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8:01: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发展的关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形势成因;改革;创新
一、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相当严峻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形势
中国在经济下行的压力相对于过去来讲有增无减,并且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继续增加,所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大。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形势相当严峻。这在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中,尤其是在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表现的更为直观。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家工信部出台的数据,2011年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亏损面大15.8%,同期增长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而规模以下亏损额度可能更大。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中国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而它的亏损一方面导致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另一方面会对社会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一系列问题。我国对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国有企业中股权结构非常单一,这是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处于经济全球化之中,又使得我国在对于全球经济的波动中略显被动。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2009年始发的欧洲债务危机至今尚未结束,中东、北非国家的政局动荡、内乱、战争,2014年第四季度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快速下行、汇率贬值,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内战,2015年以来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在近几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导致当前经济形势的原因
(一)全球经济低迷是造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要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至今没有消失,全球的经济呈现低迷的趋势,进出口贸易的相对减少也就使得经济增长减缓。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目前看来,我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受到的损失相对于美国和欧洲各个国家来说较轻,但是同样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经阶段
传统产业的没落,制造业的低迷,在这个紧急的时期无疑是给我国提了个醒。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和产业结构处于优化升级阶段的特殊情况使得我国的经济无法在遇到经济危机时迅速自行调整适应。经济增长点的单一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突破现阶段经济低迷的瓶颈时显得尤为乏力。
(三)科技水平、企业管理水平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虽然高新科技产业在我国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升高,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是依靠于传统产业。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并未掌握相关科技的核心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这类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管理水平相对于国外许多企业较为落后。
三、突破当前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抉择――改革、创新
(一)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政府的确对经济具有极强的控制力,但每次经济下滑的时候,政府就非常紧张,马上就发现只有更放权才能保持增长,于是就把权力的大门打开一点,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活力就更强劲。几十年来,虽然我们看到的经济现象是,要么经济下滑,要么政府扩权,好像都不是什么好现象,但是只要一直把经济繁荣当做总目标,这两个现象交替出现,那政府权力这个大门就被挤出一条越来越宽的门缝儿,这就是有些学者提出的“门缝理论”。“门缝理论”无非说的还是政府需要让权给市场,需要让市场在经济运行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既能减少政府的开支,又能提高管理经济运行的效率,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只要资源的稀缺性依然存在,就有市场开发的可能性。把握市场的发展动向,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经济增长点的突破与获取就指日可待。
首先,应当在清洁能源产业上做文章。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处理以及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清洁能源的资金投入,推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新技术可以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继续加强对“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持,推动中西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完善中西部城市的道路运输,既可以使我国整体上的道路运输更加完善,也是注重民生福祉的重要表现。
再一点就是,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链,使得旅游业的经营和管理更加规模化和专业化。以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亏损。
(三)以技术带动发展
政府应该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技术。学习的关键不仅在于去辩证地学习,也不是为了要变成谁,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创新,是提高学习对环境的适应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应加大科研投入,努力研发核心技术,掌握核心技术也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未来,才能在经济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使创新思维活跃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让创新在经济活动中遍地开花。
经济关乎民生福祉,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社会稳定的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十三五规划的纲要已经出台,我们看到了国家在改革上的力度和决心,看到了经济增长的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个瓶颈就会过去。(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炳才.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与宏观政策的几点看法――兼谈新的经济增长点[J].行政管理改革,2015年11期.
[2]于孟霞.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J].管理观察,2013年6月中旬刊.
