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温室效应的含义

温室效应的含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4 15:14: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温室效应的含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温室效应的含义

第1篇

    一、 环境教育的含义及目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相关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 1988年欧共体通过的环境教育决议指出,环境教育的指导原则即“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使公众积极有效地参加环保活动及合理谨慎地利用环境资源奠定基础。”环境教育之目的,即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个人或集体为解决现实问题和防止发生新的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等。

    基础环境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关心。深化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知识。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要有基本的理解。态度。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技能。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评价。能测定个人和社会的环境状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美学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参与。能为解决任何社会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行动,以此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第三,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均与地理有关。

    2.环境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描述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时强调“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内容与环境教育思想相统一,将中学生环境素养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相结合,无疑是对个人、家乡、国家乃至全球发展有益的工作,也为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入新鲜内容。环境体验、环境调查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地理开放式教学以及乡土地理学习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方法与内容,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更适合在地理教学中从身边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环境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关注社区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教育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内容多涉及地理环境的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理论联系实际,自然融入环境教育。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可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惜水、节水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在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之一: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和教学时间。

    2.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环境教育

    教师应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环境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观。例如,高中地理第八章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温室效应。首先可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教学视频,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之目的。还可让学生指出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收集各种信息或材料展开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模式。

第2篇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要求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即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加强森林培育,建设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1森林培育

森林是人类必不可缺的自然资源,森林培育是保护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方式,从科学的含义来讲,森林培育是通过种植大量树木,形成规模效应,借助树木和森林能够将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能量转化,从而为人类生产大量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资源的过程,与此同时能够创造并保护人类和各类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森林培育过程中,能够给人类带来木材、林副产品,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带来生态效益,还能够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就业岗位产生社会效益。

2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础条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目前,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因此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治理,倡导生态农业建设,致力于将我国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社会。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旱灾害频发、雾霾、沙尘暴等各种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各类生产生活活动,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3森林培育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建设总是离不开植树造林,通过森林培育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发展。森林中的各类植物、动物在生态环境中的物质生产、能量储备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就是森林的价值体现。森林具有复杂的结构、广阔的分布和空间占有量大的特点,因此它能够深刻影响生态环境建设。

3.1森林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煤矿、石油等矿产资源的使用量剧增,由于缺乏有效的环保措施,或矿物燃料的使用不当,使得空气造成巨大污染。空气中夹杂的烟灰、粉尘、有害气体若是被人体吸入,将严重危害人类呼吸系统,严重的可能致癌甚至威胁生命安全。近年来的雾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污染形成的废气、微小颗粒造成的。森林中的生物就能够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比如植物的叶子叶片面积大,利用叶片上的褶皱和绒毛即分泌的粘性油脂和汁液能够拦截微小颗粒的移动,对其有明显的过滤和附着作用。同时森林中的各种树木也能够利用旺盛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3.2森林能够调节气候,减缓温室效应

森林可谓是一个天然的氧气制造厂。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人们在一呼一吸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并且在人类各类工业活动中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热气,这些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一旦大气中蕴含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超出自然可承受范围就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形成。温室效应会带来全球气温升高,进而产生暴雨、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问题,对人类威胁极大。森林中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就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且这种吸收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得多。全球气温得到良好控制,减缓温室效应的同时也增加空气湿度,调节了气候。

3.3森林有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且分布区域广,受灾面积大,尤其是地形复杂的山岭山丘地区。森林培育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项重要措施。森林植物的树枝树叶在枯萎落地之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会在土壤中形成一层较厚的腐质层,就像是一块海绵,拥有强大的吸水作用,能够吸收雨水、减缓水流速度,起到削弱洪峰的作用。同时繁茂的植物又能够截留雨水,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保持水土。另外,处于地底下的植物庞大根系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它们能够紧紧地抓住土壤,减少土壤随雨水的流失。因此,植树造林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

3.4森林能够防风固沙,抑制土地荒漠化,提高土地利用率

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土地沙漠化十分严重的地区。沙尘暴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土地沙漠化则侵占我国大量耕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森林在遏制沙尘暴过程中起着一道屏障的作用。森林作为一条天然的防护带,能够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其根系可以加固土壤,进而可以缓解沙尘暴肆虐。沙尘暴得到控制一定程度上也缓解土地沙漠化,减少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损失。

3.5森林是一个庞大的生物系统,有助于保护生态多样性

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整个生物群体的参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但也有不少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培育能够为这些濒临灭绝的珍惜动植物建立一个适合它们的栖息地,这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成斌.浅析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林科研,2016(6).

第3篇

近期,在第五届中欧投资贸易展览会新闻会上,《经济》记者见到了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勒阿弗尔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的主席Gerard Mercher。会上,他以“生态园区可持续发展系列之可持续发展能源创新方案”为主要议题,向大家介绍了未来国际经济的发展前景和趋势,以及勒阿弗尔市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领域的作为与计划,并在会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说:“此次访问中国已有近两周的时间,意在向中国各城市、企业推介第五届中欧投资贸易展览会。期间代表团走访了‘中法生态园’试点城市重庆、沈阳、成都等地,为进一步加强中法以及中欧间合作,直面未来能源需求挑战,成功创建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奠定了基础。”

可持续发展 蓄势待发

现阶段,全球各大经济体和成员国均面临因快速发展经济而盲目扩张能源产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城市非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人类也急需在这些领域寻求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据Gerard Mercher介绍,为践行可持续发展,勒阿弗尔市港务局正日益加大投入,将支持环境保护纳入所有港口计划,并致力于改善空气和水的质量、废物循环利用、燃料节约以及利用再生能源。Gerard Mercher强调:“勒阿弗尔还建立了生态街区,并积极研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处理及利用、间歇式能源的存储以及土壤污染处理等相关技术。”

