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课教学反思

体育课教学反思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22 23:58: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课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课教学反思

第1篇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上立定跳远课时,我改变了以往惯用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格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虚拟的动物王国运动会中,学习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立定跳)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

技能。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作用,如此合作教学较以往事半功倍。

第2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高校体育课程 反思性实践教学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为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了崭新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理解。《纲要》指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传统体育课程主要是以“技术性实践”教学为主,教师只重视基本技术传授和以技术练习为主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标达成,以及单一的评价标准。这样的传统体育课程无法有效解决纲要提出的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目标。我国教育部2011年10月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将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概括为12个字: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将课程目标界定为三大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 [3]。这样以来,《标准》为解决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意味着从“技术性实践”研究走向“反思性实践”研究[4]。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从注重技能传授转变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和研究,突出体

育健康观、文化观提高体育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从课程目标的实施现状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更多的则是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对学生的体育素养、社会适应的关注还不够,运动主线和发展主线两者的整合有待加强,忽略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效益,高校体育整体赋予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在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目标这方面则显得欠缺。高校的体育课程中仍然以技术技能性实践为主,反思性实践没有,仅有6%左右学时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微课教学(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对话讨论等教学策略为零,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参与课程设计、参与课程实施、参与课程评价、参与课程开发,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深层次认识和体育素养的环节没有,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育课权力的漠视。体育课程实施应联系学生的经验,综合运用教学策略,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这是改革传统体育课程教学

模式的重要一步。

二、基于《标准》建构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思路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一道理解教学的内容、发现其意义,同时也一道理解并发现隐藏在教材背后的社会现象的意义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 [5],基于以上解读,对研究在实践性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建构与积累体育素养。引导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地思维,来建构终身体育学习的过程。

1.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基础上提升体育素养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修养和涵养[6]。高校体育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全面的体育素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及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也是时代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技战术技能教学为主,并没有在教学中有策略的选取根植于本学科领域资源中相应的思想和例证, 并没有计划地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很大部分体育教师很难把教学纳入学术的范畴,反思未来体育教学的改革。所以,不管各个高校体育选课模式、俱乐部模式、分级教学模式多么灵活多样,也改变不了高校体育教学以技战术技能教学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对增强体质和健康虽有很大提升,但对体育素养的提升是微不足道的。笔者认为这也正是现在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伪球迷”多,真球迷少;“伪体育迷”多,真体育迷少。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所言:“我认为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应该使学生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眼光和全人类的视野。归根到底,人类大家庭的未来并不取决于把武器系统置于太空,而取决于全人类更好的相互理解”[7]。素养的培养对人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2.探究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实施

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教学、科研和服务中来。是教师首先应该进行的反思,只有教师有了反思性、创新性的思维,在教学中才可能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学习,建立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建构有效的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

因此,首先教师应深入解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重视学生已有的技术技能经验,因为我国的中学体育课程中已经对一部分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进行过教育学习,学生在大学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无异于重复学习,对学生提高体育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提升体育素养是无益的。教师应从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创设真实、鲜活的情景和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解决体育问题的过程。其次,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验证在生活中与体育相关的问题。比如:对一场比赛裁判判罚的对错、某个技术应用的时机与条件、某个感人的体育精神。最后,要将案例分析、对话讨论、微课教学研究等活动引入体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参与,并重视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组织是指将课程的各种要素和成分妥善加以安排。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体育课程主要是实践性教学,技术性实践教学为主,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组织应结合体育课程本身的特性,做出合理安排。

第一,可以在技术性实践教学课中,加入反思性实践教学的内容。

因为90-110分钟的技术性实践教学中,可以在最后的20-30分钟加入反思性实践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可以解决在实际体育锻炼中遇到的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与实际体育生活中发生的联系。