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对农村经济这一笔巨大的财富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就成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相关的部门研究出了“农村财务管理”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而在大量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农村财务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中对“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论述,着重讲述自己的经验之谈。
1 对现行农村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
尽管“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是适应我国的基本农村形势的,但是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看,也在各地的实际应用中产生了一定的问题。
1.1 财务管理制度缺失、建设不到位
在现行的体制中,农村财务管理是以村镇为基本单位的,而这些基本单位中往往缺少专业水平高、执行能力强的财务管理部门。一个村往往只配备一个会计甚至多个村镇共用一个会计,这与现今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关知识普及不到位以及私人利益掺杂在其中,农村财务管理的相关报账往往是不全面的,其形式十分简单,财务报表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使得农村财务管理发展停滞不前。
1.2 财务管理意识不深刻
在当今社会,往往是“人情”大于法律,这在农村财务管理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同时,在相关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对于农村财务管理的认识也是不太深刻的。许多人就这一制度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说过。当然,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宣传的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并不深刻,同时由于农村整体的文化水平较低,其对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意识也很淡薄,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人情在工作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导致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公正性就会大受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1.3 监督机制的缺失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服众性,相应的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监督机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里面有诸多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形势过于简单,使得从业人员能够有很大的空间做假账;另一方面,由于监督群体的监督不力导致了监督机制不能够完全执行,使得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2 全面推进农村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一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发展、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因此,全面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不仅可以进化基层农村的财务状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1 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前面说到,目前农村财务管理的基本执行单位是村级的会计财务部门。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将基本执行单位作为切入口,将农村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委托给上级财务部门以及政府执行的经济稽查部门,这样的部门更有权威性和合法性,同时其公布的结果也更加能够服众。同时,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全方位的建立健全,在实践中不断地查漏补缺,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体系的建设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在综合发展中稳步前进。
2.2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
这一建议主要是分为两点进行建设。一方面,需要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建设。从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来看,其普遍专业素质不高,多为其他行业转来的或者是“媳妇熬成婆”类型的,显然这样的从业人员不能满足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需要相关部门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建设。具体来说,应该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对这一行业建立起严格的准入制度,同时定时定期对其进行资质评价以及复核,确保其能够长期服务于这一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需要对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评价、考核,对于不合格的坚决不予录用,对于在工作中曾有劣迹记录的不予录用,这样才能完全净化行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为农村财务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
2.3 加大监督力度
这一建议也主要分为两方面进行。一方面,相关的主管部门需要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以及其透明度进行实时监管,及时对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违法乱纪现象进行惩罚;另一方面,只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还需要全民参与进来。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任何合法的村民都有权利以及义务对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质疑,因为村民是农村财务的最大主人,同时,人民群众除了对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作出监督以外,另一方面需要对政府监督部门的相关职能进行监督,积极举报其不作为的行为,才能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清扫障碍,为其以后的发展保驾护航。
2.4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在管理制度的内部进行修正还是远远不够的,外界的帮助也不能少,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扶持力度。一方面,政府可以派遣相关的专家深入到基层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修正;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震慑不法分子,将法治推为所有经济活动的中心。
3 总结
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规模也不算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农村基本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十分密切地贴合了现实的情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为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综上所述,农村财务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等方面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社会各方面都要积极支持农村财务管理的建设、修正,真正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艳斌.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监管;发展
一、政府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监管的必然性
