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5:02: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以人为本是抓好管理的根本
在班组诸多因素中,人是唯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题因素,当然应该成为班组管理的重中之重。要确立职工在管理中主导地位,并围绕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组织一切管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能动性,全方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 执行意识。把人本思想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而形成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学习,抓好全员教育培训。制定各工种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要本着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从设备或工程的质量标准、企业标准、相关安全技术管理规定、本专业安全生产基本知识、企业文化、职工道德和行为规范、安全常识、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等各个方面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努力提升全员安全生产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二、选好班组长是抓好管理的基础
班组长是企业组织与职工之间最直接的联结者,具有生产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在企业各项方针政策、各项工作任务等的宣传及落实上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好的班组长一定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良好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就是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理解并认同企业理念和发展战略,成为企业文化最基层的宣传者和忠实的践行者,要做到理解和认同企业理念和发展战略,并在班组管理和工作中结合实际进行宣传,并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引导全体员工认同、接受,成为员工激发干劲,增强使命者,开拓进取,实现企业愿景的永恒动力。二是高度的事业心。首先做到敬业爱岗,工作上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有困难站在前,有方便让在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感召和带领群众,以带动班组职工完成班组的各项工作。三是要有较高的业务技术素质。作为班组长要强化学习理念,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观念,推进创新,以适应安全生产与企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生产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成为班组技术尖子,革新能手。同时,要求班组长还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懂安全、抓生产,还要学会经营管理,实现最少投入和最大产出。四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班组长作为“兵头将尾”,具有管理班组的各种权力,而要用好这个权力,就要坚持原则,不拿原则作交易,就要为人正直,主持公道,坚持正义,不徇私情,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组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好地发挥班组管理的作用。五是处理好各种关系。尊重上级、维护上级统一领导,对上级下达的任务指示,有不同意见,要讲在当面,讲究方式、方法,决定一经下达,必须坚决执行。要开展经常性的班组学习,对工人多关心指导,对工人工作要勤检查,多指导,工人工作有成绩及时表扬,帮助总结经验,有缺点错误要帮助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工人工作中遇到困难,要给予具体指导。要尊重业务部门,遵守他们的相关规定,主动接受业务检查,监督指导、虚心听取意见、争取帮助、支持。
三、严格考核是抓好管理的保障
要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完善工作纪律、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各个层面的相关规范和不执行规范对及的处罚措施,并经常组织学习,使其人人都能作到入心入脑。要确保制度的落实。要要求班组员工必须按照相关流程工作,干好自己的事,站我自己的岗。要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不按规范办事的,无论是谁都进行追究。要狠抓各项工作标准、工作任务的考核、落实和现场监督检查。
四、激励机制是抓好管理的动力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档案
数字化时代,基层档案工作从传统的、专人档案规整、分类、编码等逐渐转变为以电子信息技术主导的开放化、共享化,智能化、网络化。
一、数字化时代基层档案工作的时代新要求
1.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基层档案工作要开放化、共享化。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交换成为社会交往主要形态,基层档案工作越来越突现出其信息属性,人们对于其关注也日渐加强。信息开放化、共享化状态存在就为基层档案工作信息提出了杜绝“重藏轻用”的要求。基层档案工作就要改变过去封闭、僵化的工作模式,实现真正的共享,要求基层档案信息更好的与社会相融合,要尽可能优化与丰富档案库藏,以实现基层档案物质基础的充分积累。同时,档案信息的查阅形式应多样化,通过完善体制实现电话、传真及信函查询等。
2.顺应时展,实现基层档案工作网络化、自动化 。如今,知识经济多依靠高新技术为主要发展形态,而网络技术无疑为当前核心领导技术,对于信息处理的便捷性不可小觑。当前基层档案工作要做的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将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为大容量、低劳动强度、高效率性。在@一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是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基础,在信息存储、处理方面能力巨大,尤其是在建设纸质档案数字化模式、大容量、高精确度信息数据库方面。另外,现代通信技术能够实现档案收、发的便捷化,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大趋势下,基层档案信息网络化成为必然。
二、数字化时代基层档案工作开展新思路
1.在整体发展规划中充分纳入档案工作
