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4 16:37: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与文化的融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城商行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随着各银行之间业务竞争日益趋同,竞争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人与文化上来。企业文化是银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银行企业长期业绩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各银行对企业文化的探索不断深化。本文也就对城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一个有效的探讨与分析。
一、城商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1、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从具体上来说,一个银行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包括:和谐的员工文化、严谨的内控文化、持续的创新文化、高效的激励文化、严谨的合规文化、共赢的同业竞争文化、优质的服务文化,规范的形象文化、本行特色文化等等,各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其层次和建设的延续性是不同的,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和优化。
2、城商行企业文化的层次划分
包括三个层次的活动:一是精神文化,即在观念层次上形成城商行经营哲学、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即培育银行核心价值观;二是制度文化,即在制度和行为层次上,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风气、企业风俗,完善员工的行为规范;三是物质文化,即在物质层次上,设计企业标识、企业标准字、标准色,美化环境,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播网络,使它们成为企业理念的物质载体,形成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按照这个划分标准,银行企业文化的分类可以表述如图1。
3、企业文化的作用
一是凝聚功能,增加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一种凝合力量,具有凝聚力、导向力和约束力,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建立企业员工的归属感,把银行发展视为自己最为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使企业内部形成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激励功能,调动员工积极性。银行长期形成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对员工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以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感染着员工,使员工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追求,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勇于创新。三是辐射功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一定时期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目标等文化要素的总和,良好的企业声誉可以给企业带来利益,而企业声誉要靠企业文化来传播,并给银行企业带来竞争力。四是导向功能,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的欲望转化为具体的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即对银行员工心理、性格、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
二、当前城商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模糊
从表面上看,各城商行都有一整套的企业文化系统,但不论是员工还是客户对企业文化缺乏清晰和真切的感受,没有具体的认识。不少银行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员工的娱乐文化,做一些表面文章,导致在行动上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搞成“两张皮”。
2、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短期行为现象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行为,部分银行把其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常抓不懈的机制,更缺乏一种持久的动力和发展后劲。基层业务单位面临着繁重的业绩考核,从而带来短期行为倾向,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未能有效结合,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相互脱节。
3、企业文化建设形不成合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职工参与度不高,由于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掌握不准理解不深,未能形成全员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有些城商行业务部门常常觉得与自身不搭界而游离于企业文化建设之外。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只见理念和口号纷飞,却缺少核心价值主张。因而就难以在银行各部门各领域和各个层级上形成一致的行动力。
4、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城商行由于其发展的历史溯源基本上定位于某个区域,其企业文化发展的区域特性也应当具有相当的独创性和区域性,这也是城商行企业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的源泉。然而,现实中不少基层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人云亦云,缺少银行的行业特色,缺乏商业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于低水平重复怪圈。
三、做好城商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性路径分析
做好城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内容,也是需要每家城商行着重进行建设和长期坚持的一些措施。
1、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文化,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企业竞争的依托
人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和主力,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息息相关。当前各家银行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立足于人的建设,即员工队伍的建设,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理解员工、重视员工、依靠员工、团结员工、培育员工,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只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多层次需要,尽量创造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良好环境,才可能促使员工创造出远远超越他们收入的价值,人才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将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2、建立严谨、合规、诚信的制度文化
