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7 16:33: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创新的社会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资本理论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关系维、结构维、认知维。
1.1社会资本研究的结构维度研究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对获取外部资源的作用,然后其形式是从个人嵌入的社会关系结构以及与这些结构相联系的益处出发。结构维度指的是指个体之间联系的方式,分为网络联系、网络配置形式、专门组织。
1.2社会资本研究的关系维度研究的主要焦点在于如何通过协调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交换和得到知识以及如何进行双向学习。它是从一个给定的自我与一个给定的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来进行探究的。社会资本通过长期的交往与合作,可以形成相互间的规范、义务、期望、认同、信任和可依赖性,这些关系可能产生有益的和相互支撑性的行为,这主要是由于它们能够产生一种有利于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撑的环境。
1.3社会资本研究的认知维度是从促使达到相同任务的具有的规范和方式方面研究社会资本,双方之间可通过共用的语言、编码和描述进行联系的通用理解、释义和涵义系统的资源。在一个组织内部,共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共同的愿望和价值观有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
2.社会资本为知识的交换与结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1结构维度提供的必要条件。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假定即网络沟通可以有效供给资源的渠道,成为信息的一个有价值的来源,比如你所熟悉并交往的人将会影响你的知识获取。网络连系为知识的交换和协作提供了渠道,网络结构影响了知识的创新。
2.2关系维度提供的必要条件。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在组织间合作的不同方式中,建立信任关系有益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协作的效率,能够经过传递信任及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合作网络的良好声誉获取更多稀缺资源。一个网络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成员将调整行动,协调合作将凭借于信任的水平和联系的频率。网络中的信任程度越高,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越低,信任程度可以提升组织效率,获取更多的消息,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和公司交易费用。
医疗改革和医院创新绩效提升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医疗资源受众公平性和医院创新服务水平有待提高[1]。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建立公立医院社会网络,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医生资源、医疗信息和医疗设备的互动共享。知识管理理论表明,知识获取决定了组织的创新绩效[2],对组织创新而言,显性知识起着重要作用,隐性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3]。公立医院的社会网络越发达,医生的互动交流就越频繁,医疗信息和医疗知识交流的频率就越大,促使公立医院获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提高公立医院的创新绩效。国内外已有一些文献对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做了相应研究[4,5],但将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知识获取和公立医院创新绩效进行整合并探析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将知识获取作为中间变量,构建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关系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深入探析社会网络影响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的微观机理,为公立医院提高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导向和对策建议。
2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2.1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影响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
对组织而言,知识是竞争力的关键来源[6]。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组织能够从新知识的投入中受益[7]。但实际上,知识常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与复杂性,难以被其他组织获取或模仿,也不会自动产生溢出效应,因而需要组织之间建立社会网络关系,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获取[8]。医院间的交流越多,医疗信息和医疗知识交流的频率和广度就越大,这将不断强化医疗知识的共享机制,进而推动公立医院获取内部化显性知识,同时吸收对创新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最终推动公立医院的医疗创新。公立医院社会网络是医疗知识转移的有效渠道,必将影响公立医院的创新绩效。本文以隐性知识获取、显性知识获取为中介变量,构建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影响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图1)。
2.2研究假设
2.2.1相关概念1)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公立医院社会网络是一定区域内公立医院间所有关系的集合,为公立医院解决医疗社会问题提供医疗资源、信息、技术或各种帮助,这种新型的协作模式提高了公立医院的创新绩效[9]。2)知识获取知识是有价值的竞争资源,具有隐性与复杂性等特点[10],可以依据能否被语言直接表达,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1]。前者能够通过系统、规范的语言明确表述[12];后者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其获取与个人的技能、经验和洞察力关系密切[13]。按照Barney[14]的描述,以书面文字、数学公式和图表等加以表述的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因而隐性知识难以被其他组织获取或模仿。3)创新绩效创新绩效是指采用新技术后,组织价值的增加。何含兵[15]提出,医院科技创新绩效可以由科研投入、科研过程和科技产出三项指标来衡量。而对于组织的创新绩效研究,国外学者Hagedoorn等[16]则认为组织创新绩效的衡量方法通常包括R&D投入、创新支出总额、专利引用、专利和新产品数量等。以往学者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组织创新绩效和公立医院科技创新绩效的研究,探析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的具体测度。2.2.2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嵌入性决定了它的创新绩效[17],已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探究了社会网络嵌入性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例如,Stuart[18]从合作伙伴的创新程度、Wuyts等[19]从重复接触作用的角度探析社会网络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方式。公立医院通过社会网络对知识进行整合,最终提高公立医院创新绩效。季六祥[20]从医疗协同网络视角,指出医院间可借助网络结构共同创造知识价值,并且医院间的关系结构决定了医院知识创新能力的高低。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2.3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知识获取公立医院社会网络能有效地影响公立医院从外部获取知识的效果。位于社会网络中心位置的公立医院能够获取更多的医疗知识和资源,促进医疗知识的流动和转移,能够改善公立医院的创新绩效[21]。Inkpen和Tsang[22]认为网络联系可以反映组织社会网络的嵌入程度。公立医院的网络联系越多,战略决策和行动受社会网络影响越大,获得高质量医疗信息、技术和知识越多,公立医院创新越容易受到外部医疗组织的影响。