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5 17:06: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素质的作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个性;心理素质;终身体育;体育意识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是通过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并能够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运动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促进内脏发育的同时,应注意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正趋于成熟和逐渐定型阶段,更不能忽视。因为他们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毕业要面对就业和走向社会,更需要有鲜明的个性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同时,从抵御和削弱社会某些不良影响和祢补中学时期这个方面不足的意义上看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除了上好体育课外,应把身体锻炼过程与体育意识、个性心理的培养紧密的结合起来,时刻贯穿与体育教学中。
学生在体育课上应是积极主动生龙活虎的,而我们现在的体育课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严肃有余活拨不足,课堂气氛过于死板,多数人都认为没有规规矩矩的站好,认认真真的听讲,而是乱成一片,“放羊”式的教学,那么这堂体育课老师一定不认真。这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突破传统授课方式,大胆的进行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改进组织形式,充分体现学校体育的娱乐性、健身性、开放性,才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个性心理得到充分发展。
一、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作用
1、对运动能力的培养
上好体育课和参加体育运动,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对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上课提倡教师精讲学生多练,采取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育课不仅仅是对运动能力的培养,还包括自我认识能力、协同配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从体育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得到他人的尊重。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在这方面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2、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竞赛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体育竞赛、体育游戏、运动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都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动员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运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提高其竞争能力。
3、对性格的培养
性格是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参与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发展不同的良好性格,改善性格上的弱点。经常参加这项运动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尤其是那些内向、软弱、孤僻的学生会有很大帮助。
4、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训练和运动中,许多都是对意志品质的考验。比如在中长跑中都有一个极点,只有坚持下去度过困难时期,就会取得胜利。这就是对意志品质的考验,在运动中许多都是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这有益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二、对情商、情感的培养
对学生情感、情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体育教学中会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这会激发学生不畏困难、坚持到底、敢于拼搏的精神。运动环境和场上的复杂多变又会激发学生的应变能力,这都会使学生们在心理上获得兴奋、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因此,体育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素质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以往的体育教学过于竞技、过于死板,导致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师生要建立起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在运动中磨练自己的性格,有利于个性心理发展。
2、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
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要用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目的,提供学生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挫折、反复等顺境和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
【关键词】心理咨询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广泛讨论“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也逐渐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
“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1】。对于心理素质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钱含芬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2】;王极盛则认为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潜能因素【3】;肖汉仕又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4】;而张大均、刘衍玲和郭成等则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是一个由认知维度、个性维度与适应性维度三个亚系统同构而成、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自组织系统【5】。笔者比较赞同张大均等人对于心理素质的定义,因为这一定义将遗传与环境相结合,从一个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心理素质,而且可操作性也比较强。
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受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受限于应试教育的事实,其所受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并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受重视程度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即东部高于西部,城镇高于农村。
国家和小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和机遇的新世纪,而小学生是我国将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大问题。另外,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我,更好地面对和处理这一阶段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它对于小学生个人的健康快乐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抓好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教育的同时,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不容忽视。
