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品设计的意义

产品设计的意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8 11:30: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品设计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产品设计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作品意识 产品意识 成衣操作

科林·麦克多维尔①认为,时装设计师的困难在于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包括报刊在内的宣传媒介,它们要求新异,与众不同;一是消费者的要求“虽然新,但最好与上次的成功之作靠近些”。对于第一个要求,设计师有时自由得像奥林匹亚,人们不计较什么,只追求设计的戏剧性、新奇感和艺术创造力;而对于后者,设计者最终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创造美总要让位给商业上的考虑,他们对流行和市场态度慎重,不会滥用艺术个性,“因为那样会伤害服装工业”。

时装的“作品意识”来自于时装舞台。在一定的经济支持前提下,尤其当“赞助者”不将自己的利益、趣味强加给设计者时,为了向观众展示独特、鲜明的艺术创意,或对流行生活做个性化的诠释,设计者以“自由”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塑造。由于这类设计较少受到市场的牵制,有意超越现实生活的种种局限,因而构成形式往往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正是由于它对现实的超越,其设计结果大多终止于“仅此一件”的特制时装形态,即成为“作品”,个性化是作品的灵魂,设计者“内心那些宏伟、夸大的思想主题”可以凭借强有力的创作形态将其呈现出来,甚至可以“借由服饰的呈现,来表达个人对这个世界最深潜的痛苦和狂热”。可见,作品的创作具有无限的空间。因此,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较强的“作品意识”。

“产品”一词体现了成衣的社会化特征。时装产品的设计需要广大的社会反应,仅仅谋求艺术同行或少数“有真知灼见的观众”的精神支持是不够的,它要承担各种社会公众的要求,考虑消费者的个人利益,这就意味着产品设计实际上是受限制的设计。我们从英国作家、艺术家(评论家)约翰·拉斯金的断言里即可感受到这种限制的程度,他说,“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而创作的,如果作者与使用者对某些作品不能有共鸣并都喜欢它,那么即使这件作品是天宫的神品也罢,实质上只是件十分无聊的东西。”可见,对现实的观察和了解是时装产品设计的基础。尽管商业的价值尺度使产品设计具有种种规定性,但其特有的社会及经济价值日益受到学生的注意,因而形成了日渐鲜明的“产品意识”。

实际上,虽然设计理论向学生指明了作品与产品之间相互结合的可行和必要,但从一些学生的设计作业上仍可看到一种将两者对立起来的倾向,表现为将产品设计看做是对现行服装商品的模仿和局部改造,其原因在于学生尚未寻找到存在于产品设计之中的无穷的创造空间。

此外,对效果图的功能及其局限缺乏真正的认知,使产品设计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向作品意识转化的倾向。夸张的比例、戏剧化的姿态,对纸面形式力度的追求,使产品设计很快还原到一般效果图的艺术假设状态。当设计终止于效果图本身而不再经过坯布设计、纸样改造、成衣操作诸环节时,深入产品设计本质语言之中的通道便被堵塞了,这是一些学生无法把握产品设计语言的丰富性的症结之一。观察一些高年级的效果图上的产品设计,可以发现仍存在着低年级局部设计训练的延伸,有时设计的每一个局部均被过分地切割、变形或夸张,从而使设计过于牵强和人为化,缺乏设计的品位,这是对纸面设计中的某一个局部(如上衣)表达其创造力的结果。显然,在这里,作品意识很难转化为产品意识。

观察、分析成功设计师对作品语言和产品语言的不同操作方式,有助于使学生接近产品设计的本质。在大师作品分析中,向学生展示法国前卫派设计师让·保罗·高提耶②(JEAN—PAUL CAULTIER)的舞台作品和其成衣商品设计,学生们看到,在他的成衣商品设计中,那种怪异与叛逆的味道被大大削减了,奇异的组合转化成沉静优雅的装扮,其作品中的“令人困窘”的个性表达方式,为一种精致、矜持的服装造型所替代,显而易见,果切尔十分轻松地在他的作品会上和成衣店里使用着两种语言:在会上,他的设计是自由的、个性化的;在成衣店中,他的设计则是平易近人的、实用的消费品。重要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两种语言之间互不相干。事实上,果切尔将其个人的艺术风格“投射”到他的市场设计上,如他的成衣套装,仍显示着他一贯的对年轻人装束的设计思想,如短至腰间的军服式夹克、宽敞裙裤造型,体现出新平民化的浪漫、自由,反传统的风格特征。这说明,产品设计的艺术语言是丰富多彩的,需要设计者更加精致、敏锐的艺术感觉和高层次的控制能力。

可以说,更深地介入产品设计感觉的唯一途径是成衣操作。包豪斯创始人格罗佩斯曾指出,“在灵感出现超出个人意志的珍贵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师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缺乏的。真正的创造想象力的根源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可见,成衣操作具有本质的意义。笔者所说的成衣操作不是指简单的成衣缝制,它是设计者面料选择、材料性能的实验,实际造型过程中的再设计过程,它使学生一下子从效果图的单纯的设想中解放出来,进入对材料、造型诸多要素的综合的把握、体验之中,通过亲自制作的进程,学生的设计热情和想象力随之增添,在手与脑的积极参与之下产生更多的修改方案,并融入众多的实际尝试之中。

应该指出的是,仅仅靠课堂上的成衣操作是无法真正深入产品设计的本质的,因为尽管教师提出种种产品的限制前提,但由于与真实的市场情景缺乏共鸣,没有直接承受市场的持久考验,仍存在着种种“妥协”。只有不断地与服装企业、商业做直接的结合,才能逐步树立起现实主义的产品意识,减弱产品设计中的“艺术贵族”意识,从而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个性转化到适合市场要求的产品设计之中。

注释:

①科林·麦克多维尔,时装作家,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McDowell's Directory of 20th Centurey Fashion》;时装评论员,从1986年开始担任英国报纸The Sunday Times的首席时装作者。

②让·保罗·高提耶,法国演员、服装设计师,1987年获颁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礼服造型设计奖。他在很多影片中担任服装设计,如《基卡》《碧海蓝天》《这个杀手不太冷》,以及著名的超时空科幻片《第五元素》等。

参考文献:

[1]COLIN MCDOWELL.科林·麦克多维尔20世纪时装手册[M].MCDOWELL'S DIRECTORY OF TWENTIETH CENTURY FASHION.Lachasse Ltd.1984.