建立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的医疗互动,提高了公立医院社会网络成员理解其他成员的能力,拓展了医疗知识转移的网络渠道,最终促进那些难以用语言精确表达的隐性医疗知识在公立医院间传递和转移。由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隐性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3: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显性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2.4知识获取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知识成为组织提高创新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23]。公立医院的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内部知识的积累,更需要从外部获取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24]。组织学习和知识获取决定了公立医院的创新绩效。知识的获取和以此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对公立医院发展和创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也就是说,公立医院的医疗创新活动越来越依赖于新的医疗知识。现阶段公立医院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公立医院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公立医院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公立医院医疗知识的生产和利用的竞争。公立医院创新活动的关键是利用现有的医疗知识有效地获取与吸收外部新的医疗知识[25]。随着医疗知识存量的增加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知识的转移和使用对公立医院创新活动的作用日益显著。对公立医院创新活动而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4],医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过程包含着显性和隐性知识的生产、转移,因此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无形医疗资产的积累。然而这些无形医疗资产具有很强的隐性特点,比有形医疗资产的获取和转移更加困难,因而需要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的支持和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中各方的信任合作。由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4:隐性知识获取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5:显性知识获取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2.5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Barney[14]认为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的资源是组织获得创新优势的决定因素,资源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创新绩效,而是经过组织的创新能力转化成为创新绩效。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公立医院来说是一种外部资源,虽然它们不能直接作用于公立医院的创新绩效,但其中的医疗知识、网络渠道和信息共享蕴含着公立医院创新所需的机会和资源。公立医院通过社会网络,获取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而有更多的创新战略选择[26]。公立医院通过获取社会网络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进行同化、转移,最终更有效地作用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由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6:隐性知识获取在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假设7:显性知识获取在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3数据与变量测度
3.1样本与数据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向公立医院发放调查问卷获取数据。在正式发放问卷前,先进行试调研,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根据调研结果修正问卷。课题组发放问卷600份,回收319份,回收率为53.16%,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32.83%。被调研公立医院的基本概况如表1所示,每年诊疗人次达50万以上的医院比重占51.27%;从员工数来看,100人以上员工的医院占67.01%,比重较大;从不同等级的医院分布来看,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比重较为均衡。此外,受访者中3年及以上工龄的人员比重较大,占81.22%;在职位分布方面,管理人员和医生的比重占78.68%;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78.17%。一方面,工龄较长的员工、管理人员、医生对医院的运营情况更了解,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程度有助于相关人员对问卷调查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回答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总的来说,本文设计的调查问卷较好地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公立医院的总体特征。
3.2变量与测度
研究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度量方法,根据公立医院实际情况从1~7选择打分。分数从高到低分别代表:非常同意、同意、有些同意、中立、有些不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本研究各变量设计如下:1)公立医院社会网络根据前文分析和社会网络的特点,本研究从中心性、结网意愿、关系强度和信息共享4个维度考察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的特征,共设计13个题项[27-30]。2)知识获取公立医院知识获取分为显性知识获取和隐性知识获取两个方面。参考以往文献,公立医院显性知识获取分为医疗需求信息、医疗技术发展信息和政府医疗政策信息获取3个维度[3],每个维度设计3个题项,其中医疗需求信息指一定时期内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的需求信息,医疗技术发展信息指医疗机构采取的治疗措施不断发展的信息,政府医疗政策信息指政府颁布的医疗机构的奋斗目标、行为原则、工作方式等具体措施信息。公立医院隐性知识获取分为医疗技术研发知识、医疗创新管理知识和医疗市场开拓知识的获取3个维度[3],每个维度设计3个题项,其中医疗技术研发知识指新医疗产品和新医疗技术从创新构思到最终技术确定的相关知识,医疗创新管理知识指医院为提高医疗技术在管理活动中运用的相关知识,医疗市场开拓知识指医院应用人口统计市场、地理市场开拓新医疗市场所需的相关知识。3)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结合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本文采取创新管理水平、创新服务水平、医疗技能水平、优质医疗资源受众比率和医疗专利申请数量5项指标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进行测度。
4假设检验与结果
4.1信度与效度检验
在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前,先考察样本信度和效度是否能够保证研究的有效性。信度是指问卷测量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程度,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反映;效度检验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检验。调查量表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形成,在最终发放问卷前进行了小范围问卷发放和修正,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指设计量表与预期评估内容的同构程度。表2、3表明,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基本达到标准,除SR4、IS3和MMK3因子载荷小于0.7外,其余题项均满足要求,因此删除此三项。修改后的量表满足信度和效度要求,可用于后续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2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即两个变量关联程度分析,常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表示。表4给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2;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隐性知识获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20,与显性知识获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9;隐性知识获取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9;显性知识获取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6;显性知识获取与隐性知识获取相关系数为0.905。由此,假设1至假设5得到初步验证。
