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粮食安全的看法

对粮食安全的看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8 17:04: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粮食安全的看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粮食安全的看法

第1篇

目前粮食仍是供大于求

由于库存充足,近几年粮食一直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

1999年~2001年,粮食连续三年减产,全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亿斤。2002年粮食总产量为9142亿斤,比上年增产1%,但这仅是在前两年较大幅度减产前提下的恢复性增长,整体减产的趋势未变。

另一方面,在过去10余年,从总体上看,粮食消费需求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自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9600亿~9800亿斤之间,而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徘徊在9100亿斤左右,粮食已连续三年产不足需。这几年全国粮食当年产需缺口在500亿~700亿斤之间。

尽管当年产不足需,但由于库存充足,近几年粮食一直保持着供大于求的格局。因为从1995年开始,中国连续四年粮食丰收,全社会的粮食节余量就在1万亿斤上下,相当于一年的总产量。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市场粮价呈持续下跌趋势,在低价位上长时间徘徊。近年来,粮食总供给较大幅度减少,市场粮价反而走低,说明库存的变化在填补着粮食供给(国内产量加净进口)与消费之间的巨大缺口,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发生变化。

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当前粮食产需情况分析,国家粮食库存(包括周转库存)大体保持在2500亿斤左右较为合适。1994年和1996年,中国先后两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从1998年起,又开始实行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的政策,当时粮食收购保护价要比市场价格高很多,农民都愿意把粮食卖给国家,这造成国家的储备粮超出需求很多。2002年3月末,国家粮食总库存达到5300亿斤(贸易粮)的历史最高水平,比1996年3月末增加3000多亿斤,其中地方商品周转库存3620亿斤,比1996年3月末增加2240亿斤。

粮价适度回升对农民是好事

不能因为今天粮食供求出现一些变化,就对过去几年适当控制粮食生产的总量增长的政策产生怀疑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三年后将会出现严重粮食短缺”的议论见诸媒体,由此引发了社会对中国粮食供求状况的担忧,各种利益相关者开始对这种判断作出反应,比如,城市食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

事实上,这个判断是没有多少根据的。近年来,虽然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但由于生产条件改善,科技的进步,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保持在9000亿斤以上的水平。城乡居民直接消费粮食的数量都在减少,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增长相对稳定,而农民的食品消费增长暂时还不会进入高峰期,尤其是农民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增加仍会比较缓慢。从供需平衡来看,只要今后几年粮食产量能够保持在4.75亿吨左右,再加上进口调节,中国完全有能力保证全国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而且,适度利用国际市场,只能更加有利于中国的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粮食问题上有“宁多怕少”的倾向,甚至认为“多多益善”。事实证明,粮食供给过剩,粮价下跌,不仅对农民增收不利,而且会导致粮食库存庞大,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包袱。

1998年以后,在粮食供过于求,市场粮价下跌,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农民和政府都作出自觉和合理调整,即适当控制粮食生产的总量增长。有的年份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甚至放弃了持续几十年的粮食增产的计划指标。为了缓解粮食严重供过于求的状况,国家还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退耕还林计划。事实证明,这种政策调整对消化超库存的粮食,对拉动粮食价格的合理上升,缓解粮食生产和流通中的众多矛盾,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粮食供求出现一些变化,就对过去几年的政策产生怀疑。在粮食问题上,一定要有周期观。

今后粮食供求会是一种什么走势呢?应该看到,如果明年继续减产,粮食产需缺口在现有水平上继续扩大,就可能出现粮食供求偏紧的局面,粮食供求的“拐点”就有可能到来。因此,今后几年的粮食政策应该由过去几年适当控制粮食产量,转向促进粮食产量的合理回升,以保持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所谓合理回升,就是努力使得粮食总产量在今后2~3年内年恢复到9500亿斤左右的水平上,也就是争取增产600亿~700亿斤左右的粮食。在这样的产量水平上,再加上适度进口,我们完全有能力保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

实现这样的政策目标是完全可能的。目前,市场粮价已开始适度回升,这对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一个好信号。在过去10余年中,我们没有真正让市场发挥调节粮食供求的基础作用。这次要给市场机制一个机会,让市场给农民传达一个正确的信号。

粮食市场为什么

会出现非正常波动

这次粮油价格的上涨,目前的居民收入水平完全可以消化。但城市低收入人口可能会有一些恐慌,因此要强化对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援助

粮食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生产有丰有歉,价格有涨有落,这是很正常的。但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极不稳定,粮食“卖难”和“买难”交替出现,粮食价格大起大落。这次粮食市场呈现出的非正常波动,不仅与中国粮食生产体制有关,更反映出粮食市场发育和政府调控政策上的问题。

从近中期看,即使不出现全局性的粮食短缺,粮食市场仍存在大起大落的可能。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有:

第一,国家粮食库存应对价格波动的能力并不强。由于2000年以来,全国粮食当年产需缺口累计高达近2000亿斤,每年都要依靠消耗库存来填充供求缺口,全国粮食总库存应是持续下降的态势。但近几年,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变化与当年粮食供求关系变化之间存在趋势上的不协调。虽然粮食减产,国有粮食企业库存数量却居高不下。

出现这种情况,与“国代民储”有关。受粮食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心理预期影响,用粮企业一般是随用随购,城镇居民随吃随买,农户存粮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原来由民间储备的一部分粮食流向国家粮库。另外,由于对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提供保管费用和利息补贴,国有粮食企业乐于增加库存,这也促使了社会库存向国有粮食企业流动。国有粮食企业库存中有相当部分属滞销品种,并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库存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一旦形成粮食紧张的预期,就会出现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

第二,中国粮食的统一市场还未形成,缺粮区和余粮区之间还未形成正常的贸易关系。缺粮区是“买贵不买贱”,余粮区是“卖贱不卖贵”,在粮食供给偏紧的情况下,各种地区贸易壁垒就会重新抬头。