第2篇

关键字:设计创意;体验;情感互动;产品设计

设计创意是设计过程的灵魂,在设计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而没有创意的设计是失败的设计。自从人类社会开始以来,从类人猿为了生存创造各种工具起,就有了创意与设计。设计作为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活动,无论是设计革新还是设计改良需要用创造性思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需要创意,创意过程可是痛苦的事情,也可是快乐的事情。设计创意的思维多种发想,如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突变思维、重组思维等等,创意的思维种类很多,其实每种思维方式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思维是交错的、复调的,并且有些思维无法定义。从各种途径中突破原有思维去创造与表达产品创意。

产品如何设计得“有特色”则不是简单地换个图案或者是随意叠加其它物件。如(图一)深泽直人的茶包,把普通长方形茶包变成站立行走会跳舞的“人”形形状的木偶,只要用手操控“十字”形的手把,舞者(茶包)还能在茶中散发出清香的茶香味道。设计师通过产品这一无生命的物体,表达自我情感,一个或一件小小的物件背后却隐藏着设计师的知历、阅历、经历;在背后却又隐藏着令人会心一笑的因素;在背后却又隐藏着用户与产品之间如情侣般情感互动,从而引起了用户直接的情感心理共鸣。

一.感觉(情感的认知)直接体验

据心理学家埃温·彼埃德曼(Irving Biederman)的设计,一个成年人可能要接触30000件不同的物品。[1]

视觉是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可主动性和被动性接受信息。产品本是无生命的物体,第一感觉冲入人大脑视网膜的感知是什么便是什么。如在旅途中眼睛向左看,看到是左边窗的事物,眼睛看右边,看到右边的景色;颜色、形状、情景的信息冲入人大脑,形成对事物的第一感觉、感知。

Donald Norman把人的体验过程可分感官体验、行为体验和反思三个层次。[2]用户情感从感知由浅入深的递进,首先是较为直观的感觉认知,即从产品看上去如何,是否“顺眼”“合眼缘”。如看上去衣服颜色很漂亮,设计很新潮或看上去衣服一般般等,对产品“第一次”互动。或许不再使用该产品,是否进入第二层次行为体验。

第二次层次的体验是行为体验,即这个用起来如何,是否“舒服、易用”。一个空有华丽外表的产品或许只能吸引消费者第一眼球,但不能注重用户的体验感受。

第三体验层次是反思,即这个产品完成了用感官、行为体验后用户自身形成的一种对产品的思考和探索,包括其内心体验以及思想的愉悦感、认同感等。这样的体验基于产生与人情感或思想方面的感受。此过程通过产品创造出合理的情感,建立用户的反思体验,此为情感体验设计中的高层次。

如一个24K金布料做出的背包,但是不能负重;Philippe Starck的“Juicy Salif”的橙汁榨汁机,在有罗纹的压榨器顶部旋转半只橙,果汁沿着侧面留下来从这个点滴入玻璃杯。只是这一镀金的款式可以被酸洗液体破坏。用户买了昂贵的背包和榨汁机,但不能允许用户使用负重功能和榨汁功能。那就行为水平的设计上得零分。

体验产品,是为了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在心灵上得到充实,这种充实来源于心理的感受。用户对产品的会心一笑,对于设计师、产品和生产商都很珍贵。经过Emma Lacey的研究发现,让使用者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给产品添加一些令人惊喜的元素,促使使用者有意识地去探索这个物体。

2.给产品增加一些独特的元素成分,这些成分往往和使用者的个性和身份定位联系在一起,拉近产品和消费者的距离。

3.使产品和使用者的一些个人历程联系在一起,让体验超越产品本身的物质形式。

这三方面为体验在获得愉悦感的方法论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然而用户除了愉悦感外,还有对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同感。这也是给予用户一定的自主空间,在使用体验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如以下是我收集人们喜爱或者厌恶产品的许多例子中的其中一个,从例子中表明信任的重要、信任的力量和信任的属性。信任具有几个品质:信赖、信心和正直。我们信赖我们购买的产品,是因为产品能“准确地完成预期的任务”。

——对于我的冲锋衣,我可以抱怨地谈过它的手感和美感,但是经过进一步反省,我认为我的情感依恋主要以由经验形成的信任为基础。

我知道我的冲锋衣可以胜任我做的任何活动,无论下暴雨与暴雪的时候,无影响我登山的心情,顺利登顶。我讨厌冲锋衣不能发挥防水、透气的作业。防水不透气是户外产品的缺点

我有了我的这件冲锋衣,意味着我只需要在我的人生购买几件冲锋衣就够,我对它依恋经过随着时间、经历而形成。此产品已成为我好朋友。

产品是一种信息传达的载体,设计师通过设计,制定了使用流程,而用户按照设计师的预期,完成使用。在体验产品中,设计师完成了使用过程的第一波段的设计,为用户留下自主空间,完成第二波段的情感互动。

二.产品创意与用户的情感互动

互动指两者之间借助一定的方式来对操作过程的对错、进展情况来进行反馈。很明显,如果我们在互动的进程得知结果,也就可以直接指导下一步的操作了。互动,就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听觉的,也可以是情感的诉求。

