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减少粮食浪费的建议

减少粮食浪费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6 16:56: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减少粮食浪费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减少粮食浪费的建议

第1篇

想必大家都知道,勤俭节约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传统美德就要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这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究竟我们能不能够理解这当中的意思?

也许我们并没有发觉自己已经浪费,其实,我们生活当中处处都存在着浪费。有些同学中午是在学校托班的,他们一点都不懂得珍惜粮食,对饭菜十分挑剔,不爱吃的就不吃,最后都倒在一个大桶里,让人看了多惋惜呀!

目前世界上有38个国家严重缺少粮食,其中有23个在非洲,有8个在亚洲,有5个在拉丁美洲,还有两个国家在欧洲。由此可见,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现在吃好的穿好的,我们是否想到了正在挨饿的人们?

我为大家提以下六点建议

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2、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不偏食,不挑食。

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乱扔剩饭剩菜。

4、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5、做节约宣传员,向同学、老师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6、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要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们辛勤的劳动才取得的成果。节约,就从我们做起,就从现在做起,就从实际行动开始!

第2篇

关键词: 节约; 粮食; 开展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100-01

一、思想是先导,行动是落实

以创建“节约型学校”和健康促进学校为抓手,把节约粮食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和改进校园环境管理的切入点,扎扎实实地推进节粮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手抄小报、节粮征文等形式宣传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知识,使全体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校营造“节约粮食”活动的氛围,让节能减排、节约粮食的理念入脑入心,积极践行“不浪费粮食”的管理理念,把节约粮食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节粮一日行”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活动。让学生实践了解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自己可以提出哪些建议和意见。比如为“节约家庭”提供的建议有:家中不倒盛饭、馍块、米粒等粮食……社会上张贴节约粮食宣传标语等。

2.长期推行“不丢捡起”的节约活动。“不丢捡起”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品德,是修养,是高尚。“不丢”就是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不伤害别人、不浪费粮食,他是一种低层次的自我修养,但是要做到就是了不起;“捡起”就是看到、发现小同学掉在地上馍块能自觉捡起,发现浪费粮食的行为能主动检举揭发、敢于批评,自觉爱惜粮食,做节约粮食的小卫士。

3.人人争当“节约粮食的小卫士”活动。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许多学生也清楚应该改掉,但需要的是一个相互监督机制。为有效促进节约粮食,人人有责。改掉学生不良习惯,特开展人人争当“节约粮食小卫士”活动。

4.社区、家庭、学校联手共创美好节约家园“三走进”活动。通过班会、板报、标语、社会调查等形式,带领“节约粮食小卫士”深入社区、街道等张贴节约粮食标语,使节约粮食行动从小开始。积极倡导节约粮食,爱惜粮食。

三、了解国情,为国分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连续三年增产,达到9949亿斤,不仅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实现“十一五”末粮食总产达到1万亿斤水平的规划目标。但在形势出现转机之际,更要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保持清醒认识。

1.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日益突出。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较粮食产量峰值时的1998年减少了1.2亿亩,接近18亿亩的底线,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优质耕地。二是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报告,未来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达到15亿的峰值后方可缓慢下降。三是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增大。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四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

2.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粮食在总量基本实现平衡的同时,品种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日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麦和稻谷口粮品种基本实现紧平衡目标。综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报告,2006年我国小麦产销略有盈余100亿斤左右,稻谷产销略有缺口,但不超过100亿斤,甚至更少。两大口粮品种处于紧平衡状态。二是玉米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近几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养殖业较快增长,能源消耗增加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迅猛扩张,粮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3.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粮食安全水平,不仅要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要看粮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仍比较滞后。粮食市场体系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发育很不充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尚未完成,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各类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市场网络不健全,市场交易不规范,管理水平较差,硬件设施落后;市场经营方式不适应需要,服务功能不强。

四、节粮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会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 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五、节粮措施

我们要开展各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真正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的“爱惜粮食”的要求!

