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微生物研究

微生物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3 17:00: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微生物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微生物研究

第1篇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100)

基金项目: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2013B06)。

微生物转化中药是指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系作用于中药底物,以期产生新的活性成分,提高中药药效,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去除中药中的大分子杂质和将其作为研究药物代谢机制的辅助手段。由于其具有周期短、成本低、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强、反应条件容易控制、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等特点,且能够产生一些化学法难以生成的产物,因此近年来,微生物转化方法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并正迅速地发展。通过先导化合物经生物转化方法寻找新的高活性、低毒性的药物已成为有效开发新药的一条途径。

微生物转化中药的本质是利用微生物体系产生的酶对外源性中药底物进行结构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1]。微生物转化中药具有以下特点:(1)微生物转化酶系广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多样的酶系,如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脂酶等,目前已发现了3000余种能催化各种化学反应的酶[2]。微生物丰富而强大的酶系构成了高效生物催化体系的核心,且微生物的酶系所催化的反应很多是一些化学合成难以进行的反应。(2)反应选择性强。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化学选择性、非对映异构体选择性、区域选择性、面选择性、对映异构体选择性以及立体选择性[3],同时微生物转化修饰中药底物某一基团时对不需要转化的基团无需保护,显示出极高的选择性。(3)反应条件温和。由微生物所介导的转化反应一般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运行操作的设备也比较简便,产生的公害少,一般不造成环境污染,后处理也很简单。中药底物在转化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中药中活性成分免遭破坏,可有效解决中药在煎、煮、蒸、浸等传统工艺中活性成分难以最大限度提取的难题。(4)优化条件可使转化率提高。微生物转化中药底物的过程中易受到底物溶解度低,底物和产物抑制微生物酶活性和产物进一步降解等影响。为了提高转化率,可以从诱导物和底物的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添加,碳源、氮源、无机盐,微量元素和酶的抑制剂以及微生物细胞和酶的固定化,反应体系等方面进行选择优化。此外,微生物转化中药的反应可以被看作微生物发酵过程,所以可以连续进行。同时由于设备和原料简单易得,生产成本较低,可进行工业化规模生产。

很多菌种都能使多种化合物发生不同的反应,这些菌种主要是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其中又以霉菌在文献别常见。微生物转化主要涉及了羟基化、环氧化、脱氢、加氢、水解、酯化、脱水等各类化学反应,还有些代谢产物在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很复杂的化学反应,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反应寻找新的有药用价值的衍生物,也可以寻找使这些反应发生的微生物的酶,进而用于工业化生产。本文将从微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展开讨论,阐述微生物对中药的生物转化作用。

1羟基化

20 世纪50 年代首次用黑根霉( Rhizopus nigricans) 将黄体酮转化为11α-羟基黄体酮,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微生物转化在制药工业中的重要性,从此微生物转化技术在药物工业生产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羟基化是微生物转化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种反应,羟基化反应可以发生在多个位置,生成多种有意义的衍生物。尤其是甾体药物,特别是α位的羟基化产物,在甾体制药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甾体的7α-羟基化衍生物可以用于利尿剂的生产,但用化学方法合成很困难,文献[4]报道利用菌种Botrytis cinerea使激素等几种甾体化合物生成7α-羟基衍生物,研究发现在不同孵化期转化的甾体化合物不同,经过5天的孵化主要代谢物是第7α- hydroxytestosterone(76%收益率),经过6天的孵化主要代谢物是7α-羟基- 17α-甲基睾酮(82%收益率),经过6天(以及孵化后10天)的主要代谢产物是10β-羟基-19-去甲雄基-4-烯-3,17-二酮(78%收益率),经过10天的孵化转化的主要产品是14α-羟基-1- 脱氢睾酮(68%收益率),经过11天的孵化转化的主要产品是7α-羟基-1-脱氢-17α-甲睾酮(52%收益率),可以看出,菌种Botrytis cinerea 能够非常有效地使激素等几种甾体化合物生成7α-羟基衍生物,而且产量很高。

不仅是甾体化合物,其他化合物的羟基化代谢产物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如ent-kaur 16-en-19-oic acid ,一种二萜类化合物,具有刺激植物生长的活性。利用菌种Rhizopus stolonifer转化此化合物,7d后产生2种代谢产物,其中一种产物也是7α位发生羟基化,该产物可以作为赤霉素生物合成和一种植物生长激素的中间体。

2脱氢反应

脱氢反应,一般主要是指化合物脱氢生成双键。氯化孕酮醋酸酯(chlormadinone acetate) ,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抗雄性激素药品,文献[5]用Arthrobacter simplex 和Bacillus sphaericus这2种菌使其发生了脱氢反应生成双键,反应所得产物为脱氢氯化孕酮醋酸酯(delmadinone acetate) ,这种产物不但和氯化孕酮醋酸酯一样,是治疗前列腺疾病的抗雄性激素药品,还是合成乙酰环丙氯地孕酮(cyproterone acetate)的前体,而乙酰环丙氯地孕酮因为有抗雄性激素的活性而被广泛的用作孕激素药品,它可以避孕和治疗前列腺癌。文中研究了利用单节杆菌ATCC 6946和球形芽孢杆菌ATCC 13805自由和固定化细胞在液液两相体系和脂质体中对氯地孕酮醋酸酯的微生物转化。对于液液两相体系,正癸烷,正辛醇,氯仿和醋酸丁酯作为有机溶剂。脂质体由氯地孕酮醋酸包埋在磷脂和胆固醇的脂质体组成。对于这两种生物催化剂固定化和自由悬浮,产量在水溶液中高于在液液两相媒体。在所有情况下,水系统获得的产量最高。在水介质中,从单节杆菌悬浮液中3小时可以获得48%的产率,从球形芽孢杆菌悬浮液中48小时可以获得47%的产率。除了脱氢生成双键,还有实验发现[6],利用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DCL14可以使香芹醇脱氢生成香芹酮。

3支链的降解

利用微生物选择性的使支链降解,可以得到有用的化合物中间体,这也是生物转化在制药及其他化工工业生产中的一大用处,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雄甾-4-烯-3,17-二酮(4 -AD)和雄甾1,4-二烯-3,17-二酮(ADD)就是生产性激素等甾体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利用菌种Mycobacterium sp.NRRL B-3683[7]即可将胆固醇侧链降解生成这2种化合物。文献[8]同样都以氢化可的松作底物,用不同菌种却得到相似的结果,2个实验都出现了支链降解产物。文献[9]的实验中得到的2种支链降解产物,一种与文献[8]得到的产物相同,而另一种则是前者产物的17位羟基变成了酮基。如果这2个菌种都可以选择性的降解氢化可的松类似物的支链,将可能找到更多的所需的中间体。

