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数据时代的弊端

大数据时代的弊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8 14:45: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数据时代的弊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数据时代的弊端

第1篇

【关键词】收视率;大数据;大收视时代;广义收视率

所谓收视率,按照全球电视受众测量指南(Global Guidelines For Television Audience Measurement,GGTAM)的定义,是指根据抽样调查所估计的,某个特定时段里收看电视人口占所有电视渗透人口的平均百分比,其中电视渗透人口是指拥有电视收视手段或工具的人口(也指所调查空间里的所有人口)[1]。通过收视率调查,获得样本家庭或个人在连续观测的各个时间段内是否收看电视以及收看什么频道、什么节目等记录信息。用于收视率指标,包括与收视率相关或由此而衍生的其他指标,如市场占有率、观众构成、开机率、总收视点、到达率、观众忠诚度等。电视收视率的数据收集方法主要有四种:电话访问法、日记法、人员测量仪法以及海量样本回路数据收视研究。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节目收视率,现在已成为电视人头顶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电视台要依据它来确定哪一个栏目将被淘汰;电视从业者要依据它来确定哪个月可以得到更多的奖金;制片人要依据它来决定一种革新的进退。这一切都缘于广告客户依据电视节目收视率来确定投放还是不投放或者投放多少商品广告。

但是以往传统的收视率依赖抽样数据、局部数据和片面数据,而且片面追求收视率使得收视率造假、节目同质化成为众矢之的。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和条件,深入获得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2],就像望远镜能够让我们感受宇宙,显微镜能够让我们观测生物,这种能够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新技术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时代的收视率,成为诊治传统收视率弊端的一剂良方。

一、我国传统收视率的主要弊端

收视率是一个从西方引进到中国的舶来品,其在我国已经有8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家对电视业的“断奶政策”、广告公司唯收视率为其投放广告的风向标,电视收视率调研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其在促进我国电视节目的平民化浪潮、摆脱过去“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最终使得中国电视走下传播者“神坛”,回归“服务于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市场竞争越激烈,这种纯粹的商业利益主导下的传统收视率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

第一,定量抽样调查容易带来数据污染。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节目收视率,现在已成为电视人头顶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电视台要依据它来确定哪一个栏目将被淘汰;电视从业者要依据它来确定哪个月可以得到更多的奖金;制片人要依据它来决定一种革新的进退。这一切都缘于广告客户依据电视节目收视率来确定投放还是不投放或者投放多少商品广告,而这又直接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生存与否和电视人的收入高低。因此各电视台各个电视节目均争相提高收视率。而传统收视率是基于一定范围内的定量样本户的统计数据,这样就给贿赂样本户的不良操作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造成统计数据的污染。

第二,统计数据范围狭窄,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传统收视率是一种狭义的收视率,是统计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受众总人数(总家户数)的百分比[3],是仅仅基于电视屏幕的收视率。这对于已经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其统计数据的范围过于狭窄,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因为三网融合背景下,不少观众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收看电视节目,直播、点播、回播,论坛、社区、微博、微信等均成为受众收看电视节目的新平台,因此,统计收视率时也应该将这些数据也纳入进去。

第三,定量抽查的小样本数据带来的高收视率容易以偏概全。受众的口味千差万别,但同时受众作为一个群体概念,又有着从众心态。如果定量抽样的范围过于狭窄,媒体的议程设置同受众的从众心态相结合就会产生强大的蛊惑力,比如越是低俗化、庸俗化的节目越容易契合某些受众的收视心理,这样就会造成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的较高收视率。而如果从较长时间来看,这些节目只能红于一时而不能红于一世,更不可能遍及更大更广范围内的全部受众的收视行为,因此,这样的定量抽样的小样本数据不足以反应全面范围内的收视情况。

