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4:40: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从众心理的感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职生 “无所谓”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81-01
“大家对这次的考试成绩有何感想?”“无所谓!”
“你这种行为会损害整个班集体的形象!”“无所谓!”
“如果你还这样,我要和你家长交流一下了。”“无所谓!”
诸如此类的“无所谓”情境是教师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现象,甚至学生亲昵地赋予了它一个专业化的名词“无所谓主义”。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敏感阶段,教师或家长任何一个错误的判断和决策都可能会诱发学生的偏激行为。因此,为了正确对待当下中职生中盛行的“无所谓”现象,我们首先应了解其产生的心理学原因。
一 “无所谓”现象产生的心理学原因分析
例如,教师在提问“同学们,对这次的考试成绩有何感想?”后,如果得到“无所谓”的回答,其原因可能有:(1)由于从众心理作祟,即只是人云亦云地和教师开个玩笑,并不是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2)全班在教师提问后,个别学生发出“无所谓”的声音,以引起全班的哄堂大笑,这仅仅是为了吸引教师以及同学的注意而已。
2.恃强性人格特质与情绪的隐秘性特征
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其中恃强性人格因素的低分者的主要特征是谦逊顺从,具备这种特质的学生,在面临外界压力的多重选择时,往往不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会选择一种折中的方式,即采取“无所谓”态度。另外,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职生,情绪表现的最大特征是情绪的隐秘性,即中职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这种情绪的隐秘性使他们倾向于保留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无所谓”成了他们最轻松的表达方式。
3.追求“无所谓文化”的社会心理
除了中职生本身具备的特殊心理特征外,“无所谓文化”也成了整个社会的流行元素。有学者对青年群体的“无所谓文化”做过相关研究,认为“无所谓”体现了特定的生活方式:既包含了对现实的调侃,也包含了对时代的参与。值得提及的是中职生正处于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对成人世界充满向往,很容易毫无选择地追崇成人世界里的一切。尤其是“无所谓文化”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新潮流,琳琅满目的渗透着“无所谓文化”的流行歌曲、诗歌作品、影视节目等,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职生心理,使他们的生活中弥散着所谓流行元素的“无所谓主义”。
二 针对中职生“无所谓”现象的应对措施
1.宽容大度,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如上所述,中职生中的“无所谓现象”往往是他们为了吸引他人注意及从众心理的引导,因此,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该既有宽容的心态,又有大度的风范,可以通过幽默或真诚的言辞解除此类尴尬的局面。此外,学生有时表现出反抗的语言和情绪,并不一定是说明他们不尊重教师,有研究表明,学生对于自己喜欢亲密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反抗的心理,“出头鸟”们爱出风头,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他们内心需要得到更多关爱。因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既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也有利于改变学生爱出风头、博取他人更多关注的不正确观念。
2.身心结合,合理帮助学生消除情绪困扰
中国的教育一直推崇儒家“尊师重道”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教师“专制”,学生“顺从”的结果。这种模式长期忽视学生的心理意愿,以至于有些学生懒于甚至放弃自我探索。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果敢的决策能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呈现隐秘性的特点,从某种角度上说明其正逐步地成人化,符合此阶段心理发展的规律。但部分学生会惊慌失措,觉得自己很虚伪,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的情绪特点,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情绪问题,帮助学生摆脱此类心理困扰。另一方面,教师应深入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他们急于寻求属于自己的独立性,强烈抵制对其过多的干涉。教师应该理解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事实,主动平等地与之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也可以借助一些社会渠道,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准成人”的责任意识。