为了切切实实地把节粮落到实处,我们倡议:(1)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2)对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减少耕地污染;(3)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4)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5)提倡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碗里不盛饭菜及一粒米;(6)跟家长到饭店吃饭时,点饭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回家;(7)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积极督促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尽力减少浪费;(8)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七、收获体会

1.学生体会。我们虽然从小就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不开展这个活动我还真不能深刻的理解这首诗,特别是到田里采访农民,还亲自收割庄稼后,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一粒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以前自己还如此浪费,想起都脸红。

2.家长体会。我们觉得这项活动很有意义,不但提高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重要的是使孩子培养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以前老说我不吃剩饭剩菜,现在倒是主动让我把饭菜少做;万一剩下的留下热上再吃,也不像以前那样和同学攀比吃的和穿的了。

第3篇

“目前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发展空间较大,如果仅看名义增长,年均12%的增速是可以实现的。如果剔除价格因素,实质增长5%都将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李国祥说。但他还表示,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不仅要看自身的增长速度,还要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相适应,两者的比例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此外,李国祥指出,目前我国粮食加工业最突出的问题是,整体发展水平低、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技术水平落后,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生产方式使得粮食加工业对农产品价格的消化能力比较差。在土地日益稀缺,农民收入亟待提高的背景下,粮食价格可能会适度上涨,但受经济总体运行制约,食品价格不能提高太多。这就要求粮食加工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利用效率,发展规模化生产,将原料价格上涨的因素消化掉,以防食品价格出现暴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粮食加工业最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产能问题,更主要的是技术问题。如果一味在低水平基础上增加产能,实际上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无论对社会还是消费者都是不利的。因此,要提高加工业发展质量,就一定要转变发展方式。”李国祥说。 建议实行配额管理制度 规划提出,要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加工调控机制,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引导生产、促进流通、以工促农、动态调节供求、保障粮食安全的粮食加工和消费调控机制。充分发挥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参与执行国家调节供求、稳定市场和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的调控政策。

对此,李国祥建议,对粮食加工业不能单单依靠政策调控,更需要实行配额管理制度。如果非食物用途的粮食加工业增长速度太快,会出现跟食用粮食争资源的问题,将进一步推动粮食价格上涨,威胁粮食安全。因此,需要对粮食加工业实行配额制。在粮食产量大时,可以适当提高配额,加工企业可以多储备多加工;粮食产量小时,就应该降低配额,粮食加工企业减少生产,造成的缺口用粮食丰产时的产量来弥补。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完善粮食加工业的产业体系,处理好粮食安全和工业用粮之间的矛盾。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健全和完善国家支持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大对实力强、资信好、效益佳的粮食加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粮食加工业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申请相应财政资金支持。

第4篇

基层反映当前制止餐饮浪费舆情中应注意的三对关系

餐饮浪费现象举国关注。当前,各地各部门正在开展一场制止餐饮浪费的行动,引导合理消费,呼吁减少“舌尖上的浪费”,拒绝浪费渐成社会新风尚。但是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制止餐饮浪费”中的形式主义。各地纷纷发出倡议,个别地方将此作为“硬约束”,强制要求餐饮单位实行诸如“N-1”、称体重点餐、点餐与服务人员奖惩挂钩等不合理规定,引发公众不满和吐槽。二是视频平台整治“一刀切”。视频平台作为新生事物,为各地产品推广、发展网络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制止餐饮浪费方面,有一刀切封堵“吃播浪费”的情况,有矫枉过正之嫌。三是借机炒作谋利的倾向。个别商家钻舆论空子,以“节约粮食”“节约资源”为噱头,以次充好或打着食材回收的幌子,谋取不当利益。个别自媒体炒作“粮荒”等不实议题,引发舆论恐慌。对此,建议在制止餐饮浪费工作中,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的关系。制止餐饮浪费要避免矫枉过正,以宣传引导为主。特别是针对群众的吐槽点、担忧点,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多听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做反对铺张浪费的模范践行者、宣传者。要刚柔并济、分类处置,避免一条线、一刀切。对于明显借机谋利、侵犯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厉打击、严加规范。

二是处理好制止浪费与促进消费的关系。餐饮业复苏是疫情后复工复产的重要方面,是促进消费、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保障就业的重要举措。消费不等于浪费。制止餐饮浪费不应以损害餐饮消费为前提。要引导餐饮业站在消费者角度,改进服务、优化流程,潜移默化中影响消费者,实现避免浪费与促进消费的多方共赢,更好释放消费活力和潜力。

三是处理好回应关切与打击炒作的关系。针对当前制止餐饮浪费方面出现的舆情,尤其是粮食危机炒作等,要及时通过权威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向公众回应。引导公众既要树立危机意识,绷紧粮食节约之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又不必担忧国内粮食短缺,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心理。同时,对于刻意制造、散播虚假信息的自媒体加以打击整治。

第5篇

日前,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个数字大得吓人。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博大精深、美不胜收。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一种对食物亵渎的丑陋饮食观。老祖宗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虽然逐渐富起来了,但没有理由浪费,更何况不少人经历过饥馑年代,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更应该敬畏粮食,杜绝浪费。

