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6 16:56: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遗传现象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教师替代学生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段本该由学生本身阅读的文字被教师代读了,一个本来应该由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被教师早早地给出了答案,一个本来应该由学生提出的问题被教师抢先提了出来。教师一味的以节省课堂时间,增大课堂知识内容为目的赶课,向学生灌输知识。殊不知,就在我们的强行替代中,我们的学生丧失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没有了带着问题去听课的好习惯,有的只是等着老师把已经编排成系统的知识灌输给自己。这样造成学生的课堂效率低,课堂听课没有重点,更大的问题是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本该主动消化吸收的只能去被动吸收了。
1.2少数替代多数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时,很快就有程度好的学生抢先给出答案,这在无形中夺去了很多学生的思考机会。又或者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教师只要听到部分学生有回应,给出了相应的答案,就认可的继续讲课。但是要知道这只是部分学生,并不是所有人。课堂上长时间的存在“少数替代多数”的现象,会使课堂上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更加的迷惑。他们的课堂疑惑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老师也没有得到此信息而给出解答,长久以来接受能力稍强稍弱的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只有得到及时的辅导、解答,他们才会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基础。尽可能的减少课堂中的“少数替代多数”的现象,才能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其思考机会。
2.减少课堂替代的具体措施及实际应用
2.1采用预习学案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前后,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本该由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教师不要替代;本该属于学生自己安排的学习时间,教师不要占用。在课前要提早把教学安排和教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对老师要讲授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通过阅读老师的教案与课本结合找出本节课的重点,找出自己对本节课的疑问,带着重点听课。
例如,在人教版生物1教材的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生物2中的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些浅层次的介绍性的章节中,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的阅读和了解,需要老师讲解的部分较少。如果课前给出类似填空题的课前预习学案来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填出重点内容,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讲解其他知识,并且可以更有侧重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可以自由把握,弥补自己的不足。
2.2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实践出真知。教材上的知识都是总结好的文字和一些图像内容,学生只能通过阅读来了解这些知识。这些文字只是有时过于抽象,或者过于枯燥,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教师在实行不替代时,并不是要求教师任何问题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以导致把简单的问题的学习过程复杂化。教学中的关键知识、不易理解的疑难问题还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甚至还要教师进行灌输。
例如,人教版生物1教材的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多数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能教师在讲台上一个人把实验做了,甚至不做实验教师直接把实验结论告诉学生了,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假如类似这样的实验学生都能够在实验室里进行亲手操作亲自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个过程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并且无形中已经达到了良好的记忆的效果。
2.3建立学习小组
经过多年的课题实验证明,在班级授课制下建立学习小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做法。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4到6人的学习小组,并选定学习小组的组长。在课堂上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得出小组结论。这样即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可以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交流。
例如,人教版生物2教材的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节伴性遗传中要学习红绿色盲症伴随男女X、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遗传方式、遗传代数遗传结果之间的关系学生就需要直接进行记忆,并且不一定能理解。这时,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其遗传方式,让学生们以学习小组自主的推算遗传结果。这个过程可以让同学们各自发挥才智,还能互相交流看到别人的想法,最后把交流的结果与老师的讲解相对比,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思考能力。
2.4落实当堂训练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这样的道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课堂的落实情况。落实当堂训练就是要更加紧凑的课堂讲课时间,腾出时间进行课堂训练,有些知识必须要动手才能达到学习效果,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解题过程,更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关键知识不仅要落实于学生的口头,还要落实于学生的笔头。
例如,人教版生物2教材中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这两节课,其中不仅有了解记忆的内容,更多的还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思考。像这样比较重要又比较有难度的课程,当教师讲授完课程时,一定需要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来检验学习效果。学生听懂不一定会应用,这两个阶段还是有差别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训练了解他们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间接知道自己的讲授方法是否合适,检验自己的教学目的是否已经达到。
关键词: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96-0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②说明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情感目标】:①初步形成现代生物进化和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点;②通过学习进化论,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教学重点: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②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③基因频率的计算
教学难点:基因频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
(1)理解记忆法:通过对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突变五个重要概念的理解,更深入的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2)活动模拟法:"拿棋子"的活动生动模拟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构建相应知识体系。
教学用具
(1)常规教学用具:教材,学案,PPT
(2)特殊教学用具:两块磁性黑板(1150×750),围棋棋子黑色白色各100粒,白色、黑色硬纸板各一张,记号笔一支,塑料盒两个
教学过程
呈现:长颈鹿进化图片
师:同学们熟悉吗?这幅图片描绘了一个什么过程?
