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4:48: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业智能化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实现造纸企业的信息化是造纸业紧跟时展趋势,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政府和企业应采取有效的信息化措施,不断推进造纸业的信息化改革。
关键词:造纸业信息化功能模块
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业是我国历朝历代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传播知识和文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在2l世纪的信息化时代,我国的造纸行业面临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其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造纸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物流各个运营模块,实现造纸业由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信息企业的蜕变。
一、我国造纸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性
(1)实现造纸行业的信息化,可以更好的把握市场机遇
我国已进入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市场信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好的市场机会转瞬即逝。我国的造纸行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把握机会,开拓业务,就必须有高度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实现造纸企业内部网(Internet)和企业外部网(extenet)的连接,进而把企业的内部的生产、销售、物流各部门与外部的原料供应商、批发商、分销商、客户有效连接起来,及时根据外部的供求信息调整企业内部运营计划,使企业有效把握市场交易点,不断拓展利润空间。
(2)实现造纸行业的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传统的营运模式下造纸企业的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OA系统等,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独立,往往会造成对于不同的系统,很多信息需要多次重复录入的情况。建立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可以把各大系统采用电子化的方式连接起来,并实现系统间信息的快速反馈,协调各子系统的关系,是系统的整体效应发挥到最大。
(3)实现造纸企业的信息化,可以切实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开拓纸品国际市场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造纸企业在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成为造纸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条件。企业能否实现信息化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能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我国造纸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措施
(1)政府要为造纸行业的信息化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首先,政府要加强引导,大力推进造纸企业信息化工作。加强造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帮助重点企业制定规划,要将着重点放在指导造纸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上。
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造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企业融资资金,重点支持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和治污工程的建设,对重点企业信息化基础项目以及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要确保资金支持。
再次,政府要搞好协调,提供服务。政府要协调好造纸企业与环保部门、工业主管部门、企业周边居民的关系,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做好企业与技术、装备和服务商的协调,确保提供的技术、装备先进适用,服务到位;做好企业与专家及中介机构的协调,发展专家及中介机构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中的作用。要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化工作中碰到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2)造纸企业要突出本行业信息化特点,有重点、有步骤的实现本行业的信息化
首先,把握造纸行业的信息化重点,做好总体规划。从世界范围来看,造纸行业有着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规模效益性突出,资源约束性强,污染性大的特点,对此我们在实现造纸行业信息化的时候,重点应该应用MIS/ERP等系统加强采购、库存、物料、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管理,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库存,节能增效;在大型造纸企业中推广应用CAD、CAPP、CAM等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加快纸品专业网建设。造纸企业要根据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整体规划,避免孤立地设计或实施某项管理,防止形成信息孤岛和重复投资。整体规划要以企业综合性系统为重点,实现主要业务流程电子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和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循序渐进完成企业信息化升级,实现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精细化,电子化。应按功能模块分步实施,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造纸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找准工作切入点,分重点实施信息化系统。
1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档案管理在工作实践之中不仅具有当前的、现实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兼具着长远的历史内涵。具体档案管理重要作用分析如下。
其一,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处理的转变后,将过去的集中立卷改变为随时整理文件归档,将集中的工作量化为分散的工作量,同时随时拾遗补漏,确保档案资料不会形成存积,不仅能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归档,还极大提升了信息检索的便利。此外,信息网络管理的推广与应用让新增文档资料的插入设置十分方便,档案管理员只需简单几步键盘操作,辅以修改档案目录即可完成项目增设。
其二,确保档案的原始性。用扫描仪和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将原资料文件直接扫描,档案完整进驻管理系统,便可以直接查看档案的电子格式文档,又能够直观地将原文无损呈现。
其三,提升档案整理与使用率。采取模糊检索、高级检索等细化辅助功能,能让档案管理与利用频率在保持高质量、高精度的基础上得到极大地提高。此外,借助网络设置专用VPN通道,还能够对异地档案进行远程管理与查阅,将档案管理功用覆盖直径无限扩大。
其四,增加信息保密等级。通过对档案管理将档案按照内容涉猎面的敏感程度、机密程度等进行明确的等级划定,将档案有针对性地建立防护墙,能够让保密档案得到一一相对的有效保护。同时,对每一查阅涉密档案的情况记录在案亦有利于事后跟踪追查责任归属。
2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工作优化路径
(1)加大档案管理业务建设力度。档案管理工作的存在对于问题决策至关重要,在每一个事业单位中都应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档案作为记录事业单位中珍贵历史的载体,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设力度,不仅可以记录下事业单位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还可以为今后事业单位的建设提供前车之鉴。为了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事业单位首先应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在选择归档文件材料上,慎重辨识来源的可靠性,尽可能收集可靠且全面的资源信息。其次,管理人员自身必须严守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标准进行整理归档,确保档案类别清晰规范,符合调阅习惯。最后,管理人员载明档案的具体情况应该做到记录完整,字迹规范。
(2)增强管理层人员自身认知能力。新时期优化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强化管理层从业人员对本职工作的认知能力及业务能力。其次,档案管理需要健全管理制度,即应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时举办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法规的培训活动,使得管理人员清晰明确各自职责,强化工作责任感以及管理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在管理层人员的培训指导活动中可以适当穿插档案管理的发展历史,向其强调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其意识到档案作为其他部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从而调动档案管理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自豪感,继而推动管理工作取得实质进步。
(3)提高工作人员全面素质技能。素质技能是对从业人员具备多方面综合条件的能力体现,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来说,素质技能的优劣常常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产生影响。由此,为了更好地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进度,事业单位可以适时举办一些相关的进修活动以及宣传讲座,以达到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技能的目的。该研究者者建议可以将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作为培训重点。
第一,事业单位应全面推广普及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比如通过讲座以及小组会议的模式,对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正面宣传,加深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防止档案管理人员作风不当,触犯法律底线,同时也鞭策管理人员努力做好自身工作。
第二,事业单位应积极做好观念纠正工作,让广大员工领导体会档案在单位各部组成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意识,也使其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巨大价值,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依时、依事高效完成。
第三,事业单位应注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技术操作能力,使得工作人员可以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准确快速地处理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节省档案管理工作的时间。
第四,事业单位还应注重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的考察工作。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跟踪、考评以及理论知识的培训,挑选出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思想培训以及业务锻炼之后,筛选既具备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拥有广阔的知识面的人员留用档案管理岗。
不过,从企业的整体及长远发展来看,裁员只能是饮鸩止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出路在哪里?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融入到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生产方式的改革当中能否成为传统能源冶金产业变革创新的突破口?