因为视觉是我们获得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所以,视觉的互动最为重要。想必大家都知道深泽直人所设计的CD播放机吧!那CD播放机几乎与通风扇差不多的外型。将CD放入中央,扯一下通风扇垂下来的带子,就可以播放CD。就像通风扇一样。尽管知道这是台CD播放机,但刻画在脑中对通风扇的记忆作崇,凝视着这CD播放机,我们的身体就会反应。特别是脸颊附近的皮肤,会以强烈的细腻度使触觉更敏锐,而为这将吹出来的风不是风而是播放出来的音乐。收听音乐的人们,感受变得敏锐,这相对地提升了这性能。用如此魔法般的手法,来构建产品与设计的关系。

听觉互动也很重要,夏天去买西瓜的时候,往往会用用手指轻轻叩打西瓜,听声音来辨别西瓜熟与否。著名设计师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设计的乌鸣壶正是用了这一方法,据说每年销售量达100000件。[3]所以,只要掌握了声音与产品所能够传达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就能让声音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告知我们物自身的情况、对产品操作的互动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人借“诗”表意,产品设计师借“物”抒情。中国诗歌以抒写情志为主,也是以触动用户的内心为主的。人的内心感动来源于二,其一为自然界种种现象感发,其二为人际悲欢离合之感而发。在产品设计呈现过程中,创意的表达及作用方式与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有异曲同工之意。“赋比兴”即“铺陈”、“拟喻”、“感发”这三种手法,它们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象,实质上是对“意”和“象”之间的不同对应关系的分析和概括。如上文提到深泽直人所设计的CD播放机;又如“知竹”作为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中一个以展示竹为题材的分主题展览。在椅类展览中,来自中国设计师石大宇所设计的“椅君子”是以天然竹条的原色,造型似一个“君”字(图三)。中国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之说,因此造型设计中可以看到中国竹文化的身影。设计源于生活,设计师是从生活中得到感悟,设计不仅仅是用户个性需求和心理表述,也很好地把握了人与物、人与人在行为体验中的情感诉求。

三.反思经验

反思经验也即认知经验,是对直接经验的评价,它能揭示我们所经验事物的内容和价值,通过“反省思考把混乱、模糊和矛盾转化为明朗、确切和一致”。[4]反思经验是指我们在使用产品时的反馈,也是意味着产品符号意义的生产。反思的设计是以创新的方式引领用户的惊喜和兴趣,为顾客创造出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反思的体验包括很多领域,它包括思想的、情感的和认知的方面。它注重的信息的、情感的、和认知的方面。它注重的是信息、文化以及产品或者产品效用的意义。如产品的思想意义被放大化了,它不仅是一件物体,更是一段历史、经历或故事。

如一位设计师在海洋中使用自己设计的鞋子作划行独木舟的体验,鞋品设计师对这款鞋子的情感上的交流,设计师自己对生活历程与故事的经历与体验,对设计实用性的反思。不同环境用户使用鞋品的情况不一样,在海洋与沙滩的环境,底邦面的鞋子在沙滩上行走,没走几步,沙子就静悄悄地溜进鞋子,但如使用高邦面快干材料的鞋子,沙子进鞋子里的机会少得多;还有当鞋子湿了,材料湿湿的包着脚,脚感自然不舒服,但使用快干材料,材料给脚带来快干、清爽性。或许再运用头脑风暴法从消费者的行为细节寻找问题的突破口,通过逻辑思维分析、整理、整合、捕捉产品创新的需求点。鞋子如同[xie]鞋子(粤语同音),设计师如同母亲一样,用知识的力量孕育出自己孩子(鞋子)的诞生,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不能言语的。一对鞋子使产品与设计师情感的沟通,不仅仅是对产品基本功能(产品的体、面、线、材料、色彩和肌理)的沟通,在使用过程中更是对鞋子心灵上沟通与经历,并赋予每对鞋子新的故事、新的生命。

在实现设计师梦之翅膀的生产商对图纸的理解与实现,生产商与设计师的交流与沟通、产品与设计师情感上交流。生产商对设计图纸演绎,设计师对生产端的工艺与理解。这一一体现在产品中细节的成与败、是与否的因素,如在户外防水手套上车上品牌LOGO,当普通车线把防水材料车穿、车破防水层。防水手套自然失去防水功能,设计师可运用上文所述的头脑风暴法考虑其它方式进行多维度地表现(如滴胶、KPU、防水车线工艺等)。产品不能只考虑形式之美、外观之美,也更要考虑功能的实用性。当用户使用所谓的防水手套不能防水,就如上文所述用户便失去对产品的认同感,降低对产品的承认度。

设计图纸的生产难度与用户有直接关系,生产难度所产生的费用直接转嫁于用户,每个用户的价值观不一样,用户对产品价格的接受度等也会受到一定影响。生产商与产品的情感,设计师与产品的情感,以及用户与产品的情感三种情感不是单一、孤立存在,而是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关连、缺一不可。本文着眼于用户与产品的情感交流进行论述。

结论,设计师的任务是那些更需要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人服务,因此,设计师坚决不为有钱人和贵族服务。(A designer’s task is to improve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 those who most need it, so a designer Never works for a rich, elitist clientele.[5]设计师应以生活细节中发现问题,并运用设计手段、调节、解决。感官、行为、反思三个层次的体验为我们具体应对矛盾提供、提示和指导,进行相应的设计创意。产品不仅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及心理所需的物件,也是产品设计师表达创意、自身观念、情绪的基本载体。从另外的层面上可以是产品设计师应对用户内心情感,沟通的桥梁,更好地用心体现产品与用户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 (美) 唐纳德·A·曼:《设计心理学》,琼译,中信出版社,京,2003,第13页。

