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3 14:40: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第1篇

——题记

水墨丹青是你,源远流长是你,坚强不屈是你,知书达理是你,从古至今,总是美丽如你,环绕着青山绿水,拥抱着江河湖海,一个美丽的国度,一个令人向往的殿堂。

那时的李白俯瞰黄河,发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叹,不知他有没有想过,这或许已成为心头永恒的风景;怀着满腔爱国热血,在北国留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绝句,不知他有没有想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景象可能已不复存在。

小时候我有这样想过,即使我们的天空被黑黑的废气遮盖,我们的碧水被刺鼻的气味污染,我们的山变得苍黄,我们的土地变得龟裂,也挡不住我们对美丽的渴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小小的我总是向往两旁绿树成荫,燕儿翩翩飞,叶儿轻轻挥,小径野花环绕,每次站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中,绿油油的一片,似琥珀,似玛瑙,路旁的小花烂漫地开放,增添了几分清新……

不知不觉中,这些想象中的温馨画面不再存在了。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里,每天都会冒出新的写字楼或酒店,或者巨型广告牌,要不干脆空降一条六车道的公路出来;但更多的是田野上的水泥路。从飞机上俯视中华大地,偌大的田野被分成了若干块豆腐,偶尔的翠绿会令人欣喜,但入目的萧条更让人心痛。我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

绿色是近来听到最多的词汇,绿色GDP是人人心中的渴望,总是在不经意间看到GDP的快速增长,后面一定跟着一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以自然为交换条件的GDP我们需要吗?不,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纯净天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

美丽中国的提出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机。这简简单单的的四个字透露着中国人的觉醒,中国人的赤子之心,中国人渴望对现状的改变!我有十二分的理由相信,美丽中国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已经在路上,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环境的美丽固然重要,但精神的升华更为重要。我们相信人性的善良与美丽,更相信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一颗赤子之心,都将为“美丽中国”而献出自己的全部。

第2篇

>>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思考 恩施市实行“河长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お 江苏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推进黔南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原永续发展 五家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推进宁夏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创新城市水管理模式,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招远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对策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水生态文明建设 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关于潜江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思考 加快大同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对策研究 兰溪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考 浅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当下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期可以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话题,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与时俱进,同时,又必须要掌握合理的建设方法,明确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以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1、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

水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出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问题,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使宝贵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

2、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水资源管理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三个环节”,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四项措施”,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总量“三项控制”,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能够相协调。

3、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水资源节约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水资源节约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之举,是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局面的重要措施,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厉行水资源节约,优化水资源配置,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一个节水型社会。

4、水生态保护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建设生态文明的直接目标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与环境,因此,大力开展水生态保护工作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使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使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

5、水生态文明理念是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建设水生态文明,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改变单一的防洪、供水和发展生态的传统思维模式,坚持人本理念、着眼人水和谐、实行统筹治水,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 三、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频发;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文明 徐州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0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ak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 S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rain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takes th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各层面纷纷意识到重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高校是先进思想和新理念的辐射源,承担着培养推动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任务,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必要性,期望借助大学生自身特有的辐射能力,改善当代社会存在诸多环境问题。为此,高校通过学生社团等组织如火如荼开展了各类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但是,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形式不重内涵的盲目开展导致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大学生本身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显著提高,原先所期望的辐射效应也没有实现。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组织高校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了目前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为参考,对当前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找出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改变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义

1.1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文明观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统一,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统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放眼当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淡薄。因此,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自觉实践生态文明观念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关系到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丰富了高校教育的内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2 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对象,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性,要求大学生在校园中保证个性发展的同时更要适应群体环境,极易造成大学生消极、从众心理,缺乏遵守生态文明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生态意识淡薄。为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理念,唤起大学生生态危机意识,增强生态意识,增强他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1.3 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必须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生态文明。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构建和谐社会的创造者,不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专业学习和保护生态相结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比例低

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相比较,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在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仔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多的是偏重于爱国主义、人格培养等,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所占比例很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单薄。这几门课虽然也涉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等问题,但篇幅极少,仅仅作为了解型章节出现。学生无法从课程及课本中获得更多更深层的生态文明教育。

