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8 16:20: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第1篇

论文摘要:优秀的成本管理是投资者盛而不衰的关键,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工程成本管理中的运用。

1成本管理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

对于“人”,我们可以学习易学,用幽默和谐家庭;用道家的相术知人善用;用中医的医术保护身体;用儒家的心态,感恩生命,深刻、谦和而又自信。

但在房产业——这个巨大的人居环境产业中,如何借鉴和应用传统文化思想,却通常只有一些“阳春白雪”在酝酿思考。修身、齐家、然后治天下,仿佛总是走不到普通的“下里巴人”。是不是真的只能这样呢?

当然不是!普通的成本管理人员,同样也可以深入地研究各种要素对企业“健康”的影响,做到“人境合一”,于“无为”中管理企业这个“家”。

2儒、释、道的贯通

我们首先要先明白儒、释、道的精神加以融汇贯通。儒:以人世的姿态出世。儒学是“官学”,是培养领导与高参的教材。真正的儒士,热衷权势,却非为私欲,而是借助权势实现利国、利民、利天下的理想。他们身人名利之中,心却超越名利之外。

释:以出世的姿态人世。佛家不承担世俗工作,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但他们积极介入社会,并承担一项特殊的工作,即抚慰人的心灵。

道:以人世的姿态出世,以出世的姿态人世。道家的人世,顺其自然;道家的出世,安然入梦。始终保持自由的心态,可出可入,无为无不为。

3房地产工程成本管理的“无为”

纵观房产业,工程成本管理从业者众多,它不仅需要丰富的工程造价、管理、财务、工程、法律、合同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执行决策层资金计划的实战操作能力。更深层次的优秀成本管理者,还需要一种与环境(企业)融合的心态,去面对日益激烈的成本控制挑战。量身订做、注重实战、学以致用,才是将传统思想融入成本管理的佳境。

《红楼梦》中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只有体会到了“无为”,才开始接受了周易思想。“无为”也“无不为”,每一个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都是一段“心的旅程”。以人世的姿态出世,以出世的姿态人世,是保持这种收放自如思想的基础。

怎样的成本管理才是最佳的成本管理呢?管“心”。让企业的“身心”都符合自然规律,也就“无为”了。

4天人合一和大道至简

“无为”即天人合一,既是周易的哲学基础,又是最后要实现的终极理想,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万本归一、大圆满。

周易提出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无到有,成本管理出现了无数种可能。我们通常在管理中,出了问题,才去寻找“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可这些最重要的关键,往往就在初期,我们最不在意的地方——“私心”。“大道至简”,事物的发展都有自然的规律,最初的也就是最重要的。

成本管理者要学会用这个理论来分析成本的基本要素,依照八卦卦象的基本特征,找出各系统的相互关系,将管理框架根据自然规律进行规整。

5成本管理贯穿财务金融、生产科研、纪检安全三个领域

根据易经的八卦,我们将企业分为管理系统。乾——决策指挥系统;兑——营销服务系统;离——企业文化系统;震——生产科研系统;巽——人事培训系统;坎——财务金融系统;艮——纪检安全系统;坤——群众监督系统。

在生产科研中,成本的核算要精确科学;在纪检安全中,成本的签证要奖惩分明。在财务金融方面,结算付款要及时有效。

杜甫的诗形容恰到好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早一点不好,晚一点也不好,恰恰在春天的雨才最好。成本管理就要做到“及时雨”。

6从易经中发现的成本管理的八种方法

1)坎卦——企业与他人的经济往来,避开陷阱是前提,即风险意识。水代表财,象征流动多变,周流不息,隐而不现;为江河、为险、为陷阱、为恐惧,这些与财务金融的许多性质对应。

水能载舟,在于它的柔顺与流动,而主动示弱、流动多变性恰好是商人的主要特点;根据坎卦的爻辞,企业成本出现危机后的管理方式应该为:惩洽,整治,外援,自救,勿贪,防御。实际成本管理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合同风险意识、对重要条款的法律、风险的慎重,这是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

2)需卦一成本管理的主管必须具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素质。欲望(投资者的需求)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如果能正确对待欲望不让它们无限膨胀,就能吉利。

需卦,象征等待。孤立无援下不得已之抉择;时机未到之前最明智的选择。当形势不利,或没有多少胜算把握之际,强行突破作战是下下策。等待是强者的自信,成本管理者如果发现时机未到,就应该及时站出来,提出等待的建议,以防止投资者的“需求”过度膨胀。

3)节卦一象征节约,所谓节制,是审时度势暂时的克制(休整),克制时间过长,就会失去原有的斗志,故而火候的把握非常重要。“苦节不可贞”,过份的节制或约束是不可取的。

优秀的成本管理者,要掌握火候,招标的火候,签证的火候,结算审核的火候。适当的安排竞争,却又不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游刃有余的高手。这与前一卦,同样阐述了成本控制的关键点:适度的节制,观察对方的“心”,才是重点。