带着这些疑问,《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铝业公司信息化管理部副主任文欣荣。希望以其CIO的视角,将中国铝业公司的智能制造实践清晰展现出来,同时也为传统冶金产业的转型提供一些思路。
流程制造的智能实践
文欣荣有着在铝行业的多年工作经历,见证了铝行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整过发展历程,对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有深刻的理解。他组织了中国铝业信息化管控体系建设,中国铝业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ERP、MES整体规划、SRM等项目建设,以及中国铝业公司信息化整体规划、决策分析及虚拟化、云计算等项目建设。
不仅如此,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提出之后,他又投身进入了铝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的学习和实践当中。采访中,文欣荣强调,中国铝业公司是集铝土矿勘探、开采,氧化铝、原铝和铝加工生产、销售,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大型铝生产经营企业。作为流程型制造业,其在智能工厂的建设过程中有着与离散型制造业不同的特点。
与离散型制造业相比,流程型制造业的特点是管道式物料输送,生产连续性强,流程比较规范,工艺柔性比较小,产品比较单一,原料比较固定。同时,由于原材料在整个物质转化过程中进行的是化学过程,所以工序的连续性使得上一个工序对下一个工序的影响具有传导作用。
因此,文欣荣表示,流程型制造业智能工厂建设的重点在于实现生产工艺和生产全流程的智能优化,即智能感知生产条件变化,其中包括音频数据、磁场变化、温度变化等等。自主决策系统控制指令,自动控制设备,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即时预测和进行自愈控制,排除异常、实现安全优化运行。
“以电解槽为例,电解槽是一个电化学生产过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在现有的检测技术之下,使电解槽的工作过程变得更加透明,让生产的组织者和操作者更好地把控电解槽的运营状态,使电解槽处于一个正常的运行状态当中。”文欣荣介绍道。
不过,文欣荣还提到,如果不能很好地将生产端和供应链连接起来,那么智能工厂建设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另外,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利用也将成为企业优化生产流程、 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
除了涉及加工领域的智能工厂建设,文欣荣还讲述了中国铝业的数字化矿山和智能矿山的建设情况。
“数字化矿山和智能矿山建设需要重视三个问题:第一是矿山地质资料的采集和分析。这样可以充分了解矿山资源的分布和质量情况,从而制定出详细的开采计划。第二是挖掘设备的监控。通过挖掘和分析开采数据,清楚了解一定区域内的矿石开采量,从而可以有效指挥挖掘设备的挖掘区域、进度和重量。第三是开采品质的管理。矿石被挖掘出来之后需要进行洗矿和配矿,这一环节直接决定着原物料的质量,所以说开采品质的管理至关重要。”文欣荣解释说。
统一共享平台建设
冶金行业的五层结构包括设备控制层、过程控制层、MES层、业务层和决策层。文欣荣认为,中国铝业公司将前三层的系统建设让下属企业和工厂去做,而总部进行业务层和决策层面的统一建设和管理,这种模式被称之为统一共享平台。
另外,他将目前的中国铝业公司的智能制造建设中增加了一层,定义为2.5层。这一层把整个生产组织、指挥、控制进行了融合,是整个工厂的生产、组织和控制中心。
在业务层和决策层,中国铝业公司分别实施了ERP系统和BI系统。文欣荣认为,ERP系统能够帮助领导层在采购成本上进行决策,让领导对公司运营以及整个行业情况能够充分了解。
而在BI系统数据水份的管控上,文欣荣提出了从数据源输入时间点和财务成本核查的方式,尽可能减少BI数据的水份,使BI的作用能达到最大化。同时,文欣荣也提到,基于全公司的SRM(供应商管理系统)正准备上线实施。
虽然文欣荣多次强调,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总部做什么,下属企业和工厂做什么需明确区分,但是由于每个版块的业务都不一样,所以ERP系统建设可以在多个业务板块进行单独实施,最后统一到总部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工作。
抓住时代的机会
“只要把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就不是问题了。”这样的话是不是经常听到?这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固有思维。
不过对此,文欣荣却不敢苟同。在他看来,在智能工厂建设当中并不是抓主要矛盾就能解决问题的。工厂运营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都要取得最优化的配置。只有实现全产业链、全业务、全细节的精确管理,智能工厂建设才能真正发挥效益。
说到问题,文欣荣认为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认识层面,他们都亟待解决。首先需要转变人们的传统思路和意识。其次信息化建设需要经历一个从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优先,到重点突破、内外结合,再到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需要明确目标,并确定如何实施。最后就是需要弥补与国外先进技术理念的差距。虽然我们采用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但是在软件模型、自动化技术使用以及系统思考和结构化思维的能力上面,还是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问题众多,如何一一击破?此时,就越发显出CIO这个职业的重要性。文欣荣认为,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者,CIO需要明确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价值。
同时要努力扮演一个全面、综合的角色,既要熟悉技术概念,又要熟悉从决策、经营、再到生产的整个企业管理流程。因为IT领域的技术和理念急速更新,只有真正熟悉才能把握好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另外,文欣荣提到,CIO要做好定位,同时需要去理性地看待这个社会。“现在的我们正处于铺路搭桥的时代,还远远没有成功。在传统的制造业里面,真正做到引领创新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已经出现了一丝曙光,这丝曙光就是智能制造带来的。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创新、每代人又有每代人的策略,只看你抓住了没有。”他如此说道。
关键词:钢铁 智能化 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086-0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很大一部分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工业智能化系统技术。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一般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方面是高速、高效的智能化系统;另一方面便是人类自己,就其中的智能化系统而言,其不仅包括各种自动化调节系统、自动化处理、控制系统等,同时也包括了生产装置先进控制系统,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和售后服务系统等。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能够比较好地利用工业智能化系统,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产生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和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1 钢铁工业智能化生产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工业智能化的重视,现如今我国钢铁工业自动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对于钢铁工业的各个工艺流程,包括炼铁、炼钢和轧钢等,都具有比较先进的单机智能化系统,同时也具有比较完善的管控一体化系统。正是由于这些系统才可以使得钢铁进行智能化的生产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先进技术大部分是通过消化吸收国外的技术,我们将引进的技术用到实践中,然后不断的积累技术和经验,进而培养出专家和优秀人才。
2 智能化技术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
在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中,智能化系统一般指的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将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设备、检测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采用组装的方式。正是由于将多项先进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才为生产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提高了产品的自身精度、质量和可靠性。智能化技术在钢铁生产中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
