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

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2 15:02: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含义;意义;问题;解决策略

工程造价审计是固定资产审计的内容,是投资审计的基础和重、难点。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内部工程审计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同规模的资产投资项目中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特别是工程造价审计,大多的审计工作只是停留在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工程审计的具体操作中,没有注意区分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依据指标的区别,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审计工作法律效力、审计目的等方面也缺乏改进和明确,没有着重突出工程造价审计的实际功效。

一、工程造价审计的含义

建筑工程是指一些固定资产再生产的相关单位。通过这种再生产的创造性活动能够建立符合原定生产目的、用途的固定资产体系。其中,建筑工程中的造价是指工程建设中从筹集资金到工程竣工整个阶段的一切费用。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施工标准,建筑工程造价的费用由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费用以及工具器械费用等组成。工程造价审计主要是对这些费用的分配以及整个项目工程实施所需成本的合理性、真实性等进行检查,主要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种。

二、工程造价审计的意义

工程造价审计贯穿整个建筑工程的发展。造价审计能够对工程竣工、结算中的各种舞弊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通过对虚假证据的辨别,能够发现具有水分的审计行为,从而促进工程的有效完成。

三、工程造价审计的问题

(一)对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以及合同签订缺乏必要的监督

1.没有按照规定的招投标工作要求实施项目

我国一些企业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拟定一定的招标文件,不按照条文规定对招投标的时间、招标程序、招标交底等内容进行规划,且没有签订有效的合同对工作进行约束。

2.虚报建设规模,规避招投标施工程序

一些建筑单位由于一些原因会通过对施工工程进行肢解,对申报项目进行部分虚报来规避招投标的施工程序。比如某项目工程将一个道路建设按照项目划分为土方、路面、排水以及绿化等项目,这种分离工程项目联系的工作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建筑施工的市场秩序,违反了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工作标准。

3.在规定的合同外违背招投标原则签订其他协议

一些建设项目在施工之前会签订一些除了规定的招投标合同之外的协议,这些补充性的协议大多会对现有的招投标工作协议进行补充,但是这种补充给条款之间的协议带来了冲突,使得在工程造价的决算审计工作时形成多种矛盾,产生不必要的工程项目争端。

(二)财务审计工程造价审计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

工程造价审计是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一种,和财务审计一起组成了投资审计。其中,投资审计的审计人员主要是会计师和审计师,工程造价审计的审计人员主要以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只有将两种审计结合才能实现我国审计工作的长效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投资审计中,并没有实现两种审计的结合,而是将两种审计工作区别进行,造成了严重的审计工作脱节问题。

(三)没有充分发挥出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对提升投资效益的作用

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工作不仅涉及到建筑工程的财务收支,而且也关系建筑行业的有关决策、设计以及采购等工作的进行,能够有效对有关施工单位的财务、财政等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进行检查,是投资审计体系构建和完善的关键。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仅仅限于建筑项目的财务、工程造价审计两个方面,没有对投资的效益进行有效评价。

(四)没有对工程造价的内部审计工程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审计

工程建设设计的环节多,且存在很大的变动因素。审计证据的取证需要及时到现场获得,因此,审计工作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一些内部的隐蔽性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审计部门也往往是在施工进行或者竣工之后才得知审计指令。另外,一些企业的内部制度不够完善,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频发的工程施工变动也给审计工作带来麻烦。

四、解决工程造价审计工作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招投标的审计监督制度

让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到招投标工作中,通过对合同签订环节的控制和监督,充分时间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能。要求审计人员要认真检查文件的完整和准确,监督交底工作的规范化进行,并要在双方交换合同之前,对材料、设备的条款问题进行审核,及时纠正不合规范的合同,实现合同制定的制度化和程序化。

(二)加强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的结合

首先,要组成一个统一规范的审计小组,组织同时开展财务、工程审计。具体要求是:委托社会性质的中介机构进行组织造价审计工作,并按照有关法律条文,为审计小组配备一定量的国家级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并适当的聘请外部人员,并在对其进行三级复核之后让其从事审计工作,从而调动多方力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审计联合业务会制度,加强对审计工作的互相汇报,通过财务和工程造价两方审计人员的交流,共同解决同时出现的审计问题,及时查处违法乱纪行为。

(三)充分利用工程造价的审计成果,及时反馈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首先,工程造价的审计人员要对审计目标进行全面的认识,要清楚地认识到审计目标不仅是减少工程造价成本,更主要的是通过工程审计,核实工程的真实造价,并通过比较及时发现招投标以及合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问题,实现高效的审计工作管理。其次,要对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审查,对审计成本真实反映,提升对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视。

(四)加强对工程造价的全过程跟踪审计

首先,要加强对工程的事前审计。设计决定工程造价的高低,设计的优劣也会对整个工程的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工程前的设计阶段进行造价管理,能够有效改善工程造价浪费的问题,特别是在工程前进行审计,通过对招投标过程的公开、合理审计,能够防止招投标的失灵。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财务和造价两方审计人员的配合,并要定期对投资 的支出好目标值进行比较,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最后,要加强工程事后的审计,对工程建设的工期、质量以及投资目标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工程结算的审查,保证竣工送审材料的完整和安全。

总结:审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中主要以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为主。工程造价工作的实践能够为建筑工程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并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浪费,促进工程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需要有关审计人员要在掌握建筑设计、施工设计、工程造价设计等有关专业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审计能力,并严格遵循一定的政策和法律规范,增强个人审计工作的素质,从而高效完成工程造价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瑶. 建筑工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司法鉴定方法之比较[J]. 中国司法鉴定,2014,06:88-91.

