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4 16:37: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本案位于悉尼文化遗产保护区内,作为悉尼西区中心地带仍大量保留有原始街景的为数不多的几条街区之一,对这里的任何建筑进行改造或扩建或将引起争议,或者根本不可能。对于一个拥有两个孩子的年轻家庭来说,面积仅为100平米的原有独立式住宅太过拥挤,于是在原来的独立式住宅之外,加建一栋两层楼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案。
在与土地规划部门进行大量沟通、协商后,我们被告知设计方案将不被批准,而后又召开理事会会议对该项目进行协商。最后悉尼市长认识到业主的居住状况并认可了我们的设计方案,即:不是通过缩小户外空间的使用面积从而延伸原有建筑一楼的使用空间,而是在此之外,额外加建第二层。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完整地保存原有住宅,同时加建一栋现代风格的两层楼住宅。这一方案最终获得了理事会规划与遗产保护部门的支持,而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设计师将原有方案中加建部分住宅的颜色从白色改为桉树灰,以便与住宅周围原有树木的颜色保持一致;同时住宅的设计必须考虑到邻里之间隐私保护的安全距离。为了确保邻里之间的隐私保护,我们在靠近侧巷一边的外立面开设了一定高度的凹槽式窗口,如此便便于业主在保留隐私的情况下在家欣赏蓝天和树木;而这种凹槽式设计的平面图案更是成为建筑侧立面的主要设计和装饰元素。
原本狭窄的建筑地形意味着建筑的室内布局必须简单有序。为了使相对狭小的空间在视觉上呈现出宽敞的效果,我们并没有将线性的楼梯结构设置在与老房子原有走道相同的一侧,而是与之相反的方向。为了简化施工,同时保留原有建筑的完整性,我们未对原有建筑做任何改动。在新旧建筑之间,我们插入了一条玻璃侧带,同时开设了采光天窗,这样不仅清晰地定义了两栋建筑,同时加强了两栋建筑衔接部分的采光效果。空间有限的建筑地形使得室内结构的设计还必须具有高效性。原本摇摆不定的钢结构通过加建金属楼梯后,不仅进一步简化了设计,同时还具有加固和强化的效果。户外庭院的设计由和业主有过合作经历的一位景观设计师担当。由于各方的有效沟通以及大家对建筑设计的灵活掌控,使得最后的景观设计与该项目的整体理念完美融合在一起。
由于本案位于悉尼备受追捧的区域,这里的大多数房子就像本案中的原有住宅一般,均因面积过小而经过相应的改造、修正后满足了各家庭的现代化需求。经过加建后的住宅使业主有着宽敞的厨房和用餐区以及三间卧室,同时它们与户外空间直接相连。本套住宅的设计也为解决现今居住在紧凑布局的市中心地带的人们的居住需求提供了有效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绿色景观
引言
东方夏威夷“东鼎苑、明鼎苑、鼎丰苑”工程位于人杰地灵的上海松江区。翻开松江的历史,松江自古至今一直都是上海城市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有著名的方塔园、醉白池等。随着改革开放及松江新城区的规划的实施、松江大学城的建成,给这座昔日的有辉煌历史的古城,又增添了许多文化上的氛围。文章结合该项目实例,侧重建筑和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对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在该项目中的呈现进行了深入分析。
1 工程概述
东方夏威夷项目位于松江新城区,与松江大学城临近,基地位于新松江路南侧、滨湖路东侧、江学路西侧、北翠路北侧。基地占地面积42861.8m2,总建筑面积为216833m2,南侧为城市景观绿化带,北侧及西侧为住宅区,东侧为正在规划中的商业公建区。本项目基地地处新城区核心商务区,毗邻新城区的主干道路和城市景观绿化带。建筑主要功能为住宅小区,辅以商业配套等。小区交通方便,周边配套齐全,地块共规划建设9幢高层住宅,一栋独立式住宅,一栋地下车库及门卫,垃圾房等。项目在深入研究地区特征、自然环境、植物种类以及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之后,选择丰富的树种,保证园林的多姿多彩,将建筑、景观设计有机结合,共筑生态绿色家园(图1)。
2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互相渗透及影响
在该项目中,在建筑设计当中非常重视景观设计意识的融入与体现。在设计建筑主体之前,为了保证建筑设计可以和景观设计完美的融合,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详细认真的考察,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通过树立景观意识,在高质量完成建筑本体设计的同时,也努力达到最优秀的景观效果。依据本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初步设计中继续贯彻方案设计的理念和构思,并使其更加深化和完善,力求创造出一个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生活舒适方便,环境优雅美观的高品质小区。具体而言,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互相渗透及影响重点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总体设计
项目在“高效、创新、合理”的原则下,注重外部景观利用及基地自身环境特点的挖掘与开发。由于基地南侧的400米宽新城中央绿化带是本项目最有利的景观资源,整体规划围绕“中央绿化带景观资源”展开。本地块住宅小区内由9栋高层住宅、1栋独立式别墅及部分沿街商业组成。高层住宅层数由南向北依次增加,最南侧为21层,中间一排为23层,最北侧一排为26层,前后排相互交错,以利于后排高层住宅也能共享“中央绿化带景观资源”(图2)。
