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7 16:33: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思品教育

一、教师要严以律己

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教”。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属于主导的地位,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为人处世,社会名誉,会对学生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罚制度,都是不可以代替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其身下,不令则引,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正人还须先正己。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的观念意识也要随时代转变,尤其是对教育对象的认识,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当代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必然性。教师的教学思维、观念和方法要顺应中学生发展的新情况,而不是让学生身心发展的新情况来适应教师。因为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往往带有主观的性质。观念意识的转变还表现在,教师应当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体现平等性原则。当今社会,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如果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就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智商与情感特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三、教师更新德育方式、方法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主要以教材内容对几位英雄人物事迹进行宣读或由学校组织看几场革命故事片的电影,召开主题班会等。新时期要使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就必须在高度注重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如网络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所体现的中学生创造性、艺术性,是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

德育的方式,方法不能脱离实际,讲大而空的抽象内容,而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实际情况,不断培养他们高尚道德品质。中学学生大多数是身心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比如中学生开始对异性注意,可又不懂什么是爱情;爱评论周围的人和事,可是又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分析能力;求知欲很强,可是兴趣极不稳定;英雄感很强,可是常常行为很不得当。这时,我们必须针对中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开展这方面的德育工作,进行理想、情操和人生观教育。

四、教师要加强中学生的自制能力

中学生的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深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日益增强。同时,中学生受影响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各种媒体、人际关系、榜样、时尚、风气等都是影响教育的渠道。它们以五彩缤纷的形式,全方位的信息途径,铺天盖地地将中学生包围起来,严重影响着他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社会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们的思想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诸如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贩卖黄色书刊、播放黄色录像带、影视屏幕上形形的不健康镜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带来了消极影响,都将使不少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精神上受到污染,有些中学生无心念书,有些中学生过早成熟,有些甚至犯罪。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挑战,而且存在着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较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各种不良诱因,都会对中学生道德产生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第二,坚持原则,不为内外不良诱因所动摇;第三,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实事求是,客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第五,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第六,虚心接受别人的监督和提醒。

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特别还要依靠镇、街道、居委、村等政府和组织努力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负起青少年学生校外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办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家教咨询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家长使家庭教育也向素质教育转轨,指导家长对孩子实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以德育人的教育。

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适应时展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上努力改进和创新,切实加强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中学 师德 思想品德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精神为主的课程,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实施德育渗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创设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共同创造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人文教育,是德育课程的目标。笔者认为,德育老师应注重提升自己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做好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加强中学教师的师德培育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教师师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道德意识的高要求、道德行为的榜样性、道德影响的深远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教师的师德培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首要的核心地位。它是以中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系统地把中学教师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准则灌输到教师的意识之中,使之自觉地实行自我监督、调节职业行为、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

应该认识到,提高道德认识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前提和起点,培养道德情操和锻炼道德意志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中介和必要条件;确立道德信念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核心和关键;养成道德习惯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归宿和结果。而从现实效果看,能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是师德培育的基础。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是直接塑造人,是把人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因此能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中学教师师德的培育关系重大,关系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三、课余时间也要注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时间学生的行为因受到课堂纪律的约束。因此,学生很多行动都没有表现出来,但课余时间里他(她)们无所拘束,各种各样的行为毫无顾忌地显露出来。这时教师就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思想行为就予以充分肯定,那些消极的、庸俗的行为老师要陈述利害关系,耐心的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壤中健康成长。

四、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他们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观看革命传统影视节目,组织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以及请老革命、烈军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使学生从榜样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实践感悟是打开少年心灵、培养优良品质的钥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郊游、踏青、野营等户外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提供各种的义务劳动,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合作的重要,增强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观念;参与“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成长”的手牵手活动,城里的孩子帮助务工农民子女,使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人生真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有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感悟生活的机会和舞台,在实践中将优良的思想道德转化为自己的品质,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知行得以完美结合。

五、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学校应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通过在校园广播、板报画廊中开辟校内新闻、学生习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法制宣传等专栏,加强学生的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六、利用信息杜会的先进技术,全方位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网络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虽然给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其对教育积极的推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教育情景。同时,网络丰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可效仿性,为其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事实的依据。更重要的是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优化了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活化了死板的教材形式……而这一切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不断学习,掌握各种知识技术,更主要的是怎样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这一技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坚持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所总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情,持之以恒”的思想工作教育经验,力戒简单粗暴、草率行事的短期行为。只有教育工作者方法得当,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美君.人文关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5,(22).