2.2 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还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思政部无法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来弥补课程建设的不足。在徐州工程学院,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专业教师。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比较随机、零散,没有专门的任课老师从事相关方面的教育,仅仅是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分担部分课程。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讲座的内容多为纸上谈兵,学生兴趣寥寥,成效不大。

2.3 工科院校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理工科学校,人文专业涉及较少。专业设置问题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略显肤浅。在徐州工程学院,除了环境学院所开设专业与生态环境能挂钩之外,其他二级学院专业设置对生态问题关联不大。以信电学院为例,随机对各年级学生进行采访调查,大多数同学能举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但问及破坏环境所产生的危害却难以说明。针对学校周边河流与湖泊的污染问题,同学们几乎都会选择加强政府监管和加大执法力度的办法来解决,但是当问及自身,是否会主动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作斗争,同学们的态度并不十分肯定。同时,学生对于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令制度十分陌生,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也是没有节制,能源浪费相当严重。由此可见,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十分浅显单薄。

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改进对策

3.1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让大学生们多了解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在徐州工程学院,积极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者,把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而帮助他们提升生态文明认知水平,激发大学生生态安全、忧患和责任意识,使其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关注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3.2 加强师资力量和生态文明教育专业研究

针对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研究薄弱的现状,徐州工程学院立足于“大文化观”的创新理念,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投入,改变以往课程设置模式,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将生态文明课程独立设置于思想政治课程之外。授课方式上,更加重视教师自身层面,对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进行先关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潜移默化影响学生,避免空洞的说教。同时,培养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带头人,积极申报生态文明课题,着重宣传本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3.3 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实践出真知,在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的同时,还应当让其参与生态文明实践,以此加深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与理解。高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相对于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可以组织相关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徐州工程学院各二级学院,依托于各种校园载体,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党团等,利用“戒烟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在校园里积极开展讲座、演讲、知识竞赛、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此外,学校还同校外机构合作,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去考察学习,开展志愿服务,生态环保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促进自身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进而去影响他人,影响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进步。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加深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解认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建设美丽校园、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既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生态型校园,也利于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

该文章为徐州工程学院2014-2015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编号:XDJZY201415YB005

参考文献

[1] 蔡玉慧.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基于大学生对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了解程度的生态文明调查报告[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2] 陈新亮,王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3] 谢从戎,林东.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4] .在省部级卞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深刻认识构建社会卞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6(2).

[5] 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8).

[6] 曹迎.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绿色中国,2006(21).

第4篇

[关键词]辽源市 生态文明 初探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22-01

一、辽源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要性

(一)辽源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辽源市是典型的矿产资源型城市,煤田已有百年历史,并曾经为“抗美援朝”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日伪时期的抢夺开采以及解放初期的大强度开采,煤矿资源的枯竭日益加重,到20世纪80年代,辽源煤矿资源枯竭速度加快,煤矿相继破产。并且煤矿过度开采产生废弃物不仅使矿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使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了辽源市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因此,为了摆脱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辽源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为同类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辽源市,而且也是全国其他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国家确立的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辽源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也会是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面临的。辽源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因地制宜的运用到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以期能在城市之间“相互帮扶”中,使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辽源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把“人民满意、人民赞同、人民高兴”作为出发点,注重生态和经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辽源市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宜居两方面出发进行生态改造。在生态改造过程中既进行绿色人居的环境建设,又在保护矿产资源中发展产业转型项目,拓宽了市民就业的渠道,为因煤失业的市民提供就业保障。与此同时,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辽源市进行棚户区改造项目,保障了煤矿塌陷区居民的安全居住环境。

(二)自然优先原则

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可以从作为人“无机身体”的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燃料、衣着、住房所需。人类应该保护生态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否则,“无机身体”也会“生病”甚至“死亡”。作为一座典型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伴随着煤矿的枯竭,面对着城市发展陷入僵局,辽源市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围绕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科学治理重点山体和流域,本着“合理开发、限制开采”的原则,对煤矿资源等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并且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对于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采取提倡节约、严格管理的方式,建设节水型社会。

