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7 16:33: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生态金融 金融生态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生态金融的内涵
生态金融,也叫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将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纳入到日常的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潜在风险和回报都融合到日常的业务经营中,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实现对资金的引导,从而实现金融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金融是一种将金融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经济发展形式。具体而言,金融和环保的结合方式主要包括金融部门在投融资决策中会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通过金融手段促进企业和人类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利用金融的方式抵御自然环境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等方式。相对传统金融活动,生态金融更加强调环境利益,更加关注环保产业和生态,更加注意将资金引导到环保产业、生态产业。要理解生态金融的内涵,必须将生态金融与金融生态区别开来。金融生态是指金融机构在良好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微观制度环境和宏观制度环境的保障下持续健康运行,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金融体系的良性循环以及金融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金融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生态金融在发达国家的发展
早在1974年,联邦德国就成立了第一家生态银行,主要负责为商业银行不愿意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融资服务。198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了全球第一个债务环境交换机制。1984年,英国的第一个伦理基金友诚看守者基金诞生。2002年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提出赤道原则。2003年3月和2003年11月,世界银行创建了社会发展碳基金和生物基金。2005年1月1日欧盟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市场。生态金融正在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业最具活力的发展领域,预计到2012年末,全球生态金融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美元。生态金融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国际上成熟的生态金融产品有债务环境交换机制、生物多样性基金、森林证券化机制、生态互换、环境基金、生态期权、绿色投资基金、碳互换、自然灾害证券、气候衍生产品、生态远期交易等。
(二)生态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1995年国家环保局颁布了关于利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家气象中心和大连商品交易所联合开发了温度指数期货的合约标的指数,是我国首个天气衍生品。2007年之后,中国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也相继推出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生态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已经成立8家环境和能源交易机构,帮助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目前,兴业银行已经加入了赤道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浦发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也在积极的向赤道原则靠拢。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在生态金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依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生态金融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金融之能够有效的促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其主导作用体现在:首先生态金融能够在融资环节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实施低利率,对污染企业实施高利率,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资本成本。其次,生态金融发展使得很多企业和寻求新投资机会的投资集团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充分识别环境风险,于是它们将更多地倾向于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再次,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需要政府干预,但是政府干预往往会失灵,生态金融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最后,生态金融通过引导公众投资行为,促进公众投资将环境风险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从而约束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作为。
(二)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首先,生态金融的发展将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服务,有效的解决了环保产业资金不足的难题。其次,生态金融的发展使金融机构和环保机构的联系更加密切,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为环保产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第三,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利用金融手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事前的防控具有良好的环保效果,有利于降低发展环保产业的成本。最后,生态金融能够通过风险投资基金等形式,积极培育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的内在动力。
(三)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同时解决金融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问题,金融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金融充分认识到金融发展与环境改善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作用,这对于金融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目标的同时实现至关重要。
其次,生态金融有利于引导资金的绿色配置。环保产业具有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政策起点高的“四高”特征,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生态金融的发展,环保产业逐渐将成为金融业的资金的最佳卖点,金融业的资金因此找到了安全性高、经济效益好的销路。
第三,生态金融的发展优化了金融的发展环境。在生态金融体系下,企业在申请贷款的时候要披露相关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使得金融机构对贷款企业的监测更加细致,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规避风险。
(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传统的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忽视其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因素的考虑。生态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的时候对企业的审查会导入环保标准,促进企业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培育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生态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绿色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前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国总是利用“我国出口产品环保标准不达标”的理由抵制我国的出口产品,生态金融的发展将改善我国的外贸条件。
(五)提高各类企业的社会声誉
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碳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对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提出了新的更为严格的要求。生态金融使得金融机构更加努力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对于环境友好的融资项目,金融企业利用融资服务大力支持其发展。因此,生态金融体系下,金融企业对环保所做的一切贡献,有效的提升了自己的声誉。同时,为了获得融资便利,工商企业在在项目开发上也会过滤掉那些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经营项目,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声誉。
(六)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金融对于生态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下面三个途径实现:首先,生态金融通过引导资金流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产业,促进金融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模式。其次,生态金融的发展通过将各个生态指标进行量化设计出可交易的生态金融产品,使得各个企业的生产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外部性效应”内部化,促使企业自觉完善符合生态经济发展要求的内生机制。第三,生态金融的发展促进更多生态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有利于增加对生态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从而给生态经济的发展提高足够的科技支持。
构建我国生态金融体系的措施
(一)加强生态金融人才培养
建立生态金融体系,必须加快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生态金融人才培养。目前,可以采取三个途径进行生态金融人才培养。第一个途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选择一批从业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组成生态金融团队,通过实践中学习技术和积累经验,在短期内从企业内部培育一定数量的生态金融业务人才。第二个途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内的金融机构应组织员工积极参与政府相关部门与国际金融机构组织的国际生态金融交流活动,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生态金融产品的研发理念。第三个途径:在金融学专业发展比较有优势的高校首先引进生态金融教材和课程,增加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生态金融研发投入。
(二)大力发展生态金融机构
1974年,联邦德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为环保项目和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成为“生态银行”,而我国目前现在还没有一个生态金融机构或部门。必须加快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首先,建立绿色政策性银行— “中国生态经济发展银行”,专门负责贷款给传统商业银行不愿意放宽的环保工程。其次,在现有金融机构中设立生态金融部门,专门负责绿色产品的研发、涉及环境和资源的企业或项目的贷款等。
(三)建立多层次的绿色资本市场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先期投入资金,具有较长的投资回收期,所以环保产业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融资路径。环保产业融资的最优途径还是在资本市场。应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首先,利用现有的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低碳型的企业优先上市融资。其次,设立“环保板”,促进环保产业从资本市场获得便利的融资。
