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8 11:30: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班任工作 创新意识 能力 培养 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终极性目标。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空间。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班主任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只要确立三种意识、树立三个观念、坚持三种做法,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三种意识的内涵与作用
(一)位置意识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学生的呼声,体会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如果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任性、不成熟;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天真无邪、勇于叛逆,而这种性格深受学生喜爱。创新意识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萌发的。班主任找准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参与意识
在找准位置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即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三)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例如我班每周有一个下午,是竞赛时间。学生喜欢竞赛。即使是任何奖品都没有的竞赛,比起来也热火朝天。儿童、少年、青年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向上心理,这是一种心理优势,也正是教师可以调动发挥的有利因素。
二、三个观念的内涵与作用
(一)现代教育的观念
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对男女生交往过度的种种危害,并把这一现象视为“早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交往会使对异性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真挚的友谊,会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二)注重未来发展的观念
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如果每次活动内容都大致相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
(三)坚持不懈的观念
班主任必须树立坚持不懈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一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二要使每项班级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三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三种做法的内涵与作用
(一)班级的活动要以“实话实说”为基点
传统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习惯说套话、空话和假话,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他们才会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有所创造。每次搞完活动后,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建议,这样不仅使班主任了解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性一环。
(二)班级活动要以体现时代特征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如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以往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街道等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劳动观念。对这些调查了解,许多学生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为有偿劳动,并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如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卖报纸、上门推销等有偿劳动,既可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也体验了生活,受到了锻炼,感受了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的挑战。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劳动报酬的再分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三)班级的活动要以务实求新为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教学 创新意识 途径方法
什么是“对话”,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德国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马丁・布伯认为“对话”的本质在于回归“你”“我”的关系等。这里把对话理解为两人或两人以上的群体持续不断地互相倾诉、倾听,以取得最大程度的协商的一个言语事件(韩礼德,1994)。在这样一个言语事件中,主体之间的对话是呈现循环式、递进式发展的。
通过对话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学生要敢于和老师对话,这是其他环节展开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时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是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能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师应该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进行师生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创造轻松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在对话中感悟,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感悟则是学生内心独特的心理体验。激发了学生相应的情感,调动了过去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在对话中,自我感悟,自我展示,形成了个性化的课堂。
第三,在对话中提出思考,学会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关键。“学贵生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应是提问的主人。在课堂中多用“你还问什么”、“你还有什么办法”、“你还有其他的想法”的形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满足求知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诗歌《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在诵读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以下对话方案:
(一)郭沫若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美丽形象?
(二)诗人又由“天上的明星”想象到哪些美丽图景?
(三)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为什么世上没有美丽的天街上陈列的那些珍奇物品?
(四)诗人通过美丽、富裕、安乐的街市表达了怎样美好的社会追求和愿望?
(五)诗人对自己的追求和愿望的实现有信心吗?诗中哪些地方表明了这种信心,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六)新时代的你对自己或对社会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愿望?请你根据你的追求和愿望也描绘一幅天上街市图(可以用诗句或其他文体形式的表述,也可以用图画)。
第四,在对话中辩论,激励探索所谓辩论是创设一个学生自由议论、自由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课堂辩论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一位教师在引领学生读完《少年闰土》后,有一位同学说:我认为闰土讲的关于乡下的一些事多么有趣,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愿呆在乡下生活,而从乡下来到城里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师干脆推波助澜,将对闰土乡下生活表示向往的定为正方,将对文中“我”的城里生活向往的定为反方,一场辩论激烈地展开了。辩论击中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双方辩手唇枪舌剑,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在辩论对话中让学生获得了愉悦,获得了探索,获得了体验升华。
在教学《乌鸦喝水》后,学生提出了疑问:“如果瓶子的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可以去找一根吸管;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推倒了;有的说把瓶子斜一点点;有的说乌鸦可以先用爪子把地上的沙子挖起来,堆得像小山那样,再把瓶子靠在上面,不就可以喝到水了吗?当然,有的办法不够周全,不够合理,在对话中,同学们还对有的办法进行了改进,使这些办法更合理化,使学生的思维更理性。在这种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有疑而问、有问而思、自我探究、自我交流,产生“自己的”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对话,才能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扬个性;只有对话,才能培养创新。让我们树立“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新理念,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把握对话的创造、生成功能,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使“对话式”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龚春燕.好课,因有效对话而精彩.教学大观,人民教育.2009,(20).
[2]米靖,马丁・布伯.对话教学思想探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
[3]朱绍禹,傅永安,刘淼.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6.
