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学德育衔接

中小学德育衔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3 18:01: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学德育衔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小学德育衔接

第1篇

 

关键词:想象力 创造力 思维空间 生活体验 

一、“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内涵 

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是指根据我国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规则,在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这两个教学年级段上设立衔接点,将品德、语文、数学、英语这几个学科的教育作为研究的重点突破口,逐步实现全方位的研究。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将如何铺垫、衔接,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将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二、中小学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德育衔接:重在品德培养。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六个途径展开:一是抓晨会和周会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礼仪、安全、纪律、卫生教育,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苗头或偶发事项出现,教师及时加以教育。学校每周进行检查。二是抓思想品德或品德与生活课,师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互动,通过一个个蕴含深意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教育。三是抓各科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探索规律,探求知识,并把道德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四是抓少先队活动,学生在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特色中队、各种竞赛等活动中进行道德品质的洗礼,让自己拥有的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五是师生谈心,通过循循善诱的心理教育,让学生丢弃不良习气,走健康之路。六是与家长、社会的合作进行教育,通过《写给家长的一封信》,或家访,或参观访问等等,让庞大的家庭和社会力量与教师共同雕琢出无瑕的美玉来。 

(二)常规衔接:重在习惯养成。学校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是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培养多种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写字阅读等方面的内容。在平常的教育中,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小学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会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写字端正清楚等方面的习惯。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阅读、记笔记的习惯。教师要在每堂课、每个活动过程中适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学科衔接:重在基础技能。必须进行下列四项训练:(1)听的训练。课上听录音,跟录音读是必须做到的,而且要听一句,跟读一句。学生放平书本,用右手食指指着所听所读的内容,做到专心听、认真看。在各种感觉器官配合下,培养学生听力。课后学生用配套的磁带自己听,也要遵守这一规则。(2)读的训练。要想掌握好一门学科,认真读记是必要的,还可开展各种竞争性读书游戏,让学生熟读成诵。(3)说的训练。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必须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正确读准并将所学语言运用到生活中。(3)写的训练。学生从拼音字母开始接。因此,字母正确的书写是关键。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作业,培养学生认真、清楚、整洁的书写汉字的习惯。

三、中小学衔接教育要注意的环节 

(一)在学生学习上要注重加强三个方面的衔接 

1.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读书。 

2.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

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中学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二)在教师教学上要强化三个方面的衔接 

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努力做到“四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各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石川勤.教育与学的艺术[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施良方.课程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英]赫伯o里德,吕延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

小学到中学体育教学的过渡是体育教学的关键问题,为了让学生进入中学后保持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促进教学成果的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变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还存在许多差异,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能有效衔接。因此,相关教育部门的工作者需要针对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合理的途径来完成体育教学衔接工作。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依据,缺少合理的教学思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将偏离素质教育的标准。由于中教学体育教学工作者缺乏正确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安排等各方面都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1]。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虽然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但却没有按阶段拟定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更像是课外活动。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把体育课时当作休闲时间,在思想上就没有衔接好中小学体育教学。

2.教学内容不合理

教学内容的变化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十分明显,针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教学内容也会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也会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应该由易到难,逐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而中小学体育教师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系统性,所指定的教学内容不切实际,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不符。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变化较小,而中学体育教学初期内容的难度就比较高,以至于学生进入中学以后难以适应,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因此而变低。

3.课堂纪律差别大

小学体育教学较为放松,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养成了散漫的习惯。而中学体育教学一般都会有热身运动、健身操、列队等必要流程,小学体育课上养成的习惯会让学生难以适应中学体育教学的课堂纪律。学生在不适或反感的时候,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纪律的差异增加了教学衔接的困难。

4.教学方法效果低

体育教学有其独特之处,体育课堂一般都设在户外,比其他学科更具实践性和示范性。但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完成教学内容后就能自由活动,所学的规范动作较少。在长时间的被动学习之下,小学生对体育教学形成了固定思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需要让学生掌握许多体育知识和动作规范,为赶进度而忽视了教学的效果。中学生因在体育课上缺少自由的时间,加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其逐渐丧失了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相关策略

1.强化教学思想

为衔接好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要先对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改善,强化教学的目的性。作为体育基础教学,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应当是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适应以后强度逐渐增加的体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后期,要适当增加中学体育教学的要求,便于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加连贯。中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按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之外,也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强身健体的作用,并不能为完成教学而教学,要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目的。