实施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多种。张大均等人提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三个主要途径:专门训练活动、教育教学渗透、咨询辅导,每一途径又有若干具体实施途径,专门训练活动包含专题训练活动和系统训练活动,教育教学渗透包含学科渗透和教育活动渗透,咨询辅导包含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显示,应用心理咨询的各种技巧到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确实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然而,纵观我国小学开展的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主要是以专门的训练活动和教育教学渗透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而心理辅导特别是心理咨询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限制而未能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受到应有的重视。基于上述原因,文章拟从课堂教学干预和课外心理辅导两个方面谈谈心理咨询是如何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
二、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和理念提升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心理治疗的流派及其具体理论和技术纷繁多样,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积极心理学等,他们的很多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都可以借鉴到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来。
以人本主义为例,简单谈一下如何将其理论观点与技术方法应用到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来。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卡尔·罗杰斯强调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要以来访者为中心,通过对来访者的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帮助来访者发掘和运用其自身的力量去解决其面临的问题。相应地,小学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可以上述理念为指导,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需要放在中心位置,去思考和建构课堂教育的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将小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意志的平等的个体去对待,尊重他们的观点,努力对他们保持坦率真诚,努力去理解他们,努力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等。这不仅可以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小学生心理素质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和理念,拓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建构学生心理素质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素质动态变化过程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应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为基础,以平等交流的形式对其思想、心理予以帮助和指导,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使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层次和水平。【11】因此,小学的心理咨询形式应在心理咨询一般形式的基础上,有所变通或创新,比如在鼓励遇到困惑和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前来咨询的基础上,设立“心理健康日”,开设心理咨询信箱,举办集体讲座,进行单独谈心和心理测验等。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小学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应对他们进行心理测验,甄别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然后根据测验结果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并随着小学生的成长情况不断更新其心理档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及早发现学习、生活中的适应性问题。【12】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1.个别辅导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就逐渐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张大均认为“适应”是小学阶段心理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具体来说,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八个方面: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2】。这一时期,儿童面临着新的环境和发展任务,可能会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一些问题或困扰,比如他们要适应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的转变,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等。这些问题或困扰的解决,有时单靠父母和老师的帮助还是不够的,心理辅导老师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可能会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如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先通过倾听、询问等了解其问题原因,然后再根据原因来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沙盘游戏等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档案,对于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心理素质。
2.团体咨询或辅导
团体咨询或团体辅导的方式不仅可以用于那些有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学生,而且更应该用于心理正常的学生,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有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学生,可以通过团体咨询或辅导来帮助他们解决困扰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个人信息注意保密,以防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另外,可以根据小学阶段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分年级对学生实施专题性的团体辅导,比如在小学生刚入学时,可以对他们进行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融入新的校园生活;而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重要的转折期,对学生开展相关的团体辅导,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应对新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关素质便逐渐开始发展起来。类似的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团体辅导活动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建立自信心,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各种情绪,克服焦虑和恐惧心理,从而使学生经常保持心理平衡,有效地预防心理失调和心理疾病的产生【13】。通过团体辅导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认识自己,拓展自己的兴趣,开发各种潜能,提高创造能力和团队意识等。
四、心理咨询在辅助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希望将他们应用到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去,但是心理咨询在我国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大部分小学没有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常设机构。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的部分小学配置了咨询室,但很多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小学往往缺乏这样的机构。
