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4:49: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政治发展的内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奠定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但该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存在争议。根据中国期刊网(CNKI)相关论文资料统计,从1983年到2013年30年间篇名包括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有33592篇,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俯拾即是,本文主要从纵向向度和横向向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进脉络和研究维度进行疏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嬗变提出现代性启示,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发展研究提供概念性基础。
一、概念内涵的演进脉络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大致经历了“施加论”、“转化论”、“内化论”和“发展论”四种模式。首先,“施加论”模式,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正式设立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参照加里宁对德育的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显然,这种界定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成外在性的“施加”,强调为政治、国家、社会服务,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由于受“施加论”的影响,我国学界现在依然有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转化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阐释强调“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显然,这种“转化论”仍然是“施加论”的延续,在强调“施加”的同时,有意突出“转化”的思维,强调要取得实效还有一个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尽管“转化论”仍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的影响,但毕竟注意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德育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具有进步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内化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这一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施加、转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外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显然,“内化论”比“转化论”又前进了一步,它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由注重外在施加转变为内在认可、接受,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这种内化是片面的,它只是外在施加影响之后的内化,受教育者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于是,一些学者提出“发展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这种“发展论”的界定摒弃了外在施加性和被动接受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德性提升的内在性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确立、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随之更丰富、更系统、更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研究维度
以上主要是以实践为线索从纵向这个向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因此第二部分主要从横向向度来探讨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学界主要有几个研究维度:
第一个维度,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是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这一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活动。矛盾要得到合理的缓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以人为作用对象,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个维度,从学科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规律性、科学性、普适性的特点,能够为尽可能多的受众所接受,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从教育主体而言,该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教育客体来看,该学科学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因此,可以说“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的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矛盾,这与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点,但不同的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展开是动态性、过程性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矛盾的展开是静态性、规律性的,它以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第三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涵。杨生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显然这种观念的目的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引导来维护特定的阶级集团的利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强调构筑思想防线的价值意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难看出,其内涵的阐述仍是强调其功能性和阶级性,这些概念都难以逃脱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思维窠臼。尽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有加强人文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内容的趋势,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并没有淡化,它还是为执政党服务的,依然承载着浓厚的政治性。
周茜蓉认为从政治性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存在着“重意识形态功能价值作用而轻科学性”的问题,因此有学者主张更改学科名称的提议。黄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出“政治”为核心内容,是与阶级斗争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相适应的,今天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沿用传统提法作为学科名称,就难免有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之嫌,因而改名为“思想教育”。王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内涵和政治特征一贯而又明显,因此没有改动的必要,但必须严格使用这个专有名词”在这争锋过程中,谢祖鹏则从另一路径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政治性强的尴尬,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根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做了最好的注脚,也为其科学性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第四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争锋中,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于内容的教育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郑永廷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及其学科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所在”。而张耀灿则从内容上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含义上接近于思想政治工作”。周茜蓉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角度纵向切割为三个层面:一是从理论原理的层面围绕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二是从应用层面中围绕教育对象成长和成才的认识、心理、发展过程展开;三是从实践层面中围绕当前社会和思想热点、焦点和思想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展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历史境遇与时展之中,确立其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两者之间合理的平衡和张力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勾勒清晰,而且首次把科学性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概念的界定上已有很大的突破。在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侧重于某种价值判断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状态描述,但其价值判断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因而“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是统一的。
第五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来看,丰富的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界从实践性、意识形态性、科学性等角度做过丰富有价值的探讨,然而学者沈壮海认为我们忽视了从文化性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或寓于社会精神文化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等多个方面,政治文化、政治行为、道德文化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融合、渗透,呈现出社会文化性。再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传承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整体的文化环境,而只能在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与使命。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往往在社会整体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检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嬗变的现代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变与发展,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特点。虽然这一概念的发展充分体现现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忘掉过去,抛弃传统。因为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尽管在习惯上常常把传统视为过去的东西,但事实上传统总是现在存在的、现实的,如果仅仅是“过去的东西”,那它就没有现实性了。传统是“活”在现实中的,是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事物中发生作用的。
因此,从人们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历程中,侧重反映现代人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发展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一个重要向度。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逻辑内涵嬗变过程中,反映出个体主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合理确定自身生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现代特性在生活世界逐步生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要“引导现实的人的内在生命自觉,激发起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难。不仅要突破知识体系的说教,而且要通过所传播的价值理念引导人的行为活动并逐步把它转变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不难看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发展,应体现现代人的生命关怀意识、生活质量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自觉培养过程,进而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290.