第三,农户对市场供求信号的反应具有盲目性。供给趋紧时,农户也会增加存粮。农户“卖跌不卖涨”的行为经过同步放大,会迫使价格不正常上涨,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增加了困难。

第四,国有粮食企业的逆向操作会加剧粮食市场波动。国有粮食企业和农户一样,也会“卖跌不卖涨”。粮食供给一旦趋紧,国有粮食企业也不一定会大幅度减少库存。1993年之后的粮食抢购和价格暴涨风潮,国有粮食企业跟着私商高价抢购粮食,甚至把国家为平抑粮价抛售的专储粮也拿去高价销售,而1996年下半年以后粮价持续下跌时,国有粮食企业不积极入市,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余粮,反而亏本销售粮食。此外,在供给趋紧时,大多数用粮企业和粮店会改变目前随用随买的做法,非国有粮食流通渠道会更加活跃,这一领域的库存会相应增加。

如果上述所有因素加在一起,即使供需之间的差距不大,也可能会引起粮食市场的剧烈波动。

今年9月份以后,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普遍走高。主产区小麦价格平均涨幅40元~80元/吨,玉米价格华北地区同比价位上涨80元~120元/吨。大豆收购价也上涨了10%以上。粮食的涨价,直接带来了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饲料等制成品的价格上涨。猪肉、色拉油价格涨幅均在30%左右。从1998年以来,国内的粮油价格一直处在一种很低的水平上。当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基本上是价格的一种合理回归,对此,要冷静观察,从容应对。

目前的这种涨价,直接动因有这样几点:第一,粮食减产,库存减少,这一情形开始对市场发生影响;第二,粮价上升拉动原料价格上升;第三,国际市场上小麦价格上升,美国大豆减产10%左右,这对国内市场亦有影响;第四,有些市场炒作行为推波助澜。

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预示着长达六年之久的农产品价格低迷周期的结束。从居民对这次涨价的反应看,还没有出现刚刚放开粮油价格时的那种恐慌心理,没有出现大量抢购。另外,粮油价格的上涨,目前的居民收入水平完全可以消化。这种价格的变化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城市低收入人口可能会有一些恐慌。当前,要密切关注农产品价格走势,避免出现类似1993年秋冬那种市场粮价暴涨的局面。

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问题不是孤立的,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长期目标结合起来

从中长期看,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将是偏紧的。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整体而言,中国粮食问题应该主要依靠自己解决,依赖他人或者完全自给自足都是不可取的。粮食问题不是孤立的,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长期目标结合起来。

1.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的基本资源(耕地、水资源等)一旦减少,使粮食生产的能力遭到破坏,必然危及粮食安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调减粮食种植面积要稳步进行。必须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通过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减缓总耕地资源的下降速度。要积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同时,保证灌溉设施得到保护和有效利用,并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要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强化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体系。应把提高粮食品质作为科技攻关和推广的重点。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要调整结构,向优质化方向发展。

2.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加强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确保粮食安全,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都实现粮食自给,更不能否定个别地区通过与产区交换或国际贸易而获取粮食的可能性。要积极引导和强化市场对粮食供需的调节作用,从各地区追求区域内的产需平衡向全国供需平衡转变。中国粮食生产愈来愈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即集中到东北三省、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要增加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和信贷投入。

3.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由于近年粮食供过于求,粮价持续走低,各种生产要素费用不断上升,相当一部分农民种粮无利可图,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粮食放开经营后,必须探索对生产者进行直接收入补贴的方式。二是应当在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上想办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降低要素投入成本。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减轻粮食生产的税收负担,是保证粮食生产收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的有效途径。在我们对中部地区一些县粮食生产效益的调查表明,农村税费改革后虚轻实重的农业税,几乎抽取了粮食生产的全部剩余。建议统一确定分期减征幅度,在五年内实现取消农业税的政策目标。这种“以税惠农”的办法最能保证农民直接受益、管理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4.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粮食储备体系只是解决粮食安全的应急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在“地里”,而不是在“库里”。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目前仍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过大,成本过高;国家粮食储备暴露出了明显的效率低、时效性差、透明度低等弊端。要对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从制度上重新进行设计。

5.依靠国际市场来调剂余缺。中国解决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也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和品种。适当多进口一点粮食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有利的。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可平均保持在不低于90%的水平上。从以往经验看,出现过国内粮食供给相对平衡的时候大量进口,国内粮食减产供应紧张的时候又大量出口的怪现象。要统一协调粮食内外贸政策,要提高粮食进出口的运作效率,防止粮食的进出口方向与国内的供需实际严重脱节,减少“逆向调节”。今后应把粮食安全的重点放在基本口粮方面,对饲料用粮等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应推行南进北出的进出口策略。南方销区可利用WTO配额从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小麦及其制品和饲料等产品,北方可利用市场区位优势出口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等农产品。

6.保障特殊群体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是指“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需要的基本食品”。在中国,确保粮食安全应包括三项具体目标:一是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水平;二是通过进出口调剂、库存吞吐,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市场供求平衡;三是保障特殊群体的食品安全。目前中国农村还有2800多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不少收入低的居民(包括下岗职工),而且几乎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除此之外,有的是身体残缺缺乏劳动能力,有的是严重疾病丧失工作能力等等。必须把保障这些特殊的人群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为需要救济的低收入人口提供粮食援助,使其维持正常的生活。

第2篇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均仅0.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今年,我省粮食全面放开,推向市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彻底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一)转变职能,真正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政府粮食权力机构,如果其职能仍然不改变,继续扮演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计划经济特殊角色,那么,不管改革搞得多么轰轰烈烈,都将是"换汤不换药",名改实未改的徒劳行为,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改革必须先从转变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入手,具体应调整为四大职能:第一大职能是负责制定粮食流通的政策法规。为本辖区搭建合法自由经营的平台。第二大职能是负责随时掌握粮食流通动态。全程跟踪监督粮食行业执行政策法规情况,加强市场宏观政策调控,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市场不乱,农民增产增收。第三大职能是掌管本级粮食安全。负责平时安全信息调查,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本级应急方案,掌握一批国有地方储备粮库以及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等工作。第四大职能是负责建立本级国有粮食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使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从而,通过规范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切实理顺政企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府粮食职能机关。

