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8 17:04: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致使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导致诸多物种消亡、自然灾害频发、海平面上升等异常自然现象的罪魁祸首。
减缓全球变暖的根本性措施,就是避免过多地燃烧矿物质能源,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暖框架公约》。1997年,为落实公约而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形成,并于2005年生效。《京都议定书》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同时规定了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应义务。《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实行减排的两种办法,一个是直接减排,即对现有的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限制、改造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另一个是间接减排,这就是在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实行造林、再造林(2005年以后所造林),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的吸碳固碳能力。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巨大压力
煤、石油等矿物质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中国矿物资源相对贫乏,同时又是能源消耗大国。矿物质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虽然从人均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看,中国目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已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而且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更大压力,同时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
与此相矛盾的是,如果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单纯依靠减少矿物质能源消耗的手段节能减排,将导致经济增长滞缓的风险。有人测算:如果我国的煤炭使用量降低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0.74%,而GDP将下降0.64%,社会福利将降低0.60%,同时还将减少470多万个就业岗位。
我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在整个工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同时湖北又是煤炭、石油资源严重不足,能源长期依靠外调的省份。在超排放、高耗能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之前,重工业一方面支撑着我省经济的高速运行,另一方面又给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节能减排任务变得异常艰巨。
森林对于节能减排作用显著,潜力巨大
面对重重困难,正确的抉择就是在抓好工业降耗减排的同时,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以有效化解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固碳库。全球森林面积尽管只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3,但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却占生物固碳总量的4/5;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中,每天可以吸收1吨的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就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1.62吨氧气。
森林还是发展替代能源的重要资源库。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替代能源。林业生物质能源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森林生物质转化为液态(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固然(成型燃料),气态(沼气等可燃气体)以及直接燃烧的热能和电能。与矿物质能源相比,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低成本等显著优点。
通过发展林业、增加森林来间接实现节能减排,不仅成本低、可持续、基本无污染,而且还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和多样化的生态、文化产品,可谓一举多得。
多种树、管好林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省林业建设不仅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生产了大量的木材及林副产品,而且有效地保障了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极大地改善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环境,为间接实现降节能排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为使我省林业在节能减排中做出更大贡献,当前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推进碳汇造林项目。所谓碳汇,主要是森林汇集二氧化碳的能力。《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鼓励各国通过造林绿化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允许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通过造林、再造林获得碳汇来抵减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中国是世界上宜于实施碳汇造林项目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将立即行动,积极向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有关机构争取项目,推进湖北的碳汇林建设。
──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湖北气候温暖湿润,黄连木、油桐、乌桕、油茶等高能量的木本油料植物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有利条件。我省尚有宜林荒山、荒滩800万亩,可供造林的低山丘陵300万亩,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800多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要通过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大工程推动营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要切实加强森林和湿地的保护管理,巩固和增强我省森林与湿地系统的固碳能力。
──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提高森林质量。湖北的林地产出率在全国排第26位,低产林面积高达2000万亩。我省森林每亩平均蓄积量仅为2.27立方米,如果达到5.65立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将增加3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相应增加5.5亿吨的固碳量,这对节能减排无疑是巨大的贡献。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将低产林改造纳入财政基建投资计划加以扶持。同时必须以集体林权改革为契机,转换林业的经营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投入低产林改造。―
关键词:碳足迹;产品碳足迹;碳标识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82-02
引言
近年来,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产品环保设计成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大议题。消费者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公众节能减排意识,引导公众环保消费,这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这种形势下,产品碳足迹标识应运而生。但至今为止,产品碳足迹还是相对新颖的概念,尤其在中国,这个概念还没有普及。因此,本文将对碳足迹、产品碳足迹及产品碳足迹标识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分析国内、外有关产品碳足迹的发展现状,最后将对产品碳足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文将对社会普及碳足迹概念和引导更多中国企业实施产品碳足迹起到促进作用。