银行是经营信用的企业。银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银行的员工必须恪守诚实信用、严谨合规的原则和职业道德,为此银行制度文化建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银行内控合规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内控合规教育,完善银行内部管理体系,把员工从业道德作为业绩考核范围,构建银行信用文化。二是强化客户信用制度,强化客户个人信用的登记制度,对失信的客户不提供信贷服务,通过银行的规范来约束客户的行为,从而强化人们的信用意识,为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作出贡献。
3、构建客户至上的服务文化
城商行作为特色的服务企业,服务质量决定企业的效益。构建以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和重视为客户提供优质文明服务的企业文化,需要直接面对每一个客户,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不同的服务。这一特殊性决定了银行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用优质的服务质量来赢得客户。而服务质量的提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加强服务的管理,在银行内部员工倡导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和树立服务质量意识的价值观念,形成一套有效提高服务质最的运行机制,银行要构建客户至上的服务文化,就必须在员工中形成共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服务观念。
4、文教娱乐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城商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一系列的文教娱乐活动为载体来进行实现和深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员工和外部社会了解和体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城商行要经常开展警示教育、理论学习、工作交流、演讲、绘画、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各类活动,通过创办《行报》、建立网站等宣传阵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5、推广CI设计,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商业银行形象,把形象塑造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企业文化除具有激励、约束、调适、辐射、、优化、振兴、导向、凝聚、育人等功能外,还具有塑造形象的功能。导入CI设计,进行企业形象塑造,使企业文化在传播媒介上进行良好的映射。CI的内部实施过程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CI的对外实施是企业文化辐射作用的体现。对于银行来说,形象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银行本身的有形资产,良好的内部形象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对本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崇尚心理;良好的外部形象则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企业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使企业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从而确保企业稳固占领市场。
四、建设城商行特色企业文化的思路
城商行由于在规模、历史人员构成、产品发展进度、扎根区域方面都存在一些个性化的内容,因此所对应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对应的特色内容。
1、城商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本行的战略发展相适应
由于城商行普遍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扩展的过程中,其发展战略也包含了一个外延性和开拓性的内容,满足各项发展战略条件的优质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应以战略发展为导向,强化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兼容性及开拓性;为城商行的开拓发展服务,对设立和新入驻的机构能够进行很好的容纳和适应,能够较快地被新入驻区域的客户所接受。
2、培育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
当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般都将社会环境的要求、行业要求、企业的特点融合归纳、总结概括、提炼升华,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往往就是企业精神。对于银行这个特殊行业,自然也就形成了具有银行特色的企业精神。在银行发展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要从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出发,形成大家所共同认同、遵守并引以为豪的内容,银行企业精神是该银行发展的精华所在,也是该行区别于同业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比如说笔者所在的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的“立足中小、服务市场”的服务精神、“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精诚团结、友爱互助”的“家文化”,都是企业精神的体现。
3、塑造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
创新成为银行的主题,创新是银行企业文化的灵魂,这种企业文化除了具备优秀文化内涵外,还具备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能力。城商行银行由于起点低,产品相对单一,要面对国内外银行激烈的竞争,赢得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城商行要在未来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引进他行先进金融理念,创造和形成适应市场变化的发展战略,创新银行产品、服务方式和管理手段,营造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
城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全国性银行和国外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既有共性内容也有个性化的内容,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就好像造房子,每一幢房子都需要搭框架、垒砖头、浇水泥、砌墙,这是共性的内容,就是所有银行都需要进行的共性文化建设。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要进行有特色化的粉刷、设计、装修、配备,搭建出有独特风格的房屋居室,城商行在其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上就一定要强调其自身的特色,不能随大流,实现共性和特性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 蒋素梅: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J].商情,2011(3).
关键词:近代茶俗;行业经济;文化行业;联系
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市场消费重点也逐渐向高端服务业转变,那么如何将近代茶俗(下文简称:茶俗)纳入到服务业经济发展之中,则值得业界人士认真思考。从对茶俗的内涵理解出发可知,茶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这些文化深深植根于百姓的生活之中。那么能否这样理解,将生活休闲行业与茶俗进行融合,吏能为消费者带来不同于职场氛围的惬意和轻松感。这样一来,才能为行业经济的发展添色。将目光放置在我们的身边也不难发现,现阶段许多网吧冠名为“网咖”,便是将咖啡、品茗等项目纳入到传统网吧行业之中,这样就能拓展网吧的使用价值,甚至在某些地方改变了网吧的运营生态。为此,本文将茶俗与文化行业(如图书销售)进行联系,在文化行业的运营中来探寻二者契合的有效模式。
1茶俗的商业价值分析
结合笔者的调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茶俗的商业价值:
1.1氛围营造所产生的商业价值
这里可以以成都太古里的地下图书城为例,该地下图书城的容积较大,且在装修上的主色调使用的是实木色彩,这样就能使书城的环境显得厚重。而且,书城内的中文书籍分为大陆版和台湾版,所以也在产品上显得十分有格调。在书城的角落处有卡座,并在显眼处放有具有中国民俗特色的茶具。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阅读氛围具有国人所喜爱的儒雅味,进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前来阅读。可见,这里的茶俗是从显性层面所体现出来的。
1.2关联服务所产生的商业价值
关联服务在地下书城中主要表现在,阅读者可以购买茶水在卡座旁看书休闲。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目前总共有4张卡座,且每张卡座可坐4人,而几乎每天都无空位。从消费关联服务的人群结构来看,其中主要以30岁—40岁的人群为主。不难理解,这类人群在职场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积累,而处于这一年龄段时更加追求“岁月静好”的氛围与环境。这样一来,关联服务就能为地下书城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营销组合所产生的商业价值
营销组合则与混搭销售有关了,尽管太古里书城并没有开展这样的营销组合活动,但从理论上可以实施:即在销售书籍的同时,以赠送的名义将茶叶制品交付给消费者,且在配有精致金属盒的外表再印上书城的标示、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这样一来,就能在营销组合上为书店带来衍生的商业价值。
2破解茶俗商业化中的难点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阐述中可以发现,上述都体现为茶俗的显性层面,而如何将更具有内涵的隐性层面融入到文化行业中来呢。为此,笔者结合目前所流行的沙龙形式,提出以下三点看法:
2.1以文化沙龙形式融入茶俗的隐性元素
如何融入茶俗的隐性元素,构成了将其与行业经济联系的难点问题。在如今社会浮躁的局面下,茶俗隐性元素似乎与文化休闲行业格格不入,但这里也需要反思一个现象,即30—40岁的消费群体自觉、自主前往书城阅读打发周末时光。这就表明,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已经将消费人群进行分类,这就类似于市场细分原理。由此,在书城这一场合开设文化沙龙活动,将茶俗融入到沙龙的交流中来,便可以实现茶俗全方位的商业接轨。
2.2形成茶俗显性和隐性相互作用的机制
在辨证视角下来看待茶俗与商业之间的接轨问题,应建立起一种茶俗显性和隐性相互作用的机制。从消费者的认知逻辑来看,先外后内决定了消费者在体验茶俗文化的显性元素后,才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获得隐性元素。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在当下有市场吗?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对茶俗的习得来增进年轻消费者相互交流,这样就实现了茶俗的显性和隐性相互作用的机制。
2.3实现机制相互作用下的行业经济发展
从上文的阐述中已经体现出了茶俗在商业化应用中的价值,而且诸多讨论都是放在市场化运作的角度来展开的。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即综合应用茶俗文化将能推动行业经济的发展。
3茶俗与行业经济发展融合的模式定位
以上基于文化行业中的图书销售进行了问题探讨,那么这里就需要放眼整个文化行业来对茶俗与行业经济发展融合的模式进行定位。
3.1环境嵌入式的融合模式
文化行业可以分为严肃和休闲两种格调,前者主要与学术、专业知识传播有关,如学术论坛、基于某种学术主题的报告会等;后者主要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联系紧密,并能适应当代白领阶层的消费偏好。毫无疑问,将茶俗基于环境嵌入式的与行业经济相融合,不仅适用于严肃类的文化活动,也能够适用于休闲类的文化活动。只是在建立融合模式时需要考虑到各自的群体,但结合具有显性茶俗元素的茶具摆设,这可以适合于不同的群体。
3.2消费组合式的融合模式
消费组合可以引入茶俗显性元素也可以植入茶俗隐性元素,但在前面的讨论中可知,应借助显性元素来导入隐性元素,以及可以配合不同的文化商业活动的类型,开设文化沙龙栏目。由此,将茶俗作为配合文化商业活动开展的载体,并利用国人所熟悉的文化类型,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另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近年来所举办国际性会议的数量也逐渐增加。抛开这些会议的专业性特质不论,其在举办过程中仍具有商业化运作的影子,如会展、酒店接待等。所有这些领域,都可以融入茶俗。
3.3商品销售式的融合模式
在前面以书城为例的问题讨论中,笔者提出的将茶叶制品与书籍一同销售。在文化行业中,仍然可以采取这种融合模式。这里也需要注意一点,即文化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消费具有不同的途径,阅读与听一场京剧之间是有差异的,前者可以购买书籍来实施消费,而后者消费与购买则是同时进行。
4定位驱动下的策略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茶俗与文化行业经济相联系的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聚焦文化行业的商业化模式
本文的主题在于探讨茶俗助力行业经济发展的途径,这就意味着,我们首先要理清文化行业的商业化模式。在我国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文化行业的商业化模式从书籍、音像制品的销售以及文艺商演、文化旅游项目中得到了体现。不同的模式对于引入茶俗元素的侧重点也会存在差异,所以需要具体聚集文化行业的商业化模式。本文所聚焦的便是图书出版业,而当前网上购书对线下销售存在巨大冲击的局面下,借鉴成都太古里地下图书城模式是可行的。
4.2综合提炼茶俗显性元素
前面已经指出了茶俗显性与隐性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综合提炼茶俗元素时需要考虑到当前消费者对文化信息接收的偏好。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青年消费群体都借助手机智能平台来阅读文化信息,并习惯于浅层和碎片化的阅读模式。那么,在提炼茶俗显性和隐性元素时也需要注意,应避免专题式的元素提炼,而是将茶俗基于一种整体实施分段包装,每段茶俗都可以对应一类传统文化,并在文化的传播中激起消费者的兴趣。
4.3建立适度的商业化接轨模式
尽管我国已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将茶俗与行业经济相联系时,仍需要注意到茶俗在商业化接轨时的程度。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在于:第一,茶俗本身的文化属性是否能够全部与文化行业经济联系起来值得商榷,从现状来看只能在特定的方面进行对接。第二,茶俗在助力文化行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否显著,目前仍然需要用商业实践来说明。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客观看待茶俗与行业经济之间的关联效应,对于那些实体经济行业茶俗几乎无法与之接轨。4.4实施中应不破坏茶俗文化性我们也需要反对一种现象,即在部分文化商业运作过程中未能深入挖掘茶俗的文化性,而是通过过度包装和炒作来搭配高端茶叶的销售或赠与,这本身就是粗俗的茶俗与行业经济接轨模式,为此,应给予重视。
5展望
今后在茶俗商业化打造中,还应努力构建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通过培育客户忠诚度来引导本土茶业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5.1增强客户关系管理意识
从茶俗与文化行业经济的联系中可以发现,我们主要利用了茶俗联系消费者和建立客户关系,所以这里还需要对增强客户关系管理进行展望。具体而言,我们需要根据客户的背景结构和文化层次,合理导入茶俗。若是对外籍友人,那么就应从茶俗的隐性层面来给他们传递文化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关注度和兴趣点。若是对国内客户则应从显性层面来对他们提供茶俗鉴赏和品茗的便利。
5.2健全人际往来长效机制
这里之所以强调应建立“长效机制”在于,私人关系的建立往往可能对商家带来负面影响(如寻租现象的发生),因此人际往来应处于制度规则的环境下,并在实施人际往来时应围绕着稳定销量、提升销量和管控销量的目的来开展,这样才能提高商家的营销质量。当前商家面临着挖掘潜在客户的任务,对此“请进来”战略应考虑时机,如可以放置在商家下一年度初始时和本年度末进行。
6小结
本文认为,将生活休闲行业与茶俗进行融合,能为消费者带来不同于职场氛围的惬意和轻松感。这样一来,才能为行业经济的发展添色。茶俗与文化行业经济相联系也通过目前所流行的“网咖经济”而容易理解了。二者相联系的途径包括:聚焦文化行业的商业化模式、综合提炼茶俗显性元素、建立适度的商业化接轨模式、实施中应不破坏茶俗文化性。
参考文献
[1]张信刚.茶叶与咖啡的商业寻踪[J].商界:评论,2011(5):46-49.