1.市场经济的自身调节机制并不健全
(1)市场调节的先天缺陷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并非是万能的。从调节作用上来看,市场自身在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中具有滞后性与盲目性的不利特点。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很难完全依靠自身调节来保障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市场的总体规模是十分巨大的,市场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也并非十分紧密。纵观我国当前的经济格局,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市场需求信息的传递也存在滞后性。例如,某一企业受市场需求的影响研发了一项新产品并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同行业企业往往会进行效仿,并逐渐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但是由于市场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一些企业对于市场需求总量的估算往往会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且对于自身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景估算也过于乐观。但是市场的需求量却是固定的,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饱和,后进入市场产品的推广销售工作无疑会受到致命影响。在市场饱和的前提下,持续进入这一市场领域的企业无疑会遭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市场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
与此同时,企业在市场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也存在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的所谓调节作用拥有一个前提与基础,即市场资源的配置过程受信息传播滞后性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一定的计划与步骤。面对特殊的市场资源需求时,受市场调节盲目性特点的影响,市场自身所具有的调节机制往往很难发挥出原有作用。
(2)市场行业垄断的出现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中会有一些企业因自身生产经营问题而遭到市场淘汰,同样也会有一些企业因生产经营优势而不断发展壮大。当企业于某一市场领域中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自然垄断也会随之而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往往会利用自身庞大的资本基础与技术实力不断挤压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进而掌握该行业的服务产业链。而一旦市场经济环境中某一领域的服务产业链被一家或几家企业所掌握,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特性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往往也就不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然受到致命影响。
(3)区域市场外部资本的恶意入侵
市场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市场的联系日渐紧密。为争夺区域市场的实际控制权,区域市场外部资本经常会以恶意竞争为目的发动入侵行为。这一行为最主要的表现即为倾销行为。利用资本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往往会将自身产品与服务以低于成本价值的价格倾销到目标市场之中。通过这种恶意竞争行为,区域市场的本土生产商、服务商乃至于经销商均会受到致命打击,进而丧失发展的空间。一旦外部资本消灭了相应行业的本土企业以及竞争对手,随即便会大幅度提升自身产品与服务的销售价格,进而对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公平竞争。
2.政府监管可以有效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市场经济在自主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市场失灵问题、恶意竞争问题。面对诸多发展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单纯依赖于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很难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提倡绝对自由竞争与杜绝政府干预市场的西方国家为例,其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时间较长,政府对市场的监管程度相对较低,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较为良好。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受到的掣肘往往非常之大。由于政府监管的缺失,西方国家市场之中垄断现象普遍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更是难以掌控。
事实已经证明,紧靠公平竞争原则,杜绝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监管行为,市场经济不可能获得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监管的缺失最终只能带来诸如经济危机、垄断等市场经济问题。通过对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对于崇拜绝对市场竞争自由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其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所进行的监管也日渐被认可。因此,可以说政府监管已经成为了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因素。
二、政府监管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1.保障国民经济的平稳协调发展
基于市场调节滞后性与盲目性的特点,政府无疑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市场,引导相应的市场资源进行正确配置。仅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之下,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性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但即便如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存有一定问题。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差距明显等问题,无一不束缚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基于我国巨大的社会经济总量而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自发调节,其滞后性与盲目性往往更为明显,后果也更为可怕。因此出于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积极实行了“宏观调控”政策。近年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的施行,我国基本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有序发展,促进了国内不同区域市场的共同进步,有利的维护了我市场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在应对经济危机等事件的过程之中,正是得益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娴熟应用,我国通过政府主导的一系列监管行为,成功的减轻了诸如金融危机等事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损失。
2.保障市场公平竞争,防止市场垄断行为出现
依托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市场因素单独进行调节,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必然将不复存在。缺少政府监管的市场经济发展,其后果只能是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恶化以及市场垄断的广泛出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公平竞争原则下隐含的核心要素是弱肉强食。掌握了市场需求且自身发展良好的企业,必然会逐步侵占其它企业的市场利润空间与发展空间。而当一个行业被一家或几家企业所控制,形成垄断,那么区域市场的竞争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由于缺失竞争压力,垄断企业在缺少竞争对手的前提下,无论是企业发展速度亦或是改革进程,速度均会有所下降,甚至陷入到停滞状态之中。同时,在自身市场服务的价值收取过程中,垄断企业也可以随心所欲订立服务价格与相关衍生服务内容。