3.潜移默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隐性环境的改善也显得尤为重要,隐性环境的改善主要涉及家庭环境、学校班级以及社会文化物质氛围等。重点强调的是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主流应是健康文化,因此,学校应当有组织地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修养,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影响;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07-02
现在的学生不仅会受到家庭的熏陶,学校氛围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影响学生消费观念的形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消费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消费观也发生着变化,众多学生汇聚在学校一种消费氛围悄然产生,而这些变化都或多或少的成为社会影响下的缩影。本文特此探究社会影响下的学生消费观的现状及对策。就目前学生的消费观有以下几点现状:
1.社会影响下的学生消费观的现状
1.1 学生攀比现象严重。学生的攀比现象已经习以为常,具体表现在比物质水平,比家庭条件,比荣誉,比外貌等,从社会角度看是因为当前社会文化呈现出大众化、亚文化迅速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也出现了价值的扭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学校、社会在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攀比心理,家庭的生活水平提高,给学生提供了消费的物质基础,加之家长对学生的宠爱,要什么就满足什么的心理,无疑滋生了攀比心理,还有家长的自卑心理作祟,别人家孩子有的东西自己家孩子也得有,不管生活中的变故或是当前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孩子到了学校,众多学生汇聚在一起,学生生活在学校群体之中,从社会学角度看,学校这一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小社会。小社会中集体趋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倾向和行为选择,这在社会心理学中叫做从众。加之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了解世界的机会增多,接触到的社会负面影响也多,难免会造成攀比心理,盲目地从众。在目前中国的教育大背景下,存在着这一现象,很多的教师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及知名度,而,忽略了学生心理方面的健康。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了一些相互攀比的思想。如:言语上的激励。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学生说:"你们要努力学习,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过得比别人好。如果不好好学习,到将来别人都有车、有房,做大老板,而你自己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碰到面自己都觉得有面子。"等等之类的话。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收到影响,尤其是学生阶段正是消费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恰当的引导会使学生形成扭曲的消费观。盲目地攀比心理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只想着怎么攀比,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成绩的下滑。有些学生甚至不顾家庭条件的允许,一味满足攀比心理,养成嫌贫爱富的不良心理。
