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等义务教育

中等义务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17:06: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等义务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等义务教育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 高等舞蹈教育 教学体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有多所普通高校陆续开设了舞蹈专业,高等舞蹈教育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每年报考舞蹈专业的大学生成倍增长,全国高等舞蹈教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尽管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开设多年,符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条件的教学体系却迟迟没有出现。近些年,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招生对象更是由中专生转变为以高中生为主,从教学反馈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例如照搬像北京舞蹈学院这类专业院校的教学体系,对以高中生为教学主体的学校来说,无论是学生的自身条件还是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是不适合的,因此,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不得不重新思考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制定出一套符合生源现状的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体系。

一、教学现状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主体展开。在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中,特别是近些年,教学主体逐渐发生改变,由原本100%的艺术中专的学生到如今80%―90%的普通高中生。这一现象不仅说明了艺术中专的毕业生在逐年减少,而且使人们了解到伴随着“艺考热”越来越多的普通高中生选择报考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根据报考数据显示,这种现象不是偶发,甚至是未来的一种趋势。这样一来,生源的“质量问题”成为让所有普通高校舞蹈教师头痛的难题。

经过5至6年的艺术中专学习的学生和几乎没有经过专业舞蹈训练的普通高中生相比,二者的基础条件相差甚远。舞蹈教师在面对以无基础的高中生为主的学生进行授课时,按照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专业教学,难度可想而知。目前,大多数院校仍按照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体系进行授课,众所周知,北京舞蹈学院是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的专业艺术院校,其教材和教学计划是面向专业条件极其优秀的学生而制定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普通高校中以高中生为主体的舞蹈教育是远远达不到这种专业性的,如果一味地强求,无疑会造成教学中“拔苗助长”的现象,学生学到的只是皮毛,最后只能达到“形似”而已。

对于这种现状,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引起思考,盲目地照搬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是否是我们的唯一出路?生源不同,培养目的不同,却采用同样的教学体系,这条路还能走多远?“舞蹈学生,是舞蹈教师工作的对象,是舞蹈教学质量、舞蹈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者。”①教学主体发生改变,教学体系也应当随之产生变化。如果延续旧有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学生会感到吃力,教师也做不到因材施教,教学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将会一并而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以普通高中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体系呼之欲出。

二、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的定位

针对大多数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从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首先应该对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准确定位,避免在舞蹈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因缺乏自身优势而惨遭淘汰。

1.专业特色的建立

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生存的必需因素,它意味着独树一帜,意味着绝无仅有。面对着林林总总的高等舞蹈教育,没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创不出自己的品牌,那将很容易被淹没在历史的浪潮里。

正如想到北京舞蹈学院就想到了“高、精、尖”一样,在同行中的出类拔萃就是北京舞蹈学院的品牌。而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而言,短短几年的专业发展史,特别是近些年生源的发展趋势,要想在大型的专业比赛中凭借学生实力取得好名次,在同行业中有骄人的成绩难度很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就应甘于人后,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挖掘自身优势才是真正的出路所在。

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与专业院校的舞蹈专业最大的不同是所处的环境,前者处在一个多学科、多专业的大的教学科研环境中,后者则处于相对单纯的单一学科环境中。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可以依靠良好的综合资源优势,使舞蹈专业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在科研领域对舞蹈边缘学科进行研究创新。另外,还可以根据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深入民间挖掘与收集本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并对其加以研究整理,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相结合,编著适合本专业需要的、符合本专业特色的教材,同时也对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生源的特殊结构,普通高中生与艺术中专的学生在专业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另一方面,以高中生为主的生源,文化素质要明显高于艺术中专学生。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自身优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普通高校的综合型教学优势,发扬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优势,不仅从舞蹈技艺上进行系统的学习,更要强调舞蹈理论文化的培养,打破对舞蹈专业学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培养社会所需的普及型、大众型的能教、会编、能演、会写的综合型舞蹈艺术人才。

三、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在明确了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对专业发展有了大致的方向后,应以此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所谓调整和改革并不是彻底地或否定,应在基本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和生源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从专业型向综合型,从技术型向文化型,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开设、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都要本着以培养目的为依据,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系统的符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自身需求的新型教学体系。

教育以学生为本,不同的教学主体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体系。传统不破不立,要敢于突破,并给予准确的定位。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在时代的洪流中定会寻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中国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注释: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服务意识;实践教学;旅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9-0186-03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逐渐增长,旅游专业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热门专业。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服务是旅游行业最基本的“产品”,服务意识也就是旅游行业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中学生能否适应行业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我们在进行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中应把培养学生服务意识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服务意识基本知识

(一)服务意识的含义

狭义的服务意识是指服务行业从业者对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从业人员内在素质中对服务的感受和修养(包括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技能等各个方面)并自觉、主动、发自内心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偿劳动的意识。

教育心理学认为,服务意识包括服务认识、服务感受和服务行为方式三个层次。服务认识是对服务含义的认知,服务感受是在服务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当服务认识和服务感受成为推动个体产生行为的动力时,便产生了服务动机。服务行为方式是实现服务动机的途径,是一个人对服务认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对服务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服务认识教育和学生对服务感受的初步体验教育两方面。

(二)高职旅游专业进行服务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 服务意识是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教育和培养满足了旅游服务行业对学生的基本需求。

旅游业最主要的产品是服务,旅游业的经营重点是提供优质服务,而能否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则是创立优质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需要。服务意识的培养是高等旅游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要的基本表现。在旅游专业众多的学生素质中,服务意识是基础,只有具备服务意识,其他素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应该把服务意识的培养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加以重视。

2.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其教育和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所谓优质服务就是以客人为核心,以质量和效益为保障,为每位客人提供准确、及时、完善、周到的服务。这种优质服务理念正是服务意识的核心。丰富的知识内涵,娴熟的服务技能、技巧,良好的道德修养,优雅的行为举止,这些都是优质服务的基础。所以,良好的服务意识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服务意识的培养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3. 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体现,其教育和培养是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的保障。旅游与酒店行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就是从事服务性工作。服务意识是旅游业工作的灵魂,旅游业要求从业者一定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服从意识。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具备较好的服务意识水平,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尽快地进入服务角色,缩短从学校到就业的磨合期,为其将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服务意识教育的特点

