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的含义

网络的含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14:49: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的含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网络的含义

第1篇

【关键词】网络营销;营销环境;微观环境;宏观环境

网络营销环境是由企业营销系统以外的成员和力量所构成的,对企业发展和营销管理能力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动态系统。网络企业不仅要观察和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且还积极影响社会大众和营销环境力量,即设法对它进行超前引导。

1.营销环境的一般结构

Internet的市场营销环境与企业的现实环境共同构成了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二元环境,新环境使市场营销行为表现出许多与过去不同的特征和规律,企业将发现自己面临一个更广阔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如果我们对企业传统的市场营销环境和网上营销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就不难意识到,企业应从一个更深的层次认识Internet的商业应用,而不只是视其为一种新工具。

根据有关因素与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相关程度,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1)企业内部微观环境

包括公司市场营销部门外的其他部门,如企业最高管理层。财务部门,研究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这些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密切配合协调,构成企业市场营销的完整过程。

(2)企业外部微观环境

包括从外部直接影响公司的行动者与力量,如供应商、中间商或中介力量、顾客、竞争对手和公众。

(3)宏观环境

指影响企业及其外部微观环境的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全局性因素。

市场营销的主要职责是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现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从中寻找营销机会和认识营销风险,制定和调整相应的营销策略,作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反馈。其全部过程就是在环境中找到顾客,并设法满足顾客需求。

市场环境导致了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也形成了愈演愈烈的市场营销竞争。从市场营销的主要职责看,这种竞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自然资源及其他有形资源的争夺,而是对顾客需求这种信息资源的争夺,谁先发现和利用顾客需求信息,谁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2.网络营销环境的内涵

Internet的飞速发展,给企业市场营销创造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也越来越成为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创造着新的商业规则,一个虚拟的电子时空正在发展成为与现实环境并行的市场营销环境。层出不穷的信息和高速增长的用户使Internet成为市场营销者日益青睐的新资源,企业上网成为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网上的市场营销活动也从产品宣传及信息服务,扩展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

网络营销环境是市场营销者的行为时空。是作用于企业营销系统运行的一切外在的参与者和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竞争者、公众、供应商等等,都构成企业的环境力量。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以及营销活动,制约企业为顾客服务的能力和赢利能力。一般而言,环境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

(1)资源

环境是资源的载体,因而它应能提供环境主体所需的各种资源。在现代企业的营销实践中,信息是市场营销过程的关键资源,各种信息正是Internet的血液,Internet最终将全面反映现实世界的各类信息。

(2)影响

环境与体系内的所有参与者发生作用,而非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个上网者都是Internet上的一分子,他可以基本无限制地接触Internet的全部,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到Internet的影响。

(3)变化

整体环境不应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要在不断的变化中发挥其作用和影响。环境从来都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几乎所有现实世界的最新动态都可以迅速出现在网上,信息的不断更新是Internet的生命力之所在。

(4)因素

构成整体环境必须是多方面因素的有机组合,单一的因素是环境的一分子,各因素应相互联系而非孤立存在。涉及企业活动的各因素在Internet上通过网址来体现,如企业。金融、服务、顾客等,它们通过鼠标的点击相互联系。

(5)反应

环境对其主体产生影响,同时,主体的行为也会改造环境,环境自身应以相应的变化反映主体的行为结果。这种互动既是环境的必然,也是环境所以存在的全部意义所在。信息处理是Internet的反应机制,各种各样的浏览、搜索软件工具使Internet能实时提供人们所需的各类信息,而且可以高效率地在网上完成信息交互式沟通。

3.网络营销环境的基本特点

Internet所架构的虚拟世界缩短了市场营销者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信息的广泛直接交流不仅提高了营销效率,也使市场营销者对其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但同时也使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市场竞争强度将大幅度提高。与传统的营销环境相比,企业的网络营销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企业营销更多地受国际惯例而不是区域特性的影响

一方面,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营销在全球商品(包括服务)流通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当前世界贸易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由于它直接面对的是世界各地的上网顾客,因此必须努力用世界上普遍认可的国际惯例而不是仅仅在某个地方惯用的方式方法行事。所以,熟悉国际惯例、遵循通行的国际标准,就成了迎接网络营销挑战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在当今社会,质量已成为各类经营实体参与全球竞争必须重视的头等要素,相对优越的上网顾客对质量的严格期望已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潮流。

(2)可控与不可控营销要素的界限发生变化

一般认为,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属于不可控制因素,是企业凭借自己的力量而不能及的。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市场营销”理论的提出就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一判断。“大市场营销”理论论述了有关权力与公共关系的利用,使之成为有条件的可控制的要素,收到了打开市场的效果。网络营销的产生改变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的相互关系,消费者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及企业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营销的环境结构,传统市场营销中的某些不可控因素,一旦进入网络背景,就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所谓可控因素的属性。企业借助于Internet直接进行交易,传统环境力量对企业营销的影响明显减弱。

(3)顾客影响力迅速增大

网络营销情况下,环境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减少,然而,微观环境要素中的顾客影响力却迅速增大。顾客始终是营销的中心或焦点,但由于很多企业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因此企业与顾客的关系经常是企业通过其他媒体(如报纸)、组织(如零售商)与个人而建立或形成的关系,为此企业对最终顾客的厚爱往往远逊色于其他公众,有关“消费者是名义之王,而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政府是王上之王”的非正式说法也说明了这一点。网上顾客相对较高的支付能力与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会使网络用户成为世界企业竟相满足的重点,其结果就是用于满足顾客需要的商品更加充裕,质量进一步提高,顾客的挑选余地越来越大;企业要保持技术的优势和生产率的领先地位将变得更为困难,企业利润的增加难以再由提高生产力(包括生产力与生产质量在内的竞争力)带来,而主要靠提高服务质量与塑造企业形象来获得。

参考文献:

[1]刘向晖.网络营销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李玉清.网络营销[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4]陆川.网络营销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283-285.

