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3 18:01: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海绵城市建设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

第1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气象概念;问题思考;池州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6004

1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我国相当多的城市不仅面临着缺水问题,还面临着城市内涝,每到夏季,受强降水侵袭,“城市看海”在多地出现。城市建设带来的水资源紧缺、水安全威协、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当下城市急需解决的难题。如何科学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使城市在遭遇气象灾害时经得住考验,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自2015年4月国家启动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以来,目前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池州市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各项建设顺利推进,一些建成的示范区,水患大为降低,减少了城市居民生命与财产损失。因此,有必要总结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将城市气象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成功经验。鉴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示范项目建设和推广实践较少,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气象问题进行了探讨。

2“海绵城市”中涉及的气象概念

2.1雨水与降水

目前,我国城市排水基本上采取的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地面汇集后,通过地下管道排出。这种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目标的建设模式[2],往往容易造成逢雨必涝,涝旱急转,雨水的循环利用考虑较少。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利用工程措施解决雨水资源流失、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减少市政管网压力和投资。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涵养城市水资源,补充城市地下水,促进城市水循环。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具有两大功效:一是防治城市内涝,二是雨水的收集利用。

显然,这里的“雨水”实际上就是气象上所说的降水。降水是水自然循环的重要环节,是地下、地表径流的唯一源泉,也是人类水资源的唯一来源。建设海绵城市,首要问题就是要摸清楚城市降水的底,在防治城市内涝和雨水收集利用上做文章。海绵城市依据的重要数据是城市水循环中自然降雨量的多少,这是涉及气象的核心问题。

2.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

在《海绵城市设计技术指南》中,有两个术语c气象关系十分密切,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设计降雨量。

作为海绵城市的设计和考核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而设计降雨量是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3],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来表示。

2.3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是针对城市内涝现状提出来的。城市内涝是指在城市区域遭遇暴雨或短时强降水天气后发生的气象衍生灾害。当城市地区降水量过多,超过其排水能力时,往往形成低洼地段积水,当积水过深、范围过大,影响到城市交通、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时即形成内涝气象灾害。

根治内涝的关键是要保护和恢复城市内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等具有集水涵养功能的自然“海绵体”,通过科学规划,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打造人工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等人工“海绵体”,就地蓄留和消化雨洪,提高城市防御内涝的能力。

2.4暴雨强度公式

城市内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暴雨造成的。城市排水系统的工程预算和相关设施建设与其设计的流量,特别是暴雨形成的流量息息相关。一般说来,设计流量的合理计算依赖于所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的精准程度,其计算结果直接影响城市排水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暴雨强度公式是描述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重现期三者之间数学关系的经验公式,它依据水文气象频率分析的理论,基于已有的降雨记录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到的城市暴雨量、暴雨强度、降雨历时、时间空间的分布等,是科学表达城市降雨规律的一种方法[4]。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所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多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编制,受当时气象资料、观测站点及计算条件所限,准确性大大降低。近30年来,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的暴雨频率、暴雨强度和局地强降雨特征发生了变化,现行的暴雨强度公式已不能客观反映当地暴雨的实际情况,因此,有必要重新修订和编制适用性更强、精度更高的暴雨强度公式,以适应“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

2.5降水监测和内涝风险预警

降水监测是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的前提。由于城市各区域内地形地貌不同,遭遇强降水时,各处的内涝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开展易涝点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圈定易发洪涝及积涝点,划分高风险区域。要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实时雨量观测数据分析雨情,为内涝风险预警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要根据强降水的监测,及时强降雨临近预报和城市内涝风险预警信息。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深入,越来越多城市的气象部门在开发研究以城市内涝仿真模拟为基础的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系统。在城市遇到强降水时,可根据自动雨量站的逐时雨量、应用数值预报产品、雷达估测、预测降水产品等,结合城市河道、路面、地下管道等多种不同地理信息,模拟出城市积水深度,并实现城区分区预警,全面提升城市内涝灾害的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2.6城市干旱与缺水

城市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少雨干旱,此外,城市地面硬化面积的增加,使城市内能够涵养水源的绿地、湿地、河流、湖泊面积减少,破坏了自然水循环,加上地下水过度开发,城市水资源便会出现紧缺。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应顺应自然,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同时,应加强生态绿地等“海绵体”建设,涵养水资源。在干旱缺水时,可发挥“海绵体”的功效,让这些涵养和蓄存的水资源能够“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当然,在城市干旱缺水严重时,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选择合适时机,适时启动增雨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城市旱情和缺水问题。