(一)服务意识教育具有长久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不同,服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主要存在于人脑中,是一种认识和养成,这就决定了服务意识的树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学生必须通过不断学习,逐渐地理解和积累,才能渐渐转化为自身的感受或观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由于学生尚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对社会事物的看法具有不确定性,会受外界环境如社会、家庭、亲友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些都会使学生服务意识的教育呈现出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二)服务意识教育具有抽象性和依附性的特点

由于服务意识存在于人脑中,对于学生而言看不见,摸不着,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以及学生的行为表现才能检验其最终效果。因此,服务意识的教育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同时由于服务意识的教育不可能完全独立地进行,往往依附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知识和技能等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比如教师生动而形象的、紧密联系实际的讲解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有意识地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三)服务意识教育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

这一特点一方面源于服务意识培养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抽象性和依附性,另一方面主要在于目前从事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都没有直接从事过服务工作,其自身对服务意识缺乏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并未重视服务意识教育。另外由于一些家长对服务工作存在一些偏见和误会,也会影响学生对服务意识的认知。因此,服务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每一个教师的参与,也需要每一位学生家长的全力配合。

三、服务意识教育和培养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在旅游专业建设过程中,各校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一些成熟的作法。但在培养目标确定上,普遍存在着对学生专业理论教学、操作技能训练高度重视,而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服务理念的确立采取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的现象。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学校培养目标“错位”,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

旅游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操作、服务意识和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方面。而不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管宏观与微观,只要和旅游有关的科目都会开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和系统,实际操作能力又与旅游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问题和新

情况不断出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的知识老化、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也致使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

(二)师资力量势单力薄,职业训练机制严重缺失

近几年,随着旅游专业的不断扩招,各大院校的旅游专业师资严重不足。一方面,大多数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其自身缺乏实践服务和工作的经验,其教学内容势必是侧重理论,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一位专业教师往往负责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专业业务的钻研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不能深入研究。同时,由于各大院校在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上,存在对服务意识教育和培养认识薄弱、服务技能课过于分散、管理技能实习缺乏全面性等问题,使学生不能在学校期间就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专业技能掌握不熟练,并且管理方法单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说起理论夸夸其谈,但一碰到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不能适应旅游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区域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整体匮缺。

(三)社会、家庭存在认识偏差,服务意识教育和培养缺乏认识一体化

长期以来,社会、家庭教育中对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几千年“学而优则仕”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从事服务工作的人被看成是下三流、人下人,至今社会上还有轻视劳动者的现象。社会、家庭、亲友的各种思想观念,例如服务工作是伺候人的工作、“客人吃着我看着,客人坐着我站着”等观念,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干扰,严重影响了服务意识在学生观念中的形成。因此,对学生服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统一认识,全力配合。

四、服务意识教育和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在新形势和新局面下,服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应当在充分发挥传统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特点与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探求新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服务意识教育和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认识,加强专业师资力量

在建设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证明:“提高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从事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都未从事过服务行业,其自身对于服务意识缺乏理性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就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服务意识与观念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能否提高专业教师对服务意识的认识水平,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大力提高专业教师对服务行业的认识水平和整体素质。其次,要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培训活动。例如,派遣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鼓励教师到星级饭店和国际、国内旅行社挂职锻炼;聘请知名旅游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到学校授课,与专业教师交流服务与管理经验等。最后,实行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专兼职相结合的策略。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强化结构的合理性,除学校已有的专业教师以外,可以通过外部聘请的方式,从相关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企业或者旅游行业组织中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从而实现师资结构的“专兼”结合。依靠外聘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社会力量和市场信息,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有效的结合,这样既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的统一,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服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二)丰富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日常教学方式可分为课本、作业、实训等形式,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手段,总结其中涉及服务意识教育的内容。

运用课本是教学方法的主体,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服务意识的主要渠道。有关旅游职业教育的教材中包括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从各个方面涉及到了服务意识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在对客服务过程中,不管遵循什么样的规范、程序和要求,都应把客人放在第一位,树立时时刻刻为宾客着想的服务理念。

(三)改变错误的服务观念,促进学生全方面提高

服务意识是以宾客意识和职业道德为主所构成的优质服务观念,它的树立和培养主要包括服务员的伦理道德观和职业道德水平。

1.社会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人,都存在着对服务工作歧视的现象,他们认为旅游服务行业是伺候人的行业,服务员地位低人一等,另外,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为他人着想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但同时,在以星级饭店为代表的旅游行业中,舒适、豪华的工作环境,以及较高的收入水平又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诱惑,这就在学生脑海中产生是否选择从事旅游行业的矛盾。此时就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帮助学生来解决这一问题,正确的认识服务,这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基础。

2.优质服务的要求是要适时、适地的为客人为提供周到、完善、准确的服务。服务员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交际学、心理学、礼仪知识和外语能力,才能通过自己的感觉,从宾客的一举一动和细微的表情变化中敏锐地观察到客人的需求,并快速分析、准确地作出判断,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所以,促进学生全方面提高,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关键,也是实现优质服务的根本。

总之,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缺乏切身感受,所以,我们还应利用其他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第一,学校可以与各旅游企业紧密联系,主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在实际的定岗实习和参观访问中体会培养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各高职旅游院校可以针对每学期专业课程不同的特点,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和与学校有密切联系的旅游企业参加定岗实习活动,让学生对服务意识获得切实的体验。这种感性培养、强化练习、综合训练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专业技能,还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培养服务意识。例如具有接待性质的各种文艺演出服务、会议服务、来宾接待、食堂服务等活动,由各专业针对专业特点举办的模拟导游、模拟前厅、模拟客房、模拟餐饮的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参加,让学生亲身体验服务他人和被他人服务的感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服务意识的目的。

针对我国目前旅游职业教育中服务意识教育和培养相对薄弱的现状,我们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服务意识培养和职业能力提高,紧密学校和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推进旅游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第3篇

摘要:艺术类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 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英语基础差、 学习困难的学生。本文着重探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包括任务的定义以及任务型教学的优缺点,分析了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在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高等院校;任务型英语教学;应用

艺术类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且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近些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更多的英语学习困难, 水平较低的学困生进入艺术学院。如何针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教学, 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这是各大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Willis认为任务型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逻辑发展,它与交际语言教学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即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语言的习得,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一、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界定