生: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师:很好。提到进化,我们一定要联系两个人,他们是进化理论的先行者--拉马克和达尔文。
呈现:拉马克关于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关于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提问:如果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进化现象,是怎样的?
生1:根据拉马克的观点,长颈鹿的脖子越用越长,并且这种变化是可以遗传的。
生2:根据达尔文的观点,长颈鹿生活的环境越来恶劣,食物越来越少,他们之间存在生存斗争,只有长脖子的才能活下来,适者生存,并能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
师:同学们用两位科学家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进化现象解释的都不错。现在,请大家再思考,这样的解释全面吗?正确吗?
师:我们之前学习了孟德尔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我们还初步从分子的角度学习了遗传物质,大家可以联系这些知识来思考刚才的问题。
生3:好像达尔文没有解释生物是怎样遗传的?
师:非常了不起,切中要害。
我们主要的疑问会有以下几点
(1)如果一只长脖子没有留下后代就死亡,它的遗传物质就不能遗传下去,就不能进化?进化以个体为研究单位吗?
(2)为什么鹿群中本来就存在长脖子和短脖子的差异?
(3)长脖子鹿的遗传物质是怎样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的本质是什么?长脖子鹿的后代一定是长脖子吗?
(4)进化的本质是什么?
师:拉马克的理论现在已经被大多数科学家所否定。达尔文的理论,无论当时多么超前,也必然存在历史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丰富深化着进化论,从而形成了现在较为完整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第一部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活动:模拟生物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和自然选择
任务要求:
(1)全体同学阅读课本P114-118(除去P115《思考与讨论》),时间为5分钟。
(2)完成小鸟觅食的游戏。
想象自己是一中小鸟在茂密的丛林中觅食,它发现了一群小虫。在十秒钟的时间内,哪只小鸟吃的小虫数最多。
要求:每组派出两名同学,一名同学做小鸟,一名同学计数小鸟吃的小虫数。把数据记录在学案上,并计算基因频率的变化。
(3)全体同学思考下列问题,并在学案上作答。①最初的种群和挑选完后的种群有什么区别?种群的基因频率如何变化?
②一盒棋子模拟什么?③两种颜色的棋子模拟什么?是什么决定的?挑的行为模拟的什么过程?④两组挑出的棋子为什么不一样?说明什么问题?
(二)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第1课时):
(三)应用: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进化现象。
(四)质疑:关于进化理论的再思考
(1)变异后的长颈鹿与原来的种群还是同一种生物吗?
(2)鹿群的变化对周围的环境有影响吗?
师:其实,进化论是在生物变化论与特创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的斗争中,在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中,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在学习进化生物学的过程中,经常涉及生物与环境、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必然与偶然、结构与功能、原因与结果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是看待生物的进化,这样才能明白进化的真谛
课后作业:(1)学案课后落实区,本节课没听懂的地方记录下来。练习题完成,明天交上。
(2)课本P10练习,写在课本上,下节课上课检查。
(3)《精讲精练》第一节第二节的【巩固落实】,周四交上。
教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有两个,第一个"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关于概念的解释主要放在课前准备中,借助教材和学案,学生独立学习完成。在课上,从"一组棋子模拟的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种群的概念掌握比较好。对于基因频率的概念的学习主要通过基因频率的计算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学生对此概念基本理解。关于基因库的概念,在课中教学中没有涉及,这是教学的一项不足。第二个教学目标,"说明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这个目标的落实通过基因频率的计算后得出的结论和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进行总结时达成的,我认为达成的效果不错。
能力目标是"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这是本节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活动、数据计算来完成。在活动中,学生需要计算三次基因频率,是一个很好的巩固落实的过程。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熟练掌握。但是,由于一名学生没能理解活动模拟的过程,导致挑出的黑白棋子与实际不符,致使后面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出现了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个过程我采用让学生自己总结错误原因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体现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初步形成现代生物进化和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点"。这一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情境导入和应用总结两部分来实现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两种理论的不同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更全面、完善、科学的地方,从而理解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该理论仍然在不断的补充完善发展中。"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情感目标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质疑"阶段引出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及涉及到的观点,从而点出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来学习生物进化理论,画龙点睛,我感觉处理的还可以。
(二)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1)活动:模拟"自然选择"的过程,是本节课中的重要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基因频率的计算并通过数据分析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通过活动,学生计算基因频率,并通过计算发现频率的改变,从事实得出结论,获得"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进行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之间有机会交流和表达,互助,有效的解决教学中教师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问题。
(2)对话:整节课,基本上由师生之间的对话推动和完成。在导入环节中,关于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对长颈鹿进化现象的解释的讨论中,师生之间有对话。在模拟自然选择过程的活动中,通过5个问题的设置,师生之间再次对话;总结环节中,通过质疑和对学习进化论采用何种思想的讨论,师生之间进一步深入对话。
关键词:新课;导入;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90-01
今天,生物学已经成为21世纪带头学科之一,生物工程已成为21世纪龙头产业,生物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生物科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应如何上好每一节新课更是每个教师重点考虑的命题。"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亦是如此。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之于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如果新课引入的好,则能先声夺人,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思维方向,,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和探索目标,为上好一节课打下成功的基础。导入新课方法多种多样,情况因人而异。本文将平时用的几种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物和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生物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中,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也可创设如下情景: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顷刻之间举国哀痛,世界震惊。从北国林海到南疆渔村,从天山牧场到江南水乡,辽阔的中华大地,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韩卓生博士强调,在地震发生后的两到三天内,最紧迫的事情是搜寻幸存者和救治伤员,在随后的几天或几周内,应重点做好防止传染病爆发的工作,特别是防止腹泻和呼吸系统感染之类的传染病流行。历史上也素有"大震之后必有大灾"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防治为什么如此急迫?应该如何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呢?教师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导入新课。