4)既济卦一象征长远策划,即成本管理的投资预算。有运筹帷幄的决策在战争开始之前,才有决胜千里之外的战争。

商场如战场,在项目运作前,一定要将投资预算做好。要充分考虑其潜在因素,多算则胜,少算则败。预算一定要考虑时间因素,货币的时间价值,应成为评价的基本标准。

如果一个项目立即开发可获利l亿,若五年后开发,由于价格上涨可获利1.6亿。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根据1.6亿>1亿,可以认为5年后开发更有利。但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现在获得1亿,可用于其它投资机会,平均每年获利15%,则5年后将有资金2亿,还是现在开发有利。(5年后获利=1x(1+15%)5—2亿)

5)屯卦一资金渠道要畅通。企业资金的再生产要像水渠一样畅通。修筑水渠艰难,维护其畅通无阻、保持水质纯洁也并非易事。这也印证了现在房产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从纯粹的“利润”到保证“资金链”畅通的必然规律。

6)井卦一代表企业职工的薪金发放。水乃生命之必需,财为生活之源泉。井水不枯的条件是供需平衡,企业保持效益的根本是员工薪赏发放要恰到好处。

7)蹇卦——代表财务审计,避免触礁的有效措施。航船触礁在于不能随时透视水下情况,企业触礁在于不能及时检查财务情况。成本结算的审核,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一次检验,优秀的成本管理者,必须从中找出企业的漏洞,并加以改进。

8)比卦一代表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增加透明度是万众一心的前提。想营造一种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人文环境,必须要公开资金周转和利润情况,增加经营透明度,做到让员工心中有数。

综述

投资者如何求得盛而不衰?优秀的成本管理者要想满足投资者这个要求,必须要保证利益各方比例关系的适当,协调不同利益方的损益。过则减之,不及则加之。根据易学的思路,大道至简的规律,顺应并协调就是最好的方法。如何顺应自然规律?首先要自损,孔子日“自损者益,自益者缺。”自损的根本是清心寡欲。让求功者得功,求名者得名,求胜者得胜,求利者得利,求权者得权,这为之得“心”。

第2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悠悠五千年,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永葆活力与发展,这是由其自身所具备的价值规律与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其中的一些管理思想哲理深邃,永世传承。本文拟重点介绍儒、兵、道、法四大家的管理思想,萃其精华,以对现代社会生活有所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

1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是由其自身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所具备的时代特点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是既恬静、和平又积极进取的文化,而包容、承顺则成了此种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正因为中华文化能够承顺前代、包容外来,所以她才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在这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莹剔透、翻滚涤荡的浪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总起来说分两大类。其中一类属于宏观管理的治国学。所谓的治国学就是探讨治国方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终极目标,因此其中也就不乏关于探讨治国方略的思想。这些治国思想虽然在传统社会中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指导中国历代统治者完成了诸多辉煌的治国实践。从西周时期的“成康之治”到汉代的“文景之治”,从唐代的“贞观之治”到清代的“康乾盛世”,中国传统的治国管理思想无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妙用;另一类是治生学,就是探讨人生哲理、修身养性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家立业乃至治国平天下,没有好的修养是办不到的。因此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治生学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2儒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治人”。儒家思想把生产管理的主体———人,推到管理的前沿,符合现代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要点。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论语》,共20篇,492章,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其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直到“”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在中国封建社会,孔学占统治地位两千余年,已充分说明孔孟之道管理思想的魅力。中国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标榜说:“吾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足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当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孔子的管理思想再度被人们所重视。日本工业之父涩泽容一的起家就靠“《论语》加算盘”,已故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是靠《论语》来管理并发展企业的。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完全可以继承发扬《论语》中的思想精华。《论语》中的管理思想的要点有如下几点:

2.1“和为贵”的思想。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和气、合作、和睦、和谐。强调“和”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为上。对于治生来说,和气生财。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做到“和”,讲团结、讲协作才能使上下级之间关系顺畅,平级之间不互相掣肘,共同努力,创造利润,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治国来讲,和能兴邦,只有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理顺公务员、人民和人民代表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一国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2.2“中庸”的思想。

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中庸讲得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不是和稀泥。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地解决方式。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管理中,过于偏执是最简单、甚至是最愚蠢的做法,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而如果能“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找到事物之间联系的统一的方面并将其融合,则有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德治”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政事、教化万民,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在管理问题上,不论哪种模式,就其本质而言,都可归入文化和制度的范畴,这是两条基本的管理路线。道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上游,法制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下游。二者一上一下、一软一硬、刚柔相济不可偏废。而德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的提出,始于孔子。无论是什么团体,他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团体成员更为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爱戴,其政令的实施也才能更加通畅。所谓“政者正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这个道理。

2.4“礼治”的思想。

儒家学说以“仁”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以为仁”。在具体做法上要求不同的人都要立足自己的角色说话,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这个道理。在一个团体中各级管理者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都履行着各自的责任,有的需要统观全局,有的需要独挡一面,有的需要具体执行。处于不同位置的管理者,充当的角色不一样,但都要按照他们各自的“礼”来行事。只有这样,这个团体才能为着一个共同目标,井然有序地安排各项工作,坚决彻底地执行每项任务。

3兵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兵家文化在中国起源于春秋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代表作是《孙子兵法》。该著作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后被吴王阖闾拜为上将,率军伐楚,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贡献世界各国是公认的,可与二千二百年后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媲美。军事离不开管理,管理又可从军事中借鉴宝贵的经验,在我国以《孙子兵法》

