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4 11:52: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际贸易的实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知识产品国际贸易中的风险
知识产品为人类的思想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将各地区有效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促进知识跨国流动的源动力,可以说,知识产品驱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在知识产品日益多元发展的今天,了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并规避风险,部署经济战略,已成为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1.货币汇率的风险。国际贸易是一种各国经济往来的体现,但在国际贸易中因各国的汇率存在差异,使得汇率的波动对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造成风险。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态不同,使得货币的贬值、升值情况也存在差异,致使商品价格的波动,增加了跨国贸易的经营难度。
2.国家政策的风险。在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因很多国家对知识的引入都有较理性的考虑,知识传入较谨慎,造成了各国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知识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如:在一些国家的知识产品引入中,会对知识产品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人文类、宗教类的内容审查。由于国家政策和文化的不同,使得自由贸易的相关政策、知识产品的引入内容也有所差异。
3.货款信贷的风险。知识产品的输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开国际市场,拓宽知识产品的贸易空间,而由于国际贸易的资金投入额较大,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资金借贷现象。贷款具有明确的还款日期,对贷款企业的信用额度有所限制,而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需要一定时期的经营才能得以营取销售利润,这就增加了外贸公司的还款压力,并使其出现一定的信贷危机,对外贸公司的长远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4.价格波动的风险。商品的需求,对商品的价格波动有较大的影响。知识产品在跨地域流动中,极有可能不受当地的认可、喜爱,特别是影视作品、书刊读物等产品的价格,更是会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进而产生较大的价格波动,增加知识产品国家贸易的风险,使其经济效益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5.产品合同的风险。在国际贸易中,虽拟定了贸易合同,但合同因中外表述及实质条款的差异,容易导致一方毁约,而无法追回或难以追回资金的现象,或在产品贸易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不受合同保护,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风险。
二、知识产品国际贸易中规避风险的措施
(一)对知识产品国际市场加强考察
为了有效规避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外贸企业需要对国际市场加强考察,根据各国的需求偏好,进行国际贸易战略和国际贸易决策的制定。中国领土面积广阔,历史文化悠久,其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临近国家、东南亚国家、政策及文化相似的国家,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地经济较为发达,也容易接受中国文化和中国知识产品,而印度、缅甸、泰国等地,虽与中国临近,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国家因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存在一定的盈利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途中,也因便捷的全球通讯技术,扩大了哈萨克斯坦、尼泊尔等地缘国家的知识产品市场。所以在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要对相应的贸易国家进行市场的分析和调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进出口贸易战略,并对地缘国家的知识产品加强贸易,结合各国家的偏好和市场需求,将中国知识产品市场扩展到更多的地缘国家。
(二)对知识产品贸易国家加强政策分析
在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对贸易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等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对贸易国家的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才能掌握那个国家的政策动向,把握住该国的价值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产品贸易,利用适销对路的知识产品,拓宽国际市场,提高外贸企业的经济运营效率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对于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只有外贸公司对贸易国家的经济走向、经济政策调整等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得到可持续发展。如:在欧洲国家的知识产品贸易中,由于欧洲国家对信仰相悖的宗教有所抵触,且对人文科学、出版书刊的引进有所限制,因此在知识产品的输出中,外贸企业要尽量避免那些具有政治色彩、宗教色彩的产品,选择那些具有文化感染力、艺术表现力的作品,以免因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增加知识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
(三)对计价货币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
规避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可靠措施还包括选择正确的计价货币,有效避免贸易国家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由于国家货币市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近年来我国的外汇交易都是实行金融管制政策。近年来,社会各界积极倡导施行存款保险政策、外汇保险政策,但因货币汇率的波动不可准确预测,使得该提议不能得以实施。因此,在国际贸易中,要选择正确的计价货币,并在必要的时候实施银币计价,确定商品的价格,有效较少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基本框架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52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QIAO Hongxue
(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In this paper, comb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training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eaching system,then put forward ensuring measures in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basic frame; ensuring measure
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对于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必不可少,但实践教学体系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由此导致对掌握经贸知识和技巧、精通外语、了解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需求的人才层次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从业人员不但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在传授外贸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但要满足高职的教育教学,而且要根据国际贸易中的实际问题选择和重构教学内容,并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增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1.1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1.1.1 “高等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是中职教育的向上延伸的产物,从这个层面理解,其高等性不言而喻。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不应仅仅体现在与中职教育的简单比较之中,我们应该拓宽研究的视野,从更高的角度去解读高职教育的高等性。首先,从教育部有关的文件中看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高等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表明高职院校培养的的人才应该能够从事更为复杂的、技术性较高的工作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践教学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不仅要关注人才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处理更为复杂的技术性任务。其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看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高等性。高职院校除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外,还承担科学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提升和社会教育等责任。①高职院校的这些社会功能应该依靠实践教学的形式来完成,这就决定了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
1.1.2 “职业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隶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而非“专业教育”,对职业性的追求理应成为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原则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②高职教育更应该强调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知识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安排要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实践教学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对接,融入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实践教学场所要体现职场氛围。③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结合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建立在对两者分析的基础之上。
