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8 11:30: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海洋产业发展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21世纪是文化世纪!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
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必然导出一个重要的命题——21世纪是海洋文化彰显和海洋文化产业跃进的世纪!
文化的意义当然是社会价值和功利价值的统一。我们已经走出空谈性命义理的道学陷阱,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实的土地,经济的增长需要文化含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不仅是我们期望的目标,而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一艘泰坦尼克号,演绎出多少动人的故事;一部《海底两万里》,带给人们多少惊诧和兴奋的记忆。而今的文化餐桌上,在面对《哈利·波特》冲击波之后,人们饶有兴味地谈论《向东是大海》、《下南洋》、《秋喜》。这些都是关于文化产业的话题。海洋文化产业不仅风声水起,而且风起潮涌。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按照同心圆分类法,文化产业包括核心层、层、相关文化产业层三部分,图示如下。
文化产业是近年来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是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的重要产业领域。海洋文化产业借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迅速发展、方兴未艾,是极具可持续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业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实业界的强烈兴趣。
按文化产业同心圆分类法的窄口径计算,2010年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3255.33亿元。按宽口径统计增加值约为8093.33亿元(含滨海旅游业),预计“十二五”增速在12%左右。
海洋文化产业是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包括滨海旅游业、涉海新闻出版业、涉海广电影视业、涉海演艺业、滨海体育与休闲娱乐业、涉海洋庆典会展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等领域。我们预测,“十二五”期间海洋文化产业将呈现滨海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电影视业、体育与休闲文化产业、庆典会展业五龙竞进的局面,到“十二五”末总产值可逼近1万亿元。
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推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与推动。而海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成长性的朝阳产业,顺应了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和文化世纪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再就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特征而言,第三产业、服务性行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海洋领域当然也不会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休闲产业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成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力的重要动力。
我们已经进入休闲主流化时代,一个休闲主流化的社会正在向我们走近。
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用50年的时间使休闲生活走出边缘地带,中国人找回休闲生活,开始享受休闲生活快乐。休闲主流化无疑给滨海休闲旅游业带来巨大商机。
在休闲产业这个大系统中,休闲旅游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滨海休闲旅游业又是这个子集中的一元。滨海休闲旅游业特性和价值可用“五性十二能”来概括:五性——休闲性、娱乐性、体验性、保健性、参与性;十二能——压力释放功能、情绪放松功能、机体保健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精神净化功能、审美陶冶功能、知识拓展功能、技艺提高功能、新奇刺激功能、人生阅历功能、意志砺炼功能、热情唤起功能。
滨海旅游业除了打休闲牌外,还可打体育牌、科普牌、历史文化牌、民俗文化牌、军事文化牌、体验牌。
(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李尔摩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从穴居时代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生产商品而成为舞台的提供者。
由于一项服务被赋予个性化之后,变得值得记忆,所以一项服务的顾客定制化,就使它成为一种体验。如果顾客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那么体验本身也就可以看成某种经济上的给予。正如服务经济的地位高于产品经济一样,体验经济高于服务经济,它创造的价值来自个人内在的反应。
体验性海洋旅游产业因游客的主体性、创造性、表演性而具有吸引力。如:角色——在疍家船上当船老大、当新郎,海捕海钓——渔民的感觉,海鲜厨艺和小工艺制作——体会创造,滨海游艺——令人心跳的经历,参与性特色歌舞表演——寻找快乐……
除滨海旅游业外,涉海影视业也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人们熟知的《泰坦尼克号》、《海底两万里》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涉海的不少,有神话题材、军事题材、渔民生活题材、改革开放题材等。
要采取有力措施,引领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要结合海洋文化产业的特点确定重点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门类,推动海洋新闻出版发行业;海洋影视制作业、海洋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海洋文化节庆会展业、滨海体育与休闲娱乐业、海洋文化旅游业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第二,要优化海洋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带、海洋产业区、海洋文化产业核心城市建设。支持建设海洋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创意内容生产,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效益,扩大规模,促进海洋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要培育海洋文化市场主体,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格局。
第四,要健全各类海洋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海洋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第五,要提升海洋文化创意产品能力。要多维度开发海洋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等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衡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要积极推动城市创意型行业的发展,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立一批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聚集区,聚集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开发自主创意产品。
关键词:战略;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4-0062-05
自从总理2009年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作为其中之一的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恰逢“十二五规划”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的良好机遇,顺应海洋科技以探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定义。《决定》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目前,海洋领域的学术界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且没有明确的定义。基于《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我们可以定义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技术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对相关海陆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可以有力增强国家海洋开发能力的海洋产业门类,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设备和基础设施。