4.3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以评价模型的拟合性,以此探究研究者提出的变量间关联模型与实际数据是否拟合及拟合的程度。根据Kale和Singh[31]的研究,本文采用卡方和自由度之比(小于2),RMSEA(小于0.08),TLI(大于0.9),CFI(大于0.9)等指标判断结构方程的拟合结果。表5显示了3个不同模型拟合的结果,理论模型指整体模型;模型1是整体模型分开后,隐性知识获取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模型2是整体模型分开后,显性知识获取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表5表明,理论模型的拟合结果未达到标准(CMIN/DF值大于2),由于隐性知识获取与显性知识获取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将两个中介变量分开,分别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模型1是对隐性知识获取进行检验,图2为模型1的路径系数图。表5表明模型1的拟合结果符合标准。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隐性知识获取有正向影响,隐性知识获取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假设2和假设4得到验证。表6显示模型1中公立医院社会网络、隐性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三者间的影响效应: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的总效应为0.83,其中直接效应为0.40,间接效应为0.43,直接效应略小于间接效应,说明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隐性知识获取在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6。采用同样方法对模型2即显性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图3为模型2的路径系数图。根据表5所示,模型2拟合指标符合标准。表7显示公立医院社会网络对公立医院创新绩效影响的总效应为0.84,直接效应为0.13,间接效应为0.71,直接效应远小于间接效应,表明显性知识获取在公立医院社会网络与公立医院创新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7。
5结论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有许多突破与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纲领,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些突破与创新,对我们顺利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与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党的十四大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决定》明确了制度、体制、机制的建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已经从基本框架深入到了基本内容,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有机统一。
二、提出了发展的“统筹性”,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这就是说,我们强调的发展不仅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是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不仅仅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而且是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的进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和强调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在“统筹”的基础上,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就是兼顾,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和领域,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在统筹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中贯彻统筹的观念和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在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实现并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决定》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性”,丰富了发展的内涵,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发展观。
三、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并对股份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强调: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就在股份制与公有制之间搭起了畅通的桥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肯定了股份制在公有制实现中的地位,而且把它看成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一方面,标志着我们对股份制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将加大股份制改造的力度,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将走向股份化,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也将进入内涵建设阶段,逐步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相互制衡的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予以科学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逐渐进入社会经济领域,成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和“重要补充”。党的十五大恢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本来面目,解决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归属问题,承认它是不同于公有制经济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范围和领域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给以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同样的身份和待遇,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各个行业和领域,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壮大。《决定》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非公有制经济不但与公有制经济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同等的待遇,使人们更加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它的存在和发展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得到充分涌流。
五、明确了产权的含义和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