(一)任务型教学的定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一种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Willis强调语言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为了完成交流任务的过程,课堂上的语言活动应该以“任务”的形式组织起来,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意义为中心,尽可能使这些课堂的语言教学活动真实化和社会化。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任务为中心,以活动为形式”的教学理念。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目前,Nunan,Skehan和Willis分别提出了3种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模式:Skehan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五个主要特征,即意义是首要的;学习者不只是重复他人的话;与真实生活中的活动有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Nunan在他的《交际任务和语言大纲》一文中归纳和总结了任务型教学的五个主要特征:

(1)强调用目的语互动学会交际;

(2)将真实文本引入学习环境;

(3)为学习者提供关注语言和学习过程本身机会;

(4)增加学习者个人经历,为课堂学习提供重要的素材;

(5)设法将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激活联系起来;Willis的模式因为其可操作性强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Willis的模式[3]中,任务型教学法包含以下3个阶段(如表1):

表1 Willis 模式任务型教学法的3个阶段

阶段 项目

任务前(pre – task) 引入主题,介绍任务

任务环(task – cycle) 任务(task)

计划(planning)

报告(reporting)

语言焦点 (language focus) 分析(analysis)

操练 (practice)

任务前阶段(Pre-task),即任务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创设任务情境,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提出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任务环阶段(Task-cycle),是指学生以个人、双人对话(pair work)或小组(group work)的形式讨论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然后向班级汇报和交流任务的完成情况。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协调各组学生的分工,针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提出解决的建议。

语言焦点阶段(Post-task),主要由分析(analy-sis)和操练(practice)两部分组成。在这一阶段,师生共同分析和评价各组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对重点语言项目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层次不一。

艺术类高校学生是一个不同于普通大学学生的特殊群体,其生源复杂,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艺术类高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英语基础非常差。

(二)教学要求低,学生学习兴趣淡薄。

艺术类高等院校,学生自身都更加偏重于艺术专业特长的培养,对文化基础课都较为忽视。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文化课要求普遍偏低,有的高校的录取分数只要求英语达到50分英语就可以,这样的现象更加剧了艺术生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

(三)英语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

我国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英语教学实践中照搬大学本科教学计划,套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因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远远不能适应具体情况的需要,这些都成为制约和影响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许多研究者和专家表示许多教学实践证明,在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实施任务型英语教学有很多优越性,它的特点满足了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任务型教学法与艺术类高校专业特点的结合。

根据高校培养的总体目标,必须以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的需求和活动为中心,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任务型教学法在这种情形下便能突现它的效果。教师通过设置与专业知识挂钩的语言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即运用了业务知识,更使交际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任务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及建议。

1.学生水平不足以完成任务。首先,任务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增加任务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相当重要。其次,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难易要适中。根据艺术生生源差别大,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任务的设计应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和知识的循序渐进,前后衔接。

2.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语言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难题并给予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四、结论

任务型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外语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更新教育观念。艺术类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特殊专业人才,教师应根据艺术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任务型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教学方相结合,使艺术类高校的英语课堂更加生动和具有实用性。

参考文献:

[1]Nunan D.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M].TESL Quarterly,1991.

第4篇

关键词:游泳; 交谊舞; BMI; WHR; 中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63-002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均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1],交谊舞和游泳由于具有健身、塑形、减肥、愉悦身心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中老年人群的青睐。由于中老年人受到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免疫能力、心血管系统、运动器官等机能开始减退,并且衰退的速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2]。因此如何使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得到改善,延缓衰老,并保持健康挺拔的体型,是广大中老年人普遍关注的问题。

进行交谊舞与游泳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已有报道[3,5-8],本研究通过分析坚持进行这两种锻炼方式,对中老年人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以及心肺功能的变化影响,探讨这两种运动形式对提高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作用,并分析不同运动方式对受试者的身体素质的影响效果,从而研究交谊舞及游泳运动对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总体改善作用,为今后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选取55-60周岁,身体健康,行动能力正常,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受试者。分为三组:交谊舞组、游泳组及无锻炼组。每组约60人,男女各半,共计180人。其中交谊舞组和游泳组人员为在石家庄市各游泳馆、大众舞厅及广场进行交谊舞和游泳锻炼的中老年人群,运动史均为3年以上,每周至少进行该运动3次,每次持续至少两个小时。无锻炼组人员平时主要进行一般的散步活动,偶尔参加运动并且运动时间不长于30分钟。

2.方法

2.1本调查于2012年7月至9月, 对上述选取的三组共计180名中老年人进行年龄、性别、锻炼情况的调查统计。同时测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心率、肺活量等指标。

2.2测试方法。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重指数、腰臀比、血压、心率、肺活量等内容。被测试者的身高、体重在身高体重测量仪上进行。要求其穿单衣、脱鞋。腰围、臀围采用软尺(以cm为单位) 进行测量。测量腰围以过脐水平线为准,测量臀围以经过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度(臀部最大处)的水平线为准。血压及心律测试时要求被测试者在放松状态下进行。肺活量要求被测试者尽最大量的吸气及呼气,连测3次取最高值。

2.3数据处理。对三组人群的测量平均值进行t检验法,P

二、结果

1.三组人群BMI的对比(表1)

2.三组人群WHR的比较(表2)

3.三组人群血压、心率、肺活量的比较(表3)

由表1可以看出,交谊舞组与游泳组之间的BMI值差异不明显,但较无锻炼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经过持续的交谊舞与游泳的健身运动,中老年男女的体重均较无锻炼组显著减少。由表2可见,交谊舞组与游泳组之间的WHR值差异不明显,但较无锻炼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经过持续的交谊舞与游泳的健身运动,中老年男女的腰围均较无锻炼组显著减少,而同时臀围的变化不大,此结果说明腰腹部的脂肪在减少,这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作用。由表3可见,交谊舞组与游泳组之间的血压、心率差异不明显,但较无锻炼组均具有差异。经过持续的交谊舞与游泳的健身运动,中老年男女的血压更加趋于正常值、心率较慢。此外,交谊舞组与游泳组人群的肺活量均较无锻炼组明显增大,尤其是游泳组人群的肺活量值增大最为明显。说明长期坚持进行此两种运动,均可明显提高中老年人群的心肺功能。

