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4:49: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校园的感悟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复杂而繁重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十分关键的一环。在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直接影响学校的学生工作水平甚至学校的长远稳定发展。又加之高职院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的发展阶段,其中的很多工作还缺乏系统的研究。鉴于此,笔者结合实际学生工作经验,试图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这项工作提供一种理论模型,以为此类学校的学生工作尽早走上科学化、有序化道路提供一种可行的理论视野。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无论哪类学校,学生干部都应该是学生中先进分子的代表,同时学生干部的整体质量是检验一个学校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自然也不例外。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效率和人才的培养质量,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根据我的经验,以上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这个环节出了某些较为严重的失误或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队伍选拔缺乏科学化程序。一般来说,高校的学生干部竞选是通过严格的淘汰竞争机制来达成的。高校学生干部的竞选应该具备一个程序化、科学化的流程和规章,这是能够选拔德才兼备的学生干部的前提。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均没有十分明确的相关规章和制度,竞选的过程虽有辅导员参与,但是普遍缺乏严肃性和程序性。笔者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竞选其过程流于形式居多,这样一些能力一般、综合素质欠佳的学生也成为了所谓的“骨干”。这样他们在学生中也很难树立起应有的威信,一些具体的工作由于缺乏“群众基础”难以顺利开展,最终致使整个学生工作质量和效率受到了明显影响。
第二,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指导。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上讲其综合素质有某方面的缺陷,这样培养学生干部就必须根据这类学生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部门就必须以与之适合的某种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他们的培养,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但是纵观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培养这项工作,至今仍很少有人从理论和方法的高度去言之,从而也就更加无法制订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并使之付诸实践。据笔者观察,对于学生干部队伍的具体途径,很多高职院校都处于一种无章可循的“无序”状态,致使很多学生干部对于自身的定位、自身的发展也缺乏明确的认识,平时随波逐流、自流放任。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的“参政”意识普遍淡薄,自我管理和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本该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来说,他们都会积极参与校园的各类活动,特别是能够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学生自我管理活动更应能激起他们的热情和向往。但是据笔者的观察和调查,高职院校里,多数学生对“参政”兴趣并不大,其中的原因复杂,如高中以来学习成绩差导致的自信心不足,认为当干部纯属浪费时间而无益于“专业”学习,同学之间的政治意识淡薄环境的影响等,不一而足。但是其中学校本身对此现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特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激发学生积极“参政”这点,很多高职院校做得远远不够。
当然,除了以上所涉及的三点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还存在其他种种的问题和困境,如学校领导重视相对不足、学校相应的人文氛围欠浓厚、学工队伍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等,鉴于篇幅,在此不作展开。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应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思考,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如下。
第一,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培养合格的学生干部。
选拔和培养干部(人才),制度先行,这已是现代管理学上普遍达成的共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对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制度的建立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其一是思想上的要求: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始终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其二是学业上的要求:必须“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对自己的专业有较高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在兴趣的基础上,对专业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学习成绩优异,并具备成为本行业的专业能手的培养潜力。其三是纪律作风上的要求:能够模范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身体力行,能够做各种制度的认真执行者,在同学中能起表率作用。同时要谦虚谨慎、团结同学、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讲原则、树正气、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敢于同一切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其四是个性能力上的要求:为人处事要头脑冷静、豁达大度、宽厚待人、诚实朴素。同时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服务能力。
以上这些要求应该以明文规定在学生制度中,成为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的核心内容。除了这些具体内容外,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制度中还应该设定一些具体的程序,如学生本人递交竞聘申请,班主任、辅导员推荐,参加竞聘演讲,上报给辅导员最后考核、公布,并报学院学生工作处备案。
第二,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研究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指导学生干部的培养。据笔者的工作经验,由于种种原因所致,高职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十分明显的不良风气,主要体现在:1.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奉献精神。部分学生担任干部只是想捞取一些政治资本,还有的担任学生干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和优越感;2.义气代替原则,是非观念淡漠。部分学生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对学校负责、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的一致性,甚至有些喜欢拉帮结派,包庇隐瞒违纪、违法事件等;3.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处理不当。一些学生干部过分热衷于社会活动,而对学习不感兴趣,顾此失彼,导致工作好、成绩差的窘态出现。还有一些学生干部不能合理、有效地分配时间,既要学习,又要工作,又不愿减少自己放松休闲的时间,结果只能是学习、工作都做不好。