(2)小学往往比较缺乏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尽管目前一部分小学配备了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教师,但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在某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等场所,也只是以备必需,并不能真正起到实际作用【15】。
(3)由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
(4)没有能够将心理咨询活动与专门训练活动和教育教学渗透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些无疑都给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障碍。这些问题也提示我们,要想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更好的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五、总结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之一。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门训练活动和教育教学渗透以外,心理咨询也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服务。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通过多途径、多方面长期综合的教育,方可在学生身上塑造出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3)
[2]钱含芬.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成就相关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
[3]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
[4]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
[5]张大均,刘衍玲,郭成.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6]张大均主编.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陈洪.关于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1998,(3)
[8]苏静.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J].心理教育研究,2000,(3)
[关键词] 整体护理;护士;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066-0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能否有效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还影响到整个医疗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而护士在工作中的表现,又与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许多患者对护理工作不甚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护士的心理素质问题。例如,一些护士没有全新的护理观念,对病人态度生硬,根本谈不上实施心理护理,反而给病人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可见,护士的心理素质是决定其能否适应整体护理要求,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的主要因素。
1护士心理素质的内涵
所谓“素质”,就是事物原有的特点和属性。人的心理素质是指人们已经具有的心理特点,不仅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如内向、外向等,还包括人的能力和品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对人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按照整体护理要求,护士的心理素质包含三个方面,即个人能力方面的素质,个人性格方面的素质,个人品行方面的素质。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即加强在校教育,强化在职教育,注重自我提高。
2 护士心理素质教育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培育和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表现在,一方面学校的护理专业教育还停留在知识教育阶段,而没有进入素质教育阶段,护士虽有较丰富的纯医学和护理知识,但对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仪表行为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医院的管理仅把护患关系视为护士的态度问题所致,而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心理护理都决不止是态度问题。于是,临床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开展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应该而且必须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现实中的护士的心理素质远没有达到整体护理的要求,从而制约了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通过有效措施,积极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使之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
3 整体护理对护士心理素质的要求
3.1个人能力方面的素质
要适应整体护理要求,使护士工作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仅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做思想工作的能力等[1]。护士在与病人的沟通中,语言表达的方式与技巧十分重要。“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士的语言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以及护患关系,因此,开展整体护理要求护士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懂得语言的技巧和艺术[2]。如在临床护理中进行静脉输液操作前,护士可对病人说:“您准备好了吗?可以为您输液了吗?”,让病人感到备受尊重,而如果护士只是简单地说:“我现在要为您输液。”这样近乎命令式的语言,往往令病人觉得自己是处在被管束的状态中,而对护士产生不满。语言交流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客观反映出护士的职业素养[3],语言表达的技巧是可以通过培训与练习而掌握的,取决于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与不断摸索。
3.2个人性格方面的素质
开展整体护理对护士的性格有着特殊的要求。根据临床观察,绝大多数患者不喜欢沉默寡言、性格过于内向的护士,而乐观、开朗、活泼、豁达的护士则容易取得病人的好感,因此,护士要适应整体护理要求,就应该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在对人方面,护士应该热情诚恳,耐心细致,体贴关怀。护士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取得患者的信任,为开展积极的心理护理创造有利条件。在对事方面,护士应该严肃认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护理工作稍有差错,就会损害病人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那种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的性格显然不适合做护士工作。在对己方面,护士应该谦虚谨慎,吃苦忍让,严于律己。护理工作和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同等重要,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一些护理操作技术性强,如“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患者及家属对执行这些操作的护士极为尊重,这反而导致一些护士产生骄傲情绪,对患者态度傲慢,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形象。另一种情况是护士在医院中的地位与医生相比十分低下,得不到患者的重视,导致某些护士有自卑的心理,所以护士应正确对待自已的工作,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卑不亢,才能在整体护理中发挥自身作用,取得患者及其他医务人员的支持与理解。
1.3个人品行方面的素质