在Gerard Mercher介绍的过程中,“二氧化碳能源”一词引起了记者的好奇。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而温室效应又会引发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以及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众多严重恶果。据Gerard Mercher介绍,将二氧化碳转化成能源的技术核心是将二氧化碳进行再次利用,并将其与水能、电能相结合,最终形成一种间歇式能源。如果二氧化碳能够有效地转化为能源将是历史上的又一大突破。当今,没有任何一个概念能够像“可持续发展”那样引起全人类的共鸣。人类在深刻反思过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严肃地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深刻、内容广泛,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须;既有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规范,又有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展望;既涉及科技进步,又关系到产业发展。

而五次主办中欧投资贸易展览会,本届更是以“可持续发展能源创新方案”为主题,都无不彰显出勒阿弗尔市在日益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绿色合作成果丰硕 机遇、挑战并肩而行

为了应对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多年来,我国不断促进能源变革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共享可持续发展经验。这些发展的成果,以及中法两国间日益友好的形势和频繁的交流合作,也让Gerard Mercher对勒阿弗尔市与中国各城市的合作充满信心和期待。

第4篇

【关键词】翻译 伦理 科技 规范

过去阶段,由于科技类文献用到的专业术语和新概念术语特别之多,导致翻译人员往往不能准确翻译出原文术语所表达的概念,或是读者很难理解译文表达的含义。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系统的科技翻译规范已成必然趋势。本文基于翻译职业伦理视角对科技翻译规范进行了相应看法,并提出了几点自我看法,以便他人参考。

一、翻译伦理概述

伦理是指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作用于翻译行业,就指的是翻译职责道德规范。它用于约束翻译工作者的行为,使翻译工作是基于客观及公正的基础之上。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翻译后的文章要准确无误的表达原文含义,不允许出现文意上的偏差,即使是稍微夸大原文句意,那也属于违背翻译伦理的行为。2.翻译工作属于服务行为,所以翻译伦理中也包括服务伦理理念。3.翻译工作是基于语言及文化不相同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它的伦理也包含语言文化的交流。4.职业道德伦理,该伦理是基于翻译职业的道德,如没经过客户同意不允许把原文或翻译文给其他人借阅。总之,翻译伦理是翻译职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科技翻译标准

虽然现今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科技翻译标准,但基于翻译职业伦理视角来观察科技翻译,并结合过去阶段中科技翻译实践活动,可以把科技翻译标准总结为以下几点:1.翻译要准确无误的表达出原文表达的含义,在语句逻辑上也要和原文一致,尤其是科技概念上,不能和原文存在偏差。2.简单明了,在不影响翻译文意思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代入过多的修饰词,尤其是原文没有提到的修饰词。3.翻译文要符合一定规范。如不同国家的科技术语也有很多不相同之处,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国际标准来,如果按照的是国家标准,应该注明。

三、翻译职业伦理视角下科技翻译规范性研究

1.遵循单义性原则。单义性原则指的是在科技翻译过程中,对应某一概念的只能用一种术语来表达,并且一个术语也只能是单单表达一种概念。科技翻译遵循这种原则可有效避免对原文概念错误表达或模糊表达。一方面,在翻译含义量比较多的词汇时,必须要结合翻译文的专业领域。如carrier一词,就有几种译名,如搬运工、递送员。但出现在不同专业或不同词汇中,表达的含义完全不同。医学方面,这一词汇就表达带菌体的意思。再如bearing一词,普通生活中指的是方位的意思,而作用于机械专业中,就表达轴承。所以,翻译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译文专业。另一方面,在同种专业的译文中,某一词汇翻译来的译名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horn,在同一专业中,即可以表达喇叭,又可以表达号角。但词汇译名的统一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科技翻译中,想要观察单义性原则还需要所有科技翻译人员的共同努力。

总之,科技翻译遵循单义性原则,需要使译文属于概念和原文属于概念表示同一种含义,及在概念上的对等。翻译人员必须客观的对原文专业概念有着清楚地认知,了解概念所表达的含义。在翻译完成之后,还要把翻译术语和原文术语进行对比,再确认不存在偏差之后,才算完成该术语的翻译。

2.遵循简洁性原则。遵循简洁性原则是科技翻译的规范之一。一方面,翻译用词不宜太过复杂,复杂的语言形式会加大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本身科技文献的目的是传输科技知识,而并非是要求读者去欣赏该文献,所以,在准确无误的表达文献概念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的使用简单明了的词汇,从而避免读者曲解文章含义或阅读困难。另一方面,在把科技文献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可根据我国汉语用词习惯以及构词方式,把原文中很长的科技术语给转化为能够被读者理解的简单汉式术语,从而方便读者阅读。

3.遵循规范性原则。科技翻译还需要遵循规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国际、国家的翻译规范,不能凭借翻译人员的主观意识来进行翻译。如在出现科技新概念术语时,并且这个外文术语表达的概念在国内还没有固定的词组表达,就需要翻译人员参考本国的汉语构词规范以及国际上统一遵循的命名规范来进行构词。这种翻译成果就不会影响对原文概念的传达,并符合我国汉语的用词习惯。如在翻译Greenhouse effect一词时,有些翻译人员则会翻译成温室影响,而符合我国汉语结构和用词习惯的规范翻译应该是温室效应。再如 parttime researcher,如果不按照汉语习惯和构词特点,就会翻译成部分时间研究员,而正确翻译应该为兼职研究员。