2.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的产生有赖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与该事物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迅速,越全面。教学法把讲授新课之前的复习解释为对上一节课或新近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检查和复习。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也认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如在《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知识: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有什么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什么传递给子代的过程?学生明确: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实质上是基因的遗传。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和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启发学生从基因、DNA、染色体等方面分析,自然地导入新课。又如在《人的性别遗传》一节中也可用复习旧知识的方法导入新课:教师先展示问题:(1)说出基因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2)说出控制豌豆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3)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学生思考问题,交流答案: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后代从亲代获得了一定的基因后,就表现出相应的性状;近亲结婚会使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师利用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人的性状也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人的性别是不是一种性状的表现?是不是由基因控制的呢?学生展开讨论,作出猜测。由此导入新课。利用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教师应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并巧妙设疑,创造传授新知识的契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导入
生物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生物问题生活化,可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是随时都能派上用场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平时要认真观察、思考,从生活中发现生物知识及其应用,多收集生活中典型的与生物有关的现象,在引入新课时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如在《用药和急救》一节中,在第二课时学习"急救"知识时,教师可如此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例如,当你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你该怎么办?当你踢足球或打篮球时不小心摔倒,发生了骨折或外伤出血,应该如何处理?当你发现有人因为煤气中毒而昏迷不醒时,你将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及时调控课堂,引入到"急救"知识的学习中来。
4.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教学法也十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学中,我除了运用传统的导入方法以外,还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作为课堂的切入点。 如在《生物的变异》一节中可从学生的经验入手导入新课: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耳垂性状是有耳垂,两个孩子中,一个孩子有耳垂,另一个孩子无耳垂。质疑: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有耳垂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耳垂与双亲不同,是发生了变异。进一步引导:生物的变异是不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研究变异对人类的活动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猜测,教师利用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学生自主产生疑问,会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会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5.从分析资料导入新课
如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节中教师先展示资料:结球甘蓝(圆白菜)的叶球大小是一种生物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同一品种的结球甘蓝,在北京栽培,长成的叶球月重1-3千克;引种到后,最大的竟达6.5千克。学生分析资料中的现象,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存在,明确什么是生物的遗传,什么是生物的变异。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6.从生活俗语入手导入新课
生活俗语是由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寓意深刻,常常蕴含着许多生物知识。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俗语导入新课,一是深入浅出,使教学内容和生活经验联系紧密。二是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课堂气氛和谐,寓教于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同样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课,教师还可从俗语入手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生活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俗语中包含的生物学知识,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7.利用风俗民情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以风俗民情导入新课,既能让课堂不枯燥无味,又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如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壮族庆祝"蚂拐节"的录像。配以文字解释:蚂拐为壮语,即青蛙,壮族是稻作民族,视青蛙为雷神保护神,是到人间来管理雨水的。引导学生思考:壮族人民为什么把青蛙视为雷神保护神?青蛙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既提高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了解青蛙、认识青蛙的探究兴趣。
8.利用古诗词导入新课
古代的诗词、成语中也包涵一些生物知识,用来引入新课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如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教师播放配乐配画诗《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质疑:这首诗描写了鸟的哪些繁殖行为呢?学生分析并交流诗句中有关鸟类的繁殖行为。教师及时肯定丰富的知识储备,带着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再一次走进鸟的世界,一起去探讨鸟的生殖和发育问题。如此,学生欣赏古诗词,在古朴典雅的乐声中,品味自然的美丽,领略生命的精彩。又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如:介绍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导入新课、利用科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利用小品导入新课、通过实验导入新课等等。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每节课还可设计几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不同的教学条件,面对不同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相应的导入方式。总之,教无定法,新课的导入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理应见仁见智,适时调整,灵活多变。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趋于完美。