2.1 智能化控制技术
随着我国对钢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现如今的钢铁工业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即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在钢铁的生产过程中,传统的控制技术往往不能很好的克服生产中的一些困难,因此我国引进了国外的一些智能控制技术,并加以吸收和消化。所谓的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该智能控制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钢铁生产中,比如钢铁产品的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以及产品的质量诊断等。目前,随着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我国的钢铁事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2.2 生产过程的检测传感技术
生产过程的检测传感技术在钢铁企业智能化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就对该检测传感技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其发展主要是源于生产过程质量、能耗,环境和安全等的需求推动,随着检测技术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该技术可以给钢铁生产过程的控制和产品质量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随着人们对钢铁质量要求的提高,我国加强了对产品的缺陷等质量的检测、原材料的检测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部分以信息反馈的方式进入了智能化系统。现就对其中的过程检测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
钢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许多的对象进行检测,比如钢铁的温度变化、位置,钢铁的尺寸(长度,宽度、厚度)、形状等,随着智能化检测系统的应用,对这些量的检测精度、稳定性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
过程检测的基础在于基本状态量的检测。其不仅可以体现系统对象的能观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应了系统的能控性。可见,检测技术能够比较好的制约控制系统,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系统能够实现的自动化水平。简而言之就是:钢铁产品制造水平与智能化系统中的检测技术的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2.3 钢铁智能化生产中的传动技术
传动系统在钢铁智能化生产中是作为执行机构的,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动系统的功能直接作用于被控对象,它不仅是控制行为的最终执行者,同时,也是系统效用性的关键归结者之一。就钢铁智能化生产系统中的执行情况机构而言,其包含许多种,如:液压伺服系统、电气传动系统等。
随着电气传动技术的不断发展,AC传动系统控制的精度、响应性、可维护性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随着传动技术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使得电气传动系统与控制器,传感器之间的配合更加的紧密,进而极大地提高了轧制过程的快速响应性和控制精度。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执行机构的传动系统在作为系统行为的最终行为的执行者,要考虑的技术细节有很多。
2.4 钢铁智能化生产中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该系统的功能在于利用一台计算机作为中央计算机指挥中心,以便可以利用该中央指挥中心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就分布式控制系统本身而言,其一般可以分为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其主要的作用既是对钢铁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它不仅可以实现对钢铁智能化生产过程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实现一些别的功能,比如说:钢铁生产在线最优化、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等。
2.5 钢铁智能化生产中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钢铁企业的智能化生产是将生产管理以及生产过程控制连成一体,以便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所以钢铁的智能化生产过程需要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进行统一的管理,以便可以适应现代钢铁生产的要求。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提高钢铁的生产率,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
“智能化”的目标是什么?笔者以为,应该做到“业务来自互联网、生产走向无人化、材料(产品)通过物联网”。这样做一方面是减少企业用工,有效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运作,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减少生产与物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达到理想境界可能得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切忌奢望“一口吃成个胖子”,这既不现实,也容易摔跟头。
智能化课题的提出
最先提出智能化生产的当属工业化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的德国,他们于2013年正式提出工业4.0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紧接着中国于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二者遥相呼应。
“智能化”命题的提出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前提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基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到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计算机、传感器、机器人、用于生产与管理的专业软件广泛使用,甚至包括客户资源都整合到一起,这才使得从业务承接、生产到物流的全过程走上智能化成为可能。
印刷圈首先提出“无人工厂”概念的当属德国的海德堡公司。在2016年德鲁巴展会上,海德堡对外宣传的口号就是帮助客户实现“Push to Stop”(一触而就)。他们宣称:要“让他们的客户如同无人驾驶一样,无须干预生产过程,通过软件集成,实现各工序间及设备间的全自动、不间断运行,直至完成系统中的所有订单,这将全方位地改变现有印刷企业的生产状况。”在现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下,这既令人憧憬也确实存在着可能。
在数年前,就听瑞士的马天尼公司告知,他们工厂的夜间作业除了少量值班员工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外,基本作业都系设备自动完成。这可以说是下一步印刷厂的方向,也正好解决了“蜜罐”里长大的新一代工人对上夜班避之不及的现状。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初期,像上海等不少城市把印刷业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安置返城知青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近10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与社会保险走向规范,企业深感用人压力的巨大,用设备置换人工成为一种趋势,提升设备自动化程度的积极性日趋高涨。从单体设备的自动化到全流程的智能化既是时展的要求,也因为科技的进步使得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成为可能。
不要指望一口吃成胖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是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清晰把握主客观状况。在印刷企业实现智能化的工作中,同样必须准确地把握企业现状,实事求是地提出阶段性目标,如果目标与现实不匹配,在人、财、物诸环节上出现任何一块短版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目标的流产。
因为条件不具备导致满盘皆输的案例在发展电子商务上已经出现过不少,龙樱网从先锋成为先烈,涂书网在赢得人气后因后继乏力无奈退市,他们选择的发展方向都对,但在入市的时机与自身条件的匹配上存在问题,在走智能化发展之路上前车之鉴当引以为戒。