在该项目中,在设计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开放的大空间和私密的小空间采用了互补的构图手法。小区在总体设计上力求与项目拥有的自然水资源内外呼应,园林设计理念源自于水,一个以水系为脉络、丰富生物群落为基础的和谐生态家园是设计的重要目标,注重打造将生态引入庭院,让居民足不出户便可切实感受到的绿色家园。
出于灵活的布局与精心的设计,建筑的排布注重与水景结合,实现住宅对景观的充分吸纳。建筑与水的不同形式的结合形成各种丰富优美的水景休闲空间,建筑与水的结合也共同创造出住宅小区的各种美丽画面:在住宅建筑成为景区的远景中,区内既有开阔大气的大场景,又有精致婉约的小路,小桥流水,亲水平台等。主景观步行流线结合贯穿全区的水景空间展开,区内水道将众多的景点一一呈现在行进的过程中,实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戏剧性场景。
2.2 单体设计与景观协调
建筑是环境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而环境是建筑存在的基础,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没有一味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建筑设计来促进周围的景观向着有利于发挥建筑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完美融合。在该项目中,建筑户型设计秉承规划设计的要旨,注重景观资源的利用。主卧室转角阳台设计、客厅大进深阳台设计、观景浴缸设计等均传达景观设计的第一性。高层住宅房型以强调居住舒适性为设计原则,户型面积以175m2至240m2为主。受政策影响,8、9号楼为70到90m2的小户型。大房型设计注重功能分区,主人与保姆流线分明,活动区域分明。房型设计同时注重动静分区,流线合理,厨房、卫生间等全明设计,客厅、卧室均采用大面宽,合理进深。
项目中的高层公寓的景观特色表现得比较突出,楼梯设计采用板式结构,楼梯扁薄,阳光、清风、景色可以通过梯间落地窗进入建筑。在部分楼宇的交通厅设一处开放的空间,其目的在于形成大气微循环,有利于贯穿楼宇之间的空气流动,并形成了一个融入户花园、公共走道和空中绿化的空间,提供了一个邻里共享的绿化空间。
2.3 立面设计与景观协调
建筑造型力求超越居住建筑的固有形式,追求简洁、流畅、大气的风格,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外墙采用玻璃与石材的材质对比,冷色与暖色的色调对比,阳台内墙面与阳台栏板的凹凸对比,不仅形成了光与影的和谐韵律,同时也造就了外立面明快、活跃的气氛。利用阳台及窗户的造型,采用现代手法进行诠释,将景观意识充分融入建筑设计上,形成立面上的前后错落,以丰富街道的景观变化,从而开阔了空间视野,无论是沿南北墙面看还是从山墙看,均有良好的空间视线和景观,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同时散发了现代建筑的气息。
3 景观设计中建筑设计意识的融入和体现
3.1 科学控制景观的生成
景观生成过程是景观理性途径的应用,科学的景观生成过程应是对功能、经济、生态效应、技术等因素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及推理。项目规划由一系列的广场、中庭等构成丰富的空间体系及绿化体系。住宅区有相对独立的绿化庭院,以绿体为主,强调景观空间的尺度进深感。绿化种植和景观节点相结合的极具特色的环境,以及室内外一体的灯光处理和高品位的室外环境小品,提升了建筑的品质。
大面积的草坪,线性的曲折小路,极尽能动变化之能事。同时穿插高差变化,倾斜草坪、宜人小岛,绿树成荫的小山以及艺术性几何元素构成的小品布置等等,为人们提供了视线吸引和引导作用。在风格上,既有大气的构图形式,又有亲切、灵秀的写意山水,最大限度的赋予环境一种生态的艺术感染力(图3)。
3.2 生态补偿性设计
在通用设计有些不同的是,生态补偿设计是指在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与最终结果对地球生态造成负干扰而应用的补救性的设计手法。
在该项目中,绿化种植以本地树种为主,适量种植热带植物和景观主题树种。采用观花、观叶、观果植物的有机结合,科学配置植物类型,合理塑造土坡地形,形成生态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了保证任何一个季节都有植物景观,进行了如下设计:1)春季:以嫩绿色或颜色鲜艳的植物为主,使用开花植物,创造色彩丰富,鲜花烂漫的效果,例如:白玉兰、含笑、茶花。2)夏季:以深墨绿色且叶面光亮的植物为主,植物种植创造出密集、厚实的感觉,例如:鸳鸯茉莉、蓝花楹、荷花。3)秋季:采用金黄色系的植物,种植果实的植株,表现金黄色的强饱和度色彩,例如:银杏、枫树。4)冬季:选用暗灰绿色,或者叶面带白色绒毛的植物,并点缀人工材质,实现冬天的灰白苍茫,例如:木棉、梧桐。
4 结语
近年来,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中,单纯依靠建筑设计,缺少景观设计的补充和融合,那么再好的建筑设计也满足不了人们真正的需求,因此,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将是无法避免的趋势,也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目标和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空中花园;高层住宅;设计
1、“空中花园”的由来与发展
自19世纪末人类经历了工业化革命的发展,关于“空中花园”的研究不断的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进行演化、发展,以解决日益凸现的人口激增、居住条件恶化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英国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的基于设计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品质高的居住中心,改变当时问题丛生的城市生活的“花园城市”的构想,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对日后的城市建设城市和城市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内新的建设热潮的碰壁发展和人们对城市住宅环境要求的提高,“空中花园”的设计理念被更多的国人所认知。由于此设计理念在市场上受到广泛的欢迎,因而被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用来进行各种楼盘的宣传炒作。但是直到目前业界对于“空中花园”这一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一些地产商宣称的“空中花园”无论形态还是功能都与传统的阳台没有太大区别。