第2篇

一 网络经济是充分信息的经济

任何事物都有表征它的相应信息,不论这些信息是外在的还是内含的,如果不经过整理和提炼,则以杂乱的方式存在着,并不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人们要获取事物的信息就需要总结、提炼和传递。在前网络时代,人们的信息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信息的获得与传输的成本很高,信息的处理能力不强。实际上这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飞跃,为改变这种情况提供了技术基础,技术迅速传播和对经济活动的全方位渗透使得人们的信息能力空前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本极大降低。这样就把我们的经济带入了充分信息状态。这种充分信息状态来源于:一是事物信息化,信息化过程就是表征事物的信息转化成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递的数字信息(模拟技术也曾经广为使用,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数字技术替代)。另一方面是信息的网络化传输(网络化生存),互联网的最基本意义是信息流的低成本交互传递。网络使得信息的传输方式发生了变革,信息从其它的低效率的载体转移到了网络上。随着网络的传输能力的提高,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递,人们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信息瓶颈被突破。正是由于信息化的深入和网络化传输能力的不断提高让世界走向充分信息的状态,不受信息商品的价格约束和其他人为限制的情况下,信息的获取将变得越来越容易。在网络经济中事物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传输的发展步伐是并行的,而且是互相促动的。网络经济也可以理解为是世界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传输)。

二 网络经济是信息的累积、序化与整合

充分信息是一种状态,是趋向于完全的信息的发掘和反映。但是信息的充分并不直接代表信息的有序组合,并不必然产生人们对信息利用效率的提高,并不必然对应着信息价值在经济活动中的实现。简单的信息堆积是没有意义的,要让网络中流淌的信息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就必须把网络上积聚的大量信息进行整合、排序,以便能够为生产生活有效服务,这样网络经济的生命力和意义才能体现出来。网络经济首先是不同信息主体提供的大量信息的积累,然后是信息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就是信息的序化和整合。信息的序化是通过各种信息工具来进行的。例如,网络中的搜索引擎,逐渐地具备对信息的整理和分辨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寻到符合需要的信息。例如,网络商店的信息系统对消费者的购买活动留有记录,消费者下一次购买的时候,网络会根据消费群体以及个人的爱好,提供新的相关的商品或者是服务的信息,辅助消费者进行选择,其中有些信息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两个例子仅仅是众多网络信息工具中的点滴而已。

网络经济还处在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人们对网络的利用和驾御还没有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还有广阔的空间有待于开拓。随着网络经济的日益深入,人们对网络上的信息的利用能力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有效的信息工具将把网络上积累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整理。表现在人们面前的将不再是杂乱的信息,而是一个清晰、可达的电子风景图。这种信息的有序组合对物质生产的引导作用将比无序信息的作用高效许多,信息的价值将被放大,从信息的网络积累、联结和自序中将体现出信息对生产力提高的巨大作用。

三 网络经济是“标准”与“规则”经济

网络经济是不同信息主体的有序联合,各个主体之间要通过网络进行顺畅的信息传递与成功地联合协作,并且实现经济功能则要求:

第一,必须遵循统一的或者称为一致的技术标准。因为只有在统一的标准下,各个信息源所提供和发出的信息才能被网络所接纳,才能被其他网络主体所接收。而不符合统一的技术标准的信息就会被排斥在网络之外。网络经济的形成过程,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网络中的标准和协议的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不同的国家和不同地区的网络之所以能够互联互通就是因为它们都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网络上的多个主体传递的不同信息能够顺畅地联结,网络因此具备了空前的容纳能力。 

第二,遵循统一的信用规则。网络中信息传递上的统一标准是网络主体在技术上一致性的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各主体的活动必须是一种符合统一信用规则的行为,这是网络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一致性的表现。为了使得网络经济活动顺畅进行,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逐渐确立了网络经济中的制度和规则,这种规则的确立对于规范网络中的经济行为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这种经济规则是以网下世界的信用体系为基础的,但是因为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则对网络经济行为的信用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经济本身实际上就是人类信用制度的最高体现。网络经济中的信用制度体系的建立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技术标准与高信用程度是网络经济与网下经济相比更为突出的要求,也是其更为突出的特征。 

四 网络经济是非排他的共享经济

网络为信息的大量汇聚提供了一个平台,所以人们有可能把自己占有的信息资产上传到网络上。众多的信息源发出的信息汇聚到网络上就形成了巨大无比的信息库,在这里信息是所有的网络参与者共有的。网络对于信息共享所起的巨大作用可以从“网络苹果定理”中证明: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我们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条信息,我有一条信息,我们交换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有两条信息。扩展一下,一万人在一起,找不同的人互相交换苹果,最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一万个人每个人拿一条信息在网络上相互交换,我们就发现每个人就有了一万条信息。网络就是让亿万个人交换“信息苹果”的场所。在这里信息与实物产品的差别清晰体现。一般的实物商品的使用的排他的,一个面包被甲吃掉了就不可能再被乙吃掉;对于公共物品,萨缪尔森曾指出消费时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这就是说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其他人也消费该产品,但是在该公共产品的效应覆盖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同一时刻上,同一场所上,公共物品的使用也是唯一的,一个公用电话边已经有一个打电话的人,别人就不能在用这个电话了,尽管这是公用电话。我们共同的道路,如果你在走,我只能走在你之后。(大海中的航标灯是特例中的特例)。与实物资源不同,信息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摆脱实物经济中物质稀缺性、唯一性的束缚,人们会发现网络世界中的开放信息资源是属于每个使用者的,而且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的使用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平等的,是信息的共享。而网络将这种共享性放大到最大。 

从信息使用的技术角度来看,通过网络这个巨大的信息平台上,人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非竞争、非排他地浏览和使用信息。由于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设施的容纳能力的增强,还有网络所形成的服务能力的增强(可以展望的远景),这一点正在实现。在网络设施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也会发生网路的拥挤,但是这种网络世界中的对别人使用的排斥度要大大小于现实的物质产品。

五 网络经济是快节奏经济

在前网络时代,因为信息传递的手段和条件的不同,信息接收者和信息发出者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后,这样必然让经济活动的速度变缓。即使是在技术能力上限的约束下,人们要选择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还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当网络融入经济生活中的时候,人们利用网络可以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传递信息,信息运行的时间耗费可以看做零,信息传递“零时滞”。应用网络的信息传递,时间的耗费不会发生在信息流的运动上,经济活动的时间耗费只会出现在物流的运动和人们在发出信息前的思考和决策上。另外,经济主体在经济决策上利用信息工具提高了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效率,也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可以说信息网络对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发生了作用,使得整个经济运行的节奏大大加快了。当然,网络对时间的节约不会明显地体现在某一个具体的产业和领域内,而是以一种渗透的方式进入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影响到众多的主体。但是,它对人类社会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因为时间是人类的终极财富。