由自动化进而走到智能化看似一步之遥,但这中间的差别巨大。有关部门编制的《中国制造业工业 4.0进程》报告认为:“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现在仍然徘徊在工业2.0~3.0之间”,对照下面的说明,显然这样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报告指出:“工业2.0通常指拥有自动化生产线。”“工业3.0则需要在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化,以实时掌握各类生产信息。”“升级到工业4.0层面,则被认为必须拥有最高层次的机器间的信息交互,这会赋予机器决策能力,而这背后则需要以工业大数据的分析作为依托。”
以此标准来衡量我们印刷业的现状,确实充其量也就是徘徊在工业2.0~3.0之间,也就是“拥有自动化生产线”,部分企业“在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了信息化”,而且,这个所谓的信息化还只是局部的,比如仅是使用了ERP,实现了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并没有延伸到物流领域。至于对企业积累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可能还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看到了差距,就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毫无疑问,印刷全流程智能化的基础建筑在网络全覆盖之上、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之上,软件的开发应用、传感器在生产中的应用不计其数,无处不在,原本大量依靠员工通过生产积累形成经验进行操作的环节,现在通过标准化与规范化来加以实现,因此,智能化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仅高而且多,而这恰恰是印刷企业现时的短版,如何通过自我培养与对外招募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客观存在的这一问题,是走智能化道路过程中绕不过的一道槛儿。
两个渐进发展智能化生产的案例
可喜的是,印刷应该走智能化道路这件事已经被不少企业所认知,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他们是这条道上的开路人,无论成功与否,他们付出的努力都值得同行尊重。
早在数年前,笔者参观云南红塔烟草公司,车间内负责运输的叉车都是无人驾驶通过传感器行驶在规定的路线上,他们是凭借着远高于普通印刷企业的经济实力先于一般企业走在局部智能化道路的前列。
上海市奉贤区有一家名叫龙利得的包装印刷公司,在2016年花巨资对两条瓦楞包装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说是改造完成后,原来需要数百名员工操作的生产线将减至10人以内。如是看,不菲的生产线改造投资,因为劳动力的有效减少,在数年后即可得到有效回报。
作为“中国农村第一股”,于1994年成功上市的上海界龙实业集团,看到迪士尼扩张发展的趋势,正在酝酿把部分工厂迁去毗邻上海但VOCs排放收费标准却不到上海1/5的江苏平湖。在规划新企业的过程中,他们设想走的就是高度智能化的道路。
已经实现了局部智能化的江苏茉织华印刷公司和广州天意有福科技公司是两个渐进式地推进企业智能化的典型,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茉织华公司是一家以票据印刷为主营业务的企业,3年前,在新厂建造过程中,出于对接物联网的考虑,在厂房内同步布局了一座贯通4层生产楼面的智能化库房,无论是来自纸厂的卷筒白纸还是完成装箱等待外发的成品全部通过扫码入库,无人驾驶的铲车按照指令穿梭在窄窄的过道中,或把待加工的纸张放入指定的库位,或把待发运的成品提出交付货运车辆,一切显得井井有条,整个库房除了一名完成扫码的女工外不见其他人影,但就是这样一座库房承担起了整个企业的物流重任。这就是智能化管理库房带给我们的惊喜。
时至今日,做到这一切并不让我们感到诧异,因为连青岛港这样日进出成千上万个集装箱的码头都可以做到寥寥数人管理,更何况规模小得多的印刷企业。影响到企业下决心迈出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资金,毕竟起步阶段的投入十分庞大,但从节省人力、减少差错的角度考虑,印刷企业的智能化率先从库房开始并非是一件复杂的工作,而这种突破为企业带来的是传统管理理念的颠覆。
广州天意有福是一家上规模的数字印刷企业,每天从线上或线下承接上万个个性化订单,要做到生产加工与产品对应发货没有差错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但是智能化管理系统帮助他们把这一切做得有条不紊。学生毕业季不计其数的相册制作业务蜂拥而入,数量不一,交付时间、地点不一,在加工过程中封面与正文使用的纸张不一,完成印刷交付装订的时间同样不一,如果像以往一样凭人工选择配套,不仅使用人员众多,而且极易发生差错。天意自己开发的智能化管理软件,运用条形码来完成封面与正文的配套,在产品完成下线的时候,同步完成快递封装,按照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所有这一切看似简单的操作,在开发系统时针对需求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让人肃然起敬。
至今为止,天意所做的这一切只能说是实现了局部生产的智能化,只要假以时日,不断地完善项目添加,最终实现全流程智能化也并非是一件难事。
总之,智能化是社会发展至今的企业必由之路,在有了足够认识以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与条件积极地付诸尝试,从局部开始,最终走上无人化生产、运营的道路。
走模块化发展的道路
走智能化道路是一个过程,既与投资人的认知有关,也与投入资金的多少有关。同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量与价的矛盾一样,起步阶段因为使用量少,单位成本就高,反之,待到数量上升,市场价格就会下降,但价高恰恰影响着新产品在起步阶段的良性发展,合理处置量与价的关系实际上是一门艺术。
智能化因为牵涉到传感器、网络软件的大量应用,起步阶段的成本肯定就高,加之,企业这方面专业人员的缺乏也导致不少工作需要依靠外援,这也对企业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家企业的智能化仓库,笔者就遇到因为设备故障,企业只能求救于建设方,等待对方派人从其他地区赶来维修,这肯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但这就是现状。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机械工程;应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国内机械工程领域的各大企业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视,通过科学合理地将智能化技术与机械工程相结合,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1简述智能化机械工程及其特点
(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中等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所涉及到的领域包括工业、农业、教育、医疗、军事、金融等。机械智能化是未来我国工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机械自动化是机械智能化的来源,二者并不自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机械智能化是机械自动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化机械设备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于工作企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意义重大。(2)机械工程智能化与机械工程自动化。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工业大国,但并不是工业强国,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无论是在机械自动化领域还是在机械智能化领域都与文章发达国家有着十分巨大的差距。机械工程自动化是指在机械生产过程中依赖于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或所生产出和产品具有一定的自动化特征。机械自动化可以有效提高特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然而,确存在着生产方式一定成形就很难改变,无法满足现代消费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而且机械自动化技术仍然无法摆脱对人工劳动的依赖,这种依赖主要体现在生产计划方面、产品推广方面以及设备控制方面。智能化机械工作技术克服了以上缺点,将自动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不仅降低了一线劳动人员数量,也大大降低了人工作业的工作强度。智能化操作系统可以对机械运行作业过程中生成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计算机根据计算得出的结合来灵活地指导机械设备下一步的动作,大大提高的机械设备生产的灵活性,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实现的产品种类的多样化生产。通过软件、硬件、机械、人工相互集成与交流可以进一步提高机械设备的智能性与高效性,对于一定范围内的修改化服务需要也可以就会自如,使得机械设备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厂流水线,而是可以更大程度上服从人的命令,接受人的改造的智能化机械设备。(3)智能化机械工作中的特点。智能化机械工程具有四流集成、四流交汇、高效率、高品质等优点。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化机械工作中的核心,它可以对机械作用进行现场操作,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设备运行方式,提高产品良品率。
