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7 16:33: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第一是我国高校的扩招人数在剧增,导致我们学生的就业人数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第二:当今学生对自身的人生定位模糊不清晰,对自己的就业没有方向感;第三: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比较弱,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及要求条件;第四: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心态;
面临这样的就业现状,作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国家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时代怎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在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引入到我国[1]。我国教育部在2007年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在这个通知中已经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等明确规定在课堂之中。作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内容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总之,我国目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是,课程建设比较晚,大学生比较多,社会发展比较快,就业的压力比较大,目前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2.1学校有关部门的不重视
具不完全统计,现如今我国高校大多数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上课的班级规模过大,有的学校可能都是有100多位学生共同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上课;或者有的学校没有安排足够的课时量来上本门课,有的学校只是通过请来一位专家把一个院系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以开讲座的形式来完成本门课程的学生;学校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该门课程,也就是说课程评价做的不是很到位,导致缺少监督和评价,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2学生不是特别重视
学生是学习的主导因素,所以在学习中一门课程的效果怎么样的主要原因也在学生本身。在近四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现在包括工科、文科、艺术类的大多数学生,他们对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等相应的所有大学生共同选的多人上课的班级都不太重视。他们从心理上认为,这种课对于他们的大学生活没有什么指导性的作用,甚至对他们未来的职业也没有很大的帮助,特别很多大一开设该门课程的学生认为就业离他们很远,在大一的阶段不需要很用心的来学习。
2.3学校相关教师不是专业出身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就业指导中心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一门集专业知识、学生参与和体验性、教师引导性、学生所在专业的职业前景等多学科领域。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求职法律法规、综合知识高的专业教师。但很多高校无齐全的专业师资,当今高校培养此专业的人才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完全匹配的专业,所以现状是很多院校经过后来入职培训一些年轻的教师来承担改课程的教学任务。导致,此课程在专业师资和教学方面和高校其它学科的学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弱势,更不能满足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
三、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对策
3.1学校有关部门对该课程的重视
学校相关部门对该课程应有科学规范的管理[2],从制定教学计划到选取教学方式,要有专业有资质的教师来制定和指导。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在备课时
应先与本专业的教师沟通协调,做到对该专业未来的就业有很深的认识和了解,课程评价要到位及时的反馈给每位教师,让每位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高和改进;该课程在上课期间,学生的参与性及主动性越高,受益会越大,对未来的就业指导越有进步;同时能更加清晰的探索自我,认清自我,在大学期间能做到合理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由于课程规模过大,所以在上课期间大多数是出于老师在讲授的现状,抑制了很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关部门在排课时应减少每次上课的人数以达到上课效果。
3.2改变教师上课方式,迎合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在上课过程中观察和发现学生更容易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实践教学活动能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知识,以言语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该课程的上课理念。所以我们要去发掘和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法,通过图片的形式来给学生讲一些他们的学长学姐成功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尽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探索和认清自我,通过生涯人物访谈更加明确大学期间自己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哪样技能,通过职场情景模拟,让学生提前认识职场,做好职场的模拟和提高,在我所带学生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和各种实践活动中的学生成功以及职业的成功几率要高一倍。
3.3注重培养师资力量
许多国家的大学均聘用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若干名,这些人员要掌握就业指导所需的相关知识,要有就业指导方面的技能训练,并获取就业指导资格证书[3]。在日本这方面做得比较专业正规,但我们国家这方面也是近几年来也是有发展壮大的趋势。
很多高校现在都特别注重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在我们学校的教师上这门课需要做严格的职前培训和试讲课程。这样对上好该门课程是十分必要和提升的,现状是这个学科的学派很多,有好多测评工具是国外引进过来的用在我们国家也有存在争议的地方,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要经过多方面严格的学习尽早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
总结
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该课程教学规模是有学校的相关部门来制定和实施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门课程实施的怎样,上课效果如何主要是有以上三方面决定的。所以,积极调动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各自的主体作用。上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日可待的,这样学生也能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汤锐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研究[M],课程与教学研究,2014(4),52-55
[2]陈静,柯玲.“立体多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导刊2011(9):34-35.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与分类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西方传人中国。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特质因素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生涯发展理论、职业锚理论。
1.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提出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人职匹配理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主要观点为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着重于个人成就、性向、兴趣、价值观、人格与职业条件上的匹配。
2.人格类型理论。霍兰德长期从事职业咨询工作并成为了该领域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人格类型理论又称人业互择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某职业领域,基本上是受到其兴趣和人格的影响,生涯选择是个人在对特定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提出了六种人格类型假设: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