基层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实现对于档案工作的充分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策划方案,然后再将目标细化为若干小任务,并逐步落实,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基层档案工作的终极目标。从档案工作规范化角度来看,计划的制定非常关键,他能保证与基层发展步调一致,通过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体相关人员的有效参与,能够有效保障档案资源的全面收集与科学规整,是基层稳步、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2.有条不紊的落实对于基层档案目标的管理
在最近几年,很多基层都开始实施“档案工作的目标管理”,即将档案工作具体任务分解,并安排到各相关部门。在这一过程中,档案工作领导机制的构建十分必要,它建立在档案馆基础上。其次,通过教育、宣传及培训,发展壮大档案工作责任队伍,强化相关部门中档案管理者专业化乃至综合素质。另外,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也是必要项,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诸如归档规范性、统计准确、全面性而言。最后,要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广达参与者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基层基建项目竣工验收的档案工作中,可以将群众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使工作整体质量有效改善。
3.积极推荐基层档案档案双套制管理体系
让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从根本上融合在一起,从而认真做好档案双套制管理的衔接工作。
(1)充分运用数字档案基本理论考察档案双套制管理模式
在当前档案管理过程中实施双套制管理模式,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在应用过程中都受到传统档案管理基本知识影响。在当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的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的信息内容更加准确可靠。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强调电子档案管理体系的原始性,而这里提及的原始性主要是指档案资料记载内容的原始性,而并不是指管理档案资料载体的原始性。因此,在当前档案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档案双套制管理模式,有条不紊的开展基层档案工作。
(2)结合基层档案资料管理内容,初步限定双套制模式管理范围。为了有效提高基层档案管理的水平,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规定双套制档案管理的范围,从而确保档案资料内容能够永久性保存。一般情况下,针对需要保存时间较长的档案资料可以不用双套制管理模式。其中,各个基层可以根据自身档案资料的实际情况,探究多种载体保管形式,并提出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管理措施。尤其是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有效结合起来,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同时,基层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定期整理档案资料,进行分类处理,对于一些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档案资料采取扫描措施,实行双套制保管方式。
(3)对基层档案“双套制”模式管理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实施双套制管理模式其主要是针对档案管理资料的内容而定。根据档案资料的合理情况,对档案双套制模式管理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有利于提高档案资料的应用水平。在现代化档案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将档案资料管理的重点放在档案资料的利用中。在实行档案双套制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制定明确的档案管理目标以及档案管理计划。根据不同档案资料内容的利用程度,从实际情况出发最大限度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价值。
数字化时代,基层档案工作新模式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当前基层档案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大胆采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双套制管理模式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最为有效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高等教育文化理论基础,适应我国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造价工程师、咨询(投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全过程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能力,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因此,定位好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 “上手快”的专业型人才。
1 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工程造价专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毕业生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工程项目的预算编制、投标标底和标书的编制、工程造价统计、工程造价监理和合同管理、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管理等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术理论;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
2 从业工作领域及职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企业或基本建设投资管理部门,从事工程造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乙方)、建筑装潢装饰工程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院、会计审计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建部门(甲方)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 建设项目投融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结)决算、工程成本分析、工程咨询、工程监理以及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需要具备工民建设、土木工程、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预算等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一名合格的工程预算员需要了解一般的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熟悉建筑识图、建筑结构和房屋构造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制品以及常用机械设备;熟悉各项定额、人工费、材料预算价格和机械台班费的组成及取费标准的组成;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掌握计算技巧;了解建筑经济法规,熟悉工程合同的各项条文,能参与招标、投标和合同谈判;要有一定的电子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能用电子计算机来编制施工预算;能独立完成项目的估、概、预、结算等工作。此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工作执行能力。