更为严重的是,缺乏政府监管,诸多的市场不公平竞争行为也将涌现。最为普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公平竞争行为应属倾销行为。如果缺乏政府的监管与控制,倾销行为无疑可以轻易的摧毁一个企业在某一个区域市场的所有竞争对手。而在没有竞争对手的环境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然受到巨大影响。
三、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监管问题
1.政府监管失灵问题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调节作用并非是万能的,对于政府而言同样如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调控行为并非绝对奏效,政府监管失灵的问题十分普遍多见。政府在实施诸如“宏观调控”政策等监管行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三个主要步骤,即信息收集、决策制定、行政实施。简单来讲,就是政府通过各个渠道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掌握,一旦发现问题所在,即迅速制定相关政策与监管策略,最后运用多种调控方式予以实施,例如立法、税收、加强执法手段等。
因此毫无疑问,对于政府而言往往需要对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估,进而根据相关数据开展具体的监管行为。但是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市场规模越大,则政府开展监管的难度与复杂程度越高。诸如信息统计错误、监管行为决策错误、调控政策实施错误,均有可能对政府的监管行为造成巨大影响,进而导致政府的监管行为未能取得应有预期效果。应该说在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管过程之中,政府监管失灵问题是政府监管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最为严重问题。诸如“宏观调控”等政府监管行为的展开,其背景往往是市场经济发展遭遇到了一定问题与困难。而一旦基于如此背景的政府监管行为未能取得应有效果,或出现了政府监管的失灵现象,那么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其发展无疑将受到重大影响。
2.政府监管边界模糊问题
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缺少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管,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然无法得到保障。但是一旦政府过度介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市场经济而言也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政府开展对市场经济的监管过程中,政府监管的边界模糊问题往往是政府所面临的监管难题之一。政府监管边界问题,即为政府在开展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管过程中,究竟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管的程度又该如何的问题。
一旦政府在对市场经济的监管过程中,管的范围过宽、管的程度过大,往往会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与调控机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在其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政府监管的必要性之所在,即为在市场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时,通过自身监管行为促使市场经济体制回到正确的运行轨道。但是在政府监管职能的实施过程中,过度的干预与不合理的干预非但不能使市场经济回归正确的发展轨道,反而会对市场经济发展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
四、政府开展对市场经济发展监管的相关建议
1.加强政府监管工作效率,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
对于政府而言,面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监管失灵问题,唯有加强政府监管工作效率,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才能够有效保障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监管工作的高效、有效进行。在对市场经济基本信息的了解过程中,政府必须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并开展对相关信息的分析研究工作。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唯有切实提升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整理速度,才能够保障政府对市场经济开展监督的整体效率。与此同时,政府在制定监管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监管决策出具迅速准确,且能够为监管工作的实施创作出更好的条件。尤为重要的是,政府必须依托自身行政网络,构建完善的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督监管体制。进而通过体系化发展建设工作,保障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效监管。
2.明确政府对市场经济监管的边界问题
边界问题是政府开展对市场经济发展监管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监管过程中,政府必须着重明确政府对市场经济监管的范围、内容以及监管行为适用的程序。政府应通过立法等手段,建立一个标准化、程序化的政府监管介入流程,从信息收集、决策制定、监管实施、后续评估、监督问责等几个方面,合理制定规章制度,加强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合理解决政府在开展对社会经济监管过程中的边界模糊问题。
五、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存有一定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的发展问题。脱离政府监管的市场经济行为,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是很难得以实现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有序发展必然建立在一定的政府监管基础之上。应该说,政府监管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长浩.略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01).
[2]吴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J].红旗文稿,2013.08.03.
村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我县村镇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村镇规划意识淡薄,建设起点低,村镇建房布局混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村镇居民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建房看“风水”,不按规划;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近两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县村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村镇建设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站在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这一角度来讲,要突破这一障碍,关键在于加快村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1、要有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切实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去年以来,我县村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但科学合理、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生态新村、社区新村、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扶持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白鹭、湖江、王母渡、韩坊、五云、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凝聚力。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村镇发展,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要有地方特色。一是注重产业特色。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大力推广“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二是注重文化特色。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不断丰富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三是注重建筑特色。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本地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村镇。