3.生涯发展理论。舒伯是美国一位有代表性的职业管理学家,他的理论是一种纵向职业指导理论,重在对个人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过程本身进行研究。舒伯认为,人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与职业发展有着相互配合的关系,人的生涯发展会伴随着年龄的成长而递进,每个年龄阶段各有其生涯发展的任务。他将人的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
4.职业锚理论。职业锚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施恩教授领导的专门小组,对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中演绎而成的。职业锚强调个体动机、能力和价值观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是个体同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该理论分为五种类型:技术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自主型职业锚、安全型职业锚及创业型职业锚。
二、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当代大学毕业生不能简单地依赖学校组织、亲戚关系为他们提供一份工作,在如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想要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机会建立专业联系,开发和扩展自己的能力。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什么工作,只要通过科学的职业规划,都可能使一个人的目标得以实现,使一个人的事业获得成功,使一个平凡之人发展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才。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环节,对于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人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对自身的兴趣、技能、价值、目标、背景和资源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只有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最佳的选择。
其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脱离了这个环境,人便无法生存与成长。社会在进步、在变革,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更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锻炼评估职业的能力,考察所有可供选择的机会和社会环境,做到知己知彼。
第三,通过前两个阶段所发掘的信息,应该能够对自己的优势或劣势进行清晰的判断,对外部环境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人才素质要求有客观的了解。这时需要个人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仔细推断并做出最佳的选择和匹配。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引领不同的人生,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在竞争中寻求和争取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围绕学生成长、关注学生成才的课程,在新时期也对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够从实践领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分析、解决职业方向和求职面试问题,还要帮助大学生们完成重大角色转变,理性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发展方向,以便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长远的进展。由此可见,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可谓任重道远。因此,笔者认为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侧重以下2个方面。
1.明确时间划分。大学一年级是了解、探索、初步确定目标的时期,要在此期间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大学二年级基本上已对自己和专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此时可以根据上一学年做出的初步规划框架做出自己成型的规划;大学三年级要不断提高求职技能,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学习写简历、求职信;大学四年级是要对已经完成的规划进行修正、调整和完善的时期,首先要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申请工作,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
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应在在校期间积极进行专业实践,要到社会、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通过经验的不断累积,借助这些平台和机会,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2.提供步骤方法。引导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确定职业志向,找出自己的职业定位点,并根据确定的职业方向,进行职业环境分析,找出实现自己目标的路线与途径,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完成自己职业规划的初步设计。
第一步——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兴趣点决定自己“想往哪一条路线发展”,然后根据这一决定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分析,找出目标取向;第二步—_根据自己的智能、情商、性格与特长等判断自己“适合往哪一条路线发展”,也就是对自己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找出自己的能力取向;第三步——根据现实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各种职业环境,判断自己“可以往哪一条路线发展”,对即将面临的挑战与机会进行分析,找出机会取向;第四步~根据上述步骤找出的目标取向、能力取向、机会取向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出自己的生涯路线和行动措施。
四、结语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实践 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20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Practical Course
WU Liang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Career Planning"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mployment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there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course of splitting theory and skills, cognition and emotion. In a theory based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exploring the "career planning" course of practice,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ing,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goals, integrate knowledge in the curriculum, the training situation, meaning, technology, design, build a door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guide students life.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practice; course
1 开发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背景、意义、原则
1.1 背景
2007年12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该课程开设多年以来,各高校一直以理论授课为主,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类网络公开课,均以理论课形式呈现。而根据调查,该类课程存在内容单一、创新不足等问题。①同时,瞬息万变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造就了具有时代特征、纷繁复杂的学生职业生涯困惑。“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具备什么能力、可以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对职业世界不了解、目标不明确,大学过得空虚、乏味、无法制订出切合实际的计划等”。②当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生涯发展需求,因此,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让学生用身心感受生涯、用大脑与双手制定生涯计划,在学习的过程中直面自己的困惑,显得尤为必要。