[2]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128.
[3]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4]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5] 杨生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6):16-20.
[6]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
[7] 周茜蓉.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重属性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4):16-18.
[8] 黄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0):27-28.
[9] 王颖.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争论之于学科发展的价值意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9):36-40.
[10] 谢祖鹏.思想调节论[J].江汉大学学报,1995(5):06-09.
[1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2(6):09-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性;文化传播
从文化学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它的运作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律,同时它本身也是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因此,从文化学角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我们调整研究视角,拓宽工作思路,而且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和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把握其文化特性
一般来说,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或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它包括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式,规定着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心态结构,表现为思想和观念体系。意识形态在广义上指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诸形式,狭义上指直接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和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可见,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意识形态从属于文化范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此外,意识形态对于社会文化也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它决定社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统治阶级总是把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文化提升为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并以此为标准对社会文化进行取舍与整合,形成对自身有利的文化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将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化为公民的政治价值观念,形成政治归属与价值认同,最终达到政治忠诚和思想同一,而意识形态社会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运作(选择、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把握其文化特性
与其他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强调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的传授,但其本质并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更加侧重于价值与规范的认同和接受。传授知识需要理性的加以把握,而价值与规范的认同和接受则需要情感与理性的同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点。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正如人文知识的积聚并不能必然地上升为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情感在教育中发挥其催化导向功能,通过情感的体验、渗透和转移,使教育双方在情感上交融,理性上认同,达到价值与规范的认同与接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沟通与传播的过程。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是人,但人从根本上说是文化存在物。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性格表达等都与社会文化系统存在着密切关系,其中,文化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构成人的思想观念体系最基础、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文化基础之上价值与规范的认同与接受,其本身就是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握其文化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是意识形态内涵与社会文化内涵的统一。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强调意识形态内涵,以政治性准则作为其内在价值依据,通过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要求和灌输开展教育。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统一社会思想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丧失其应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功能,扼杀了教育的创造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文化也随之进行转型,正在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但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思潮相对分离、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并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把其转化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一般准则,又要对社会文化思潮和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扬弃与整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其意识形态内涵前提下,不断增强其社会文化内涵,这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文化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文化的分配与享受,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互动和文化扩散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活动。因此,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增强其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强化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选择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校园文化是高校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创造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工作思想、群体意识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校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可以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有着明显的提高。新时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缺少理想、信仰,在学生中流行享乐、放纵、拜金的不良思潮。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奋斗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
(一)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形成大学特有的理念与大学文化精神。校园文化传播可以很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内涵,内容更丰富,切实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全面的开展起来,校园文化的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保证。
(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群体意识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形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生活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校园文化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需要同学之间的互相协助,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当代大学生比较自我,集体主义精神缺失,群体意识淡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校园文化很好的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播,很好的弘扬了校园集体主义精神,实现了思想政治育人的目标。
(三)校园文化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高校时期是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被误导,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强,如果不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文化的集体意识,将学校办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成长目标,将大学的主要任务内化为老师的教育、科研需求和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将大学的办学导向升华为教师的发展导向、学生的成才导向,使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在情感中生发出对校园和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
三、新时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策略
(一)丰富文化活动
在新的形势下,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仅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形成一种文化的认同,形成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
(二)加强文化活动的内涵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文化活动内涵的建设,文化活动要有深度,在活动中要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思想品德、创新精神为目标,使学生更加适应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有品德、有理想、有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实现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加强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的发展应该有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是需要不断沉淀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大众文化环境的缺失,网络文化的强势影响,校园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加强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校园文化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流文化,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使校园文化真正的在思想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51-02