一、碳足迹及产品碳足迹
1.碳足迹的定义。碳足迹首先是在英国提出,具体通过测量碳消耗产生的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元素二氧化碳量来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英国的碳信托(Carbon Trust)公司将碳足迹定义为用以确定和衡量每件产品或每一项活动的供应链流程步骤中温室气体总排放碳当量的一种明确的方法和技术。比较权威和综合性的是Thomas Wiedmann的定义:碳足迹是社会活动或某一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温室气体还包括其他气体,但是碳足迹是以二氧化碳这个当量表达的全部温室气体量,即其他含碳气体都被换算成二氧化碳来表示。碳足迹表明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帮助个人和组织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碳足迹也是参考的基准,有助于评估和减少今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还可以为企业的环境报告提供有效信息。
2.产品碳足迹。碳足迹可分为国家碳足迹、个人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四个层面。其中,产品碳足迹是应用最广的概念,即研究产品生命周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碳足迹标识是附加在产品上显示产品碳足迹的标识。设计该标识的目的之一是使企业更好地与其消费者进行产品信息上的沟通。此外,一些碳标识还提示消费者应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洗涤或者处置产品。
产品碳足迹分析的计算方法有若干种,但至今为止运用较普遍的是英国标准协会、碳信托公司和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联合的新标准PAS2050。基于PAS2050,全球已有数家企业进行了产品碳足迹分析,进行碳足迹分析的产品种类也多达75种。比较典型的是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吉百利、金佰利、乐购、穆勒等。
3.产品碳足迹标识的作用。 对于企业而言,确定产品碳足迹是减少企业碳排放行为的第一步,有助于企业真正了解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此外,碳足迹标识是引导消费者的环保消费者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企业通过碳足迹分析向消费者提品碳足迹信息,让消费者对产品生产的环境影响有一个量化认识,继而引导其消费决策。产品碳足迹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发掘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公布产品碳足迹显示了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高排放温室气体的生产环节,并通过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并利用分析数据制定企业环保报告。(2)有效沟通消费者:消费者可以跨媒介得到有关碳足迹标识的信息。如通过产品企业和服务提供商的网站、在线销售目录和在线服务、广告、产品手册等。此外产品碳足迹也可看做企业的差异化产品策略。(3)提高声誉强化品牌:近期学者研究显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最有可能影响其企业声誉。碳足迹标识是企业向其利益相关者展示气候应对信心和努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消费者和商业合作伙伴更好地做出商业决定。
企业通过产品碳足迹分析,可以改善内部运营、节能减排、节省成本,还可以作为一项营销策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此外也是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沟通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外产品碳足迹的发展
1.国外碳足迹标识产品的发展。随着产品碳足迹分析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很多企业已开始根据碳足迹分析结果,管理和优化生产、运输流程。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碳标识市场发展比较迅速,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近年来也加快了碳标识的发展。
英国碳信托公司致力于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和咨询,截至2006年已帮助企业计算了75种产品的碳足迹,并且启动了其示范项目减碳标识。减碳标识展示了产品的碳含量且给出同一类产品的平均碳排放水平,以便于消费者更好地进行比较。通过减碳标识示范项目,六家著名英国企业,雀巢、乐购等已为其产品赋予减碳标识。最先推出碳标识产品的法国企业是连锁超市Casino和E. Leclerc。
美国华盛顿的Carbon Fund非盈利碳中和提供机构与ISO标准的碳管理中心、温室气体议定及英国碳信托在2007年一起开发了无碳认证标识。加利福尼亚的气候保护机构和斯坦福大学一起创建了气候关注标识。学者运用生命周期方法通过标识提品的等级分类(金银铜)显示产品对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更简明地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环境影响信息。
2.国内产品碳足迹的发展。随着2010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低碳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热点话题。虽然碳足迹标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但已开始有接受碳足迹评估的社会责任领域的领军企业。2008年7月,中国节能保护投资公司与英国碳信托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为中国企业和产品建立可行的碳足迹分析评估方法。
大成食品亚洲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韩家寰指出,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大成的重要经营发展策略。自2009年开始,大成已开始邀请第三方对其产品进行碳排放分析。并在今后一年推出碳足迹标识产品。
青岛啤酒也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签订了啤酒行业的第一份低碳研究协议。青岛啤酒将对其啤酒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数量进行评估和分析,并且依据数据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将推出附有碳足迹标识的青岛啤酒。其次,沃尔玛和乐购已在国外市场推出了碳足迹标识产品,并计划一年内在中国市场推出碳足迹标识产品。
关于企业碳足迹分析,中国首先进行碳足迹评估的是制浆造纸行业的APP集团。此外,拜耳中国在子公司和其生产基地实施了拜耳中国碳足迹评估项目,项目目的是分析检测其生产和商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三、产品碳足迹发展展望
国际市场上,产品碳标识已经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接受碳足迹评估,并使用碳足迹标识,将其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欧洲许多国家,没有碳标识的产品是不允许进入当地市场的。
在中国,随着人大会议上低碳经济的提出,为了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中国本土企业已渐渐开始积极实施碳足迹分析及碳足迹标识,它们是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领域的先锋企业。在这种发展下,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力将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同时,作为最大的产品出口国,国外对中国产品的环保性要求逐渐提高,且在某些国家,有趋势实施对中国出口非碳足迹商标产品的关税限制。今后,实施碳足迹标识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出口市场。因此,实施碳足迹分析是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实施碳足迹分析,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声誉、巩固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Carbon Trust. Carbon footprinting: An introduction for organizations[R],2007.