1.2 意义
(1)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实践课程不能摒弃理论,可以弱化理论讲解在课堂中的比重,可创新教学开展形式,把理论与多元的教学方法相结合。(2)实践课程包含更丰富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生涯规划前后,对职业已存在模糊认知,在与职业相关的选择中经常伴随着不确定、焦虑、迷茫等情感体验和反复的思想波动。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改善或解决态度、心理、意志力、技能等层面的问题。
1.3 开设课程的原则
(1)融合高职特点。高职是为社会培养输送应用型、技能型“蓝领”人才的主力军,要有意识引领学生转换思维、清晰定位。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容易出现生涯焦虑、职业决策效能感低、就业压力感大的问题,课程要符合高职学生生涯发展特征。(2)形成个性化发展。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一定是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非常确定的职业或制定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更重要是唤起学生的意识、宣泄不良情绪、学习理论,去解决规划中的各类问题。台湾职业生涯规划大师金树人曾说:“生涯之道即应变之道。”目的不在于一个岗位或一条路,而是总结一套适合于自我发展的有效方法,并形成个人的独特经验。(3)将实践贯穿始终。不实践、不探索不可能规划出属于自己的生涯发展。实践过程即试错过程、反思过程、获得过程、整理过程、改进过程等,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去证明方法的有效性,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涯应对经验。
2 可借鉴的各类课程教学模式
2.1 活动式教学
活动课程的倡导者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他从主观经验和本能心理学出发,认为儿童应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③
活动课程优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教学内容是单独的课题;活动课程是在进行活动中学习以获得直接经验;活动中的学习就是试错过程;更看重学生可学到的方法。
活动课程缺点:活动课程没有统一具体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由于教学内容是由学生的需求而定,课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受限于学生的需求有限,活动课程往往不一定能帮助学生学习到系统的知识;活动课程的开展方式是通过活动完成的,非常强调实践性,这就需要充分的时间,课程效率将大打折扣。
可借鉴之处:强调学习的过程;在做中学。
2.2 团体心理辅导式教学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形式。”④团体辅导的基本目的是使个人更了解其行为并改进其行为。通过团体历程,提供成员机会以探讨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只是成员快快乐乐地参与而已。
团体心理辅导优点:解决与心理有关的问题,以期达到对行为的影响与改进;有效解决发展性问题;感染力强,影响广泛,系统地将团体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通过活动激发思考;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前严格面试筛选出同质性团体,针对成员间共同的心理或发展问题展开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缺点:以团体为单位的辅导中,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有时会给一些成员带来心理伤害,而领导者较难察觉。
可借鉴之处:解决心理层面问题;活动设计合理、引人思考;重视分享与人际支持。
2.3 工作坊式教学
工作坊起源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从教育层面来解释,工作坊是一种简洁的强化课程,研讨会或一系列会议,成员之间交流与交换信息,是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⑤
工作坊优点:工作坊必须有一个主题,该主题与实际工作和生活联系紧密;课程通过分组调查、研究、讨论、比较、展示或实践活动展开,方式多样,可灵活组合;教学活动目的是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直至解决问题。
工作坊的缺点包括:对参与成员没有严格筛选,面对异质性的团体,每个成员能否有效学习或获得帮助有待考量;与学科课程相比,较少进行理论讲解,学习的系统性难以保证;课程管理较松散。
可借鉴之处:情境式教学;丰富的课堂形式。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实施路径
3.1 课程性质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要求》认为: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属性更为重要。⑥
本文认为,实践课程的目标应该包括帮助学生体验并管理生涯发展中产生的情绪情感,传授知识、方法、策略,引导学生在就业观念、态度上的改变,并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使大家相互之间获得支持,提升学生面对生涯困惑与生涯挫折的承受力,最后落实在行动上的制定规划与执行规划。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应将生涯规划深入到作为大学生应完成的一项任务和应掌握的一项技能。
3.2 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了解基本的生涯发展理论;掌握各阶段生涯发展特点;对自我生涯特质有清晰的认识;明确了解宏观、微观职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等。情绪情感层面:树立自主的生涯发展观;转变对生涯规划的态度与立场;提升对生涯规划与决策的自信程度;缓解生涯规划中出现的焦虑与不确定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与世界观。意志层面: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规划;提高生涯规划的执行力;加强应对生涯困难的承受力。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生涯评估与管理技能等及各种可迁移技能与自我管理技能等。
3.3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实践课程可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上课规模人数最多不超过50人。因课程包含大量感悟与体验内容,应针对高年级开设。
可将实践课程内容整体规划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初始阶段希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创造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为成员间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工作阶段强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向自我,提出生涯规划的困惑与迷茫,深化自我探索与反思,学习生涯规划策略方法,通过与其他人共同工作的方式实际运用这些技能。结束阶段,巩固已获得技能或身心改变的成果、评估学习效果、分享学习感受及课程考核。
课堂教学形式包括:团体活动、分组讨论、讲解、游戏、分享等,可灵活组合。
3.4 课堂设计
(1)导入环节:也可以称为暖身环节,通过一到两个小活动消除陌生感、舒缓情绪、引入课程主题、引发学生思考。(2)提问环节:模拟一个真实情境,如远程面试、人才市场咨询、家庭内部会议、生涯访谈、生涯困难案例等,提出一个问题或矛盾供学生思考讨论。将课程的主题蕴含在这个问题情境中,整堂课将围绕解决问题进行。(3)试错环节: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4)拓展环节:由老师评议方案,点出案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或方法,系统讲解这些知识。(5)实践环节:布置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学生合作解决主题问题,总结出方法。(6)分享与评估环节:每个学生分享感受或困惑。
3.5 强化考核与评估
由于该课程经验课与实践课的定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较难评估。知识的获取可以用分数来衡量,而经验与技能的获得,一方面是可以通过自评,如《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效能感量表》、《生涯焦虑量表》;另一方面通过随堂或课后的练习评估,如各类生涯测评结果的展示分享、职业决策平衡单的练习、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填写、职业生涯档案的完善等。再次,可在真实情境中反馈,如、简历的撰写、面试表现、他人评价等。
注释
① 张乐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② 陈军凤.大学新生团体生涯辅导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初探[D].厦门:厦门大学,2006.
