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0:36: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无
关键词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趋势;建议;重庆铜梁
1基本情况
1.1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铜梁县农村合作经济统计综合年报,2006年底全县已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2.653 4亿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993 3亿元,占总收入的9.63%;林业收入0.400 1亿元,占0.55%;牧业收入12.615 5亿元,占17.36%;渔业收入1.238 7亿元,占1.7%;农村工业收入40.220 3亿元,占55.36%;建筑业收入4.516 1亿元,占6.21%;运输业收入3.036 1亿元,占4.18%;商饮业总收入1.973 0亿元,占2.72%;服务业收入0.719 2亿元,占0.99%;其他收入0.753 7亿元,占1.04%。总费用51.816 8亿元,净收入20.836 5亿元。各产业的具体年收入和年支出见表1。
1.2农村收入结构
2006年,全县农业入口67.050 7万人,可分配净收入总额30.103 0亿元。其中:农业净收入20.836 6亿元(其中:种植业4.535 1亿元,畜牧业5.389 0亿元),投资收益642.1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9.202 3亿元。
1.3农村自然资源结构
据调查,全县有农业用地8.297 4万公顷,其中:耕地4.204 0万公顷,园地0.193 2万公顷,林地1.712 2万公顷,水面0.210 7公顷,其他用地1.977 3万公顷。
1.4适度规模农户及农牧企业发展结构
全县共计20.911 4万农户,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农业畜牧业大户及企业有1 347家。按生产规模划分:年产值在5~10万元的有566家,年产值在10~20万元的有422家,年产值在20~50万元的有248家,50万元以上的有111家。按从事行业划分:种植业73家,畜牧业1 020家,渔业254家。具体统计见表2、表3。
1.5农业产业结构
将全县农业进一步细化分类,产业结构及排序见表4。
2对农业发展阶段的认识
铜梁县农村现状与全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当,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正在被打破,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是农业净收入的44.16%,在可分配净收入中所占比例高达30.57%。农民外出务工拓展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技能,增加了收入,自下而上能力得到提高,生活环境也在逐步改变。在农村结束了茅草房居屋时代,小青瓦房也正在被大量的小楼房取代。由于大量农民工的外出使住房和土地等农村资源闲置,为规模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加之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和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应用,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县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畜牧业大户及企业已达1 347家,总规模3亿多元,占农业畜牧业总值的17.3%。
从表1和表4分析,铜梁县畜牧业的年产值和纯收入均超过了传统的种植业,粮猪型农业结构已经被打破,形成了多种产业迅速发展的局面。综合以上列表来看,粮油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但在规模农业统计中却没有踪影,说明粮油产业比较效益低。在农村自然资源不可能增加,人均耕地仅666.7m2左右的现实条件下,仅靠种植粮油作物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符合铜梁县农村实际。解决农村产业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快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规模农业,实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从统计表来看,铜梁县规模农业产业的产值排序是:水禽、鸡、猪、花卉、渔业、蔬菜、药材、兔、奶牛、茶叶等,这也体现了铜梁县农业的特色和优势。
3存在问题
3.1主导产业不明且区域分散
铜梁县农业产业分布较散,在16个乡镇均有一定数量的规模种养殖大户(企业),还没有形成产业带和集中增长区,全县农业是“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样样有,什么都不精;产业过于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442家水禽规模户年产值已达1.07亿元,占2006年水禽总产值的23.33%,是2006年畜牧总产值的8.76%,已基本成为铜梁县优势产业,但大部分年产值在20万元以下,缺乏“蒙牛”、“伊利”那样的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养鸡年产值为0.67亿元,占2006年养鸡业总产值的25.64%,是2006年畜牧产值的5.52%。规模生猪年产值为0.55亿元,在2006年生猪总产值中的份额为13.04%,是2006年畜牧产值的4.49%。猪和鸡要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化、企业化的产业还有一段路程。对种植业和渔业来说,产业优势就更不明显,其适度规模农户少、产值也不高,单个行业的年产值都在3 000万元以内,总量也还不到1亿,只有花卉、渔业和蔬菜有一定优势,需要进一步搞好规划,相对集中、有重点地发展。
3.2企业数量少产值不高,产业拉动作用不明显
发展产业没有企业,不按市场规律的公司规则运行是不行的。2006年全县登记注册种植养殖企业21家(年产值上1 000万元仅2家),有几个规模企业在建。目前农业畜牧业企业管理粗放,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紧缺,制度不健全,程序不科学,难获预期效益,是现有水平下必须经历的阶段,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带动作用。铜梁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户仅111家,占总规模户数的8.24%,产值占规模农户和企业总值的49.7%。对此务必给与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实现突破性发展,继续支持温氏集团等投资项目做大做强。
3.3农产品专业市场小而少,协会组织纽带桥梁作用不明显
目前,水禽、生猪、渔业等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自然形成的场镇交易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和销售半径相当有限。全县有各种协会、专业组织70家,但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是屈指可数,仅班竹渔业协会做了些实事,有相当一部分协会、合作经济组织电话不通,能接通电话的也是一问三不知,是形式多于内容,根
本谈不上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4对农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支持不够
由于部门利益和怕担责任等因素的影响,“三农”问题的具体支持政策还远远不够,有的难执行,有的根本就是形式。据统计,2006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75.7亿元,贷款余额28.5亿元。不是企业不需要金融支持,而是程序太多,融资困难重重。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投资收益时间长,农业畜牧业大户融资对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也大,其融资的难度就可想而如了,这就需要调整当前的金融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农村的根本制度是,土地流转不畅,国土部门规定在农用土地上搞临时建筑屋用于养殖就属于改变土地用途,在办理手续后须每2a交2元/m2的管理费,比租用农民土地的租金还高,这不利于规模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作相应调整。
