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5:02: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生的学习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初中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91-01
一 引言
作为2008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初中生职业指导及初中学校评价体系研究与实验》的实验学校之一,我校启动实施了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年来,在自治区教科所和南宁市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我校对进行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作了初步探索。认为职业规划要趁早,人生设计在少年,在初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有必要。
二 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我校主要以2008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初中生职业指导及初中学校评价体系研究与实验》的实验教材《人生成功早规划》为蓝本,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进行以下内容的教育:
1.全面地认识自我
这不仅包括认识自我的兴趣、爱好、天赋、价值观及人生志向等内在禀赋,还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家庭背景、所在地区等外在因素。通过分析以上因素,得出自己在学业完成后,打算从事什么职业。首先,借助自我反思,认真思考及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学习及生活经历,想想自己喜欢做什么,做什么比较得心应手;其次,可以与同学、家长及老师交流,通过他们帮自己回忆及分析做什么比较擅长;最后,还可以通过心理测评来帮助认识自己。通过对学习及生活中一些问题的判断,帮助学生分析评估自己的兴趣及爱好,理性地认识自我。
2.广泛地了解职业
这一工作其实在整个初中阶段都要进行,通过实地体验、现场参观、职业讲座、上网查询、参阅图书报刊等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各类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在他们确立职业理想及人生志向时,为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参考。
3.科学地规划人生
学生在基本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交流,在心中确立起职业生涯的概念,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学习、体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认真思索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导师、父母及长辈的指导下,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 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
1.结合素质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日常学科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的相关内容,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掌握、职业素质塑造、成功校友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中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及早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提高将来选择职业的满意度。
2.实行导师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为了更好地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我校制定了“职业生涯教育导师制”方案,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双向选择,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师生结对名单。导师采用集体活动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每月至少活动一次。学校还从校外各界成功人士中聘请导师,给学生做讲座,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职场体验去感悟教育学生。
3.利用网络平台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网络已成为学生会聚思考、交流思想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在学校主页上链接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网站,引导学生登录官方网站学习相关知识。
4.丰富辅导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为主,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测试、主题班会、报告、参观、采访、调查研究与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并增强对不同职业的亲身体验。如通过职业倾向测试让学生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通过“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树立理想;通过采访身边的亲朋好友让学生了解常见职业的特点,体会职业的甘苦等。这一系列活动,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感性体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对决定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家庭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5.组织学生编制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光想不做不行,不做分析、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也不行。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讲,让他们自己来做未来的职业规划比较难。我们主要是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导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初中生基本能编制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方案一般包括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目标、措施及时间安排等。
四 结束语
在初中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对各类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判断,初步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大的选择方向。初中生初步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迈向成功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对初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但必要,而且正当其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阅读能力;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训练初中生的语文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从情感、逻辑、思维、道德、品质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多角度对初中生进行全面培养。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并锻炼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能够为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稳定的基础,能够引导初中生在更加扎实的条件下完成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本文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路径的目的下提出具体的教学路径,以此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一、语文课堂教学注重与学生的阅读互动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重要注重与学生积极进行阅读互动,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阅读活动中,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程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同领域、风格和题材的文章,扩大自身的阅读量,结合人教版语文教材要求对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标准。并在阅读之后每个人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读后感,使班级学生积极沟通和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从而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对语文阅读教学规划进行梯度式设计