③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④ 郭念峰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关键字] 意义 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设计 教师队伍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旨在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的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大学学习和专业训练,以掌握自己的现实和未来,主要解决:使大学生接受并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这一全新概念;使大学生准确察觉自己所偏好的生活形态和工作价值观,并认识自己的个人特质,个人期望和抱负,建立完善适切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生涯抉择技巧,使大学生根据规划和选择,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生涯目标匹配的生涯路径。
本文着重探讨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课程开设的现状
(一)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多为理论性的知识,在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上的指导机会很少,致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往往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在职业素质和环境认知方面,如果仅通过授课教师的阐述来得到对职业素质和环境认知的初步了解,那么对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具体职业所处的行业背景、职业发展前景等涉及面就会很少。对于毕业之后的中长期目标及其实施方案得不到明确的确定以及完善和改进,从而反馈和调整就会做得相对较差。
(二)课程教学团队专业化程度不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由于发展时间短,没有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各高校一般都采取经验教学的方式,即从事大学生就业等相关工作的人员来承担教学任务,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思想政治辅导员。这部分授课老师虽然有着丰富的就业相关工作的经历,但职业生涯规划不等同于就业指导,两者存在着本质区别,如果不进行专业培训或不组建专业的教研室,就会造成教学团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现象。
三、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方法研究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对事物与环境保持着较强烈的新鲜感。如果一开始就对着书本、讲稿照本宣科地念理论知识,不仅学生的接受程度受到限制,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不能意识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甚至对于其他理论课程也会感到反感。因此,在课堂上,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好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现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如下几种课程设计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各大高校均有实践。一方面,由于案例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故较易唤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讨论,不仅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教师在包括本质或基本因素的典型案例的选择方面,要注意尽量收集比较新颖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大学生就业的典型案例。因为案例的不同角度或者不同方面的案例讲授之后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身边大学生求职过程的心得体会、创业的艰辛、取得成就的回顾、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名人名师的励志故事和网络流行语与流行故事等,还可以约请相关专业人士或成功人士客串讲座。
(二)形势分析法
首先,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就业形势显然是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关注点。可以通过正确合理的讲述形势分析,让学生明白形势的严峻性。
其次,在对待冷热专业问题上,应正确分析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不要被热门的假象所迷惑,导致就业定位发生偏差;在“热门”专业的就业竞争中,个性与特色十分重要,
最后,我们可以将对社会热点问题报道作为导入观念的契机,对相关的毕业生数据,社会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国家不断出台的应对政策,乃至社会上关于就业的热点问题,均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针对不同的理论知识内容来灵活设计契机,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三)多媒体课件教学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很多,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阶段不同,强调的侧重点亦有所区别。为了让学生能尽快进入角色,我们需要积极地以生动的形式去丰富理论知识。
第一,课件的演示是直观的体现,在编排过程中,尽量图文并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与难点。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方式,播放一些与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视频节目、新闻、名人名企访谈等。例如:《俞敏洪谈大学生就业》《今天我面试》《金正昆讲职场礼仪》等。第三,登录一些招聘网站,实际根据所找专业投递简历,让学生提前感受竞争的激烈性与自身的差距。第四,在自我认知方面,可以通过现场测试或登录相关网站如北森测评网等方式,让学生当场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等方面做一深入了解。
(四)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充当的是引导、组织者的角色。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提问、头脑风暴、做游戏等互动环节,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样有利于促成课堂的教学互动,而学生之间的思想也可以得到有效的交流。
(五)实践教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贯穿学生大学的全过程,仅仅靠理论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才能更加明确目标设立的可行性。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调查研究、心理测试、模拟面试、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或者是利用假期,去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执行过程中,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六)考核方式改进
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大课题,我们更需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故将该课程考核分为4个部分。
(1)考勤成绩占20%。
(2)课堂表现力占10%,主要以课堂活动参与度表现为依据。
(2)教学实践活动(提交作业)占30%,主要以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以及提交的作业质量为考核依据。
(3)职业生涯方案设计占30%,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综合应用,设计和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并在课堂上现场演讲点评。
(4)期末考试成绩占10%。
(七)推荐书目,注重课下自学意识
无论是作为公共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贯穿大学四年的教学安排,所授知识,毕竟会受时间、空间等的影响。作为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它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即使是大学生已毕业了,人生的职业规划还会继续。其次,随着职业生涯规划趋势的发展,我们课上的教学受课时和学时的限制,讲授的方法、知识等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能力。通过推荐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列丛书、名人传记等书目和相关视频,以及定期检查规划执行情况、留意反馈信息,使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仍然可学以致用,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支撑力。
(八)借助网络平台,实现长期沟通
可以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设置课程博客,这样既能达到师生交流的目的,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是一个促进,还可以促使学生们之间相互沟通,或上传相关资料达到大家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斌,关玉.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5(1).
[3]赵慧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4).
[4]张桥,张敏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4).