[2]Carbon Trust. Carbon Footprint Measurement Methodology[J]. Version 1.1. 27 February 2007, The Carbon Trust, London, UK.
[3]Wiedmann, T and Minx, J. A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ISAUK Research & Consulting[R], Research Report 2007.
[4]Wiedmann, T., Barrett, J. and Lenzen, M. Companies on the Scale - Comparing and Benchmarking the Footprints of Businesses[C].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ference, May 8-10, 2007, Cardiff, UK.
[5]Wiedmann, T., Minx, J., Barrett, J. and Wackernagel, M. Allocating ecological footprints to final consumption categories with input-output analysi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56,(1): 28-48.2006.
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Label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YU Xiao-di,DONG Da-hai, ZHANG Xiao-fei
(Management Schoo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China)
1发展低碳经济有效途径
1.1提高能源利用率
现阶段,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加速期,且我国又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会因工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造成过大的碳排放量,有效降低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应在能源的使用环节提高能源利用率,在整个生产过程及产品使用中实施清洁生产,并且创造相对良好且广阔的运行环境。所以在具体的能源利用中,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升能源使用的技术应用和利用效率,最大化地淘汰落后产能[1]。
1.2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产业发展的低碳化转变,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具体的结构调整中可以将重点放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上,比如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产业,尤其是现代化的服务业,以最大化的减少因工业制造而产生的物资和能源的耗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提高碳产业市场的准入原则和运行标准,推动低碳产业积极有效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1.3强化低碳技术的推广
低碳技术的发展是低碳经济得以发展的有效有力支撑,进而真正意义上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实现低碳经济的整体化发展。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需要进行积极研究开发和不断创新以及实现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另外,最大化的开展新能源和再生技术的利用,以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实现新能源技术的替代,以最大化的将先进技术的优势得到发挥和应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和循环化利用。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风能和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的建设已经实现了成熟化的发展,强化了低碳技术的有效推广,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领域和应用途径,能够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
2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2.1确保工业布局的合理化实施
大气状况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工业企业布局时应均匀化分布,不能只偏重于少数或者局部的区域或者城市中。通过这样的合理布局,能够使污染物排放的单位面积量减少,使自然环境的自净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另外,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对工厂的选址也需要严格考察,确保其符合工业合理化布局的性质建设和要求,如选址时,将排放有害气体的厂区建设在居民区的下风向,确保其不会对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2]。
2.2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
受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能源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在资源能源浪费的同时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所以改善能源结构能够有效改善资源不合理的浪费现象。另外,还要加大天然气和石油等可再生能源及污染较小的能源使用比例,并不断进行新能源的研究开发,采取有效措施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比如在实现区域集中供热的基础上,完善煤气化的建设和应用。
2.3强化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人作为环境建设的主体,必须强化对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环境的保护意识,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另外,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实现大气环境中氧气和碳氧化物等含量的更新,强化对空气的调节力度,以实现对大气环境的净化。另外,在进行农作物的耕种时根据气候变化进行全新作物的更新和建设,最大化的减少温室气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结语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注重对大气环境的保护,能够有效的实现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这就需要从具体的环境问题出发,在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和保护大气环境的相关措施,为我国现代化的环境建设提供基础环境的保障,为自然环境的保护贡献力量,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
作者:赵秀娟 单位:眉山铝硅产业园区管委会工业和土地储备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1低碳农业是实现固碳和碳汇的重要方式
固碳包涵物理和生物固碳两种方式,在当今全球变暖的严重态势下,生物固碳被认为是最安全、有效、经济的固碳减排方式。低碳农业是发挥生物固碳功能的方式之一。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现有碳库,长期维护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进一步改变和优化选种、育种技术,增强植物的生命力,加强储碳能力。实现固碳需要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需要低碳农业的践行实施。同时,因为人类通过农业与大自然界交流,农业是重要的介质之一,农业在参与碳循环的过程中呈现出尤为重要的碳汇和碳排放能力。植物的碳汇功能要超过碳排放功能,主要起着碳汇作用。利用错落有致、参差不齐的景观空间设计“,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率是低碳农业的根本出路。”
