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0:42: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免疫学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本节课旨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构建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与学情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几何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2、 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结合具体情境,感受面积的含义,经历面积单位产生的过程。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在面积实验的过程中形成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在自主操作中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具准备:课件、图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 、感知、理解面积的概念
(一)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充气球里有一只美羊羊)
师:你能摸到里面的美羊羊吗?为什么?
师:看来我们只能摸到这个球的表面。
师:任何物体都有表面。(出示牙膏盒)请看,这里有两个牙膏盒,谁的表面大?
师:我们来验证。(拿出拆开的图形)
师:同学们的眼力真好!看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像这样,课桌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黑板面的大小,就是它的……
师:地面的什么,就是它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理解表面,通过比较感知物体表面有大小,进而揭示面积概念。)
(二)封闭图形的大小
1.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动作示范)
师:数学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画一画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师:你能把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画到纸上吗?你有什么办法?
师:那我们来试一试。
师:好!大家停下。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两副作品,谁画对了?那这位同学错在哪?
3.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师:同学们你们画这4条线段叫做数学书的什么?4条线段围成的里面又是什么?(课件辅助辨别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师:考考大家,下面哪些图形有面积?为什么2号图形(角)没有,怎么让它变成封闭图形?
师:这几个图形的面积,谁最大,谁最小?
4. 揭示面积概念
师:看来,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封闭图形也有大小,他们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师:所以,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或)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叫面积?谁还会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积,让学生发现面就在体上,通过对比两副作品,充分感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大小,进而得出面积的完整概念。)
二 、比较面积的大小
(一)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
1.观察法
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黑板面和课桌面的面积,谁大?
师:看来我们用眼睛观察就能判断出他们的大小。眼力真好!
2.重叠法
师:再来比比谁的眼力好?(出示数学书和数学本)
师:数学书和数学本的封面面积,谁大?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动手试一试。
3.剪拼法
师:喜羊羊和美羊羊各带来了一个图形,他们倆谁的面积大呢?(出示两张图形)
师:你有什么办法?(准备剪刀)
师:真是一个好方法,同学们太了不起了!
4.剪拼法的局限性。
师:如果有些物体的表面不能用剪刀剪的,那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渗透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
5.测量法: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⑴测量一个图形的面积
师:现在这里有一个正方形,你能用黄色信封里的小图形摆一摆,看需要几个这样的图形,才能把它摆满?(每组用一种图形测量,教师提供每组圆形5个,或正方形5个,或长方形5个,或小正方形17个)
师:好了吗?谁来说一说?你们组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每组不同)?
师:(课件出示四种可能)你们看,这4种图形,谁不能测量出正方形的面积?
师:圆形不能,为什么,那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更合适些?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可以,但长方形比较怎么样?(慢,需要裁剪)。
师:为什么同样是正方形,摆出的个数却不同呢?(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
师:看来,测量时我们用大的正方形量,个数就4个,小的正方形量,个数就16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教师提供的学具,引导学生摆放,在对比交流中逐步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⑵测量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猜猜谁的面积大?(课件出示:我是用9个正
方形摆的图形,我是用4个正方形摆的图形,谁更大?)结果是,两个图形一样大.
师:看来,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一)认识1平方厘米
师:在生活中,我们把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规定为1平方厘米。
师:这是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周长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课件讲解)
师:找出白色信封中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指甲盖的大小,门牙,小楷本的格子,小纽扣……
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74页,做一做第1题,先估计这个长方形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课件)
师:(提问估算结果)。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师:现在请你们用这个正方形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太小了)
师:有没有稍大一些的面积单位呢?
(二)认识1平方分米
师:(用平方分米)那你知道1平方分米到底有多大吗?(学生说)
师:我们把自己的一个手掌张开,它的大小就大约是1平方分米,是1平方分米。拿出你们白色信封中较大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谁来说说看.
(实物出示:茶叶盒,粉笔盒)
师:现在我们来测量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动作提示)你是怎么量的?