三、讨论

中老年男女的BMI及WHR指数经过3年以上持续的交谊舞和游泳锻炼后均呈显著性变化,其原因可能是:这两种锻炼的大部分时间属于有氧运动,研究表明,进行有氧运动可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脂促使运动中和运动后体内脂肪的分解代谢,提高脂肪作为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少体脂和腹围[4,9,13]。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运动减脂瘦身的效果差异不大。血压、心率、肺活量是反映心肺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10],测试结果表明,经过3年以上的坚持性锻炼,交谊舞组与游泳组均较无锻炼组人群的血压、心率及肺活量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这两种运动强度适中,都需要持续较长的运动时间,属于体育运动中的耐力运动,长期坚持锻炼能够促使心腔扩大、心肌肥厚。心腔扩大有助于增加心室充盈量、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储备,心肌肥厚有助于加强心肌收缩力、促进心室排空[11-12]。

经过持续的交谊舞与游泳的健身运动,肺活量均较无锻炼组明显增大,尤其是游泳组人群的肺活量值增大最为明显。说明经过持续的有氧锻炼,不仅促进了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善,还可以对中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功能有所提高,尤其是游泳运动对肺活量的提高尤为明显。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也是相符的[14-15]。

综上所述,长期坚持交谊舞和游泳锻炼可使中老年人体脂减少,并且有效地改善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功能,是运动减脂、增强身体机能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锻炼方式。

注:[本研究受河北师范大学课外学术科技创新项目(BE2012227135750)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建国.交谊舞运动对中老年人骨密度及平衡机能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113-114

[2]黎健民.交谊舞锻炼对老年女性平衡机能的影响[J]体育科技, 2006, 27(1):79-81

[3]黎健民,黄柳倩.交谊舞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139-141

[4]Buchner D, Cress M, De Lateur,et al. The effect of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on gait, balance, fall risk, and health services use in community-living older adults [J] Biol Sci Med Sci,1997,52(4):218-224

[5]张长俊,汪阳帆.游泳运动对中年妇女体质指数腰臀围比值的影响[J]今日科苑,2008,(4):296

[6]刘明辉,刘昭强.冬泳对中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4):63-65

[7]李建国.游泳运动对提高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0,18(64):91-92

[8]赵平,董敏辉,丁华.游泳运动对中老年人肺通气功能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2):58-60

[9]Arsenault BJ,Cote M,Cartier A,et al.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cardio metabolic risk markers among sedentary,but metabolically healthy overweight or obese post - menopausal women with elevated blood pressure[J]. Atherosclerosis,2009,207(2):530-533.

[10]McClaran,S.r.,Babcock,M.A.,Pegelow,D.F.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aging on lung function at rest and exercise in healthy active fit elderly adult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95,78:1957-1968

[11]张素珍,陈文鹤,赵刚.有氧健身运动对中老年女性体质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8(1):63-67.

[12]朱天虹,张斌.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5(10):128-129

[13]冉锋.不同负荷量有氧运动对中老年单纯性肥胖患者有氧能力、体成分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37(3):87-91

第5篇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高等学校在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应发挥龙头骨干作用。本文以江苏为例,阐述了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为重要节点构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若干政策建议和措施。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是指高等学校为所举办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进行面授辅导、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等而在校内外设立的教学机构总称,包括高等学校的函授站、远程(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业余教育(夜大学)校外教学点、非学历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教学站)等(以下简称“校外学习中心”)。校外学习中心包括自建自用、共建共享、社会化公共服务三种类型。校外学习中心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继续教育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加强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将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促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有力地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必要性

(一)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现阶段,人们更加关注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对学习的支持。学习支持服务体系(Learning SupportServices System)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个体或小组有效学习活动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帮助与服务的系统总称,包括学习者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信息的提供和筛选,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的创设,高质量学习资源的供给,为学习者个体或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提供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移,以促进学习者进行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学习任务的完成。

(二)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

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是第三级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部,是教育体系的龙头和火车头,对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具有牵引和示范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部属高等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欧洲大学终身学习》指出,21世纪的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化进程发展迅速,社会老龄化特点日益明显,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终身学习也逐渐被赋予更多新的含义: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大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退休人员为丰富文化生活进行的学习等。此外,学生群体更加多样,对学习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多样。在此形势下,大学应该作出更加强有力的承诺,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建设“知识欧洲”作出应有贡献。因此,高等学校要转变观念,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己任,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引领校外学习中心按照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转型,加强建设,努力把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区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三)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是校外教学点自身发展的需要

校外学习中心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准确定位,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校外学习中心是开展继续教育支持服务的机构,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接受高等学校的委托,根据高校的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合高校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学生学习支持、学籍和日常管理。承担继续教育的部分职能,配合高等学校完成继续教育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被重新定义,功能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规划纲要》为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要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明确新目标,以服务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要任务,在构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发展定位,加快转型,加强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搭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信息平台,努力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为接受继续教育的个人和社会群体提供更多、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服务,在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转贴于

二、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可行性

(一)校外学习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以江苏为例,目前全省校外学习中心达到了983个,其中函授站、业余教育(夜大学)教学点611个,占62.16%,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372个(包括高等学校自建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315个,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校外学习中心44个,弘成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校外学习中心13个),占37.84%。这些校外学习中心分布在江苏的100多个县(市、区),平均每个县(市、区)有学习中心近10个。全省各县(市、区)的居民想接受继续教育特别是学历继续教育,可以在当地高等学校以及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得到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专业、层次和学习形式,校外学习中心可以提供学习信息、报名、注册、学习资料、面授辅导、提交作业、就地考试等帮助和服务。因此,校外学习中心已经成为服务公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

(二)校外学习中心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

校外学习中心广泛分布在高、中等学校、电大、党校、行业培训中心、企业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比如,江苏983个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设在普通高校的有144个,占14.65%,设在成人高校的有11个,占1.11%,设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有71个,占7.22%,设 在市、县电大的有86个(含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校外学习中心),占8.75%,设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有174个,占17.70%,设在技工学校(包括技师学院)的有64个占6.51%,设在成人中专校(主要是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职工中专校、农广校)的有145个,占14.75%,设在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的有160个,占16.28%,设在党校的有34个,占3.46%,设在乡镇成人教育中心的有11个,占1.11%,设在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有83个,占8.44%。如果以高等学校为龙头和骨干,以这些校外学习中心为重要节点,构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就能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部分校外学习中心已经具备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功能