2.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重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容易对接,是学校和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学内容的制定除了要以教育部的教学大纲为依据,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相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可接受的运动强度,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衔接的时间段内,要增加小学末期的运动强度,减少中学初期的运动强度,让学生更容易适应其中的变化。

3.明确课堂纪律

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需要一定的时间,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需要从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小学体育教学要随着课程的进展提出更多的课堂要求,让学生逐渐适应纪律型的课堂,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中学体育教师要在入学的前段时间要向学生介绍体育课程的计划,明确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纪律,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既定的纪律之上,教师应当适度放松,以免学生消极应付体育教学。

4.创新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是体育教学过渡到中学阶段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对许多新事物都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若发现中学体育教学枯燥无味,势必会降低体育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讲解,增加体育竞赛,组织校外体育活动等方法都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先要改变教学思想,形成整体教学的意识。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效果。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保持体育教学的连贯性,能够为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4).

[2].袁耿,刘抗英,杨杨.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J].才智.2014.(06).

第3篇

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15-01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1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1 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2.2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某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3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3.1 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3.2 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第4篇

关键词:小学与初中英语 教学衔接 思考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学者、专家及一线教师都进行了探讨和专题研究。江苏省溧阳市曾经为了加强中小学教学交流。组织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到中学任教七年级,所有班级都是随机编排的平衡班。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小学英语教师任教的班级平均分超过中学英语教师任教的班级12分之多,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与此相反,中学教师任教的班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一般,并呈下降趋势。何锋(2008)指出中小学衔接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分化。小学与中学的衔接不仅包括教师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衔接,还包括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衔接、学习兴趣的衔接和师生感情的沟通、考试评价的衔接等诸多方面(戴军熔,2009)。新的一学期笔者教七年级新生,于是在实践中思考并探索如何更好地衔接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

1、上好开学第一课。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很多教师习惯于第一课不讲新课,重点讲解和强调一些上课、记笔记、作业等方面的要求。对此我持不同的看法。第一课应是师生感情交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佳时机,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不要吝啬鼓励的话语和眼神,要努力形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佳的状态进入七年级的学习。从第一课起教师要通过一系列趣味性活动,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喜欢英语、喜欢上英语课:在第一课教师初步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实际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下一课的教学起点。如果花整堂课严肃而生硬地提一些要求,会影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影响教学效果。

2、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要做好中小学衔接,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础和实际水平,据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起点、教学内容、课堂容量和节奏。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循序渐进,设计符合学生水平的课堂活动,避免重复小学的内容造成学生的反感和厌学,避免衔接脱节或过度拔高造成的人为的学习障碍。

开学后不久,笔者所在的教研组活动,听了两节随堂课,授课内容是7A Unit 2 Vo-cabulary:谈论学校活动,根据图画在横线上填上动词“listen to,make,lolav,read,watch,write”一位很有经验的教师帮助学生归纳了这六个动词的相关短语,逐一写在黑板上。学生抄在书上的空白处,课堂气氛沉闷:另一位年轻老师以抢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了表示活动的相关短语,并围绕这些短语师生、生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两节课的差别根源在于对学生的了解。近几年本市加强小学英语教学,今年的新生英语基础、词汇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与三年前笔者接的七年级明显不同,备课当然不能和三年前一样。第一位老师课前没有了解学生情况,课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呈现讲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短语,学生当然不感兴趣。所以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至关重要。七年级的教师最好抽出一定时间浏览小学五、六年级教材,熟悉学生学过的单词、短语、句子等,避免课堂中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针对(译林版)牛津初中已有教材容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小学已学知识,降低新学知识难度,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更多精彩的语言输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3、运用简洁易懂的课堂用语

