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17:06: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

第1篇

2020.9——2021.1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新课程改革精神,理论化审视幼儿美术和环保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培养环保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一、促进幼儿的三个“环保”

1.提高幼儿的环保知识

在环保绘画、环保美工、环境欣赏、环保作品展等活动的开展中,幼儿逐步形成了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也逐渐掌握了大量的环保基础知识,例如,全球的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沙漠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他们知道环境保护应该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2.增强了幼儿变废为宝的环保能力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形式,将环保教育与美术教育相结合,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品,充实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去,开展丰富多样的变废为宝活动。幼儿通过美术活动的形式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有效增强了变废为宝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

3.形成了幼儿自觉的环保行为

通过和环境、社区、材料、作品的交互作用,幼儿朦胧的环保意识逐步形成了一种自觉的环保行为,幼儿生活中能够主动保持环境、减少噪音、节约用水……幼儿还通过自己去影响家长。要求他们不要随地吐痰、扔烟头、用一次性餐具等。他们还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节约资源,幼儿的环保行为已经初步形成。

二、形成环保教育活动的三大“模块”

在实践研究中,通过教学活动形成“节日渗透”、“领域渗透”、“主题渗透”三大模块,逐步形成了以美术教育为基本形式的环保园本课程的雏形。

1.节日渗透

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纪念日到来之际,组织形式多样的美术专题教育活动,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强化幼儿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觉悟。如“世界环境日”的废旧物品制作活动、“爱鸟周”的画展宣传活动、“世界地球日”主题的画展活动等,分别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收到了普遍的教育效果。

2.领域渗透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把环保教学有机渗透到绘画、手工、欣赏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墙饰布置甚至其他综合领域中。老师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进行举手之劳的有目的有意义的环境教育渗透。

3.主题渗透

主题活动的内容比较连贯,有的知识点还可以链接起来,环保意识容易留下痕迹。用网页的形式做成资料包、框架,包括:主题的来源、主题的教育目标预设、主题网络、主题探究周计划日的计划预设、主题可利用资源(墙饰资料、家长收集资料、社区)、活动观察与反思、教材资料超市等项目内容。教师组织活动更加具有连贯性和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美工区《各种各样的纸》、美工区《动动小手,变废为宝》

美工区《向日葵》、美工区《五星红旗》

十月份:

美工区《弹珠滚画》、美工区《环保报纸小背心》

美工区《蛋糕》、美工区《自画像》

十一月份:

美工区《纸板画》、美工区《自制望远镜》

美工区《蝴蝶》、美工区《蝴蝶》

十二月份:

第2篇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如何借助图画书中优秀的美术资源来开展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让美术欣赏活动更为幼儿喜欢与接受,是我们不断思考与尝试的问题。

一、借助图画书,培养幼儿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

1.图画书中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让美术欣赏更有趣

图画书的艺术风格一般分成八类:具象派艺术、印象派艺术、表现主义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民间艺术、卡通艺术等。如《小蓝和小黄》,是一部抽象派作品,作者摒弃了常见的具象,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似圆形的抽象的色块,象征两个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融合的故事,在四十多页的白纸上只有一群五颜六色的色块滚来滚去,既抽象又晦涩。在外人看来,这实在是太大胆、太前卫了,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孩子们轻而易举地接受了故事,而且读出了它们的喜怒哀乐,还在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幼儿不仅读懂了故事,而且也理解了抽象画。像这样的资源还很多:获凯迪克奖金奖的《夏日海湾》,作者用美丽的水彩画给我们描绘了一段悠闲而又充满了大自然神秘感的小岛生活。画面中光影与色彩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印象派的特征。《谁来我家》《凝固的时间》《梦想家威利》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子。从这些优秀的图画书中挖掘出美术知识进行欣赏教学,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艺术风格。

2.绘本中绘画技巧的丰富性让美术欣赏更生动

凭借不同的媒体,儿童绘本有太多的表现技法,除了铅笔画、蘸水笔画、版画、水彩画、油画、压克力颜料画,还有照边拼贴以及剪纸等。正是这种多样化,才让图画书拥有了迷人的外貌,更使图画书成为美术教学的资源宝库。而在阅读这些优秀的图画书时,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绘画技巧的丰富性,这种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让美术欣赏活动霎时变得生动起来。