四、总结

想要改善过去阶段中科技翻译不准确、不清晰等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科技翻译规范。科技翻译和其他类型的翻译大致相同,所以翻译伦理也适用于科技翻译中。基于翻译伦理视角,科技翻译应该遵循单义性、简洁性、规范性这三个原则。只有遵循这几点原则,才能使翻译人员准确无误的把原文所表达的含义、概念翻译出来,并使读者轻松的读懂文章内容。

参考文献:

第5篇

低碳经济是指行业生产采取较低能耗,较低污染量,较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来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是人类自从工业发展繁荣以来,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和高负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下一次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转变,是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

2园林绿化中低碳经济的产生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引起了能源的不断消耗和资源的过度浪费,导致环境的持续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日益增加,从而引发了因温室效应而引起的全球变暖的生态危机。温室效应直接造成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且会逐步恶化。为了积极解决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3低碳园林设计的原则

3.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人工费用在当前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园林设计应该在遵循生态平衡原则的基础上,在保证园林建筑稳固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园林工程的施工工期,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在园林设计中应该巧妙的利用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尽量减少后期人工的维护。

3.2设计具有独特性园林设计的重要性质之一就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独特性。园林景观设计的独特性主要是指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在时空的分布、景观类型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在低碳经济不断深化进行的当今时代,园林设计应该根据园林所起到的功能,具有的风格特征来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即使是由同一个景观所构成的因素,也要根据园林类型、功能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设计。这中独特性的设计既能促进园林设计的创新,同时还能降低园林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3.3合理搭配种植物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在尊重自然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应用科学的措施对景观进行规划,并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建筑、人和绿化植被之间的关系。设计施工时要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设计绿化苗木。绿化苗木的选择要四季有花,四季长青,乔、灌、花草复式栽植,设计时尽量采用自然生态模式进行布置,并合理布置乔、灌、草的搭配,促使整个绿化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4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低碳园林建设中具有特色建设的基础,因地制宜是在综合考虑园林建设区域特征的同时,结合当地的经济、历史文化等地域特点,创设出既符合地域风情又使当地居民具有强烈认同和归属感的园林建筑。为了满足因地制宜这一要求,在建设园林时就可以保留当地的一些原始的建筑物和花木,尽可能的应用当地的植物,突显整个园林的地域特征。

4低碳经济下园林绿化设计的主要措施

4.1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近年来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大面积的观赏性园林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奢望。但是又因为绿色植物不管是对于人类健康还是环境的优化都有重要的作用,园林建筑依然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在既节约土地资源又美化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垂直绿化、立体绿化或者墙面绿化等诸多节约土地面积的园林绿化形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吊桥体式、屋顶式、房墙式等每一寸土地来满足人们对于绿色的需求,种植的植物要符合占地面积小,且具有攀爬能力的植物,以藤蔓类植物最为合适。这样,通过三维绿化形式,在满足人们对绿色植物追求的基础上,还能起到降温、除尘、减少噪音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4.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加,地下水的不断减少,使得水资源越来越短缺,这就使得节约水资源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的园林节水一般是采用集水技术或铺装地面透气透水性装置。但是除了使用节水装置之外,还要注意对水资源的合理回收和利用。其中,回收雨水和利用中水,将其利用再生水灌溉或者微喷装置进行二次喷洒,成为了当前节水的主要措施。其次,还要注意降低水资源的消耗,比如对植物结构进行调整,加大表层土壤的渗透率,也是进行水资源节约的措施之一。

4.3选用低碳园林材料依据低碳园林的定义,园林的建筑材料就应该选用既低碳又环保的材料。这包括园林中道路的铺设,景观造型布置使用的材料,都应该选用节能环保的、低碳的材料。其中,低碳材料的含义是在确保材料使用效能的前提下,使用可再生的,环保的,自然的原材料,这些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释放较低的能耗,较低的污染,且具有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并且这种材料还应该具有可回收的可能。园林景观设计使用的材料应该是能反复使用的且是新型的环保材料。

4.4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从节能方面讲园林绿化,主要是指充分利用当地的太阳能、风能及水能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利用这些环保节能的资源,对园林的绿化建设做贡献。建设节能环保型的园林主要是在对园林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对当地的水资源和电力资源进行节约利用,最大效率的使用这些资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最低的能耗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4.5对园林设计进行低碳施工和管养建造一个低碳园林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要付出行动,将园林建设成型,创造一个低碳园林实体。既然是环保节能的园林建设,那就是在园林施工过程中依然要采取节能环保的措施。具体的措施是减少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的使用率。除了采取节能的施工过程外还要注意对园林的养护工作。在园林养护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污染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生态的方法和手段来处理生态系统的变化,例如在园林中多种植一些乔木,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等。

5结语

第6篇

摘 要: 最近一些年,农作物受到冬季温度的影响较为深远,集中体现在群体较大,生长发育进程较快,存在较为严重的冻病害,扩大后期倒伏面积。所以,在生产上应当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就针对小麦的例子,对农作物受到暖冬气候的影进行论述,针对性制定应对措施。

关键词: 暖冬气候;农作物;生长;小麦;影响;对策

引言

在气象学中对暖冬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即为在当年12月到第二年2月两个月的时间内,平均气温高于历史同期0.5度以上的冬季。因为出现了暖冬气候,因而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人们也对这一气候事件越来越重视。