4建议
4.1建立规模农户(企业)档案,摸清家底
铜梁县水禽、猪、鸡养殖基础较好,尤其是水禽有明显的优势,花卉、渔业和蔬菜也有一定的相对优势。随着遂渝高速公路的通车,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郊区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又不可或缺,重庆市区大量农产品需求有着巨大市场潜力,规模农业发展具备诸多机遇。目前,急需要制定规模农户的标准和登记、报表、统计等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在乡镇建立规模农户和企业档案,在业务主管部门建立适度规模农户和企业数据库,以便及时了解发展方向和急需要解决的总是形成县乡两级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2加大农业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和对适度规模农业的扶持力度
农业畜牧业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为关键,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工业化。农业的产业化必须坚持专业化是突破、规模化是前提、业主制是动力的观念。不能只是一般地抓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找准区域优势选准市场目标,调整农业品种和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实行专业化生产,制定统一的科学规划,相对集中形成规模。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企业,最现实的选择是增加和发展一批与农产品关系密切的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扶持措施,要像对待工业企业一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扶持培育力度,落实与工业企业一样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乡镇和业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和企业打交道、善于和企业打交道,结合自身实际培植扶持、及时注册组建或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搭建平台,促进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4.3落实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
围绕全县农业畜牧业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农业畜牧业的产业化实施方案或考核办法,将具体的目标、任务量化细化,落实到相关乡镇和部门;签订责任书,做到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奖惩分明。
4.4千方百计提高村社干部和农民素质
在农村,由于农民知识不足,技术不精,技能不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39.4万人,其中初中以下15.7万人,占39.9%;初中文化22.4万人,占56.8%;高中及其以上文化1.3万人,仅占3.3%。高达96.7%的农村劳动力是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更谈不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技能,推行农业产业化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有针对性的做好培训工作计划,采取适合农民特点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好人才和技术储备。
[关键词] 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技术方式
一、边疆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与推广目的
要了解其栽培技术的推广,要先以建立起合适的香料烟栽培技术以选择优良品种和合理的种植区为重要的前提,通过合理的中耕管理与移栽技术,培育出品质较好的优质香料烟。现代农机栽培技术包括选用优良的品种和香料烟育苗,烟叶的优良品种是提高烟叶产量的基础与关键,而各种栽培技术措施与方式也需要后续一定的科学研究。香料烟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育苗这一过程,栽培过程中的大田是否可以进行栽培或者移栽后育苗是否可以成活是其重要的基础性条件。综上所述,对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有着对现有技术提升及发展的重要科学意义。
就其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的本质目的而言,进一步提高香料烟的产量,实现香料烟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是栽培技术及推广活动的重要体现。为未来农业产业中,种植户越来越追求较高效益的获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各级相关农业部门也应当积极推广技术运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提升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如何进行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推广
1.加强应用,提升栽培技术
现代农机栽培技术的应用条件要有一定的农机技术基础,在栽培应用上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相关农业部门以及广大种植户应当时刻了解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特点,进一步结合边疆实地情况,对地区土壤、气候、生态地理环境等实际种植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这对于加强农机栽培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并且,由于各地区在气候与土壤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相关农业技术部门应当积极对农机栽培技术进行改进,面对不同的种植环境,研究出不同的农机栽培技术。在后续种植户的技术应用中,可以树立部门典型种植优良户,起到一种带头示范作用,这样有利于现代农机栽培技术在香料烟种植过程中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相关农业部门要积极采取对策,在现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技术,实现产量与效益的增强。
2.政府引导,多方协调发展
在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活动中,政府引导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促进效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涉及到资金、政策、执行方案等多方面因素,这就要求政府起到一定的主导性作用,在加强农业技术、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广大香料烟种植户进行支持。同时,在前期的宣传过程中,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到位,可以积极发动广大基层干群,推广农机栽培技术,对存在问题要及时反馈并加以解决。农业部门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专家走入种植户中,宣讲技术要领,对产生良好效益的种植户可以给予资金支持或对其扩大规模种植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香料烟投放市场后,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也需要迅速地进行判断,如果要实现地区产业化发展,就必须要有市场意识,必须在市场的大发展中求发展、求生存。
3.创新模式,种植因地制宜