[5]李剑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雏议[J].传承,2009,(9).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课程 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就业模式已经实现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尽管这种就业模式更灵活,更人性化,但在择业难、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学生缺乏职业认知、职业能力、就业前的择业困难和就业后的自信缺失等问题,尽管各大高校已经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也穿插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但相较于西方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我们还缺乏经验,就业指导课程还不能真正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各岗位需求。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过程中实施之必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大学生能够很好地自我认知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职业测评,依据自身兴趣、专业、能力等因素,结合当下就业环境与职场要求,对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及需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案。
生涯发展大师萨博曾经指出: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第二个阶段,即探索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如果说前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在幻想中,那么作为探索期的大学生,他们更加热衷于参与各项社团,通过打零工逐步进入就业市场,从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理想,职业偏好逐步从虚化走向具体。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急需得到正确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曾经有一段很好的大学生活放在我的面前,我却没有珍惜。等到虚度后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次再上大学的机会,我会对大学生活说三个字:‘规划它!’、如果一定要在这个规划上加上一个时间,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现在!’”这话看似搞笑,却包含着无奈的哲理。反映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较国外晚,起步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严重滞后,体现了学生对于高校工作者的期望。
事实上,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确实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在学生无自我控制与自觉规划能力和意识的前提下,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可以使学生从进校起就开始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缺点,随之调整自己,从而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实施策略。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自己的远期与近期职业目标,微观上逐步完善自身以满足外部环境,使之良性互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客观外部不利条件,少走弯路。就业指导通识课与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良性互动对大学生可以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得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规划过的大学生活才有可能实现完美目标,从而产生更大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动力,其为实现不同阶段目标而努力进取。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进行就业指导非常必要。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现状
尽管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其现状却不容乐观,就笔者任教的学院来看,学生总数为1051人,经过抽样调查发现,对自己职业进行过规划的,有一定职业目标的学生不到20%。通过粗略调查,我们看到,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反映出我们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未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地融会在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中。
(一)大学生自我定位模糊
美国一研究机构曾提出五个要点――我要去哪里、我在哪里、我有什么、我的差距在哪里和我要怎么做。这五点大学生很少有人可以做到,他们大多受到外界和自身惰性的影响,没有做一个大学生活中的“有心人”,既不关注自身,又不关注外界。有的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有的学生从高压的基础教育中走出来,无法适应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荒废大量课余时间。
由于高校开设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偏差,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无法正常就业,使在校大学生对就业产生恐惧感,同时自我认识比较模糊。在校期间,只关注自己的爱好、兴趣、性格、气质特点等,对自身隐形的心理素质、意志力、个人品格等认识不够。部分学生依然认为专业学习在大学生活中占据首位,忽略了其他认知能力的培养,例如人际关系的经营等。一些大学生在面对自己选择的职业的性质,个人和职业的匹配度不关心,没有充分考虑职位的职业前景和长远发展,仅仅关心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目标,在择业时取向模糊,仅仅凭兴趣选择,求职期望值过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评估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吻合,缺少对职位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表明,机会始终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此自我定位清晰显然是必要前提。
(二)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疏忽,和对学生就业指导方式的单一(只关注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去向),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只针对高年级,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介绍一些职业技能,罗列一下就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致使很多应届毕业生来不及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系统规划,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模糊,甚至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找工作。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倾向于研究及岗位技术能力方面,具有单一性、统一性、封闭性的特点。大部分高校没有独立的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机构,许多高校管理机构不够完善。尽管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系统不健全,师资队伍不专业,很多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设置相同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不能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中,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生涯规划割裂开来。很多学校采取单一的形式,即开展一些讲座和理论讲说,依靠几堂就业技能课就将学生推向社会,导致就业规划及指导形同虚设。另外,担任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老师,通常由学院的党政领导兼职或辅导员临时上阵,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授课方式也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演,忽视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个性化和案例分析。同时,很多学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也不够合理,有的进行插空式排课,把这项非常重要的课程边缘化,变成了专业课的附属。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应用措施
当前,大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是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面临市场的考验,大学生能否很好地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而机遇则是,正是因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健全,才让这些高校工作人员能够足够重视此项教育并开始着手设置长效的大学生生涯规划,让这项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切实为大学生就业做好指导,为社会输送更合格的人才。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并与就业指导课程有机结合
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单一的教学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安排循序渐进的课程,针对低年级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不适应,将入学教育与就业指导挂钩,从一进校便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职业规划的涵义、内容,帮助新入学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和目标。通过心理测试、能力评估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个性特征等。大二、大三期间,学校应当设置一些模拟实践的课程,例如师范类学生,可以模拟讲课,法律专业学生开设模拟法庭,等等。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兴趣,推荐学生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收集各方面企业、雇主信息,深入了解社会单位需要的人才技能需求,并及时通过授课方式指导学生应当在哪些方面强化自身能力。大四阶段,让学生走出去,进行必要的就业技能,技巧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在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络体系,服务、指导大学生就业
除了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与指导学生就业,学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建立完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站,提供必要的自我测评服务,让学生自主了解自身优势与职业的匹配度,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学校借此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出现哪些问题,如贫困学生是否有就业困难等,适时给予辅导和调整。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校内兼职的职务或校外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建立网络体系需要配备专门人员,给予测评对象以公正、客观、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不断跟进,完善相关测评网络体系的建设应从学生特点出发,注重专业型,实践型和经济型相结合。
(三)着力提高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和职业生涯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兼职的,例如辅导员老师、有的是一些党政领导兼职,专业性不高,滞后于就业指导。目前由于高校不断扩招,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工作的各项工作量增大,难度增大,需要各学院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加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化素质的队伍。这些人员必须具有心理咨询师、教育学硕士、就业指导师等资质,持证上岗,全面为学生提供心理测试、能力评估、就业咨询等服务,通过教务的网络体系平台渗入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中。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不容忽视,简单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各大高校应当切实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虽然这样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迫在眉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正考验着高校工作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曾平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16).
