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0:42: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饮食文化;跨文化交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07-01
一、中西饮食文化
文化是复杂的,它包括信仰、知识、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习得的任何习惯与才能,人类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但是随着人类群体的不同范围,文化的体现也出现了差异。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是各自文化的浓缩。中西国家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饮食风格也大不相同。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它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影响深远,占据了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因为曾经作为殖民地,拥有大量的移民,因此融合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明。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原因分析
1、中西方饮食观念差异
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西方人坚持科学理性的饮食观念,讲究科学营养,所以西方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之间的搭配。食物搭配是否营养均衡、摄入的卡路里是否合适、营养成分能否被彻底吸收等这些问题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成为了一门烹饪学问。西方人要求保持食物的营养,对食物的色香味没有很大的要求,很少将饮食当做精神享受。在西方的宴席上,西方人讲究餐具和用料,讲究原料的搭配,在中国看来西方的饮食是很机械的。但是中国人较为注重饮食的艺术性,对饮食的口感要求较多,但对营养方面比较不注重。中国人觉得食物除了可以解决温饱,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在中国的饮食观念中,对食物味道的追求大于对营养的追求,这就导致中国的饮食过于注重食物的口感,具有片面性。
2、中西方饮食内容差异
西方人更为注重对动物蛋白质的摄取,在介绍饮食特点时,西方有发达的食品工业,例如快餐和罐头,味道虽然都差不多,但是却省时又营养,饮食的内容大部分以动物类为主,肉食占整个饮食的大部分。而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饮食以植物类为主,肉少粮多,在中国的北方,人们的主食是馒头和面条,南方主食是米饭,中国人的饮食是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西方人偏好冷食,例如生菜和沙拉等。但是中国人偏好热食,中国人普遍认为菜要趁热吃才好吃。
3、中西方烹饪的差异
中国认为烹饪是一门艺术,中国有非常多的烹饪技术,例如煎、炒、蒸、炸、溜、焖、烧、炖、煲等,让人眼花缭乱。中国人的烹饪非常复杂,一道菜通常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准备,中国的厨师行业对厨师本人对原料的选择较为注重,所以原料的优劣和厨师的天赋都会直接对菜品造成影响。
西方则强调饮食的营养,制作饮食较为规范,没有乐趣可言。西方的烹饪手法不像中国一样复杂,西餐更为注重发挥食物本来的味道,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较为随意。
4、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国的宴席是大家共享一席,乐于呈现和谐的气氛,在餐桌上人们相互敬酒和劝菜,体现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从卫生层面来看虽然有明显的不足,但是却很符合中国人对团结的心态。而西方的宴会更为注重交谊,西方流行自助餐,人们不用固定在位子上用餐,大家各取所需,走动自由,注重个人情感交流,体现西方人对自我和个性的尊重。
三、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对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
筷子与刀叉、圆桌与条桌等都各不相同,在菜式与道数上双方也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宴请礼仪、席间气氛和饮酒的方式也都不尽相同。
在中国,主要是群体文化主导价值观,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则是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个人主义,强调差异与特征,鼓励特立独行的风格,所以中西方的价值观截然不同,这在饮食上也有体现。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饮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在中国,饮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是超越一切物质和精神形态的东西,这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但是在西方国家,饮食只是一种生存手段与交际方式。美国的一位叫做马斯洛的心理学家,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最低的一层就是对饮食的需求,另外四种分别是对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与中国人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认为吃只是可以保证人身体健康和正常生存的方式,只起到维系生命的作用。而就交际手段来说,宴请的目的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人表示感激之情。二是期望赢得客户的信任。三是对达成交易的庆祝。四是请人帮忙。五是引荐他人的时候。六是在建议和讨论某些想法的时候。从这里不难发现,吃虽然重要,但是西方国家仅仅将吃停留在简单的交际层面,并不像中国一样对吃极为注重。
通过本片论文的论述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各的长处,通过研究可以实现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和互补。现如今,中餐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和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中西方饮食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饮食;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中,饮食被解释成“吃的和喝的东西”或是“吃东西和喝东西”。在英文字典中,饮食被解释为“foodanddrink”即“吃的和喝的东西”或者“biteandsup”即“吃东西和喝东西”。总的来说,有关“饮食”的解释,无非是“吃的或者喝的东西”,或是吃喝的动作。但真正的饮食并非如此简单,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仅限于填饱肚子,而是为享受美食而“饮食”。因此,饮食本身就上了一个层次,人们已从普通的吃,上升为吃什么?在哪儿吃?如何吃?不同的吃法会体现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方对于饮食的观点、态度和饮食的内容、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礼仪
中餐,主要体现一个“让”字。在中国的宴席上,后辈或小辈习惯等长辈、主人家入座后,才开始用餐,从而表现对主人或长辈的敬意。同时,主人一般会先给主要的宾客夹菜,并邀其先享用。西餐中的礼仪体现在“美”上。整个食用的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让食用者对其所食用的食物,有赏心悦目的感受。食用者衣着整齐,最好穿礼服,并且要求食用时的坐姿端正。