4酯化反应和水解反应

桉烷型化合物大部分都含有乙酸酯结构,在代谢过程中,虽然所用的菌种不同,但几乎所有的底物都产生了酯基水解的代谢产物。而与水解反应相对,作者也同样发现乙酸酯化反应也比较容易出现在代谢产物中[10]。在酯化反应中,作者发现密叶辛木素(confertifolin) ,经过转化后生成2种代谢产物,其中主产物是3β-羟基化密叶辛木素,而另一种代谢产物则是3β-乙酸酯化密叶辛木素。很有可能这两个产物是由一条代谢途径来完成的,这一推测可能为合成有用的酯类化合物提供了捷径。

5环氧化

环氧化反应在转化的过程中也很普遍,多发生在化合物的双键部位,尤其在萜类中常见,除环氧化反应,双键部位也很容易形成邻二醇结构,没药醇[11][(-)- α-bisabolol]一种单环倍半萜类化合物,它在Glomerella cingulata作用下生成的几种代谢产物就是这一类反应的典型代表。还有前面提到的ent-kaur-16-en-19-oicacid,其在培养15 d后又出现一种代谢产物ent-16β,17-dihydroxy-kauran-19-oic acid,这个代谢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使16,17位双键生成为(下转第91页)(上接第84页)邻二醇结构。

参考文献

[1]RUAN Xiaodong, ZHANG Huiwen, CAI Yingzhui,et al. Appl ication in bio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y microorganisms [J].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2009,1(40).

[2]Urlacher V , Schmid R D. Biot ransformations using prokary-otic P450 monooxygenases [J]. Curr Opin B iotechnol , 2002 ,13 (6) : 557-564.

[3]Ro D K, Paradise E M , Ouellet M , et al . Production of the antimalarial drug precursor artemisinic acid in engineered yeast [J]. Nature, 2006 , 440 (7086):940-943.

[4]Ewa Huszcza , Jadwiga Dmochowska-Gladysz. Transformations of testosterone and related steroids by Botrytis cinerea [J]. Phytochemistry ,2003 ,62 :155-158.

[5]Jiradej Manosroi ,Pattana Sripalakit,Aranya Manosroi. Biotransformation of chlormadinone acetate to delmadinone acetate by free and immobilized Arthrobacter simplex ATCC 6946 and Bacillus sphaericus ATCC 13805[J].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3 , 33 :320-325.

[6]Carla Sofia R Tecelao, Frederik van Keulen , MManuela R da Fonseca. Development of a reaction system for the selective conversion of (-)-trans-carveol to (-)-carvone with whole cells of 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DCL14[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2001 ,11 :719-724.

[7]Zhilong Wang , Fengsheng Zhao , Xueqin Hao , et al .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hydrophobic compound incloud point system[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B :Enzymatic ,2004 ,27 :147-153.

[8]Mohammad Ali Faramarzi ,Mojtaba Tabatabaei Yazdi , Abbas Shafiee , et al .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hydrocortisone by Acremonium strictum PTCC 5282[J]. Steroids ,2002 ,67 :869-872.

[9]Mojtaba Tabatabaei Yazdi ,Homeira Arabi ,MohammadAli Faramarzi , et al . Biotransformation of hydrocortisone by a natural isolate of Nostoc muscorum[J]. Phytochemistry ,2004 ,65 :2205-2209.

[10]Michéle Maurs ,Robert Azerad ,Manuel Cortés , et al . Microbial hydroxylation of natural drimenic lactones [J]. Phytochemistry ,1999 ,52:2912296.

第2篇

摘 要: 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对探索生命的起源、微生物的育种及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及其应用,从定义、分类与应用前景几个方面,介绍部分极端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情况。

 

关键词:极端微生物;极端环境;分类;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0.006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绝大多数生物都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诸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毒、高渗、高压、干旱或高辐射强度等环境。凡依赖于这些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称为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由于它们在细胞内造、生理、生化、遗传和种系进化上的突出特性,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上有着巨大的潜力[1]。

 

1 嗜热微生物

1.1 嗜热微生物的定义及分布

嗜热微生物也被称为嗜热菌或者高温菌。嗜热微生物主要分布于温泉、堆肥、煤堆、有机物堆、强烈太阳辐射加热的地面、地热区土壤以及陆地和海底火山口等高温环境[2]。

 

1.2 嗜热微生物的分类

嗜热微生物分为耐热菌、兼性嗜热菌、专性嗜热菌、极端嗜热菌、超嗜热菌,根据嗜热微生物对高温环境的耐受程度不同,学者们作如下的区分(表1)。

1.3 嗜热微生物的应用

1.3.1 嗜热酶及超级嗜热酶 嗜热酶(55~80 ℃)和超级嗜热酶(80~113 ℃)具有与普通化学催化剂不同的高催化效率、很强的底物专一性、在高温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等优点。这些酶在食品工业、造纸工业、烟草业、石油开采、医药工业、环境保护、液体燃料的开采、能源利用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3.2 抗生素 嗜热微生物生活在高温环境中,能够产生多种特殊的代谢产物,其中有一部分是抗生素类,为目前抗生素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1.3.3 嗜热微生物菌体及其它活性物质 嗜热微生物菌体可直接用于工业生产,同时嗜热微生物在高温的条件下还会产生维生素等物质。

2 嗜冷微生物

2.1 嗜冷微生物的定义

嗜冷微生物是适应低温环境生活的一类极端微生物[3]。

2.2 嗜冷微生物的分类

嗜冷微生物分为专性嗜冷菌、兼性嗜冷菌、极端嗜冷菌、耐冷菌,根据嗜冷微生物对低温环境的耐受程度不同,学者们作如下的区分(表2)。

2.3 嗜冷微生物的应用

2.3.1 环境保护方面 通过嗜冷微生物产生的冷适应酶来实现低温下的污染物生物降解。

2.3.2 食品方面 嗜冷微生物常用于牛奶加工业、果汁提取工艺、肉类加工业、烘培面包工艺、乳酪制造业等食品制作方面。

2.3.3 生物技术方面 嗜冷微生物也用于生物降解或生物催化。混合培养的专一嗜冷微生物在污染环境中扩增和接种产生的酶可提高不耐火化学药品的降解能力。由于嗜冷微生物的特殊蛋白质结构,嗜冷微生物在生物催化方向上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更好的应用前景。