第二,通过专门主题、问题、议题在教学周内开设3-4次理论课程

以专门的主题、问题、议题来组织体育课程,就是让学生透过外在的体育技术技能从深层次来看体育本质,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体育观念、融合到教学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积极探求,从而真正从学生内心建立起终身学习体育、终身体育的价值观、体育观。借助书面、口头、头脑的反思,使学生将普遍化的技术技能与特定的体育情景和事件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效果。

笔者认为,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让大学生作为体育课程决策受体,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以此来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深层次认识和体育素养。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不是全盘否定技术性实践教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仍然是基础,体育课程的技术性实践教学在这2个目标的实现上是不可替代的。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尊重传统不等于全盘接纳传统,传统必须改造或重建。改革就是对于传统的扬弃。”

四、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斯腾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引导”[8]。根据该定义和笔者的实践,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

1.理论教学

理论课一直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对某一项体育项目的规则与裁判法的理论教学一直是不足的,导致很多学生对该项目的重大比赛只停留在面上观看,平时自己参与的比赛不能正确分析自己存在的技术缺陷,不会利用规则和裁判法来指导自己技战术的提高。对某一项体育运动产生的体育文化背景和全球性的技战术革新都没有进行很好的理论学习。

2.案例教学

教师要提供案例――组织讨论――教师评述――原理分析;与此相适应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体验情境――分析材料――掌握原理――锻炼技能。比如:野外生存与救护、基础配合和战术体系的应用等都可以用案例教学来补充技术实践教学带来的不足。

3.对话讨论

对重大国际赛事、争议的判罚、出人意料的结局等体育赛事,可以组织对话讨论,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分析,批判和辩论,教师保持教学中立,不刻意引导性的进行点评和指导,只是对技术性问题进行解释。拓宽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维度和对体育精神的积极追求。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自发地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到课后体育锻炼中,远离网吧、不当宅男宅女。

4.微课设计

微课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好的教学策略,因为传统的体育教学并不布置课后作业,只是以期末的技术考核作为最终体育课成绩,一周一次的体育课程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对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始终对技术的认识是模糊的。微课教学可以作为很好的课后辅导课程和课后作业,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思,对提高和巩固技术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多元评价指标

高校体育教师应赋予课程决策权、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评价权、课程开发权[9],同样大学生体育课程权力赋予主要表现为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参与课程设计、参与课程实施、参与课程评价、参与课程开发。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发展和课程结果进行评判,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效果的活动。高校体育课程要改变学生一直以来被评价的状态,建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相互评价。参与课程评价是建构多元评价指标的基础,教师在做出评价之前,应考虑在考勤、反思性的讨论、课后作业、理论掌握、体育素养、技术考核之间做出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过程和收获总结的基础上,做出多元评价标准。否则,就等同于在单一的技术教学、单一的考核标准下重复学习,不能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体育、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 2011.

[3] 王艳玲,苟顺明. 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高师教育学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3(3):111-116.

[4] 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 2010(10):73-80

[5] 高垣麻由美.教学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5:56.

[6] 余智. 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69-72.

[7] 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 赵 兴,郭洋波. 斯腾豪斯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黑河学院学报,2012(8):72-75.

[9] 王威,温恒福.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权力与赋予策略[J].教育探索,2012(5):26-27.

第3篇

反思一:注重转变角色,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一个重点是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如引导学生体验玩绳,教师示范简单的玩绳方法,然后提出精彩的玩绳方法来自大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教师则巡回观察、指导、鼓励、帮助,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完成动作。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互评、表演评比的形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使整堂课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开始的示范,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引导,提出“要求”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学生则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自主的探究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创新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只有我们体育教师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才能使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反思二:注重器材的一材多用,发挥体育资源的多功能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下,体育器材的作用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辅助教具,如看到垫子就要练习滚翻,看到垒球就要练习投掷等,而新课标提出要利用和开发器材资源,来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发挥创新精神, 合理利用和开发体育资源。一次课中,我合理地利用和发挥器材的多功能性,确立以绳子为中心,提出明确的练习目标,突出“玩”字,让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绳子而进行,从而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身心协调发展。从玩绳器材创编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玩绳可以一组一条绳子,也可以两条,甚至可以每人一条。不同数量的绳子, 都可以玩出不同的水平。同样在其他常见的器材中,只要加以开发,也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如垫子,我们可以开发出推小车、作为跳跃的障碍高度等; 如垒球,我们可以踢、可以抛、可以滚、可以换物跳等。