我校现有的公共选修课程中,既适合理、工科又适合文、管、艺术专业的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针对这种局面,在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已初具规模并已成为我校重点推荐的公选课的基础上,继续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食品营养学、普通药物学的生命科学系列课程,不仅丰富了我校公选课的种类,而且使学生对生命科学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生命科学类系列课程立足于对理、工、文科等非生物学类学生进行生命科学的素质教育,以生命为主线展开讨论,使学生了解学科间的交叉点,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了解有关食品营养学和常用药物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掌握合理搭配食物、保持膳食平衡、合理用药的具体措施,为科学饮食、提高自身保健意识、抗病防病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法。
(一)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命科学课程,突出介绍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突出生命科学与理、工、文科各领域之间的交叉,精选教学内容,定位于基础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以教材《基础生命科学》[1]、《生命科学导论》[2]为主要蓝本编写教案,内容从生命的物质基础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进而讨论“克隆”、“癌细胞”等热点问题;从物质代谢深入到生物遗传的本质,在分子水平上阐述遗传疾病等的奥秘;从生物技术到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从生物材料到人工器官,明确仿生学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同时还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来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国内外科学图册和网站上采集丰富、精美的图片和信息补充到电子教案中,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经历,以及他们获得这些知识的著名实验,如Loewi的双蛙心灌流设计、著名的肺炎球菌实验、遗传密码的破译、PCR技术等,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
对于系列课程的开设,本着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之一———食品营养学,根据相关教材[3]重点介绍营养素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营养与疾病、营养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强调保持膳食平衡及合理营养的重要性,补充讲授食品营养学应用的热点问题,如减肥、美容、糖尿病、补钙等内容,并通过视频向学生宣传食品的安全和卫生知识、食品新资源的开发以及世界食品的发展趋势等国内外在本学科新的研究进展。学生既学到了有关食品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合理搭配食物、保持平衡膳食的具体方法。系列课程之二———普通药物学,其开设的必要性是针对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药疗行为,且有错误诊断和不合理用药的倾向,这种情况已通过开放式问卷形式加以证实。因此,有必要对综合性高校非医药专业学生开设药物学公选课,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合理用药水平。参考非医药专业的《普通药物学》[4],重点介绍常用药物的防治作用及不良反应,内容包括:药物的基本知识,常见疾病的用药知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与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用药方法,抗生素与维生素专题,各类药物的禁忌症及不良反应防治,家庭常备药物介绍等。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将人体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适当补充到相关章节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抗病防病能力和科学用药水平。
(二)多元化考核
选修课教学中,学生方面的瓶颈主要在于学习积极性不高、到课率低、混学分现象严重。为促进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在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境界中得到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变期末考核为随堂测验、课堂提问、专题讨论、联系专业的小论文以及对本课程提出建设性建议等多元化的素质考核,学生可以发现并提出自身感兴趣的具体问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把学生从只注重记忆知识结论的传统学习法引向注重探究问题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并结合盖章形式抽查考勤,期末综合记分给出考核成绩。例如,在讲授食品交换份法时,要求学生以自身为对象进行能量和营养素的计算,结合自身的喜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在介绍体重指数(BMI)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判断自身的营养状况,并提出合理的调整措施。通过课堂讨论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学生们的兴趣高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每次课的出勤率都达到95%以上,学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二、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遵循实验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的指导思想,面向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实验项目。对已初具规模的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实行独立设课实验,开设的实验项目有: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叶绿体色素的层析法分离、牛奶中蛋白质的分离提取、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现代工业水质分析等,使学生既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方法,还学会了离心机、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电导仪等常规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深受学生的欢迎。此外,注意把当代科学的研究热点及校内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学生的实验内容,既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又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结合本系教师的科研成果,设计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毒蛋白的合成及杀虫实验、污水的生物处理实验,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生物合成与生物降解的原理及方法,同时又加深对现代生物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食品营养学、普通药物学课程,配置开放性实验,供选题目有:酸牛奶的制备、常用消毒药品如紫药水、碘酒的配制等,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学生自己拟定题目,实验步骤的制定、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均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独立完成。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班教学已成为我校公共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信息量,借助PPT软件,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优点,将书本知识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讲述遗传密码时,设计体外翻译系统的动画实验,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真实、艺术地展现遗传密码破译的全过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新颖有趣,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学生可轻松地掌握细胞中64套密码子与20种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从而也加深了对遗传的中心法则的理解。总之,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具有许多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信息量较大,教学节奏较快,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方面要把握好度,注意控制演示速度,使可视信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另一方面,由于页面的切换还容易造成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思考过程,利用板书、讲述、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此外,将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些演示实验、教具模型等穿插在多媒体教学中,可进一步强化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课程改革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生命科学对人类的影响之大将不可预料。