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方向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2 10:36: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方向

第1篇

关键词:通江水文站;国家级水文站;二类;驻测

为了加快推进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按照“巡测优先、驻巡结合、测报自动、应急补充”的思路进行测验管理体制创新,对水文测站分类管理和测验方式进行分析,以达到简化水文工作流程,减轻工作负担,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资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提升水文监测的自动化水平,以便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可靠地水文数据。实现水文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处理科学化的目的,对通江水文站测验方式加以分析。

1 测站概况

通江水文站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春在乡秦家岭村,坐标位置东经:107°15′,北纬:31°54′。该站设于2002年,集水面积约6455km2,距河口距离86km,是建立在长江流域渠江水系通江干流上的国家级重要水文站,距上游大小通江汇合口处大约6.5km,作为通江流域的控制站,该站承担着各项水文基本资料收集任务及下游各地的防汛任务。

通江水文站位于通江干流,流域水系发达,水量充沛,上游分别建有大通江的九浴溪电站、小通江的石牛嘴电站,在2002-2009年,测验河段为自然河段,河床由石板、乱石组成,两岸为基石,基本测流断面顺治长约1km,下游200m有弯道为高中水控制,下游1400m有浅滩为低水控制,受上游大小通江流域的电站影响,水位变化频繁,最低水位在328.5m左右,最高水在343.5m左右,儆诙刚嵌嘎湫秃佣巍2009年后,下游4km处修建有高坑电站,使得本站完全处于电站的库区,导致该站水位抬高10.5m左右,洪水过程受电站闸门开启高度及电站发电流量影响。2014年通江水文站上游100m处建有春载大桥,在河中修建有5座桥墩,对洪水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自2009年电站蓄水以来,受调洪影响,水位变化频繁,最大变幅为5.87m,一般水位变幅接近3m。

通江水文站属于国家级重要水文站,自建站以来,流量和泥沙一直按照一类精度站的要求观测。

2 设站功能分析调整

通江水文站承担着各项水文基本资料收集任务,包括水位、流量、蒸发、降水、泥沙、水质和墒情等项目,由于通江水文站建站时间不长,中高低水受电站影响大,线性不规律,并且地理位置处于通江县城下游,是通江流域的控制站,对大小通江流域沿线及下周城市的水清预报作用较大,承担着巴中市内通江县、平昌县、达州市、四川省防办、长江委的防汛任务,所以测站功能不做调整。

3 监测项目分析调整

通江水文站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蒸发、降水、泥沙、水质和墒情。由于收集到的资料系列不长,水位、流量、降水等仍需继续观测,通江流域只有该站设有蒸发和墒情,鉴于通江水文站目前的测站功能和测验任务,对通江水文站的测验项目不做调整。

4 流量泥沙精度分析调整

通江水文站属于国家级重要水文站,自建站以来,流量和泥沙一直按照一类精度站的要求观测。2009年之前水位-流量关系线呈多线型分布,关系线比较紊乱,2009年之后受下游高坑电站影响,ZQ关系线散乱,所以在平水期,流量采用发电流量推算,高水期,本站采用缆道施测洪水过程,同时结合电站闸门下泄流量和发电流量采用连实测流量过程线法推算。泥沙按照一类精度站的要求[2],每日8时采用横式固定一线0.6一点法采样。本站下游受河道采砂影响,水流特性不是很好。自2015年起,因水利系统对河道采砂的大力整治,目前该河道已全面禁止采砂,测验河段再无较大影响因素。

为贯彻水利部下发的《水文监测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2016]275号文)精神,积极推动巡测工作,该站流量和泥沙受电站影响已经达不到一类精度站的要求,建议把流量和泥沙降级为二类精度站。

5 测验管理方式是否调整分析

5.1 流量级划分

由于通江水文站受下游电站影响,水位失真,不能代表本站的河流特性,根据流量规范4.4.3规定[1],但测站水量较小或水位受工程影响严重时,可采用频率流量进行流量级划分。

根据测站多年施测最大流量QM,计算频率并绘制频率曲线,取频率p为90%说所对应的流量为高水流量;根据测站各年平均流量Q,计算频率并绘制频率曲线,取频率p为50%所对应的流量为中水流量,取其频率p为90%所对应的流量为低水流量;采用全年平均流量,频率为90%计算所得到的流量为65.5m3/s,通过和每年的最小流量比较相差太大,所以低水流量采用各年最小流量,计算频率并绘制频率曲线,取频率p为10%的流量为枯水流量,通江水文站系列资料较少,本次分析采用本站系列资料及借用了下游杜家河水文站的43年的流量资料,用面积比例的2/3次方计算所得,各流量级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上面各级流量的分析计算,整理处通江站流量级划分成果如下:

5.2 测验管理方式调整

通江站自建站以来,最大流量达到12400m3/s,最小流量受电站影响只有0,高中低水控制完全受高坑电站闸门开启高度影响,ZQ建立不起任何关系,本站实测流量与闸门下泄流量之间的关系带型也比较宽,完全不呈规律,流量和泥沙测验条件差,水位和降水目前采用人工观测和固态数据相结合,蒸发和墒情仍然采用人工观测。通江站位于通江县中心,距离青峪水位站、神口河水位站、碧溪水文站距离都在一个小时左右,考虑到通江站的测验项目、交通条件以及周边站点测验方式的改变,建议通江站采用常年驻测的管理方式。

5.3 单值化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该站水位-流量不呈关系,不能通过单值化处理形成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线。

6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该站目前为通江流域的大河控制站,且为国家重要水位站,流量和泥沙受电影调控影响较大,精度可降为二类,现有测验项目为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和墒情。测站功能为基本水文资料收集、防洪报讯,测验方式采取常年驻测的管理方式[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河流流量测验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文巡测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试验;授课;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9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基础作用已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确立了水资源为三大战略资源之一的地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正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的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大连理工大学水土保持专业研究方向依托于水环境研究所、隶属于水文水资源学科。大连理工大学的水文水资源学科偏重于软科学,在模糊水文学和水资源模糊集分析理论、水库洪水调度自动化、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但在原始数据的获取如现场观测和模型试验等方面相对较弱。试验侵蚀学是运用模拟试验装置在精密监测和一定的控制条件下,对被选择的侵蚀对象或地貌特征进行野外试验或模型试验研究的侵蚀学分支。建立基于试验侵蚀学的水土保持专业研究体系,加强试验基地建设,培养一批擅长流域水土保持原型观测和模型试验的创新型人才,对于进一步提高该学科的综合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建良好的试验条件

良好的试验条件是培养水土保持人才必要的物质保证。

(一)与科研项目结合,为研究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让研究生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是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时,项目的研究资源也是支持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目前,水环境研究所正在承担多项水土保持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为该专业方向的研究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面向科学研究、面向生产实践,以提高硕士论文的研究水平。由于硕士论文成果要运用到实际的工程中,促使导师和学生都对论文工作更加认真和重视。实际项目背景也为硕士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论文选题时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够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要考虑到受硕士论文研究时间、研究深度的限制,难度不能太大,学生经过努力以后能够按时、独立完成。从水土保持研究方向的特点来看,鼓励硕士生独立设计、完成一些基础试验效果比较好。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通过学习,应该能够独立查阅文献、独立设计和完成较基础的水土保持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从水环境研究所往年培养的历届水土保持方向硕士生来看,凡是重视论文试验的学生,学位论文质量都比较高,也比较容易在核心期刊。

(二)探索试验基地的建设方法

水土保持研究的原始数据可以通过现场监测、现场调查、现场试验、模型试验等方法获得。水土保持室内模型试验不可能完成所有研究任务,因此,开展校外试验基地建设,广泛进行水土保持现象的现场试验和监测、调查是很必要的。大连理工大学水环境研究所一直与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已与该中心联合建成了模拟和观测设施较为先进的“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土壤侵蚀试验室”,近年来,每年都分派1~2名研究生,到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的李各庄基地进行为期3~4个月的水土保持试验。大连理工大学水环境研究所还与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经常进行研究人员互访、项目合作等学术活动。多年的校外合作经历证实,严谨、踏实的学术作风是获得同行认可的基本条件。在校外做试验,试验的设计、组织水平,工作人员的劳动态度,都不仅仅代表课题组,更代表大连理工大学的形象。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才能获得同行的认可和尊重。同时,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才能顺利把试验做好。在校外基地工作,时间非常紧张,因此,应提前准备认真、详细的试验方案;试验基地一般都设在郊区或者乡下比较偏僻的地方,许多试验器材、试验仪器无法在当地购买,所以应提前购买、落实。另外,应与合作单位以及试验工人互相尊重、互相体谅,才能把试验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只有认真做实验,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才能证实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才能获得合作单位长久、持续的支持。与校园内相比,校外基地的生活、工作条件一般比较艰苦、单调,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尤为重要。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最好动力,同时,多方面发现、发掘试验基地的优势,也是提高同学们士气的好办法。