六 网络经济是互动经济

互动就是指不同主体间之间根据对方发出的信息要求进行反馈。网络作为巨大的信息平台,含括了众多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是网络中的一个端点,每个端点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源,都在搜寻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发出表达自身要求的信息。因为信息主体之间为达成一定的经济契约而相互关联,所以这种信息传输会对其他主体的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信息主体之间依据对方的信息表达,进行反馈行动,这就形成互动。

网络出现前的信息传递总是从具有强大的信息能力的强信息主体发出信息开始。普通人所表达的信息(也就是自身的意愿),受到信息能力的局限,他们在这个世界中拥有的是极小的信息能力,是弱信息主体,更多的情况下仅仅只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这是因为:第一,他们发出的信息只是一种简单的描述,因为信息复杂就难以传递了。第二,传递到预期的对象,需要很高的信息传递成本。在这种约束下,信息的传递是困难的。当网络出现之后,与以往的信息流动方式相比较,信息传递效率提高,信息传递成本下降,提供了可行的信息互通渠道,这样,每个信息主体都有能力表达自身的意愿。从信息的接收者来看,其处理信息和根据信息进行反馈的能力普遍增强。所以不同主体间开始有能力根据信息的接收进行反馈,这样形成了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互动特征。例如,你可以从中央电视台的央视国际网站(cctv.com)中,选择任何一个频道库中收藏的任何节目观看,而不是原来电视台放什么就得看什么。在不久的将来,在收看这个电视节目的时候,观众还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电视剧的下一步发展,你可以选择一个喜剧的圆满结局,也可以选择一个悲剧的伤感结局。这就是互动经济的魅力。互动经济是一种双向经济,一方要有表达自身意愿的能力,另一方要根据对方的信息来进行及时反馈,双方可以及时地进行信息交换并进行反应。在一对互动中,双方的要求都得到表达,都可能得到实现,这有利于动态地修正预先设定的目标与现实效果之间的偏差。

七 网络经济是个性经济

在前网络时代,由于没有有效的信息流的交互传递,顾客与商家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商家与商家之间存在着信息不畅通,服务的对象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存在着信息鸿沟。对于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商家只能通过物流方式如市场调查等手段来获悉,这对于信息鸿沟的填补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提供的服务和商品仅能是标准化和单一式的。随着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个人也可以实现大量、快速、准确的信息传递,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辨别、选择、整合消化、有效利用)得到极大的提升。每个人作为信息网络的一个端口被联络到了一起。在这种信息能力普遍提高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能够进行信息的交互传递,使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信息沟通渠道,商家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个性化的需求信息。这是网络为个性经济提供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为个性经济的实现提供了市场条件。经济学家汪丁丁在他的《网络经济的三个经济学原理》一文里曾对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生产方式所适用的三个经济原理进行了阐释,其中他谈到,由于信息在网络经济里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使“大规模的量身订制(mass-customization)”成为可能。因为在传统经济里,为特定客户“量身订制”是很昂贵的,通常意味着特权价格(包含一部分搣炫耀性消费攠价格)和超额利润。但是网络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因为网络使得产品市场得以无限扩展,从而使企业能直接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顾客,而且最重要的是集结这一全球市场所需要的费用正随着网络经济的飞速扩展而迅速下降。这样,对于产品的可选择性而言,顾客数量的极大扩展使得某类产品的可选择性与顾客群体数量之比率大大降低了,企业对某类产品的所有类型的个性化制造的成本因而能够极大降低。例如,对某种产品而言,可能共有几十种可选择的式样方式,这时如果只有一个顾客,那对企业来说,要完全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即为他生产几十种样式产品)的成本是很大的;而当顾客群体极大地扩大后,如果面临同样的产品的几十种选择,那么,企业分别满足所有顾客对产品的几十种要求的成本均分到每个顾客身上就很低了,这就是个性化的规模经济,这就是网络为个性经济提供的市场条件。

信息网络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的低成本的可能性,在前网络经济中是不可能做到的。生产者以网络为信息纽带,及时通过网络了解潜在的顾客个性化要求,通过网络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测评和建议,然后把生产要素按照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愿望进行个性化配置,有的放矢地、迅速、有效地改进相应的服务,提供个性化的商品。网络经济中生产者可以把服务具体细化到每个类群,甚至每个个人。这种垂直纵深的个性化服务是网络对传统生产和消费习惯的革命性冲击,深刻地体现了网络经济的力量。

八 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

网络使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都趋近于零。网络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物理距离,使不同地点之间的地理距离的远近变得无关紧要,把空间因素的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又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时间约束,把远距离的信息交流的时滞降到最低。这正是网络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的体现。另外由于网络的强大的信息容纳能力,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涵括进来,这样就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这种全球化趋势在前网络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网络使整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让分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强。网络是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化是网络技术推动(不是唯一推动)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互为表现形式。就像Randolph Court所说的,网络经济形成后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发现你的客户、供应商、贸易伙伴以及雇员。如果一个公司拥有下属工厂的话,那么,无论这个工厂建在马来西亚还是墨西哥。都如同位于公司总部后面的楼里一样。不管这个工厂位于何处,它都可以从别的国家购进原材料和零部件。”

第3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 翻译 变异

一、引言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为促进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清末民初严复等人开始,中国的翻译,特别是英汉翻译,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翻译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比一百多年前的翻译具有了更丰富和更深广的内涵。

二、翻译的范围

翻译的范围指的是翻译行为所涉及的题材、种类和内容。网络时代以前,翻译范围主要集中在文学、哲学、思想等人文类题材,主要是中国一直以来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长期游离于世界文明之外,国民对于国家的颓唐羸弱,早已是深恶痛疾,人心思变,因此新思想、新文化的引进和传播,确实能够产生振聋发聩的作用,各类西方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精髓得以通过翻译进入中国。网络时代带来的便利,使得中国的网民得以全面接触以英语为载体的各类文本,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艺、体育、卫生、军事等几乎各个领域,改变了多年来以文学哲学作品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的内容。各类大型的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也增加了翻译的范围。

