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7:00: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创新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 创新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4-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明确指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了解作文意义的关键环节。在教师不断的指导和点拨下,学生从入学伊始尝试小短文写作,到高年级开始数百字乃至上千字的作文写作,学生在此过程中随着年龄逐步增长,其思维发展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其创造力以及想象力也逐步成熟。小学教师应着眼于此,采取更为有效、更加合理的小学作文教学计划方案,开展针对性教学,以稳步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小学高年级作文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任务不确定。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未明确学习任务,大多简单布置写作题目或简单说明相关题目,并无明确界定,就让学生开始写作。在现阶段小学作文教学中,此种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简单来说,教师不仅应负责制定作文题目,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如何切入,如何写。对于不同作文题目,可指导学生采取形式各异的写作技巧与手法,同时还可引入一部分优秀范文在课堂上讲解,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过于单一的作文形式。纵观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其编排情况来看,在作文版块中形式单一的命题依然处于统治地位。此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写作时难免产生枯燥感觉,其作文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利于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与此同时,作文命题的过于单一化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产生的严重限制,不利于作文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不够重视。教师在关注学生写作水平方面不应单纯强调写作结果,或过于偏重作文语言是否富有逻辑性、连贯、流畅和自然,是否条理有序,此类要求大多偏重于写作技巧,对于学生积累日常写作素材则并无太大益处。而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涉猎知识面以及素材积累程度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但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忽视此点,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不够重视。
4、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通常遵循两个教学原则,即要求学生多练、多看。所谓多看,是指布置课外阅读或者背诵任务,多读多背一些优秀的例文与范文;多练则是不断训练,提高作文训练强度,更偏重于“量”。在此过程中不少教师死扣这两点教学原则,不重视练习质量,也未深入分析范文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导致学生思路在这样的训练模式下被限制,难以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二、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首先应端正态度,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教学,并对以往教学方法做出转变和革新。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可对写作模式作过多强调。应遵循循序渐进、稳步前进的原则,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以及写作练习过程中体会到作文的乐趣。例如在第四单元《姥姥的剪纸》一文教学后,笔者布置日常写作任务,首先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细节,将这些细节按照自己的方法整理记录下来,学生既可以选择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又可以选择相对生动的人物对话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从中感受到叙事作文的意义,从而能够自觉积累、总结,日渐纯熟。
2、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吸纳课外知识。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知识涉猎面的广阔度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要想扩充知识涉猎面,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架构,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重视点滴积累,离不开长期的坚持与努力,而非朝夕之功。学生往往能够从日常积累的知识中获得写作灵感,或来自唐诗宋词,或取自元曲杂剧,或观电视节目有感,或旅行中偶有心得。例如在第一单元《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中,可组织学生畅谈观访各处名山胜水、名胜古迹以后的心情,进而引入课文,让学生对作者的情怀有所体验,从而将自身所见所感转化为写作素材,其作文内容则显得更为丰盈。然而不少教师认为学生不应太贪玩,应将主要时间放在学习上,对于学生出游、上网、看小说等行为多持反对态度,并严禁此类行为,同时也不建议学生过多地看电视,这无疑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在处理此类问题是时,教师应对学生予以正确引导,在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以后可建议学生适当观看电视节目,或阅读一些有益的小说,或在家长陪同下郊游踏青,由此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充分放松,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升其写作水平。
3、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课堂活动和竞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人荣誉感,因此参与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提升自身写作能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但不少教师对于此类活动并不敏感,只有在学校举办组织竞赛活动的情况下才挑选若干学生参与比赛,而笔者认为自行组织课堂竞赛活动则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可以班级为单位,或由班级内学生自由分组,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等课堂活动,并对优秀作文予以公开评讲,还可适当给予奖励,以此来提升学生自身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对于社会需求往往关注过多,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个性予以充分尊重,善于换位思考,体验学生情感,确保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正视学生特有的表达方式与语言习惯,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遵循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发扬以往优良教学传统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推进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义兵,孙俊梅,陈娟等.基于电子书包的知识建构学习――四年级小学生的写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2-126.