(四)完善生态金融发展的监管机制
目前,生态金融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便是监管问题。首先,完善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生态金融监督智能,加强对生态金融创新产品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对于损害投资者利益等违法行为予以较大程度的惩罚。其次,建立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级制度,在金融机构信用评级考核的时候将环保表现纳入其中。第三,加强金融治理,避免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流入民间高利贷黑市,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秩序的维护。
(五)引进和改进评价指标
世界各国对怎样评估环境破坏、生态破坏和资源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怎样计算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必须支出等问题都已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评估方法—“赤道原则”。为了少走弯路,可以借鉴“赤道原则”来加快制定我国的生态金融评价标准和环境风险审查体系。当然我们在借鉴“赤道原则”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避免“赤道原则”中较为严格的信贷审批条件,否则我国某些大型项目可能因此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
(六)创新生态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在建立生态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创新生态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引导更多的银行加入赤道银行,采纳赤道原则。积极发展碳基金、碳期货等金融创新。发行环保债券,支持一些环保效益好、资金规模需求大的生态环保项目。发行环保股票,股份制环保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来筹资。
建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专门投资于环保相关的企业,用基金对未上市的环保企业进行投融资支持。推出绿色保险产品,在环境事故发生之后,保险公司负责对事故受害者遭受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进行巨灾风险证券化试验,将巨灾带来的损失转移到资本市场,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试验生态金融衍生产品,比如排放减少信用、天气衍生品等。
(七)建立生态金融的法律框架
一方面是针对生态金融发展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进行弥补,比如,明确定位现有的生态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我国的生态金融法律体系很不完善,应适时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应制定绿色政策银行法、完善绿色信贷法律制度、完善绿色融资法律制度、完善企业绿色债券发行制度、完善绿色基金法律制度等。
(八)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
对于生态金融发展,政府必须完善生态金融的扶持政策。首先,构建正向的激励机制,支持构建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向环保表现好的企业或是环保企业提供专项低息贷款。其次,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比如开展低碳金融业务,制定推动低碳开发、建立“国家碳补偿制度”,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给予一些倾斜政策。再次,建议政府出台针对低碳企业的IPO、发行公司债券及中期票据等专项鼓励政策。
参考文献:
1.李扬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
2.院合宽.论生态金融体系的有效搭建[J].商业时代,2009(30)
3.王道万.论生态金融发展中的内控制度建设[J].经济导刊,2008(1)
一、我国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走绿色发展道路正在形成党内外共识。在这样的共识下,很多企业、地区都喊出了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口号,但对于其发展理念和体系思路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对于绿色发展的实践指向还处于摸索阶段。首先是将绿色发展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有的地方政府认为,绿色发展就是摒弃经济发展的理念,把绿色发展同提高GDP对立起来。这使得政府尤其是后发地区政府认为,绿色发展是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桎梏,有些地方甚至提出:“发达地区走原有的工业之路发展起来,现在轮到我们要发展,又谈什么绿色发展来束缚住我们的手脚”。关于发展本质的错误理解使得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遇到了情绪上的抵制和操作中的困难。
其次,绿色发展道路现阶段还多存在于理论的探讨中,实践中国家和地方还没有形成具有实际操作和时间步骤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要使绿色发展真正能够融入生产、生活实践中,就需要制定纲要性的绿色发展战略和可操作性的绿色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领、法律保障、科技推动、社会扩散进行彻底性的绿色化革命。
第三,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法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的立法理念与实践存在着脱节,绿色发展尚未完全成为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完善;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和执法面临着重重困境,环境司法时间效果有限,环境执法面临困境。
最后,绿色发展道路缺乏制度保障。由于多年实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目前现有的许多政策制度都是基于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所制定的,这些政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发展道路的实施,如何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绿色发展同现有经济、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将不适应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的相关政策通过制度约束的方式加以转变和改进,从而保障绿色发展道路的可行顺畅,还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探索。
二、开创中国绿色发展的新道路
1.确立绿色发展战略和规划
只有将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内容具体化,才能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建设。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我国绿色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结合相关方面的制度创新,以机构的改革和体制的创新作为突破点,重点解决当前我国由发展部门主管经济、环保部门管理污染这种部门分权管理的局面,从体制上大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多元化的环保机制的建立。
2.构建绿色创新体系
著名环保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经说过:“最环保的国家往往是最创新的国家”。党的十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同时又着力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道路的抓手就是要构建绿色发展创新体系。由于绿色发展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对传统的科学范式的颠覆,其创新模式也要求符合可持续、低能耗、低污染的要求,是需要内生出以当前绿色科技为内核的科学范式的,因此,绿色发展道路给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新的创新范式又会给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撰文指出:“中国的投资也需要再定位,包括对创新的投入,要着眼于资源节约方向,而不是和西方一样的劳动力节约方向。这正是一系列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新的增长模式。”进一步来说,中国的绿色发展应当建立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体系。要推进绿色技术的扩散,将环境因素引入技术研发过程中、增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同科研机构的绿色科技联合,完善企业绿色创新激励制度,积极投入国际竞争,突破绿色技术壁垒。
3.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保障
完善绿色法律法规建设。我们要借鉴国际上绿色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立法经验,引进先进的绿色发展方面的立法手段和技术,加快履行国际条约的国内立法过程。除了和国际接轨之外,还应当将绿色发展的理念纳入到国内法律体系当中,将绿色发展的相关要求与刑事法律、行政法律、民商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相结合,促进国内法律的绿色化。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渠道,在金融改革发展中引入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真正的生态金融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金融增长模式,利用金融制度的融资作用,将资金有目的地向着绿色发展的相关产业倾斜,为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提供有效的金融政策服务,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制度的激励作用,将个人、企业的发展愿景同社会的发展目标协调统一起来。
4.培育绿色发展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应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过去那种依靠劳动力红利、依靠资源能源消耗、依靠跟国际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的互补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变发展模式、调整发展战略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而在转型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就需要在发展理论上进行创新。例如,新经济增长理论就颇值得关注。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1+6”,所谓“1”就是指制度创新问题;而“6”则是指6个推动经济增长要素。其主要包括劳力、资本、土地这三个传统要素,而更应引起注意的是新增的三个要素,即科技进步、人力资本和生态财富。
在这新的三个要素中,科技进步,或者说科技创新,又尤其应给予重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增加研发投入,强化创新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可以预见,抢占科技的主导权,将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重要领域。而对于我国来说,科技创新同样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也由此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日益重视。
但是,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在推动科技创新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科技创新仅仅当作一个科技概念,而实际上,科技创新更应是一个经济概念。科技创新的动力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科技进步提供的推动力;其二是应用科技创新提供的拉动力。具体来说,科技创新只靠政府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需要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即众多将科技创新成果付诸应用的企业家们,以及提供了包括从风险投资、银行运作,直至资本市场退出这样一个完整金融链条的金融家们的共同努力。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样一套应用科技创新的体系对科技要素的吸引和拉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就难以形成竞争力,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也难以走得顺畅。