关键词:基层经营管理 企业发展 油田企业
一、基层经营管理在油田行业应用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确立了市场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而且国有企业也逐渐进行改制,当前国有体制改革不断进行,油田企业的基层也出现重要的变化。随着当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当前的油田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而且受到资源开发的影响,当前人力资源成为油田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在我国的油田企业中,基层逐渐开展,应用的现状如下[1]。
1.当前的基层管理逐渐发生变化,从传统的重视人事开发逐渐发展成为当前的以人力资源为根本的开发,开发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的开发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建立适合自身的企业发展基层战略。
2.当前的基层管理水平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改制的进行与全球化市场的发展,当前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企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基层逐渐成为油田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3.在油田企业中,基层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和技术,企业内部及到企业战略、岗位研究、企业文化、人员规划、组织结构、培训体系,薪酬制度、考核体系、招聘甄选、人员测评等方方面面,已经体系化、系统化,需要结合经济学、物理学、心理学、数学等方法和技术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层管理系统也不断建设,促进当前基层管理效率。
二、现代基层管理的主要任务
现代社会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强,全球化对我国的油田企业的基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全球化的影响,油田企业的竞争市场发生变化,全球化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出发点的时代特征,因此我国的油田企业的基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
1.树立以人为本的基层管理理念
传统的人事开发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以"事"为中心。根据事情的需要来配置人力,以人适事,把人看作是一种成本,是对组织资源的消耗,从而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人才使用不当的现象。
2.将市场机制引入油田企业基层管理
由于官僚制在公共服务中具有垄断性,使其缺乏竞争性,缺乏监督机制,造成了单位人员服务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了政府的低效和规模的膨胀。将市场机制引入油田企业基层经营管理,自负盈亏,能够促使公职人员形成竞争意识,以竞争促进激励,从而提高油田企业基层管理的效率和降低油田企业开发管理的成本。
3.推行弹性人事制度
与传统人事制度不同,新公共开发管理主张在油田企业基层管理中实行弹性开发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开发管理及其他人事环节上的灵活性。也就是打破单位人员终身制和按资历、年限逐级晋级的做法,主张采用私营部门弹性开发管理制度并按功绩制晋级。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油田企业开发管理和私营部门开发管理具有相通性,油田企业可以采用私营部门许多成功的开发管理原则和方法来进行开发管理。因此,主张将私营部门开发管理中的弹性开发管理、绩效开发管理、合同外包、分权化开发管理等先进的企业开发管理方法和经验应用于油田企业,以此提高油田企业基层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基层管理对策研究
1.合理招聘任用机制,做好基层班组培训管理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应该制定了基层目标,设立大学中专毕业生人才资源库,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机械设备不断升级换代需求,培养具有实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高效驾驭高科技现代化操作系统,为他们创造锻炼机会搭建平台。截至目前,按照竞争机制,先后从人才库中提拔了多名大学中专毕业生担任领导和管理职务;进一步加大人才结构调整,降低了用工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
2.做好奖惩制度
切实加强文化开发管理,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评价和考核。绩效考核是企业激励制度的重要形式,良好的薪酬制度能够吸引人才,激励员工。
3.加强安全管理
企业从细节做起,实行项项管控,有效的保证了重点地区的监控和管理;规划落实稳控制。企业各下属企业利用周一安全例会,对重点工作进行逐项分解落实,现场解决。安全管理部针对不同时段和各地区情况不定期进行监督考核,并到月底进行汇总评出最佳区队、最差区队和精品示范工作面,确保了各类问题动态闭合管理;验收管理数控制。利用统计学方法开展数据现场收集,进行班评估,周总结,旬检查,月定级,分析收集数据内容,做实做细安全确认工作,确保现场处于可控状态。
4.采用先进的基层管理方法。
开发管理制度是油田企业基层管理的资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在建立油田企业基层管理制度时,要针对现实的发展,对油田企业人力资源采用可持续性的方法进行开发管理,包括(1)竞争激励制度;(2)人员分类制度;(3)培训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人员分类制度确立时,需要就职位、分类规范以及职位说明书进行开发管理。对油田企业基层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能够提升油田企业的效率。
四、结语
现代化企业的基层经营管理,是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之一,为了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应该优化企业基层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良好的基层经营原理,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龚惠明。员工绩效考核方法之比较研究[J]。网络财富,2009,(16):33-35。
农业同样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大力开发农业的同时治理也要同步进行,扎实落实产业实效,大力发展经济造林,将传统的农林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农业水利基础的普及建设。农业水利不仅关系到农作物的生产能力,而且关乎民生国计的保障性问题。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水利基础设施的普及建设是一个长期且综合性的工程,尤其是部分山区的农村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困难问题。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是拉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个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健全的地区,其首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可以凭借此有利条件发展农业经济;充足的水源增加了农作物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改善地域土质的水利环境等,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的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农业产量决定了农村经济的趋向,而农业水利基础的建设又决定了农业产量的收成,所以说,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于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登博斯宣言》明确提出:1.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地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解释为:农业生产安全目标、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和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目标。目前,我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绝大部分为公共物品性质,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对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的需要也会更加突显,这也反应在此类设施在农业水利设施总额中占有的比例的逐年上升。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有效运行要有明晰的运行服务主体,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服务主体的明晰及重塑,必须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创新来保障。