[2]邓敏杰,李占伟,张豪锋等.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2,(3):90-94
一、课堂情境创设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才能使教学内容深深触及学生的心灵,才能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成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去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努力思考、积极探索,最终形成数学知识,从而牢固记忆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2.现实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选择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
3.实践性原则。情境教学既要注重“情感”,又要重视“学以致用”,同时还要注重贯穿实践性,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学生生活要“数学化”。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数学化”。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
此外,还有动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诱发性原则、认知接近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
二、课堂情境创设的一些方法
1.直接利用现实的生活情景。例如,一年级在进行教学测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量一量课桌,用脚步测量班级前门到后门的距离等,让学生理解单位长度的含义。教学二年级的《时、分的认识》时,教师设计在一分钟内分组进行涂色、口算、写字、把脉,切实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教学二年级新教材的《角和直角》时,教师就让学生拿着三角尺去寻找身边的直角。
2.模拟现实的生活场景。“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 教师在练习中提出怎样付一元钱的公交车费。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有的说付1 元,有的说付2 个5 角,还有的说付10 个一角,也有说付5 个2角,等等。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的运用中,发展了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搞清了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再如, 生活中的“租车问题”、“打折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熟悉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身边的生活情境,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3.借助实物演示。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或“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这时,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让学生在讨论中抽象出这些物体的转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未知归结为已知的条件中去。
4.利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图片等教具(学具)展示生活情境。在教学中,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应该是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时所使用的载体。如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主人公,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可以借用过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课堂情境创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简单有效。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民币的时候,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老师:谁来说一说,课余时间你喜欢干什么?(学生回答)猜一猜,老师下班后喜欢干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回答上街、购物等。)然后课件演示了“小兔当家”的故事:妈妈不在家,先到超市买食品付钱;投币后乘公共汽车回家;最后把剩下的零钱放在储蓄罐里。老师:看完动画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丰富多彩,教师费了很大力气才引导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人民币,从而引出了主题。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看,他们已经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不会感到困难,只要能看清后面所跟的单位就可以了。而且人民币的功能和作用学生也并不陌生,买东西付钱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因此,这样的情境创设作用不是很大。
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教师认可并在课堂上加以实施,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鲜活的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因此,在情境创设时要注意简单有效。
2.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新课程提倡使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或运动、变化的数学知识。但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课件当作课堂教学成功的法宝,片面地认为只有使用计算机教学的课才是好课,如果不用则水平低下、品位不够。更有甚者,一味追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全程性,用课件代替课本、代替板书,因此闹出许多教学尴尬。例如,教学《认识乘法》时,教师用课件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画——“动物园的一角”。然后,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飞翔的小鸟、漂浮的白云、流动的河水、游泳的小鱼、过桥的小兔 、吃米的小鸡……”说得不亦乐乎。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说出了本课所需的信息:“鸡是2只2只站在一起,兔是3只3只站在一起”。课堂开始部分出现的飞翔的小鸟、游动的小鱼等与本课主题毫不相干,只因能吸引眼球便通通呈现,但实际上却冲淡了主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激发学生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是引起学生好奇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质疑;抓住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又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潘振嵘.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尝试[J].数学通讯,2003,(1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
一研究背景
在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未来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陵科技学院作为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创始单位,也正在积极地去探究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建设模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学校的一门深度涉软专业,也要紧跟南京城市软件建设发展方向,这对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不但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方式,而且为人们进行信息的获取、存储和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2015年5月8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下发,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该规划二个突出特点是,将"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作为贯彻始终的主题,提出坚持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并举,加快建立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在今年,随着国家“两会”的盛大召开,人工智能首次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突破将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电子信息技术的巨大成功和进步,使人工智能可以深层次、多维度地参与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使科技的进步快速融入到跨界合作中。比如,电子信息技术的成熟,使人工智能可以深度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配合甚至取代医生进行精确的手术治疗。在无人驾驶领域,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舰船都已经陆续投入使用;在军事领域,人工智能的运用更是已经炉火纯青,俄罗斯与美国的人工智能作战部队和相关系统,已经在反恐作战中屡立战功,威力无比,作战效能与性价比远远超越人类士兵。由此可看出,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大发展的当下,终于在应用层面开始发光发热,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后续无穷无尽的成长潜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是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能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优化、核心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随着BAT、华为、大疆无人机等高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和开发上的不断探索,刺激更多人才和资本向人工智能商业应用领域涌入。目前,基于人工智能学习背景下,软硬件相关知识过硬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上最为紧缺的人才,薪水待遇很高。