1暖冬对小麦的影响

1.1小麦生育期

相关研究显示,气候变暖,暖冬产生后逐渐增加了春前积温,使得冬春季节小麦生长情况变化,和以前相比,改变了我国小麦播种期。郜庆炉等针对小麦选取了较为典型的豫麦品种,对河南地区的小麦播种期的变化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为:早播让小麦越冬之前加快幼穗的分化发育,而在越冬期,小麦在幼穗发育期越高,则在暖冬气候条件下,越容易受到冻害的影响;晚播让小麦前期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并且单株平均分蘖数量较少,后期发育速度更快,穗小粒少,也难以提升产量。为减少气候变化不利于小麦的影响,应选择合适的品种,对播种期进行合理调整。

1.2小麦病虫害

通过温室效应产生的气温与降水的变化,将会对产生各类病虫害的分布、生长、存活、行为、生殖、迁移、种类动态产生影响,还可能引发巨大的病虫害危机,特别是将更严重地影响受温度控制的病虫害的活动。条锈病菌源是否能安全过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冬季气温的高低,并对下年该病虫害产生与流行的程度产生影响。气候变暖特别是冬季温度升高,对条锈菌越冬有帮助,能增加菌源基础,春季气候条件合适,会加重小麦产生条锈病,并扩大该病害的波及范围。在气候合适的年份,小麦条锈病的范围将逐渐往南方转移。小麦赤霉病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气候型病害,气候条件对该病害的产生有巨大的影响,由于气候逐渐升温,在黄淮流域和陕西关中地区或多或少都可能产生小麦赤霉病。由于近些年冬季气候逐渐变暖,也增加了根腐病的爆发几率,少数地区甚至达到了100%的发病率。温室效应还增加了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增加世代害虫的繁殖,延长了一年中的危害时间,当前,受到温度影响的害虫活动范围也会由于温度上升而扩大危害范围。然而对害虫生长季延长的时间,危害地区波及范围以及对小麦危害的具体程度,当前尚未作定量研究。

1.3小麦产量

众多学者纷纷研究小麦产量受到温度升高这一因素的影响。黄淮海平原得出的结论为:秋冬季节温度适当升高,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而春季增温则相反,升温越高,则越会减产;降水量增加有利于缓解小麦减产,并且春季降水量的改变,使冬小麦产量受到显著的影响。分析新疆地区各个时段温度和小麦产品得出的结论为:越冬开始前小麦产量和热量大体上成正相关,冬季降雪量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温度升高有利于冬小麦增产,然而就小麦拔节后温度和产品出现负相关,换言之,夏季气候变暖有可能导致冬小麦减产。江淮地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可针对越冬期气温和春季降水方面展开分析,冬小麦产量和冬季气温出现正相关,若将来春季降水减少,则不会过多影响冬小麦产量。通过试验可知,CO2浓度逐渐增加会严重影响冬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由于CO2浓度升高,则冬小麦的株高和生物量都可能会提升,然而针对各种品种小麦会有不同的反应程度。

2应对气候影响的有效对策

2.1做到适期迟播

适期播种即为播种小麦之后的温度和光线资源能适应其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培育出要求高产的个体素质与群体质量。按照小麦栽培的积温学说、小麦高产栽培模式与高产栽培时间,针对上述三点合理确定本地小麦适合的播种期。第一,充分保证小麦安全拔节,不受冻害,小麦拔节后十周内不会产生低于- 2℃的晚霜冻害,即为安全拔节期,能有效防止小麦冻害或减轻冻害。第二,根据壮苗越冬期选择合适的播种期。春性品质越冬之前必须有5.5张叶片,2到3个单株分蘖,幼穗发育停留在二棱期,积温需达到500-550℃之间。半冬性品种需要6到6.5张叶龄,3到4个单株分蘖,积温要求为700-800℃。冬前的高峰苗控制在约70万。第三,按照小麦适播期温度标准对播期进行合理确定。春性品种日平均气温在13℃到15℃之间,半冬性品种气温在15℃到17℃。

2.2降低播种量

因为暖冬年有效积温较高,对小麦增加分蘖量和群体数量有促进作用。所以。减少播种量和适期相结合,有利于减少群体数量,改善群体质量,增加茎蘖成穗率,有效避免冻害的产生。生产上配合降低群体起点和适期播种,推动冬前麦苗早发生长,增加小麦拔节时间,增强抗寒抗冻能力。适播期内的高产田实施扩行播种,保持30到33cm的行距,通常大田行距保持在23到26cm,能减轻病害,培养壮苗,提高其通风透光能力,促进植株的健康成长。适期早播的田块适合精量播种,每667m 2基本苗保持在8万到12万之间。在适期范围内适合推迟播种和减量播种,每667m 2基本苗控制在12万到18万之间。比适期播种较迟的,以常年适期播种的播量适合,尽可能匀播,保证高质量播种。群体和个体协调生长,能增强抵御寒冷、抗病虫害、抗倒伏的能力。

2.3合理使用化学调节

生化制剂的正确运用能有效保证小麦壮苗安全越冬。不但能矮化促壮,加快分蘖,而且能延缓小麦生育进程。在进行播种之前,可选择15%多效唑1.5g或矮苗壮2g拌1kg麦种,提升苗素质,提升其御寒能力。还可以在小麦播节前喷施叶面,使用15%多效唑75g兑水75kg,控旺促壮,控上促下,冻害也能得到有效缓解。

2.4调整基苗肥的使用比例

在使用对小麦施肥的肥料时,广泛存在基苗肥比重和面积较大的情况,而拔节孕穗肥使用数量不足,面积较小。对于暖冬气候,必须将基肥尤其是氮肥使用量适当减少,以对冬前单株生长过旺群体较大的现象进行控制。非特殊情况通常不适合施苗肥,而对拔节孕穗肥与粒重总的施肥量进行重施,通常田块使用尿素必须在25kg以下,其中60%为基肥,30%为拔节孕穗,10%为粒肥,一次性驶入磷钾肥等底肥。