一、深刻理解和领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1.党的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新任务。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贡献,如何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是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面前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2.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是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在给大学生便利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部分自控能力较差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因此,如何把握住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有效应对网络负面信息消极影响,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考验和新课题。
3.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社会思潮和矛盾问题对师生思想情绪的干扰点多、面广。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存在利益诉求多样、个人追求多元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迫使西方国家更加重视软实力竞争,而高校正是他们渗透的重要领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巩固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的思想防线,更好地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巩固高校这一思想文化重地,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考验和紧迫任务。
二、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发展的新特点、新趋
1.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塑造了大学生思想鲜明的时代特点。当今社会变化快,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这些变化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经济模式、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从而形成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成功需求更加强烈、社交需求更加广泛的思想特点。同时,成长过程中受多样化环境影响,促使他们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
2.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趋于功利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国界的概念,模糊了政治体制的差别,也模糊了文化的界限[1]。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的特点。同时,市场经济的扩张和功利主义的震荡致使部分大学生面对现实是急功近利的,缺乏远大理想和精神追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功利促使他们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短期化和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其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国家和集体利益相对弱化。
3.网络的普及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的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知识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接受新鲜事物能力非常强的大学生在接受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各种消极文化的侵袭,这对大学生思想导向产生一定的潜在威胁。在此情形下,由于个人所选择的文化内容和排列组合形成自身价值体系的结构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各异,造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2]。
4.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和认知的偏差。传统家庭教育只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视道德的教育;只重视生活的关爱,而淡化思想的引导。这一状况造成了学生性格孤僻,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较差,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只强调自我满足和自我感受,而忽视他人的身心感受。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认知的严重偏差,价值观念扭曲,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1.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内涵,实现教育理念的科学化。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可见,我国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指导思想,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2.探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实现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推动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前提是要研究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相关规律,需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度的形成既要坚持教育模式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既要通过制度的形式将切实发挥实际效果的教育活动和内容固化,又要防止制度的僵化和简单的重复化,既要以一贯之,又要循序渐进。使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科学化发展。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实现教育队伍的专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要多管齐下、持续推进。一是要注重队伍选配。探索多元化的选拔途径,强化竞争机制。二是要加强培训。以科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使其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三是注重师德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实践证明,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人格魅力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效果。四是强化管理机制。以创新精神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使其更加富于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管理,充分调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效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4.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需求特点与规律,实现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精神需求多样化。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努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育内容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努力做到教育手段的与时俱进、教育内容的精细丰富、教育载体的创新多样,使得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丰富性和发展性。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时代精神的开拓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5.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实效,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教育方法对头,则事半功倍,教育方法不对头,则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因此,高校要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教育工作方法,拓展育人载体平台,增强育人效性。一是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积极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需求,努力改变传统的简单粗暴和空谈说教的教育形式,主动把教育主题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具体活动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二是要积极构建实践育人平台,探究实践育人路径。充分调动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建立实践育人基地,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总之,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探索性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扣时代前进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出更加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努力为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喻俊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与当代,2011,(2):47-49.
[2]田建国.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3,29(1):86-94.
一、相关定义和内涵
(一)政治文明建设的内涵。政治文明是“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改造社会、实现人类自身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共同构成体系完整的政治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是指政治与法制规范,政治与法制程序的文明程度,是政治思想文明在制度上的表现。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这三者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的基础,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又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保证。
(二)电子政务的内涵。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实现优质、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
二、电子政务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必然
政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作为政治生活领域的新事物在政府的管理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为电子政务提供可能,信息技术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息时代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一套详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平台的支持。因此,如何运用科技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已成为信息时代下各国政府的一项紧迫的工作。
三、电子政务推动政治制度文明,实现制度创新