三、翻译的层次

翻译的层次指的是翻译作品或内容所达到的高度。从以往的情况来看,翻译的层次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翻译的对象和内容所决定的,当文史经哲类的著作成为翻译主流时,对于所要掌握的翻译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翻译的作品本身具有一定深度,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多为高校教师或专业研究人员,层次较高。网络时代扩大了翻译的范围,也带来了翻译的多层次,人们从事翻译并不是为了进行某种研究,更多的是达到沟通和交流的务实目的,从事翻译的人也并不一定要求必须具有很高的英汉双语能力,因而翻译带来了一种多元化的格局,翻译也从象牙塔中走向民间和草根阶层。现实的需求也因此催生了各类良莠不齐、大小不一的翻译公司,而这正是中国翻译多层次的具体表现。而高等院校中的翻译硕士的设立以及本科翻译专业的开办,甚至是高职院校的翻译课程的开设,都更好地分化了翻译的层次。

四、翻译的标准

长期以来,比较容易让翻译界达成共识的就是翻译的标准,即“信达雅”,这可以说是对翻译的一个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把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却让这一传统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追求传播的效果,翻译不再是简单地遵循信达雅这一基于文学作品全译而产生的翻译标准,而是推陈出新,提出了编译、变译等新的翻译标准,对原文除了语言转换以外,还对文本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改动,这一标准,突出了以读者为中心或以交流为目的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实现受众与文本的交流融合。

五、翻译的功能

多年以来,翻译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打破语言之间的障碍,实现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这一根本目的。在发展的过程中,翻译也被用来作为学习不同语言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翻译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网络时代使参与翻译的人员更加广泛,翻译的功能除了打破语言障碍以外,更成为一种身份符号。翻译人员通过翻译行为来确定自己的身份,特别是具有自身风格的语言的使用,更使得翻译成为一种几乎可以摆脱原文而存在的创造。在中国红极一时的美剧字幕翻译小组,就是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的组合,他们在合作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展现了语言转换的才能,也体现了现代技术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在所翻译的作品中积极地传递时尚,使得翻译行为成为自身具有鲜明特征的身份表征。

六、翻译的手段

翻译的手段一直以来是由人力来完成的,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翻译的手段出现了多样化,机器翻译悄然出现,各类用于翻译的软件应运而生,虽然所产生的译文目前来看,仍需要在后期由人工进行审订修改,有些译文甚至文理不通,不忍卒读,但却也能为广大的使用者普遍接受,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达到了交流和沟通的目的。翻译专业研究人员也开发了语料库,广泛收集各类英汉汉英对照的语料,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专业的翻译企业,也开发出了各类翻译辅助软件,用于提高大型翻译的效率。

七、翻译的前景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译者对其作品的翻译推介,引起了各方对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关注,中国的有关当局,也开始有意识地借助这个形势来积极推介中国软实力。而在民间,也有来自中外各个译者的努力,如, , 译言网,龙腾网等,都在积极地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进行交流。

八、结语

网络时代的翻译是一个与传统翻译有联系但又是具有自身特点的行为,它的发展会对传统的翻译产生巨大的改变,也会对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宁. 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 中国翻译,2013(2).

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认知框架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当前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考虑到今天的互联网不仅具有规模巨大、用户众多、影响深远和应用基本成功等诸多优点,而且它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可供参考的、覆盖全球的、成功运行的现实的计算机网络,因此本文对于当前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现状的讨论主要以互联网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兼顾考虑了OSI/RM等较具代表性的网络体系结构参考型)。如果从Klernrock在1961年首次发表论及分组交换理论的博士论文算起,互联网已经走过了40余年的研究、建设和发展历程。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正确与及时,以及其管理机构的相对健全和运营机制的比较合理等非技术因素以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其体系结构的支持:灵活的分组交换技术、简单的分层模型和开放的协议标准等。这些特点较好地适应了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主要以传送离散型正文数据为基础的各种简单应用的需求,因而有效地支持和促进了E-mail、Telnet、FTP等传统互联网应用类型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然而,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WWW技术的出现,以及美国NSF解除互联网上的商业限制以后,互联网便进入了应用与服务的蓬勃发展阶段,而传统网络体系结构的缺陷与不足也随之逐渐显露出来。

(1) 缺乏高效的资源控制能力已成为互联网性能的瓶颈

现有的互联网体系结构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已基本建立和大体成型,主要采用的是以统计复用(statisticalmultiplexing)和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为基础的分组交换技术,网络本身只提供尽力而为的数据传输服务,而把差错处理、拥塞控制等复杂功能放到网络端系统上去实现。在网络资源的控制和管理方面,传统互联网体系结构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也没有建立起在全网范围内实施高效资源控制的可行方案和技术,因此它能够为上层应用提供的服务质量支持相当有限,也非常简单。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应用需求的驱动,在线点播、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实时多媒体应用迅速发展,这就要求网络必须能够为这些实时多媒体应用系统提供在带宽、时延、抖动和差错等方面的QoS保证,这时传统互联网就显得越来越难以胜任。尽管人们先后提出了IntServ模型、DiffServ模型、流量工程(TrafficEngineering)等服务质量保证方案,并且展开了关于资源预留、接纳控制、拥塞控制、流量整形、QoS路由、主动队列管理AQM等多种服务质量实现机制的研究,然而这些在理论上看似非常完美、在试验床上运行良好的方案,在互联网广域范围内的实际部署却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完全取得成功,离真正解决传统互联网因缺乏高效资源控制能力而导致的服务质量问题尚有差距。

(2) 互联网薄弱的服务定制能力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研究比较偏重于将计算机网络视为能够满足互连、互通和互操作的通信基础设施,研究的重点大多是围绕网络系统的连接、传输等相关的功能展开。但是,随着互联网自身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正在逐渐发生改变,它已经超越了传统计算机网络单纯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的原初意义,而变成了支撑人类社会全面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但现在互联网所能提供的少数几种固定不变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应用和服务需求,人们迫切希望互联网能够按照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快速、灵活、高效、动态地提供各种网络服务。但是,传统的互联网体系结构本身却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比如:协议栈比较固定、应用和服务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动态变化等,因而已经不能适应在商业化运营环境中的互联网发展要求。针对传统互联网体系结构在服务定制方面所存在的种种缺陷与不足,近年来研究人员们虽然已经开展了主动网、可编程网、Grid、Web Services等相关研究工作,但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二、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演进与发展的主要趋势