[2] (美)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付秋芳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第47-65页。

[3] (美) 唐纳德·A·曼:《设计心理学》,琼译,中信出版社,京,2003,第75页。

第3篇

产品创意设计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物质文化浸润下的产品创意设计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产品创意设计提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它在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处于美和艺术的层面上,使生活具备了艺术文化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件人工制造的产品都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设计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在产品创意设计过程中,设计观念的形成均须以人的需求为基本的出发点。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热门对现代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涵盖了产品所能表现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全部内容。今天现代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产品的创意设计直接影响和决定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等,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物质产品的安全、方便、舒适、可靠、效率等,即产品创意设计良好的“适用性”,而满足这种“适用性”的需求即是现代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问题。工业设计师的使命在于以人为中心,努力通过创意设计活动来协调“人——机——环境”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现代产品的创意设计形态更加丰富,操作更加简洁,功能更加强大,将更多的高新技术与新材料相结合,提高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保障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所要强调的正是这种思想,从工业设计的崇高目标和使命上来理解产品创意设计的意义,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现代工业产品的创意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活动,是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同时受环境和社会形态、文化观念以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要求工业产品不仅要实现一定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在外观、肌理、视觉、触觉、使用方式等方面使人感觉到亲切、自然、具有“人情味”。

现代工业产品形态的提示性、趣味性、娱乐性及文化内涵等,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它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内涵。“以人为本”的设计观是工业设计经过导入期、发展期、成长期发展到成熟期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设计哲学。20 世纪 50 年代,在西方各国出现了大量的水泥和高层玻璃建筑,并以此作为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标志。为了节省成本,高层建筑内部空间狭小拥挤,空间流动不畅,有时多达数万人在一座高楼里工作和生活,人们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随着人们对现代建筑、心理和象征方面认识的进步,人们逐渐认为把追求纯功能的理性作为大批量生产唯一目的的设计缺乏情感色彩。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由于心理学的行动理念和认识心理学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理论基础。在现代工业产品的创意设计过程中,创新既是设计的目的又是设计的手段,并在整个创意设计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创新为产品的创意设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市场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产品创意设计的创造力成为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创新心理是设计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设计师创新、拓宽设计思路的重要突破领域。把握产品创新心理、突破设计思维的限制,提高现代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的水平对于工业设计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创新活动是指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认识、发现和改造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觉、视觉、记忆、想象等心理机制,都将发生一定的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既能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思维是人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推理、决策的动态活动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性的认识,二是认识的过程。思维具有再现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按照发展方向的划分,思维可分为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按思维的活动规律划分,可分为逻辑抽象思维和感性形象思维;按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进行划分,可分为正向常规思维和跳跃创造性思维。

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包含以下九种思维:抽象、形象、直觉、灵感、发散、收敛、分合、联想和逆向。形象思维也称为具象思维,是意象运动的过程,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外在整体形象进行观察来体会和了解物体的各种信息。它依靠自然真实的场景、丰富协调的画面、明确肯定的视觉符号、绚丽多彩的色彩,一切可直接感知的物体表面现象的理解,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形象的思维的整体过程就是由感性、想象和联想等一系列抽象的行为方式作为主要的思维。所以灵感和直觉便是由以上几种抽象行为方式所产生。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或多路思维,著名的心理学家、创造家吉尔福特把发散思维定义为能够从所设定的限制性信息中产生不同的多种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是指思考者以所思考的问题作为发散的基点,不受任何思想和观念的限制,发挥人最大的想象力,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去思维,以至产生发散性的的思维方式。故而设计者能够根据此,设计出更加新颖,更加独特,更加有突破的作品。发散思维是多方向的开放思维,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流畅性,是指发散思维用于某一方向时,能够举一反三,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沿着这一方向表达出较多的概念、想法,形成统一方向的丰富内容,表现为发散的“个数”指标。第二,变更性,是指发散思维能从某一方面调到多个方向,不局限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能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表现为发散的“类别”指标。变更过程实质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克服人们头脑中已有的传统的、固定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地变更出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第三,独特性。指的是发散思维能够有独到的见解,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可以堪称是创新性思维的最高级的阶段。收敛思维又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或定向思维,它的表现形式为“以多趋一”,指在思考过程中,为了解决某一中心问题,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各种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思维的方向指向该问题,把众多的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程序中去,以探索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包括收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等逻辑思维过程。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完全相逆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快速有效、创新型的解决涉及问题,但是两者也有根本性的区别。第一,从思维发展的方向上看,发散思维是从中心问题开始向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从一到多”的过程,而收敛思维是从外部的各种信息出发,逐渐向中心问题靠拢,是“从多到一”的过程。第二,从思维活动的作用上看,发散思维有利于人们思维的开放,有利于拓展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探索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收敛思维有利于从各个不同信息中综合选取最确切信息,有利于快速解决问题,也容易取得突破性进展。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既有区别又有互补,在问题明确,但是信息比较少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发散思维,而对于信息量大,相对模糊的问题,则往往采用收敛思维的方式,在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创新性成果。

第4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 以人为本 理念

从20世纪末至今,人们虽把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提法逐步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对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时代内涵、科学体现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却一直在争议之中。本文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上述问题做一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的时代内涵

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到底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生存质量、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产品设计中,便赋予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新的内涵,这就是设计的主题要从人们的需求出发,遵循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以造物的实用价值的实现为基点,创造出最适合人们实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使产品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同时强调人、产品、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为人类创造健康、和谐、持续的美好生活。