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专业工作者有过硬的基本功,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精神。在充分熟悉掌握定额的内涵、工作程序、子目包括的内容、建筑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尺度的同时,深入建筑工程第一线,从头做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着手编制。
3 具体职业岗位(群)及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本专业的构建方案以及专业方向的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分为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工程造价管理二个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可分述如下:
3.1 在建筑、路桥、安装工程施工企业:担任造价员、资料员等技术、经济管理和服务工作;
3.2 在工程咨询单位、监理单位配合造价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从事工程造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和经济资料管理)等工作;
3.3 在建设投资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基建部门: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工程造价行业的的职业岗位有以下两类。见图1工程造价专业岗位分析图。
3.3.1 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初始就业岗位)
建设部、人事部、发改委联合发文,明确要求建设行业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安全员、质量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必须持证上岗。
3.3.2 专业技术人员(升迁就业岗位)
建设部、人事部已经建立了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因此,本专业学生在校要完成与之有关的各类注册工程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毕业后通过3~5年的专业学习,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注册工程师。
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初始就业职业岗位群是:基层技术管理人员。主要就业岗位有:合同管理员、招标员、造价员、成本核算员等。次要就业岗位有:材料管理员、资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其他就业岗位有: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施工员等。迁升岗位有:造价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
4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4.1 知识结构。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为:
4.1.1 人文素质基础知识:包括思想基础与文化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文素质知识范围,领会人文素质有关规范原则,掌握一般文字表达与教学计算知识和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1.2 技术素质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基础与工程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关经济法规和建安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建筑工程定额的应用,建安工程施工图识读方法,建筑构造与工程结构的一般知识,建安工程施工程序与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计算机操作知识等。
4.1.3 职业岗位技术基本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建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领会工程造价和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掌握建筑、装饰、安装、路桥工程概预算编制与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方法。
4.2 能力结构。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为:
4.2.1 工程造价专业方向的能力;
(1)具备从事建筑、装饰、安装、路桥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能力;
(2)具备协助造价工程师,从事工程计价与工程预结算审查等工作的能力;
(3)具备应用计算机编制建筑工程、水电安装工程预算的能力;
(4)获得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员的职业资格证书。
4.2.2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方向的能力;
(1)具备从事工程施工资料与工程经济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制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2)具备参与工程投标,编制招标投标文件的能力;
(3)具备参与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工程造价控制的能力。
总之,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主导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的边缘学科。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并明确就业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企业 质量管理 QC小组