只要体育教师善于开发和利用器材, 以学生的需要和实践为出发点,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焕发出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反思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体验成功的优越性

让每位学生都能乐学、爱学,对体育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 这是体育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本课一开始,教师设置玩绳情境,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愉快和好奇的心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玩绳的展示设计中,教师要求把最佳的方法展示和评比, 并把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练习和大家一起练习、一起分享,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无形中告诉学生:只要付出,必定会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始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让成功的喜悦传遍体育课堂。

反思四:关注个体差异,突出合作探究的实效性

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爱好、能力、个性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实施,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本案例由于在分组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 只求自由分组,形成好的小组,各方面都突出,差的小组什么都不行,就出现学生课后要求换组的想法。如果不加以改善,久而久之,在课堂中将无法融合集体,使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自卑感,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在课后的调查中,85%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自由组合与教师调配相结合的分组最佳。这样,既可以与自己要好的伙伴分成一组,又可以使各小组能力、水平都差不多,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在这样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中更应关注相对而言能力较弱的小组,让他们在教师的关注下,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五:关注技能教学的过程和评价,突出教学的层次性

第4篇

今天我在三年级上了一堂体育课,指导学生学习《小篮球》。本课以篮球为主教材,以教学比赛为辅助教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活用”、“乐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本课的设计,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同时寓环保教育于课堂,把课堂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是拍球游戏。第二个游戏是过头顶传球接力比赛。在拍球游戏中,我提出了“怎样玩大家都高兴?”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拍球练习,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有些组玩的并不是很开心,甚至出现了一些厌玩的、哭鼻子的。在这时我及时的进行了调整,了解了这些组不开心原因后,鸣哨让同学们都停下,重申了今天游戏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说说看,怎样玩才高兴,怎样玩又不高兴了。经过讨论后让同学商量继续玩,从而重点教育了学生玩时与他人分享的精神。但是,这堂课还有许多地方是值得商讨的,也希望自己能在他人的指导中不断的进步。

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尝试、去发现、去解决问题,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渗透到知其意、明其利、乐其趣的自主性活动中去。由于我让学生体验自然跑篮练习,学生们的动作没有了统一,显得步调不一致,感觉有点乱,但学生们练习的比较认真,而且积极性较高,所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课堂气氛,延续篮球课的教学,进行篮球教学比赛。在游戏比赛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运球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促进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篮球运动是一项受广大青少年所热爱的运动,但也有部分同学不太喜爱,这就出现了课堂上有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为了使积极主动练习和被动接受运动技能传授的学生能做到有机的统一,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自由组合,同时增加了被动接受这一部分学生的表现机会,以提高他们运动的兴趣,使积极主动与被动接受得到了统一。

由于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篮球运动技能,他们非常热衷于在其他同学面前来表现一翻,使得部分初步接触篮球运动的一部分同学由于技能的差异,而羞于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以外,还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后一部分同学的个别辅导和热情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在示范表演时除了让他们也进行表演外,更多的是鼓励和表扬的话语。同时对前一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不至于产生骄傲情绪。整堂在教师的主导下,熟练掌握与初步接触也得到了统一。

第5篇

一、教学形式单一

虽然新课改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只负责引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许多老师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整个学习过程枯燥,无趣味。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上课时容易分心、走神。另外也有部分老师遵从新课改的要求,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但是需要老师掌握这个“度”,不管怎样的形式,都要适度,不然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影响课堂效果。

