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考改革方向

高考改革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14:49: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考改革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考改革方向

第1篇

针对近年来有关高考分省市自主命题改革的反响,本文简要分析了高考自主命题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高考政策决策及有关的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考自主命题的有利之处

2004年,教育部大规模实施高考“国家统考,分省(市)命题”,继北京、上海之后增加天津、广东等9个省市参加自主命题,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共11个。到2006年,全国实行分省命题的省份已达16个,到目前全国已经有过半省份,约三分之二的考生在进行自主命题的考试。我国目前之所以实行高考分省市命题,是因为它有着积极因素:

首先,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因此实行自主命题有利于体现各地方文化、地理、经济和教育的差异性。其次,降低了风险因素,全国统一命题假如出了问题由于范围广,造成的影响很大。而分省命题只是在一省的范围内,风险的范围相对要小。再次,分省市命题体现了考试的多样性,兼顾高考全局。高考每一次改革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高考的试题也体现出了多样性。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高考不能“一刀切”,自主命题可以从本地的经济、文化、地理等实际情况出发,照顾到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从而体现出高考的公平多样性。另外,有利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规划管理。实行高考分省命题,地方自主命题的权限增加,有利于地方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的管理和调控,更好地对教学目标、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进行规划,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后,高考自主命题有利于各省逐步建立起成熟的考试命题、考试管理队伍,为进一步推进考试研究院的改革乃至非营利性考试专业机构的建立提供前提,为促进考试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推行“服务考生”的理念打下了基础。

二、高考自主命题的缺陷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因素,大规模的高考自主命题,在网络和电脑愈加普及的信息化社会,相关法律缺位的社会大环境下,实行分省命题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第一,高考的权威和公平性难以保证。全国统一命题使得高考具有了公平、高效和权威的特点,如今大规模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各省市命题专家和教师的选择、命题培训和管理力度等直接关系到试题的效度和信度,命题质量受到质疑。而各省市考生所用试题的不同和考试成绩的差异,对高校招生的地区公平性和评价省份之间的教育质量水平也有一定影响。

第二,在自主命题省市,高考安全保密工作难度加大。虽然自主命题减少了因一省泄题波及全国的风险,但泄题漏题的可能性也较全国统一命题更大,从而损害到考试的客观公允性。行政性地推广可能出现为命题而命题,有违改革初衷。据笔者了解,最初是上海、北京、广东等这些经济较发达的省市主动进行分省命题考试,其他真正主动要求自主命题的省市并不多,多数省市是否因为考试制度改革而自愿接受自主命题,分省命题能否真正推动教育改革令人质疑。另外,分省市命题从根本意义上仍未改变考生“一考定终生”的现状。

三、启示与建议

高考命题到底是分省还是统一,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在肯定高考自主命题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应当正视其引发的弊端,对此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自主命题的不足。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高等教育; 公共基础课程;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2-001

众所周知,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而考试环节,则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活动。

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方法与形式的对比,探讨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一、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的对比

当今社会,有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在不断的改革中日趋完善,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是较早实行考试改革的国家,他们考试的方法与形式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比较和借鉴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1.考试目标

有些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们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而我们国家的一些高校公共基础课考试,仅仅延续了高中考试的制度,倾向于应试教育,以一考定成败,以考试的通过率指挥着学生的学习,往往学生也只能学会考试中出现的内容。

2.考试方法

国外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考试形式多样,可选择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卷、口试、答辩、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依据如何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原则选择考试方法。而国内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时间相对集中,多数集中在考试周进行,学生在复习备考期间突击应考,其实这并不利于真正的掌握知识。

3.考试内容

国外高校考试的内容涉及面广,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对记忆性的内容考查较少。国内高校的考试内容多数是由任课教师出题,根据教学大纲,大部分考试内容都局限于教材,偏重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往往无法体现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成绩评定

国外高校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采用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次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累计积分。会根据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按比例综合评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不占太大比例(一般为30%-50%),而比重较高的则是由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等组成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在为了学期末的期末考试复习备考的阶段。

评定中的成绩分类标准:以人为本,多数不以分数进行评定,改为采用等级、固定成绩、成绩分布曲线等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成绩,力求每个学生的成绩能够显示出其真实的学习情况。