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何为产权,则是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可以说,产权的含义不明确是制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产权的含义及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
《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具有“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等主要特征。
明确了产权的含义和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有利于解决和明确以产权为核心的各种权利归属问题,既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确定和明确各类资产所有者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各项权利都得到保护和保障,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公民意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动力
公民意识和社会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首先,公民意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社会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公民意识,社会管理的水平决定了公民意识的水平。社会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概念,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其范围不断调整:传统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自治、人口发展、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社会服务的管理,是一种狭义的社会管理;广义的社会管理则是对整个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管理,包括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公民意识是公民最基本的素养,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特征,是社会管理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增强公民意识是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强社会管理,必须把塑造与培养公民意识当做其中的重要任务来部署。
社会管理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全能型社会管理,就是社会管理中的一切大小事务由政府全权承担,管理主体和方式都较单一;另一种是政府与公民互动型社会管理,是指在具体的社会管理过程中,由政府与公民共同充当管理的主体,共同参与、协调与管理好一切社会事务,这正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创新社会管理,就要革故鼎新,建立新的互动型的社会管理模式,这就意味着必须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只有对广大群众进行必要的公民意识塑造与培养,才能使其成为合格的管理主体。
其次,公民意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动力。良好公民意识的确立,能够促进社会管理的变革,使其进程更高效,方式更灵活。良好的公民意识有多方面的含义:第一,公民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平等意识,强调一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彻底否定封建等级观念;第二,公民意识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彻底否定只尽义务没有权利的封建特权思想;第三,公民意识是主人翁意识,彻底否定封建的臣民意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公民意识是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的统一。
具有良好公民意识的公民能够在社会管理中明辨是非,自觉行使民利,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不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对国家事务负责,是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主体。相对于政府和社会组织而言,公民的主体作用更为突出。公民参与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信度和效果,也有利于公民对政府行为的理解,从而使双方能够更好地沟通与合作。我们只有大力塑造与培养公民意识,才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让广大群众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推向前进。
因此,提倡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契机,大力促进公民意识的塑造与培养,既有学理上的依据,又有现实中的意义,两者应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二、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同时,加强公民意识的塑造与培养
正如列宁所说,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且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这里所说的“一切”可以理解为民众完整的公民意识。只有抓住公民意识这一本质,社会大众才能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彻底发挥出来,才能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潮中。目前,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培育公民意识。我国公民意识的欠缺,是与长期以来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相关联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的各项权利得到了较好的维护和保证。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有的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现实生活中,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现象还经常发生,甚至还非常严重。公民意识的成长与公民权利的实现相辅相成,只有公民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公民意识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积极引导公民直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建设,通过政治参与培育公民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公民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必然会成为公民意识形成的最佳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逐渐多元化,要鼓励和引导公民进行广泛深入有序的政治参与。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依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成员,正在发挥正确的政治作用,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培养公民精神、引导公民对体制认同的重要手段,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逐渐掌握一个公民应具备的政治技能、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知识,提高政治觉悟。