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课程,生物老师在这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该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信息,从努力实践到积极创新,开发制作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获取更多的生物学信息。今天的教师,不能满足于一支粉笔、一张利口,博闻强记、引经据典的传统教学,而应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将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有效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使计算机溶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学生。整合并非是计算机与生物学科的简单结合,也并不能够解决生物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从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但是现在的一些老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有的认为直接照搬网络上下载的课件上课就是整合课了;有的认为课堂上只要用了多种电教媒体就是整合课;有的认为在机房上课,网络环境下上课,就是整合课。所以在此,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整合和信息技术,信息与电脑的概念。整合是指可联合实施以确保实现共同成果的。我认为生物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体现在有效应用学科技术、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研究学习素质,更好地达到生物课程学习的目标。而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所以整合和信息技术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一般来说,信息是指与客观事物相联系,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被发出、传递和感受,对接受对象的思维产生影响并用来指导接受对象的行为的一种描述。从本质上说,信息是反映现实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状态及规律的信号与消息。信息包括以下几个要件:信源、语言符号、载体、信道、信宿、媒介。而电脑是一种利用电子学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因此,信息技术也不等于电脑技术,它的范围要宽广得多。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观察和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生物学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要提高生物教学,就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手段要直观、生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生物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改变了生物教学。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生物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具有保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也给新的发现和新的信息宣传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改变了原来以单一纸质资料(如:书本)为依托的教学,而成为以光碟,网络信息为资源的教学。许多优秀的生物课件、试卷、教案,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科学的学习方法等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教师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料更多、更精、更好。同时信息技术也为教师间交流经验,教学研究成果等提供了平台。这些丰富了生物教学资源,也优化了生物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为提高生物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通过信息技术可查找到许多与生物教学有关的知识。如在讲解高中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时,可在网络上找到许多细胞的课件及动、植物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细胞膜的结构图和动画,细胞器的结构图,相关练习,以及优秀教师的教案,等等。这些信息为制作好的课件,制订好的教学计划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和表演型阶段,发展到师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资源来辅助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发挥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要与生物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相结合,为生物学科课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调整提供平台。例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生物学科课程的更新建设网络化资源库,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产品,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环境等。
三、信息技术改变生物教学中的知识呈现
(一)信息技术使生物教学的知识呈现不受时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图片和文字知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将课堂中的信息来源告知学生,或把教案、课件通过学校网站或“博客”等在网上,学生可以随时浏览。
(二)信息技术使知识呈现更直观、更完整。
应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下载课件,知识呈现时,让学生能观知识形,听知识声和看知识动。在讲解高二生物人类遗传病这节,人染色体变异遗传病――猫叫综合症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可让学生听婴儿的啼哭声、看婴儿啼哭的动作,使知识形象、生动和直观。同时,在讲解无法用常规方法观察到的生物现象时,可以制作动画课件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呈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时,可制作出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运动的Flas。在讲解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胚泡囊胚原肠胚幼体)时,学生不可能通过观察到连续的发育种子或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但可通过制作动画课件让学生在几分钟内观察到完整的发育过程,使知识呈现更直观、更完整。
四、信息技术也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措施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尽其才,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之所想、学生之所思及学生的优、缺点,才能根据学生差异采取相应教学措施。信息技术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教师和学生不需要面对面,可通过E-mail、QQ聊天或“博客”等方式交流。学生可向老师提问或与老师讨论,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教师也可通过E-mail、QQ聊天、“博客”等方式辅导、关心和了解学生。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容易地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因材施教。
科学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其实,每一堂课都是教学者的探索与创造,也是为学生打开一扇探索科学之门的过程。在课堂里,由于教学对象是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因而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也只有通过课堂,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才会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和新认识。
课程改革给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引发了教学观念的转变与革命,但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以学生为本,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信息技术可以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富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朱君民.浅谈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中国基础教育网).