为代表的兵家文化内涵了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

3.1不战而胜的思想。

《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

“百战百胜不算最高明的,不经过战争而使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制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制胜,再次是动用武力来制胜,而强攻敌人防守最坚固的地方则是最下策”。作为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目标,不能强攻硬取,在制定一项工作计划时,要先进行成本和利润分析,看看所得到的产出是不是能够补偿成本获得利润,否则得不偿失了。在进行成本利润分析之后,还要寻求一种最节约、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任务,蛮干必然付出较高的代价,不会获得较高的回报率。

3.2重视战前筹划的思想。

兵家提出“庙算”的思想,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就是强调在战前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详尽的部署。

谋划越周密,部署越详尽,则胜利的把握越大。

作为国家或企业在推行一项政策前也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部署,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管理者就可以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对一项政策的实施进行沙盘推演,或者模拟实验,从而预先估计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效果,并提出修正意见,改进政策措施。

3.3分级管理管理思想。

兵家提出“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庞大的团体进行管理首先要进行分级,增加管理层级,缩小管理范围,使之符合有效管理的实际要求。管理层级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管理信息的有效传达;管理层级又不能过少,否则又会使管理者管理的范围过大,超出其自身能力的要求。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分级,再庞大的团体管理起来也能得心应手,运作自如。

3.4因变制胜的思想。

兵家主张“因变制胜”。《孙子兵法》说: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转化者,谓之神。”意思是军事就像水流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能够根据敌方的情形变化而变化的才能叫做用兵如神。山间的溪水缓缓流淌,经过一个狭长的地带,它就变得狭长,而经过一个开阔的地带,它就变得开阔。一泓清水,用一个圆形的容器去盛它,它就是圆形的,用一个方形的容器去装它,它又变成方形。因此,管理行为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陈规,只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改变管理策略,最终完成管理的目标就是成功。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的改变来改变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在现代管理经济学中,这种变化的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称之为动态博弈。

4道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的史官,职位低微,但却能看到周朝收藏的许多文献,这对老子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子的唯一著作是《道德经》,也称《老子》,只有5000多字,但言简意赅、观点明确、论证严谨。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哲学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管理原则、管理环境、管理策略和管理者自身修养等多个方面,其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4.1“效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观点反映了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道”即规律,而规律又是来源于自然的。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以自然规律为基本原则,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以完成管理目标。而要遵循自然规律就必须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涉,于是老子又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过“无为无不为”、“必先为而后至于无为”的方法,以期实现“明刑至于无刑,明赏至于无赏,百职不戒而举,万事不劳而成”的最终目标。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管理者不要过多地干涉被管理者的行为,只给被管理者营造一种规范,使被管理者在规范之中自由行事,这样才能发挥管理的最高效率。在市场经济改革当中,政府便应当成为一个无为的管理者,不去直接干涉企业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生产消费行为,而是通过制定法律制度的方式营造一个和谐、有序、顺畅的市场秩序,并辅之以税收、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各项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市场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宏观调控。只有这样市场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产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4.2创造清静安定的管理环境。

老子主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为管理工作创造一个清静的管理环境。如果在管理环境中充满了嘈杂的噪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必将影响决策;另外,如果在管理环境中充斥着个人的主观欲望,而缺少清静的理性思考,那也必将使管理策略的制定失去方向。因此,管理者要想创造一个清静的管理环境,必须要减少外界事物的干扰。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实其腹。”通过减少人们过分的主观欲望,来净化管理环境。

4.3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辩证管理策略。

老子的思想中包含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并由此提出了后发制人,柔弱胜刚强的辩证管理策略。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说明物极必反,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是水滴石穿,能够不动声色,击穿顽石的东西又非水莫属。事物发展到极点后必然要向对立面转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地变换管理策略和方法,以退为进、以弱胜强、后发制胜。

4.4管理者谦恭、温和的修养。

老子对管理者的个人修养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不敢为天下先”、“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要求管理者居上谦下,时时处下、事事居后,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而应永远谦恭、温和像山谷、大海一样容纳万物,从而获得被管理者的爱戴和尊敬,使其政令能够得到顺利地贯彻实施。

5法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后经演变形成体系。法家坚持以法为中心,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主张“尚法不尚贤”,认为管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健全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年韩国的贵族,著有《韩非子》一书,现存五十五篇。韩非总结前代法家思想实践,提出了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也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5.1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韩非之前商鞅强调“以法治国”;申不害强调“以术统臣”;慎到强调“以势驭民”。所谓“法”就是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谓“术”

就是权术,也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技巧;所谓“势”就是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韩非子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管理者要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制定规章制度,如果没有背后的权力,规章制度就不会真正生效。在规章制度颁布以后,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技巧去引导被管理者遵照规章制度办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迅捷高效的管理。

5.2重利富国的经济管理思想。

法家的经济管理思想重法而不重德,重利而不重义。韩非认为,只有规章制度确定下来不再变动,人们的利益划分才能明确,权责才能清晰,监督才会有效,人们才会有更高的热情去创造经济效益。只有人民百姓富裕了国家才会富强。

5.3“法治”优于“人治”。

韩非在论证“法治”优于“人治”时,举传说中舜的例子。舜事必躬亲,亲自解决民间的田界纠纷和捕鱼纠纷,花了三年时间纠正了三项错误。韩非认为此法不可取,“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也就是说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现实中的错误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纠正错误中去,就不可能使天下绝大多数的错误都得到纠正。