(二)饮食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体现在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就请客吃饭来说,对于中国人,“共享”是其主要方式,一群人共坐一桌,共享桌上的菜肴,最后的结账也是争相买单。但归根结底,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总结为一个“合”字。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请客吃饭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每人一份,并且各付各的单,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同时,西方人不像中国人,一盘菜可以同时几个人一起享用,西方人用餐,往往只吃自己盘中的食物。
(三)饮食对象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有部电影就有场景是关于,外国士兵为了保持营养的不流失和自身的强健,而生吃大块刚割下的牛肉,不仅益于人体某些微元素的吸收,也利于锻炼牙齿的咀嚼力。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四)饮食性质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西方饮食习俗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习俗中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殿堂。
(五)饮食餐具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也体现在饮食餐具上,中国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崇尚农耕,直到现在为止,中国人用餐喜欢用圆桌,也称八仙桌;吃饭用筷子夹,体现和气;而西方人一般用方桌,并使用刀叉,刀叉却给人一种带有杀气的野蛮气息。
二、产生差异的缘由
(一)传统文化
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
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希腊文明,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
(二)生活环境及习俗
在中国,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了饮食上。在中国,价值观所导致的饮食差异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现如今的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
三、结语
中西,就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就表现了两个大派的不同文化,而饮食在其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国家间的交流也变得愈发的深入,中西餐桌礼仪文化也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与补充。中餐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的,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
参考文献:
[1] 张起钧.《烹调原理》[M].台湾: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2] 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浙江: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 李娟.《才智》[M].邵阳:邵阳学院学报,2011(12).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 社交礼仪 思维方式 饮食文化 象征文化
学习语言,不仅要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历史发展的不同,导致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而学习者要想真正的学习一门语言,就要了解文化的内涵。只有掌握了文化的不同,才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才能建立起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建立信任。本文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和中西方象征文化差异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1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1.1 打招呼差异
中西方人在见面打招呼时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见到朋友会问到“吃饭了吗”,“准备去哪儿呀”;见到第一次见面的人也总是会从姓名,职业,收入问起;相反,在西方国家,如果朋友间见面就问“吃饭了吗”,他们会认为是邀请之意,而要是第一次见面就问职业,收入等,他们就非常的反感,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这些都是私人问题,不应该被随便提及。外国人见面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是谈论天气,身体情况,或者兴趣爱好等无关痛痒的问题。
1.2 赞美差异
中西方人对待赞美的表现完全相反。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委婉的拒绝,并说一些贬低自己的话来表示谦虚;在西方人看来,这样是很不正常的,他们在面对赞美的话语时,会表现的特别高兴,并且会很热情的道谢。
1.3 送礼差异
送礼是一门学问。中国人送礼会精挑细选,既要贵,又要看着上档次。在送礼是还要说道“也没买什么,不贵重,就收下吧”或是“家里还有,这些用不到,就给你拿来了”。而西方人在送礼时,首先要避免的就是贵重的礼品,他们会把这当作是行贿,并且,西方人在送礼时有很多的禁忌,比如说不能送过时和淘汰的东西。
1.4 感谢差异
感谢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收到礼物时的感谢。中国人收礼时会说“怎么这么客气,不用带东西来的”,“来就很好了,怎么还拿东西呢,多不好意思啊”,然后把礼物放在一边,等客人走后再打开。西方人则相反,他们在收到礼物时会表现的很兴奋,然后立即打开,看到礼物后还会表示最热烈的感谢。还有一种就是中国人在亲人之间很少会说“谢谢”,这么说会让人觉得关系生疏,不亲近;而外国人成天把“谢谢”挂在嘴边,他们把说“谢谢”当作是最基本的礼仪。
1.5 称呼差异
称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敬,亲密程度。中国人在称呼人时,往往会说职业加在姓的后面,如“李老师”,“张局长”等,;西方人简单的称呼“先生”,“女士”,“小姐”等。此外,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亲戚很多,因此有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叔叔,舅舅,婶婶,阿姨等,中国人习惯说成“七大姑,姨”来形容亲戚多;西方人没有这么多称呼,同辈的人共用一种称呼。
2 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差异
2.1 人生观
中西方的人生观大不相同。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上,君臣之分,等级之分明显,“继承”是一个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词语;而西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和地位,跟家庭是无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会依照安排好的路线前进,而是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
