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14:57: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发育生物学的基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

第1篇

蔡继新

(茅盾中学,浙江 桐乡 314500)

【摘 要】本文提出了将“出声思考法”运用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抽象思维具体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有效突破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不仅学生的物理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出声思考法;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1.引言

高中物理很多知识的分析均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太多,不仅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更不用说提升科学素养。再加上当前高中教学中应试教育倾向还非常严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看的较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以“成绩”为核心,并不在乎新课程标准别强调物理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显然和新课程改革提出初衷相背离。如何才能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既实现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热门研究话题。而“出声思考法”的运用,为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正是基于将“出声思考法”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探讨和研究。

2.“出声思考法”的相关理论

2.1“出声思考法”概述

所谓“出声思考法”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于上世纪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外部的语言进行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出声思考法”的步骤主要分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以及“学生内化”等三个关键环节。具体过程如图所示:

2.2“出声思考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物理学科由于比较抽象,尤其对于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面对更加专业严谨的高中物理,更加感到无从下手。而教师也开始逐渐变的迷惑,为什么自己拼尽全力在进行教学,而所收到的效果却是很有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而另一方面,主要是很多高中物理教师还在采用着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克服这种困难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利用外部语言进行思考,即出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显露在教师的面前,使教师能够发现问题的结症所在,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实践也证明,采用该种教学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改善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3.“出声思考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如前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出声思考法”主要范围“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以及“学生内化”等三个主要环节,下面结合本人实际教学过程的具体案例,对这三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

3.1教师示范

在整个高中物理“出声思考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与传授者,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需要掌握的物理知识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演化后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出来。因此,在“出声思考法”中,教师示范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出声思考法”要求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将某个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方法、决策判断以及思维控制等具体内容能够全部大声地讲述给学生,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以出声的方式向学生们表述,使他们可以接受教师所示范的外化思维,使学生能够对教师讲出来的整个思维活动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下面以高中物理中的“平抛运动”为例,说明教师示范环节的具体步骤:

1)确定“抛出纸团的运动轨迹”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主要的学习对象;

2)对之前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进行复习,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做曲线运动,怎么样处理?

3)学生会思考出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会做曲线运动,以及可以把曲线运动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来探究。

4)通过理论知识分析分别找出纸团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5)可以得出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水平和竖直运动。

可见,通过教师将这种思维过程进行外化,学生能够吸收到更加详细的示范过程,并且跟着教师的思路徜徉在物理解题的海洋中,从而为下一步独自思考和参考教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再思考打下基础

3.2学生模仿

基于“出声思维法”的高中物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学生模仿”,这是决定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在该环节中,教师可以先通过为学生设置一些解决步骤比较简单的物理问题让学生练习“出声思考法”。学生可以单独进行模仿,也可以两个人以上为一个小组,而教师主要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模仿”的目的,既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还在于暴露学生的思维错误和障碍,便于教师“对症下药”。对于学生在该环节中暴露出来的思维错误和障碍,必须给予指正和帮助。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逐步提升更加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训练“出声思考法”。下面以高中物理中典型的“弹簧振子”这一问题为例进行说明。

例:假设一个质量为m、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振子第一次被压缩x后释放做自由振动,其周期为T1,而第二次将其压缩2x后再次释放做自由振动,此时的周期为T2,那么这两次振动的周期之比T1:T2是多少呢?

在针对该问题的“学生模仿”环节中,教师很可能会通过他们的出声思考发现,很多人会把振子的运动看成是匀速运动或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再通过匀速或者匀加速的规律进行解答,其结果可想而知。而此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问题及时向学生进行剖析,一方面,由于弹力在不断变化,加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匀加速”的看法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只要是自由振动其振动周期只与自身因素有关,对于这个问题也即是置于劲度系数k与质量m有关,与形变无关,正确答案是1:1,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正确的解题思维途径中来。最后,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出声思考法当成为一种习惯。

3.3学生内化

“学生内化”这一环节主要用来对前两个步骤的检验,也是“出声思考法”教学方式的最后一个步骤。当学生养成了用“出声思考法”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之后,在平时教学中师生之间更要不断地运用出声思考法去分析、解决各种物理问题,活化、内化这一方法,使学生学习物理时的思维过程能随时地外部化在教师面前,让教师能及时、直接地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学生没有理解的问题,减少知识的负迁移,缩短知识掌握的周期性,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物理思维习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出声思考法”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效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从而便于教师及时纠正和指导,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物理知识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个体水平的不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水平将是考验任课教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方觉铭.论中小学课堂信息化新尚的观察及出声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15.05:51-52