 

3 嗜酸微生物

3.1 嗜酸微生物的分布及定义

自然界存在许多强酸环境,如废煤堆及其排出水、酸性温泉、废铜矿、生物沥滤堆及酸性土壤等。其中,许多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也会产生酸性环境。生长在酸性环境中的微生物被称为嗜酸微生物[4]。

 

3.2 嗜酸微生物的分类

嗜酸微生物分为嗜酸型、耐酸型、极端嗜酸微生物,根据嗜酸微生物对酸性环境的耐受程度不同,学者们作如下的区分(表3)。

3.3 嗜酸微生物的应用

3.3.1 在冶金方面的应用 冶金方面利用嗜酸微生物是将贫矿和尾矿中金属溶出并回收,即我们常说的生物湿法冶金。 

3.3.2 环境保护应用 利用嗜酸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而且处理成本比传统方法要降低很多。

3.3.3 能源应用 利用嗜酸微生物为催化剂,可以构建成为微生物燃料电池。

4 嗜碱微生物

4.1 嗜碱微生物的定义

一般把最适生长ph值在9.0以上的微生物称嗜碱微生物[5],其所耐ph值可高达10~12。到目前为止,嗜碱微生物还没有确切的定义。

4.2 嗜碱微生物的分类

嗜碱微生物分为嗜碱菌、耐碱菌、专性嗜碱菌、兼性嗜碱菌,根据嗜碱微生物对碱性环境的耐受程度不同,学者们作如下的区分(表4)。

4.3 嗜碱微生物的应用

4.3.1 发酵工业 嗜碱微生物可以作为许多酶制剂的生产菌。如洗涤剂酶和环糊精的生产都是利用嗜碱微生物的胞外酶获得的。

4.3.2 造纸工业 嗜碱微生物被应用于革脱脂、造纸木浆脱脂等。

4.3.3 其他方面 嗜碱微生物和碱性纤维素酶在碱性废水处理、化妆品、皮革和食品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用途。在环境保护方面嗜碱微生物可发挥巨大作用;碱性淀粉酶可用于纺织品退浆及淀粉作粘接剂时的粘度调节剂;用于皮革工业中的脱毛工艺以提高脱毛效率和质量,利用嗜碱微生物进行苎麻脱胶。

 

5 嗜盐微生物

5.1 嗜盐微生物的分布及定义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含有高浓度盐分的环境,如美国犹他大盐湖(盐度为2.2 %)、著名的死海(盐度为2.5%)、里海(盐度为1.7%)、海湾和沿海的礁石池塘等。在这些高盐环境中仍然存在许多抗高渗透压微生物,即嗜盐微生物。

 

5.2 嗜盐微生物的分类

嗜盐微生物分为弱嗜盐微生物、中度嗜盐微生物、极端嗜盐微生物,各自最适生长盐浓度如表5。

5.3 嗜盐微生物的应用

利用菌体发酵,可生产高聚化合物。除去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用于开发盐碱、生产嗜盐酶。嗜盐古菌和紫膜蛋白能通过构型的改变储存信息,可作为生物计算机芯片的新材料,还可用于高盐污水的处理。

 

6 嗜压微生物

6.1 嗜压微生物的定义

需要高压才能良好生长的微生物称嗜压微生物。最适生长压力为正常压力,但能耐受高压的微生物被称为耐压微生物。

6.2 嗜压微生物的分类

嗜压微生物分为耐压菌、嗜压菌、极端嗜压菌,各自的最低生长压、最适生长压、最高生长压如表6。

6.3 嗜压微生物的应用

耐高温和厌氧生长的嗜压菌有望用于油井下产气增压和降低原油粘度,借以提高采油率。日本发现的深海鱼类肠道内的嗜压古细菌,80%以上的菌株可以生产epa和dha,最高产量可达36%和24%。已经有人通过基因重组,使这些菌有效生产dha。另外,嗜压菌还可以用于高压生物

反应器。

 

7 抗辐射微生物

7.1 抗辐射微生物的定义

对于辐射这一不良环境因素仅有抗性或者是耐受性,而并非具有“嗜好”,我们将这一类微生物称为抗辐射微生物。

7.2 抗辐射微生物的分类

抗辐射微生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异常球菌属的抗辐射微生物,另一类是其他属的原核抗辐射微生物。

异常球菌属的抗辐射微生物是包含抗辐射微生物最多的属,截止至目前为止,已经报道了48个种。而其他属的原核抗辐射微生物以thermococcus和红色杆菌属的抗辐射微生物的辐射抗性水平最高。

 

7.3 抗辐射微生物的应用

在环境工程方面的应用: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污染环境的监测。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抗氧化药物的开发、疫苗的开发应用、保健品的开发。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培育具有抗辐射特性的农作物。在其它领域的应用:防晒化妆品的开发、航空航天防辐射宇航服的设计、电化学制造业中表面金属和氧化物纳米阵列的制造。

 

综上所述,抗辐射微生物的研究在诸多的领域是具有意义的。尽管这些研究还有许多未转变为工业生物技术,但是应用的前景广阔。

8 嗜金属微生物

8.1 嗜金属微生物的定义

嗜金属微生物是一种以金属为食来维持自身的正常新陈代谢,并且将金属以单质的形式从化合物中游离出来,并富集到一起的微生物。

8.2 嗜金属微生物的分类

嗜金属微生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好氧性菌(好气腐蚀菌),二是厌氧性菌(厌气腐蚀菌)。好气腐蚀菌是指有氧存在才能生长繁殖的腐蚀菌,如铁细菌、硫杆菌(其中包括氧化硫硫杆菌、脱氮硫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等。厌气腐蚀菌是指不需要氧存在就能生长繁殖的腐蚀菌,如硫酸盐还原菌。

 

8.3 嗜金属微生物的应用

嗜金属微生物对金属的腐蚀并非嗜金属微生物本身直接对金属或金属材料的直接作用,而是嗜金属微生物为了维持自身的正常生命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之前我们的研究方向一直都关注在如何对嗜金属微生物产生的后果进行防治的方面,目前对嗜金属微生物的研究方向已经日趋多元化了,更多的学者发现了嗜金属微生物的益处。我们可以通过嗜金属微生物除去水中的重金属,如cr6+、cr3+、zn2+、cu2+、ni2+、cd2+等,甚至包括水中的非金属as3+、as5+都可以通过嗜金属微生物进行去除。在冶金工业中利用嗜金属微生物,也是我们目前对嗜金属微生物的一项利用。还有科学家发现,嗜金属微生物很有可能与黄金的形成有关。

 

9 展 望

学者们对于极端微生物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展现出了极端微生物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但是极端微生物大量投入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因此,我们对于极端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和如何将这些极端微生物更好地运用于工业生产,将其转化成为工程菌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朝银,刘丽,贲昆龙.栖热菌属热稳定dna聚合酶[j].生物技术,2001(4):31-34.