2.2 社会观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就像是一张蜘蛛网,复杂至极,办事需要靠关系,出身需要看家庭,人人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西方人认为出身并不是障碍,平民也可以当总统,富翁的孩子不努力也会一事无成。
2.3 价值观
“利他主义”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社会是大家,自己是小家,要舍小家而顾大家,这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代表了一种谦虚的品质;而西方人自我主义强烈,他们的很多词汇都是以自我为主的。
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3.1 餐桌上差异
在中国,人们经常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席间举杯劝酒,有时还会划拳,认为酒喝得越多,代表着越开心,越亲密;西方人则不会劝酒,只是开香槟庆祝。此外,中国人餐桌上有老少尊卑之分,敬酒也要把酒杯稍低一些,代表着尊重;西方人没有辈分之分,敬酒时杯子也是越高越好。更重要的一点是,西方人不会围坐在一张桌子边,西方流行“自助餐”的饮食方式,喜欢什么就拿什么。
3.2 饮食态度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待美食有着深刻的体会与创新。古代的满汉全席是饮食文化的高峰。现代生活中,人们将食物做的更为精致,中国人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细致,追求美味;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的饮食讲究营养丰富,就算每天固定吃一样东西,也要包含多种营养。
4 中西方象征文化差异
事物的象征意义不同,往往会闹出不应有的笑话。如中国人把数字六看作是吉祥的数字,寓意着“六六大顺”,西方人则把六视为不详的征兆,尤其是六六六,三个连在一起的时候,代表着《圣经》中所说的魔鬼的符号;中国人送礼时把百合看作是“百年好合”的象征,西方人则把这看作是死亡的象征;中国人把乌鸦看作是不吉利的东西,西方人则把它看作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不喜送钟,因为“钟”与“终”同音。了解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发展的果实,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内涵,是一个国家的底蕴。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一定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因为语言的交际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支撑,文化背景不同,很容易造成交流的误会,因此,对文化差异的区分就至关重要,学习中西文化差异也就必不可少。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有限,要想全面地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就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避免出现不应该出现的失误。
参考文献:
[1]杜学增.英汉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李庆明.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施家伟.英汉文化称赞语对比分析[J].汉语学习,2000.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冲突;建议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不了解彼此间的差异,只按照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容易产生文化冲突,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研究中美之间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下的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案例介绍
2014年12月,光明网上报道了几位在中国饭局里混过的美国人的口述新闻,他们对中国饭局表示很吃惊,不能理解。他们说中国人吃饭与西方人不同,一要排场,二要面子,三要酒肉,四要命。中国饭局无肉不欢,一般是小盘围绕着大盘,里面装着能吃的各种小动物,除却热菜还有小盘凉菜、飞禽爪子、花生米等,中国人爱吃带腿的动物,例如鸡、鸭、鹅、兔、牛、羊和青蛙等,沦陷到中国人手里是不幸的,因为从脑袋到屁股到脚丫子,没有地方是不被中国人吃的。中国饭局上很少有人打包,似乎谁要是把剩菜打包带走,就等于公开承认自己是贫农,而西方人吃完饭,桌上基本是空的,中国饭局盛产剩饭剩菜。中国饭局离不开酒,自己喝还不算完,谁一端起酒杯转一圈,所有人都得端起来,中国人劝酒时爱说:“来来,走一个。”所有男人女人就把酒端起来一口干下去等。
不难看出,文中报道的美国人对中国的饭局表示很吃惊,心存顾虑,认为中国饭局都是铺张浪费且喝酒时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这确实反映了当前的中国式饭局存在着浪费严重等问题,但是深究其现象背后,也揭示了中美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的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分析
中美之间在饮食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笔者将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从中美饮食对象、饮食方式、请客心理、饮酒方式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具体如下:
(一)中美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美在饮食对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在饮食对象上一般习惯吃大块的牛排或鸡肉等正常部位的“肉菜”,喜食快餐,会将动物的肝脏等部位视为废物,坚决不会吃狗、鸽子等动物。相反,中式饭局的菜品重视“口味”,品味很重要,所选取的食材却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西方人不会吃的食材,在国内可能被视作上乘食材,许多西方厨师无法处理的“废料”可以被中国餐厅做成各种名菜,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人除了看重菜肴的色香味之外,也日益重视菜肴的健康卫生和营养价值。
(二)中美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美在饮食方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宴席一般使用圆桌,宾主一起围圆桌而坐,在座位顺序上讲究一定的等级顺序,长者坐上席;而美国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大家各取所需,互不相干。中国人有整体观念而西方人重个体意识,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一定影响。中国传统饭局注重营造和气团圆的饮食氛围,菜肴沿着圆桌中心摆放,整齐大方,方便大家使用筷子品尝美味,人们喝酒吃菜时,通常遵守礼让的传统美德,都爱劝其他人多吃菜,有时也用自己的筷子帮他人夹菜,这虽然有利于加强饭桌上集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但西方认为这种饮食方式并不卫生。
(三)中美请客观念的差异
中美在请客观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受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餐饮文化的影响,请客的主人内心注重讲排场,好面子,饭局场面越大,就越表达出主宾之间的重视,特别是求人办事的宴请中,主人请别人吃饭尤其舍得投入,但觥筹交错后,又由于要面子等心理因素,经常会浪费很多食物,既让人可惜也不文明,目前中国社会也越来越重视树立节俭的风尚。在美国,人们宴请时普遍有着文明的观念,主人请他人吃饭时,饭菜简单,“吃多少拿多少”,杜绝浪费是美国文化中普遍的文明意识,不讲求大排场,不随意浪费食物。如果剩下的食物较多,一般会打包带走“剩菜”,这被美国民众视作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