[2]方盛,周洪伟.运用出声思考法探查物理前概念教学的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15.02:95-99

[3]周琪兵.出声思考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物理,2013.17:53-54

第2篇

一、精心设计物理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离开了实验的物理是枯燥无味的,也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更不要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了。事实上,初中生好奇、好动,都喜欢物理实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实验,让学生观察、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时,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把一块电磁铁与一块铁分别放在两个小车上,并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将电磁铁接通电后,可以看到两个小车相互吸引。尽管初二学生对电磁知识还很陌生,但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个现象明显的实验,不仅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且能说明产生力的时候物体间不一定要接触。

二、要举联系学生生活的例子

学生对与生活联系的物理知识最感兴趣,从生活走向物理也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举例,让学生懂得生活是离不开物理知识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比如,在学习液体蒸发快慢因素时,可以这样问学生:晒衣服的时候,为什么要放在阳光好与通风好的地方?农民晒粮食的时候,为什么要摊开,而不是堆积在一起晒?在学习了惯性知识后,我让学生表演鸡蛋落水杯的实验,并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穿在身上的衣服有灰尘了,用手掸几下,就没有灰了,为什么呢?

总之,生活中充满着物理,利用物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先让学生产生认识的矛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物理欲望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学习浮力知识后,我让学生思考:将装了小石块的烧杯浮在水槽中,然后将烧杯中的小石块逐渐取出投入水槽的水中,试问水槽中的水面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学生就会考虑水面是上升,下降,还是不变,激起探知的欲望。经过思考,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水面应该是上升的,问其原因,那些学生认为是小石块增加了排水量。这时我不着急下对或错的评论,让学生进行实验,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发现自己的判断错误时,更加激发了求知欲望。然后我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其原因,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讲解物理的发展史,以及物理学家热爱科学、研究科学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比如,在学习电学中的焦耳定律时,我向学生讲解焦耳几十年艰辛研究的历程;在学气压时,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在学习电磁感应知识时,向学生讲解,法拉第受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的启发,潜心研究十年,终于发现磁生电的规律,为人类大规模使用电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习导电知识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超导体的特殊作用,以及超导材料研究的故事。学生听了这些物理科学史后,不仅能激发学习物理的欲望,而且能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开展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适应未来科学事业发展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供学生探究的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如果不开展探究学习,可能几句话就能把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再举几个实例,让学生巩固一下,照样能使学生应付基本电学题的解答。但这是明显的应试教学方式,只能把学生培养成解物理题目的机器,学生只学到考试的本领,没有形成任何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教学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且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与过程掌握,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电流受电压、电阻影响进行猜测,然后设计实验进行小组探究,尽管很多学生的探究过程花费了很多时间,但他们乐意学习,并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让学生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保持下去。再如,学习电流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假如教师只用演示实验来说明其规律,学生看了实验现象后,会觉得老师像在进行魔术表演,不易激发求知欲望,也不利于对其规律的掌握。如果将此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那么教学的效果就会明显提高,而且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会日渐高涨。

六、开展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语料;语法;偏误分析

第一章 语法偏误分析

1.偏误样本

所用语料选取自湘潭大学对外汉语系自于2010年10月至12月以及2011年3月和4月连续5次,针对美国Bethel University的汉语初级水平学生展开的网络教学。该网络教学一月进行一次,主要包括在虚拟教室中与美国学生围绕汉语和中国文化用汉语进行讨论、根据美方的教学内容协助美方教师校对聊天记录完成后期作业修改工作等。所用语料为网络教学记录中具有代表性问题的句子。

2.形式特征层面的语法偏误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较为突出的一点是汉语初学者的语法偏误问题。造成语法偏误的原因,由于个体的差异,其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其中包括: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教学误导、交际策略的运用、语言普遍性因素。(周小兵、朱其智、邓小宁,2007)下面从语言形式层面进行一些分析。

2.1误加

误加,也称多余,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齐沪扬,2005)在样本例句中,共出现19例误加偏误,占偏误总数的10%;其中句式标志性成分的误加占绝大多数。以下是部分例子。

2.1.1误加语素

(1)我喜欢热天气。

2.1.2词语的误加

(1) 你们上个周有考试吗?