[4]陈卫萍.对话――阅读教学有你更精彩[A].语文教学,2009,(6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策略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而对于国家教育而言,也应该实现创新,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数学学科是其主要学科之一,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就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现状看,教师并未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发挥教育优势。为此,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而提出系列策略建议,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加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性。首先,小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不仅能够在学习中创新,而且敢于接触新事物,对提高其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有利。其次,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其养成创新思维,并提高创新能力,进而对抽象复杂的数学教学知识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如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作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而着手: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其更好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借助互联网,查找名师数学授课的视频,积累教学经验,进而将新型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新鲜感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小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尽管许多问题的答案是固定的,但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应针对学生的“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作出有效解答,而并非只要学生记住即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动脑思考问题,经过思维过程,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才能深刻,同时有利于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与学生沟通,利用学生的方式而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学习,并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思考,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加以了解。其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敢于面对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如在数学问题“张红有25元,李丽有27元,共有多少元”中,许多学生的解答方式是25+27=52,但某生却提出不同的计算方式“25×2+2=52”。对此,学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应用于面对学生的质疑,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同时必须对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如在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创建“模拟商店”,对各种物品进行标价,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思维能力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为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可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正所谓,创新来源于思维活动,而学生头脑处于思维状态下,也可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数学计算知识内容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题:35+35+35=?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算法进行计算。如此,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小学生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在此过程中,不仅引导小学生通过多种解题方式而解答数学问题,而且可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为培养其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增强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师有必要组织动手实践活动,既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所以,教师适时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是必要的,如,课堂小练习,课堂互动、益智小游戏等。在“角”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教具在黑板上画角,并标识角的类型;或者通过小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系列角,使学生对其进行测量,看哪个小组以最快速度完成且准确率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便是“玩”的过程,在“学中玩”和“玩中学”,可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因而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有利。
三、结语
小W数学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而且可推动教育进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作者认为,教师可从上述方面着手,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小学数学学科看,为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可能性,教师应抓住机会,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刘富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柳升超.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数学教学;掌握知识;开拓视野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o student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development
Wang Chao-zhuo
【Abstract】In fine,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e advantageous to a student to control knowledge and expand visual field, exaltation problem-solving ability, more be advantageous to growth intelligence, make student the whole character get overall development.
【Key words】Mathematics teaching;Control knowledge;Expand visual field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升。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头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1.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基础
1.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
1.2多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119+59”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如此一来,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厅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
1.3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我们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并且教师的教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的学主要采用记忆、理解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上,认为学习仅仅是到学校听教师讲一些书本知识,并记住它们;他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鲜、新奇的问题并没有进入他们的学习性思维中,并没有真正进入他们的视野之中。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适合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呈现低效性,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在学生主动探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操作,需要讨论等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尝试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中,在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前。先让学生独立尝试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有哪些,并看看哪位同学的方法又多又好。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思维、不同能力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下列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拿软尺在所求圆的一周围一圈,看软尺的长度即是所求的圆的周长。有的同学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到的长度即是圆的周长。还有的同学拿线绕圆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即是圆的周长。在学生独立探索出这此不同的方法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小组交流、概括和总结,找出测得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再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最后观看教师的课件演示,得出结论:我们刚才求出来的结果,都是圆的周长。每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是一个常数,叫做圆周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尝试教学的活动中去。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于养成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都会起到积极作用,还能在合作中体验尝试成功的欢乐。
2.激发学习动机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手段