二、教学情境设置形式化。

英语学习需要积极的情景作为支撑,在这种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下,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设置教学情景时一定要与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可是,很多英语教师在进行情境设置时都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这种形式化的情境虽然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超越了生活的实际,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创设和生活接近的情境,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掌握能力,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设备利用不合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用于教育事业当中,但是对其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不仅没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倒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诸多老师对于高科技设备的认同度不高,其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式,担心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所以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英语教学。所以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6篇

    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教师的我,着眼学生,从学校实际出发,略谈“跳绳”这一教学活动。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通过“以绳练跳”使学生掌握多样式的跳绳方法这是必要。同时,为了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我让学生两人一组结对,以比赛的形式,相互激励,使学生达到“练跳”的目的,既可收到良好的教学较果,又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灵敏性、协调性等.

    我在教学《跳短绳》一课,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学生创新方法、学生反复练习、分组比赛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 

第7篇

一、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做好课前反思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们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学生智力、情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生长的土壤.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觉得问题的存在,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必须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做好课前的反思,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有些课本的情境创设不适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充分体现过程的发现,为此教者应通过反思,重新调整设计思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反思后的这种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知识的结构化,更须弹性预案.

数学知识是结构化的知识,所谓数学知识的结构,就是数学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即数学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关联而形成的认知结构网络,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离不开老师课前精心的预见,更须要课前的反思和弹性预案.

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生成可变,教师在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因此,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的预案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利于课堂上教师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调控,实现课堂过程的最优化.

在教学前反思,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二、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做好课中反思

1.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尽管也会考虑学生的实际状态,但学生是动态的、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常常有意外的情况出现.他们在教学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是无法估计的,它导致了设计好的教学与实施之间产生一定的落差,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材,必须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克服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思维定势.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适应课堂发展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探究意识.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当学生与自己的见解不同时,教师要给予最大的鼓励和赏识.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当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成功经验受到冲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敢想、善想,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高亢的探究情绪.教师在课中主动反思,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抓住契机,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总结得失,师生共勉,做好课后反思

1.勉励学生在课后反思中熟悉、领悟思想方法

我们要勉励学生在反思中领悟思想方法,因为我们要使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领悟,必须通过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反思,这堂课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技巧 ,或者发现了哪些错误,原因在哪里,记住哪些经验教训,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的领悟.如学生1:我知道了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学生2:这堂课我学会了猜想等等.

2.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第8篇

原题 设O为 内部一点,则SBOC:SAOC=.

分析1:此题联想到,那么不难得到点O是ABC的重心,所以 SBOC=SAOC=SAOB=13SABC。

分析2:由于系数间的特殊关系,不难想到拆项,由向量的加法把三个向量的关系转化为两个向量的关系,通过线段的比例关系,得到三角形的面积比。

解:由条件的设AC的中点为D,BC的中点为E。 ,即点O,D,E三点共线,且如图1SAOC=23SAEC=23・12SABC=13SABC,SBOC=16SABC

SBOCSAOC=12 . 学生发现SBOC:SAOC:SABO=1:2:3 .

变式1:

证明同上.同学们似乎已经发现此类题规律性的结论,经过笔者引导立刻峰回路转,如果系数不能拆项,那么要如何解答?

变式2:

分析::如图2,类比上题解法,设点D,E,F分别为各边中点,点M为DF中点条件得

,即过M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N,由比例关系

所以

该解法的思路不变,但是难度加大,较为繁琐,由于该题结论正是条件中的系数之比,学生自然会猜想到是否有更一般的规律?

再行探究

变式3:

猜想

分析:1由于是字母系数,上述方法极为复杂.学生不能用该方法解决问题,前进的道路受阻,但是坚信猜想是正确的,激发学生探求新的证法.

分析2:若,那么不难得到点O是 ABC的重心,结合上述方法的困难之处在于由点A,B,C确定点O很困难,但是有整体量观点,把当做整体,令时,由点A、B、C、 确定点O却很容易,新的解法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