而国内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虽然也采取总评方法,但由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所组成的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成绩则占极大比例,达到60%-70%,基本上以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代表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5.结果反馈

国外高校有着一套较完备的反馈制度。在考试结束后,教师不仅要评定出学生的成绩,还要针对此次考试的方法、内容、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分析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而国内高校的考试中,待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只进行阅卷给分,教师不会对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学生也得不到反馈,使得学生有考完放假、学期结束的概念,甚至不知道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能够真正的起到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基础的效果。

二、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基于对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方法和形式的多方面比较,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急需学习借鉴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及时做出合理的完善和改革。

1.考试目的要以人为本。高校的考试目标,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才发展为目的,避免“一考定成败”的误区,结合学生的情况,以人为本,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考试方法需有机结合。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要改变单一的考试方法。只有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评价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将学生从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简单理解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应用方面的培养。

3.考试内容应全面多元。考试的内容要体现公共基础课程的全面性和基础性,侧重于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4.成绩评定要重在过程。改变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的现象,进行多阶段考试,强化考试在学习中的过程性,将学生对期末考试的重视程度和注意力转移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改变以分数论定,以单一指标为衡量标准的片面方法,而采用多种评分方法相结合,更好的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5.结果反馈需针对及时。考试不能以分数为学习的结束,教师在阅卷完成之后,应该对考试的方法、内容进行分析,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将分析结果及时的反馈给学生,通过向学生反馈分析结果,让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和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有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使其能够真正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

三、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考试方法 考试改革 阶段化考试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14-02

高校传统考试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如形式化严重、一考定成绩等。这都与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考核目的相悖。所以,高校的考试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对高等农业院校基础课程现行考试方式及改革方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调查方式及反馈情况

(一)问卷设计思路

1.从涉及教师与学生的切身问题及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其对教育、考试改革的需求及看法。

2.准备学生容易理解,便于回答的问题。多客观题,少主观题。

3.听取相关教师的意见和反馈。

根据这三点思路,设计的调查问卷共分为两个版本,共计30道题目。

(二)问卷反馈情况及被调查者对调查活动的态度

教师方面共发放55份,实际收回55份,其中有效问卷52份。学生方面共发放271份,实际收回271份,其中有效问卷248份。

从问卷的反馈情况看,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该次调查持积极合作态度,并且大多数能够真正理解该调查的内容,其中教师中回答主观题数量为8份,学生中回答主观题数量为97份。因此,结果比较真实和可靠。

(四)被调查对象群体分布

被调查教师分别为数学、物理、化学的任课教师。被调查学生分别为经济管理学院、园林学院以及电气与信息学院的2012级本科同学。问卷设计的题中存在题意类似但是选项不同的题,确保了能明确排除乱答的问卷。

二、现行考试方式及其评价

(一)现行考试方式调查

在教师版问卷第一题中,对当前的考试基础学科考试方式进行了调查。其中有49份的问卷选择了当前的考试方式为:期末闭卷一次考试,占到了全体问卷的94.23%。说明传统的期末一次闭卷的考试形式,仍然为当今基础学科考试的主流方式。

(二)教师对现行考试方式的评价调查

图1教师认为现行考试方法优点的调查(被调查人数为52人)

图1展示了教师认为现行考试的优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现行考试的方式的公平性,多数教师还是认可的,而对于所提到其他的优点的认可率都在40%以下,说明现行考试的优点还是在于它的公平性。图2表示了教师认为现行考试存在的缺点。从图中可以看出现行一次性考试的缺点主要是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和教师对平时教学质量不容易掌控。

图2教师认为现行考试缺点的调查(被调查人数为52人)

A: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B:学生存在发挥失常;C:不利于调动老师的积极性;D:教师对平时教学质量不容易掌控。

(三)学生对现行考试方式的评价调查

学生认为现行的考试办法的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对于考试的公平性的认可度并不是太高。在同学心中,现行的考试在这三个方面的缺点中均有涉及,就是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学生存在发挥失常现象,不利于素质教育。