1.2 学生浪费现象成风。中新网曾经曝出湖南一高校内废弃自行车堆积如山"犹如坟场"。事实上,此类事件在近年来高校中并非初见。如今的自行车不再七八十年代"嫁娶老三件"的稀罕物,当下的大学生凡是"手头宽裕些的"都能拥有一辆自行车,但从近些年来的报道中对于"自行车坟场"的描述中可以发现,很多自行车并非是破烂手被大学生丢弃,更多的是随意停放后在长期的日晒雨淋中成为废品。自行车多数成为新生入学时的一时选择,但很快就在各种原因下而遭到了学生的废弃。这从中所体现出的是现今大学生中间所暴露出的由于相"手头宽裕"下对金钱的浪费。事实上,这种金钱浪费所体现出的资源的浪费并非仅仅表现在自行车这一块。以高校学生的教科书为例,每到毕业季,大量废品回收人员就会开始在校园生活区内专收大四学生各种不要了的成捆成捆的教科书,以笔者在平素生活所见,大部分的教科书崭新有些甚至课本上一字未着便被大四学生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了回收废品的小贩,而大学期间的教科书单本价格有时候甚至远高于一大捆书当做废品卖掉所得。随着改革开,中国经济的起步和飞速发展,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并未改变的是传统的家庭观念。长久以来,学校教育中的所要求的养成的"正确的消费观,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真实环境中,往往败于传统家庭观念下对子女的金钱花费上的纵容,尤其在八十九十年开始的计划生育下导致的独生子女的增多和普遍化,父母对家中独子独女在教育费用上的高投入中所包括的子女日常零用花费的也是逐年增长。"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表现在"学生"群体中,则更是让父母对孩子教育费用上"舍得花"。而绝大多数是父母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手头宽松"而让他们尽量不因为"果腹问题"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业。这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学生在校园里花钱"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而也正是因为金钱上的宽裕而导致了对于来之不易的资源的不知珍惜。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和其教育观念对于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如今高校中所暴露出来的资源浪费的现象只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对子女金钱消费观念培养的一个缩影。虽然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过分的节省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并非益事,消费型社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度的的消费和资源的浪费是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所讲求的是对物有所用物当其用的合理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当代的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血液,在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的今天,学生踏入社会以为的要承担起更重的养老责任,现今父母对孩子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的缺失,在另一层面上是为自身今后养老埋下隐忧。
1.3 学生消费的情绪化。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未完全定型,重感情易冲动,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在其消费行为中,容易受情绪左右,失去应有的判断力。喜欢尝试新品牌,受促销的影响较大。购买前,缺乏明确购买目标;购物时,被商品的新奇所吸引,缺乏必要的考虑和比较就冲动购买,随意性较强。
2.针对学生消费观现状的对策
2.1 树立正确消费观,不盲从。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盲从攀比心理,必须及时制止,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当然,能意识到孩子的攀比心理和行为,要求家长本身具备正确的消费观念,更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正确合理地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容易养成孩子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孩子,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育。在学习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学生从上学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可以利用学科之间渗透、以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个别辅导,或利用班队会进行教育,在学校进行教育引导的好处是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学生活动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最生动、最有效果的,记忆也最为深刻。