1.1.3 应用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主要强调技能的培养与职业技术的实用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综合性大学和中职教育有所区别。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应用为导向,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全方位培养。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了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④目前企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是具有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不能是简单的技能教育,也不能是基于学科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将专业技术应用与专业技术有机结合,必须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1.4 地域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类型。
因此,它的发展应该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增长速度相适应,在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等方面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基本保障,是其快速发展的前提。⑤由于高职院校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服务面向不同,依托的行业也不同,所以在实践教学安排应该有各自的特点,要体现地方产业结构特征,并适当超前。
1.2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1.2.1 综合性和仿真性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学生毕业时应该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良好的国际贸易实践操作技能和突出的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注重综合性与仿真性。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综合性要求将独立的实训项目按照外贸工作的操纵流程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归类整理,构建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完成综合性的实训项目,能够掌握外贸中多种岗位的技能,进而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为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实训项目要与实际的外贸工作岗位内容和要求相结合,使实训项目和实训场所具有仿真性。即模拟外贸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完成各个项目的操作。从而使学生在完成技能训练的同时体验真实的职场感受,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融入职场。
1.2.2 软技能培养和硬技能训练并重
外贸相关的工作岗位较一般的工作岗位更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毕业生既要具备丰富的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要遵守外贸行业的职业道德,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软技能的培养和硬技能的训练并重。高职院校学生的硬技能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需具备的知识与技术,是一种显性的素质与能力;软技能主要是指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包括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最基本的职业核心能力。⑥因此,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不但包括硬技能的训练目标,还要融入对学生软技能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职业素质、文化与心理素质等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2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体系必须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的活动规律,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际教学工作,针对该专业的教学特点、学生特点和学生的活动规律,围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突出外贸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阶段+模块+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三阶段(通识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综合教育阶段)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按照其教育教学规律,可通过通识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和综合教育阶段三个阶段来实现。
(1)通识教育是基础。通识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技能,即适应社会的技能。在这一阶段应重视基础教育,加强对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主要通过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程(如实用英语、办公软件应用、财经写作等课程)和课外活动来实现,并将课程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贯穿始终,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以学生入学后第二、三学期培养为主。
(2)专业教育是核心。专业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技能,即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要求掌握的通用技能。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掌握专业范围内的通用技能既可以为学生学习特定职业岗位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为学生毕业工作后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技能;还可以为学生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和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奠定基础。⑦主要通过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来实现,同时也贯穿于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以第二、三、四学期培养为主。
(3)综合教育是特质。综合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岗位方向技能,即能胜任外贸岗位的职业能力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技能。在这一阶段掌握外贸相关的工作岗位所对应的职业技能可以使学生毕业工作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增强学生运用职业基础技能和专业通用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毕业即能上岗奠定基础。主要通过专业方向选修课和岗位技能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完成,以第五、六学期培养为主。
2.2 三模块(专门化模块、综合实训模块、素质拓展模块)
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构建课程模块要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自身特点出发,整合专业课程和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活动,构建专门化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专门化模块主要是根据外贸工作岗位群的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不同岗位的需求设置专门化的实践教学模块,并通过课程单项实训的形式完成。具体可以分为外贸业务工作模块、外贸单证工作模块、外贸跟单模块、国际货代工作模块等。学生只有完成相应的专业化模块的学习,接受了岗位技能培训和训练,才能掌握某个岗位的专项能力。每个模块都以培养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达到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水平。
综合实训模块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接单能力实训、制单能力实训、跟单能力实训、报关报检能力实训、物流信息系统实训、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能胜任外贸相关的工作岗位的各项工作,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素质拓展模块主要包括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调研和各项课外活动。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竞赛、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实验项目、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市场调研、科技调研、社团活动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通过社会调研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3 六平台(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2.3.1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是实施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首要场所,即学生通过实训、实验和课堂模拟实习等多种形式理解、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课外的各项教学活动是对课内教学活动的有益的补充,是对课内实践教学的巩固和提高。课外的各项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实践思维和视野,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很大作用。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质上是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2 专业内与专业外相结合