所谓梯度式教学方式,是采取“初步了解―层层分析―深入剖析”的流程来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采取梯度式设计方式,有层次、有秩序地带领学生逐渐深入在语文阅读的海洋中,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效率。
三、利用阶段性教学方式培育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训练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作为初中生自身掌握的基本能力或者基本技巧,是由“零”到“一”循序渐进的增长状态。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受教者,要在这个动态过程中针对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进行教学统筹与教学规划,以此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一)积累阶段
阅读能力的养成是慢慢积累的过程,在这个“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的动态变化下,教师要发挥良好的导向性作用,从学生阅读能力养成的积累阶段入手,来为日后的理解阶段奠定基础。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为了有效引导初中生进行有秩序地的阅读训练,要从以下方面做好阅读教学的积累工作:为学生准备难易度适中的语言阅读材料,比如字音、字形、字义等,这样初中生在进行阅读时能够准确的对具体的字、词和句进行解读,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阅读理论知识的基本功,这样在阅读时可以熟练地区分不同题材、文体的阅读文章;教师也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情感积累能力,不仅要积累对阅读材料、文章的情感积累,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不同方面的人际交往心得、生活经验等。
(二)理解阶段
理解阶段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其能够从更加动态的环境中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并逐渐提升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在理解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阅读能力中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区别性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针对初中生阅读判断力的培养来说,阅读判断力指的是学习者通过片面阅读而对文章形成的最初判断能力。阅读判断力能够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把握的更加准确,或者在阅读时对问题思考的深入性更为深刻。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培育学生的阅读判断力入手,避免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使用“一般”“不一定”等模棱两可的词语,而是从准确、根本的角度引导学生揭示阅读的真谛。
其次,针对初中生阅读分析能力以及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加全面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以及综合阅读能力的培训与锻炼,带领初中生形成更为多元化、全面化的语文阅读逻辑思维。在课堂上可以引用国内外优秀的典型文章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式阅读与讨论,在突出学生自主性和自由性的条件下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阅读观点。那么在此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锻炼每个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深入理解能力,同时也双重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针对初中生阅读联想力的培养。阅读联想力能够带动初中生的思维更加广阔,使学生在进行阅读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创作,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同时能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创作,从而提高总体语文阅读写作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关键的“垫脚石”作用,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培育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以上通过站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背景下,提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教学路径,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正确、科学的阅读技巧和技能,锻炼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为不断积累全面、深厚的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春婷.浅谈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4):166-167.
[2]齐丽君.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36.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课堂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6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1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还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但是,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并不乐观,需要教师积极探究原因,寻找解决策略。下面,笔者对此浅谈以下几点见解。
一、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责任心不强
有一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仍然采用“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给初中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感到厌烦,甚至有的初中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还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强,按照自己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学,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初中生的对信息技术课堂不重视。还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利用电子课件辅助教学,课堂上让初中生观看课件,教师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即使初中生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敢举手发问,担心被其他学生笑话。
(二)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课堂参与热情
由于信息技术课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所以很多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低,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的学习上,缺乏课堂参与热情。学生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课也不重视,认为只有中考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信息技术课学不学都行。学生家长的这种错误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困扰。还有很多初中生认为信息技术教材枯燥乏味,许多内容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而且很多知识都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使得初中生很难有直观感受。另外,很多主科教师经常占用信息技术课进行测试或者复习,使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毫不在乎。
(三)师生互动效果不佳,教学目标不清晰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与初中生的互动和交流,使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现象,师生互动效果不佳。初中生的好奇心强,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并不关心学生的感受,对于有潜力的学生也不能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还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目标不清晰,经常是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教学缺乏逻辑性和规律性,学生一堂课下来也不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试想,信息技术教师把原本非常有趣的信息技术知识转变为枯燥的讲解,学生怎么能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兴趣呢?