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将“人工智能”新概念融入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校企紧密结合,培养出复合型的,应用型的社会紧缺人才,是需要去解决的关键问题。1.像当年互联网的崛起一样,人工智能真正的发展才刚刚兴起,相关的概念及定义还不完全定型,如何把握好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在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课程计划中规划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的课程,比如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课程,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人才培养上面临较大的挑战。2.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了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的崭新概念。如果要将“人工智能”融入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就不仅需要学生学好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技术,C/C++程序设计等传统的课程,打好基础,还需要加强在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等以数学为基础的课程方面的建设,扎实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强此方面的师资专业培训,是一个该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3.一个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良好的学风,还需要有相关的硬件实验平台作为支撑。如何根据“人工智能”新概念,针对性地新建一些诸如智能传感器实验室,人体特征识别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的电子器件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应用于人脸识别,智能家居,机器人等热门领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该课题需要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研究内容
本文以“人工智能”新概念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及实践模式为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及实验课程建设融入到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做到无缝结合,在培养模式上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以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类的高新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对相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目前拟以现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为基础,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在未来的专业发展规划中,逐渐形成物联网、智能家居、机器人,无人机,人脸识别,语音交互,智能驾驶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增加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
可采用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依据的引导式教学实践模式,在扎实学生数学物理等理论的基础上,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概念贯穿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过不同的应用型实验项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将课堂教学、校内实验和校外企业实习三者相互结合,鼓励学生参加诸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中美创客大赛等赛事,以确保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让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自选课题、进实验室、根据兴趣爱好组建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团队,并为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配备专业教师,以此让学生融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去,形成所谓的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由相应的导师全程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使其能够很好地将“人工智能”新概念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各种竞赛,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及技术水平。通过海内外招聘和内部强化培养(教师博士化、教师双师化、教师国际化)等举措,加强师资团队建设;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开设MOOC课程,参加教师技能大赛以及国内外教学培训,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
企业工程师可以参与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部分的教学实践工作。这种合作制度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应用水平,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注重课程大纲修改,实验室平台建设
以改革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为目标,总结在“人工智能”新概念下教学及实践的相关经验,形成一个有鲜明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育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方向,应重点考察“人工智能”新概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新概念下的教学及实践课程大纲修订、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培训体系构建、实验室软硬件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及校外实习基金建设等工作。
四结语
本文探讨和研究了“人工智能”新概念下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结合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情况,对原有的专业培养模式做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引入了“人工智能”新概念,从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研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办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姚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357-358.
[2]叶全意,徐志国,吴杰,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93-94.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现代的科技竞争是立足全方位的竞争,包括市场、资源、人才、信息、政策等诸多因素,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的较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内容。
创新概念最早由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的过程。创新最初并不是科学或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的概念。因此科技创新不是仅仅以科学上的新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作为标准,而需要以实现市场价值为其判断标准,如果发明的成果没有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没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它就不能属于科技创新,而只能称之为科技进步。
当今社会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大幅缩短,产业升级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纷纷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
在中国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缺乏核心技术已成为中国的“软肋”,在信息、材料、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国基本上受制于人;在航空设备、医疗设备、精密仪器等重大装备制造业中国主要都是依赖进口;甚至在某些国家安全领域,一批重大武器装备和关键元器件也依赖他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缺乏关键技术、核心知识产权不仅会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还使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发展受到威胁,所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均不高,导致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发资金不足是抑制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例如2011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仅为1.84%,这与美国的 2.90%、韩国的 3.74%、日本的 3.26%有较大差距。与创新型的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较低,科技型企业普遍出现的融资难问题就是很好的证明。