2.7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外的一种气候现象。由于城市的工业、公共设施与居民等耗费大量燃料,使城市成为一个重要热源。无论从早上到日落以后,市区的气温都比周边地区高,相对于温度较低的农村,城市好像是一个“热岛”[5]。

减轻热岛效应的关键是改造城市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增加市区的水体容积,营造新的小气候。开展城市绿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调节空气温度、湿度是改善城市气候的途径之一。城市水体的热容量大,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升温值最小,表现出比其他下垫面的温度低;水面蒸发吸热,也可降低水体的温度[6],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热岛效应。

3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分析

3.1自然气候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市域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自南向北呈阶梯分布;境内有三大水系十条河流,江河湖水面348.4 km2,占总面积的4%,水资源极为丰富。池州市属暖湿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特征明显,雨量充沛,但是自然降雨的季节分布却极不均匀,根据池州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发现,池州市每年2~11月均有暴雨发生,其中5~8月为暴雨多发时段,暴雨日数占全年的78.9%。近50年的气象统计数据显示,池州市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556.1 mm,其中总暴雨1107 场次。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环境十分复杂,天气复杂多变,池州市降水年际变化大,春、夏季易涝、秋、冬季易旱,总的说来,旱、涝年份多于风调雨顺的年份。

3.2背景与现状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生B经济示范区,池州市拥有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称号,具有得天独厚的“海绵城市”架构,市区内绿化面积大,水体容积大,水域面积占中心城区面积的11.7%,湿地面积达11 km2,天然“海绵体”硕大丰满。然而,伴随城市在短期内的急剧扩张,快速的城镇化挤占河湖,城市建设侵占雨水通道和雨洪调蓄空间,河流行洪能力减弱;同时,由于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原有城市排水管网规划设计标准偏低,排水基础设施滞后,严重降低了城市调蓄水量的能力,在遇有强降水条件下,无法及时排除地面积水。加上城区受到长江洪水和上游山洪的双重威胁,一方面,下游城区段直接受长江水位顶托;另一方面,上游山洪未得到有效控制,涝情显得尤为严重,城区内不少易涝点往往不堪重负,积水成涝。

据池州防汛部门统计,近几十年来,池州主城区多次发生水灾,内涝严重时,中心城区易涝点高达200多个,主要积水区域有30多处,多表现为市政道路、居民小区积水,阻断城市交通,带来严重损失。由此可见,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要解决好城市的内涝问题。

3.3规划目标

为积极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现状,引导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及其他新建的建设项目实践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池州市在成功申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过程中,制定了《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水系及湿地规划》,根据规划,选取中心城区核心区域18.5 km2的范围,辅之点、线示范,先行先试。示范区覆盖池州市主要建成区(老城区)和典型新城区(天堂湖新区)。其中,老城区10.68 km2,占比57%;天堂湖新区为7.82 km2,占比42%。试点区域人口17.6万人。同时,专门编制了3年实施计划,计划建设水生态水安全系统等5 大类117 个项目。到2017年底,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2%,对应设计降雨量24.2 mm/d,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3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基本建成现代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和海绵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

此外,池州市天然拥有丰富的水系,城市内河管道复杂,平天湖、天堂湖、月亮湖和秋浦河、白洋河、清溪河所构成的“三湖三河”六块“大海绵”,为池州市打造“海绵城市”提供了充足的自然优势,方便在降雨的时候充分将雨水留住。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科学规划,优质施工,可以为雨洪创造足够的蓄洪空间并进行资源化利用,充分发挥自然海绵体系功能,既能在多雨时避免洪涝,又能在干旱时缓解缺水,真正构建名副其实的“海绵城市”。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4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气象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气象的作用,有如下思考。

第2篇

关键词:时政资源;思想品德;九年级复习课;有效整合

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将时政资源和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有效整合,以此提升复习课教学的实效性。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出发,利用时事新闻设计新课导入环节,借助时事新闻热点设计问题教学情境,不断开发时政资源,延伸教学内容,通过复习教学反思与总结,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时政资源与思想品德课整合的意义

