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校的管理意见及建议

学校的管理意见及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3 17:00: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校的管理意见及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校的管理意见及建议

第1篇

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校开发和利用可以盈利且实际具有盈利能力的资产(主要包括校内商店、食堂、文印室等),恰如其分地发挥学校资产对教育教学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千方百计保证国有资产的平安、稳定和增值。学校重视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本着合法性、适度盈利性、安全卫生及民主管理等原则,在管理过程中保障师生权益,提高管理效能,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与之相对照,该市大多数学校存在着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不规范的情况。一些学校由于决策不当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久拖不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并或多或少地损害了学校的权益。

一、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营意识,坐失校园市场

从理论上讲,学校是公益性单位,学校所有资产存在的目的是为师生服务的,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但是,鉴于基础教育学校普遍存在教育投入不足的现实情况,学校适当开发和利用校园市场获取一定的收益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必须的。有需求就有市场,如果学校不去开发和利用自己的市场,社会力量就会无偿占有业已存在的学生市场。

一些规模很大的城区学校及乡镇中小学没有或关闭了自己的校办商店,他们的理由是“不差钱”或“管理难”。事实上,“不差钱”不是理由,有了更多的钱就可以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校办商店会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是因噎废食的想法。管理效益高的学校是无需因影响校园卫生而直接停办校园商店的,即使从方便学生、服务学生的角度来说,校园内也必须存在校办商店。

2.招租过程随意性较大,招致学校权益受损

2004年前后,由于“六有”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原因,该市中小学大都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很多学校采取一次性收取租金、长期出租校内商店、食堂等经营性设施的办法缓解资金压力。最长的一所学校校办商店出租25年,一半左右的中小学校办商店出租10年以上。一次性长期出租学校经营性设施,解决或缓解了学校一时之难,但从长期来看却给学校利益带来了损害——学校无法因生源增长获得相应增加的经营性收入;一旦因学校方面的原因中止合同,学校即需赔付一笔巨额的违约资金。

在置办经营性设施时,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的现象。如一所中学大门旁边的浴室,当初是学校为了解决学生洗浴问题,招募社会人士在学校属地上建设了房屋,由学校供应水电开办的。但是后来该建房户获得了浴室的房产证。学校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向该浴室免费提供水电,但是师生洗浴却是自费的,浴室的污水还得向校内排放。再如一所小学的校办商店,2002年学校签订协议由一名社会人士出资为学校建了厕所,学校将校内商店免费交给该名社会人士经营10年。但是现在学校面临的情况是由于校长、会计的更迭,一些重要的资料丢失了,学校找不出协议依据,该名社会人士声称学校当初承诺其经营的期限是20年。

一些学校存在着“一校多店”的乱象。如一所高中学校一校三店,另外两所初中学校一校两店。这些学校共同的特点是商店租金低,管理难,取缔更难。如上述高中学校的三个商店都是经营户在校内自建的,签订的合同是无期限合同,商店无需向学校交一分钱。现任校长要将商店收回管理,但是却无法解决经营户索要的巨额建房赔偿。这些承租户不仅用其所极纠缠学校,而且互相之间常常产生利益纷争,学校不得不出面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实行“一校一店”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个别学校的合同签订存在着严重漏洞甚至有暗箱操作之嫌。如一所中学当初与一名村民签订的商店经营合同竟没有至关重要的承包起迄时间,成了永久合同;一所小学将其教学点承包给一名教师栽树,校方的盖章是“ⅹⅹ小学教导处”。该教学点现需要建设教学楼并恢复完全小学,但该承包人向学校提出巨额赔偿要求;一所一贯制学校有中小学、幼儿园学生2400余人,学校在教育局文件出台、明确要求学校经营资产承租合同一年一签之后,仍然违规一次性与承租户签定3年承包合同,并且租金过低,商店承租户每年仅向学校缴纳租金1万元。