由于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出口贸易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应当积极发展相关农业创业,对现有农机栽培技术推广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与改进。可以将原有技术下乡活动演变为鼓励技术创新活动,种植户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相互之间应当可以建立起较为通畅的交流渠道,在实现整体推广模式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增加香料烟的产量,实现种植效益的增强。边疆地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发展香料烟种植可以进一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土壤环境分各类层次,建议尝试划定高级、中级、低级三类香料烟标准,在市场上建立起合适的区分度这不仅有利于种植利益的提升,还有利于后续品牌效应的建立。而对于一些育苗与土壤大田种植技术,其根本性基础还是在于选种、育苗、培育、种植、防治病虫害、收获时期等几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因为当地气候所造成的病虫害防治问题,相关农业部门应当积极予以重视,加强信息反馈,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问题要做好预警工作,积极保护广大种植户的切身利益。
4.产品营销,未来产业发展
目前,世界其它一些地区的香料烟种植已经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部分地区的种植效益已经产生了极好的效果,这些种植经验也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推广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提高其产量,实现效益的提升,而后续重要的任务就是产品营销工作,任何产量的提高都需要合适的产品营销,这样才可以实现效益的提升。因此,这就要求在前期香料烟的品种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市场所迫切需要的品种,对这些优良品种的选择要紧密地把握住市场与效益这两项基本前提条件。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的发展对于整个香料烟产业未来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基础性作用,所以要积极提升现有技术,展望未来产业发展,为实现未来产业化发展制定相应的科学规划方案。
三、论边疆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总结
本文通过对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的阐述,对其基本技术理论进行了简要地分析,重点提出了一些较为科学的推广方式,通过加强应用、政府引导、创新模式以及产品营销等方案的实行,可以对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香料烟产业化发展是进一步实现种植户效益提升的有效途径,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对其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我县现代农业技术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全县耕地面积87万亩,总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现有扶贫开发重点村94个,农村贫困人口4.23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级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县。
2016年以来,全县紧紧围绕“2018年贫困村、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精心规划、明确任务、夯实责任,按照“多栽果、壮畜牧、扩经作、建大棚、强园区”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苹果、樱桃、蓝莓、火龙果等设施瓜果菜,扩大核桃、花椒、中药材种植规模,积极巩固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成果,正大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落户澄城,新建万头生猪标准化示范区1个、生态养殖基地3个。围绕澄城优势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重要抓手,积极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根据贫困户实际,分类扶持指导,全县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在种植产业上已发展樱桃种植户44户,229亩;苹果种植4733户,28979亩;花椒种植1441户,4705亩;核桃种植 1073户,5111亩;桃、杏、葡萄等其他作物800户,5930亩。在畜牧产业上已发展生猪养殖469户,18251头;肉羊养殖32户,6040只;蛋鸡养殖101户,189420羽;肉牛养殖74户,530头。
二、产业扶贫的主要措施
(一)精准识别,明确脱贫重点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全县坚持把精准识别、分类施策、配套建设作为前提和基础,强力推进。创新制定了贫困户识别标准,扎实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识别核定贫困户。对照因病、因学、缺资金、无劳力等致贫原因,对贫困户进行了详细甄别、科学分类,逐户逐人采集更新数据、录入系统,并按照产业发展和项目倾斜、扶持情况,2017年拟脱贫1973户6905人,2018年拟脱贫2249户7510人。现已全部建档立卡,让产业扶贫更精准。
(二)整合项目,实施精准补贴
注重统筹各方资源,通过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在政策和资金上向贫困户倾斜,最大限度地保障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全方位扶持贫困户进行产业脱贫。2016年以来,通过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扶持贫困户1887人,补贴资金104.84万元;通过新建果园补助项目扶持贫困户5120人,补贴资金52万元;通过畜牧养殖标准化建设项目扶持贫困户628人,补贴资金40.31万元;通过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扶持贫困户87人,补贴资金120万元;通过农机具补贴项目扶持贫困户214人,补贴资金42.42万元;通过实施农民培训项目培训贫困户8600人次,补贴资金42万元;累计扶持贫困户7936人,补贴资金401.57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难题。
(三)编制规划,有效指导产业扶贫
根据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精神,县农广校邀请杨凌绿之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走访调研,编制了《澄城县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为指导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争取各级扶贫资金奠定基础。
(四)积极探索,打造“双+”扶贫模式
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现代农业园区16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农民合作社575家,家庭农场、种养大户202户,共培育职业农民446人,涉及全县10镇(办)粮食、果业、畜牧、设施蔬菜等优势产业。他们熟悉当地产业优势,队伍稳定,流动性小,作为群众身边的产业发展典型,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性。全县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坚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和机制,采用“新型经营主体+精准扶贫”和“职业农民+精准扶贫”的“双+”扶贫模式,通^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的带动,帮助贫困户学习技术、掌握信息、发展产业,完成精准扶贫由供血到造血的转变。近一年来,“双+”模式已经初见成效。例如,地处贫困村马村的尖咀现代农业园区以发展设施农业为载体,吸纳贫困户从事设施生产,30多户贫困户从业者2016年户均收入实现3万元,已经达到脱贫标准。职业农民王建琦采用“职业农民+贫困户”的生猪养殖扶贫模式,对口帮扶30户贫困户从事生猪养殖,先行垫付资金为贫困户提供仔猪、饲料等,同时无偿进行技术支持,扶持的30户贫困户抓住生猪有利行情,已出栏生猪900多头,销售收入190万元。像尖咀农业园区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和王建琦这样的职业农民还有很多,在产业脱贫中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五)勇于创新,多形式巩固成果
