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专劳动教育

大专劳动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4 16:37: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专劳动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专劳动教育

第1篇

实施素质教育是祖国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践和研究,我的观点是素质教育应从心理素质教育开始。

首先,心理素质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心理、人格思维、言行提供引导,矫正和预防。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工作中研究、调查发现,由于学生心理素质较低,而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都比较好,导至因心理因素一项荒废了一个青年。例如:我镇有个张姓学生,是女生。她的父母都有比较理想的工作,因而家庭条件优越。自他出生以来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事事顺心如意,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居同年级学生之首,加之老师对他的关心、爱护,使他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读完初中并以令人满意的成绩考入我省当时算是比较有名的大专院校。刚入学的一段时间,由于心情愉悦,一些日常小事并没有引起她太大的烦恼,可几周以后,当心情趋于平静,便发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太多的不如意,先是食宿问题,他觉得吃的不如在家吃得合口味,宿舍八个人一间,上下铺不方便,总是别扭得很(因为在家时,自己有一个闺房)。最让她不能容忍的是同学间的相处,学习成绩超越自己的他心里不平衡,遇事大家不能随她的心愿,有人与之相争,有人指责她的“骄横”,她原有的“独尊”地位,被看似同学的我行我素所淹没。使她课余时间每想到此事便心情烦躁,独自哭泣。第一次回家便将“苦衷”述于父母,寻求庇护,而父母此时已是爱莫能助,只有好言安慰,并做思想工作,使她大失所望,就这样第一次的求助无功而返。此后,该同学心理压力日益剧增,她觉得父母无用,同学都在和她作对,冷落她。孤独委屈、愤恨的心情达到了极点,不能自拔,终酿成入学不到一年而患“精神分裂症”,稍不如意就哭闹不止,无法继续上学。

如果,她家里生活条件差些,如果父母从她懂事以来就着手进行正常的心理教育、挫折锻炼,而不是娇惯、溺爱;如果从小学到初中老师能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培养;如果……,几年后的她将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建设祖国出力。

其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小学教育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必须有实用的心理素质教材,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计划,督促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通过日常各学科的可当教学的主渠道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利用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深入浅出、坚持不懈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他们心理素质日益提高,美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素质教育获得成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说,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心理素质教育开始。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随着幼儿园教师准入门槛的提高,中职生在对口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中出现许多困难。如何为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死存亡。

一、成都某学前教育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及实施

1.学制。三年。

2.培养目标。适应现代幼教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管理实用性人才。

3.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必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12门,总共1116学时;专业核心课(必修)包括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基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幼儿园游戏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教师口语、幼儿文学阅读与指导等8门,总共720学时;专业技能课(必修)包括乐理与视唱、唱歌与表演、钢琴与幼儿歌曲伴奏、舞蹈基础、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幼儿园手工、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书法等8门,总共1764学时。其他包括军训、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共17时。

4.课程特点。学科多,涉及面广;专业技能课最多,专业核心课最少;学生没有专业见习和实习课。

5.具体实施情况。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是顶岗实习;周一至周五都有课;学生活动比较多,学生没有更多自主学习和练习琴、画、舞的时间;教师上课主要采取讲授法,每个班近70人。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中职毕业已经无法适应幼儿园对学历的要求,但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托幼机构的教师、管理人员,与高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雷同。所以,在课程设计上过于高、大、全,没有突出整合性,没有突出的中职教育的特色。

2.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有大量的专业技能课,但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形成技能;每学期仅教授教学理论,师生均不下幼儿园一线去见习、观摩、实践,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教师缺乏幼儿园案例,使得教学“干巴巴”,学生学得“雾蒙蒙”,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成空,学生毕业后能留在幼儿园工作的寥寥无几。

3.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所调研的中职专职教师和应聘教师的比例基本是1:1,有些教师刚刚从本科毕业,对中职生的特点及教学不了解,对教学的目标、内容不熟悉,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三、改进建议

1.目标定位要清晰、明确。中职生毕业后继续学习、提升学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他们在中职的学习,应重在对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为其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的学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设计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将高、大、全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将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哲学与人生、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内容有机地整合到专业理论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幼儿园实习机会,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学生成人、成才的落脚点,成为职业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载体。