因七年级新生来自不同的小学,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起始阶段要尽量使用学生能理解的课堂用语。笔者开学前仔细阅读了小学英语课本,找出课本中出现的日常用语,如:“Shall we start our lessons now?/Whowould like to read the new words?/What doesit mean?”等等。教师应该尽量使用简洁易懂的短句如:“Have a try”,“Read after me”,“Together”等。教师可以借助于体态语,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话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使用汉语来解释。如牛津英语教材中的语法讲解部分和题目要求都是用英语编写的,如7A Unit 1 Grammar部分“We can use oersonal pronounsto replace nouns for loeople/things,Then wedo not need to repeat the nouns,We use thesubject form when the noun we are replacingis the subiect(我们可以使用人称代词来代替人或事物。然后我们就不需要重复这些名词。当代替的名词作主语时,我们使用主格1”。如果教师只是读一下就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练习,不少学生尤其是中下游学生可能会感到无法理解,学习起来很困难,长期下去,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加快形成学生中的两级分化现象。因此七年级起始阶段,教师不要绝对不用汉语,可借助少量的汉语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和教师的课堂用语,以免人为造成学生无法理解引起的学习障碍。

4、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七年级新生来自不同学校,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参于到课堂中。如开学第一课,笔者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设计简单的问题“What’s in the box?What’s thename of the dogs?”学生可以在对话中直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尖子生,笔者选择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Do you think Ed-die and Hobo can be good friends?Why orwhv not?/If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others,what should you do?”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需要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师也可以在布置作业时采用“分层作业”的形式,不同基础的学生选做不同的作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跳一跳摘到桃

子”的成功的快乐。

5、多方面多措施,减缓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感

5.1 积极评价,话语激励,增强学习信心。因为来到一个新的班集体,很多七年级新生不敢举手发言。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害羞、怯场的心理,鼓励他们勇于开口。要避免使用批评、训斥、指责的语气。学生的错误只要不影响交际,在起始阶段一般不要纠正,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游戏竞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恰当地使用游戏与竞赛,能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猜谜、问题抢答、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思考,玩中提升能力。比如在Unit 1,中心任务就是自我介绍和人物介绍,可以开展“Guess who he/she is:由一个学生描述班上的某个学生或老师,其他学生猜是谁;又如在Unit 3 Vo-cabulary部分,教师可以进行“智力快车”的竞赛:教师描述节日,学生猜。经常进行这样的游戏竞赛活动,能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投入课堂,融入课堂。

5.3 小组活动。采用同伴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消除焦虑感和紧张感。教师可以开展对话、角色扮演、复述、讨论、采访等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更多更精彩的语言输出,促进课堂互动。七年级的教材语言点很多,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记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不好。把语言点编成对话或剧本,在对话中操练,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5.4 多媒体直观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彩色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单词、短语和课文的含义。为了更好地衔接小学和初中的英语教学,教师可以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通过直观的手段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这既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更愉悦。如阅读判断正误,我们习惯于使用T和F来表示正误。制作课件时如果改用笑脸和哭脸,会更加活泼可爱,更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经常在课前和课结束时播放英语歌曲和视频,如第一课使用的视频The Annoying Orange,如一些学生喜爱的英文歌曲“God is a girl/The dayyou went away”等等,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增强学生语感;又如7A Unit 3 Halloween中,学生对于西方的节目“万圣节”几乎是一无所知。笔者通过一段电影剪辑,展示了西方人庆祝万圣节的真实场面。通过多媒体创建真实的情境,能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6、培养学习习惯,渗透学习策略

笔者发现七年级新生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和合理的学习策略,读书“唱腔”、“背书腔”、尾音很重;缺乏连读、爆破、弱化等语音知识;不会以意群为基本单位来朗读和表达;所以,笔者首先从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入手,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借助英汉词典自学、课后及时归纳复习、整理错题、课堂积极思维踊跃发言等。笔者还注意适当渗透一些词汇、阅读、听力、写作等方面的学习策略。如:7A Unit 1学习单词“player”的时候,笔者以幻灯片列出了常见的一些动词加er改名词的用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记忆。又如:在学习单词“helpful”的时候,我帮助学生复习了care-careful。use-useful。wonder-wonderful,并让学生猜测“hopeful”,“colorful”的中文意思。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构词方法。

7、改进考试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学习兴趣;教学方式

中小学英语作为英语学科体系的基础,对于学生日后英语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英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相互脱节、各自为营的现象,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进步与提升,不利于其英语水平的长远发展。笔者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多年,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这一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难衔接的原因

1.中小学英语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与领悟能力往往发展得并不是特别完善。为了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实际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小学英语课程多以简单而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方式展开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促

使学生在浓厚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学习基础的英语词汇以及语法知识等具体知识点。