[2]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章建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教学研究,2000.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意味着在21世纪,将会有更多行业、学科领域的杰出人才参与到生命科学交叉的边缘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中来。学能源的了解生物大分子,将有利于打开生物能源的大门;学材料的了解生物大分子,将有利于开拓生物材料的领域;学计算机的了解核酸、蛋白质和脑神经,将更便于设计生物芯片和智能计算机;学造船、建筑、机械等专业的学生,增加对生命科学,尤其是自身的了解,将有利于仿生学设计思路的激发,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所引起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助于法律法规的制定。生命科学不仅拓宽了传统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同时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及边缘学科的空前发展,生命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向前飞速发展的带头学科。因此,生命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意识的综合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斯坦福和剑桥等世界著名大学纷纷把一些生命科学类课程列为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20世纪末,国内包括清华、北大等重点理工科大学也陆续把该类课程列为非生物类专业的限选或必修课程。在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新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推动下,全国各类高校也先后为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物学类基础课程。我校从1999年开始便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的选修课,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以现代生命科学课程为重点,以食品营养学、普通药物学课程为辅的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实现了生命科学系列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一体化的特色模式。
一、开设系列课程,完善知识体系
我校现有的公共选修课程中,既适合理、工科又适合文、管、艺术专业的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针对这种局面,在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已初具规模并已成为我校重点推荐的公选课的基础上,继续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食品营养学、普通药物学的生命科学系列课程,不仅丰富了我校公选课的种类,而且使学生对生命科学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生命科学类系列课程立足于对理、工、文科等非生物学类学生进行生命科学的素质教育,以生命为主线展开讨论,使学生了解学科间的交叉点,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了解有关食品营养学和常用药物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掌握合理搭配食物、保持膳食平衡、合理用药的具体措施,为科学饮食、提高自身保健意识、抗病防病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法。
(一)精选教学内
现代生命科学课程,突出介绍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突出生命科学与理、工、文科各领域之间的交叉,精选教学内容,定位于基础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以教材《基础生命科学》[1]、《生命科学导论》[2]为主要蓝本编写教案,内容从生命的物质基础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进而讨论“克隆”、“癌细胞”等热点问题;从物质代谢深入到生物遗传的本质,在分子水平上阐述遗传疾病等的奥秘;从生物技术到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从生物材料到人工器官,明确仿生学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同时还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来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国内外科学图册和网站上采集丰富、精美的图片和信息补充到电子教案中,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经历,以及他们获得这些知识的著名实验,如Loewi的双蛙心灌流设计、著名的肺炎球菌实验、遗传密码的破译、PCR技术等,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对于系列课程的开设,本着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之一———食品营养学,根据相关教材[3]重点介绍营养素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营养与疾病、营养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强调保持膳食平衡及合理营养的重要性,补充讲授食品营养学应用的热点问题,如减肥、美容、糖尿病、补钙等内容,并通过视频向学生宣传食品的安全和卫生知识、食品新资源的开发以及世界食品的发展趋势等国内外在本学科新的研究进展。学生既学到了有关食品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合理搭配食物、保持平衡膳食的具体方法。系列课程之二———普通药物学,其开设的必要性是针对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药疗行为,且有错误诊断和不合理用药的倾向,这种情况已通过开放式问卷形式加以证实。因此,有必要对综合性高校非医药专业学生开设药物学公选课,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合理用药水平。参考非医药专业的《普通药物学》[4],重点介绍常用药物的防治作用及不良反应,内容包括:药物的基本知识,常见疾病的用药知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与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用药方法,抗生素与维生素专题,各类药物的禁忌症及不良反应防治,家庭常备药物介绍等。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将人体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适当补充到相关章节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抗病防病能力和科学用药水平。
(二)多元化考核
选修课教学中,学生方面的瓶颈主要在于学习积极性不高、到课率低、混学分现象严重。为促进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在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境界中得到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变期末考核为随堂测验、课堂提问、专题讨论、联系专业的小论文以及对本课程提出建设性建议等多元化的素质考核,学生可以发现并提出自身感兴趣的具体问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把学生从只注重记忆知识结论的传统学习法引向注重探究问题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并结合盖章形式抽查考勤,期末综合记分给出考核成绩。例如,在讲授食品交换份法时,要求学生以自身为对象进行能量和营养素的计算,结合自身的喜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在介绍体重指数(BMI)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判断自身的营养状况,并提出合理的调整措施。通过课堂讨论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学生们的兴趣高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每次课的出勤率都达到95%以上,学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二、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遵循实验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的指导思想,面向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实验项目。对已初具规模的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实行独立设课实验,开设的实验项目有: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叶绿体色素的层析法分离、牛奶中蛋白质的分离提取、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现代工业水质分析等,使学生既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方法,还学会了离心机、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电导仪等常规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深受学生的欢迎。此外,注意把当代科学的研究热点及校内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学生的实验内容,既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又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结合本系教师的科研成果,设计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毒蛋白的合成及杀虫实验、污水的生物处理实验,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生物合成与生物降解的原理及方法,同时又加深对现代生物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食品营养学、普通药物学课程,配置开放性实验,供选题目有:酸牛奶的制备、常用消毒药品如紫药水、碘酒的配制等,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学生自己拟定题目,实验步骤的制定、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均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独立完成。