根据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
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是指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发对象,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导技术,以海洋药物为主导产品,包含其他相关功能制品的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类群。
海水利用业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等。
海洋信息服务业是由海洋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形成的产业门类,它包括与海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传播等有关的部门。
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是指在沿海地区利用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海洋生物质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进行的电力生产活动。
海洋新材料可分为两类:一是取自海洋,利用海洋生物加工而成的材料,包括可降解纤维、医用胶黏剂等;二是应用于海洋,在海洋环境下使用的工程材料,包括防腐体系或涂料,防污体系或涂料,加固体系或胶黏剂,深海用固体浮力材料等。
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是指综合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控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并实施健康、环保的养殖模式。
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人类进行海洋及海洋资源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工具,包括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水下装备及配套作用工具。
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海洋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海洋产业,形成了一个不断增值扩大的海洋产业群。目前,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2009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3,000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9%,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0.9%,较2008年增速约为20%,远高于同期海洋经济(约11%)以及全国GDP(8.7%)的增长速度。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态势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三产结构日趋合理
经过长期努力,浙江省在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海洋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特别是21世纪以来,海洋经济增速显著。1997年,浙江海洋产业总值为313.58亿元,而到2010年,浙江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到3883.5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
2010年海洋产业产值占浙江省GDP的14%。据1997-2010年资料分析,1997年浙江海洋产业第一产业比重为83.27%,第一产业比重占绝对优势。但是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2010年第一产业比重仅为7.38%。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第二产业呈现了先快速上升后有所下降的趋势,2003年第二产业比重已达到54.1%,到2010年比重为45.4%。第三产业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为47.2%,成为目前三产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可见浙江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二)海洋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三大主体产业发生变化
浙江省海岸线全长2660.71公里,海洋资源类型丰富,为各类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已形成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主要产业为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而在各种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包括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逐渐减少其在浙江海洋产业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6.6%降至2010年的8.5%,逐渐失去四大支柱产业的地位。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呈现快速发展,2010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产值约为870亿元,与海洋船舶业、滨海旅游业分列前三,其总产值分别约为841.3亿元和720亿元,而前三大海洋产业总产值约占全部浙江海洋产业总产值的62.6%。因此,传统三大主体海洋产业即海洋捕捞、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旅游业逐渐被新的三大主体产业即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和海洋旅游业所取代。
(三)传统海洋产业内部发展速度呈现差异化
传统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浙江渔业产量2000—2010年浙江海水产品产量均保持在400万吨左右。海洋渔业发展总量上趋于稳定。海洋渔业在海洋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弱化,从2000年的第一位降至2010年的第七位。海洋盐业在浙江海洋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非常低,总量上变化不大。而海洋运输和海洋船舶业在近十年发展迅速。1999-2010年浙江省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业产值年均增长率20%以上,2010年海洋船舶业产值是1999年的57倍,分列浙江海洋产业的前二位。传统海洋产业中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发展迅速,传统海洋产业内部发展呈现差异化。
(四)新兴海洋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迅猛
浙江海洋电力、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海洋工程和海洋矿业这些新兴产业是从2001年开始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但是像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这些产业发展迅速,短短10年时间,产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均达到30%以上。如浙江海水利用业从最初2001年0.34亿元的产值,发展至2010年浙江海水利用业产值约为255亿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居全国海洋地区首位,发展速度尤为迅猛。浙江海洋生物医药业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从起步之初的产值仅为8.16亿元,到2010年全年产值达到约150亿元,仅次于山东省。
二、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但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重复建设问题较严重。浙江海洋经济地位弱于山东、广东省;浙江省主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还不平衡。
(一)浙江海洋经济地位弱于广东、山东省