虽然校外学习中心是为高等学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服务的,承担了高等学校赋予的部分教育环节的职能。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继续教育正在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校外学习中心也正在从“教学辅导中心”向“学习支持服务中心”转变。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已经具备了学习支持服务具备条件,一些建设得比较好的学习中心以高等学校为依托,集成了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了区域非学历继续教育资源,成为区域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之一。

比如无锡市数字化学习中心在高等学校校外学习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集成了10多所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积聚了无锡市党员干部教育网、无锡市新农村网校、无锡市企业培训网、无锡市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培训网、江苏经理人网、无锡市老年学习网、无锡市国际服务外包与文化创意产业紧缺人才培训网、无锡网上学习城等10多个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初步成为无锡市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该学习中心由学习资源库、课程学习平台、管理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等四部分组成,具有有课程资源开发、采购、组合、展示、销售、个人学习支持、课程费用结算等功能。这为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提供了范例。

三、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策略

(一)要将校外学习中心纳入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将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首先,政府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在构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02p1号)指出,“通过建设校外学习中心,可以促进教育资源重组和结构优化,逐步形成社区学习中心,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供服务,为构建我国的终身学习体系奠定基础”。

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高等学校为龙头,发挥高等学校在终身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整合终身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资源平台;同时利用高等学校校外学习中心在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成人高校、党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职工学校、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民办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文化社会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校外学习中心都是依托这些机构建设的),通过政策,引导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按照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根据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发展定位,转变观念,拓展功能,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集成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积聚区域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把学习中心建成终身学习资源的连锁超市,建成居民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中心,若干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以及区域各种终身学习网络共同形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二)校外学习中心要加快观念更新

更新观念是推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科学发展的先导。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习支持服务的关键要素构成主要包括:服务对象、服务环境和服务内容等,而核心是人——学习者。因此,校外学习中心要成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节点,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规划设计学习中心的建设,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和交互提供全面周到细致的服务,使得学习者的各种合理请求能得到及时的响应。

其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校外学习中心建设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于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在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架中找准目标定位。

再次,要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着力推动内涵发展,实现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移。

最后,要树立“特色发展”观。各个校外学习中心要科学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错位发展,形成特色,提高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此外,还要树立“有教无类”的理念。校外学习中心要关心困难和弱势群体,使他们体面地学习和生活;要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使学习者体会学习的快乐。

(三)校外学习中心要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规划纲要》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因此,校外学习中心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加速自身的转型,由传统的面授辅导为主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突破时空的学习支持服务转变,加快信息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设。校外学习中心信息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应该具备这样的功能:

首先,能够集成终身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的来源除了高等学校以外,还包括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其他各类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社区、传媒机构、出版社、课件制作机构、个人等提供的学习资源。

其次,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管理。包括学习信息的提供,学习者注册、选课、考核、评价、学分累积迁移、学习档案管理等。江苏拟进行“江苏公民终身学习卡”试点,为江苏公民终身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一卡通”服务,学习中心应该具备一卡通服务功能。

再次,学习过程的支持、指导和服务。包括辅导、答疑以及师生、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服务。

因此,校外学习中心的信息平台既是学习资源的积聚平台,也是学习信息平台、学习管理平台,更是学习指导支持服务平台和学习交互平台。当然,很多学习者更倾向于采用“网络学习十面授辅导+实训实操”的混合学习方式。因此,校外学习中心应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使之成为当地居民终身学习的“学习资源超市”、“学习指导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和“实践训练中心”。

(四)校外学习中心要创新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学习中心的资源和服务对象——学习者两头在外,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千差万别,任何系统、任何实体、任何人在学习需求的推动下,都有可能成为校外学习中心学习资源的提供方。校外学习中心必须面向市场,与多方合作,为不同的学习者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要使校外学习中心实现良性运作,必须创新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校外学习中心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

有人认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为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推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化运作的学习咨询服务机构将出现,来从事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因此,校外学习中心也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运作机制。要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并提供政策支持,校外学习中心自主发展、管理与运行,开展各类社会人群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公益与市场服务并重,政府埋单与个人付费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五)创设校外学习中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引导。一方面,要完善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标准和准入制度,加强检查和评估,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准入和退出机制。

其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通过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示范性校外学习中心,把示范中心优先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使示范性学习中心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引领所在区域或不同类型的学习中心的建设,提升学习中心的总体质量和发展水平。

再次,要加大对非法招生中介和违规办学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校外学习中心要加强自律,进一步规范自身办学行为;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教高[2007]9号).

第6篇

4年前,同处西部的四川启动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本刊曾对此进行过深入报道。那么,这次贵州实施的教育“9+3”计划是一项怎样的计划?贵州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决定启动实施这项计划的?计划实施后,预计达到什么目标?在整个计划中,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存在哪些困难?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蔡志君。

《教育与职业》:请您介绍一下贵州的教育“9+3”计划。

蔡志君:“9”的目标任务是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3”包括两方面的目标任务:一是以县为单位,到“十二五”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从2013年秋季起,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行3年免费教育。如果说“9”是教育“基石”,那“3”就是就业“支柱”。在“9+3”计划中,“9”的重点是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难点是“控辍保学”;“3”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中职教育,难点是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中职招生办学规模。

《教育与职业》:贵州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决定启动实施“9+3”计划的?计划实施后,预计达到什么目标?

蔡志君: 我省“两基”工作于2009年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验收,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等多方面原因,全省义务教育仍然处于低水平、不稳固、易反复阶段,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大幅反弹。高中阶段教育方面,虽经近年来艰苦努力,到2012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但仍为全国最低,当年仍有10万余名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就读。同时,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为此,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教育“9+3”计划。这意味着从今年秋季开学起,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从小学入学到就业,实现全程免费。这一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就业和脱贫致富、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3”的工作目标是:

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水平。到2015年,以县为单位,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8%以内,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以上,办学经费得到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办学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教师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60个以上县(市、区、特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2013~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每年完成招生计划27万、30万、33万人。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免除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学费,6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到2015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例达到1:1,规模分别达到8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县为单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教育与职业》:在这项计划中,重点工作是什么?