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大胆创新扶贫模式,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覆盖,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一是创新“财政+银行+贫困户”金融扶贫模式。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撬动银行贷款,对有劳动能力、技能素质和个人信用良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万~5万元限期两年的全额扶贫贴息贷款,累计发放贴息贷款7800万元,扶持2000余户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农业等产业。二是开展“支部+协会+会员户”互助运作模式。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以互助协会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纽带,以贫困户增收为目标,通过支部引领、协会资金支持,对生产生活困难、无力购买生产资料的种养殖会员户发放5000~10000元小额借款,解决生产发展资金难题,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强贫困户自我积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建18个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全县互助协会总数发展到47个,资金规模达到1914万元,入户5122户,发放借款1350万元,扶持2300名会员户发展苹果、生猪等产业。三是打造“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扶持带动模式。一方面采取“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的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利用扶贫贴息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其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对劳动能力比较弱、经济条件比较差或不能独自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通过企业用工、合作社帮带、贫困户参股的方式予以解决。盛天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贫困户参股形式,带动东富庄村46户贫困户3年内全部脱贫。四是实施“支部+产业+贫困户”帮扶模式。通过支部引领、瞄准产业、贫困户参与、财政扶贫资金直接到户的方式,引领贫困群众大力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农业等增收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016年度第二批产业项目覆盖贫困户700户。五是探索“光伏+贫困户”扶持模式。投资1000万元扶持3镇5村500户贫困户,通过发展光伏扶贫产业致富,目前,光伏扶贫项目基本完成。同时积极争取省地电公司支持,拟投资1000余万元在尧头镇发展光伏产业,计划带动150余户贫困户增收。
三、存在问题
尽管全县在产业脱贫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产业脱贫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贫困对象素质不高
部分贫困户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等靠要思想严重,将自己的脱贫希望全部寄托在政府和包联部门身上,不主动、不配合、不想办法,模糊了输血和造血的关系,给扶贫工作增加了难度。加之大部分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为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受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帮扶活动,导致“造血”功能不佳。
(二)资金投入不足
贫困村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各级政府财政困难,财政扶贫资金有限,帮扶部门也无多少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贫困户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问题成为制约扶贫的最大障碍。
(三)项目支持不够
在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产业扶贫过程中,各级没有明确专门的项目支持,影响了帮扶的热情和积极性,成为制约全县“双+”扶贫模式推广的瓶颈和短板。
(四)资金整合难度大
按照近年来项目管理和实施要求,必须是规模化、标准化连片实施,由于贫困户产业分布不集中,在项目和资金的倾斜上有一定难度。近几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容易脱贫的贫困户基本已经实现脱贫,剩下的贫困户脱贫成本不断增大,攻坚任务愈来愈艰巨。就澄城而言,属传统农业县,气候干旱缺水,区域内沟壑纵横,致贫原因复杂多变,脱贫难度大,建议加大对扶贫资金总体投入,从根本上提供资金保障。
四、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建议县级加强统筹指导、因地制宜,分片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不断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职业农民+精准扶贫”等扶贫模式,以提高扶贫效率。如澄城县位于苹果优生带,县北冯原、王庄、赵庄等镇主要发展中晚熟苹果,县中交道等镇发展早中熟苹果,县南发展桃、杏、梨、葡萄等杂果,庄头镇及周边村发展樱桃产业,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与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
(二)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
扶持资金的多少直接影响扶贫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或资金短缺,任何扶贫都如空中歉蟆H绻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按期完成脱贫任务。建议按县扶贫规划,各镇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帮扶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民自筹资金等全部整合,统筹规划,捆绑使用,踏踏实实干脱贫实事。
(三)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
当扶贫产业确定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建议由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各尽所能,分门别类地组织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贫困户创业能力,进而提升自我造血功能。
(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挥模范带动作用
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会班子成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庄镇岑头村书记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苹果、生猪产业,收效不错。但是想要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职业农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挖掘、培养工作,力争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创建有凝聚力、战斗力强的致富创业团队,辐射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