(一)信息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应该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制度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信息知情权限进行立法,规定政府公布信息的范围和时效性以及政府对信息知情权所负有的责任。其次,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鼓励和支持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政策上对相关服务产业进行支持。
(二)组织制度的创新。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为各部门相互独立、独自为政的体系将不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原因在于:第一,一个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第二,流经各个等级结构的信息,往往因其中地位较高者的意愿和敏感同地位低下者的屈从而被歪曲。
电子政务将通过信息技术打破部门之间很难互联互通的局面。通过互联网保证信息高效准确的传递,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节约信息资源。这样就会利用技术进步缩小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相应的政府的组织制度和结构也应该随着这种变化而不断创新。
(三)法律制度的创新。电子政务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随着电子政务的开展,传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已不适应信息化政府的发展要求,应尽快制定完善规范的电子政务相关法律体系,以保障电子政务的顺利发展。法律是电子政务有序运行的基本手段,因此,基于信息技术下的电子政务的实施,需要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大数据”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教育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大数据的猛烈冲击,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如何深刻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握其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探索网络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模式,是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而随着网络大数据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大数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应做出新的解释和新的理解。正如有学者指出,“大数据促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与新方法,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眼光、中国情怀与时代特征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被赋予新的维度,教育方式由原来的单纯的人为方式更多向数据化发展,教育目的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规范教育对象的行为,也倾向于管理和服务于教育对象。因此,按照这样的理解方式,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运用网络大数据深刻了解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并有效分析利用大数据提高对教育对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网络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新特征。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掌握更加全面,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更加平等,教育载体具有“微传播化”特征,教育方法更加定量化。
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大数据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是如此,以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研究在大数据浪潮侵袭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挑战是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他们注重言传身教,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领域、教学对象都相对统一、集中。而随着网络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教育理念多元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对象从有限转变为无限等等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课堂从之前的相对封闭转变为无限开放,对教育对象需要实施多角度的价值引导和干预。如何才能使学生不沉浸在网络之中,提高辅导员自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数据资源,是视而不见还是合理利用,都影响着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辅导员是否可以通过网络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这对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如果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技术支持以及工作素质等方面没有做出及时的改变,将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难以实现良性发展。
(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挑战
大数据具有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价值(Value)4V的特征,这对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技术层面上的挑战。面对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手段如果一味地回避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行不通的。数据的大量化及多样性使得从大量数据中辨别、提取有效信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难度系数增大。数据的广泛分布使得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储存、数据的分析等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者耗费更多的分析处理时间。如果高校辅导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正确地看待新技术带来的革新,没有及时地解决因网络信息而导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下降问题,都将深刻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获得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但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即一方主体总是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更充分的信息,获取信息弱的一方,导致其弱势地位和不利因素增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辅导员面对庞大的数据量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在技术层面做出调整。
(三)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挑战
大数据在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消极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如洪流般的数据中难免夹杂着大量负面虚假信息,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不好影响,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念受到这些虚假信息的冲击。这就对高校提出了必须对学生的信息数据进行不断地收集、挖掘和分析的要求,如果这项工作没有做好,将会引起数字鸿沟,造成信息差距扩大。这不仅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降低,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大数据的普遍应用使得数据传播速度快,信息透明度高,如果网络舆情不加以控制,容易在高校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这也将考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新技术的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不断进步的保证。在新的技术时代背景下,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大数据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新方法,辅导员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互助者和伙伴,在教育范式、教育内涵、教育技术平台层面进行相关转换和突破,更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问题,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做好支持服务。
(一)认识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确立数据思维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网络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辅导员队伍的大数据意识培养要先行。正如学者们指出的一样,“大数据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底具有多大价值和革新力我们尚不能妄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数据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存在。”[3]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大数据对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校辅导员们应该主动学习,深入了解大数据,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确立数据思维,树立对数据价值的挖掘与预测的意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获取,提高主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实现适应与创新,紧跟时代的变化步伐,更新思想观念,将大数据技术及优秀的数据资源更多地运用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仅把握住时代的前沿,也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作风。
(二)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创新研究范式
要更好地运用和把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有深刻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去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一种创新,也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革命性的一种方法论变革。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及优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创新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等技术,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定量研究。因此,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融合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应该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深刻的把握,树立创新研究范式的意识,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创新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获取大量有利数据,以便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关键词: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化