蔡志君:九年义务教育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推动均衡发展。按照“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城镇化建设规划,统筹资金在市、县政府所在地城市(镇)新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推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改造扩容。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的需求。同时还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弥补教师数量、结构、质量方面的问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加快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长效机制。省、市(州)、县(市、区、特区)、乡(镇)政府及教育部门,每年年初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建设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学校—县(市、区、特区)教育局—市(州)教育局—省教育厅四级网上联动管制机制。重点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学籍变动管理,确保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实施好农村营养餐改善计划,关爱儿童健康成长。

职业教育方面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我们提出:用三年时间,实施中职“百校大战”工程,集中财力建设100所左右符合教育部办学标准和现代化要求的中职学校,巩固和完善一批国家重点和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切实提高办学能力;办好一批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在有条件的市(州)重点建设职教园区,实现集中办学;省重点支持办好清镇职教城,力争入住职教城学校达到15所以上、办学规模达到12万人。利用省外优质资源,开展东西部合作办学,每年选送一批初中毕业生到省外免费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五个100工程”急需的专业。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其创业就业能力。将县级职业学校纳入定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推进“农科教”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善“中职—高职—本科立交桥”政策,畅通优秀中职学生对口直升渠道。建立健全专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发展路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加强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我们要继续实施好“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按编制配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县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合理配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任教。中等职业教育方面,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从生产实践一线特聘兼职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中等职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和优秀职业学校教师奖励制度,鼓励职校教师乐于从教,终身从教。

《教育与职业》: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教育“9+3”计划的顺利实施?

蔡志君:一是加强领导。领导重视很关键,教育“9+3”计划是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提出来的,经过研究、论证,作为全省“十二五”重点工作写进了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的文件之中。陈敏尔省长通过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现场办公、组织观摩会等方式强力推进“9+3”计划实施。省政府成立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实施“9+3”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实施“9+3”计划,部署和调度相关工作。各市(州)、县(市、区、特区)政府成立了相应机构,配备了人员,确保工作推进、任务完成。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关心教育、社会各界支持实施“9+3”计划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强化投入。经费投入是最大的保障,我们将建立省、市(州)、县(市、区、特区)三级政府实施“9+3”计划投入保障机制,扩大教育投、融、捐资渠道。省级相对集中财力,加大对市(州)、县(市、区、特区)教育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力度。通过整合教育专项资金、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同时压缩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等等。总之,举全省之力,实施教育“9+3”计划。

要特别介绍的是压缩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用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多次强调的话来说,是“欠发达的地区,穷了教育就苦了孩子,再困难也要把教育搞上去”。

三是落实责任。实施“9+3”计划,责任定在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所学校的头上,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导、责任约谈、社会公布等方式,落实了各级各方责任。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决不让任务留下空档。

《教育与职业》:贵州财力较为薄弱,对于实施教育“9+3”计划是否会有影响?

蔡志君: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全省统一实施“9+3”计划,我们的最大困难还是资金投入不足、师资欠缺、实习实训条件亟待改善。我们不等不靠坚持穷省办大教育,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贵州的“中国梦”。我们恳请中央出台特殊政策,支持像贵州这样的西部贫困省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像支持“普九”援建希望小学一样帮助贵州职业学校建设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台湾地区;12年义务教育政策;教育机会均等

义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延伸义务教育的年限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1]。2011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正式启动了12年义务教育政策。该政策的执行共分为两个阶段,2011~2014年为启动准备阶段,2014~2020年为全面实施阶段。整个政策旨在提升民众的教育素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缩小区域教育质量差异、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本文对政策的制定背景、基本内涵、理念与目标、框架、内容、遇到的挑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评析,以便人们对台湾地区的教育改革状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背景

(一)西方国家教育权理念从义务说转为义务兼权利说

18世纪以来,由于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德、法等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以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国民。之后,许多国家也陆续实施义务教育。20世纪初,义务教育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由初等教育延伸至初级中等教育,甚至到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世界各国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从8年到13年不等,其中以9年最为普遍;义务教育的理念从原来单一的政治角度,发展到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经济角度、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正义角度,以及以学生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学习权等多元角度。20世纪末,联合国等国际社会组织倡导各国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强调受教育并不是社会精英或优势阶层所独享的特权,而是基本的人权。为顺应国际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适时延长国民基本教育的年限,已然成为各地提升民众基本素质与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二)台湾地区普通民众对延长基本教育年限的诉求

最初,台湾地区的义务教育仅限于初等教育阶段。1935年,台湾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仅为1~2年;1944年,义务教育的年限为4年;1949年以后,义务教育的年限为6年;从1968年起,义务教育的年限发展到9年[2]。1980年以后,随着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民众对延长义务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民众的这种愿望始终未能实现。21世纪初,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为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对延长教育年限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为12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铺平了道路。

(三)面向21世纪的台湾整体教育状况急需革新

自1990年以来,台湾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期望推动高中职社区化、多元入学方案、九年一贯课程的实现。虽然台湾地区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当前的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台湾地区长期以来对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投资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虽然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就学率已达到98%,但是公私立及区域间的教育质量差异依然很大。

二、理念与目标

台湾地区的12年义务教育共分为两个阶段,前9年的教育对象为6~15岁的小学及初中学生,该阶段实施普及、义务、强迫入学、免学费的普通教育;后3年为高级中等教育,教育对象为15岁以上的高中职学生,该阶段实施普及、自愿入学、免学费、免试为主的普通与职业技术教育兼顾。[3]

(一) 理念

台湾地区12年义务教育政策共蕴含五大教育理念:[4]

第一,有教无类:所有孩子的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不受种族、性别、阶层、社会条件、地区差异等方面的影响。

第二,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智力、兴趣和个性的学生,设置不同性质、类型的学校,采用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三,适性扬才: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学生了解自我的个性与兴趣,以及社会职场和就业结构的基本形态,让每个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发挥自己的所长。

第四,多元发展: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个性特质与兴趣,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以便继续升学或顺利就业,开创美好人生。

第五,优质衔接:促进各级学校的优质发展,使中小学教育与高级中等教育顺利衔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二)目标

基于社会、学生等多元角度的综合考虑,台湾地区12年义务教育要达成的目标包括:提升民众的基本素质,培养现代公民素养;强化民众的基本能力,增强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充实高级中等教育资源,均衡区域城乡社会发展;落实学生性向探索与生涯辅导,引导多元适性升学或就业;有效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引导学校的正常教学和五育①均衡发展;建立学力检测机制,确保学生学力品质。[5]