调查显示。每年大学生倒掉的食物。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不同的群体,浪费食物的原因不尽相同。一些公职人员认为公款吃喝反正不用自己掏腰包,浪费起来不心疼;而一些普通百姓则认为,大操大办才有面子,菜点得多、酒上得是才有身份;不少大学生花着父母的血汗钱,糟蹋粮食不以为意。因为他们不事稼穑不知辛苦。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需要动真格。人民日报曾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钱是你们自己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浪费食物绝不是小事,也不是个人私事。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我花我自己的钱,我浪费关你什么事?”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你虽然花的是自己的钱,但浪费的是社会资源。对这种浪费食物现象。就不能止于道德批评,还应该引入惩罚机制。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更需要拿公权开刀。公款吃喝中的食物浪费,不仅糟蹋了公共财政。还会起到恶劣的负面效应,助推浪费食物现象愈演愈烈。“己不正,焉能正人?”如果连公职人员都没有底线地糟蹋食物,又如何要求民众俭省节约?又如何取信于民?几年前,芬兰央行行长在一次公务接待中,因点了一盘20欧元的鹅肝而被迫辞职。如果都照此严惩,还有公职人员敢浪费吗?

第6篇

一、粮食生产环节损失概述

粮食从生产到消费,各环各节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损失和浪费。其中在生产环节造成的损失,可分为两类:一是因生产能力不足所导致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浪费。即支持粮食生产的土地、水、农用生产资料,粮食生产主体的劳动力消耗与粮食的产出效能存在偏差,导致投入浪费。二是生产成果的损失,即在播种、生长、收割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气候、病虫害、种植技术、收割方式等的影响,粮食应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存在偏差,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

二、我国粮食生产损失现状分析

1.生产投入较大,资源利用效益偏低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领域存在着消耗大、资源利用效益偏低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尚不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自然载体。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是指粮食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而粮食产量可理解为耕地的现实粮食生产力。据统计,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吨,而近三年的实际平均总产为4.52亿吨;全国耕地粮食平均单产能力为11349.21千克/公顷,而近3年粮食的实际平均单产为5581.50千克/公顷,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49,开发程度不足50%。二是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较低。当前,当前我国农业灌溉仍以大水漫灌方式为主,高效灌溉设施和技术尚未在农村普及,农业用水利用效率整体较低,远不及以色列、南非、埃及等先进国家。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上的节灌率仅为41%;单方水粮食生产率不足1.2千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单方水粮食生产率2千克以上的水平。大量的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被白白浪费。三是粮食劳动生产率低。2001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谷物783千克,仅为美国的7%、英国的20%、日本的18%,不仅远低于先进国家,就本国来说,也仅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16%。每斤粮食内含的必要劳动投入量居于世界最高国家之列。此外,还存在种子发芽率不高、盲目使用农药和乱用农药、化肥过量施用等问题,农用生产资料消耗偏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可利用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减少人力、物资消耗,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多的生产,对实现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2.受各种因素影响,粮食实际产量减少

一是受自然条件影响。除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绝对减产外,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是造成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分析,过去30年我国粮食增产中各因素的贡献,气候变化一项为-2%。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因防控能力不足每年造成粮食损失近500亿斤、经济作物损失350多亿斤。全年因灾(包括水旱灾、风雹灾、霜冻、病虫害)减产的比例占全国粮食比例的15%左右。二是受生产水平影响。粮食产量形成因素的60%源自栽培技术。在粮食生产过程中,不同的播期、播量、播种方式、播种深度、施肥水平等都会影响最终产量。在粮食生产上很多常规性的栽培技术至今仍未被广大农民广泛应用。引种不当、播种方法欠妥、田间管理滞后,管理粗放等问题导致了种植效益不高,粮食实际产量比应产量低等情况。

三、减少粮食生产环节损失的对策建议

要有效减少粮食生产环节损失,必须加大投入,从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生产管理、提供生产支持、提升生产者素质等方面着手,逐年降低粮食生产减损率。

1.努力提升水土资源利用效益

保证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资源节约是核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关键。只有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生产潜力,才能获取农业生产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一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实行分区增产减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逐步压缩耗水量大、经济效益低的作物种植面积。改良耕作制度,增加复种指数,合理施肥。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加强生态治理与建设,保护土地利用环境,发展生物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田间节水、喷微灌和薄露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和节水技术贡献率,实现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2.积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目前,中国农业依靠自然资源高投入的潜力已经很小,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在于提高科技水平。一是增加农业科研投资。把农业科研确定为国家财政预算优先倾斜部门,将农业科研经费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从不足0.1%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平均水平0.26%甚至更高。二是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种子研发和培育投入,大力推广种子精选包衣和精量半精量播种栽培技术。推广良种工程,特别是耐密和适合套种、机收的品种,完善良种培育、引进、推广体系,提高品质育种和良种覆盖水平;推广科学配方施肥技术,实行平衡施肥,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加大高质高效农机、农具的研发力度,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推广适时机械收获和产地烘干等先进实用技术,减少生产浪费与损失。