网络三大难题(即资源控制、服务定制和用户管理)的长期困扰以及扭斗现象的日渐凸现,一直是近年来互联网在演进与发展之路上极不和谐的伴音。于是,研究人员在千方百计弥补传统网络体系结构的缺陷与不足的同时,也开始展望和着手研究一些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纵观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网络研究界在改造传统网络体系结构和探索新型网络体系结构这两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这些研究工作实质上已经反映出了当前关于互联网演进与发展的两个崭新趋势。

第5篇

【关键词】中英文化 语境差异 英译

汉语网络流行语是近几年发展极其迅速的语言现象,作为新的文化载体,它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色彩。如何把极具特色的网络语言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传递和传播,是一项及其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译者不但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宽泛的文化常识,了解和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语境的差异,才能很好的翻译网络流行语,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和语言的精髓和灵魂。本文将首先探讨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解析中英文化语境的差异,强调文化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的重要性,最后将从文化语境的视角探讨翻译网络流行语的方法。

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特性

社会性:网络流行语,一种时代的标识和符号,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特定语言现象,和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社会的折射镜。如,蒜你狠,豆你玩,房奴,蚁族,蜗居,老虎苍蝇一起打、李刚门等等是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的映射。

通俗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到发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具有大众性、广泛性和潮流化的特点。比如:拼爹,卖萌,打酱油,吐槽,淡定,犀利哥,萝莉,偶,小盆友,有木有,童鞋,再如缩写词,MM, BT, 88,GG, DD等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隐喻性:网络流行语体现了较强的隐喻性,通常一个事物可以另外一个事物来指代,如灌水、冒泡、沙发、拍砖、青蛙和恐龙、人生就像刷牙,一手握着杯具(悲剧),一手握着洗具(喜剧),使用人们所熟知的东西指代或比喻其它事物,显现其另类性和朦胧感。

娱乐性:网络流行语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词汇中的诙谐词语比比皆是,尤其是各种情感符号,符号词,数字词的出现,给大众带来是愉悦和快乐。如;潘俊⒌鞍字剩ū康++神经质)、天才(天生的蠢材)、可爱(可伶且无人爱)、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

语言的规律性:汉语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也呈现了语言的规律性,沿袭了汉字标音词和数字的谐音词的使用,如,围脖―微博,鸭梨―压力,斑竹―版主;95=救我,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987=对不起等等。汉语又有单纯词,连绵词,复合词和派生词之分,网络语言构词也具有此特点,如有后缀“族”构成的派生词,啃老族,本本族,奔奔族,晒客族,月光族,搜搜族,秒杀族等。

二、文化语境的差异―影响网络流行语翻译的重要因素

1.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差异。中国从农业文明中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也造就今天中国人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整体理念和万事从主观去理解的思维方式。在英美文化中,人与自然是对立关系,崇尚征服自然,因此形成了“天人二分”的世界观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2.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之差异。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价值原则和成人理想就是中庸和中和,为人处世需温良谦让,思想行为上需节制适度和守常。而英美文化则标榜个人本位和英雄主义,张扬民主、平等、自由的独立个性及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形成了“人我二分”,崇尚竞争的文化性格。

3.社会基础与政治体制之差异。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社会和政体的差异,又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变革,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在中国和英美国家的表现差异很大,作为社会折射镜的网络语言又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其问题和矛盾。

4.经济发展环境之差异。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多为经济发达的世界大国,经济发展领先于发展国家中的数倍甚至百倍,因而,经济现象也有天壤之别。中国处在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新的经济状况和现象也是层出不穷,比如,大锅饭、铁板碗、下海、倒爷、万元户都是经济变化的表现形式。

三、中英文化语境差异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方法

1.直译: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如果中英文化语境具有共同性,可采取“直接翻译”,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既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又保持了原文的形式。

2.意译:有许多网络流行语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原语与目的语有巨大的文化差异,各自文化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因此,通常只取原文内容而舍弃其形式。

3.直译兼意译:网络流行语简洁但饱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一味地采用直译方法, 往往会达不到翻译的效果,甚至是误解, 可采用直译法之后再意译出其内涵意思。

4. 音译(借词);汉语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有些汉语的新词和网络流行语,已经被中英两国人们所熟知,因此直接的使用拼音要比翻译更有特色。

5. 仿拟法:中英两种语言中存在许多不相对应的词语,表现为词义的差别和词语的空缺以及文化语境的差异,创新译法就应运而生,即一种模拟英语混合法的构词法,因此就出现了一批带有特色的中式英语。

综上所述,中英文化语境的差异影响着网络语言的翻译。因此,作为译者应充分考虑网络流行语里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个性,并要充分理解其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语境,结合原文的文化语境,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做到忠实地再现原文的特色和文化意蕴,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传播和传递。

第6篇

关键词:光传输网络 采集 评估 优化

中图分类号:TN914.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2-0061-02

1 引言

目前通信网络中光传输网络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且安全性差,而且网络中的瓶颈问题严重影响着全网的性能,本文就光网络评估与优化方法着手分析研究。

2 光传输网络评估方法

2.1 网络资源评估

(1)端口占用率。指标含义:一般来讲,核心节点不直接下业务,在核心节点上下挂扩展子架来开放2M端口。经过统计每个扩展子架配置的最大2M端口数量和已占用的2M端口数量,来评估该节点的端口使用率,从而分析其资源占用以及空闲情况。

指标定义:统计分析已占用2M端口数量与最大2M端口数量的比值来得到端口占用率。

评估方法及优化建议:现网中,业务的分布一般是核心节点到其它节点开放,分别统计核心节点和其它节点的配置2M数与实占2M数,并计算每个节点的2M占用率;建议每个节点的占用率小于80%,如超过该比率则发出预警,安排扩容。

(2)槽位占用率。指标含义:由于每一个机框槽位数量是有限的,各个槽位能提供的后背板速率也不相同,所以各个槽位要物尽其用,核心或汇聚节点的槽位问题更是突出。合理有效的安排光槽位和支路槽位,考察空闲槽位数量,分别得到光路扩容能力与支路扩容能力数值。一般只考察2.5G及以上速率网元的剩余光槽位和支路槽位。