二、借助图画书,培养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力

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让幼儿接触较多的优秀的艺术作品,经典的图画书就能很好地满足幼儿这一需要。比如在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时,我们就借助许多经典的图画书来开展。

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即对色彩的辨认能力是极其初级和简单的,也就是说,他们仅仅对最主要的色彩,如,黑、白、红、绿、黄、蓝有最原始的感知和辨识,对于介于这几种主要色彩的中间色或过渡色就很难辨识。通过图画书阅读,可以拓展幼儿对色彩多样性、复杂性的感知和辨识,使他们的色彩辨识能力得以较大的提升,并使各种色彩与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的景物联系起来,初步对色彩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有所了解,这就为进一步使幼儿可以用更多的色彩表达自我中心的景物和情感提供了初步的条件。

每个绘本都有不同的内涵和情感,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我们辅以多媒体、图片、幻灯、动漫等形式,引导幼儿感受绘本故事的内涵。理解绘本应把体验放在第一位,在孩子大胆表现自己对绘本故事的体验后,教师对幼儿的直觉体验进行提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选取了《黄雨伞》《小黄和小蓝》《乱七八糟的变色龙》《彩虹的尽头》《花格子大象艾玛》等图画书,引领幼儿阅读,感受图画书的色彩美。幼儿通过阅读,不仅能敏锐地辨别颜色,更能体悟到不同颜色所表达的不同感受,如,冷、热、欢快、沉重、明亮、灰暗等。

三、借助图画书,激发幼儿美术中潜在的创造力

美术欣赏活动不单单是引导幼儿观察、临摹,更重要的是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大胆地表达与创造。美术作品是开放的,虽然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前,会对作品的意义进行预设,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必须接受这种预设,他们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必须要让幼儿多看、多感受,他们才能在创作时想别人所未想、画别人所未画、做别人所未做的。

我们平时经常选取一些形象夸张、色彩明快、充满想象的图画书让幼儿进行欣赏,如《幸福的鳄鱼和长颈鹿》《色彩斑斓的变色龙》《大脚丫跳芭蕾》等,通过对这些图画书中夸张的形象、情节等的欣赏,拓宽幼儿的思路、眼界,帮助他们进行艺术的迁移。

图画书为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带来了朝气,那些美好、柔和、层次、各种各样色彩的变化,提升了幼儿的审美眼光,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想象,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享受着美妙而绚丽的艺术天空。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材料投放;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70-01

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教师在游戏教学中要注意把游戏目标渗透到幼儿的发展中,并根据幼儿的发展设定游戏目标,有目标地进行区域活动、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操作材料,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材料的投放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一、根据主题及幼儿游戏的发展提供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提供应根据主题,提供幼儿游戏操作材料。生活中存在着多种知识,这些都是区域活动授课的材料来源。幼儿教师按照每月的主题,设置新的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学习,自然会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幼儿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珍视区域游戏的独特价值,在幼儿园一日的活动中,根据活动的主题,对游戏材料有计划地进行投放,让自然材料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教师可通过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实践操作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玩自己喜爱的游戏,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会积累到多种经验。教师应按照幼儿的发展和游戏主题持续补充游戏材料,让幼儿在玩游戏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例如,教师在课后结合主题设计了教学活动“小树叶”,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感受秋天树叶妈妈的变化。随后教师将幼儿在户外拾起的树叶、树枝放到区域活动中。幼儿们用捡回的树枝做成了科学区的“按数捆枝”,有的幼儿用美术拓印的方式留下了树叶宝宝的有趣叶脉,有的幼儿用捡回的树叶拼成画等,不仅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很好地参与了区域活动。这也充分说明区域活动显现了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材料的投放要富有探究性和目的性