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县级包联部门、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没有统一协调,将职责不清、任务不明,事倍功半,大大影响扶贫效果。建议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有效合力,就会加速脱贫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以山东省为例,回顾了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和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山东省农业科技机构虽然经过几次积极调整,科技体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仍然存在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复交叉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的学科少。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如农业科技成果产出量每年上百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40%,除开发、推广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特别是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五是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1.2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2‰,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1.3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二是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1.4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农业研发机构中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人才进入全球市场流动的大循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
1.5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种资源。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从全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1.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工厂化设施农业,在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南韩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2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1思路和目标
总的思路是:按照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和促进“五个统筹”为中心,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四个结合”:即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形成四大体系,即科研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山东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2.2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2.2.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研发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允许和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通过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在农业科研创新的领域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等。
2.2.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2.2.3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
以现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4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
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我山东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四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2.3几点建议
2.3.1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3.2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2.3.3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2.3.4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2020年是全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科学决策,提高履职水平,我对我县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农业发展状况、农产品加工、销售与政策扶持情况
(一)我县农业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状况
脱贫攻坚以来,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立足本县实际,经过全县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以有机旱作农业、“两红”经济、特色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新格局。2018-2019年,全县粮食产量连续2年超过了1亿斤大关,其中2019年1.25亿斤,为历史最高。红枣年产量4000余万斤,海红年产量2000余万斤,肉类年产量4000余吨。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0余家,2019年销售收入完成6.3亿元。形成六大产业集群:以山西**食品有限公司、大河山梁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瑞义合作社、鑫土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杂粮食品产业集群,年加工能力可达1万吨小米;以**食品公司的沙棘饮品、红枣固体饮料,**公司的海红果饮品,**乡连翘有机茶为代表的果饮品(药茶)产业集群;以**公司的海红果酒、**公司的红枣养生酒、**公司的红枣醋为代表的酿品产业集群;以**乡连翘有机深加工厂的中药材饮片、中药材保健品的药业产业集群;以保润肉业及王家洼屠宰厂为代表的肉制品产业集群及**公司研发生产的功能食品生产集群。呈现出农产品加工的多样化,精细化,逐渐向产业链条纵深化发展的特点。
(二)农业补贴政策落实情况
2018年以来,全县出台了助推脱贫攻坚的农业产业奖补政策共44项,涉及经营主体奖补、种植、养殖、大棚、土地流转、农产品收购、营销、加工、光伏、“三品一标”等方面的补贴,内容多、涉及面广。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小杂粮加工企业,奖补300万元;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小杂粮加工企业,每个奖补50万元;订单收购本县小杂粮的主体,收购数量达10万斤者,奖补3万元,超出10万斤部分,每斤再加奖补0.1元;红枣订单收购实行阶梯补贴,每斤补贴0.2-0.35元;加入“山西小米”产业联盟的本县企业,奖补20万元;标准化肉联场,民营公助,奖补400万元;无公害认证,奖补3万元;绿色认证,奖补5万元;有机认证,奖补10万元;SC认证,奖补3万元;地标认证,奖补20万元;评为市知名商标,奖补3万元;评为省著名商标,奖补10万元;评为国家驰名商标,奖补100万元。