3.充分发挥学校公民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大力推进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培育公民意识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要进行公民系列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建立公民系列课程教育体系;第二,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来增强公民意识,即实现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教育目标的体系化,教育要求的统一化。第三,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氛围,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相辅相成,要建设好公民教育的整体社会文化环境。要转变教育理念,由以往的单纯的守法教育转变为公民意识和公民品格的培养,把塑造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教育内容上,要注重系统的公民教育,培育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自由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培养公民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谐社会的建构,既需要健全的、公正的制度安排,又有赖于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公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当务之急,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公民社会的关键。必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使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品德,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各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5.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公民意识。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这一点至关重要。公民意识教育毫无疑问要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遗产,但绝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对社会各类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公民的自觉信仰。
公民社会的构建和完善、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转变是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建成,也绝非仅有公民意识教育就能实现,还需要配以其他各种教育以及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公民意识的塑造与培养是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石,必将为我国未来的社会管理注入强大的活力,必将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沛县”;基层机制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及基层机制的创新,在这方面,沛县县委、县政府开展的“好人沛县”创建活动,重在建设,从转变政府管理理念着手,大力倡导“做好人做好官”,形成了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探索了基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
一、“好人”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体现
江苏沛县是汉皇故里,靠近孔孟之乡。近年来涌现了一个全国道德模范和八个中国“好人”,2012年初,沛县确定了“孝老爱亲、明礼诚信、乐善好义”的好人标准和“厚德爱民、勤廉务实、公道正派”的好官标准,这些标准质朴无华,言约而意丰。按照这一标准,沛县大力表彰“好人”、学习“好人”;按照这一标准优先提拔“好人”、重用“好人”,使得“好人效应”急剧放大,引领更多人效仿。用好人文化弘扬优良道德风尚,引领社会风气好转,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好人”包括在道德上有善良动机和行为上有善行的人,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知行统一的追求,也是评价伦理道德状况的民间标准。在老百姓心目中,“好人”大都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被称之为“好人”是因为做了平凡的助人小事,而这些“好人”的自我评价也强调这些好事是自己应该做的。这种道德上的“应该”,其来源除了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之外,也是民间社会共同体的评价标准。
二、“双做”活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主体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作用必须内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想和信念,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才会发挥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作用。以“做好人做好官”为主题的“好人沛县”创建活动正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知行统一主体。
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主体、实践主体与示范主体。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只有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激励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努力践行。
好人沛县创建活动发动群众参与,提炼出了言约义丰的“好人好官”标准,并通过广播电视节目、下乡文艺演出、召开好人报告会、开辟“好人好事”专栏、建设好人广场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双做”主题教育活动。在群众中倡导“孝老爱亲、明礼诚信、乐善好义”,在党员干部中倡导“厚德爱民、勤廉务实、公道正派”,并辅之以激励措施,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践行“好人好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做法切实引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领导干部、广大党员中入耳入心、身体力行,这样,“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就能带动普通群众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好人”好报的回报机制是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路径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加快形成”,其中首先就是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并且提出要加快和创新社会管理。“好人沛县”创建活动以创新基层政府社会管理模式,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畅通推荐渠道,积极开展本单位、本行业好人评选活动,重点向发展一线倾斜,向基层群众倾斜。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好人、好干部得到精神鼓励和物质褒奖,是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医学生 社会实践 创新能力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51-02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是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转化为行为,才得以体现思维的价值,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人的行动、动为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本文拟就社会实践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 社会实践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重要过程,是完成从课堂、书本向社会现实转变的过程,是发展个性、促进全面进步和完善能力的过程。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共性的发展,对个性的培养重视不够,有创造性的人才不多。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社会化程度低。表现在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与环境不协调,缺乏适应能力、竞争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与社会要求相差甚远。直接导致工作中医生只会说不会做,关心技术不关心人,会一点而不知其他,只注重病人的具体疾病或是疾病的一个方面,而忽视病的整体情况和影响病人的社会、心理、环境等制约因素,甚至造成诊断、治疗的局限性的现象,严重不能适应医学综合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1.社会实践有利于激发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医学生由于学科限制,课程紧张,课余时间少,活动范围小,生活经历简单,创新和实践机会受到限制、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低。目前开展的社会调查、医护劳动、生产实习、送医下乡多是与专业实践相关。给医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学习参与性、积极性大大提高,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社会实践同时弥补了第一课堂的枯燥无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成为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2.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拓展