(二)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流通,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粮改,打破行政区域设置模式,采取兼并、合并、捆绑经营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粮食市场流通。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可考虑组建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发展集团经营。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控制粮源,搞活经营。工业企业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带动,壮大企业实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粮食经济快速增长。

(三)构建私营网络,不断增强国家粮食体系的抗险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多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与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私营粮食经济已是大趋势。目前,我国粮食经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由国有粮食企业独家搭台唱戏的格局,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也是经不起风浪的粮食市场经济,必须在新组建国有粮食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私营经济,以激活粮食市场发育和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一要完善允许发展私营粮食经济的相关法规。在承认私营粮食企业合法性的同时,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私营粮食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同为国家粮食经济体系,为其开辟一片生存发展的空间。二要扩大私营粮食企业经营的自由度。要一视同仁,准予私营企业申办企业、商标注册和经营管理,使其获得发育壮大的土壤。三要着眼长远发展。随着多元经济的交融发展以及私营粮食企业的壮大,要准许私营粮食企业进行跨省市经营,以及允许与国有粮食企业"公平竞争"、"公私合营"、"相互兼并"、"私代公营"等多种形式发展。四要对私营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包括"规定企业经营规模,保证粮食质量安全,要求其在紧急状态下听从国家调度,切实引导私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鼓励私营粮食企业发展的办法,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私营粮食企业,组成一个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的私营经济网络,进一步加固粮食经济安全体系。

三、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粮食市场既要放开又要管好。国务院17号文件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赋予了粮食等有关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粮食、工商、物价、卫生、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对粮食市场监管的责任。一是抓紧建立严格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粮食、工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把市场准入关。进入粮食市场的经营者,必须在经营资金、仓储设施、检验和保管能力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二要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非国有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流通,对于方便农民售粮,活跃粮食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既要依法加强监管,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又要为他们提供服务,维护其正当权益。三要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要坚决打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掺杂使假、坑农害农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不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公安、工商、粮食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当地粮食经营者和跨区收购的粮食经营者的日常管理,通过市场巡查,保护正当经营,及时查处收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四要建立健全粮食经营信息统计体系。通过建立粮食台帐制度,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掌握粮食经营者的购销、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密切监测市场粮价动态,及时掌握粮食供求和价格的最新变化,及时粮食生产、消费、价格等信息,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保持市场稳定。

第3篇

2014年的工作已经结束,在全体粮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粮食行政执法、粮油产业化工作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市今年在各个方面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是与全体粮食干部的努力分不开的,现在我就根据今年在各个领域所做的工作做个总结并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一、2014年工作总结

(一)绵阳市粮食行政执法工作

在2014年,我市全年共实施行政执法检查544次,出动执法人员1886人次,检查粮食经营者收购网点2713个,行政处罚77户,其中:罚款处罚17户,罚款金额1.5万元。以上数据充分证明了我市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其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现对经营者执法的“平等”对待,实行我市首次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罚款处罚。并且进一步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使粮食行政执法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扎实的效果。

二是遵循“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对存在了这些问题的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严格罚款处罚措施。在企业全面自查的基础上,按“统一抽调、混合编组、集中培训、综合交叉、本地回避”的原则实施了清仓查库,认真落实到每一点上,从这项措施的实施下,对我市粮食仓储工作的全面提升有很大的效果。

三是认真搞好大小春、重大节日和托市粮油收购等各种专项检查,确保国家粮油购销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保护我市粮食生产者的利益,维护了正常的粮食收购秩序。

四是严格市场准入。截至11月底,全市已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782个,今年共新审核发放粮食收购许可证30个,变更1个,注销43个。同时我市将加大对无证收购、不亮证收购的依法查处力度,重点做好市场准入工作,把好关口。

五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粮,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在2014年没有发生过行政复议和行政、民事诉讼等类型的案件。

六是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规,使粮食经营者依法经营意识显著增强。

(二)粮油产业化工作

为使2014年粮油产业化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推行,我市在粮油产业化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就以绵阳江油的成功实例为准:1、江油实行惠民粮油连锁经营便民。按照“便民、利民”的要求,因地制宜抓好乡村粮油超市和便民连锁店建设,新建惠民连锁店40家,实施科学储粮工程,帮助农户新建和改建小粮仓220个。建设一支累计达500人规模的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方便农民售粮。2、“粮食银行”惠民。进一步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仓储优势,扩大“粮食银行”规模,开展粮食代储存、代加工和品种兑换业务,把国家粮库变为农民的“粮仓”,让全市2万余户农户加入“粮食银行”,目前为止,存入“粮食银行”的粮食已经达到1万吨以上,参与面达到粮食主产区农户的70%以上。

(三)粮油食品安全工作

粮油食品安全工作一直就是我们粮食局工作的重点,在今年我市为提高粮食食品安全工作的质量成功的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建立较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查处工作机制”、“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召开下,提升了我市粮油食品安全工作者的意识,同时也加强了粮食食品安全工作在我市各个地区的顺利召开。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2014年我市粮食局的工作总结,我发现在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粮油产业化工作、粮油安全工作上均存在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上,执法人员在执行工作时没有认真落到实处,收购粮源急剧下降,粮食部门对粮食市场占有份额减少,抗御粮食风险的能力减弱,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打挑战。对于这点我希望绵阳粮食执法干部们能引起高度的重视,尽快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在粮油产业化工作上,部分地区对该地区存在的问题没有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有些地区在实行方案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空有理论而没有实际行动。各部门对于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应该结合当地区的实际情况尽快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