(三)农场品销售情况
从2018年开始,全县实行订单收购红枣补贴政策,由**公司、吉旺枣业等8家企业收购红枣227万斤,涉及贫困户697户、非贫困户52户。2019年又实行了订单收购谷子、红枣等农产品补贴政策。今年,正在组织20家企业分区域、分作物种类、定任务与农户签订订单收购协议,涉及农产品类别有红枣、山楂、谷子、杂粮、海红、海棠、秸秆、畜禽粪便、玉米、饲草、荞麦、高粱、麸皮、酒糟等14种,订单任务有海红果850吨、红枣6250吨、谷子4000吨、杂粮565吨、其它1860吨,力求充分发挥企业带贫益贫效应,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此外,电商销售也是农副产品销售的一大渠道,全县建有一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位于西城区移民楼门面房),乡镇级电商服务覆盖率100%,行政村电商服务覆盖率87%。2019年全县电商总交易8741.99万元。(包括农产品网络零售额877.51万、服务型网络零售额771.5319万元、其他253.9581万元)、网购6838.99万元。电商交易实现减支增收,惠及5000余贫困户,涉及15000多人。期间涌现出一批电商(微商)达人,比如保德县杨家湾镇石洼村第一书记刘晓辉,通过网络帮助农民销售红枣(醉枣)7万斤,为村民增收8万余元;余铁村第一书记王森浩通过微信销售小米22000余斤,销售额超过15万元,帮助35户农户增收近9万余元。
二、存在问题及面临的困难
(一)我县立地条件差,长期靠天吃饭。今年春季先是开花期遇上霜冻,导致水果将近绝收,接着春夏季长期干旱无雨,谷子无法播种,刚有起色的有机旱作农业遭受沉重打击。农业生产长期存在的“小、散、弱、低”特征,导致我县农业综合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龙头企业影响力、带动力有待加强。
(三)品牌宣传、市场开拓受企业经营规模小的限制,难以兼顾。
(四)经营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五)仓储设施不健全,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六)农产品基地建设未形成规模,产业化体系难以建立。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拓宽财政补贴险种,落实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提高全县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强化科技支撑、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种养殖技能下乡、技能培训。通过培养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让农民多环节受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业企业的金融融资;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发展。
(四)加强政策引导。引导农业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加大企业投入;增强农户增收信心,继续大力发展谷子、马铃薯等有机旱作农业,两红产业、养殖产业。
(五)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扶贫特惠政策、行业部门优惠政策,激发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
(六)加强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建议建立由工信局牵头,涉农企业入驻电商服务中心,物流企业参与的联盟机制;构建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农业生产新模式,确保农民既种得好又销得好、能赚钱。
(七)建议各小杂粮加工企业加大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开发糜、黍等产品的市场,解决今年旱情后老百姓大量补种糜黍带来的销售难题。
[关键词] 临邑县 农机机电 发展问题 推广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211-01
近年来,临邑县农机局围绕“十二五”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以“立足农机、科学发展”为理念,以“兴机富民、服务三农”为主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落实工作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三五”开门之年打下了坚实基础。临邑县农机局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便民服务,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92万千瓦,农机总值12.4亿元,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37000余台,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77个,社员2100多人,成为了全市举足轻重的农机化发展示范县。
1 农机机电发展现状分析
1.1 农机机电发展推广的重要作用分析
首先,提要农业生产效率和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农机机电产业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业机械设备生产能力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农机机电产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农机机电产业的发展可以帮助农民群众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作产品,实现产量和品质提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其次,降低农民群众劳作强度,解放生产力。农机机电产业不断发展不仅仅提升了农业机械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同时还极大的降低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几个人就可以完成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的农业劳作,农村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极大的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农机机电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还能够极大的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国民经济进步;最后,农机机电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机机电发展解放了劳动力,从而推动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逐渐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农村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趋于优化,此外,农机机电发展促进了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企业和农业联系更加紧密,互补效应更加明显。
1.2 农机电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农机推广制度还不是很合理。在地区农机推广工作开展过程中,思想认知不够全面,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农机推广制度不完善直接限制了农机机电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最终对农业机械化产生不小影响;其次,农机推广费用不足。现阶段,地方政府对农机推广的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减少,农机推广工作困难重重。由于缺少费用不能购置先进的农机设备,农机机电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直接影响到农机推广的质量和效果。
2 农机机电推广对策分析
2.1 积极建设发展平台