2.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举个例子: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数是3的倍数,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这些数和一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教师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体面、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由于考虑到这部分学习内容较抽象,运用性强,所以我在课堂中采用师生互相出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或学生出一个乘法算式,对方也出一个算式,两个算式要符合乘法分配律。一位学生出:13×28,教师出:加上13×72,接着教师出:56×360,学生出:加上56×640……,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时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这个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材的重点,难点反复多次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3.注重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3.1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报刊上报导过这样的一则实例:在某次的素质教育研讨会上,某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这个问题就像一枚“炸弹”,使得在场的诸位老师顷刻间开始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惊。而授课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还赞扬了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3.2激励学生再创造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举个例子: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经过一定的铺垫后,让学生利用旧知识以及平行四边形与矩形间的关系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思考和探讨,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再让这些结果在具体的实例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3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例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把校园内的一块长100米,宽60米的长方形的空白地段设计成一个花园,其中要有圆形、方形、菱形等面积不等的花池、草坪。要求:(1)花池、草坪、道路所占面积的比例适中;(2)图案美观。这样的研究性教学打破了人为编制的应用题进行机械解题训练的模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实施合作学习
学习能力源自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新问题的探索过程。传统教学中,信息的交流局限于“教师―学生”这一简单模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群体作用很难有效地发挥出来。尤其是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按个体差异分4~6人组进行合作学习,变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接受更广泛的信息。学生共同协作,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较多的分析、讨论、探究的时间,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分析推理上相互促进,协作创新。
现代教育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是通过对学生的意识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来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吸收。创新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国防发展中重点提倡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体育;创新意识;培养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作为支撑,而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运动习惯的高中体育,也应该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型发展的这一号召。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这一发展的背景下,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相P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分析
从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培养是为了以后能够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普遍化、科学化。从人的思想发展上来讲,创新意识是其他一切意识养成的基础和推动力量,也是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意识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体育教学,并创新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提炼自己的体育潜能。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思维变革、思想变革的导火索,学生才能够点燃创新与变革的火箭。
二、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
创新意识培养需要一个更为开放的教学制度,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验证。高中体育教学属于户外教学活动,实践机会也更多,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相应的条件,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教学核心。传统的高中教学理论主要针对体育发展史和体育技能进行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档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文化学习课程的压力,一切活动的开展也都是按照教育部关于高中体育教学课程要求开展的,对体育教学还不够重视,教学核心的制定更是偏离了教学本质,因此,必须树立以创新意识体育教学核心,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该围绕创新意识培养而开展。高中学习生涯中较为重要的学习阶段,学习压力比较大,在体育课中放松身心是一方面,但是,更应该抓紧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推动作用。
(二)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开展体育创新课堂的基础,也给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起到了标榜作用。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意识,然后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课程安排进行培训和优化,以创新教学为主要参考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注意是规范,而与约束无关,积极支持教师在教学中标新立异,创新教学方法。
(三)教学准备工作。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同样具备层次性、递进性。在向创新意识培养的体育教学课程过渡之前,要给予学生一个缓冲期、适应期,之前学生的体育课一直都比较自由涣散,如果突然将学生召集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一定要事先进行规划,例如,第一次的课程可以给学生预留25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第二次预留20分钟,第三次预留15分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适应慢慢被统一管理的体育教学课。在学过程中,要注意迎合学生的兴趣,实施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更有创新的体育活动,注意增加竞争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对学生提问,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提问的类型要有创新性,例如:羽毛球还可以有哪些发球和对打方式,然后邀请回答者进行演示。
(四)方式创新与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的思想向创新的方向上引导,注意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某些问题的答案评价方面、学生练习方式上面不能过于刻板。在竞技技能学习与运用中,可以提出要求与规范,但是,并不限制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达到标准效果即可。可以较多地利用现在的网络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生动的多媒体画面演示、精彩赛事播放与讲解等,都是非常优秀先进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将举出两个例子进行说明:一是制订任务与角色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仅是学者角色,也可以是教师角色,可以让学生进行教学讲解,以角色转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学者的时候,学生的想法是学生要如何躲避老师的监督,当他成为老师以后很清楚地知道学生会做些什么,也就能够意识到制止曾经自己有过的、不恰当的行为。二是技能教学的创新在篮球教学中,一般会采用小组传球、头顶传球的方式,经历创新以后,出现了胯下运球、背后运球的方式,还可以有单手运球方式,通过新颖的技能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养成必须经历的过程,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会试图去创新,从而养成创新思维。高中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独特优势,应该大力进行开发,通过思想与方式的转变,提高其创新意识培养的力度。
关键词:数学教学;掌握知识;开拓视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70-01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升。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头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一、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基础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
2、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我们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并且教师的教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的学主要采用记忆、理解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上,认为学习仅仅是到学校听教师讲一些书本知识,并记住它们;他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鲜、新奇的问题并没有进入他们的学习性思维中,并没有真正进入他们的视野之中。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适合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呈现低效性,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习动机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手段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举个例子: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数是3的倍数,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这些数和一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教师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体面、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