3.为教师提供幼儿园实践机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的教要接地气,学生的学要联系实际。教师只有多到各种类型的幼儿园观摩幼儿园保教人员的工作,了解幼儿的具体表现,才能让自己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生动起来,让自己的教学姓“幼”,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队伍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培训,确保教学质量。要想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是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在职教师进行轮岗培训,对新教师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可以让教师到好的中职学校参观、学习、取经,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校内教学观摩、研讨和教学改革等,改变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 改革 学生

我国有着悠久的美育历史和优良传统。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诗”与“乐”的教育,他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教育史上的、陶行之、鲁迅等人也非常重视和提倡美育。如今,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美育,尤其是艺术教育,是社会发展赋予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使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校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并着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才能使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在实处。因此,校领导果断地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大力加强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和心理教育,以保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奠定基础,并保障素质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把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直接定位于培养人才,旗帜鲜明地打出美术教育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旗帜,是深入进行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把美术教学从原来狭小、封闭的空间中解放了出来,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归其应有的地位。

二、健全制度、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强化责任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美术教师及其他学科业务组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担负美术教育的规划,实施督导工作;并从“严”、“细”、“实”、“恒”四个方面规范要求,使美术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学校在每周二、四下午活动时间里特请教育界和社会上的书法、绘画、摄影专家来校兼职任教。以一个学期为段,以汇报展示学生作业作品作为对所有美术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有效地督促校内外教师必须竭尽所能地提高教学辅导。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形成了课内外辅导,校内外结合的优化结局,教师们都认真负责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

我校对美术教师要求很高,凡被聘用的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专业强项,二年以上教学工作经验,并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或专业成果,通过试教、试用被正式聘任。学校也为美术教师的学习工作提供了一定条件,图书室有大量的美术书籍、报刊供教师借阅参考。定期派美术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帮助提高其业务水平。在完善美术教学设施方面,备有石膏模型、画板、画架、写生用具、实物投影仪、挂图等,学生用的绘画纸张、颜料、画笔按需供给,既方便了教师指导,又有利于学生学习。

三、深化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中学美术教学中,常常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使用一种甚至几种并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做一个引导者,带领学生步入艺术殿堂并让他们在广阔的艺术空间尽情翱翔。教无定法,在教学中选用什么教学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对象来定。但是,我们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严格以科学的认识过程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各种能力、发展思维为目标,尽最大的能力将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限度,并真正做到为培养人才服务。

2.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中学美术教学的内容由绘画、工艺制作和欣赏三个部分组成,对各个年级又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我校美术教育领导机构对各年级的教材内容都给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和慎重的选择,在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及各课业之间的联系和课时比重的基础上,根据《大纲》精神,针对当前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不断涌现,为了保证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胆果断地舍弃教材中不适宜本地区和我校实际教学情况的缺少时代气息的内容,而适当地增加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容。

3.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大纲》精神及中学美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选择适合我地区和学校条件的画种,作为课堂教学中技能熟练的主线,而将其它内容的技能熟练作为简单了解初步掌握或归到欣赏教学的范畴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能了解这些内容的特点、手段和特征也就足够了。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可以较好地掌握一门绘画技能,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绘图形式,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鉴赏水平,欣赏和技能熟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将美育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充分体现美育的整体性

1.音乐学科是艺术教育中的另一部重头戏,中学美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艺术教育居于核心地位。我校在实施美育工作中,充分认识到音乐学科对实施美育的特殊性,因此音乐教学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把乐器引进课堂,这也是我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努力为音乐教学创造良好条件,购置了多种乐器并专设音乐、舞蹈熟练室,为上好音乐、舞蹈及活动提供了场所,从设备到环境布置,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之中。

2.以美育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美育进行有机结合。运用文艺形式,宣传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学雷锋、学十佳活动,使学生在欢乐的舞蹈、戏剧、小品中得到培养自己心灵美,行为美的教育。

3.在语、数等其他学科渗透美育,以美启智、提高学生鉴赏的美的能力。我们提倡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美的因素,认真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数与形的结合,反映了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具有美的本质,即科学美;在手工劳动教学过程中,任何手工劳动只有注入美的血液与美的结合,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劳动教育中,把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结合起来……