[2]梁海燕.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提升的途径[J]. 中国内部审计,2015,01:71-74.

第2篇

第一,经济效益及其估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对独立机构或单位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分析。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被审计的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本世纪初,审计的目标逐渐由评价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公允性转向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国外虽然没有“经济效益审计”的提法,但实际审计业务中包含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如美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称为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经济(Econonly)审计,即“三E审计”。在我国审计监督制度恢复伊始,便将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无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还是经济效益审计实务,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第二,经济效益审计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的利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次,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第三,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能比较好地处理经济效益的数量与质量、经营与管理、增产与节约、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二是有效性,支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了解和确定企业经济效益增减变化的原则,分析企业管理的效益性;三是相关性,即要求指标体系及其各项具体指标与所评价的企业经济活动或业务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四是系统性,即要求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每一个指标都影响着整个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又受到其他指标的制约。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由多个具体的指标构成,包括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标两大类。综合性指标主要是指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和资产报酬率等。资本收益率是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社会贡献率是从企业向社会所作贡献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资产报酬率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考核经济效益的单项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材料利用率、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程度、设备利用率等。此外,对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也存在考核其效益的问题。投资活动有很多形式,就为扩大生产规模而进行的投资而言,考核其效益性的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率、建设工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等。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用来衡量、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程度的客观尺度,是审计人员分析经济活动,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综上所述,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首先是一个以财务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为主体的标准体系;其次,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其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以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水平为基础的;再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也具有相对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每个时期的经济势态不一样,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标准运用于某企业得出某种结论,而运用于另外一企业,则可能会得出另一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最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所依据的标准大多具有强制性,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则是指导性的。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注意所选用标准的相关性、完整性、时效性等,以保证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

第四,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式。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再次,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最后,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第3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法律责任;民事行政刑事;法律法规

注册会计师职业是一个被人们寄予高度信任且责任重大的职业。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资本市场信息的评价。因此,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守着严格的执业准则,提供的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对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护资本市场有序运行至关重要。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界定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在研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时必须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这两个看似相同实在大不同的概念。会计责任是被审计单位负有的应当向注册会计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和数据的责任;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所应负的责任。只有区别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才能廓清基于审计责任造成的责任承担与基于会计责任造成的责任承担是截然不同的。

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内容上主要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类型,三种责任可以同时追究,也可以单独追究。

1.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注册会计师的民事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对由于自己违反了合同或发生民事侵权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注册会计师是以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基础开展执业活动的,与委托人订立合同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合同的约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履行过程中如果因为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原因出现不履行义务或不按照约定履行义务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其委托人承担违约责任。在被审计单位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资料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据此提供真实可靠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审计,导致公众或其他使用者因信赖不实审计报告而作出错误决策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实质是一种经济赔偿责任,包括其对委托客户和第三人的民事责任。

2. 行政责任。行政法律责任的概念可以被界定为,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注册会计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不能遵守国家关于注册会计师管理的行政法律法规条款、政府规章或者其他相关行政管理规范,则需要对其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由法律进行规定,并由行政管理部门作出,其法律责任的种类可以分为:行政处罚(人身处罚和罚款等)、行政措施强制执行,根据行政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社会影响与危害性、性质影响是否恶劣等因素,选择给予没收违法收入所得、上交罚款、取消其会计注册师资格证有效性和从业资质,禁止其继续行使注册会计相关职能权力,给予一定期限内的禁止从事会计相关事务处罚等等。如果行政法律责任承担的主体是会计事务所,其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范围包括上述规定,并且还可以给予事务所资质取消和会计事务所停止营业的处罚。

3.刑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的概念可以被界定为,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注册会计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法了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则应当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刑事法律责任,其具体刑事律法责任的处罚方式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等财产性惩罚和处以拘役、判处刑期、剥夺权利等人身性处罚。

二、 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承担相关规定中的缺陷

1.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管理体系,各级法律法规管理上存在矛盾。出具财务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公司企业在日常经营中的账目明细、会计资料、财务会计核算等工作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关于会计制度规定的重要判断和说明,是对企业财务内部管理控制机制是否完善的分析,是对资金成本控制、费用支出、现金流管理等财务活动的是否合理的科学审查与综合评价。因此,财务审计报告应当真实、合法,客观反映出审查公司企业的财务运作与管理情况,相反如果会计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出具了虚假、不真实的财务审计报告,则需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于国内注册会计师的从业准则与国家刑法之间对虚假审计报告的标准和要求不一致,导致了注册会计师在从事企业财务审计报告的过程中,有了两个标准:按照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从业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报告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财务审计程序,在标准审计程序指导下得出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报告结果是真实有效的。但是按照我国刑法的相关内容规定,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报告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审查企业提交的财务文件、账目内容是否真实进行审查与证明,如果审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使用了虚假的会计账目和其他财务资料,那么无论审计过程是否合法,其得到的审计结果仍然是虚假的,需要承担相应的违法法律责任。刑法的这项规定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承担的风险。