高职教育不能只对学生进行一般操作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实践知识、实践理性、实践策略和实践智慧的综合培养。实践知识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实践理性是解决做的方向问题;实践策略是解决怎么做得更好的问题;实践智慧是解决面对复杂的、新的事情,怎么创造性地去做的问题。⑧因此,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专业实践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将其运用到经济、管理等更广泛的领域中的能力,从而促进实践理性、实践策略和实践智慧的生成,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是单一化的,而是综合性的兼容专业、管理、人文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内与专业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将有利于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2.3.3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校内与校外都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一些软件或硬件模拟实际的工作环节或过程,使学生及时消化课堂中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置身于外贸相关工作岗位的真实的操作环境中,让学生对具体工作岗位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对具体的岗位工作内容及任务有切身的体会,对知识和各项外贸操作技能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并且能够实际运用。因此,校外实践教学是对校内实践教学的有力的补充,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训教学对于高素质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都必不可少,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将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打造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3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确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观。目前高素质应用型外贸人才在就业中最受企业欢迎,最具有竞争能力。为此,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外贸人才为目标。高素质的应用型的外贸人才,既要有熟练的外贸操作技能,又要具有一定层次的理论水平。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从重视理论教育向应用型教育转变,即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确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观。
(2)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应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本着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原则,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优化和整合原来分散的、各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体现职业性、具有开放性的各专业可以共享的综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管理和运行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跨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是在一个仿真的经济环境中,通过教学软件的帮助,让学生完成多专业对应岗位的实训项目,让学生体验不同专业、不同工作岗位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考虑专业的相关性,可以把国际贸易实务、会计、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专业实训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以企业业务为主线,将与业务相关的各服务机构,如银行、税务等机构有机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企业货物、信息、资金的流动过程,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框架,树立宏观管理思维和锻炼团队习作管理能力。
(4)构建跨专业、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教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建设一个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依托综合性的实训项目,教学团队建设要打破专业界限,引进行业企业的专家,建设跨专业、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此,一方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任教师到不同类型的企业实习锻炼,丰富教师的实战经验,为其授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校邀请企业员工与学校的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战训练。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由专任教师负责,学生的实战操作指导则主要由企业员工来完成。同时,企业员工还需负责企业业务联系,为学生的实战训练提供案例资源。
本文系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编号:JG3201317)研究成果
注释
① 申培轩.论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1-5.
② 陈玉玲,李玉贵.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J].职教论坛, 2007(1):19-22.
③ 蒋丽君.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3(2):103-106.
④ 黄大乾,曹广祥.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58-61.
⑤ 谢勇旗,李名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及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4):40-44.
⑥ 梁丽华.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内涵及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72-73.
关键词 PBL SPOC 混合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建构富有职业教育特色,能有效培养学生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式是本课程改革长期以来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结合学习美国经验与做法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PBL教学法是通过让学生面对一个与实际相关而结构不良(ill-structured)的问题,把学生置于问题解决者的地位,训练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断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体系。然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授课内容多,涉及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老师们为了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讲完知识点,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于是采用PBL教学法进行课堂活动的时间常常被过度挤压,而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且无法消化授课过程中的知识。对此,将SPOC 和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PBL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启示。SPOC即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按照字面意义理解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针对高校大学生而实施的一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在校园内利用课程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在线学习并提供在线评价等功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这个概念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mando Fox教授最早使用的,他提出SPOC的基本流程是,课前,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平台,把教学视频、电子教案、习题等学习资源在线推送给学生让其自主学习,通过在线评价等功能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师生和同学间可以在线互动;在课堂内,教师不再组织学生学习课程相关的概念知识,而是以小组形式就疑难问题M行讨论、汇报,从而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SPOC的实质是营造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结合的混合教学环境,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把课堂中要学的知识翻转到课前,使教师在课堂中不再需要专注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可以集中精力尝试个性化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
1基于 PBL和SPOC的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范式
第一阶段,识别和定义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指的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包括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它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习什么”的问题,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因此首先是要通过对本课程的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以明确课程的学习内容。此次调研从“学生需求”和“行业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学生需求”方面是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各种需求。“行业需求”是真实外贸工作环境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找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将来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国际贸易职业技能之间的差距,明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并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准备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阶段,制定教学方案。根据PBL和SPOC 的教学模式的特点,组织课题组教师和课程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并制定与实际工作过程联系紧密的、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方案。课程教学分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个主要环节。线上教学是对课程内容的知识点碎片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课前,教师定期推送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前在线完成学习任务。平台上的学习统计功能能够统计出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行为轨迹、作业分数、观看学习资源情况、参与讨论次数等,更好地帮助教师控制学习进度,监控学习结果。教师会在课堂教学前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根据线上具体学习情况组织线下课堂活动。线下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中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总结、评价并及时反馈教学活动完成情况。