针对高职学生以上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应从理论和实践双重方法并重施行的高度来进行。其一,理论方法的选择和建立。归根结底,高职学生大多数在高中阶段是“后进生”,这是学校面对这类群体的一个事实前提。“后进生”大多是在人性压抑和受到指责批评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和重视较之“优生”有明显不足或者贬低。这在中国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对于高职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培养,我们必须在把握好他们这些共同人性的基础上,先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理论作为指导。如:现代心理学中的目标激励理论,现代哲学中的自卑化自强理论,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表扬轻慎批评理论等,这些应该是培养学生干部的理论方法支撑。当然,对于这些理论方法的熟悉,要求学校的学工队伍要加大自身的学习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理论方法的选择才有意义,也只有这样理论方法的建立才有可能。其二,实践方法的选择和实施。相对于以上的理论方法,科学的实践方法是其现实化从而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这些实践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为学生干部设定具体目标。主要是鼓励大家积极争三优、创三优(优秀成绩、优秀团员、优秀干部),引导他们认识和挖掘自己的潜力。
二是建立学生干部的奖励制度。具体包括精神奖励制度,建立奖励登记制度,建立职务晋升制度三类,引导他们增强管理服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三是完善干部的考核制度。建立学生干部的考绩制度,包括制订学生干部考绩表和确定考绩的标准;考核方法可以有个别谈话法、直观鉴别法、定量考核法、模拟测试法等,引导他们认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四是现场激发学生干部的自我实现冲动。这主要有开展学生干部主题讲坛、设立学生干部“轮流执政”场所等,引导他们重树自信、体会存在价值。
第三,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参政意识。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定位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其学生的发展是直接面向社会职场的。职场对于学生的种种要求,应该是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首先要有意识地思考并引导教育的基础。而学生干部的竞选和工作正恰合了职场对人才的多种现实需求,如快速适应社会、融入工作的能力,相对较好的语言表达(口头和笔头)和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管理和服务意识等,以上这些均是当今职场在人员选择和聘用过程中十分看重的素质。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敲门砖”,所以高职院校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从这种“职业发展”角度入手的培养意识应该引领我们的培养过程,这也是解决高职学生参政意识淡薄问题的重要思想前提。
当然在这种职业发展意识的牵引下,怎样做到提高学生的参政意识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问题。根据工作自己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现实操作中,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种措施中解决。其一,学校方面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做好学生干部竞选的宣传。如辅导员和班主任专门召开相关的主题班会,从思想的高度渲染学生干部竞选对于未来职业适应和发展的重要性,以使学生提高参政意识;邀请卸任的优秀学生干部现身动员会现场,分享自身成长的成功体会等。其二,聘请职场成功人士和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人员等分析职场形势和聘用要求。主要是经常邀请一些企业负责人或者人力资源经理主持学校的一些论坛和讲座,分析当前职场对人才需求的期望和条件,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政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其三,通过专家讲座,提高学生的参政意识。专家讲座主要是从现代职业人的“二重性”要求角度分析讲解参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重是参政是现代职业人素质提高的快捷途径;另一重是参政是现代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通过专家之口,强化了参政对于高职学生健全发展之理论的权威性,这是学生改变被动参政的重要指引。
综上所述,虽然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但只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以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为指引,以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制度、研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参政意识等为切入口,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这项重要的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包志伟.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徐丽超.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认识和思考.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节约型校园;制度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94-02
随着中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不断提高,高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办学条件不断得到较大改善,办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科研专用仪器设备大大增加。但是,很多高校由于教学设施重复建设,办学资源不合理配置,资源利用率低下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创建节约型校园已成为高校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校运行中心环节的财务管理,在构建节约型校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节约型校园的意义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系统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要求在学校建设发展与日常运行过程中,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提高办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义如下:一是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各种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降低消耗,杜绝浪费,要求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减少对资源的浪费,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预期效果。无论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率,还是降低能耗,减少浪费,都是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呼唤,也是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二、财务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其主导地位能够有效带动其他的部门履行节约,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办学效益的提高。但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预算问题。高校教学与会计年度时间周期不统一,经费领用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以本部门利益为重,缺乏全局观,找理由,立项目,有钱先用,不够再领。随意增加预算项目预算金额。而且有的高校并未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预算外开支严重,甚至出现“小金库”现象。严重阻碍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2.制度规划问题。高校建设支出大,范围广,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当前制度规划不能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高速发展和需求。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工作人员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无章可循,只能按职业习惯或旧有制度进行工作处理。这就导致了不同会计人员对问题标准的执行存在差异。影响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