2.当会计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共同承担法律责任的时候,二者之间责任分担模糊。根据我国刑法相关条文规定,仅仅说明了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需要共同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但对如何在二者之间清晰划分各自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大小,则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举例说明,我国最高法在其颁布的07年司法解释中,对注册会计事务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进行了具体解释,但对该事务所内具体实施该职责的会计师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笔者认为,当注册会计事务所已经承担并交付相应的民事赔偿之后,应当根据注册会计师行为人在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程度,来具体确定会计事务所向其追偿的权利。

3. 注册会计师违法刑法、构成犯罪主观上的判断标准模糊。我国刑法和注册会计师从业守则都对注册会计师的主观犯罪构成要件进行了规定,但规定的内容较为笼统。

三、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承担的几点意见

1.参考注册会计师职业守则的相关规定,重新确定虚假审计报告的定义。从国内先阶段的注册会计师对对企业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出具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财务审计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审查企业公司提供的财务账目、报表等文件是否真实体现了其经营状况;其次是对通过对企业公司账目的审查,发现其中的财务虚假申报、假账等问题,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已经严格按照法律有关审计程序和相关规范进行,也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则不应当承担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相关法律责任。

2.清楚划分会计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法律责任承担。当会计事务所已经承担了有关民事责任,并履行了赔偿数额之后,可以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继续向注册会计师责任人进行后期的追偿。

3.应当增加注册会计师在法律责任承担中的免责事项。我国法律除了应当严格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之外,还要注重对行为人主体权利的维护。具体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中,应当看到注册会计师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正确开展审计程序之后,仍然有主观上不能预见、不能避免的错误审计结果发生的可能。因此,可以参照我国民法、刑法有关免责事项的规定,允许注册会计师在法律程序中将免责事项作为自己的抗辩理由。(作者单位:中国大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帆.“中天勤”审计失败与独立审计准则[J].现代商业.2011(15)

[2] 段宏竹.论注册会计师验资业务中民事法律责任的变化[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

[3] 郭丹.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审计法律责任的扩张与收缩[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05)

第4篇

【关键词】 信息系统审计; 内涵; 挑战; 对策

一、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信息系统是以开放式网络平台为基本运行环境,由人、信息、信息设备、运作规程等组成,通过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传输,以组织战略竞优、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管理和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社会化人机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管理决策科学化的需求,信息系统在各类社会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重要信息存储于信息系统,关键业务运行于信息系统,因此必须对信息系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相融合,降低信息化风险。信息系统审计(Information System Audit, ISA)是必然趋势。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于信息系统审计尚无统一的定义,但较为普遍接受的概念有两个:(1)1999年Weber提出的: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安全、数据完整以及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1996年日本通产省提出的: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有效,由独立于被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审计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评价,向被审计对象的最高领导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连串活动。根据上述描述,结合ISACA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考试大纲对于知识体系的要求,可以判断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有三个方向:安全性审计、可靠性审计和有效性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最早主要是指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组织内各类信息系统不断涌现,从管理层次和管理范围上实现了对组织业务的全面覆盖,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兴信息系统同样需要审计,以维护投资收益,保证系统安全、有效。

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不同,审计内容可能有所侧重,但总体来说,信息系统需要从系统组成、系统生命周期、系统管理等角度进行全面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可详细划分为:(1)软硬件平台审计,可以确定软硬件的选型是否恰当、是否满足需求,以及是否可以构建安全稳定的系统运行环境。(2)系统开发过程审计,可以确定各项开发活动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实施了全面质量控制。(3)系统管理维护审计,可以确定系统管理维护规章是否完善,预案是否完备可靠,规章制度是否得以严格遵守。(4)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可以确定安全设施是否齐备,安全制度是否完善等。(5)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审计,确定信息系统是否与组织战略相融合、一致,业务过程是否科学合理。(6)信息系统数据审计,确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否真实、可信。(7)审计功能审计,确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否有利于外部审计和内部控制。

二、国外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

信息系统审计是在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DP审计主要是指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同时包含了对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审计。1969年EDP审计协会EDPAA成立。20世纪,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开始大规模商用,计算机逐渐成为会计审计的辅助工具,而计算机数据也成为审计对象,计算机审计应运而生。为了更为完整、真实地审计,作为关键数据承载者和核心业务运行平台的信息系统不应该游离于审计范围之外。1994年,EDPAA正式更名为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nformation System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ISACA),标志着信息系统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重要分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尽管目前在绝大多数国家,信息系统审计还未纳入到强制性审计的范畴,基本上仍处于自觉自愿的状态,但是,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传统经济强国在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以及实施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2001年,安然事件之后,美国国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了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性,通过了萨班斯法案(SOX法案)规范电子数据的保存、审计和责任等问题,不但要求本土企业开展和加强信息系统审计的力度,而且对美国上市的他国公司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调查显示,近年来美国、英国企业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比例逐年提高。信息系统审计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在IT审计方面,日本的做法是重视人才培养。日本通产省于20世纪80年代就在全国软件水平考试中增加了“系统审计师”一级的考试。