经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将这些书本上得来的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要求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元素,让他们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知识,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促进思维发展。正如歌德所言“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在社会实践中,医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不断动手、动脑、动嘴,在培养和锻炼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以适应今后职业工作的需要。同时,“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对象,面对的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医学生要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有利于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社会实践有利于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是医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反过来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合理调整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成才意识;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能力,锻炼意志,特别是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团结协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对提高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能力,调整和更新学生的智力结构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培养医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途径
医学院校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十几年时间,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很多社会实践仅趋于一种形式,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部分资源分散,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停滞,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等,最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会面临许多艰巨、复杂而又现实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会充分调动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医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思维进行开发和培养的过程。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尽快融入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因此,本文特提出培养医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节能创新型社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98-01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
(一)定义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现代主义建筑相背离的建筑总称。以文丘里,格雷夫斯和约翰逊等建筑大师为代表。在尊重历史的名义下,后现代大师们重新提倡建筑设计的复古和折衷,即在建筑中追求自由性与多元性,突破建筑的惯常做法。
(二)发展现状
后现代主义建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改革开放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三)我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不足
1、设计理念肤浅
许多后现代主义建筑只是片面的、肤浅的采用后现代主义元素。如西洋风格的建筑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柱式、山花、檐口、线脚;民族风格的建筑无论大小、规模,都采用白墙灰瓦、翘檐瑞兽。这些与建筑本身毫不统一的风格装饰会使建筑看起来庸俗、低劣。
2、设计规模浪费
许多大型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设计上盲目追求形式,设计规模庞大,一味地追求形式,空间设计上存在大量死角,一方面建筑面积庞大;另一方面内部规划不当,使用面积不足。
二、节能创新型社会
“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节能创新型社会,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对于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节能创新型社会定义
节能创新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二)节能创新型社会对建筑的要求
节能创新型社会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同样有着几个方面的要求:建筑的节能标准要有所加强;土地资源浪费减少;建筑成本要有效控制。
三、节能创新型社会中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功能上的人性化与科技化
建筑的功能性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后现代主义建筑在抛弃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理性同时,要注重功能上的人性化与科技化设计。当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成为重中之重,它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互相融合。
(二)风格上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信息、文化、经济的交流,国际化趋势必然影响着现代化进程,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剧烈的冲撞。建筑风格的本土化表现为建筑地域性加强,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现及民族精神的传承。
(三)视觉上的独特性与协调性