3.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减少因灾造成的粮食生产损失:一是加强防洪抗旱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和管理,提高江河防洪能力。加快涝区的排涝建设,提高农田防洪除涝标准。加强旱情监测网络、干旱预警和抗旱水源调度系统建设。二是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继续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四级植保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建设,完善应急防控物资储备,构建有效的监测和防控体系。加强实时调度,推进联防联控、统防统治,提高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和迁飞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和扑灭能力。加强农药生产监管,大力推广无害化治理技术、低量高效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切实减少病虫害造成的粮食生产损失。三是加强农业气象监测。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为重点,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站网,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与评估、农作物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等工作,开展农业气象跟踪和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及保障能力。

4.加大扶持、调研力度

一是强化粮食生产减损政策保障。现在我们国家已认识到粮食产后损耗的严重性,将产后减损提到重要地位。从2007年起,国家粮食局、发改委开始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通过提供财政补贴,改善粮食储存设施,降低粮食产后损失。而粮食生产领域的减损工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指导政策出台。我们应尽早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指导实施粮食生产减损工程,明确生产过程中对浪费的控制方式或手段,明确减损责任。二是加大粮食生产减损财政投入。完善补贴办法,设立粮食生产减损专项基金,促进减损增供。三是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减损统计制度。加强对粮食生产领域的动态信息监测,开展粮食生产减损抽样调查,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实行粮食生产综合信息制度,切实摸清粮食生产损耗底细。

5.提高粮食生产主体素质

第7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土地利用 “三化”协调

一、 前言

《意见》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要任务是在不影响农业发展、不威胁粮食安全、不损害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但是,作为中原经济区主体的河南省有着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一方面,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以占全国6.49%的耕地,生产占全国9.47%的粮食,并且每年还为国家输送近300亿斤的粮食;另一方面,河南省还是人口大省,以占全国1.74%的土地,容纳着占全国7.47%的人口;土地资源紧缺一直是困扰着河南经济发展的一道难题。因此,中原经济区要想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这样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找到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办法。从目前的状况看,河南省的耕地所占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如图1),但是作为农业大省,保护耕地的政策仍然不能放松。如何在不过分减少耕地的前提下,保证城市化、工业化的土地供给,将是建设中原经济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二、目前土地利用存在的两大矛盾

(一) 建设用地指标少,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图1 河南省土地利用情况

图2 2011年全国产粮前4位

河南自古就有“天下粮仓”的美誉,不仅能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每年还能向省外输送300多亿斤粮食,解决近亿人的粮食供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河南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图2为河南省粮食产量全国排名情况)。国务院下发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的首要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正因为河南省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中央对于河南耕地的保护尤为重视,对河南建设用地指标的控制亦十分严格。据统计,河南省平均每年仅能获得二十万亩左右的建设用地指标,但河南省每年推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实际建设用地量约为八十万亩。从某种程度上说,严格的建设用地审批限制了河南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目前,河南的城镇化水平仅为36%,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 土地利用效率低,农村居民点占地相对过多

虽然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但是河南省许多县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却很低,土地资源大量浪费。在城镇,部分市县城市化发展采取“摊大饼”的做法,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大、广、宽,修建许多大广场、大别墅群、大风光带,大搞所谓的开发区、科技园等“形象工程”,这不仅而忽略了城市服务功能方面的建设,还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是非常的低。从图1可以了解到,河南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全省比例高达11.08%,远高于北方各省,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点的占地面积较多所造成的。

三、解决土地供给矛盾的对策建议

(一) 突破用地政策限制,省域内统筹使用城乡建设用地指标

国务院下发的《意见》指出,作为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实验区,凡涉及到“三化”协调发展领域的问题,中原经济区可以先行先试。在这个大的前提下,中原经济区完全可以向国家申请统筹使用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来缓解建设用地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一旦这个办法通过国家审批,河南省建设用地指标就能在省域范围内实现流通,建设用地的分配会变的合理有序,从而实现建设用地指标的优化配置。统筹使用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建设用地需求强烈的市县可以通过分配和交易获得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建议用地需求较弱的市县可以通过转让建设用地指标,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促进经济发展。