[2]顾学英.大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实践教学 思考
一、课程开设的背景和意义
2007年底,教育部下发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2008年9月,我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指导》列为公共必修课,2个学分,共48个课时,授课对象为大一、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
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一个学期完成48个课时,较难满足学生大学四年不断变化的职业发展需求。为此,我们将课程分成三段,分别放在大一、大二、大三完成,以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体现对大学生全程指导的思路。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大一、大二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形式。第一部分为职业规划,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通过这门课程,帮助大一新生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意识,客观认识职业世界,恰当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
第二部分为职业技能提升,授课对象为大二本科生。这部分课程从、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沟通技能、应变能力等多个方面教授职业能力提升的方法。
大三阶段的职业课程更加侧重直接的就业指导,讲授求职技巧、职业适应、创业等相关就业技能。内容涉及我校就业概况、毕业生就业程序与相关政策、就业技巧指导、就业中的心理问题调试、职业适应与发展、考研、公务员与出国留学等。
大一和大二的课程由职业指导课程组教师担任,大三的职业就业指导由招生就业处及各院系的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担任。课程组采用统一备课,案和教学课件,共享课程资源和教学设计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为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大一和大二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实践主导型教学设计,结合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工具测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我们重点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
(一)课内实践教学,活跃学生思维
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中,我们采取三种教学形式:一是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举办课堂展示课,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三是通过课堂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运用案例来个别说明、展示一般,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增强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的方法。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为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时,除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外,课程组还从网络电视上搜集有关视频案例,社会成功人士的案例,也搜集一些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研讨。比如,我们采用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介绍他们的生涯发展过程,让学生对其生涯发展过程及其具备的能力与成功的关系进行讨论;下载播放央视的《绝对挑战》等节目的视频,让学生就职业中需要的具备的能力及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进行讨论并写出小组书面报告。
在组织学习讨论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通过讨论过程,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的机会,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课堂展示课就是把授课内容通过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索欲,因此,应给予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表演。除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展示、课外实践活动收获的分享展示,我们也布置一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做成课件进行展示,在做课件和展示的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部分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对学生没有理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讲解。课堂展示课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通过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是师生通过各种真实情景的体验活动来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情景素材”作传媒者、以“体验活动”为获取素质的手段,区别于以往由“师说”来传情达意,有异于靠“生听”来灌输新知、是主体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将拓展训练中的体验式学习引入课堂,在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中,比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单元,每单元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要求的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既培养的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校内实践教学,促进职业认知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学校开展了各种生动的生涯教育活动。每学期末安排两周的实践周活动,在实践周针对不同的年级举办不同的活动。一是安排学生到成功的企业参观,比如蒙牛、现代汽车等;二是举办各类讲座。请各专业的老师向低年级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咨询公司或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给学生讲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请在职场上就业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讲述自己的就业创业历程、经验和教训,并与在校生交流座谈,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认识。三是开展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比如我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赛、学生创业实践计划项目、学生科研项目,引导不同专业学生依托各自知识背景合理组成创业团队参与实践学习。我们还邀请校友课堂分享,对学校来说,校友资源丰富,来自各行各业、遍及全国,从校友动机来讲动机校友回馈母校的积极性高,对学生来说,同一个学校的学长,榜样的力量更有说服力。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完善了课程体系,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决策信息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实践教学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接触的人和事无疑是更生动、真实的教材。
我们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参加在校内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展开调查,也组织学生开展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查,进行生涯人物访谈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职业方向,增强提高职业能力的自觉性,从而促进专业生涯的发展。
三、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
大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和考核历来受到师生的关注。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给予每个学生公平、公正的学习效果评价,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是提高自我教学效能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其根本的使命,也是个人成长和成就感的达成。
为配合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考试制度与方法,重视和大力推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形成的考试内容、方法的全方位改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考试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应包括三个方面:考核检验功能、促进功能和行为导向功能。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只是把考试作为对付学生的武器,只强调考试的考核检验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和发挥考试所具的行为导向作用,只是考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没有相应地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科学的考评,这必然造成考试中的考核检验功能与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功能的分离,使考试失去了应有的行为导向作用。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考试方式应按照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考评相结合;期末一次性考试与平时经常性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在日常的指导过程中观察学生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这样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称之为“综合性的全程考试改革与实践”。对考试过程、内容和考试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将评定成绩(这些规则事先告知学生)。该课程最后通过测试、作业、实践活动表现、汇报、卷面考试等几个部分按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评定,使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个环节。
四、关于提高职业规划实践教学效果的思考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实践化,考核方式的全程化全面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学生的反馈意见中,“课程对我职业发展很有帮助”、“这门课开设很及时,解决了目前的困惑”、“课程内容启发很大”、“课程让我意识到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课程学习很有意思”等是最有代表性的反馈。此外,教师还时常收到来自学生的Email邮件,表明对职业课的认可,收获较多,对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表示感谢等。这些反馈都表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满足了学生对于职业发展的需求,部分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提升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安排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教学,使得职业探索在教学中无法和专业紧密结合;共性指导的课堂讲授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指导需求和实践性需要;缺乏能掌握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等全面知识的职业发展教师,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有待经一部提高;需要更多了解学生专业特点、发展方向、专业所需的技能等的本专业的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等;在校外实践方面,大一大二的学生缺少企业实习实践的时间安排和机会。