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社会、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学习。游戏中区域材料不是随便投放的,要富有探究性和目的性,富有探索性的材料可以给幼儿留下大量的参与和想象空间。教师应在活动区投放丰富的材料,但并不是只追求数量。材料的投放要具备艺术性,要避免材料过多导致的效果不佳。过多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较多幼儿进行游戏,但杂乱投放的材料会使注意力不稳定的幼儿分心。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他们需要与活动中的材料发生互动。教师应根据活动目标,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有的放矢,让材料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兴趣需求相吻合,尽可能体现材料的丰富性与目的性,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定期更换投放的材料,定期进行材料补充。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先和幼儿进行讨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并根据教育目标与幼儿一起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例如,在有关畲族“山哈情”这一主题的活动中,幼儿对畲家服饰产生了兴趣,于是教师就创立了“畲家加工坊”这一区域游戏。教师带着幼儿参观了畲族宫,了解畲家人民的服饰特点,与幼儿共同谈论服饰的做法,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如,很多幼儿很想自己动手制作畲家服饰,教师就上网购买塑料针,以毛线代替缝衣服的线,用泡沫纸裁成衣服形状,去店里购买畲家服饰上特有的花纹布条,然后投放在美工区,由幼儿自主操作,一个令幼儿流连忘返的美工区就形成了。因此,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区域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恰到好处地进行区域材料投放,让活动材料富有探究性和目的性。

三、材料的投放要具备多功能性

材料的多功能性有利于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提高邮中巳ぃ有利于激发幼儿持续探索的欲望和信心。幼儿好奇心强,对于同一类事物的不同变化特别感兴趣。比如,教师在科学区中投放了“按数粘果”,幼儿根据不同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大小来进行点数、树叶的分类等,引导幼儿识别颜色,分辨不同物体的特征;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用排序的方法制作新的材料,新制作出来的作品还可以作为主题材料布置在班级墙面上。这个材料的制作过程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点数能力,还实现了一物多用、一物多玩,使幼儿在操作中获得了多种能力的发展。探索性越强的材料,越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也越有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总之,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为幼儿提供了自主选择、主动操作的机会和活动氛围。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是一门艺术,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材料投放要结合主题。教师只有根据幼儿的学习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丰富和调整材料,才能有利于幼儿在生活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艺术活动 主动学习 阶梯

孩子喜欢鲜艳的色彩、明快的音乐节奏、生动的画面,即使是刚出生或者出生不久的婴儿,也会对这样的形象产生定向和无意注意。这样的表现说明幼儿从小就与艺术产生了不解之缘,发生了难解难分的关系,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成了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动、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逐渐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学习。那么如何在艺术活动中更好地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艺术活动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阶梯呢?

阶梯一:让艺术活动走近幼儿生活,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艺术源于生活,并表现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既然它来自于生活,我们就要回到生活中感受艺术的浓厚氛围,将生活融入艺术活动,让幼儿更真切、更形象地认识艺术,理解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由于孩子年龄小,生活范围有限,经历单纯,将他们的生活置于活生生的艺术活动的体验之中,才更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因此我在选择艺术活动内容的时候常常思考:应当置于主题情境下,最富有美的意蕴,最能体现童趣和最富有时代精神,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才是最合适孩子的。

天气变暖,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绿色,在平时的散步活动中,小朋友们非常愿意观察校园里发芽的小草、小树、开放的迎春花儿。通过观察,孩子们知道:春天来了。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组织实施艺术活动《歌唱春天》,这首歌曲首先具有非常强的季节性,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并且通过日常活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观察、知识经验。对于刚刚来临的春天,孩子们在呼吸着春的气息的同时,肯定充满了更多渴望。活动中,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方式都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表现生活,让幼儿的原有经验与新认识的内容相互作用。所以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让我学”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了“我要学”,幼儿也会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大大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阶梯二:让艺术活动发现幼儿需求,提供幼儿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机会。

1.有效的组织方式,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1)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在《歌唱春天》的活动过程中,老师出示图谱示范演唱后,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幼儿通过倾听和观察图谱,发现图谱中有部分内容是空缺的。这看似一个小小的环节,对于幼儿来说,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印象和感受最深刻,理解也最深刻,对记忆歌词非常有帮助。

(2)让幼儿主动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歌唱春天》这个活动中,让幼儿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看不懂的、有困难的地方,在提问的过程中,大家能各抒己见,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可在倾听众多答案中有目的地进行提炼、总结、梳理,并有目的地进行对难点重点的引导分析。