四、农业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1.中央财政对农业水利设施投入整体不足
农业水利设施归于公共产品范围,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供给和非政府供给。其特点为:公益性、公共性及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等特点。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享受的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相对较少,而各级政府供给的大部分是满足城市公共产品的需要。尤其是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国家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从每年国家财政投入的绝对数额来看呈上升趋势,但是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在2000年前国家用于农业的支出一般在10%以上,自2000年开始,这项支出的比例一直在9%左右,据此,足矣显示国家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入在减少,相应用于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也会逐年降低。
2.基层财政困难的现状限制了基层政府的投入能力
自我国采用分税制改革后,一般中央财政收入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再加上省级财政的收入,使这部分收入财力的比重之和超过60%,从而实现绝对掌控地位,而基层财政(县乡两级)收入比重仅有20%左右。而基层财政的20%左右的收入在基本满足日常开销后,公共设施与民生建设就更谈不上了,再加上分税制带来的省级以下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协调,以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等现象,因此,在预算过程中常会出现设施建设的瓶颈问题,尤其是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方面。即便有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的款项,同样也难以解决基层公共设施的完备问题,同样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投资资金不足的现状愈加突显。加之乡镇自筹统筹资金的投入也有所下降,因而导致农业水利设施投入的普遍不足。
五、有效的解决方法
普及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各级政府要从思想上根本上提高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要从根本上搞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必须从政府做起,必须从思想上来提高农民对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切实主动地将农业水利基础建设摆在首位并实施到工作中去,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不但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农业产量。农业水利建设的普及从另一方面取决于当地领导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能够把农业的生命之源--水利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并系统、高效的得以实施。在实施工过程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领导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必须要用发展以及创新的眼光来看待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六、结束语
[关键词]公路建设 经济发展 工程质量 道路维护
一、高速公路是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产物
党的取得的伟大成果不容否定,这段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中化民族要强,经济是基础,要赶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就必须加快经济建设。而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区位条件就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引力,有可能把相关企业和生产力要素吸引过来,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而促成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是改革开放的需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需求,我国自一九八八年开始建设高速公路,截止2007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长5.39万公里。根据高速公路建设的预订计划,到二零一零年,高速公路建设将达到6.15万公里以上,建成完美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历经20年时空,现我国高速路位居世界第二。
高速公路工程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党和政府有信心有能力在工程质量上狠下功夫,在立意创新的方案指导下,定能加强工程质量的不断规范化,迎头赶上世界一流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涉及千秋万代,因此,必须在工程质量上狠下功夫,严把质量关,杜绝豆腐渣工程,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标准,不得偷工减料。同时,质量水平取决于设计水平、设计创新等方面。
二、高速公路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速公路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其重大意义远远超过人们的简单理解,众所周知,经济建设要快速发展,离不开物资、人力的运输,而运输涉及到交通。当然,我国近几年铁路建设也在快速发展,但仅靠铁路交通运输,远远不能适应物资、人力的运输。因为铁跟线的布局比较复杂,只限于条件环境许可的线路,而绝大部分物资,人力运输要通过公路完成。原有的公路比较简陋,质量也远不达标,由于当时修筑时各种因素的限制,故只能随坡就势,甚至绕道修筑,这样以来,公路的距离加长,坡度较大,运输耗费的能源较大,而我国目前的能源材料有限,远远不够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无情的现实。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立意创新,锐意开拓,早在1988年前,我国的公路工程专家就构思了高速公路的建设蓝图。第一、逢山凿洞,逢坡取土,逢河架桥,目地在于减小坡度,缩短全程距离,减少运输时间,节省能源。第二、勘察高速公路线路,选择最短距离,多直线,少绕线。第三、绕开城镇、避免干扰,同时又尽量不影响城镇建设和居民的正常工作、生活。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中,人们总结出这样一句哲理: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可见时间的重要性,它与经济效益和金钱画上了等号。距离越短,跑完距离花费的时间就越短,时间越短,耗费的能源就越少,耗费的能源越少,节约的能源就越多,这样以来,就自然减少成本,效益和金钱就在其中,高速公路的最大特点就是缩短线路距离。
再论速度,道路越平坦,速度就越高,速度越高耗费的能源就越少,节省的能源就越多,因此,速度与效益和金钱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实例说明:
烟台市2009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14公里,实现了市市通有高速公路,中心城市与县级市之间形成了1小时工作圈。通过高速路从市区出发至各县市,通车时间比原始公路缩短50%,能源节约50%,自然成本减少50%。