(三)探索试验仪器的有效管理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水环境研究所的试验仪器购置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学科建设经费;二是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近年来,水环境研究所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城市透水面集水效应现场试验、砂基透水砖研制和物理性能试验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拥有多套可用于现场试验的移动式降雨模拟设施,并已建成拥有MX-2010地貌仪、坡面径流量含沙量动态测量系统、RR1008土壤水分自动测定系统、TYE-2000B压力机等先进设备的水土保持试验室。“水环境研究所水土保持试验仪器设备登记表”根据已有仪器分类登记,定期更新,发到研究所每位学生手中。这样,学生在设计试验方案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另外,由于仪器的详细参数、入库时间、点验状态等项在登记表中都有详细说明,可以促进仪器的妥善保管,防止公共资产流失。水环境研究所一直鼓励和支持自主研制专业试验仪器,2006年以来在水土保持方向上已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试验室日常工作由专人负责,借用仪器须履行登记手续,新购仪器及归还的仪器须及时登记入库,以使现有设备发挥最大效益。

二、改进研究生指导办法

掌握合理的指导方法才能顺利地培养出多层次、合格的研究生人才。

(一)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目前,作者承担“流域环境保护与管理”、“水文水资源水环境领域研究进展”中“水土保持研究进展”两部分内容。教学实践中,将基础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吸收本领域内国内外研究前沿成果,凝练和提高多媒体课件,形成内容完善、知识新颖的讲义,以发展和完善课程内容;同时通过讨论式教学、报告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将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启发式、互动的授课方法,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作者主讲的“流域环境保护与管理”是面向水利工程学院的专业选修课。2013年有30名硕士研究生选修该课程。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每次课均由主讲教师课堂授课;期间也通过上课提问、优秀论文演讲等措施,与学生互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还通过课间5分钟欢乐视频,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通过课程论文写作,确保绝大部分同学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并使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同学有所创新。“流域环境保护与管理”共7章19节,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布置课程论文题目,每位学生可选其中一节为题。选题时可2人选同一题、分别写;多人选同一题者,以主讲教师最早收到的前两人的邮件为准。要求学生写作时,广泛阅读文献,紧密结合课件,采用综述的写作方法,对课堂讲课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其目的在于巩固和扩展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基础知识。如果撰写的课程论文与已有教材或者已发表期刊论文的重复率达20%以上的话,该论文以0分计。课程快结束时,评选出5篇优秀论文,并让这些优秀论文的作者上台,每人作8分钟演讲。由于一直严格贯彻以上的课堂纪律,严格中彰显公平,加上任课老师认真备课,该门课程的讲课效果较好,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志向和能力确定不同的指导方案

第3篇

关键词:水文测验;监测资料;管理;对策

概述

水文监测资料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之一,是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数据资料。它被广泛应用于防汛抗旱、江河治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修复、水科学研究及其他国民经济建设。长期以来,水文监测资料主要以《水文年鉴》、整编成果的纸质文档形式,分别储存于各基层水文管理部门与其上级单位;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许多单位都建立了水文资料数据库,方便了资料的检索、查询与提供;在适时水文资料的传输、处理方面,有的单位实现了水文资料的自动测报。但是,根据水文资料的获得、作用及特点,在管理、共享方面应有与时俱进的对策,充分发挥水文资料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广大水文职工谋福利。

水文监测资料的获得、用途与特点基本水文监测资料,是由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监测,并经过整编后的资料。主要有水位、流量、泥沙、气象等观测项目的成果。

水文监测资料的获得

基本水文测站是国家水文站网中的一个单元,主要负责基本水文资料收集、报汛等。根据设站目的,通过查勘,选择有较好控制的测验河段,设置基本水文勘测断面;分析测验河段水文要素的变化特性,制定相应的测验方案;采用先进的测验技术、仪器与设施收集各种水文要素的原始资料;实测的水文监测原始资料,只能反映水文要素的局部或某一时刻的特性,具有时间上离散、空间上孤立、项目上单一的缺点;必须按科学的原理、方法,统一的标准、规格,整理成系统、完整的水文要素过程资料,以简明的图表形式汇集成册,确保其完整性、可靠性与一致性。并经过审查、汇编,以纸介质文档(水文年鉴)或磁介质文档(电子文档)等形式刊印或贮存,便于提供使用。

水文监测资料的作用

水文监测资料是水利及一切与水有关联的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通过水文站网,采用水文测验方法取得的各种第一手基本资料(或称数据),包括水文原始记录和由记录整理汇编成的水文特征值统计、各种水文资料报告等。基本水文监测资料由国家设立专门水文机构长年累月地收集和整编,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能满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研各部门的需要。

长期以来,水文监测资料在水利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防汛抗旱、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维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3 水文监测资料的特点 水文资料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且不同项目的资料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系列具有长期的连续性,能反映水文变化的全过程,便于探讨其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实测的数据具有准确性,能充分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发挥资料的实用价值;水文测验和整编具有统一的标准,能保证资料的质量和通用性,便于在同一基础上进行资料的对比、分析和得到正确的结论。

2 水文监测资料的储存管理与提供方式

2.1 储存管理 我国大部分水文部门的水文监测资料,一般分两级管理。一级是基层水文管理单位负责原始记录,整理、整编成果,以及刊印资料的管理;另一级是基层水文管理单位的上级单位负责整编成果、刊印资料的管理。即:基层水文管理单位(地、市局,或分局)负责自记图纸及水文观测记载簿,流量、泥沙测验原始记录,逐时水位、流量、含沙过程线图,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手工整编成果、刊印资料等的储存与管理;基层水文管理单位的上级单位(省局)负责整编、电算、刊印成果的储存与管理。

水文监测资料的贮存形式,一般分为纸介质与磁介质两种。纸介质与磁介质资料在市级和上级水文机构,都设有专用的库房,具有良好的管理环境和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水文监测资料的借阅与应用,均要通过相关的领导许可及经办人员的签名。

在磁介质资料的管理方面,江西水文在全国分布式水文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原有MS-DOS平台下的程序,开发研制了基于WINDOWS平台下的水文数据库,可以将库中的数据转换成相应的EXCEL表格,满足了现代新的办公软件下的使用,为水文资料更广泛、高效地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方式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基本水文测站都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为收集原始资料提供了技术保障。水文监测资料整编程序,也由原来本省编制的水文整编程序,换成了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编制的《南方片水文资料整编程序》,方便统一水文数据库建立。

提供的水文监测资料主要是逐时成果、逐日成果、极值成果、多年统计成果等资料。1987年以前,向社会提供水文监测资料,采用每年刊印的《水文年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运用,1988年后停止刊印《水文年鉴》,一般以磁介质的方式向外提供。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文数据库,完善了数据检索、查询系统,方便了水文监测资料的提供与使用。

3 管理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水文监测资料的应用方面,只重视水文监测资料的提供与管理,没有进行分析、研究,使得水文监测成果的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其潜在的作用与优势没有充分地发挥;二是早期水文监测资料是手工整编,没有进入数据库,检索、查询困难,共享程度低;三是水文监测资料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 管理与运用的对策 4.1 深加工,增强水文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

加强对水文监测资料的深加工、拓展水文服务面,是增强水文发展实力和提高水文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水文要转变观念,在重视测验整编的同时重视测验成果的分析研究,既要注重收集资料,又要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和水利建设需要,对水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深加工,增加成果的技术含量,由向顾客提供基础水文监测资料转变为提供研究成果,提高水文服务的经济效益,将资料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