而且,学生处于学习的阶段,各方面可塑性强,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比如:设计《我跟同学比什么》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互相攀比物质享受、长相外表之类东西的弊端,懂得要相互比学习、比进步。活动第一步,讲假如你身边有一个女同学,她来自农村,父母花了很多钱让她到城里学习,她却无心读书,每天与同学比衣服、比零食,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可她仍然不知悔改,每天向父母要钱,父母不给时竟偷拿别人的钱物。第二步,组织同学讨论:这位同学的行为是否正确,她错在哪里?第三步,每个同学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行为或想法。第四步,再次讨论,我们同学之间应该比什么?最后小结。通过此活动提高学生的明辩能力,知道盲目攀比的坏处,明白了同学间应该比学习、比进步、比能力、比努力,才是有意义的。
2.2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进行个别辅导。首先,教师、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之间存在的攀比是正常、自然的。对于在攀比过程中一直处于"落后"、"追赶"地位的孩子来说,这种攀比行为肯定会构成心理压力,如果没有教师、家长正确的引导,这种压力在长期累积下,就会发生过激行为。同时,我们要明白攀比心理的主要原因来自学生的自身,因此对其引导与教育,也应该"对症下药"展开心理辅导活动。例如:可以在心理辅导课上开展一次活动课--《名牌的书包能给我带来什么》。活动过程如下:第一步,请同学们说说书包的作用。第二步,教师从同学中拿出两种书包,一个是一百多元的名牌书包,另一个是二十多元的普通书包,然后从学习的角度问学生这两种书包有什么区别。第三步,请这两个书包的主人说一说不同价格的书包分别带给他们什么,特别是那个拥有名牌书包的学生,让他说说用这个书包是不是比其他同学多学到知识。第四步,引导同学们讨论:我们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是名牌书包,还是努力学习:是高档消费,还是优异成绩。最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在这次活动中得到的感想、体会。让学生明白名牌书包和普通书包,在学习成绩的获取上作用基本相同,优秀的学习成绩与书包的价格没有很大关系,而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态度。
2.3 优化消费环境,弘扬勤俭美德。加强对媒体的控制,弘扬主流价值观。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引导大学消费文化建设。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流通工具,正对当前存在的社会消费观要去其糟粕弘扬正确的消费观,认真对待,诚信播报。另外,对于哪些物质产品不要反复的吹捧,导致人们对此形成错误的消费。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媒体一些错误的意识宣传,行政干预等手段促使媒体担负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责任;最后,丰富消费教育的载体,充分考虑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和正确消费观的熏陶。具体做法可以开展"珍惜每颗粮食,继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采访社区老人,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并以此作为汇报内容,谈体会、谈感受。也可以把同学们在生活中所见的浪费现象拍摄下来,进行评比,展出。开展全校性的"远离浪费,继承传统"的征文比赛。其次,加强监管力度,杜绝浪费现象。我们要把浪费粮食纳入学校三项竞赛中,与文明班级评比挂钩。每天中午安排专门的值周老师流动检查同学们的用餐情况,对于浪费现象进行制止、批评。 另外每学期安排一定量的"体验生活"。比如农忙季节安排同学到田间捡稻穗,堆草垛,搬稻干;在炎炎烈日下插秧,翻晒稻谷;也可以进行挨饿体验,使同学们在游戏中懂得珍惜粮食的重要性。最后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节粮氛围。学校利用有线电视组织全校性的演讲、辩论赛,观看录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的节粮意识。并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的警句挂于教室。
2.4 提升自我的消费控制和教育能力。在社会和学校这些外力努力下,本身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会对超越消费说"不",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的影响;自觉学习一定的商业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能力;继承几千年来流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的荣辱观。