汉语里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两者一起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如“一个人”。其中,有些时间词如“月、星期、小时”等,要用量词“个”修饰;而有些时间词自身便可作量词,不受量词“个”的修饰,如“年、周、天”等。例(1)的量词个再这个句子里则是多余的,这是学习者将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引起的。

2.1.3句型、句式标志性成分的误加

(1)什么问题吗?

(2)是否茶帮你入睡了吗?

这类误加包括简单疑问句“吗”字的多余。在汉语里,特指问是指说话一方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要求听话一方作出回答,句中会有疑问代词“谁、什么、怎样”等。在这样的句子末尾如果要用到语气词,只能用“呢”或者“啊”,“吗”是一定不能用的,因为“吗”是一个典型的疑问语气词,在疑问句中的基本功用就是突出疑问焦点,强化疑问语气,主要用于是非问句句末。在这里,学习者将“吗”字表疑问的用法泛化了。

2.1.4添加特定语法环境中不应出现的成分

(1)明天天气会下雪。

(2)冬季是对我们来说非常长。

(3)我的叫英文名字是 Will Anderson。

这类添加包括这类添加集中在汉语判断句“是”字的多余,以及谓语动词的重复造成的多余。

2.2遗漏

遗漏就是在语言形式上少了必要的成分,造成语义的不完整或歧义。(陈昌来,2010)

在样本例句中,误加偏误占偏误总数的30%。以下是部分例子。

2.2.1遗漏语素

(1)我是半个土耳其?(人)。

2.2.2词语的遗漏

(1)我喜欢明亮(的)颜色。

(2)谢谢。现在我懂(了)。

(3)对不起,我下课(了)。

虚词“了”、“的”的遗漏十分明显。也存在副词、连词和数量词的遗漏情况。虚词“了”通常分为2个,一个是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动态助词“了1”,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一个是出现在句末的语气词“了2”,表示事态出现变化或新情况发生,还可以表示肯定语气,具有成句作用。 为了减少麻烦,学习者常采取回避的策略,省掉了虚词“了”,从而产生了偏误。

2.2.3遗漏短语的构成成分

(1)这首歌曲被称为圣诞灯,由 coldplay(演唱)。

(2)他在中国的哪个地方?——我有朋友(在)北京。

(3)我出生于一个华人的父母(家庭)。

这类遗漏,多表现为动宾短语、介词短语的不完整。

2.2.4遗漏特殊句式中的成分

(1)我是男(的)。

(2)我的专业(是)哲学。

(3)我(是)在巴拿马出生的客家人。

(4)加州天气常常是很好(的)。

(5)我觉得中文是困难(的)。

这类偏误主要集中在汉语“是……的”字句结构不完整上。在这里,学习者所犯偏误主要集中在“的”字的漏用上,例1、4、5便是如此。从“是……的”句式与词类的组合来看,其中以“主+是+形/名+的”这种格式居多。从引的语料来看,学生在使用“是……的” 句式时,最常使用的学习策略是简化,这是因为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是目的语的冗余部分。

2.3误代

误代,也称误用,是指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用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而造成的偏误。这两个或几个形式在意义、用法或者形式上有所关联,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混淆。(齐沪扬,2005)在样本例句中,误代偏误占偏误总数的32%;误代的情况常包含有句式误代、短语误代、词语误代等,而所用语料中并没有出现前两种情况,这很有可能是因为语料来源取自初级汉语教学。以下部分例子仅就词语误代加以阐述

(1)我们正在看戏称为(名为)Joseph。

第4篇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2)、(3)、(4)三个班级,三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6、45、46人,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5篇

十九世纪以前,生物学基本上属于观察生物生命活动表面现象的描述性科学,只是着重于研究生物的形态和分类。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由于显微镜的应用,生物学才进入到细胞水平,同时达尔文也建立了进化论学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等新成就的促进,生物学在微观方面达到了分子水平;宏观方面发展了生态学。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互相渗透,出现了生物力学、电子仿生学等各种新的研究内容。从此,生物学不仅与农、医,而且与各个理工学科都建立了密切联系。所以,高考理工科一定要考生物学。由于1981年,生物学刚刚开始列入高考内容,因此作为过渡办法,只考高中生物学的内容。下面就对高中生物学的复习方法提几点参考意见:

一、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命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和变异。而生命的物质基础是原生质,结构基础是细胞。所以,课本首先讲述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在这一知识基础上讲述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是课本的中心内容。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即告终结。生物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生长发育、生殖后代,并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特征来。因而-,课本也就按照新陈代谢、生殖与发育、生长发育的调节和控制,以及遗传和变异的顺序来安排、内容。在掌握了关于生命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生命的起源问题。最后,是在前面知识基础上讲述生物科学研究的现代成就和展望,以扩大眼界。全课本的体系如此,各细节内容亦有其内在联系。在复习时,就要处处注意其内在联系,这样所记住的知识就不再是孤立的条文了。

二、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和难点深入理解、重点复习。就全课本来讲,生命的基本特征一章是中心内容,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一章又是学习生命的基本特征一章的基础知识,这两章是复习的重点。在生命的基本特征一章中,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这两节则又是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在生殖与发育一章中,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是学习遗传部分的基础,也是重点内容。

三、在重点复习时,一些内容可不必再按照课本安排分散复习,可以集中起来复习。例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分别在不同的章节讲述的。在复习时,则可把减数分裂的内容提前到有丝分裂内容后复习。又如关于核酸的内容,在第一章中仅简略地指出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酸分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核酸对生物的生长、遗传和变异等生命现象都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而具体的内容主要在遗传和变异一节中讲述。现在进行复习,不受知识基础的限制,可以把分散在各有关章节的这方面内容集中于第一章复习。这样,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完整地、系统地掌握住。

四、在复习时,一要经常地运用比较方法,把有关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例如,在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时'要进行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哪些方面有共同处,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又如在复习异化作用时,比较呼吸(需氧呼吸)和发酵(缺氧呼吸)的异同。这样,可以抓住本质,区别清楚,避免混淆而发生错误。

五、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复习到有关激素的内容时,要联系到激素在生产上和医药事业上的应用。特别是在遗传和变异一章中,要注意遗传原理在育种工作中的实际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 新课改 普通动物学 教学改革

普通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使用的教材普遍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的《普通动物学》,该教材以动物进化为主线,通过对代表动物的讲述,介绍各类群动物(从原生动物到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机能和生物学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中学新课改前的生物学动物部分的教学工作。中学生物学实行新课改后,其中一些内容和研究方法发生了改变,通过对中学生物学教学分析发现,新课改后的中学生物学,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了使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中动物学教学适应中学生物学的新课改,为中学输送合格的生物学教师,必须对中学生物学和大学动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大学《普通动物学》教学进行改革。

1. 中学生物学教材中与普通动物学相关的内容分析

在初中生物第七册(上)中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主要包括“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行为”和“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四节内容;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分别在大学《普通动物学》第二章至第二十章及第二十三章和第二十四章。初中生物第八册(上)本册的主要内容为“物种的延续”,下设4个二级主题,“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其中涉及“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选取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鸟的生殖和发育三部分内容,大学的动物学教学内容与之相对应的部分为“节肢动物”、“两栖纲”、“鸟纲”,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在大学《普通动物学》中提及不多,主要放在《人体解剖生理学》中讲授。初中生物第八册(下)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主要介绍生物圈中生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原因、结果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第二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主要阐释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这个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分别在大学《普通动物学》第二十二章“动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和第二十一章“脊椎动物的起源和进化”中讲授。

2. 中学生物学教学与大学普通动物学教学要求对比分析

在初中生物第七册(上)中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课标要求:能概述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观察周围环境中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的先天和学习行为;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举例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动物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建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初中生物第八册(上)“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中,以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为主要教学手段,着重让学生了解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课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学生能够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描述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在能力目标上,学会饲养家蚕或其他昆虫;在情感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建立对动物生殖和发育的感性认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大学课程中的“节肢动物”、“两栖纲”、“鸟纲”对于生殖和发育讲得却是比较笼统,重点介绍的是这几种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分类。“人的生殖和发育”以人类生殖系统的结构为重点,课标的要求:在知识目标上,概述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其主要功能,描述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知道我国目前人口状况及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在技能目标上,运用有关人口普查数据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对策,使用有关的模型和挂图、影像资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举办青春期教育的板报;在情感目标上,自觉养成卫生习惯,正确认识自我,根据青春期心理特点,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但大学课程的相对应部分着重强调生殖机能。初中生物第八册(下)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课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列举生化的主要证据,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概述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科学解释;在能力目标上,观察米勒德模拟实验装置,预测其产生的有机小分子的类别,观察化石、标本、图片等,尝试推测生物的可能生活环境,并对生物的进化趋势进行推理。第二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在知识目标上,学生能够说出人类起源于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类与类人猿的相似之处,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进化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根据教材的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在能力目标上,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为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大学《普通动物学》教学改革措施