第3篇

分层——让德育目标细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仅靠十几节思品课或通过几个活动就能达到的特点,是需要在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并达到一定水平的,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过程性。因此小学德育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品德形成规律,将德育目标、内容分解到小学五年的教育之中,以达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上升的效果。

学校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具体特点,制定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如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开学初一般以养成教育和文明习惯教育为主;学期中以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育为主;学期末以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为主。另外根据不同的月份结合不同的节日,德育的主题也应有所不同,做到重点突出、主题突出。

分层实施德育还应包括对不同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教育,即因材施教。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作为老师应尽可能地了解更多的同学,特别是那些“特殊”学生,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而应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示范——让德育之路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教育并不需要高深的说教和严厉的批评。一个人的德行形成的过程,更多的是对一个个榜样的“耳濡目染”。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一种习惯,那就是每当她见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的时候,便会主动地捡起而不随便地责怪学生。日子久了,她的行为越发感染学生,学生注意卫生,不随地乱丢纸屑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

这样的德育通过一种行为转化为一种影响,这样的教育是上乘的教育。

互动——让德育显现真情

互动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双边活动。这里重点谈谈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老师的心灵碰撞,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谈心交流活动,特别是“后进生”,更应主动地“上门”谈心。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圈,必须主动对他们关心,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那种板着面孔、把自己当成道德的化身、道德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主动走下神圣的讲台,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看,向学生敞开心扉;而不是不顾社会大环境一味地唱高调,让学生感觉你总像是戴着面纱,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亲近。

一位教师在和几位学生探讨学习的目的时,学生有的说:“为了国家的富强”;有的说:“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显然这些不完全是学生们真实的想法。老师见此,接过话题说:“我来谈谈我读初中时的想法。”这位老师说:“那时候,我家兄妹多,家境不好,家里能供我读初中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上高中根本不敢想。而当时师范学校不仅上学免费,还发给一定的生活费。于是考取一所上学不要钱的师范学校成了我拼命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老师朴实的话语一下子打开了同学们禁闭的心扉。有的说:“我学习完全是为了妈妈,她每天都教育我要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有的说:“学习是为了摆脱现在贫困的处境。”有的说:“为了将来出人头地。”……

我们且不论这些想法是否正确,但它们都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而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真实的想法才能在今后的教育中针对不同的个体品质特征和精神需求,在内容和方式上选择最佳的时机和结合点。

体验——让德育焕发活力

要把教育者所传递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息,进而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必须促进学生的切身体验。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实施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应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发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 如:为养成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的全局意识,在学校和家庭中可开展“一日班长制”“今天我当家”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不同角色的“甘苦”,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类似的活动还有“模拟法庭”“假日交易市场”“自护小卫士”等。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品德课;现状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重要性

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小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的树立

小学生是初步建立人生理想的最适年龄,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无法光靠自己来制定人生理想,需要教师的一步一步引导,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一部分在提供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就培养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德育的发展。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

2.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凝聚力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凝聚力就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团体的凝聚力得以增强,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摆脱每个家庭“小皇帝”“小公主”宠爱的阴影。发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种价值观被学生群体共同认可后,这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青少年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针对农村优势,加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优的教学

(1)多走出校门。针对农村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要尽可能挖掘教材中一切可能走出校门,融入自然的机会,运用好这些自然资源,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通过走出校门、走进家乡的活动,让孩子们对自己从小就熟悉的家乡有了新的认识。春天黄黄的油菜花,秋天沉甸甸的稻穗,弯弯的小河,高高的山峰,都蕴含着情愫!有那么多令他们心动的地方。如果能够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

(2)多配合家庭。既然农村儿童较早参与了家庭的生活生产劳动,那么这就理应成为我们开展品德教育的良好资源。但农村家庭的家长,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这又是不利的一面。要开发这种资源,就必须在取得农村学生家长的配合上下功夫。因此,在广大农村小学,利用“家长学校”这个载体,对农村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浅显易懂的儿童健康心理、儿童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近年,许多乡镇政府在农村小学中办种种文化补习班,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把农村“家长学校”办好,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科普知识的培训,以取得他们实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上的支持。这样,许多把品德融入生活的教育活动,就能得以顺利开展,就能教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农村品德课来。

(3)多联系社会。农村社会有那么多的乡村文化活动,其中不乏许多有教育意义的素材。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去调查了解自己从教地方开展活动的内容,结合新课程要求,筛选出能为教学所用的“精华”部分。然后,要与当地的各种组织,如村委会、村老协会等取得联系共同协商,确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内容。这样,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接受良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他们正确认识生长、养育自己的这个社会环境,养成良好的中华美德,为长大后迈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建议