师:同学们量的非常接近,我们的数学书封面就大约是3平方分米。
师:现在你能用1平方分米测量出黑板的面积吗?谁来试试。(咱们一起数)
师:(哎呀,这要量多久呀)。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啊?(平方米)
(三)认识1平方米
师:那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呢?谁来说说看。
师:1平方米就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动作)
师:(拿出1平方米硬模版,放在黑板上)现在谁能很快的告诉老师,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2块黑板大约是多少平方米?(4平方米)4块呢?那就这么大。(比划)那这面墙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是1平方米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选择参照物作为估测的依据,发展空间观念,渗透抽象的数学思想。)
四、收获,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3个面积单位(板书出示),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测量面积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碰到。
1.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面积和面积单位。
师:接下来,让我们轻松片刻。请看大屏幕。
五、总结延伸
(周长与面积的探讨)
六、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果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或其他平面图形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教材首先出示了估算图,再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五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推理的数学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观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剪刀、圆的面积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丹江公园草坪中间的“喷水器”洒了一圈水。
师:这是丹江公园的草坪,为了使草坪更加生机勃勃,园林工人在草地上装置了自动旋转喷水器,喷水器旋转一周,在草地上形成了一个(圆),要想知道喷过的草地有多大,其实就是求的(圆的面积)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在哪呢?谁能上来摸一摸。动画演示圆的面积。你能像他这样规范地摸一摸你们桌上圆的面积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圆的面积的概念
出示一个圆,结合其他平面图形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
(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利用多媒体把圆平均分成4份,然后分成两半并拼在一起。
方法如上,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并拼在一起。
观察所拼成的图形。仔细观察所拼成的图形变化情况。
2、让学生使用学具。
提问: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形状?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思考问题。(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3、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关系?圆周长的一半(即C÷2)是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即r)是长方形的宽。
4、使用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5、讨论:
提问:要求一个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提问:知道圆的直径可以求圆的面积吗?学生思考,可以。
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三)、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1、出示例题:
已知圆的半径是5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S=πr2 3.14×52=3.14×25=78.5(平方厘米)
答:这个圆的面积是78.5平方厘米。
2、出示教材例题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①指名读题,让学生试做。
②学生板演20÷2=10(米)
3.14×102 =3.14×100=314(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是314平方米。
③集体订正。
强调指出:列出算式后,要先算平方,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22= 32= 52=
72= 92= 102= 0.22= 0.42=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拓展提高。一个圆形场地的周长是50.24米,这个圆形场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六第1、第2题
关键词:职校;传统文化;平面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3;G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3-0050-01
作者简介:赵妍(1983-),女,河南南阳人,助教,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生活习俗、生活信仰与生活背景的浓缩,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已被普遍应用于当代平面设计教学中,这不但为我国平面设计教学增添了许多素材,同时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弘扬。把当代平面设计教学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对我国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校现代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
(1)平面设计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受到长久以来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有些教师对于把平面设计教学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结合还停留在概念与表面的认识阶段,只是单纯地把具备有民族特点的传统图文运用到平面设计当中去,也就等同于将传统文化结合到平面设计当中,这对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会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长期如此,所创作出的作品既没有现代风格又缺少传统文化。所以,怎样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在平面教学中充分地展现,既是十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要想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充分地展现出来,教师应当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与充分的理解,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衍生与二次创作,有目标与有意识地展开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起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水平。
(2)创新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现代平面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过于看重对设计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面上的设计思路的重视。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通常是给出设计主题,然后规定学生在设定的时间内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出草稿或者作品的形式来评判学生的设计成绩与设计水平。倘若学生的作品没有取得老师的认可,那么则会被要求对该主题进行重新设计。但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作品进行再次设计本就有一定的难度,最后其设计质量也不得而知。要想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将平面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大量能够了解与认识相关传统文化作品的机会与平台。学生只有对作品的设计思路有所了解,才能形成具备自我特色、属于自我的新思路,通过自己的设计技能将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展现出来,从而真正做到将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合二为一。就当前状况来看,许多教师总是急于求成,只看重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在评估优秀作品时,无法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分析与讲解,最终致使学生在借鉴与欣赏以及创新能力、意识方面都较为薄弱。
二、将传统文化融合进职校平面设计教学的建议
(1)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当代平面设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弘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平面设计是缺一不可与相辅相成的,平面设计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文化为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再次创造的重要材料。把传统文化结合到平面设计教学中,不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反映了当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
(2)不断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从市场的需求方面来看,我国的平面设计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重视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教学时,我们应积极改进与完善教学手段,重视改变传统教学的形式,以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有机融合来代替那种只是单纯把传统文化的特色图案直接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去的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期,将课外教学与课堂主要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3)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在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时,教师身为辅的对象,对学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起着引导性的关键作用。所以,只有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才有可能做到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就要重视对自我能力的提高,通过大量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与资料来丰富与完善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去。
(4)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建立在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相关的图案只是其中一种体现形式,并不完全代表传统文化,其体现形式与当代平面设计的图案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时,只有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才有助于他们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神秘莫测与博大精深,在多个角度上思考与分析的环节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意识。
三、结束语
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只有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把握,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并且真正实现将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雍博.高师美术学专业平面设计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与利用[D].长春师范大学,2013.