指标定义:统计分析已占用光槽位数与光槽位总数的比值来得到光槽位占用率;统计已占用支路槽位数与支路槽位总数的比值来得到支路槽位占用率。

评估方法及优化建议:熟悉掌握各槽位背板可提供的总线带宽,分析所插单板是否与之匹配,统计分析槽位紧张节点,建议占用率小于80%,超过指标则发出预警,调整槽位占用位置或者安排扩容。分析业务走向,合理分担各个汇聚节点业务,不需要对所有资源紧张的站点进行扩容。

(3)交叉占用率。指标含义:一般设备的高级交叉能力都比较充足,低阶交叉能力有限,低阶交叉能力要合理使用才能达到业务的最大化,对低阶交叉配置不合理的情况进行整改或更换大容量的交叉矩阵。

指标定义:统计分析已占用低阶交叉能力与总低阶交叉能力的比值来得到低阶交叉资源占用率。

评估方法及优化建议:在考察时主要统计分析低阶交叉资源利用率。通过统计分析,找出低阶交叉能力不足的站点,建议占用率小于80%,超过指标则发出预警,进行优化或扩容。网络中各个节点所需低阶交叉能力不同,要根据业务分布情况配置不同容量的交叉矩阵。

2.2 网络安全评估

(1)网元保护率。指标含义:网元保护率主要衡量网络中实现自愈保护的网元占全网网元的比率,评估网络中的网元保护情况。

指标定义:统计分析已实现自愈保护的网元数与总网元数的比值来得到网元保护率。

评估方法及优化建议:网元的自愈保护主要是防止光缆阻断或单向光板故障后对业务产生影响。实现网络自愈保护的方式有多种,多数为环形组网,也有部分链型组网;若采用无保护链型组网结构,则链上所有网元均不具备自愈保护能力。网元保护率的理想值为1,越接近该值表明网络保护能力越强。如网元保护率低于0.5,则表明网络中没有保护功能的网元过多,需考虑改链型为环型组网。

(2)关键节点。指标含义:为降低某网元失效时导致的业务失效影响,需合理分摊各个节点所携带业务数量。

指标定义:统计分析网元失效时影响的业务量与全网业务量的比值来得到业务损失比,若损失比较大,则该节点可定义为关键节点。

评估方法及优化建议:一般情况下,要求业务损失比要小于等于30%,合理分摊各个网元携带的业务数量可以避免出现关键节点。如网络中出现了关键节点,可以通过重新规划业务进行分担或者建立双节点保护机制来减少关键节点数量。

(3)同缆环。指标含义:网络中不同段落需采用不同路由的光缆,避免出现一处光缆中断导致网路中部分网元的脱网。

指标定义:一个独立环网上任意两段光路在同一条路由上的环网称为同缆环。

评估方法及优化建议:根据网络结构,分段核查每段路由的光缆使用情况,避免在核心环和汇聚环中出现同缆环。如果网络承载在波分系统上,还需逐段核查占用波道是否同路由。

(4)核心单板1+1保护比例。指标含义:核心单板是设备的命脉,一旦发生故障会影响整个网络。主要的核心单板包括时钟板、交叉板、电源板等。

指标定义:要求重要节点的核心单板全部实现热备份,核心单板保护主要分为:电源板1+1保护、时钟板1+1保护和交叉板1+1保护。一般我们考察2.5G及10G速率以上节点的单板热备情况,未实现的节点尽快增加配置实现。

评估方法及优化建议:建议对2.5G及10G速率以上节点的核心单板进行1+1配置保护。

2.3 组网结构评估

(1)网络层次匹配性。指标含义:为防止网络中由于上层结构容量小限制下挂网络的发展,需对网络中上下层结构的速率进行合理匹配,避免出现上层网络带宽不足造成其下挂网络无法合理扩展。

指标定义:统计分析上层网络带宽与下层接入带宽比值来得到网络层次匹配率。

评估方法及优化建议:建议各层网络带宽依照SDH的速率等级来建设,不要跨速率接入,即10G网络只下挂2.5G网络,2.5G网络只下挂622M网络,622M网络只下挂155M网络;同时下挂网络容量之和不可超过上层网络容量,即一个10G网络最多下挂4个2.5G网络,以此类推。如下挂网络容量和超过了上层网络容量,则需考虑上层网络扩容或者将下层网络割接到其它网络中下挂。

(2)环网配置合理性。指标含义:将网络中每一个环分割,考察每个小网络中网元的数量来分析配置合理性。

指标定义:∣环网配置合理性∣=∣实际站点数-理想站点数∣/理想站点数;根据每个小网络处于整个网络中的位置来分析合理站点数,给出如下指标值:

核心环的理想站点数5-7个;汇聚环的理想站点数6-8个;接入环的理想站点数8-10个;边缘环的理想站点数8-12个。

评估方法及优化建议:环网配置合理性的值越接近0,表明环网站点数量配置越合理。反之,表明环网中的站点数量太多或者太少。合理性参数大于1说明网元数目太多,不利于环网的扩展管理,此时环网需要拆环重新;合理性参数小于1说明网元数量太少,环网的使用率低,可将其它环中节点割接到该环中。

(3)支链配置合理性。指标含义:由于链型组网一般没有自愈保护功能,所以要考察链型组网中网元的多少。

指标定义:统计分析链型网中实际网元数与最大理想网元数量的比值来得到支链配置合理性数值;一般我们建议城区支链的理想站点数小于等于3;郊区支链的理想站点数小于等于5;核心环和汇聚环避免出现链型组网。

评估方法及优化建议:若支链配置合理性的值越接近于0,表明支链节点数量越合理;若超过1,表明支链节点过多,可以实施分割为几个链或者改链成环工作。

3 光传输网络优化思路

3.1 网络资源方面

(1)网络资源的占用尽量做到合理均匀分摊,重要业务要分布到长短路径上,既可以保护业务不会同时阻断,也可提高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在建网初期做好业务规划,如果出现了不合理的分摊要及时进行割接整改,承载业务越多,改造起来越费时费力;