(三)转型发展原则

辽源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发展模式,建设一座低能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高经济回报的生态文明城市。辽源着手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根本,以植入新材料产业、加速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方式,加快辽源产业转型步伐。目前,辽源以新型铝镁合金材料为特色主打的“利源铝业”“麦达斯铝业”等企业已经在全国铝业市场占有较高的分量,并于2010年先后成为上市公司。而被誉为“中国袜业名城”的辽源市,袜业一直是传统优势产业,辽源市以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为目的建立的东北最大的袜业园区在政策和财政双扶持的发展下,使辽源东北袜业园经成为全国重要棉袜生产基地。

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辽源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带动发展。积极建设“中国琵琶之乡”“二人转之乡”“农民画之乡”“中国棉袜之乡”等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辽源市在2012年举办了首届中国辽源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辽源国际袜业交易会。通过媒体以及举办活动的方式宣传辽源文化,吸引全国各地游者前来辽源感受文化氛围,以文化软实力带动辽源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一种更高境界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我党在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的旨在扼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最新成果。党的十报告中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重要性,并且要争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建成美丽中国。

二、当前中国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环境恶化危害公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严峻的生态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各种资源需求与供应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虽然矿产、林业等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

二是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污染现状日趋严重。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近几年,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水质,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然突出,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城市大气环境以可入肺颗粒物(PM 2.5)污染为主的混合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每一年因为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疾病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数不胜数,这给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三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例如部分地区对国土资源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无序开发使全国近80%以上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漠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全国水土流失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此外,河湖干涸、地面沉降、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都亟需引起重视。

由此可见,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合维持下去,只有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供需矛盾、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三、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宣传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意识

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目前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若不破除传统的观念和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和思路并付之于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报告提出“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必须强化政府责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三是建立市场会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3.提倡科技创新,促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解决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能力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能力。应当更加注重科技自主创新,在紧跟国际新技术新进展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大对节能、清洁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力争抢占国际新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加强开发的同时,也要加大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不断将新科技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去。

4.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生态既要保护又要修复,要加大对已遭到破坏生态的修复和对生态脆弱地区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促进形成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一是加强监测预防。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实行严格的环境质量控制标准,强化监督手段,为污染防治奠定基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能力。二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三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四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生态产品要直接惠及百姓,要大力加强林地、水源、湿地、草原等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年第12期;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地方高校;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44-02

党的十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我国的国家战略层面。要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社会系统工程得以协调、有序地开展和实现,加强民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并推动相关社会实践,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1,2]。

目前,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以上,其在校学生人数已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地方高校服务区域主要是立足于地方,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科学研究以及地区社会服务等职能。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方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和担当[3,4]。本文重点探讨地方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并以吉首大学为例,讨论学校近年来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地方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各大城市中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二是当前工业粗放式发展的产业结构尚未得到妥善的调整和转变;三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部分生态环境问题存在地区性的特点,制约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地方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地方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在引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起到“带头羊”的作用。

地方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应肩负的责任和担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和责任心。地方高校的首要职责是培养服务地方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些服务地方的专业人才正是未来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和实践者。经历大学的培养,能否获得正确的生态观念,今后能否与时俱进的主动接纳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能否拥有正确的环保行为习惯、是否具有强烈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心,这将直接关系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未来是否会取得成功[5]。因此,地方高校完全有责任在强化生态文明教育这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其次,地区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最缺乏的是相关专业人才。地区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等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根据地方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思路,以保障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能为地方提供最专业的服务,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

最后,针对部分生态环境问题存在地区性的特点,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绿色发展模式、环境科学技术、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积极主动地寻找和解决地区企业在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困境,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二、吉首大学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吉首大学位于偏僻闭塞、经济落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八分之一的武陵山片区。生态文明建设在武陵山连片特困区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更高的要求。薄弱的经济基础、封闭的交通使得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经济发展相当落后。对于落后的武陵山地区来讲,经济发展显然已摆到了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度进行着粗放式发展,由此也引发了诸多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作为武陵山片区内唯一的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已经较早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大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学校充分意识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对地方高校发展带来的机遇。吉首大学立足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需求和武陵山区生态产业发展需要,坚持“文化立校”,成为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的智库,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从而使学校成为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和强大推动力。