2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1)机械工程生产设备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应用的最为广泛,以往的工业企业都是以流水线的形式来对机械设备进行设计与组合的,这种流水线生产方式与传统的手工作坊相比有着十分巨大的效率优势和质量优势。然而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消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严重同质化的产品逐渐受到了市场的冷漠。尤其是我国消费者对科技类产品的消费快速增长,流水线机械列阵生产出来的产品几乎没有多大程度的科技含量。在这种市场需求背景下,我国工业企业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等手段来增加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灵活性,利用软件操作和数据指导的方式来对机械设备进行调整,从而代替了大量的人工劳动,降低了企业成本,更重要的是其生产过程中的精确性得到了质的提高。另外智能化机械设备还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了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智能化操作系统可以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同时准确显示故障发生的位置以及发生故障的具体原因,帮助维修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意外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2)机械工程生产管理智能化。智能化技术为企业生产带来的使得还不仅仅体现在机械操作方面,还体现在企业管理方面,管理工作向来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企业的基础性工作,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技术,良好的企业管理工作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市场竞争力。
3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1)履带式凿岩台车。隧道施工中需要经常用到履带式凿岩车,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重要施工机械,结合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冲击次数、回转速度以及钻进速度的智能化控制,还可以依照岩石的质地来自动测量钻入的深度的转矩。(2)自卸车。自卸车是一种无人驾驶的机械工具,在矿山开采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利用推测航法来指导运行方向,利用反射板和激光传感器来对误差进行控制。结合GPS技术来为处于运行状态的自卸车进行现场控制。(3)轮式装载机。智能化技术与装载机相结合可以形成V字形自控移动、自动铲控系统、以及防侧滑系统。结合轮式装载机铰接转身方式的特点,采用特殊的控制模式。(4)旋转式扫雪机。为了降低人工作业的劳动强度,提高路面除雪的工作效率。传统的路面除雪方式利用车载传感器对路面进行检测,对道路上事先设置的标记进行识别,对车辆运行路线进行引导。而经过智能化技术改造之后的旋转式扫雪机已经实现利用GISDUI/GPS来对车辆进行定位并控制其运行方向。(5)自动化盾构。利用PLC单片机结合控制杆相结合,对盾构的切割轮进行自动化控制,现实盾构作业控制的自动化。(6)挖掘机。利用车载计算机可对铲斗的位置进行定位+使铲斗沿预定的作业轨迹动作,并对铲斗的挖掘阻力进行分析,对发动机功率进行调节。(7)钢索式挖掘机。由于铲斗由钢丝吊控,所以当吊臂回转时铲斗的摆动控制是自动化的关键。可利用视觉传感器来检测铲斗的摆动,通过改变吊臂的移动速度来控制铲斗的摆动。
4对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建设
机械智能化运行效率的关键在于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一个好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大大降低机械设备运行过程的开支,提高机械设备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提高机械工程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引入智能化系统,利用智能化系统对机械运行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不仅大大提高了研究机械与改造机械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企业对重要机械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强技术人员对机械设备的控制能力,节约人力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企业在自由市场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国内企业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在自动擅长的专业领域来谋求生存,这就离不开智能技化技术的辅助。不仅要在机械设备运行方面实现智能化,也要在企业管理方面实现智能化,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立莲,刘传新.简述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01(11):12-13.
[2]马铸,李锁云,张文明,等.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J].农业机械学报,2003,09(25):4-5.
[3]叶兵,安阳.工程机械机群智能化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分析[J].电子世界,2014,02(28):39-40.
关键词: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模式;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35-03
引言
《中国制造2025》,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主要战略任务之一,提出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等具体任务。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智能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智能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以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提升工业共性技术能力,促进产业化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智能工业体系,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构成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以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为主要特征,包括从智能制造单元扩展到车间、生产线、企业、供应链等环节在内的制造生态系统。智能制造的实现主要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网络信息系统和实体空间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从而推进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为此,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现路径等内容的研究,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政府+企业”发展模式
“政府+企业”发展模式指智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由政府作为其主要支配力量,政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人才等资源,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优先享用政府资源,受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从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长为智能制造业的“舵手型”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涉及一些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的产业领域,或是与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因而这些企业受到政府部门的调节和支配,能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成长起来。