1962年,日本首创了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并把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TQM)”,同时也开展了QC小组活动。我单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力开展此项活动,经过多年活动总结,认为QC活动确实是实现全员参与质量改进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人从2005年从事QC小组管理活动,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发现施工企业的小组在活动中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施工企业现场施工工期紧,任务重,基层单位对参与QC小组活动积极性不高;活动发展不均衡,没有达到一定的普及率(产生的现象就是每年的QC成果发表都是“老面孔”,参加成果的总是比较固定的个别单位和员工);成果选题范围狭窄,形式过于教条,死板等等。作为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笔者也在思考,该如何引导职工群众积极参加QC小组活动,提高QC小组活动的吸引力,提升小组活动成效。为此笔者就如何有效的开展QC小组活动提出如下的意见与看法:
1 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前提
领导重视支持,小组活动的各项资源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证,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目前,从全国建筑市场来看,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支柱地位日益显著。随着市场的扩大建筑企业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以我公司为例,由原来年产值几千万转变为二十个亿的施工生产综合性大企业,为此人力资源相对非常紧张。各级各岗位员工的工作量普遍较大,在保证施工生产进度、安全质量的同时还要抽出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小组活动的开展,就需要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的领导高度重视是活动的前提。领导关心、重视、支持QC工作,小组成员的活动积极性才会高,工作才能扎实有效,就能成效显著,在质量提高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 开展广泛、深入、分层次的QC小组培训是活动的基础
目前,基层项目部多为刚毕业的实习生,工作热情高,但普遍缺少QC小组活动的基本知识,对开展QC活动的工具、方法基本上处于一个空白区。对于不了解的东西,很难激发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企业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广泛、深入、分层次的在企业内部开展培训工作。一方面做好培养QC活动的骨干的深化教育工作,将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相结合,提高小组成员的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结合能力,圆满完成自己的课题。另一方面通过骨干的带动作用,在全体职工中普及QC活动的基本方法和知识。从基层单位中挑选最需要培训的职工安排学习。在目前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尽量使每一次培训都能取得实际效果,使职工群众切实掌握方法开展QC活动才能使活动中管理和控制起到切实可行的效果。只有全员掌握了解活动程序并积极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QC小组活动的全员性,杜绝发表会上“老面孔”的反复出现。
3 抓好过程管理是QC小组活动的核心
QC小组活动是严格按PDCA科学循环程序来进行活动的,为使QC小组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中,加强QC小组活动的过程控制是十分关键的。应从项目的选题入手抓起,选择以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和改善管理等为目的,能够切实解决施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小、实、活、新的课题,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确保目标制定,活动分析、活动记录,统计工具使用等各项工作都要落在实处,公司管理人员要做好对项目部QC小组活动的指导,分析研究QC活动发展情况和共性问题的处理,并选择一些主要课题进行具体指导。在项目部中,应注重发挥和调动质量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参与小组的管理或活动,发挥和调动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最后做好成果的总结和发表。
4 对QC小组的激励是公司QC小组持续开展的动力
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可以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也促使小组成员的热情得以保持。这是保证QC小组活动的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激励的手段可以包括荣誉激励、物质激励、考核激励、定职激励等。①荣誉激励:对取得成果的QC小组并取得企业级或省部级或国家级优秀QC小组授予荣誉称号,发给荣誉证书,给予表彰;②物质激励:对于获得荣誉的小组给予一定现金奖励。③考核激励:参与QC小组活动的项目根据得奖情况在劳动竞赛、绩效考评、综合考评、评先等一系列考评上予以加分,④定职激励:作为职称评定加分的条件之一。通过这一系列的激励手段让小组每个成员为获得这一荣誉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会为维护这一荣誉而努力,从而促使QC小组活动向程序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5 开拓创新是公司QC小组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现场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复杂的无法弄懂的尖端技术,解决起来相当困难,鉴于技术与经验不足的情况,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首先能促进现场员工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加以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寻找突破口,层层深入解决问题。此外QC活动的开展还可以从思想观念、活动方式、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实施对策方法、成果上进行创新提高,克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开展QC小组活动。在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中,质量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QC小组,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建筑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长久兴旺,我们的员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庞兴梅.如何改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J].科技视界,2012
(30).