[2]蔡泉宝.茶文化研究的新思路[J].农业考古,2011(2):7-8.
[3]刘哲.浅谈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China'sForeignTrade,2011(5):23-24.
当跨国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设已经被大多数公司熟练的驾驭、掌控和操作时,影响和制约跨国财务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跨国交流和沟通则越发突显了其重要性。作为企业的CFO既是实现公司跨国价值体系的建设者,也是融合各种不同商业、人文文化的沟通人和传播者。
风行全球的企业跨国经营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流的跨国公司已经构建并完成了高效的全球企业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统一的财务核算准则。比较流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主要的控制点包括: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外汇管理、风险控制和公司战略、计划等。当跨国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设已经被大多数公司熟练的驾驭、掌控和操作时,影响和制约跨国财务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 跨国交流和沟通则越发突显了其重要性。
跨国经营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文化背景、商业理念、价值取向、消费习惯和客户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文化上的差异会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日常管理和企业战略执行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因交流上的障碍,造成原有的投资计划不能顺利实施,甚至更改或取消。这是任何一家正在实施跨国经营的国际公司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在三家不同产业类型的跨国公司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感悟到国际化跨国公司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和执行中有许多共通和相似的特点,在此将其归纳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任何制度性政策、管理体系的推广和有效的执行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果将制度性的体系和公司章程比做一架设计精良,结构紧密的机器,那么沟通便是“油”。时常给机器的各部件添加一些“油”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故障,延长使用时间,就十分必要。沟通也是改善和融合不同文化背景、思维和习惯的人向着共同的商业目标努力的一个推动力。因此,构建高效、务实、有创新思维的跨国商业交流和沟通平台服务,对于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和推广,公司全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协助企业实现全球的商业利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相当多的跨国公司都是以“财务管理体系”为核心,控制其全球范围内所属的子公司,管理各级公司的资产和企业资源,执行和实施母公司的企业战略计划等。跨国财务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人文和制度并行的管理工作,即要融合不同的人文、商业文化、客户价值趋向等软影响因素,同时更要固守财务核算准则的制约,最终还要维护投资人的商业利益和实现投资回报。
跨国财务管理如何应对不同国家的“跨文化”差异
双向式互动的交流平台: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管理体系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信息的交流和工作指令的传导也是延续和围绕这种体系。通常情况下是总部将公司政策信息和企业战略传递到各区域,并下达到所属的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 公司总部各执行部门也是按公司准则和各项指令执行。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会发现因理解上存在差异,母公司的政策和法规不能有效的在子公司推广,有些情况下即便是能在表层上进行操作,但是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突出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总部向各分支机构下达和执行。子公司对总部不能反馈或提出有实际效果和现实意义的建议。另外,有些跨国公司总部官僚色彩严重,听不进下属的反馈。但是,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因文化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不畅通,造成了信息不能进行双向式的交流,尤其是具体执行政策的各级子公司不能将其已知的现实情况及时详细的用正式的书面信息向总部反馈,从而造成经营上出现不利的局面。因此,建立上下级公司、同级公司之间“双向式的互动信息交流”能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全面理解和掌握其他文化、人文环境下的经济政策、客户习惯和市场的真实情况,尤其是能呈现全面详细的有关综合财务政策、法规、制度和商业文化的报告。这对弥合各公司人员间彼此的理解和认知都将起到辅助和推进的作用。
跨国间交流的技巧
1.交流各种信息时要详实和准确―目的是让“对方”能明白
现实中人的基本思维还是以习惯性的意识为主,并以‘自处的商业语境’作为判断和分析事物的依据。因此,造成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太容易理解和快速地解读懂其他文化下的商业规则和人文特点。事实上中国境内的一些跨国子公司的中方管理层和本地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语言描述上的不足,尤其是使用书面语言介绍和把握事物时不能详细、清晰地向对方(跨国总部或其他关联公司)介绍和解释所涉及到的商业背景和政策信息。直接的后果是会丧失公司间交流过程中的“话语权”。而跨国间交流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文字信息,要把握并能熟练地运用“书面的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为自己赢得对方的理解和认知。深层次的书面语言交流能在无形中积累现实中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磨和,能让身处不同文化背景和商业环境的人逐渐清楚并了解对方的商业文化和人文政策。
2.跨国交流是相互尊重和理解的过程
跨国公司的一大特点是融合了很多不同国籍、语言和种族的人。这些人尽管原来的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价值取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些都不是影响和制约那些跨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决定性因素。跨国公司内部没有国籍之分,更没有中、外之分。在对待工作上一切要以公司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原则。尊重彼此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才是以共同的“目标”为前提指引,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为共同事业而协作的大方向。
3. 把跨国交流当乐事,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产生火花
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也会经常发生摩擦和出现暂时的不理解,甚至也有“误会”发生。这其实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所谓“关键时期”也是产生“火花”的前奏。这一时刻对双方来讲都是最关键的结点。因此,当出现对方不理解或误会的状况时,一定不要就此中断交流,在遇到的问题没有弄清之前,谁都不是赢家,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主动与对方交流。跨国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应遵循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原则,凡有利于工作和有实现价值的商业解决方案就应鼓励和支持。尤其要积极倡导和给予“本地管理人员”提交商业方案建议书和各种可行性建议报告的机会。目的是让公司总部的决策层能客观、全面地了解投资所在地的商业、政策和市场等有价值的信息,降低企业决策成本和提高投资效率。
4.本土CFO不仅是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是交流和融合不同商业文化的沟通者和传导者
本土CFO要学会如何在跨国交流中积累自信心和提高交流质量,不只是充当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要有创新意识、提供更有商业价值的计划。从多方面入手,快速提升跨国交流的能力:
公司利益为主―跨国间争议和讨论所有问题时,初衷是以“公司总体利益”为准则。
交流的意识―积极的沟通能消除彼此之间文化、思维和价值理念上的差异,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主动同全球总部、区域总部的人员进行交流,为自己,更是为本地公司赢得机会和理解。
不要有胆怯的心理―探讨和辩论有关公司间业务,甚至是向更高一级的管理层讲述某些问题时,要进行有理由的陈述和提交逻辑性强的分析报告。对待业务问题,只考虑问题本身,而没有等级上的差异
诚实、坦诚的心态―跨国交流中也是积累和赢得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合作机遇,但是要秉承诚实、坦诚的处事原则。提供的信息、递交的报告要符合客观事实和原则。
持续学习―跨国交流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要有持续学习的态度。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机遇,在交流中积累语言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吸收新的管理思维和理念,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案例一:一家著名的欧洲跨国装备制造企业(M公司)和中国全资子公司(N公司)之间发生的关于“公司间交易结算规则”的交流实例。
背景:每一财年,N公司与M公司总部和各下属企业之间会发生大量的公司间的贸易交易和非贸易服务易。随着N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发展,成交金额成倍上升。此时N公司新任的CFO发现在公司间交易的过程中,因所处的商业、政策环境不同,N公司与集团总部和关联企业在跨国结算上有很大区别。于是向集团总部起草了一份“有关N公司与集团间跨国结算的方式”。详细讲述了各种政策性、强制性法规对各种贸易、非贸易交易的界定,尤其是对每笔交易的收益、成本可能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从政策角度全面量化每种交易的结算方式和原则,突破现有政策性的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交流过程:最初M公司总部,主管财务结算的经理并不同意,希望继续按原结算方式交易。此时N公司CFO耐心地同M公司总部的相关人员周旋,并寻找可能的突破口。利用两次同M公司高层接触的机会,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理由和观点,并及时提供有说服力的文件和依据,终于在历时三个月后,新交易方案终被采纳。自此之后的四年期间,N公司同M公司之间在交易结算上都非常畅通,并且时间和成本也大大降低。
现实中,本土CFO同各级管理层交流时要善于把握机遇,尤其是不要轻易放弃“有理由的观点和建议”,否则会造成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被动局面,甚至影响实际的管理效果。只有本地企业真正实现商业利益才能体现集团公司的总体商业目标,因此一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本土企业创造新价值、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建议均不妨大胆地去交流和尝试。
CFO应对跨不同人文、商业文化的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各级CFO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公司政策性的信息和所执行的财务准则,更要系统详实的学习和掌握所属投资地的商业习惯、客户价值趋向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就一些重要的差异和不同的商业理念进行详实的文字和量化的分析,并定期同母公司或区域管理机构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例如:
(一)重庆旅游业现状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嘉陵江与长江从其境内穿过。地理景观丰富,高山、峡谷、溶洞、溪水、甘泉、密林、瀑布各类景观坐落其间,例如耳熟能详的长江三峡,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等。它的人文景观同样极为可赞,古代时期它作为巴国、大夏国的都城,近代时期又作为抗战的陪都,它是一座故事之城,历史赋予重庆独特的文化内涵。重庆的旅游业蒸蒸日上,旅游业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连年增加。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重庆接待的游客人次已经突破两亿大关。但是我们深知与其他地区旅游产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重庆的旅游总收入位于全国中游,重庆市的旅游资源仍然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重庆文化产业现状
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近年来重庆一边加紧对古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一边推进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各类文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近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快速发展不代表先进,同北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1497亿元相比,重庆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风险与机遇并存,重庆的文化产业处于成长期,不稳定因素众多,缺乏科学的管理,创新力的不足都有可能使文化产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挖掘文化产业的潜力,寻找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迫在眉睫。
(三)重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两者本就是互助互利的一个过程。重庆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它的文化产业发展也需要创新点的补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融合,使优秀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急需的展示平台,拥有了更多的出镜率,打响了知名度;与此同时,先进科技与优美风景的结合,增添文化产业的素材,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我们深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起着重大的作用,目前经济理论为产业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很多种模式选择,例如:渗透型、整合性、延伸性等。这样可以使得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二、重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对策
(一)加强重庆基础制度环境建设
政府要向服务型产业转变从而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就需要政府具有正确的引导策略。首先,产业的融合要做到制度先行。制度是经济活动正常运作的保障,是投资者的定心丸。良好的制度体系可以提升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其次政府要为产业融合提供资金支持,出台银行借贷的扶持条款,降低投资者的参与门槛。新领域的开拓总需要依托雄厚的资金,然而更重要的是人才,人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政府设立人才培训班,为相关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政府牵头,带领企业到先进地区去参观学习,引入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法律、资金、人才都是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二)推进重庆旅游和文化企业的合作
政府的引导作用是有限的,要实现两者的真正融合需要企业的主动参与,摸索出融合的道路。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合作意识。目前重庆市的产业融合模式大多为政府主导的,因政府不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与公司方面相比,存在经验不足,或滞后的问题,政府主导的商业合作模式必然有其局限性。因此企业要本着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参与,强强联合,参照国外的先进的商业模式,在了解自己的产业行情基础上开发新的合作模式。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先进的技术对延伸型融合模式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它是连接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桥梁。
(三)优化消费引导策略