1.2强化低碳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利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等先进科技使农业的生产力转变为现代化水平,强化低碳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推广节能技术,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能够优化能源结构,降低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面源污染,同时也降低了环境治理成本“;将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德舒特在首次访华之行后举行的新闻会上强调中国需要采用一种更为可持续的种植方式来保持当前的生产水平。
2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方式建议
2.1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是立国之本,低碳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和模式。首先,要加大对发展低碳农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农业发展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农学教育被长期忽视,农业长期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正因为农业发展不被重视,农学教育也被忽略,彼此形成恶性循环。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关于农学发展的教育水平,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农户等的综合素质,增强农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要进一步推广农业低碳技术。技术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保障。技术是农业的主导,技术永远要走在产业的前列。要保障资金到位、知识到位、执行力到,力求将教育和实践,资本和生产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
2.2加大宣传力度,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经过近年来政府工作的大力开展,我国农村生活发展低碳条件日趋成熟。发展乡村新能源,实现农村能源结构多元化是实现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出路。
第一,科学利用沼气。沼气作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前景十分广阔。在规模化畜牧养殖,可通过利用畜禽粪便开发、利用、贮存沼气,获得生物能源,收集到的甲烷一方面可以用作燃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发电。通过改造厨房、改造家用厕所收集沼气,同时积极利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养殖的牲畜产生的粪便发酵成沼气,沼渣还可以继续代替化肥变废为宝,开源节流,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大力推广太阳能的实用。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节能、环保,践行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太阳能灶在农村广泛推广、实用,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大减少因燃柴、燃气、燃煤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尤其对于新疆、、陕甘宁等我国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等优势,大量推广太阳能灶的广泛使用。
3总结
(1)森林资源总量仍有待增大。全省森林资源面积仍表现不足的状态,人均有林地面积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5。此外,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森林主要分布在豫西的伏牛山区、豫北的太行山区和南部的桐柏山区和大别山区,其余地区均是以农田防护林网为代表的森林植被。(2)森林质量仍有待提高。首先是林地利用率较低,全省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703万hm2,占59.22%。其次,全省林分单位面积蓄积42.51m3,仅占全国平均蓄积的50.17%。此外,全省林地多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单一,林分龄组结构也不合理,幼、中龄林面积蓄积分别占全省林分面积、蓄积的87.19%和77.06%。(3)林业政策仍有待完善。现在国家已为林业发展制定了包括《森林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的多项法律,并颁布了与其相关的法律性文件与实施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构架了我国森林政策的总体框架,而我省根据相关法律及中央多次涉及林业的文件精神,如《关于加速林业快速发展的决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国家林业局关于中央文件精神而的若干实施意见,都构成了保障我省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温总理于2009年提出的新时期下林业的“四大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四大使命”(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仍没有相应地政策来与其相对应。
低碳经济对河南林业建设的影响
森林资源则是固定二氧化碳的有效途径,森林资源的面积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而可以缓解工业经济发展排放出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森林资源面积,扩大荒山再造林成果是增加河南省森林碳汇的主要途径。全省现有大面积可供造林的荒山荒地,森林面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生态环境建设仍有巨大的潜力,可以通过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扩大我省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大二氧化碳的固定量。主要的生态建设工程有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以工程项目为驱动,促进河南省植被面积的增多,以达到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从数量上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加强森林碳汇能力。森林植被是通过光合作用而固定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那么良好的森林结构可以提高林木有效的光合速率,单位面积上生物量的增大则是这种光合效率提高的一种直接表现。提高森林质量,不仅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的另一重大课题。如果说增加森林面积是从数量上来固定二氧化碳的话,那么通过提高森林质量则是从效率上来提高单位面积森林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从长远看,提高森林质量将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低碳发展;碳排放强度;政策途径;河南省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河南是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河南省碳排放强度虽然在明显下降,但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如何促进并尽快实现低碳发展,促使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形拐点早日到来[1],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针对河南省碳排放的特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趋势,着重探讨河南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路径。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在逐渐增加,并且经济产出的持续增长是河南省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而且其作用的贡献值与贡献率还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在研究时段内,河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呈现出三次曲线的关系,而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呈现出反比曲线的关系[2]。这说明,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非必然经历一段时间的上升后逐渐下降,有可能出现反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如果没有有效的宏观经济和环境政策的干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结果不会自然而然的实现。