[2]于雪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
[关键词]图形创意;平面设计;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121-03
今天,我们正面临一个充满设计的时代。大到城市环境,小到身边的日常用品,都与设计有关。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富裕的同时还追求着更高的精神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鉴赏能力的提高。设计已成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必需,应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面对这样的需求,学校教学模式也纷纷做出修改,使之与社会需求充分接轨,保持高度一致。高职学生,他们既不是高考中的佼佼者,又不是纯艺术学习者,其性格、心理、学习目的等较特殊,因此,给教学过程带来许多挑战。
一、平面设计概述
平面设计是在有限的平面空间里。将平面构成要素(如不同的文字、图片、图形、颜色等)根据特定主题的需要进行组合排列,并运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理,把设计构思以视觉的形式表达出来。其能够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产生美的感受与联想。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图形创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图形创意重在思维训练,思维训练的目的只有一个,但方法有很多,主要是看方法是否有创意、是否实用有效、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二、教学方法
就高职教学而言,图形创意的重点无疑应该放在“创意”二字上,图形只是载体,创意才是目的。学生习惯于就事论事的固有思维模式,只有强调创造。开拓他们的创意,才能使他们具备多元的思想状态并学会多向思维。每个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就像每个人有不同的思想一样,人类思维活动是人们根据生活经验来进行推理和演绎的过程。比如由烟的直接感知而联想到烈火,由鱼的形象联想到水,由春天联想到生灵的复苏。这种从一事物的观念推想到另一事物的观念,由此及彼的相似关联性所导致的结果的这一心理活动可引起观者的注意,帮助他们记忆,在观者脑中延长对图形的反映时间,并影响其情绪和行为。还有如给汽车装上鸟的翅膀,给摩托车装上猎豹的身体。速度感立即跃然于画面;给人头换上计算机形象,给螃蟹的大腿换上工具铁钳,人脑的灵活和螃蟹的力大无比的意义立即得以展示。这种不受限制的想象表达就会得到跟意义相关的新形象。人类的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尽管能够想象出从未感知过或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物象,但总是与存储在记忆中的以往获得的知觉材料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同或相近。想象总是存在于已知和未知的边缘,从已知中获得形象,又探索新的未知、创造新的已知……这种经过大脑思维形成的表达方法具体体现为想象和联想。
(一)联想
联想是图形创意的基础,我们在探究图形创意时,不难发现一点:图形创意始终依赖于设计师的创造性联想。对于联想我们应进一步去认识它,因为联想是创造的关键,是形成设计思维的基础。著名的创意大师奥斯本曾经说过:“研究问题产生设想的全部过程,主要是要求我们有对各种想法进行联想和组合的能力。”因此,掌握联想的创意技法是极为重要的。联想可以依据具体形象进行直接的、相关的联想形式,也可以由概念相近的或多种元素组合起来进行联想的形式,有的甚至是看似毫不相干的几个因素通过中间因素的转折达到联想的目的,事实上他们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1 具象元素发散联想
具象元素发散联想练习可以扩展学生认知抽象形态心理含义的宽度,培养学生快速创造和构成图形的能力。如与圆形形状相似的有太阳、地球、足球、篮球、桔子、月饼、轮子等,与三角形形状相似的有三角架、折叠扇、金字塔等。与一根线形状相似的有树枝、电线、柳条、筷子、尺子,图1是以线团为元素展开联想,它和地球仪、蜗牛、自行车、台灯进行组合来体现地球资源的减少、岁月的流逝以及体力和能源的消耗。
2 单体形的渐进循环联想
单体形的渐进循环联想训练要求通过运用一个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等)进行连带性或相似性形象联想,产生循环往复、从起点回到起点的形象联想。训练要点是注意联想的连贯性、表现的概括性以及形象的图形感。这一练习要尊重学生自身意识流的第四度空间的发展。沿着这种意识流轨迹将抽象的基本单元联想为一系列具象。这种意识流所联想到的具象可以与前面联想到的图形在形状上相近似,或在意义上有关联。
如图2。从正方形联想到色子。从色子又可以联想到麻将,从麻将可以联想到赌徒的命运――棺材,从棺材又可联想到木材。从木材联想到树木,从树木可联想到火材,从火材又联想到蜡烛,从蜡烛又联想到教室,紧接着又可以想到粉笔、黑板。从黑板又想到了正方形。这样由一个“正方形一具象形一正方形”的意识流周期过程,可根据学生不同意识流轨迹的发展需要进行拉长或缩短,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画出较多的具象。
3 特性发散创意联想
特性发散创意联想训练是使主体形象外形不变,而局部元素进行改变。不同元素的变化代表不同形象特性,训练时要注意抓住元素强烈的符号个性及内涵来表现主体的形象。如图3,不同的元素代表不同身份:赌徒、知识分之、画家、音乐家。
(二)想象
想象是人对头脑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所以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对于创意能力非常重要,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意能力。因此,在图形创意的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获得创意成功的关键。
1 虚拟空间想象
如图4。打开一扇门、一扇窗、一本书、一个封闭空间,在此空间基础上创造出一个新的虚拟的空间;或将一个立体空间的某一个面想象为另一个立体空间的出发点,产生两个空间的并置,其中有一个空间是虚拟的。这种想象以反常规和逆向思维为训练重点。将二维向三维延伸。
2 逆向思维想象
如图5,在画面当中把物体的影子进行反常规编排。从中体现“狗改不了吃屎的恶习”。
(三)表现手法
1 正负形
一个图形(形状)成为另一个图形(形状)存在的条件,当一方失去时,另一方也无法存在,他们是由共用的线形成的,也是“图”与“地”的关系,图形与背景交替呈现,能把同一部分看作两个以上对象的图形。当我们以不同的角度看物形时,共用线并没有变化,而物形却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其特征是使图形具有暖昧性、诡谲感。如图6鲁宾的《奇怪的杯子》,图形与底色相反相成,当我们的目光转移到两边时,就会发现两个侧面人头。
2 形与影
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创造具有形与影关系的图形,影子与原形巧妙寓意联系。训练时要抓住原形的外形或内涵进行想象,注意其外形和内涵的延伸和逆向关系。如图7,讽刺了人们的虚情假意。
3 元素替代
元素替代是以想象为基础,利用形象之间的相似形并按照一定需要,在保持原形象基本形的基础上。将原形象中的某个局部用相似形取代,从而使形象产生新的创意,赋予新的内涵。如图8,酒的香醇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借助形上的相似来诠释酒的品质。这样的训练要求学生在原创图形基础上通过元素的替换,使图形具备新的寓意和含义。训练时要把握原创图形进行局部替换,使原创图形的内涵得到延伸或产生相反意义,使作品具有新的指向。
4 感官刺激
感官刺激训练主要是通过对动物、植物、人体器官等的破坏或刺激的描绘,使人产生感官刺激经验上的反应,抓住人对感官刺激的体验来进行创意。如图9
5 夸张
将物体形象的外形特征或固有结构相关联的同构特征加以改变,从而创造出既是常形又不同于常形的视觉形象,并利用这种矛盾的对立来吸引人们的视线,使悖异的图形具备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用诙谐、戏谑的画面来介绍信息。如图10,将吉他的把柄改变为夸张动感的腿和脚,通过与这一个性化符号间的对话,利用视觉、听觉的互传及通感,以另一事物的属性表现乐器充满激情的伴奏和多彩的音乐,创造出无限的情趣。
【关键词】平面艺术设计;教学;问题;对策