(3)让幼儿主动解决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幼儿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歌唱春天》活动中,当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时,教师先是鼓励同伴间的互助,然后由老师进行梳理、总结。对于歌曲中几句节奏比较快、幼儿难以掌握的,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重点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积极引导幼儿分析,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能很好解决问题的幼儿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达到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2.巧妙提问,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

要把幼儿的“学”放在第一位思考,首先要关注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如音乐活动《把我的名字唱出来》,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一突破的方式,在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采取听辨、分析比较的方法,理解歌曲基本结构、掌握旋律并正确填词演唱。如“汤米(杰西卡)是怎么介绍?”(掌握名字两个字与名字三个字的不同唱法),“他们谁唱得的高些?”(区别旋律不同把握音准),“想一想,自己的名字是几个字的?两个字该怎么唱?三个字该怎么唱?名字最后一个字是什么字?”(掌握填词演唱的要点),等等。这样,将学习的方法逐一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幼儿知道了“怎么学”,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同时,幼儿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便能较快地尝到成功的滋味,获得成功的体验。

3.情境教学,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

艺术活动《大白鹅》,开始以古诗《咏鹅》导入,欣赏各种形态鹅的图片。在老师新授画鹅方法的时候,用到一个情境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更激发了幼儿绘画的兴趣与乐趣,使活动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化。大白鹅这一动物形象贴近幼儿生活,老师又将幼儿熟悉了解的生活知识融入到美术活动中,所以比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始终把这样一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活动,幼儿在情境中作画,好像是在“游戏”、在“玩”。情境教学的介入,大大降低了绘画的难度,也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与自信,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

阶梯三:艺术活动中的适宜点拨,满足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

幼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困惑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及时给予点拨,能为幼儿扫清参与学习的障碍,能鼓励幼儿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点拨”不是传统的讲授法,而是强调幼儿主体性,注重启发式,在幼儿踮着脚且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给予点拨。如:在一次表演《大树妈妈》的活动中,一幼儿扮演了一棵大树妈妈,但是在表现小鸟们的家时他不知道怎样表现了,开始表现出了焦虑的情绪,失去了学习兴趣。这时,我对他说:“小鸟的家是怎么样的?”经我的启发,他想到了用双手围成一个圈表示小鸟的家,旁边的小朋友也帮他想出了更多动作代表小鸟的家。幼儿通过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难题,获得了成功,体会到了表演的乐趣。教师适时介入,给予点拨,又一次引发了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

阶梯四:艺术活动密切联系幼儿家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父母身边。所以,家园配合不能忽视。教师经常把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汇报给家长,使家长对幼儿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在家中督促和支持幼儿学习,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工具材料等。这样,使幼儿树立自信心,保持对艺术活动乃至其他一系列活动的兴趣,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

总之,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成长中的个体,但他们又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存在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在最具有个性的艺术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使他们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他们逐步成长为独立的、自主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习网.http://.

第5篇

关键词:每日一题;创编故事;角色扮演

创造性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音乐启蒙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节奏是最容易引起幼儿兴趣和被幼儿感知的音乐要素,它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关系密切。如果人们缺乏对节奏的敏感,就很难感受到音乐动人的表现力。节奏教学活动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通过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和其他感知觉共同参与活动,带给儿童不同的感受,联想到不同的生活体验,从而促进幼儿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通过每日一题帮助幼儿收集生活中各种节奏类型的声音,