(三)在粮油食品安全工作上,部分地区没有进行安全工作的宣传,既是宣传也没有落实到实处,使宣传工作停步不前,没有发挥到其宣传应该得到的效果。关于粮食的质量问题没有提出对应的措施,对出现粮油安全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加大宣传对我粮食局有很大帮助,各地区应加大力度的对安全工作进行宣传,减少粮油会出现的不安全情况。

三、2015年工作要求

为了使我市粮食局工作在明年能够得到顺利的进行,我对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粮油产业化工作、粮油安年全工作进行了以下几个要求:

(一)粮食行政执法工作

1、要做到坚决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相关职责,要积极向政府汇报反映,争取成立粮食行政执法队伍,确保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权、粮食行政处罚权得到全面、及时履行。

2、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及具体考核办法,认真履行好粮食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提高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粮食安全意识,进一步保障粮油有效供给,保持粮油市场长期稳定。

3、深入贯彻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开展反腐斗争,落实年初签定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全面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促进粮食工作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粮油产业化工作

加强粮食统计信息建设,提高粮食统计工作管理水平,认真履行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职能,做好价格监测和粮食收购进度统计、分析,进一步做好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完善调查方法,确保粮食统计数据质量。

2、发挥主渠道作用。指导粮食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的粮食方针政策,切实抓好粮食收购工作。一是认真抓好大春粮食收购。二是做好抓好苡仁米的收购,抓好农特产品收购、深精加工及销售工作。

3、极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帮助指导企业自身发展。

(三)粮油食品安全工作

1、加强管理,提高认识,严格执行供应政策和检验标准,做好军粮、农村救灾救济粮食供应,确保供应粮油质量。

2、监督好代储企业做好储备粮食保管工作,确保县级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3、规范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抽查、检测工作,严防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油。

同志们,2014年已经结束了,明年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应该辞旧迎新,展望未来。

明年我市在工作上要比今年更加团结,应加强粮食行政执法、粮油产业化工作、粮油安全工作的力度。认真完善工作上的不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权力的解决。更加凝心聚力,继续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希望在明年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4篇

作为全球最大玉米和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中西部地区这两种农作物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大约四分之三,这场世纪之旱不可避免将对全球农产品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

大豆、玉米形势严峻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主产国,持续的高温和干旱给处于生长关键期的大豆造成了严重威胁。

根据美国农业部7月11日公布供需报告显示,美国2012/2013年度大豆产量预估为30.50亿蒲式耳(Bushel,约合35.238升),而6月时该数据预估为32.05亿蒲式耳;2012/2013年度玉米出口预估为16.00亿蒲式耳,低于6月预估的19.00亿蒲式耳。

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还表示,全球大豆供应量仅超出需求量400万吨。另外,世界两大大豆出口国阿根廷、巴西也受到了极端天气的影响。世界大豆供需局面将由供过于求变为供不应求。预计美国中西部主产区干热天气可能延续至8月,涨势将延续。受减产预期的影响,6月份以来,CBOT玉米、小麦、大豆价格分别上涨49%、54%和31%,创2009年以来新高。路透社调查显示,预计美国玉米单位产量将跌至10年来最低水平。

美国的干旱已经影响到世界玉米和大豆的价格。美国玉米占世界出口量的52.5%,大豆占42.9%。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贸易机构的市场总监马克西莫·托雷罗称,7月初以来全球玉米价格上涨超过30%。

事实上,自6月以来,美国高温、干旱的极端天气逐渐取代欧债危机,成为市场反复炒作的焦点,处于关键生长期的美国大豆、玉米等作物生长优良率持续下滑,美国农业部也下调相关品种的产量和期末库存预估值,使得玉米、大豆和小麦等产品的期货受追捧,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收获25%-50%的涨幅。

分析人士认为,恶劣天气造成的供需失衡是粮食价格波动的一个原因,世界粮食市场还存在着投机资本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大量资本涌入粮食期货市场进行炒作,使得粮食价格高位震荡。

旱灾波及农产品市场

美国旱情严重不仅导致大豆、玉米这两种农产品的国际价格持续攀升,受此影响,整个农产品市场将不可避免的迎来一轮巨大的动荡。

法新社援引农业部经济研究所食品经济部门官员伊弗雷姆·雷布塔格的话报道,预计2013年通货膨胀率高于平均水平,部分缘于旱灾和农产品价格上涨。

“旱灾开始影响农场和农业,两个月至12个月遍及整个系统,”雷布塔格说,“大家最早今年秋天将在食品店和饭馆感受到一些影响,更不用说年底或明年。”

美国农业部经济学家指出,玉米收成的减少可能会让依靠玉米饲养的动物的饲养成本增加,这可能会带来肉类和乳品类食品价格的上涨。

根据美联社的报道,牛奶、鸡蛋、牛肉、禽肉和猪肉价格都将出现上涨,因为干旱将导致主要饲料作物——玉米和大豆产量大幅下降。这些食品价格上涨可能会进一步推高牛排、汉堡、猪排和炸鸡价格。

美国农业部的报告中说,现在还不清楚物价将会出现多大幅度上涨,因为影响这些物价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牛肉价格涨幅将会是最大,可能在4-5%之间,因为玉米和大豆是养牛的主要饲料。此外,奶制品价格也可能上涨3.5-4.5%,鸡蛋价格可能上涨3-4%,猪肉价格可能上涨2.5-3.5%。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表示,虽然目前全球市场尚未面临2007至2008年那样的粮食危机,但是美国严重干旱导致的农作物价格上涨令人担忧。

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屋漏偏逢连夜雨,业内分析人士Chris Harris表示,2012至2013财年,全球谷物库存量前景以及谷物价格可能不太乐观,似乎不会按前期一些业内分析人士所预测的那样发展。2012至2013财年,全球谷物和含油种子或因气候而减产。

此前,在2012年5月份和当前的7月份期间,国际谷物理事会对于2012至2103财年全球小麦产量预测值都做出了下调,且下调值高达500万公吨,最终为6.65亿公吨。此次国际理事会做出的2012至2013财年全球小麦预测同比2011至2012财年预测值下降3000万公吨以上,降幅为4%;每公顷小麦产出量下调至3.02公吨,而2011至2012财年期间每公顷产出量为3.25公吨。