中学生物学实行新课改后,其中一些内容和研究方法发生了改变,通过对中学生物学的教学的分析发现,新课改后的中学生物学,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与中学生物学新课改教学模式接轨,培养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建议大学动物学教学应当进行如下变革:

3.1 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中学生物课标要求在大学《普通动物学》教学中基本能覆盖到,但是有些内容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提及了,而在大学《普通动物学》中强调的不多甚至没有提及,这就需要在大学《普通动物学》教学加以强调和补充,同时在大学《普通动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知识体系上的衔接和融合。如在初中生物第七册(上)中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课标要求在大学《普通动物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学》能基本达到,但在大学《普通动物学》教学应补充“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为鱼安个家”、“观察鸡的学习行为”实验教学内容。初中生物第八册(上)“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中,以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为主要教学手段,着重让学生了解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大学《普通动物学》教学中应该对“节肢动物”、“两栖纲”、“鸟纲”三章中的生殖和发育部分进行强调、补充,并且依据中学的“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和大学的“动物学”实验对照部分,进行实验补充,强化大学生的实验技能。在专科教学中,增加胚胎学的内容,学习过胚胎学的内容后,大学生毕业后,在进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部分中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在人类生殖系统教学中在强调生殖机能的同时也应对人类生殖系统的结构予以强调;另外中学教学过程中要求的“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健康的成长”、“人口与资源”,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应该予以补充。初中生物第八册(下)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和二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学内容虽然在大学《普通动物学》中有所阐述,但很多内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讲述过程中被简略或忽略了。比如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生物进化的趋势、生物进化的历程等内容就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和补充。随着生物进化研究的越来越多,新的进化证据和理论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在大学课程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以掌握进化方面的前沿知识,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进化基本概念和理论。另外在大学课程中,没有涉及到与人类进化相关图文资料的分析,所以,在教学中相关图文资料的内容也需要进行补充。

3.2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中学生物新教改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把生物学知识“教活”、“学活”,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励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认知科学发展的历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中学教材中提供了较多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栏目,如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应用与实践和网上信息查询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就要求中学生物学教师必须熟悉青少年的成才规律,掌握创新教育的技能,懂得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设计生物教学情境,带领学生深入生物知识的王国,引导学生既获知了生物科学的发展成果,又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大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6):13-16.

[2]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汪忠.中学生物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刘茵,阎永锋,刘微斌.《普通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成果报告[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17,(6):109-113.

[5]徐学伟.关于中学生物课改革的若干思考[J].生物学杂志,2003.20,(2):59-61.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联系;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41-01

未来提高生物课的教学质量,培育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近年来的高考说明明确指出:X学科在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方面,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科知识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所谓联系的方法,就是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将与此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结合起来探讨或讲解,从而使学生能纵向或横向掌握学科内或学科间的有关内容,并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注重"学科内知识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体系的整体化构建,促进他们站在现代科学的制高点上审视自己的学习

生物单科或理科综合试题中,往往一题涉及多个生物知识点,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尤其是复习时,将学科内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讲解。学科内联系可分为两个方面:

1.1高中知识间的联系。高中生物侧重生命本质的探究,编排上也横向地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线索展开论述,比较抽象、微观,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高中生物的有关知识,在讲授高中生物的有关章节时,应适当补充介绍初中生物的相关知识。例如"植物的个体发育"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是:被子植物的胚和胚乳是如何发育的,与被子植物个体的发育有何联系?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点,就要向学生补充介绍初中课本中被子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有关内容,比如花的结构、双受精现象、果实及种子的结构等。

