。所谓文化认同,就是交际双方应认同所处的文化氛围,并尽量使用同一文化的标准与规范。要强调的是,文化的认同是相互的,不仅要维持自己的文化,使得自己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还应认同他人的文化,使人类文化的发展不断融合,共同发展,在发展中相互交流与借鉴。
总之,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言语习惯的影响下,礼貌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同时中西方之间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了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的诸多语用失误,造成交际障碍。基于不同的文化对礼貌行为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实际交际中,应以一种文化平等的心态,学习和研究不同文化下的礼貌原则和交往规则,寻找规律,灵活运用,提高交际能力,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艳. 谈中西礼貌原则.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历史的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而从小耳濡目染本国文化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乏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因素的差异,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把中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势必导致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出现错误或产生误解。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中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多种困扰因素。笔者通过多年英语教学发现,中学生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候语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朋友之间都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两种语言各有一定的方式来表达。英语通常的问候语为:Hi! Hello! How are you?以上的问候在中国人之间很少用到。而汉语常用的问候语有“你吃过了吗”“你哪儿去” 或“你干什么去”,其实这些都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而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饭了”“要到哪儿去”“去干吗”。中国学生如果缺乏英美人打招呼问候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而按照汉语的“套话”去向一个讲英语的人打招呼“Have you eaten your lunch?”他就可能以为你要邀请他共进午餐,如果问“Whe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则会有打听他人隐私的嫌疑。
2.称呼
在我们国家“同志”“师傅”被用于不同的性别、身份、地位的人。而在英美国家一般用Mrs、Mr、Miss、Ms或者Sir、Madam来称呼。再比如,中国学生总喜欢把“老师”称为“teacher”,在英语课上,学生就会这样称呼老师“Good morning,teacher Wang”,其实“teacher”在英美人士的文化中,表示一种职业,而不是称呼语,更不是尊称。因此,根据英语国家说话的习惯,我们学生应该说“Good morning Miss/Mr. Wang.”
3.称赞和恭维
中国人和英美人士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或物总要称赞一番,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外国人常常吃惊地发现,当他们称赞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予以反复否定,而不像外国人那样坦然地用语言表达感谢。例如,当外国人表扬中国学生的英语说得好时,该学生就会说:
A: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B:No,not at all.
其实,对这样的赞美之辞说外国人常用的一句“Thank you”就行了。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把自谦看作是一种很重要的美德。这种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或错误。
4.隐私和禁忌语
不同语言中禁忌语常常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中国,人们询问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似乎是常事,但在英语国家这些被视为个人隐私的问题都要回避,否则,容易引起对方反感。因为询问这些问题,是对他人不尊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例如,中国学生由于对外国人的好奇心和关心,初次见面常会问下面的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一连串问题的话题。
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wages?
How much do you earn?
You make a lot of money,don’t you?
What’s your name?
Are you married?