五、创建美丽的校园环境,以美育人

优雅、美丽的学校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也展示着学校的整体形象与精神风貌。我校先后新建并配套完善了阶梯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语音室、小制作展室及体音美活动室、灯光球场等。教室内外张贴、悬挂着的伟人画像、格言、文明用语。正是这种“会说话”的校园环境给了学生美的熏陶,爱的启迪,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高。

几年来,我校通过艺术教育,陶治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崇尚的理想和信念,学生五育得以和谐发展,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我校的艺术教育成果展室中艺术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我们学校在美术教育教学和美育方面所走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们还会以更自信,更坚定的步伐走下去,为推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实验中学美术教育方案.

第4篇

【关键词】“双师型”师资 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55-02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师资队伍有别于普通高校,更注重教师的“技术应用”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针对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提出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②近些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④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素质”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双师型”教师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时代内涵,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专题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双师型”涵盖的能力与素质还应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往能力以及革新创造能力等等。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密切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可见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具有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背景、经验的教师。当然,“双师型”主要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而言。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具有其鲜明的职业特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职业院校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由此可见,双师型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教师+技师”,而是能够将生产、管理、服务和专业能力吸收消化,并能有效的将其组织建构到教学环节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教师与技师”有机融合的本质特点。

我们走访和调研了其他兄弟院校,对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本文将结合其他院校的情况,主要以我院为例,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

一、师资队伍现状

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数是青年老师,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上讲台授课,多数老师取得了教师资格证,通过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其实这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有了职业资格证书不能代表真正的出“师”,并不代表真正掌握了相应的技术,而技术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真正达到“双师型”水平,一定要在具体专业岗位上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其本质是要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有具体的实践,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实践,因为职业是不断发展的,技术是不断创新的。在我院真正能达到“双师型”水平的人不多,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我院更显得任重而道远。

令人可喜的是,各高职院校领导均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各系(院)、各部门领导在积极思考贯彻落实具体措施,大家的一致意见就是要将师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工程去做,普遍认为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主要依靠青年教师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以及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这些都说明各高职院校的领导已将“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和方法

结合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匮乏,各级领导班子极其重视并力求发展的具体情况,现针对我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提出如下看法:

1.青年教师要自加压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尤其是要逐步加强科研工作。学历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衡量了一位教师的水平高低,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始条件。我们走访了几所兄弟院校,注意到各院校和我院一样,多数的青年教师也特别关注自身的学历和学位的提高,都在工作之余积极地学习与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多数已在修硕士研究生学位,如我信息与电子工程的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比例达到89%,也有的在攻读博士学位。

2.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如为了学生的就业,诸多院系要求学生参加一些院内和院外的证书考试,那么,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考证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自己先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尽快投入到教学一线,并逐渐建立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规定:凡申请任教全院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教辅人员,必须先参加江苏省的一级B考试,成绩达到90分以上,才具备任教该门课的教学资格,这一举措就很好地激励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步伐;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的专业教师如果任教的课程要参加证书考试,该系的主任都安排参加相应的专业培训,这一切都充分证明领导对培养“双师型”教师越来越重视。但仍然希望各院级主管领导能加大投入岗前培训的力度,将专职教师的技能再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让专职教师在精神上有自信和归属感。

3.学院应该在教研室活动和“青蓝工程”上下大力气。从目前的高职院校现状来看,教研室成员越来越年轻化,多数教师都是前脚从高校中出来,随即又走进高校,并很快站在讲台上,教学经验匮乏,因此“青蓝工程”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提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开展一些教研室活动,加强各位老师的教学交流力度的同时,注重与老教授(含外聘)的经验交流,老教授将丰富的授课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老师显得尤其珍贵,多一份交流就多几份收获,而交流得来的知识是无价之宝。学院稍稍投入一点则往往收益很大,可以有计划地聘请资深老教授适时参加教研室活动,在教学计划的修改上,在某些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上,在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上给青年教师一些提示和指导。而教研室的专职教师更要注重教学经验的交流,加大互相学习、互相研讨的力度,特别是教同一门课的教师更要重视交流。既然教研室是教师最基层的组织,所以教研室活动显得更重要,我院领导曾经请资质高的教研室主任来我院指导并组织广大专职教师培训学习,效果显著,但是从具体的教研室活动的细节落实上,感觉仍然有发展的空间和突破的潜力。如可以适当地投入资金供教研室活动支出,是教研室活动的基本保证;可适当地将开展教研室活动算作部分非教学工作量等等,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室活动的积极性。