二、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进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创新教学方式,给初中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初中生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扩充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讲冀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时,我首先进行了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对学生来说,信息定义等个别知识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些基础的网络知识,能够自主完成网站的浏览、信息的等简单操作。然后,我做出教学规划:注重对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最后,我以“盲人摸象”为话题,引入本节课学习主题,学生登录教师制作的主题学习网站,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索。
(二)提高学习兴趣,联系日常生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让初中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具有话语权和主动权,给初中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注重联系日常生活,挖掘信息技术知识中的生活常识,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冀教版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络》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动画片为话题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想看动画片吗?有没有听说过国产的动画片?谁来说说。”这时很多初中生都举手发言,课堂学习氛围高涨。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提问:“如果我现在就想看看这部动画片怎么办?”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可以上网观看。我继续说:“非常好,网络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神奇的网络世界来了解一下吧。”我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课件,让初中生更清晰地了解计算机网络,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明确教学目标,提倡师生互动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让初中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比如,冀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这课分别介绍了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特征及多媒体系统组成,使学生全面了解多媒体技术。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充分感受多媒体技术与信息处理之间的关系,知道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多媒体,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讲解过程中,我采用较为形象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主思考,总结与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有关的概念、含义、特征、前景等。我还会指导学生亲自操作一下多媒体设备,亲身体会多媒体表达信息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成就目标;英语
学业成绩压力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学生是个体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而学业压力是我国中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三个问题之一。中学生承受的学业压力有其独特性并易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成就目标是指个体在进行某作业时所要追求的目标,在教育领域,人们比较重视个体的目标倾向对绩效的影响。成就目标包括绩效目标和学习目标,绩效目标是指个体通过关注绩效而获得对能力的良好评价或避免对能力的不良评价,学习目标指的是个体通过关注作业来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1]。不同的目标使个体持有不同的目标信念,而引起不同的行为模式[2],从而造成对绩效的影响。本研究以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初中生成就目标现状以及与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为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就目标,从而更好地提升学业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上海某所中学8年级的学生,共八个教学班342人。1.2方法。1.2.1研究工具:成就目标问卷[3]:该量表共12个题项,包括成绩目标和学习目标两个维度。本量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记为1~7分,分数越高表示成绩或学习目标倾向越强。采用Cronbachα系数作为信度指标,其中绩效目标倾向分量表的系数值为0.66;学习目标倾向分量表的系数值为0.75。再测信度绩效目标倾向分量表为0.80;学习目标倾向分量表为0.82。学业成绩:2019年5月份收集学生该学期的期中英语试卷原始成绩作为衡量学业成绩的指标。1.2.2测试过程:采用团体测试,每次一个班级,完成一份问卷约20分钟。测试由研究者和班主任组织进行。发放问卷35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8份,有效问卷342份。有效率为97.71%。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8.0forWindows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等。
2结果
2.1学生的构成情况。在342位学生中男生183人,女生159人,最大的17岁,最小的12岁,平均年龄为(14.44±0.85)岁。2.2初中生成就目标和英语学习成绩现状。表1显示中学生在成就目标以及英语学业成绩方面的得分状况,学业成绩中最高分98分,最低分11分,差距较大。2.3初中生成就目标和英语成绩人口统计学变量。2.3.1初中生成就目标、学业成绩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研究显示在成就目标上,女生在学习目标分数显著高于男生,P<0.01。在英语学业成绩上,女生的成绩显著高于男生,P<0.01。2.3.2初中生英语学业成绩在父亲文化上的差异比较:研究显示,父亲不同的文化程度的初中生在英语学业成绩上呈显著差异,父亲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的中学生其学业成绩显著高于父亲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中学生。见表3。2.3.3初中生成就目标、学业成绩在母亲文化上的差异比较:研究显示,在成就目标的学习目标分子上不同母亲文化程度呈显著差异,其中母亲在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初中生的学习目标显著高于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中学生P<0.05。母亲不同文化程度的中学生在英语学业成绩上呈显著差异,母亲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高于母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中学生,P<0.001。见表4。2.4初中生成就目标与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初中生学习目标与英语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P<0.05。见表5。
3讨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的最有效的方法,思维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知识在思维的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样,思维在知识的积累速率方面也具有动力作用,所以思维是初中生智能提高的中心。当然初中语文课对初中生的思维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将语言与思维有机地联系规划在一起,语言是一种说话活动,它必须通过思维来产生;同样,思维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必须依靠语言来表现。语文把两种相互结合在一起,这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初中生的思维能力。