西方人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的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他们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
5.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在西方国家,人们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说法。当然,西方人所喜欢的狗的某些品质,中国人也喜欢,如狗忠实可靠、勇敢、聪明等。但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并非因为它是个好伴儿。就是说,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二、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的学习问题的对策
为了避免和减少错误,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
1.提高自身及学生的英汉语言对比意识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其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教师要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在充分考虑母语特点的情况下,利用英汉对比,体会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英汉的相同之处,表达起来比较容易,英汉的不同之处往往是困难所在,时常体会英汉的不同之处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就能预见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从而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避免本族语的干扰,准确判断其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论文关键词:东盟;商务谈判;文化差异
一、东盟各成员国的文化差异成因
(一)文化的概念
其实,文化的定义很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或民族的显着特征。
(二)东盟各国文化差异成因
1、经济差异
经济差异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而这些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东盟各国在经济上发展并不平衡,经济上的不平衡对文化的作用使得各国的文化显出千差万别。
2、政治差异
政治差异是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及政策法规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统一规范的作用,从而使得各国人民在政治观念的方面存在着差异。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体系,有别于其他东盟国家,而其他东盟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也各有不同。
3、地域差异
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等的差异,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由于东盟各国温度不一致,就会导致穿着传统有巨大的差异,比如柬埔寨处于热带气候区,全年炎热潮湿,年平均气温在27℃左右,这样的气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特色衣着:纱笼。
4、民族差异
民族差异是指不同的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风俗和爱好、习惯。他们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有其特点。东盟各国民族种类繁多,每个国家因民族的多样化都有各自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如泰国泼水节、柬埔寨的送水节、老挝的拴线仪式等等。
5、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世界上有3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东盟各国受伊斯兰教和佛教影响比较大。其中有些国家还存在多种并存的情况。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文化差异对谈判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同群类的人文化各异,这种差异有使不同文化的群体相互疏远的倾向;另一方面,文化的差异也会造成不人们沟通与交往中的障碍。因此,要求谈判者承认文化的多元性,进一步理解其他文化。在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谈判之前,要清楚地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还要掌握其他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了解和态度,从而得知对方是怎样看待自己、将在何种程度上接纳自己,然后才有可能考虑缩小彼此间的有效途径。总的来说,文化对谈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沟通过程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谈判沟通过程的影响最显着的是体现在语言上。语言是不同的个人、群体、民族,以及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国际商务谈判首先要过的关便是语言这一关虽然翻译或者谈判双方共同认可的第三语言可以解决语言沟通的问题,但是其差异还是无法避免的。