(二)“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模式
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由政府和产业链上的“舵手型”企业共同发起,平台由“舵手型”企业以创新的商业模式驱动运营。激发平台的产、学、研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智慧,通过该平台共享和增值,促进创新要素发挥乘数效应的作用。该创新平台的有效运营由政府的产业政策驱动,全面涵盖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利益相关方,促进智能制造业的良性发展。保证所有相关基础技术与组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开放、实时的运行环境,数字生态系统的优化整合、数据分析以及协同的功能,促进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的共享运行。面向智能制造的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建立起智能产业部门的协作,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新生产模式,支持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制定智能制造的共性技术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与规范,并在相应领域推广;实现智能制造产业系统中的物理对象与相应的虚拟对象之间无缝协同融合;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智能制造重大产业工程,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构筑自动控制与感知、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新比较优势,增强智能制造业数字化连接能力、数据增值能力、网络集成能力、智能认知能力、智能优化配置的能力,促进全产业链的智能协同。
(三)“工业4.0”引领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归,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关注互联网、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发生的作用,其中CPS是网络世界与实体世界的融合,具有在空间和时间维度感知和处理外部环境复杂性的能力,对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产生巨大影响。在美国,这种影响将重点发生在智能生产设备、流程、自动化、控制、网络和新产品设计等产业。CPS能够实现管理大数据、提升机器互联、建设智能化、提升对设备管理弹性和自适应能力等目标。对制造业的硬件设备、工厂、移动设备、物流、服务和人和过程进行连接、整合、分析和动态调整,具有跨界协同的特征。要重点推进能适应“工业4.0”的智能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智能化制造业的CPS能力。首先,实体空间的数字化能力,将设备、移动终端、工厂、流程、服务等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等“实体空间”要素,进行数字化呈现与连接的能力,实现万物智慧互联;其次,大数据基础上,网络空间对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发展人―机智能交换,提升认知层的智能决策能力;最后,网络―实体空间交互能力,形成智能价值网络、商业生态,实现智能协同增值。
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提升重点领域智能机器人智慧能力
面向《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聚焦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企业的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能力提升,攻克智慧机器人关键技术,围绕重大科技领域,培育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重点发展人机协作智慧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标志性智慧机器人产品,引导智慧机器人向中高端发展,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实现系列化、商品化,促进服务机器人向更广领域发展。
(二)大力发展智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从优化设计、材料优选、制造工艺、装配技术、专用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产业化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实施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壁垒,解决智能工业机器人用的关键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智能制造核心关键环节,突破关键核心与关键零部件,开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核心技术装备,以装备为支撑,全面提升高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智能控制器、智能传感器、智能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产业化生产能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三)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创新
积极跟踪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推进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共性技术产业化创新,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产业链的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企业)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等基础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高性能智能机器人的设计、精确参数辨识补偿、协同作业与调度、编程等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模块化、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生肌电感知与融合等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人机共存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同时,推进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检测体系认证与应用。
(四)打造“舵手型”企业和“智能工厂”
引导企业开展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支持互网企业与智能制造企业的共享联合,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及跨界融合,加快培育智能化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整合能力强的“舵手型”企业,打造市场渗透力强的智能制造机器人知名品牌,充分发挥“舵手型”企业带动作用,以“舵手型”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通过“舵手型”企业,打造“智慧工厂”,以制造资源、生产操作流程和产品为核心,以产品生命周期数据为基础,应用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验验证技术等,使产品在生产工位、生产单元、生产线以及整个工厂实现智能化生产和运营。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都成熟的前提下,从基础IT与自动化,到业务流程变革,再到系统集成,参照CPS以及工业4.0的技术标准,建立智能车间、智能化工厂、智能化企业以及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
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供给侧对策
(一)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实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分布规划,在制造的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发展的应用示范,政策鼓励企业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生产;分层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推进智能技术产业应用。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推进智能化制造产业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突破和发展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和高端核心智能工业软件、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关键部件和装置研发和生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升级、推进智能制造的制度环境,促进智能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