二、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要体现注重人性实用需求的功能

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要使产品的设计在功能上适合一般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特点,创造出从目前讲最适合人性需求的物品,使人能够在舒适和便捷的条件下工作和生活。这种人性化的产品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要达到产品与人和谐的配合,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评价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作品,首先要看它在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可靠,还有价值、安全性和效率等方面。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必须考虑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因素,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评价:(1)产品的造型与人体的尺寸、形状及用力方式是否配合;(2)产品的造型是否顺手和好使用;(3)是否可以防止使用者操作时的意外伤害和误操作时产生的危险;(4)各操作单元是否实用;各元件在安置上能否使其意义毫无疑问的被辨认;(5)产品是否便于清洗、保养及维修。(6)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能否被人接受。从上述原则可看出,人性化设计要正确对待人、适应人、尊重人的能力限度,只有符合人的感知和使用需要,才能真正体现出设计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其次,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更要重视老人、儿童和残障者的特殊需求。人性化设计是注重不同层次人性需求的设计,所以要倾情关注特殊人群。老少残障者群体属于社会的弱势阶层,在生活中他们随时会面临困难和危险,比如外出就会遇到很多、很大的不便。设计师要把这些弱势群体的不便和风险纳入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设计中,比如中国设计的2008年奥运场馆和2010年世博园区,老人、儿童和残障者在入馆入园中的无障碍通道、观看中的特殊区域和位置,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世界的温暖、人类的爱心和物与人的和谐亲近。这就是当前呼声很高的无障碍设计,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三、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要体现注重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一个成功的产品设计,除了功能上满足人性实用需求外,还要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等的变化来实现精神文化的人性化设计。

首先,产品造型的人性化设计。产品设计中的造型要素是人们对设计关注点中最重要的一方面,设计的本质和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有人称设计为“造型设计”,虽然有失偏颇,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造型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引人注目之处。比如1994年意大利设计师推出的壁灯,模仿了小鸟的造型,灯盏两旁安上了两只逼真的翅膀,在高科技产品中带进了温馨的自然情调,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扑面而来,且极富趣味性,自然使人愉悦和放松。其次,产品色彩的人性化设计。在设计中色彩必须借助和依附于造型才能存在,必须通过形状的体现才会有具体的意义,当色彩一经与具体的造型相结合,便具有极强的感彩和表现特征,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针对不同的消费群和不同的使用场合,颜色的选择非常的重要。如婴儿和小学生的用品颜色一般都很丰富,这样才适合他们的心理和成长的需要。再次,产品名称的人性化设计。借助于语言词汇的妙用,给设计物品一个恰到好处的命名,往往会成为设计人性化的“点睛”之笔,可谓是设计中的“以名诱人”。如同写文章一样,一个绝妙的题目能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给主题以无言的深化。一种好的设计同样需要好的名字来点化,诱使人去想象和体味,让人心领神会而怦然心动,激发购买欲望。最后,产品材料的人性化设计。产品材料的人性化设计对于当今绿色设计和环保设计非常重要。选择可以再循环利用和便于加工处理的材料为当务之急,我们要合理利用人类有限的资源,做到:一是设计能改善的产品;二是设计可再生利用的产品;三是采用低能耗生产的材料;四是采用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环保材料。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设计的未来

第5篇

【关键词】下意识行为;隐性需求;本能;自然;产品设计

【Abstract】The subconscious behavior is not consciously behavior tendency,is the person of experience in the long term,the psychological effect. The designer through the human psychological state of understanding, insight into customer real needs, transforming the subconscious act as tangible visible objects. This process is found to solve the demand, demand, conflict. Therefore, the subconscious behavior in product design shows the unique value.

【Key words】Conscious behavior; Implicit demand; Instinct; Nature; Product design

在新设计思想不断发生碰撞的今天,人性化设计理念是当代设计领域力求不断突破的主流设计思维之一。对“下意识”行为现象的研究和探索,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人性化设计理念找寻到新的突破口。下意识领域中的人性化设计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在寻求感性诉求点的同时,最终激发用户强烈的心理震撼与共鸣。

1 下意识行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下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直接转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想法和恐惧,原始冲动和本能等,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中,但它们并没有消失,而在下意识中积极活动。下意识行为是人不自觉的行为趋向,它虽然无形,力量却极不容小视。例如,当你衣服上沾有灰尘时,你会下意识地用手拍掉,而“拍”这个小动作就是我们用来解决衣服脏的这个表现。正是有了“小动作”挡在隐需求之前,使得用户本身和设计师都无法轻易将其辨识。下意识行为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无需作出特定思考,不会产生由复杂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

产品设计是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件或工具的过程,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以美好的形式表达出来。简单地理解,就是通过使用产品解决矛盾达到平衡,起到和谐的目的。每个产品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与一个交互系统之中的,它由人(People)、人的行为(Activity)、产品使用时的场景(Context)和产品中运用的技术(Technology)以及最终完成的产品(Product)这五个基本元素组成。从表面上看,人的行为在意识的掌控之中完成。实际上,下意识才是最终主宰了人的精神。唐纳德・A・诺曼在他的《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多数人类行为是下意识的,自身不会主动察觉到。在我们日常与产品接触的过程中,相对于目标明确的功能性操作行为而言,下意识行为是基于本能而发生的,并且无意中也与产品产生了“交互”。比如说路边有一个铁栏杆,在等车的人将未喝完的牛奶放在了栏杆上。这个栏杆存在是为了起到分隔、导向的作用,那为什么会被人利用来放置牛奶?因为这个栏杆的方形和这个牛奶盒的底座形状一样,人们很自然地把两个物品产生了联系。还有一个例子,比如小朋友在玩电动游戏的时候,会跟随画面里面的人物身体开始前后倾斜和左右移动,而这些行为并不是他的脑海下达了指令需要跟着游戏而活动,他只是下意识地把游戏中的人物和自己相联系,通过这些小动作而获得游戏的真实感,并增强游戏的娱乐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比如走路、吃东西,这些细微平凡的举动都是一种去搜索价值的连续的行为。