整体护理对护士的品德和行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良好的仪表和行为。从道德品质上讲,护士应该具有起码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护士的仪表应该具有美学意义,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要求护士的穿着要整洁,修饰得当,举止端庄、落落大方。
4 提高护士心理素质的途径
2.1加强在校教育
在学校的护理专业教育中,应增加有关心理素质训练的课程,增强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内容,变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4],为护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护理课程的教学中,可模拟临床情景,让学生演习护士与病人的沟通过程,让“病人”提“刁钻”的问题,“护士”将沟通的艺术用于语言中,巧妙地解答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较早地熟悉护士角色,培养沟通与应变能力。
3.2强化在职培训
在医院管理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培养和激发护士的成就欲望和动机,把对护士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把护士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护士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通过召开护患座谈会,征求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也能使护士了解到病人的心理与期望,在内心重新为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定位。
2.3注重自我提高
要使临床护士具有自我培养和自我提高的观念和意识,使护士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在不断提高护理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护士应主动阅读一些心理学、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以完善相关知识。是党员的护士应结合护理工作实际,树立创建和谐护患关系是为创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思想意识。
总之,开展整体护理,心理护理是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护士首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平和的心态下客观地了解病人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否则将无法适应整体护理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晓华.新形势下护理记录中的问题及管理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68.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7.
[3]安秀芹.护患之间的语言交流艺术[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6):132.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1.职业创新教育。高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可能性,从两个方面加强创新教育:一是以教学创新启发专业技术技能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教法创新、内容整合创新、教育技术创新与教育器材创新等,会对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具有切实的创新启发作用。如结合最新的技术技能发展前沿,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开展创新活动。二是以体育方式创新启发学习方法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对相关的体育项目与学生日常运用的体育方式做出创新,如技能整合、技术程序的改变与器材运用方法的改变等,会对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方法创新的启发,如见习性学习、模拟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等,让他们真正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具有切实作用的创新学习。
2.职业审美教育。体育是创造美、表现美与传扬美的一种形式,高职体育教学是开展审美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主力军,其职业道德美、职业理想美与职业过程美,是可以通过体育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得到全面开发和培养的。
首先,加强过程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高职学生在结合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尽可能把对职业工作的想象融入进来,把运动的过程美转化为职业过程美,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努力奉献的态度去开展体育技术技能学习和日常训练,随着自己健康提升和体质的提高去享受更多的人生过程美。其次,加强欣赏美教育。由于体育项目具有力量美、速度美、造型美、姿态美与氛围美,无论是学习还训练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启发高职学生去发现专业技术美、技能美、工作过程美、职业环境美与工作关系和谐美,让学生从体育项目和学习中,预见和欣赏到未来的职业美,欣赏到更多的美。
3.职业挫折教育。随着高职学生的年龄增长和学业毕业,他们的职业和人生会逐渐统一,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这与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的感受具有一致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挫折教育:一是坚韧精神教育。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和训练中,会造成各种身体负面感受让他们产生挫折感,如大负荷下运动造成的疲惫、胸闷、头晕、肌肉酸痛等,这与在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性劳累,以及其他问题造成的负面体验一样,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教师要使学生通过不断训练和身体机能优化,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使自己成长,对未来产生积极的认识,对挫折的必然性、反复性与可战胜性,有清醒且理性的科学认识。二是拼搏精神教育。战胜挫折的办法是拼搏与智慧,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就是一个体育智慧运用和拼搏精神发挥的过程。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方式
1.职业健身方式教学渗透。开发和开展职业健身方式教学是把体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最佳路径之一。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展开方式:一是体育项目的正常教学中教师适当地渗透。即根据体育项目的单项技能动作等,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和职业可能性,教师着重强调某一个技能对未来职业健身的重要作用,如作为主要的健身方式,或作为某种情况下的调节方式等。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渗透是点滴性的、断断续续的与非系统性的,但由于学生出于关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会呈现听者有心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开展专职的职业健身方式教学。既可以是专门的完整课堂教学,也可以是专门的课堂环节教学,教师根据职业可能性,结合当前群众中体育爱好者和创新健身者的健身方式,开展专职的职业健身方式教学,让他们直接从运动中体验职业环境与培育健康的职业心理。
2.职业病防治渗透。对高职学生加强职业病防治渗透是立足他们未来发展,直面工作、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与工作负面结果的理性思考。在高职学生未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前,开展相关的体育科学教育,对他们的健康、职业寿命与职业发展具有前瞻的教育预防作用。首先,开展职业病教育渗透是指体育教师从个人的职业敏感、职业病体育学研究,以及其他的相关研究或思考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专业,简单介绍或运用教学环节,各种可能发生的职业病及其症状,让其从体育科学与生理学的视角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形成自己内在的体育学习动力,树立体育意识、职业病防治意识。其次,开展职业病预防与治疗性体育方式教育渗透。