三、考试方向改革的方向研究

(一)目前考试方式改革的趋势及简介

1.半开卷形式——有限开卷笔试法

有限开卷笔试法在大的规则上与传统考试相同,要求限时独立完成,不同的是考试时允许学生带A4纸张,纸张内容不加限制,但必须是本人手写,不允许采用打印、复印、复写等手段。A4纸注明姓名、班级、学号,考试时学生之间不能交换使用,考试结束后与试卷一起上交。

2.闭卷和开卷同时进行

类似外语四六级考试,先是闭卷考试(规定一定时间),然后上交试卷,再进行开卷考试。闭卷题以客观题为主,例如选择、判断等,占成绩的60%。开卷题以主观分析题为主,例如综合分析、方案设计题、论述题,占成绩的40%。

3.采用课堂随机口试

将课堂启发式教学的提问变为课堂随机口试。口试题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合理设置和以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为题。要求学生课堂上主动作答来获取成绩,课堂教学全过程不作答成绩为零分。

4.作业批改尝试学生先自行批阅,然后教师检查

每次上交后,每班选定两人,每人负责一半,限定时间,进行作业的批改,然后上交给教师审查。根据批阅的情况并结合作业的情况给定平时成绩。

5.自出试卷和答卷(尝试让学生出题,然后交叉答题)

在拟卷之前,教师可告诉学生命题要求,固定题的形式,给学生时间出题,试卷写上出题人名字,然后上交,同时上交答案。教师对上交试卷进行审核,审核有无知识性的错误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来强调重难点的把握、知识点的分布、编排是否合理、有无独到之处等等,综合评定出学生的等级。试卷审核完毕,选择课堂时间进行交叉答题,然后学生互相批改,最后上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出题、答题、批阅情况给定学生成绩。

6.阶段化考试

整个学期分五次进行考试,每次考试严格按照期末考试的标准进行命题、考试、阅卷,保留试卷,成绩向学生公布并进行封存。期末按各章节内容在总试卷中的比重算得本学科期末成绩。对阶段化考试成绩不满意的同学还可以参加期末考试,本科最终成绩以高者为准。平时成绩按照作业、考勤和平时表现正常给出。

(二)学生期望的考试方式

在学生版的调查问卷的第5题,罗列了当前主流的考试的形式及上述考试改革的新型考试方式,在学生对其都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问卷,调查了所有罗列出来的7种考试方法(依次为:A期末闭卷一次考试;B半开卷形式;C闭卷和开卷同时进行;D阶段化考试;E论文的形式;F期末问答的形式;G随堂口试)。学生最期望的考试形式,其中排名前三的选项及人数依次为阶段化考试、论文的形式及半开卷形式。

(三)教师期望的考试方式

在调查教师期望的考试方法时,课题组采用的是排序的方式,依次对7种考试方式(选项与上述学生问卷相同)进行排序。得分从高到低的依次是:A期末闭卷依次考试;D阶段化考试、C闭卷和开卷同时进行;B半开卷形式;E论文的形式;F期末问答的形式;G随堂口试.。

四、结论

1.现行考试方式的公平性还是得到多数教师认可的,现行考试的主要优点还是在于它的公平性,这也是这种考试制度能够得以长期存在的关键所在,现行一次性考试的缺点主要是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和教师对平时教学质量不容易掌控。学生认为现行的考试办法的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对于考试的公平性的认可度并不是太高,这是成人和学生看待考试的角度不同所导致。

2.传统的闭卷考试的优势在老师心中依然根深蒂固,但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老师对新兴考试方法的重视,尤其是阶段化考试,虽然没有经过试验,但依然为老师所喜爱。因此,对于考试改革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提升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第4篇

[关键词]高考制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29-01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深厚考试传统的国家,高等教育长期在我国实行国家控制的、统一的入学选拔政策,但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向直接冲击了其统一性,使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一、高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考试观念

应试教育的最大后果还不是学不到知识,而是学生们在思想中建立了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只要通过了考试,就是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所以,这些学生无论到了哪里,都想找到类似的方式。在他们眼中,无论在哪里,都不过是考试,只要是考试,就有通过考试的捷径。

(二)高考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精神负担

我们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高考在促进我们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同时,也给我们自己和我们家长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因为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地位,使中国广大的考生和家长在面临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都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对我们国家目前正在构建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三)高考对我国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不良影响