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班教学已成为我校公共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信息量,借助PPT软件,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优点,将书本知识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讲述遗传密码时,设计体外翻译系统的动画实验,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真实、艺术地展现遗传密码破译的全过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新颖有趣,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学生可轻松地掌握细胞中64套密码子与20种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从而也加深了对遗传的中心法则的理解。总之,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具有许多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信息量较大,教学节奏较快,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方面要把握好度,注意控制演示速度,使可视信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另一方面,由于页面的切换还容易造成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思考过程,利用板书、讲述、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此外,将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些演示实验、教具模型等穿插在多媒体教学中,可进一步强化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也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在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下,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学结构模式的发展。近几年来,教师不再以黑板和粉笔为武器进行“一讲到底”式的教学,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控制台,利用计算机、投影机、大屏幕和电视机,调用自己在校园网上的教学站点和智能双向闭路电视系统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然而,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这是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W中应用的优势
1.网络资源在教师备课中的作用
计算机和网络中蕴含的大量资源,为我们进行电子备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大大拓宽了传统的教材和教参的狭小范围,能让教师在互联网中不断获取最新的资源,从而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子教案。通过这种对信息的不断加工和创新,教学设计质量、艺术水平和可操作性会不断地提高。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那些优秀案例,得奖教案,让我们开阔眼界,拓展上课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信息整合,使教学环节都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地提高工作的成效。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如果只靠教师用语言进行讲授描述,难免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便快捷而又有效的好办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有效的学习状态,取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时候,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来展示地球地质环境的变迁,以及各个时期的生物的进化与淘汰的过程,这不但有效地向求知欲极强的中学生了解到了生物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学生一旦被激发起兴趣,就会对新知识有一股热情和渴求,学会自己学习,举一反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生物教学中,往往遇到难讲的内容,知识点琐碎抽象,与生活联系小,学生很难理解,讲的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毫无反应,结果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尴尬的情景可想而知。而我发现如果在课堂上引用多媒体课件就会使难讲的内容变的生动易懂。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知识点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讲授“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将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制作成flas来演示;把拍摄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细胞的图片与教师画的示意图对照着同时呈现给学生;将受精部分内容通过播放生理卫生科普片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可以辅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4.多媒体能巧妙地将抽象概念转化形象生动情境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过程都是动态的、概念是抽象的,我们可以运用投影、实验、模型、图表等展现理论产生的典型事实,力求变抽象为具体。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对教材中难以观察的细微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过程等进行信息处理,模拟或再现其真实情景,使其变得形象、直观,这既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提供了直观的材料,又可以使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够很好的达到目标。
如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孟德尔经过整整八年的不懈探索所揭示的,其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先通过投影片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提生理论的事实;然后结合图解,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豌豆的遗传特点;介绍有关生物术语,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后科学地导出遗传基本规律。
二、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以它的独特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虽说传统的教学模拟不具备以上优点,但在不断的运用和改进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精华部分。
关键词:高中生物;导学案;主体作用;创新研究;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10-0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全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导学案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舞台大放异彩,并且越来越受到许多优秀教师的重视与青睐。导学案是一种以教师启发引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创造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推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对话与合作,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高标准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构建
1.导学案模式的构建原则。高中生物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立足于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让学生“会学”、“乐学”、“活学”、“易学”,做到让学生充分理解,让学生理解充分。因此,正如杨百良和郝延顺先生在研究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时提出的应遵循导学—诱导原则、梯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理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探索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注重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强化思维过程,让学生易思、乐学、巧思、会思和深入发掘生物科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1]。