要建立应用科技创新体系,不靠简单的财政投入、政府搞大项目就可以实现。事实上,反思过去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科技创新应用的做法,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科技作为一种公益的、外生的、不要付钱的生产要素;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下,科技应作为一种内生的、收费的、进入商业竞争的关键生产要素。而这种要素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进行配置。
深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深圳不像北京、上海那样,大学林立,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是,深圳通过建立应用创新体系,特别是完善了金融环境,就吸引了全国、世界的科技资源,从而站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前列。
[关键词] 比较优势理论;城乡和谐发展;城乡金融系统
[中图分类号] F83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2-0163-03
[作者简介] 刘浩,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投融资理论和实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湖北 宜昌 443002)
城市与乡村犹如两个盛了不同容量的水杯,城乡欲达到和谐发展,就必须在城乡这两个水杯中连接上水管,根据连通器原理,两个水杯中的水位因连接了管子的缘故最终将达到平衡(虽然容量不同,但水位高度一样)。金融业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无疑是城乡和谐的最佳连通器,金融具有资源配置和效率导向功能,只要城乡金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城乡和谐发展的目标就将达到。
一、城市金融体系比较优势
城市金融体系由于经济发展历史缘故,金融运行框架较为完善,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方面都比乡村金融体系发展程度高得多,城市金融系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金融机构林立。金融机构作为城市金融体系的物质载体,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城市金融机构林立,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和在境内开办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等。
2.金融产品丰富。金融产品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基本载体,金融产品丰歉程度直接影响金融体系的繁荣程度。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多种多样,不仅包括传统的金融产品(如大额可转让存单、信托基金),而且包括金融衍生产品(如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
3.金融创新有力。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克服经济环境中各种风险,城市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不断引进新事物。金融创新的种类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组织结构创新、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
正因为城市金融系统由于经济发展的历史缘故,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框架,其比较优势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1)较强的技术优势。城市凝聚了高端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金融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信息网络建设促使城市金融体系涵盖范围扩大,促使电子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促使结算和清算有效运行。(2)较大的资金优势。城市资金优势主要体现为两方面:首先是拥有巨额资金。由于城市经济较为繁荣,资金流动性高,资金流通总量较大。其次是有较强的筹资能力。城市金融业发达,筹资能力远比乡村强。(3)持续的人才优势。城市金融业发展离不开一大批专业和富有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他们能快速全面获取市场信息,人才优势有利于设计统一的管理体系和组建具有良好市场反应的组织结构。
二、乡村金融体系的比较优势
同样由于经济发展的历史缘故,乡村金融运行还没有与其需求相适应的完整框架。与城市相比处于绝对劣势,它运行的特点是:
1.政策性较强。乡村金融发展程度不高,政府往往对乡村给予政策性扶持,在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配置方面倾向于政策性,如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以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这些金融机构为主,由于他们一般为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时往往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带有公益性质。
2.效率上偏低。乡村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偏低,这主要原因在于其性质。乡村金融体系在政府指导下运行,指令性计划较浓,因垄断而导致的寻租行为也有所存在,金融体系背离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致使金融资产效率达不到最佳,效率性偏低普遍。
3.规模化不够。乡村金融体系较为单一。由于乡村本身自然特征,乡村金融体系主要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因信息技术不够普及,金融体系运行成本偏高,各个金融主体相对分散,无法达到规模化经营的目标。
上述特点实际上说明了在与城市金融体系比较时,乡村金融体系处于劣势。但是,对比城市,乡村的下列比较优势也十分明显:
1.地缘优势。地缘是因同属一地而产生的联系,乡村人烟相对稀少,内部人口流动性不强,由于邻近关系和社交需求,农民拥有良好的熟人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较为和谐,一旦某家出现什么问题,整个村落都将传开,因而这一地缘优势使得乡村金融体系信息披露机制容易建立。一方面,由于互相了解,信息相对透明,有利于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某人违背信用,则此人必将声败名裂。乡村金融体系所处的环境,在于广大的地缘意识浓厚的乡村市场主体之中,注重地缘意识,有利于乡村金融体系的维护与运行,即是信用意识的作用。利用好乡村独特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发展乡村金融体系。
2.人文优势。乡村的自然条件促使乡村重视农业发展,农业因其亲近土地具有天然凝聚人心和加强人们感情的功能,农民淳朴实在的风格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氛围形成。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组织过合作性质的农庄和互助社,如俄罗斯、中国等。互助合作的优良传统悠久,有利于建设合作型金融体系。
3.后发优势。后发优势是欠发达主体通过发达主体的技术、制度和结构的低成本移植和模仿而迅速赶上发达主体的水平。乡村金融体系相对于城市金融体系发展落后,基于此,乡村金融体系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有选择地从城市金融体系中移植和模仿金融信息技术、运行制度和金融业结构布局。
三、城乡比较金融系统的构建
1.构建乡村金融体系基本框架。乡村金融体系基本框架要求乡村金融体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它主要包括通信技术、金融机构和众多市场主体,没有基本框架,就无法发挥乡村金融体系的比较优势。城乡比较金融系统构建的前提在于乡村金融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如果乡村交通运输条件、银行等中介机构缺乏,市场参与者寥若晨星,则不足以建立强势银行联盟,从而无法实现平等、公平的体系运行目标。在建立乡村金融体系框架时,可有不同的模式供选择,比如:建立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的优点主要是:可以获取关于公司和经理人员的信息,进而改进资本分配和公司治理效率;可以规避金融风险,进而促进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能够动员资本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分工和生产。建立银行联盟。乡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关键在于组建大而强的银行机构,建立大而强的银行机构的目的在于与城市金融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实现平等、公平的体系运行目标,防止城市金融体系对乡村金融体系资源的掠夺。然而。乡村金融机构规模化不够,无法形成强势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建立货币联盟势在必行。通过货币联盟,实现资源、信息和技术共享,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标,从而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信托基金也是能够在乡村取得长足发展的金融形式。信托基金通常也称为投资基金,主要通过契约或公司的形式,借助发行基金券(如收益凭证、基金单位和基金股份等)方式,将社会上不确定的多数投资者不等额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专门的投资机构按资产组合原理进行分散投资,获得的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并承担相应风险的一种集合投资信托制度。信托基金具有集合投资、专家管理操作、组合投资分散风险、资产经营与资产保管相分离、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以纯粹的投资为目的和流动性强等优点。乡村金融市场投资主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而信托基金能有效分散投资风险,变现性相当灵活,小额资金具有安全性高等特点,有利于乡村金融繁荣。此外,信用互助应是建立乡村金融框架的重要选择。金融业本质上是信用行业,信用是金融发展的基石。乡村金融体系可利用地缘和人文比较优势,开展信用互助,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组建乡村信用协会。通过成立信用协会,对会员信用进行担保,并对会员违约行为进行披露,通过宣传压力迫使会员遵守信用。二是建立信用互助组。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按不同性质划分(如血缘、地缘和业缘),通过共同担保,化解违约风险。
2.城市以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与乡村相比,城市的金融交易和金融活动是相对“高端”的,其活动的领域应该是着重发展衍生金融。城市金融体系相对完善,较为具备处理风险能力,这主要在于衍生金融工具设计。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货币、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为基础而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它以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风险性、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等特点。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加速经济信息的传递,其价格形成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金的有效流动,可以增强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能力,有分割与转移风险、提高金融市场经济效率的作用。因此,城市金融体系应大力发展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等衍生金融产品。同时,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全部中长期资本交易活动的总和,囊括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功能主要有资金融通、产权中介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城市金融发展的新兴领域还包括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可以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产生于承诺或约定事项,其主要业务包括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等,这些业务对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处理不当,表外业务将转化为表内负债。城市金融体系较为具备处理表外业务带来的风险,可利用其优点大力发展。
四、生态循环的城乡金融系统