发展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本要求和权利,经济产出的增长是满足人民生存与发展基本需求的必要条件。能源消耗作为维持经济系统运行的一项基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经济活动的强度和满足国民生活需要的能力。因此,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环境压力上升是难以避免的[3]。特别是,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这是实现经济腾飞和现代化的必经阶段。目前,河南省以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增加起到了加速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工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一直在波动中上升。1998年,河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5.0%,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9.3%,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河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已提高到56.9%,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1.9%。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河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维持在56.3%-57.3%之间,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维持在50.7%-51.8%之间。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河南定位为国家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了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这对碳排放的快速增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虽然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对经济快速增长提出了客观的要求,节能减排和降低碳排放的任务异常艰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原崛起一定要走发达国家和地区那种“高投入、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避免重走工业化老路的必然选择。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重化工业领域,要进行资源整合,加快技术改造与产品升级换代,大力推进和推广清洁煤技术;二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实现经济结构从高碳产业主导向低碳产业主导的转变。为此,必须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尽快使河南省经济完成从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以更少的资源环境和碳排放低价,来维持中原快速崛起所需要的经济增长速度。
2.大力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目前,国际社会提出的碳排放减排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3]。在河南省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中,能源效率的作用比较显著,是抵消经济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能源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的情况下,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是最有效的碳减排途径。这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战略需要,也是减轻河南省经济增长对能源高度依赖的一项长期战略。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先进节能技术的倾斜性投资,推动能源开采、转换及利用环节各种创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在经济上和技术上为提升能源效率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加大《节能法》宣传贯彻力度,加快制定各行业《节能法》实施细则,建立并实施有关碳排放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企业准入门槛,从法律、政策层面保障能源效率的持续提高。
3.积极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洁净能源的比重
通过对河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发现能源结构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值为负值,是碳排放的重要抑制因素。从实证分析结果看,河南省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对抑制人均碳排放的贡献比较小。1978年,河南能源消费中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例分别为92.3%、6.8%、0%、0.9%,而到2008年,这四者的比例为87.9%、7.92%、2.7%、1.5%,能源结构仍高度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例仅略有增加。如果能通过能源替代,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等洁清能源的比重,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这对抑制河南省碳排放的快速增长是极为有利的。为此,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结构调整规划,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扶持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及生物质能项目,努力提升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另一方面,在化石能源中,增加相对低碳的天然气的使用,是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目前,天然气在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费中比例还不到3%,这与世界平均高于25%的水平相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加快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通过深化市场和价格机制、政策宏观调控以及实施有关产业政策,理顺能源价格,积极引导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切实改变高度依赖煤炭的结构,大幅度提升洁清能源的比重。
4.结合行业特性,制定差异化的行业节能减排政策
河南省工业行业间直接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性,可以划分为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强度都较高的高碳行业、直接碳排放量较大和直接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中碳行业、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强度都较小的低碳行业以及直接碳排放量较小、直接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碳排放关注行业4种类型[4]。由于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投入产出的关联效应,由这种关联效应所引发的间接碳排放也不容忽视,且在一些行业中占有较高比重。因此,针对工业行业间碳排放的差异性,减排政策需要具有行业针对性。
对于高碳行业,由于其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因此应作为碳减排的主要对象。改善能源投入结构、提高行业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关停一些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量大的落后产能,是该类行业节能减排的政策重点。对于中碳行业,其也是工业直接碳排放的重点部门,改善能源投入结构,控制排放总量是一个有效途径。而对于碳排放关注行业,提高行业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鼓励新型燃料的生产和使用,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减排政策的着力点。