极个别学校的经营性资产为黑恶势力所操控。如某学校的校园商店承租房,原先一分钱不交,后来学校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要来了每年4000元的租金,学校现在生源增加,想提高租金,但难以做到。根据约定学校必须用该商店提供的饮用水,而单是饮水费用一项学校每年即需付给该商店5000多元。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对此是敢怒而不敢言。

3.收入管理不规范,坐收坐支等违规现象仍普遍存在

绝大部分村小实际上存在着校内商店,但是与商店承包人签订承包合同、正常收取租金并上缴财政专户的比较少。中心小学、中学也有个别学校存在这种现象。如一所中心小学将校内的一间商店免费交给一位教师家属经营,置换为该位教师家属的护校报酬。这些做法都违反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财务管理原则。虽然涉及的金额很小,但是教职工还是有意见的。

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也存在着用所获得的实物或服务直接冲抵承租金的现象。如一所高中学校的校园超市一年多未向学校缴纳约定的租金,原因是学校在此期间在该商店购物的金额已经超过了商店应缴的租金;一所城区实验小学的打印社是外包的,学校也用自己应付的文印费冲抵了应收的承包款;而一所初中学校打印社的承包方式是学校与承包方商定打印价格,然后“两不找”,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冲抵”。

合同是一种法律文本,具有严肃的约束力。但个别学校存在着有合同可依时仍然不收或延迟收取承租金的现象。如一所初中学校的几家校内商店,每年四五百元的租金现已经停收,学校称是在为取缔这些商店作准备;一所小学校园超市已经经营一年多了,但仍没有收取租金,他们还以为应由教育局勤工办与承包方商定并收取租金的。

第2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最优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开展校企合作的主体无外乎就是学校和企业,但最终的落脚点仍然在学生身上,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就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这一环节是不到位的,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对学生培养的实际成效。因此,在校企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改变高职院校传统教育和管理模式,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趋势,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的紧密配合,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的素质,可以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对学校和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分为校外实训基地或者顶岗实习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两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资金支持,以学校为主组织实训的校企合作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则是由学校选派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一线开展实习或工作,场地、设备、技术都由企业提供,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笔者所在学院与中百集团、海信科龙集团的合作,各年级成立了中百班和科龙班,校企合作班要求以“准员工”模式管理。

然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两种校企合作过程中,其内容和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对于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而言,因地点在学校范围之内,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教育者几乎全部由校内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担当,加上其管理与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和学校日常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无异,这样的校企合作毫无创新性。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则有其特殊性。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将工学结合模式定位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并引导性地规定了内容,即要求“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同时规定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和考核方法。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地点在企业,时间为半年或更长,内容是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体化,主体则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这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生产型实训基地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因此,我们所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育规律,还要研究企业的特点与规律,这样才有助于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和管理主体认识的模糊

从企业角度来看,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企业不再是外在辅助条件,而是办学模式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只是把企业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载体,致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而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合作,即企业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而且在选拔人才、制定课程、学业考核等方面都要反映企业自身的需求,从而充分体现出企业的能动作用。

从学校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在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甚至组织学生活动中不仅要考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共性,更应考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一般来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但是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而现实中,不少学校管理者和企业都往往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在学校课堂或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进行,企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样的想法,割裂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统一关系。

2、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构建滞后及越位与缺位现象严重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建立或重构办学模式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潜力重构。而不少学校为了形成某种模式生搬硬套,不考虑自身情况,不仅思想认识、课程、管理、实习机制等方面欠缺,在学生教育管理上更是重视不够,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苦、学校累、企业也抱怨不已。

当前,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合作协议的起草、合作机制的构建、合作步骤的实施、合作活动的安排往往都是以学校为主,由学校来组织安排,企业只是被动地配合校方的工作。学校的“越位”导致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明显不高。此外,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联动,将学生投入企业后,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企业文化等没有跟进实施教育,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怕吃苦、不安心、不好学、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解决。学校的“缺位”导致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全程式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议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关键要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构建全程式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重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加强实习期间的教育和管理,严格实习后的考核评价,这样才能确保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1、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前的教育管理