2、高层住宅中的“空中花园”设计理念
在建筑日渐拥挤,绿化面积急剧减少的大都市中,在高层住宅的空间里设置一定量的绿化面积被认为是目前住宅生态化技术手段之一,也是经多年实践证明的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立体化绿色生态空间的有效措施。
2.1“空中花园”是传统“庭院”设计理念的延续与提升庭院是我国传统民居设计理念的精华部分所在,现代建筑师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不拘泥于庭院的基本形式,将其形式理念提升而创新。
在现代高层住宅设计中,建筑师在户与户之间进行庭院绿化设计,庭院面积不如传统民居大,但各层或是隔层也可以围合出一个小三合院或是四合院。人们也可在庭院里配置
花草树木、金鱼池和盆景等,邻里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与传统庭院一样,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满足了人们希望得到友谊、同情、理解、信任的需要。
2.2“空中花园”让高层住宅亲近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和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回归自然”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现代高层住宅一般大多位于人口密集区的城市,所以既没有乡村别墅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没有低层住宅那样容易亲近小区自然景观,而是被钢筋混凝土墙、柱架支撑于20米以上的高空之中,远离了人类所需要的自然景观。
2.3“空中花园”以人为本创造健康住宅。健康住宅是指能够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空中花园”设计在净化周围空气、隔音、隔热、愉悦身心、增进邻里之间的情感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高层住宅中的“空中花园”设计形式
3.1平面布置形式
3.1.1私有形式
私有形式是指“空中花园”属于每户的私有面积,但根据处于不同的位置可分为三种形式:(1)将传统单元式住宅的阳台进行面积扩大化,从简单拥有一间房的阳台,到两间房合用而形成一个大的绿色空中花园,建筑师意在让高层住宅的每户居民都能分享一个亲近自然的庭院,起到净化空气、隔尘、隔音等作用;(2)在两间房之间增加一个增值空间,有别于传统的日常生活阳台,单纯从面积上界定,它相当于一个卧室的大小,成为一个独立的半开敞式的生活休闲空间;(3)作为室内外的缓冲空间的入户花园,它是私人的室外休憩空间,可用来储物和栽花种草。在阳光强烈的夏日,入户花园的植物可阻挡阳光射入,同时不影响通风,夜间的空气可通过植物的净化对住宅室内起到通风、降温的效果;在阳光明媚的冬日,入户花园可成为一个吸纳阳光的太阳暖房。
3.1.2半公共形式,
半公共空间是指每层有大面积的开放式公共空间,多设于高层住宅各层的走廊或是过道上,与各个户型围合而成,具体的布置形式有很多种。这种花园打破了高层建筑中相对
较为封闭的户型和邻里关系,为人们的相互交往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同时,这种半公共形式的空中花园为整日忙于工作而足不出户的上班一族提供了近距离的日常户外休息和运动场所。
3.1.3公共形式
公共形式的“空中花园”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功能性的开放空间特质,但又有别于传统住宅小区里面集中修建的具有地表绿化系统的开放空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高度、规模
和服务对象的差异。
3.2立面布置形式
3.2.1垂直空间
垂直空间自下而上可分为四种形式:裙楼楼顶分布式、均匀分布式、错层分布式、顶层分布式。
裙楼楼顶分布式也即大多数住宅采用“高层住宅+商业裙房”的功能模式,在裙房的天台和住宅靠近裙房的位置设置“空中花园”,是一种较好的改善住宅区环境质量、增加人们对住区归属感的设计手段;均匀分布式是最多也最为普遍的设计手法,将“空中花园”安放于每套户型之中;错层分布式在形式上采取横向庭院和纵向庭院交错布置的形式,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庭院都有比较充足的采光。还可采用 偶数楼层相互交错的方式,这样就将每层平台的高度升高,可以获得更大的竖向间隔和自然采光;顶层分布式大多是用于顶层为复式户型的设计。
3.2.2水平空间
水平空间的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独立式、合院式、走廊式。独立式一般属于某种户型的一部分,这类花园除了内凹式以外,也有的结合了传统阳台的优点而采用半内凹、半悬
挑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功能多变,适用性强;合院式继承了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的人文精神,与之有相似之处;走廊式是指沿房屋内外墙体走向布置的连续或间隔型的一种花园
形式。这种花园平面狭长,是和交通体系组成一体的绿化带,为人们提供一个简易的近距离室外景观。
参考文献:
[1] 何建邦,蒋景瞳,刘若梅.地理信息标准化研究与思考[ J].地理
信息世界,1998,(2):8 -12.