4.注重发挥学院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本课题组的成员均是理工科的专业教师,通过课题组调研,大家都一致认为技术应用类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方面的素质: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的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具备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各系(院)对专业的设置、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的结构都是有规划并有着长远考虑的,所以现有的实验和实习基地都是与教学紧密结合的,这就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提高自己实践的优良平台。青年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实验基地上,对所任课程的实验及实训做到熟练自如,并提倡在原有的基础上搞出一些专业作品,学院对此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与许多高职院校IT类专业一样,我院也结合当今信息产业和社会的需求,适时将某些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了修订,增加了《嵌入式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学院也配备了相应的实验室,选派相应的专业教师进修学习嵌入式的专业知识,这就给这些教师提供了进行“双师”素质培养的机会。专业教师都积极并充分地与实验器材的厂家联系洽谈培训事宜,并借厂家介绍实验器材的机会尽可能地多和专家交流学习,钻研与专业知识有关的所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搞一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至小发明等等,这一切都为“双师型”师资培养提供了条件。对于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来说,这也是专业教师实现“双师型”的重要且经济的途径。

5.实施“校企”、“校校”产学研合作工程。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相应工厂企业顶岗学习培训,使青年教师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本行业前沿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邀请和吸纳工厂企业有技术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来学院任教,充实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我院职业教育内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实施“校企”合作,把企业的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的人才输往企业,实现校企双赢;在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上,建议寻求与同类学校相近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尝试跨学校去建立相关专业群,师资共享,互通有无,强强联合,共同发展。通过实施“校企”、“校校”合作,充实和提升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在这方面,学院领导要积极搭建好平台,积极投入部分资金,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培训,到专业对口的单位挂职锻炼等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避免工作与学习的冲突,建议充分利用假期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培训,并能加大培训学习的力度,执行过程中要做到知识和专业面的均衡。

6.建议学院加大资金投入和表彰奖励力度,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年轻教师要及时地表彰,适时的资金投入是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体落实到位的基本保障。“双师型”教师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对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我院目前已选派有条件的教师到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作访问学者,并创办了产学研中心,倡导并组织教师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这一切无疑是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些大的举措,但在校教师仍然希望学院领导再加大力度,为学校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做不懈努力。

总之,学院已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希望院领导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多种措施,在培养自己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工作中早日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5篇

在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我区各级政府把儿童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了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区、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形成合力,采取有力措施攻克难点指标,较好地达到各项目标,使我区儿童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创建爱婴医院,普及新生儿新法接生,提倡住院分娩,加强产科建设和围产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到*年全区已有爱婴医院13间,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均已达到*市的目标。

——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上新台阶。*年我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73.3%,小学一年级按时入学率99.98%,小学学生完成率100%,初中入学率100%。我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取得良好发展,全区0—14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7.5%。

——儿童生存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大力加强城市和农村各类卫生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人民饮用水卫生、厕所卫生和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年我区农村改水受益率及农村享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覆盖率已达100%,农村享有卫生厕所的人口覆盖率达92%。

——特殊困境儿童受到保护。我区特殊教育学校已投入使用多年,三残儿童受教育率为92%。民政部门设立了1所儿童福利院,解决了弃婴弃儿的护理及生活照顾问题。全区开展的“扶孤助学”使600名儿童得到受益,得以重返校园。

我区儿童事业的发展在“*”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面对21世纪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的重任,我们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降低孕产妇死亡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年我区孕产妇死亡率为56.56/10万(含流动人口),大大超过*市25/10万的终期目标,随着近年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及管理不够规范,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难以降低,成为实现《两纲》目标的难点和重点;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反复交替升降状态;抓素质教育还需加大力度,重分数、轻能力,重营养、轻锻炼等现象仍需纠偏;儿童行为偏差、肥胖症、近视和龋齿较多;农村、城区幼儿入园率、教育水平差距较大;近年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儿童的视野,其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现有的儿童发展及其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儿童的校外活动场所不足,现有的社区活动场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面积较小、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科技含量低,反映儿童发展的需求和社会服务不足的矛盾,这都影响了21世纪儿童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进一步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条件,全面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基本实现《*区儿童发展“*”规划》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年)》和广东省、*市《儿童发展规划(*—2010年)》的要求,结合我区儿童事业发展的实际,特制订《*区儿童发展规划(*-201O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等4个领域,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区儿童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措施。