(四)中美饮酒方式的差异
中美在饮酒方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餐桌上流行“干杯”文化,中国人饮酒,受传统影响,通常喜欢干杯大口喝,不仅是上级对下级,而且中国人在饭局上爱对朋友、生意伙伴们说“是朋友就干杯,够义气就干杯”,常在餐桌上看见彼此碰杯喝酒的场景,中国人确实喜欢相互敬酒劝酒,特别是通过宴请喝酒来谈生意与合作。相反,美国人喜欢举办答谢宴会,喝酒的目的是答谢对方,美国人请客比较尊重个人意愿,宴席上不劝客人喝酒,客人即使一口酒不喝,主人也不会感到不高兴,和中国人热情劝酒相比较,美国人认为喝醉了是很没有礼貌的个人行为。
三、关于减少跨文化交际冲突建议的思考
第一,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走出思想上认识的共性误区。在认识上,不能很自然地认为别人与自己的想法大致相同,要主动学习目的语所在国的文化特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中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习俗,在个体价值观念、餐饮文化、民族特色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要学会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自觉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二,我们要尊重中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彼此应该尊重各国的饮食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模式等,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在的基础上,谋求互利共赢,我们应把尊重不同文化作为在交流中对待对方差异的最基本态度,美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存在很大的差别,要尊重双方不同的饮食文化习惯,我们应从对方的立场来客观地看待文化交往中的摩擦与冲突,减少误解,尊重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第三,我们要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尊重民族差异文化是第一步,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新文化或新生活环境中整日接触的不同文化,以及正在学习的目的语文化,仅仅从态度上尊重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接触和运用目的语文化,积极汲取目的语文化中的精粹,取长补短。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模式,入乡随俗,直到从容自如,在文化交融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 语
总之,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出发,简要阐述了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尊重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解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其他文化,不仅能帮助美国人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文化,也能帮我们正确理解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有效避免交际中尴尬局面和较大文化冲突的发生,给人们带来精彩丰富的文化生活体验,逐渐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文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01).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对比
1.历史起源。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在各种电影电视剧作品中也很多见。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
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
西方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息放置于餐盘上,表示用餐结束。
4.从座位安排角度对比。
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对八仙桌极为喜爱。在宴请中,年纪大的长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会按顺序入座;而西方国家在宴请客人中,习惯用长桌,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而客人则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
5.从餐桌礼仪禁忌角度对比。
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等。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受不同文化底蕴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影响文化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是综合性的,在思考的过程中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思维上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注重个性的张扬。
2.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相对的西方人的思想中个人主义占主要地位。中国人崇尚中庸的思想,主张通过努力来调和各种矛盾以达到共赢的结果。而西方则以个人利益为重,注重自我和个性的张扬。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的意义深远,不仅在心灵思想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体系。
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西方交往之前,对对方的餐桌礼仪了解十分必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也就突显了餐桌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掌握二者之间的不同,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人们需要了解中西方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异,以便能在国际交往中更好地交流,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李海芳.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 跨世纪:学术版,2009,17(4)。
[2]w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 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一、入座的礼仪(Seat etiquette)