[3] 唐兵,唐晓峰,彭珍荣,等.嗜冷菌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2(1):51-53.

第3篇

关键词:微生物驱油 采油率 驱油机理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TE3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11-01

油田开发中利用微生物驱油(MEOR)技术提高作业效率和原油采收率,得到了世界生物工程的界的格外关注,微生物驱油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代谢物质或其本身去油方法的总称,本文从驱油微生物的类型、驱油技术以及驱油局限等方面介绍了微生物驱油的概况并做以简单分析,

一、微生物驱油技术浅析

微生物在地下不但要生成原油流动性所必须的化学物,而且要在油藏环境下繁殖增长。在微生物驱油的过程中,要经常注入营养物保持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有时还往油藏注入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作为碳源。有的油藏还需要无机营养物作为细胞生长的基液或者作为有氧呼吸的另一种电子受体[1]。

微生物先在地面培养并分离和收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再经过加工处理再注入到油藏里驱油。注入的营养物与微生物一起促进地下微生物的增长和产生代谢产物,通过油藏降压作用、界面张力、油相降粘以及选择性堵塞高渗区来提高剩余油的流动性,使得油藏增加采收率。

二、驱油用微生物的类型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生物工艺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

1.把细菌的代谢物作为驱油剂注入地层。这与化学驱类似,其原理是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溶剂、乳化剂等组合物,改善水的驱油性。该种类工艺复杂、设备条件要求高。(外源微生物法)

2.直接在地层中有目的的培养和发展微生物,形成具有驱油特性的细菌代谢物,依靠地层固有的营养物(糖蜜、无机化合物等)进行地球化学作用,形成细菌代谢产物(脂肪酸、乙醇、表面活性组合物、生物聚合物、二氧化碳等)。该类型的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是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方向[2]。(又称内源微生物法)

在注微生物前,必须要确定油藏的特性,如矿化度、PH值、温度、压力和营养物情况。岩石性质也很重要。天然裂缝可能改变微生物有效进入油藏的方式,泥质的存在可能会吸收生物聚合物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影响作用的发挥。碳酸盐会迅速与酸反应,产生更大量的有里气体,例如二氧化碳。

微生物驱油中的生物聚合性质包括在油藏环境下剪切的稳定性、高溶液黏度、与油层水配伍性、不同PH值下黏度稳定、温度、压力和对生物降解的抵抗力。细菌发酵生产的有机酸会溶解碳酸盐,大大提高灰岩油藏渗透率。有机溶剂和溶解的二氧化碳可以降低原油黏度,发酵气体能够恢复油井压力和产生气驱条件,提高轻质和常规原油的驱替效果和产量。

当油藏渗透性很好而且微生物和生物聚合物封堵了水淹区的时候,可采出剩余油。把微生物和营养物一起注入油藏、关井,便于微生物增长、堵塞渗透性高的区域,然后注水,驱动出被捕集在低渗透率部位的原油进入油井。

从技术上看,这个过程比较简单,并且也很稳定。随着水进入油藏,微生物快速繁殖,转向下一个渗透层流动,从而促进更多的微生物增长,通过营养物的调节可以控制这一过程。

日本和中国用优选的微生物菌种注入油藏进行了矿场试验,结果提高采收率高达15%~23%。检测表明,长链脂肪族烃发生降解,但是芳香族环形结构没有明显降解。

在美国开展的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多数是单井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单井日产量可从1.4bbl增至2.8bbl,并保持2~6个月,秘鲁最近一次试验显示每桶增加成本$1.3~7.92[6]。(1桶(bbl)=42加仑(美制)=159升(l)。

三、微生物驱油的机理与微生物的筛选

根据研究和实际资料显示,微生物驱油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可明显降低油层中油和水之间的界面张力,改善驱油效率,降低原油粘度,改善油水的流度比,对油层孔隙进行选择性封堵,提高原油采收率,其作用机理和筛选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微生物驱油机理

1.1微生物粘膜及代谢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改善孔道壁面的湿润性,使粘附在地层岩石表面的原有脱离下来,从而提高洗油率。

1.2微生物代谢产物所产生的气体(CO2、CH4、H2、H2S等)能够有效提高油层压力、增加地层能量、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有的流动性。

1.3微生物代谢产物产生的有机酸可溶解石灰岩及岩石的灰质胶结物,从而增加岩石的渗透率和孔隙度。

1.4微生物能对原油降解,降低原油粘度。

1.5微生物繁殖活动所产生的生物聚合物可引起岩石孔隙堵塞,可改善油水流度比,提高驱油波及体积。

2.微生物的筛选

2.1菌种应以适应高温(800C)、高盐(25*104mg/1)、高油压为核心原则。

2.2菌种应对环境与人体无害。

2.3所筛选的菌种必须性能稳定,活性优良,并具有一种或多种性能。a、讲解烃类;b、能产生一定数量的表活剂、生物聚合物、有机酸及醇;c、对原油有降解作用;d、能产生较丰富的气体;e少量菌种在地层孔隙间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并产生生物粘膜;f、能快速繁殖并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其他性能。

四、微生物驱油的局限

微生物驱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在现场应用中培养基效果、油藏流体毒性和造成的堵塞。另外采出石油后,必须分离出微生物生成的物。质以及微生物本身,防止发生进一步的生物作用。大部分微生物酶在细胞内,所以不得不通过相对不渗透的细胞膜才能吸附原油。

大分子的烃类不能渗透到细胞膜内,这就大大减少了微生物降解烃类的范围。因而降低了原油的产量。

微生物驱油过程可能改变油藏周围环境,同样对产生设施或地层造成不良影响。

尽管有许多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驱油过程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方面。如果确定具体目标,会增加成功几率。微生物井筒处理技术比较简单,成功率较高。利用微生物就地生成对提高采收率有益的物质,以及激活这些物质在油藏深部发挥作用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有效的调控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对于其增长很重要,但控制油藏中的微生物的活动很困难,此外,油藏条件不同,适合各自油藏条件的微生物驱油技术也不同[3]。

参考文献

[1]汪卫东,宋永亭,陈勇.微生物采油技术与油田化学剂.油田化学,2002;19(3).