要改变学生自我的消费控制和管理能力,首先要求学校、教师和家长端正教育思想,避免急功近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不仅包括学会知识技能,更要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管理自己,学会服务他人和社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其意义不只是简单地让其掌握一些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这是能力培养过程也是塑造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个性的过程,如有效地学习、独立思考、勤奋刻苦、自信自强、孝顺感恩、自我控制与调适。反之,轻视这些能力的培养,错过这样一个养成"关键期",则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形成不良人格。不良品质一旦形成有些是不可逆的,极有可能伴随终生,最终既影响到个人幸福,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 GB/T 7714杜琳, 马文军, 林月桢等. 广州市中小学生西式快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 2001, 15(6):403-405.
(一)特征网络购物依靠的是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交易媒介,自然与其他传统的购物方式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也存在着相应的缺陷。网络购物的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1.网络购物是技术依赖型交易网络购物这种线上交易的完成,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借助因特网进行联系才得以实现的[5]。因此,有专业科学技术的支持和保障是达成这类交易的基本要求。而对于这种高度依赖技术的购物方式,其普通用户,即交易的买卖双方一般并不具备精通此类专业且复杂技术的能力。这就给诸如黑客入侵网站网店、消费者网上银行金额损失、私人信息泄露等留下了安全隐患。2.网络购物是非在场虚拟型交易由于网络购物的交易双方是处于不同空间的主体,相较于传统的见面式交易,其买卖双方因缺场所带来的虚拟感成为了这种购物方式的主要特点。人们在进行传统的购物活动时,所体验到的是实在的、可触摸的,甚至是可以去尝试的商品,但使用互联网去购物,不管是店面、货物,还是服务人员都变成了呈现于屏幕前的虚拟画面。这种虚拟性是网络购物给消费者带来不确定感的源头,也是达成交易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首要阻碍。3.网络购物是低控制匿名型交易选择利用网络来购物,只需要在提供相关交易服务的网站平台上进行简单的注册便可参与其中,于是买卖双方的实际身份常常被隐匿起来。购物中出现的用户名也经常使用真实程度很低的化名。因此,对匿名化较高的网络世界进行控制便成为十分困难的事情。加之与发展成熟的传统购物市场相比,各个国家、各有关部门对其予以有效控制的意识及方法尚未形成,致使现阶段多数网络市场都处于控制“真空”的状态,给不法行为以可乘之机,为网络购物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流程网络购物有着一套与传统购物方式相差巨大的交易流程,由于互联网平台的特殊性,一般来说这套流程通常是规范的、特定的。完整的网络购物过程包括:卖方在网站上进行注册、审核,确定开店后,可上传并所要出售商品的信息。同样经过网站注册的买方根据自身的需求在网站上搜索浏览相应的商品信息,找到所需购买的合适商品、点击下单,并到网上银行将购物款付到第三方保障平台,如淘宝网提供的支付宝。此时卖方便可根据买方的货单发货,交由物流公司运输,买方收到货物后在网站确认付款于卖方,并予以评价(图2)。图2网络购物流程示意图
二、网络购物过程的具体措施及参与者社会心理
网络购物的交易中介为互联网这一具有特殊性质的平台,需要在交易过程中采取恰当措施对此类购物方式的特点加以发挥,缺陷予以弥补。联系当下网络购物的繁盛现状可以发现,贯穿网络购物过程的各个环节,已有很多举措有效地发挥了网络优势,克服了不利因素,甚至还将原本的缺陷转化为了辅助网络交易达成的有利因素。购物网站、卖方、买方这些在交易中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会采取哪些措施?社会心理因素又在其中起到了何种重要的作用?可将网络购物分为购物行为发生前、中、后三个主要环节,对其中参与者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探讨。
(一)购物行为发生前1.网站在购物行为发生前,购物网站为了达成交易,依靠网络技术及交易规范提供了宽范围的选择,破除了匿名性的障碍。具体说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提供海量信息,自助缩小范围。从商品的类别上看,淘宝网共提供了包括服装内衣、鞋包配饰、运动户外、珠宝手表、手机数码、家电办公在内的16个大类的商品服务,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具体商品信息更是不计其数。因此,购物网站在数秒之内传递的商品只能够用海量来计算。为了方便买方及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如何在其中缩小需要浏览的范围就成了购物网站运行的关键。淘宝网就提供了按类别、按品牌、按风格、按价钱等若干条件选项,供浏览者简化信息,通过各种过滤方式筛选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用最小的时间成本,最快捷的方式带来便利,达成买方的求便、求捷心理。