澳大利亚的信息系统审计经历了技术层审计、操作层审计和管理层审计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相对健全和比较完善的行业规范和执业准则体系。目前以信息系统审计为重要内容的IT审计已经占到该国审计业务的20%以上。

三、我国信息系统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对信息系统审计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

计算机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都是目前审计领域内的讨论热点,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长期模糊不清,在较早的文献研究中甚至将两者等同视之。这不仅不利于现代审计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严重影响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另外,信息系统审计不仅是对财务信息的检查、评价和监督,信息系统自身同样需要审计,审计其投资、安全和效用,但这一点目前往往被业界忽视了。正确全面认识信息系统审计的必要性及审计内容对于信息系统审计在我国的发展非常重要。

(二)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程序不完善

截至2008年2月,ISACA共了16个审计标准、39个审计指南和11个审计程序。其1996年的信息和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COBIT)已成为全球公认的、权威的信息技术控制目标体系。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9年1月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围绕总则、一般原则、审计计划、信息技术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报告等对内审中的信息系统审计进行了规约。然而这些审计准则主要以财务审计和财务信息系统审计为主线,这是根据以往信息系统审计人力、物力等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作出的理性选择,一旦这种资源瓶颈得以解决,信息系统审计将不再完全以财务审计为主线,更广义的信息系统将成为审计目标。当将运行于开放网络环境下的更广义的信息系统作为审计对象时,依附于传统财务审计所制定的审计准则已成掣肘。

(三)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没考虑审计的需求

信息系统审计进入我国较晚,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全面、系统,信息产业更是缺乏对信息系统审计思想及必要性的认识,使得系统审计职能一直没有真正进入信息系统工程领域,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在系统的设计、开发环节没有考虑系统审计的需求,导致目前常规的信息系统审计方法与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屡屡碰壁,证据取得困难,程序追踪困难,审计过程效率低、效果差。

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信息系统的设计者、开发者认为软件测试可以取代信息系统审计。其实,测试只要求功能的实现,而审计需要功能的规范实现,要考虑更多的企业内部控制的需求。另外,系统测试只在软件开发阶段有效,而审计是覆盖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因此,信息系统测试不能代替信息系统审计。

(四)信息系统审计人才匮乏

信息系统审计归根结底是从传统财务审计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审计分支,从业人员多数也是从传统审计转化而来。但是,信息系统审计涉及审计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领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同时具备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过严、过细,同时具备信息技术和审计知识的高校毕业生非常少见。近年来,随着信息系统审计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人才紧缺的问题已愈发凸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信息系统审计对策

(一)深化对信息系统审计的认识

通过培训和教育,使有关部门和单位明确信息系统审计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应随着系统建设的开展而开展,应当落实好涵盖所有相关信息资源、信息系统声明周期、信息系统管理维护的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审计。

进一步理顺和划清信息系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等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以主管部门正式文件的形式规定各自的职责目标、业务范围、适用准则与技术,为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和实践打好基础。

(二)推广和建设审计使能信息系统

萨班斯法案要求企业从信息系统的建设入手,增强其对审计功能的支持。

信息系统是数据与业务逻辑的集合体,在支持企业内部控制及外部审计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例如,在信息系统中可以设置内部控制审计轨迹保留机制,用来记录用户、应用程序及系统的关键活动。同样在信息系统中也可以增加会计记录随机抽样功能,并将抽样保存于安全数据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防范“反记账”和“反结账”。

统一财务软件的数据结构与数据接口,做好信息系统的规范工作,强制要求信息系统提供审计接口,将会计信息系统是否支持标准数据格式、是否具有审计线索保留功能作为评价其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

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时间戳技术、电子签名技术、XBRL技术对于审计数据的规范共享、提高审计证据的真实性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信息系统审计人才培养

针对信息系统审计人才匮乏的现状,可以多渠道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人才培养,弥补人才的不足。

1.鼓励现有审计人员学习信息系统审计知识,扩展和充实职业技能,应对信息系统审计业务的快速增长。他们具备完备的审计专业知识,只要适当地补充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信息技术,就可胜任信息系统审计的职业要求。

2.在高校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专业人才培养。针对审计专业的学生或者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开展交叉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3.鼓励从业人员、学生参加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考试。ISACA针对信息系统审计的职业技能要求,推出了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考试,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四个城市设有考点。准备和参加考试不仅可以学习和检验专业技能,同时可以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

(四)加紧制定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与规范,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尽管从技术角度来看,ISACA的标准、指南和程序已经日臻完善和成熟,我国似乎没有必要发展自己的准则,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种类繁多,信息化水平地区差异大,许多内外环境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没有切合国情的准则、程序对信息系统审计加以指导,则可能影响这项新审计业务的发展。因此,需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追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的现实状况,由主管部门分期相应规章与规范性文件,逐步规范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

五、总结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系统已成为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础平台,信息系统审计师需要依据特定的规范,运用科学系统的程序方法对信息系统进行监督审计,确定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还面临认识不足、准则不完善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只有不断深化相关领域对于信息系统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国情完善行业规范,积极培养领域人才,进一步研究相关技术,才能保证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明来.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之比较[J].会计之友,2010(5):82-85.