2.5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小麦雌雄蕊分化期、四分体期对低温敏感度较大,容易遇到冬季寒流、春季“倒春寒”,产生严重的冻害,尤其是小麦冬季拔节田块易受到巨大的危害。小麦冻害必须根据苗情进行调整和补救,落实好各项补救措施后,有利于快速恢复灾后情况,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只要在冬季越冬期产生冻害或早春受冻麦田,必须及时施加恢复肥,小麦产生冻害之后,应增加尿素112.5kg/hm 2,加快小麦分蘖生长,及时补救穗数。对冻害发生早、群体小、冻害重的田块,多施肥料,一促到底。小麦拔节至孕穗期发生“倒春寒”的麦田,以孕穗肥和中后期喷叶面肥相结合,可结合氮肥补施磷、钾肥,后期用磷酸二氢钾100g加1%尿素对水喷雾,以提高穗粒数和粒重进行补救。

2.6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

针对当前小麦受冻的现状而言,偏春性的品种较多,而不易受冻的则是半冬性品种,在淮北地区10月15日之前,适合播种半冬性品种;10月20日之后适合播种偏春性的品种。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受到气候变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最大,所以,气候变化也会较大影响小麦的生产,亟待针对相关方面深入展开研究。当前,我国必须对气候变化的多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尽可能使各种气候变暖带来的有利影响发挥积极作用,趋利避害,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推动我国小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昀. 暖冬气候对小麦的影响及对策[J]. 农村百事通,2008,(23):36-37.

[2]董昀,刘成,王映红,周德慧. 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策[J]. 作物杂志,2008,(04):95-96.

第7篇

关键词 温室效用;低碳农产品;对照法;支付意愿;支付动机

中图分类号 F321;F7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1-0165-07 doi:12.3969/j.issn.1002-2104.2012.11.025

2009年11月,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根据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评估:牲畜及副产品排放的温室气体CO2当量,占世界碳总排放的51%,农业是碳排放的大户。因此,为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将低碳的理念引入农业产业体系及消费模式,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尤为重要。消费行为的改变会引导生产行为的改变。在美、欧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包装上注明碳标签作为环境政策的工具日益普及,其目的在于通过标注碳标签来吸引消费者支付溢价,补偿为外部成本内部化所增加的生产成本。在我国政府大力推行低碳消费的环境下,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求碳标签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我国低碳农产品的供给。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首先,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的支付意愿表明市场自身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补偿为生产低碳农产品所增加的生产成本。其次,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支付溢价的动机是什么?消费者究竟是为单纯的温室气体减排支付溢价还是为温室气体减排和更好的产品使用价值(营养、安全性等)的混合体支付溢价?

具有环境友好属性的产品具有正外部性,消费者要为低碳产品支付溢价,从理论层面上来看,是有悖于基于“自利偏好”的传统经济学假说的。但是,已有研究表明,部分国内外消费者愿意为环境产品买单,如Ingrid Olesen et al[1]、 SeungHoon Yoo[2]、 Fikret Adaman et al[3]、Atsushi Kimura et al[4]、Brian Roe[5]、蔡春光等[6]、蔡志坚[7]、梁爽等[8]、曾贤刚[9]。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等。目前,随着发达国家食品领域碳标签的推广,对低碳农产品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也开始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①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10]的研究揭示:假设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CO2减排量达100%,消费者愿意接受:大米价格上涨24%,甜瓜价格上涨22%,西红柿价格上涨15%。②Ingrid Olesen et al[1]利用一个无假设的选择消费实验研究了挪威消费者对带有机和动物福利标签的沙丁鱼的支付意愿,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愿意为在沙丁鱼的生产过程中动物福利的改善和环保效益买单,同时认为选择消费实验可以有效地用于多属性产品支付意愿的研究。③Atsushi Kimura et al[4]利用选择消费实验研究了信息的获得方式与带有碳标签的食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互动关系,认为在消费者主动搜寻信息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显著高于消费者被动接受信息的条件下的支付意愿,低碳产品中所含的环保信息有利于在消费者心目中创立价值。国内外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环境产品买单是因为消费者不仅仅有利己偏好,还有利他偏好。

基于以上分析,国内学者较少关注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的支付意愿。而且农产品通常具有多重属性,比如带有生态标签的食品可能口感更好、食用更加安全。对于这一类食品,消费者究竟是为促进公共福利的环境改善支付溢价还是为能够促进自身效用的利己属性支付溢价?上述研究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因此,本文试图说明我国城市居民的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以及消费者在为带有碳标签的农产品支付溢价时,究竟是为温室气体减排等利他属性,还是为更好的营养、安全性等利己属性支付溢价?