生态循环的城乡金融系统,要求城乡在分别构建各自金融体系时是要有金融生态理念,而金融生态理念又要求金融业生存发展应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通过打造和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降低金融风险,进而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支持体系、金融运行体系和金融政策体系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系统,金融生态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三者的和谐统一。
根据生态循环的要求,城乡金融和谐发展的基本着眼点是要实现城乡金融体系生态平衡。城市与乡村金融体系彼此关联而又相互影响,城市金融体系的发展受到乡村金融体系的制约,乡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受到城市金融体系的指导,两者和谐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和谐的城乡金融生态系统。城乡金融生态系统依赖于城市与乡村金融的互动平衡,二者之间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城市金融体系对乡村的指导和支持。从长远来看,乡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必然依赖于城市金融体系的支持,原因在于强势银行联盟通过信息垄断而收取信息租金和保护关系企业会妨碍创新,另外,管制较少的强势银行联盟有可能会与公司的一些经理勾结以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并阻止有效的公司治理。因此,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由于存在自身劣势必然依赖于市场的支持。从释放经济增长所累积的风险和避免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看,银行体系非但不能提供一种将风险释放到系统之外的内在机制,而且其自身内部风险的最终释放还得依赖于城市以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提供的流动性和风险分担功能。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建立有利于实现城乡金融生态循环和两者和谐发展的金融体系,有赖于城乡比较金融系统支持体系作用的发挥。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科学定位。政府是城乡金融系统中的主导力量,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一整套清廉高效的行政机构。城乡金融系统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政府应担当起组织者的作用,在处理城乡金融体系联系上将有所作为。同时,区域政府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将乡村绿色GDP和人均收入水平纳入考核指标中。在职能行使方面,应注重发挥市场的功能,对金融业给予必要的行政服务支持。
2.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在金融发展领域中,信息技术对金融发展具有先导作用(最新信息快速传递功能)、“软化”作用(实现网络管理功能)和优化作用(资源整合功能)。城乡金融系统运行,离不开金融信息高速公路支持,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结算电算化,从而降低运行成本。信息技术已在城乡中广泛普及,特别是乡村信息建设要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在乡村信息建设中涉及到的资金费用应给予扶持和优惠。
3.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国家货币政策调控能力较强,能有效地处理好城乡经济发展和物价稳定的关系。城乡金融发展具有极强的脆弱性,特别是乡村金融体系更具有不稳定性,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乡村金融体系因其相对弱小,无法应对物价急剧膨胀的风险,这就要求国家货币政策在实施时特别要注重稳定物价,通过多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调控物价水平。同时,还需密切关注货币供应总量、利率政策的变化和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陶玲琴,王振龙,等.比较金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杨胜刚.比较金融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4]王世军.比较优势理论的学术渊源和评述[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6,(3).
[关键词] 金融生态金融体系征信
一、安徽省经济金融概况
1.经济:2005年全年生产总值(GDP)537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9.6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2234.2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亿元,增长9.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597元。“十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见表1),但安徽省经济在全国处于靠后位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要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
表1安徽省2001-2005年财政情况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安徽省财政厅)表2我国“十五”时期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情况
2.财政:就安徽省整体情况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在12%-13%之间,宏观调控力度有限。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迅速,“十五”时期,安徽省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3%;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6.4%。但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不减反增,财政支农资金欠缺,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见图)。“十五”时期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
3.金融状况:2005年末安徽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93.8亿元,增长18.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661.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08.7亿元,增长1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313.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247.1亿元;中长期贷款1745.7亿元。证券市场到2005年末,全省上市公司45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379.9亿元。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33.2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30.7亿元;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102.5亿元。赔款和给付30.4亿元,增长20.4%。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6.1亿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4.3亿元。
二、农村金融生态的几个迫切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金融外部环境不佳
我国农业始终是弱势产业,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科技含量总体偏低,农业的回报率很低。近年国家虽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和粮食直补政策,不同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由于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民偿还贷款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农村金融失去了健康的成长土壤。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村信用社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投向了市区的中小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商业银行与邮政储蓄也从农村抽调了大量资金。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2.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内部生态环境失衡
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有限,农村信用社作为山区唯一向农户和乡村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其在县级金融机构中业务量最大,任务重。无法提供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面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量少,邮政储蓄尚未具备贷款能力。非正规金融业务发展很快,但尚未被纳入正常监管范围,其无序的发展蕴含极大的风险性。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强,统一的农业保障体系也没有形成,这就加大了农业风险度,加剧了农村金融不稳定。
3.法制建设不完善,对失信者缺乏有力的惩罚机制
金融法制直接影响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新能力,决定了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针对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仍然滞后,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仍不足以对各种失信行为形成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专门的农村金融法律还是空白,只能对比城市《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而城乡的金融生态差别很大,不可将城市的帽子戴在农村的头上。
4.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信用管理滞后
诚信环境的缺失则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1)农村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一些企业和个人存在“贷款就是纯利润”的错误观念,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金融债务,借贷之前就不想归还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损伤了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
(2)农村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对自然人真实借贷情况难以掌握,金融机构缺乏正常获取和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渠道,信息不对称、贷前调查难的问题客观存在,道德风险的不可预见。
5.农村金融市场行政介入普遍,市场化程度较低
打招呼贷款、提供政府担保等现象在广大农村也很普遍,甚至存在直接强行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以占用大量贷款资金进行非财政性运作的现象,中断了原本有限的农村资金创造。在农信社,随着其改革的深入,这一情况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6.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别较大
安徽省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南北差异相当大。皖南地区的县域经济相对较发达,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环境、信用环境、企业主体等宏、微观经济环境也相对较好;皖北地区县域经济相对欠发达,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亦相对欠佳;皖中地区的县域经济受省会城市经济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带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劣于皖南、优于皖北。
三、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建议
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应起到推动、引导作用,以金融机构为主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此,笔者针对农村金融生态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几条相应措施:
1.立足“三农”经济,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经济决定金融,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增强货币创造能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政府应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大支农力度。
对于农村金融系统,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一个重要举措。
(1)农村信用社应尽快改善不利局面,将历史包袱剥离出来,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建章立制、规范经营,强化管理、防控风险,增收节支、提升效益,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综合实力。在做好小规模农业贷款的零售业务同时,有效满足农户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大额资金需求,如扩大“五户联保”贷款规模(农村信用社“五户联保”贷款运作很成功,农户的信用度在提高,农户资金的需求在增加)。
(2)加大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扭转农业银行近年来出现的“离农”和“非农化”倾向,调整农发行经营范围,将农业发展银行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的综合性政策银行。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改变其只“吸”不贷的状况。
(3)尽快建立农村信贷风险防范机制。比如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将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和保护农业的一项政策措施,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根据可能给予相应的财政和其他支持。从而补偿农民因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农业贷款风险。
(4)制定相应法规,规范民间借贷。可考虑在一些民间金融比较活跃的地区,监管部门修订并试行有关规范民间借贷活动的规则,并加大对高利贷的打击力度,确保农村地区金融秩序的稳定。
案例:银行业支持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2000年以来银行机构龙头企业贷款年均增幅在30%以上。目前,对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已扩大到所有在皖银行机构。其中与农业银行建立信贷业务关系的龙头企业占总数的50%,贷款余额占58%。
主要做法:实施扶强挖潜战略。农业银行对集团型、科技型等重点龙头企业,坚持信贷计划优先配置原则。在贷款方式上,进行集中公开授信,发放信用贷款。对不符合公开授信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办“可循环使用信用”业务。在服务内容上,拓宽信贷业务领域,为客户提供信息、投资咨询、融资安排、票据贴现、信用证、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应收账款融资贷款等服务。
主要制约因素。一是融资主体规模偏小。多数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资本金不足、企业难以提供足够的贷款担保。二是相关配套措施偏少,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风险补偿机制的缺失制约了银行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政府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金融供给能力偏弱,金融支持措施不到位。
政策建议:金融机构要加强组织再造,改革信贷管理体制,简化贷款审批环节,提高信贷运作效率,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2.完善金融法律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是要完善金融法律体系,特别是与银行债权保护密切相关的《破产法》、《担保法》。《破产法》应强化债权人在企业破产和重组中的法律地位,赋予债权人主动申请将债务企业破产清偿的权利。在《担保法》方面,应强化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顺序,使担保确实成为规避债权风险的有效屏障。建议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条款,对虚构条件骗取贷款的诈骗者给予刑事制裁。同时,执法部门应依法行政,进一步强化司法公正,积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帮助农村金融企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债权,防止以各种形式逃废金融债务,对失信者予以严厉制裁,让其付出经济上的代价,甚至承担刑事责任。对金融机构内部从业人员的渎职、失职,甚至内部勾结行为必须予以重处,从而减少道德风险。
3.加强征信建设,夯实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信用基础
首先要大力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规范农户信用等级评审和贷款卡使用制度,有效防止贷款风险。其次,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曝光,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守信者荣,无信者耻”成为社会共识。再次,建立和完善信用激励机制,对守信的个人、企业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并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授信额度,使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个人真正获益。
4.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建设
农村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规范政府信用行为,通过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作好对市场主体的各项社会服务;要切实从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金融视作一种产业来扶持,正确处理银政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关系,防止地方保护行为破坏金融生态;要健全制度、划分职责,建立以当地政府为领导的,工商、税务、财政、公安、检察、法院、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田勇郭修瑞: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关键词】县域 金融生态 优化路径
一、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经济学辞典中很难找到类似术语。该概念由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年“经济学50人论坛”上较早提出并第一次重点从法律层面科学、深刻、系统阐述了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把金融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那么,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通常讲的金融生态环境就是指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规避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表述为在某一个特定县域内,具有特定的县域特点和特征的金融生态环境,从广义上讲,是指影响县域金融业生存和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各种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面;从狭义上讲,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该县域内的中介服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法律制度、会计与审计原则、企业改革的进展以及银政企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指该县域内的宏观经济环境、资金融通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县域内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其生存环境和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是金融生态环境概念的地区化、具体化、特殊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维西县金融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信贷投入总量相对不足,有效信贷投入增速偏低
一是因新型工业化发展才起步、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全县信贷投放风险较大,银行投入积极性不高。截止2011年8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31604万元,贷款余额为91623万元,存贷比为45.01%,贷款总量占全州的比重仅9.47%。调查的农户和企业中,有68.2%的企业反映资金紧张,63.5%的农户反映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调查表明,资金矛盾主要集中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等领域。二是全县多数是小企业,没有抵押资产;农民及合作组织拥有的耕地、山林和住宅等,由于缺乏流转市场难以成为抵押物。调查表明,贷款未满足的农户和企业中,分别有68.8%的农户和62.3%企业认为缺乏担保抵押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金融生态软环境建设不足,社会整体认知不够
由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新课题,社会对其重要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体制环境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银、政、企三者互信共赢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体制;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协调困难,科技、教育等社会资源难以整合,缺乏共享协作的平台和机制。另外,有些责任部门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金融部门的事,参与意识不强,或拘泥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说的多,做的少。一些金融机构没有真正意识到金融生态环境与银行的效益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等、靠、怕思想,信贷业务严重“瘸腿”,扮演资金的“抽水机”角色。
(三)执法环境与金融业良性发展的要求存有差距
在经济发展、就业压力的影响下,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不足,容易导致政府对金融业不适当的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从而影响银行贷款质量。一些企业、个人信用意识淡薄,恶意欠息和逃债,给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带来风险。司法部门执法效率低,成本高,效果不理想,金融机构债权得不到切实有效维护。致力于服务县域地区,尤其是县城以下地区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机构也无法全面而又有效地担负起支持全县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金融组织体系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新要求,金融服务不充分
一是工行、建行从维西县撤离后,全县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银行机构和网点匮乏,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绝大多数乡镇基本是农信社“独木撑天”。二是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中政策性金融偏弱,与县域融资中弱质性主体多、政策性融资需求大的特征不相适应。调查显示,百姓最希望多提供些政策性贷款或政策优惠。三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足。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组织在云南才刚起步,在维西这样的偏远地区发展尚需时日。
三、维西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路径选择