2012至2013财年全球小麦产量预测值的下调主要是前苏联国家(尤其是俄罗斯、乌克兰以及哈萨克斯坦)较低的收获量预测值造成的。这些国家2012至2013财年小麦收获量预期同比2011至2012财年预计将减少17%,总减少量约为2400万公吨。

相关人士表示,乌克兰去年冬天遭遇的霜冻天气影响了小麦作物的生长,其最终导致200万公顷的小麦作物遭遇损失。2012至2013财年,乌克兰小麦产量预计将同比下降41%,哈萨克斯坦小麦产量预计将下滑34%。据国际谷物理事会报告,2012至2013财年欧盟小麦产量预计也将有所下跌,且跌幅达4%,总减产量为500万公吨。这也主要是欧盟各成员国遭遇到的严重霜冻天气造成的。

此外,2012至2013财年全球小麦产量的下跌也是一些国家小麦收获量较低的体现,其中包括澳大利亚、阿根廷及摩洛哥。由于干燥天气,这些国家的小麦产量可能下跌多达40%。2012至2013财年,澳大利亚小麦产量预计将下降19%,为2400万公吨,而阿根廷小麦产量将下跌14%,最终为1150万公吨。

由于美国大旱导致全球粮价飙涨,部分谷物供应商为了降低亏损开始对主要进口商违约,不愿遵照此前合约进行供货。

不过,也有部分观点认为上述看法过于悲观,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并没有到如此艰难的地步。

瑞银集团认为,尽管近期美国粮价的上涨,但只要农业产出能够维持,局势就不会演变为另一场灾难。

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土地利用;保护耕地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77-1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审核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党和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农村建设实施和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冷静地加以分析和对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的看法。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涵与特性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载体。开发建设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土地的经济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村的土地利用。协调各业用地、统筹城乡发展是调控用地总量结构和布局的主要方法。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就要合理的集约用地。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土地利用安排为核心,同时也包括对土地开发、整治、保护的综合安排。为保护耕地尤其是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高效节约集约用地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土地出让、入股、租赁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盘活了存量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科学性、集约性。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原则,遵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大局,抓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大力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使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

1.3增减挂钩,盘活土地存量

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需要。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应严格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确定,积极整理农村土地资源,实现农村用地规范化。首先必须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整治。通过旧村改造,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腾出“空心村”旧宅基地,盘活了农村土地存量,增加了土地供给,探索出一条既保护耕地又保障发展的新路子。还根据土地性质,对新型农村社区住房及时合理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 重视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保护基本农田是为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切实保护耕地而采取的特殊措施。我国耕地现状是“三少一大”,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用地量大”。基本农田是国家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等各项综合指标的预测,确定的必须保证的耕地最低需求量。把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耕地保护的红线,在建设项目立项、土地预审过程中,除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外,其他项目一律不允许占用基本农田。我国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建设必须要占用部分耕地、粮食生产不断下降,保护基本农田势在必行。

2.1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

基本农田保护是我国在特殊资源国情下保护耕地的伟大创举,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说,耕地也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实质上就是保护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人多地少,保护基本农田,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根本,依靠群众智慧,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保持这项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着力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2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做好耕地保护关系到社会民生,同时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的查处力度,严格控制占用和改变基本农田,特别是城镇郊区附近的耕地数量。要加强农田生态环境的治理,特别是加强水源林、防护林等建设,涵养水源,护土防风,净化空气,制止水土流失,确保耕地永续利用。

3 实施开发整理,保证占补平衡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具有重大意义。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既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又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3.1增加耕地开发面积

以补充耕地数量和提高基本农田质量等级标准、提高耕地利用率为目标,坚持土地整理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大力开展“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理和塌陷、挖损、压占废弃土地的复垦、归并零星地块,进行复垦。恰当地利用复垦整理出的土地,宜耕则耕、宜建则建,以适用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

3.2提高开发效率

第6篇

关键词 粮食物流 问题与对策 文献综述

一、引言

物流是指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运动过程,或是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物流管理,就是寻求物流系统各要素活动之间最佳的组合方式,从而使系统整体达到最优化与合理化。而粮食物流则是指;粮食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全过程中的与粮食商品相关的一切实物贸易和商业服务活动。本文围绕粮食物流的问题与对策这一主题,分析研究了国内学者们的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

二、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综述

程黔分析指出,制约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障碍有以下几点:首先在粮食物流建设方面仅注意到粮食仓储、运输和粮食装卸环节,而没注意到其他相关环节;其次,传统粮食运输科技含量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下,网络体系与电子商务体系需完善;再次,缺乏统一协调,专业人才匮乏。在总结出以上几点问题后,作者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第一,要加强对粮食物流的认识;第二,要引进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提高粮食物流的技术、管理水平;第三,加快粮食物流建设,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第四,大力引进人才。总的来说,这里考虑问题的角度是粮食流通的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并相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但文章并未对粮食企业方面给出改进意见,微观上未能作深入的探讨。

胡非凡借鉴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经验,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粮食物流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粮食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健康发展。这一观点从制度的角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合理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的保障。

王国丰鲜明的提出了粮食物流存在技术缺陷、制度缺陷以及粮食企业方面的不足,指出要对粮食企业的多元化与规模化、专业化进行大力发展。郭成、孙东升对中国粮食物流业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有关探讨,指出中国原粮主要以包装方式储运流通,产区和销区之间中转能力不匹配,物流成本较高,并且粮食运输不畅,水运比例偏低,运输工具专业化程度不高,损失率大,另外中国市场有体制障碍,资源被分割,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难以发挥。面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要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业,而要实现粮食现代化物流业,需要在实现散装化、网络化、系统化与信息化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政策与法规,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加强人才培养。