建筑设计必须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习俗、已有建筑和谐共处。一方面应当注意保护旧城及历史名地,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倡导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性和奇异性。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四)文化上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载体,它起着传播文化特色的作用。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设计师大量运用“符号”、“变形”的设计手法,以“文脉”的理念,尝试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达。在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我们既要衔接历史,也要展望未来,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文化内涵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五)理念上的抽象性与超前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偏爱抽象的几何造型,这仅仅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设计理念上的抽象性与超前性才是其灵魂。设计师的建筑理念决定建筑的命运。通过抽象性思维方式,从思想上启发设计师,极大的激发起创作的活力和潜力。
什么是创意教学?创意教学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它包括实施教学前、实施过程中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案、新策划。
美术日常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绝大部分创意教学,主要应用在二次备课中的造型・表现、综合・探索和设计・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等环节。由于欣赏・评述中的中外美术作品教学内容包括历史事件、社会环境、作者生平和艺术流派等,一线教师可能会比较吃力,进而不能全心探究创意教学设计,对于欣赏・评述教学内容就草草了事,结果是学生不想听,老师也不想上。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会记住这样一层关系,那就是课改下的“我们”和“他们”――新教材的执教者老师和受益者学生。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上,新教材为学生打开了更多的门,指引他们去更多的领域里尝试、感受。学生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开拓空间。学生的视野愈开阔,使用的手段愈多,选用的材料愈广泛,他们思维的空间便随之扩展开来。如果我们要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个能量的储存和展示空间,而且这空间应该依靠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扩大。
不管创意教学如何发展,本人认为始终要立足三个理念:第一,立足美术本质的理念。第二,立足创意本质的理念。第三,立足教学本质的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促进这种状态的良性发展,创意教学有其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想法和思维要有时代性、可持续性,要随着学生、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参考固不可少,但创意更重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冲出固有的思维才是更重要的。
一、创意欣赏课教学要讲究“新”
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影视剧形式,鲜明标志是其剧情或多或少涉及穿越的内容。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地说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B时空)的事件。剧情以此为线索展开。外国的美术作品往往以世纪来划分代表作品或代表画家,学生往往会很模糊或概念不清。例如七年级上册关于16、17世纪外国美术作品风景画、静物画欣赏,笔者就采用了这种形式来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上课前把班级成员分成3个小组,并指定分别所代表的世纪年代。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小火车模型和行驶路线图,上面标明了出发站16世纪和经过的17世纪。
师:荷兰在16世纪前没有统一历史,16世纪初受西班牙统治。在16世纪中期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后来爆发了延续80年的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争,取得独立。因为国家的独立,荷兰城市平民用美术来表现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趣味,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描述自然和生活的美术作品。所以17世纪荷兰美术的主要题材是表现城市平民的形象、生活、环境,开始关注自然和生活,挣脱了千余年以来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直到17世纪,荷兰的画家们才画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和静物画。那么我们的火车就从荷兰开始,那时已经很冷了,火车上来了一位名叫彼得・勃鲁盖尔的艺术家,火车开动,艺术家看着窗外,他看到了什么呢?(16世纪的小组代表回答……)于是根据他的观察,画了一幅名为《雪中猎人》的油画。火车继续前行,途中上来了法国画家洛朗,两位画家攀谈着。经过一夜的行驶,清晨火车经过了一个繁忙的海港,画家看到了什么呢?(16世纪的小组代表回答……)洛朗画家于是创作了《海港日出》……根据这样的形式不断延伸课堂教学,根据课后学生的反响,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创意欣赏课教学要讲究“奇”
曾经看到过不可思议的作品,出自一位才华横溢的比利时画家及摄影师本・海涅(Ben・Heine)之手。他将绘画与摄影融为一体,此种创意的确罕见!在上中外美术欣赏评述时,本人就有意识地融入这种理念,在让学生把握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感性认识之后,又在绘画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寓教于乐,只要有天马行空的奇幻想法,都可以完成得很好。虽说有些蒙太奇的手法,但是可以说奇特的创意理念获得了出奇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创意表现,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花费一定量的时间来整理、绘制所要教学的作品内容,以便更好地提供给学生可参考的作品案例和表现形式,更好地深入开展教学。
三、创意欣赏课教学要讲究“想”
这里的“想”,其实就是一种发散思维,主要中心点是在创意教学中让学生针对老师所展示的作品通过添加画面外的事物,来补充完成或者辅助理解该作品。比如我在教学希腊瓶画时,为了能让学生了解希腊陶器上的装饰画,根据器皿的形状和大小选择画怎样的装饰,明白装饰画是依附于陶器而得以流传下来,代表了希腊绘画风貌,其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风格多样,技艺精湛,装饰性很强,艺术水平极高,在希腊美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且与中国的彩陶文化有一定的区别,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展现希腊陶器的局部,一是为了突出放大陶器上的装饰纹样,另外一个目的是为欣赏希腊陶器的整体型做铺垫,借以加深学生对希腊瓶画的理解和掌握。我会要求学生在欣赏完希腊瓶画《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的局部后,根据老师的介绍大胆想象,尝试画出这个瓶子的全貌,并简略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当把真正的整体样子展示出来后,学生通过与真正瓶子造型的对比,一下子加深印象。
四、创意欣赏课教学要讲究“活”
“活”就是灵动,就是有变化,就是不局促、不呆板,根据画中所展现的内容设问,训练学生深入探讨或研究。比如《亚历山大大帝的胜利》和《伊苏之战》,设问:画面中哪些是胜利者,哪些是失败者?让学生产生好奇,然后研究下去。这样老师分析作品就容易很多。又比如看《月华图》或者《向日葵》等作品,可以让大家猜想这些艺术家是什么样的人物(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或凡・高的想象),然后因势利导展现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
多年的教学,促使自己不断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和探究,新课改其实是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字主要体现在角度上,因为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于是也就有了创意。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在课堂中要提供给学生参与的空间,让学生们去思考、产生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等,这样的意义不同于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被动中学习,而后来多数变成“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