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切实担负起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研究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高速发展,研究生的比例日益提高。伴随着研究生的规模不断增大,年龄结构、人员群体日渐复杂,如何对这一特定群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当前,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但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这么大规模的研究生,要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和质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不清、功能不全、技术疲软问题尤为突出,直接阻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严重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实效性,为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与教育营造健康的环境与氛围。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遵循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必然存在的社会活动,信息化建设是该项社会活动发展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遵循这一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研究生已不满足于在课堂上接受简单空洞的灌输和说教。网络媒体快捷、繁复的信息冲击,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不良现象及各种评论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之间的博弈等都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只有通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研究生个性发展需求。网络信息时代,研究生极易出现政治意识相对弱化、理想信念动摇、知行脱节、是非观念淡薄、诚信滑坡、缺乏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正确的成才理念等问题,严重影响研究生健康的个性化发展。只有大力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才能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开拓空间。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网络阵地已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阵地。高校做出了众多尝试,利用网站、微博、微信、QQ等多种网络渠道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实效性并不显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理念不清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各高校给予充分重视,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建设理念不清是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意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为本,网络信息技术为末,固本培元,才能枝繁叶茂。但是,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理念含混不清,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现象屡见不鲜,且愈演愈烈。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功能不全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联系,也有区别,有共性,也有差异。由于研究生的年龄阶段较高、社会阅历相对丰富,其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隐性和滞后的状态,致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明显乏力,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功能不全,缺乏基础性的引导与服务,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真空地带。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技术疲软
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撑,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挂靠在其他业务科室之内,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技术人员进行内容更新与技术维护,严重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实效性的发挥。
三、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效性的对策
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效性不强的现状与成因,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凝练思想,改进措施,强化效果。
首先,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症下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摸清现状、明确目标、找准要害,并不断深化内涵,真正服务于研究生成长与成才。研究生阶段,无论是学习状态、生活状态都有了根本上的改变,但仍处于由单纯的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和适应的过程。思想矛盾的核心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不断冲突。流于形式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只能隔靴搔痒,只有深化内涵建设,才能走进研究生心里,满足研究生发展需要。
其次,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形式。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日臻成熟,单纯依靠媒介简单地消息这种信息化形式已经严重滞后。客观环境和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内在需求都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既符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又能充分展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能够灵活生动地被广大研究生接受和喜爱。
最后,革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技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对研究生培养和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他各个环节的工作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革新,在明确理念、深化内涵、创新形式的基础上,建立过硬的专兼职队伍,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将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效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医院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医院文化建设同样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是在医院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上得到广泛认可的一个标签。在继承传统的医德医风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精神,把医院文化建设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建设。建成具有高品位、深层次内涵的医院文化,对于美化医院形象、提高医务人员精神面貌具有重要作用。(2)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做好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发现其中的规律,解决人们的思想、工作及生活问题,提升医务人员的认识问题和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在当前医疗改革深入开展的时期,很多医务人员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有些人员丧失了基本的职业道德,面对新形势,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更加严峻,在积极引导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深刻认识和体会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提供高质量医疗保健服务的意识,发扬救死扶伤精神,不断调动和集结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
二、内涵比较
(1)二者间的共同点。一是对象相同。医院文化建设和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针对医院的广大医务卫生工作者,都是把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作为研究对象。二是内容一致。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都是在研究人的行为和思想意识,文化建设更是对医院的整体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些主要表现在管理水平、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上。三是方法相似。无论是思想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是需要考虑到人员的各种因素,按照人的基本规律制定相应的标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考虑调动医务人员内在的积极因素服务、服从于医院的发展大局,同时亦要兼顾医务人员个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通过调动和有效发挥“人”的作用,从而达成到组织目标。(2)两者间的区别。一是工作的着力点不同。医院文化主要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准,强化医务人员的素质,从而为医院形象的提高做好坚实的基础,实现经济效益。但是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在医院得到执行,注重对员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二是工作落脚点不同。医疗保健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文化建设的基石,没有思想政治的建设作为指导,那么文化建设就会出现偏差,思想政治的建设能够让医务人员更好地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这样更能搞好文化建设。同时,医院的文化建设可以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一些新鲜的土壤,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无形的帮助。
三、工作结合方式
(1)选准突破口和结合点。文化是一个上层建筑,它有着自己的一个层次,这主要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文化时一定要考虑这几个层次,结合思想政治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一根良好的氛围,渐进式地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再结合医院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这块阵地,让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为医院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2)注重软硬结合。在建设医院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医务人员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要依靠健全规范的制度,对职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通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行为规范便准,能够让医务人员处理好医院和个人的关系,让医院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相互促进作用
(1)让思想政治工作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