3.职业发展健康教育渗透。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的健康发展既有专业技术技能及其创新的支撑,更有健康身体的坚强支持,以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新激情。首先,教师职业健康表率性教育渗透。
高职体育教师要用自己的工作努力、和谐的工作关系和师生关系、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以及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职业美享受与创造等,让高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及其健康状态,有较为全面且清晰的预见性,既要有美好的前景展望,也要预见工作中的各种遭遇和不幸,明白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付出努力都会获得理想的职业及持续健康。其次,教师职业发展健康榜样性教育渗透指高职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成长、教科研能力的发展与个人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让高职学生从教师的职业表现中挖掘与总结自己未来职业中需要的健康类型与健康精神等。尤其在教师的行为表率下,学生会找到自己职业的健康模式。
三、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1.培育职业意识。职业意识作为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的基础之一,对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发挥着稳定性、方向性与动力内源性的作用。反之,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对其职业意识会产生丰富、不断改进与与时俱进提升的作用。首先,高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高职学生而言,未来的职业都是需要在团队的相互合作中实现各个岗位的优势互补。高职体育教学项目大多都是群体性体育项目,在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中,学生会在知识学习、技术技能学习和相互配合中,学会如何相互支持、理解、帮助与补位,以集体或单位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其次,高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2.培育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宗旨,对高职学生未来的人生和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良好且持续的体育意识、个性化的体育能力与职业化的健身方式研发等,在高职学生的职业人生中,为其职业理想、个人人生理想和单位发展奠定最为健康的身体物质基础。首先,把健康体质与职业发展统一起来。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生力军,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个人及其团队的职业发展水平,体育意识不仅决定着个人的健康,还会对周围的同事产生影响,如一个具有良好体育习惯的人会在自己的社区、单位打造出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带动他人积极参与,实现群体性的健康水平“水涨船高”。其次,把健康追求与职业理想统一起来。体育是一个科学的持续性过程,需要人们在不断坚持的情况下才能不断地获得。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职体育教学作为高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非专业技术技能性的教育形式之一,需要高职体育教师积极从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健身方式、社会体育方式与职业环境健身方式等方面加强创新,从学生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职业病预防和创新体质支持等方面入手,使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在高职学生的就业、择业与职业发展中更具强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黎华.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关键词:自主教育;合作教育;挫折教育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师,就更责无旁贷。
下面我就初中历史教学中,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进行自主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其承受度就越低。因此,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素质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遇事多和学生商量,保护和激励他们自尊自爱,创造条件让学生当家作主,甚至有的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如在上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人藏》时,从编剧本、找服装道具到编排,我把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只是对他们的剧本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由大家讨论、修改。结果,学生们在表演时,把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人吐蕃并受到热烈欢迎以及文成公主促进汉藏友好等历史情景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受师生的好评。这样做,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得到了学习体验,观看的学生也深受启发和鼓舞。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二、进行志向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教育学研究认为,青少年不可以没有正确的志向。志向是他们对未来的向往,是他们奋斗的目标。从目前来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如用“名人效应”来激励学生;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我介绍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谜,最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仪器的张衡;学习《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向学生介绍不盲从古训、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经过27个春秋写出《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使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坚信“有志者事竟成,难得苦登攀”。还可以介绍为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为治理洪水,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等。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产生学习动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三、进行合作教育,培养和谐健康的心理素质
人是社会中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交往中,应表现为关系融洽、和谐、反应适度,因此具有和谐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
(一)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情绪饱满、热情,教态亲切,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
(二)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如在讲《辉煌的隋唐文化》时,我刚说出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有的学生就在座位上说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字,更有学生背起了他们的诗。虽然课堂纪律有点乱,但我并没有生气,我趁机说:“咱们比比看谁背的唐诗多。”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这种融洽、和谐的双边关系,不但使他们感受到了文史不分家,而且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更有了兴趣。