(二)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大幅提高农村土地生产效率

农村土地流转是解决目前农村土地生产率低的一剂良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成本高、收益低已成为通病,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也要求实行土地流转。通过把单个农户的土地集中使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出。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平原面积相对较多,土地流转的自然条件优越。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对河南农业发展的促进效果会更加明显,这也将有利于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河南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三) 巧用集体建设用地,适当推动农村宅基地的置换

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一直是土地利用中被忽视的一块。其实,随着“三化”的不断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宅基地的置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严格说来,宅基地的置换可以归结到土地流转当中一并分析。但是,宅基地置换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一方面,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有着巨大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用地缺口,建设用地需求异常强烈;另一方面,河南省农村居民多,农村范围广,宅基地置换所能获得的建设用地量将会非常的大,宅基地流转所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必然是十分可观的。

四、结语

总之,能否解决好土地供给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败,我们必须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探究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解决中原经济区土地供给的问题,一定要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一定要维护好农村的繁荣稳定,一定要保证好农业的不断发展,这是中原经济区一切建设的首要前提。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11(6).

[2]张全红.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2012(6).

[3]杨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1).

第8篇

一、基本情况

位于,地处三省区五地州结合部,境域纵距约90千米,横距56千米,国土面积2783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6.5万公顷,林地16万公顷。最高海拔2409米,最低海拔737米。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1219.7毫米,年平均日照1626.4小时,年无霜期244~344天。辖8个乡镇109个村社。共10.37万户39.4万人(农业人口32万,占90%;少数民族人口6.75万人,占17%)。粮食年产1.5亿公斤。

二、抽样调查

乡镇及户数情况为全面提高粮食储藏安全知识,减少粮食损耗,查找粮食储藏中施用农药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粮食抽出专人组成工作组。于年月至月进行调查。分别对高良、等7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24个村民小组,62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落实。共出动车辆18车次,人员90余人次。共计调查家庭人口286人,土地面积701.4亩,年产粮本文来源:食254100公斤,平均亩产粮食362公斤,人均产粮888公斤。其中自用粮食(口粮、养殖用粮)137000公斤,占53.9%,卖出粮食117100公斤,占46.1%,大部分是本地销售。

三、粮食储藏

方法:

1.存放的方法:在调查中有70%的农户储粮都是采用袋装,少部分为铁皮仓、木桶、木柜或零散堆放。

2.杀虫方法和用药情况:农户收起后的粮食有33户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占总调查户数的53.2%;有19户在粮食生虫时用纱布或棉布包扎“磷化铝”埋入粮袋(仓、桶柜)中杀虫的,占30.6%;粮食数量少,储藏条件好当年用完不留余粮的,不施任何农药的仅有10户,占16.1%。

四、农民储粮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储粮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适用的设施。目前,农户储粮既无适合的农家仓房,又无适用的储粮器具,少部分农户将粮食堆放在没有防潮的地板上,由于达不到防潮要求、又缺乏储粮技术,虫蛀、霉变屡见不鲜;大部分农户将粮食堆码在厨屋或住室边角部位,由于达不到有效防护,雀食、鼠盗极为普遍;还有少数农户由于居住面积较小,将粮食堆放在简易棚中,更免不了家禽家畜的随意糟蹋,在家庭储粮施药治虫过程中,因密封不善会造成的毒气外泄,直接危害着农户的居住安全。

2.粮食损耗量较大。由于近年来,农村强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农户家中缺乏劳动力,所储的粮食没有能力管理和晾晒,除正常的虫蛀、鼠盗之外,还有部分粮食因入储时没时间整晒水分较高或在储存期间返潮、结露等原因造成霉烂变质,调查结果表明,损失损耗粮食为2万余公斤,损失率8%—12%左右。按照农户留下的自用粮食比例计算,全县每年将损失粮食达1000万公斤左右。

3.使用高毒、剧毒农药杀虫。大部分农户将粮食与人居共处,粮食储藏中存在随意性或不科学性地使用高残留农药杀虫、灭虫。调查结果表明: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33户,占调查户数的53.2%;使用“磷化铝”杀虫的19户,占调查户数的30.6%。

这样以来,粮食中会有很高的农药残留。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的粮食或粮食转化的其他食物(如:酿出的酒、大米、面粉等)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或群体性中毒事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也会导致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储粮杀虫剂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实用的也就是“磷化铝”药剂。“磷化铝”药剂杀虫主要是靠“磷化铝”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映后产生的磷化氢剧毒气体杀虫,在施药过程中一定要使粮食装具充分密闭、远离人、畜住地,如果粮人共处一室会带来直接的生命危险。

4.影响居住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民在注重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注重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农户储粮模式既不卫生、也不安全,直接影响农村环境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