建设农机机电发展平台,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加强合作,依托地区农机机电产业结构,按照地区农业生产实际,从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业运输机械、农业生产机械和配电机电等几大类型建设地区化的农机机电产业机构,实现农机机电生产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在农机机电产业机构中要始终坚持机构名称、资产归属、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不变的基础上,按照共同经营,互利互惠,统一协调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农机机电更好的推广发展。
2.2 强化制度建设,提高农机机电产品质量
首先,要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现有的主导产品进行统筹管理和规划,逐渐实现农机产品和相关部件生产的标准化;其次,要严格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加大对无证生产企业的查处力度,禁止未获得生产许可证就开展农机生产的行为存在,确保农机质量;最后,要严格控制好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数量,着力发展配套农机生产企业,从而形成一条完善的流水线,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
2.3 强化领导,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对农机机电产业的引导和推动力度,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中对农机机电推广工作提高认识,认识到农机机电技术和产品推广对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力度,用最先进的技术和适用性的技术去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设备。当前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农机产业有着现实的意义;其次,进一步强化领导。在新形势下,要加大对农机机电产业的领导力度,进一步明确农机局、农机机电产业办的管理自能和权限,从而保证这些部门能够为农机机电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农机机电办专业技术能力,为农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具体的技术服务,最终促进农机机电产品更好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朴. 关于鄂州市农机化推广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J]. 湖北农机化. 2016(03)
[2] 周志丹. 论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1)
[3] 汪正良. 试析基层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思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2)
关键词: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15-0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已显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正在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再是解决大众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行具有鲜明特色、竞争力强、绿色和谐发展理念突出的特色农业,对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其中,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
1 特色农业的定义及其发展背景
所谓特色农业,自然是与传统的、普通的农业生产活动有所区别,通常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有效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如今,特色农业产品销售良好,在区域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有绝对优势[1]。在我国,地区农业生产各具特色,类别数以千计。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告别了供量长期短缺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表现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所以农业生产的目标也部分转向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目标需求上来。过去的农业生产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如今特色、绿色的农产品才是大众追求的目标,再加上促进农民增收这项硬指标的推动,特色农业逐渐升温[2]。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是由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而言,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时,不是千遍一律的只推行一种模式,而是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条件,找出一条适宜发展的道路。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资金缺乏 当前国家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虽然实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和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资金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缺乏。资金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支柱,相关涉农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还是比较大,而招商引资困难是农业企业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3]。之所以农村招商引资难,主要是农业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招商效果不尽如人意。资金缺乏的另一原因是银行贷款程序复杂,农业生产企业申请困难,难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资金循环。
2.2 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村级道路多为村民集资自建,路面窄而糙,满足不了实际要求,出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要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生产,只有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来实现。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道路崎岖难行且不配套,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进入,不仅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成为难题,也限制了投资和新兴产业进入,致使农产品不能有效转化成商品,农业市场化水平低。