4.2 重开发,提升信息管理水平

对现有水文数据库进行升级和查漏补缺,根据水利发展的新思路,开发提供深层次信息的数据库查询、加工软件,完善水文监测资料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为水文监测资料的存储、加工、管理和共享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满足各个层面的需求。

强管理,让顾客满意

加强水文监测资料的管理,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以热情、快捷的服务方式,让水文顾客满意。同时,要严格按照水文资料保密的规定,在提供资料的过程中,对资料要严格依照有关规章、程序,做好特殊水文资料的保密工作。

5 结语

随着《水文条例》的颁布实施,水文监测资料的管理和应用有了法律法规的保障。全国水文监测资料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在可预见的将来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达到水文监测资料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参考文献:

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关于水文资料使用管理办法

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212;X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38

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具有防洪、发电、供水和灌溉作用的水利工程系统,对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对地质、气候、水文等造成了影响。为了促进水利工程的长期发展,必须及时对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1 水利工程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为了深入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结合水资源的再生与无污染等特点建设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环保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对气候与大气的影响

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对当地气候条件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影响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相关数据显示,房屋人口密集的空气通透性明显低于水面上空空气通透性,而且紫外线也比陆地上高,气温相对较低。一般当地的气候情况与当地大气环流具有很多关联,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给当地气候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大气的影响。大气影响是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最大影响,而且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很多国家已经把该问题列为生态整治问题。从我国当前的现状来看,由于我国很多电站都建立在峡谷水库,不会占据森林面积,所以对大气的影响不大;二是对降雨的影响。在水库区域中的水量储蓄较充足,但由于修建水库时,很多水直接照射阳光,增加了降雨量。虽然水库附近降雨变化不大,但对周围很多区域产生了很大影响,降雨量较大;三是对气温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工程区域的很多地面都变成了水面,提高恶劣能量交换力度,改变了气温,导致平均气温有所上升。

2.2 对河流水文系统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流水文系统的影响较大,主要受水库建设影响。只有充分利用好水匣和水库,才能及时改善河流的航运条件,进而充分发挥河流航运价值,促进河流航运产业的发展。同时水匣与水库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灌溉、排涝储蓄洪等作用。但是水利工程的大幅度建设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如果建设水利工程时,不能合理操作,就会产生各种发展问题,给水资源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上游水利过度拦截水量,导致下游水资源不断减少,水位下降,严重时将造成断流。在此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较多的泥沙淤积和海水倒灌,对农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水资源污染。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改变了原始河流状态,增加了下泻流量,容易扩散污染物污染,沉降作用不明显。

2.3 对土壤土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完成建设后,经常会改变沿岸水体的性状,一般会增加水库周边区域水位,此种情况下会浸没该区域土地,直接改变了土壤性质,一般会造成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另外,随着水利大坝的成功建设,还会产生地震、渗透滑坡等地质灾害,尤其是大型水利水库,主要原因是大体积蓄水增加了水压,在水压作用下,断裂面与岩层裂缝会受到软化,进而破坏岩层和地壳的应力,从而产生地质灾害。

2.4 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河流水质密切相关。河流清澈程度与水体沉降具有很大作用,只有充分沉降时才能发挥作用。但是一般水中杂质要沉降,必须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减慢河流水速度;二是延长滞留时间。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改变了水流速度,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衍,导致水体越来越浑浊。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及时扩散水中污染物,容易造成水质问题,使水质质量越来越差。当水质条件较差时,一旦满足不了原有植物的生长需求,就会导致植物在水底腐烂,增加了二氧化碳含量,产生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现象。

2.5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是水生生物的主要生存环境。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生物环境,很多生物如不能适应当前的变化就会死亡,影响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导致水利工程周边的植物大面积死亡,增加了水中氮磷成分,影响了鱼类的繁衍,很多鱼类濒临灭绝,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

3 结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较多,给人们的生存空间造成了较大危害。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将这些问题考虑到水利建设中,结合实际认真处理。同时控制好水利工程建设量,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时建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四川水泥,2015,(10).

[2]司源.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人民黄河,2012,(09).

第5篇

因水而来入清华

洞庭湖西缘的澧县因澧水蜿蜒穿越县城而得名,那里正是雷志栋的家乡。

1954年,长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洪峰,还在上高中的雷志栋也加入了抗洪的队伍。站在城墙上,眼前那一片中犹如孤岛的县城,让雷志栋至今难忘。而这一次的经历也将雷志栋的一生与水联系了起来。1955年。雷志栋从“水乡”走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开始了他50多年与水结缘的学术道路。

1958年9月,国家开始兴建密云水库,雷志栋作为毕业班学生也加入到这项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下工地、做测量、画图纸……在现存的工程设计图中就有一张出自雷志栋之手。

本科毕业时,已获得留校读研资格的雷志栋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参加了国家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滇西北分队的考察工作。在今天看来,雷志栋这一次的行程是难得的旅行路线:从成都入云南,过大理、宿丽江,再至香格里拉。但一心关注水利考察的雷志栋无暇顾及周围的风景。在一张考察途中拍摄的照片上,浅色上衣、深色裤子的雷志栋意气风发。背后的景色却很难让人产生对香格里拉的联想。

读研期间,雷志栋师从施嘉炀教授。名师的指点、自身的刻苦勤奋,让雷志栋的学术造诣突飞猛进。据曾负责水利系教务工作的老师回忆,雷志栋研究生毕业20多年后,仍有人来借阅他的毕业论文。

创新水运行模式

作为雷志栋的博士生,尚松洁认为恩师治学中的最大特点是前瞻性。的确,“前瞻性”贯穿了雷志栋1979年以来近30年的治水生涯。

1979年,雷志栋和水文水资源所的老师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土壤水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此之前,水利系在这方面是个空白;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田水利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水资源紧缺、节水、环境和生态等问题不断涌现,“土壤水”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方向。

上世纪80年代,国外提出的“非充分灌溉”概念得到了国内的认同和重视。雷志栋和项目组教师承接了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和重点基金项目,对“非充分灌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初步形成了非充分灌溉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当时。我国水利界普遍认同的水循环研究和水资源评价的基本问题是“三水转化”,即“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忽视了土壤水在水分运动过程中的参与作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雷志栋和同志们提出了“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四水转化”概念。应用这一概念,他们结合华北地区的观测试验,研究了地下水评价的主要参数,首次论证了地下水深埋下入渗补给的存在及其补给系数,提出了新的潜水蒸发公式,从理论和试验上对给水度概念做出了正确的解释,对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外行看来。加入“土壤水”似乎只是在“三水转化”中增加了一环,但这一环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水运行研究模式。这一模式是雷志栋和项目组教师们在最基础的工程实践中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为了能够研究土壤水的运行规律。大家专门运来土在新水利馆亲自动手、夜以继日地开展试验。

“雷志栋老师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功,是与他从基础工作做起、执著追求分不开的。”与他共事多年的老师们这样评价。

这种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精神还表现在治学的每个细节上。1988年,雷志栋作为第一作者的《土壤水动力学》出版。这本凝结了大家近10年心血的著作是我国第一部土壤水动力学方向的专著。尽管写书的准备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已经相当完备。但雷志栋一直追求精益求精、几易其稿。该书出版后不但获得了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的荣誉称号,而且为该领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国外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1989年到2006年间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被引用次数就达636次。

“认识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一个重大的工程技术问题,需要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积累。”雷志栋说,“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十年成一书。雷志栋认为很值。

结缘塔里木,科研无止境

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雷志栋坚持在水利一线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一直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进行实践。全国6个灌溉面积超过500万亩的特大型灌区中,有4个都留下了雷志栋工作的身影,现场监测试验、做灌区节水改造规划、进行用水管理和灌溉信息化建设……为当地水资源的改善倾尽心力。其中,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工作的时间最长,至今已有17年。

雷志栋与新疆“结缘”于一次实地考察。那次考察回来,雷志栋不无感慨地说:“边疆有人才,但边疆缺技术。”那时,“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没有提出,生态保护的理念也不似今天这样深入人心。在选择进行新疆地区水文水资源研究这个方向时,雷志栋再一次显现出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前瞻性。