1.农村小学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德育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德育观念,增强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形成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促进德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时,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对师生起到较强的激励作用,激发师生团结奋发的热情。

2.要创新农村小学德育教学方式

教师们必须坚持时时、事事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将思想道德课按照文化课程的教育方式来开展,坚持教育多样化,把德育教育寓教于乐,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联系学生言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品质。

(1)改革德育教学形式。在小学阶段,老师是孩子们心中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巨大的。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课的过程中要彻底剔除“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与学生互动共进,寓教于乐,将课堂内外结合教育,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图文并茂,把德育教学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领域,不但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抓优秀典型,树良好榜样。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用正面的好人好事感染学生。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多给予表扬和赞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

(3)加强学校、班集体文化活动。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又是留守儿童。学校或班级要加强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同学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增强集体意识,例如举办一些体育活动、益智类活动等。比赛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主动去结交朋友,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帮互助,增进友谊。比如,我班有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由于父母在外地务工,缺少家长的关爱和引导,比较封闭,不爱和同学交流,自卑心理严重,但是他的体育成绩非常出色,于是我推选他为体育委员,并鼓励他在学校参加举办的运动会,结果他取得了三个第一名,他说,当老师和同学为他呐喊助威,给他鼓励加油的时刻,他体会到了关爱,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慢慢地他与其他同学相处得非常融洽,变得开朗乐观。

第5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11-01

长期以来,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在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则不够重视,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对学生考试成绩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应该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二、条件反射学说决定体育教学是培养

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学基础

巴甫洛夫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证过: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训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体育教学中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教学行为都是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之一般课堂教学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可能。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一)表率示范法。表率示范法是教育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他们不仅要在技能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品德上也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行为规范法。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

(三)集体训练法。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4803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促进学生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挫折与困难。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式,最贴近生活,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机载体。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身心塑造的关键时刻。因此教师要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进入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文章通过浅析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来探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新理路。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1968年他在美国加州创办“阿南达村”,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这一理念提出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几十年来,日本、英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相继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也纷纷建立,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大陆对生命教育的关注相对较晚,但对于生命教育的探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尤其是当下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生命教育。从2000年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到引入生命教育理念和课堂模式,再到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至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在这十年的时间里,生命教育在中国大陆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那么,究竟何为生命教育?当下的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站在生命教育涵盖范围的角度,认为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界定,即认为—切能够关注学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都称为生命教育,这个意义上的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生命意义的抽象的教育理念。而狭义的界定,则是指“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是—种具体的教育,更加关注实践层面和操作意义”。另一类是基于对“生命”理解不同,而对生命教育进行界定。这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更好地提升生命价值”。这一观点主要是从生命是自然存在物和多重生命视角出发来阐述的。第二种,认为生命教育是人的教育,这是从生命与教育、人生的关系角度来解读的。“本真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原点,关怀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现今我国较多学者都持此类观点,比如王北生、王云峰、冯建军等人。

该文所要讨论的生命教育,是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的具体的、实践的生命教育,是关于学生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教育,更倾向于狭义的生命教育。即生命教育“是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质量的教育”。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课向来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最贴近生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极大,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是必要的。

(一)社会现实发展需要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面对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处于成长特殊时期的中学生会更加彷徨、不知所措,相对应的心理问题也会出现。进入21世纪后,针对不断出现的中小学生自杀与杀人现象,关注生命、开展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生命教育也逐渐成了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是否最终选择对生命的彻底‘背叛’,还是由他们自己内心决定的,特别与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密切有关。”社会的这一现实以及青少年对于生命态度的原因都需要思想品德课加强生命教育,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二)教育本质决定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常识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看出思想品德学科本质属于德育课程,本身就应该包含生命教育。黄克剑也说:“生命化教育的归趣,一言以蔽之,亦可谓‘觉’境的求达。”他将“觉”分为生命本体之“觉”,学以致道之“觉”,智思创发之“觉”,将知识、智慧融入生命意义之中,构成完满的人格。思想品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高度一致性也要求思想品德课程中要加强生命教育。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要求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

“基础教育不是升学教育的基础,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当今学习化社会中,它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不再只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对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对人生有一定的认知。而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比如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冲突,他们比较敏感,心理变化也会很明显。因此,这一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的创新理路

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是一种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更有利于生命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践行,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能否达到所追求的教学目标,还需要一些创新理路。