(二)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谈判风格是人员在谈判过程中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建立在其文化积淀基础上的与对方谈判人员明显不同的关于谈判的思想、策略和行为方式等的特点。文化上的差异会导致平等观念、时间观念、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利益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关系意识等方面的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谈判风格。
(三)对伦理与法制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所有的商务活动都要在法律关系下进行,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伦理观念和法制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大多数东盟国家和中国一样,注重的是亲缘关系和个人关系,人与人之间并不主要以利益交换为基础,而是注重非经济性的人情交换。一旦发生分歧与争端,他们都比较倾向于用人情解决,诉诸于法律则是次之的选择。
三、东盟各国的谈判风格
马来西亚是一个复杂的、多种文化交融的多种族国家。在马来西亚,在正式的商务谈判开始之前,最好谈论一些比如观光,旅行,饮食等等一般的话题,切忌谈论当地的风俗政治,或。最好让对方来决定正式的商务谈判开始的时间。如果外方谈判人员希望能够按时进行谈判,可能当地的谈判代表并不会按时达到,最好有等待的耐心。由于马来西亚等级观念比较明显,所以要对对方谈判人员中的年长者或职位较高的组织者保持相应的尊敬态度和礼节。在谈判中,马来西亚谈判者比较喜欢会采用委婉言语,且在说话的时候不喜欢被打断,谈话声音过于喧哗的话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几个人同时说话也会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在谈判场合,除了礼貌的握手之外最好不要别的身体接触。在谈判过程中,马来西亚人都喜欢讨价还价。为了避免不希望的损失,在开价或是提出报价单的时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一些有经验的谈判者都会为了达到最终交易的目的而在价格上作出一些小小的让步。如果出现争端,马来西亚人不喜欢通过传真或者电子邮件来解决而习惯以面谈的方式来解决。在解决商业争端的时候他们更看重关系而不是条款或法律条文。在谈判的刚开始的时候,最好让你的律师在幕后指导而不是直接出现在谈判桌边。因为律师的存在马来西亚人眼里是缺乏相互信任的表现。
印度尼西亚的商业文化也是复杂多样的。在印尼当地的文化中,关系非常重要,注重等级制度,时间观念不强。和东南亚其他邻国一样,印尼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等级观念在印尼也是比较受重视的,因此在谈判过程要注意年长者,或职位较高的组织者,尤其是男性的意见。在任何商业会谈的时候,都会有茶水供应。但是无论你有多么渴都不能在主人饮用之前就擅自喝,这是一种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或是不礼貌的行为。由于印尼人习惯委婉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谈判过程中最好不要用过于直白或坦率的语言,否则会激怒对方。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也不要打断,否则他们会很容易生气。印尼人信仰伊斯兰教,因在谈判桌上传递物品的时候不要用左手传递,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如果你是个左撇子的话,可以用左手签署文件,但是递给对方的时候一定要用右手。印尼人喜欢讨价还价。为了避免不希望的损失,在开价或是提出报价单的时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明智的谈判者会事先预料到这些,并留有足够的讨价还价的空间。由于印尼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所以他们关系比将要签署的合同重要的多。面对商务争端,比起寻 求律师或诉诸于条文法律,印尼人更愿意面对面地商谈解决。当然,为了避免日后的争议,需要把每一点落实都到书面上,如果对方提出日后就合同上的某些条款进行再次谈判的时候,你要表示同意。
在南亚国家中,菲律宾的商业文化很独特。菲律宾人的确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具有相同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信仰。菲律宾人比较注重私人关系和等级关系,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在谈判活动中外方较年轻的谈判者应当听从高级菲律宾人士或年长人士,尤其是男性的安排,当后者是买方或潜在的客户时尤其应该如此。在谈判时,菲律宾人语气很柔和,且很少打断别人的讲话。大声讲话会被认为是一种冒犯。称呼对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姓氏前加职称,菲律宾人非常注重这点。菲律宾人对讨价还价乐此不疲,所以,在开价或是提出报价单的时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与菲律宾商人进行谈判,耐心是最重要的条件。