新疆的工作从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开始。叶尔羌河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属喀什地区,流域面积8.57万平方千米,绿洲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虽然灌溉面积只占绿洲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却是我国西北最大的绿洲、全国第四特大型灌区、塔里木河四源流之一。那是一片年平均降水量不到北京常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十分之一的沙漠绿洲,灌溉用水大多来自冰川融水和高山积雪。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水资源,让这些“冰山上的来客”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产生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水中含有的盐分会导致土壤的盐碱化,而盐碱化是影响绿洲灌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新疆常常听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水哪里去了?水中的盐哪里去了?这些问题激发了我对解决干旱地区水文水资源问题的决心。”雷志栋说,“而且,当地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水利工作者。他们很辛苦,也乐于为水利奉献,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从1992年开始,雷志栋带着项目小组走进了新疆,每年至少要去2到4次,每年累计要呆两个月以上。刚开始的时候,交通不发达,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要坐72小时的火车,再经过两天才能到达工作地点。每次去具体观测点,一出门就是一二百公里,曾经跑坏了两辆车。在观测点,雷志栋手把手地教当地工作人员如何监测。七、八月的新疆,白天天气酷热,想在树下躲躲,“就有几百只蚊子扑上来”。一年都盼不来的雨水却在野外测量的时候不期而至。

雷志栋和项目小组面临的困难还不止工作条件的艰苦。1993年,新疆发生“2号病”,在疫情没有彻底结束前,项目小组就进入了工作区;上世纪90年代,项目组还在新疆遇到了一些社会不安定情况,相距最近的一次离他们不到10公里;当地医疗条件差,一位教师药物中毒、危在旦夕……这些情况雷志栋都曾遇到过。作为项目组负责人,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除了为大家奔忙。他心里还比别人多了一份压力。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项目组继续工作的决心。

到1998年,项目组不仅建立了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系统,而且研究了当地水资源消耗的过程和机理、绿洲灌区盐分的三个去向,建立了干旱区绿洲灌区“四水转化”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尔羌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原本提出要扩大灌溉面积。项目组应用“四水转化”研究成果对扩大灌溉面积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减少开荒140万亩的建议,既节省了约2.8亿元的垦荒投入,又有力维护了自然生态现状。

在叶尔羌河地区研究工作接近尾声时,雷志栋又开始对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研究,将视野从绿洲内部扩大到更宏观的干流大系统和生态研究上。

塔里木河作为我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内陆河,随着源流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加,干流来水不断减少。大片胡杨死亡。下游绿色走廊濒临消失,具有战略意义的“218”国道受到严重威胁。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雷志栋率领项目组对塔里木河干流的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源流与干流水量演变的分析方法,分析了1955年到1995年源流和干流年水量的趋势变化,提出了干流河道水均衡、水资源转化消耗模型和干流水资源配置方案。是国务院批准投资107亿元的“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项前期性工作。

2002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和《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同时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的项目负责人和《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第二负责人,雷志栋的工作功不可没。

《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项目结题后,雷志栋并没有结束对叶尔羌河地区水资源的分析,而是将分析从对基本问题的探究推进到如何配置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上。这一工作获得了2007年“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在西北内陆干旱区类似绿洲地区可以直接推广应用。

为了能够有更多时间搞好科研,雷志栋的每个暑假几乎都在新疆度过,每个双休日都会到办公室工作,春节期间也少有休息。而今,这已经成为雷志栋的习惯。每天早饭过后,他就会来到办公室,“为我们这个专业做点事情,协助年轻人做点事情”。

采访手记:

第6篇

关键词:大坝 建设环境 梯级规化 环境评价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为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表明在未来20年中,在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与合理配置、防洪、满足电力供应等方面的要求,仍然需要建设大坝。但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空前的关注,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认真地考证、研究、推迟,甚至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中止或放弃新的水电开发方案。

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日益受到关注,“怒江水电开发规划”、“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建设”、“岷江杨柳湖水利枢纽工程论证”等项目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受到社会的热切关注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需要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大坝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流域可持续发展,实现水利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如何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未来大坝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可以预见,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将成为未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限制性因素。

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引入,对促进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起到巨大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为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从法律角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评价工作主要基于影响预测评价,由于生态环境影响效应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对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基于概念性的评价,较少考虑工程实施后运行期内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以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退化,以及相应的恢复措施等,对生物及其生境的影响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

随着科技与认识水平的提高,建设项目环评已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环境保护要求,其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对流域规划环境评价提出要求,而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基本上属于空白,只在一些流域或区域进行了概念性的工作,尚无完整的评价理论、技术、方法与标准体系。

开展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既有政府管理部分的要求,也有流域开发利用的客观需求。近年来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区域环评、规划环评、战略环评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开展大坝环境影响回顾评价研究,总结已建工程建设及其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程度范围,及工程建设中采取的生态效应舒缓措施的有效性,对于系统认识大坝建设淹没、阻隔、径流变化对生境、生物多样性、水质、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认识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真实”影响,提出针对性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非常重要,对于未来设计建设生态友好型的绿色大坝,提供系统的基础数据。

通过对大坝环境影响回顾评价研究:

(1)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大坝在多年运行后,在生态环境方面带来的利与弊;

(2)为改善环境及大坝的管理、运行等提出建议和措施,减少不利影响;

(3)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在未来会发生巨大 变化,对诸如大坝之类的工程建设,其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从中总结以往的经验和 教训,树立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和工作思路;

(4)将获得的科学成果转化成文化意识形态的文章及书籍,在大众宣传媒体上作好宣传,使公众对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水资源的综合开发需要对生态环境因素作全流域综合考虑与评价。在经过大坝环境影响回顾评价研究,总结已建工程建设及其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程度范围,及工程建设中采取的生态效应舒缓措施的有效性的基础之上,以某典型流域开发规划为例,把生态环境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指标体系、关键影响因素等开展系统研究,最终得出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水利水电工程环保标准体系。从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阶段的环节,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双赢。这是开展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大坝建设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研究

在实事求是的调查基础之上,对我国大坝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开展回顾性评价,从规划、建设、运行等层次分析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两个层次来开展研究工作

(1)开展中国大坝建设与生态环境影响系统调查;

(2)通过案例分析开展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敏感问题 的分析;

1、建立中国大坝建设与生态环境影响案例库 在系统收资的情况下,选择代表性的大坝,综合考虑大坝规模、开发目的、运行方式、河流生态环境特征等因素,分析不同参数组合对河流的生态功能与结构的影响。建立大坝环境影响案例库。

2、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回顾评价 选择典型案例,系统分析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目前关心的热点科学问题,从规划、工程建设层次重点分析回顾流域水电站梯级开发规划、水库(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以及已采取的生态减免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主要研究方向:

(1)流域梯级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在对典型流域梯级水电站运行与生态环境影响回顾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典型流域大坝建设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探索流域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对流域开发规划的生态环境合理性进行回顾及分析。

(2)水文调节变化对生境的影响回顾评价 水文形势的改变对于生境的影响是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针对单一电站(水库),通过对比大坝建设前后长系列水文资料的对比,概括重要的生态水文学指标的变化,结合指示性生物的种群变化,分析生境变化对于生物生长史、种群与数量的变化的影响。或者通过系列遥感数据对比,分析生境的变化 。

(3) 河流湖库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河流湖库化是大坝建设的最直接影响,特别是建在流域下游的水库,湖库富营养化是水库的主要环境问题,总结水文周期变化、污染源等与水质及富营养化的关系,为水库的运行管理、水源地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3、大坝建设的社会影响回顾评价研究 包括投资型移民安置赔偿方法的研究、遗留问题解决方法、替代方案的研究、移民新村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理论方法研究。对社会、文化、历史、文物、民族的深层次影响的回顾评价。 三、梯级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梯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不同于单一工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空间尺度上,评价时空范围的准确划定是关于评价能否真实反映其影响的基础,对流域开发规划一般认为以流域的界限为评价的空间范围,如果考虑到对一些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河口也应包括在范围内。范围较单一工程广阔的多。

(2)在时间尺度上,梯级开发评价应在流域规划阶段,并贯穿流域规划的整个阶段。 由于我国江河的早期开发,大多没有考虑环境影响,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对一些已进行了一定程度开发的流域,不能仅局限于对规划期内的影响,还要考虑到过去、现在、将来的影响。流域内众多的开发项目,后期开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在先期开发项目对环境影响基础上的迭加(包括加和作用和协同作用)。