张国云、张大东、刘兴景通过研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加拿大、英国两国的粮食物流体系,得出了几点启示:(1)提倡借鉴英国高校的粮食中转港口经验和加拿大政府编制发展规划力度,构建合理、高校的粮食物流体系;(2)利用政府、市场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控管理,保证粮食物流的有序发展;(3)推进粮食物流的“四散化”水平;(4)加大粮食仓储和加工业等的建设力度;(5)建立完善的粮食质量检测管理体系。总结以上,文章较为强调粮食物流体系的健全操作,这是基于国外相关经验得出。

王常伟、吴志华对比美国嘉吉公司的物流,分析得出我国的粮食物流大体存在如下症结:即在制度上的政府为主导,体系上的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粮食企业一体化发展,结构上的市场导向不明显以及对水路运输方式上的利用不足,这些都是美国嘉吉公司做的相对较好的地方,反观之也就是我国粮食物流业做的不好的地方,因而从这些角度加以改进,才可能使我国粮食物流业发展更完善。

何蒲明通过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研究,提出了要利用粮食期货市场推动粮食现代化物流的发展的观点。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发展时间较短,与国外期货市场相比,还有很多制度上、管理上、技术上的不足,但这并不影响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对粮食物流业的重要的影响能力,因此,在制定各项政策不断完善粮食物流体系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做到二者的相辅相成,才能尽快实现粮食物流又好又快的发展。

高铁生指出中国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分布过散,而当下粮食市场交易方式不断演化,需要发展一种新的粮食物流配送服务。文章从粮食市场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粮食物流问题所在,并在对策中着重强调政府在粮食物流的建设与调控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文章强调了粮食物流方面的国际合作,即可以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帮助完善我国粮食物流体系。这点在以上文献中是未曾涉及的。

王常伟分析了物联网对物流运作与物流供应链两个方面的影响,指出物联网的成功运用将提升我国粮食物流运作水平,为物流主体带来效益,也为国家进行粮食调控提供条件,但在其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管理上与运作上的问题。在技术上我国的粮食物流业可以采取自主研发或是与国外有相关经验的企业合作等方式,采用创新的方式方法提升我国粮食物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实现粮食物流业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各个学者对我国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看法不一,但以下几点是共同的观点:

(一)我国粮食物流业科技水平低,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健全的网络体系,电子商务体系尚不完善等,导致了粮食物流的成本高,效率低下。

(二)政府对粮食物流业的宏观控制上效率不高,即没有形成横向上的能够进行资源统一协调利用的大型粮食物流主体,又没有形成纵向上的统筹整个粮食供应链的大型粮食企业,整个粮食物流体系的一体化不完整,从而导致粮食物流业发展不健全。

(三)我国粮食运输形式落后,仍然大部分依靠铁路及公路运输,缺乏对水路的有效利用,从而导致粮食物流的成本高,四散化率不高,货损大。

(四)缺乏对粮食物流人才的专业性培养,粮食物流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不够高。

针对以上四点问题,并综合国内学者的意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由政府投资建立粮食物流公共品建设,鼓励粮食物流业与国际企业合资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努力提高粮食物流业的科技水平与相关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二)政府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倡导粮食企业多元化发展,进行粮食企业的资源重组,形成横向与纵向上的一体化建设。

(三)提高对水路沿线的仓储设备建设,对粮食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运送方式上慎重选择,尽量降低损失。

(四)对从事粮食物流业的员工进行一系列专业培训,并在各类高校设立相关专业以培养骨干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在认识上突破难关。

参考文献:

[1]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周慧秋,李忠旭.粮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程黔.国内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6(7):20-21.

[4]胡非凡.国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粮食流通及仓储,2006(7):15.

[5]王国丰.加快粮食物流体系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粮油学报,2006(5):139-140.

[6]郭成,孙东升.新时期粮食物流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6(2):30-32.

[7]张国云,张大东,刘兴景. 加、英两国的粮食物流与启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5):58-59.

[8]王常伟,吴志华.从嘉吉公司看我国粮食物流的症结[J].粮食流通及仓储,2008(2):12-13.

[9]何蒲明.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粮食物流发展―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J].经济管理,2009(2):19-20.

[10]高铁生.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物流发展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9(6):148-149.

第7篇

北大未名集团董事长、北京大学教授潘爱华博士荣获2015年度伯里克利国际奖(Pericles International Prize),以表彰他对新医药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运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创立的生物经济学理论。

颁奖仪式于2015年8月31日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区(Calabria)卡坦扎罗省(Catanzaro)鲁杰罗市(Torre Di Ruggiero)隆重举行。在颁奖现场宣读的颁奖辞为:潘爱华教授是生物经济学说的首创者,犹如古希腊时代诸多哲学家,以他独特的前瞻性思维,开创性地把生命科学和经济学进行有机整合,创造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生物经济学理论,为人类发展提供全新的农业、食品、医疗和环境等相辅相成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伯里克利国际奖自创建以来,受奖人员主要为杰出的科学家,其中包括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潘爱华教授是荣获伯里克利国际奖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10月17日《中国经济报告》记者有幸采访到潘爱华教授,并对生物经济学理论创新体系和中国的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分享潘教授的真知灼见,以飨读者。

获伯利克利国际奖的理论

中国经济报告:可否简单介绍一下你获伯利克利国际奖的生物经济学理论?

潘爱华:我在1995年的时候提出了生物经济(Bioeconomy)这个概念,2003年发表了有关生物经济理论的论文。生物经济学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观点及方法研究经济社会所产生的新的经济理论和新的经济模式。从狭义上来讲,生物经济学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观点及方法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规律的理论。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生物经济理论、生物经济模式、生物经济产业。生物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十个理论:生物经济学、新资本论、经济基因学、经济生物重组理论、股市医学模型、生命的信息载体学说、三元论、社会基因学、管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国家公司学说等。这个体系的第二个层面,生物经济模式是在生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模式,主要包括生物经济社区、生物经济孵化器、健康物联网等。生物经济产业是在生物经济理论指导下,运用生物经济模式,将大金融、大市场、大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所形成的产业。大产业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以生物产业为主导和核心,二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物产业,三是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未名集团就是在生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生物经济模式,发展生物经济产业(图1)。

中国经济报告:生物经济体系第二个层面中的生物经济社区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是如何提出的?