2.3 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 大量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只是一些缺乏体力、技能不足和思想滞后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投入大量体力劳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又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的原因,导致农村个别地方出现资源闲置现象,而且传统农耕也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大部分老一辈农民仅进行维持生活的简单农业生产,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极低,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特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劳动力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又加上交通闭塞,体现时代潮流的新技术、新思想难以在当地传播,现代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2.4 配套体系不健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农产品市场的情况更加复杂,而农民只想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由于产业化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缺乏、利润点较低和相关技术运用不得当等等一些问题,导致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化生产还是停留在初次加工和生产,像技术、深加工、运销系统、管理等产业链的综合发展等方面都不强[3]。另外,缺乏新型的流通交易平台也是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市场落后的一大原因,市场规模较小、信息来源较滞后和相关培育工作进展速度慢等这些问题也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贫困地区的各种农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也不高,规模较小,运行体制不健全,管理落后,服务层次低,获取市场信息速度慢,不能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很难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
3 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 相关部门应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计划,把计划落到实处,加大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规范流转,土地集中流转以稳妥有序推进“小块并大块”等橹行模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经营[5]。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村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提高扶持力度。要让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培育一些懂经营、会管理、知技术等新型农业生产者,当然也要培养农民的个人素质,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国家政策。
3.2 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 要实施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布局,首先,应对当地基本情况有一个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社会文化、农耕习惯以及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提出具有各地区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方向;其次,要解决好农业生产布局紊乱、小而全、大而散、镇乡村雷同等问题,可以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运用劳动地域分工原理,广泛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给予同等重视,从而有效解决小规模、细碎化经营与大市场统一之间的矛盾[4],实现农业增收。
3.3 利用Y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贫困地区应充分挖掘当地所独具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通过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发展。合理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如构建“两带一区”,借着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的热潮,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规模生产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三特”农业,做大做优特色农产业效益,挖掘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5]。以蕲春地区为例,可以培育如优质茶叶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地道中药材基地、特色水产品基地、蔬菜基地和香猪、奶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基地。当然,基地的建设都要因地制宜。建设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要合理利用当地农业优势资源,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规范基地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提升示范区档次和科技含量,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推进示范区建设。
3.4 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技术院校的合作,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产业对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使用新设备,采用工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5]。另外,政府、企业及农业组织应制定灵活的选人、用人的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拓展发展空间,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进行培训。不仅是培训他们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团队意识、信誉意识和安全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3.5 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 各地区深度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特色、采取特殊的加工与运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要本着“紧抓特色、拓宽功能、产业化生产经营、适度规模”的原则。并时刻关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及时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开发[2]。避免简单照搬发展模式,假用特色之名背离特色,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导致产销脱节等问题,致使特色农业发展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刘敏华,马永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析[J].农业经济,2009(2):3-4.
[2]刘彦,张旭,郑策.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12(16):7-10.
[3]李宁.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以方山县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08):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