2.导学案模式的构建目标。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思想。“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正如孟子所言,一个人要想在某方面得到高深的造诣,则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渐积累丰富的知识,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得心应手。因此,导学案要按照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2]。
二、导学案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1.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导学案的编写首先要考虑学时的因素,尽可能地将一个课时的内容做成一个小单元,建立弹性学习机制,不仅易于调控学习的知识量,而且加强了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学习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案的编写可通过设置相关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到突破点,进而解决问题。再次,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找出有利方法是关键。教师可以以分析学生的思维及心理为出发点,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及时适时地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另外,学案的设计要考虑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深入挖掘、提炼教材,编写出符合不同认识层次的有启发性的导学案。使每一个学生选择不同的起点,在“最近的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2.学案的备课模式。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为轮流主备—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教学反馈。即课题组长要提前召集全体组员就本学期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讨论知识体系、课程标准、学情及学时,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流程。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可将内容进行细化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设计好导学方案,进行集体讨论、审查,审定通过后制成正式文本。教师将制定好的文本发送至学生,让学生对于本周的学习知识点建立初步的了解,同时如若学生有任何问题可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3.学案的授课方式。新课改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起到“导”的作用,学生是“学”的主角,教师引导好了,学生自然学得就好。授课方式可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调整,难度较大的可选用指导、引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而概念性、性质、定理方面的探究一般选择自探究、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也可采用阶段式的授课方式,首先让学生对于知识做一个初步的认知、了解,引发学生的认知性,其次采用例题示范、方法归纳其中的重点、要点,最后进一步做巩固训练、变式训练,归纳总结[3]。
三、导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1.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基本知识和提高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案的编写不仅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更要强调内容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举一反三、深入拓展,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迁移和联想,形成更深入的观点和理论。教学的模式也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堆积,可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呈现梯度性,分类专项突破的同时,构建知识网络。整个课堂教学的思路可以总结为:命题趋势—知识梳理—名师点拨—特别提醒—知识拓展—突破训练。如遗传学的基本定律是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热点及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分析考点主要包括结合实例考查对分离定律的理解运用及相关概率计算、推测判断后代中性状表现及概率、个体基因型和性状显隐性判断以及分离定律的考查多结合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进行综合呈现等等。在教学中可分为不同的模块逐一引导学生学习,如可从只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分离现象的解释及测交验证得出分离定律逐步深入到两对、多对性状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二者的综合运用等。
2.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高效课堂这个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在实验教学导学案中首先因结合实验基本知识、原理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与研究的方向,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实验计划,实验时相互合作,有序高效地完成实验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的实验素质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个实验小组确定一位小组长,由小组内讨论明确各成员的分工。以细胞膜的制备实验为例,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步骤及现象(图1)。同时,从实验的取材、操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子。如材料选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取得红细胞后应先用适量的生理盐水稀释、操作时载物台应保持水平和滴蒸馏水时应缓慢,边滴加边用吸水纸吸引等等的原因。实验的过程中每一小组的同学之间也可互相指导、纠正错误的操作,共同完成实验。另外,实验课要转变以往照课本实验中的材料、步骤、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要充分挖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可据课本实验内容或变换某个条件或增设与之相关的内容或根据条件设计完成相关实验,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除完成课本实验内容外,还需要完成变式内容。同样,以细胞膜的制备实验为例,可拓展为细胞膜成分的鉴定及功能验证,比如动物细胞膜的制备方法、细胞膜中磷脂和蛋白质成分的鉴定、细胞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鉴定、物质通过细胞膜方式的探究、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探究以及温度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等等。
四、对导学案教学模式发展的思考
导学案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切实的转变,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自学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导学案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方面教案是教师的个人艺术,编写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由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目标的不一致而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一定的分歧,因此,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本备课组成员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讨论,对每一个教学目标达成共识。目前的教学基本遵循课堂点拨—精讲重点—突破难点的模式,但教学质量还未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此,教学对学生的疑难点还需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和浓缩,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惑、答疑,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并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从而真正达到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另外,学生性格各异,基础千差万别,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选择地应用,扬长避短,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4]。总之,导学案还有更广阔的研究前景,需要不断深入细致地研究,挖掘出蕴藏的巨大潜力,使之适应现代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从而大面积、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新福.构建“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探讨[J].生物学教学,2001,(5).
[2]罗家祥.探索高中生物“学案导学式”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