2 下意识行为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图1

深泽直人为无印良品设计的壁挂式CD播放器,超简约造型没有任何多余的配件和华丽的装饰,让人一目了然。CD播放器借鉴排气扇的外形,只要放上CD,拉下垂绳,发出咔哒一声,一小段停顿后,悦耳的音乐就如空气一样从小孔中倾泻而出。整个操作过程简单的就像打开排气扇一样,使人都会惊讶于这个巧妙的设计。这种设计的目的更多考虑的是人们的怀旧心理,过去的电灯多为拉绳开关,许多人在小时候都有过反复拉动开关让电灯不断地开闭的经历。而精妙之处是不仅体现在那根作为开关的拉绳,还包括了那刻意设计的咔哒声响和一小段停顿。正是这段空白的效果,给了使用者一个勾起回忆重温过去的时间,对其而言这是从未有过的奇妙体验(如图1所示)。

好的设计不一定具有抢眼的外观、华丽的装饰、创新的结构,而是在某些细节之处能够带给使用者意想不到的便利。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多雨的季节,出行时我们习惯带一把伞,走累了,伞又可以充当起拐杖的角色,但是此时如果我们手里拎着较多东西,就只能把伞夹在腋下,而这时只要在伞的弯钩处再设计一个凹槽,这样伞把就多了一个功能――悬挂袋子(如图2所示)。

图2

ALESSI的童趣化家用产品系列的理念就来源于“顾客的认知模式还在沿用童年时代的印象”这一判断,并在产品设计中强调童年及与之相关的想象。阿莱西的代表设计师斯蒂凡诺・乔凡诺尼(Stefano Giovannoni)的设计风格总带有戏谑性的童真与幽默。这位身兼建筑师和设计师双重身份的大师,别具一格地以童趣、幽默、充满明快色彩的设计风格成为最受欢迎的设计师,也实践着他自己“产品是生活的情感与记忆”的设计哲学。而在和ALESSI合作的140多款作品中,Stefano开始大量以彩色塑料进行创作,透过不断地实验,突破一般塑料的极限,让作品不受材料限制,对卡通、科幻小说、神话着迷的他,富有创造力的用塑料创造出色彩缤纷、可爱幽默的金刚系列、魔法兔子牙签桶、小豆苗马桶刷、木偶面具漏斗等等系列作品,充满快乐情绪的生活美学和戏谑性童真,对追求速度效率的现代人来说,散发着如呼吸新鲜空气一般的吸引力。大量运用典型的儿童符号,创造了一种有趣的游戏风格,迎合了世纪末青年文化市场中对低价位和情感符号的渴望。阿莱西的设计使人的心理与商品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

消费者通过产品形态中的象征性符号要素及其组合产生一定的联想,这类联想的内容往往是间接的、隐含的,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准确理解和体会这种象征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必须借助一定的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由一系列象征性符号构成的产品的内涵和信息就是产品表现出来的下意识 (如图3、图4所示)。

图3 图4

3 下意识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企业要问消费者需要什么,那么企业永远处于落后的竞争状态。企业只有积极地预测人们未来的需求和喜好,从而“破译”这些元素,并很好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去,才能赢得市场。而产品使用者使用产品过程中不经意的行为就是我们捕捉设计灵感的源泉。预测人们未来的需求的最好方法,就是善于发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隐,并通过设计手段将其具象化,利用一个实际的载体把它呈现出来。

譬如说,当客户想要设计师为其设计一款新产品,当客户被问到想把新产品设计成什么形态时,客户往往无法把准确的形态描述出来,可能只提出几个模糊的需要。要做到完全贴合客户需要的目的,就要求设计师善于发现客户的个人使用习惯。客户的语言表述与最初需求可能会产生差异,但是客户的下意识行为能最直观展示客户的使用习惯,那是一种“不说话”的直白沟通方式。设计师捕捉到客户这一下意识行为信息后,可借以指导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设计活动。为什么人们看到一些产品时会有独特的共鸣和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这是因为这个产品承载的设计理念恰好迎合了客户自身的下意识行为。

虽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下意识行为,但在人与人之间的下意识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对待特定用户,还是要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进行下意识行为艺术化处理。下意识行为会体现人的潜在心理或生理需求,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和研究用户行为来发现行为背后的各种诉求。产品设计中运用的一些元素,以及特定的文化符号组合能唤醒我们的文化记忆和思想认同,从而引发共鸣、获得亲切感。此外,产品设计中的某些特征符号又会与某些特定的社会现象等发生内在关联,引发观者有关社会意义的深刻思考。在产品设计中运用一些元素的时候不能单纯的做叠加,应该对这种表达进行深度提升,即指导并联合客户进入预先设计中的产品试用阶段,进而完成思维交错方法中的思维导图绘制,这是一种沟通的好方法。产品情感反馈的表达应该是“自然”而发的,既不应该做作也不应该给用户增添麻烦,而是要带来新奇和快乐。要让消费者有一种这个产品“理所当然”就该长这个样子的心理感受,弱化设计师的“刻意”行为,而只是产品内涵的自然流露。

4 结语

设计必须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随时考虑社会公众的下意识。优秀的设计之所以被一致认可,除了它满足了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外,更多的是它与消费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源于消费者的下意识。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也蕴涵着无数的设计切入点,并不是只有创造出新奇的才能博人眼球,获得肯定,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设计师唯有倾听社会大众的心声,缜密、细致地探索人类的下意识领域并以这个领域为主要设计对象,才能真正做到为了用户而做设计。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世国.体验与挑战产品交互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3]王受之.世界设计现代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三有;观察;实训;意识;调查