第三阶段,开发教学内容。根据对课程的“学习需求”和“行业需求”,课程组成员将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相匹配,确定了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开发了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素材。在学习素材中运用了多模态组合,包括教学视频、音频、PPT、动画、电子教材、任务单、作业等。这些学习素材可以是课程组教师亲自制作的,也可以是来自网络的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学资源,如中国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源等。教学视频作为学习素材的核心,无论是选取自网络的优秀教学视频,还是课程组老师亲自制作的优秀教学视频,均应考虑视频的视觉效果、重难点突出等问题,要特别注意视频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同时可以在视频中加入解说的内容。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知识点体系和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对这些学习素材进行碎片化后的整合,最大极度地体现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线上学习的效率,也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管理。
第四阶段,执行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过程。根据基于PBL和SPOC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将课程的教学实施分为“解决问题前”、“解决问题中”和“解决问题后”三个阶段。基于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如图1。“解决问题前”阶段:此阶段被翻转到课前在线上进行,课前在线提供的学习素材包括电子教材、教学视频、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表单形式的指导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方案。学习任务单的内容要清晰明确,以问题设计为核心,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并从中培养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思维和能力。电子教材+教学视频+任务单的学习素材组合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确立任务的目标、形成学习意愿。“解决问题中”阶段:首先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置于与国际贸易实践相关而结构不良(ill-structured)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难易不同层次,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反馈情况确定相应的问题。其次,分析问题,自主探究。是引导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进程、完成学习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要选出小组长,组长需要制订小组学习计划、组织讨论,以更好地训练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促其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发言,小组内成员间不断相互探讨,最终得出合理的方案。同时,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每位同学的表现与反应,适时给与有困难学生的指导,使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最后,解决问题,成果交流。在学生进行完独立探究或团队合作学习之后,学生接下来需要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成果交流,通过PPT汇报、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学习成果进行呈现,让老师和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互相讨论与评价。“解决问题后”阶段:它是反思阶段,即对基于 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进行反馈评价。教师应对学生基于PBL和SPOC教学模式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指导学生重点巩固知识的难点。评价者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老师要对结果进行小结,给出学生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老师不仅要评价学生个人的总体学习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各个团队的学习情况;而作为学生,不仅要对自身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还要对课堂授课方式和适应程度给予评价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把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和终结性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来完成整个评价过程;最后,教师得出对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分析结果。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总结得出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在下一轮的课程教学设计中进行修改。
2基于 PBL和SPOC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可能存在挑战
2.1对教师的多方面挑战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换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长期的传统教学使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理念和自身定位的转变,将直接影响基于PBL和SPOC教学模式开展的成效。其次对教师备课提出新的挑战。以前教师都是准备好教学材料在课堂讲授,照本宣科,而现在需要为学生设计具有实践意义且又能启发学生学习的问题,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疑问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提前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问,对教师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对教师学习素材开发能力提出的挑战。在基于 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等材料进行新课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的好坏。教师需要把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碎片化,把握课程最核心的知识点,并以学习素材形式有序推送给学生。由于网络优质的学习资源的缺乏,课程组教师往往需要自己录制微课等教学视频,因此需要教师熟练地运用摄像、视频剪辑等信息处理技术,这对教师的信息处理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了教师工作负担。
2.2对学生提出的挑战
基于 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挑战。首先,学生课堂定位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自主学习的主导者。由于学生在之前传统教学中习惯了课堂听讲、课后做作业的学习模式,往往缺乏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旦打破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学习方式,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其次,基于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自律水平提出了挑战。本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按照既定的学习进度,完成教师推送的学习素材。他需要观看教学视频、PPT等学习材料,阅读接受在线测试,如果不能理解教学内容,可能需要重复观看教学视频或向教师提出疑问。这对于很多学生,其自律水平是欠缺的。在电脑前,学生更可能倾向于浏览更为轻松、娱乐的内容。而如果不预先自主学习,则无法参与到实际课堂,本教学模式也很难取得期望的成果。最后,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产生挑战。通过本模式的教学,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而发现的,这样容易使知识缺乏系统化,缺乏系统化的知识又容易是学生产生混乱的感觉,学生很难通过自己自学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些知识没有教师的详细讲述,学生很难通过自学发现,不利于课程知识的传授。
3结语
基于 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颠覆传统的全新教学模式,也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方向。它给《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带来了机遇,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对课前、课内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和指导。但同时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应用需要注意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也要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其不足之处,并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同时真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PBL和SPOC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范式探究》(项目编号:kg2015807);浙江省教科规划2017年度(高校)研究课题《基于“抛锚式翻转课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SCG265)。
作者简介:杭品厚,男,1980年11月生,浙江绍兴人,经济学硕士,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路丽娜.“翻转课堂”:传统课堂面临的挑战及变革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4(6):66-70.