1 理论分析

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综合高效进行生态种植养殖,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11]。也就是说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FAO[12]相比现行的生产方式而言,采用环境友好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更有营养或食用更安全。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可以把农产品的属性分为两类:一是像食用更健康、营养更好一类的利己属性;二是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一类的具有外部性特征的利他属性。消费者在农产品的购买评价过程中往往将这两种属性混淆在一起[13]。

本研究并不试图说明低碳的农产品是否更有营养、口感更好和食用更安全等问题。实际上,关于这一问题学界正在争论当中。低碳农产品更主要的是强调一种生产技术与过程,是否具有利己属性并不确定。但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的支付意愿却是利己属性和利他属性的混合体。本文试图探究消费者在低碳农产品消费过程中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辨析其利己动机与利他动机。本文参考Bougherara et al[14]的分析框架来说明本研究的目的。考虑如下随机效用方程(1):

ULCi=VLCi+eLCi(1)

其中:ULCi为消费者i消费低碳农产品的间接效用;VLCi为间接效用ULCi的确定性部分;eLCi为间接效用UCLi的随机项。

VLCi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低碳农产品中的利己属性向量XLC和利他属性ZLC。方程(1)改写为:

ULCi=βiXLC+γiZLC+eLCi(2)

其中:βi为农产品利己属性的边际效应;γi为农产品利他属性的边际效应。由于消费者往往会认为低碳的农产品可能食用更安全或营养价值更高,因而,消费者从低碳农产品中实现的主观感知效用可能出于利己动机。农产品的低碳特征实际上具有半外部性。在低碳效用γZLC中应再加入消费者主观感知的利己属性所带来的效用δZLC。方程(2)改写为:

ULCi=βiXLC+[δi+γi]ZLC+eLCi(3)

如前所述,参数δi和γi从本质上来讲是主观的。虽然有一些客观的方法来评价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对产品属性的影响,但消费者主要还是依靠他的主观信念和外界信息来判断,因此,参数δi和γi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信念和外界信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揭示信息如何影响δi。在研究中,我们会给出不同的信息刺激,观察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来确定消费者主观感知的农产品利己属性边际效应参数δi。

首先通过对比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支付意愿的差异来确定消费者对低碳半外部性ZLC的支付意愿,同时控制住农产品利己属性XLC的干扰。引入关于低碳属性的信息项(明确告知消费者农产品的低碳属性并不意味比普通农产品更有营养或食用更安全)来隔离低碳属性中的利他属性和消费者主观感知的利己属性。消费者在收到上述信息后,农产品低碳属性的边际效应可能减少。即:δiinf o

ULCi=βiXLC+[δinf oi+γi]ZLC+eLCi(4)

由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外部性特征,所以它无法在市场上通过交换直接获得价值,目前国外主要应用权变评价法(CVM)来测度居民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支付意愿。CVM在环境价值评估领域已日趋成熟,本研究运用对照法、CVM方法来评估城市居民对农产品温室气体减排的支付意愿以及主观感知的利己属性。

2 实证分析

2.1 研究对象选择

由于畜牧业是农业的碳排放大户同时又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肉类,本文选择猪肉为代表性农产品。在问卷中我们设定了两种猪肉:一种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普通猪肉;另一种是虚拟的低碳猪肉(本文所指的低碳猪肉是指相对于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普通猪肉,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因而生产单位重量的这种猪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普通猪肉更低)。之所以设计了两种猪肉,一是通过消费者对两种猪肉的支付意愿的差异反映方程(4)中的[δinf oi+γi]ZLC项,即消费者对猪肉低碳属性的总体支付意愿;二是为了控制信息的扰动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在我们事先给出关于农产品低碳属性的信息项(明确告知消费者农产品的低碳属性并不意味比普通农产品更有营养或食用更安全)之后,如果消费者对低碳猪肉的支付意愿与事先未得到信息的消费者相比显著发生了改变,则解释了消费者主观感知的利己属性;如果消费者对两种猪肉的支付意愿发生了改变,则解释了信息本身的干扰作用,这种支付意愿的改变与信息的具体内容无关。

2.2 研究方法

关于利己属性信息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序贯法与对照法。序贯法应用广泛,主要有三个步骤,如Hayes et al[15]、Rozan et al[16]和Noussair et al[17]。调查以面谈形式进行,第一步访谈员询问消费者对两种猪肉的支付意愿。第二步告知每个消费者在低碳猪肉生产中所使用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并不能保证猪肉的品质(安全性、营养价值)更高。第三步再次让消费者对上述两种猪肉给出支付意愿。序贯法能够通过比较消费者对同一种食品在被告知上述信息前后的出价变化来反映利己动机在消费者对低碳食品的支付意愿中所起到的作用。但Douadia et al[14]的相关研究证实序贯法本身存在缺陷。首先,它隐含的前提条件是消费者即使在得到相关信息后也会坚持先前的出价以避免自相矛盾。其次,访谈本身向消费者清楚地表明了目的,其作用类似于霍桑效应。因此,本文又设计了包括两组消费者的对比法。我们事先只告知一组消费者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信息,而隐藏有关温室气体减排与猪肉本身品质关系的信息,让消费者对两种猪肉出价。我们将这一组称之为对照组(A组)。同时,我们事先告知另一组(B)组消费者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信息和温室气体减排与猪肉本身的营养价值、安全性无关的信息。让消费者对两种猪肉出价。然后拿这一组的支付意愿与A组消费者给出两种猪肉的支付意愿相比较。对照法将有效地克服序贯法的缺陷。因此,本文将受访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并以访谈的方式分别采用两种调研方法。

2.3 问卷设计

本文的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消费者对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观感知和支付意愿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并于2010年12月对南京市的6家超市的96位消费者进行了预调查。根据以往相关调查的经验数据和预调查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本文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问卷终稿确定之后,进入正式调查阶段。正式调查问卷的具体结构如表1所示。

2.4 样本概况

本次问卷调查访谈消费者450人次,将全部问题都选择同一答案和有关键数据遗漏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17份,其中A组问卷189份,B组问卷228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达到92.6%。由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问卷样本主要分布在天津、山东、江苏。