相较于小学英语,初中英语内容不但明显增多,而且其难度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初中英语教师更倾向于将教材上的大量知识点以粗暴、强硬、直接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如此一来就大大制约了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使其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学习负担。

教学方式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使得刚升入中学的学生难以适应,不免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而这些都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中小学英语在教学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小学英语整体教学要求在于充分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促使其通过系统、专业地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以游戏、表演、观看英语视频等形式为主,力求实现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英语水平逐渐提高的教学目的。

与小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形成强烈的对比,初中学生往往面临着沉重的升学压力以及学习负担。教师出于保证学生中考分数的目的,在进行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偏重于照搬教材,以死板、单调的方式将具体的英语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强塞给学生。

教学方式上的明显差异同样使得众多学生无法更好地适应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这也是中小学英语没有办法更好地进行衔接的重要原因之一。

既然中小学英语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着如此突出的问题,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又当采取何种措施积极应对呢?我个人认为,要想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必要措施

1.关注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上的有效衔接

由于学习阶段的不同,初中英语与小学英语在内容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好地展开英语教学活动,必须从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入手,既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与初中英语教材,又要明确小学英语以及中学英语教材中所包含的众多知识点。如此,教师自身才能真正做到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的融会贯通,并准确找到两个阶段英语教学的最佳衔接点。这样一来,实现中小学英语知识点的自然过渡与有效衔接自然不在话下。

2.注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的有效衔接

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很容易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以及探究兴趣;初中英语的知识点多且难,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说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更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学生只有充分体验到初中英语的趣味性,他们才会真正将自身融入英语学习的活动当中。此时对于他们而言,英语学习不再是一种沉重的压力与负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与享受。

3.注重中小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有效衔接

小学阶段更强调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开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活动。我个人认为,教师的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符合他们的实际认知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可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多采用“注入式”“灌输式”等畸形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使得初一学生无法更好地适应,不但学习兴趣大减、学习效率更是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摒弃以往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生动有趣的策略展开英语教学活动,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寓教于乐、促进初中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与进步。

实现中小学英语的有效衔接并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英语教育工作者仔细探究、认真思考,并将总结出来的经验灵活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由小学英语学习模式向初中英语学习模式的顺利过渡与转变,从而为其日后英语水平的更好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第6篇

1、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大多数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初小衔接的“过渡期”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其心理、生理上都在逐步发展。小学以直观现象为主要思维特点,正在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过渡,中学生要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意义识记为主。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形象、直观的思维为主,慢慢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逐渐增长。他们喜欢参与活动,但对老师有较大程度的依赖性,对教师的信任度比较大。然而很多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思维方面的差异,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致很多小学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初中之后成绩却不好了。

2、中小学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六年级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进入初中后,则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但学生往往还是习惯运用算术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5倍小7的数是8,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为(8+7)÷5,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

3、中小学教学方式、策略上存在差异,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需时间“消化”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二、提高中小学数学衔接实效性的对策

1、针对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的问题,教师应在新生入学的前段时期要抱着包容的态度,让学生充分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心理准备例如学校去开展一些有关的讲座,消除新生对新的学习挑战的恐惧。或者可以邀请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和新生一起进行座谈会,学习一些过渡期的经验、学习经验。教师在面对新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心理调节的时候要适当引导,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带着包容的心态给新生充分的过渡时间。

2、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的问题,应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还应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第7篇

【关键词】 中小学 英语教学 衔接教学

1. 初一学生的现状

现在的初一学生,由于教师、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原因导致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小学阶段的英语输入量还是蛮大的,对于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而言,初一上册单词基本都已经掌握,甚至连一些生僻单词也会写,再从基础学起,显然使得部分优秀生感觉是在重复小学的课程。而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要迎头赶上却难比登天,所以导致部分基础薄弱生一进初中就失去学习信心而放弃了英语的学习。那么中小学英语到底存在哪些差异?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去接触了几个小学生,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试图了解一些他们小学里英语学习的状况,同时笔者也对于小学英语教材作一些研讨,对于中小学英语的衔接教学有了几点思考。

2. 中小学英语教学上的差异

2.1学习要求的差异

小学英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逐步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并着重培养学生敢于动口,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但初中英语的学习目标是: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英语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注意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的结果有密切关系。学习的要求从小学要求的听说为主转化成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也就是从语言积累转化成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