大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只有职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使大学生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规划评估与修正等都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要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除了课程可以安排的一些实践活动,进入企业的实习是更重要的实践活动,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基本都在大四安排学生的实习,面临找毕业工作了才去深入了解工作世界,没有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接起来。
大学低年级的实习阶段,是初涉职场,开始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最好的一个起点。在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大概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由于职业生涯还探索刚刚开始正式开始,一些调整可以无成本地进行。
总之,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职业生涯规划,除了课堂和校内教学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学校还应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创造条件让低年级的学生尽早有企业实习的机会,全面了解工作世界,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涯做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l]方芳,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质量的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2]何颖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1(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根据社会需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顺利走向职场及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课程特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性质与发展现状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逐渐趋于肤浅。随着社会的突飞猛进,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与社会的链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便应运而生,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出现了肤浅的事实,即对于成功人士的就业情况分析不够深人,没有客观地对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综合的考虑;较为盲目地看待社会各种就业现象,不能够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观照;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社会就业的衔接不到位,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就业指导的特点。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人文性创新性还不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应该仅仅是摆设,而应该能够广泛地开启学生的心智,让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冷静地分析自己与职业之间的契合点,不断地促进自己的发展,但是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充分地做到这一点,它们仅仅是从宏观上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把握,忽视了对于学生个体的重视,没有体现出较为人性化的特色,几乎所有的课程只是简简单单地就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缺少如何指导学生的个人塑造这些内容,因而说在人文性上缺乏独特的观照,在创新性上的切人不够深刻。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广泛深入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在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忽视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本质内容"大学生需要学生要有独到的见解和灵活的思维,而不是仅仅将它视为一门文科类的课程来学习,包括考试在内,考察的方式趋于机械化,现在考试的基本方式为课堂考勤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20分,课程论文80分,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只有从这门课程开始改革,才能够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负起责任。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方向
1、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实现理想择业、就业和创业作准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能力训练和亲身体验,教学方法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经验性和互动性,把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灌输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亲身实践,使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领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多种教学方式与实践紧密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辅以活动、游戏、问卷、测评、视频赏析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讲授职业价值观这个教学点时开展“价值拍卖会”,针对求职面试和简历制作来设计“模拟招聘会”,应聘人员和招聘人员都由学生模拟,教师作为旁观者根据“应聘人员”的表现提醒他们在应聘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礼仪、回答问题的技巧等,同时引导“招聘人员”进行自我反思。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式直观、内容丰富的求职类视频如《职来职往》、《天生我有才》、《非我莫属》等很受学生欢迎。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视频材料让学生赏析,在观看视频之前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求职选手的优势,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职业达人”给选手的建议和意见。
2、善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升就业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和思考题要求学生阅读、思考、讲解、辩论和表达,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达到领会、掌握知识的目的,有利于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有利于从只传授知识到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并重的转变。案例教学法高度的仿真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可以使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形成互动融合的关系。
运用案例教学法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好引导作用,比如当学生分组讨论案例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控制发言顺序和学习进度,适当穿插点评,并提出新的讨论话题或课后思考,做到有始有终。教师还要成为“催化剂”,将学生讨论的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对讨论中的争议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教学内容的巩固,加深对职业规划与就业的理解。
3、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化指导,让每个学都有机会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个性化指导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了解职业种类,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能开发,确立职业目标。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素质测试和心理测试;提供个别咨询,给出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参与个别咨询的学生要建立档案,提供跟踪服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特长,按照“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的四项基本原则,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
4、应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更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具有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上要改变一般课程的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训课课时,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记分平时作业、小组学习、学习笔记、网上学习和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阶段性测评,如记分平时作业是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和学习测评的要求,指定部分平时作业为记分平时作业,教师依据学生完成记分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进行成绩评定。小组学习是指根据教学或形成性评价要求,要求学生若干人组成一个学习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的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把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放在学生的作业、课堂讨论中进行,理论运用能力集中在课堂案例分析、课后小论文的写作中进行,职业能力放在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课后实践作业(如职业生涯规划书、个人简历) 中进行,态度观念上的进步可以通过观察法在日常表现及各种活动中评价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微课 民族高校 大学生职业规划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例”,是指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微视频,是在网络教学大环境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微课(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在国外,微课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学校、各类学科,发展较成熟。而在我国微课才刚刚起步,2010年广东省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全国开展中小学微课竞赛活动,此后,随着教学新模式的不断探讨,微课成为各类学校开发的教学新课题。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得到了全国31个省热烈响应,近500所高校参赛,参赛作品达3000多件,涉及几乎所有学科门类。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委属民族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下,让少数民族学生从大一开始做好职业规划很有必要。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中南民族大学提交作品26件,课程涉及心理学、化学、数学、外语等多个学科,而无一件涉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在全国仅有6件作品涉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可见,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应用微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文件要求,中南民族大学自2008年10月开始,分别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与发展规划》课程,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每个课程18个学时。学校采用自编教材,引进锦程职业发展教育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测试、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但由于社会、经济及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并亟需完善。