[2] 陈耿.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职能与类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1):45-50.

[3] 崔春,陈晓栋.我国政府部门信息系统审计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11):221-223.

[4] 王会金,刘国城.中观经济主体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分析与实施路径探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5):27-31.

[5] 刘杰.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研究[J].财会通讯,2011(5):138-140.

第5篇

关键词:财务审计;区别;联系;面临问题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计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由简单的计量与记录行为,发展成为以货币综合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审计是独立监督企业财务收支、支票账户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盈利和检查评估的经济监督行为,仅仅对账目和报表的一个审查是传统的一个审计方法,并且带有局限性,而对它的称呼则为财务审计。是为了在财务收支等过程中检测是否存在差错和弊端的一种目的。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壮大孕育了土壤,各类企业的规模也都呈现扩大化,那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经营管理更加应该被得到重视,审计的重要性要求他不仅仅是对财务等科目的审查,也要为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合理实用的办法。审计被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这是在审计的方式上的一个划分。现代审计是建立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是一种建立在企业组织内部的独立评价职能。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效益是企业家及管理层的目标,要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立于不败地位,内部审计便功不可没,因为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确立企业的收入来源与支出是否合法;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实地盘点清查,可以保证其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对债权债务及权益进行查证核实,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经济越发展,审计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审计得到重视并完善发展,会杜绝虚假行为的产生,规范财务体系。这不仅需要一个规范的体系,也还需要审计人员认真履行其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事实却不一定会这样,这要求我们应该更充分的认识审视职能,理顺财务和审计之间的种种关系。

一、 审计与财务之间的区别

1.概念不同。财务在侠义上是指企业创造价值,通常是以利润的损失和财产作为计算对象,从广义上来看,指的是企业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审计是指权威、经验的审计人员,进行的一种经济监督检查评价活动过程。

2.工作重点类型不同。财务方面的管理主要是以量化考核为主的财务约束机制;而审计则是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资源、人员等等各方面进行考察监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评价比较看重,现代企业审计的侧重点则主要在对企业的合理、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

3、监督的内容有所不同。财务的监督是平时常见的也是比较低层次的的监督,它和其他的财务部门业务是息息相关的,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控制,没有具备独立的特性,而审计方面的监督则是按照一个合理的监督方式取得的证据,进行综合的评价对企业财务方面进行检查控制,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报告,而用以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

4、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角色存在冲突。由于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二者都是一个企业财务方面的负责人、参与者,如何相互的配合并使企业经济的合理发展是共同的目的,但是他们之间也会存在着相互的冲突的一面,审计人员离不开会计人员,依赖于会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展开评价和监督,受其限制。会计人员其自身的工作又受到审计人员的监督和评价,要为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基础,受其制约。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运动场上的运动员与裁判员,要保证运动会的成功开展,二者缺一不可。内部审计是企业财务活动中防止虚假漏洞的一个最前沿部门,他们有充分完善的内部审计,控制会出现的虚假行为,防止漏洞的出现,减少对企业有害的行为。

二、财务与审计的联系

1、目的是相同。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经营方面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企业等利益为目的。财务人员在其财务管理活动中,严于律己,从自己出发,发现问题并向上级报告出现的各类问题,积极的提出各种完善的建议,做出报告,完善经营管理。而审计人员则是在审计过程中,深层次探究企业管理中的缺陷,并且提出合理优化的意见,提供解决方法,提供实际性的权威报告,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并且进一步的完善管理。

2、内容相同。无论财务还是审计都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所以,通过对企业各项计划目标的审查和评价,来判断其合理可行性,并据此来检查企业中财务方面的材料并且其中所反映的事实问题的合理性、发展性及经济性,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这个内容的事实情况即是对财务监督方面的强化监管,以及对财务实施活动的评级及认定。而财务活动则是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反映出来,并且还有监督这些经济关系是否正规具有合理性。

三、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下,财务监督与内部审计双管齐下,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企业为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立审计机构,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使其在履行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如果内部审计得不到重视,没有独立性,就谈不上客观、公正,内部审计就只是一个形式,名存实亡。

2、人员素质和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发展到今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查错纠弊职能,而是企业的精英部门,在人员设置上,应当是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组成。但我国内审人员现状是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素质偏低。根据国家对审计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审计部门中应该具备有工程师、律师、审计师、会计师等,但是许多的企业仅仅只有会计师,人员结构单一,使得审计无法合理开展,难以在经济业务的深层面发现缺陷,所提出的建议和对策并不实际,缺乏现实性针对性。