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各族人民有着自己的特色菜肴。相传我国从周代起,在饮食礼仪方面就已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餐桌礼仪制度,这些礼仪从古到今都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影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餐桌礼仪与菜单用语变得更为优雅与精致。时至今日,餐桌礼仪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在欧美国家还保留了下来。西餐礼仪自清代起传入中国,从此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就一直相互影响和发展。
中西方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好客,只要遇上高兴的事都喜欢请客。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就餐时通常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或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依次入座。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在中国,坐在左边为尊,右边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不过现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都用圆形餐桌,请客时大家可以围着桌子坐,完全不用理会那些规定的主宾位置,大家可以面对面坐,比较随意。但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不要从客人身边上菜,以免不小心把菜或者汤汁洒在客人身上,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西方人如果在外就餐通常是服务生带位,入座,也没有什么主宾的说法,而且是Go Dutch即AA制;在家请客时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就餐入座时,每个人都会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以后身子要坐端正,不可左右摇晃,身体与餐桌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双手不可以撑在桌面上,腿不可翘着。餐桌上已摆好的餐具也不要随意摆弄。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西方国家讲究“女士优先”的原则,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他们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二、进餐礼仪(Dining etiquette)
俗话说,一个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这里说的吃相就是指进餐礼仪。要想吃相优雅,就必须懂得中西方进餐礼仪的区别,也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弄清中西方的进餐礼仪,得先明白中西餐的上菜礼仪。
如教学生学习中职英语教材(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6“ What’s for Dinner?”的话题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 course)、蔬菜沙拉或奶酪(vegetable salad or cheese)、甜品或水果(dessert or fruits)和饮料(drinks)等几道菜式。同时告诉学生中餐的菜序是“汤—菜—酒—水果”。中餐虽然没有西餐那么复杂,但有着丰富的酒文化,因为中国人请客是无酒不成席的。
学习了中西方上菜礼仪后教育学生注意进餐时的礼仪。中西方人使用的就餐餐具也不一样。首先,学习中餐进餐礼仪。据说从禹王时代筷子就成了中国人摄取食物的主要餐具。这时告诉学生进餐时千万不可用筷子敲击碗或桌子,也不可以用筷子指着别人,更不可把筷子含在嘴里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都是不合餐桌礼仪的。在中餐餐桌上,后辈应让长辈先动筷子,然后自己再动筷一起吃。吃饭时要把碗端起来,不可以不端碗把嘴凑近桌子对着碗吃。夹菜时,应从靠近自己的菜夹起,不要站起来到其他人眼前的盘中去夹菜,更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挑肥拣瘦,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要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也不可猛吃,更不能把菜盘子端到自己面前。如果是在家请客,在吃饭过程中后辈要尽量主动照顾长辈,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夹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自己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不可饭碗一推,什么也不说就离席而去,因为这样是失礼的。
其次,教给学生西餐进餐礼仪。西方人进餐同样讲究礼貌、讲究卫生、尊重长者。他们在进餐时会与左右客人交谈,但都避免高声谈笑。进餐过程中,不能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西方人用刀叉就餐,使用刀叉的基本原则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汤匙。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块,用叉子往嘴里送。喝汤时不能吸着喝,应用汤匙舀起送入口中。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用餐完毕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除了以上的就餐礼仪外,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礼仪。如在学习中职英语教材(基础模块)第二册Unit 1“ Nice to Meet You!”时教育学生进餐时不要在餐桌上化妆(not to make up with rouge, powder),也不能用餐巾或用桌布擦鼻涕(not to wipe your nose on the napkin or table cloth);不能用汤或水清洗喉咙(not to clear your throat noisily in public);口含食物时不要说话(not to speak when your mouth is full of food)。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人进餐时都要尽量避免出现打嗝、打喷嚏等其他声音,不然的话,就得与在座的人说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以示歉意。鱼刺、骨头等不要吐在地上,应放到自己面前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的桌面上。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作为学生尽量不要喝酒,可以用饮料或茶来代替酒敬长辈,这样做,那些长辈们是不会怪罪的。吃饱后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就用餐巾挡住自己的嘴巴。同时教育学生在学校就餐时应注意谦让,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在规定的窗口自觉排队打饭,安静文明进餐,不挑食,不端着碗走来走去,注意吃相要文雅等。吃饱后,将餐具与剩饭菜一起放在指定的位置,保持餐厅卫生。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三、离席礼仪(The absence etiquette)
中餐在宴会结束时,其他宾客应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才能散席。客人离开时,主人通常在家门口为宾客送行并邀请他们下次再来家里做客,这时客人也会向主人表示感谢,同时客人在离开时也会邀请主人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谢。西餐的离席礼仪则是客人先将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把餐巾放在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离席时,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告别时向主人致谢,更为慎重的还可再以电话或谢卡致谢。