3.成本问题。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培养人才,有必要的投入和产出。这就存在着成本和效益的问题。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存在成本意识淡漠,资源闲置和浪费问题严重,很多仪器不能满负荷运行。由于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很难用价值化来衡量,高校自身也缺乏科学的成本考核依据,这就造成了受益者与承担责任者分离现象。致使高校未将节约责任与绩效评价挂钩,目标责任和年终考核挂钩。
三、对于财务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高校要树立“大财务”的管理理念,将各类财政拨款收入、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创收收入和校办产业收入等统一纳入学校预算,统收统支,发挥预算分配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制定预算审批、支出管理、监督等制度,杜绝临时动议、乱开经费口子的现象,有效控制住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从机制上保证任何人不得随意调增、调减预算和调整预算用途,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包括校领导和财务部门在内的学校各级管理者,从源头上把好节约关。同时,推行全面部门预算,把一个部门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不仅要全面反映一个部门的支出需要,而且要全面反映一个部门的收入状况,从根本上堵住私设“小金库”和贪污、私分、滥发钱物等违法违纪现象,从而,规范部门的财务行为,为创建“节约型”校园及校园的廉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高校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应该推行权责发生制。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可以合理地计算出培养学生所发生的教育成本,为学校发展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依据,还应该按照《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财务工作。高校总会计师具有参与学校规划建设、事业发展和重要经济活动决策的权力,依法领导和组织学校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收费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工作,同时,对学校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主管责任。
3.优化部门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建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分类明细账;每年进行盘点,确保账实相符;加强产权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设备的购置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组织相关专家做好购置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加强对现有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维护,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重视现有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开展服务型收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使之物尽其用,既避免了重复购置的问题,还解决了运行和维修中的经费问题,保证了仪器设备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需要各方联动的系统工程。财务管理作为高校运行和管理的中心环节,应充分发挥其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进程中的主导作用,与其他管理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创新预算管理体制、强化内部控制机制、推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以及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奖惩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开源节流,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发展新机制,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慧娟.新时期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6,(5).
关键词:医务人员;预防知识;感染控制;知晓率
医院感染管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不仅包括医院疾病管理、感染管理、疾病控制还包括临床药学护理学等学科,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人员掌握医院内的感染和预防控制知识,为医院患者解除一些后顾之忧。如果医务人员不懂得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不按照正确的方法执行配药或治疗,就会给患者带来很多后遗症或者其他的安全隐患。因此,医务人员要重视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医院内全体医务人员都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医务人员对知识的知晓率,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中心从2000年7月~2014年6月分配到张家川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所及15个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中抽取150名,其中医生50名,护士70名,药剂和辅助科室人员30名。其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有86例,专科为64例,护理专业的为69名,非护理专业的为81名。
1.2方法
对抽查的150名医务人员使用自制的考核试卷,现场发放试卷进行考试,现场考试,现场回收。试卷共计12项。
2结果
本调查共发放试卷150份,回收试卷150份,回收率100,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总的认知率平均为56.8,六步洗手及洗手指证认知率最高为82%。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的知晓率比较低,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学习。对各项知识的了解程度如表1所示:
表1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晓率
3讨论
3.1导致医务人员知晓率低的原因:
通过试卷测试的结果显示,我县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总的认知率为56.8左右,医院感染管理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但是也不断发展,不断变得重要。但是本次的研究考核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的知晓率比较低,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各医院内没有定期对各个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每次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比较少,加之培训的专业性比较强,医务人员不能全部理解并记忆。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临床科室人员都会有自己的医疗或护理工作,所以没有太重视感染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知识。另外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医院感染的管理监管力度不够,临床医疗上的工作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对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不重视,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的认知率都比较低。
3.2提高医务人员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认知率方法:
①强化专业知识的训练,增强医务人员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的意识,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医院公卫科要制定一个培训计划,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轮流做培训讲师,这样可以督促每一位医务人员在空闲时间也能重视知识的学习。对于新上岗的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均进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岗前培训并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定期对全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的考核,并将成绩作为业务考核成绩之一 ,与职工绩效挂钩,还可以多举办一些知识竞赛,激发医务人员的学习动力。②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管理需要医院每一个医务人员都要参与其中,上层领导要重视,并主动开展培训或竞赛,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对感染预防的认知。另外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三级构架,严格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要熟练掌握预防技巧,和控制感染的措施,尽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对医院感染管理指标要求、消毒隔离管理时间、医疗废物处理方法、无菌液体的有效时间、消毒剂的检测时间等相关项目,每星期都要有管理层领导加以监督和检查,不断地总结、分析日常的一些细节,抓住可能导致感染的地方,不断做出新的预防措施,并给医务人员进行及时的通知,提高医务人员的预防意识。③当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在不断的得到重视,由于新的治疗技术造成住院患者的免疫力缺损,结合患者的疾病情况,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使患者对细菌的耐药性增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对医院感染方面的管理和对专业人员的要求变得愈来愈高,所以更需要我们不断的严格要求医院医务人员对预防感染控制感染的知晓率。④完善管理体制,制定工作流程,不断总结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机制,使医务人员能准确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保证患者的在治疗过程中尽量不受任何的感染,在洗手池、消毒室等地方贴上注意事项,随时提醒医务人员保持正确的操作。
总而言之,对于医院医务人员的预防感染和控制感染知识,要不断的学习教育或培训,抓住重点。目前国家对感染性疾病包括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为预防交叉感染以及其他不良感染所造成的新的病原体打下基础。但是此项工作仍然需要不断地总结改善,使医务人员的知晓率达到更理想的水平,不仅有效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还使患者避免了因一些小的感染导致的不良后果。实践中不仅要联系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为以后医疗事业的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华,王瑞云,杨俊美.强化妇产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降低母婴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6):1536-1538.
[2] 何翠华,黄岚,王爱珠.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认知度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08,(19):21-22.
[3] 冯学锋.医院感染高危科室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认知的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08):577-57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03-02
1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论述
1.1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由来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是在1995年出台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文件中,这一文件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在文件出台之后,国家的相关部门又在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活动以及文件中不断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要求到2010年“双师型”教师在职业院校教师中占据的比例应大于或等于60%。
1.2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自“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提出,对其概念的研究就成为关注的热点,国家权威部门以及各大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概念解释,该文不在此一一赘述,该文较为赞同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4月12日出台的《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中的附件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文件中给出的概念解释,在此引为该文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如下:双师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近5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校领导在社会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下,已经开始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各大高职院校也针对这一建设工作制定了一定的方法策略;其次,随着高职院校教师招聘要求的不断提升,促使高职院校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也随之逐渐提升;最后,从社会各高校、企业、单位聘请来的高技术水平的兼职教师不断增多,弥补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另外随着一大批高学历青年教师的加入,各大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充满新鲜的活力与蓬勃向上的生机,为进一步加强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2.2.1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量薄弱
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在队伍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却十分不理想,力量相对薄弱。主要是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水平兼职教师数量不足。目前各高职院校中都存在兼职教师,但是大多数兼职教师水平相对较弱,而且兼职的数量相对较少,很多高职院校因为临时出现教学岗位的空缺才聘任兼职教师,聘任过程也相对简单,导致兼职老师的水平不高且数量不足。二是缺乏有效的聘后管理机制。没有全面的兼职教师考核制度,忽视兼职教师的管理工作,导致进入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积极性不高,存在感不强。总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2.2 高职院校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够完善与系统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同时也应不断接受教育,继续教育应是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师一生的事业,而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以及学校本身在面对继续教育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不够。虽然学校也会为老师提供一些继续教育的机会,但是数量较少,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提供的培训没有针对性,系统性,往往与教师从事的教学专业关系不大,难以引起教师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二是教师本身的认知不够,由于家庭或者教学任务过重的原因,绝大多数老师选择逃避困难,拒绝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教师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工作的不完善阻碍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强化。
2.2.3 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较低