总目标

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推进我区儿童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继续巩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使儿童充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各项权利,得到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不断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发展水平、培育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主要目标及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改善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目标与指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婚前医学检查率*年达93%,2010年年达93%以上。

——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年控制在100/万以下,2010年达90/万以下。

2、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和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分别控制在25/10万和10‰,2010年在25/10万和10‰基础上分别下降1/5和1/6。

——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年达93%,2010达97%。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到2010年达97%以上,高危妊娠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在*年基本消灭。

——儿童保健管理率*年达93%以上,2010年达97%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

——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年以镇(街)为单位达98%以上,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以*年为基数下降1/5。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年控制在4%,2010年控制在3%。

——婴儿母乳喂养率*年达90%。

——合格碘盐食用率*年达95%,2010年达95%以上。

——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年达90%以上。

——人均公共体育场所面积*年达0.3平方米,2010年达0.5平方米。

4、加强儿童健康教育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预防未成年人吸毒。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的增长和蔓延。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

策略与措施

——深化妇幼卫生体制改革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年增加妇幼卫生、计划免疫经费的投入。落实和规范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补助,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安排妇幼保健经费。到2010年,妇幼卫生经费在卫生经费中所占比例达8%-10%。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批准市妇儿工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两纲”,确保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工作职责问题的通知》(穗府[*]47号)。切实保障儿童享有卫生保健的权利。各镇政府要建立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和儿童登记制度和落实出租屋主连带责任制,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指标,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要为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提供卫生保健、计划免疫系列服务。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非法堕胎、弃婴等违法行为。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妇幼保健保偿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提高儿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多渠道筹集贫困家庭疾病援助资金,帮助特困家庭孕产妇和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援助,加强对弃婴和孤儿的医疗救助。

——健全妇幼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全行业管理,规范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和母婴保健监督员行为,建立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质量的检查督导,依法打击和查处各类危害儿童健康的违法行为。

——加强全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的建设。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三级网络。加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儿童在社区享受到连续、综合、及时和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儿童营养指导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以社区为基础积极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制定切实可行的婴幼儿口腔保健、听力保健和眼保健计划,重视婴幼儿牙病、药物性耳聋和屈光不正的防治工作;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监测儿童心理行为,对异常行为或倾向的儿童及时进行干预。

——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出生缺陷干预行动计划的实施,其中地中海贫血干预工程分别抓好婚前保健、产前诊断等环节,新生儿窒息干预工程分别抓好高危妊娠管理、农村住院分娩、产时服务模式的转变,普及新法复苏等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减少、消除因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不良因素导致儿童智力损害。同时力争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及儿童精神神经康复等干预工程的启动。继续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

——全面提高妇女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加强和规范妇幼保健技术管理,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孕产期保健服务。要继续规范高危孕产妇的筛查与管理,强化孕产妇三级转诊管理规定和重症儿童转诊管理,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滞产、难产和出生窒息等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开展儿童保健的理论与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及科技水平。继续推广和应用计划免疫、口服补液疗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婴幼儿家庭保健等适宜技术;研究和实施减少新生儿疾病、儿童营养不良、儿童意外伤害等预防措施。

——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努力提高常规免疫的及时接种率,增强常规免疫的有效性,逐步将乙肝、风疹、腮腺炎等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管理,保证达到安全接种。

——倡导科学喂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儿童营养。在城区托幼园所和学校分步推行学生饮用奶和学生营养餐计划,农村实行“大豆行动计划”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学生营养餐、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和利用卫生服务能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运用宣传媒介加强妇幼卫生专题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行动,大力宣传基本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性病和艾滋病的危害、预防及自我防范知识;在青少年中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预防吸烟和吸毒的教育。禁止学生吸烟、吸毒。