由于受到计划思维的影响,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的转变明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目前在科研项目评审方面仍然存在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等现象,“立项评价组织程度高,结题评价组织程度低”,“争取项目有组织,实施项目无组织”等问题较为常见。
我们科技创新中还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科技企业创新最根本的动力在于对利润的追逐。国企容易得到国家政策资金上的优惠从而获取较大利润,这种非市场因素导致的超额利润使得企业不再积极关注市场需求,虽有创新的实力但是缺乏创新的原始动力。民营企业虽然存在创新的压力,但行业准人、融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尽快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转变,从依靠国外技术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
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解决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科技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政府的应尽的职责。
二、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搭建科技创新的投融资平台
政府应该把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长效机制。科技管理部门要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同时也要鼓励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突出创新活动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应该鼓励大型国企加快研发机构的建设,针对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和创新,引领科技创新活动;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支持其成长壮大;要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政府需要大力发展现有的金融机构的机制以及产品创新,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不断扩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渠道以实现金融社会化。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树立国际信用的需要,更是激发科技创新的需要,因此要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要以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为宗旨,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侵权判断标准,强化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等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2期
[2]许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北方经济,2008
关键词:高中数学;类比推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261-01
类比推理是跟根据两个对象之间某些相同或者相似的部分来推理出这两个对象其他部分的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种认知活动。通过运用类比推理,将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概念迁移到新概念的学习背景中,从而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并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
高中数学的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假设猜想、证明结论到最后建立知识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结论的证明主要是靠学生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我们数学上常说的演绎推理,其主要的作用是验证数学结论,而不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结论。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的学生普遍都缺少根据条件判断结果以及根据结果去寻找条件的能力,而通过合情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根据学过的相同或者相近的知识去推理新知识、新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这是只能验证结论的演绎推理所无法做到的。下面我们来讨论以下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于学习新概念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各种知识和概念往往会显得相对分散,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些关联还需要数学教师通过整理和设计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从而丰富学生的概念网络、优化知识结构。而对此,可以在学习新概念或者新知识的时候,将新概念和以前学过的,结构或者内容比较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类比,从而推理出新概念的含义和形式,通过和旧概念的类比,使新概念成为旧概念某些方面的拓展,成为学生原知识网络的延伸。这样比起将新概念单独划分开来教学,利用类比推理来教学更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和旧概念进行关联,降低对新概念单独记忆的难度。
例如在进行“二面角”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和“角”的概念进行类比分析。在数学上,角的定义为:从一个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而二面角的定义为: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角的构成是:射线——点——射线;而二面角的构成是:半平面——直线——半平面。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角和二面角的定义,构成以及图形结构之间的非常类似,而学生通过对这两者之间关联进行联想,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并且掌握二面角的概念。
二、应用于整合知识
在进行知识或者概念的整合时,通过类比推理就可以很好的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例如在进行向量的教学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各种共线向量、空间向量以及平面向量的理解,特别是对于这三个向量定理之间关系的区分上比较困难,很容易就会产生混乱。而应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先理解进行共线向量的定理以及其运算,再推广到平面向量,进而在推广到空间向量。让学生很好的体验到数学学习在结构上所具有的一种和谐性,并领悟到研究数学的思想模式,从而感受到数学思维对于学习数学的作用,并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例如在进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教学时,我们发现这两个数列的定义以及性质等方面都比较相似,因此利用类比将这两个数列联系起来进行整合,从而使数列这部分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有条理。
三、应用于提出和解决问题
许多研究和理论表明,人的学习以及思维过程一般都是从求知提问心理开始的,通过对不了解的知识、概念、题型等提出问题,从而去思考、去求知,并获得知识。因此,如果要看一个学生是否具有深刻的思维能力,一般可以通过判断他所提出的的问题的价值性衡量。而类比推理的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和猜想,通过探索和推理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如果经常发动自己的大脑思维去联想,通过合情的归纳和类比来推理出新结论,就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改,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可以很好的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学会新知识”变成“会学新知识”,进而获得自身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例如对于定义1“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定值”,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来猜想定义2“正四面体内任意一点到四面体各面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定值”,并通过对定义1证明方法的类比推理来进行定义2的证明。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将类比推理应用于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是具有重要作用的。而反观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虽然类比推理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限制而使得类比推理教学过于形式化,反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类比推理的真正作用,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不能为了“类比”而“类比”,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睿.类比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27).