潘爱华:我学过医学、生物化学和经济学三种学科,在我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密码,单位是社会的基因,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所以,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应该以社区为重点和中心;改革也必须以社区改革为一个基本单元,而不能以孤立的单位作为改革的基本单元,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从一个个的社会细胞,也就是社区组成。生物经济社区也可以通俗的称之为“基因部落”,它依托生物经济体系,享受现代文明成果,过着原始部落生活。“基因”就代表现代科技成果,包括互联网和身体健康等,原始部落生活指的是有乡愁的美丽乡村。具体到产业,生物经济社区分为三个版本,用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农村新型城镇化、农民和谐共生的称为“未名公社”;用于发展旅游产业的称为“旅游部落”,比如合肥半汤部落;用于发展养老产业的养老社区称为“颐养部落”。生物经济社区,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想模式和人类未来的理想社区,也有助于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

中国经济报告:生物经济产业和生物产业是类似的吗?

潘爱华:生物经济产业有别于生物产业,生物产业是大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大产业恰恰就是生物经济产业的核心内容。所以这里有一个自上而下的逻辑关系,生物经济产业包括大市场、大金融和大产业;而大产业下面又包含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又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生物服务等领域。

中国经济报告:你对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生物医药和粮食领域的应用有何看法?

潘爱华:“互联网+”在我们的生物经济体系中,我把它放入大市场里面。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协同发展,通过“互联网+大市场”的应用,达到实现农业各种资源的高效配置。

生物经济时代的开拓者

中国经济报告:未名集团与世界上领先的生物工程企业相比,具有哪些核心优势?

潘爱华:未名集团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信念及创新引领发展的思路,在生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操作模式,有着独特的研发思路,走出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我们在生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生物经济模式创立了生物经济孵化器,这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重组模式。生物经济孵化器组的对象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和保姆式服务。它有三个特征:有生命、可分裂繁殖和利益均衡。而常规孵化器利用的是数理重组和化学重组的原理对资源进行重组,所以它是无生命、低效的和利益不均衡的。

以未名生物医药工程为例,就是根据生物经济孵化器的模式创造出的独特发展思路,利用中国和未名集团的独特优势,创建新药高效研发体系,把全世界新药研发具有产业化价值的成果为我所用,整合世界医药资源,建立“新药高速公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我们对生物医药实施了一个叫“百千万工程”的战略规划。第一步就是通过实施生物医药的“百人计划”,引进百名一流生物医药人才。第二步就是通过构建生物经济孵化器,孵化千个生物医药项目。通过建立“生物金融超市”,集聚万亿资金。生物经济孵化器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重组模式,它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目的资源获得、资源重组、上市、融资和套现。

中国经济报告:聚焦到粮食安全上,你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在让百姓吃得放心的同时,又让农民利益最大化?

潘爱华:第一,我们要高举粮食安全的旗帜,但心里要有数,并不像“狼来了”的故事所讲的,我们一直说狼来了,狼就真的会出现。我们现在并没有狼,短期内也不有狼。不能被这种东西扰乱了我们的思维。

第二,建议成立粮食部。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来负责粮食安全,而不是分摊在各个部门碎片化式的管理。这样一是高效,再一个是可以把很多资源配置在产业上发展经济。其余的生物,和人相关的事务由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管理;人之外的生物,像农林牧副渔等,建议成立一个部,比如“大农业部”或“生物产业部”等,统一部署,统一管理,避免交叉管理。

第三,发展颠覆式农业。传统的农业,以保障粮食供应为主,是不可能赚钱的,附加值也低。但是我们确确实实是有办法在农业上赚钱。比如我们现在发展的生物经济产业解决农业问题,就是因为它能赚钱。举例来说,这一颗玉米,种下去以后,每一个成分都变成产品和商品。这里面可以分三个层次,这个玉米可以变成十到二十种产品,淀粉、氨基酸、乙醇等(图2)。以前我们只讲这个,但是现在多出来秸秆。用我们现在最先进技术去做,一吨秸秆可以纯盈利3000元钱,一亩地大概可产出一吨玉米和0.67吨秸秆,和玉米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不是种玉米,而是种秸秆。

中国经济报告:秸秆可以干什么呢?每年都有很多秸秆在地里被烧掉了,很难想象秸秆会和玉米有一样的价值。

潘爱华:不是一样,而是超过玉米三倍的价值。秸秆里面主要有三种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现在的加工都比较低效,所以成本很高。像木质素存在技术壁垒,很难实现。而依靠科技革命,这些都可以加工提取。此外,秸秆里面的液体部分,也可以利用。以利民33号玉米为例,它的液体含糖量大概是10%。将这10%变成糖又是价值。有的地方因为焚烧秸秆还会被罚款,这是很不划算的。所以,发展生物产业能够使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以生物量最大的黑龙江一省为例,仅一省就有一亿一千万亩玉米,按照计算它大概有5000万吨的秸秆,就可以生产2000万吨的琥珀酸。一吨琥珀酸16000元,仅这一项就可以让黑龙江增长多少GDP?不只是秸秆,还有水稻、小麦、很多枯枝烂叶。剩下的问题就是市场能不能消化?完全没问题,因为纤维素乙醇是多少都能消化了的。但是现在生产纤维素乙醇的技术水平,只要油价跌到80美元以下,就不能赚钱,必须停产。而我们的技术,只要油价不低于30美元,就不用停产。所以必须要依靠技术革命。