当今社会,学习,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学习,更是如此。在设计学科学习过程中,设计实训是大多数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训作为工业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手段,不仅能让学生把设计理论付诸实践来检验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发散思维,大力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这也为他们将来胜任设计岗位打下必要的基础。跟普通的理论课不同,工业设计实训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在此文中,将以“三有”意识在产品开发设计实训中的建立作为讨论的重点。

所谓实训中的意识,即是在实训过程中需要建立起来的正确心态。本文讨论的“三有意识”主要包含“知己知彼”,“磨刀不误砍柴工”和“忍痛割爱”。只有建立起这几种正确的心态,才能有效地利用好实训的时间和机会,把实训的学习效果发挥到出来。

1 知己知彼---观察分析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实训中,观察和分析是首要步骤。没有什么东西是凭空地,完全地创新,革新产品往往是在同类产品中诞生的,所以首先应对将要设计的产品进行同类产品的观察。观察同类产品的发展情况,发展瓶颈,收集相关的产品信息进行分析。

观察分析的结果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产品设计的方向,使得后续设计进程更有针对性。以“雨伞”设计为例:传统雨伞的形象是“伞柄+伞布”,实现的功能是挡雨。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发现,挡雨仍然是雨伞的主要功能,但是随着夏日户外活动越来越多,雨伞的功能已不仅仅是挡雨那么简单,还可以挡紫外线。此外,雨伞的款式也开始成为众多爱美人士着重考虑的因素。但是传统雨伞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滴水,收纳,双人偏小等。这样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能否设计一款雨伞,除了能挡雨挡紫外线,还能解决滴水,收纳的问题?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传统产品必然具有其优越性才得以推广,同时又兼具一定的局限性,优越性我们可以加以利用,而这个局限性恰恰就是我们设计改良的切入点,为我们赢得了设计的广阔空间,这样我们接下来的调查和定位就更有针对性了。

2 磨刀不误砍柴工---实地调查

产品设计的最终流向都是市场,所以市场的需求是产品设计围绕的中心。即使是概念性产品,也并非天马行空,完全脱离实际,那也是基于市场发展需要提炼出来的,有着可能的潜在市场的理念产品。

作为实训的重要环节,实地调查是产品设计最有力的事实依据,注重的是“切切实实进入市场”,“认认真真着手调查”。在此要注意与观察分析区分开来,观察分析注重的是整体掌握产品的发展情况,而实地调查是切实地掌握产品的详细数据,例如上文提到的雨伞,人们对其偏好的具体形态,尺寸,材料,颜色,功能等就是需要我们通过大量市场走访和调研得出来的数据分析结果。此外,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能否达到实现人们期望的水平,生产成本能否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内,都会直接影响到后期产品设计的具体导向。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切不可为了完成任务而对实地调查环境缩时减料。只有准确的市场指导才能正确地引导产品设计。

3 忍痛割爱---拿捏有度,优化设计

让设计产品外形美观,功能强大,经济实惠是所有设计人员的美好愿望。很多设计构想若得到适当的运用,确实可以为我们的设计大大加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构想过多,不愿意舍弃”的心态。以手机设计为例:同学A为了给手机实现“超体验”游戏界面,不惜把手机按键区域做成模拟游戏手键的形式,同时植入大尺寸屏幕,这样一来,似乎此款手机的娱乐性特点得到了很突出的表现。但是当回归到现实问题中来,这个看似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受到使用者的追捧。首先,模仿游戏手键的按键区在频繁发送信息的人群中使用并不方便。其次,大屏幕必然会带来耗电快,便携性差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把游戏体验融入手机是好的,但是说到底,手机最根本的功能仍然是通讯,过于强调游戏概念,反而喧宾夺主,混淆了手机的主要职能。当游戏机用时,没有专业游戏机娱乐性强;当手机用时,没有传统手机便携易用,导致“两头不着岸”的尴尬结果。这样就使手机失去了最初的使用意义。同时,手机属于价格不菲的高科技产品,人们选择时倾向于货比三家,更为慎重。在此条件下,同学A的手机方案显然市场竞争力不强。在此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忍痛割爱”。在我们设计一个产品时,避免因小失大,买椟还珠。

4 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以人为本;功能与形式;文化传统

“以人为本”是现代西方人本思潮的哲学思想。以实物形式体现“以人为本”先进理念的是来源于三千年前的西周。“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以人为设计的中心,从人的观点出发来思考一切事物,将“人”作为一切设计的本源与核心目的。如今“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情况下,就开始追求精神满足。

1、传统设计艺术中产品设计“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自古以来就贯穿于设计师的思想之中。例如汉代在工艺美术设计上,就取得了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汉代的铜器多安置把手,既可美观又以便于使用者的安全提拿。铜灯既有良好的照明功能,又可拆卸,易清洗,消烟除尘保护环境,亦可作为装饰品。而漆器中的多子套盒,充分考虑节省空间容积。这些设计构思都是极为巧妙独特的,充分考虑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汉代的青铜灯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例如:汉代的青铜灯具《长信宫灯》造型惟妙惟肖且做工精细优美。功能设计也十分巧妙,宫女右手宽大的衣袖与整个铜灯的灯顶相通,形成了一个烟道,达到消烟除尘的目的。其将人的使用放在首位,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其实用功能。长信宫灯在考虑设计问题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并且在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其所设计的一切都是为人服务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通过设计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2、现代设计艺术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设计生活之中。在北欧五国中,芬兰的工业设计深受世界各国好评,其设计发展与设计风格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有着很大的联系。因为气候寒冷,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家中度过,使用芬兰当地所生产的木材制作家具会给人一种亲和感与安全感。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感受是芬兰设计师最大的特点。在灯具的设计上,设计师们采用大直径的圆筒屋顶照明灯,大直径的圆筒灯即使在寒冷的深夜也可照亮整个房间。给人一种日不落的感受,给使用者带来温暖。