事实证明,原始公路与高速公路相比,单程节省50%以上时间和能源,以单辆车计算,单程一次节省50%以上成本,往返路程就要翻一翻,一年节省的更多,十年节省的成本就是一个庞大数据,全国共有多少车辆,每辆车以十年寿命计算,节约的成本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以上实例证明,高速公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造福后代子孙。为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节省了时间,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巨额成本。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离不开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显然易见。因此,加大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势在必行,也是党和人民事业的迫切需求。
三、高速公路建设与维护的重要性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速公路,只有加大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和线路网络,才能有利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但就我国经济现状而言,确实还存在资金不足,要扩大高速公路网络,还得首先着眼贷款修路,待线路工程峻工后加强管理收费还贷,这个方案是唯一选择,但还可以开拓视野,与外商联系,取得外商资金投入,联合开发。无论怎样,加大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毫不动摇。
1. 高速公路建设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重视设计,勘察测量,工程图纸设计,建筑材料的采购,工程费,其次是技工和普工。技工和普工问题比较容易,因为城镇的下岗职工,农村的富裕劳动力,均能满足工程施工需求,关健是工程施工管理,而质量监督是施工的重中之重,来不得丝毫虚假,在施工和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奖罚会明。对不合乎质量的工程环节,必须拆除重新施工,以杜绝工程质量隐患,力争把工程质量隐患消灭于最初环节,以确保整体工程质量达标。工程峻工之后,及时交质检部门验收,验收合格方能投产运行。
2. 通信、收费、监控三大系统的维护。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做好系统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三大系统及供配电设施、桥涵隧道通风设施、照明设施、火灾报警及消防设施、交通监控设施、闭路电视监控设施、紧急电话设施、环境监控设施、供配电等设施的维护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保证高速公路实现高速、安全、舒适功能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高速公路正常运营的重要保证。而三大系统相当于管理者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它是保持高速公路各管理部门之间业务联络通讯的畅通,为高速公路内部各部门和外界联系的重要保证;同时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作为交通专用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信息的主要传输载体,为各种网络服务及会议电视系统提供传输通道。三大系统设备大多数工作在室外,工作环境恶劣,日常的保养维护应该经常化、制度化。三大系统各种设备和信息记录介质,对环境条件的参数范围都有严格的技术规定,超过或达不到,都可能引起机电设备可靠性降低,寿命的缩短,因此重点做好日常定期的巡查和保养,延长设备寿命,预防设备故障,及时消除设备故障隐患,提高设备的作用率。
3. 高速公路交付运行后,必须加强保护和维修。这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在这个时期的管理中,按高速公路规划的绿化带,种植树森木及花草,及时种植及时养护,用以隔离和减少灰尘的弥漫和污染,人、事、物资、环保一体化,为高速公路营造美景和谐的优良环境。
关键词:区域经济 地方高校 Granger检验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我们当前的现实存在,在这样的现实存在中寻找更好的发展思路就需要更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经济推动力、经济增长点是重点;对于高等教育的主体地方高校而言,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找准自身特色和发展突破口成为地方高校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两者的发展重点结合,不失为一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高校发展的好方法,即:地方高校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着眼点,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统领下,使得自身获得长期稳定发展;区域经济在地方高校智力和人力支持下,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使生产更注重内涵,提高集约化水平,在发展上取得实质性提高。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关系特别是定量的因果关系就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地方高校发展规划制定奠定现实基础。
一、相关理论基础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部内涵为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财富增加,即各种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以货币形式表示,则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一观点面临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尽管取得了很大提高,但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却没有得到改善,贫困、失业、两极分化等问题仍然非常严重,使得经济学家开始重新认识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涵义包括多方面:首先,人均收入水平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其次,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在GDP中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工业中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在第三产业中,新兴的现代化的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最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意味着更多的民众参加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有传统的农民转化成现代化产业的工人,聚集到城市里,从事效率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活动,带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更多的强调,高等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产业工人,提升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应予以充分的考虑,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来做战略部署,使之和区域整体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升级。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即高等学校中地方高校占比极大,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发展竞争激烈,既有来自中央高校的竞争,又有来自相同区域地方高校的竞争,地方高校自身要获得更好发展,在战略上要有新的着眼点。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既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又对地方高校自身的战略规划提供新的视角,促进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