泰国的风俗习惯、传统惯例以及商业行为等等很多方面都受到中国和印度的影响。与上述几个国家一样,泰国人较注重等级关系,在这个国家,年长的人或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男性。因此如果对方谈判人员中有男性政府官员或年长者,应注意给予相应的尊重。在于谈过商人进行谈判的时候,一定要买避免谈判时间时间过长,如果谈判过程时间太长,可用在中间参插一些休闲活动。因为泰国人不喜欢一直工作而没有休息,所以适当小活动可以使谈判顺利完成。在谈判桌张,泰国人同样热衷于谈价还加,所以准备好完善的价格策略和耐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多数泰国人信奉佛教,所以在他们看来,脚是最不洁的。因此谈判人员在就坐的时候切忌露出脚底或是鞋底,用脚或者鞋去指、碰到物体是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在泰国,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可以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缅甸在古中国文化和古印度文化之间形成了一座文化桥梁,缅甸人在价值观、态度、信念和行为与中国人和印度人存在很大的相似度。但是由于缅甸已经独立发展了很长的时间,所以在那里进行商务谈判也会遇到特殊的挑战。缅甸人的种族自豪感使得他们很瞧不起外国人,因此与缅甸商人进行谈判时,最好是按照对方的方式安排活动。在谈判中,缅甸人一般习惯采用间接、委婉,以及含糊的说话方式。他们说“Yes”的时候只是表示“我明白了”而并非“我同意”。在缅甸,公司或者组织中的人员是按年龄和等级来划分界限的,由于他们特别注重等级关系,所以对于对方谈判人员中的年长者或职位较高者给予特别的尊重是非常必要的。和泰国一样,缅甸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所以在谈判过程中传递物品或文件的时候一定要用右手。与缅甸商人谈判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耐心是必须的。
就像在其他亚洲国家一样,人际关系在越南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谈判开始之前和对方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在时间上,虽然越南人自身观念并不很强,可是他们却希望对方守时,所以迟到会被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敬。等级关系在越南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对方的谈判人员当中有年长者或高级政府官员,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尊重是非常必要的。越南人很重视“面子”,所以如果在谈判时对方出现了错误,千万不能当面指出来,要给对方保留面子,纠错可以在休息时或私底下进行。越南商人在讨价还价的时候并不会明确地表明态度,但是却希望他们的对手对价格和条件做出重大的让步。所以在制定最初价格的时候留一些讨价还价的筹码在最后时使用是很必要的。通常还会出现越南商人在合同签订仪式结束的几周以后要求重新谈判合同的主要部分,这是因为越南商人认为双方关系密切,所以形式变化的时候,对方会在任何时候同意对合同进行修改。
新加坡在世界市场上是独特的。新加坡的文化与亚洲多数国家一样,注重家庭,面子和权威,但是同时新加坡的商业文化快速地朝着国际化风格发展。虽然和其他的东南亚人相比,新加坡人习惯于更加直接地讲话,但是新加坡人还是尽量避免回答提问或者要求时,直接说“不”。在谈判桌上,大新加坡人倾向于用轻柔的语调进行对话,大声说话或者打断别人的说话都是被视为没有礼貌或缺乏教养的行为。新加坡人喜欢用微笑来掩饰焦虑、尴尬,所以看到他们一直微笑并不一定是他们一直很高兴。入座,双叉时,不要让你的鞋底指着某个人。不要用脚接触东西或者移动东西。在新加坡,谈判的进程比具有更加以生意为导向商业文化的国家要慢一些。熟悉新加坡商务风格的人都会发现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坚持不懈的谈判者,因此与他们进行谈判一定要具备耐心和毅力。
文莱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文莱人把伊斯兰教规视为生活准则。和其他国家的伊斯兰教徒一样,在用餐以及很多场合都是用右手,因为左手是被视为是不洁的。文莱人由每天礼拜五次的习惯。这五次礼拜分别是“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而且每星期五必须回到教堂参加聚礼和祈祷。因此如果是和文莱的伊斯兰教徒进行谈判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宗教习惯。文莱与人交流的时候说话都是比较和气的,大声喧哗或者争吵都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与文莱商人进行商务谈判,除了要注意对方的宗教习惯外,还要注意态度要谦虚,温和。
柬埔寨由主体民族高棉族(占80%)等20多个民族构成,高棉语为通用语言,与英语、法语同为官方语言。柬埔寨人质朴、友善,很注重礼节礼仪方式。最普遍的礼节是合十礼,商务场合也可以用握手表示问候,但是异性之间仍行合十礼为宜。在柬埔寨的文化中,白色象征着死亡,所以和对方进行谈判时应注意不要穿着白色的衣服。由于多数柬埔寨人信奉佛教,所以在他们看来,脚是最不洁的。因此谈判人员在就坐的时候切忌露出脚底或是鞋底,用脚或者鞋去指、碰到物体是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此外,在商务交往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去随意触摸别人的头部,这是是对他们的极大不敬。
老挝位于中南半岛北部,有60多个民族,通用老挝语。老挝人普遍信奉佛教,注重佛门禁忌,见面用合十礼问候。由于多数柬埔寨人信奉佛教,所以在他们看来,脚是最不洁的。因此谈判人员在就坐的时候切忌露出脚底或是鞋底,用脚或者鞋去指、碰到物体或从坐卧之人身上跨过去,均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在今天老挝的商务场合,也流行握手礼,尤其是同外国客人交往多行握手礼。在谈判桌上,老挝人态度都比较温和谦逊,话语柔和,切记不要打断他们的讲话,不要在谈判时用过高的声调与之讨论。
四、应对东盟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问题的策略
(一)做好谈判的准备工作