第二,提供实名认证,弥补匿名缺陷。互联网的参与者常常在网络世界中都会完全隐匿掉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匿名性造就了低控制,是形成网络交易顾虑及其安全隐患的关键。为破除这种匿名性,淘宝网要求交易双方在购物行为发生前都进行实名认证。对于在淘宝网购物的购买方,其认证过程较为简单,只需要通过手机注册或电子邮箱确认就可以完成。而对于卖方(包括开网店的商家或个人销售商品者),对其认证就显得相对复杂了。认证需要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地址等真实信息,还要上传身份证照片等实际图片,并通过银行汇款,才能完成整个认证流程。正是这种实名的方式将网络行为与实际行为主体紧密联系于一体,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网络欺诈的发生,为购物参与双方都带来了信任感,给予了购物所需要的最基本心理保障。2.卖方为吸引买方眼球,促成购买行为,卖方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各种办法,增加对买方的心理刺激,打破网络带来的虚拟感,提高关注率,以致提升成交率及成交量。一般来说主要采用以下三类做法:第一,注重视觉刺激。由于买方所要面对的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是无法触摸和感受的物品符号,卖方只能通过对网店页面进行装饰、上传所售商品图片来吸引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视觉上的刺激对于人最为直接且最有效果,运用适当的图片和色彩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从淘宝网上店铺装饰上看,主营女性产品,如女装、女士化妆品等网店多会选择红色、粉色、黄色等给人温暖、柔美之感的暖色调来作为网页的边框和背景。而经营男性产品的网店常会选择黑色、灰色、深蓝等偏冷色调来装饰。颜色作为店铺网页设计中运用最为普遍的因素,它会配合网店形成所要营销的主题,烘托出销售氛围,引领浏览者的视线,甚至影响买方对店内所售产品品质的猜想和判断。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视觉刺激元素即为代替实物出现,用来展示的商品图片。因其在促成交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淘宝网对于必须与商品实物相符合图片的有关规定,商家往往会选择使用自行拍摄的照片。有关研究显示,如果使用经过高精处理的图片,买方在浏览后虽会产生购买欲,然而商品收到后则易出现心理落差[6],这将对后续交易十分不利。经常使用的图片一般由多张拍摄商品各个角度或部分的照片组成,其中不乏微距近景拍摄的高清细节,试图通过图片给买方身临其境的质感体验。有些网店还会将自己所售产品与所谓品质较差的假货照片进行对比。用直观比较的形式向买方保证其质量的可靠性,有效地博得了买方的关注和青睐。第二,注重信息刺激。配合色彩渲染和图片展示,卖方还会就所售商品进行详细的文字说明。如出售服装的页面,一般会对服装品牌、面料、色彩、尺码等进行说明。在出售像路由器这样的电子产品时,会附上型号、功率、接口、支持频率、传输效率等更专业的信息。这主要是因为在网络购物中买方只能通过图片和文字了解商品,信息呈高度不对称的状态。提供更加全面、详细和专业的信息,可无形地影响买方观点,有助于买方感知到商品的真实性和卖方销售的诚意,由此引导买方对商品作出恰当的判断,减少虚拟感带来的疑虑心理,产生更强烈的信任。还有一类文字说明是卖方的自我赌咒式保证。为了对商品的真实和品质进行证明,在商品说明中加上“卖假货不是人、卖假货、卖假货者断子绝孙”等文字。相关调查显示,有65%的买方认为一般人不会跟自己和家人过不去,拿自己商品赌咒的卖方比较可信[7]。这类较为极端却很有特点的文字说明,无疑是很引人注意的,加之赌咒的筹码是自己或家人,一定程度上给予买方信息源很可靠、有保障的主观感受,有助于树立起信任感达成网络交易。第三,加入品牌商城,形成商业同盟。天猫商城作为淘宝网的构成,是指经过认证、较为正规、能够提供正式品牌商品的网商聚集中心。与一般网店不同,这种网络店铺会被冠以旗舰店、专卖店、专营店的名称。另一种商业同盟是指卖方自发自主自管形成的,可根据行业、地区或合作类型的方式进行结盟,如“北京商盟”“西北商盟”“精工坊”等。这种或加入或自发组织形成同盟的方式,无疑抓住了买方推崇权威的心理,是加强卖方承诺、保证可信度的有力举措。借由商城或商业同盟形成更大更具辨识度的结盟品牌,权威的光环能够有效地加深宣传力度,进而将消费对象人格化,导致商品无理由选择,从而实现影响和改变买方态度的目的。3.买方买方在购物行为发生前阶段,主要会从各自的实际需求出发,利用购物网站搜寻所需的适合商品。与传统购物方式不同,网络购物是一个主动且积极的过程,主动消费的欲望更强烈,其消费者更倾向于从网络主动搜集商品信息进行比对,从中获取心理平衡[8]。打开淘宝网主页很容易会在页面的显著位置发现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买方可以通过引擎自主寻找目标商品或者店铺。随机关注搜索排名能够发现,应季服装、鞋帽、化妆品等日常生活用品长期占据着排行前列。数据显示,网络购物中销售最旺盛的便是服装鞋帽,购买的用户比例高达70%[9],而这正是买方需求的显著体现。买方一般会较多选购那些网上价格较实体店销售更低的非昂贵性商品。这是因为买方在保值心理作用下,其购买动机多具有守财性,选择用来满足日常生活大量基本需求的非昂贵商品,可有效降低因网络购买非在场虚拟性与低控制匿名性而给买方带来的不确定感。
