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气象灾害预警

气象灾害预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8 17:04: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气象灾害预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气象灾害预警

第1篇

第二条本区行政区域内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暴雨、暴雪、台风、大风、寒潮、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预警信息是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害,可以预警的气象灾害信息。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分别为一般级(蓝色)、较重级(黄色)、严重级(橙色)、特别严重级(红色)。

第三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执行“归口管理,统一,预警联动、快速传播”的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无偿地与传播。

第四条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的应急预案,组织召开气象灾害预警联动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开展预警信息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升级完善;统筹规划和建设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和农村地区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等公共设施;保障预警信息与传播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持的财政投入。

第五条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区行政区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管理工作。

区应急办、文广、电信、水利、农业、国土、城管、公安、交运、安监、教育、建工、民政、卫生等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当与区气象主管机构建立预警联动机制,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播发工作,构建预警信息传播的快速通道。

第六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区气象台统一,其他任何组织不得向社会预警信息。

第七条区气象台应当及时、准确、无偿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权限和业务流程由区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报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审定。

第八条区气象台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公共电子显示屏、移动和固定通信等方式及时向社会预警信息,要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的“绿色通道”。

当气象灾害严重级(橙色)或特别严重级(红色)预警信息时,区气象台要在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书面报告区委、区政府,并以电话传真形式通知区应急办、相关职能部门、各镇街场及开发园区;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向全区政府部门应急处置人员、气象灾害应急队伍成员、防灾重点单位责任人以及特定人群发送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

第九条区气象台应当与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各电信运营单位及有关媒体建立预警信息传播合作机制,畅通预警信息传播渠道,保证预警信息传播安全。

第十条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各电信运营单位及有关媒体,要大力支持预警信息工作,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向社会公众传播预警信息。

当收到区气象台直接提供的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区广播电台应当立即播报,区电视台应当采用滚动字幕方式迅速播出,区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单位应当采用手机短信方式向区内全网用户及时播发。

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当标明预警信息的气象台名称和时间,不得擅自更改预警信息的内容。

第十一条各机关、企业、学校、车站、港口、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大型集会场所、大型商业、娱乐、健身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播、公告栏等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二条预警区域的镇、街、场、园区在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当及时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工作,发挥镇街气象协理员和村(居)民委员会气象信息员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第十三条气象灾害防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与气象主管机构建立预警机制,依据易燃易爆场所、有毒有害场所、重要公共场所、大型公共设施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级,制定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做好预警信息接收和灾害防御工作。

第十四条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应当建立预警信息接收责任制度。收到预警信息后,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气象灾害敏感单位是指根据其地理位置、气候背景、工作特性,经区气象主管机构确认,在遭受暴雨、雷电、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时,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单位。

第2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33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健全预警信息、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发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一)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海洋、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等监测系统以及雷达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重点经济区、渔业作业区和海上养殖区等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着重推进、、新区等区域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环和海上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制订实施全省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与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监测系统,提高农业趋利避害水平。组织开展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跨部门监测,建设综合气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提升观测资料的管理、应用和信息共享能力。强化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完善气象应急观测系统和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二)强化监测预报。开展气象灾害调查,加强灾害发生、发展及致灾机理研究。建立气象灾害预报系统,重点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海洋等区域气象灾害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预警,缩短突发性、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做好滚动预报,特别是要做好短时临近过程的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完善省、市、县三级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系统,加强农村、林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和预报。加强森林、草原致灾因子的监测,建立火险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和森林火险信息交换平台,及时高火险天气预报预警。

(三)开展风险评估。各级政府要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查清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设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基层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完成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估。建立健全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建设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省发展改革等部门要牵头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政策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和技术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气象局等部门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定期执法督导。

三、加强预警信息

(一)加快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省、市、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快速。依托中国气象频道建立我省综合防灾减灾频道,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插播系统建设,实现预警信息在省内各级电视台和广播中的快速插播。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纳入公共安全监管范围,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二)加强预警信息规范管理。制定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明确预警信息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