[2] 龚健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严育林,李文驹.交往的发展―――单元式集合住宅入户过渡空间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4,(2):77 -79.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实际应用
引言
在规划管理中把民居保护、开发利用看成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不能过分依靠开发商,应重视社会其他经济力量,积极调动社会各种资金,鼓励市民积极参与,使传统民居的保护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民居的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1 生态建筑设计
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中国古人崇尚自然,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在时空上却大大地超越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天人合一”要求主体人融入客体自然,坚持两者的根本统一,泯除明显的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
因此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理的影响下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优化”的理念。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手段,水的循环利用等。生态建筑在减少建筑物总失热或得热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太阳辐射得热和建筑物内部得热,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和加强围护结构保温,最终达到节约采暖设备的供热量和空调设备的制冷量。在冬季,建筑物内部得热(包括炊事、照明、家电和人体散热,约占8~12%)。建筑物的总得热量包括采暖设备的供热(约占70~75%),结果如图1所示。
为了保持室内温度,建筑物必须获得热量,可以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冬季空气渗透耗热量和夏季空气渗透得热量。在夏季,为了达到室内所要求的空气温度,室内空气必须降温处理,当建筑物的总得热和总失热达到平衡时,室温得以保持。室内空调设备制冷量应等于围护结构的传热得热量和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得热量。
2 中国传统民居生态建筑
中国的传统民居。以得体合适为根本原则,以巧于因借为创造至法,所追求的环境意向,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实为最高目标,在选址、采光等各方面都尽可能做到与环境协调。
2.1夯土建筑
尽管夯土建筑有不同的形式是生态建筑低能耗、健康、节能建筑的标志。夯土建筑不断适应自然气候与地形,创造适宜的室内环境质量。夯土建筑可承重兼保温隔热、透气,目前仍为广大乡村居民大量使用的居住建筑。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夯土建筑在农村的比例2010年为70%,2011年再次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一比例下降到了63%,结果图2所示。
夯土建筑具有以下优点:
(1)环境友好性:无虫蚁结露;夯土材料经改性后强度可达4-5MPa,可用于建造多层房屋;拆除后回收可作为农田肥料。夯土材料具有吸放湿作用,可调节室内湿度。
(2)手工、机械均可;夯土材料具有较大的蓄热性,可保证房屋冬暖夏凉。
2.2黄土窑洞
传统的窑洞居住形式是当地的气候、环境、社会和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以及隐含着的更本质的永恒之道。黄土窑洞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窑洞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同时,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沿山边及沟边开凿,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且不占耕地,节约良田;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生根于大地,利用地形,保持着生态与水土。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在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向下挖坑,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有的地方整个村庄都在地坪以下,远望只见树木葱葱而不见建筑,融于自然之中。
3 对传统民居生态建筑技术思考
3.1结合气候与改善室内热环境
我国传统民居对建筑的通风及热环境等与气候相吻合与主导风向成30-450角,争取良好通风,一般坐北朝南,以迎取阳光。建筑物采用前后错位、前短后长等布局措施使整个建筑群避免不利风向,合理选择封闭或半封闭周边式布局的开口方向和位置,因地制宜利用和引导水陆风、庭园风等来改善微气候。
3.2充分利用地方及自然材料
住宅是通过土木建筑工程来实现的,建筑材料在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的物质交换活动中用量最大。住宅能耗除了使用能耗外,还包括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材料。在形成建筑材料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废渣和粉尘等伤及自然环境的有害物质。从这个观点出发,建筑材料的生产能耗、生态健康方面的综合性赋予了生态建材的内涵。
3.3结合当地地形地貌进行建筑设计
建筑物朝向对节能意义重大。为了争取尽量多的日照,节能建筑应选择在向阳的平地或山坡上。一般以建筑类型的不同来规定不同的连续日照时间,以确定建筑最小间距。
3.4综合整体的生态系统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是生态设计最基本的内涵,建筑设计应使综合效益最大化、设计原则本土化,考虑限制条件的时地性,适用和实用技术的时地性。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生态建筑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原则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建筑设计应考虑六项原则: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能源材料的循环利用、尊重客户、尊重当地环境、整体的设计观。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须转变到以降低建筑环境负荷为核心上来,在保证建筑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可信赖性的基础上,建筑设计将以降低环境负荷作为评价和取舍各种利益的最终依据。
4 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在当今居住建筑设计中创造性继承的探讨