3、整个内部审计大环境尚未形成。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人民的民主意识与参政意识有很多局限性,廉政意识也有待提高,同时外部审计还存有许多弊端,拉关系,向企业妥协的现象比比皆是,缺乏群众监督等等,都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目前,我们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的作用不仅是事后监督,更多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并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财务管理是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搞好财务管理有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工作搞好了,会促进财务工作,将审计工作至始至终地贯彻于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与审计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更好的开展财务和审计之间的工作,充分的发挥好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泥厂)

参考文献:

[1]孙良权;浅析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难点与对策[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年

第6篇

根据新旧两种计价模式的区别,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势在必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采用确定工程分部及综合单价,综合单价中包含了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管理费、材料价差、利润、风险及措施等所有费用;以往的预算定额计价是先有定额直接费,再有材料调差表,最后形成取费表,甚至个别工程还有独立的取费表,经过最终的竣工结算才能得知工程造价。相比之下,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简单明了,大有“先兵后礼”之意,更适合工程的招投标,能大大减少后期的结算审计工作量。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全过程审计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事前定价:招投标中形成合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

预算定额模式下,往往无法形成明确的合同单价,在招标的过程中只能对费率及取费项目做出相应的规定;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依据招标文件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量价分离,投标竞价”,在招标过程中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单价,在工程开工之前就形成了“明码标价”。因此工程投资审计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前瞻性,既要把握“量”又要控制好“价”,达到投资造价在项目最初有所控制的目的。。招标审计时认真做好以下几点:一、招标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是否准确、真实、相对完整;二、工程清单的分部是否有相互交叉现象,审计部门要特别关注,避免有重复计算,例如场站围墙中的中石油色带已含在围墙本体中,在投标和结算中时就不允许再次报价色带;三、招标文件是否按照《工程量计算规则》编制,措施清单及其它清单是否完善;四、投标企业与资质是否相符。这种事前控制的投资审计方式较以往招标的预算定额计价方式,在招标的合法性、标底的编制准确性及其保密性更具有实效性,对投资审计的延伸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并大大减少了年终竣工结算时审计工作量。

(二)过程审计中“量”的控制

1.转变管理方式。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工作方式有所改变,将审计部门从以往的只是一个“核价”的部门转变为一个参与现场施工的“管理”部门。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在施工关键的节点要深入施工现场,参与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精选优化施工方案,监督和抽查各类隐蔽工程、核实工程量的增减,进而实现对工程投资的管理和服务和对合同价款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2.加强合同管理。

因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重心是“定价”,这也将风险制约机制引进到油田投资工程中。合同是投资企业与施工企业最直接和有效的法律约定,合同对双方来说“字字千金”,合同程序评审与合同的文本评审必然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油田市场中普遍存在招标后边施工边审批合同的问题,所以合同的评审也成为审计的“第一刀”。合同一旦签订,审计工作将重点监督是否按照合同全面执行,并对执行的工程量进行复核。在施工过程中消化未预料到的工程量,降低风险,避免经济纠纷。

3.密切配合财务、做好过程控制。

在油田投资工程中除了是对工程造价的审计以外,还要对资金的去向和途径进行监督。一是要有工程质量监理和配备的专业工程造价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同时配合建设单位财务审计人员和工程审计人员,对投资方专项资金进行跟踪,并按照工程量清单对资金使用途径进行跟踪,确保投资的专项使用。二是在施工阶段按计划进度核查施工工期,并要求上报工程进度报表,附详细的工程量清单,审计人员将按照报表进行核实进度及工期,并将此报表作为支付进度款的依据。

三、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审计变化

(一)审计依据的变化

1“.弱化”预算定额的作用。

在预算定额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重点是审查预算定额套用的是否得当、正确,取费及材料调差是否有依据。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投标单位签订的合同综合单价具有法律性,对双方都具有约束性,套用预算定额的正确与否不是主导因素。

2“.强化”合同的约束作用。

预算定额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的不确定性很大,一个工程在最终结算后的造价往往大于合同价款,这就反映了合同条款约束力不够,价格弹性太大。但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分部的单价相对固定,并具有法律的刚性,投资方的审计完全可以将精力全部放在工程量的追踪监督上。

3“.分散竣工审计”。

在预算定额计价模式下,施工企业会抱着“干的好,不如算的好”的侥幸心态,在施工过程中跳跃工序、虚报资料,给竣工的审计工作造成很多障碍。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价”相对刚性,审计人员完全有时间和精力督查合同的工程量和合同进度,并严格审查施工方是否按照开工前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施工,可将审计工作延伸至施工过程中,在最终结算时,凭借长期积累的现场资料进行审计,不在是单一的“回忆式”竣工结算审计。

(二)审计内容的变化

1.加强招标文件的审计。

招标文件是整个招标过程乃至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工程量计算有明确的规定,对整个工程造价起重要作用,是双方签订合同的依据。需要审计人员对招标文件的内容是否完善、风险分配是否合理、有关价格调整及结算条款是否明确合理作细致入微的审查。

2.加大合同执行力度的审计。

第7篇

一、 建立内部独立审计机构的作用

1、 制约作用

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维护企业的利益及经济秩序。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 通过检查监督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情况,制止违规行为,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披露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实。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事实上不少单位的信息资料不仅存在错误,而且存在着具有造假性质,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开展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对部门负责人离任前审计,发现问题,查明损失浪费、经济违法行为,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提供证据和信息,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审计的特殊作用。