一、当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新型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学对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力度不足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设计方法的传授只不过是设计思维培养的一种方式。而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恰是忽略了对学生设计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只注重对设计程序和设计技能的传授。平面设计教学是启发性课程,需要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教学的交互性。
2.缺乏实践型教学模式。平面设计教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共性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平面设计学科还具有鲜明的特点,构成了平面设计专业独特的学科属性。但是当前国内高校在开展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科独特性凸显不明显,片面强调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性化特征,这样直接导致了专业教育缺乏独特性,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长期难以得到提高。
二、解决平面艺术设计教学问题的对策
1.丰富课堂教学和作业讲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教学方式和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选择性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课堂练习中,在草图构思阶段重视启发式引导,使学生能从具象的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模式转变,丰富其思维方式,培养敏锐的形式美感知能力。在作业讲评中,应改变传统的由任课教师逐个点评唱独角戏的模式,可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我总结、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和整体讲评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基本理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从创意目的、灵感来源、构图安排、表达效果等多方面对作品进行讲解和分析,阐述作品的优缺点,不仅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构成的基本理论,同时可锻炼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符合现行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
其次是采用相互评价方式,在分析和阐述个人作品的同时,其他同学可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与头脑风暴法相结合,进行集体思维碰撞,以期发掘更多的创意潜力,同时还能增加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活跃课堂氛围。在此阶段,教师应注意从平面构成原理角度对大家的思维进行引导。三是教师点评,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应对作品进行现场讲解和点评,分析作品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指出仍需改进和强化的地方。最后进行整体讲评,让每位同学更加深刻理解每次作品练习的重点和难点,更全面地掌握构成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从创造力和形式美法则等艺术内涵的高度理解平面构成作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拓展。在构成训练中,可采用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手绘阶段重视创意表达,计算机辅助设计则方便修改,可把原本花在填涂技巧训练上的时间集中到作品的构思和创意上。除绘制外,还可采用剪切、拼接、折叠等方式完成作业,提倡创意表达的多样化。其次,采用命题作业避免模仿式单纯技法练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例如在点线面的构成练习中,观察和收集自然界的具象形态,进行发散思维练习,重视此阶段的创意草图表达,通过对草图方案的筛选和优化完成对同一形态采用点、线、面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抽象表达的练习,培养创意思维和形态感知能力。
3.消除与专业课程的隔阂。由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涵盖的范围很广,如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漫设计等,由于专业课程的设置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的教学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比如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可在练习中增加点、线、面元素在海报设计以及视觉识别系统中的应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则可引导学生对景观、建筑以及室内家具等元素从平面、立面、剖面等角度进行抽象化处理来完成构成作品;针对服装设计则可考虑将抽象的点线面造型元素与服装效果图相结合。
就动漫专业而言,平面构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平面构成原则和规律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营造广泛深刻的审美意境,以唤起观众强烈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可采用故事场景镜头作为练习的主题,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素材的收集整理、创造性思维训练来完成每个画面的绘制,体会形态、色彩、肌理以及不同构图形式对画面效果的影响,将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和形式美法则灵活地应用于影视动画创作,让学生深刻理解平面构成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趣味性。
总之,艺术设计是一个创造性专业,对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特别高。艺术设计也是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做评用”一体化;平面设计;项目
1.引言
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也称作视觉传达设计,是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表达的融合,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达的方式,运用符号、图片、文字和色彩等视觉元素,通过多种表现方式创造出用来传达观念和信息的视觉表现。[1]
平面设计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方向之一,课程主要涉及招贴设计、包装设计、出版物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务,每门课程对应学习掌握不同的设计软件,每个项目要求在“教学做评用”一体化模式下完成富有创意、内容丰满、形式新颖的作品,达成设计任务。
2.“教学做评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我院平面设计类课程已经开设多年,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发现了此类课程的教学弊端。
2.1 学生缺乏积极性
以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没有更好的监管办法。在教师演示时很难控制学生注意力、走神现象严重,等到操作时再查书上的步骤,失去了教师演示的意义,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差。
2.2 不能学以致用
以往教学模式学生的工作任务主要来自于书本,书本上的设计任务完成了就是学会了,这就造成了学生只会模仿课本的例子,难于发挥想象力,操作技术不全面,不能承担修改和变动的任务,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2.3 设计缺乏创意