1、教学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及实践性,需要教师不仅重视理论讲解,更要在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但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的讲授都在教室进行,教师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操作指导不足,无法真正达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
2、教师队伍有待完善。中南民族大学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教师队伍为各学院党委副书记以及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知识背景的优秀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但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较复杂、实践经验少、职业规划专业知识不系统,加之事务性工作较多,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教学效果无法很好保证。
3、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不足。许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都实行大班教学,一个课堂动辄百人,课堂管理难度大,课程需要做的体验式活动、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民族院校,全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背景、学习状况差距较大,加之学生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大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微课与传统网络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1、开放性、自主性较强。网络可存储海量知识,任何人都可以浏览访问,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根据实际需求,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自主性较强。这是微课与传统网络课程的共通所在。
2、短小精悍、方便学习。微课时长在10分钟左右,其资源容量也较小,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vniiv、fly等),加上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及专家点评等资源也只有几十兆,方便学生下载播放及保存。传统的网络课程大多以45分钟为单位,时间较长,教学目标较多,学生不一定有耐心看完。而微课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自由灵活安排时间,效果较传统网络课程好。
3、教学目标集中、针对性强。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或者难点展开的,一事一课,目标单一、集中,主题突出,针对性较强。传统网络课程是以一堂课为一个单位,将传统课堂搬到网络,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较多。而微课可以将传统网络课程的目标及重点分解,主题更加突出,针对性更强。
三、微课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1、搭建平台。微课的应用必须依托网络平台,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网站下设中南民族大学精品课程网,对学校申报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展示,内设课程简介、师资队伍、课程课件、课程录像、导学练习等板块,学生可直接登录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技术较成熟。利用已有平台,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纳入教务处精品课程网,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丰富校园网络课程形式。
2、课程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微课的开发,必须做好充分的课程规划。科学合理且具有切实指导性的规划,是微课开发的关键。大学生职业规划微课课程的规划,需由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集合相关专家、教师对微课课程的选题、课程设计、授课过程进行精心布置、合理规划。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职业规划课采用自编教材,课程分为八个单元四个模块,包括自我认知(职业兴趣探索、职业性格探索、职业技能探索、职业价值观探索)、职业认知(职业世界探索)、职业生涯决策及职业生涯管理,每个模块都有重难点,我们可以选取每个章节的重难点部分进行微课拍摄、加工、报送、。
另外,在课程规划中,还应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的学生特点进行微课设计。“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同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分配学时”。我们可以将微课内容扩充,不仅对教材进行微课设计,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为正在修读这门课的学生和对职业规划有困惑的学生服务,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
3、组织微课制作培训。制作高质量、精品大学生职业规划微课,需要对教师进行微课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微课制作水平和专业素养。此外,学校教务部门还应对教师进行微课平台的操作培训,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微课平台的开发和建设,让微课更好地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帮手。因本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本门课程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校可以聘请校外公司、企业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曾多次聘请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相关专家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教师进行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还应加强培训力度,最好能对教师进行实践性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微课录制与上传。微课的录制方式可以根据技术及讲课方式划分为“软件式”、“录课式”及“混合式”。几种方式中,比较常见的微课录制方式是“录课式”,即用摄像机录制教师讲课的全过程。中南民族大学有专门的录播教室,录制微课视频较方便。在录制过程中,应遵循引入快速、线索明晰、语言简洁、总结干脆的原则,将课程在短时间内圆满、高质量完成。此外,教师在着装、教态方面也要注意把握。微课录制完成后,可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剪辑并上传到精品课程网。
5、交流提升。微课开发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后期的专家点评、讨论交流、学生反馈中不断进行修改、提高。微课的开发离不开学生的实际需求,微课的应用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可督促学生由传统被动听讲的课堂模式转向自主学习的模式,另一方面又极大地补充了课堂教学,让大学生职业规划课能形式多样,内容创新,让教师在课堂上把更多精力放在答疑解惑及个性化探讨中。
四、微课应用在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意义
1、网络教学背景下,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网络课程是教育资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开设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为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随着网络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网络课程开发是各类学校、各类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微课是在网络教学背景下产生的区别于传统网络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各类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2、传播及时,受众面广,不受时空限制。“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得以通过网络得到更大范围、更远距离和更快速度的传播”。中南民族大学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能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有职业规划意识。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会根据学习、实践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不断发生调整,这就需要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必须具有阶段性、长远性。简便灵活的微课可以随时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需求。
3、丰富教学形式,弥补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微课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时间碎片化、需求个性化的需求,学生利用线上教学,更好地弥补课上学习的不足,并可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学习反馈,深化学习,且微课的内容设计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可以让学生得到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对教师而言,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利用更多课堂时间进行讨论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课外实践教学经验,微课的短小、针对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课程专业化提出更高要求,督促教师的专业化学习。
网络课程开发是网络化背景下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微课的灵活性、简便性特点也决定了其必定会成为网络课程发展的又一新方向。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个实践性、灵活性、个性化较强的学科,特别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占大多数的民族高校而言,利用网络的力量拓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的教学方式,推进课程建设,形成民族高校独具特色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及努力的方向。
(注: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辅导员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民族院校人文素质类微课开发与实践”(编号SCUN1314
A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