一、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基本原则
1.统一性。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往往认为智力的高低决定了创造力的有无,而不注重思维情感对创造力所起到的作用。其实,创造力不仅伴随着智力的活动,而且也伴随着强烈的思维情感活动,任何创造都有着思维情感的升华。因此,必须着重把智力、创造力和思维情感三者统一起来,这有利于初中生的思维教育的进一步提高。
2.鼓励和完善。随着人文素养的发展,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不再注重选拔、等级与淘汰的原则,而是注重鼓励和完善的原则,鼓励初中生开放思维的空间,完善初中生的思维程度。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尽可能地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提高的过程中的变化和体验。教师要利用较多的鼓励性评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主体性。在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思维的发展者,教师的教育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变化,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主体性发生变化和改善。其具体表现为:(1)思维教育方式应该有利于发挥、展现初中生的主体性;(2)思维教育方式应该充分产生对学生的自我制约、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形式
初中语文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思考能力等方面,因此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型的思维教育。分析型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抽丝剥茧、从小处入手,深入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理清作者的思路以及感受作者使用的语言技巧。这种思维教育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必需的,它能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本质上质疑,并做出合理的逻辑推理判断及验证。
2.创造型思维教育。初中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和根本源泉,初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语文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即提高初中生的创造型思维,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
3.实用型思维教育。初中语文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提高初中生对繁琐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有力的工具性学科,是初中生对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关键途径,也是提高其它学科成绩的重要环节,例如,数学公式的理解,历史、政治等学科阅读理解等。因此,实用型思维教育集合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实用性,而不是应对考试。
三、初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使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可以在这个环境里感受到轻松的氛围,使其思维处在最佳状态,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参与的愉悦、思想的乐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初中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们能够尽力去想大脑中产生的各种疑问,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地培养其思维能力。
2.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提高思维教育质量。开设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既能深化和补充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进而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师应该加强探究文学优美的初中语文素材,提高思维教育质量。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其文辞优美,脍炙人口。这些作品都包含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技巧,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它们都是提高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优秀素材。
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教学重在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对初中这个特殊阶段而言,发展和提高其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性。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开拓初中语文的特殊优势,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拥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初中语文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铺垫,它对以后的学习历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以语文课堂思维培育为基本目标,着重启发与培养初中生对语文的思维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思维教学。为了强化这一目标,使初中生的语文综合成绩得到全面地提高,笔者在本文中就初中语文思维教育进行了探讨研究,从而为提高初中生们的语文思维能力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布卢姆《教育评价》,邱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比较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不难看出,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有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一般只是对课本知识按部就班地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课后去背相关的知识点,教学效率不高。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是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就改进了传统教学上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媒体结合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新颖实用,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课程所要达到的要求
新课程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学习内容方面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内容的传授,因为对学生来说,学习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有用的。其次,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再次,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程目标方面
新课程对传统的教学目标也做了相应的改进,在教学上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方式方面
在学习方式方面,新课程要求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进行引导,主要还是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探究。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课程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