浙江海洋经济在这十年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总体不如山东和广东两个海洋大省。2010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为3883.5亿元,占浙江地区生产总值的14%,在全国11个沿海地区中位列第4,海洋经济在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2010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8253.7亿元,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7074.5亿元,与广东省、山东省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浙江与其他海洋大省之间存在一定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海洋新兴产业的起步较广东、山东晚,科学技术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中海洋科技的贡献率依然较低。在传统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中,存在着渔船升级改造等问题,需要提高其产业化水平。港口和海上运输综合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仍需加快等。
(二)浙江海洋产业总体发展较快,但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
浙江近年来海洋产业的产值平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总体发展较快。但是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在地区产业结构中,从总体上看,宁波、舟山两个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较快,如2000年舟山海洋经济占全省海洋经济总值的比重为24.66%,而到2010年该比重上升到38.15%。嘉兴和台州两个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远不如宁波、舟山,其海洋经济产值反而在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有所下降。因此,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要注重一般地区与重点地区的协调发展。
(三)主导产业不够明确
浙江目前的海洋产业门类齐全,但主导产业不够明确。浙江海洋产业经历传统海洋产业发展阶段、传统向现代海洋经济过渡阶段、现代海洋经济阶段以及海洋知识经济阶段。海洋高新技术将全面进入海洋开发中,人类对海洋的利用真正进入海洋知识经济阶段。缺少对浙江沿海产业中哪些已有产业要逐步淘汰,哪些已有产业要限制发展,哪些已有产业要优化升级,哪些新产业要培育和发展的认识。与海洋渔业、滨海砂矿业、海洋盐业等海洋产业相比,浙江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比较发达,在海洋产业总产值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且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后向产业带动作用,适合作为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医药业、海洋工程业、海水电力业等,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也必将成为浙江新兴主导产业。
三、浙江海洋产业演进分析
从国内外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及考虑浙江省自身具体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浙江海洋产业演进呈现出以下规律性演进特点:
(一)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电力业构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
目前在浙江海洋产业中,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居首位,其次为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业和海洋渔业等。结合浙江旅游资源丰富以及优良的海岸线资源,已形成四大浙江海洋支柱产业,即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电力业。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保税港区设立的背景下,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必将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支柱与主导产业。
(二)一、三、二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发展
浙江海洋产业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向三、二、一次海洋产业结构顺序发展。1997年浙江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84.7:0.9:14.4,第一产业占据绝对的比重,到2010年浙江三次海洋产业结构之比为7.4:45.4:47.2,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顺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海洋产业的演化过程,也反映出当代海洋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浙江海洋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渔业,到2004年为止都是浙江省第一大海洋产业,但其在浙江海洋经济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2005年被海洋旅游业取代,目前仅位列第七大海洋产业的位置;而浙江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船舶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洋矿业等,这些产业迅速发展,已在海洋经济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海洋第三产业的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等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并且在海洋经济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第一位。因此,三、二、一的海洋产业结构基本上反映出浙江乃至全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律。
(三)形成不同地位的海洋产业群
根据2000—2010年浙江主要海洋产业产值,考虑到海洋产业之间的相互连带的关系,必然产生数据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运用SPSS软件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关键词:青州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休闲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1
青州历史悠久,自然风景秀丽,伴随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凸显,当地政府逐渐加大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引导与重视,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力求打造融合自然风光展示、农家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加大对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积极开展当地生态旅游产业规划,使得青州市在生态旅游方针的指导下逐渐发挥自然生态与文化底蕴优势,借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使得青州市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县之一,也为当地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1 以项目为带动做好生态旅游产业规划
结合青州市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当地政府提出了“海岱明珠,休闲佳境”的发展目标,力求实现当地生态旅游形象的树立与打造。在产业形象打造上当地政府与山东大学联合,借助山东大学的文化知名度与学术口碑完成了《青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框架,明确了以“佛寿”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区、东夷文化生态园等为代表的20多项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及景点规划。由北京林业大学协助完善的《青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完成评审正式实施。南阳河综合治理、东夷文化生态园建设、王府游乐园已经全部规划完成,而也相继启动云门山广场改造实施工程,仰天山开发项目。青州当地政府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更侧重对当地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借助古城文化实现旅游产业热点的激发,目前以井塘古山寨及玲珑山郑道昭生态园的建设规划已经在初审完成后正式投入施工。针对青州古城的生态旅游产业规划更是得到古城发展专家的指导,在保留当地古城精髓的基础上寻找与生态旅游的契合点,以期带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生态旅游的产业规划中还相继开展了范云亭公园、云门山水上乐园、状元文化开发等多个旅游项目。通过对上述旅游项目规划的明确,加上专家的研究评审,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也使得后期的重点招商与专项招商更为顺利,以项目带动生态旅游整体产业的发展。正是在详细的产业规划下,青州当地的古城保护建设、生态文化园建构及仰天山森林浴场农业观光项目也完成招商引资,顺利开展。