此外,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间接碳排放需要引起重视。如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部门,虽然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不大,直接碳排放量较小,但该类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较长产业链,对其他产业的碳排放需求较大,间接碳排放在其碳排放中占有很高比重。提高这些部门中间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中间消耗,应作为促进这些部门发展的政策重点。
5.针对区域差异,制定分区域的节能减排政策
由于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地理条件以及区域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河南省低碳发展与碳排放特征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可以划分为低碳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率高的低碳经济区;低碳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率低的伪低碳经济区;低碳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高的高碳经济区等三种类型。针对区域特性,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区域差异化的减排政策,对于促进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整体目标的实现十分关键。
对于以郑州、洛阳等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区,如何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步”是政策的着眼点,继续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先进的产业,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高效的能源利用效率十分关键;对于以焦作、济源等为代表的高碳经济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促进结构转型与升级,改变资源型经济的局面,提高资源和能源投入的利用效率,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十分重要;对于以周口、驻马店、信阳和南阳等为代表的伪低碳经济区,如何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的低水平发展,防止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与城市的扩展而带来的高排放出现则应成为政策的着眼点。
参考文献:
[1]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6):27-36.
[2]尚文英.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演变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经纬,2011(3):
39-42.
[3]Grossman G.M,Krueger,A.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4]吕克文,苗长虹,尚文英.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行业差异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2):17-22,35.
关键词:林业碳汇;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碳汇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CO2吸收并以生物量的形式贮存在植物体内和土壤中, 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过程, 森林起到主要的固碳作用。发展林业碳汇对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森林碳汇效应
森林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并列为地球三大碳库,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储存了约占陆地生物圈地上碳储量的80% 和地下碳储量的40% ,在适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森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的手段主要包括减少排放源和增加吸收汇两个方面根据议定书中的定义,源是指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或活动;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 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 森林具有碳汇和碳源的双重特性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将CO2 生成有机物而固定碳,此时森林是大气CO2 的汇;同时自身的呼吸消耗植食者啃食枯落物分解林木采伐和灾害损失等作用向大气释放出已固定的碳,即成为大气CO2 的源 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CO2 浓度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而且,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大气中的CO2 ,其长期单位成本远低于通过工业升级治理工业污染减排的成本,所以森林的碳汇功能是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途径,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2 我国在实施造林碳汇项目的优势
2.1 林业碳汇项目起步早、资源优势强
我国的大规模造林始于1980 年代初期, 自1990 年代开始造林力度进一步加大,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体系等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截止目前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到4 666 万hm2, 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 , 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29.35% 。最新公布的国家第6 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报告显示, 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由5 年前第5 次的16.55% 提高到18.21% , 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 位, 森林蓄积居世界第6 位, 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1位。随着我国持续大规模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蓄积量、质量将会不断提高, 它不仅大大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还将大大增加我国林业碳汇的总量, 扩大我国碳排放空间, 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森林固碳潜力巨大。根据全国生态建设规划: 到2050 年, 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8% 以上, 森林固碳能力将随着森林面积的增加大大增强。另外, 对现有森林资源实施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 也将提高我国森林整体的固碳能力。虽然根据CDM 碳汇项目的基本实施规则, 只有1990 年以后的荒山造林和更新造林才有资格作为CDM 碳汇项目, 并从2000 年开始计算此类项目引起的碳贮量变化。但是, 我国宜林荒山荒地面积广阔, 近年来林业发展速度加快, 造林面积不断扩大, 具有CDM 造林碳汇项目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优势。
2.2 交易成本低, 竞争优势明显