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每天听到的声音可能就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但是如果要把自己听到的声音都一一说出来,就感到很困难。为什么呢?因为这需要一双灵敏的耳朵、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一颗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必须做个“有心人”,而要做一日“有心人”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做“有心人”,作为教师就是要从小培养幼儿天天都做“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倾听、勇于发现的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教师可以利用晨间谈话、饭前饭后的空闲时间见缝插针,采用集体谈话或个别交流的形式,引导幼儿说出两三种听过的声音,要求答案尽量不重复。这样,幼儿便会有目的地去留意生活中所能听到的一切声音,如,水烧开了的“呜――”声,心脏跳动的“咚咚”声,动画片中各种稀奇古怪的响声,还有他们自己制造出的一些声音,像敲肚子的“嘭嘭”声等。如果每天都能说一些,幼儿有关声音的经验就会日益丰富起来,再听到类似的声音,就可以自己判断这是什么声音,还会主动去验证。如果结论正确,幼儿会“自我肯定”,心情愉悦;如果结论不正确,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去寻找“声源”,弄清一切,他们会为自己的“新发现”激动不已、兴奋不已,从而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探索的愿望,对节奏、声音兴趣更浓,日久天长便会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倾听、勇于发现的好习惯。

二、通过启发引导幼儿回忆、归纳各种节奏类型的声音,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当幼儿积累的有关声音的经验相对丰富,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应该通过启发,帮助幼儿回忆、整理各种节奏型的声音。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标准不同。如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少,归纳能力较差,因此在对声音进行分类时,标准相对简单:可以按照声音好听与不好听来分;可以按照声音的长短来分;还可以按照声音的快慢来分。然后把符合分类标准的声音都填充进去,从而帮助幼儿拓展思维,巩固记忆。而中班幼儿由于其经验、能力都优于小班幼儿,所以划分声音的标准相对复杂一些:如按照节奏的类型来划分声音(|X―|、|XX|、|XXXX|);按照声音的粗细来划分;还可以按照声音的轻重来划分。教师帮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声音、感受节奏,幼儿则把自己心中对声音、节奏、力度、速度的理解和感知表达出来,不仅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力、判断力,也为以后能够充分地表现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声音来创编故事,培养幼儿的联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幼儿对故事非常喜爱,凡是故事必专心致志地听。特别对故事中描绘的各种事物的声响,热情十足,且善于模仿,如,吃饭时的“吧唧吧唧”声,鞋子发出的“踢踏踢踏”声,救护车的“呜哇呜哇”等。幼儿既然喜欢听,那么一定愿意讲,事实上确实如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幼儿讲故事的积极性,把节奏融入其中,开拓一条以节奏带故事、以故事促节奏的新路。开始,幼儿编不出来故事,但他们可以用找到的声音说一句话。渐渐地,幼儿明白怎样把句子一点一点地变长,怎样把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说清楚。最后,幼儿终于会用声音来编小故事了,还会告诉我他用的这种声音属于哪种节奏型的。虽然他们的思维还存在着局限,编出的故事情节简单,表达时表情、动作很少,又缺少语音、语调的变化,但是他们毕竟是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不仅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增强了节奏感,还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真正帮助了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联想。

四、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表演音乐故事,培养表现力和创造力

中班的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故事素材和生活经验,同时也显现出初步的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开展故事表演活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故事,并和大家一起围绕故事的内容是否适合表演、能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表演开展讨论,进行筛选,最后确定要表演的故事。我们班孩子选择了《过猴山》这个旋律诙谐、节奏感强、情节简单、内容有趣的音乐故事进行表演。其次,让幼儿自由分组,讨论角色的分配、道具准备的问题,并给幼儿一段时间进行准备、排练。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比赛,教师和小朋友共同进行评价,找到了很多问题,如动作、表情、语气、语调、舞台位置、道具使用等。然后,根据大家的建议、教师的指导,改进自己的表演。通过自选、自导、自演这种故事表演形式,反映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把握是独具匠心、各有特色的,能充分调动幼儿对故事表演的热情,并在此基础上锻炼了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五、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要为幼儿创设一个用有意注意去倾听音乐的心情,创设幼儿留意音乐、发现音乐独特美的机会,要做到这一点,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就要根据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以幼儿的经验为基本出发点。大班幼儿有意注意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选择音乐欣赏教材时,我经常选择一些长短适合、生动有趣或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内容与音乐,这样使幼儿在倾听音乐时易接受与理解。“钟表店”是一个音乐欣赏活动,是德国作曲家查理・奥尔特的代表作品。一开始奏出模仿开门声的音响,随后乐曲奏出模仿钟表店里挂钟、闹钟、怀表等各式钟表有规律的滴答声和嚓嚓声。时而响起的几声口哨声,使人联想到悠闲自在的钟表匠边吹口哨边打扫着店堂。随后还响起了模仿发条松弛和钟表匠上发条的声响,钟表继续走动。最后,气氛热烈,乐曲在各式各样的时钟同时敲响四点的一片音乐声中结束。钟表是大班孩子熟悉和喜爱的东西,但是这么多各式各样钟表的声音,孩子们还是不能都听出来,欣赏这样的曲子还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欣赏之前,我让孩子从家里带来各种样式的钟表,再用各种方式摆弄钟表,讨论交流钟表的各种款式以及铃声的特点。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幼儿能够认识到更多的钟表及特殊的铃声,观察钟表店里工人的日常工作。这样在欣赏的时候孩子听上去就不会感觉很乱,而是觉得十分有趣,体会钟表特有的铃声与音乐结合的韵律和节奏。此外在第二次欣赏时,让孩子把音乐室想象成是钟表博物馆,让孩子说一说:你喜欢里面的谁?你用什么动作表现?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乐段里,感觉有什么不同?速度是怎样的?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最后请幼儿讲一讲自己对音乐的看法。这一环节体现了活动后幼儿对音乐的看法,将创造推向了一个。