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发掘一个,整理一个,保护一个,开发一个,利用一个,使其能长久得以存留。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在政府的监管下,鼓励、吸引民营资本参与传统民居、古宅保护,谁开发谁受益,这样可以解决保护经费的问题。
(2)通过传统民居、古宅保护,充分挖掘地域内的民俗文化,带动传统民俗文化等相关传统文化的保护。如方言土语以及民俗、服饰、饮食等方面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3)通过对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装饰,修旧如初,还以其真,使之恢复建筑旧貌,使城市历史和文化得以延续和展现,体现城市新的风貌及传统格局,切实做到保护的目的。
(4)推动地域内的经济良好转型。比如,北院门高家大院总体恢复后,每年至少可以为北院门地区吸引80万人次的游客量,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带动了北院门地区从餐饮、小吃一条街向旅游一条街的转型。
中国民居的崇尚自然、借鉴自然,结合气候、因势利导地运用自然地形、材料,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它所映射出的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人工建筑与自然生态的亲和性,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必须重新开发、认识、继承和借鉴的宝库。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面对既要解决、改善人口居住问题,又要减少能源消耗,适于室内外环境和谐自然,进一步探索和发掘蕴含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绿色建筑生态经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发挥被动式节能优势,是今后城乡住宅体系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关键字】建筑;整体设计;环境探讨;绿色;原则
一、建筑整体设计之合理选择建筑群体的布局形式
建筑的布局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筑的方位,风的影响和建筑群体布局形式。合理的建筑布局形式是创造适宜的建筑微气候环境的基础,对建筑单体的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布局方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气候区的大气候环境,例如对于湿热气候区,应采用松散布局加大场地空间尺度以增强通风防湿的效果,而对于干热气候区则应该采用较为紧凑的布局形式以使建筑互为遮挡。我们也很容易通过气候特点找到建筑特点,这也说明了环境与建筑本身就有很强的内在关系。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增大建筑周围的通风,如交错布局的建筑,不同街道的方向对建筑与场地的通风也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来,狭窄的街道会使风速减小,而宽的街道由于摩擦减少,空气会更快地流动。在炎热干燥的地区或中等潮湿的地区,在房屋的上风向修建喷泉或水池,或者把房屋修建在湖泊的下风向,可以降低建筑中的空气温度。
二、建筑整体设计之建筑节能设计
节能设计是住宅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一个部分,在这里通过自己的了解做一些简单的说明。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在设计时除了按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做好各个部位的节能设计外,还应注意一些问题:建筑体型系数不宜过大;架空楼板的识别及保温做法;一般商住楼的商铺平屋面上封闭阳台应按外墙要求做好保温处理,非封闭阳台应考虑按平屋面保温要求进行设计等。
三、建筑整体设计和环境的关系之绿色建筑体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 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 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优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自身适应当地生态而又不破坏当地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1、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生态化原则
建筑首先要遵循的是生态原则,即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
(2)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社会的主体,建筑的设计就是以人为中心,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
(3)因地制宜原则
建筑强调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肓从,要选择适合当地的建筑设计,例如:对于独立式、建筑密度小,分布范围广的建筑而言,利用太阳能发电、供热(水)、供暖都较为可行;而对于密集型的高层建筑来说,就是将建筑物所有的外表面都装上太阳能集热板或光电板,也不足以提供该楼所需的能源,而且就算可以提供大部分能源,这样的设计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这样的情况多采用现成的城市热电网。
(4)整体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还强调整体设计思想,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局部而不顾整体。例如,热带地区如果使用保温材料和蓄热墙体就毫无意义。对于寒冷地区,如果窗户的热性能很差,用再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不会达到节能的效果(因热量会通过窗户而迅速散失)。由此可见,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性能和成本。
对于一般建筑而言,绿色建筑由于遵循生态建设标准、采用新的技术策略,与传统做法相比,项目前期的投资普遍教大,而且利益回收的速度相对较慢。根据英国的相关统计,绿色建筑的初期投资与普通建筑相比平均会提高5%左右,资本回收期一般为8-10年(对于一些以实验为目的的绿色建筑,成本会更高,资本的回收期会更长)。这使得由初期生态投资所换来的资源节约效益往往要在若干年后才逐步显现,并且相当一部分以简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很难形成短期商业利润。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调整和适当的引导,依靠现行的市场体制,无法自然形成绿色技术产品研究、生产、使用的良性循环,绿色建筑的发展因而很难借助商业的力量进行推动。
2、 建议性措施