首先,由于煤炭生产会受到煤层厚度、埋藏深浅、顶板状况等地质条件的影响,开采过程中还会产生防治水、瓦斯等安全防护、生产辅助等费用,这些都会影响煤炭的生产和运营。其次,煤炭生产条件恶劣、技术复杂、环节较多,客观上造成了较高的工资成本,工资成本所占比例可达到总成本的30%左右。再次,煤炭企业的成本一般包括基本生产成本、安全成本以及环境成本等。基本生产成本是煤炭采掘过程中发生实际费用的支出,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电力;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津贴等用于工人的薪酬,与生产有关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在安全成本和环境成本单独核算后的其它支出。安全成本即与煤炭生产安全相关的所有费用,指的是为保证安全和因安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损失,包含安全工程费、安全预防费、安全损失费等。环境成本是基于企业对环境负责的原则而产生的费用,是煤炭企业为执行环境目标或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主动或被动采取措施而付出的成本。
二、煤炭企业成本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预算管理观念淡薄
多数煤炭企业不能很好的对投入和产出进行均衡,成本预算都是被动式的、盲目性的,没有能够结合企业的生成经营实践;管理层对成本预算管理的实质把握不到位,把预算等同于减少支出。只注重生产过程的顶算,而忽略了产品后期销售的预算。在生产成本的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本身的核算,没有做到全面系统的分析,预算具有片面性。多数煤炭企业都存在定义模糊、预算粗略的问题,常把预算片面的理解为核算,其实核算是对销售状况的总结,是发生在产品生产后的,而预算是对产品生成的评估,是发生在产品的生产之前的。管理层、决策层对成本预算的认知尚且如此,基层区队、班组的接受度更是可想而知了。实际工作中,企业缺乏现代成本观念,生成经营不能很好的统一,生成成本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销售成本却常被忽略。在不重要和不必要的环节中资金浪费较多,无形中增加了煤炭企业的成本负担。当前大多数的企业对外部因素对企业成本的影响重视不够,一般都是围绕成本构成的要素来进行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成本预算控制缺乏广度和深度,企业从上到下只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较为重视,成本控制有效性不足。
(二)员工缺乏自主成本管理意识
对于员工而言,大多数都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跟自己无关,造成了员工对自己消耗的成本也较为漠视。生产实际消耗成本与财务管理成本严重脱节,加之生产工人只重视产品规格与产量,对材料的耗费不以为然,这些因素致使成本严重超支。造成这种无序和混乱的现象归结于一线员工生产意识的淡薄。由于煤矿生产工人多数受教育水平不高,思想认识落后,更不用谈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考量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此外,传统煤炭企业中对于成本预算方面的培训也多是针对管理层来进行的,员工接触较少,当需要向下属传达成本预算方面的信息时,会有偏差和失真,这都导致了成本预算控制无法顺利执行和落实。
(三)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回收率低
煤矿生产中同种材料重复投资现象较为常见,另外有的材料本可回收利用但是却遭到了损坏或者丢失,导致严重浪费。煤矿的生产作业过程,工人借助工具将原煤输送到地面的过程并没有材料的消耗,材料成本不是原煤实体的一部分。可以看出,这些工具性的材料都是可以多次重复利用的,随着原煤开采面的深入拓展,用于支撑矿井的材料消耗必然随之增加,因为能够重复使用,实际成本并不会必然提高。煤炭生产现场区域临时不用的材料要进行严格管理,否则必然造成损坏或被掩埋,本可重复利用的材料不能重新使用势必会造成企业财务负担增加。第四,成本预算管理方法落后煤炭企业科学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是由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成本分析等组成,但当前大多数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很差,仅仅停留在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水平上,其它科学方法用之甚少,不能依照市场信息来对成本预算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可见,煤炭企业成本预算还停留在大包大揽的阶段,只注重产量成本的预算,而对其它成本项目、质量成本、安全成本、环保成本等的预算并不重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成本预算分析,成本预算资料实用性差,无法为科学制定成本控制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三、提高煤炭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提升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全员成本意识的提高首先是向煤矿全体员工进行成本基本知识的普及,引导职工树立起成本意识,并慢慢强化使其形成紧迫感。让员工们切实能够认识到成本和自己的收入是紧密相关的,成本的降低最终会落实到自身收入的增加。企业每个职工都要清晰的了解自己的成本职责,明确认识到成本与企业效益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成本观念,使得人人关心成本,人人重视成本。要调动员工积极参与到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全过程,将煤炭企业的利益同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员工能够找到提高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出发点,使他们建立起责任感和归属感,企业要以此契机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努力调动职工成本管理意识,增强企业活力。
(二)完善基层成本预算制度
对于基层区队和班组而言,必须正确的处理好成本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关系,结合技术经济特点,树立以企业利益为导向的核心成本观念,努力增强基层各级干部、技术人员和职工的成本意识。加快落实区队、班组和岗位的基层预算制度的建立健全。把基层预算点作为相应的责任、利益和控制主体,推动全员成本预算控制,努力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建立良好的目标成本和激励机制
为了达成企业的预期成本目标,必须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同成本控制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一方面对企业成员实行严格的考核,另一方面要提高成本否决权的彻底性。后者表现在一年内对于限定的目标成本指标一般不做改变,要鼓励员工多种渠道降低成本,在实现目标之后再对员工进行现金方面的奖励;相反,如果不能完成成本指标,则要给予现金考核。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成本的关联性非常大,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努力的降低成本,唯有成本优势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寻得优势。