在我国,高考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高考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引导、促进和评价作用,具体表现为:

1.高考是对基础教育的文化素质以及对考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考生能力的评价,它不可能完全替代素质教育全面的评价,仅仅只是一种片面的评价,这与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新课改精神相违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

2.高考的评价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权威性,主要是由于高考和大学入学的录取相联系,因此对于我们来说,高考的科学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的录取主要在于有一个科学的评价,这是目前国家高考注重考试内容改革与形式改革的重要原因。

3.高考的评价具有普适性。

4.人才选拔方式的单一和标准的单一导致高考的“负担”更重。

高考对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然而这种全国统一的高考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为考试标准单一,长期实行“所有的学校用同一份试卷”,一张试卷既考研究型大学的精英,同时还要考接受职业教育的高技能劳动者,这使各种层次、类型各异的高校无法根据自己的定位和实际的需要选拔适合自己的人才,所以没有真正的招生自。此外,录取标准单一,高考分数成为录取的惟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平时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及其他的能力和他们对社会或学校的各种贡献等因素。

二、高考制度的改革

(一)成绩处理

现行的高考制度中,考生的考试是一次性的,考试成绩只能当年当次招生有效,第二年得全部重来。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不利于考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高校录取适合自己要求的新生,而且实际上也难以维护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应该延长高考成绩的有效期,让其在两至三年内有效,并允许考生多次参考某些或全部科目,以其考得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录取成绩。

(二)增加高校招生录取依据

现行高考制度中,高考成绩是高校录取新生的惟一依据,所谓“一考定终身”。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考试成绩是惟一的录取标准。二是考试成绩的一次性。这种考查是不全面的,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种学生很难通过现有的高考方式选。同时也不能排除的确有部分考生因为身体、情绪、临场发挥等方面的原因,未能考出其实际水平,而“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无法为他们提供弥补的机会。因此,必须增加高校录取的依据。

(三)优化考试科目与考试内容

高考考试科目与考试内容的设置是目前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高考科目的设置既要考虑考生的学习成就,也要考虑考生的学业倾向。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当然要检测考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考生进入高校后,从事的是专业性学习,他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能力当然也是高考应该考查的内容。

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具有主体意识,能够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人才。因此高考科目的设置应该鼓励考生向这个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林,郑志.罗伯特•奥曼对经济学及博弈论的贡献[J].经济学动态,2001(05):26-29.

第5篇

关键词:高考招生改革;高中教育;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80-01

随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日益增长和选拔手段与方式的不断革新,高考招生改革在继续提升公平性与科学性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若不与高中教育有机衔接,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也会直接影响到高考招生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1.高考招生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衔接的现实基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该制度在人才选拔和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和平等竞争。"公平选才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可以说,公平竞争是高考制度的灵魂和根本。"二是对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指引了方向,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的质量。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价值和利益的需求更为多元化,与此相对应,人们对于人才和教育目标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满足人们价值和利益需求的能力成为社会衡量人才和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而这种能力的评价标尺往往是多元化的。作为人才选拔和教育指引重要环节的高考也在寻求改革,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回应上述评价标尺的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的多元化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其理念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并为高考招生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提供了现实基础。

2.高考招生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

2.1 功利性和效益性的冲突在通常情况下,高考成绩仍然是高校招生中决定绝大多数学生能否被录取的唯一因素,由此带来的功利性可能会掩盖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效益性。"功利性"和"效益性"的冲突会使得高考招生和高中新课程改革之间的张力聚集,最终可能会导致课程改革名存实亡。

2.2 公正性和个性化的冲突。公正性是人们对高考招生的核心诉求之一。我国每年的高中毕业生人数众多,公正性尤其显得重要,任何不公正的做法和制度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社会性事件。面对众多考生,通过考试分数择优录取基本上仍然是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最优选择。把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量化为分数,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既具有可操作性,也可以把各种不公平的操作空间压缩到最低的程度。

2.3 公正性和地域性的冲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域性差异是比较大的,既包括东部和西部的地域差异,也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地域差异。相对于东部和城市,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为了保证受教育权的公平性,在高考录取时,国家往往会给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或农牧民地区一定的分数照顾,从而实现法律所要求的实质平等。