(3)在评价内容上,与流域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与流域的整体环境目标相一致,强化电站间以及流域中其他开发项目对环境的协同作用和加和作用,重点评价这些项目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累积效应及累积影响。

(4)在评价方法上,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是评价的重要基础,但传统是重点评价工程项目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对累积效应的评价考虑的很少,而累积效应的评价是流域环境评价的最为显著的特点,流域梯级开发也不例外。

(5)在评价的目标上,流域的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流域开发的重要目标。最终目标是:使累积影响最小化、综合影响最小化。(曲面极值的求解问题)

累积影响最小化其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累积度最低——累积度反映了流域开发环境效应或影响在时空尺度上的累积程度,累积度越低,流域开发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损害越小。

累积区最小——累积区的大小反映了流域开发环境效应或影响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累积区愈小,流域开发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就愈小。

累积频率最低——累积频率反映了流域开发环境效应或影响在时间上的分布范围;累积频率越低,流域开发对生态环境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就越小。

总之,梯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要树立流域水量、水质、水能统一管理的概念,树立流域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概念,综合考虑开发活动间的相互影响,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

流域梯极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除具有已知的共性外,还有如下特征:

(1) 影响的群体性

综合开发有利于发挥梯级群体的优势。以防洪为例,由于流域洪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各梯级水库容积与淹没损失等差异,进行梯级群水库统一防洪调度,能达到有效拦蓄洪水、调度灵活、效益好、损失少的效果。一般梯级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大于单项工程的影响之和,还是小于单个工程影响之和,应视具体情况研究而定。这就是梯级水库对环境影响的群体效应。梯级开发在航运、发电、灌溉等功能方面,对生态环境有利影响的群体效应与防洪工程的群体效应也是一致的。

如:奚落渡巨型水电站(12000MW)为例,经该电站调节所引起的不稳定流,日变幅达4500个流量,相当于金沙江多年平均流量,使下游河段航运及生态环境受到极大影响。在金沙江流域规划时,布置了一个反调节水库———向家坝电站(6000MW),基本消除了奚落渡水电站不稳定流下泄对下游河段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发挥梯级水库对生态环境有利影响的群体效益,是在系统学指导下,以统一调度、宏观控制来实现的;而减缓梯级水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则多是在梯级工程的布置上,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的。

(2)影响的系统性

河流梯级开发为流域建立了一个工程群—社会—经济—自然的人类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组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的集群。在这个集群中,人和工程对环境的作用与干扰大大加强了,它对环境的影响性质、因素、后果都是系统的。在这个人类复合生态系统里,若工程群规划得当,实施得力,就能与自然相协调、相融合;反之,这个系统将是不稳定的,甚至工程群对这个系统主体的人,不是带来利益,而是造成灾难。

(3) 影响的累积性

梯级开发对环境影响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累积性。有些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不仅受一个工程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梯极其它工程的影响,这些影响具有叠加、累积性质。

如:红水河梯级开发对水温的影响,就是一例。

红水河共分10级开发,从上游到下游为:天生桥一级、龙滩、岩滩、大藤峡等。抬高水位在100m以上的有天生桥一级和龙滩,库容最大、水库最深的为龙滩电站。

天生桥一级库区河段,多年平均水温为19.8℃。龙滩水库河段,多年平均水温为21℃。天生桥一级和龙滩梯级,水库水温都具有稳定分层特性。天生桥一级水库下泄水流使龙滩水库入库年平均水温降低3.9℃,降低最大达6.3℃。龙滩水库不仅受本身建库的影响,且还受天生桥下泄水流水温的影响。而岩滩水库则同时将受龙滩和天生桥水库下泄低温水的累积影响。

(4) 影响的波及性

流域梯级开发对环境影响的范围,一般比单一工程对环境影响所涉及的范围大,它所影响的区域,除固定的影响区、常年影响区外,还随工程的施工与运行所涉及的范围而不同。如:红水河梯级开发,不仅对红水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对红水河上游、下游以及有利益关系的跨流域、跨地区产生影响,如对贵州、广东等省的社会经济影响较大,对珠江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冲击也较大。

(5) 影响的潜在性

单个梯级对环境的影响虽也有潜在性,但易于区别与防范,而梯级开发对环境潜在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

在流域已建几个工程情况下,如诱发地震、塌岸、滑波,潜在着三者同时发生的可能性,也存在着几个梯级同时诱发地震的可能性。

对水库水质如泥沙的富集作用,使有毒、有害物质沉积于水库,这些物质可能是潜在的二次污染源,要预测它对水生生物及人体的危害,及其发生区域、时段、条件,以及梯级间的相关影响、叠加作用、链锁反应都是十分复杂的。

景观资源也具有潜在性,只有在开发利用后,这种潜在效益才显示出来。

四、梯级开局对流域环境的影响及对流域资源构成的影响

河流的不同梯级开发方式,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特别是控制性水库的布置、开发时序,对流域的环境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如果高坝大库兴建在上游、中游或下游则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

高坝大库修建在上游 ,对流域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该梯级本身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以及水文、泥沙情势、水质水温变化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影响。

红水河梯级开发正好是龙头水库在上游,这种布局对流域环境影响最明显的是防洪和泥沙,提高梯级电站的综合出力。

龙滩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占红水河流域面积的71.3% 。可将西江下游现有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40年一遇。龙滩水库对下游洪水的削峰作用,提高了下游各梯级的防洪标准,减少了库区淹没损失。

珠江流域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8千多万吨。天生桥一级、龙滩水库兴建后,每年将有4千多万吨泥沙淤积在水库内,这将大大提高以下各梯级水库的使用寿命。

上游河道坡降大,河谷狭窄,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因此在上游修建高坝大库,淹没损失所造成的经济影响一般较中下游为小。

☉ 高坝大库修建在中游,中游是上游与下游的过渡地段,随着工程所处位置的不同及其对流域的控制程度不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具有过渡的特性,即一方面具有高坝大库建在上游的特性,另一方面又有高坝大库建在下游的特征。

以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为例。设计蓄水位170m。由于它处于中游地区,能找到腹地形成大库容,可为下游防洪地区和灌溉用水地区调节径流,拦蓄洪水。但在1958年兴建丹江口水库时,由于移民一时难以安置,故工程初期蓄水位157m,减少20多万移民。 汉江流域现已修建了石泉、安康、丹江口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从现有汉江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可知,中游地区兴建高坝大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是全流域的。它既承接上游石泉、安康等梯级水沙情势、水化学特性、水生物变化对它的影响,又对库区周围及下游地区的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高坝大库修建在下游,流域下游一般是流域经济发达的地区。河道坡降小、水面宽,交通方便,工、农业较发达,城镇多、人口密集、污染程度大是流域下游河段的共同特性。在这个河段修建高坝大库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是:对流域水沙情势控制强,特别是对洪水的控制作用及有效性都很高;库区淹没损失大;移民问题大、对河口地区的影响大;对流域水生生物和社会经济具有全域的影响等。

例: 五强溪水电站位于湖南沅水下游,它的兴建对下游沅水末端及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均产生深远的影响。在56年编制的《沅水流域规划报告》中,该电站正常蓄水位160m,要淹没耕地近3.6万hm2,迁移人口38.1万人。72年,对沅水中下游河段规划进行复核,研究了降低五强溪正常蓄水位的方案。从78年起,对正常蓄水进行了反复论证,到 86年才确定正常蓄水位108m。1986年开工,至1997年,搬迁人口总计120407人. 五强溪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淹没所引起的移民及环境问题,它并非是一个在经济上、技术上最优的方案,而是折衷和相互妥协的产物。

当前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对渭河影响的反思也是类似问题。

☉ 闽江水口水电站、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都建于流域下游。水口电站对闽江河口地区的影响,小浪底拦河、拦沙对下游河势稳定的作用及对河口地区的影响,水库严重富营养化的倾向等,都具有下游河段兴建高坝大库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典型特性。

梯级开发对流域资源构成的影响

1、资源构成的变化特点

河流梯级的开发与水资源的利用,实质上是通过工程措施把资源从一种生产领域转移到另一种生产领域的过程。河流水资源的开发,防洪、灌溉,可提供廉价电力、改善航运、发展水产养殖、供给生活用水等,对流域的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随着大坝的兴建,水库的形成,土地、生物、矿产资源均可能减少。这种资源构成的变化,有些是不可逆的,有的将转化为另一种资源,如土地资源的淹没,可能转化为水面资源和景观资源。