第4篇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进展;发展远景

 

1微生物制药的特点

 

多样性是微生物最明显的特点,也是因为这个特点,临床医学的生物制药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微生物制药的方法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开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主要包括了微生物转化制药、直接利用微生物菌体制药、利用微生物酶制药这几种类型。与化学制药相比,微生物药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微生物本身的生长周期一般都比较短,而且选育菌种比较容易,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其次,微生物药物具有专一有效的特点,其可以完成有机合成难以实现的反应;再次,微生物的来源非常丰富,在筛选的过程中不用特别考虑先导化合物,而且筛选的几率也比较大;最后,通过微生物药物合成改造可以提升微生物药物的生产能力,也更加便于新微生物药物合成。

 

2微生物制药的研究应用

 

2.1微生物在生产维生素类药物方面的应用

 

维生E的生产V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其生理活性相对显著,可以在光合细菌中进行合成,纤细裸藻能将一生育酚有效的聚集在一起,并且能获得高密度细胞,而且,由其合成的生育酚提取也比较容易。尤其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生产力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而且与其他微生物比起来,裸藻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更好,当然,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相信将来通过代谢和基因工程等手段以及在培养系统和反应器等方面上的优化可以有效生产生育酚,必将实现维生素E的工业化生产;其次就是维生素C的生产,现阶段,微生物在生产维生素C的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了,在这其中“二步发酵”法中生物合成的优势尤其令人瞩目,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VC的收率,且目前细菌合成VC法的研究正仍然受到外界的大量关注,发展前景是比较好的,但是与之相比,在利用真核微生物生产VC的研究方面,仍然存在这一些空白,这也是今后业界研究的重点。

 

2.2抗癌药物的生产

 

许多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都具有抗癌的活性,比如紫杉醇,该化合物现在抗癌药物中被广泛的应用,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表明:来源于纤维堆囊菌的埃博霉素紫杉醇有着相似的作用,而且与紫杉醇相比,其水溶性更佳,且分子量相对较小,结构也比较简单,不仅如此,其对耐紫杉醇类的肿瘤细胞还具有比较高的活性,一度被认为是紫杉醇的更新换代最佳产品。在国内,陈良华等人通过对黑曲霉和构巢曲霉两种真菌对福建绞股蓝皂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发现,这两种真菌转化产物有着明显的抗癌活性。不仅如此,近年来社会关注的D一阿洛糖对治疗癌症的效果也比较显著,而且现在的科研工作者在利用微生物酶法生产D一阿洛糖上也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将来有希望实现D-阿洛糖的大量生产,从而将抗癌药物的研发进程推向另外一个阶段。

 

2.3医用酶制剂的生产

 

医用酶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人多的体内缺乏某种酶的时候,人的新陈代谢反应及其发展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且一旦这种阻碍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人类的一些疾病。所以,医用酶及其制剂用于临床研发也是酶工程发展中一个重要热点课题。不仅如此,微生物等均产生溶菌酶在清除致病菌方面还有着良好的效果,这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生物技术措施。在未来的时间内,如果能实现其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抗生素的疗效相应的也会提高。此外,微生物只要还在高效溶栓酶的生产研发方面有着比较显著的推进作用。根据相关资料统计,现阶段中国每年患血栓病的人数总计达上百万余人,而且由这类疾病引发的死亡率非常高,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重大的威胁。这些年来,各国致力于研发高效溶栓酶,微生物本身的某些酶都是治疗血栓的有效药物,并已进入临床实用,并且已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看好。

 

2.4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生产

 

现如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在医药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此外,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一种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也是人体内所必需的元素。就目前来看,DHA还主要来源于鱼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也可以通过微生物产生DHA,而且,海洋微生物被医学界认为其是潜在的DHA的重要来源。此外,一些生物可以在无光条件下实现异养生长,并且这种生长过程比较容易控制,在一年中也可以产生恒定质量的DHA。

 

3研究展望

 

可以说,微生物制药在新药研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当然,除了上文提到的维生素生产以外,其在抗癌药物、医用酶制剂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等领域也有着很大的药用开发价值。而且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微生物制药作为一种新型的制药技术,其可以在帮助我国解决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利于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践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微生物制药在医药领域的份额与传统的制药技术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国内,仍然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尽管如此,微生物制药在医药领域上的地位还是不可撼动的。而且,根据现有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微生物制药与传统的一些制药方法相比已经取得了更好的收益,所以说,微生物的制药的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对微生物继续深入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健钱.微生物制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生物化工,2016(02):61-63.

 

[2]吴俊杰.微生物制药研究状况及应用展望[J].科技展望,2016(17):311.

 

[3]陶阿丽,苏诚,余大群,郭乔乔,曹玲玲,曹殿洁,冯学花.微生物制药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州化工,2012(16):17-19.

第5篇

关键词:污水处理、微生物、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人类农业工业活动的加强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使得许多有毒有害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进入土壤系统,同时对地下水及地表水造成二次污染。清除环境污染物的传统方法有物理修复法和化学修复法,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处理费用高、操作复杂、而且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性等缺点。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环境生物技术,实验结果表明生物修复技术是有效的可行的。目前生物修复技术在清除或减少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废水中的化学物质方面的应用已获得成功。本文介绍了利用微生物对污水进行修复的主要技术。

二、微生物修复原理

微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自然界中微生物对污染物的生物代谢作用。实际上,大多数环境中都存在着天然微生物降解净化有毒有害有机物质的过程,只是自然条件下的微生物净化速度很缓慢,因此,能够被广泛应用到环境保护实践中的微生物修复,都是在人为促进条件下进行的,如通过提供氧气,添加氮磷营养盐,接种经过驯化培养的高效微生物等来强化这一过程,迅速去除污染物质,这就是微生物修复的基本思想。

与化学、物理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下列优点:

(1)原位修复可使污染物在原地被降解清除;

(2)修复时间较短;

(3)操作简便,对周围环境干扰较小;

(4)设施简单,运行经费少;

(5)操作者与污染物直接接触机会减少,不致对人产生危害;

(6)不产生二次污染。

当然微生物修复技术并不是十全十美,它也存在不足:

(1)条件苛刻,微生物修复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处理方法,其运作必须符合污染场地的特殊条件,微生物修复易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酸碱度、温度以及其他因素等都会影响微生物修复的进程;