3.高中教育对高考改革的有效衔接

考招生作为连接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桥梁 必须让高中教育真正有效参与、二者有机衔接,方可使高校招收到优质、合适的新生,又可使高考这根"指挥棒"对中学教育发挥积极导向功能。

3.1 充分发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检测功效。

3.1.1 要坚守其国家考试性质,教育部等教育主管部门应以对待统一高考的重视程度来认真对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唯其如此,才能使这一考评制度的权威性、科学性、公平性得到保障,使其考评功能实现最大化。

3.1.2 要对学业水平考试与统一高考清晰定位、使二者各司其职,并与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为构建和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制度以及高校招生多元评价多样选拔体系共同发挥作用。

3.1.3 要提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科学性,使其更好地发挥"以考促学"功能,为考生提供更加弹性与人性化的考试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可试验一年多次考试,使考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消除"一考定终身"的不良后果。

3.2 在部分高校试点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录取"硬挂钩"。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之所以与高考录取的关系止步于"软挂钩"而非"硬指标",乃由目前的国情所决定。但是,将综合素质评价明确纳入高考录取的考量范围,将会逐渐转变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主要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发挥"指挥棒效应"上。在新的高考录取观引导下,家长和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认分数,教育工作者可借此良机大力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可以鼓励教育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部分自主招生高校先行试点,在招生录取中将综合素质作为"硬指标"纳入其招生评价体系。

3.3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学贯通机制。国家既然提倡创新人才培养,就应给予配套支持,特别是升学政策方面的支持。

3.3.1 可以选取一些已有较好合作关系的优质大学和中学尤其是大学的附属中学先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学贯通制,使学生拥有"升学直通车";如果必须参加高考的话,则降低录取要求,通过一本线即可。

3.3.2 可以借助自主招生政策平台,对高中创新教育实验定向投放一定的自主招生名额,同时,降低自主招生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甚至取消笔试,重点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袋及面试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3.3.3 可以结合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在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也给予高中创新教育实验一定的倾斜:在学业水平考试上,可由创新教育试点学校自主命题,自定考察的内容、范围及形式,不参加省市统考,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

4.结语

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过于功利化,而应立足于长远,立足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从另一个角度,社会在评价一个中学时,也应该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强化中学的社会责任感。有关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可以尝试制定指导性的社会评价标准,作为对公立中学进行考核和资金投入的参考,从而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郑若玲等。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21)。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高考英语改革

一、有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高中英语新课改的内容,对高中英语改革的内容以及改革的方向制定了一个战略方针,对高中英语的改革进行宏观的指导,首先是在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方面。对于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使高中英语随着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有所进步。有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表现有:(1)规范英语教材体系方面的改革。为了更加丰富高中英语的教学资源,英语教材根据时代的要求,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做出了很大的变动,更加注重英语口语方面的练习,因此,教材中对于学生英语口语训练的比重增加了。(2)课堂中英语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重点有所改变。主要体现在,课堂中高中英语教师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小组交流学习的模式,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加强学生沟通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3)在英语必修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选修英语课程。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了解以及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目的也在于对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4)增加了英语课程之间的区分。比如,英语精读以及英语泛读,精读也就是对英语教学以及英语学习的精细掌握,泛读也就是减少了高中英语学习的难度,这样对英语精读以及英语泛读的区分,有助于不同英语学习能力以及不同英语掌握程度之间的学生都可以学习英语,避免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在英语精读课上听不懂的情况的发生,兼顾到所有的学生。

二、对高考英语改革的分析

为了应对新课改的要求以及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考英语也应该及时地进行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英语在高考上的选拔优势,为社会以及高等学校选拔出真正的有水平的优秀人才。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关于高考英语在题型方面的创新和改革。不能总是遵循传统的老套的考试题型,要不断地针对高中英语新课改中有关英语改革的细节,对高考英语增加对新课改下新知识方面的检测,要体现出对英语听力的重视,语法以及阅读和作文的比重都应该依据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调整与安排。关于一些比较旧的知识和旧的题型,应该及时地进行舍弃,比如,一些传统的填空,还有一些单句测试。(2)有关高考英语听力方面的改革。对听力题型以及听力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就是对应了新课改中有关英语听力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三、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和高考英语改革的关系