☉ 如: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流域梯级开发应把土地资源的损失减到最小。要合理配置和利用有关自然资源,充分利用梯级形成后的水面资源和景观资源,要把资源的永续利用作为流域规划评价的目标之一。流域的开发与治理,同时为劳力资源的利用与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机遇。

2、生态系统的冲突与平衡

☉ 一条河流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是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流域梯级开发则破坏了这个系统的平衡。随着大坝的兴建,从陆生生态变成水生生态,而这种变化是在短期内完成的,变化是急剧的。

☉ 水库蓄水后,水位抬高、水面扩大引起坍塌、滑坡,库岸在经历一段再造过程后,才能达到新的平衡;梯极的兴建,打乱了原有河流的输沙平衡,河流的冲淤都需经历一个过程才能恢复原来的输沙平衡。

☉ 总之,梯级开发将破坏原有的河流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变化是急剧的,新的生态系统可能引起物种资源生境范围的缩小,资源配置的调节及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河流原有生态环境的状况、工程规模、社会的干扰及人为控制程度。 当代水工程建设的实践证明,维持与保护河流的生态平衡并使之良性循环,是河流规划应遵循的准则,水资源开发利用只有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才是可取的。因而,水资源开发应把环境可承受程度作为临界尺度。

3、社会结构的解体与重构

☉ 流域的梯级开发,密切地关系着流域内各地区、各部门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实际利益与生活环境质量。不同的梯级开发方式对流域不同地区各用水部门的满足程度、资源损失、淹没地区的影响、受益地区的范围及数量都是不同的;而效益与损失的复杂性,常常被局部服从整体所掩盖。在资源水利的理念下,水资源也是有价值的,各地区、部门对水资源的利用又是以转化或牺牲其它资源为代价的。

☉ 因此,流域规划评价要正确处理上游和下游、近期和远景、蓄与泄、水量与水质、本流域与临近流域的关系,并协调不同部门用水要求;流域的规划,梯级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经济、社会问题。流域规划的过程应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并考虑地区利益以及环境质量进行综合选择,这种选择应当体现民主和公平的原则,特别要考虑受到不利影响地区群众的利益。

☉ 流域的梯级开发为满足全流域工农业用水提供了可能。由于河流天然来水量的随机性及时空分布的不均性,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时,往往要以淹没一定的土地来换取蓄存水量的容积。而河流梯级开发对流域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首先是由于淹没及移民所引起的,移民要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存的家园,他们在心理、生活、经济等方面都将付出代价,对他们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 水库淹没使原有社会结构解体,特别是大型工程的兴建将导致原有行政区划、村落结构的解体,而梯级电站建设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是随着梯级工程的兴建而变化的。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取决于梯级规划方案的优劣以及第一期工程的实施效果。若梯级开发方案全面规划了水库淹没后的社会重构有关问题,若在第一期工程实施中,移民和当地政府及群众获得了实际利益,就有利于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建立,反之,将导致区域社会经济的不安定与不稳定。

因此,梯级开发对经济系统的影响较单项工程的影响更加复杂和深远。转贴于 五、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指标体系研究

☉ 遵守流域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流域环境的自然条件和相互作用性、多目标性、动态性特征,进行水资源开发的环境成本分析和评价。用动态的发展模式分析经济和环境因素,以环境系统规划与综合管理为主要指标,逐步建立起一套定性,定量因素相结合的评价理论方法,改进和创造适应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发展模式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1、水利水电规划环评中环境热点问题调查与分析

研究目的是为水利水电规划环评确定评价范围与评价重点。水利水电规划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以流域为例,包括流域开发利用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等。这些规划包括的内容都不同,对流域环境的影响的程度范围也不同,而且这些规划间又存在必然的联系,调查分析不同规划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便于不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的放矢,也为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建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 对水利水电规划分类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 全流域水质、水量、水能统一管理条件下,水利水电专项规划重点环境问题调查分析。

2、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水既有资源属性、又有环境属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必须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而目前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都没有系统的研究。同时,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是科学制定水利水电规划的前提。

其涵盖范围包括: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等内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3、流域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总体的累积效应与累积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

☉ 在回顾评价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典型流域大坝建设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总体的累积影响;探索流域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

☉ 流域的开发不仅包括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同时还包括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这些开发尽管都在一定的规划基础上开展的,但从单一规划的角度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小的影响,但不同的开发活动的迭加,往往会产生加和效应或协同作用,会产生“崩裂性影响”。累积影响评价是流域开发规划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我国流域现已开发流域的规划环评,建立系统的评价方法技术非常迫切。

4、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

☉ 通过国内外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的调研,根据“环评法”要求,建立项目开始、执行、跟踪等一系列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能够体现水利水电规划特点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 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信息的采集。

☉ 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的国内外比对研究。

☉ 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六、生态友好的绿色大坝建设与运行的生态准则研究

1. 水文要素变化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机制研究 在宏观上对比长时间和大空间跨度的水文要素变化和生物资源的消长规律,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造成的水文情势变化及泥沙冲淤变化的程度和方式及其对生物资源的影响;微观上则根据不同生物对水力学条件的趋避特点,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形成的水力学环境(流速、流态、坝下径流调节等)对重要生物资源的影响,探讨水利水电工程作用与重要生物资源的生态水文学机制。

2、对重要生物资源不利影响的主要补偿途径研究 针对主要受影响的生物种类和对其产生不利影响的关键因素,重点开展:

☉ 重点生物资源生境再造技术(人工栖息地)

☉ 基于生态水力学的径流调节补偿技术(如人造洪峰、下泄水温调节工程与径流调节技术)

☉ 岸坡生态水工学技术开发

☉ 水工建筑物的过鱼设施技术(鱼道、鱼梯、鱼闸等),鱼道水力学、诱鱼、导鱼技术等。

3、生态友好的绿色大坝建设生态准则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确立大坝建设与水库(电站)运行的基本生态准则,包括最小下泄生态流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建立适应河流生态恢复的生态水文调度,以及基于生态水文与工程调度相结合的新型水库调度准则等。

第7篇

关键词:遥测;水位计;应用;水文巡测

中图分类号:P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14-1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水文遥测站中的水位计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其遥测数据更为准确,读取更为方便,对水文巡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应用使得水文巡测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让水情部门可实时作出有关的预报,预防有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指导人们进行生活生产合理安排。

1 遥测水位工作流程及其应用

1.1 工作流程

遥测水位计作为水文遥测站重要组成,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水位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传输、接收与处理等构成的,数据采集设备通常运用气介式与接触式这两种方式对水位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遥测终端机运用GPRS或者超短波传输给接收中心。一般各巡测点河流的水位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可依照时间绘成水位过程线,为水情部门提供可靠数据信息,并作出准确实时预报,同时,运用遥测水位计,可让很少的人来守站或者无人守站,并进行全天候的工作,遥测水位计还具有自动监测及防雷能力,不仅有效节省了人力及物力支出,还能有效指导人们工程建设、防洪防涝及生产生活的合理安排。

1.2 遥测水位计巡测应用

原来水位计是机械式的水位计,仅能记录不能传输,这样会使没人值守站点的流量巡测存在很大盲目性与随机性,测得的流量时空分布不是很合理,其洪峰流量也经常不能实测到。对原有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可知,原来巡测的最大流量要比实际洪峰流量值要小得多,其关系的延长幅度经常高于50%,这与水文规定最大延长幅度为30%是极不相符的,资料质量的可信度非常低。而运用了遥测水位计之后,依据其传输水位过程,可有效确定流量测验最佳的时机,快速掌握水量变化。像某巡测点所记录的洪水过程及其分布情况,就准确预测了即将发生水情,有关巡测人员依据站点水位变化,制定了有关的巡测方案,并在洪峰顶部及底部进行了流量实测,此洪峰为该站点本年最高的洪峰,而且本年此河流所发生全部洪水均被完整实测,有效提高年度资料进行编制的精度;而通过水位流量的分布可知,其分布是合理的,延长幅度在有关要求规范当中,而且定线精度远远高于水文巡测的规范精度指标,其准确性要归功于遥测水位计的应用。像遥测水位计中的气泡水位计,不仅适合无人值守站点测量,而且还不需要建设测井站房,非常适合滩宽淤积无法修建水位测井地区,节省了建设费用,加强水文巡测准确性。