2 发掘生态旅游资源做好当地资源整合
青州历史悠久,因此当地在生态旅游建设规划中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如何实现这些潜在资源的合理整合与高效利用是当地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发展的重点之一。当地政府在开展生态旅游资源规划时重点突出“古”与“青”字,专门聘请专家学者对当地的生态资源进行挖掘、特别生对当地的文化名人、历史古迹及风俗民情认定,着力打造当地的“佛寿文化”,相继建立拓展了当地的佛寿文化旅游区,并实现当地历史古城旅游区的建立完善,在开发整合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实现了与民俗书法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创新生态旅游展现形式,扩大当地文化吸引力。在针对山区自然风光资源方面,则倡导自然生态旅游,以自然优势的凸显为核心,适当的人工处理,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保持自然原生态风貌,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条件实现了当地自然生态旅游的引导发展。更是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发展现代农家乐,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休闲度假优势延伸,为游客提供健身、休闲、娱乐、采摘、踏青等多层次的服务。针对当地自然的河流文化,应以河流为切入点注重沿河旅游区的建立,南阳河旅游区、弥河旅游区都是河流文化生态旅游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项目。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与相关结构的积极配合,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为前提进行资源价值的开发,积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青州市的生态旅游规划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态旅游建设中,实现生态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掘与优势发挥,带来当地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
3 结束语
生态旅游注重原生态资源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将传统人文与自然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本文以青州市的生态旅游规划为例,从2大方面对当地的生态旅游情况作了宏观规划与微观阐述,而当地政府正是基于当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实现了当地旅游价值的凸显。以规划为指导,青州市将迎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参考文献
[1]蒋.青州市云门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关键词】蓬莱;蓝色经济;现状;问题;建议
山东省蓬莱市濒临渤、黄二海,港口、岸线、生物、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发展蓝色经济,能够促进蓬莱市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
一、蓬莱市蓝色经济发展现状
实施蓝色经济发展战略以来,蓬莱市坚持大力发展以造船及海洋重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等为重点的滨海工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产业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
1.港口及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蓬莱市现有蓬莱新港、蓬长客港、栾家口港、安邦油港等港口,其中蓬莱新港、栾家口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全市建有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山东蓬莱-辽宁旅顺航线是连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黄金水道。2015年5月28日,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将正式投入使用。龙烟铁路蓬莱段正在抓紧施工。蓬栖高速连接线已于2015年4月正式开工,连接沈海、荣乌两条高速,预计2016年底建成通车。
2.海洋重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造船及海洋重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业、石化工业齐头并进。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巨涛海洋重工、大金重工、京鲁船业等骨干海洋重工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近几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蓬莱万寿机械有限公司、烟台孚瑞克森刹车片有限公司为领军企业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以安邦石化为龙头的石化产业聚集区。
3.滨海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
蓬莱旅游业以塑造和提升“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城市品牌为目标,产业模式实现了由观光旅游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通过彰显“古阁、仙山、碧海、葡园”等资源优势,突出“神仙文化、滨海休闲、美酒体验”三大特色,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前,蓬莱阁、三仙山景区分别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5A级景区。
二、蓬莱市蓝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海洋经济以海洋渔业、港口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为主体,新兴产业规模小,海洋生物医药业、海上风力发电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比较低。
2.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偏低
一是产业配套率低。蓬莱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率大约在10%~30%之间,且主要以简单加工、组装为主,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或从南方购进。二是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一些工业园区,单位面积产出偏低,集约化程度不高。
3.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具体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外技术依存度比较大,明显制约着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企业重视设备引进,对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少,制约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蓬莱市发展蓝色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蓬莱市蓝色经济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港口、区位、产业基础优势,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海经济为重点,以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推进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1.加快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
加强港口建设和港口资源整合,加快发展蓬莱港客运滚装运输业务和栾家口港区煤炭、安邦油港原油码头的建设,开展集装箱运输的规划研究,力争把蓬莱建成集客滚、物流、货运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口。加快栾家口港区、蓬莱港区疏港公路、龙烟铁路蓬莱段、蓬莱港及栾家口港铁路进港线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增强港口的集疏运功能,拓宽港口的内陆腹地,完善蓬莱市港口集疏运体系。