(二)促进创新体系有效智能协同
智能制造产业化水平的关键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我国在工业无线技术、标准及其产业化,关键数据技术和安全核心技术等智能制造产业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发展水平还很低。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还处于由电气化向数字化迈进的阶段,而智能制造的支撑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发达工业国家智能制造推进的是由工业3.0向工业4.0的发展,而我国智能制造需要的是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的同步推进。不断探索“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创新的新模式,以网络为纽带,实现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加快高速、互联、安全、泛在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智能制造的实现设备、生产线、制造系统、产品、供应商、人之间的智能互联;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企业融合创新,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形成合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技术革命的赶超,促进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三)示范应用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激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提升智能制造业的集成创新、产业应用、产业化创新、试点示范成效,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联合推动离散型数字化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产业应用。支持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推动形成包括多元化主体和多元化路线的产业创新和技术扩散体系,多方参与、多线并进的开放性创新机制,建立面向智能制造重点行业的工业云,采集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上大数据以及外部数据,实现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母工厂”为核心的系统层面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载体。制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聚集重点领域,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管理优化,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类实施流程制造试点示范与离散制造试点示范,以应用为抓手,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四)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
加强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资金扶持,以产业政策推动形成多元化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智能产业创新格局,鼓励以解决智能制造产业现实问题为宗旨,引导组织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合作和关键技术攻关,强化面向产业联盟的独立评估与信息公开机制,加快我国智能制造企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模式形成,主动对接国际智能制造技术产业标准,设立智能制造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为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
同一个目标 不同的实践路径
在综述当中已经提到了“中国制造2025”并不是“工业4.0”的翻版,不过在实践目标上,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物联网或者工业互联网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其目标都是要实现工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就是从传统的工艺体系转型到以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
虽然三者实践的目标大同小异,但是工业化程度和工业基础的不同,还是决定着三者之间要采取不同的实践路径。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都是企业推动,政府采纳,然后上升到国家战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推进过程,而“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推动,企业实施,一个自上而下的推进过程。
从实践层面来讲,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而“中国制造2025”是站在应用端和制造业本身,以应用需求为引领。这样就可以更大限度地弥补自身在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的差距,以一种特色发展之路缩小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差距。
“我们与欧美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是现实存在的,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在智能制造推进实施过程中一定是先发展技术吗?不是,对于我们来说一定是先解决应用需求,通过应用牵引技术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中国制造2025’是基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来牵引技术的发展。这样能够缩短我们在技术研发上的时间周期,与我们现阶段制造业的现状相匹配。”刘功效如此解释道。
“机器换人就实现了智能化”是一个伪命题
采访中,宁振波多次强调“机器换人就实现了智能化”一定是伪命题。智能系统的基本特征可以由20个字来概括: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以及学习提升。在他看来,机器换人其实就是换的生产一线的工人,而有数据显示,实际上在一线生产岗位上机器能够换掉的工人数量不到全部的10%。智能制造一定是囊括了产品研发、工艺、生产、交付、管理以及服务等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说智能制造是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转型,而不仅仅体现在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方面。
对此,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也谈到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智能化意味着机器自己就可以判断和处理工艺流程,它能进行逻辑思维的自主判断;而自动化则是每一次都精准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自动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智能化能够提高工艺水平。
其实智能制造能力的形成一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首先要做到自动化,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发展信息化,然后通过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再发展数字化,最后才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如果一开始就想要实现智能化,将是不切实际的,逐步完善、迭代升级的过程一点是要有的。”西克中国市场总监崔丽丽对本报记者如此说道。
那么,又要如何理解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呢?他们之间仅仅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吗?
宁振波认为,自动化是生产智能化的基础,而数字化是产品研发智能化的基础。之前提到,机器换人是实现了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然而数字化成为研发智能化的基础又要如何去理解呢?