第6篇

实施整合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关键是确定各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切人点。所谓整合切入点即探讨整合什么,在哪些环节上进行整合。川找准了切人点,能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过程的各环节。目标的设置是活动设计的首要环节,决定着过程的设计与开展,同时也影响着活动的结果。主题目标是每一节活动的教学过程得以开展与实施的关键因素,它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在目标整合上,幼儿园应从主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人手,探寻艺术活动间的共同体,通过整合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达感受,进一步深化主题活动的价值,构建艺术整合课程,促进幼儿和谐全面发展。

(一)从主题的知识目标切入,重视音乐的动态造型和美术的形体造型之间的联系

主题的知识目标体现为一个主题在知识结构上的系统性,包括事物的特点、外形特征、功用等。[21充分把握主题知识目标的各要素,从最容易感知的“型”人手,使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成为幼儿深人认知主题的途径,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理解与掌握知识点。如在“斗鸡”的主题活动中,围绕认识“民间斗鸡”这一游戏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身体自由地表现斗鸡的各种动态造型,再尝试用泥塑、绘画等形式再现各种造型的斗鸡形态。幼儿在表演斗鸡的舞蹈和制作斗鸡的舞谱中,往往可以激发起勇于拼搏的精神,体验创造舞蹈造型和泥塑造型的乐趣,从而有助于发展自己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从主题的能力目标切入,在体验中理解音乐的乐曲结构和美术线条之间的联系

主题的能力目标为在主题活动中提升幼儿发展的能力水平设定了基本标准。如在“化蝶”主题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在表现蝴蝶的姿态中理解乐曲的曲风;在用国画的方式表现蝴蝶中进一步感受蝴蝶共舞的美丽姿态;在理解乐曲和感受弧线的整合活动中,掌握蝴蝶共舞的动作,同时提高幼儿运用国画弧线的技能,进一步丰富幼儿对蝴蝶特征的认知,增强幼儿对蝴蝶这一主题的艺术表现力,实现音乐欣赏与美术创作的整合。

(三)从主题的情感目标切入,在感受中体验音乐的旋律节奏和美术的色彩构图之间的联系

情感教育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提高其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问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指向整体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如在“世界真美妙”的活动中,情感目标可以是着重让幼儿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四组,第一组画小鸟在天空中飞翔的情景,第二组画小兔在草地上跳跃的情景,第组画熊猫在森林里散步的情景,第四组画小鱼在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的情景。在幼儿创作完毕后,教师可以把这四幅国画作为图谱,进行歌曲教学,让幼儿在感受歌曲的节拍中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的艺术整合形式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提高幼儿的美术表征能力,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激发保护大自然的情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在主题活动开展中确定整合手段,形成艺术活动的整合模式

主题活动是在集体性活动中,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的活动与交流。主题活动内容可以有时侧重于音乐,有时侧重于美术,也可以进行两者的综合。