四、强化预警信息传播

(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的作用。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要完善预警信息联动机制,建立重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绿色通道。具有实时传播能力的广播电视台站、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及政府门户网站,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5分钟内,要采取增播、插播、增加播报频次和滚动字幕等形式准确播发。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按照政府及其授权部门的要求及时向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信息。省、市主要新闻媒体接到干旱、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道路结冰、高温等时效性较长的预警信息后,要在显著位置予以刊载。

(二)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各级政府要把气象预警信息配套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的工程范围,在机场、车站、码头、旅游景点、重点林区、渔港、渔船出海口,以及学校、医院、社区、林区等气象灾害敏感区域配备预警信息接收、传播设备。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自建电子显示屏共建共享机制,将部门自建的预警电子显示屏运行维持经费纳入地方经费。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三)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县、乡、村和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各类灾害防御责任人包干到户的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将气象信息员等队伍纳入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所需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五、有效发挥预警信息作用

各级气象部门要与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教育、安全监管、林业、旅游、海事、通信、电力等部门及军队有关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中的重要事项。军地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军地共享机制,通过建立网络专线等方式,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为军队参加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适时修订相关应急预案,实现与气象预警信息的有效联动。对矿山、旅游景点、重点林区、水库坝区和重要交通、输油(气)、输电、通信线路等重点区域,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的强制性标准,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响应能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要在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组织建立气象灾害联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联防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应用效果评估工作,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动能力和水平。县级以上政府要加强对气象监测、预警、信息播发等专用设施的保护,按照法定标准制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专项规划。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我省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做好项目衔接,视财力情况安排配套资金。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各地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建设任务和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并着力落实资金投入。省金融办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与推动中,要注重发挥气象部门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为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服务,努力减轻农业气象灾害损失。

第3篇

为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捷反应机制,使应急防范和应对工作更快捷、更规范、更科学,根据省政府应急办《关于进一步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处置程序的通知》(**应急办〔**〕32号)精神和《**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16号)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处置程序通知如下:

一、市气象局要制定规范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操作流程,落实快捷反应机制。当预测到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较重以上气象灾害发生,要迅速向市政府报告;迅速制作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按规定预警级别达到橙色及以上时,应及时传送给广播、电视、通信、报社、政府门户网站等单位;迅速通报市民政、国土、建设、城管、公安、交通、水利、农业、环保、林业、旅游、安监、质监、机场、铁路、电力等部门和防灾减灾机构;及时向发生地气象部门通报信息,由当地气象部门向公众、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为使预警信息传输更为快捷,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市电子政务办公系统(或电子邮件)接收预警信息。

二、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制订或完善应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接到气象预警信息后,要按既定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认真履行职能,强化责任,迅速行动,积极应对,努力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

三、各级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应即时播发或插播预警信息,各通信单位通过群发短信,门户网站通过互联网,报社通过报纸刊发,城管、交通部门以及学校、大型商业网点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通过电子显示装置或其他传播设施即时预警信息。

第4篇

关键词:Matlabgui;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在线情况;在线情况短信文本

自启动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以来,各县建设了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其中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安装覆盖全部行政村。通过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可以及时向农村和农民传播气象防灾减灾及各农时季节的气象服务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造成的损失,地方政府也将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在线率纳入到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目标考核里。由于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覆盖广,设备数量多,日常的监测和维护维修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有的预警大喇叭设施只有信息终端,没有预警大喇叭在线情况统计终端,人工数数统计的方法不仅费时费力,缺乏准确度,而且增加了气象工作者的工作量,为日常的气象工作以及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的监测和维护带来了困难,基于此,研发出具有自动统计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在线情况的服务终端很有必要。

1Matlab图形用户界面的环境介绍

图形用户界面是由窗口、光标、按键、菜单、文字说明等对象构成的一个用户界面。用户通过一定的方法(如鼠标或键盘)选择、激活这些图形对象,使计算机产生某种动作或变化,比如实现计算、绘图等。