创造性源于个人的积累,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人生阅历浅、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感悟力低,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涉及范围更加广泛、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学任务更加体现时代气息和创造力。
针对这些弊端,课题组成员展开新一轮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和在校生调研,参考职业资格规范,重新梳理了平面设计教学模块的课程体系、核心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修订了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整理归纳和反复推敲,提出“教学做评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方案。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典型工作任务载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做、评、用等教学环节,实现提高学生鉴赏、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3.“教学做评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
3.1 教师教――教师主导
3.1.1 课程准备
首先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分析相关企业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引入课堂的教学项目,制定新型课程标准。要求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一线,教师每年每门课程至少开发2-4个教学项目,项目设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根据教学项目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确定工作角色。大多数平面设计类项目都可以分为产品设计、素材采集与处理、产品制作、印前处理等任务流程,据此划分不同角色,可供小组分配使用。
教学项目设计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适度拓展教学内容,即在项目实施中增加设计原理、表现技法、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文化内涵、创意原则、运营模式等行业岗位应知应会的内容,为学以致用打下基础。[2]
教师积极建设课程资源,根据教学项目和教学模式编写新型教材,本专业平面设计类课程已经先后出版教材5本,结合实际岗位需求设计教学项目,包括实用性、趣味性、创新型教学项目20余个。不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教学项目视频、动画、课件、讲义、行业信息、参考资料等。博客、QQ、微信等多渠道与学生保持沟通无障碍,利用与学生的互动和信息反馈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改善教学。
3.1.2 任务提出
课堂上,教师首先根据教学项目提出具体要求,任务流程和技能操作等不易说清的问题可使用教学视频或录屏视频,并发放项目指南。每个教学项目都配有项目指南,介绍该项目的教学目标、能力要求、角色分配、学习建议和学习进度,提供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供学生分析和实施任务时使用。教师定期布置自主设计任务,主题由学生自主确定、学生独立实施并展示作品,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1.3 任务分配
学生收到项目指南,熟悉项目具体要求以后,教师将精心设计的一个或多个情境化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配并对任务分配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以便任务实施过程的跟踪和落实。[3]
3.2 学生学――学生主体
3.2.1 任务领取(选取)
学生在明确项目具体要求后,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任务或选取任务,并参考项目指南中的角色划分进行角色任务领取,每个人需填写角色任务单,小组组长需填写小组任务单,任务单将记录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并附有任务考核评价栏。
3.2.2 任务分析
学生收到角色任务单后,要对自身角色的主要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组长最终确定每个组员的角色任务,制定整体项目解决方案,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沟通能力的培养,组长将根据角色任务难度及完成情况,给出组员小组考核成绩分数或名次。
3.3 师生共做
平面设计类教学项目的实施要特别注意作品的实用性、观赏性和独创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指导不能一味要求“一致性”。
任务实施:
在教师指导下,每位组员制定自己的角色解决方案,完成具体的角色任务并进行自评,之后与组内其他成员的角色任务进行连接,共同完成教学项目。组长组织进行小组评价后,上交每位组员的角色任务单和小组任务单,准备项目演示和答辩。各组在答辩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后,最终做出项目综合评价。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尤为重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合适的角色、讲究的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除了应用常见的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外,还要着重使用趣味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4 师生共评
课程评价由评价形式、评价范围、评价方位形成师生全方位立体评价体系。
3.4.1 形式多元
评价方式由一元转向多元,平面设计类课程特别适合过程考核、技能测试、作品展示、项目分析和设计、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定期举行作品展,将学生自主开发的作品进行公开布展并讲解,给学生搭建一个相互学习、提高鉴赏力和创新力的平台,可给予一定奖励或计分。
3.4.2 范围多元
评价范围由一元转向多元,树立以“综合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核和评价观念,分别从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全面的评价学生。特别是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的考核,占总成绩的比例有所提升。
3.4.3 方位多元
评价方位由一元转向多元,分别从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位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同时引入技能大赛考核机制,选拔部分学生参加校级、市级乃至国家级技能大赛,根据技能大赛的级别以及获奖级别将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并可申请免试。
3.5 师生共用
3.5.1 与其他课程模块相结合
平面设计类课程要达到学以致用,还可以和其他模块相结合。例如和网页设计类、软件设计类课程相结合,进行网页或软件的界面设计,就可以合理其他模块的产品布局、丰富产品内容,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效果。现学院已开设界面设计课程,使平面设计类课程应用到其他领域。
3.5.2 校企合作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利用学院技能社团和创新创业工作室,积极参与社会设计项目投标,接受企业订单,为作品明码标价,实现自我价值,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又有利于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作水平[1]。我系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完成网页维护项目3个,宣传册设计项目2个,装帧设计项目2个,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水平,还创造了产值。