三、注重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1、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可能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2、激励学生再创造活动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R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73-02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几千年在与疾病斗争和防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传染致病的机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相关的免疫性疾病。同时医学微生物学也是一门基础实验学科,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对医学生动手能力与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老师按照课程标准和实验计划确定实验内容,课上以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述实验内容的原理、目的、步骤和结论。学生再根据老师所讲述的进行实验设计,其性质就是照葫芦画瓢,不求甚解,学生对实验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求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的带动,学习效果差,事倍功半,思维狭隘,缺乏创新。这样下来,学生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1.2对实验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当今医学微生物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还是没有充分的体现,任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实验课被当做理论课的附属品,仅作为理论验证的一种手段。在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培养下,学生们变得只重视理论课的学习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追求所谓“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更多的学生上实验课只是敷衍了事,签个到,抄袭实验报告,可是很少有去真正做实验,研究实验的人。
2 改革措施
2.1 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彰显。要转变这种观念,使实验微生物学的各个环节和层次都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使实验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换句话来说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实验。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课前好好预习,认真掌握实验原理,明确实验步骤及仪器设备的使用,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并做好实验前准备,从而让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动参与者、探索者。
2.2 重组实验内容
我们在原有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修订,采取了三种实验教学模式即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探索性创新性实验。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 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有效地提高了实验课教学质量, 培养了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1 基础验证性实验
是用来巩固和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为目的的实验。其优点在于: 使学生巩固了课本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但是由于其实验目的简单明确, 实验过程不要求面面俱到, 更不要求有创新性。针对开展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必要性及其它的弊端, 我们在实验中严格要求学生。例如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接种,老师巡回指导,强化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
2.2.2 综合设计性实验
是指导教师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实验。它将学生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感性认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了几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训练下来,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2.2.3 探索创新性实验 是指对某个未知的方面或领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大胆设计, 探索未知问题的一种教学实验。跟综合设计性实验相比,探索创新性实验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2.3 建立与实验教学模式相符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考核是衡量学生实验技能的方式,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是成熟的教育模式的需要。我们建立了多元化的实验考核体系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在考核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率和实验报告的分析当作平时成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占总成绩的15% 。基础实验操作技术如革兰氏染色、抗菌染色等占总成绩的20% ;设计性实验如痰涂片试验等占考核总成绩的45% ; 而探索创新性实验则考核成绩占20%。这种与实验教学模式相符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进步,在实验中体会独特的学习乐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小结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点收获,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就更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去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实验学习即基础性、设计性和探索创新性实验,学生既掌握了课纲要求的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也在实验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开发了自己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刘帆,王杉,周庆环. 模拟临床考核系统在医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中的研究与应用[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8, 28(1): 123-125.
[2] 陈洁,徐晓璐,王健民,等. 血液科临床教学对八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 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3): 636-638.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活动中,创新教育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但当前医学教学方法都较为呆板,不能真正帮助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如何借助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的重难点问题。
一、实验教学的内涵与要求
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引下,学生利用实验材料与设备,自主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分析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的过程。它是学生巩固与验证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实验之前仔细检查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以保障学生实验的安全性;需要教师在实验之前充分说明实验要求,并做好基础示范,以提高学生实验的自觉性;同时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按时巡查、及时指导,以便发现并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增强实验有效性。待实验结束后,教师须安排学生做好实验小结并撰写实验报告,以提升实验完整性。
二、基于实验教学的医学微生物教学方法
1.基础验证型实验
基础验证型实验的依据是已知的实验结论,学习者利用初步形成的认识或假说参与基础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与排列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对大肠埃希菌与葡萄球菌作混合处理,要求学生染一张细菌涂片,并通过油镜仔细观察,然后由教师对其染色结果进行评价、指导。
2.综合设计型实验
综合设计型实验涉及的基础医学知识较广泛,它以教师拟定的实验条件、要求与目的为标准,以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为主要内容。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消毒剂新洁尔灭的消毒效果,教师可以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然后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与操作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实验项目、记录观察结果、整理总结实验报告。
3.探索创新型实验
探索创新型实验是开拓学生思维、培育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它由学生确定研究领域,拟定实验题目。例如,学生对抗生素抑菌环边缘的细菌密度产生疑问或兴趣,则可以自觉成立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或求教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准确制订实验方案,然后交由教师审查修改,方案基本通过后则可正式进行实验,从而得出合理解释或结论。
4.开放科研型实验
开放科研型实验能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资源的效益,它主要面对实验操作能力较强、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例如,符合上述要求的学生可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参与研究生科研实验,在研究生的讲解、指导下共同探讨免疫学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验教学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基础验证型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并提高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常学生都极容易忽视微生物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基础性作用,造成一知半解的尴尬局面,而实验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技巧再学习的平台。
其次,综合设计型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效融合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感性认识:学生可以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科研兴趣,提升自学能力、表达能力。
最后,探索创新型实验与开放科研型实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生能通过自由探索与科研合作主动搜索文献资料,思考实验与科研思路,从而树立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发展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深入了解实验教学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效果,笔者对50名沉溺于实验教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下是具体结果: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能为学生创造较好的实验条件与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微生物实验基本知识,培养其实践能力,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实验与科研兴趣,提高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其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