[2] 沈志斌.“翻转课堂”模式下语文课程变革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27):18-19.
[3] 陈然,杨成.SPOC 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42-47.
关键词:模拟公司;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模拟教学法
“模拟公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模拟公司”教学法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的虚拟公司,这种虚拟公司是在封闭的经济体系内与其他模拟公司发生“业务”关系,除了货物和货币外,可以包含所有真实公司的所有商务活动,学生可在模拟公司的不同部门进行轮岗操作实习,经历公司全部运营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模拟公司教学法集中体现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先讲理论后实践的模式,采用“先实践再理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对岗位所需的知识、法律法规的认识,加强他们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了解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模拟公司”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突破了传统的纯讲授法模式,开展了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不能通过身如其境的商务情景进行训练,掌握实际职业能力,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难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效果。随着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提高,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能立即融入到公司的组织结构中,完全胜任岗位工作,笔者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认为模拟公司教学法是适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模式。
(一)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1 相关课程的开设。在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或同时,须开设市场营销、市场分析与预测、商务英语函电、网络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相关课程,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能够针对外贸商品作国际市场行情调研以及客户情况的调研,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以及营销策划,熟悉、掌握相关商务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可以利用互联网络进行资料搜索、利用计算机以及办公软件制作各种单证等。
2 教师的素质能力要求。要求教师必须赞成这种教学方案,掌握行为导向的实训原则,熟悉岗位技能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以及相应的企业商务实践工作经验。
3 软硬件的支持。设置计算机网络条件下模拟实验室,配备良好软、硬件设施,建立一套既有进出口贸易的单项操作又有综合技能训练的进出口业务的职场模拟平台,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内容
1 外贸模拟公司的筹建。教师在实施模拟公司教学时,根据外贸公司的工作内容,将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成立若干模拟外贸公司,并设立业务部、采购部、财务部、物流部等组织机构,由学生担任总经理和各部门成员,互相之间分工协作。模拟公司成立后,确定公司经营产品或服务范围,以组(公司)为单位开展外贸业务活动。教师要求各模拟小组撰写模拟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拟公司章程》以及公司组织结构图,建立岗位责任制。
2 外贸商务模拟。①模拟外贸公司交易前准备。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搜索国际市场上与模拟公司所经营的商品相关的购销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思考,撰写《外销商品调研报告》,完成《外贸业务经营方案》;在模拟公司教学中可以申请一个公共的电子邮箱或建立商业网站,以便于各模拟公司之间在网上商品信息,寻找贸易伙伴。⑦模拟外贸公司交易磋商、商务谈判与报价核算。模拟公司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通过email的方式进行交易磋商;组成模拟商业谈判阵容、划分谈判角色,按照一定的基本程序进行商务谈判;要求学生根据模拟公司经营的产品的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价格术语,计算采购成本、出口退税收入、国内费用、运输保险费用和银行费用,确定外销商品的最终成本、费用和利润,制作《出口商品报价核算表》。③模拟合同的签订。根据模拟公司商定的有关商品信息及运输保险、支付条件等内容,草拟合同文本。买卖双方就草拟的合同中条款进行洽谈、修改,直至双方达成一致,形成最终的购(销)合同文本(中英文各一式两份),双方代表签字并交换合同文本。
3 外贸流程模拟。根据外贸公司的操作流程,要求学生以模拟公司签订的合同为基础,按外贸作业流程进行仿真练习,内容包括的信用证的催证、审证和改证、外销商品的生产跟单,托运(货代)业务、投保业务、报检报关业务、收汇核销等等。根据所签订的合同和信用证的要求,制作外贸业务所需的各种单证如:商业发票、装箱单、质量证书、汇票、托运单、海运提单、装船通知书、报检单、报关单等。在流程模拟过程中,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小组扮演买方、卖方、银行、商检部门、船方、工厂等角色。通过外贸业务流程模拟,使学生体验外贸业务工作所需要的具体要求,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外贸专业技能。
(三)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评价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在模拟公司的创业动力和学习主动性,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应以考核应用能力为主,将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并把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应用能力的评判方式由平时记录考核、独立作业(书面论文质量)和集体成绩几部分组成,其中集体成绩是每当一个阶段学习完成后进行一个总结和反馈,可以由各模拟公司利用PPT的方式向由教师和外贸专家以及推选出的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组进行演示(Presentation),介绍在模拟公司的业务经营过程、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和体会,最后由评议组现场评议并提出整改意见。
(四)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实施效果
1 模拟公司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身入其境,不再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模拟公司所需的信息资源的搜索、营销方案的策划,进行外贸业务的操作实践,以用促学,从做中学,边用边学,学生们如身临其境,自主学习的动力很高。
2 学生通过仿真的模拟公司训练,对国际贸易运作流程有了全方位的认识,掌握了基本业务操作方法,对本课程的外延知识(外贸成本核算、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也有了进一步的融会贯通,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学习潜能,为适应未来的职业工作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学生在模拟公司的经营活动中明确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组织机构,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工作不顺时的受挫能力,即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学生进入真实的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高职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目的。
三、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的思考