新课标背景下,提出了“教材不再只是简单传授知识内容,也不再是为学生提供记忆知识的仓库,而是提供教学使用的材料,让教师与学生成为材料的主人,同时,创造新材料、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简单、机械教学观念,开发创造教学活动过程……”的理念,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敢于探索,灵活运用新的教学资源,通过采用多媒体等资源方式,将时政资源自身动态开发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材知识点的说服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党与国家工作重点、宣传重点和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时政资源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中的有效实践

1.利用时事新闻设计导课环节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必须要适当导入新课环节,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开始上课的十几分钟教学效果是最佳的,能够为新课导入做好铺垫。教师借助时事新闻本身具有的新奇性、时代性和鲜活性等特点,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此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文化”这一专题内容的复习过程中,导课环节先将全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由其中一个小组学生播报新闻:《鼓浪屿拿到“申遗入场券”,世遗大会2017年进行审议》;另外一组学生介绍自己心目中的这张“最美的名片”――鼓浪屿。其余学生认真观看,寻找内容的关键词。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小组播报新闻内容:厦门网2015年7月15日:经过7年的努力,鼓浪屿终于拿到了“申遗入场券”!2008年,厦门市正式启动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2年,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预备名单。今年5月11日,全国文化遗产专家就我国201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投票表决,鼓浪屿获第一名。第二小组介绍鼓浪屿: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四季如春。在小道上漫步,不时会听到悦耳的钢琴声,悠扬的小提琴,轻快的吉他声,动人优美的歌声。音乐,成为鼓浪屿特别绚丽的风景线……未来的鼓浪屿按照“文化社区+文化景区”的定位,将建设成高尚、优雅、精致的世界级文化创意名岛,成为“美丽厦门”的精华版。

而在问题设置方面,应仔细认真思考,找出本次教学的新闻眼,结合复习内容,思考鼓浪屿“打造世界级文创名岛”的意义。在这次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前夸夸其谈中华文化的观念,摒弃直接提问学生观看新闻之后的看法。通过学生较为熟悉,且比较感兴趣的时事新闻作为教学切入点,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认识世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理解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和谐共进的意义,指向明确,层层递进,潜移默化,防止学生回答问题没有深入研究,无法掌握教学的重点内容。

2.结合时事热点,引用问题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核心认为“知识不能单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认知主体的积极构建形成”,知识建构需要情境的支持,所以,将知识转变成创设问题情境,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导下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按照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适当插入与本次教学有关的时事新闻,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以此掌握教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例如,在“心理品质”这一专题内容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展示时事材料及问题:“同安一中17岁的黄雅萍获评2016年全国‘最美中学生’。她在9岁时,腿部被查出恶性肿瘤,当时的她经过一晚思想斗争,自己签字同意做截肢手术。现在,每天六点,她准时起床,穿戴好义肢,吃完饭,自己搭6:50的公交车上学,每当碰到老人时,她也会站起来给老人家让座。这位喜欢帮助别人的女孩还特别爱笑。”思考:黄雅萍“美”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向她学习?通过结合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时事素材与知识点整合,理解掌握了“学会自立、培养自强精神,与人为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点,达成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3.开发时政资源,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教材内容,又要高于教材内容,同时,还要来源于教材内容并突破教材内容,多元化开发时政新闻的课程资源,从而延伸教学内容,拓宽教学知识面。

例如,针对“科教兴国”这一专题内容的复习,可在时政资源中穿插屠呦呦通过挖掘我国传统中医药中的青蒿素进行创新研究,为世界医学作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同时结合我国互联网+相关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博学笃思,求知创新,以此进一步巩固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实施此战略的关键和意义等知识要点。针对“生态文明”这一专题内容的复习,时政资源可挖掘关于厦门和福州已入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海绵城市建设,巩固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新理念等知识要点,从而提高专题复习效果。

4.复习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时政资源和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有效整合,作为课程教学维持生机的源头活水,同时,也代表着时政资源教育的适应性,经过有效的整合以后,拓宽教学内容,以此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中,教师应利用时事新闻设计导课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设计的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时事热点,引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开发时政资源,延伸教学内容,拓宽教学知识面,提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玉梅.时政资源与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有效整合研究:以《灿烂的中华文化复习课》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