2.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蓬莱市的海洋科技优势,加快推进巨涛海洋重工、大金重工、京鲁船业等项目发展,积极发展面向国内外的船舶及配套业和海洋重工项目。集中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使之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增长点。
3.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建设
东部以蓬莱经济开发区为支柱,西部以栾家口港为依托,建设以煤炭、矿石、水泥、原油等货种物流和粮食、化肥、钢材等散杂货物流为主的综合仓储、物流区。大力推进重点园区要素集中、配套集约、资源共享,以发展蓝色经济临港工业、物流专业园区为定位,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提升骨干企业拉动能力。
4.加快滨海旅游业发展
以打造“中国著名、世界知名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加大对沿海及海上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大力开发滨海休闲度假、邮轮与游艇旅游等旅游产品,全面推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突出打造以木兰沟、马家沟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吸引游客体验农家乐、采摘游,增加农民收入。
泉州是历史上闻名的东方贸易大港,在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南朝史籍中开始有泉州与国外的往来记载。唐代,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两宋时期,泉州港进一步发展,到南宋时,已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往来。元朝时期,泉州港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贸易大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海上贸易网络延伸到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广大地区。泉州港也是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出发港,见证了我国航海史上辉煌的一页。泉州造船历史悠久,宋元时期,泉州所造海船,其坚固性、稳定性、适航性,特别是水密隔舱的安全设施等,在当时世界上都处于先进水平。泉州至今仍保留着众多航海与通商史迹、多元宗教文化史迹,宋元时期的泉州已经成为中国少有的海洋文化核心区域之一。泉州海洋文化在历史形态上表现出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典型特征,各种宗教和文化在泉州和平共处、多元并存,这对于当前我们提倡各国睦邻友好、建设和谐世界具有现实意义的。
2010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内容囊括庆祝大会、仿宋祈风盛典仪式、光明之城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并将举办郑和航海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港口、城市发展论坛,航海日邮票首发式,文物展览,科普日等相关活动,进一步弘扬郑和精神,增强民众的航海意识、海洋意识和海防意识。活动将充分展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展示福建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发展态势。同时,重点突出闽台两地独特的“五缘”关系以及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产业发展基础,特别是集中展现泉州产业、港口和城市的发展前景以及泉州人民“爱拼敢赢”的创业激情。
本届航海日的取水仪式,通过采集闯台两地各五处具有代表意义的河流之水,汇聚为“五缘之水”,凸显海峡两岸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展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和建设成就;展现泉州构建海峡西岸东出西进综合通道新态势及泉州产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格局与特色风貌。海峡两岸本同根,血脉相连一家亲;一衣带水一线牵,两岸携手情更深。80%台湾同胞祖籍为福建,闽台两地交往具有独特的“五缘优势”(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
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劣势
我国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之较低的节能技术水平,导致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通过调整结构、革新技术和改善管理等途径,达到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可能。我国作为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大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风险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因而为实施减排项目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但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能源驱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与日俱增,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技术条件也约束着低碳经济的运行。
2、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和海洋能等,具有资源发掘潜力大、环境污染程度低、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一般的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碳排放等优点。既利于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气候的变化,又有利于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为风电产业、特别是沿海地区风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包括充分发展风能经济。
3、 新能源发电严重冲击火电企业,传统经营行为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为了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内的清洁能源发电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我国风电装机连续四年成倍增长,而国家在电网调度方面也必将会优先安排新能源发电上网交易,如此下去新能源的迅速发展严重减弱了未来火电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另外,现有的设备条件决定了近年来我国投产传统火电机组企业的这些发电机组具有高强度的碳排放量,随着碳减排工作的逐步推进,这类电厂无疑将面临各种各样的环保要求,同时各种减排政策的实施以及碳交易机制的建立也为此类发电企业生产成本带来巨大的变化,所有这些都挑战着传统经营行为的极限。
4、风能的应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之一,在公元前就开始利用风能。那时的中国人就能够利用风力提水。宋朝是在中国应用风车的全盛时代,当时流行的垂直轴风车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风力发电是人们利用风能最常见的形式,风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风力发电在世界上掀起一股热潮。
5、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随着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出台一系列有关可再生能源政策,中国的风电开发利用势头迅猛,在风电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1986年4月,我国第一座装机容量为105千瓦的风电场就在山东荣成并网发电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风力发电得到了快速发展,风电逐渐形成规模,风电企业也取得了规模化发展,呈现出了同业竞争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初步出善了一些风电产业发展的法规,实现了风电的产业化发展。
我国风机设备容量逐步升级,从最初的国外引进到现在的逐步国产化,形成了产业集群,风电产业日益显现出成为替代能源主体的趋势。但是,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很不均衡,核心技术尚未具备优势,面临许多产业发展方面的技术壁垒,比如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技术等仍需突破;在规划风电发展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建立完善风能产业体系是当务之急,电网规划布局与风电发展规模不配套,智能电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风能产业的并网问题日益凸显;风电场区域布局规划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总之,我国的风电发展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缺点和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6、 沿海地区风力发电的发展前景