所有的产品开发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融合要适应游客的消费需要,要更新营销模式,拓宽营销渠道。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受外界影响,这为主动营销提供了可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广泛,企业要利用好现代化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新的消费观念,刺激消费者对旅游与文化产品的需求。采用经验交流,课堂讲座等形式向消费者介绍相关信息,也可以开展免费体验活动,使消费者更真切的了解旅游文化创意新产品。
三、结论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新发力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24.6;G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激励开放环境作为支持,只有良好的环境支撑,各相关产业才能够实现长足发展。互联网时代背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塑造了新发力点促使文化产业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享有更多的资金、更为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文化产业的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也更为清晰。
一、互联网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发力点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民族文化创造力也得到了适当的激发,甚至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形成了新发力点。首先,互联网借助创意整合、资本支持、软件技术支持等要素,以社交网络作品作为依托,逐步构建了具有极大包容力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能够方便人们将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进行跨时空组合,进而实现在地、在场、在线三种文化生产方式的纵横贯通,促使文化产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隔阂被逐渐消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1]。其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平台经济得到了一定的重塑,进而重新构建了平台型经济集群,促使文化产业中双方或者多方之间能够构成良易体系,进而凸显合作增值效应,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平台经济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信息和实体的聚集会推动产业集群的出现。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文化产业客户服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不仅服务范围和深度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和深化,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促使社会大众对文化产业的认同度得到明显提升,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为文化服务贸易的开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互联网的支持和嵌入背景下,全球文化服务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在高端文化设备、移动终端以及电子游戏等方面的融合趋势更加强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文化产业逐渐实现全球化布局的发展态势。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文化产业+”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平台、大融合、大联盟、大整合、大视频、大植入、大市值、大研l、大创新、大创业等,下面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几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相关产业都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如文化产业和金融经济的融合、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融合等[2]。所以围绕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广泛融合的态势。
以文化产业与金融经济的融合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在文化产业借助互联网的助推得到不断发展,文化传媒领域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背景下,金融资本发现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并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态不断介入,对文化传媒领域的资源流向以及资源配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少数金融资本拥有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也促使文化产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的社会背景下,更多业外资本的不断涌入也造成行业估值泡沫的出现,极大增加了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运营风险。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值”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下,文化产业呈现出高度集中发展趋势,经济文化建设进入到新常态,BAT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甚至在个别领域出现飞速发展[3]。可见,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文化产业的市值成为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的指标。具体来说,就是在“互联网+文化产业”背景下,企业市值的判断不一定以盈利为标准,而是将其未来发展态势以及当前市场定位作为重要的参照。换言之,一个企业即使在当前市场效应下盈利效果不理想,但是其具有高质量的商业模式,其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就较大,企业的市值也就越高。简单的说,“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值”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形成的新商业模式,伴随着新商业模式可能出现更大的并购和更大的市值。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经济新常态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态势。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创新”。创新是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文化产业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创新,如直播模式、粉丝经济以及大数据带动的精准营销创新等,这些创新的存在都会对文化产业以及周边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4]。可见在“互联网+文化产业”背景下,企业的建设发展以及我国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都应该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展规律,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进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兴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所以在新时期应该保持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借助“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玉堂,陈绍辉,陈文华,等.关于实施湖北文化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61-67.
[2]王英,刘继锐.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文化创新――山东广播电视文化产业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15(3):118-124.