我国的森林资源和林地所有制形式, 以国有和集体所有为主体, 便于宏观调控和具体操作, 实施规模造林、统一经营。而且可以较大幅度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交易成本, 因此更具竞争力。同时我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 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2.3 建立生态经济补偿机制
由于林业属于公益事业, 植树造林所需投入很大, 产生的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但是多年来, 这些生态效益没有被市场化, 缺少最低的生态经济补偿机制, 这已成为造林质与量的提高和森林管护的瓶颈,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尽管如此, 作为一种市场机制, 林业碳汇项目的良好实施无疑将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筹集到大量国际资金, 有利于解决生态效益补偿问题, 促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化与货币化进程, 实现区域林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3林业碳汇前景探讨
3.1 国家减排目标的确立包含着林业碳汇地位的提升
我国在2009年年底提出碳强度目标,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45%,被视为中国碳市场发展的新契机。与自愿减排交易不同,如果在碳强度目标的执行过程中建立碳交易市场,则其交易过程具有总量控制和强制性的特点。一旦碳强度指标作为硬性指标分派至各个行业,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潜力巨大,这其中也将包含林业碳汇地位的提升。
3.2 市场机制的引入将推动林业碳汇长足发展
在2010年的天津气候谈判峰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处长王庶指出:“市场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完成中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利用市场手段来促进减排,可以减少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减排的弊端,也就不会出现近年来某些地区依靠“拉闸限电”来完成节能目标的怪现象。
3.3 林业碳汇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
紧跟国际国内政策走势,研究制定碳税制度不可否认,《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是碳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保障。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为转嫁经济压力,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迟迟未能做出明确的承诺和下一承诺期内的量化减排指标,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陷入僵局,这也直接影响了京都市场的前景和发展。而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研究制定的碳税制度是否能将森林碳汇纳入其中,也是关系到林业碳汇今后发展的要点。加快研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林业碳汇标准与规则可以说,无论哪种交易,政府立法、严格的规则和计量标准等均是重要的基础。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碳交易市场的逐渐形成,加快研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林业碳汇方法学、适用标准、交易规则等,是掌握最终交易话语权的前提保障。
依托国内自愿碳市场发展,推动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逐步发展
林业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作为交易对象,林业碳汇虽然存在着碳逆转的风险因素,但森林生态效益发挥和当地社区收益增加等多重功能的体现,是林业碳汇独有的优势。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逐步推进,林业碳汇势必被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在强制减排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提升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水平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更经济、适用的减排途径。
在短期内,由于我国目前处在高耗产能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市场并不会立刻奏效。但是从长远看,中国有巨大的减排潜力和发展潜力,走向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创造一个大市场并且发挥巨大的杠杆作用。而林业作为其中的重点领域,也将积极促成碳汇贸易的发展,同时,显著提升自身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束语
随着我国人工造林和天然林保护力度的加强,以及水土保持和土地有效管理等事业的推进, 森林面积在不断增加,森林生长加速,可以期待在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会显著增加。面对这一新机遇和新挑战,我国将进一步加快与林业碳汇相关的政策研究,;同时,加强相关科学理论研究,培养林业碳汇专家队伍,促进林业发展机制创新;最后还要加大碳汇宣传力度,推进林业碳汇向着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提要]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确保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新疆实际,对新疆工业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分析,探索新疆工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期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低碳经济;路径选择;新疆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疆工业发展低碳经济及其路径选择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4月7日
目前,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经济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已被视为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和实现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新疆作为能源工业大省,如何正确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疆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新疆的工业经济与我国的工业经济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是能源消费的大户。2010年,新疆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176.3亿元,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1,943.82亿元,2000~2010年,新疆的轻重工业比重约为1∶9,而同一时期全国的轻重工业之比约为1∶2.3,所以新疆的工业经济轻工业之轻、重工业之重现象非常明显,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属于重工业拉动型经济;从新疆重工业内部结构看,2010年采掘、原料工业所占比重占到了87.01%,加工工业比重占到12.99%,新疆工业仍处于以初级加工为主的发展阶段,以采掘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比重大成为新疆工业结构的一个明显特征。
二、新疆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优劣势分析