4.“教学做评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
平面设计类课程应用“教学做评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发挥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增加了“评”和“用”,“评”使学生加入到评价机制中来,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学习、开阔眼界的机会;“用”拓宽了专业发展方向,架通了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企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奕.对平面设计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4(03):146-147.
[2]胡北辰.创新教育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4(03):185-186.
[3]赵家敏.“教学做评一体化”任务型教学设计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105-106.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正式出台,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经过十数年,业已形成国家级、省市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1]各级各类院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大大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设备得以改善,优质的教学资源初步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以下简称《病免》)是高职高专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病免》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教学团队孜孜探求的问题,[2,3]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更加促进了《病免》教学改革。本文介绍我们教学团队在《病免》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探索教学改革的体会,与广大同仁交流学习。
一、教学改革背景
1、学科特点及地位
《病免》包含免疫学基础部分,病原微生物学部分,以及人体寄生虫学部分三大模块。病原微生物个体微小,肉眼不见,而且有些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类似,容易混淆;免疫学比较抽象,英文缩写符号较多,原理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和记忆;人体寄生虫学部分相对简单些,但有些寄生虫生活史比较复杂,概念容易混淆等等。课程教学涉及的专业有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医学,康复技术等,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为临床课程服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为后续课程衔接做好铺垫。这些,都要求教师探求适当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2、学情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学生分数一般比较低,而且文理兼收。学生学习本课程需要有一定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知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尤其是文科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更加吃力,不容易理解。另外,社会不良风气以及网络的影响和干扰,再加上学生自制能力差,控制能力弱,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4,5]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顾及各个层面的学生,如何化繁为简,这些是我们要探求的问题。
3、新的契机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学院鼓励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故我们教学团队结合《病免》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以寻求能适应当前社会教育形势,适应现阶段生源特点,适应课程目标培养方案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二、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1、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高质量教材的编写。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积极开展教材建设。笔者参与东南大学出版社《病免》第三版的编写,[6]并以副主编身份参与同济大学出版社《病免》第三版的编写工作。[7]教材编写包含“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临床护理实践,使教材内容与医学职业岗位需求对接、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等对接。教材采用案例引导模式,章前设置“案例导引”、“学习目标”,正文穿插“知识链接”、“知识拓展”,章末设置“情景案例”或“思考题”等,使教材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检验学习效果,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根据选用的《病免》教材编写学习指导及同步练习册,供学生查缺补漏。
2、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仅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更是提高教科研水平的保障。
(1)教师积极通过各种学习形式,提高学历水平。目前,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师全部获得硕士学位,在知识掌握的精度和广度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对课程教学的整体把握更加精准,利于实施教改和保障教学质量。
(2)教学团队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教师分布合理,教学梯队特征明显,老教师发挥的传、帮、带作用。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教研活动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3)积极参与校际教研活动,学习兄弟院校新的教学理念、教改经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4)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通过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建设集科研、教研、教学于一体的优秀教学团队。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病免》学习的重要场所。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实验室添置一些新的设备以保障实验教学的开展。如建立显微互动教室,购买CO2细胞培养箱等,一些受设备限制不能开展的实验项目得以顺利开展,保障教学质量。
4、教学改革探索
(1)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图片、视频的展示,配合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微观世界宏观展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书本知识动起来,使学生更易理解掌握;分享优质网站,学生可以查阅资料,深度学习。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不同模块,不同章节,结合学生的条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上台讲授,最后老师总结。学生在准备授课的时候要广泛收集素材,分析重点、难点并讲述出来,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探索能力,效果很好。