2.5 描述性统计分析

消费者基本特征。根据有效问卷,对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进行整理,如表2 所示。在被调查对象中,B组女性偏多,共128 人,占样本总数的56.14%,但两组的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和41-50岁,占到A组样本总数的38.10%和43.39%,B组样本总数的35.53%和48.25%;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为高中、中专或技校、大专或本科,A组样本中高中、中专或技校的有60人,占A组样本的31.75%,B组样本中高中、中专或技校的有84人,占B组样本的37%;A组样本中大专或本科学历的有105人,占到了55.56%,B组样本中大专或本科学历的有104人,占到了45.81%;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比较分散,A组样本中以政府事业单位人员较多,占到34.39%,B组样本中以退休或家庭主妇及其他较多,占到28.07%,其次是政府事业单位人员,占总数的22.81%;家庭月平均收入中,2000-5000元和5000-8000元的样本比例较大,A组样本中分别为39.68%和37.57%,B组样本中分别为35.96%和32.46%。皮尔逊卡方检验表明:除了平时对环境的关心程度外,A、B两组样本的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及对食品安全和温室效应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故可以判断A、B两组样本为独立样本。

2.6 分析方法与模型

本文首先运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对A、B两组受访者基本统计特征、对环境的关心程度、对食品安全和温室效应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进行分析,以确定A、B两组受访者是否为统计意义上的独立样本。其次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Wilcoxon检验测定组内消费者对传统猪肉与低碳猪肉支付意愿的差异以及在A、B两组间消费者对两种产品支付意愿是否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最后,在上述检验的基础上,运用一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猪肉低碳属性的支付意愿以及信息对这种支付意愿的影响。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在不同信息条件下消费者对低碳猪肉的支付意愿及动机分析

本文首先比较了在A组样本中,让事先未告知信息(在低碳猪肉生产中所使用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并不能保证猪肉吃起来更安全或有营养)的消费者对两种猪肉分别给出支付意愿,然后把A组样本中未事先获得低碳属性与利己属性关系信息的支付意愿与B组样本中事先获得上述信息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了比较。表3概括了不同组别、产品和信息条件下的支付意愿。表3左半部分是A组样本中信息释放前消费者对传统猪肉和低碳猪肉的支付意愿。t检验表明在两种信息条件消费者对低碳猪肉与传统猪肉的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

表3的右半部分是B组样本中在消费者事先知道信息条件下对两种猪肉及低碳属性的支付意愿。t检验表明在两种信息条件消费者对低碳猪肉与传统猪肉的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及Wilcoxon检验表明:相比A组样本,B组消费者对低碳猪肉及低碳属性的支付意愿显著降低。这说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显著地改变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也印证了方程(4)中所描述的情况,消费者对低碳属性的支付意愿包括主观感知的利己属性。

3.2 控制个人特征条件下消费者对低碳属性的支付意愿及动机

影响消费者对低碳猪肉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因此,需要控制住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的这些个人特征才能更加准确地测算消费者对低碳属性的支付意愿以及信息对消费者主观感知的利己属性的影响。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需要,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来测算城市居民对猪肉低碳属性的支付意愿。模型见式(5)所示:

Y=Xβ+ε(5)

式中:Y表示城市居民家庭对传统猪肉及低碳猪肉的支付意愿;X表示影响居民家庭支付意愿的因素,包括被访者的个体特征及家庭特征、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对低碳消费作用的认知程度、是否经常消费有机食品以及环保意识等;β表示回归系数;ε表示随机误差。问卷中设计了2个问题来反映居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相应的2个变量分别是:“是否认为在过去100年间气温一直在升高”,“消费低碳猪肉是否可以减缓全球变暖”。问卷还设计了

3个问题,反映受访者平时是否关系环境问题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本文选取了13个解释变量,包括信息条件与低碳猪肉的交互、信息条件与传统猪肉的交互2个交互项。主要解释变量的简单描述见表4。本文利用Stata1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模型稳健标准误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表5列示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对人口社会统计变量、认知、态度变量以及信息条件与猪肉产品类型交互项的回归结果,考虑到每个消费者对猪肉(普通猪肉、低碳猪肉)的支付意愿出现了两次,由于观察值之间的非独立性,我们采用了稳健的标准误的回归方法。同时由表5中的结果可以看出: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低碳猪肉支付意愿比普通猪肉平均高3.87元/斤,也就是说消费者对猪肉低碳属性的平均支付意愿为3.87元/斤。交互项的回归结果显示与A组消费者相比较,B组消费者在事先明确“如果低碳并不意味着更有营养或食用安全”信息的情况下,对低碳猪肉的支付意愿显著地降低了2.3元/斤。但对普通猪肉的支付意愿没有显著改变。这也说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影响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而没有发现信息扰动作用的存在。

对低碳消费作用认知的回归结果显示,只要消费者不否认自己购买低碳猪肉对环境改善的促进作用,支付意愿都是显著的。相比其他年龄段和职业的消费者,年龄在41-50岁之间和职业为私营业主的消费者对猪肉的支付意愿都是正向显著的。与高收入的家庭相比,家庭月平均收入在2000-5000元的消费者对猪肉的支付意愿都是负向显著的。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问卷调研获取数据,本文运用 CVM 探讨了我国城镇居民对CO2减排的农产品(猪肉)的支付意愿情况,并使用对照法评估了消费者对猪肉低碳属性主观感知中的利己属性的存在及大小。结果表明:相比普通猪肉,消费者愿意为低碳猪肉平均多支付3.87元/斤。但现阶段消费者对温室效应、尤其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认知程度较低。消费者认为温室效应主要由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费造成;如果采用低碳技术生产的猪肉不能够兼容利己属性(更有营养或食用更安全),消费者会显著降低对低碳猪肉的支付意愿;认知、职业、收入和信息条件是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显著变量。