谈判之前,收集信息、提供资料、参与拟订谈判计划和设计谈判方案。在谈判前尽可能充分了解己方尤其是对方的实力,目标意图和双方退让的幅度,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我们才能胸有成竹地独自或陪同上司坐在谈判桌前,与对方就共同感兴趣的事情讨价还价。收集谈判双方的信息资料尤其是对方的真实情况,譬如,对方的法人资格、资信状况、法定地址、本人身份和经营范围以及企业现状,对这些基本情况事先应予审核或取得旁证。还有谈判对方负责人的个人情况,如年龄、学历、资历、个性、爱好、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通过这些了解和分析,对双方在谈判中所处的地位,各自最大的需求和让步的范围、幅度、谈判的时限等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在谈判中就能做到审时度势、进退自如。其次是确定参加谈判的人员。选择适当的成员组成谈判班子,是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下一步则是确定谈判的时间。谈判于何时举行、何时结束,很有讲究,有时候甚至会影 响谈判的过程和结果。谈判必须等候合适时机,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除此之外,要避免在上司或其他重要谈判成员身体不适、过度疲劳、精神心情不佳时安排谈判。另外还要尊重对方,在征求对方意见的基础上,选择双方都认可的时间举行谈判。此外,明确谈判的地点也是准备的必要工作之一。一般来说,选择谈判地点,以自己越熟悉的环境越好,因为每个人都天生具有领域感,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里,能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的睿智与口才,而且容易说服对方。同时还应确定谈判的目标,最后则是制定谈判方案。设计方案时,要对对方可能提出的方案作预测,并提出自己应对的方案。只有这样,对手提出方案时,才能应付自如。谈判方案应尽量切实可行,并且留有现场发挥和见机行事或者必要调整的空间。所有成员都应谙熟谈判方案,争取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还要绝对保守谈判方案的秘密,否则将会造成谈判的失败。
(二)克服沟通障碍
商务谈判中的沟通障碍一般是由语言,时间观念,心理,以及礼仪这四个因素引起的。要克服这些因素引起的沟通障碍,一是要收集和整理多方信息,即收集有关谈判对手的信息资料。除了客商的合法资格、公司性质和资金状况、公司营运状况和财务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外,还要还应该全面动态地了解对手的期望、对方的民族习性、谈判手段和语言文化以及对方的实际决策者、实际决策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他们的职权范围以及了解谈判对手的文化所特有的谈判技巧。此外,收集如科技信息、有关政策法规、金融方面的信息、有关货单、样品的信息等相关的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是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目的是再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再进行分类、存档,同时结合谈判项目的具体内容,分析各种因素与谈判项目的关系,并根据它们的对谈判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进行排队,通过分析制定出具体的谈判方案与对策。
中国体育文化的核心概念表现在“利他”性。“仁、义、礼、智、信”的对象都是他人,不是自己,这是一种纯粹的以他人为中心的做人做事原则,突显了中国人自身更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体育文化价值选择以“乐行而礼成”和“经世致用”为教化原则。体育文化主张利用体育活动修心养性,将体育活动纳入治心、修身、为国、观人的教化过程中。
西方体育文化核心内容则表现了“利我”性。“勇敢、竞争、自由、平等、节制、谨慎”的对象都是自己,没有他人的位置,是一种典型的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的做人做事原则,突显了西方人同样重视处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影片;中西丧葬文化;不同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22-01
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在如何处理逝者的问题上都各不相同。本文旨在从反应中西丧葬文化的两部影片中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伊丽莎白镇》这部影片展示了一种与我们平常所见完全不同的丧葬文化。我们在影片中会看到:在德鲁父亲的追悼会上会场布置的张灯结彩,与会的每个人都笑容满面,德鲁的母亲在主席台上翩翩起舞,台下还掌声雷动。最后的摇滚乐队的演奏,实实在在的将追悼会变成了一次家庭大聚会。在这电影里面,西方的丧葬让人几乎感受不到像我们这般铺天盖地般的、让人无法喘息的悲伤,而将这种悲伤转化成了对逝者的怀念中。另一部影片《黄石的孩子》,则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这部影片中有两个体现丧葬的场景。一个是石凯,周润发在掩埋石凯后,朝天打了三枪,而中国传统下葬时有“放鞭炮”的风俗,是送行的表现。另一个是下葬何克时的情景,给掩埋尸体的深坑一个大大的特写,反映中国人“入土为安”的安葬理念。描述死者长逝时,亲朋尽在左右,但不管是妻子也好,学生也罢,感情都非常内敛,默默的哀悼。这和中国传统是相悖的。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是在下葬前众人必嚎啕大哭,以示悲痛欲绝。整个影片让大家感受到肃穆。由这两部影片我们可以中西丧葬文化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点, 颜色,在传统的丧葬中,中西方国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颜色。在中国,丧礼以白色示悼念。死者脸上的面衣是白色的,孝子的孝服是白色的,丧停的房间窗户镜子等都要用白色来遮封,祭幛也是白色的棉布等,整个丧葬是以白色为主色调。在《黄石的孩子》中,石凯和何石去世时都看到空中飘着的白色的风筝,而同时又有漫天遍地的白雪。而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色, 西方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领带。参加者身着黑色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而《伊丽莎白镇》中的色彩却有打破传统的意思。