(一)将创建“金融生态县”纳入地方政府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金融服务水平等。应成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实行“政府组织、人民银行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组织机制。结合地方实际,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宏观环境下通盘考虑,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制定出系统可行的规划和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建设金融生态县。金融生态县是衡量一个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府主导、银行推动,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列出时间表,力争期限内达到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标准。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推动企业诚信度的培育、信用村镇的创建、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债权的维护等,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优化金融执法环境,构建诚信宣传长效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执法环境,提高执法效率,彻底消除行政对法律的干预,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涉及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对贷款欺诈行为和恶意逃债、赖债行为要运用法律手段予以严厉制裁。加大对金融债权司法保护力度,改善金融司法环境,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帮助清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尽最大努力减少银行资金损失,为县域金融发展增加后劲。二是要把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作为金融生态的重要内容,把诚信观念作为树立维西形象,塑造维西品牌,提高维西文化品位的重要举措,培养全县公民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挥新闻传媒的作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金融法规政策,普及现代金融基础知识。提高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县征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诚信水平明显提高,金融债权得到有效维护,金融资产质量不断优化,金融创新有力推进,金融服务明显改善,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努力疏通信贷投放渠道,促进有效信贷投入
一是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对全县经济金融运行、物价走势、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通过金融形势分析,风险提示,信贷指导意见等多种方式,及时向金融机构传导每个时期的信贷支持重点,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数量和方向,实现对信贷投放的控制和调节。及时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农行要进行制度改革。适当扩大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将一定额度贷款权下放至县一级支行,以缩短审批时间;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使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贷款支持。三是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同时,应不遗余力地支持工商企业发展、重要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及时掌握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现状、特点、信贷需求特征,按照有关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适时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结合实际,根据企业的具体状况,制定简洁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和办法。四是积极搭建银政企交流平台,加强银政企沟通协作,实现银政企互惠共赢。加强银企合作,坚持银企信息互通制度,金融机构随时全面掌握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和信用信息以及企业生产、销售、资金营运状况,企业全面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信贷支持重点。
(四)助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金融覆盖面
“十二五”规划蓝图给农村金融带来了发展机遇,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可能进一步降低,为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敞开绿灯。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创造条件,积极支持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全县经济的融资渠道,如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着力解决金融机构在农村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拓宽金融覆盖面。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12.07
[2]李兴荣,张连刚.浅谈我国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3]王晓毅.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06(8)
[4]马俊昀.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陵县案例.金融发展研究.2009(8)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金融生态系统;仿真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8-0038-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8.07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金融业的健康运行不仅对社会的稳定性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地方的经济建设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金融生态的概念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金融运行的质量,通过分析宏微观环境对金融运行的影响、金融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金融机构的内外部调节能力来认识金融系统的整体发展现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因素越来越复杂,保持金融业发展的稳定性则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影响着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也随着区域性的不同而复杂多样化,因此研究区域金融生态的整体现状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文献综述
周小川在2004年12月的“中国经济学50人论坛”上将生态学引申到金融领域,指出用生态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金融发展的相关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热潮。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金融生态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区域金融生态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层面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衡量金融生态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在国内较为权威的有两种。一是李杨(2005)在《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一书中将金融生态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企业诚信、法制环境、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社会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程度9大一级指标体系[1];二是徐诺金(2007)在《金融生态论》一书中在分析广东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构造了状态指标、主体指标、环境指标和监管指标共3个层次40个子指标体系[2]。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则根据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来评估不同区域金融生态的发展水平。
金融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金融生态系统的重要前提,而对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国内学者选择较为普遍的主要有因子分析、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因子分析法是用少数有代表性的因子描述多指标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方便有效的找出对研究对象有重要影响的主要的变量,以及它们的贡献度。很多学者通过因子分析法来研究区域金融生态的发展水平,胡滨(2009)、周妮笛(2010)、姚耀军(2011)等分别以黑龙江省、湖南省、浙江省为例,采用不同地级市的调查数据与截面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考察了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3-5]。层次分析法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也有部分学者将此方法运用到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向敏(2010)在研究网络金融业发展问题中,选取了影响网络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同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同的指标对网络金融生态的贡献度[6]。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一种统计分析的新方法,它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测值来评估有效生产前言面的。国内也有部分学者采用此方法来研究金融生态问题,蔡则祥(2011)采用DEA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区域内金融生态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到了DEA有效的改进方法,并提出了优化该区域整体金融生态的政策建议[7]。
以上文献中所使用的评价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不同地区金融生态的发展水平,但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只能对金融生态进行静态的评估,忽视了系统内部各种因素动态演化的相互关系。本文拟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金融生态的相关问题,通过构建金融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从新的视角来考察金融生态的动态运行效果,为金融生态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二、金融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系统动力学简介
系统动力学是系统科学理论与计算机仿真紧密结合、研究系统反馈结构与行为的一门科学,是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动力学认为存在系统内的众多变量在它们相互作用的反馈环里有因果联系,反馈之间有系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该系统的结构。它把系统看成一个具有多重信息因果反馈机制,因此系统动力学在经过剖析系统,获得深刻、丰富的信息之后建立起系统的因果关系反馈图,之后再转变为系统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最后通过DYNAMO仿真语言和Vensim软件在计算机上实现对真实系统的仿真,可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以便寻求较优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由于非线性因素的作用,高阶次复杂时变系统往往表现出反直观的、千姿百态的动态特征,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作为实际系统,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大系统的“实验室”,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系统综合推理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复杂的系统问题。