作为一名有效率的管理者则应当制定法规并公之于众,违者依法纠正,管理工作就方便多了。

5.4法规应当公开、平等。

韩非子还主张管理法规应当公开、平等。即实行“明法”、“一法”原则。“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使整个管理范围皆知。“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任何法外特权。“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各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能游离于法规之外。

6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管理思想更是灿若群星,不经过系统地研究和探索无法一一摘取。在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面前,任何一名学者都不得不肃然起敬,研究起来也应本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严谨态度,从而继承先贤绝学,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为现代社会管理服务。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中的某些侧面以管窥豹,以期抛砖引玉尔。

参考文献:

[1]冯达甫。老子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1[2]金池。论语新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09[3]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5-01[4]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

1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是由其自身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所具备的时代特点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是既恬静、和平又积极进取的文化,而包容、承顺则成了此种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正因为中华文化能够承顺前代、包容外来,所以她才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在这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莹剔透、翻滚涤荡的浪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总起来说分两大类。其中一类属于宏观管理的治国学。所谓的治国学就是探讨治国方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终极目标,因此其中也就不乏关于探讨治国方略的思想。这些治国思想虽然在传统社会中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指导中国历代统治者完成了诸多辉煌的治国实践。从西周时期的“成康之治”到汉代的“文景之治”,从唐代的“贞观之治”到清代的“康乾盛世”,中国传统的治国管理思想无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妙用;另一类是治生学,就是探讨人生哲理、修身养性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家立业乃至治国平天下,没有好的修养是办不到的。因此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治生学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2儒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治人”。儒家思想把生产管理的主体———人,推到管理的前沿,符合现代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要点。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论语》,共20篇,492章,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其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直到“”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在中国封建社会,孔学占统治地位两千余年,已充分说明孔孟之道管理思想的魅力。中国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标榜说:“吾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足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当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孔子的管理思想再度被人们所重视。日本工业之父涩泽容一的起家就靠“《论语》加算盘”,已故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是靠《论语》来管理并发展企业的。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完全可以继承发扬《论语》中的思想精华。《论语》中的管理思想的要点有如下几点:

2.1“和为贵”的思想。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和气、合作、和睦、和谐。强调“和”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为上。对于治生来说,和气生财。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做到“和”,讲团结、讲协作才能使上下级之间关系顺畅,平级之间不互相掣肘,共同努力,创造利润,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治国来讲,和能兴邦,只有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理顺公务员、人民和人民代表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一国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2.2“中庸”的思想。

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中庸讲得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不是和稀泥。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地解决方式。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管理中,过于偏执是最简单、甚至是最愚蠢的做法,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而如果能“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找到事物之间联系的统一的方面并将其融合,则有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德治”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政事、教化万民,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在管理问题上,不论哪种模式,就其本质而言,都可归入文化和制度的范畴,这是两条基本的管理路线。道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上游,法制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下游。二者一上一下、一软一硬、刚柔相济不可偏废。而德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的提出,始于孔子。无论是什么团体,他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团体成员更为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爱戴,其政令的实施也才能更加通畅。所谓“政者正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这个道理。

2.4“礼治”的思想。

儒家学说以“仁”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以为仁”。在具体做法上要求不同的人都要立足自己的角色说话,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这个道理。在一个团体中各级管理者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都履行着各自的责任,有的需要统观全局,有的需要独挡一面,有的需要具体执行。处于不同位置的管理者,充当的角色不一样,但都要按照他们各自的“礼”来行事。只有这样,这个团体才能为着一个共同目标,井然有序地安排各项工作,坚决彻底地执行每项任务。

3兵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兵家文化在中国起源于春秋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代表作是《孙子兵法》。该著作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后被吴王阖闾拜为上将,率军伐楚,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贡献世界各国是公认的,可与二千二百年后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媲美。军事离不开管理,管理又可从军事中借鉴宝贵的经验,在我国以《孙子兵法》

为代表的兵家文化内涵了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

3.1不战而胜的思想。

《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

“百战百胜不算最高明的,不经过战争而使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制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制胜,再次是动用武力来制胜,而强攻敌人防守最坚固的地方则是最下策”。作为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目标,不能强攻硬取,在制定一项工作计划时,要先进行成本和利润分析,看看所得到的产出是不是能够补偿成本获得利润,否则便得不偿失了。在进行成本利润分析之后,还要寻求一种最节约、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任务,蛮干必然付出较高的代价,不会获得较高的回报率。

3.2重视战前筹划的思想。

兵家提出“庙算”的思想,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就是强调在战前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详尽的部署。

谋划越周密,部署越详尽,则胜利的把握越大。

作为国家或企业在推行一项政策前也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部署,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管理者就可以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对一项政策的实施进行沙盘推演,或者模拟实验,从而预先估计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效果,并提出修正意见,改进政策措施。

3.3分级管理管理思想。

兵家提出“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庞大的团体进行管理首先要进行分级,增加管理层级,缩小管理范围,使之符合有效管理的实际要求。管理层级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管理信息的有效传达;管理层级又不能过少,否则又会使管理者管理的范围过大,超出其自身能力的要求。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分级,再庞大的团体管理起来也能得心应手,运作自如。