Matlab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环境(matlab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velopmentenvironment)简称GUIDE,其主要是一个界面设计工具集。Matlab2013将所有GUI所支持的用户控件都集成起来,同时提供界面外观、属性和行为响应方法的设置方法。除了可以使用GUIDE创建GUI之外,还可以将设计好的GUI界面保存为一个FIG资源文件,自动生成对应的M文件。该M文件包含了GUI初始化代码和组建界面布局的控制代码。

使用GUIDE创建GUI对象执行效率高,可以交互式地进行组件布局,还能生成保存和GUI的对应文件。

2系统设计思路和框架

2.1功能需求分析

通过预警大喇叭在线情况统计平台能够随时统计出各村、各乡镇以及全县的气象预警大喇叭在线情况并显示,同时形成预警大喇叭监测服务产品,为技术保障和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持,可实现日在线情况统计、月在线情况统计、年在线情况统计和某时段在线情况统计的功能。

2.2系统操作流程图设计

日在线率统计:导入当日预警大喇叭客户端发送记录表选择统计时间段统计核对修改确认生成全县气象预警大喇叭日在线情况及日在线率未达标乡镇下的村名并存档。月在线率统计:选择年份和月份导入所选年份和月份的气象预警大喇叭数据统计显示并保存。年在线率统计:选择年份导入所选年份的气象预警大喇叭数据统计显示并保存。时段在线率统计:选择年份、开始月份和结束月份统计显示并保存。

3平台设计步骤

根据功能需求设计各功能控件的布局;双击每个控件,调出属性设置框,分别设置各控件的名称、属性名、颜色等;逐一选中所要编辑的控件,右键选择View Callbacks下各功能模块入口,分别编写相应的执行代码,例如图1中的控件弹起式菜单框的Callback下的操作代码为:

每日做完乡镇订正预报后在15:00~17:00之间完成各乡镇预警大喇叭信息的,并利用预警大喇叭在线率统计平台统计当天各村预警大喇叭在线情况。

4.1数据准备

将恒远集团恒远预警信号终端的客户端发送记录导出到指定位置并启动预警大喇叭在线率统计平台。

4.2每日在线率统计

单击导入按钮,导入"E:\xzyb\大喇叭在线统计\原数据\下当日客户信息发送记录表数据,见图2。填写统计时段:填写4位整数的时间数字,例如1500-1700表示15:00-17:00包含15:00时刻不包含17:00时刻,默认不填时段为00:00-23:59。单击统计按钮进行当日在线率统计,统计结果在左侧统计结果栏显示,根据各乡镇实际在线情况可在“在线个数修改”栏下进行相应的修改,自动重新统计各在线率(图3)。点击确定修改并形成短信文本,形成预警大喇叭全县日在线率情况短信文本,供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查看(图4),且详细的在线情况记录保存到E:\xzyb\大喇叭在线统计\相应年份的表格里。点击在线详情查看具体在线情况(图5)。点击重置可清除统计结果栏下的统计结果。

在月在线率统计栏下选择要统计的月份,点击统计即可(图6),各乡镇的统计结果会显示在统计结果栏并将详细情况保存到E:\xzyb\大喇叭在线统计\相应年份的表格里,详细的统计结果可通过点击“在线详情”查询(图7)。

4.4年在线率统计

在年在线率统计栏下选择要统计的年份,点击统计即可(图8),各乡镇的统计结果会显示在统计结果栏并将详细情况保存到E:\xzyb\大喇叭在线统计\相应年份的表格里,详细的统计结果可通过点击在线详情查询(图9)。

4.5时段在线率统计

在时段在线率统计栏下输入要统计的年份并选择所要统计的起止月份,点击统计即可(图10),各乡镇的统计结果会显示在统计结果栏并将详细情况保存到E:\xzyb\大喇叭在线统计\相应年份的表格里,详细的统计结果可通过点击在线详情查询(图11)。