为实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循环经济中求发展的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城市详细规划中对绿色建筑的建设总量和绿色建筑的开发建设地块加以界定,以有效推进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 建筑设计阶段,目前普遍有存在片面追求生产产值(经济效益)的倾向。姑且不论目前设计单位对科研投入的相对匮乏,设计方不愿多从建筑方案有利于节能的布局细节上反复推敲,往往只是被动满足国家节能技术标准的有关条文要求,没有采用主动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设计意识,致使大批设计作品与绿色建筑擦肩而过,加入耗能建筑大军之列。因此,建议建立“重大项目引入绿色建筑设计认证制度”,“一般项目试行绿色建筑设计督导制度”。
四、总结
总之,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 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今天,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力求把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完美地塑造在一起,推动我国绿色生态的城市进程,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虹,郑智勇.浅谈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年
关键词:高层住宅;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用地的紧张,我国的高层建筑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对住宅的质量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建筑设计者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高住宅建筑的使用、长寿、经济和环境等性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条件。本文就将对居住区规划中的高层住宅的设计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希望为广大住宅设计者提供借鉴。
一、高层住宅的特点与分类
高层住宅与普通住宅有着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自己独有的特点,一般来说,高层住宅可提高住宅的容积率,节约城市土地,节省市政建设投资,还可以获得较多的空间用以布置公共活动场地和园林绿化,丰富城市景观,但是其用钢量较大,一般为多层住宅的3~4倍,并且随着建筑物的高度的增加,步行楼梯不能作为楼层之间的联系,因此,电梯成为了高层住宅垂直运输的主要工具,在供水、供电、疏散、防火、防烟及安全上,相比普通住宅,都有特殊的材料和结构的要求,高层住宅本身居住人多,对居民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城市结构的动态平衡,居住空间组织都带来了新的问题;高层住宅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按平面形式划分,高层住宅分为外廊式,内廊式,楼梯间式和核心式。按单元组和划分,高层住宅分为连列单元式和独立式。按建筑体型划分,高层住宅分为:塔式,板式,条式和墙式。不同种类型的住宅形式可按具体需求使用。
二、高层住宅外观设计总体要求
高层建筑设计应从城市总体大局出发,考虑建筑物外观的设计与城市空间、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相统一,不能对周围环境视而不见,只片面考虑建筑自身的立面效果;高层住宅群的设计也一定要注意色彩与基地环境主题协调一致,在满足采光、通风要求的前提下,布置错落有致,使建筑生动活跃。高层建筑外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一方面要注重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协调统一,高层建筑外观设计要注意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同样的,设计者也要注意城市空间对建筑物的影响,两者要相互协调统一,例如某项目为高层住宅群,在基地东南边、南边、西边和北边都有超过18层的高层建筑遮挡,景观视线欠佳,而东北角、西南侧、西北边面临着大片园林及湖光水色,视野开阔,无超过10层以上的住户,具有比较良好、无遮挡的城市空间和景观资源,因此,此项目拟定此三个方向为最佳建设基地。一方面要注重项目规划布局,项目的规划设计充分的利用建设基地的良好环境,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规划空间,合理地采用拼接的板式住宅及点式住宅结合的形式扭转错开,打开了东西方向城市空间,使城市空间得到延伸和拓展,合理的规划布局可以使得这个建设基地的城市景观资源得到很好地利用,充分挖掘了基地主题的元素符号,体现出人文、文化的特色。一方面要注意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的局部形象尺度,如:顶部、主体和裙房等主要体块给人带来鲜明的立体感,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屋檐、柱子、台阶、楼梯等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或者还可以采用层高、阳台、窗户等尺寸,这些是人们所熟知的,能够把握建筑该部分的尺度大小。
三、高层住宅的平面布局设计
高层建筑由于受到单元面的限制,因此对于区域的划分显得十分重要,高层建筑的区域划分以及交通流线,是住宅空间的整体组合的要素,二维空间设计是建立室内的生活价值的基础工作,它主要包含区域划分与交通流线两方面,高层建筑区域的划分是指室内空间组成,是以家庭活动的需要作为划分依据,将家庭的活动需要与功能的使用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划分,以便取得较为合理的空间划分与构建;交通流线是指室内的各活动区域之间,以及室内外环境的联系,它可以使家庭活动自由流畅地进行;在对高层建筑整个设计方案进行布局时,也要对建筑的细部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设计的建筑才更适合于居住,高层建筑首先反映它与城市或者环境的关系,而细部则应该反映它与高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细部与高层建筑的关系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细部与高层建筑整体之间,由于高层建筑物是由部件构成的,部件的尺寸对于整体的关系就能构成一种尺度,各细部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体量的比较,无论其实际尺寸如何都会产生一种尺度,与常规尺寸相对比,同样的体量,尺度比常规尺寸 的细部处理会使整体显得矮小一些,而尺度比常规尺寸的细部处理会使整体显得大一些;二是高层建筑的细部构件除了具有自身的功能作用以外,在现代建筑中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给人们感知建筑的功效,城市中的主要的高层建筑应该具有能够反映城市尺度的构件;同时由于人们的美感判断是以自己身体大小为基础的,所以高层建筑还应该为人们提供近距离观看的小尺度构件来把握高层建筑物的大小感;三是高层建筑本体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导致不同样式的细部出现,反过来细部形体自身所具有的历史特征与几何特性,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更好地理解高层建筑及其环境,就高层建筑整体而言,它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秩序来形成一个体系,从上至下来组织高层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细部既体现着高层建筑的秩序,又反映出表达建筑师设计意图与视觉美感的意愿,它是秩序与意愿的统一体,同时又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细部的意义所在。