例如,著名的世界设计大师Aalto所设计的传奇湖泊花瓶。其在玻璃制品的设计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其所设计的传奇湖泊花瓶,又称为“甘蓝叶”玻璃花瓶。其在造型上,最大的突破来自改变了传统的规规矩矩四方四正的产品外形,采用灵活多变的蜿蜒曲线。在材质上,采用最先进的玻璃成型技术,质地坚硬,材质透亮,透光度极好。使用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材料,不伤害使用者的身体也不污染环境,属于绿色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3、产品设计怎样才能达到“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首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应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设计中许多产品的设计灵感和设计元素都来源于传统文化之中。例如剪纸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就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在当代的设计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设计风格越来越相似,这使得各个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变得大同小异,形成了一种模块化,机械化,批量化的设计风格。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加入,会使得整个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的设计生活提供许多的营养与灵感。中国想发展自己的设计,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就一定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其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体现了“以人文本”设计风格的设计会被全世界所接纳和喜爱。

其次,注重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其造型装饰方面的比重。在设计中要避免一味地追求功能而忽视形式的设计倾向,如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其将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和可靠性放在首位,缺乏将人的因素加入到设计考虑之中。虽然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但却忽略了精神上的享受。同时,设计中也要避免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视功能的设计倾向。

最后,针对设计界已经提出的“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生态设计”“组合设计”的原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当今社会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等。这些原则的提出是希望通过设计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强调了设计的社会性,强调了设计要面向社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为社会设计,归根到底还是为人的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

4、正确认识“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

“为人类的利益设计”就是要求设计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在设计理论界就有人提出“禄色设计”、“循环设计”、“健康设计”等原则。设计艺术的目的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设计不仅仅是为那些贵族或者是上层人士所服务,而一味的追求华丽繁琐,高贵奢华。更应该为广大的普遍老百姓所服务,设计出简洁实用,价廉物美的作品。甚至是一些被遗忘的大多数,如一些残障人士,特殊人群等,更应该得到设计师的关注。

如美国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虽然使汽车外形设计日渐豪华,但是在汽车的功能、质量、安全性和合理性方面却长期得不到改进与提高。“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是样式追随市场的设计方式,在美国自身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破坏。因此不断受到环保人士的抨击,也不被设计界的大部分设计师所推崇。设计不仅只为销售者创造巨大的利益,迎合市场的需要,扩大市场,获得经济效益。也要关注社会,和人们的真实需要,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与有趣的生活条件与方式。这就是所谓的“为人类的利益设计”。

总结

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存在是判定此设计好坏的标准,只有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设计才能体现设计师的价值。“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可以体现在在人们生活方方面面,不一定是一个大工程的设计,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改变。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真心实意的为人们的利益而创造,设计出来的产品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愉悦,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的改变也能改变世界。

【参考文献】:

第8篇

珍珠,女人的饰物。中国传统文人是这样来形容女人的:温润如水,美丽如珠,女人们喜爱珍珠,这既是因为珍珠独有的理化性能展现出的圆润与光泽,更是由于在其背后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珍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珍珠就是温涧柔美的代言,长期推广珍珠品牌的文化定位,对于中国珍珠市场和珍珠品牌的建设是大有意义的。

中国现有的几大珍珠品牌,各自的产品设计都有自己的特色,伊丽罗氏的奢华、典雅、阮仕珍珠的简约,天使之泪异形珠的浪漫,奇巧,干足珍珠简洁,明快的欧洲风范,佳丽的新奇,大胆,渭塘珍珠多用彩宝的张扬、个性,海润的原生,椰岛风情等等,不一而足。

珍珠让女人端庄温润

作为女人,你可以不够聪颖,不够美丽,不够坚强,但你不能不够温润!你拥有了温润,就拥有了美丽的永恒!温润的女人。是微笑的天使,温润的女人,总是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从不抱怨生活给予的磨难,把每一次的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不去自卑;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想象成一种幸运,不去自傲,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沐浴忧伤,温柔细心,柔情似波,有修养,亲和力,仪态端庄而不失可爱珍珠可以为女人带来这一切。

珍珠的光芒浑然天成。精致、圆润 耀眼却不刺眼,是典雅高贵的象征,戴珍珠的女子,就像温润的珠光。散发出岁月磨砺后才有的谦和大气,珍珠饰品以其圆润,温和,被当作首饰中的“淑女”,为温润型淑女们所珍爱。

设计温润

好的产品设计方能更显珍珠的温婉、简约、优雅、润水日润下,水最能撩动人的情丝,也最能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感慨,因为它在情意绵绵的同时,让人忘却世外纷争,将人们的生命从中解救出来,进入一个与世无争的别有天地,水象征着美丽与纯洁,运用流水一样的曲线来烘托珍珠,是最佳的搭配。

设计柔美

柔美一向是珍珠设计要体现的主题,一个温柔女人的华丽登场,总会看到珍珠的身影,时尚晶石与珍珠搭配,体现珍珠的甜美、可爱、浪漫、极富装饰性。

设计异形珍珠

在珍珠界,珍珠被认为越圆润越好,异形的珍珠被看成发育不好的珍珠。长期以来,异形珍珠在市场中很难卖到好价钱,现在,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很多异型珍珠被用到了高档珠宝中,潮流在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逐渐发生改变,现在,珍珠不再只扮演端庄与典雅的形象。而是与个性化的时尚越走越近。

设计民族风情

海南作为一个最广阔的旅游市场,前景非常乐观,珍珠作为海南的特色产品,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一旅游资源,通过设计开发新产品,打破整个海南珍珠旅游市场门槛过低的局面,同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从而占领整个海南珍珠市场,引领市场潮流。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汉、黎、苗、回,藏等30多个民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