(三)多表扬、多鼓励,尽量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抓住一切机会使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周围同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在小组讨论时,我对那些性格过于内向、事事总是“心中有数”的学生;对于那些惟恐说错让人耻笑的学生;甚至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学生,总是耐心地鼓励、帮助,使他们认识到发言的机会是人人平等的,不光是那些优等生的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终于使这些学生加入小组讨论的行列。我有意把一些浅显的、具体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一方面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通过回答问题能够得到同学的肯定和赞扬,给他们提供了感受成功的机会。我在总结时说:“俐们今天讨论成功的原因是大家通力合作、团结互助的结果,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学生引这样一个充满自信、互相尊重、民主和谐、互相帮助、别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引健康的心理素质。 I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要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独立运用科学方法来处理科学问题。而科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年龄及心理成长息息相关,这也是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与心理学实验相结合是很必要的。
一、小学科学素质教育的拓展
小学科学素质教育指的是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端正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不断更新,在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在日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具备科学技能,而不是简单地具备科学知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宏观的操控能力,整体把握“公民科学素质”的推进。
二、小学科学教育与心理学实验的结合实例分析
小学科学的前身是自然课,对照《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是培养国民科学素质的学科。注重科学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启蒙阶段,到成熟阶段,从接触植物、动物再到整个自然界的生物,发展的变化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而心理学中,结合年龄特点等,与科学学习接轨,辨别科学知识中的真伪科学是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植物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对周围事物都能细心地观察,对掌握植物的特征保留已有的经验,所以,学习中能够唤起记忆,教育者应结合这一特征,应用经验心理学与经典心理学,大胆开拓学生的眼界,不拘泥于教材,为日后的植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科学素质教育与心理学实验结合的前景发展前瞻
小学生对事物的喜好大多数取决于事物的表面,没有良好的科学规律性,学生虽然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但是在生活中能够不自觉地观察,生活中的注意力要比课堂上的注意力更春风化雨。教育者要把握这一特点,对客观事物分析时,使学生获得感知,例如,动物的特征,对动物的特征可以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设计观察的顺序,从外部特征、生殖特点与对外界的反应能力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小学科学课是集观察与实验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未来教育者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利用心理学知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必要的。
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心肺脑复苏研究所(杨正飞、李恒、赵、周天恩、储曰勇、余涛、黄子通);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急诊科(陈昌卫、李恒、谢果晋);福建省立医院急诊科(赵)
通信作者:黄子通,Email:.cn
【摘要】目的 探讨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胸外按压标准对非医学专业的心肺复苏操作者按压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96名学员,按照自愿原则参与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学员按随机数字法分入2010指南组与2005指南组,分别教授相应指南推荐的按压标准。学员在模拟人上进行练习并考核合格后进入正式研究。两组学员分别进行8 min连续不间断的单纯胸外按压,对比两组间学员的基础状态、按压深度、按压频率、主客观疲劳程度变化情况。结果 2010指南组、2005指南组分别有42、39人纳入正式研究,两组间学员在性别构成比、年龄、身高、体质量、基础心率、收缩压、乳酸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对8 min胸外按压过程分析显示,2010指南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均显著高于2005指南组(P
【关键词】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胸外按压质量;疲劳程度;模拟人
An investigation into fatigue of witness and quality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in the resuscitation Manikin Yang Zhengfei, Chen Changwei, Li Heng, Zhao Shen, Xie Guojin, Zhou Tianen, Chu Yueyong, Yu Tao, Huang Zitong. Emergency Department, SUN-YAT-SEN Memorial Hospital, SUN-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2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Zitong, Email: .c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atigue of witness and quality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2010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s A total of 96 volunteer participants in basic life support training course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College of Automation in th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volunteers were randomly (random number)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2010 guidelines group and 2005 guidelines group. The instructors explained the procedures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as required as per different guidelines and then guided the trainees to practice CPR as they learned. Trainees, who completed entire training course and passed the examination, were eligible into the study. In the final investigation, trainees of two groups were asked to perform 8-min continuous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of CPR. The demographics of trainees such as age, gender, tallness, body weight, heart rate (H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blood lactate and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immediately after CPR.Results Of them, 42 and 39 subjects were finally enrolled into 2010 group and 2005 group,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sic status of trainees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8-min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trainees in 2010 guidelines group brought about greater compression depth and rate than those in 2005 guidelines group (P