(3)结合时事教学:讲授细菌生长繁殖时可以结合环境污染问题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8]讲授呼吸道病毒时结合流感和禽流感展开;围绕手足口病毒展开肠道病毒的讲授等等。与时事结合,与当下流行病结合进行授课,学生会感觉话题新鲜,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积极展开讨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4)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作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通过实验课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观察、革兰氏染色、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药敏实验等。实验课更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比如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教室、寝室、操场、实验室、河边等校园内细菌分布情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5)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如通过课堂提问、期末笔试、实验作业、实验考核、平时作业、专题讨论等进行综合考核。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等等。通过这种评价方式,随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保障教学质量。
(6)建设课程网站,共享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授课教案、实验指导、课后习题、图库等。精心构建文本,通过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等展示课程特色。学生可以利用精品课程资源查漏补缺,提高成绩。
三、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工程与教学质量的组成部分,《病免》精品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意识、实践能力等。我们教学团队结合精品课程建设过程,通过加强教材建设,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师队伍,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手段等形式,寻求适合现阶段学生、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检验并修正。
【参考文献】
[1] 梁晓芳.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05.87-91.
[2] 尚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绪论课教学方法探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03.93-94.
[3] 汪作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14.24.14.
[4] 袁金妗.大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2.113-114.
[5] 张红霞.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与对策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4.10.143.
[6] 夏和先,齐永长.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7] 刘文辉,张亚光.免疫与病原生物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8] 尚智.将环保意识融入微生物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4.18.76-77.
关键词:移动学习;微课;移动终端;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88-03
一、引言
微课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以教学视频为载体,时长通常在5~10分钟,有明确的教学主题,内容简明扼要,集中说明一个知识点或核心内容,是展现形式多样化的小课程。[1]微课学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资源构成情境化,易于分享和传播,从而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拓展补充。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正在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变为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平台,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同时智能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电脑也迅速普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已成为大众消费品。随着WIFI逐渐全面覆盖和4G通信网络时代的到来,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目前,国内对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和应用前景上的研究,缺少相应平台和系统对微课进行技术支持,具体的微课学习应用软件研究较少,资源共建平台的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移动学习理论的研究,在对当前微课的现状和应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移动终端平台的相关开发技术,提出了把微课与智能移动终端结合在一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教学平台。通过统计研究发现,该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功能完善、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形式多样、实时便捷的个性化的移动学习应用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信息化能力,培养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未来教育教学的重要模式。
二、微课教学平台主要功能模块
面向移动终端的微课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微课资源,结合智能移动终端和无线通信网络,以便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3]该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更注重实际应用,符合移动学习和微课学习的特点。根据以上设计原则,将平台的功能划分成四个模块,包括用户中心模块、微课学习模块、交流评价模块及数据服务器模块。(见图1)
1.用户中心模块
用户中心模块主要管理所有用户信息。根据需求分析,该教学平台主要有三种用户――平台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在用户注册页面,根据不同用户类型分别点击“我是教师”和“我是学生”录入信息完成注册。返回首页进行“用户登录”,根据提示填入登录信息,平台服务器就会根据注册时的用户信息进行判断,从而用户进入相应的界面,登录完成后,进入个人空间可以设置基本资料、头像、密码、语言和背景,其中“基本资料”的邮箱、姓名、手机都是可以进行修改的,建议改成真实信息,可以及时收到平台发出的信息。[4]
2.微课教学模块