2、 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监督职能中,对深化改革,降本增效起到了保证、保障、维护作用。

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内部审计人员有必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风险审计及计算机审计,揭示并建议改正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保障股民资产的安全、完整。 内部审计人员应重视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资产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随地开展内部审计督查,提出有效措施,经济有效的使用资产,确保出资人资产保值增值,防止资产流失。降本增效,维护财经纪律。

有效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维护财经纪律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出发点。 同时,随着税收征管制度的逐步完善,处罚制度的逐步严厉以及税收、财务制度的不一致性,建立内审制度也是合理规避纳税处罚、减轻企业税负的唯一有效途径。

3、促进作用,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发现影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一步挖潜降耗,增加收入,促进经济责任制的完善和履行。通过经济责任制审计,发现制度本身的缺陷,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解决履行情况和责任归属不清的问题。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不定期的开展对企业的子公司,及下属单位的审计,规范下属实体遵章守纪,正当经营,依法办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建设性作用

建设性作用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审查评价企业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 审查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在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维护财经纪律方面,在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及应对市场竞争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生产经营管理,也要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下功夫,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整体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职能作用。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面,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管理审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为重点,以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为目标,对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内部审计从创建到今天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所关注的还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企业建立了现代公司管理体制,企业规模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内部审计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内部审计体系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新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原规定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不再局限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是扩展为所有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因此,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研究与交流,帮助企业学习现代的审计知识和先进的审计方法,提高内审人员自身素质,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保证,也会给内部审计事业带来繁荣。

三、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企业内部审计应该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

1、加强和规范内审机构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的机构建设是其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没有健全的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也搞不好。因此,企业建立内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内审机构,配备内审人员。至于设置何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要由企业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等确定,应与企业的形式、经营规模、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相适应,但要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审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独立性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将审计的结果直接向总经理以及财务经理报告,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如果将内审机构隶属或合并于本单位的其他部门,就会使内部审计失去其应有的独立性。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搞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保证,必须注重多渠道、多专业地选拔审计人员,要注意选调复合型人才,由于内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除熟悉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外,还应懂得计算机、工程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面对新的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改善企业内审人员的结构。企业要为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促使内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审计,还要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考核,增强其竞争意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要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交流、考察活动,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使其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

2、提高及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是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所制定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是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搞好了,企业管理系统才会完善和严密。企业内部审计更要注重内部控制的审计与评价。企业内部审计首先必须从内部控制入手,对企业内控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找出影响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建立起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科学、行为规范。企业的内审机构,应对企业财务收支、资产运营、设备维修、费用成本、经营效益和税后利润分配等,实行定期审查监督,科学、严密的审查监督制度,是正确实施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保证。

3、抓好管理审计。当前,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从传统审计向管理审计过渡,也就是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过渡。尽管企业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但也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高起点、高层次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也是企业所需要的。管理审计是一种基于财务审计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益。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审计人员应通过财务审计,保证财务运行的合理合法,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及时、有用。在此基础上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第8篇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投资;投资审计

一、清单计价方式下投资审计的基本内容

(一)事前控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形成阶段

与预算定额计价模式相比,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突出特点就是“量价分离、投标竞价,”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把握住“量”的问题。因为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可以将各种经济、技术、质量、进度等因素充分细化考虑到单价的确定上,并以“活单价”的形式出现,所以真实地反映工程量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一阶段的投资审计就必须把握一定的前瞻性,既要把握住“量”又要控制好“价”,做好事前控制这篇“文章”。审计时必须考虑以下方面: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是否准确、真实、相对完整,施工企业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有无缺项、漏项;不同项目的工程量清单对分部分项的划分及其包含的内容可以不尽相同,审计要特别予以关注,以避免重复计算;报价文件是否依据《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编制,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和其他项目清单是否齐全;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有无高估冒算情况,以避免清单编制质量低而直接影响编制计价项目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这种事前控制的投资审计方式,较之以往的以定额计价方式进行的招投标阶段的审计只注重标底编制的准确性,招标程序的合规性,开标之前标底的保密性,更具有科学性、有用性和实效性,对投资审计的延伸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

(二)过程监督:工程量清单计价实施阶段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施阶段,侧重于如何“按标准执行,按程序管理”的有效性。

1、建设项目招投标的规范性问题。在定额计价方式下,对于投标报价阶段的评审重点主要是对项目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定额套项的合理性及计价程序的规范性进行审核。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招标人或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按国家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反映工程实体消耗和措施性消耗的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一部分提供给投标人作为投标报价的依据。各投标单位通过对单位成本、利润进行分析,统筹考虑、精心选择施工方案,并根据企业施工定额确定人工、材料、施工机械的配置投入,合理确定现场费用及施工技术措施费,报出最终的投标报价。因此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后,对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清单工程量及清单报价,这也是投资审计的重点。