第二点, 宗教,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按照中国古代的丧俗,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人死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中国人视死亡为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有轮回之说。这显然也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佛教认为众生的存在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必受生前行为的规定,轮回于天、人、鬼、畜、狱“五道”中。由此可见,佛教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死观。
第三点,伦理,西方的伦理道德观,用著名的伦理学专家黄建中的话来说就是:远西伦理是宗教伦理、个人本位、利权平等、崇尚亲爱等。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伦理价值观称为“重个人”的价值观。所以在《伊丽莎白镇》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体现的重个人的思想。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
第四点,风俗。中国厚葬,西方简丧薄丧。所以中国丧葬有停尸仪式,报丧,做‘七’仪式 ,入土为安。在停尸仪式时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石凯去世时,周润发的三枪即报丧。中国丧葬风俗中,灵堂桌上摆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所谓“守灵”。《黄石的孩子》中,何克病重,丽在他的病榻前摆放着一大盆蜡烛,何克身旁也有一支。何克死,蜡烛灭。蜡烛成为人生命的象征。所以在中国人的生死观中,既寄希望与轮回。西方的葬礼比较简单,多采用宗教形式,通常在教堂举行。葬礼前,与中国一样,灵柩要放在教堂中由亲友们轮流守灵。据学者们分析,守灵习俗是由古时人们心理上的原因所导致:一是死者亲属始终抱着死者会重新苏醒的幻想;二是他们曾在死者生前尽心竭力地加以看护,虽然这种看护现在已不需要,但他们仍不忍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天长日久,守灵便成为对死者表示尊敬的一种习惯作法。
小结:一部影片,了解了一种文化。两部影片,两种文化对比。通过对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分析,文章认为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中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仍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 语用问题 礼貌原则
礼貌用语作为语言的~部分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这也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中美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在交往中必定存在障碍,语言学家称为语用失误。中美交往中出现过多的是社交语用失误。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不同,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很不合适的。
一、恭维与应答
恭维语作为一种社会言语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据调查,英语恭维语除表示欣赏以外,其主要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西方人喜欢求新求异,因此常对某种“变化”、“新意”加以恭维。而中国人喜欢求同,因此“变化”和“差异”受恭维的程度远低于西方。在对恭维语的应答方面,中西文化也有较大差异。在汉语中,当受到别人赞赏时,人们常说:“过奖”、“惭愧”一类的自贬词语,以示礼貌。而在英美文化中,受赞扬者常说“Thank you,”“Iam adtohearthat”之类的话。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在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重要性,囚而英汉恭维语回答方式上采用不同的礼貌策略。英美人接受恭维是对对方的尊重并避免伤害对方的积极面子,而中国人贬低自己是向对方表示自谦和尊重。
二、问候语
见面打招呼时常说“你吃了吗”或“你上哪儿去”,它们在汉语交际中表示友好和关心,这是符合礼貌原则的。而这些友好的寒暄语在英美人听来不仅感到奇怪而且感到不快。当你对他们用“Whereareyougoing”打招呼时,他们就会感到不高兴,以为你在打听他人私事。而当你用“Haveyouhadlunch”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则会认为你要请他们吃饭。英美熟人之间碰面,互道声“Hi”或“Hello”就表示打招呼了。
三、称呼语与礼貌
称呼语是用来指称自己和别人的词语。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交际者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汉语中的称呼语很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礼貌习惯,可以说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言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汉文化中的“称呼”准则是一条重要的礼貌准则,而在英语文化中它不足以成为礼貌准则之一。