(2)由于微生物的专一性,导致对水体修复的宏观效果不佳;

(3)需要对污染环境进行详细和周密的调查研究,前期工作时问较长,花费高;(4)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存在一极限浓度;

(5)修复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物质。

三、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微生物修复的成功运行,主要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过程能够发生。

3.1营养

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保持碳、氮、磷营养物质及某些微量营养元素在一定浓度,在生物修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缺乏氮、磷菩营养时降解速度变慢的情形。

3.2溶解氧浓度

大多数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时需耗氧,因此污染物浓度高时,水体或土壤中的溶解氧往往消耗殆尽,造成污染场所食物链中断,污染物质的降解也随之终止,因此溶解氧水平也是生物修复中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

3.3 pH值

微生物对环境pH值非常敏感,pH值的变化会对微生物降解污染韧的速率和活性产生很大影响。接近中性pH对于大多数微生物都是合适的,一般不需要进行调节,只有在特定地区才需要对环境的pH进行调节。

3.4温度

微生物可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一般而言,微生物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5℃~30℃。通常随着温度的下降,生物的活性也降低,接近零度时活动基本停止。

四、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4.1加入微生物和微生物制剂法

投放微生物和微生物制剂法,即针对不同的水体,向其投加针对该污染环境而事先培养好的微生物或外源微生物制剂,并为之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形成优势菌种,最终做到对污染水体的修复。利用投加微生物和微生物制剂比土著微生物对污染的自然净化的速度快。同时具有针对性,可以对不同程度的水污染能够进行不同程度的净化。

4.2吸附技术

生物吸附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废水处理技术,在处理低浓度重金属污染废水方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运用情况看,利用微生物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在投资、运行、操作管理和金属回收、回用等方面优越于传统的治理方法。与其他技术相比,生物吸附技术有得天独厚的优点,差别在于运行过程中微生物能不断地增殖,且去除金属离子的量随生物量增加而增加。而离子交换法中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有限,达到饱和吸附后,就不能再去除金属离子;化学沉淀法中,作用物的化学计量也是一定的,无增殖的可能。因此,开发和利用生物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使废水处理的技术向着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4.3固定化技术

生物催化剂固定化技术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方法。随着环境生物学的发展,固定化在治理污水中越来越受到青睐。固定化技术使生物催化剂具有与其在游离状态下完全不同的优点,例如,与产物分离方便;生物催化剂可回收或循环使用;生物催化剂稳定性大大提高;反应过程可得到严格控制等。这些特点使价格昂贵的生物催化剂的应用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其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得到应用成为可能。

4.4培养微生物技术

培养微生物技术是一种污染水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它通过向水体中投加营养物质、无毒表面活性剂、电子受体或共代谢基质等物质来强化水环境中本身具有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达到激活土著微生物,使土著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水体修复的目的。

4.5投加微生物絮凝剂技术

微生物絮凝剂主要是在菌细胞外分泌的,它是一种具有絮凝功能且能被自然降解的高分子有机物,如糖蛋白、纤维素和DNA等,有些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如某些大量存在于土壤、活性污泥和沉积物中的细菌、霉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等,本身即可用作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具有高效、无毒和易于生物降解的特点。

五、微生物修复的发展趋势

污染水体的修复是一个牵涉到污染治理、环境生态和水利水文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治理水体污染必须从水体的功能定位、污染整治的日标和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微生物修复与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相比虽然有众多突出的优点,但只有与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方法相结合,组成统一的修复技术体系,微生物修复才能在治理水体污染方面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因此,微生物修复技术今后的研究趋势是:(1)微生物修复与物理化学修复相结合的组合技术;(2)原位和异位相结合的生物修复组合技术;(3)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生物修复的机理以及分离培养高效降解菌和构建基因工程菌以提高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效率等。

参考文献:

第6篇

我校于2014年开始招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此之前,主要教学对象为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相关检验技术,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相关技能的基础之上,还要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1]。针对招生层次的变化,明确目前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我校相关教师的中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经验丰富,而高职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均有别于中职课程,需要相关教师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2]。(2)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一般采用特定的形式开展,实验步骤和结果都是确定的,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机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这就需要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并构建科学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体系[3]。(3)目前,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多与附近的医院合作,充分利用其平台的优质资源,开设应用性、综合性实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2.1改变基础实验教学手段,建立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基础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专业基础和实验基础[4]。本教研室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遵循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示教为辅与多媒体教学弥补的原则,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对于一些实验室难以开展的最新实验项目,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演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具体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5],包括准备实验、实验过程、实验研讨、实验总结以及科研活动,实现教学相长。学生轮流参与实验准备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5~6人一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束后,每组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以及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成败原因,总结经验。2.2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实验能力与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6]。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实验课和理论课学时比为1∶1,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人才的关键[7]。我院传统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设计见表1,改革后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模块设计见表2。本教研室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2.2.1抽签选择临床模拟标本。实验教师准备临床模拟标本,例如感染病原菌的尿液、血液、痰液、脑脊液、粪便等,学生抽签进行实验,两名学生一组或者4名学生一组。2.2.2设计实验方案。每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微生物学检验程序。2.2.3实施实验方案。学生根据确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助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做到总体调控,把握学生实验进度,保证其进行按时完成实验。2.2.4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撰写实验报告,同时对实验进行总结,讨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归纳实验成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2.2.5成绩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对其进行综合评定,给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绩。2.3构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实验教学方式,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模式。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更应该是实验内容(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和师资的开放[8]。教研室每学期接纳一些自愿参与研究的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以及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掌握课题设计思想和实验技术,撰写实验研究论文,这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2.4逐步建立医院实践体系。本教研室与长期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医技人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建立了医院实践体系。我院对2015级、2016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共6个班级,改革班学生在校掌握基本技能后,进入医院接受实验教学,共设接种、培养、鉴定3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同时对改革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毕业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调查分析。

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考核体系改革

本教研室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实验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重视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9]。实验成绩主要由基础实验成绩、综合性实验成绩、开放性实验成绩、临床试验成绩组成。基础实验成绩由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30%;综合性实验成绩包括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其中小组成绩由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15%,个人成绩由小组成员给出,占总成绩的15%;开放性实验成绩由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10%;临床试验成绩由医院带教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30%。

4讨论

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新型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建立综合性、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难题能力。此外,逐步完善开放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实验教学改革将课堂延伸到工作岗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实行多元化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考核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油田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油田都开始采用微生物方法来处理油田污水,给油田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微生物处理污水是先培养专项菌群,菌群通过水合、繁殖、分解以及竞争形成优势菌群,再利用优势菌群的作用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把有机物转化为新的生物细胞及简单的无机物,最终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