中国经济报告:农业高速公路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

潘爱华:我刚才讲了未名集团企业规划是“一步两个脚印,实现三大梦想”,一步就是生物经济理论基础,两个脚印就是在生物经济理论指导下,创立生物经济模式,进而运用这些模式发展生物经济产业要实现这三大梦想”,就必须创新,不走寻常路。因此,我们提出,要建设三条高速公路,建设新药高速公路(新药高效研发体系),为独立自主解决中国人吃药问题贡献力量;建设健康高速公路(健康物联网),为人们提供线上健康管理和线下健康服务;那么为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就需要建设农业高速公路。农业高速公路,简单来说,就是讲生物经济产业的体系在农业中的应用。建设农业高速公路,需要将与农业相关的生产资料、技术以及资金、资源等要素高效配置到农业中来。

第8篇

嘉宾:北京东来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延龙

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晓东

主持人:在何东平教授的数字风波后,地沟油重新处在风口浪尖,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请您二位谈谈对地沟油的看法。

周延龙:东来顺作为一个清真餐饮品牌企业,对于餐饮门店和商场超市两个终端市场的食品安全管控都非常重视。随着产业链的延展,食品安全管控的链条也在延长,难度在加大。对“地沟油”现象的关注,让我们意识到食品安全过程防控的责任。作为一个历经百年的民族企业,我们会努力为消费者把好安全饮食的最后一关。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在美国、日本等国,无论是餐饮企业还是普通老百姓,对餐余垃圾都会主动联系专业公司进行收购,然后还能从中获取利益。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他们把收购的“地沟油”通过加工转化成沥青替代品用来维护房顶。在我国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首先,整个社会的关注度不够;其次,缺乏专业化的机构来解决餐饮企业的废油废渣。我认为这件事重在引导,很希望通过这次讨论,形成良性互动,建立起正规的渠道。最近,国家有关部门新出台的执行性很强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将陆续生效,对关系消费民生的餐饮行业来说是个利好信号,体现出政府对高速发展的餐饮业的重视程度在提升,在引导和规范中推动行业的优化升级。从企业来说,实事求是地讲,目前东来顺集团所属全国150多家餐饮门店(含加盟店),部分门店与行业最高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郭晓东:我认为地沟油曝光是一件好事,事情出来之后才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才会思考“地沟油”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的危害。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企业就能解决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系统地解决。一些“地沟油”的使用者(路边摊),往往伤害的就是低消费者。地沟油不太可能进入大型餐饮企业再使用,因为这些企业已经有了较成熟的体系管理。在处理“地沟油”这方面,其实已经有了先行者,有些地方如浙江宁波市早在 4年前就实施了《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对饭店、食堂的餐厨垃圾实行统一收运、集中无害化处置。如今,地沟油问题重新曝光,政府及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执行落地需要一个过程。

主持人:作为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产品的需求量肯定很大,来来往往的客人也很多。请问贵公司的日客流量平均是多少?日耗油量是多少?

周延龙:东来顺在全国有23家直营餐饮门店,北京地区11家直营店日常统计数据显示,经营旺季高峰期每店的日客流量在2800人次左右,低峰期在2500人次左右。就东来顺而言,清汤锅底涮羊肉是主销品类,炒菜、辅料加工等环节使用食用油量相对较少,每店日耗油量最多也超不过160~180L。

郭晓东:餐饮业是一个人气很旺的行业,金融危机时期的餐饮消费也不容小觑。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美食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眉州酒店管理公司具有创新的精神,力求为每位客人找到称心如意的菜品。公司下属有四家专有品牌,作为最有推广意义的眉州东坡酒楼来说,平均每店日客流量达到25000人次,日耗油量大概是5000斤。

主持人:请问贵公司的食用油是从哪里采购的?如何确保食用油的安全性?

周延龙:东来顺集团2003年成立后,实行“五统一”的管控模式,“统一采购”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7月东来顺与首旅集团合并, 2008年7月首旅集团构建了集中采购平台,按照要求,东来顺有近40%的原辅料统一从集采平台指定供应商处采购,每个单品均有各自身份编码。申购、审批、结账等一系列采购过程均通过集采信息平台实现,确保了安全性,完全杜绝了其他非正规渠道采购的可能。

郭晓东:我们所有采购的原材料必须是国际和国内的一线品牌的产品,如食用油,我们已经使用了12年中粮集团的桶装色拉油。作为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保证所有食品的安全。在市场流通的有一种油,叫散装油,企业不能保证散装油的质量,所以眉州公司的连锁店坚决杜绝散装用油。我们所有的粮油均是集团统一采购、配送。

主持人:贵公司每天都会接待很多的客人,也会产生相应量的废油废渣。请问贵公司是如何处理废油废渣的?

周延龙:我们每日形成的餐厨垃圾,50%~60%的门店倒掉,由环卫部门每天在早晚不同时段沿街回收;20%左右由门店所在物业方统一专门回收处理,我们支付处理费用;但对于不具备处理条件的门店,垃圾回收还要依靠私人,对于回收后的流向难以把控。从企业角度讲,我们首先要自律,把控好入口,坚决不用卫生不达标的油品;管理好出口,寻找更为安全的处理渠道,避免为非法牟利的人提供可乘之机。在此,我们也呼吁行业管理部门尽快加强监管力度,使我们这些上游餐饮企业对专业回收公司的资质有一个更为清晰的判断,有更多的公司供我们选择,形成良性的处理流程,让这些“垃圾”变废为宝,发挥更大的价值。

郭晓东:首先我们倡导低碳节能,在每个顾客点餐的时候,我们都会提醒顾客适量点餐,避免浪费。像我们做的水煮鱼用的油,我们都建议顾客餐后将油打包;其次我们也联系了一家生物企业,这家公司派人给所有店的厨房安装专用设备,回收废油。在企业看来,建立地沟油回收的正向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应建立相应制度补贴生物柴油企业。不仅环保,而且利民。我认为可以自发形成地沟油产业链,这样的话就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或措施来配合生物企业共同解决废油的回收处理问题。如此,地沟油流入餐桌的现象才不会重现。

主持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食品问题使人们陷入恐慌之中。请发表一下对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