(四)注重成本预算管理创新
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适应性
一、背景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除了社会经济等外部因素外,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能否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原因。根据中国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毕业时所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而我国一些高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全面系统性和学术性,在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重视和改革创新,因此造成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和岗位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职业能力显得严重不足。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我院积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学院总体教学改革思路展开,充分体现“两个加强、两个适应”(即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的总体要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定位为“车间班组等基层管理人才”,和其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行“错位培养”。
在企业调研过程中,尤其是民营企业反映:企业基层一线非常缺乏管理人员,欢迎掌握了基层管理技能、沟通技能的大学生从企业第一线做起,只要在企业基层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很容易得到企业的提拔重用。为此,我们的课程体系围绕企业基层做文章,重点培养本专业学生掌握车间生产运作管理、车间物流、车间产品质量管理、车间管理沟通等针对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每个学期都设计有实训、实践,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地了解、学习车间管理流程,掌握企业调研的方法,学会管理文案写作等,在实验室进行沙盘演练,模拟企业运作、管理的整体流程。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了贯彻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管理学院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贴近社会教学、贴近企业教学
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和企业的管理层座谈讨论,删除了“宏观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企业认为这些课程从我们的学生培养层次来看,有的太过空泛、有的和其他课程内容重复、有的是工作以后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再学的;而增加了“车间班组长管理、车间产品质量管理、机械制图与几何画法”等企业急需的技能性课程。
(二)构成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
1、知识培养----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会计学概论、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实用法律、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组织行为学、车间产品质量管理、车间班组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计划(ERP)、国际企业管理概论、国际贸易实务等,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
2、素质培养----公文写作、Office系列高级应用、交际礼仪与交往艺术等,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沟通交流的能力。
3、能力培养----机械制图基础、管理沟通、市场调研、客户关系管理、专业英语、企业咨询与诊断等,培养学生工作方法和技能。
(三)建立“理论学习——课程实训——企业实训——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就业”的学习体系
了贯彻学院“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在理论与实践的学时分割上,本科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6:4的教学学时量分配,把实践教学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能力训练上凝练出工商管理专业最核心技能,并且是现实社会中最紧俏的实用技能加强培养;在加强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密切与企业、社会的联系,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适应性。
(四)加强专业素质培训、增加专业特色课程
为了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学院开设了“office高级应用、公文写作、交际礼仪与交际艺术”专业素质课程,请企业的培训部经理等专业人士为学生授课,从实战出发,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五)积极引导学生多种途径获取职业技能证书
为了适应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走向职场的砝码,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作为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积极联系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组织、培训、帮助学生参考相关职业技能证书。
为了有针对性地选择实用的技能证,精心挑选,力争帮助学生每人获得一个对口的技能证书。工商管理专业参考职业经理人证;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应用专员证书、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内贸易应用专员证书。这些证书都是从市场需要出发,本着实用、权威的原则,指导学生参考。
学院希望借助这些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企业的要求接轨,顺利地进入企业,适应岗位,帮助学生平稳就业。
一、商业性业务拓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商业性业务边界不清晰,造成基层农发行定位缺失