[2]王萍.类比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
【关键词】创新 知识创新 知识创造
一、创新
1.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的过程。当今社会,有很多人误解了创新的含义,以为只有重新发明才叫创新,而执著地不断改进原有产品不叫创新。创新只有两层含义:一、从无到有;二、新的排列组合。从无到有是指原来不存在的东西,但是我们把它发明出来了,比如爱迪生发明出电灯,这就是创新。新的排列组合是指发明家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已有的两个或多个事物,组合在了一起,出现了新的使用价值。比如MP3手表,手表是已有的事物,MP3也是已有的事物,有心的发明家把两者通过一定的手段组合在了一起,产生新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创新。由此可见,虽然天才般的发明创造的确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意义非凡,但如果我们能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努力使之臻于完善,也是莫大功绩。
2.创新的意义
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价值的提升,要充分认识科学创新的时代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生活瞬息万变,市场竞争也逐步加剧,每一个企业都应该纵观全局衡量自己,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二、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指获得新知识后,再根据市场需求将新产生的知识传播,转化,成为一种市场化的商品与服务。知识创新的目的就是追求新的发现、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创造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知识。
从知识流的角度来说,可以将科技活动看成是简单的由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技术创新中的技术开发三个阶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线性链接过程。“创新”的思路如果被纳入进科技活动,再将其引入经济的领域,赋予它经济的内涵,那么就能称之为“科技创新”了。国内外有不少学者都是通过这一角度提出科技创新的。
知识创新,即横向拓展“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领域与经济领域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知识创新为知识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知识经济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知识创新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不仅涉及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等知识内容,而且在内容外延上也覆盖了知识领域和经济学领域。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技术创新也将在知识经济化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三、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1.两者紧密联系
创新是基于较大范围的市场及非市场的知识流,创新贯穿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运用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需要各个环节及参与主体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也可能会需要他们再继续创造相对应的新知识。每个参与主体都在释放和获取知识,与此同时还在进行着知识的配置,最后会形成一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现在各种产品、产业、市场和制度当中。这也就是广泛被学术界称之为“组织的学习过程”。创新的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它贯穿在整个的创新过程中并且是创新的最终目的。因此,把知识创造从创新的过程当中单独分离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把知识创新和其他各类创新活动分离开来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这不仅是缺乏基本的科学基础,而且也阻碍了人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创新的科学含义,不利于掌握和了解创新的根本内在规律,也不利于创新活动正常、健康的发展。
知识创造即新知识的获取,因此创新过程其本质就是学习。当然,这里所指的学习绝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吸收外界知识的认识过程,而是指一个能动地可以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不论对组织还是个人而言,都是一个建构全新知识的过程。而在创新的过程当中,最关键的是组织的学习。所谓组织的学习,是指把分散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单独个体上的个人的,分散的,并且可能会因为个人的流动随时流失的,以及相当数量模糊的知识(也可以称为缄默的知识)逐渐组织化、群体化、明晰化、结构化,最终形成结构化知识的过程。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创新绝对是个高度集体性的活动,“任何单个的企业和组织都不可能孤立地创新”。可见,创新就必须开放,不开放就无法创新。创新则是多种知识集成在一起的结果,没有集成也很难有创新。
2.两者相互区别
创新与知识创新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创新是指在经济系统中引入某种“新组合”,比如可以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一些概念都理解成某种经济行为,但是知识创新却是知识在市场上的实现过程。它们之间也并不是单纯的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而是有着严格的区分:从内涵上来讲,创新指的是运用旧的知识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而知识创新指的则是将所有形态的知识全部经济化;从目的上来讲,创新是为了追求新的发现,探索出新的规律,积累到更多的知识,而知识创新则是为了在市场上能够实现新思想、新知识的价值;从主体上来讲,创新的主体既可以是单独的个体,也可以是组织;而知识创新的主体却是“产”、“学”、“研”等,在这当中,“产”又是“核心的主体”,“学”、“研”则是“协同的主体”,因而体现出的是主导多维性;从形态上来讲,创新仅仅是指创造知识自身的活动,而知识创新却是一种经济行为,它具有某种经济学上的意义;从最终目的来看,创新的结果是形成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而知识创新的成果却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生产力,是成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http:///view/15381.htm
[2]刘劲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5).