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思想格外活跃,观念容易改变。比如一些学生可能会对工学结合不理解,“为什么不是别人去而是我去”、“是不是学校送我们到企业从中得利”等。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接到参加工学结合任务后踌躇满志,但又感到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即将面临的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感到恐慌心态,“我要怎样做才能做好”成了最大的疑问。因此,在岗前教育中,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让学生明确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和岗位要求,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和更广的社会背景中去看待问题,指导学生从以往的学习经验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2、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中的教育管理

学生在刚进入企业的时候往往能够服从安排,遵守企业的纪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鲜感逐渐消退,或者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困难导致的退缩情绪。因此,在这阶段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特别注重及时跟踪,适时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习、定期到不同的实习单位走访或通过网络等方式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在活动组织上也应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学生时间情况等因素以灵活形式进行;学院派出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和企业保持联系,还要在实习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企业也要选拔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既练技能又学做人。校企双方形成的教育合力,将搭建起全员、全社会育人的架构,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此外,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中的教育管理还需注意: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一味袒护学生,那样无益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学习、工作生活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也不能只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说话,这样往往无法带给学生深刻的感受,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3、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后的教育管理

在学生结束工学结合或者顶岗实习活动后返校的这一阶段,由于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仍然是对实习期间的考核、评价、总结等,因此其仍然是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可采取总结报告、授课、座谈讨论、经验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习,搞好总结,使他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改进、提高。通过师生座谈会,老师和学生把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企业的反馈和今后的方向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通过顶岗实习,可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切不能因为存在些许问题就放弃或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第3篇

【关键】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行为习惯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对于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门类的职业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已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管理的更新,产品的结构调整,怎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受企业欢迎?职业教育需要在方方面面面进行改革,管理制度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就业思想观念的转变。总之,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企业的第一线培养出合格人才是职业学校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条件。

一、“以人为本”建立新的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良习惯。父母给予理所当然的享受型思想。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能吃苦耐劳、有独立能力的社会有用人才?学校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是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从职校毕业的学生只要有技术,这个学校一定就好,这种学生一定就会受企业欢迎。但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观念的转变,我们的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已经不单单看着一个人的技术的好坏。是否能适应企业的管理等等,已作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依据。因此,职业学校的管理模式必须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人为本”建立一个全新的学校管理制度。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培养出技术过硬,其它综合素质也过硬的实用型人才。用人单位喜欢,必然使职业学校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改革传统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专业之间的相容性

职业教育区别于义务教育,强调实用性。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混乱,导致内容繁琐,理论教学时数偏多。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会出现学生对专业的理论知识会比较熟悉,而对外工种甚至相近工种的有关知识却知之甚少的问题。所以,用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场是检验一个人能力的大舞台。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大舞台更具竞争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舍弃一些理论上不必要的课程设置,适当增加一些对学生有兴趣、有益的课程。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打破专一的专业学习,使学生获得两种以上的专业学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更增强了职业学校的优势,使职业学校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三、加强学生就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就业制度的必然趋势。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如何帮助学生打开就业大门,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呢?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整体素质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熟练地掌握推销自己的技巧,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就很难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现实中很多学生在毕业前一直没有就业经验,并不是不具备就业的实力,而是缺乏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就业的现状或过高地强调自己对首次就业的期望值,还有些是缺乏起码的自信心而失去了一些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而处于就业等待的迷茫状态。很多学校都会选择在这时候进行一些就业方面的教育,或者一直开设有这门课程,但效果却不好。没有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就业,消除他们内心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惶恐。最终导致错误的择业又失业,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为学校的发展埋下隐患。

列宁说过:“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总而言之,社会是不断得发展,这需要我们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去适应。在将来,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才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我们职业学校需要改革,一场彻彻底底的改革,为自己赢得市场吧,赢得机会。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作者:李强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篇

一、目前小学思想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思想德育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毫无破绽,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小学思想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德育目标更多地倾向于抽象化。在我国很多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并没有对德育以及德育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德育可有可无,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使得具体工作中会出现诸如重视智育轻视思想道德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其次,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新课程指出,德育的内容必须要符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要能够符合主流社会的需要,不然,德育管理就只能是流于形式。最后,学校并没有很好地与家长交流。大部分家长都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练习,能够帮助学校以及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加强小学德育管理的相关建议