学完了以上内容后,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中西餐就餐礼仪,可安排一节课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模拟中西餐的就餐仪式进行练习,并邀请英语组的老师作评委,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运用能力进行测评,给表现突出的学生一定的奖励。
其实,西餐与中餐一样,是一种饮食文化,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礼仪教育,塑造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我们应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用一种客观、尊重的态度对待西方饮食文化,不应该盲目地追随和模仿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英语(基础模块)第一、二册[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007(2)
[3]中华文明与现代礼仪(中学版)[M].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2009
[关键词] 中西方节日 文化软实力 民歌
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节日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许多年轻人对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不甚了解也缺乏激情,却盲目地追求庆贺西方节日。西方节日的涌入带动了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于国外生活的向往,而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却日渐被冷落,与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濒临消亡的危险。有学者质疑中国的节日能否同样影响外国友人,推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如何能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2006年12月来自北大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提出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他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①。面对西方节日的冲击我们虽应以开放的态度了解西方节日以扩大对外交流。但同时更要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位性,关键是使国人深入了解中国节日的起源、特色,及其反映的民族心理、民族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探索其折射出的文化底蕴。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西方节日比较
1.中西方节日所呈现的差异
(1)节日命名方式差异。中国节日多以“岁时节令”命名,西方节日多以宗教人物和事件命名,反映了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世俗性与宗教性的差异。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存依赖于土地。农作物的长势是百姓心情的“调控台”,而农作物的长势势必受节气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节庆多依照农历节令产生。中国最重要的节日—— “年”即是如此。按照古书记载,“年”本身就包含有五谷成熟、丰收的意思。又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也可写为“端午”。 再如八月十五谓之“中秋”,又名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还有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重阳为农历九月初九,腊八为农历十二月初八。
西方主要流传了宗教性节日。统治西方人们思想和道德的基督教受到了广泛的尊崇。因而围绕基督教的各种宗教活动被人们作为最重要的节日延续下来。集中表现为复活节、大祈祷日(丹麦特有的一个宗教节日)、耶稣升天日、降灵节、圣诞节等。此外,西方国家也不乏有些为纪念曾为民族或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而以其名命名的节日,如哥伦布纪念日(又称发现日), 情人节,卡蒙斯日(即葡萄牙国庆日),圣马力诺节(即圣马力诺国庆日)。
(2)崇拜对象及崇拜方式的差异。西方节日主要体现对上帝的崇拜。因为基督教世界里神只有一个——上帝。西方宗教节日的庆祝因各国风俗而异,但必不可少的项目是做礼拜或洗礼等宗教活动。复活节的日出礼拜可追溯到古代庆贺日出的春节活动。复活节期间穿新衣服象征新生活的风俗来自早期基督教徒于复活节举行的洗礼活动。在耶稣升天节,信徒们要去教堂望弥撒,或早起去聆听唱诗班的晨唱。天主教会举行庆祝耶稣升天节的弥撒。在圣灵降临节中节日庆祝活动要从教会特别主日礼拜延伸到街头的表演和狂欢,在这个节日行洗礼和坚信礼对基督教徒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圣诞节前夜人们前往教堂做晚弥撒或晚礼拜。
中国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人文精神与自然崇拜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其基本的哲学思想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和谐共处,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因中国地大物博,国人崇拜神的种类、方式、祭典仪式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在古代春节来临人们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腊祭祈年既为祭祀先祖、百神,又使农民在农事之余得以休息和娱乐,并祈望丰收。再如上文提到的“腊八”也是人们在丰收后举行盛大祭典大拜天地祖先。腊祭所拜之神据文献资料所载有:先啬神、司啬神、农神、邮表畷神、猫虎神、坊神、水庸神和昆虫神。
(3)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西方的送礼文化。中国这样一个传承千年餐饮文化的泱泱大国在重要的传统节日中自然少不了特色美食。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大年初一第一餐各地所吃颇有讲究:湖北团风人喝鸡汤象征平安;江西鄱阳人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福建闽南人吃面寓意年年长久;台湾人吃“长年菜”寓意长生不老;关中、河南部分地方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中秋节吃月饼,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用月饼寄托思乡之情。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团圆吉祥。“腊八”喝腊八粥延年益寿。端午节吃粽子为纪念屈原;寒食节吃寒食纪念介子推。
而西方的节日食谱很少有特定的文化意义,且许多节日的食谱相近。可以找到特别的象征意义的要属情人节的巧克力,象征甜甜蜜蜜、美满幸福,可它主要不是作为食物而是作为礼品表达其象征意义的。真正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复活节”的彩蛋,因为基督教把彩蛋当作新生命的象征,基督复活的象征。