一、微生物技术基本原理

在有氧条件及适宜的环境中,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透过细菌的细胞壁被细菌所吸收,固体和胶体等不溶性有机物先是附着在细菌体外,由细菌所分泌的一种特殊酶分解成可溶性物质,再渗入细胞体内,从而细菌通过自身的生命过程――氧化、还原、合成等把复杂的有机物降解成简单的无机物(H2O和CO2等),释放出的能量作为自身生存与繁殖的生命之源。在适宜的条件(15-40℃)下微生物以有机物为营养实现新陈代谢,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对环境没有二次污染。

二、油田污水微生物处理的优势

在油田污水处理工艺中,石油类及悬浮物一般采用隔油-混凝-过滤的方法处理,但是采用该方法会导致采出水的部分指标难以达标,尤其是稠油污水、聚合物采出水、高含盐采出水的CODcr会严重偏高,达标率仅为50%左右。在国内其他行业大都采用生化处理法解决COD值过高的问题,石油行业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采用微生物方法处理污水,这样可以将原油较彻底的分离、分解,不仅成本低、操作简便、降解效果好,还能够有效的减少化学处理方式造成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以上这些优势也导致微生物方法成为现阶段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的主流[1]。

三、油田污水微生物处理的应用方法分析

1、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通过生物膜来吸附、降解有机物,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生物膜主要由微生物细胞和它们所产生的胞外多聚物组成,微生物生长在载体的表面且分布不均匀,不连续。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一些优势,比如无需污泥回流,运行管理容易,无污泥膨胀问题,易于微生物生存,运行稳定等。许谦等人采用序批式生物膜(SBBR)法处理油田废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SBBR装置进水COD容积负荷为0.5kg/(m3・d)及进水COD为500mg/L左右的条件下,经过近两个月的连续运转,COD平均去除率超过80%,出水中COD低于100mg/L,符合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经过处理的污水可以直接排放。

2、厌氧生物转盘

厌氧生物转盘技术主要用于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和污泥。装置主要由盘片、密封的反应槽、转轴及驱动装置组成,为收集沼气和防止液面上的空间有氧存在,于上部加盖密封。靠盘片表面生物膜和悬浮在反应槽中的厌氧活性污泥共同完成污水处理。盘片转动时,作用在生物膜上的剪刀将老化的生物膜剥下,在水中呈悬浮状态,随水流出槽外,沼气从槽顶排出。黄长盾、张志仁等人通过厌氧生物转盘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实验发现,在中温条件下,COD容积负荷为5.44-11.6kg/(m3・d),COD去除率为70.6%-74.7%,总磷去除率为35%-48.5%,废水中的有机氮基本上转化为HN3-N,每去除1kgCOD产生沼气0.41-0.65m3。采用厌氧生物转盘技术处理污水操作简便、处理过程稳定性强,但是由于盘片成本较高,所以在各油田的应用比较有限。

3、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将筛选出的具有特定降解功能的细菌菌液,按照一定的比率投入到生化池中,使混合液内特定的细菌处于最佳活性状态,这样不仅补充了曝气池内所缺少的细菌,在流入污水水质不变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作用显著。而且,在污水水质改变、环境变异的情况下,微生物仍能保持活性,提高曝气池耐冲击负荷能力,提高处理效果,近几年来该方法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把筛选出的优势菌种固定在载体上,不仅可提高浓度,还可增加停留时间,达到高效处理的目的。G.T.Tellers等利用活性污泥法处理采油污水,研究表明停留时间为20天时,能去除采油污水中98%-99%的碳氢化合物。胜利油田采用活性污泥处理法处理苯胺废水,当污泥溶解氧为4-5mg/L,pH为6.5-7.0,沉降比为13%-20%,苯胺的浓度不大于131.9mg/L时,活性污泥对苯胺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停留24h后降解率可达99.5%。

4、“AB”处理法

污水处理中所谓的“AB”法工艺,简言之就是分作A和B“两阶段曝气”处理工艺,每个阶段都有相互隔离的和独立的曝气过程和泥水分离过程,对于活性污泥的回流,也是相互隔离的,A段沉淀池所产生的活性污泥回流到A段曝气池,B段沉淀池所分离出来的活性污泥回流到B段曝气池内[9]。该方法在油田污水处理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中原油田石化总厂污水处理站采用“AB”处理法处理采油废水,处理后的外排水石油类、氨氮等指标都达到回用水要求,但Cl-、COD超标。“AB”法在处理污水时面临着A段产生臭气污染环境、脱氮难度大、污泥产率高等问题。随着各种石油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AB”法已经很少运用于采油污水的处理中[2]。

5、氧化塘法

氧化塘法是指利用水塘中的微生物和藻类等水生植物对污水和有机废水进行需氧生物处理的方法。在该方法作用的过程中,水塘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产生了二氧化碳、碳酸盐、铵盐等供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藻类等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又反过来供微生物生长,不仅如此其作用过程中的藻类蛋白还可以给水塘中鱼、鸟等生物提供营养。该方法不仅可以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地处理还能使作用过程中生成的物质得到充分的应用,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氧化塘法在油田污水的处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港油田通过氧化塘处理技术对采油废水进行处理效果显著,COD、石油类、SS去除率2000年到2004年分别由43%、51%、14%提高到77%、98%、26%[5]。胜利油田运用该方法处理桩西采油废水,硫化物、挥发酚都得到很好的处理,石油类含量由10.60mg/L下降到3.20mg/L,COD值由166.7下降为127.9。

6、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是能够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转化成再生清洁能源(沼气)的一项技术,设备主要由污泥反应区、气液固三相分离器(包括沉淀区)和气室三部分组成。要处理的污水从厌氧污泥床底部流入与底部污泥层中污泥进行混合接触,污泥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把它转化为沼气。沼气带动污泥和水进入三相分离器,排出沼气后,固液混合液在三相分离器的沉淀区将污泥沉降,与污泥分离的水则被排出。该技术对不同含固量的污水适应性很强,并且结构、运行操作维护管理比较简单,价格较低,技术比较成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石油大学的刘春爽等人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处理高盐度稠油采出水发现:在m(COD):m(TN):m(TP)为1200:10:1(其中COD为化学需氧量,TN为总氮,TP为总磷),含盐量为1.50%、进水COD负荷为0.80kg/(m3・d)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能够达到70%,原油平均去除率达到70%。