(一)音乐活动中融合绘画

音乐活动的课型有舞蹈、欣赏、歌曲、器乐演奏等。在主题活动中,在围绕一种音乐活动形式开展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在其中整合绘画的方式,开展有效教学。如在主题为“化蝶”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水作颜料,随着乐曲的铺开,用国画的形式表现蝴蝶飞舞的情景,同时让幼儿随着乐曲用身体动作的形式表现蝴蝶共舞的音乐形象。这一系列音乐活动的开展因为融人了绘画方式,有助于儿童更直观地感受乐曲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从而有助于推动活动开展和活动目标的达成,体现艺术教育的多种形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美术活动中融合表演

美术活动的形式有绘画、泥塑、手工等。在主题活动开展中,基于一种美术活动,加入表演的方式,不仅可以推动活动开展,而Jt~11,使幼儿多方面的能力获得发展。如在“漂亮的发型”的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在制作各式各样的发型的基础上,组织“发型会”的表演活动。幼儿在制作发型的美术活动和展示发型的表演活动中,不仅促进了多方面表现力的发展,而且培养了自信心。手]二活动与表演活动的整合有利于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三)主题活动中融合艺术表征延伸方式

主题活动一般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内容逐环节地深化幼儿的感知与体验。如在“我有一双小小手”的教学活动中,围绕“小手”这一主题,教师既可以引导幼儿感受小手的名称、外形特征、作用等,还可以让幼儿学习有关“小小手”的歌曲,并结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品德教育。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幼儿边唱歌曲,边用小手点画果子。手指点画即是“我有一双小小手”这一主题活动的艺术表征延伸形式,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巩固对小手的认识,体验小手的功用,感受动手的乐趣。

三、在主题环境创设中发现整合的创新点

主题环境创设紧随活动主题开展的步伐,可以说主题开展到哪,环境就相应创设到哪。14]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包括活动室空间的布置、自制玩具等。

(一)在自制玩具中融入舞蹈造型要素

自制玩具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园在组织幼儿布置主题环境时常用的手段之一。在引导幼儿跟随主题,开展自制玩具的活动时,教师可以着重让幼儿在制作中学会表现玩具的造型要素,体会玩具的美感和趣味性。如在“有趣的昆虫”主题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鼓励有的小朋友用勺子、纸皮、木棍等材料制作小提琴和蜻蜓,然后展示蜻蜓舞琴的主题,表现昆虫作乐的情景;也可以鼓励有的小朋友通过涂色、黏贴、剪裁等形式表现螳螂吹笛子的可爱形象。这些玩具凝聚着幼儿的智慧,表达着幼儿的情感,实现了美术创作与舞蹈造型的完美结合,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

(二)在美术作品布置中融入音乐要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据此,幼儿园可以在美术作品的布置中融入音乐的要素,使其体现趣味性和教育性。如在“飞舞的树叶”主题作品布置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树枝、木头块等自然物再现《树叶飘》这一歌曲的五线谱旋律,让幼儿在“飞舞的音符”中感受歌曲旋律的美,让幼儿在看一看、谈一谈、唱一唱中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教师还可以变化歌唱的形式,从独唱到小组唱再到集体齐唱,宏大动人的场面将展示艺术课程整合带来的良好教育效果,体现艺术课程整合的成功之处。

(三)在空间布置中融入情景表演要素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1―0077―01

近年来,我们围绕《4-6岁幼儿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立足张掖市幼儿园的实际,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实验班创意美术系列活动。通过对实施过程的探究和阶段性的经验总结,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改进其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重技能训练,轻创造力培养。创意美术不是简单的教幼儿“学画画”,教师不应把技能技巧的培养当成主要任务,而忽视对幼儿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幼儿心里虽然有想法,但是画不上或是表现不出来,有些教师就会急于求成,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式化”教学,把活动重点放在对幼儿技能技巧的训练上。上课以教师的范例示范为主,导致幼儿模仿复制变多,作品创新不足,没有幼儿自己的特点。另外,在培养目标方面,重教有余,重学不足;在教学形式方面,灌输有余,启发不足。