四、高层建筑设计的整体设计、主体设计及服务设施设计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全新的要求就是要实现建筑本身的生态节能。首先说一下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高层建筑的下部分裙房一般跟高层建筑的上部立面在立面设计上不同,在建筑设计当中需要比较细致的设计,要将下部裙房设计的相对较为多样化,以免显得过于苍白。同时裙房还要进行一定的人性化处理,其原因就是群众的视觉一般接触到的都是高层建筑的裙房部分,同时裙房对人们所产生的街道空间感的影响也比较大。而对于高层建筑中的楼顶又对整个高层建筑的设计形象起到了个性化体现的作用,虽然影响不到生态环境,但是它们体现的则是高层建筑的标志性和独特性,因此在楼顶的设计上当然也应该是不容忽视的。
在对高层建设设计的时候也要注意建筑的一些细枝末节,例如,房间的采光、房间的温度调节能力等等,很多的地方都是需要建筑师要注意的,在门的开口方向,窗户的通风透气能力都是需要设计师要留意的地方。因此,一个合格的建筑设计师要做到建筑学和建筑美学都要有深厚的功底,只有对所有的建筑元素都熟悉,才能在设计中信手拈来,设计出既符合审美又实用的经典建筑。
综上所述,在房屋建筑设计当中,高层建筑设计逐步成为主导,所以对于高层建筑设计的研究工作也非常必要,本文只是浅谈了一下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观设计及平面布局等相关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第二条“多合一”建筑(含出租房)指集生产、库房或经营与员工集中居住为一体的两种用途以上的,在用的地上建筑。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层数不超过6层、高度不超过24米,总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的“多合一”建筑(下称建筑)的消防安全整治,不适用于已建住宅建筑内,增设生产、库房或经营功能的改建项目的消防审核。
员工集中居住指“多合一”建筑中员工居住人数超过5人的居住部分。
第三条本标准为该类建筑在现阶段无法做到彻底整改完成前的一个过渡阶段的最低标准,各地执行时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落实整改措施,整改标准不得低于本标准。
第四条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确有困难时,建筑耐火等级可降低为三级,但只能从事丁、戊类生产、储存及无明火、非人员密集型的经营。
第五条建筑的不同功能区应进行防火分隔,其分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5小时,楼板和其它重要构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0.5小时。建筑内疏散楼梯应按封闭楼梯间的要求设置。员工集中居住部分的房间内装饰的顶棚、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0.5小时的非燃烧体材料,且隔墙应砌至楼板底部,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建筑内不应设置夹层(阁楼)。
第六条建筑严禁从事甲、乙类火灾危险物品生产或储存,严禁从事易燃易爆物品的经营。生产和储存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的确定按《建规》执行。
建筑生产场所严禁存放甲、乙类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因工艺需要时,可少量分类存放,存放量不得超过1天的使用量。
第七条员工集中居住、走道、储藏室等部位严禁储存和使用液化石油气。建筑内如需设厨房时,宜为独立防火单元,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的非燃烧体隔墙与其他场所分隔;宜靠外墙布置,设置可开启窗;液化石油气量贮量不大于15公斤时,可直接存放在厨房内,超出该量的应在建筑外独立设置液化石油气燃气钢瓶储存间,并在靠地坪处设置通风百叶,储量不应大于50公斤。
第八条自备柴油发电机宜独立设置,确有困难需设在建筑内的,应在建筑底层靠外墙设置,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隔墙和1.5小时的楼板分隔,通向建筑内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应采用丙类柴油作燃料。储油间应独立设置,储油量不大于8小时用量。
第九条总蒸发量不超过100升/小时的锅炉房可贴邻建筑设置,建筑层数应控制在一层,应采用防火墙与耐火极限不低于1.5小时的楼板与建筑隔开,门应为甲级防火门,且不得布置在员工集中居住部分下面或贴邻。
第十条建筑的员工集中居住部分应当独立设置安全出口、通道,建筑安全出口设置数量、设置标准应符合《建规》的要求。当独立设置安全出口、通道有困难时,可利用屋顶平台、相对独立阳台等空间为避难场所,毗邻避难场所一侧的隔墙除安全出口外,严禁设置门、窗、孔、洞;若必须设置时,应有防火措施。建筑的门、窗严禁设置铁栅栏等阻碍人员安全疏散的构件。安全出口门的门锁不应采用普通锁具,宜采用防火型报警逃生门锁系统或推闩,其中一层直通室外的门及员工集中居住部分直通安全出口的门必须设置防火型报警逃生门锁系统。窗户如确需设置铁栅栏的,应开设逃生出口。
第十一条员工集中居住部分住宿的员工数量不应超过0.4人/m2,每间房住宿人员数最多不应超过8人,总人数不应超过25人。凡员工集中居住的建筑,应在走道和房间配置逃生绳或软梯等逃生装置,并在靠外墙窗口内侧位置设置便于逃生装置使用的固定挂钩。
第十二条电气线路的敷设应穿金属管或阻燃型pvc管保护,电器设备应安装在不燃材料上,灯具不得紧贴可燃物或用可燃物遮挡。员工宿舍内严禁使用热得快、电炉等加热电气设备及60瓦以上大功率照明设备,严禁使用明火。
第十三条疏散走道、生产、经营场所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灯和安全出口指示标志;超过10m2的宿舍应设置应急照明,小于等于10m2的宿舍需配置便携式照明工具。
第十四条建筑内应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配置灭火器材。
能源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出现了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迅速发展的建筑业同时也带来了建筑能源的迅猛增长。日前建筑能耗已接近全国总能耗的30%,并将持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人们对生活热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住宅中其生活热水能耗已占到建筑总能耗的15-20%,而我国既是一个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消耗的大国,又是常规能源资源短缺的国家,以常规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产生大量的污染物,给我国整体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一次性能源为主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日益激化,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大力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