四、曝气生物滤池油田污水处理技术流程及设备

1、处理技术流程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技术主要通过气水平行上流的运行方式,促进气与水之间的良好整合,这不仅使得气泡拥有了更高的切割作用,而且气泡也不会再发生凝结现象,有效避免了短流与气陷问题。该工艺技术内氧气使用效率好,实际消耗量大。能够使反冲洗周期适当的延长,缩短了清洗时间,同时还防止了清洗过程中水、气量的大量使用。可将反冲洗中生产的水排放至废水回收池内。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技术共包括两个环节阶段,即吸附截留及降解吸收阶段、反冲洗再生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油田产生的污水经进水管从底部流进滤池内,和存于曝气管中的空气同时向上由填料层流过。填料中的微生物通过溶解氧对污水内的COD、BOD、一些毒性物质进行降解,并且填料及其上部的生物膜会吸附、截留ss,使其存于滤床中。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过滤工作开展下,会使得填料层中的生物膜厚度越来越厚,积累大量的ss,进一步加剧了过滤水头的损失。进水压在一定值状态下,设计流量起伏不定,针对此情况,应及时的进入反冲洗再生阶段将滤床中的生物膜与ss去除干净,以保证滤池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具体运转时,当曝气风机持续一小时达到0.060MPa出口压力时,应采用手动的方式对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曝气生物滤池反冲洗。反冲洗应通过气与水交替着反冲,主要由滤池底部的反冲洗布气管提供反冲洗实际所需的空气。反冲洗再生过程遵循下列步骤:将进水与工艺空气关闭;对气进行单独的清洗;气与水一同进行冲洗;通过干净的水做最后的冲洗。随着单独气冲与水冲的运行,填料层会逐渐的膨胀与进一步压缩,并且当气与水冲刷填料流体及填料各颗粒之间彼此摩擦时,会使得生物膜和吸附、截留下的ss与填料间瞬间分离开来,漂洗过程中会将滤池中的生物膜及ss全部冲出。在对滤池进行反冲洗再生后进行下一步的运行[3]。

2、处理技术设备

曝气生物滤池将孔膜曝气器作为核心设备,以该设备的布气方式为主,使用的曝气风机是罗茨风机,Q=9.8m3/rain;曝气反冲洗风机同样使用罗茨风机,Q=25.9m3/min;曝气回流输送水泵,Q=315m3/h;曝气反冲洗水泵,Q=600m3/h。

五、油田污水微生物处理的发展前景

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在国内各个油田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国内油田采出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该技术还是存在很多局限性,新型菌种的培养、生物膜成本等一直是人们致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在采用微生物处理油田污水时必须联合其他先进的技术才能提高污水水质的达标率。目前,国外油田采出水的处理技术已经从单纯的物理化学方法或者生物技术逐渐发展为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技术,通过各种技术相互间的分工合作最终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也将成为我国微生物法处理油田污水今后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能源续期、石油生产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当前,油田污水处理已经成为了改善油田区域生态环境,加快国家环保工作进程的关键。伴随大量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运而生,微生物技术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污水处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蔡磊,王文浩.浅析我国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J].化工管理,2013(18):102.

第8篇

关键词:槐角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槐角丸具有清肠疏风,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血热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肿痛。因其治疗效果确切,患者对其普遍认同,因而广泛用于临床。由于现行收载的检查项下,没有规定具体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为此对槐角丸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微生物污染菌的检出率,保证了检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 仪器与材料

1.1仪器 MJ-Ⅱ型霉菌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SPX-150型生化培养箱(上海金慧科电子有限公司);SPX-250B-Z型生化培养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1.2试验菌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CMCC(F)98003]。

1.3试验试材 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MUG培养基、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以上培养基均由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稀释液:①0.9%无菌氯化钠溶液(用于菌液稀释);②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用于供试品制备)。

1.4供试品 槐角丸批号150501,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61021362,由陕西利君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生产。

2 方法与结果

2.1菌液的制备 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要求,采用10倍稀释法将5种阳性菌分别稀释至50~100cfu/ml的菌悬液,备用。

2.2供试液的制备 取供试品10g,加入到100ml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振摇使充分溶解,离心(500r/min,3min),取上清液作为1:10供试液,备用。

2.3方法验证

2.3.1计数方法验证

2.3.1.1常规法 取供试液1ml和已制备好的5种阳性菌液分别1ml加入到培养皿中,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皿倾注15~20ml营养琼脂培养基,待凝固后,35℃培养3d,加入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的培养皿倾注15~20ml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待凝固后,25℃培养5d,作为试验组,同法测定所加的试验菌作为菌液组,测定供试品的本底菌作为供试品对照组,进行3次独立试验。采用平皿计数法,计算回收率:试验组菌回收率(%)=[(试验组菌数-供试品对照组菌数)/菌液组菌数]×100%,结果见表1。

结果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的回收率>70%,表明霉菌和酵母菌可采用常规法进行检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回收率

2.3.1.2 培养基稀释法 分别取供试液(0.5ml/皿)和(0.2ml/皿),再分别加入试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各50~100cfu/皿,同常规法进行试验,测定回收率。见表2。

由表2结果看,采用培养基稀释法(0.5ml/皿),两种阳性菌的回收率仍小于70%,而采用培养基稀释法(0.2ml/皿)两种阳性菌的回收率均大于70%,表明可采用培养基稀释法(0.2ml/皿)对本供试品进行细菌总数测定。

2.3.2控制菌方法验证 直接接种法。

2.3.2.1大肠埃希菌 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控制菌检查大肠埃希菌检查项下的方法进行试验,见表3。

2.3.2.2大肠菌群 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控制菌检查大肠菌群检查项下的方法进行试验,见表4。

表3、表4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均分别检出大肠埃希菌和大肠菌群;阴性对照组均未检出试验菌。可采用直接接种法进行控制菌中大肠埃希菌和大肠菌群的检查。

3 讨论

本实验对槐角丸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进行方法验证,结果可采用培养基稀释法(0.2ml/皿)进行细菌总数检查,可采用常规法进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可采用直接接种法进行控制菌的检查。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槐角丸对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的抑制作用,不能采用常规法直接对槐角丸进行细菌总数测定。槐角丸全方由槐角、地榆炭、黄芩、枳壳、当归、防风组成。由于槐角丸组成较为复杂,一些组成成分本身对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具体哪种中药成分或者几种中药成分的共同抑菌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