关键词:广告摄影;商业性;艺术性;融合
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各类广告宣传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而商业广告摄影以其真实性、时效性、多样性、敏捷性、经济性等优势,在商业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商业性特点使广告摄影必须全方位地表现和传递关于商品的信息。但是,商业广告摄影却又无法与摄影艺术的本质脱离,有效的内容、感官效果、创意和表达方式,又是商业广告摄影必须具备的艺术手段。商业广告摄影只有注重其艺术表现方式,使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从而取得消费者的特别关注,才能实现其商业性,才能使商业性和艺术性相互契合、相互融合。
1.商业广告摄影的概念
总的来说,商业广告摄影的主要拍摄对象为商品,应归属到实用摄影的范畴。它的任务是传递关于商品的信息、促进商品的流通。广告摄影的目的是引起顾客购买商品的欲望,通过表现商品的结构、形状、用途和色彩等特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摄影已被广泛应用于商品外包装、橱窗装饰展览、时装表演、公告栏和报刊上的关于商品的广告,同时也逐渐成为网络等一些新兴媒体上的重要的传播手段。当然,具有巧妙的构思和新颖的画面的广告摄影作品,也可以超越实用摄影的范畴,获得独特的艺术地位,从而成为优秀的摄影作品,。
从文化范畴的角度出发,广告已经不再只是一种商业行为,它与整个商业社会同步的特殊关系,已成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纪录着社会发展历程,世界文化、风俗的大看台。无可置疑,广告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商业艺术。广告摄影作为商品传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以其特有的魅力,以其图像化的视觉特征,成为世界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在实现商品信息传播的前提下,以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成为了现代生活所不可缺的视觉风景。
2.商业广告摄影的商业性
从摄影师的角度出发,广告摄影的产品构思受到了对商品进行宣传的广告策划方案的制约,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广告摄影的创作构思讲究定向定位,它不能离开广告的商业目的而独立存在,它的创作必须建立在传播商品形象上。在对内容的表现方面,出于广告目的的考虑而常常有严格的规定,但艺术摄影的构思创作,可以不受这种因素的制约,而有着广阔的创作天地。广告摄影必须力求讲究商品的特性与风格,摄影师常常为了以服从商品的需要为主,而忽视了个人风格,不然很难达到起初预定的目标。
商业广告摄影要求摄影师必须要创造出能够吸引并启悟、引导观众的作品,从而能够达到产生消费结果的视觉作品。这就要求摄影师要根据自己对产品的理解和生活的积累,达到对特定信息的“把握”和“浓缩”,并物化为具体的创意形象,通过“物质”的载体传播特定的信息,使观赏者对所宣传产品产生兴趣、引起共鸣,从而达到最终消费的目的。
3.商业广告摄影的艺术性
商业广告摄影不仅承载着明确的商业目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艺术要求。因此,作为广告摄影师,既要有商人对商业的机敏嗅觉,能够在进行创作的初始就敏锐地捕捉到商业的气息,为商品信息传递建立通道;又要有艺术家的素养和灵感,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段,创作出既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心理需求,同时又具有艺术创意和感染力的商业广告作品,艺术性地传递着商品的信息。优秀的商业广告摄影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艺术提升了商业广告产品的内涵。用艺术作为表现手段,在灵感创意的带领下,使得商业广告摄影的画面具有吸引力、震撼的视觉效果、强烈的艺术渲染力等,从而实现了广告对象在商品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艺术享受,同时在享受艺术的过程中引起对广告内容的兴趣关注,建立商品认知感,达到有效传递商品信息的目的,使得商业广告摄影在传播商品信息的过程中更具有效性,这是商业广告摄影的艺术性特征。
4.商业广告摄影中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商业广告摄影中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既分别独立,又相互依存,摄影师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如何使这两个既矛盾,但有时会相互依存的二个方面得到很好的融合,这是建立商业广告摄影“视觉艺术传达商业信息”的很好的立足点。越是追求商业价值,越要注重其艺术内涵。为了更好地提高传播商业信息的效果,商业广告摄影应该在保有整个商业目的的前提下,注重其创作的艺术表现力,使广告摄影画面更具视觉爆发力和吸引力,从而取得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
结语
当代广告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作为广告传播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广告摄影也以其独有的魅力,以其图像化的视觉特征,成为整个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商品信息传播的前提下,以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构成了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视觉屏风。优秀的商业广告摄影都是附加了商业元素、体现着商业价值的艺术摄影,是融合了商业和艺术的优秀典范。商业广告摄影要想在现代商业中发挥作用,摄影师在创作作品时不仅要重视其商业性,也要具备艺术性。(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参考文献:
[1] 林路.广告摄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 邵大浪.商业摄影[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3] 杨毅.商业摄影中创意思维的研究[J].电影文学,2007.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传播模式;前景展望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概况
所谓互联网文化产业,亦称新媒体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或者数字娱乐产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领域。至2016年底,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将分成四部分:一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其市场价值将占70%;二是传统媒体,包括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大约将占10%;三是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大约将占10%;四是旅游和演出等娱乐活动,大约将占10%,由此将形成7∶1∶1∶1的发展格局。
互联网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平台为王,做平台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赚钱比较多的,做内容的企业赚钱比较少。而数字文化产业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的,这个平台有两个特点:一是向移动化发展,二是这个平台是无边界的。
这些做平台的互联网文化公司不仅做数字文化产业,还做其他内容,如网络零售、金融等各种各样的服务,会形成同质化大型平台集团。即企业经营的主业大体相同,如现在都做网络文学、游戏、广告,而接下来都做金融等。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格局。数字文化产业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很多创业领域和发展领域都将跟数字文化产业发生联系。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特点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一般条件下,互联网文化产业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规模,即海量的内容;二是要专业化,即做得很细。传统媒体的平台规模效益日渐萎缩,互联网则可以无边界。如百度可以无边界的广告数量,这就是平台的效果,所以它是真正具有海量内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媒体会受到互联网平台的巨大冲击。所以,今后传统媒体主要生长的路径就是内容的品牌化,即具有别人所不可替代的内容,譬如包括电视的黄金栏目、大型的选秀和娱乐栏目、电视剧等都是将来电视台竞争生存的主要空间。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新媒体,是新技术条件下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形态而言的,如数字杂志、数字电视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形态,除了满足传统媒体为人们提供信息、交流和娱乐的需求之外,还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独特优势。