其中就涉及到三维模型的产品设计与仿真。产品三维模型的建立是难点,基于产品模型,再完成工艺设计,由于是三维模型,工艺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做仿真分析,最后根据工艺将产品生产出来。这一过程就是产品建模,仿真分析;工艺,仿真分析;制造过程,仿真分析;实验,仿真分析的过程。当有三维模型深入其中的时候企业就开始具备智能基因了。
另外,关于自动化、底只、智能化之间的关系,刘功效认为,三者既有可能是递进关系,也有可能是平行关系。因为既可以单独来讲某一个发展阶段,又可能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这都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去解决实际需求。实现智能制造的五个关键步骤
智能制造的完成在于工业基础和能力。目前,随着我国在产品技术、工业技术、产业规模以及基础核心产业等方面快速提升和发展,我们开始具备实践智能制造的基础条件。虽然整体上与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开始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
前面已经提到,智能化的实现一定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不会立竿见影,也不会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工业基础硬实力之外,还需要在众多软实力方面下功夫。
第一步,要转变观念,形成正确认识。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由于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够深入,制造企业可能存在盲目建设的情况。宁振波表示,现在企业更多的不是缺技术,而是缺意识。长期形成的以短期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功利思想导致有些企业还在想着能够做小事,挣大钱,这种思想在智造转型过程中是行不通的。
另外,作为传感器厂商,德国西克在实践以及与客户企业的沟通合作过程中也有这方面的认识。西克中国市场总监崔丽丽表示,前些年,由于对“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炒作显得过于热情和激进,从而导致不管是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企业都想着建立智能工厂或者向“工业4.0”方向靠近,好像沾到了边,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先进制造企业。实际上,这种发展是不现实的。
其实,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短期的投资并不能马上兑现。不过在崔丽丽看来,这也许是智能制造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吧,就是从一开始的一哄而上,然后到慢慢趋于理智,最后到能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产业和技术的迭代升级。
第二步,加快国产工业软件研发速度以及在制造业当中的更新换代步伐。有人曾谈到在智能制造时代,国产工业软件任重而道远。而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中,工业软件作为使能工具是衡量企业软能力的重要部分,而软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代名词。
关于这种软实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是指软件对机器或系统的感知进行分析、处理、决策优化,通过连接物理、人、信息系统并发现隐性规律,从而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达到机器与人的协同。
不过目前,在众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还是被国外软件所占据,关键核心工业辅助设计、工业流程控制、模拟测试等软件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国外企业软件。就像宁振波所提到的那样,过去由于中国在虚实结合方面缺乏相应的工业软件支撑,导致我们只能依靠国外软件进行产品建模,这其实是导致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深层原因,所以说智能制造的关键之处还是在于自主研发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第三步,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在智能制造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之前也提到,智能系统的基本特征是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以及学习提升,而实现这些功能的基础在于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挖掘处理。
目前,由于受到大多数制造企业生产设备不高、信息孤岛和系统应用封闭普遍存在等技术层面的限制,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机制,进而制约着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流程以及服务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与此同时,工业领域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挖掘处理过程较其他行业来说更为复杂,需要更完善、更先进的技术水平予以应对。
采访中,崔丽丽表示,“工业4.0”有别于3.0的最大的一个方面就是智能化,智能化的基础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国外有一种观点就是可以把“工业4.0”简单地理解为精准的数据管理。
另外,崔丽丽还提出了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问题。今后,随着企业智能化水平的越来越高,这势必将成为行业内无法回避的难题。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建立数据交换安全认证体系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体系当中可以将相关技术协议、数据安全和所有权问题进行清晰定义,明确界限。
2016年2月在德柏林成立的“数据空间协会(Industry Data Space Association)就是这样一个以建立数据所有权,使用权规范,以最大限度保证数据在网络空间的传输交换的安全性为目的的非营利第三方技术机构。 而SICK作为此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前瞻性地为未来的数据世界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对自己的数据进行控制做好充足的准备。
第四步,构建和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针对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都做了众多工作。在国家层面,已经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建设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在企业层面,以英飞凌为例,去年英飞凌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英飞凌智能制造管理联合实验室”, 双方将建立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充分利用各自的经验、技术和资源致力于智能制造领域。
苏华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对于中国制造本身而言,标准建设还有待完善。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合作主要是希望给国家在智能制造标准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同时撰写出一些有关智能制造管理的白皮书。”
第五步,产业生态建设必不可少。采访中,无论是英飞凌还是西克都提到了行业生态的打造和建设问题。英飞凌提出的“与中国共赢”战略包括四个部分:第一是助力“中国制造2025”;第二是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第三是积极参与中国新兴市场的发展,包括智慧家居、智慧城市、高级辅助驾驶、智能交通等,为新兴市场提供一些英飞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第四就是积极搭建生态圈,希望与更多的企业一起成长。
另外,目前西克正在推进的第一个项目是――APP Spaces,其有自学习的功能。是西克去年提出的基于工业4.0的开放平台和生态系统。该平台包括第三方、可编程的产品,将来智能传感器应该都可以被编程,这样一来其可以连接可编程的硬件和软件,系统集成商,OEM客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属于他们自己的软件系统。同时,该平台在将来还可以满足客户千变万化的应用需求,所以说这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