1.充分认识德育管理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管理可谓是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以及挑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者以及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德育管理工作,要能够勇敢的接受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育都面临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就学校而言,并没有彻底解决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反的,在大部分领导者看来,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软化的目标,这使得领导会更多地将心思放到智育上面去。为此,人们必须认识到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2.小学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管理

第5篇

论文摘要:学籍管理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籍管理,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论文关键词:学籍管理;信息化;优势;重要性

学籍管理是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联系的纽带,是学校和教师交流合作的桥梁。学籍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化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入高校,实现信息化学籍管理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学籍管理信息化,就会影响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探索有效途径,推动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1 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籍是指一个学生属于某学校的一种身份或者资格,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注册、考试、成绩记载以及在学习期间出现的转学、休学、复学、退学、取消学籍和学籍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学籍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校风、学风建设。所以学籍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入学,要及时进行报名登记、电子注册,获得学籍;

(2)认真管理好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籍卡片、成绩考核成绩单,休学、复学、退学、取消学籍和学籍档案等;

(3)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

(4)学生奖惩:获奖、评优、处分等;

(5)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审查。

2 高校学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

学籍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注册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新生入学相关事项有详细的规定。教育部会在网上公布各高校经省级招办录取的新生名单,各高校要根据规定要求,对新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认真核对考生姓名、性别、考号等信息是否与身份证登记一致,录取专业是否和登记信息一致等,复查合格后取得学籍,并将包含以上信息的新生学籍注册数据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年录取库审核校验学校上报的注册数据。

(2)构建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优势。

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的教学安排,思想教育,管理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构建高效的学籍管理系统,提高学籍管理的水平,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网络化得学籍管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另外,学生数量的增加也给传统的学籍管理系统提出了挑战,学生信息的增多,处理信息的工作也日益繁重和复杂,专业数量、班级数量、学生数量都是不断攀升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人工的学籍管理方法已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规范学籍基础管理,完善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网络化学籍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3 当前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信息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对信息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的许多高校延续了过去的学籍管理方式,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明显滞后于现实需要,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都没有经过科学、系统、专业的专门培训,再加上工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对新生的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不能很好的学习,在工作上不能很好的运用,在开展学籍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敷衍了事、责任心明显不够等不良现象,导致管理体制机制形同虚设。管理体系不健全,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执行效率低、反馈速度缓慢等问题。对此,学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2)思想认识不能转变。

我国学籍制度建立以来,学籍管理一直采用的是纸质材料的记载和转移,而学籍信息化管理实施以后,主要的材料改为电子档案等新的媒介方式,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一方面现实中使用和正在使用的是电子资料,而纸质的资料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正处在一个过渡的阶段,而且是一个比较长的过渡。再加上一些高校和教师对学生学籍管理的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对新生事物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于是出现了重学习,请管理,重搜集,轻保存的不良倾向,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很难得到落实,高校管理的粗放和松懈又会造成管理效率的低下,甚至会影响教学质量。

(3)学籍管理不尽完善。

学籍资料不完整是我国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些高校在参与教学评估工作时,很难找到完整的教学档案和学生学籍信息,影响最终的评价。学籍管理资料不完整的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在于高校本身,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统计数据、学习成绩、毕业登记等资料数量大。而且多是人工填写,档案资料保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丢失,再加上一些高校和有关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的不重视,开始阶段的信息采集工作就有不真实的数据存在,使得学籍管理工作运转不佳。

(4)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树立和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学籍管理安全观点,是学籍信息安全的思想基础。在我国,保密安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录取名单、毕业证件、个人信息等涉密性资料都是犯罪分子窥探的重点,他们往往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猎取,漏洞一旦被破解,将会对学校和学生本身产生巨大的危害,对此,很多高校都采取的措施,比如可以用专线方式与教育部(厅)连接,减小与外界接触的范围等方式规避风险,关闭一些可能造成危害的端口,并布设有效的防火墙,以抵御外界的攻击,并及时制作备份等等,然而,这类的事件仍然在发生。对此,我们要引起重视。