第一,目前,吉首大学已将“文化立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把生态文化作为学校的根本特色所在。在全校上下树立“生态人文精神”,把精神建设、思想建设、灵魂建设作为吉首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以期把“生态人文精神”构筑在学生的血脉中,成为吉首大学学生鲜明的人格特征。吉首大学推行“文化立校”理念,目标在于,希望通过系统的特色大学教育,不仅仅对学生们传播知识和技能,更注重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生态人文精神的塑造,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培养具有高尚审美情操的、有丰富精神世界的、胸怀天下、勇于担当、勇于追求真理的“生态文化人”。吉首大学将生态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凸显出重要的生态特色,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第二,学校以“生态学”等湖南省重点学科带动相关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发展,积极培育交叉、新兴学科,构筑了生态学、林业工程、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校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以满足地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生物科学、生物工程、风景园林学、旅游管理、土木工程等一大批新兴优势学科得到快速发展,着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生态环保知识与技能、肯扎根武陵山区的专业人才,这为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2012年,学校成功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百所高校,跨入新的历史发展起点。这使得学校规模与办学空间迅速拓展,办学环境和支撑条件显著改善,理工科类以“生态学”学科为龙头,相关专业和学科层次不断丰富,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显著加强。在国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一方面,学校这些飞速跨越的办学条件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了大量急需的相关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在此过程中抓住了机遇,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近三年来,以“生态学”学科为支撑学科,获得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湖南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等。

第三,针对地区生态环境方面的困境,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依托民族学、生态学、化学化工、旅游等学科专业的雄厚实力,近年来,先后申报获得武陵山区生态文化与居民健康营造重点实验室、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锰锌矿业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矿物清洁生产与绿色功能材料开发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省级平台,以及“武陵山区民族生态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锰锌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三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在这些省级平台支撑下,在武陵山区产业转型发展、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修复、污染治理技术等领域积极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目前已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例如,以武陵山片区特色农林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为重点,研发了“米良一号”猕猴桃品种及深度开发,该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帮助湘西20余万农民摆脱贫困;生态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帮助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申报获得世界文化遗产。

三、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生活福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战略能否成功,取决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成功。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时代命题,调整思路,敢于担当。地方高校应进一步探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校育人机制、培养“生态文化人”、根据地方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真正成为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智库”,为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吉首大学立足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需求和武陵山区生态产业发展需要,坚持“文化立校”,已经成为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的智库,使学校成为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和强大推动力。同时,在此过程中,学校也抓住机遇,积极调整思路,加强建设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当然,生态文明内涵丰富,高校发展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进一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凝练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将会是吉首大学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谢中起,刘笑.论高校在生态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97-101.

[2]文丰安.新时期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3):6-8.

[3]常云秀.河南地方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4):10-13.

第7篇

但是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生态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而其遭遇的种种难题都脱离不开与其密切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问题。可以说,造成“生态人”的理论困境的原因之一即是不同的“生态文明”理论之间的分歧。

那么,我们就要明确什么是生态文明?不同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分歧又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生态文明,我国比较早的论述生态文明的著作是1999年刘湘溶主编的《生态文明论》一书。在这本书中,刘湘溶教授指出:“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经济、社会与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总对策。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文明的全面变革,它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主体的自觉选择,既是我们所憧憬的理想境地,又是已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

但是,在关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理论与现代性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等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一派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应该是在扬弃并超越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观点对工业文明和现代性持激烈的批判态度,它认为工业文明追求人对自然的完全控制以及对资源最大限度的掠夺,其目的是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贪欲。工业文明下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被物化,其结果是消费主义盛行,过度生产、虚假消费层出不穷,而这些正是造成当下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可以说,工业文明的基本框架与生态文明是不相容的。只有对工业文明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扬弃,生态文明的建立才是可能的。这一派我们可以看作是激进派。

而另一派则对现代性和现代工业文明持比较温和的态度。他们认为生态文明只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文明是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B文明等在内的总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的文明行为。现代工业由于缺少了生态文明这一维度,所以才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为此我们应该补上生态文明这一部分。只要这样做,工业文明就会解决好自身的问题,现代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就可以得到继承和发扬。这一派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温和派。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这两派的分歧体现在三个方面:1.关于文明的界定;2.关于生态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关于文明的界定。激进派认为文明并不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的文明成果,而是专指一个民族或族群的生存状态。我们将迄今为止的文明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了“文明”一词。而温和派的文明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积极成果。因此,我们所说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文明”一词。