新媒体之“新”,不仅“新”在技术和形式上,更是“新”在理念上。理念上的创新带来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带来文化在创新模式、传播途径和影响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二者的结合更进一步地改变着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围绕着新媒体的创新所形成的新媒体文化,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源泉。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给传统文化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深刻地渗入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传统文化产业和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将来很可能还会受到更大冲击,文化产业中各个板块的新格局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最显著的现象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互联网公司在影视、文学、音乐、动漫等诸多领域的布局,这让传统文化领域从业者感到来势汹汹。图书、杂志或者报纸等纸质媒体从传统媒体的角度来看是转型不了的,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实现业务的扩展,而不是将报纸和杂志搬到网上去,那是搬不动的。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的合作也开启了全新的模式,在电视直播和在线互动进行了创新式的结合,开辟了“网台互动”模式。
互联网既激发了文化消费需求,又反过来推动了文化产品供给。互联网打通文化领域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整体业态升级。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知识产权保护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跨界融合,创新了文化金融合作模式。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在互联网平台下,众筹、股权投资等新的文化金融模式正在出现。专门的众筹网站的诞生以及淘宝网等许多网站成立的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家、小企业家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展示创意,预先向大众募集资金。众筹依托互联网拓展,是中小文化企业或个人融资的补充。
在快餐式阅读习惯的潮流下,提升内容品质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产品的质量始终是决定产业和市场发展水准的关键,而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核心是产权保护。保护网络版权、培育正版消费理念有利于激发内容创作者的活力,互联网企业既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基于正版内容运营的盈利,也要发挥企业责任,积极打击盗版。内容产业其实最核心的就是版权,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一个市场价值越来越大的有机生态系统。
四、互联网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考
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自己。面对强大的互联网浪潮,企业的转型已成为必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离不开互联网平台,更需依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数千年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人们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传统企业价值链乃至于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大数据、大平台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互联网本身也不再是虚拟不实的经济体。任何文化企业都必须时时刻刻准备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变化。
要将创新机制纳入到企业制度中去。“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和变革的铁律。在文化产业从需求驱动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的今天,对新媒体条件下的新技术应用,使得许多传统行业要么破产倒闭要么被迫融合,传统的行业边界显得愈加模糊。在这种大趋势下,文化企业更需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在找寻新技术作为支撑的同时,努力在行业融合中进行相应的技术与文化创新、内容和运营管理方式创新、传播渠道与用人考核机制创新。同时,先进理念的变革和创新来自于企业的人才创新,这要求文化企业必须坚持把以人才为根本,以优秀企业家为中心,作为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提升的指导,才能葆有文化企业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汶上县政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互联网文化产业环境下文化国企发展对策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年第13卷第1期
传统文化因素在包装艺术设计中一直被利用,效果明显。而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增强作品和产品的吸引力,设计师必须更大力度地融合传统元素,对现有应用加以创新和完善。
1.融合传统文化中的无形元素
“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在以往的包装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较普遍。但是在应用中往往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求形似而忽视了其内在精神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一直贯穿其中。如文字,每一种文字都有其魅力,并不仅仅局限于外形,它们或遒劲有力、气势如虹,给人以朝气升腾之感;或隽美秀丽、温婉柔和,给人以精神升华之感。这些隐含在文字和图案背后的意义即是传统文化中的无形元素,是其内涵所在。所以,设计者要想使包装和艺术设计与观看者产生共鸣,增强其可观性,就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含义,追求其精神意义,并将其融入设计。
2.传统文化元素的综合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包装艺术设计中,将一定数量的不同文化元素加以融合,更能体现出其艺术感和文化底蕴的深厚。如中国“土酒”包装设计,包装容器由红土烧制,外用湘西传统的印花蓝布包裹,包装盒采用板块层叠的方式,外包装则利用了麻绳和木板,多种传统元素的结合鲜明地彰显出了湘西土家吊脚楼屋顶层叠的风韵,让人印象深刻。地域文化是另一种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在现代商品设计和旅游业中,设计师常常会运用当地的文化特色吸引人们的关注,这种地方特色即地域文化,如陕西浓郁的皇室气息、荆楚的三国之风等,将当地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些文化组合成区域文化,并运用到其特色设计中,使人们对其印象深刻。
3.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传统文化固然是极具魅力,但毕竟年代离现代人较为遥远,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因素相结合,使作品与现代人产生强烈共鸣进而达到商业目的。例如,在商业标签制作中,设计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字形、字体、颜色、效果等进行设计,创作出现代化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字。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存在着许多与现念有较多交叉部分的无形元素。如,“天人合一”是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现代化过程中,因污染问题而提出的自然、环保等理念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传统与现代是存在契合点的,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寻找这些契合点并运用到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