2.2教学方式的差异

小学阶段教师充分注意到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较多的体态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也就格外的高。而初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大孩子,上课时大多神情严肃,一本正经。其实,刚进初中的孩子身上还有许多小学生的习性,他们对于枯燥的知识点的讲解、语法的操练和反反复复的阅读训练感觉到了极大的不适应。难怪一些初一学生,一进入初中就感觉英语难,即使英语较好的学生也感觉到了不适应。

2.3语法教学的差异

小学教师教授语法是“隐形教学”。而进了初中以后,中学教师对于语法的教学和小学教师是不一样的,中学教师采取的是 “显性教学” 初一教师往往忽视初一新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直接的、机械的语法教学,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法灌输,以求立竿见影,提高成绩。这样的方法往往使得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

基于上述的各种区别,目前中小学英语存在各自为正的现象,教学出现脱节或重复的现象。因此,如何在初一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解决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刻不容缓。

3.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几个方面

3.1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小学英语教材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及独立思维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初中英语教材突出了“任务型”教学原则,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教材容量大,覆盖面广,为英语学习提供了较大的输入量。语法教学的编排成体系,体现了语法教学的系统性。

3.2教学方式的衔接

到了初中后,由于中考的压力,初中教师更多的是讲解语法,游戏。唱歌等方式已不再存在,英语课堂变得越来越枯燥,学生的学习激情急剧下降。语言基本功扎实了,但学习激情没了,因此初一教师要尽量承袭小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增加一些活动来活化课堂。相反,小学高年级教师则可适当增加一些语法现象的归纳,使学生进入中学后尽快适应中学的英语教学。

3.3师生情感的衔接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初中学生个性强,叛逆心理重,教师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自尊心。教师要做个有心人,与学生多交流,用真心去感化他们。有调查显示,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也通常比较喜欢该教师所教的科目。因此,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确立彼此信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激发学习兴趣是成功的关键。

3.4学习方法、习惯的衔接

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时书写不规范、作业粗心马虎、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用汉语代替英语的情况比较多。英语教师应保留部分好的小学英语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课前预习、课上做笔记、课后复习的习惯。要养成积极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

3.5教师自身要有衔接意识

初一教师应该重视与小学教师的交流,多听小学教师的英语课,多研究小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通过听课,在对方的课堂上感觉彼此教学方式的差异,取长补短,使得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更加自然和有效。

[1] 朱永新. 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6).

第8篇

一、从教学目标上进行衔接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提升的重点。只有教学目标一致,才能保证学生在中小学过渡的过程中更平稳地适应教学环境的改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小学学生升入初中是一个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说既具有小学生的幼稚又表现出中学生的成熟,他们同时具备贪玩和好学的双重状态,所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愿望、身体素质,等等。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为了保证学生能快速平稳地过渡到中学体育学习中去,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学就要在保证教学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把学生当做中学生一样对待。小学教师在体育课程设计的时候,要以中学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教学方法为参考改进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中小学过渡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入体育学习中,进而保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为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

从教学内容上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可以让孩子更早地学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在进入中学后与中学的体育学习内容容易对接,保证了学生可以继续做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并对这个运动不断巩固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并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这给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师可以弹性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项目教学,开设第二课堂等等。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进行特色教育。比如开设舞蹈教学、球类教学、武术教学、啦啦舞教学、健美舞教学等等,要注意和中学体育内容的衔接,保证学生在小学学习的体育活动可以在中学中继续练习巩固,不至于严重脱节,这就可以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中学得到延续和发展。

三、从教学模式上进行衔接

体育教学是一项以实践为主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学生小学升入初中有着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给学生灌输体育知识。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小学体育学习中,以体育知识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活动并不是很多,而进入中学后,体育教学会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身体运动能力,小学高年级老师在教授体育的时候,不仅要进行教学目标的改革,还要参考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自己的教学模式摸索。在教学过程中,把运动技巧的讲解练习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互相穿插,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的好处。教学模式的摸索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理论教学和运动技巧的结合是体育教学的理想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这样的效果又难以轻松达到,所以在教学模式的摸索过程中,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师可以参考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学校的教学政策进行教学模式的摸索。在摸索实践创新改革的循环下,最终形成一套符合当地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情的教学模式。

四、从教学评价上进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