2 水文巡测历年分析以及遥测水位计指导作用

2.1 水文巡测历年分析

对某巡测点原有的机械巡测水位资料,以及近些年的遥测水位资料进行对比,经过分析之后可以看出,自从使用遥测的水位计开始,实测洪峰流量、定线精度及测次分布等方面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原来机械水位计测量时,并没有实测到一年内最大洪峰的流量,其延长幅度高于50%,而水位流量的关系曲线误差也远远在定线精度之上,并且流量测次比较少,绘制出来的分布不是很合理,没有完全记录及掌握水流量变化全部过程。运用了遥测的水位计之后,运用水位计监测的功能,可及时了解各巡测点水位的变化情况,并组织有关人员依照合理路线实施流量巡测,这样不仅能掌握所有水量变化的情况,还能实测最大的洪峰流量,其延长幅度在20%以内,流量测次的分布为合理的,而定线精度提高也比较大。

2.2 遥测水位计的洪水巡测指导作用

通过新疆河流特征以及有关的水利工程建设来看,通常巡测站点应设置在其流域降水较高的区域,这些区域的洪水成因是相似的,并发生洪水时间也具有一致性,基本是以暴雨洪水及季节性的融雪所造成的,运用遥测的水位数据可对不同站点洪水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掌握洪水变化的过程,以制定出合理巡测的路线,以及恰当巡测的时间,从而有效掌握每个站点洪水巡测的情况。经过该河流各站点巡测的信息,得出此河流洪水特性,洪水不同类型,依据这些洪水类型可能发生的时间,以及所经历的时间长度,并结合有关实时数据,对巡测路线的河流水情制定出方案,尽量在最佳时间获得巡测点洪水过程。例如2011年此河流的5个巡测站洪峰的流量均出现在一天里,并且洪峰发生时间相隔较大的为5h,而通行的时间累计能够达到最长3.9h,经过比较可知,其相差1.1h,这说明测流的历时是较短的,大部分时间主要花费在了路途上,自巡测点1至巡测点5这段路途上,每个站点的停留时间要小于半小时,在这里对巡测时间与路线进行合理安排,可以说是洪峰流量进行测验的核心,并且经过常年巡测,从洪峰流量所出现路线与时间来判断,其中2个巡测的站点是无法及时了解及掌握其洪水过程的,停留时间是比较短的,并且不现实,需要对这两个站点另外制定有关的巡测方案。

对较为险阻地方可以运用气泡水位计进行巡测,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水文巡测情况,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水文巡测方案,并指导有关防洪及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说,在水文巡测中,遥测水位计发挥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3 结束语

遥测水位计的应用,不仅有效改善了原来机械水位计误差大问题,还实现了无人值守远程的监测,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通过遥测水位系统的传输功能,将数据信息及时发送给接收中心,有关人员通过这些实时信息,对河流巡测站的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及时了解掌握,可有效指导水文巡测的合理开展,并对水情作出准确判断,制定合理措施,加强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WFH-2型细井式遥测水位计在黄羊河灌区的应用[J].甘肃农业,2009,(10).

[2] 杨先红.遥测水位计在水文巡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09).

第8篇

关键词:QUAL2K;水质风险评价;系统集成;水质模拟;老灌河

中图分类号:TV122;P3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6-1093-04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the demand of water quality risk assessment is rapidly increasing as well.In this article,we chose the one-dimensional steady state water quality model-QUAL2K model,which has small data demand and is broadly applied to river network model,to simulate the water quality and evaluate the water quality risk.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odel development process,improve the calculation efficiency,optimize display effects of model results,and achieve the application in water quality risk assessment,we transformed the QUAL2K model into B/S architecture system integration,utilized ArcGIS platform to achieve the visually dynamic display of water quality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matic map production,and then proposed the water quality risk assessment method from the water quality risk probability based on time step water quality simulation results.The method can provide th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Key words:QUAL2K model;water quality risk assessment;system integration;water quality simulation;Laoguanhe River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大,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相当丰富,但我国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衡、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适应等特点。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工业化的发展迅速,水质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导致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制约日益突显。河流作为工业和生活等用水的主要来源,其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定量评估河流水质风险的需求也显得尤为突出。

河流水质模型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管理中,包括污染物的模拟和预测、水环境管理规划与水质评价等方面。利用数学模型对河流水污染进行控制是十分有效的,它可以分析各种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状态和演变规律,为流域水环境优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2]。本文遵循实用性、先进性、可行性、简洁性、现实性等基本原则,同时,考虑模型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和模型的广泛适用性,选取对数据需求量相对较少的QUAL2K水质模型为水质模拟与风险评价的模型工具。QUAL2K模型作为一个强大的水质计算模型,在可视化及结果展示方面略显薄弱,因此在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等应用领域未能广泛应用。本研究将针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缺失,建立基于B/S结构的QUAL2K模型,并在利用ArcGIS Server组件,实现河流一维水质模拟与风险分析,具体的模型系统设计框架见图1。

1 模型集成与方法

1.1 QUAL2K模型介绍

QUAL模型于1971年由美国德克萨斯州水利发展部开发完成,QUAL-Ⅰ模型是其最早的形式[3];随后美国水资源工程公司与美国环保局于1972年合作开发了QUAL-Ⅱ模型的第一版,随后根据各版本的优秀特性对模型进行更新;1982年美国环保局推出了QUAL2E模型,通过使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一维平流弥散物质输送过程,并通过反应方程求解河网水质,运用隐式向后差分法求解定常或非定常状态下的水质,但是QUAL2E模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4-8];经过对QUAL2E模型的多次修正和功能扩展,美国环保局又于2003年推出了最新的QUAL2K版本;后来,Pelletier等人[10]在QUAL2K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QUAL2Kw模型。该模型可以在Windows的界面下进行操作,并可以通过VBA程序对QUAL2K模型进行修改。QUAL系列模型能够模拟多个点源和线源的排污、取水,以及支流汇入和流出等功能,也能够模拟简单的水工建筑物,如可以添加多个溢流堰等。该模型能够模拟13个水质指标和3种通用组分等多种指标,通用性强,对数据的需求量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9-14]。

1.2 QUAL2K模型集成

(1)水质模型B/S模式转化。

本研究将QUAL2K模型的EXCEL界面,通过POI进行B/S模式转化。运用JAVA调用VBA计算程序,将原本的EXCEL输入界面转化为基于建模过程导向式的数据输入形式,辅助使用者水质建模,其中数据输入界面包括基本信息、河道信息、初始水质信息、污染源信息、水质参数。河道信息界面需要输入模拟河道的经纬度、河段长度、海拔、曼宁系数等基本信息。初始水质信息需要填入模拟的初始流量值,以及初始的各河道的水质信息。污染源信息通过河道距离查找的形式,按照河道距离输入入河排污口及河道取水的相关信息。模型通过底图查看的功能,可以检查相关信息是否输入正确,并根据相关信息进行修正。能够简化模拟预测的操作难度。模型通过GIS二次开发,有效提高了模拟结果的可视化展示效果。

(2)水质模型封装及结果展示。

运用基础地形数据、河道矢量数据进行区域地形配图,结合河道划分气象、模型参数数据建立水质模型系统,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模拟数据设置和参数选择进行不同时期的水质模拟预测(图 2(a))。系统通过引导式操作步骤,模型运行,得到水质模拟结果。模拟结果展示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生成模拟结果的线性图;另一种生成GIS动态展示动画(图 2(b))。

1.3 水质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Risk)是对自然或人类活动造成潜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度量,其产生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是典型的概率事件[15-16] 。水环境风险评价是评估水环境系统的质量状态超过给定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控制限值的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17],是防止污染事故、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18-20]。本研究提出的水质风险评价对象是监测断面水质类别的概率分布,即根据水质模型时间步长计算得到某计算单元系列水质模拟结果,经过水质评价后,分析其时间尺度上呈现的概率分布。例如计算步长设置5 min,模拟30 d得到每个计算单元8 640个模拟结果,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确定各时间节点的水质等级,参考水质超标率的计算方法计算风险概率,水质未达标时间节点数量为Na,总的时间节点数为NT,则各模拟点位的水质风险概率为P=Na/NT×100%。