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高中生学习英语困难的办法。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而且,在这一方面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在高考英语改革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配合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因为高中英语课程有所改变,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就会变动,就要求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的高考,也应该及时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现实情况是,高考英语改革与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并没有完全接轨。另外,高考英语的改革也应该发挥引领指导的作用,应该对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发挥一个引领的作用,指导英语课程的改革。

总而言之,应该正确地处理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和高考英语改革之间的关系,使高考英语的改革对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作出指导,而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应该带动高考英语的改革,使他们同时发展,为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柳丽萍.新课程标准下高考英语语法知识测试改革思考[D].湖南大学,2011.

第7篇

【关键词】高考改革 高考数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4-02

一、数学创新试题的概念

数学题通常情况下为在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测评或诊断目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及命题理论,数学教育研究者设计提供学生去解决的数学问题。通常情况下,数学问题主要分为两部分:结论和条件。结论一般是进行求证、求值或判断,而条件则是通过数学语言显示的信息,在一定的题目背景下进行解决问题。

关于数学创新试题,当前还未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共识,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所谓数学创新试题即为依据数学课程要求和理念,借助数学原理技术,其目的是评测、诊断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数学题。

二、数学创新试题的特点

相比传统数学的确定性、封闭性以及接受性,数学创新试题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1.鲜明的立意

试题的测考目的即为立意,在遵守“能力立意”的前提下,创新高考数学试题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七大数学能力以及数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所以,数学创新试题在检查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

2.新颖的背景

学生能够理解的数学题中的现实生活意义和其他学科的现实情况即为试题的背景。通常情况下,数学试题的背景多为数学现实,但是随着高考数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试题的背景越来越丰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数学现实背景,竞赛数学背景、高等数学背景等数学题越来越来,而且以生活情境问题、物理情境问题为主的其他学科现实背景的数学题也越来越多。

3.灵活的形式

数学试题的设计方式、呈现方式以及具体题型即为试题的形式。当前,存在着多种多样、品类繁多的数学创新试题,例如:数学问题条件通过图表、图形、符号或文字的形式呈现,学生要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对于其中的图形关系或数量关系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寻找其内部存在的规律关系,以此来解决相关问题。开放题自推出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教育界,目前,越来越多灵活多变的试题出现,这些试题要求学生们不但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还要能够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运用发散性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为了实现测评、诊断目的,选择题、解答题以及填空题等传统的数学题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数学教学的需要,复合型选择题、复合型填空题等新的题型应及时更新推出。

4.综合性的内容

数学试题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即为试题的内容,高考数学改革以来,在数学高考命题时,考虑问题应从思维价值的高度以及学科的整体高度两个方面进行。设计试题时要着重选择知识网络交汇处。每个数学试题应包含数个知识点,这不但是数学知识密切联系的内在要求,同样也是数学测试兼顾范围和题量的必然选择。所以,高考数学试题要体现出数个知识点交汇的情况,根据相互交汇的知识点,高考命题者根据知识点情况合理控制知识点的难度和数目,最终,命名出独特的数学创新试题,通过创新试题全面测评、考核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样性的方法

一般性的解决数学试题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解答方法即为解题方法。通常情况下,数学创新试题都有多种解题方法,没有固定的解题套路,学生们应根据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解题思想和解题方法作答。

三、高考改革下广东数学创新试题应注意问题

数学解题在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中是最为常见的活动形式,它不但能够快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解题思想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解题有着重要的地位,数学题对于数学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广东数学创新试题的研究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教师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推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育出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鉴于此,国家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几年过去了,家长以及学生感觉素质教育知识形式上口号,学校的教学模式没有发生改变,学生的负担没有减少。所以,数学教师应结合数学教程改革,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优化,做到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方针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优化高中数学学习过程

作为一个双向的活动,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包括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活动,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杜绝出现教师满堂灌的教学现象,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助多媒体以及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建构新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3.推行更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作为一项残酷的考核,在高考过程中,任何一门的失利就意味着高考的失败,因此,在高考备战过程中,不能抛弃任何一门科目,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在实际学生身上,学生不可能每门都是优秀,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数学科目较强,这样的同学对于数学很有自信,对于数学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认真进行思考,而且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也较快,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注重提高其数学练习难度,鼓励这类学生积极思考,适当引导,提高学生的满足感,让数学在高考中成为这类学生最自信的一门。