1 在仿真的模拟公司商务环境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经营活动直接参与者或决策者,而教师则充当指导者或咨询顾问的作用,从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在模拟公司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穿插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其他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由学生扮演海关人员对模拟报关人员提供的报关单据进行审核,使学生除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的同时,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和任务,从而充分展现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一、知识产权及世贸组织对知识产权贸易的保护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知识产权所有人对其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财产权,知识产权所有人可以通过对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许可或转让而获得收益。目前,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最新统计,电影、音像、计算机、传媒等“版权产业”,其出口额占所有行业的第一位,近年来,美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年年出现顺差,超过了飞机和通讯设备的出口。知识产权贸易的发展,使各个国家都认识到一个国家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不单单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的多少,而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对知识成果的应用和保护程度。各国都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并力图阻止外来更强大的技术优势的冲击。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由于世界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执行力度并不相同,随着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差别就成为国际经济关系紧张的一个根源。在多边贸易框架下,寻求协调统一的国际承认的知识产权贸易规则,以更规范、更具可预见性地解决有关争端成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谈判的内容。1986年~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将知识产权列入了贸易谈判的议题,世贸组织把知识产权贸易作为三大支柱之一,被认为是对关贸总协定的重大突破。
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明确了知识产权的类型为: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未披露的信息、包括贸易秘密等,协定包含5个基本内容:
怎样适用多边贸易体系基本原则和其他国际知识产权协定;怎样恰当地保护知识产权;成员方应怎样在其境内恰当地执行那些权力;怎样解决世贸组织成员间关于知识产权的争端;在新体系被引入这一时期的特别过渡安排。
通过制订成员都必须达到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试图缩小世界上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差别,并使它们置于共同的国际规则之下。知识产权协定是以多边贸易体系基本原则作为出发点,并且突出了非歧视原则:即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协议的宗旨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充分的有效保护,并确保实施知识产权的措施及程序对国际贸易不造成任何障碍,协议的实施将会保证和推动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的高速发展。
二、当代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的形式与发展
1.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是知识产权贸易中使用最广泛和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许可证贸易是以知识产权,以及相应产品的制造和销售权为内容,通过签订许可证协议而进行的技术贸易。目前,专利、专有技术贸易大都通过许可证贸易来进行,现在计算机软件贸易也越来越多地采取许可证形式。许可证贸易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对技术知识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
2.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指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商业企业(特许方)将其商标、商号名称、服务标志、专利、专有技术、服务标志,以及经营管理的方法或经验许可另一家商业企业(被特许方)使用。被特许方使用特许方的商业名称经营业务,遵循特许方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特许方则从被特许方处收取特许费。特许经营形式适合于商业、服务业和工业。
对于特许经营许可方来说,特许可以为打入市场提供机会,并阻止可能的竞争。对被特许方来说,可以解决技术能力不足、资金匮乏、缺乏品牌优势等问题,减少投资风险。目前,美国零售总额的60%由特许经营完成,特许经营为美国安置了超过11%的就业人口,麦当劳通过特许经营在117个国家建立了2.5万个连锁店。
3.合作方式
合作方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不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成一个新的企业。实际上是把出资方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转让给了新成立的企业。如果出资方不以知识产权为出资形式,那么该出资方可以通过签署知识产权许可合同,规定出资方是技术的供方,新企业是技术的受方,这样出资方既可获得股权也可得到知识产权许可费用。受方可借此引进外国较先进的技术,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还可利用资金;供方则可以利用受方的劳动力和资源,扩大海外市场,通过收取知识产权使用费回收设备与技术研制的费用。
4.计算机交钥匙合同
目前,计算机交钥匙合同就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买卖与软件的转让。主要内容是:供方向受方出售硬件,提供软件许可证,提供对硬件、软件的维修服务并延续到开机后一段较长时间,计算机的安装与测试、软件的测试。
5.知识产权服务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特征知识产权影响 促进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日益认识到,知识价值的权利化和资本化的知识产权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各个企业和国家如果不能在知识产权上有所作为,就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就可能永远受制于人。
21世纪以来,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国家都认识到,未来全球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已经被各国视为科技问题、经济问题,甚至被视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国际问题。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影响下,国外跨国公司也开始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
1.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
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面对的大势所趋。这种形势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资本和市场扩张的内在要求。通过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使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既是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结果,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日益突显其资本属性,其价值意义远远超过货币投资本身。随之而来的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国际贸易中大打知识产权牌,是各国占领国际贸易战略高地的新战略。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形势下,传统的贸易壁垒被打破,WTO规则被全面实施和接受,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贸易地位,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自我保护作用和意义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此战略指导下,目前知识产权已经渗透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并且知识产权贸易业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相互影响