三、框架和内容

台湾地区12年义务教育政策共分为七大工作要项和十一项配套措施。每项工作要项和配套措施又包括了多项具体的战略方案,从而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框架体系。 该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规划入学方式

从2014学年起,现行的多元入学方式将整合为免试入学和特色招生两种形式,先办理面试入学,再举行特色招生。届时,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可申请免试入学高中、高职或五专,而无需经历在校成绩考察和基本水平测试的考验。当免试入学的报名人数未超过学校核定的招生名额时,学校就必须全额录取;若免试入学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学校将依照学生的会考成绩、志愿、多元学习表现等进行排序录取。25%以下的初中毕业生可参加专业考试或学科测验,进入获准办理特色招生的学校就读。按照规定,各招生区可以保留小比率的入学名额,进行特色招生。

(二)划分免试入学区

根据学校的类型及其他因素,免试就学区分为三类:

第一,高中职免试就学区:为配合免试入学的推动,高中职免试就学区的规划本着确保权益、弹性渐进、适时调整等原则,由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与各区市协调规划,这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户籍所在地为划分依据的做法不同。

第二,共同就学区:位于免试就学区交界的学校,可依共同就学区的方式办理。区内学生可以相互就学,不必搬家。各区域可根据共同生活圈、交通便利性等情况,共同协商跨区域的共同就学区范围。

第三,五专免试就学区:由于分布较为分散等因素,五专学校实行全台湾统一招生的方式。学生可根据个人志愿、个性特质及兴趣申请入学。

(三)实行高中职免学费

为推动12年义务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台湾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投资,实施高中职免学费政策。该政策的具体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高中、高职(含五专前三年)学生免缴学费,但仍须缴纳杂费、代收代付费、代办费;第二阶段,全面推动高中职免学费政策,适用于所有学制的学生。

(四)提升高中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各校提出竞争性校务优质化计划,由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经费支持,并建立专家咨询辅导团队,提高弱势区域的教育质量;落实学校评估与监测,推动高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鼓励高中职的特色发展,加强社区内高中职的横向整合与纵向连接,建立高中职学校的伙伴关系,达成师资、课程、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高中职与中学的垂直合作,让当地学生对社区内的高中职学校的环境有适应机会,落实就近入学的目标。

(五)落实初中教学正常化、适性辅导及质量提升措施

提升专长教师授课比例;建立全台湾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管制系统;增加偏远地区的专长教师,提高师资力量。建立初中学生适性辅导制度;建立县市学生辅导咨询中心;加强多元入学及生涯道路宣传。研发初中生学习成就评量标准;加强对学生补差、补缺教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实施初中教育会考。

四、面临的挑战

(一)可能会增加财政负担,导致教育投入不足

推动12年义务教育实施、落实高中职免学费政策,将会降低家庭的经济负担,施惠于弱势群体,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政府对教育按时、足额的拨款,是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民众素养的基本保障[6]。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可能会大幅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如果缺乏对教育经费的均摊保障机制,就可能会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教育机会的均等及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遭到质疑

相对于公开、公平的联考制度,许多人质疑新的教育政策会影响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一方面,在只需经过简单的基本学力测验和面试的特色招生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各区域、地区间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以区域划分免试就学区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使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受到损害。

(三)精英思想在教育中根深蒂固

台湾地区12年义务教育政策出台后,遭到了学校、家长、学生等社会各界的反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精英思想的固化。

很多“明星高中”质疑这一政策实施后,将动摇它们在台湾地区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流入的部分学生将破坏学校原本的学习氛围,不利于促进教育的优质化。

部分高收入家庭不太相信公立学校体系,反而想让自己的子女进入贵族私立学校接收教育,而这些学校都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经营,学生只要成绩优秀就可以获得“一条龙”的衔接教育。12年义务教育政策出台后,这些私立学校的“精英教育”之路依然会持续。

在“精英教育”传统思想影响下,很多优秀学生也在通过罢课、游街等行为抵制12年义务教育政策出台。他们认为,那些在学校不爱好学习的同学可以通过免试入学的方式轻松地进入高中,甚至是一些“明星高中”,这对于那些在学校刻苦学习的尖子生来说很不公平。

(四)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

有些教育学者认为,12年义务教育政策在免试入学之外,还开了特色招生的后门,这可能会引起更大的恶性竞争,引发补习班的猖獗,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优秀学生很可能会被大城市“吸光”。

自1990年以来,台湾地区的教育改革历时20多年,在法令、师资、课程、教学、财政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其改革成果的评价也贬褒不一。但总体而言,12年义务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是台湾地区教育体制从精英化培养模式到大众教育模式的重要转变,是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注释:

①五育是1912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的。

参考文献:

[1]吴岩,刘永武,桑锦龙.逐步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新世纪北京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02(8).

[2]徐南号.台湾教育史[M].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3.

第8篇

一、义务教育急需解决哪些问题?

1.在公共支出排序中教育投入应放在第一位。要改变“穷国办大教育”的认识与政策误区,转变认识和公共政策思路。公共决策者不能以“穷”作为借口或“挡箭牌”搪塞、推卸义务教育责任。比较而言,与我们同处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一个贫富程度的许多国家,甚至比我们更穷的国家,教育投入都比我们高。何况,我们也没有完成已经立法或通过发展纲要确定的教育投入目标,还有一大截的距离。相对于满足公共需要而言,政府经费永远是不足的,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存在财政困难,问题是如何取舍、如何排序,钱是不是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值得深刻反思和认识的是,我们早就提出来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但它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政策含义是,在公共投入的排序中,教育要排在第一位,即使是“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因为政府没有很好地履行义务教育责任,迫使很多家庭“砸锅卖铁”、东挪西借供孩子上学。政府应该兑现承诺,真正把这副担子从家庭的肩上接过来。义务教育的“义务”,首先是政府的义务,然后才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2.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定位,义务教育投资应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解决。从国际经验看,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主体的重心都在高层政府,而不是低层政府。虽然各国财政体制的集中与分散程度不同,但大部分国家的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基本是集中的或相对集中的,投资主体或是中央或高层地方政府。中国更需要由高层政府负担义务教育投资,要改变目前“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教育“主管”不一定是教育“投资负担主体”。一是,中国的政府层次是世界上最多的,由“五级半”组成,“龙多四靠”,上级政府处于强势地位,容易把责任推给下级政府。长期以来,尤其是1994年税制确立以后,“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倾向日益严重,县乡级的“财权”远远小于它的“事权”,目前国家财政总收入中中央占有了51%,县乡两级只占20%左右,义务教育状况是这个问题的集中反映。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全国义务教育中,中央财政负担2%,省地财政负担11%,县财政负担9%,乡镇财政负担78%。很多农村县乡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达标而债台高筑,农民负担沉重。二是,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不平衡,不仅是省际之间不平衡,一个省区内的区域差距也非常严重,前者之间的差距需要中央政府平衡,后者之间的差距需要省级政府平衡,地市级以下的政府不具备这个平衡能力。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投资可以以省级政府为主体,落后地区以中央政府为投资主体。