[3]王东武.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互动模式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学校为了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全省性的科技创新竞赛,往往采取搞突击的形式,在竞赛前几个月,由教务处、团委或相关二级学院牵头,临时组建学生参赛队伍,利用放假或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以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任务,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学生经过方案设计、前期准备、零件制作、部件组装、作品调试、后期改进等一系列研制过程,需要付出大量智力、心力和体力,在短时间内要研制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品,谈何容易,因此,学生通常赛前连续加班,甚至通宵达旦赶时间、赶进度,弄得疲惫不堪。赛事过后刀枪入库,偃旗休兵,再也无人问津,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积累的过程。
功利性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在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从而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但由于受到就业的压力和社会上错误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全国或省级比赛,能够收到“一次得奖,终身受益”的效果,总想在短期内就能取得大赛的奖项和荣誉,从而作为毕业后就业的资本和筹码,以此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青睐,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为了急于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甚至走“捷径”,抄袭他人设计方案,仿制他人创新作品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学生之间各自设防,相互保密,缺乏合作与交流,严重偏离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为了锻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方向。
科技创新活动的改革举措
实践是创新之源,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3]。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要有新突破、新亮点、新成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开拓创新,重点做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等工作。
1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要增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学校通过加强大学生科技社团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软硬件环境氛围的影响作用,吸引广大学生加入科技社团[4]。要做到发挥学生科技创新骨干分子的作用与重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群众性相结合,组建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入会者必须遵守《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章程》,提交入会申请书,并填写“会员登记表”,申请者在通过面试后,经批准即成为协会会员。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科技创新基地的学术性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紧密契合各类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竞赛开展各项组织、管理和训练工作。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创新能力[5]。其主要内容有:(1)以提高广大学生的科技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氛围为基础,广泛开展学术专题讲座[6]。引入不同的学术思想,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举办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推广和演示,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提高影响力,扩大参与面。(3)举办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节,以科技竞赛、科技交流、科技展示、科技实践为主要形式,融专业性、知识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7],营造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4)编制科技创新方案,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协办全校性的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工程训练竞赛等学科竞赛。(5)协助做好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宣传、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会员信息数据库,对会员成长的轨迹进行追踪和记录,并形成档案。(6)挖掘和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潜力和才能的学生,将他们优先推荐到竞赛训练班,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竞赛的赛前集训,使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学生科技创新协会通过涵盖课程教学、讲座互动、项目设计、应用实践、学科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环节,建立起深厚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扩大受益面,使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成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一支生力军。