(一)准确定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价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首先,以生命教育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思想品德课最重要的教学价值在于德育,能够影响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各个心理要素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生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内提升生命价值,提高生存技能与生活质量。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与引导功能正好是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机载体,因此要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引领思想品德教学,将生命教育作为德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其次,利用教学资源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生命教育价值。思想品德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如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从讲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到生命的珍贵与独特,最后是肯定、尊重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让学生对生命有了初步的认识,树立了一定的生命意识,同时也认识到了不仅要珍爱生命,还要延伸生命的价值。因此教材是思想品德课堂中提升生命教育价值最直接的资源。最后,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外资源,如社会中的自杀现象、现实中珍惜生命的案例,都可以引入课堂,向学生讲述生命的珍贵,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我们不能被挫折打倒,而是要展现自己生命顽强的一面,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把握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创设生命教育情境,营造和谐情感氛围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生命教育的情境,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在实践生命中领悟生命的意义。第一,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现代教育的课堂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课堂,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应该采用情境体验、案例教学、观察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是生命教育、生命实践的主体,自己应该珍爱生命,而不是单纯接受生命教育的个体。第二,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原则之一,每位学生都是单独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班级特点,甚至个人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进入自己的生命角色。第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形成积极进取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注重课堂自主实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提升经验,促进良好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课程本身是具有实践性质的,如果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困在“教育围墙”中,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而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正好可以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生命教育的补充,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提高教师生命素养,树立积极正面榜样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既是生命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在进入思想品德课堂前,教师应先提高自身的生命素养,给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影响。首先,教师作为教育者,应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倡导人性化教育,从传统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那些变相体罚,对后进生歧视、嘲讽、不公正的做法都是与生命教育理念相违背的,对学生的心理会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甚至会导致学生轻生。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当提高生命素养,树立平等的态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关怀、热爱学生,为学生营造自由、温馨、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生命知识、生命技能。生命教育直接关乎学生的心理健康、生命发展,在真正威胁学生生命的状况发生之前,教师应做到事先预防。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事先洞察、及时沟通、有效干预的能力,为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生命知识、技能。

(五)建立合理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的教育评价即“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科学、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运用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其对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促进现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所以,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必要的。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加强生命教育,更要注重其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要注意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性,按照前文所提到的合理化、发展化原则,评价机制的建立要注意从情感、能力、认知三个方面入手,要注重质性评价、过程评价、多元化评价,要切实让学生有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增长,而不是仅仅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

(六)借鉴国内外生命教育经验,加强思想品德课程建设

我国开始关注生命教育的时间比较晚,尤其是中国大陆,也就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相比国外几十年的发展,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香港、台湾这些国内较早关注、研究生命教育的地区,也有很多值得大陆借鉴的经验。但是,由于教育模式的不同以及地域的差异,在引进国内外经验时,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思想品德课程中生命教育科学性的发展、融合,让包含生命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更好地指导、引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社会、家庭还有个人的种种因素,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杀率不断提高,因此加强生命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通过加强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生命意识,提升抗压、抗挫能力,能够正确看待死亡,学会珍惜、热爱生命。在所有课程中,思想品德课程可以说与生命教育是最贴近,也是最易融合的,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生命教育是必要的,不过,现行的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的比重还不是很高,对其重视度也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应当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方式、评价机制上贯彻生命教育理念。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生命素养,让学生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正能量,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生命的活力,主动地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有延伸生命价值的意识,不断向上,让自己的生命散发出青春的活力、闪耀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宝胜.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初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2]韩晓赟.生命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2.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法制教育

有人说:“道德使人不愿犯罪,法律使人不敢犯罪。”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是法制健全的社会,应该是公民遵纪守法的社会。而公民良好的法制意识要靠完整的教育才能达到,公民良好的法制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而学校教育时期是最好的阶段,学校教育是进行法制教育最有效、最完整的形式。

综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仔细研究一下学校的课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有关法制教育的任务主要落到了思想品德课的身上。但是,仔细研究一下现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其内容大致分为道德、法律和社会生活三个部分,但从中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法律部分的内容最少、最简单。法制内容的缺失对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是个硬伤。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补充法律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结合多年来我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我是这样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

一、充分利用、挖掘教材现有知识,强化法制教育

以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例,教材中出现的法律知识大体上有这些:初一有“未成年人保护”“保护生命健康”“自我保护”“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四部分;初二有“法律一般知识”“宪法”“消费者权利”“保护隐私”四部分;初三有“法治和德治简单知识”、有部分“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知识。如果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课文中的法律知识再适当进行补充,是能传递给学生相应的法律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制水平的。