四、结语

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数学创新试题已经成为了未来数学试题的发展方向,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在此背景下,广东数学教学应注重朝着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尽最大可能采用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据悉,“湖北方案”历经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和方案起草,经过相关部门的座谈讨论,已形成初步方案,并曾多次向有关方面征求意见。其中,改革的四个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放开高考报名户口限制,以高中三年的学籍作为在鄂报考条件,推进高考报考公平”。

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这份试行方案一旦获批,湖北省将是中国首个就“就读地高考”问题出台相关教改方案的省份。方案中有关此部分的内容虽简短,却意味着此前广受2亿多流动人口关注的“就读地高考”改革破冰。湖北方案的改革内容“(四)实现异地自由报考,推进高考公平”中称:“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高中三年学籍注册在湖北,均可在湖北省内学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将从2009年秋季入学、2012年毕业的高中毕业生开始实行。此后的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往届高中毕业生,持湖北省的高中毕业证,也可在湖北报名参加高考。”

“湖北方案”的出台令很多人“意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表示,推进“就读地高考”,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就像烫手山芋。“不推进,不符合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推进的话,本地户籍人口必然反对。”他说。

就在一个月前的7月15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会上,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袁振国针对所谓异地高考改革问题时表示,尽管各个省份情况不同,但原则上将坚持“有条件的准入、无条件的高考”的方向。

在袁振国看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比如父母在这个城市工作、纳税等。而一旦符合条件并已经在城市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这些随迁子女就有权利在所在城市参加高考。

本网记者获悉,这份意见稿7月5日就已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在内部公布,早于教育部新闻会袁振国做出改革的表示。“说明各省已经开始就十二五教改方案进行各自的尝试。”一位教育界人士说。

更早前的3月1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外界透露,教育部正在对随迁子女高考问题进行调研并将出台方案。但对于时间表,袁贵仁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他表示时间不会很长,“我们正在加强调研、研究这个问题,很快会有一个方案”。

袁贵仁表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高考问题,最突出的是如何协调重点流入地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利益。在教育界人士看来,这些一线城市的改革阻力尤为强大。“这或许是改革首先出现在湖北这样的人口流出省份的重要原因。”一位教育界人士说。

另外,袁贵仁曾强调,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不等同于“异地高考”。传统意义上的“异地高考”是指“高考移民”,即学生为了更多地争取入学机会,从高考录取分数线高、招生比例少的省份到高考录取分数线低、招生比例高的省份参加高考。

2亿流动人口的权益“7月,这个讨厌的7月!”放暑假了,张涵嘴里嘟喃着,北京大街上的霓虹灯发出刺眼的光芒,照亮了这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也照亮了张涵那稚嫩而又憔悴的脸。她沿着墙根往家的方向挪去那个被叫做暂住的家的地方。

“张涵,下学期你就不要来报名了,你没北京户口,不能在北京高考。”那个喜欢她的老师,在学期的最后一天把她叫到办公室说。听到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张涵哇的一声哭了。

这一情节来自纪实报告《一个外来生的真实生活》。根据北京市人大代表朱丽俐的调研,截至2007年底,随父母在北京上学的外地子女有40.4万人,占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三分之一,每年因户籍问题不能参加北京高考的学生达到近10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现有流动人口2亿多,这一数据在10年内大增80%。目前全国约有1167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比上年增长12.7%。还有大量的孩子因为户籍制度和中、高考制度限制,而沦为“留守儿童”。

对此,袁贵仁表示,随着农民工进城,其子女或成为随迁子女或成留守儿童,这两类儿童都必须关注。“对于随迁子女来说,当前要解决的是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之后怎么参加高考这个问题已经被提出来。”他说。

在政府层面尚未有实质性进展的时候,民间其实早已开始行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家长们自发成立了“教育公平公民联合行动”志愿者项目(省略),力求推动“取消中高考户籍限制,还随迁子女在常居住地教育公平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