因此,本文研究结论的主要政策含义要点是:①基于消费者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低认知状况,建立低碳消费教育体系是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农业生产和消费体系的根本保障。遏制全球变暖关系到千家万户,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低碳消费意识的提升不是通过几次宣传就可以实现的,建立一套完整的低碳消费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宣传教育工具、学校等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在不同的消费场所和时间节点进行长期、立体式低碳消费宣传教育,以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低碳消费意义的认知水平,合理引导消费者逐步提高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②收入是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的关键因素。提高居民收入是农产品低碳消费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力。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农产品低碳属性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有效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既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又能够促进食品低碳消费体系的建设。③在食品领域实施碳标签制度,既能提高消费者对低碳食品的认知水平,为消费者低碳消费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又能引导低碳生产。④基于消费者为低碳农产品的支付意愿中存在主观感知的利己属性的问题,政府要合理引导农业低碳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资金,充分利用财政补贴政策的诱导作用,引导企业和科研部门研发既能减排又能提高给消费者带来利己属性的技术。⑤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低碳属性的支付意愿普遍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广农产品低碳消费,完全靠市场机制运行是比较困难的,政府应当对农产品低碳生产大力扶植,设立专项资金对因农产品低碳生产所增加的成本进行补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Olesen I, Alfnes F, Rora M B, et al. Eliciting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Organic and Welfarelabelled Salmon in A Nonhypothetical Choice Experiment[J]. Livestock Science, 2010,127(2-3):218-226.

[2]Yoo S H, Kwak S Y. Willingness to Pay for Green Electricity in Korea: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J]. Energy Policy, 2009,37(12):5408-5416.

[3]Adaman F, Karali N, Kumbaroglu G, et al. What Determines Urban Household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Turkey: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J]. Energy Policy, 2011,39(2):689-698.

[4]Kimura A, Wada Y, Kamada A, et al. Interactive Effects of Carbon Footprint Information and Its Accessibility on Value and Subjective Qualities of Food Products[J].Appetite, 2010,55(2):271-278.

[5]Roe B, Teisl M F, Levy A, et al. US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Green Electricity[J]. Energy Policy, 2001,29(11):917-925.

[6]蔡春光, 陈功, 乔晓春, 等. 单边界、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以北京市空气污染对健康危害问卷调查为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27(1):39-43.[Cai Chunguang, Chen Gong, Qiao Xiaochun, et al. Comparison of Single Bound and Double Bound Dichotomous Contingent Valuation Technique:A Case of Estimate Health Economic Loss by Air Pollution of Beijing[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 ,27(1):39-43.]

[7]蔡志坚, 张巍巍. 南京市公众对长江水质改善的支付意愿及支付方式的调查[J]. 生态经济, 2007,(2):116-119. [Cai Zhijian, Zhang Weiwei. On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of Yangtze River and Payment Mechanism in Nanjing Area[J].Ecological Economy,2007,(2):116-119.]

[8]梁爽, 姜楠, 谷树忠. 城市水源地农户环境保护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首都水源地密云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05,(2):55-60. [Liang Shuang, Jiang Nan,Gu Shuzhong.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Urban Water Sources : City Mi yun[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5,(2):55-60.]

[9]曾贤刚. 我国城镇居民对CO2减排的支付意愿调查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31(2):346-352.[ Zeng Xiangang. China Urban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s[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31(2):346-352.]

[10]新华社. 日本:消费者购“低碳”农产品[EB/OL]. (2010-04-06) [2012-05-15]. http:///roll/20100406/2009873.shtml. [Xinhua News Agency. Japan: Consumers Purchase Low Carbon Agricultural Products[EB/OL]. (2010-04-06) [2012-05-15]. http:///roll/20100406/2009873.shtml.

[11]胡新良. 低碳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J]. 江汉论坛, 2011,(8):15-19.[Hu Xinliang. Lowcarb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 Fundamental Policy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J]. Jianghan Tribune, 2011,(8):15-19.]

[12]FAO.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 Affected by Organic Farming[EB/0L]. (2000-07-24) [2012-05-15]. http:///docrep/meeting/X4983E.htm.

[13]Grolleau G, Thiébaut L, Bougherara D. L’exclusion des Produits Agroalimentaires du Dispositif D’écolabellisation[J]. économie Rurale, 2003:83-90.

[14]Bougherara D. Ecolabelled Food Products: What Are Consumers Paying for?[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9,36(3):321.

[15]Hayes D J, Shogren J F, Shin S Y, et al. Valuing Food Safety in Experimental Auction Market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5,77(1):40-53.

[16]Rozan A, Stenger A, Willinger M. Willingnesstopay for Food Safety: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Quality Certification on Bidding Behaviour[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31(4):409-425.

[17]Noussair C, Robin S, Ruffieux B. Revealing Consumers’ Willingnesstopay: A Comparison of the BDM Mechanism and the Vickrey Auc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4,25(6):725-741.

China Urban Resident’s Motives of Willingness to Pay for

Lowcarb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YING Ruiyao1 XU Bin1,2 HU Hao1

(1.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China;2. College of Business, Linyi University,Linyi Shandong 276000,China)

Abstract

第8篇

也不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城市人越来越多,树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年不凋的树种。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一样难。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丫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供观赏的动物园,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一样水落石出了。

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这样妙趣横生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是枫树偷饮的究竟是茅台酒,还是XO。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的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

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

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大概这就是萧索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或许,我们需要一副聆听天籁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