此外,这种追求片面范围内、片段时间内的定量抽样数据也很容易误导节目的同质化、低俗化甚至庸俗化。因为在高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幻影之下,各电视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试图以貌似大众化实则低俗化的节目来吸引某些受众,而某个节目一旦红火,换汤不换药的类似节目就会跟风而上。在频道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同质化、低俗化的电视节目必定会抢占高雅节目的收视空间,从而会影响另外一部分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时这些高雅节目的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吸引力才能达到的收视峰值自然又会脱落于追求较短时间、一定范围内的传统收视率的范围,从而成为了无效数据。

二、传统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批判性反思

总体上来说,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率调查业的发展历程,也是电视节目收视率在中国不断引发争议的过程。在20世纪90 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对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争议主要还是有关调查数据科学性、准确性的质疑。2003年后,由于电视低俗化日趋泛滥并逐渐成为一个行业上下普遍关注的问题,电视节目收视率更多地是被视为电视低俗之风或节目质量、品位下降的元凶而遭到批判。例如,时任重庆电视台台长李晓枫就针对电视节目越来越庸俗化、低俗化现象,直接提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论断。

中国有句老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正如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品牌的电视机一样,对于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必然因为不同的知识背景、个性喜好、年龄差异等等因素而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节目质量本身的高低与观众欣赏人数的多少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叫座”的并不一定“叫好”,反过来说,“叫好”的也不一定能“叫座”。因此,笔者认为,传统的收视率太过于追求短时间、一定范围内的抽样样本数据,而这种数据必然是片面的,充其量只是一种了解喜好某一个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的人群数量、性别比例、背景状况等等的参考数据,不足以反应全部受众的收视行为,更不能作为短期内节目质量高低的客观依据。

因此,在商业利益的作用下,传统收视率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商品经济体制下电视市场运作的必然结果,是电视节目市场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利润原则而处心积虑生产出来的“话语霸权”[4]。电视节目传统收视率终归是商业电视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带有商业社会的“原罪”。正如法国文化批评学者布尔迪厄曾指出的那样,电视节目传统收视率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时刻对电视施加影响的经济场,而电视节目收视率成了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这个圈子[5]。

三、颠覆与重构――大数据大收视时代的广义收视率

传统收视率的这种数据造假、数据范围狭窄、片面以及高收视率带来的电视节目畸形发展现状一直为社会所诟病。鲍红志的新作《收视率》以短篇小说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调查样本用户如何被收买地整个过程,以艺术地手段再现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传统收视率“数据被污染”的造假现实。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著名导演冯小刚则直接公开炮轰国产剧的收视造假问题。而在前不久针对冯小刚两会期间再度炮轰收视率造假问题,国家标准委应声颁布了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简称“国标”),并将于今年7月实施。但对于这种并无具体法律约束力,仅依靠自愿建议性的标准,其落地执行究竟有无实际效果阻断收视率造假行径,尚在各方的怀疑之中。

笔者认为,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大数据、大收视时代的广义收视率能够为广受诟病的传统收视率带来新的启示:

第一,大数据集的无需抽样能够终结传统收视率调查样本被污染、调查数据造假等难题。大数据统计的内容包括电视机顶盒(既包括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也包括IPTV和OTT TV等网络机顶盒)回路数据、基于移动终端视频消费的回路数据,社会化媒体或具有社交元素的即时通信媒体中有关视频分享和用户讨论的数据,以及与在线视频服务有关的ISP服务器后台数据等共同组成的大数据集[6]。大数据的本质在于无需抽样,是将自该节目产生以来所有时间段、全部范围内、全部平台上的数据统一汇总,这样就直接杜绝了传统收视率定量抽样、样本户少导致的贿赂收买样本户、以不良手段提高收视率的不良行为。以海量的收视数据来反映真实的收视率,这样便能从技术上避免了传统收视率因为抽样而造成的数据污染问题。