(二)金融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类似于生态系统,本文将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调节三个方面相结合建立金融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对金融生态主体的各种活动产生影响,决定主体的决策方向的一系列外界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保障体系、教育科技文化、社会法制环境等方面;金融生态主体是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包括各种金融机构、居民用户、企业、政府机构以及各种金融资源;金融生态调节是指当金融生态主体的活动出现异常波动时,或者当外界生态环境发生突变对主体造成影响时,主体所采取的有效解决措施或者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
在金融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中,主要表现为以资金流为主线,各种金融主体围绕着资金流动而在金融市场中进行的复杂的经营活动,在此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变化会影响金融市场投资环境的质量以及金融主体的投资行为,各种监管部门的存在以及主体内部的自我调节使得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得到保障。因此,本文认为金融生态系统应该包含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三个子系统。
1.金融生态系统因果关系图
(1)金融生态主体子系统
金融生态主体是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是金融生态系统的主要参与者。由于金融生态主体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资金的筹集和应用为主,因此在主体子系统中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政府以及监管者等在金融市场中所进行的关于资金流的各种金融活动的综合。
金融机构则在系统中起着中介的作用,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方式,使得市场中的资金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同时,金融机构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利用新的金融工具以及理财产品来影响着金融市场中资金的流向。
企业一方面通过发行股票、向银行借款、各项投资收益等途径获取资金,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企业经营成本、各种存款以及其他投资支出等将资金流出企业。
居民通过日常的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收入除了维持生活所需、消费支出外,多余的资金部分变成存款,其余的则会进行各种投资,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收益。
政府主要通过税收的形式获得收入来源,同时政府可以向银行借款以及发行债券的方式获取融资,而政府支出则表现在各种投资、转移支付、社会保障支出等。
同时,企业、居民、政府等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构成了经济社会中的消费总和、投资总和,有效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增长则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遇,提高了投资环境的质量,增加了投资主体的投资收益。
(2)金融生态环境子系统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系统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金融生态主体的活动,决定着金融生态调节的方向。由于影响金融生态系统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保障体系、教育、科技、文化、社会法制环境来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子系统。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金融生态系统整体的优越性,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仅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金融机构的稳定性经营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持社会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确保人民生活的稳定性,对于经济活动的健康运行也起着关键作用。
教育、科技、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代表,不仅对经济增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社会文化制度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社会法制环境的建设能够为金融活动提供稳定的秩序,影响着金融主体的交易活动,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金融生态调节子系统
金融生态调节是金融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前提。当金融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金融生态主体进行非正常活动时,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将会受到影响,通过金融生态调节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风险的发生,确保系统的健康有效运行。对于金融生态这一特殊的系统,考虑到主体和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将从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两个方面来构建金融生态调节子系统。
内部调节是指当金融机构为了稳定经营而采取的规避风险或者控制风险的措施,它是金融生态调节中最重要的调节方式,是保持金融生态系统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由于金融机构是金融生态主体的主要代表,因此内部调节就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为防范风险而制度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外部调节是指金融机构以外的生态主体为了维系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而采取的干预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当金融机构内部调节失控时而实施的预防措施,是保持金融生态系统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政府和央行是主要的宏观调控者,他们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2.金融生态系统存量流量图
在金融生态系统因果关系反馈图形的基础上,以资金的流动在子系统之间的流动为主线,通过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系统存量流量图(见图2)。为了简化图形,仅将对金融生态系统影响重要的因素建立在模型中。
三、金融生态系统的仿真研究及政策模拟
(一)金融生态系统的仿真研究
本文以新疆为例,利用Vensim PLE软件对所构造的模型进行仿真研究。模型的运行时间为2007―2020年,仿真步长为1年,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以及新疆统计信息网。
1.模型边界检验
金融生态系统所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社会总产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政府财政收入、存贷款总额、股票市值、利率、债券、法制环境、投资环境等,从基本仿真对社会总产值等指标的预测可以看出,该系统基本可以通过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反应出来。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构建的金融生态系统与实际系统相似,可以用来研究实际问题。
2.模型有效性检验
对模型进行历史仿真检验,以社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股票市值为检验变量,模拟的时间范围为2007―2012年,检验结果如表1-4所示。
通过以上检验,我们可以计算总体拟合的相关系数来确定有效性检验的准确性。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R2=1-
其中,yi代表第i年的实际值,yi代表第i年的仿真值,yi代表实际值的平均值。
将表1的数据代入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得出社会总产值拟合的相关系数为0.9982,而且社会总产值仿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均控制在3%范围内,说明拟合效果较好。
同样可以计算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拟合的相关系数为0.996,从表2中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仿真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也均在4%范围内,考虑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性,可以认为该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
同样可以得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拟合的相关系数为0.9989,相对误差也均在3%范围内,模拟效果较好。
同理计算出财政收入拟合的相关系数为0.9949,除了2008年的财政收入实际值与仿真值的相对误差超出了5%外,其他年份的相对误差均在4%以内。
从对该模型的有效检验中可以看出,变量整体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仿真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也均在6%以内,考虑到金融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不可能将所有的要素均构建在模型中,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该模型能够很好的反应区域金融生态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演化过程。
3.仿真预测
模型通过了边界性检验与有效性检验后,我们就可以对金融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变量进行仿真模拟和预测。笔者认为投资环境质量这一指标能够很好的反应区域金融生态发展的好坏,它受到系统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将模型设定以2007年为基年,对2007―2020年13年的投资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和预测(见图3)。
从图3可知,经历了2008―2009年投资环境质量的下降,自2010年开始,新疆投资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提高,其中2014年到2015年改善趋势更为明显,虽然在2018年经历了短暂的下降,但是投资环境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改善的。这与当前新疆的发展现状是相符的,在跨越式发展新疆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金融发展均迎来了战略性的发展机遇,同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投资数量还是投资环境质量也均将得到明显改善。
(二)政策模拟
为了能够找到改善新疆金融生态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分别从金融生态主题、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剂三个方面选择合适的变量进行政策模拟。同样将投资环境质量这一指标作为衡量新疆金融生态发展水平的标准,将经济增长率、贷款利率、税收增长率四个变量作为检测变量,制定以下三种方案,每种方案都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考察其中一种变量的变化对投资环境质量的影响(见表5)。
模拟方案一:在贷款利率和税收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经济增长率提高1%,投资环境质量对经济增长率的敏感性分析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知,提高经济增长率能够改善投资环境质量,但是投资环境质量对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并不敏感。当经济增长率提高1%时,投资环境质量每年的变化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投资环境质量的实际水平确实得到改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市场中对资金运转的需求,还是对投资的促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随着新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经济水平将会保持快速的增长,投资环境的质量也将因经济的发展逐渐得到完善,保障金融生态系统的健康、有序运行。