1.结合教材特点,采用特色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针对新课程初中生物课本的特点,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课本与实际相联系,多开设一些实际运用类的课程,如环境保护或者是城区植物花卉的研究等专题性的课程,这样就能使生物课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学生也更加愿意去学。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始终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断地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对于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教师要给予鼓励。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认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便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就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每节课的具体规划,这样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方案中还要包括期末对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的设计。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要把成绩作为检验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要将整个学期学生的表现以及课堂的参与度结合起来,这样使得教学的评估体系也更加完善。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课堂更鲜活
多媒体的运用是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流程。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进行知识的演示,可将书本上的文字转换为一幅幅生动的动画,或者是相关实验的演示过程,这样学生不仅会更加有兴趣,还会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当然,也不是整个教学过程都完全依赖多媒体。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相关知识点先用多媒体进行播放,然后让学生自己理解,并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教师再给予解答。这样,学生就化被动为主动,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凸显出来了。所以,为了迎合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我们就应该运用好多媒体这一工具,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模式下更好地掌握知识,以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创新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在教学上进行一些改革,让学生在新课程的教学环境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基本观念 培养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学科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为学生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及世界观做好准备。初中化学教学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观念构建”,这不仅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
一、培养化学基本观念的意义
初中化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其包含的知识体系非常丰富且复杂。可见,让初中生学好化学并不容易。所以,教师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教好化学,并使学生高效学好化学知识及规律,就需要构建一定的化学体系,而该体系的形成需要以化学基本观念为引导,并使该理念贯穿于化学学习全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物质的特性及变化规律是化学知识的核心。换句话说就是要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中心,形成特定的化学思维及化学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客观的物质世界,并能通过化学公式、化学实验等手段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层了解。只有这样,初中生在任何时候都能轻易地打开思路,并强化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非常必要。
二、影响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因素
初中生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过程,是其对化学学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想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喜爱某种活动的热情程度,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之间关系密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是影响其学化学、用化学的重要因素,一个对化学不感兴趣的人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初期,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于物质变化时发生的奇异现象及身边那些和化学有关的现象,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各种各样的物质的性质及化学现象背后蕴含的基本规律,更不会知道这需要从微观角度解释物质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学生的这种兴趣是表面的、短暂的。如果不能在学习之初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
2.学生思想中的前化学观念。
在教学之前,学生并不是带着空白思维进入教学活动的,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就已掌握了很多有关化学现象的知识,形成了有关物质变化的零零碎碎的知识。这些知识以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为基础,通过发挥想象与猜测,构成了他们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这些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经验,会使初中生逐步形成关于物质世界怎样运作的原始观念,也叫做前科学观念。在这些观念中,有的与现实中需要树立的化学观念是一致的,这就有利于初中生对化学的深入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木头燃烧后化成灰烬,灰烬不管怎样都不能再变成木柴,而水不管是变成天空的白云,还是房顶的白雪,或者朦胧的细雨,水的本质都没有变。虽然学生还不清楚化学键这一名词的含义,但这种正确的认识对将来学习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都很有帮助。但有的学生也会产生这样的认识:木头燃烧化成灰烬,重量减轻了,这是因为一部分木头变成了热量。这种认识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变的认识有负面影响。类似的例子,还有初中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化学物质存在连续性的观念,对学生将来学习物质微粒性知识是一大障碍。
由于前化学观念广泛存在,建议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以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之前,首先通过书面作业、汇报、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新的化学观念的认识程度,其次可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已表露出的不正确的前化学观念。一般采取的对策是:通过对不同具体问题的解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前化学观念是有局限性的,有效展示科学化学观念,促使学生丢掉旧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新的化学观念。
3.化学课堂的开放程度。