一是支持涉农经济的边界不清晰。农发行商业性业务重点支持“三农”经济,但据基层农发行反映,其商业性贷款业务的范围较广,无论是直接涉农、还是间接涉农,都可以纳入其贷款的支持范围,目前没有明确详尽的范围界定。以“涉农”为标准来界定商业性业务的边界过于宽泛,对业务拓展缺乏明确的边界约束。二是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边界不清晰。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支持的部分客户,也是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重点客户。如某纺织集团,2008年10月末全部贷款余额为7.66亿元,其中农发行贷款余额为0.6亿元,占比7.8%。对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客户增加信贷投入,导致贷款的边际效用较低。
(二)商业性业务信贷管理体制落后,制约了业务发展
一是审批制度不合理。农发行所有商业性贷款均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批制度,每级审批行都组织贷前调查,重复调查不仅耗费人力物力,也给各级贷款营销人员留下了推脱责任的空间,一旦发生风险,责任难以廓清和认定。二是贷款审批没有合理的授权制度,商业性贷款业务实行省行逐笔审批制度,不利于基层机构灵活开展贷款营销。三是奖惩机制不合理。目前基层农发行虽然有商业性贷款奖惩考核机制,但罚多奖少,责、权、利不对等。现行的客户经理管理办法细化和量化不够,可操作性不强,缺乏体现“多劳多得”、“优质多得”原则的激励措施,“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制度影响客户经理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目前基层行费用仍然实行上级行下拨、总额控制的管理办法,业务增长、人员增加,下拨费用没有相应增加,约束了基层机构商业性贷款的营销。
(三)贷款风险控制意识和技术落后,造成贷款风险
调查发现,基层农发行2006年以来发放的部分贷款发生了风险,如因企业因管理不善、资金链断裂造成停产,最终进入破产程序。反映出该行对风险的把握、评估和防范力度不够,重放轻管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分析把握不深入,贷后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不够全面,尤其是机械延用封闭管理模式下只注重实物监管的做法,缺乏对现金流的高度关注。
(四)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业务的开展和资产管理的效果
一是人员不够。例如,农发行一市级分行共有36人,分布在5个科室,其中业务科室3个,全行客户经理共11人,承担着7亿多元信贷资金的管理任务,人均业务量大,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员的工作时间和精力疲于应付繁杂的报表、材料的汇总上报等内务性工作,客户经理职责难以落到实处。二是业务素质与工作需要相比有明显差距。年龄老化,业务素质偏低是目前该行客户经理队伍存在的普遍问题。据统计,某分行客户经理中,45岁以上的4名,30岁以下的仅有1名,正规学校毕业的仅有3人。部分客户经理缺乏起码的“写”、“算”能力,更谈不上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分析研究,与当前商业性业务拓展对员工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差距甚远。
二、对策建议
(一)明确农业发展银行的市场定位,并据此界定商业性贷款业务的边界
一是要明确涉农经济的边界,结合国家农村经济政策,明确农发行商业性业务支持的重点和范围,为基层分支机构拓展业务提供明确的导向,尤其是要明确农发行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如县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应剔除。二是要明确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边界,对于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行业和领域,要结合信贷政策,减少或禁止信贷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严格信贷资金的发放。
(二)按照商业化运作要求,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政策把握要到位,风险大,责任重,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商业性贷款管理机制。一是要强化调查主体的责任意识,明确规定基层行在贷前调查中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调查情况真实性和调查程序的合规性。二是简化审贷程序,实行合理授权制度。根据贷款性质,客户等级、规模和贷款额度大小实行“分级营销、分级审批”的管理制度,并通过加强贷款管理的电子化建设等手段适当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贷效率。三是在贷款对象的选择、贷款额度和利率的确定、贷款期限的安排等方面,要充分体现政策性、择优性、效益性和安全性有机统一的要求。
(三)加强风险控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农发行要注重借鉴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控制制度和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的风险监测和控制指标体系,在客户准入上严格把关,尤其是要加强贷款后管理和评价工作,通过建立贷款后评价制度,对客户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发展前景、贷款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企业发展;市场经济
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管好、用好企业档案是每个企业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然而,就历史而言,多数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在管理上存在漏洞,现就如何改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对策。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还较为淡薄。部分企业没有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到夯实基层基础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存在“档案归档案,业务归业务”,互不联系的模糊认识,不知道为什么要开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怎样开展档案管理。少数企业没有认识到档案在信息化时代的实用价值,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收集过时的文件材料,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管理,出不了政绩,是得不偿失的徒劳,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2.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有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有的没有建立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有的虽然建了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健全,且执行得不好;有的甚至没有设立档案室,更没有明确的专职档案人员;收发文件及借阅文档手续不健全,造成档案文件材料丢失现象时有发生。