第二,全媒体、大收视时代的广义收视率能够克服传统收视率的片面性偏向。在全媒体时代,不少网络用户直接通过网络来收看电视节目,因此统计收视率也应该将数字电视、IPTV、OTT TV、互联网平台的直播、回看、点播等所创造的收视价值均应该纳入收视率的统计范围之中,使得不仅要测量现实社会中直接打开电视机下的收视率,更应该评价电视节目在网络中的影响力。例如泽传媒的全屏收视率便是以传统收视率与网络收视率之和作为判断节目整体收视率的指标。这种广义的收视率较之传统收视率统计的数字会更为全面,也更为公平。

第三,大数据的多样性、高速率能够实现对任一收视行为的发生时点及其持续时长的数据提取,其数据的共享性要求客观上触及到单纯的市场竞争中商业保护利益的底线,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公平、公开、公正化竞争,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收视率自身具有的商业社会的“原罪”。

综上所述,正如维克托在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所说,“世界的本质是数据”[7],在当今只能惟收视率是瞻的情况下,以大数据的无需抽样来终结传统收视率的造假难题,以全媒体、大收视时代下的广义收视率来克服传统收视率的片面性偏向,努力消除数据污染,努力改进数据统计的先进性、真实性、普遍性,应该成为改革传统收视率弊端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郑维东.收视率与收视率调查//聚焦收视率[M].王兰柱.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3.

[2][7]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IV-V,V.

[3]柯宜坤.电视节目有效收视率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4]张兴龙.收视率时代的文化危机――以《丑女无敌》的收视率现象为个案[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3):38-40.

[5]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第2篇

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监察局应该有对所有政府组成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全面监

>> 大数据的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记者 CFO的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巫师” 大数据时代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的思考 大数据的小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孩子 大数据时代的招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时代的CFO 大数据时代的机遇 审计的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之道 小数据企业的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大数据时代的政经监察 大数据时代的政经监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传统行政监察的弊端

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监察局应该有对所有政府组成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全面监察的职责。但从多年来的实践来看,监察局的履职主要体现在事后惩戒上,即对国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问责和政纪处分,而行政过程中的监察很少实施,即使有少量的集中行动和个案检查调查行为,普遍存在行政高成本低效益问题。实事求是地讲,行政监察职能是缺位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1)历史的或人文的局限。自秦朝以来,县级政府是最稳定的行政单元和直接面对行政对象的行政终端。县级行政中心历来是城乡结合部,县城与州府所在地的大中城市相比,最主要的特征是基于相对固定的农耕社会,人口流动性很差的熟人社会和亲缘、血缘社会,这种形态的社会,天然地不利于行政监察。就目前情况而言,科局级以下行政官员和一般公务人员几乎全是原著居民,监察和被监察者均为熟人甚至有更深层次的亲缘关系和利害关系,这就从人性的基础上决定了县一级行政监察的高难度。

(2)现行制度的羁绊。中华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一切法律规章皆出自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体制对地方政府的管理也是有史以来最严密、最有效的一个时代,其主要管理方式则是各部委制定法律规章并一杆子插到底。

(3)监察力量的弱小。当前的行政监察体制是监察局与纪委合署办公。这一体制省以上监察体系当有一定的独立性,到县一级监察局则只是一个名义,其职能存在形式仅仅体现在对监察对象的行政处分,因而一个县级监察局的行政监察人员不过几个人而已。仅从人力上就很难承担起对几十个政府行政部门的监察职责。

(4)外行监察内行。凡是强势的执法部门都有较强的专业性,而监察局工作人员往往只能掌握行政监察的条例。通过多年实践观察,在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验收等专业领域,即使监察、审计等部门全程现场监督,也只能从工作流程上进行监督,理论上说,这些部门完全可以在监察部门的眼皮底下进行违规操作,监察部门反倒成为其违法违纪行为的哨兵和背书人。

(5)监察手段落后。强势的垂直管理部门早已实现网上办公,但行政监察手段却一直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停留在根据举报线索的偶然查处,面对这些部门的行政过程总体状态没有收集掌握任何数据资源。 行政监察革命的时代必然性和技术可行性