3.4因变制胜的思想。

兵家主张“因变制胜”。《孙子兵法》说: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转化者,谓之神。”意思是军事就像水流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能够根据敌方的情形变化而变化的才能叫做用兵如神。山间的溪水缓缓流淌,经过一个狭长的地带,它就变得狭长,而经过一个开阔的地带,它就变得开阔。一泓清水,用一个圆形的容器去盛它,它就是圆形的,用一个方形的容器去装它,它又变成方形。因此,管理行为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陈规,只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改变管理策略,最终完成管理的目标就是成功。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的改变来改变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在现代管理经济学中,这种变化的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称之为动态博弈。

4道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的史官,职位低微,但却能看到周朝收藏的许多文献,这对老子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子的唯一著作是《道德经》,也称《老子》,只有5000多字,但言简意赅、观点明确、论证严谨。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哲学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管理原则、管理环境、管理策略和管理者自身修养等多个方面,其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4.1“效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观点反映了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道”即规律,而规律又是来源于自然的。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以自然规律为基本原则,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以完成管理目标。而要遵循自然规律就必须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涉,于是老子又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过“无为无不为”、“必先为而后至于无为”的方法,以期实现“明刑至于无刑,明赏至于无赏,百职不戒而举,万事不劳而成”的最终目标。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管理者不要过多地干涉被管理者的行为,只给被管理者营造一种规范,使被管理者在规范之中自由行事,这样才能发挥管理的最高效率。在市场经济改革当中,政府便应当成为一个无为的管理者,不去直接干涉企业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生产消费行为,而是通过制定法律制度的方式营造一个和谐、有序、顺畅的市场秩序,并辅之以税收、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各项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市场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宏观调控。只有这样市场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产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4.2创造清静安定的管理环境。

老子主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为管理工作创造一个清静的管理环境。如果在管理环境中充满了嘈杂的噪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必将影响决策;另外,如果在管理环境中充斥着个人的主观欲望,而缺少清静的理性思考,那也必将使管理策略的制定失去方向。因此,管理者要想创造一个清静的管理环境,必须要减少外界事物的干扰。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实其腹。”通过减少人们过分的主观欲望,来净化管理环境。

4.3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辩证管理策略。

老子的思想中包含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并由此提出了后发制人,柔弱胜刚强的辩证管理策略。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说明物极必反,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是水滴石穿,能够不动声色,击穿顽石的东西又非水莫属。事物发展到极点后必然要向对立面转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地变换管理策略和方法,以退为进、以弱胜强、后发制胜。

4.4管理者谦恭、温和的修养。

老子对管理者的个人修养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不敢为天下先”、“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要求管理者居上谦下,时时处下、事事居后,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而应永远谦恭、温和像山谷、大海一样容纳万物,从而获得被管理者的爱戴和尊敬,使其政令能够得到顺利地贯彻实施。

5法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后经演变形成体系。法家坚持以法为中心,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主张“尚法不尚贤”,认为管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健全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年韩国的贵族,著有《韩非子》一书,现存五十五篇。韩非总结前代法家思想实践,提出了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也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5.1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韩非之前商鞅强调“以法治国”;申不害强调“以术统臣”;慎到强调“以势驭民”。所谓“法”就是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谓“术”

就是权术,也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技巧;所谓“势”就是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韩非子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管理者要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制定规章制度,如果没有背后的权力,规章制度就不会真正生效。在规章制度颁布以后,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技巧去引导被管理者遵照规章制度办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迅捷高效的管理。

5.2重利富国的经济管理思想。

法家的经济管理思想重法而不重德,重利而不重义。韩非认为,只有规章制度确定下来不再变动,人们的利益划分才能明确,权责才能清晰,监督才会有效,人们才会有更高的热情去创造经济效益。只有人民百姓富裕了国家才会富强。

5.3“法治”优于“人治”。

韩非在论证“法治”优于“人治”时,举传说中舜的例子。舜事必躬亲,亲自解决民间的田界纠纷和捕鱼纠纷,花了三年时间纠正了三项错误。韩非认为此法不可取,“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也就是说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现实中的错误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纠正错误中去,就不可能使天下绝大多数的错误都得到纠正。超级秘书网

作为一名有效率的管理者则应当制定法规并公之于众,违者依法纠正,管理工作就方便多了。

5.4法规应当公开、平等。

韩非子还主张管理法规应当公开、平等。即实行“明法”、“一法”原则。“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使整个管理范围皆知。“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任何法外特权。“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各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能游离于法规之外。

6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管理思想更是灿若群星,不经过系统地研究和探索无法一一摘取。在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面前,任何一名学者都不得不肃然起敬,研究起来也应本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严谨态度,从而继承先贤绝学,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为现代社会管理服务。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中的某些侧面以管窥豹,以期抛砖引玉尔。

参考文献:

[1]冯达甫。老子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1

[2]金池。论语新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09

[3]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5-01

第4篇

[关键词]古代思想管理现代企业

一、前言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二、古代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2.人类社会协调的和谐发展观

《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说的是天地之所以长久,就在于能够让人生存,无私奉献。企业要协调、持续发展,也需要具备天地的“不自生”品德,希望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客户贡献能源,为股东谋取利益,为员工提供发展,并寻求这四方的和谐与平衡。尤其推崇“和谐”的企业发展观,认为和谐是一种稳定状态,是人类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企业与社会、股东、客户与员工的和谐发展是现代企业最高的使命和追求。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的“入世精神”