1.2章节内或章节间内容的联系。生命的基本特征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学科内综合所涉及的知识点往往涉及章节内或多个章节间的内容。例如:"细胞"一章中,细胞的各部分结构皆由一定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组成,如线粒体由蛋白质、脂类、少量的DNA和RNA组成。相应的结构具有相应的功能,如细胞分裂中,需要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和各种酶,需要线粒体供能,高尔基体与植物的新细胞壁形成有关,动物细胞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等。

章节间的联系也是普遍存在的。如若给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黄圆)授以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绿皱)的花粉,请推测子代果皮(或果肉)、种皮、胚和胚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就牵涉到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 "遗传和变异"的内容。学生只有清楚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才能顺利解题。教师在讲植物的个体发育中,应向学生交代果实中除胚和胚乳是由含父本的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发育,其余皆由母本直接发育。两个极核的基因组成相同,因为其同卵细胞等都是由同一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若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遵循自由组合规律,运用棋盘格解题即可。因此,以上例题答案为果皮和种皮是YyRr(同母本),胚为YyRr(黄圆)、Yyrr(黄皱)、yyRr(绿圆)、和 yyrr(绿皱),理论上其胚乳的基因型为YYyRRr、 YYyrrr 、yyyRRr 和yyyrrr,但豌豆胚乳在发育过程中已被子叶吸收。若讨论相应结构中染色体(或染色体组)的数目时方法亦如此。讲新陈代谢应与细胞的结构功能相联系,光合作用应与呼吸作用相联系,减数分裂应与有丝分裂相联系。

2.要注重生物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深刻理解学科的意义,增强学习内驱动力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变化发展与现代物理、化学等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在教学中应适时向学生补充介绍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2.1与物理学科的联系。细胞和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都需要能量,我们可将生物体内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与物理的做功相联系。如,某运动员体重70Kg,起跑后用1s跑了1m远,能量全部来自体内葡萄糖的有氧呼吸,求该运动过程中运动员所消耗的葡萄糖。首先,要用物理学知识算出此过程消耗多少能量,再根据1mol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有1255KJ转移至ATP中直接用于运动,计算出消耗的葡萄糖的量,最后换算成质量。

2.2与化学学科的联系。"生化一家"此话一点也不为过,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且在无机界都可找到。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中包含了大量的生化反应。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及相关量的计算,如何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元素的来源去向及DNA的复制,某些实验题中所用的化学试剂及作用等。

2.3与数学学科的联系。生物和物理、化学统属理科,也就会有计算题。如:在已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的情况下,给出氨基酸的数目、肽链数及所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中的任何两者,即可计算另一量与肽键数。尤其在解遗传题时,数学的概率定律更得到了广泛而充分的应用。

3.要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科技素质

学习生物不能仅停留在字面理解上,而要紧密联系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社会生产、人类生活,懂得其存在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如明白了生物学上的遗传规律,可指导农业上的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农民经常中耕松土,不仅可锄草,还增强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根细胞的呼吸,从而使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对植物生长有益。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介绍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要将相关信息与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评论和解释。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及研究现状,目前炒得较热的基因工程和克隆等。

第8篇

一、敏感好奇,活泼爱动

初中学生对事物十分敏感,常常表现出好奇、猎奇等心理特点;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非常旺盛,常常表现出爱动不爱静的心理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观察、采集、组织生物学知识竞赛,或开展以生物学为内容的春游活动、夏令营活动等。同时,初中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荣誉感有所增长,在各项学习活动中,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扬。

二、乐于学习生物学

初中学生对生物有特殊的爱好,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观上是少年期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一花一草、蛇、鸟、兽等生物;客观上生物界千奇百怪,奥妙无穷,什么蚂蚁搬家、鸡狗斗、蜻蜓点水、大雁迁飞,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开始学习生物学以后,他们一般都向往了解和掌握更多生物学知识,希望知道其中的奥妙。据上海的有关调查,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低于其它学科,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深入学习生物学知识。

三、向往了解自身

初中学生已进入青春发育阶段,生理变化会影响到心理变化。他们开始从对性的神秘感转向追求了解;他们开始从回避异性转向爱慕异性,甚至会出现早恋现象。这个时期,学生若受到黄色书刊和音像品等的不良影响,容易导致品质劣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旺盛的精力用到学习上。初中适时开设《生理卫生》课程,正符合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利用这一向往了解自身的心理优势,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对他们进行青春期卫生教育,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等。

四、抽象思维明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