这里的实践能力较低是指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学实践能力偏低。很多高职院校聘请的专业课老师都是从各大高等院校直接毕业进入学校任教的,这些教师虽然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接受正规的教学实践的培训与学习,导致会得多教得少,教学实践能力偏低。二是实际操作能力偏低。高职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缺乏无疑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低是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瓶颈。
3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高职院校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该文中的兼职教师的含义指的是高职院校是社会各个行业聘请的高理论、高实践水平的高水平人才。兼职教师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既是队伍建设的一部分,同时又能够带动专任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在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制定全面完善的兼职教师招聘与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人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应制定学校的兼职教师招聘计划、发展规划以及有效的考核方案等招聘与管理办法,形成良好的兼职教师管理氛围。
(2)制定一定的措施,保证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在利用经济利益聘用兼职教师之后,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培养兼职教师的认同感,加强情感联系。
3.2 学校应重视与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1)学校应鼓励在职教师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教师在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素质,进而更加具备“双师”素质。学校应为教师参加证书考试提供便利,可帮助老师统一报名并组织系统培训,对于考取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等。
(2)充分利用教师培训基地,引导教师重视继续教育。国家教育部公布了很多继续教育基地,高职院校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可充分利用教育基地,加强教师培训。
3.3 积极推进产学结合,提升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
(1)学校应投入大量资金大力完善校内外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发现自身的操作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加具备“双师”素质。
(2)学校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易受到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而校企合作办学能够为学校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观念冲击,冲破旧的落后的教学条框,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 结语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虽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其仍存在蓬勃发展的活力,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国的职业教育也一定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余祖光.职业教育改革与探索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 全科团队服务式干预;原发性高血压;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14-02
就这些年来看,原发性高血压依旧是社区最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发病因素众多。该病的控制主要为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其他辅助干预策略[1]。笔者所在社区老年人占了大约五分之一,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约为十分之一,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随着全科团队服务式干预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逐渐普遍,取得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2]。为进一步观察全科团队服务式干预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社区2011年――2012年接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进行常规检查可知,所有患者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无头晕与头痛等不适症、也无心脑血管并发症等。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56例。其中,研究组:男患31例、女患25例;年龄55-68岁,平均为59.4±3.1岁;病程2-15年,平均5.1±2.3年。对照组:男患30例、女患26例;年龄56-67岁,平均为59.1±3.3岁;病程1-17年,平均4.8±2.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随即门诊治疗(未签约),研究组则采用全科团队服务式干预,具体操作有:医生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的方案,每2周进行预约门诊式的血压管理,每月进行1次上门家访,对于吸烟与喝酒的患者强制戒掉,督促患者行低盐饮食,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疏导,嘱咐他们控制好体重,加强他们的服药依从性干预等,并且要求他们签约。在采取干预的过程中,患者的体质指数尽量维持在24kg/m2之下,钠盐的摄入量每天低于6g,药物选择上建议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为宜。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相关疗效评定标准[3]为:①恶化:患者收缩压增加10mmHg及以上或者舒张压增加5mmHg及以上、脑血管意外或者心电图出现异常改变。②稳定:舒张压、收缩压无任何异常的变化,也未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主观感觉良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行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不良影响因素 112例患者不良影响因素主要有高血脂、肥胖、吸烟、饮酒、遗传、体育锻炼及高盐饮食等,其中百分比最高的为肥胖,其次为高血脂。研究组肥胖患者百分比为80%左右,对照组为70%左右;研究组高血脂患者百分比为70%左右,对照组为55%左右。
2.2 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1年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显著(P
3 讨 论
全科团队服务模式是近几年才逐渐广泛应用起来的一种新型干预模式,其团队主要有全科医师与护士,前者工作场所主要为全科诊室与社区。该种模式要求医师与患者之间采取签约服务方式,保障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也使得医师工作从门诊延伸到了社区中。全科医师除了要用全科医学知识与技术进行干预之外,还应针对临床患者与疾病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理:①签约组患者,应同医师共同制定治疗的方案,让患者对自身的病情发展有更为客观的认识。②患者每次就诊应找自己签约的全科医师,医师则应动态记录患者就诊时血压,根据结果进行药物调整,并且复诊时间应相对固定,这样可以增加患者就诊规律及增强其对医师的信任感。③全科医师每月需要进行一次家庭访视,这样能将患者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因素及时消除,也对患者用药依从性起到了监督效果。④除了给予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全科医生还应给签约患者制定详细的减肥、运动及降脂计划,同时维持合理低盐膳食。
本次研究11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随机门诊治疗,研究组全科团队服务式干预,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杜兆辉,吴卫国,周建东等.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全科团队服务式干预的效果观察和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3):1969-1970.