沿海地区风速较大且变化较小,特别适合采用单机容量较大的风机,同时沿海风能资源有效利用小时数多,能够充分利用风电机组的发电容量。海洋风电虽然是没有污染的清洁类能源,但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风力发电机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发电机叶片增大,使得旋翼区面积也大大增加,影响鸟类的迁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沿海地区风电的装机总容量在未来几年仍将快速发展。
“十二五”规划对未来以风能、核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做出了全面布局。风能产业在未来五年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预计未来十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目前风电装机容量的10倍左右,风能行业将成为投资热门。
结束语
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决定了中国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争创低碳社会。但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一个漫长的过程。充分有效地利用丰富的风能资源和不断进步的风电技术无疑将加速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倪安华.我国海上风力发电的发展与前景[J].安徽电力,2007, 24(2): 64-68.
【2】陈达,张玮.风能利用和研究综述[J].节能技术,2007,25(144): 339-343.
生物工程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生物工程技术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生物工程技术、农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纳米生物工程技术、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疗等;基因操作技术包括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重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生物信息技术包括生物信息的获取与开发、加工与利用,以及结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药物筛选、小分子药物设计等;创新药物和产业化开发上,将重点建立完善的药物筛选体系、研制重要药物品种、实验室建设、药物制剂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1.大科学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基因组的研究,使得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从作坊式转而进入了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基因组研究以人类基因组为代表,其研究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在整体上破译遗传信息,不可能用以前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其他学科的一些运作方式,包括大规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业运作方式。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引起实业界浓厚的投资兴趣,投资量逐年递增。
2.精细分析和广阔综合的统一。生物工程技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整体乃至群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以及生物工程技术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前所未有的整合,使得很多生命系统复杂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可能。
3.科学进步和技术革命互为因果。生物工程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与技术革命相关,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也是越来越模糊了。
4.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生物工程技术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这些应用学科的基础,也能从应用学科中获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很多重大社会需求的问题会构成揭示自然规律的一些重大科学工程的出发点,如对艾滋病、肿瘤、人口控制、抗病虫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5.产业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种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工程技术基础研究到实现产业化的距离较之以往大大缩短。
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生物工程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对人类解决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十几年是世界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食品、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生物工程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之一,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1.农业生物工程技术。近几年来,国际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发展之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量增加的作用之大,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农业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中研究最活跃的是应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植物体内,对家畜、家禽及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达到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海洋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海洋生物工程技术这一新的领域。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加速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改良海洋生物品种、提高海产养殖业产量和质量、获取有特殊药用和保健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新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已将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轻工、食品生物工程技术。轻工、食品行业是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农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如发酵制品、酿造等产品;二是以生物工程技术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新产业,如低聚糖加酶洗涤剂、高果糖浆等;三是以生物工程技术为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4.医药生物工程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热点,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投放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和开发医药领域的生物工程技术,已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基因治疗技术和新型生物药剂方面的开发应用最为广泛。5.其他生物工程技术。随着世界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工程技术除广泛应用于农业、海洋、食品、医药等领域外,在其他诸如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三、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