古代思想在理论层面上表现为一种以伦理为支撑点的民族文化精神,表现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前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古代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文化,即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并投身于改造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提倡经世致用、兴邦论国。数千年来这种积极关注社会的“入世”精神不断延续和发展,影响着代代中国人。今天,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如海尔集团的“争当世界500强”的精神,长虹集团的“以产业报国、民族兴盛为己任”的理念,都是古代中国“兴邦治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科学的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许多要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包含着许多被国人认为不能违背的人生价值、处世态度、理念追求等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已渗透、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身。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管理思想能独霸历史的领先地位直到永远。当历史站在工业管理文明大门的时候,使人们越来越渴望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和观念来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企业管理体制、结构、经营方式等各种新问题,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已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障碍,革除它们是当代企业管理者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因此,只有通过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解析、组合和选择,扬弃、革新其中陈旧、落后的部分,才能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思想。

第5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仅存在于专门的论述管理书籍如《战国策》、《国语》等中,在一些不是专门谈论管理的书籍的著作中,我们也往往可以发现其中的管理思想。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表面来看,这首诗主要的介绍了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不在乎一时的得失,充分的意识到全局性的色彩,充分的意识到管理的过程之中,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充分的感受到自己的前进的方向,并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要注意到自己应该把握住的地方,进而才能够做到有效的完成整个的管理过程,进而有效的提升管理的水平,有效的完成整个的管理任务。

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高校管理智慧

2.1人本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是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作为古代著名极具智慧的政治家,孔子认为,作为高校管理,在从事高校管理工作时,要“赦小过,举所知。”就是讲高校管理用干部的艺术,意思是高校管理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谅他们的缺点,利用好他们的优点,不要求全责备。这种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在当今仍然是充满力量,为许多有智慧的管理者所遵循。之所以说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因是如果用自己不了解的干部,在使用干部时就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如果在使用干部时不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是很难用好干部本人的优势,回避掉其劣势。这种精神在古代人学传统的传承下,形成强大的人文主义思想,经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了当代“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有机成分。

2.2“仁”的管理理念

在进行团队管理的过程之中,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需要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管理理念,并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充分的意识到包容的重要性,在管理的过程之中,以德服人。“推己及人”、“民胞物与”,这里所强调的就是一个“仁”字。用“仁”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关系,亦施及于万物。在我国的著名的古典作品论语里面,曾经有过对于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的总结,这就是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注意有着仁的心理,并在不断地追求的过程之中,不断地提升管理人员对于仁的认知。与此同时,我国的古代的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在其著作之中,也有着对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深刻认知,并在认知的过程之中,充分的体现出了在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管理的协调性的保证,以便于发挥出管理的最佳效果。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如何竞赛而不对抗,以实现双赢或多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看到领导在文档签字中一般都会签上“同意”了。

3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3.1重视团队建设

从上文中介绍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可以看出,在进行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行政管理效率,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充分的重视到建设一个具有着高度凝聚力、责权明确的高校行政管理团队。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建设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对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关爱,并注重团队建设的和谐发展。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建设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下属的公平管理,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2公正的做人原则

在明朝著名清廉官员郭久龙的诸多论著之中,就深刻的展示出来相应的管理的道理。具体的来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一定要遵循公平性原则。与此同时,要求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做到言传身教,要特别注意到身教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为管理人员做好榜样。

3.3管理者必须具备爱心

高校管理者,要充分的意识到,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对于被管理的人进行相应的富有爱心的管理。具体的来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要对高校的工作人员给予足够的关爱。通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关爱,可以有效的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建设和谐的高校行政管理氛围,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4结论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管理 心里激动 意志强化

中图分类号:G7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95-01

现阶段的大学会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来培养学生的某项专业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和日常的管理思想也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从而导致辅导员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种现状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更为凸显,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中辅导员通过探究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并把其精华融入到日常管理中,探索出一条在高职高专院校中适用的管理新思路、新方法,是有深刻的意义的。

1 学习传统文化是塑造辅导员人格魅力的有效途径

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其在学生中树立感召力和影响力极为重要,如果辅导员是一个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就很容易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支持,最主要的是也能影响和教育学生,因此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1.1 榜样模范作用

中华民族自史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而屹立于世,自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显现的各种榜样人物层出不穷,而辅导员的职责是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为学生做榜样,如果辅导员的言行举止都是以优秀历史人物为标准,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触动,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 因此辅导员的榜样模范作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1.2 心理激励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感化力量,辅导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感染学生,促进人格和谐,如辅导员和学生用以和为贵、克己复礼、仁义礼智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反思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以宽容自己的心去宽容别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激励,会促进大学生不断思考与反思自省,从而提升自我。

1.3 意志强化作用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坚强的意志是必不可少的,辅导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坚强的意志。如辅导员可以讲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们要学坡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坚毅的意志,传统文化中类似的在追求成功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坚强意志的人物和思想是很多的,用这些来启示学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2 弘扬传统文化是辅导员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现在好多辅导员的管理方法都是受西方管理理念的影响,而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管理知识,如果辅导员能够通过借鉴和升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使其古为今用,对辅导员管理实践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2.1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古代教育启示