【关键词】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一、实用功能、精神文化、景观效果的统一 单纯的景观设计,就是规划并美化这个场所,使之更加和谐地配合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我们需要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个予人便利的环境,而是要赋予这个环境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人有一种强烈的存在感。 我们要营造的校园就是这样一个能让师生感动、振奋并且为之自豪、骄傲的校园。让构成校园环境的点点滴滴都拥有自己的意义,让身处校园的莘莘学子都能感受到时代的召唤。让校园能够影响学生不断进取、勇攀高峰,让学生能够为校园的历史添砖加瓦、丰富色彩,书写新的篇章。
校园景观是可以解读的,但景观的解读必然受到学生已有观念体系的制约。且先存的观念体系又是景观解读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它能有力地说明下面相关的两个观点:
其一,学生面对相同的景观,所获得的信息、所体味的精神是有差别的。学生对景观的解读不仅展示了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形成学生不同的精神世界。
其二,学生对景观的解读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可能比景观的设计者更理解景观所蕴含的意义,因为学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读已形成的景观,所产生的意义总会打上新时代的烙印。由此,不仅丰富了景观的内涵,同时也丰富了观者自身的精神世界。
学生在与景观的“交往”中获得个人的生长,获得精神的建构,因此,景观的解读过程也是人文精神建构的过程。
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其便利之处在于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其复杂之处,则在于物质文化景观中有太多的抽象与象征,隐喻与悖论。但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意义的博大无边,作为隐性课程才有其巨大的教育功效。
景观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与对象-物质文化景观,跟任何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与对象是一样的,只是这里所涉及的对象是精神所物化的对象。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直接使自己与各种景观建立起了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其中的教育意义,形成自己的观念、思想,产生情感态度的体验。
校园世界是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种种物质文化景观记载着人类共同的经验。因此,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所包含的潜在因素是丰富的,储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校园的每一处物质文化景观都在诉说着自己所携带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信息。在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中,解读者力图使自己活生生的现实性与从景观那里获得的刺激处于最紧密的和谐之中,以致两者以一种和谐的方式产生共鸣。解读者的人文精神,就是在无数次“视界融合”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建构起来的。这一进程是如此的通常而又普遍存在,以致于人们常常对它视而不见。这也难怪,离自己最近的东西往往是最难以觉察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物质文化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
所谓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在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上,简括地说,也就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并不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然而,由于其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又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事实上,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著名中小学,总会感到该校园有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它使我们感动、兴奋、激越、升腾。对一所平庸的、毫无特色的、暮气沉沉的学校来说,其缺少的也恰恰正是这种能唤起、激发学校及其成员崇高情感和进取性的学校精神文化景观。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一种产生并存在于校园之内的主体精神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对其内在特点和外部功能的认识,是我们建设校园文化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本前提。这里,我们根据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传播精神文化影响的过程来研究其主要特点。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其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并不是只做些表面文章就能达到的,其要旨在于影响整个校园内学生思想、价值观、意识等精神取向,并通过人格的塑造来养成他们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情感及行为方式,这正是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影响的深层目的。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其创设的那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了学校风范正气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置身其中,受教育者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感悟到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用在于通过外部的精神环境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起这样一种对个体具有持久作用的自我教育环境。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不会排斥对优秀社会文化的吸收,同时能有力地抵制社会异质文化的不良干扰,具有文化排异的作用。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也只有通过继承的方式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学校精神文化景观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价值导向、群体凝聚、精神陶冶、规范约束、心理建构、社会辐射六大方面。
关键字:中等职业学校 中职生 合唱比赛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代表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是学校长时间逐渐形成的思维理念、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传统文化、处事原则等各种精神素质和物质素质的整合。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而是数字,三是音符。”可见,音乐对于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的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只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音乐对于学生的艺术感悟力和整体的素质修养都有影响,而这些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音乐教学不只是教几首歌曲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努力发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用他们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气氛中感受音乐真正的美好所在,陶冶性情,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的特性和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精神文化建设就是师生同心协力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积淀而成并且相对稳定的理想与信念、道德与情操、志向与追求。