(2)端口和槽位资源的占用要有适当的预留,一般为20%,避免出现需要紧急开通业务时无资源可用。

3.2 网络安全方面

(1)核心节点尽可能在投资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双节点互联,避免出现关键节点;组网时要分析现有光缆资源情况,尽可能采用有自愈保护的组网结构,一旦网络搭建起来再进行整改,会是一个繁琐的过程;

(2)受地域限制等原因,现网中无保护链型组网情况也很多,尽快减少链型组网中网元数量,无法回避时可以采用折线成环或加入旁路器等方法规避由于某站停电造成的业务影响;核心环汇聚环上所有节点必须实现重要单板热备保护。

3.3 网络结构方面

(1)一张健壮的可持续发展的网络一定要将各层网络的容量配比合理,网络带宽太大可能会造成浪费,太小会影响后续发展,要充分分析业务流向以及后续发展规模合理配置网络容量和节点数目;

(2)尽量减少链型组网,如果在接入末端无法避免链型组网,则尽量减少链上节点数,缩小到3个以内以降低故障时对业务的影响,核心层和汇聚层网络杜绝出现无保护链型组网。

4 结语

网络优化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而且不是短期就可完成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开展实施。同时实施时不仅要对各项网络性能指标熟悉,还需结合投资预算等进行分析,好钢用在刀刃上,在优化过程中要依照重要性,列出计划,逐步进行整改,相信经过不懈的网络优化工作会给电信运营商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增加新的筹码。

参考文献

[1]《光传输网络技术》,何一心.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

[2]《光网络组网技术指导意见书》.华为大学,2010年.

[3]《光网络物理层安全脆弱性的研究》.张引发现代军事通信,2009年.

[4]《SDH设备虚拟环组网方式及典型应用》.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2007年.

第7篇

关键词:网络用语;信息交流;信息传播

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是人与人相互作用与联系的一种方式。它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流工具。网络全新的交流环境与独特的传播方式,造就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是人们在互联网上广泛应用于信息交流传播的一套信息符号。广义的网络用语包括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病毒;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闪客。狭义的网络用语主要指网民用于网络聊天或发表个人观点的用语…。本文讨论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网络用语。网络用语近年来迅速壮大和发展,据西华大学武小军教授在2005年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6.87%的人在接收Email时使用过或较多使用过网络用语,23.45%的人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并在影响其他人群。可见网络语言的使用目前已十分普遍。网络用语的存在和发展对信息交流和传播有很大的影响。

一、网络用语的主要类型

网络用语的分类标准有很多,从词汇的结构组成与用语含义内在联系这个角度出发,网络用语可分为如下主要类型。

1)符号图形类。主要由非文字的特殊符号组配而成,部分与文字组合来表达含义。其最大的特点是用于表达人类各种表情。例如由冒号和右括号组成的“:)”,好比一个人的笑脸,“:一D”表示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而由字母T和下划线“一”组配的“T—T”就好像泪水从脸颊流下来的样子。这种网络用语比起传统的文字能更加生动活泼地表达人们各种情感,在信息交流效果上容易产生共鸣。

2)谐音类。这类网络用语主要使用发音相近的字词甚至是数字来表达一些传统用语中的书面字词。如大侠被写成了“大虾”,版面的主人被写成了“斑竹”或“班主”,哭泣如“呜呜呜”的声音被写成一串“555”。这类网络用语存在的争议性最大,因为它们很可能会导致错别字的泛滥。

3)缩略词类。这类网络用语通过组合原来要表达字词的拼音或者单词的首字母来表达含义。如妹妹哥哥被表达成“MMGG(拼音meimei和gege的首字母缩写),甚至是一些短句如英语常用的Byhteway也被缩略为“BTW”。

4)旧词新义类。这类网络用语赋予一些传统语词新的含义,常用于表达与网络交流主体或者网络行为相关的含义。如“潜水”是指长时间泡在论坛或者网络聊天情景中却一言不发,而“马甲”是在网络交流环境中隐匿真实姓名的用户名。

5)引申类。这类网络用语依然沿用了传统语词的含义,但在网络环境下,引申出了与网络行为相关的特定含义。它们往往精简短小,常用的如:“顶”是指在论坛BBS中把帖子通过回复把帖子顶上显眼位置,后来引申为支持;“汗”引申为敬畏或无奈,源自漫画家经常采取漫画人物流一两滴汗来反映人物的敬畏或者无奈的心情。

6)新词类。这类用语是在互联网信息交流和传播过程中诞生的,主要用于表达与网络交流主体或网络行为相关的含义。如在网民中较为流行的“灌水”是指在网络交流环境中经常发表没有实质意义言论的行为;“小白”是指在网络论坛BBS中,经常浏览他人言论却极少做出回应的人;“牛人”是指拥有某方面出色能力的人;“楼上楼下”是指上面或下面相连的文章等。

7)数字代码类。数字再普通不过的是阿拉伯数字,用到网上则有不寻常的意义。如“886”是“Bye—bye”;“7456”是“气死我了”;“8147”是“不要生气”;“4242”是“是哦是哦”,等等。这些数字不但输入简便,而且谐音易记,被广泛使用和传播。

二、网络用语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特点

1)简洁性。网络信息交流的即时性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最大的信息量。讲求效率是网络用语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故网络用语具有大量缩略形式存在。汉语在输入方式上不及英语方便快捷,相比之下,一些数字符号字母的录入更加方便。网络用语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并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缩短信息交流的宝贵时间。为了提高交流速度,网民很少运用复杂句子,省略现象极其普遍,这反映了网络用语经济性的特点。可见,网络用语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简洁性,几个字母和符号就能真实而传神地表达复杂的想法,这适应了快节奏的网络信息交流,实现多人的交互性信息交流,同时也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

2)区域性。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类似,网络用语也有其区域性。但是这种区域性更多的是以虚拟社区交流主体为界限的。因此,网络用语的研究离不开虚拟社区。网络用语在网络论坛或BBS更为兴盛,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也更快。我们所看到的流行的网络用语一般都是综合性词汇。然而在不同类型的虚拟社区中,也会流行不同的网络用语。一些网络用语甚至在某一类型的虚拟社区非常流行,而在另外一种类型的虚拟社区中却无人知晓。例如在学生求职类型为主的虚拟社区流行着“面霸”(指投递简历命中面试机会高的人),“霸王面”(没有接到公司邀请,仍然前去毛遂自荐,期望获得额外面试机会的行为)。在一些针对性更强的社区,网络用语对于外行人来说更显深奥,例如以动漫为主题的虚拟社区中,“LOLI”(动画漫画中可爱的小女生形象)是一个常见用语,但是对于不懂动漫的人来说理解便非常困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Web2.0的出现,网络社区的互动性、群体性进一步加强。用户通过如头像图片、签名档等方式加强自身在虚拟社区中的标识。网络用语的区域性表明了当今的虚拟社区受众的归属依赖感加强。