虽然西方节日的饮食文化没有中国的博大精深,但他们节日送礼文化却传达了特有的民族精神。每年送礼之王当属圣诞老人。他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传达的使者。圣诞节的活动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给予与获取。“父亲节”、“母亲节”,孩子们送鲜花或小礼物以表达他们的爱和感激之情。“情人节”,不仅爱人间而且朋友间互送礼物。这些小礼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4)中国人重视亲情,关注国家发展,西方人崇尚个性张扬,关注自身的快乐。中国节日多以家庭、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渡。中国人强调“有福同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喜欢与亲友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互送美好祝福。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活动大多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家庭观、民族观和社会群体观念,如除夕吃团圆饭、春节期间拜年、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赏月吃月饼等。中国人讲究举国同乐,普天同庆,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因为这样的心理中国才能连续二十多年组织强大阵容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春晚中回顾过去一年的收获与成就,传达真挚的祝福,表达对国家最美好的祝愿。
西方人在节日中十分注重“个性的张扬”。在风靡欧美的狂欢节中每个人都充分张扬自我,释放自我。狂欢、游行和聚会是西方节日中重要的自我释放方式。在宗教和历史的影响下,西方人追求欢乐,也通过忏悔、内省或祈祷净化个人灵魂,寻求自我解脱,他们更关注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2.中西方节日所呈现的共同点
(1)两者均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各国人民都庆祝新年的到来,都向亲友表达良好的祝愿,对未来生活有美好的期待。
(2)两者都传承尊老爱幼的文明火种。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老人为后来人创造优秀文化,精湛工艺,他们挥洒汗水而奠定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根基,因此中国人讲究不能忘本。西方人同样感激辛勤抚养自己的父母。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就是对所有父母的价值的肯定。
(3)两者都敬仰纪念重要的历史人物。中国有端午节、寒食节,西方有哥伦布日、圣露西节,纪念人们心中的英雄。
(4)两者都追求完美的爱情。西方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七夕节。人们都利用这样的节日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慕之情。
(5)两者都有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中国有腊八节,西方有感恩节。无论在以农业还是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人们都希望自己一年的辛劳有所收获,渴望过上富足舒适的生活。人们借此节日感谢神灵的保佑,犒劳辛勤的劳动者,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衣食无忧。
结论
1.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民族艺术体现重要价值
就节日本身而言,因各国迥异的历史而存在差异,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种类颇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现了我泱泱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历代信奉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思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现代的建设和发展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的饮食文化显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善良。中国人重家庭,重亲情,关注国家命运的传统彰显出中国人强大的凝聚力,是国家坚实、强大的基础!是国家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因此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西方节日有着诸多差别也呈现出许多共同特征,表现了人们共同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在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的同时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踏出国门。中国与法国、俄罗斯互办国家年使中国文化得以展示于世界舞台上,吸引更多外国友人关注了解中国文化。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巧妙途径——民族艺术。人们都有对艺术、对美的追求,因此民族艺术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因民族意识的差异所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不妨。首先根据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用我们的民族艺术感染外国友人,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而后逐步传播中国文化,用中国的优秀文化影响与我们相距甚远的西方文化,跨越国界,消除隔阂,从而为我国经济的跨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运用民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笔者在研究民歌的过程中发现民歌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优秀载体,从而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民歌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的结晶,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基于上文对于中西方节日比较得出的中西方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可知民歌中所展现的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富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必然能够引起外国友人的共鸣。外国民歌也具有记录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表达人们美好心愿的作用。同时,中国民歌内容极其丰富,它所展现的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对国外友人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因此民歌能够担当起中国文化传播的桥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注 释:
①周锋利等.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OL]http://.cn/s/p/2006-12-21/103811850958.shtml,2006,12.
参考文献:
[1]盖国梁.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宋兆麟,李露露.图说中国传统节日[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2006.