3.管理与服务还存在脱节现象。有的企业只注重文书、户籍档案的收集,而忽视声像、实物档案以及与企业业务有关的资料的收集,影响了企业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的企业由于历史的或保管不善等原因,个别档案存在断代现象;部分档案管理人员认为自己保管档案材料能够方便工作,不愿上交集中管理,导致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损毁、丢失。一些基层企业在工作中,忽视了档案资料的作用,不愿或不习惯通过档案资料为企业战略发展、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造成大量信息资源闲置。
4.档案管理力量还较为薄弱。在大多数基层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均由办公室勤杂人员兼任,且变动频繁,专业化程度不高,存在不懂不问、不会不学的现象,导致档案整理、管理混乱。
二、新形势下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对策
1.加强宣传力度,增强企业档案意识。要使企业档案工作进入良性的发展,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首先,要从宣传入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大对《档案法》和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企业能够了解档案基本知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档案管理者的档案意识,促进企业对档案人、财、物的投入。其次,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征求意见,直面宣传,促进企业领导对档案工作的再认识,真正关心和支持档案工作,增强企业的档案意识。
2.加强行政干预,推动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要想使档案工作真正在企业推展开,必须将行政干预和依法治档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行政管理部门要把抓好企业档案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重新认识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强化行政干预。如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定期对企业的档案工作进行检查,对好的典型通报表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或给档案工作造成的损失限期整改,使企业的档案工作形成等级机制,常抓不懈,推动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
3.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企业管理机制。首先,按《档案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制定出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如:《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规定》、《档案保密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其次,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各类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分类方案及编号方法,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职责分明,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
4.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企业档案利用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企业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档案工作者只有更新观念,开拓创新,转变传统档案服务方式,以满足现代企业不同层次的档案利用者的需求,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是为了方便利用,企业档案馆(室)要编制专题目录、索引、概要、指南等手工检索工具,对其编制要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进行,以适应一体化利用;二是企业档案人员尽快掌握电脑的相关知识,以逐步把档案信息输入计算机,在互联网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站,宣传企业,利用网站优势,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更充分、更广泛的利用,为企业新时期档案提供利用服务的新渠道;三是对企业档案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档案的翻阅率。对利用率高,具有重要参考作用的纸质档案,通过扫描、录入等方式转化成数字化信息,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档案数据库,并通过网络为企业提供高效率信息档案服务。
5.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一要选准用好档案管理人员。将那些较细心勤快、热爱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选配到档案管理员的岗位上来,企业及上级部门要从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热情。二要强化档案业务培训。要积极选送档案干部参加档案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鼓励他们自学档案管理知识,并从时间和经费上给予保障,提高档案干部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业务指导能力。三要组织观摩学习。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请档案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业务专家上门指导,另一方面,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到一些单位参观学习档案管理先进经验和具体操作技能,以促进企业档案工作健康、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着队伍健全,档案人才短缺;执行制度不够严格,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化、科学化;设备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解决这些档案管理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企业领导者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档案人才建设步伐,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逐步改善档案室条件等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改善解决。
参考文献:
[1]卜青平. 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探讨 [J].
商场现代化,2009(5).
[2]贾金国.浅议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
策[J].理论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