3)生动性。在人际信息交流体系中,语言充当着信息载体的角色。传统上,人们把语言划分为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口头语最大的特点是包含很多语气词和助词,形式比较随意,通过互动对话往往能迅速清楚地表达复杂的信息。其中,信息发送者的语气、表情、音调、姿势等等都能使信息接收者更好地认识信息发送者的态度,加深对接收信息内容的理解。书面语讲究逻辑规范,重视修辞手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规范,然而进入某种规范就意味受规范的约束。由于这种规范尚且不能直接捕捉信息发送者提供的额外信息,信息接收者未必能像两者对话那样迅速理解接收的内容。网络用语虽然以书面形式表达,内容上却更接近口头用语,随意活泼,生动形象,尽可能即时传递出表情、语气、姿势等等的感情因素。网民们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抽象的内容更加人性化、形象化,更带有丰富的感彩这种特性反映了网络受众要求被认同以及渴望交流的心理,希望通过网络用语能使交流双方变得更加亲近,更好地把自己的信息与情感传递给他人。

4)动态性。网络用语属于流行语,具有一定的流行周期。网络用语的不稳定性体现在其频繁的更新换代。因此,网上的流行语可能随着新一代网民的成长和加入而不再流行,有的会被慢慢淘汰,如过眼云烟。任何富有个性和联想能力的网民都可能提出受欢迎的网络用语,大大加快了网络用语产生的速度。另一方面,网络用语主要流行于年轻一代,他们喜欢追求新异,因而进一步加快网络用语更新的频率。据2006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调查,网络用语几年前大量出现,近年增长速度趋缓,一些曾经被各种媒体反复使用的代表经典网络用语词汇,如“大虾(大侠)、菜鸟(新手)、酱紫(这样子)”等使用频率均没有超过0.2%,而“沙发”等后起之秀不断涌现,以前说美眉,现在就说MM了。相比起传统的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网络用语的发展变化相当迅速。

5)非规范性。网络语言使用形式纷繁多样,不拘一格,求新求异,表达另类。各种文字符号交叉使用,表现手法灵活多变。由于网络是个开放的虚拟的世界,网民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也各有不同,作为思想载体的网络用语当然也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粗俗、错别字层出不穷,例如“米国”,并不是生产大米的国家,而是指美国。有很多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这种现象日益成为一种网络文化,会给民族语言带来冲击,也给信息交流带来一定障碍,甚至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主要影响

1)丰富了信息交流载体种类,提高信息交流的效果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它使得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思想得以交流。网络用语虽然是一种书写语言,却有着自身鲜明特色,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纳为书面用语或者口头用语,它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之所以被人们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清新独特的表达风格,它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形象表达人类说话的动作、语气、音调、姿势等等,即时传递情感,也经常以一种诙谐的比喻形容某种网络行为,加深人们的印象,从而愉悦了信息交流的双方,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氛围。

2)简化了信息的传递过程,提高了信息交流效率。网络用语是一种被高度缩约化了的语言,由于交流双方不是面对面交谈的,而是通过在键盘上敲打字符来表达信息,这个特点决定了交际双方要尽快地把自己的信息发给对方,并对对方传来的信息尽快做出反应。网络用语往往精小简短,在2006年网络用语排行榜前20名中,最长的网络用语ding(“顶”的拼音的形式)也只有4个字符。缩写类的网络用语占的比例最大,覆盖率为40%。许多网络用语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借代来简短表达,因而使得信息长度变短,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信息接收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由于信息传递过程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为了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效,所以其编码工作总是简约的,以最少的语言符号来突出最大的表现力。

3)交流主体容易在虚拟社区中获得认同,使信息交流趋向个性化。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双向性使人们已不再是以往的受到限制的受众角色,每个用户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或传播者,信息交流开始转向交互式、去中心化个性化、自由化的信息模式。由于网络交流双方可以互不认识,也可以未曾谋面,所以交流的内容就具有很大的随意胜。为了显示与众不同,突出自我,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网民便刻意去追求表达的标新立异,从独具个性签名档就可以窥见一斑。由于不同的虚拟社区会有自己独特的网络用语,而使用者处于网络人际交流状态时,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便是被认同和渴望交流。和其他网络主体交流时,便能产生认同感,而特定社区特定的网络用语是取得这种投契的基础。因此,部分网络主体使用网络用语的原因是希望自己尽快融人这个网络社区,能顺畅地和他人交流。网络用语的熟悉能使得这些新进群体更快地在虚拟社区中获取认同。网络用语的传播特性反映了这样一个观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社区中人们的情感归属感越来越强。

4)缺少标准规范,造成信息传播的障碍。网络用语是一种口语化的语言,本身就缺乏一种严谨的语法,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有人称网络用语是一种杂合性语言,甚至认为网络用语=数字+符号+字母+错别字…,这些观点反映出了网络用语不够规范。从信息交流角度来说,网络用语最大的消极影响便是构筑了信息传播的壁垒。在一些虚拟社区中,经验丰富的交流主体通常大篇幅地使用网络用语,形成信息交流障碍,而信息接收方,尤其是那些不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和虚拟社区的新来者未必能理解形形网络用语的含义,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歧义,结果导致了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

四、提高网络用语信息交流效果的对策

第8篇

pldd是什么意思

pldd这个词语其实就是漂亮弟弟的意思,是一种网络用语,最初是出现在《偶像练习生》节目中的。

因为大多数粉丝都是颜粉,节目中的小哥哥漂亮可爱,年龄又比较小,所以粉丝们就称呼他们为pldd,漂亮在这里的含义是比较的宽泛的,可以是帅气的、可以是可爱的,总体来说就是用来形容好看的意思,因为plmm和pldd属于同一种类型的表达,会更加的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