一、系统选择
我国城市住宅大多以多层、小高层、高层住宅为主,发达国家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技术在我国并不适用。尽管我国是太阳能热水器生产的第一大国,也是民用建筑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但人均太阳能集热面积仅为日本、以色列等国的1/20,况且目前大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热水供应,多为建筑后期个体安装,且多为无序安装状态,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生产、安装与建筑存在着严重脱节状态,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率极低。当务之急是如何综合考虑地区资源条件,住宅类型,居民的经济能力,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热水用量及使用工况,集热器形式与性能,系统配置,运行方式,安装方法,接口形式与大小,安全性,维修以及经济技术等因素,优先充分利用太阳能这一原则,及提供稳定热水供应的使用原则,经技术经济比较设计出合理的住宅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及相应的配套产品,使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安全可靠,性能稳定,与建筑和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一)太阳能目前现状
在太阳能利用领域,包括光电与光热两大部分,其中光热技术是最成熟,应用范围最广泛, 产业化发展最兴旺的领域之一,其可靠的技术性能以及明显的经济性能,正日益为大家所接受。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已是太阳能热水器生产的第一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集热面积官方数据不到0.06㎡,急需在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的整合发展中寻求突破。
(二)太阳能热水器在住宅中的现状
随着太阳能热水器在城市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由事后安装、无序安装这种使用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也逐渐显现。例如影响建筑物外观和城市景观,破坏了房屋的使用功能,无序不规范的安装也产生了一些安全隐患,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由于大多数住宅小区容积率偏高,住宅间的问距偏小,按日照分析得到的数据,分散的太 阳能热水系统,仅住宅高区极少数的楼层能满足冬至日太阳能热水器日照4小时的要求,目前状况是住宅仅仅顶层住户在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人均太阳能利用率极低,让每家每户都能享受及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这正是住宅太阳能热水器系统整合设计所面临与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太阳能热水器在住宅中的设置位置
从住宅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的角度考虑,太阳能集热器结合建筑可布置在屋面、墙面及每家每户的朝南的阳台围栏、空调外机板上等位置,从理论上来讲,太阳能集热器设置在上述位置及低密度独立式或联排式低层住宅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分散布置太阳能集热器,依据目前的小区住宅标准、住宅的朝向、日照标准、房屋间距等来看对于新乡及至全国实际情况来讲,开发商要达到其最大的经济效益,一般住宅的容积率相对偏高,多层住宅间的间层间距最多仅为住宅建筑高度的1倍,小高层间距在40米左右。太阳能集热器设置在阳台,空调室外机挑板上,外墙上等位置,多层及高层住宅中低区住户都不能满足《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中每家每户集热器年均每天日照时数不少于4小时的规范要求,即使是住宅高区住户,满足了日照4小时的光照,但由于集热器安装角度的限制,设置在外墙面、檐口、阳台以及建筑雨蓬、遮阳板等位置,从理论上来讲,需补偿一定数量的集热面积,造成一次性投资增加,热利用率降低,另外如何保障集热器的安全防护及住户的安全也是一大难题。
分散布置太阳能集热器,除住宅上部能满足上述要求外,多层住宅的下部,高层住宅的中下部大多很难满足要求,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率极低。而集中放置在屋面,虽然能满足日照时数的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分散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每户上下两根管道要增加管道井的位置,尤其是住宅下部至屋面管线过长,要散发大量的热量,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放掉大量的管道中的冷水,与节水节能相违背,如何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让每家每户都能享受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唯一实际实用的位置就是将太阳能集热器布置在屋面上,采用集中集热的形式。
(四)集中集热-分户储热太阳能系统介绍
集中集热、分户储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是指将太阳能集热器集中、统一规划安装成为一个系统,储水箱、辅助保障系统按终端用户为单位独立设置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系统示意图
水箱特点:
1、盘管换热。
2、搪瓷内胆,承压、耐腐蚀。
3、辅助热源。
4、系统安全可靠。
分户储热水箱 集热器统一布局
系统特点:
1、集热器安装在楼顶层,不影响建筑外观;
2、集热器统一安装,集热循环管路少,水箱容积小,占用公共空间面积小;
3、热水系统供应为分户式,储水、辅助加热均在户内,减少了辅助系统、供水系统的运行费用及热损失;
4、热水系统分户供应,无热水计费、辅助电费计量收取问题;
(五)太阳能集中集热-分户储热系统的设置原则
1、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集热器应作为建筑的组成元素,与建筑有机结合,做到造型美观,构件耐用,安装、维护方便。
2、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24小时为住宅每家每户提供生活热水,采用成熟的太阳能热水技术,控制成本,避免复杂的后期运行维护管理。
3、进行经济技术分析,达到节地、节水、节能、安全、卫生、环保的要求。
4、集热器及其部件标准化、模式化便于维修更新。
二、太阳能集热水系统热面积计算
(一)用水量
1、热水用水量标准:30升/人・ 天(55℃)
住宅每户平均按2.5人考虑
Qmaxday2=30×2.5=75L/d
每户住宅设80升水箱
2、直接式太阳能集热系统面积的确定
每户80L/d .
Ac=
式中:
Ac一直接系统集热器采光面积,㎡;
Qw~日均用水量,80kg;
tend一储水箱内水的终止温度55℃;
Cw一水的定压比热容,4.187KJ/(kg・ ℃);
p一热水密度,(kg/L);
ti一水的初始温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