教师登录后进入教学空间创建新课,生成课程目录。课程内容以视频为主体,教师通过本地和云盘两种方式上传微视频。教师可以对上传好的视频进行虚拟剪辑,对视频设置起始点和终止点,可以去掉视频中反复的片头和片尾,让学生直接学习视频内容,同时也可以在任意点插入图片、PPT、测验,与视频随意切换。作业也是一个完整教学体验必备的环节,所以在每个知识点结束后,教室适当布置相应的作业练习,达到学练同步。另外也可以试卷,根据试卷模板调整试卷内容,然后将调整好的即可。在批阅界面可以看到学生的答案,可以给学生添加批语,可以打分。
学生登录后进入学习空间按需选择学习的微课,微课以微视频方式呈现,直观清晰。学生在学习进度页面会有提示还有多少个任务点未完成。完成了任务点,章节前显示绿色圆点;未完成任务点,章节前显示橘色圆点,且会显示该章节还有几个任务点未完成。学生还需要进入作业库完成教师该微课时布置的作业。学生在课程总览中可以看到各任务点所占的权重,以及自己的总体学习进度。在学习统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时长、任务点的完成情况、学习成绩等。
3.交流评价模块
在微课教学平台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端进行交互、答疑、讨论和评价,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记录。在交流评价模块,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在平台上项目任务,让学生就问题展开探索和讨论,最后就实验结果共同编写,也可以不断修改、添加,在微课教学平台共享研究报告。在平台上,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习者的状况,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予相应的指导,并能够查看学生之间的互评记录,学生也可以对微课发表意见和进行评价。
4.数据服务器模块
数据服务器模块主要存储和管理用户数据和微课资源。该模块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和资源进行组合分类,包括用户数据类、微课资源类以及微课教学平台各功能模块数据等,并建立索引,形成发散性的网状的动态联系,为平台用户提供计算、存储空间和软件服务,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微课资源的搜索、浏览、上传和下载服务。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有限,因此数据资源存储在本地和云盘。
三、微课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1.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微课学习资源不同于传统教学资源,它是指使用智能移动终端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各种信息资源。[5]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学习平台是学习者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在零碎的时间内所进行的碎片式学习,由于移动终端显示屏幕较小,内容承载量较小,所以微课学习资源的选择要尽量适宜移动环境下所能够表现的信息内容,且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以文本、图片、微视频为主。教学平台中所使用的微课内容能够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工作,具有情境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
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首先分析和提炼微课教学内容,从而确定教学资源的重、难点;其次把选定的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点分解,形成若干节点;然后微课资源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文本、图片或者音视频等形式;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加入交互方式,让学生就问题展开探索和讨论,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最后建立动态的微课资源数据库,对不同类型的微课资源建立索引,以便资源能够查询和搜索,使学习者能够得到最快和最符合的学习内容,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2.微课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教学平台的建立应符合移动学习和微课学习的特点,在对相关技术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在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容量上较有优势的C/S 结构的整体架构模式。本微课教学平台采用Android平台,它是Google开发的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开发是Android开发中最上面的一个层次,由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软件3层组成,它们构建在Android系统提供的API之上。由于SDK开发工具提供应用程序API接口和使用预编译的内核和文件系统,且屏蔽了Android软件架构第三层及以下内容,在SDK的开发环境中同时使用Eclipse作为IDE开发环境,并采用占很少内存的嵌入式数据库――SQLite数据库。[6]
微课教学平台图形化的界面即客户端由 Android 来开发,主要由XML形式的配置文件来定义控件及其属性和布局,并且在Andorid开发环境下完成各个控件的相应事件、处理函数和业务逻辑。服务器端由 JAVA 来开发,采用的是SSH框架,struts 2集合了JSON插件,通过WebService来提供接口函数。在服务器端的架构设计上,采用了分层架构。
客户端各功能模块均处于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环境之中,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上的客户端发送信息到服务器,服务器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调用接口,返回相应的值,然后客户端接收服务器返回的值进行解析,分析下一步操作。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数据交互采用JSON来传输。JSON基于HTTP协议开发接口,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形式,相对节约流量,数据处理速度快。由于在服务器端用了Struts 2,所以要装一个JSON插件。这样可以轻易地把服务器端的信息用JSON的形式发送到移动终端。
四、结论
微课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而微课最好的载体是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和移动学习方式的普及,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教学平台为学习者带来了新的体验,满足学习者在任何地方利用零碎的时间段访问微课资源,满足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因此必将成为一种高效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表明,该平台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也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从而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因此,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教学平台将会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欢迎,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印蔚蔚.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课应用在职业教育中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12):60-62.
[2]张临英,晋欣泉,杨曼,王运武.基于移动APP的微课程资源优化设计研究[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3):32-37.
[3]吕伟.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张翠荣.移动学习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