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虽属第二课堂,却与第一课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确并稳定一批具有较高科研学术水平与工作热情的专业技术指导教师至关重要[8]。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仅仅依靠个别教师的孤军作战显然不行,需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集体的聪明才智,铸造团队精神。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持[9]。首先,在工程训练中心内部,培养和选拔一批业务能力精、创新意识强、技术经验丰富、具有敬业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建立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组,学生科技创新的每一个项目由指定教师具体负责,承担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的日常指导工作;其次,根据学科竞赛的需要,在全校范围内,招聘一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热衷于科技创新和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切实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按项目核定教学工作当量,并进行业绩考核;再次,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大胆地吸收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10]。指导教师团队定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相聚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引领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攀登新的高度。需要技术攻关时,发挥团队优势,凝聚团队力量,集聚团队智慧,共同破解难题,形成合力共克难关,力争在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有新的突破,取得好成绩。
3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最好是将学生放在充满创新的环境中去实践[11]。因此,具有一个布局合理、氛围浓厚、设施完备、环境适宜的科技创新基地是确保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必备的基础条件,应切实加强硬件、环境、制度等方面的建设。
3.1硬件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的建设和投入力度,整合原有的科技活动资源,完善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平台。按照“必需、适用、便利”的原则,在机械创新训练室配备小型的车床、铣床、钻床等加工设备,配置工作台及常用的工具、刀具、夹具和量具。电子创新训练室配备计算机、电路板制版系统和各类电子实验装置以及示波器、万用表等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
3.2环境建设
根据安全的有关要求,在各训练(实验)室墙上布置“安全操作规程”、“紧急疏散图”等安全标志和宣传展板,配置必备的消防器材和通风降温设施,摆放一些绿色环保植物,室内保持采光充分、整洁美观,营造一个和谐、开放、互动的良好环境。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在这里交流知识,切磋技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开发与研制,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第二课堂。
3.3制度建设
为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工程训练中心制定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学生科技创新组织与实施办法”、“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经费申请与管理办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管理办法”、“学生科技创新优秀作品(项目)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训练室、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学生提交“科技创新活动申请表”经工程训练中心批准后,可随时进入相应的训练(实验)室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完成后,应提交结题报告、经费使用报告等,工程训练中心组织专家组对作品进行验收,并签署验收结论,验收评定等级为及格以上的项目,可计学生科技创新学分,优良项目可参加年度课外科技项目评奖。
结束语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发展;新概念;新方向
随着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涌现,以及传统硅电池的不断革新,新的概念已经开始在太阳能电池技术中显现,从某种意义上讲,预示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背景、现状进行分析,可将太阳能电池发展的新概念、新方向归纳为薄膜电池、柔性电池、叠层电池、以及新概念太阳能电池。
一、阳能电池发展综述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各行业领域的过度生产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倘若继续按照此种趋势发展,在未来的五十年里,能源危机将是影响人类生活、阻碍社会进步的首要问题。目前,不同国家、地区、种类的全部能源中,能够使用的化石能源占90%以上,若是以现阶段世界各国的能源消耗状态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中期,可供使用的能源储备、化石能源所占比例将减少近50%,之后的能源需求必将是以可再生能源、核能为主。基于此种趋势,预计到2100年,在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中,可再生资源将占有30%以上。可供开发、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氢能等。其中,太阳能所蕴藏的能量,是其他可再生资源能量总合的数千倍。由此可见,太阳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市场前景,而太阳能电池凭借其能量充足、可再生且环保的特点,自研发、应用后,以30%的年度增长率在世界各国、国际市场中得到推广与普及,截至到2010年,太阳能电池的国际市场年增长率有所减缓,但仍将以25%左右的年增率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此外,国际上的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将从21世纪初的约0.5GW增长到2030年的300GW。对于可再生资源的研发与使用,我国提出了具体的中长期规划,将初期目标年度设定在了2020年,要求可再生能源的占有量达到15%,而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容量将逐步扩充至1.8GW。
目前,在国际市场中可供选择、使用的太阳能电池较少,主要是以硅基太阳能电池为主流产品,其中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大。然而,我国尚不具备完善的技术能力与经验,去生产、制作用以太阳能电池的高纯硅材料,主要生产厂家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国际市场中的多晶硅原料已趋向缺口状态,以至于多晶硅的市场价格迅速攀升,由2005年的55美元/kg,快速激增到2007年的400美元/kg。此外,现阶段应用太阳能电池时所需要的发电成本数额,是煤矿发电生产成本的10倍以上,大致在5元/kW·h到7/kW·h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太阳能电池项目的运行,对于投资数额的需求较大并有着较高的能耗,一般情况下,建设千吨级的工厂需要数十亿的项目资金与数十个月的建设周期。在此种市场环境中,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品主要投放于国外市场。
二、太阳能电池发展的新方向
(一)薄膜太阳能电池