【Key words】2010 guidelin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of chest compression; Degree of fatigue; Manikin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院外心脏性猝死人数为54.4万人,发病率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1]。在院外环境下,尽早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是提高心搏骤停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与后遗症的关键。在核心的“生存链”当中,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徒手心肺复苏而言,院外环境下具有区别于院内和实验条件下的特征。首先,大部分心搏骤停事件的目击者为非医学专业人士,大多未受过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其次,他们一旦实施心肺复苏,其质量大多不尽如人意,与指南推荐的标准相差甚远;其三,几乎大部分院外施救者,均不会采取口对口辅助人工呼吸。目前,国内AED尚未普及的前提下,除颤前能否通过高质量胸外按压获得优化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心、脑复苏效果。
基于此,在2010年末美国心脏病协会、欧洲复苏协会分别更新了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其中对成人基础生命支持中胸外按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突出的变化为胸外按压频率由“约100次/min”调整为“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由“4~5 cm”调整为“至少5 cm”[2]。根据Luo等[3]的研究,要达到2005年指南要求的38~51 mm的按压深度必须提供34.9~50 kg的按压力量;依此推论,如果严格遵循新指南按压标准,则必须每次按压施加至少50 kg的按压力度。另一方面,对实施徒手CPR的施救者而言,操作者疲劳必定会直接影响按压质量,而目前尚未有研究说明,在遵循2010年指南的按压标准后,以非医学专业人士为施救者的CPR质量及操作者疲劳程度对按压效果的影响。因此,笔者设计该实验,拟探讨新指南指导下对操作者疲劳及其对按压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受试者征募与纳入标准
经过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团委下属红十字协会的召集,借助网上论坛、传单等方式联系非医学专业的96名本科第一、二年级学生参加研究。纳入课程培训的标准:(1)年龄18岁以上;(2)非医学专业;(3)身体健康;(4)以前未参加过心肺复苏培训(理论或者实践);(5)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理论以及技能考核。
1.2 授课老师与课程内容安排
授课老师团队由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中4名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导师组成。授课前统一制作非医学从业人员成人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内容。总共分为两套课程,分别是基于2005年与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标准流程设计和安排(以下分别简称为2005指南课程以及2010指南课程)。所有老师对授课内容集体备课并达到熟练掌握。两种课程授课、练习、考核的总时间约为4 h。每次课程时,控制导师与学员比例为1:4,模拟人与学员比例为1:3。
1.3 学员的课程前准备
自愿报名参加测试的同学先填写基本情况登记表和问卷调查。根据学员所提供信息,对之前参加过类似心肺复苏培训者,不纳入本次课程培训和最终研究。进入本次课程学习的学员签署自愿参加课程以及测试知情同意书,但不了解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案的具体内容。
1.4 教学环境与教学器材的准备
教学地点选在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多媒体课室,依照美国心脏病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课程设计要求摆设,并配备了包括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等教学器材。培训用模拟人为带电子显示器的半身复苏安妮模型(Resusci Anne SkillGuide,Laerdal Medical,Stavanger, Norway),考核测试用模拟人为带有电脑报告仪的全身复苏安妮模型(Resusci Anne SkillReporter,Laerdal Medical,Stavanger, Norway)。此外还有便携面罩、一次性过滤器、AED培训用模拟器等。
1.5 实验分组
通过征募自动化学院两大专业(自动控制与电气工程)总计96名学生参加课程培训。首先按专业将学员分为两大组,每组48人,之后抽签分别进入2005指南组与2010指南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交流从而影响知识掌握(不同专业学生宿舍分布地区不同,聚集交流可能性不大)。
1.6 实验流程
为了充分保证课程的质量,课程开始前将2组学员再细分为4个小组,每组12名学员,确保导师与学员比例为1:4,模拟人与学员比例为1:3。笔者利用连续8个周末时间对所有学员进行了课程培训。每个小组在培训结束并充分休息24 h后,召回并进入实验阶段。参加2005指南组的学员在全部课程以及实验结束后,重新进行了一次2010指南组的课程更新学习,确保所有学员都掌握了最新复苏指南的技能。
1.7 受试者基本特征
采集受试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基础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基础心率以及末梢血乳酸。通过乳酸快速分析仪(YSI 23 L; Yellow Springs Instruments; YellowSprings, OH)采集受试者左手无名指0.1 mL末梢血液检测末梢循环乳酸情况。
1.8 胸外按压质量的评估
利用复苏安妮模拟人的电脑分析系统,采集胸外按压质量的指标包括按压频率、按压深度、按压中断、胸廓不完全放松次数和按压-放松周期。
1.9 受试者客观疲劳程度评估
测试结束后,立即由专人记录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同时采集左侧无名指指尖末梢血液以检测乳酸浓度。
1.10 受试者主观疲劳程度评估
利用瑞典专家BORG发明的自认劳累分级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进行自我评分(表1)。评分标准从6分开始,20分结束[4]。测试过程中研究者每分钟结束前5 s询问受试者根据RPE进行自我评分并记录。
1.11 统计学方法
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x±s)或者中位数与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采用成组t检验和Wilcox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基础状态以及操作前后的数据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疲劳指数的差异。所有统计分析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处理(SPSS Inc., Chicago, IL)。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原有参加课程96人。课程结束后,2005指南组共有43名学员通过课程考核,有2名学员因身体不适不能参加测试,测试过程中2名学员不能坚持完成8 min测试,实际符合入组人数为39人;2010指南组共有45名学员通过课程考核,有2名学员因身体不适未能参加测试,测试过程中1名学员不能坚持完成8 min测试,实际符合入组人数为42人。
2.2 受试者基本情况
两组学员在年龄、身高、体质量、性别构成比、基础心率、血压、基础乳酸值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
2.3 两组间胸外按压深度的比较
结果显示,2010指南组按压深度要显著高于2005指南组(P=0.006),两组的按压深度随时间均呈下降趋势(图1)。2010指南组在各时间点的按压深度均高于2005指南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进一步对两组前2 min的按压深度比较后发现,第2 分钟按压深度均浅于第1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间客观疲劳程度的比较
两组学员在操作后心率、收缩压和血乳酸水平均较操作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010指南组的心率、血乳酸升高程度要明显高于2005指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舒张压在操作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2.6 两组间主观疲劳程度的比较