2.1.1 人性本善,积极引导每名学生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学生管理的工作就要从人性出发,坚信每个学生的本质都是好的,向上的,是可教化的,从而树立工作的坚定信心,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亲近学生,做到为每一名学生负责,提高责任意识,使辅导员的工作具有高尚的灵魂,其自身价值得到实现。

2.1.2 尊重规律,挖掘学生内动力

《学记》里强调“教者先尽职”、“学者先立志”,就是强调教育者在先尽到自己的职责、充分给予学生爱护和尊重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学生自身动力的挖掘,我们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生给硬塞,要尊重规律,积极引导,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愿望和行为,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建立自信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完善人格。

2.1.3 因材施教,保护学生鲜明个性

《墨子》里有“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孔子也有因材施教的观点,我们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的时候,了解每个学生在能力、爱好、性格、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按照每个人的特点和个性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在保护学生鲜明个性的同时,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做一名因材施教的“善教者”。

2.2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借鉴班级管理经验

辅导员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繁杂而辛苦,很多辅导员深陷其中而身心疲惫,如果能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学习管理经验,那么一切都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使班级管理工作杂而有序、治而不乱。

2.2.1 依法而治,奖罚分明

辅导员在管理班级时完全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严刑厚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管理思想,在班级里制定大家共同认可的“班法”――班级规章制度,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奖罚机制,在执行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客观性、公开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原则,树立“班法”的权威,辅导员也要维护和遵守这个“法”,不能随意更改和行使特权,坚持做到奖罚分明,树立辅导员的威望,让学生甘心服从于“法”和辅导员。

2.2.2 以人文本,亦师亦友

现在的高职学生管理中很大的问题就是要面对学生的叛逆,而儒家管理的智慧就是以人为本,突出人本位的核心,倡导仁爱管理,要待人以仁。辅导员借鉴这种“仁”的管理思想用一颗仁爱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摆架子,不发号施令,不高高在上,从仁爱出发,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发现其优秀品质,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耐心教导,用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亦师亦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班级管理的和谐状态。

2.2.3 以信为主,人才尽用

第7篇

[关键词]中国式管理 批判 发展

中国式管理,最早由台湾的曾仕强先生提出,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学术界与实业界的极大关注,成为过去几年管理培训与研究中的热点。其中赞成者有之,认为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行为特性,同时能够发扬国学,开创中国人自己的管理理论,反对者有之,认为中国式管理实际上是对现代科学管理的否定,是把中国传统的权谋文化放大和传承,甚至质疑中国式管理是否客观存在。

一、对中国式管理的批判

(一)质疑中国式管理是否客观存在,或认为中国式管理只是一种管理哲学而非管理理论

首先,有学者及实业界人士质疑中国式管理是否真正客观存在,他们认为首先在管理实践层面,无论是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还是流程管理、生产管理,全球的现状和趋势都在向流程、绩效、系统化的管理方向努力。只有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没有中外管理的本质区别;只有管理思想发明、发展阶段的先后,没有绝对的地域性管理(英国Nimbus公司中国区总裁杜豪,2004)。这种论点只是把管理作为一种科学,一种把管理理论建立于“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过时言论,而忽略了管理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如果只是从纯科学角度来审视,是没有什么中国式管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一种悟道文化,中国式管理主要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考察,贡献主要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目前有关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比较表面和肤浅的阶段,亟须深化和系统化。

后有学者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各国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相互融合,管理差别越来越小,无谓区分中国式管理、西式管理或日本式管理。但笔者认为,管理是与一定的文化情景和在此情景中造就的人相联系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的行为区别非常明显,这就要求组织在管理实践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与方法。麦肯锡作为全球极具权威的管理咨询公司,却在中国市场上接连落败,原因就在于其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照搬西方管理理论,拿西方的管理思想指导中国企业,完全没有立足于企业实际,没有考虑到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与管理模式的不同,提出的战略过于“理论化”,战术过于“理想化”,往往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致使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二)注重“人”而非“组织”。具有不可重复性

中国式管理的思维起点是“人”而非“组织”,认为管理“人”和管理“组织”没什么区别,即人“管”住了,事就理好了,核心通过“修己”以达到“安人”的目的,过分强调个人的悟性和修养,从而容易走向人治,影响企业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同时,虽然中国古代文化管理思想悠久丰富,譬如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仁”,提倡“内圣外王”;道家注重对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出“道法自然”,法家讲求“法”、“术”、“势”的完美结合;兵家则在管理战略及策略方面多有论述;但大多都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对管理进行阐述,纯商业研究极少,借鉴难度较大。目前为止,对中国式管理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观念诠释阶段,典型的研究逻辑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中国古文化有哪些观点与之对应”,只有少数学者在西方理论体系上进行所谓本土化创新,具有代表性的有成中英先生的C理论和水教授的东方管理学,均从哲学文化角度对中国式管理体系进行概述,但其对于中国现实的管理实践实质性指导意义不大。

以上各种研究虽然对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未能深化、融会贯通,致使中国式管理实用性操作性不强,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同时,它也没有太大的可继承性和可重复性,这也正中国商业或企业“富不过三代”,无法做到基业长青的根本原因。