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及积极能动的学习体验,是“以观念为本”的教学核心。课堂是落实“以观念为本”的主要渠道,课堂氛围、课堂开放性程度,都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重要影响,继而影响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思维能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活泼而轻松的气氛可使学生情绪具有“知觉作用及动机的积极能量,它维持、组织、指导行为”。现代心理研究发现:初中生在受到约束的时候,在和谐、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创造力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当学生深处压抑、沉闷的气氛中,则表现出毫无创造力、思维迟缓、心灵封闭的状态。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心理空间、学生的经验空间、教材的内容空间、学生的课外活动空间、课堂的教学空间都是封闭的,也可以说是不兼容的。在这类封闭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与交流,有限的教学内容只在教师、教材、学生之间单线传递,鲜活的生活实例与素材不易被课堂容纳,限制了学生与教师的视野与知识面。并且,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及课堂的完整性,教学活动首先与课本呈现的知识与案例,学生难以获得深层探究及阐述个人观点的时间与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探究与亲身体验,使学习内容过于浅薄。
师生互动是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合作、平等、民主的关系,知识的教与学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素材丰富多样且多具有生活气息,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开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自主提出假设与猜想,亲自设计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反思、讨论、交流、思考、阅读等方式,验证自己的假设与猜想是否正确。这种充满挑战与诱惑的开放性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体验到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即使有时会陷入困境,他们也不甘放弃,在辩论、交流、探究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三、培养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策略
“以观念为本”的初中化学教学新理念,重视学生方法论及世界观的转变,鼓励学生进行超越某一具体事件的思考,促进他们对贯穿化学学科整个过程且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意义的规律、原理进行深层理解。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遵循初中生认识规律及化学课程特点综合考虑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策略。
1.科学规划,循序渐进。
初中生化学基本观念培养,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教学目标,贯穿于中学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必须对初中化学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规划,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学进度,制定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要求、梯度及层次,将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紧紧结合起来,化学基本观念的层次可随教学内容的加深而逐渐提高。对初中生学习能力的研究发现,在发展中的每一阶段,他们都具有自己观察世界及解释事物的独特形式。所以,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并不一定要在学生心智成熟之后进行,因为“所有观念都能通过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有效且正确地表述出来,并且对于这类初次阐述的观念,因为这种早期学习,在未来的学习中会显得更容易,也更为有效及准确”。化学基本观念带有“基本”两字的原因,是这些观念可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认识物质及物质发生变化的方法、思想,对学生来说,尽早接触这些化学观念,对认识物质世界是非常有帮助的。
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早让学生接触化学基本观念,采用与学生特点相使用的方法,把化学起点的基本观念用螺旋上升方式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地展现给学生。换句话说,初始阶段不用对基本管件进行规范的学术要求,只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展示一个个低层次的、描述性的化学观念,接着这个观念就能当做认识未来问题的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该基本观念揭示生活中与人们密切相关物质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反应,此类后继问题是开始把握观念的特例,学生能在应用观念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化学基本观念的价值与功能,产生用化学基本观念统领化学探究的强烈愿望。基于化学基本观念的引导,扩大并加深了初中生对花生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增加的化学知识又可作为深层次提炼、挖掘化学基本观念的基础与源泉。随着螺旋式教学的进行,初中生的化学基本观念也将逐渐得到完善与发展。
2.借助实验,扎实培养基本观念。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化学实验可为学生提供更直观、更真实的认识材料。化学学科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学习对象,而物质的属性,尤其是化学属性,只有借助一定的手段,在正确操作下,其发生物理或者化学变化时才能展现出来,接着在化学实验所展现出的真实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比较、分析才能加深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对一些抽象的原理及概念,只有借助实验,通过中学生亲自观察、设计、操作,在短时间内重新了解化学物质的概念、原理,对看到的一些数据、化学事实、客观现象等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实现对化学物质本质及规律的深度把握。
理论性的结论及事实不能成为方法、思维习惯、思想的充分条件,初中生必须经历实践活动,才能将客观存在的知识与自身的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构建更加科学的化学基本观念。比如,通过练习题,学生也能慢慢理解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及性质之间的联系,但与亲身体验相比,其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广度及深度都要差很多。
3.创设情境,在实践中构建基本观念。
“以观念为本”的初中化学教学,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提倡在实践活动中构建基本观念。虽然我们也可以将化学基本观念同讲解具体知识般讲述给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解释其中的知识与规律,但是化学基本观念的内容被阐述出来之后,就变成了缺乏经验与感情的知识意义上的观念,在学生看来这只是工具性、方法性的知识。这些观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知体验及思维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观念,才能被学生灵活运用。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已有经验中的类似内容,将其当做“固着点”整合与吸收新知识,构建起个人对物质世界规律及本质的认识。
化学学科的实践及应用特点决定了化学基本观念的构建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化学学科的学习需要融入到相关的社会现象与具体问题中。用具体的情景与相关问题的实践活动替代静态知识及理论的讲述,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交流、探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感悟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度,提高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基本观念的构建。活动情景是静态知识、规律与学生态度、经验、心理活动之间的桥梁。在教师创设的相关情境中,学生通过某种活动亲自观察、体验,最终认识化学物质。学生也可将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感悟与体验,把相关经验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用自己的感官、思维去领悟、解释、洞察世界。脱离一定情景的学习活动无法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并失去了发展深层思维的平台,那些化学知识脱离了学生生活,学生不能实现对化学基本观念的深层认识。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探究客观事物,才能使学生通过体验、发现、探索等多种感知,把一个外在的、陌生的客观事物内化成自己熟悉的、能够理解的,真正融进内心的存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态度,并构建起科学的、正确的化学基本观念。