中职生正处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是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各种价值观念确立的重要阶段,只有努力的培养和教育,才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成长方向。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重视音乐教育,是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并能够促进学生素质修养的全面提高。而当前校园里比较活跃的音乐教育方式就是班级合唱比赛,并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生活、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大合唱的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它要求群体的音响高度统一、协调,大合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学生的自觉、自控、规范、和谐、竞争等意识的形成真正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效应。班级合唱比赛,通过新奇的比赛形式和丰富的比赛内容,对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班级合唱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协作力自控力,突显其团队精神
班级合唱比赛以各班为单位参加,每一个学生既是一个个体,又是参赛队的成员之一。每一个小细节的忽视或者某一个人自私任性的小思想都可能对比赛结果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每一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整个班级的比赛队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就是对于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验。歌曲的选择、时间和节奏的把握、队形的排列、指挥、领唱的选举、音高的控制等都是比赛所需要慎重考虑的内容,而这些能不能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还是会有人搞个人主义不为大局,都直接关系着他们的比赛成绩和最后的结果。因此,为了追求最完美的演唱、打败对手,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就会自主的凝聚在一起,同心协力、全面协调,力求达到最好的结果。所以,班级合唱比赛不仅对于学生的协调能力和集体感起到了很强大的作用,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控力和耐力。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班级合唱比赛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道德修养
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下了这篇《黄河大合唱》。通过班级合唱的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震撼人心,充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会让人产生一种向往美好明天,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和磨难的力量。学生通过激情的演唱之后,会对其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并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同时,音乐中表达的顽强精神,也会对其以后工作中的处事能力、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提升了民族意识感,提高了道德感。
再次,班级合唱比赛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校园充满生机
重视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多次举办全校性班级合唱比赛,让全校每位同学都能体验音乐美感、得到音乐教育,比赛训练可以凝散心聚正气、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生活、健全学生的体质、让校园充满生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举办班级合唱比赛也是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企业人才的关键。只有学校上下付诸努力保证班级合唱比赛活动定期举行,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健康顺利的进行下去,才能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更合格的企业人才。
此外,班级合唱与走向企业,展示学校风采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来完成的,学生最终面向的是社会、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是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所以,校企合作是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必备良药。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能力。通过与企业互动既展示了学校风采又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和企业之间存有很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的,(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和工作态度严谨性)在企业中都会碰到,所以针对这一差异,密切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结合合唱本身具有的教育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不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
在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班级合唱比赛活动,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新课程理念,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证明:定期举办班级合唱比赛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班级合唱比赛活动的功效应当倍受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关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交融性;实践性;灵活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
1. 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的变化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都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在中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多采的学习生活”是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体验;“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是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对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生活用品”是对日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气味、特性的体验;“环境艺术--雕塑”是对不同材料可塑性的体验;“校园规划”,“闪亮的星空”,“艺术欣赏”,“椅子设计”,“网页设计”,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
2. 体验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方案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体验性学习的主客体交融性,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2.1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人体比例”教学中,我创设学生相互观察的机会,体验人体的活力与美感;让学生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丰富了他们对人体各种站姿、坐姿、跪姿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体验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通过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的情景和气氛、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2.2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光明的使者”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观察、抚摸灯具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灯的实体、外型、质感、功能;通过造型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灯,而且发现不同形状的灯与不同色彩的灯的区别;再通过动手绘画体验,发现平面上的灯与生活中的灯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觉、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的愉悦体验。
2.3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