5结论

第5篇

摘要:在当代,气象灾害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极大,管理气象灾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管理气象灾害着重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旅游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体现为针对气象灾害而转变经济管理视角,本质上以把握减灾经济来管理气象灾害。

关键词 :气象灾害管理;国家经济发展;减灾经济

气象灾害管理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对和谐社会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识气象灾害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1.气象灾害对国家经济发展损失的必然性

在我国,洪涝、干旱、热带气旋等气象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70%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而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生态环境灾害的损失更是难以统计。这些由极端气象现象引起的灾害虽然发生频率不高,然而危害性极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忽视。如,1998年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暴雨频繁,全国暴雨洪涝受灾面积达3.3亿亩,成灾面积2.07亿亩,受灾人口1.86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0.9亿元①。因此,气象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损失程度惊人。

气象灾害造成的国家经济损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房屋、设备、道路交通、通信和其它工程设施损坏,工厂、企业、商店因灾停工、停产和停业等。二是由此间接引起的损失,如农产品减产给农产品加工业和轻工业造成的损失,交通设施毁坏给工厂企业造成产品积压、原材料供应中断等。

2.气象灾害管理对国家经济发展损失的弥补

气象灾害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是相对待的。从经济损失的必然性来看,气象灾害必然会带来经济损失,不利于经济发展,这是确定无疑的;但从经济损失程度上而言,对气象灾害的有效管理会大大减少经济损失,从一定意义上讲(逆向思维考察)则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进而能够确保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如,1949年至2006年全国仅以主要江河防洪直接减灾经济效益达3.5万亿元,防洪减免粮食损失5.83 亿吨,年均减免粮食损失1023 万吨。建国后黄河中下游岁岁安澜,直接经济效益在3600亿元以上。每年平均抗旱浇地面积4.71 亿亩,年均挽回粮食损失3941万吨,每年减免农作物经济损失837亿元。②

3.转变气象灾害管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过去管理学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如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发展理念来减轻天灾人祸的发生。前瞻性地研究人们现有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被损害的问题,即所谓的及时调整人们的生产方式以适应整个自然系统的有序发展,通过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这种通过以调整生存方式的形式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管理旨在寻求经济发展进程中灾害损失的最小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在注重环境恶化与灾害问题时追求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

气象灾害管理确保经济发展的主旨就是根据气象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预先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依据气象服务提供的信息,对已经或未发生的气象灾害及时采取减灾措施,趋利避害,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注意利用气象资源推动经济增长,但必须对环境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等等。这些都是旨在转变气象灾害管理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

二、管理气象灾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1.气象灾害管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析理

气象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极大。气象灾害对于国家资源配置、经济生产活动、民众生产生活、消费行为以及社会生产总成本和经济效益核算上有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气象灾害管理对经济的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定的时空上,不同的时空拥有不同的气象资源,气象灾害的发生也与此对应的气象资源相关,也对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因此,对气象灾害要因势利导,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既要注重及时投资建设防御性基础设施,利用先进科技化险为夷的硬实力,又要注重气象灾害管理,通过预警、判定和科学处理,变不利为有利的软实力。

2.以减灾经济来管理气象灾害

随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一方面经济对自然环境变化的依赖程度增强,另一方面气候和天气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增强。这不得不使我们从逆向的思维来理解气象与经济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包含着气象灾害与国家经济发展。其中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利用较少的经济代价来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科学决策。也就是说,增强社会的防灾抗灾能力、减轻气象灾害和增强适应当地气候的能力,是因地制宜发展国家经济的内在要求。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可分为两类,一是工程性措施,是防灾的基础性工作,即政府组织修建各种防灾抗灾工程;二是非工程性措施,即为充分发挥防灾工程性措施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物质和人力条件而采取部署气象水文预警预报、防灾教育、灾区保险、灾害应急管理、法制等措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后者越显重要,因为它能更有效地建立形成社会性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使防御灾害的工程性设施发挥更大效益,并有效地保证在灾害发生时减轻灾害损失,保护群众生命安全。