关于生态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激进派认为,市场经济与资本的逻辑是密切相关的,而资本就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想要限制增长,实现“绿色资本主义”是不切实际的。美国的左派思想家布克金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而温和派则认为不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才是我们当下最重要的课题。发展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经济增长又以物质财富的增加为标志。我们不能为了环保放弃了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温和派大多是经济主义者。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激进派认为,现代科技盲目追求对自然的全面掌控和征服,造成了科技的滥用,引发了生态危机,因此我们必须进行科技的生态学转向。而温和派则认为,科技就是人类的文明成果,是一种进步的力量,无所谓科技转向。只要人们善用科技,就可以完成生态文明建设。

肯定地说,两种不同论点的交锋对于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生态文明一词也更多地采用的温和派的观点。这是因为相较于激进派来说,温和派由于其更加切近现实因而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我们逐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但是,相较起来,激进派的理论更具有理论的彻底性和深刻性。

除此而外,“温和派”生态文明理论也给“生态人”假设带来了理论困境。依据上文所说,“生态人”是新型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具有充分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意识的人,他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也就是说,“生态人”的定位是激进派生态文明理论的践行者。而我们现在建设的生态文明是温和派主张的生态文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工业文明的修补和改善,仍然是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的,因而是无法彻底剔除工业文明的弊端的文明形态。它们二者的不同定位就会造成“生态人”的理论由于难以契合当下的生态文明理论最终变成一种空泛的理想主义的设想。

第8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企业;环境法律责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生态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从专家学者到市井百姓生态意识都不断提高,对社会发展的关注点从着眼于经济发展渐渐转向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态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上来。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党的十报告更是历史性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二、生态文明与企业环境责任概述

1.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其核心理念是“和谐”,即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追求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生态文明不是创造性文明,而是一种适应性文明,这种文明不是人类创造力的展示,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改造,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胜利,而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是主体按照客体的要求约束自身行为而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自然’状态。”

2.企业环境责任概述

长期以来,企业为追求快速经济发展,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这种发展模式在短时间内的确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忽略生态文明只追逐利益的行动方式,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策略选择

1.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现状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环境法律责任整体表现还不尽如人意。企业因违反法律承担环境法律责任,受到的刑罚仍多以罚金为主。这在现实中很难起到环境保护作用――罚金的数额少,不足以威慑违法企业;罚金数额巨大,又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仅以罚金为手段的环境法律责任承担方式,并未充分体现出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所要达到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的立法目标。

2.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策略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我国现实情况,要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使企业具备积极的环境法律责任意识,需要多方协调努力及积极参与。

(1)统筹现有法律规定,巩固法律基础。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从1979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起,又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单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不少地方性法规。2014年4月24日修订,2015年起实行的《环境保护法》,明确了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承担制度,且进一步完善了环境法律责任的追究制度,提出了严厉的“按日处罚”的处罚措施,奠定了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但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还存在:法律操作性不强、处罚手段单一等缺点。因此,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视角,对现行法律统筹,细化相关法律,形成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夯实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法律基础。

(2)促进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承担多元发展。长期以来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成为环境法律责任领域最大的困境,降低守法成本决不能一味降低环保法律的要求。根据企业“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特点,只要法律和政策设定使得企业违法成本过高,使得违法面临损失而守法更加划算,企业就会自动履行环境责任,遵守环境法律。除此之外,恢复性司法[4]措施在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中的有效运用,能提高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及时修护生态环境。

(3)协调多种措施,推进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和谐发展。企业的天性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对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引导是要使其认识到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均制定了鼓励企业绿色生产、实施环保的相关规定。由此可见刑罚不是唯一手段,罚金也不是最终目的,对企业有惩罚也有激励,才能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兼具的共同要求。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过程中,企业不断加深环保意识,由被动承担环境法律责任转变为主动探寻生态化发展道路必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目标,最终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祥明.被决定的法理―法学理论在生态文明中的革命[J].法学论坛,2007(01)

[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5.

[3]李爱年,肖爱.论生态文明建设守法主体的“生态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4)

[4]武向朋.民族地区生态犯罪适用恢复性司法的模式构想[J].贵州民族研究,2016(0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