总之,要提高初中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必须培养他们的化学基本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早进行教学规划,提前让学生接触化学基本观念,并通过创设情境、化学实验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促进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质量 提升办法
初中生物教学可以解决好这一时期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加强学生对自然和知识的理解,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传统的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现代初中生物教学应该努力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找到传统的生物教学和现代生物教学的衔接之处,只有这样现代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才有所保障。
1、兴趣培养,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上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学习效率也会更高,而且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不容易放弃。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做些又趣的生物实验,而且最好是安全且可以邀请学生共同参与的,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学校方面,也可以举行一些生物竞技,让生物像一个普遍的游戏,大家可以在一起互相探讨,互相攻克难关。家长们可以让自己的孩子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生物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些方法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因此,在现代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热情的激发是极其重要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努力的改革和创新,争取做到革故鼎新,只有这样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才会变得活跃起来。
2、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生物思考。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再次,问题情境要紧扣有关的生物学习内容。生物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生物思考的能力。最后,问题要有趣味性即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如在讲线性规划之前,先引入如何在给定的资金下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样学生会觉得更有趣。此外,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高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
3、直观教学,S富学生感性认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多媒体等,通过直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快理性认识的形成,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各种实物、标本、模型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学习脊椎动物各纲时,就可先准备好鲫鱼、青蛙、家鸽、家兔这些代表动物,在课堂上边讲边解剖,边让学生观察,学生都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形态结构和内部生理的特点,且印象深刻,又如,学习脊髓一节,用脊髓的模型讲解,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横切面上的结构以及脊髓灰质发出的前根(运动神经)和后根(感觉神经)是如何在椎间孔处汇合成一条脊神经的,也使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脊神经属于混合神经等有关知识,实践还证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做实验,特别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例如,学习显微镜使用时,让学生自己安装、对光、观察切片,此时学生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就会迁移到有关的知识上,激起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有关知识。
4、贴近自然,获得丰富的知识
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学知识的宝库,为了让学生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我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近大自然,从中获得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我校大多数学生是农村孩子,他们虽然和大自然很亲近,但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于是,我常常利用各种时机,为学生建立这种联系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我事先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回家的机会,对生物的种类进行调查,使他们获得丰富直观的第一手资料。上课时,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既活跃了课程气氛,又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加上我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又把它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学到了“活”的知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再如,我们这里有很多人都有随着季节采摘野菜、采蘑菇的习惯,很多学生也会随家长一起去。我便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观察生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状态,学习对各种植物进行分类。还教给他们一些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知识,让他们自制生物标本,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增添了生活情趣。
5、感受生物美
在地球上,现已发现的生物大约有200多万种,整个生物世界多姿多彩,一片生机,生物本身就是美的。教师在教学中,从文字、图片,现实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认识生物美、感受生物美的机会和条件,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发现、领悟大自然的美,从而产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例如我在上完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一章后,举办了一次以“生物学与艺术”为主题的收集动物资料的活动,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有文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燕子,那剪刀似的尾巴……”“他那哀怨的眼神……”等;有图片:鹰、马、蜻蜓、蝴蝶等;艺术品:袖珍狮、鸳鸯、小鸭子等。教师把教室稍作布置,图片用细线挂在教室周围的墙壁上,小艺术品摆放在讲台上,课桌上,先让大家“游园”观看,然后组织同学们分组交流观看后的感想。动物生动的姿态和神韵给大家以美的感受,给人以遐想和启迪,激活了同学们的灵感,有的说蜻蜓如丝质般透明的翅膀让我想起了舞蹈,雄鹰图让人产生凌云壮志,有的说描写动物的句子让我眼前浮现出图画……整堂课在热烈的氛围中进行。此次活动唤起了大家热爱生物的情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现代初中生物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教学内容,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寻找新的、更加符合现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科学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这样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才能够获得真正的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