4 加强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我国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要做好学籍信息化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探索新方法和新举措,转变观念,积极行动,不断推动学籍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轨道发展。

(1)健全完善学籍管理信息化体制机制。

学籍管理工作事关高校工作的全局,体制建设要先行,这是实现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体制机制,才能使高校的学籍管理有章可循,违章可究,才能明确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方向。制度的制定要把握政策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学校规定的允许下进行,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新的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不断的加以修正,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着力提高对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方针政策方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学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学籍管理方式方法,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位,学校领导工作到位,营造学籍管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良好舆论氛围,为全面推行学籍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要结合高校实际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严格执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才可以推进高校学籍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3)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学籍管理人员。

信息录入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籍管理信息化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信息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必需的一些软件、硬件等设施必不可少,诸如学籍管理软件、电脑、办公场地、网络建设以及必要的办公经费等等。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购进必需设备,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籍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给学籍管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机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安排充足的考察机会,有序推进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工作,确保高校学籍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4)利用现代技术加强学籍信息化管理。

第6篇

答:2013年11月7日,教育部、发改委、公安部、地震局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进一步提高全国中小学校舍防震减灾能力,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意见》覆盖全国城镇和农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所有中小学(含幼儿园)。

问:《意见》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总体要求是: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责任,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人口变化等因素,紧密结合教育事业发展、防灾减灾、校园建设等规划和各类教育建设专项工程,统筹实施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通过维修、加固、重建、改扩建等多种形式,逐步使所有校舍满足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和国家综合防灾要求,同时加强对校舍的日常管理和定期维护;加强对中小学校舍规划布局、安全排查、施工建设、使用维护、信息公告、责任追究等各环节的管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制度体系。

问:如何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如何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

答:在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方面,《意见》指出,对城乡各级各类中小学现有校舍每半年要组织一次安全隐患排查。经排查后需要鉴定的,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及时进行相关鉴定。对未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或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仍需继续使用的校舍,每年进行一次鉴定;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的,每5年进行一次鉴定。校舍排查鉴定结果要及时录入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查询。

在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方面,《意见》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校舍安全纳入当地防灾减灾总体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舍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指导学校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师生开展应急演练。地方各级教育、公安、国土资源、水利、地震、气象等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向学校发出灾害预警信息,妥善做好师生应急避险和转移安置;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要及时安全预警。

问:在建立校舍安全信息通报公告制度和完善校舍安全隐患排除机制方面,《意见》出台了哪些规定?

答:《意见》规定:(1)教育部将会同统计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公安部等部门对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向各省级政府通报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信息,并每年定期向社会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信息公告。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信息通报和公告制度。(2)对经鉴定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要求及时排除隐患,由省级政府综合考虑行政区域内各市、县面临自然灾害的危险程度以及校舍状况等因素,区分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年度实施计划;县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分类分步组织实施。优先考虑将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建成应急避难场所。

问:如何加强校舍建设项目管理?如何健全校舍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答:《意见》要求严格校舍安全项目管理制度。中小学校舍维修、加固、重建、改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单位必须具有相应资质,严格执行国家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项目竣工后,应由建设单位按规定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及项目学校进行竣工验收并备案。位于洪泛区、蓄滞洪区、山区高原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学校,其防险自保设施应通过水利、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否则不得交付使用。

对发生因校舍倒塌或其他因防范不力造成安全事故导致师生伤亡的地区,要依法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责任。如因校舍选址不当或建筑质量问题导致垮塌的,评估鉴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承担责任。对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长效机制专项资金、违规乱收费或影响校舍安全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7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基建工作;作用

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下,各级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学校的基础建设,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级学校的基建工作,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基建竣工档案。可以说,基建工作中存留的原始材料对于每一个工程中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基建档案会包含很多项目,主要是一些可行性研究、设计、技术和施工管理等基本建设程序内容,它们可以深刻地展示工程、反映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同时,出于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政府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关于做好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以及法律法规对于基建档案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校园基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发展。因此,做好校园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对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对整个基建工作的建设过程进行了详实的材料记录