2.不能理解幼儿的“艺术语言”,成人化的评价抑制幼儿的发展。幼儿创意美术作品的魅力在于作品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但是由于教师技能不足、创意美术素养和能力的欠缺,使得其开展美术活动缺乏创造力,对幼儿作品缺乏独特的艺术欣赏视角,不能感同身受理解幼儿的创作构思。教师总是从成人的角度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缺少对幼儿美术作品的深入体验和理解,不能及时给予肯定,扼杀了幼儿创造的思想火花。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育形式内容单一,时间难以保证。创意美术活动容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网络资源也有很大的运用空间。但是,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由于受材料、资金、设备以及幼儿知识储备等的限制,致使活动不能正常开展。教师的教学远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纯粹是为了教美术而教美术,把对幼儿美术技能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相互割裂,没有关注幼儿独特的思想,忽视了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另外,幼儿园创意美术课程安排不当,时间保证不够,易被其他活动替代和挤占,没有列入正规的课程计划;也没有检查实施计划,随意性强,学习过程缺乏系统性、延续性,形不成完整的学习体系,不能促进幼儿循序渐进地发展。

二、几点思考和启示

1.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专心开展创意美术活动。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教育一定要传承和创新,既要有传统的特色,又要有文化的特征,还要有创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发展。技能技法的训练缺不得,幼儿的亲历经验也缺不得,因此教师要让幼儿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在美术活动中展现真实的想法,让作品展现幼儿的品格和创意的气魄,通过美术作品展示幼儿的风格。教师是引领者,要用执着、热情激发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教幼儿理解生活、懂得感恩、欣赏自然。

2.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喜好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创意美术活动。创意美术活动应该能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思维想象。在美术活动之前,教师应先进行预热启发,激发幼儿的表达愿望;还要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幼儿的想法,要用多样的方法应对幼儿的突发奇想,并对幼儿的各种想法给予积极的支持、帮助、鼓励和激励,让作品见证幼儿的创造思想。同时,教师还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可供操作的、能让幼儿自由自在参与美术创作的环境氛围,刺激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幼儿 数学教学 合作意识 培养

独生子女已经成为这一代的主要潮流,孩子们的爸爸妈妈自我意识很强,合作意识却常被忽略。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的幼儿刚开始与其他小朋友游戏时还玩的好好的,可是一会儿就传来告状的声音。有些幼儿根本无视其他人的存在,什么东西都占为己有,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根本就没有合作意识。还有的幼儿,胆怯、沉默、安静、不和群,自己孤单的坐着,不与其他幼儿玩。而在家里确是另一个样子:活泼可爱、能言善辩。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大的转变?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幼儿不会交往、合作。而经过长时间的交往,那些不会与同伴合作的孩子就会产生不快乐,有些还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所以,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一些做法:

1.活动设计中突出合作的需求,让孩子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在平时进行数学活动设计时,我会尽可能多的安排一些有合作要求的内容,要求幼儿去合作,并从中体验到乐趣。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了分组合作的游戏活动:数字快乐阶梯。每个孩子手中只有10个小方块,每一个方块只能表示一个数字;而且方块要涂上漂亮颜色,要从至少从1拼到10。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完成涂色、剪贴、拼贴等、我把孩子们完成的作品放到展示区,孩子们兴奋地向同伴、家长将自己在这个作品中做了什么工作,还有谁和自己一起做了什么,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2.积极创造合作机会,让幼儿乐于参与。我们开展了区域活动,在数学区域投放活动材料时,多考虑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如:在我经常会投放数字找朋友、剪贴数块、扎气球等需要合作的活动材料。在活动区自由、宽松、理解、合作的人际环境中,他们可以在同一活动区与同一组小朋友进行交往,也可以在不同的活动区与不同的小朋友交往。有时是幼儿与老师的交往,交往的方式是自由变化的。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协商、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数学活动中的分组活动,合作拼贴、找朋友等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我尽量不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做数学区域活动时,选定活动后,应该先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们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4.及时引导、鼓励,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及时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们俩一起做的,真棒!”“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同时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有很多合作的机会,教师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无形之中教师榜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幼儿的合作意识也被激起,并开始逐步地萌发。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