薄膜太阳能电池,其主要是将电气器件的规格减小、厚度降低,此种做法不仅能够有效缩短电池器件中的光生载流子扩散距离,大幅减小发生湮灭、复合的可能性,同时在吸光程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相较于常规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节约了大量的原材料,制备电池器件的工艺、操作较为简便。在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初期,硅片的厚度通常在450μm到500μm左右,而现阶段国际市场中的硅片厚度则降低到180μm到280μm左右,大幅降低了硅材料的使用量,从而节约了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综合考虑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与国际市场情况,预计到2020年,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硅片厚度将降低到80μm到100μm之间,在此基础上若要继续缩减硅材料的用量将十分困难。对此,近些年有关专家、学着经过不断的创新研发、技术改造,相继推出了III/V族与II/IV族半导体化合物电池,目前市场面可供选择、使用的电池有CdTe、CIGS、GaAs等,作为一种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III/V、II/IV族半导体化合物电池的部分生产原料较为稀缺,同时存有一定的有害物质,但凭借其优势明显的转换效率,可应用于一些特定场所。由此可见,太阳能电池薄层化,是未来太阳能技术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叠层太阳能电池
叠层太阳能电池,主要是建立在薄层电池技术的基础上之上,通过叠加多层器件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得到提升。在具体的生产制作中,电池器件的叠加可以是同种类的复合,也可以是多个种类器件的结合。对于单一层次的电池器件,由于不同感光区域的光相应性能有所区别,从而能够分别吸收、利用自让阳光中的多种波段,而通过对电池器件层的叠加,不仅能够高质量、高效率的吸收、利用太阳光线的全波段,同时在不同层次、各组器件的耦合效应下,可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能转换效率。对于新概念太阳能电池,通过叠层处理CIGS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能够将其原有13.9%、8.18%的光能转换效率提高至15.09%。
(三)柔性太阳能电池
相较于传统的平板类太阳能电池,柔性电池可应用在建筑工程、汽车制造、飞机环保、纺织用品、安全防护用具等多个领域中,充分满足了对电池的特殊曲面需求。近些年,随着世界各国逐步加大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力度,柔性电池的生产、制备有望采用成卷技术,由此便可大规模的连续生产,能够有大幅降低产品成本。一般情况下,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实现,主要采用带有一定软度、韧性的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将其作为感光组员来生产、制备电池器件,从而可以进行弯曲、折叠,为使用者带来了便利。此外,对于新概念太阳能电池,可利用具有导电性能的柔性有机基板电极来实现电池的柔性化。目前,国际市场中的无机、有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以及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多种类型的光伏器件均逐步完成了柔性化改造。
三、太阳能电池发展的新概念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众多的新概念太阳能电池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凭借其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等特点、优势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认可。作为一种新型的陶瓷基光化学电池,染料敏化电池的生产并不需要以往常规太阳能电池的高真空、高温处理,也不需要价格昂贵、存量有限的稀缺原料,相较于硅基太阳能电池,能够节省20%到35%左右的投资成本。此外,此种新概念太阳能电池有着其他常规电池不可比拟的优势、特点,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而制作成透明、多色、图案等多种形式,也可作叠加、柔化、薄层处理。虽然,目前对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应用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此种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以达到11%,明显优于其他太阳能电池。据有关试验表明,在设计功率相同的情况下,相较于传统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新概念染料敏化电池的发电总量多出近30%左右。对此,澳大利亚、日本等海外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中试线工程,而我国也初步完成了示范工程的建设。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发展,逐步瞄准了电子市场与移动通信市场,待技术条件趋于成熟后,还将投放于建筑产业等多种领域。
现阶段,世界各国对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在器件、材料方面,主要围绕对电极、光阳极、染料等多个方面进行;在产品性能方面,主要包括大面积电池的设计、电子传输机理以及电池运作期间的效率、质量等诸多事项。值得注意的是,太阳能电池的光阳极材料,以往传统、常规材料所采用的是TiO2纳米多孔粒子结构,而为进一步延长电子传输的有效期限,减少、避免载流子复合现象,一维传输结构逐渐得到国际专家、学着的关注与重视,具体包括纳米线阵列、纳米管阵列等。与此同时,CaCO3包覆TiO2结构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太能能电池的光能转换效率,上升幅度在2%左右。此外,在太阳能电池的国际市场中,Nb2O5、ZnO、SnO2等其他宽带隙半导体光阳极材料,有着同样的性能及优势,从而逐渐得到关注与重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凭借其优良的性能、灵活多变的制备形式以及优势明显的性价比,必将成为未来太阳能电池国际市场的主流产品,世界各国的专家、学着以及诸多产业已着手实施了技术研发,在新型染料合成、光阳极修饰、稳定性和叠层电池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薄膜电池、柔性电池以及叠层电池将成为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的主流。染作为新型陶瓷基太阳能电池,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已逐渐得到国际专家、学者以及多领域产业的关注与重视,待技术条件成熟后,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产品。
参考文献
[1]Izabela Kuzma,Guy Beaucarne,Jef Poort-
mans.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J].集成电路应用,2008(09).
[2]黄庆举,林继平,魏长河,姚若河.硅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研究与进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9(06).
[3]沐俊应,徐娟,粱氏秋水,朱宏伟,陈振兴.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J].电子工艺技术,2007(02).
[4]王育伟,刘小峰,陈婷婷,姜春萍,王瑞林.薄膜太阳电池的最新进展[J].半导体光电,2008(02).
[5]张维清,程亮.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与展望[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08).
[6]高鹏.2012的新希望—薄膜太阳能电池发展趋势分析与应用展望[J].电力技术,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