学校基建档案主要是指学校基建工作发展中积累的文字以及图表信息,在档案中真实的记载了校园建筑物、管线位置等相关信息,并且在建筑过程中真实的反应了校园建筑物建筑的全过程的数据记录。学校基建档案贯穿于基建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当中并且涉及多个部分的施工文件管理工作,突显了基建档案管理的及时性和全面性的重要特性。基建档案是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重要记录数据,在项目工程的施工过程、检验环节、验收环节以及后期维修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就为后期学校在投资建设其它项目或者对原有的项目进行维修或者改建、扩建提供原始的信息依据。通过查阅相关档案,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或者纠纷。所以说,学校基建档案管理在学校标准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完整的基建档案通常对于基建档案进行了统筹管理,通过全面收集,分类处理,对于任何一个项目都要进行资料安排和归档工作,形成了系统的分类档案。具体来说,高质量的基建档案都做到了以下几点:对于基建档案管理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对于基建档案收集进行了基础性分类管理;对于整个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整套的记录与管理,全面地收集了工程施工进度的相关资料,及时地收集了各种检查工作的相关数据,此外还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审核记录等。笔者认为,零散的档案资料总会为后期信息的查找带来众多的困难和麻烦,特别是基建档案,由于其信息繁杂,种类多,为了更好地做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及方便之后的信息查找工作,学校的基建档案管理必须将每个项目工程在档案文件中成套地记录。

2 对整个基建工作的档案信息进行了有效的价值重构

笔者认为,完整并且较为系统的基建档案能够为学校的再建设以及维护方面带来有利影响,对校园建设者予以相应的启示。这是因为学校基建档案当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在工程施工部门的档案信息,得到了具体施工的验证,能够证明相关信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在学校基建工作开展过程中,这些信息不止一次地被重复利用。因此,便捷地提取相关基建档案信息就对开展学校整体的基建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它能够在加快建筑工程速度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学校基建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别指出的是,因学校办学标准的提升,当前许多学校都需要进行改扩建工程,因此,学校基建档案中所包含的大量历史性信息在现代校园扩建的过程中能够将当时的基建档案作为重要数据进行参考与利用。可以说,有序的、完整的、真实的基建档案中能够准确的反应建筑的原貌与现状,为学校改扩建工作在提升设计质量的同时,又节省了工程的成本预算。

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学校发展中,通过对于基建材料的查阅与掌握,能够在未来学校基础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估值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建档案对于学校基建的价值就会随之增大。比如,A学校在进行工程建设时,由于资金短缺等因素,某建筑单体在初建过程中只建设了三层。但由于现阶段小班额的要求,该校参考了历史基建档案中的信息,得知该建筑实际可承载六层,那么它就可以进行二次改扩建而不用新建,从而满足建筑加层的需求。又如,B学校对学校当中的旧图书楼进行改造时,参考的是在旧图书楼建造初期的基建档案,与改造时间相差十五年之久。根据原有档案信息,旧图书楼在改造的过程中进行比较顺利,在节省了人财物的成本的同时,使得改造工期大大缩短,从而保证学校新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 对整个基建工作的后期维护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参考

学校基建完成之后,需要对建筑进行后期维护。由于基建档案资料具有载体多、数量大、价值高等特点,因此在行政扩建、管网维修的过程中需要将学校基建档案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以说,基建档案里面包含了关于学校基建的全部内容,不仅包括建筑工程的结构、管线的布置等资料,还包括了后期工程建设完成后存在的各种文件、签订的合同等。此外,当原有的基建人员离任后,新的接任人员对于学校建筑各项基础设施的检修、改造工作,都需要参考以往形成的基建档案资料。