2、强化合同管理问题。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必然引起投资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引入风险制约机制,作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合同管理,应该是重中之重。施工合同是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之间的协议。合同评审,是投资审计从源头把关之举。因此,合同的程序性评审与合同文本评审是保证合同合法与规范的关键。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方式后,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工程量复核提出了更高要求,合同履约中的审计主要是检查合同是否全面执行,以实现把握线索、诊断偏差、分清责任、降低风险。

3、管理方式的转变问题。审计人员要立足工程造价控制的前沿,深入施工现场,监督服务到位,做好与工程造价及施工管理人员的沟通,关注施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在施工现场摸清工程量变化的一切线索,以自身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协调、监督好每一件索赔事件,进而实现对工程投资的管理和服务,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与监督。

(三)工程事中控制是做好工程审计的关键

1、对施工单位工程实施组织措施。要求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管理班子必须落实工程造价控制人员,任务分工和职能分工。财务审计人员和工程审计人员紧密配合,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明确各自的责任。财务审计人员编制好自己的工作计划,定期对工程各项成本费用进行审计,掌握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在审计过程中,经常与工程审计人员互通信息,交换意见。以保证工程建设资金的专项使用。

2、对施工单位实施经济措施。每实施一项建设工程,根据项目手续的审批程度和项目资金的筹措到位情况。财务人员必须编制好资金使用计划,明确投资目标和付款方式。在项目施工阶段每月对施工单位的进度根据施工工期进行验收,并要求上报工程进度报表,附有详细的工程量。建设单位造价审计人员对该工程月进度进行复核,查看所报进度是否属实,工期是否正常施工。这样,由每月的进度报表,看工程整体的形象进度;由每月的形象进度看工程的整体工期情况,累计工程款的投入使用情况。结合整个工程的进度与投资情况,复核工程付款的比例,再由财务人员签发付款证书。

二、新旧方式下投资造价确定的区别

在定额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在实务上主要有定额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组成,其中定额直接费是套取国家或地区预算定额求得,再以定额直接费为基础乘上费用定额的相应费率加上材料价差等,最终确定工程造价。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投标人依据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和有关要求,结合施工现场情况,自行制定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按照企业定额并考虑风险因素自主报价。可以看出这两种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确定的程序是不同的。在定额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的确定是以国家或地区的预算定额为核心,所确定的造价实质上是趋于社会平均价格,这显然带有很大程度的政府定价色彩,没有充分体现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的确定是以企业定额为核心,所确定的造价实质上是企业个体价格,这充分体现了市场竞争定价的造价确定机制。因此说,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工程量清单计价均采用综合单价形式,综合单价中包含了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利润、风险费用,不像以往定额计价那样先有定额直接费表,再有材料价差表,很可能还有独立费表,最后在计费程序表中才知道造价。相比之下,工程量清单报价显得简单明了,更适合工程的招投标。

三、新计价方式下建设工程投资审计的基本途径

在以往的定额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的审计一般集中发生在工程竣工决算阶段,这种事后审计具有很大的被动性。而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报价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工程单价的竞争,工程单价具有合同化的法定性,强调工程单价的事前确定性。因此说在这种新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依据、内容及方法都发生较大的变化。

(一)审计依据的变化

在定额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依据主要是图纸(清单)、定额、施工组织设计、合同、报价书、变更资料等。在清单计价模式下,上述依据仍然对工程造价审计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但是呈现出下列特点:

1、定额作用“弱化”。在定额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一个重点就是审计定额的套用是否正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承包单位填写的清单单价对合同双方是有约束力的,而不论其“套用定额”是否正确。

2、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的地位很关键。在新计价模式中,清单单价是施工单位根据其自身的企业定额来确定的,如何来衡量其合理性同时又不失竞争性,一个关键的依据就是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这是其所报单价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它和报价紧密相关。如果报价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并没有提出有效的施工方案或施工措施,很显然这是低于成本价竞争,是招投标法所禁止的。

3、合同约束作用加强。在定额计价模式下,往往一个工程合同价和最终决算价相去甚远,这反映了合同条款约束作用不够,价格弹性过大。而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的单价相对刚性,合同约束作用将明显加强。

(二)审计内容的变化

在新的计价模式下,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择优机制,招投标阶段成了建设工程造价确定的最关键环节。无论是对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来说,要想确保建设工程价格的合理形成,加强招投标阶段的造价审计是重中之重,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加强对招标文件的审计。招标文件作为整个招投标过程乃至于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纲领性文件,是整个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审计人员应注意审计招标文件中风险分配结构是否合理,有关价格调整和结算的条款是否明确合理等。

2、施工过程中造价审计内容的变化。在这一阶段,造价审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审查招投标阶段确定的工程造价的执行情况,特别要注意工程量的核定和工程量变更的签证工作。在对工程签证进行审计时,应注意区分哪些该签,哪些不该签;哪些项目是合同内,哪些项目是合同外;哪些工作内容已在投标单价中包含,哪些没有包含;如果要签应该签多少等等。

综上所述,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实施,投资审计面临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对投资审计工作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但只要转变观念,把握住工程造价“全过程审计”的理念,投资审计的效果将会得到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剑锋.工程量清单项目单价的审核方法[J].江苏建筑,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