——重视儿童体育,各社区、各镇为儿童健身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学校推行儿童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加强残疾儿童保健事业,逐步建立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医疗保健机构要对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全面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抓好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和培训,区力争逐步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儿童心理行为偏差进行疏导和诊疗,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二、儿童与教育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

目标与指标

1、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建立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到2010

年,全区社区办好0-3岁教养机构,各镇都办起0-3岁教养机构。

——学前三年入园(班)率*年达84%,2010年85%以上,全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取消学前班。

2、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到*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

——初中毛入学率*年达99.9%,2010年达100%;辍学率*年控制在2.5%以下,2010年控制在l.5%以下。

——残疾儿童小学入学率*年达90%,2010年达95%以上,中学入学率达80%,2010年达80%以上。

——小学毕业率达99%,初中毕业率达98%。

——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年达91%,2010年达91%以上;高中毛入学率*年达83%,2010年达90%。

4、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科学考试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5、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增加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家长学校达标率*年达85%,2010年达92%;不断提高儿童家长家教知识知晓率,*年达98%。2010年达98%以上。

策略与措施

——各级政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与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发展。

——切实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区政府年度财政一般预算

总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不低于20%。

——逐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监管。

——加快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提高全社会教育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推进依法治教。

——优化教育资源,缩小地区差距。按期按质完成改造薄弱学校任务,重点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根据实际调整中、小学布局,合并撤消过于分散、规模较小的学校。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切实把特殊教育纳入我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之中。

——扶助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就学。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收制度。确保困难家庭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把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中的重要

内容。确保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要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引导和监督,使在民办学校学习的儿童同样得到良好的发展。

——贯彻落实孤儿就学的有关优惠政策。

——把婴幼儿教育纳入大教育体系,把幼儿教育的发展纳入教育的评估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完善0至3岁儿童早期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模式。广泛组织0至3岁儿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开展亲子游戏,启迪和开发婴幼儿的智力,培养其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求知欲望,提高早期教育的效果。

——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继续办好一批骨干、示范作用的公办幼儿园及镇中心幼儿园,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贯彻实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试行)》、《*市幼儿发展课程指引》,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现代开放的教育理念,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深化中小学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积极创建多功能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德教育、重视幼儿园、中。小学校长(园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幼儿园专业教师学历达标93%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23%以上,小学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99.5%且大专及以上学历达68%,初中教师学历达标达97%且大学本科达63%。幼儿园、托儿所保健人员配置率达100%,并符合保健人员资格要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率达100%。

——学校、幼儿园所的教职员工要爱护、尊重儿童,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严禁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学校纪律、教育方法应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推进中小学网络教育。

——进一步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充实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加强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研究及分类指导;扩大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掌握现代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办学效益,区建立5所示范性家长学校。各镇建立1--2所示范性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和评估。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发挥有关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条块结合的儿童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实现儿童教育科学化和社会化。

三、儿童与法律保护

完善和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儿童权益。

目标与指标

1、加强立法,建立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

2、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3、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预防并减少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类刑事案件,保护儿童人身安全。

——禁止虐待、溺弃儿童,特别是女婴和病残儿童。

——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

4、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率并减少重新犯罪率;中小学校普遍开设法律知识课程,*年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5、在诉讼中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对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6、法律援助机构要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

策略与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障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贯彻执行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建立健全执法监测机制。

——加强有关维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意识。

——严厉打击故意伤害、杀害、绑架、、拐卖、遗弃、虐待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以及强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或进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利用儿童生产和贩运。严禁儿童服食,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犯。

——依法加强娱乐场所、文化市场和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涉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禁止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迷信、暴力、恐怖等的书刊、音像制品进入市场;制定落实儿童不宜观看的影视和广告的限制规定和措施;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

——大力开展警校共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的派出所民警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儿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开设歌舞厅、游戏机室、网吧。

——公安、检查、司法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维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有关法制宣传教育和保护工作。

——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使用童工,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惩处。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在侦查、、审判各诉讼阶段采取有别于成年人案犯的特殊方式,依法处理涉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案件。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时,要与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检察院不、法院免于刑事处罚、缓刑或宣告无罪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得歧视。