[3]朱子仪.西方的节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J].鸡西大学学报,2009(8).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进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1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基本情况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存在语言知识教学多、文化知识教学少,对语言能力关注多、对实际交际能力关注少,课本知识教学多、课外知识延伸少等问题。很多课堂英语教学没有做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属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重视英语知识的教学,却往往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实际应用,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教学。造成这样的教学状况,不仅有外部的影响因素,也有一些内部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课时少,而实际教学内容又比较多,很多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科,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都不足一年半,部分专业甚至更少。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所以教师只能相对的专注于英语精读以及听力训练。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也没有建立起实际教材知识联系文化语言的模式。此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不重视,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专注于专业课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为的只是毕业之后能有一个合适的工作,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英语学习。以上几方面影响因素,决定了我国高职院校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缺少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未来时间里,如何帮助高职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2高职院校进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2.1英语跨文化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
我国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训练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及语言知识的运用,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中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所以教师必须要进行文化导入,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多元化文化素养以及对文化的敏感性以及洞察力,这样才能在本质上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强英语知识的听说能力。
2.2高职院校跨文化教学是语言交际的客观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学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语言知识、语言文化以及语言交际,三者是有机结合的,不可分割。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语言知识教学以及语言文化教学的越深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会越强,就会越少犯文化知识的错误。所以笔者认为,文化差异所造成学生的交际障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没有掌握英语交际规则以及英语交际模式的基本知识。其次,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不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实际交流沟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一般只停留在单词以及语法知识上面,对于各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历史以及生活习惯等缺少相应的了解,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各方面差异更是知之甚少。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难以正确地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文化的输入,帮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以及面对不同的对象时,都能够使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如果教师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那么即使学生语法知识掌握的再全面,单词背得再多,专业技术知识再过硬,由于缺乏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那么在学生进行实际语言交流时,还是会出现沟通障碍以及文化失语现象。
3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原则3.1要遵循关联性原则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化教学内容要和实际所学内容相一致,在介绍或者讲解文化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围绕着教学内容来开展,要合理运用相关的跨文化语言材料,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文化渗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阔,所以教师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文化知识的导入,要密切联系学生日常交际情况,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文化的动力。随着学生不断地学习和应用,学生的学习量将会越来越多,学习的效率也会有所提升,跨文化意识也会慢慢得到培养。
3.2要遵循引导促进原则
在高职院校英语学科教学中,文化教学不只是单独的教学活动,它是从属于语言教学的,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坚持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之中,使得文化教学起到改善和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文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因为,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太过于重视文化教学,那么就会削弱语言教学的地位。所以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正常学习。
3.3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开展文化教学的时候,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根据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以及领悟能力,来确定相应的文化教学内容,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吃力,或者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这需要教师认真对待,教师必须要联系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联系学生的知识兴趣点,才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在文化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侧重的介绍一些简单有趣的文化知识,比如说西方国家的日常行为模式以及西方的风俗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西方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慢慢开始对西方文化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知识给学生,比如说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变革以及宗教信仰等。
4高职院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4.1重视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内容里面包含了很多话题,其中有很多的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主要涉及了西方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以及价值观念等多方面领域。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内容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还可以使用小组式讨论学习以及写作等方法来进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通过教师一系列的主动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文化敏感性,深刻感受到西方国家文化的内涵,促使学生的文化知识有效积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说笔者在讲到“Food”一课时,我先在课程导入部分以西方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为切入点,然后通过电脑幻灯片来展示西方国家的饮食特色,比如说pizza、hot dog、steak、hamburger等,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一下中国的传统特色饮食,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比如说jiaozi、 zongzi、mooncake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来总结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处,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知识。再比如在日常交际用语上面,也存在着很多的文化知识。比如说笔者在讲到“Greetings”一课时,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同学们,我们中国人见面的问候方式很有趣,通常都是:你吃了么?”但是英国人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通常会关心天气情况,这是因为英国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年均降雨量十分大,所以经常会下雨,所以英国人总是特别的关心天气情况,就好比我们中国人特别关心吃饭问题一样。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跨文化知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基础。
4.2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手段也不断多元化,不仅可以使用电视、视频录像以及幻灯片等教学方式,还可以选用放电影、听音乐等手段,来促使学生掌握西方国家英语文化知识。比如说笔者在讲到“Music”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我在电脑幻灯片上面展示了西方国家的音乐乐器图片,然后再配上相应的乐器音乐,还顺便介绍了一下一些乐器的著名演奏家等,通过实际图片以及实际声音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本质内涵,解决了书本上知识的单调和枯燥问题。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西方国家音乐文化,我还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看了电影“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是一个经典的音乐剧,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电影的故事背景,以及发生的时代。在电影播放的同时,对于电影中的一些西方文化知识进行了相应的讲解,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及时进行解释,对于影片中女主角所唱的英文歌曲进行相应的中文解释,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内容,然后在电影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影片的讨论分享,对于不懂的地方以及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再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实际课堂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了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跨文化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杨裕珍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章益静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现状和培养策略[J].新课程(初中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