2.1知识产权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知识产权问题从原来仅仅是一个国家内所涉及到的财产权利,发展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不但渗透到国家贸易中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知识产权贸易。
2.2知识产权纠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产品附加值主要来源于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计,其价值集中体现为知识产权,而经济全球化使技术保密难度加大,知识产权的确权和保护不断受到挑战,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纠纷极为普遍和严重,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国际贸易交易的安全和效益。据OECD的一项调查报告称,世界贸易中约有2%即属于假冒、仿制品贸易,为此国际间知识产权纠纷大量出现,标的额往往高达数百亿美元。为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的建立以协调各国知识产权制度差异提供了大背景,从1883年的《巴黎公约》到1995年1月1日实行WTO的TRIPS,体现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但从这些公约的效力而言,给国际贸易带来重大影响无疑是TRIPS协定,以往各个公约往往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他们所包含的成员有限,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有限,和WTO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次,这些公约缺少相应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了“无牙的老虎”。最后,对于当今世界出现的新的知识产权种类并没有对其公约的内容给予相应的补充,诸如生物技术,计算机软件,药物专利等,公约内容不能与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相适应。TRIPS协议在其前言中明确提出,对知识产权实行充分、有效保护的目的在于“期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扭曲与阻力”简而言之,在存在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地区,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数量的降低。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中有关知识产权的争端就是很好的例子。正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给了国际贸易技术创新等智力成果的有效保护,同时也丰富了国际贸易的范围和方式,是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3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效应进行评估发现:发展中国家实施高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中间品进口具有正向效应。当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时,发达国家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是其出口产品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厂商将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降低或丧失其仿制产品的能力,这又使得出口商在进口国所拥有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该现象在具有高度模仿能力的东道国最为明显。从这方面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确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促进作用。专利是知识产权保护重要对象,因此我们从世界专利申请增长率、世界GDP增长率以及世界贸易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可以进一步看出这三者的关系。见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三者体现出协同发展的规律,由于技术创新的发展根植于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世界专利申请增长率的变化往往滞后于世界GDP的增长率,而知识产权的发展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形式和范围,而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影响受技术应用和条件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有滞后的现象,所以世界专利申请的增长率要高于世界贸易的增长率。
结束语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更多的取决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水平。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创新外贸体制和对外贸易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机构升级,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一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一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结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交易对象趋于高技术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南天文.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J].商业经济,2009(1)
2.粟珍.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3.崔士民.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新变化研究[J].理论探讨,2008(4)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出口企业;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数量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涉案产品品种越来越广泛,在面临人民币升值和出口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企业又摆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国出口企业在应对时缺乏经验和对策,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和缺陷。
一、后危机时代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知识产权壁垒是指具有技术、品牌或市场优势地位的国家或企业,借保护知识产权之名,对涉及知识产权的产品所采取的进口限制措施,名义为自我知识产权的保护,实则阻碍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的利益,最终导致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合理的障碍。知识产权壁垒是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国际贸易壁垒,除具有传统贸易壁垒共有的特征外,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较,还有其自身的一些特征:与知识产权法的密切关联性;与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报复性和歧视性;隐蔽性与合法性;很强的限制竞争性;防御性与实质的进攻性;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企业居于主体地位;标准的不一致性。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由专利权构成技术性贸易壁垒;注册陷阱;择时侵权专利;知识产权内部化;严格限制平行进口。而后危机时代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又具有新的特点:利用强势国际地位,推动订立可转化为壁垒手段的国际条约;采取讹诈手段,迫使对方退出市场或者支付费用;捆绑技术性标准,迫使对方采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产权;灵活性更强。
二、我国出口企业遭受知识产权壁垒的现状与影响