根据水质风险评价结果,将不同水质风险概率分级,其中0~20%为低风险,20%~40%为较低风险,40%~60%中等风险,60%~80%为较高风险,80%~100%为高风险。

2 案例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老灌河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上游的一个重要支流,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典型的山区型河道。老灌河发源于栾川县西伏牛山主峰北麓冷水镇小庙岭,介于东经111°01′-111°46′、北纬33°05′-33°48′。从马驹口入卢氏县,向西南温口与五里川支流汇合后折向东南,经朱阳关入西峡县境,流经西峡县桑坪、石界河、军马河、米坪、双龙等8个乡镇,穿西峡、淅川县境,在淅川县老城东双河镇附近入丹江,见图3。老灌河主要干流长254 km,流域面积4 219 km2,属南阳市面积3 266 km2,落差1 340 m。老灌河上游约116 km长处于深山区,两岸山势陡峭,群峰耸立,森林覆盖率达90%。

2.2 QUAL2K模型建模

自然河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较大,水质模型运算时需要将河道依据水动力学和水质特性将河道进行概化,建立合理的河道设置,便于水质模型的结果计算。通过老灌河降雨量和径流量的相关性分析,确定6月-9月为丰水期,1月-3月为枯水期,其余为平水期。将2012年1月-11月的氨氮、化学需氧量、溶解氧三个水质指标的水质监测数据用于模型的率定及验证,得到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三套率定参数,便于用户针对于不同的时期进行参数的选择。2.3 水质风险评价

运用模型系统计算各水期的水质风险结果,运用反距离插值法绘制各水期的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风险评价分级图(图4)。按水质指标分析,对于丰水期溶解氧来说,桑坪镇至米坪为高风险,西峡水文站和张营区域为较高风险,平水期和枯水期溶解氧为低风险;氨氮方面,桑坪镇至米坪风险高,其中丰水期和平水期为高风险,枯水期降低为较高风险,平水期石门水库下游至许营及丰水期西峡水文站附近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质风险,张营断面上下游全年存在较高风险;化学需氧量方面,桑坪镇至米坪为高风险,西峡水文站至张营全年处于较高风险至高风险,平水期杨河至许营也存在较低风险至较高风险。整体而言,化学需氧量水质风险较溶解氧及氨氮水质风险高。

结合流域的调研情况综合分析发现,老灌河地区桑坪镇至杨河区域受到生活污水及企业污染较为严重,应该控制上游企业的排污,同时加快地方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西峡水文站至张营段受到企业排污、城市河道污水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对下游水环境影响较大,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各类污染物对下游水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水质风险对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影响。

3 结论与展望

QUAL2K模型通过系统封装集成后,可以在B/S端进行水质建模与模拟计算,实现基于ArcGIS平台的水质模拟结果可视化展示。集成系统用于水质风险评价方法改进后,可以直观的渲染展示不同时期河道各水质指标超标的风险概率,为水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为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支撑。

QUAL2K模型进行封装集成后能够将该模型技术应用于环境管理的业务化系统平台中,方便更多用户进行本地化的操作应用;简洁的界面设置和系统的本地化设置,降低了使用者建模能力的要求。模型率定和调试是模型应用中的重点,率定调参工具集成于系统平台将大大减少人工调试的成本,这将成为未来模型技术的集成与业务化运行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cIntyre,N R,Wheater,H S.A tool for risk-based management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J].Environment Model Software,2004,19:1131-1140.

[2]Kannel P R,Lee S,Lee Y S,et al.Application of automated QUAL2Kw for water quality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in the Bagmati River,Nepal[J].Ecological Modelling,2007,202:503-517.doi:10.1016/j.ecolmodel.2006.12.033

[3]罗定贵,王学军,孙莉宁.水质模型研究进展与流域管理模型WARMF评述[J].水科学进展,2005,16(2):289-294.(LUO Ding-gui,WANG Xue-jun,SUN Li-ning.Progress in study of water quality model and review ofriver basin management mode-l WARMF[J].Advance in Water Science,2005,16(2):289-294.(in Chinese))

[4]Park S S.Lee Y S,A multiconstituent moving segment model for the water quality predictions in steep and shallow streams[J].Ecological Modelling,1996,89:121-131.

[5]Park S S,Uchrin C G.A stoichiometric model for water quality interactions in macrophyte dominated water bodies[J].Ecological.Modelling,1997,96:165-174.

[6]Park S S,Na Y,Uchrin C G.An oxygen equivalent model for water quality dynamics in a macrophyte dominated river[J].Ecological Modelling,2003,168:1-12.

[7]Anh D T,Bonnet M P,Vachaud G,et al.Biochemical modeling of the Nhue River (Hanoi,Vietnam):practical identi ability analysis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J].Ecological Modelling,2006,193:182-204.

[8]Pelletier G J,Chapra C S,Tao H.QUAL2Kw,A framework for modeling water quality in streams and rivers using a genetic algorithm for calibration[J].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06,21:419-4125.

[9]王亚炜,杜向群,郁达伟,等.温榆河氨氮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模拟[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 2):479-486.(WANG Ya-wei,DU Xiang-qun,YU Da-wei,et al.Assessment of ammonia nitrogen pollution control in Wenyu River by QUAL2K simulation[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13,33( 2):479-486.(in Chinese))

[10]杨乐,钱钧,吴玉柏,等.基于QUAL2K模型的秦淮河水质优化方案[J].水资源保护,2013,29(3):51-55.(YANG Le,QIAN Jun,WU Yu-bai,et al.Water quality optimization scheme for Qinhuai River based on QUAL2K model[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13,29(3):51-55.(in Chinese))

[11]方晓波,张建英,陈伟,等.基于QUAL2K模型的钱塘江流域安全纳污能力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7(08):1402-1407.( FANG Xiao-bo,ZHANG Jian-ying,CHEN Wei,et al.Assimilative capacity of the Qiantang River watershed based on a QUAL2K model[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7(08):1402-1407.(in Chinese))

[12]方晓波,张建英,陈英旭,等.基于纳污量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式――以金华江流域义乌段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08(12):2614-2621.(FANG Xiao-bo,ZHANG Jian-ying,CHEN Ying-xu,et al.Environmental water management of a river watershed based on a simulative capacity Yiwu segment of Jinhua River watershed as a case study[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8(12):2614-2621.(in Chinese))

[13]陈月,席北斗,何连生,等.QUAL2K模型在西苕溪干流梅溪段水质模拟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08(7):1000-1003.(CHEN Yue,XI Bei-dou,HE Lian-sheng,et al.application of QUAL2K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west Shaoxi[J].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8(7):1000-1003.(in Chinese))

[14]张宝,刘静玲,杨志峰.北京城市水系水环境模拟及情景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1,5(1):16-22.(ZHANG Bao,LIU Jing-ling,YANG Zhi-feng.Water quality prediction and case study for urban river system of Beijing[J].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2011,5(1):16-22.(in Chinese))

[15]郝芳华,李春晖,赵彦伟等.流域水质模型与模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HAO Fang-hua LI Chun-hui,ZHAO Yan-wei,et al.Basin water quality modeling and simulation[M].Beiji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ubilishing group,2008.(in Chinese))

[16]肖伟华,庞莹莹,张连会,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突发性水环境风险管理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05):17-21.(XIAO Wei-hua,PANG Ying-ying ZHANG Lian-hui,et al.Study on the emergency water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during operating period in the Eastern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0(05):17-21.(in Chinese))

[17]祝慧娜,袁兴中,梁婕,等.河流水环境污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2011(03):516-521.( ZHU Hui-na,YUAN Xing-zhong,LIANG Jie,et al.An integrated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risk of wa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sed on fuzziness[J].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1(03):516-521.(in Chinese))

[18]金菊良,吴开亚,李如忠.水环境风险评价的随机模拟与三角模糊数耦合模型[J].水利学报,2008(11):1257-1261,1266.(JIN Ju-liang,WU Kai-ya,LI Ru-zhong.Coupling method of stochastic simulation with triangular fuzzy numbers for water 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J].Shuili Xuebao,2008(11):1257-1261,1266.(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