中国人“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称呼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称呼系统远比西方复杂,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nonreciprocal/asymmetrica1)的称呼类型,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为了表达一种尊敬,也会在称呼年长的人的时候冠以x爷爷、X奶奶、x叔叔、x阿姨、x姐姐、x哥哥等称谓。在社会系统中,更是根据个人的地位、职务等有着不同的称呼,如x老师、x经理、X师傅、x医生等,很少出现直呼其名的现象。而西方社会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和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人们偏爱和崇尚对等式(reeiprocal/sYmmetrica1)的称呼类型,体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种平等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现今的美国社会,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和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一般都是直呼其名。非家庭成员的称呼更为简单,通常对人称呼时只要在姓氏前加上Mr.,Mrs.,Ms.,Miss就可以了。这在英语民族看来是人际关系趋于平等的表现,是体现朋友式亲密关系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其他文化的人们来说,尤其是对于讲究礼仪和规矩的中国人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四、致谢语
英汉语中都有许多表示感谢的方式,但使用的场合和频率不同。英语中的“thankyou”和汉语中的“谢谢”都有极高的使用频率,但“thankyou”使用频率更高。在中国,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熟人之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不大言“谢”。但在英美国家,即使亲密无间的朋友甚至家庭成员之间,在对方为自己做了些事情时也会真诚地致谢;而在中国,道谢的话一般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或者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才使用。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对“谢谢”的回答也存在差异。当受到感谢时,中国人会回答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或“自己人,不必客气”之类的话。而英美人则会回答“Youarewelcome.I’mgladtobeofhelp.”或“It’Smypleasure.”试想,如果将汉语的答语直译为“Nevermind,It’smyduty.”这种应答只能给英美人士带来不愉快。因为“It"smyduty.”通常只是值班人员的用语,隐含责任在身,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的回答只会让表达谢意的英美人尴尬不已。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一、非言语交际
人们交际时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除了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其形式很多,即使用言语以外的一切方式传递信息,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穿着打扮等,都是非言语交际方式。非言语交际大体可归分成三类:(1)动态无声行为,如点头摇头,招手摇手,凝视或避开目光等等。(2)静态无声行为,如沉默,虽不作任何表示,也反映一种态度。(3)伴随语言出现的含有言外之意的“副语言”。[刘明阁 秦志勇,1999]同一句话,因语调、重音、节奏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有差异甚至相反。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巨大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二者的主流价值观差异上。
本文主要是根据莫瑞(Genelle Morian)对非言语交际的划分,将其归为环境语言(Environmental language)、客体语言(Object language)、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三类。具体表现:环境语言表现为不同的文化模式,即不同文化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包括时空、颜色、声音等;客体语言体现为不同的财产所有权,是人们对不同客体、物品的所有权怀抱的不同心理;而身体语言表现出的是对于“自我”的态度,不同的肢体语言展露出不同文化心理。[张旭,2003]
二、非言语交际与文化
非言语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许多非言语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言语形成一般受所处文化环境影响。因而理解非言语交际与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有利于解决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冲突,反映不同文化环境的核心价值。例如“微笑”,做为十分常见的非言语行为,不同文化的人对其会有不同的解读。在中国文化中人,对他人微笑被视为表达礼貌友好;然而,在日本,向陌生人微笑则可能被视为不礼貌的标志;而在阿拉伯地区,一个人若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微笑,则会怀疑自己穿衣错误,颇为尴尬。可见,非言语行为与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内嵌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读解。
三、不同非言语交际行为分析
(一)环境语言