根据有关专家测算,2009年新疆的碳排放量为7,321.174万吨标准煤,在中国排在第20位,属于碳排放量较少的省份。虽然新疆的碳排放总量不多,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其增长速度是很快的,万元gdp碳排放量也是很大的:从1978年到2009年,新疆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为年均19.15%,远高于13.39%的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新疆的万元gdp碳排放量为1.711734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0.578426吨标准煤的近三倍。因此,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未来的碳排放量也将“水涨船高”,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是新疆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对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发展低碳经济是新疆工业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新疆在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粗放式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愈来愈大,影响和制约着新疆跨越式发展和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抓住政策机遇,研究低碳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新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及构建和谐新疆的有效途径。
2、发展低碳经济是新疆工业经济突破环境资源承载力“瓶颈”的必然选择。新疆工业“三废”污染较严重,污染治理的压力很大。2010年新疆排放工业废气9,309.61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8.85万吨,排放工业废水2.54亿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62.79万吨,工业环境污染指数由2003年的0.06312上升至2008年的0.08591,说明新疆的工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构建新疆绿色工业体系,是新疆突破环境资源承载力“瓶颈”的必然选择。
3、发展低碳经济是新疆工业经济自身客观条件充分发展的潜在要求。新疆清洁能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有九大风区、四大风口,风能资源占到全国陆地风能资源的40%,居全国第2位;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丰富,有色金属、盐、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正是基于这丰富的清洁能源储量,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成为了新疆工业经济自身客观条件充分发展的潜在要求。
(二)新疆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劣势分析。新疆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集中区和富集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储备地,资源总量占全国储备量的30% 左右,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优势:(1)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重心西移,特别是随着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出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日渐突出;(2)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了产业升级,推动了加工制造业、纺织业等向中西部的转移。新疆因具有得天独厚的农牧业、能源资源优势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成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最佳省区;(3)国家举全国之力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用于民生、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大幅增加,经济、科技、教育、人才援疆全方位推进,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撑和资金保障,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调整高碳产业结构,扩大低碳产业规模,推进规模化优势低碳产业集群的形成,为新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新疆能源需求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因此造成的“发展排放”问题难以回避。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较低工业化水平与低碳经济较高的要求之间的矛盾。2009年新疆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38.7%,工业化水平达到45.6%,呈现出排名持续下降、与全国的差距不断扩大的特点,处于起步阶段。
2、能源结构-煤炭长期“做主”。新疆的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基本上每年煤的消费量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产生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碳排放比燃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导致新疆在降低碳强度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3、软件环境-资金缺乏、设备落后和人才缺失现象严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财政保障不足,金融业发展滞后,产业发展融资成本较高,高新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不足,人才流失严重,致使新疆高新技术和管理人才、适用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
三、新疆实现工业低碳化的路径选择
(一)研究制定工业经济发展战略。针对新疆低碳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的实际,以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量为重点,开展碳清算、碳减排目标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制定出工业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低碳发展战略,提出低碳产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低碳经济考核指标和支撑体系等,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
(二)努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新疆煤炭高效转化技术研发,推进以煤炭为代表的传统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进程,发展煤电及现代煤化工,加快风电产业发展,积极开发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绿色电力,加快新能源产业配套延伸,形成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监督重点工业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排放标准,落实好节能减排任务,降低并减少碳排放量。
(三)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结合新疆“十二五”规划,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工业园区低碳经济的试点工作,探索不同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低碳产业基地建设,低碳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引导低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向园区和基地集聚,形成低碳产业集群。
(四)利用新疆产业化差别政策,实现产业转移的目标。按照新疆区域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定位,有选择、有限度、审慎地做好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可承受能力并配以产业、财政、税收等差别化政策,监督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采用节能低碳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逐步建立以新能源、节能、清洁煤、自然碳汇等技术为主体的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姚露露,高志刚.低碳中国中的新疆:地位、挑战与策略[j].新疆财经,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