经济理论指出,某些经济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意味着经济系统不存在破坏均衡的内在机制,即使变量受到干扰偏离长期均衡点,在均衡机制调整下会在下一期重新回到长期均衡点。协整表明,尽管两个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两者的某个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两个序列之间的这种稳定关系,是对经济学中所说的规律的定量描述。因此,研究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就是在研究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协整关系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经济变量,虽然它们各自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是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还是避免“伪回归”的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对它们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就排除了“伪回归”的可能性。协整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变量为同阶单整序列。下面以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二、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选取内蒙古1987年至2011年的内蒙古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用IG表示;选取内蒙古1987年至2011年地方高校的在校生数作为衡量地方高校发展指标,用SE表示。选取的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对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检验涉及的数据均为取对数后进行分析,取对数的原因:首先,是符合经济增长的理论的一般形式;其次,能够保留数据所包含的有用信息。对数据取对数后,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内蒙古生产总值用LIG表示;作为衡量地方高校发展的内蒙古地方高校在校生数用LSE表示。
(一)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ADF单位根检验
对数据进行ADF检验是为了检验数据的平稳性,进行因果检验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是Gre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要求。对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平稳性的ADF检验是避免“虚假回归”,探寻数据之间真实关系的必要步骤。因此,在进行Gre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
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1进行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下:
表1是LIG和LSE在水平下、一阶差分、二阶差分的分别仅含截距、同时含截距和趋势、同时不含截距和趋势的ADF检验结果:
表1 LIG、LSE的ADF检验结果
(二)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Johansen协整检验
由上文中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是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于两个变量的协整检验,Eangle和Granger提出了两步检验法,也称为E-G检验。本文采用较新的 Johansen检验,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 Eviews5.1,检验结果如下:
表2 LSE和LIG的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由检验结果可知,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检验结果得出二者的协整方程为:
LIG=1.347656LSE-6.106427
式中,Log likehood为79.71640,标准误是0.11950。
(三)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基于以上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可以判断排除了“伪回归”的可能性,对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数据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运用计量经济学Eviews5.1软件,根据AIC、SC准则,确定最佳滞后期为4阶,做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 LSE和LIG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检验结果可知,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是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不是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因此,数据检验结果拒绝了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为因果关系的假设,它们之间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是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被拒绝,没有得到数据支持。但是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的存量因子即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内蒙古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而日益明显。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结合上文中计算得出的协整方程,可以分析得出结论: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增长1%,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将增长1.35%。从上文对内蒙古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数据分析中可知,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相对地方高校发展而言,发展超前,即地方高校发展现状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高校总体发展规模较小,但其发展空间较大,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长迅速,随着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里必然会快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有效的支持了上述结论。这一检验结果并非是检验内蒙古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互为发展因果关系的正确与否,目的在于通过定量的科学分析研究二者的实际关系现状,为内蒙古地方高校战略规划提供现实思路,让其战略规划更能促进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使自身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论证,内蒙古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互动关系:首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发展,代表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总值是代表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的在校生数的Granger原因,内蒙古地区生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增长1%,地方高校发展将增长1.35%;其次,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地方高校不断发展后所增加的存量因子的影响,即人力资源的积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会越来越大,内蒙古地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留在区内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逐年增多,由于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区外大量人才的流入,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尽管整体存量较低,但是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人力资源积累所产生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参考文献:
[1] 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3
[2] 李俊英.对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J].科学与管理.2009,
1:55-57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
计出版社,历年
[4]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5]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