学校基建档案就是通过文字、影像等形式对整个基建过程进行全程记录,换言之,就是以静态的形式记录学校建筑工程动态的发展过程,真实、全面地呈现学校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在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进展情况,体现了学校基建的质量和实际情况,从而为学校的建设工作、学校的规划工作、学校的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记录资料,很多后期维护工作因无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就需要进行再次测量与计算,势必在进行后期维护以及改造中追加不必要的成本。

4 完整的基建档案真实地反映了学校的总体建设与发展

学校的基建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学校的整体规模。因为,可以从学校的基建档案中详细了解到学校的各个工程建设的规模大小及各个项目建设的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可以从学校的基建档案中看出未来学校的发展规划。基建档案真实地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史,也记录着学校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学校想要一直持续良好的发展,必须依据学校基建档案进行统筹规划,一旦学校的基建档案丢失或者不完备,那么将会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同程度的制约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当学校想要进行建筑内配装修时,就要根据基建档案进行施工。当学校想要进行重新改建或者升级消防报警系统,就要想做到施工的安全性及后期使用的便捷性,学校就需要依照基建档案进行科学规划改建。这样不仅可以用很少的资金升级消防报警系统,还可以保障学校建设工程的有序进行。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校园标准化建设的推广, 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在校园基建过程中地位日益突出。同时档案利用工作将面临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学校在进行基建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提升重视程度,对未来基建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娟. 浅谈企业基建工程档案的收集与整理[J].经营管理者. 2011(18).

第8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

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训技能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增加实验实训课程,完善实验室管理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1.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重要性

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各职业学校目前改革的重点也是加强实验实训工作。以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学上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其最终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实验室在担负这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探索试验室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职能,创建规范化的实验室,则显得尤为重要。

2.实验室现状

2.1实验室技术力量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仪器设备短缺,实验场地少,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实验室设备更新和添置困难,造成了一些实验因仪器欠缺而无法开设,还有的十几名学生合用一台仪器,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也难以适应学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实验教师欠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再教育欠缺,同样影响实验的教学效果。

2.2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不当。

在实验教学中,大多数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学生也不重视实验课。在实验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不足,在实验课上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进行讲解,再作示范操作,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这样就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仪器构置缺乏科学性。

教材几经改版,部分设备被闲置,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投资效益差。一些需要的设备又因资金问题无法购置,造成了一些实验因仪器设备缺乏而无法正常开设,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降低了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3.1建立及完善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实验室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因为它是协调和处理实验室工作的依据。如《实验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学生实验室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报废制度》《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另外还有仪器设备的借还手续,等等,从而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制度有了,但执行的力度不够也是不行的。因此必须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使学生和工作人员时刻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实验室管理的水平。

3.2科学购置仪器设备,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

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功能上科学”的原则与实验教学的需要,正确选择购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在仪器购进后,必须分类、建帐,做到帐物相符。平时要加强仪器设备的清洁、维护、保养和管理。维修要记录故障情况及检修过程,以便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性能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使用中尽量避免此类故障的发生,延长仪器的使用时间。

3.3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实验师资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一方面,应改变过去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的界限,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理论课教师进入实验室与实验教师一起担任实验教学任务,一起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另一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也要不断进取,不能满足于已掌握的实验技能,应积极学习,进行自学、听课或参加培训进修,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3.4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管理。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科书,在每学期初制定本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然后根据教学计划排出实验课程表。定期检查、考核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紧密结合专业课,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良好的实验技能。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建立由仪器使用和巩固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设计型和综合应用型实验构成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让他们感受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为了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优势,在实验室空闲时间对学生开放,做到只要有教师在,学生随时都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这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高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

3.5鼓励创新,促进实验室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制定相关政策和教改立项等措施鼓励创新。这里所说的创新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激励教师及学生自制和改进实验设备,以充分提高、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缓解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资金不足的矛盾。学校聚集了各方面的人才,可通过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智慧和奉献精神,改进和提升现有设备,自制部分实验设备和软件。另一方面,鼓励开展新实验项目。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要使实验项目和科学技术发展同步,就需要不断增加和补充新实验项目,使教学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加强实验室管理,丰富实验室职能,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运行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对于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