(三)没有实践基础

提到“美国式管理”人们就会想到通用、可口可乐和宝洁,如同提到“日本式管理”就会联想到丰田、索尼和松下,而中国式管理却缺乏足够的案例支撑,有批判者认为这是中国式管理的致命伤。成功的中国企业还是主要以西方管理为主,从战略设计、组织结构到绩效考核,涵盖了管理的方方面面,并非纯粹的中国式管理,中国企业的成长靠的不是“中国式管理”。华人首富李嘉诚不但拥有杰出的个人商业才能,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商业精神的推崇者和亲身实践者。但是,即使是这样,李嘉诚在传授中国传统的“管理的艺术”演讲时,也不忘提醒台下那些MBA学员:“事实上,我是依靠西方管理的模式,不然也难以从50年前的个人的小型公司,发展到今天全球52个国家超过20万员工的企业”。的确,管理来源于实践的,没有企业实践的成效,就难以真正获得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管理理论的建构。

二、中国式管理的发展展望

对于中国式管理的发展方向,学者郭毅夫认为首先应为中国式管理注入科学精神,注重微观的数量和细节精确;其次,基于文化传统构建中国式管理模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企业的管理价值观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中国企业管理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同时也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掌握民族话语权;再次,中国式管理应进一步精细化,在中国式管理上缺少的不是雄韬伟略的战略家、微言大义的传道者,缺少的是将中国式管理精细化的辛勤耕耘者;最后,中国式管理应加强制度化理念及其建设,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紧密结合把观念性的东西变成体制性、可操作、可推动、可落实、可反馈的体系。学者李大元、刘巨钦认为西方管理思想重科学轻艺术、重理性轻感性、重解构性轻综合性、重规范性轻开放性、重法理性轻情感性、见物不见人、刚性有余弹性不足,而中国式管理恰好弥补了这一切,所以应充分将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进行有机动态融合,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市场环境实施人性化的权变管理。

而在实践方面,国内一些企业已作出一些可喜的尝试,如海尔OEC管理模式、华为的狼性管理、内蒙古东方路桥民工联队建设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又借鉴了了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同时又立足企业实际创新管理方法和组织结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管理模式。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企业文化 ERP项目 优势互补

一、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同时打造优良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飞跃的灵魂所在。结合我近几年对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我认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发展成为民族知名品牌乃至世界知名品牌,在满足企业正常经营的条件下应做好两点:一是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和理念,二是打造一种被企业全体员工认可并被社会相关公众肯定的企业文化。

伴随着经营上微利时代和管理上精细时代的到来,企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员工数量的增加,企业必须靠一种精神力量来管理众多员工,这种精神力量来自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根本。

二、企业信息化ERP项目实施与企业文化建设联系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由美国IT分析公司Group Inc.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体现了当今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宗旨是以信息集成作为支持企业总体优化的重要手段,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

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围绕企业的最高目标逐渐培育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员工素质以及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及企业产品或服务之中的“文化特色”。也体现着永远不变的上乘质量和良好服务。企业文化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每个员工,并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是企业的灵魂所在。

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及ERP项目实施的过程伴随着企业变革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自身为了适应ERP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要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变更、新旧部门的建立和撤销、人员岗位和职责调整等一系列企业改革活动。这些活动影响到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工作内容的变更和工作习惯的改变会使员工产生不适应的反应;部门利益的冲突等情况会对企业已有的平衡产生强大冲击,所以企业信息化ERP项目实施必须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用文化共识和优良传统解决矛盾冲突。

三、企业信息化ERP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与企业文化有关的问题

1.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论与实践冲突

企业文化不仅仅受到企业创始人的影响,还要受到社会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当企业创立时,东西方传统文化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又由于创始人的追求不同而形成了各色的企业文化。在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东西方企业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独特个性。

ERP理论诞生在国外,ERP软件大部分是由欧洲和美国发展起来的,它所蕴涵的企业文化明显地带有西方色彩。ERP所蕴涵的西方文化因素与中国企业里深受东方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企业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ERP系统下的企业文化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ERP所建立的管理系统和组织结构明显打破传统的企业边界和等级结构,系统界限趋于模糊,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和网络化,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次之间是一种协作与支持的关系。在整体利益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下,强调员工的团队精神和部门之间的协作精神。而我国企业文化更强调“人性”的管理,主体潜能的发挥等作用。表现在管理上,重形式,轻细节,管理工作浮于表面,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在计划控制上,往往轻视计划的作用,只停留在计划的制订阶段,而没有把计划当作管理手段进行执行、调整和考核评价。这些与ERP系统所追求的理性化、精细化的管理控制要求不相符。

2.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领导者都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在通过不断地努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突显了一些问题。国有企业文化的一些弊端对信息化的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执行文化的缺失与信息化系统推广的困难。信息化需要所有人的参与,信息化建设部门在完成初步的系统开发建设后,面临在企业内部推广应用的问题。在企业中,信息化建设部门大多是应用部门的平级或下级单位,没有顺畅的执行文化,在工作事务上的拖延、敷衍,在信息化的推广工作中有更大的负面效应,因为信息化系统的推广,需要参与的人员范围很广,改变了工作习惯,影响深远,企业中有的人员采取漠视、观望和抵制的态度,来自上层的指令被层层削弱。

四、解决企业信息化ERP项目实施与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