环境语言即文化本身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诸如时间、空间、颜色等。在跨文化交际时,不同交际行为集中展现为两种文化模式。中方群体展露出的是聚合式的文化形态,而西方人呈现的是分散式的文化形态。在对待空间概念上,身处不同文化的人群,对于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处理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及程序。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把交际空间距离分成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 距离。西方人划分亲密距离大约从接触到18英寸。个人距离约从18英寸到4英尺。社交距离约从4英尺到10英尺。公共距离在12英尺以上。距离愈远亲密度愈小。[杨自俭,2000]
中国人极享受家人“团聚”的乐趣,即便空间相对狭窄,也愿分享空间;而相同状况下的西方人会选择分开坐。身处西方文化的社会成员,具有保护个人空间的意识,对侵入自己空间的人会做出应激反应。英语国家的人极为重视个人的领属范围,无论从家庭生活到工作环境,都明确划分,并坚决维护自己的领属范围,这就是外国人常说的“私隐”。在中国,熟人在路上相见会互问彼此“吃了没”,朋友间聊天时喜欢分享彼此的工作、家庭生活,而这些在西方人看来,都是属于在安全范围之外的讨论,是不容许轻易触及的。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极重视隐私的国家。对“一米线”的严格遵守已固化为他们日常的行为规范。不仅在银行办理业务,比如在邮局寄信、在饭店登记入住、办理登机,大家都会自觉等到前一个人办完,工作人员招呼“下一个”时才走上前。很少看到一排人在柜台前面你拥我挤的情景。小小“一米线”,作用不小,不可小视。但是,这种尊重他人私隐的意识似乎并未在国人脑中固化下来,在国内,经常能够看到人们超越一米线的情况。
简单归结,不同的文化在感知和运用身体距离方面存在差异,强调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西方国家通常比强调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需要更多的空间。对于空间的运用与价值体系紧密关联。
颜色,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某些场合的错误使用也会导致交际失败,因而运用颜色做为非言语交际的手段也非常值得注意。例如,欧洲人忌讳黄色的花,杜鹃、在他们看来是不吉的象征。在与欧洲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就应避免出现黄色花卉。
(二)客体语言
客体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于物体所有权的差异上。在中西饮食文化对比中,中国人的餐桌礼仪是同食同饮碗碟中的食物,而西方则分餐而食。在请客吃饭时,中国人亦没有西方人AA制的习惯,更多的是你谦我让地争先付款,以示谦让;而西方人,好友相邀吃饭,若对方未事先申明承担餐费的话,好友之间还是默认共同承担。在西方的宴会上,就餐的人虽是围坐,但个人的食物也是单独单碟,不固定座位,人可以自由走动。这不仅可以满足各自的需求也有助于社交,情感信息的交流,也能保护到谈话信息不被他人听到。这种分餐饮食的方式体现了西方人对于人性、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体的独立自主。
这便是不同文化价值投射在餐桌礼仪上的经典写照——中国人在对待物品所有权时倾向与社会共享,天下大同;而西方人民族性格中的独立自主的特质就决定了其对私有财产的尊重。
(三)身体语言
亦称体态语,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信息载体,它常常伴随语言传达信息。体态语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器官,与语言一样,是某一文化内部形成的一整套清晰、明确模式化的符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文化背景,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及含义也不同。[龙晓明,2010]
中国文化尚严谨的等级秩序、系统的礼乐教化,在此背景下,中国人多谦虚、克制、重礼节、尚伦理,表达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尚平等自由,认为个体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在交往关系上呈横向结构,即平等而非等级的关系结构。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体现为中西方人不同的行为举止。在交谈过程中,西方人坐姿相对随意,半倚半靠,翘二郎腿或将腿放在桌上。在西方的大学课堂里,经常能看到教授坐在桌上,学生围坐着听讲。而在中国,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伦理纲常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念。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更注重举手投足的仪态端庄得体。在异往中会遵守“男女授受不清”的社会规范,不会随意碰触他人身体,做出过分亲昵的动作;而在西方,异性间身体亲密接触并不避讳,亲密的拥抱接吻更是视为基本礼节。
综上所述,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的行为差异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文化、环境等不同差异也赋予非言语行为不同的含义。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不是为了比较孰优孰劣,而是为了更好的解读文化的多元性,促进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实现。(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刘明阁,秦志勇.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