3.调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大学教育的投资比例,首先保证义务教育投入。认真普及初等教育、扩张中等教育,减少高等教育的投入。教育投资的社会回报中,初等教育回报最大,高等教育回报最小。尤其在欠发达国家,初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更高。据估计,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世界平均水平是20.0、13.5、10.7,低收入国家是23.4、15.2、10.6。私人收益率,也是初等教育最高。世界银行指出,表现良好的东亚国家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投入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韩国是最典型的例子,在高等教育、中学、小学三个阶段每个学生政府投入的比例是1:2:2.5,初等教育政府投入的比例最高,2/3以上集中于中小学教育。中国却是相反,这个比例是10:2:1,与其他国家相比是很高的,大部分公共教育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上,是初等教育的10倍、中等教育的5倍。美国的这个比例是1.2:1.25:1,中等教育政府投入的比例最高。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教育就没有办法进行,如专业培训、职业培训等。

4.在城乡之间的选择上,首先保证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义务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提供公共产品,保证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因此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而不能停留在“有钱才办义务教育,钱多多办,钱少少办”的层面,应该是“扶贫帮困”,首先要保证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问题。2005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实行12年义务教育。从现在整个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看,这是一个很有见地、切实可行的议案。最近有人对12年义务教育的动议提出反对意见,说9年义务教育还没有搞好,如何搞12年,会更加加剧不公平。从社会公平、缩小差距的角度看,应该实行12年义务教育,但首先不是在富裕地区,也不是一刀切,而是首先在贫困地区推行12年义务教育,把它作为扶贫开发、解决农村贫困的治本之策来研究。

5.保证农村贫困地区女孩子完成完整的义务教育。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整个社会人力资本呈正相关。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生育率越低。母亲一代受教育程度高,子女一代的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相应就高。一个家庭中,母亲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家庭的命运,也影响了后代的命运。帮助了母亲,就帮助了家庭,帮助了后代。因此,保证女性完成义务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她们积极参加社会工作,理性选择生育数量,提高哺育、教育孩子的质量。与中国同处于东方文化圈中的日本、韩国的发达与女性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是分不开的。但是,在中国的贫困农村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性文盲远远高于男性文盲。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6岁以上文盲人口中,男性为27.68%,女性为72.32%,农村的情况更严重些。这对整个人口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最低应该保证农村的女孩子受到完整的义务教育,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意义是绵长久远的。孟加拉国的经验值得重视,他们是对八年级以下的女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优先解决女童的失学问题。

6.要下大力气解决农村的师资问题。师资短缺是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一个瓶颈。目前我国农村教育面临师资匮乏的窘境,由于条件艰苦,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农村当教师,农村的教师往县城流,县城的师资往市里流,市里的师资往省会城市流,西部城市的师资往东部沿海流。越往上面,教师越多,优秀教师也越多,有的地方甚至教师超编;越往基层,教师越紧缺,合格教师越少。一些贫穷地区的校舍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但因为留不住老师,教育系统派不出老师,学生都走了,校舍也变成了羊圈。要真正解决农村学校缺乏教师尤其是优秀师资的问题,重要的是要依靠政策和制度,更大幅度地提高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业务出路和社会地位。要创造足够好的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教书育人,让农村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安心本职工作。

7.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非常紧迫。目前每年全国有1.3亿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中适龄学童,或者留在家乡成为“留守族”,据不完全统计“留守族”已达7000万左右;或者进城成为“迁移族”,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真空地带”——“留守族”无人照管,城里的公办学校闭着大门或收费过高,打工者无奈在他们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办起的所谓“打工子弟学校”又“非法”而且质量不高。据统计这些极其简陋、收费低、质量不高的学校吸收了一多半的打工子弟。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暴露了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的严重缺陷。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对政府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来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中央政府和当地的地方政府应该协调共同解决。

二、能否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从国际义务教育发展的历程看,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度的,不仅是普通教育,还包括18岁之前的职业义务教育,困难家庭的生活补贴、学习用品、交通补助等。德国、日本两国在二战以后的经济情况是处于绝对的贫困,英国、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济实力也远称不上富裕。中国目前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已经具备了“以工哺农”的能力。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民人口比重较大,但在这个背景下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具有足够的经济基础。

从实际需要看,对于农村全部免费教育义务到底需要多少钱,有不同的估计。(1)2004年1月,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历时一年半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要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免费制,每个县须增加投入的教育经费底限为4300万/年。如果全国有2/3的县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来支付,大致推算政府从一开始要增加的财政投入为688亿元左右。(2)林毅夫测算,农村义务教育支出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工资的费用。中国农村的小学教师有380万人,如果中央政府能够保证这些教师每月500元的收入(在中西部地区基本能够稳定小学教师队伍,在东部发达地区可能不够,需要东部发达地区的政府再补贴一点),需要经费228亿人民币。全国农村地区的中学教师有223万人,如果中央政府财政保证每月800元的收入,总的费用是218亿人民币。中小学教师工资加起来是每年446亿人民币。(3)傅光明估计的是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农村小学教师需要工资约364亿元,全免农村小学学杂费需要163亿元,两项合计约527亿元。(4)周天勇测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需要4000亿元。2003年全国城市义务教育生均财政支出为3500元左右,8亿农村人口估计25%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即2亿,要达到城市义务教育水平,则需7000亿元;每人按照低标准2000元计算,需要4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