模拟方案二:在经济增长率和税收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贷款利率降低1%,投资环境质量对贷款利率的敏感性分析如图5所示,
从图5中可知,投资环境质量对贷款利率的变动是比较敏感的,当贷款利率下降1%时,投资环境质量水平无论是在数量方面还是速率方面具有明显的提高。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当贷款利率下调时,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降低,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投资信心;另一方面,贷款利率下调,使得金融机构依靠存贷利差获得额外利润的方式不再有效,迫使金融机构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保障投资环境的稳定。
模拟方案三:在经济增长率和贷款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税收增长率降低1%,投资环境质量对税收增长率的敏感性分析如图6所示,
从图6中可知,税收增长率的降低也能改善投资环境的质量,变化趋势较明显。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控宏观经济的有效措施。税收降低时,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投资热情,增加了市场中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给市场一种宽松财政政策的信号,对于促进消费和投资、提高市场的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降低税收增长率也是一种改变投资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金融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从新的视角来考察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在模型中,通过建立因果关系图和存量流量图将金融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以新疆为例,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仿真预测和政策模拟,找到能够完善金融生态系统的途径。
首先要提高金融生态主体的主导地位。增加对金融机构在城市别是农村基层中营业点数量的建设,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特点,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调节资金的流动倾向,合理有效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建设,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有效的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扩大金融机构对中间业务的交易,创新中间业务品种,增加收入来源。
其次,要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制度建设。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充分利用政府的核心领导地位,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增加公众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了解程度;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充分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交易的公平化,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最后,要确保金融生态调节的有效运行。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的重要性,合理调节资产负债结构,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定期对内部资产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政府和央行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形势,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金融市场发展的有序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杨.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徐诺金.金融生态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胡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9,(6):16-22.
[4]周妮笛.基于AHP―DEA模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J].中国农村观察,2010(4):10-19.
[5]姚耀军,黄林中.浙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基于地级市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营管理,2011(10):35-38.
一、从金昌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
金融生态组织结构中国有银行一家独大,其它相关机构和组织很少介入。按照金融学理论,通常一个地区的存款余额可以作为地区金融可利用存量的重要指标,同样货款余额也可以反映该地资金的利用能力。最新的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显示金昌市外银行贷款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增幅达48.94%。在金昌市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市外银行贷款已经超越本地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成为金昌社会融资的最大来源。整体上看,2011年,金昌市社会融资总量422.08亿元,同比增长28.73%,呈现较好的增长势头。根据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建设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及广泛性,中长期贷款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昌金融机构信贷供给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建设的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07—2009年,金昌市中长期贷款供给增长明显,但是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国家整体稳健货币政策出台的影响,自2010年以来中长期贷款整体增速下降非常厉害。金昌市金融机构信贷显然无法实现有效地供给,以金川集团为首的大型企业只能通过不断增加外部地区的银行信贷申请及时补充资金缺口。2011年以来,以循环经济产业为主体发展的金川公司由于处于循环经济项目密集建设期初期,继续大量建设资金,为了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只能通过债券融资来决解燃眉之急。通过对市内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该市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给不足。在产业项目规划中,该市共需要建设和科研资金900多亿元,而通过现有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金融供给渠道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这就需要加强金融生态外部调节作用,尤其是社会信用环境和地方行政环境的鼎力支持。
二、金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金融生态问题
首先,通过对近五年来各项贷款余额的统计,金昌市用于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贷款80%以上的主要是工、农、建、中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其它金融机构比例很小,这不管是对产业的长远规划还是对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来说,都不是好现象;其次,上述四家商业银行都有其相对固定的经营对象和稳健的信贷政策,如果他们将资金大量投入到利润相对较高但回收期限较长的循环经济项目,那么,借贷成本和管理费用较高的其他项目就会很少得到资金的支持;最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自成立之初就已经确立了实行总分行制,这样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大规模的资金调动只有总行、省级分行才有权利,而市级分行则没有调配、使用的能力,这就使得地方产业资金投入极其不稳定,相对来说,金融支持的路径模式也比较单一。相对东部沿海地区,甘肃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除金融机构通过大量授信、放贷来支持金昌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以外,就是当地省市级政府及小部分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目前,在国外市场已经运用的非常广泛的债券、股票融资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在金昌市出现,也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这种主流的国际市场融资方式,并没有像吸引外资和技术一样得到相关政策支持;与此同时,金昌市目前还存在缺少如信托、租赁、风投、P2P、基金等各种各样的现代金融工具。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资金则以地方省、市级政府财政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为主,这样就算是满足基础的土建等工作,后期的大量资金投入从何而来?应该引入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Build-Own-Operate(建设-拥有-经营)等新的融资模式。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特征与金融生态自我调节矛盾突出。循环经济产业其根本与其他产业一样,通过将传统的工业、农业等产业整体升级为新型的产业模式,要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就必须贯穿其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该环节应该包含了所有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首先,在资金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商业银行出于盈利性原则,对管理成本较高和相对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明显区别对待;其次,资金供给者面对循环经济产业相对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和科技转化成果风险,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要求,更偏向于提供中、短期流动性贷款,长期贷款的积极性严重缺乏。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体系是金融生态环境优良标准评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金融支持体系建立的基础保证。金昌循环经济产业金融支持的方向应更多有的放矢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已经暴露,并逐步成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虽然人行金昌市中心支行实施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建设工程———针对金昌经济开发区,利用企业征信平台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建设和信息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中小企业其他信用信息采集难度较大,应该由当地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促进信用体系进一步深化。金融中介和金融服务机构无法满足本地发展。租赁公司、投资咨询、信托基金、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评级等金融中介和金融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及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效率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拿到“全牌照”的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重要要素之一,但金昌市目前的金融中介机构和组织不仅数量少、规模小、服务体系也相对滞后、这就造成了风险识别能力较低的现象。
三、金融生态发展支持金昌市金融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