3.气象灾害管理与国家经济部门的发展

管理气象灾害着重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经济等的发展,体现为针对气象灾害而转变经济管理视角,本质上考察对气候资源是否充分考虑和合理利用。

(1)气象灾害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是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气象资源不断实现优化结合的产物,其中气象资源的影响力相当大,因为不同的气候资源配置既影响农作物总产量,又影响农产品质量,在自然状态下还决定着农业种植制度。农业经济生产需要利用一定的时间长度和空间范围对气象(灾害)进行研究积累,并与气象灾害程度相适应,才能确保农业经济的生产发展。因此,气象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生产制度、生产规模及其产量等。如,为了迎战干旱气象灾害,陇东南天水市渭河谷地广大农民依据物候特性及生态气候相适应的特点,多年在实际生产中创造性地引进了大蒜套种玉米模式,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收入。这种对气象灾害的有效管理,充分利用气象变化之理来提高经济效益,为规模发展农作物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是极其可取的③。

(2)气象灾害管理与工业经济发展。从管理气象灾害的角度出发,气象灾害可能对一定区域的经济转型起到刺激、催化作用,如对工矿企业的经营范围、生产规模提出挑战。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活动具有广泛影响,许多工业生产,包括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生产质量、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生产安全等都会受到气象灾害的制约和影响。由于各工业部门对气象依赖的程度不同,其制约和影响程度亦有较大差别。

工业经济生产要长远考虑高温、寒冷、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影响,见天行事地调整生产。如对电力事业,要考虑气象灾害频发,可能打破电力总量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关系,会影响社会经济生产和社会活动秩序。目前,气象灾害严重影响一些地区的投资环境,制约易灾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在大范围旱灾频发地区,重要工业和需要消耗大量用水的工业就难以发展。

(3)气象灾害管理与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开发与一定地域的气象因素有着密切联系。除了考虑季节性和天气性的气象条件,就要将气象灾害程度作为重要指标之一。因为旅游地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如选择到高纬度、高原地区开发旅游业,应该考虑寒害、暴雪等气象灾害。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还可以从因地制宜这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如就一山地的旅游开发而言,其山上与山下的开发机制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因此,旅游业应把占据一定时空布局的气象(灾害)视为其自身的内部环境因素之一,综合考量冷害、暴雪等各种气象灾害。

(4)气象灾害管理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物资储运常因天气潮湿或遭遇风雨等天气的影响而发生霉变,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据有关材料显示, 由于缺乏物资安全储运的气象指标知识,全国每年仅因天气不利而遭到的经济损失也很巨大,大约年平均不下1亿元。近年来,气象部门做了许多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全国物资储运部门借助气象台的配合所取得的成功案例来看,他们均有着相似的理论来遵循。譬如首先通过对天然气候与库房小气候规律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找到库内温度、湿度变化的指标及调节控制办法,接着利用大量气象数据研制出昼夜连续通风控制库内温度、湿度方法,找出安全储运的理论和通用的气象指标,同时考虑到地方性气象指标,从而保证了在气象灾害中货物储存、运输的相对安全性。

(5)气象灾害管理与国家商业经济发展。为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因气象灾害而引起的损失,那就是利用现代气象科技信息,通过合理地利用天气变化进行经济活动,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经济学界流行的“德尔菲气象定律”显示,企业在气象上投入1 元,可以得到98 元的经济回报。很多行业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农业、城建、运输等部门,如果他们事先知道天气走势,在生产、采购、销售计划中考虑到气象因素,趋利避害,不仅能够避免损失,还可以变成在竞争中的优势,甚至能够赢得危机前后的投资或销售的先机。这些由气象科技信息产生的,利用气象预报进行防灾抗灾所取得的效益经济,是国家商业经济发展的特色之一。因此,经济与气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抓住气象变化这一“商机”,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