(二)购物行为发生中1.网站淘宝网使用的是支付宝这个第三方支付平台,为购买行为提供了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保障。买方在确定购买商品时,先将货款支付到支付宝,由支付宝告知卖方货款已付可以发货,待买方确认收到商品才将货款打入卖方账户。支付宝作为购物网站的重要支撑,截至2012年12月,注册账户已突破8亿。除了支付宝这种交易额保障之外,淘宝网还提供了诸如消费者保障、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假一赔三、第三方质检、正品保障等交易购物保障制度。在网络购物中买方会将对第三方平台的信任转接到卖方,间接增加了对卖方的信任[10]。这些保障方式的协同作用,解决了非面对面购物带来的交易困难,用第三方的信用代替了交易双方匿名造成的购买不畅,满足了交易参与者对达成购物的信任需求。2.卖方卖方在购物行为发生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网络商业竞争,如何让买方选择自己?此时,陪伴买方购物全过程,提供全程在线的人工服务就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做法。从交换理论的视角可以发现,在线客服人员与买方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客服人员通过网络沟通软件,如淘宝网的阿里旺旺,能够提供给买方关于商品的更为详细、专业的信息和讲解,这都会使得买方更容易做出购买选择。而良好的态度、耐心的解答,这种互动感能进一步满足买方购物中的社交需求,更是一种调动消费者情感因素、促成情感消费的有力举措[11]。3.买方买方的网络购物行为在经历了识别需求、搜寻商品信息的购物前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从若干备选网店及商品中进行选择,从而确定购买的阶段。达成购买这一简单的行为背后,其实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某种习得反应是作出购买决策的原因。如淘宝网上常见的“限时特价”“限量抢购”“买就送”等字眼,都是立足人们的求廉心理,是促成某类买方购买冲动力的关键因素。另外,参照群体对于买方作出购物选择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里的参照群体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虚拟出现的。买方身边真实存在的家人、朋友、同事如果已有多人在购物网站上完成了较为满意的购物行为,通常会形成群体性压力,使得群体中的更多人选择网上购物方式或某种网购商品。而购物网页中呈现的累计评价、商品满意度等也会成为买方决策时的参照群体,一旦这个参照群体被赋予肯定性价值,买方便会自主减少对于网购风险的主观理性感受,形成受到从众效应影响的购买力。
(三)购物行为发生后1.网站淘宝网在网络购物行为发生后制定了两个购物反馈制度,用以顺利完成当次交易,保障交易时买方的各项权利,同时也为网络交易的可持续性提供了良性循环的可能,使得参与购物的各方形成了信任感和心理保障。这两个购物反馈制度分别为:针对当次交易的评价制度和针对网络店铺的评价制度。针对当次交易的评价制度是在买方收到网络所购商品并确认用支付宝付款完成后的15天有效期内,对当次购物的相关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对商品的评价分为“好评”“中评”“差评”三个等级选项,每一个评价对应一个相应积分的信用度。并且还为买方提供了自由发表购物感受的言语评价栏,可以在当中发表如商品质量、使用感受、是否与描述相一致等购物感想。这种评价会在后期形成买卖双方均会涉及的信用积分,用以约束交易参与者,形成良好的购物秩序。另一个针对网络店铺的评价制度,是买方可从商品与描述相符合程度、卖方态度服务、卖方的发货速度以及物流满意等几个方面进行打分评价。这个打分采用了里克特量表五分制的方式,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标准,并赋予了5分到1分的分值。这种评价的结果将会以店铺动态评分的形式显示于网店的主页上,对卖方销售行为、物流公司的物流服务形成监管,同时也为之后的买方购物选择提供参考。2.卖方在购物行为完成后,一些卖方为了网店的后续经营,积累忠诚网络客户会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如服装类商品会提供尺码不合的退换货服务,电子类产品会提供售后维护保修服务,一些拥有实体店铺的卖方甚至会提出线上线下一体化联合售后的服务保证,等等。后续服务不仅保证了买方的合理消费权益,还成功地弥补了网络购物的缺陷,确保买方感受到与传统交易消费者共享的保障。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买方连续性、习惯性的购物行为,培育忠诚客户。3.买方在收到所购商品后,买方有权利对本次所购商品和享有的服务进行评价。由认知失调理论可知,当一个人面对所购实际商品与原本内心期望不协调,甚至冲突时,面对这种“不协调”通常会采取一些行为,即作出行动或改变态度。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淘宝网上常见的一些买方评论。有些买方面对实际所购商品觉得与购买时原本期望并不相符,心理落差很大,便会在评价时给出差评,联系卖方想要退换货,甚至引发网购纠纷要求赔偿损失。还有一些同样对所购不满的买方,在感受到预料与现实冲突时,可能会改变态度,自己寻找一些例如“这个价格买到这样的商品已经很不错了”“卖方的服务态度很好啊”等理由,于是在评价时仍会给出好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