——执法和司法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儿童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儿童的权益,提高办案技能和执法水平。

——教育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及其他形式的身心摧残;禁止强迫未成年人结婚或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保障儿童人格权、身份权。

——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法律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能力。

——在社区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保护儿童权益的工作网络。防止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及时预防和科学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和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工作。

——积极设立面向儿童的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和网络,为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建设,发展社区康复机构,指导家长学习和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方法,使残疾儿童在社区和家庭普遍得到康复训练。

——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增强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并帮助他们掌握适宜的教育方法。

四、儿童与环境,

优化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

目标与指标

1、优化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

——到2010年,农村享有饮用安全卫生水的人口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自来水末稍水四项指标总合格率达72%。建立城区二次供水监督机制,确保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到201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其中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城市空气和水按功能区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到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

——到201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

2、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儿童、爱护儿童的公民意识,使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伤害。

——为儿童提供必需的闲暇娱乐时间,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权利。

——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保证安全无害。

——为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及信息,净化、优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保护儿童免受不良信息影响。

——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到*年,确保有一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的儿童校外活动场所,每个社区因地制宜创设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

3、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加强救治重症儿童。

——发展残疾儿童康复事业,提高残疾儿童康复率。

——到2010年,区至少建立起一个综合利院儿童部(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策略与措施

——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时要体现“儿童优先”的原则。将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儿童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儿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

——制定落实农村供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办法,把农村改水改厕落实在农村奔康工程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主要工作中。

——依法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绿地,积极防治“三废”对水质、大气等环境污染,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继续执行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日报制度。

——建立健全城区二次供水卫生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建楼时规范建水池的措施;组织专业规范洗水池队伍;建立卫生监督部门负责监管,保证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建立和健全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监控机构,制定完善相应的生产、销售法规,监督实施。

——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安全意识,预防及避免儿童意外伤害。

——建立和发展儿童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把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每个社区都应设置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加强对各类场所的管理,已建立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博物馆和游乐场、运动场都应尽可能减、免费向少年儿童开放。镇、村办好少儿文化活动室,建设少儿文艺创作队伍,开展少儿文艺作品评奖、文艺创作研究活动,鼓励创作优秀儿童图书、歌曲、影视等作品。坚持办好区少儿艺术花会和少儿艺术比赛等活动。

——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体都应营造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鼓励儿童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中应有一定比例,突出保护妇女儿童,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内容。

——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组织网络,巩固和扩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工作队伍,为儿童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机会和场所。

——广泛开展儿童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儿童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充分发挥社区对儿童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功能,社区内有关单位科技、文化、体育场所节假日免费向辖区内儿童开放。

——进一步强化流浪儿童收容机构的收容、教育、遣返工作,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沟通协调,努力减少流浪儿童的反复流浪。

——加强对孤残儿童的救治工作。在完善国家开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服务,在社区内建立残疾儿童寄托所、工疗站及康复培训设施,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技能培训和指导。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鼓励公民依法收养,使更多孤儿、弃婴回归家庭,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和新婚夫妇、孕妇学校和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的水平,各镇要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的示范点,*年,全区各类家长学校示范点达5所以上。各镇要抓好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示范点,大力推广普及亲子学园,扎实开展对0-3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培训和学习,使广大家长正确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

四、组织与实施

*区各级政府负责本《规划》的实施,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规划》的检查督导和监测评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各自职责范围,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儿童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要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主管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并保证实施《规划》的必需经费。

区、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实施《规划》的工作制度和报告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及时掌握有关情况,总结推广具有实效和创新的经验。

五、监测评估

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实行分级监测评估。搜集、整理、反映《规划》执行情况的数据资料,分析儿童发展现状,预测儿童发展趋势,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监督和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加强儿童发展综合统计工作,增设分性别统计指标,建立区、儿童状况监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科学规范的监测评估方案,全面、动态地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分性别统计指标要纳入有关部门的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实施完善劳动监察、卫生监测、教育督导、国家统计、法律监督的监测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交流,建立定期报送、评审制度,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每年定期向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区统计局报送监测评估数据及目标实施进展情况,并对报送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实施效果。区监测评估周期分为年度监测、5年中期监测评估和10年终期监测评估。

*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开展监测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