(6)气象灾害管理与综合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依赖程度随之加强。大家普遍认为经济越发达,气象灾害引发的损失就越大。由于气象灾害管理与国家综合经济发展相交织的特殊性,使得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成为国际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科学预警、预报和管理,尽量减少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以及环境污染,达到最优化的成本预算,实现所谓的“机会成本”,如我国在种植业、养殖业、酿造业以及纺织业中都把气象指标作为发展的内在要素考虑进去,解决了在经济发展中对于气象趋利避害的有利措施,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

气象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气象灾害是一种可以被破坏、被改变的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必须意识到保护气候资源、加强气象灾害管理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尽可能地利用气象资源,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引文注释

1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1998年洪涝灾情报告[R]. 1998(4).

2 邱瑞田.我国洪水干旱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J].中国应急救援,2007(4).

3 姚小英等.大蒜、玉米带田套种气候资源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

第6篇

    关键词气象因素;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WebGIS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常见灾害发生的地域广、频率高,具有较强的破坏性。研究表明,除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外,气象条件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一大原因,暴雨或连续降雨常常是触发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对雨情的监测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概述

    目前,在气象部门的协助下,许多地区的国土资源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灾害的风险预报是指在收集和集中监测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质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等可能对社会经济、群众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提前风险预报,并为政府部门、有关单位及广大民众提供应对的措施和指导。气象监测(特别是雨量监测)系统和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1.1预警报系统的建设目标

    预警报系统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时效高、预警报信息内容全面且准确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体系,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和灾害地区群众的减灾措施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已获取的大量气象探测和灾害性天气监测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存贮、处理和分析,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报服务平台和流程,根据决策服务的要求,提供连续无缝隙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信息[2]。

    1.2预警报系统的工作流程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主要由监测系统和预警报系统2部分组成。启动气象信息收集、地质灾害信息收集以及信息自动生成等模块后,通过实时监控雨情,一旦降水因子达到相应的监测指标,系统即可在决策中心进行数据分析,生成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并在确定信息后,利用短信、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按照预警等级对特定部门及相关群众警报信息。

    2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组成及实现

    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灾害信息的汇集及预警平台是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气象监测系统具有雨情报汛、预警等功能;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则包括预警、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功能[3]。要实现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

    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为整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应用平台依赖于完善的数据信息、高科技的硬件设备、成熟的先进软件环境及规划合理的结构设计。

    数据库是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核心部分,除实时采集和的雨量数据、预报雨量数据、雷达图、卫星云图和台风信息等气象数据外,当地行政区域图、区域地理信息及区域内的群众信息等,都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系统应由用户界面、后台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平台(EAI)、后台管理应用核心构件群、WebGIS组件、Microsoft.NET应用服务器平台及其他系统组成。先进、灵活、适用的软件架构符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以构件化设计为核心,实现事件触发、数据驱动、参数设置的开放可行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管理平台。

    2.2科学合理的灾害等级划分

    灾害等级的划分关系到预警报启动的决策、预警报信息的范围及对象等,在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中,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4]。依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地质灾害预报等级标准,预报等级可分为5级:一级为可能性很小;二级为可能性较小;三级(注意级)为可能性较大;四级(预警级)为可能性大;五级(警报级)为可能性很大。从预警报系统的角度分析,一级和二级灾害没有实际预警意义,预警工作由三级开始启动,应围绕三至五级地质灾害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3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预警预报系统将为防灾减灾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因此,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权威性,安全是系统设计的关键[5-6]。首先,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的问题;其次,注重系统的整体维护是延长系统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此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联系均以特定的接口程序来实现,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或相关系统出现故障时,不会出现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在系统的运行中,应保留详细的操作日志,出现问题可以查明错误原因,及时恢复,并为系统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

    3小结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须参考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建立顺畅的信息链,为相关部门和群众提供即时的、权威的、人性化的信息指导,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4参考文献

    [1] 丁建武.湖北省气象预警报网建设现状及对策[J].湖北气象,1996(4):7-8.