如,初一教材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这一课中,课文主要讲述四大保护,在课文中提到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两部专门的法律,即《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根据教学要求,这一课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因为课文很简单,于是我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两部法律补充了大量的内容,制作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不仅有完整的两部法律的全部条文,更有大量的在现实生活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图片、视听材料,让学生在强烈的图片、视听材料中感悟到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共同的责任,也让学生感悟到在这样的保护下,健康成长成为现实。同时,在这里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有这样的保护,未成年人就一定能健康成长?这个问题的提出,为后面课文“自我保护”埋下了伏笔,也为学生进行思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保证了足够的时间。

在初一教材第21课“筑起‘防火墙’”即“自我保护”这一课中,课文主要讲了未成年人如何加强自我保护,课文中提到了“权利与义务”,但并没有展开说明。于是我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目:“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但我们究竟有什么权利呢?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权利,那么怎么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非法侵害呢?在维护自己权利的过程中,是不是什么都可以做呢?是不是应该遵守些什么呢?”这个题目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这一课后作为一个研究性问题,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来回答,资料的范围我作了具体的规定,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在后来学生上交的探究作业中,发现很多学生根据《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整理出了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以及应该履行的义务,教育教学达到了可喜的效果:不仅使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法制专题讲座

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有选择性地开展辅导,强化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一是利用课外兴趣小组;二是进行专题讲座;三是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等进行。在对学生实际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后,把《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包括道路交通法)《刑法》等作为重点。

强化这些法律知识的做法,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通过课外兴趣小组,以点带面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通过课堂这种大范围的方式进行教育,所以,我根据学校设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总体要求,开设了课外法制兴趣小组,选择各班级中学习比较自主、文字和宣传能力较强、又比较热心公益的学生参加。在每次的活动中,我选择一个案例,配于一定量的图片、视频,并作比较详细的讲解,然后要求这些学生把学到的内容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形成板报的方式张贴到班级的法制宣传栏中,让班级学生能有比较直观的了解。

2.与班主任协商,利用班会课的一部分时间进行法制教育

由于班会课每周都有,所以尽管每次利用一部分的时间,但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很大的量,这样就可以比较系统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3.利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来进行法制教育

每周一的升国旗和国旗下的讲话是全体学生、老师都要参加的很隆重的群体活动,利用这样的机会,一是可以根据法制宣传的内容进行强化辅导;二是可以根据近一段时间来的社会、家庭、学校中发生的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三是在全体学生面前表彰先进以带动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法制宣传教育,并不拘泥于某个特定时间或是某种特定形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开展,也不一定要系统地把所有的法律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通过这样的强化教育,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文明社会需要文明公民,文明公民不仅仅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能力,也需要良好的道德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法制意识。

三、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法制教育、开展模拟法庭实练、旁听法庭审判等,让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实际

在很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有着先天不足的缺陷,但如果能聘请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模拟法庭实练、去法院旁听法庭审判等,往往能更直观地、更客观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1.根据学区情况和现实条件,聘请派出所的所长、指导员作为学校的法制副校长,聘请警员、司法工作人员、律师等作为教员,定期作法制报告。我们基本上确定了每个月两次,如果需要的话适当增加场次

由于聘请的专业人员都在司法实践的第一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案例,由他们作法制报告,教育的效果更直接,也更有效。

2.旁听法庭审判

我与法院进行了联系,商定在法院进行开庭审理案件时,选择相关的适合学生的案件,请学生代表参加旁听,这些学生代表一方面把旁听的审理情况整理成文后张贴在班级、学校相关的宣传栏中,让全校师生学习,另一方面,通过旁听,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方法,为日后开展模拟法庭实练作准备。

3.开展模拟法庭实练,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第8篇

一、引导质疑,在“透”字上下功夫。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内容抽象,集思想性、知识性、理论性、方向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但在教学中不不能仅停留在定框框、教条条、背段段这些肤浅层面上,要着重从教材的逻辑上,众多知识间内在联系上着手,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清讲透。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以质疑问题为契机,解决问题为目的,实实在在提出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教师吃透教材,学生学懂知识。这样,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口服,而且心服,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意识上把思想品德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二、营造氛围,在“活”字上下功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创设生动新颖的意境,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教学时,在方法上要力求新颖有新意;在方法上要多措并举,增加师生互动内容;教学语言上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还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愉悦氛围,使课堂真正“活”起来。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深入浅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明白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这样,在活跃而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师生之间就容易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从而让情感教育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情感互动,在“情”字上下功夫。

同所有课程一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列宁说的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情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关爱去感染和打动学生,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威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四、正面教育,在“爱”字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