(一)我国出口企业遭受知识产权壁垒的现状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企业遭受美国“337调查”13起,虽然同比有所减少,但仍处于历史高位,而且应诉的难度有所增加。337调查的对象为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以及进口贸易中的其他不公平竞争,美国337条款的制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美国对我国调查的力度加大了,2000年还是9件的调查力度一下子猛增到2001年的29件,而2008年更是达到了43件之多,2012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共发起“337调查”案件40起,我国企业成为该年度“337调查”最大受害国。2013年2月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再次针对中国企业启动以专利侵权为由的“337调查”,目标直指中国已跻身世界电信设备行业前5强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针对的是中国“走出去”的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如华为公司、中兴通讯、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美方非贸易壁垒最大的借口之一。面对咄咄逼人的贸易形势,中国企业更应该强化专利布局意识、加快提升自身知识产权能力。
(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1、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短期给我国出口企业微观层面的影响
在微观层面,知识产权壁垒使企业付出巨额专利使用费及侵权费用,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从而影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深度。当前,我国产品主要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出口,以劳动集约型产品为主,这些国家为了保证本国劳动者的就业,在我国出口产品短期难以达标的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制定了苛刻的标准,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从长期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利润减少引起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企业的研发能力下降,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2、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短期给我国出口企业宏观层面的影响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相关企业在短期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数量将减少,随着产品的市场化,这些产业因无法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而导致产业萎缩。从整个行业看,我国广大企业由于缺乏知识产权将无力改变自己处于产业末端和价值链下游不利的局面,从而在经济全球化中受制于人。从长远看,这些产业将不可避免的走向绝境,最终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和世界地位。
三、我国出口企业遭受知识产权壁垒的原因分析
(一)美国为了缓解与中国进出口的贸易逆差地位
美国对中国贸易的逆差是最令美国人头疼的问题,由于中国出口的大部分都是低端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最近几年美国对中国消费品的需求激增,又由于传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非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仍无法撼动中国对美国出口顺差的态势,所以美国为阻碍中国出口的进一步扩大,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壁垒这一新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我国鲜有完全自主研发的产品
发展中国家的研发与发达国家的研发不同在于发达国家的研发完全是给予高科技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发展中国家的研发则是带有模仿性质的,这种研发创新在国内可以顺利进行生产,可是一旦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些研发的某些缓解很可能侵犯其他国家产品的知识产权。
(三)知识产权疏于保护,国内知名商标遭到境外被抢注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我国许多知名企业仅仅在国内注册而未在境外注册。如我国“洽洽”、“王致和”、“白家”、“今麦郎”等品牌一同遭到境外抢注。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和老字号商标在海外屡被抢注,现在中国商标已进入了被境外抢注的高峰期,驰名商标、知名商标和原产地保护产品名称是境外抢注的热门。
(四)研发的模仿创新导向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知识产权强名义保护、弱实际保护的特点,使得中国的研发支出主要是模仿创新导向型的,这种低成本模仿创新产品在国内销售时被查处的可能性较低,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很可能因产品侵犯国外公司专利、商标等权利而遭到发达国家海关的扣留。如在知识产权具有绝对优势的美国,利用各种方法来巩固自己的优势,“337调查”就是其中的代表。
四、后危机时代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策略
(一)树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国际化经营策略
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利用知识产权的主战场。在跨越“知识产权壁垒”的过程中,出口企业应制定国际化经营策略,适时调整产品的出口经营策略。国内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通过自主研发,加强企业联盟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技术革新,开发与自主知识产权相关的核心技术,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注意避开与跨国公司展开直接竞争。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求。从根本上看,我国企业遭遇知识产权壁垒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科技创新的结果,故企业应意识到知识产权在市场全球化的重要性,通过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强化创新激励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建立监管机制,设立专门人员进行监控、跟踪和管理
由于国际贸易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纠纷或诉讼往往都是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企业有必要设立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部门,由专人负责知识产权工作,对知识产权进行全程的监控、跟踪和管理。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不但应该有开发和创新的精神,更要有主动出击,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意识,应该从被动应诉的状态向主动出击方面转变。一方面,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遵守知识产权法,避免违法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同时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来保证本企业的无形资产免受损害。
(四)深入研究国际公约及主要国家知识产权法
我国是WTO成员国之一,国内企业在与别国进行进出口贸易时应注意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各出口企业应先去深入了解一下WTO以及TRIPS对知识产权的规定及主要出口国有关知识产权法的法律法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为此我国应积极研究TRIPS协议,这样才能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贸易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降低知识产权壁垒的产生,从而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参考文献:
[1]赵春明.国际贸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郑秉秀.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2(5):26-30.
[3]许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23):55-58.
[4]王玉清.国际技术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平.产业利益的博弈——美国337调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