    [2] 马文瀚,陈建平.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综述[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18(1):6-9.

    [3] 周之栩.基于GIS的湖州市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

    [4] 杨顺泉.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系统方案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2):109-111.

第7篇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33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政办〔〕118号)精神,切实做好我市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工作,有效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提高趋利避害水平,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靠法制、创新科技,统一、分级负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重在基层”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扩大覆盖面为重点,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防灾减灾责任,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传播快捷、应对高效,最大程度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受益面。

(三)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我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灾害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的有序衔接。力争到2015年,使我市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平均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时效性,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盲区”。

(四)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是地方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市、县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负责本预报服务责任区内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各级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迅速播发主管部门的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研判预警信息对本地、本行业的影响,科学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

二、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五)建设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络。加强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快推进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建设。更新完善我市新型现代化气象探测设施,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雷电自动监测仪、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增加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密度,在全市各乡(镇)至少建设1部多要素自动气象站,重点加强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域灾害监测预警,加密布设自动雨量站,站点平均间距缩短到5公里。强化全市粮食生产核心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每个县(市)布设3—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个生态系统监测站、1—2套便携式自动土壤水分监测仪等。交通运输、水利、通信、电力、林业、旅游等部门与气象部门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等的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市、县各建设1套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和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成市、县高性能数据处理系统和海量存储系统,实现气象监测预警信息的快速收集、实时处理和及时共享。

(六)构建综合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围绕全市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针对城区、乡村、西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中小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建立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平台,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加强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气象监测站网等资料的接收应用,开发市、县短时临近监测预警系统,完善信息平台,实现对突发灾害性天气和局地灾害天气的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手段,加强大田苗情、墒情和森林火点监测,及时农用天气预报和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气象、水文、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构建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综合临近报警系统,实现对人口密集区、山区等区域的灾害联合监测,及早发现山洪、滑坡及泥石流等险情。

(七)增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全市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范畴,并列入对各县(市、区)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各县(市、区)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全面查清本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建设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绘制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市、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在城乡规划编制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影响。

三、加强预警信息与传播渠道建设

(八)推进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系统建设为契机,在我市建设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平台,加快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系统建设,实现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内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多手段快速。推进中国气象频道在我市落地和本地化节目插播工作,完善预警信息传播功能,即时播发公共应急预警信息,推广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

(九)完善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和移动、联通、电信等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建立气象预警信息插播机制和快速通道,明确预警信息接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科学、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努力提高预警信息时效和公众覆盖率。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要,及时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接到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在15分钟内插播;电视台插播时,应在屏幕上悬挂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图标。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接到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在15分钟内向灾害预警区域内的手机用户免费快速全网发送。对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减少审批环节,建立无障碍“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

(十)加快基层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基层企事业单位要利用现有预警信息传播资源,加快预警信息接收及传播设施建设。各县(市、区)要在乡村、山区、学校、社区、车站、旅游景点、工矿企业等偏远地区、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建设电子显示屏,利用电子显示屏气象灾害等预警信息;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四、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防灾应对

(十一)健全突发事件信息组织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规范程序,细化流程,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平台。各级突发事件信息组织要加强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根据授权及时预警信息,提醒社会公众主动应对防范,形成全社会共同预防的有利氛围。市、县通信管理部门和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与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密切配合,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制度,定期检查督促落实情况。

(十二)加强基层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建设。市、县政府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现有气象信息员队伍,健全基层气象信息员传递预警信息工作机制。县级政府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要指定专人作为兼职气象信息员,并将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单位负责人以及乡村种养大户发展成为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强气象信息员的动态管理,并为气象信息员配备必要的装备,进行必要的培训,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十三)健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气象与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铁路、水利、农业、林业、卫生、安全监管、旅游、地震、电力、通信管理等部门及军队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要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建立军地网络专线,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与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的互联互通。市、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报当地驻军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共同做好应对工作。要充分发挥各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指挥和监督作用,定期召开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会议,沟通预警联动情况,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十四)组织做好防灾避险工作。预警信息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灾害影响区内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工作。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督促落实部门职责,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认真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度,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传播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十六)加大资金投入。市、县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探索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灾害预警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各县(市、区)要把气象灾害预警工作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相关工程项目建设。