结果显示,在第1分钟结束时2010指南组受试者的疲劳指数为(11.35±1.29),2005指南组为(10.54±1.74),两组受试者在第1分钟后基本处于比较轻松的状态。从第2分钟开始,两组疲劳指数呈上升趋势,且2010指南组疲劳程度高于2005指南组,两组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主效应F=426.78,P=0.000;处理主效应F=20.52,P=0.000)(图3)。
3 讨论
通过小样本模拟人研究发现,非医学人士按照2010心肺复苏指南实施单纯连续胸外按压时,胸外按压的深度较2005年指南高,但同时也加重了操作者疲劳;其次,在按压的第1 分钟,虽然操作者未出现主观疲劳,但按压深度已经低于指南推荐的标准。
旁观者心肺复苏技术培训是目前提高心搏骤停现场的心肺复苏质量,保证重要脏器血供、提高复苏后生存率的重要手段。为便于非医学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这门急救技能,2010年指南简化了心肺复苏的流程,提出了“Hands-only CPR”即“单纯连续胸外按压”的观点。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推广经验来看,单纯连续胸外按压与传统结合辅助通气的CPR在复苏效果上相差无异[5-6]。从病理生理学机制分析,前者在建立、稳定室颤时的血流动力学方面反而更有优势。因此,鼓励目击者进行徒手连续胸外按压,也是在为目击者因为不愿意实施人工呼吸而放弃施救的这部分患者争取生存的机会。
心肺复苏培训质量体现学员对心肺复苏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即时掌握程度及中长期掌握效果两个方面。本研究重点主要针对培训的即时掌握程度。心肺复苏技术虽然是一项实践技能操作,但前期理论知识的讲授学习与考核必不可少。有研究表明,培训结束后的简单问答试题考评分数与其后的实践操作技能的等级密切相关[7-10]。因此在本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必须完成理论考核和导师主持的技能考核后才进入实验阶段。考核时,利用模拟人量化测试参数,分析受试者实施单纯连续胸外按压的质量。
【关键词】固尔苏;CPAP(持续正压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409-0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ewborn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即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在早产儿尤其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较为常见,其发病基础在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缺乏所致。它可导致患儿出生后6小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发绀、双肺呼吸音减弱,病死率占早产儿死亡原因的50%-70%[1]。我院新生儿室自2010年起,使用固尔苏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NRDS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有关护理操作实例及临床情况总结如下: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作为救治婴幼儿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的辅助通气支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已被肯定。方便、快捷、价廉、无创、易护理,已被医护人员和患儿家长所接受。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肺容量及功能残气量较小,肺泡容易萎陷,常可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青紫、ARE,在抢救呼吸衰竭的危重新生儿过程中,纠正缺氧是重要环节之一,迅速有效改善气体交换可逆转病情。
辅助通气是根据呼吸衰竭程度提供不同的呼吸支持。CPAP能使患儿在呼吸末保持肺泡正压,增加功能残气量和防止肺泡发生萎陷,以改善通气功能,减少通气死腔和通气灌流平衡,而使PaO2上升、肺间质水肿减轻、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消耗减少。早期应用CPAP可减少需要高压氧治疗的时间和减少机械通气的需要,是治疗新生儿轻-中度呼吸衰竭的常用技术。
人工呼吸机在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目前已被大型医院广泛应用,但由于呼吸机价格昂贵和气管插管后气道管理复杂易引起感染、气压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鼻塞式CPAP是辅助通气的一种无创伤、结构简单、操作容易、价廉、疗效显著的方法。应用鼻塞式CPAP需注意的是,应根据病情变化及血气分析或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及时调整CPAP参数,确定使用时间,适时改为血管或鼻导管供氧,以防止氧中毒。如果出现严重血液动力学改变,应换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1 制剂的制作及结果
1.1 固尔苏制剂:该制剂的主要成分为猪肺磷脂,是一种从猪肺中分离出来的天然肺表面活性物质(规格:120mg/支)入院后24H之内即给与,单次剂量为100~200mg/kg.
1.2 方法:用药前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辐射台上保暖,取仰卧位,常规气管插管。将气管插入到支气管分叉处稍靠上的位置。吸净气道内及口鼻分泌物。用2ml注射器抽取已经预热至37℃的固尔苏。分别予仰卧位,左侧卧位(肩部抬高)各取 剂量给气管插管注入气管内,时间不小于1min。给药后用复苏囊加压给氧3-5min。使固尔苏充分弥散至肺泡表面后,拔出气管插管,给与CPAP通气,心电监护:CPAP初调条件:Fio2 50%~60%;Flow:6-8L/min;PEEP.3~5cmH2O。
1-2h后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参数调整CPAP参数.
结果:我院新生儿室自2010年以来共18例,经固尔苏和CPAP联合应用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三凹征,发绀,症状明显改善,治愈出院。其中有2例自动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家属对医学知识的缺乏和对预后的担心,往往不能采取果断措施配合医生治疗。因此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减少其焦虑心情至关重要。
2.2 用物准备:CPAP处于备用状态,各种监护仪正常工作。准备好插管用物,检查好喉镜,备好气管插管,预热辐射台。连接好复苏气囊。准备好吸痰用物,吸引器处于备用状态。
2.3 患儿准备:将患儿放于辐射台上,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密切观察患儿口唇,四肢末梢皮肤颜色及血气分析结果。心电监护、氧气吸入等。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给予氧气吸入,迅速改善缺氧状况,提高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净口鼻分泌物,压力不可过高,时间不超过15s,避免损伤呼吸道粘膜[2]。
2.4 用药配合:协助医生摆好。彻底吸净器皿分泌物。常规气管插管;固定好,用药前再次吸净气管及口鼻腔分泌物。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抽取固尔苏,抽吸前摇匀,遵医嘱分别沿气管插管壁滴入药液。挤压气囊的力度和频率应大小快慢适中。
2.5 用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面色、氧饱和度变低。检测体温及时调整CPAP参数,预防感染。早产儿从母体获得免疫抗体少,放于功能差,容易引起感染。操作前护士应消毒双手,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制度,操作时动作轻柔,并注意保暖。保持环境清洁,清楚有害细菌。
3 总结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主要发生于早产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并伴随结构不成熟所致。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不能保证足够的功能残余气量,及维持肺泡膨胀状态。因此,早期使用肺表面火星物质,可减少废气漏,改善肺顺应性。但最适得剂量,最佳的给药时间和方法,和最优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是疗效得到保证的基础和前提。临床试验观察表明,采用“INSUER”技术(即气管插管-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CPAP)较为合适,减少了机械通气的使用[3]。在使用固尔苏的过程中,严格控制给药时间,不但会避免患儿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也获得了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较好分布。
参考文献
[1] 俞加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643
[2] 赵英荣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30卷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