第8篇

关键词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对策;新疆喀什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00-01

2016年6月27日,喀什地区在气象灾害预警指挥中心首次组织地、县2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召开气象灾害防御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要完善体系、强化机制、应急联动,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要延伸到乡镇;要强化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加强监测、预报和预警信息工作,细化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联防演练;要落实县、市人工影响天气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保障人工影响天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指挥部各个成员单位务必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气象部门的气象预警为令,接到气象预警后必须立即安排部署相关防灾抗灾工作,要行动迅速、措施得力、科学有序,全力以赴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确保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 气象灾害防御原则

1.1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部门重要议程,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及防御重点,编写地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重大气象灾害防御项目施行统筹规划、分布实施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各项责任落实到个人,贯彻实施气象灾害防御任务[1-2]。

1.2 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成灾规律、发生机理、成灾条件、风险评估、预报预测、防御对策,掌握气象灾害危害影响。不定期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政策研究,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应对措施。开展科技成果应用,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1.3 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化建设

对于喀什地区气象部门来说,应推动气象灾害防御朝着规范化及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监督机制和行政执法管理,规范气象灾害防御社会活动,提升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水平。加大力度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使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3-4]。

2 喀什地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有待提高

受地形、地貌及局地气候条件影响,喀什地区几乎每隔10~20 km就设置1个自动气象站,未设立自动气象站的气象灾害敏感地段,暴雨、雷电、霜冻、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现象得不到有效监测,很难满足气象防灾减灾需求,还有一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只能对雨量以及温度进行监测,也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的需求。

2.2 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需要加强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种气象灾害信息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进行汇报,汇报方式缺乏有效整合,且气象预警渠道分散,覆盖范围远不能满足受众需求。多部门职能交叉,极易出现职责不明现象,易失去最佳抢险救灾时机。

2.3 农民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较弱

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知识掌握得较少,没有充分认识到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危害,很容易延误防灾减灾的最佳时机。农民防灾能力不足,即使获取到准确信息产品之后,因不能充分应用气象防灾知识,达不到趋利避害和防灾减灾目的。

3 提升喀什地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建设突发灾害应急气象服务系统

完善喀什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预报预警系统,重点做好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灾害短时预警、高温监测预警等,加强喀什地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实现突发灾害性天气事件快速响应以及保障能力,应完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设预警系统和应急气象监测,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使应急服务有效性和及时性得到保障。

3.2 加强气象灾害信息传播时效性

为提升气象信息传播速度,应缩短传播过程中所用时间。喀什地区气象局可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网络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集成各种传播方式的气象信息快速传播平台,加强各种传播方式的传播密度,在灾害性天气现象出现时,加强24 h值班,及时气象灾害信息,确保第一时间内将气象灾害信息有效传递到每位公众手中。

3.3 建设覆盖范围广的预警信息网络

建立喀什气象局监测预警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平台及时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在各个乡镇建立由各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共同组成的双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在接收到气象灾害信息之后,应通过各种传播平台及时传递到每位群众手中。在喀什地区各个乡镇内建立起无线电子显示屏,通过电子显示屏向人们传播气象灾害信息。

3.4 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喀什地区气象部门应加快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不定期地开展不同层次的防灾减灾专业教育,提升每位专业人员的灾害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防灾减灾专业技术队伍,不断优化气象防灾减灾队伍结构,建立起良好的评价机制。另外,还要加强防灾减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动员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到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中来。

4 参考文献

[1] 刘咏梅,赵忠福.阿拉善盟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99-300.

[2] 张平,吴俊杰,李国良.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防范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