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往往落后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呼唤一次革命。历史的实践一再证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制度设计,永远是落后于科学和技术,正如微信这一通信技术最先追捧和使用者是年轻大学生、小商人,然后是企业和社会组织,而政府则是最后的使用者,其滞后期在三年以上。古今中外,在制度创新和行政方式的革命方面,政府永远体现出最大的保守和路径依赖。

人类创造历史必须在既定的条件下进行,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和诞生必将深刻影响政府的行政行为,也必然深刻影响行政监察方式的革命,这是从技术的视角分析。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也是水到渠成,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此前财政部也出台了政府可以向社会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的政策,这就为行政监察方式的革命提供了足够的制度资源。如前文所述,县级政权作为最稳定的行政单元和直接面对行政相对人的行政终端,这一革命必然发端于基层的创新实践,而不是坐等中央的顶层设计。

综上所述,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进行行政监察,无论从理论、政策和技术层面都提供了足够的条件,当务之急是基层的工作机制、工作流程、组织方式再造和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贵阳市已在全国首开先河,明确提出“数据铁笼”的概念。先后制定印发了《贵阳市全面推进“数据铁笼”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贵阳市2016年全面推进“数据铁笼”工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通知,对全市各机关单位进行了思想上的统一,进行了远景规划,现已初具规模,目标是把权力关进数据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权力监督和制约的规范化、科技化,推动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的全面落实。通过用“数据说话、数据分析、数据管理、数据决策”的方式科学确定权力运行流程,减少和消除权力寻租空间,切实解决权力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但贵阳市尚处在初始阶段,在县级尚未有成功的案例,而县级的实践是最具标本价值的。 实现目标的路线图和保障机制

(1)搭建大数据监察平台。政府各职能部门所拥有的数据,除上报上级和部分结果公开外,大部分沉淀在各部门自己手中,已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一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对各部门的监督形式是巡视巡查、各类专项检查和用举报线索实施的纪律审查等,没有向纪检监察机关报送数据的制度和惯例。这是因为过去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行为源于被动和应激形式的,这种工作方式没有掌握行政数据的动力。但运用大数据实施行政监察首先要搭建大数据监察平台,用于承载部门报送的政务数据。

(2)各部门上报清单。各部门编制和上报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职权目录、行政运行流程图和监督机制警示图。对涉及自由裁量的行政权制定具体的的实施细则,为实现按图索骥式的纪律审查和行政监察奠定基础。

(3)制定各部门数据报送制度。制定和颁布各部门向纪检监察机关报送数据的纪律规定。这一规定有充分的法理支撑和政策依据,从法理上讲,政府部门的数据所有权并不属于部门,而是属于人民,理应向社会开放。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数据向社会开放的,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5年9月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更进一步提出要加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精神。只是由于这些政策各部门没有落实的利益和动机,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要求各部门向纪检监察机关开放数据,形成上报是常态,不上报是例外的氛围和惯例,无故不上报纪检监察机关视为违纪。

第3篇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growth of IT technology, the era of big data also comes along with it. In the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is not just a list of urban planning model data, but also further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mmary and share data, which makes the domestic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about to enter a new environment. So, in the stage of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data relating to c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has to be considered in-depth, carefully checked and put our heads together; use the convenience of big data era to find the best plan,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in China, and make our city planning on the road of advance with the times.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评价;规划响应

Key words: big data;urban planning;planning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planning respons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81-03

0 引言

因为大数据的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它拥有多种形式,不同的信息资源,和市场需求价值,利用IT技术达到信息的最佳共享,在国内的许多领域里面,都得到了广泛的青睐。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对国内的城市规划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容我们忽视,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深入分析研究,为更好的进行城市规划打下基础。下面本文就从大数据时代对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影响进行阐释。(如图1)

1 大数据时代在城市规划的发展形式

1.1 大数据时代在城市规划中的特点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数据卡也都呼应而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划将有更多的内容产生。例如以下几点:①利用大数据资源共享城市空间进行全面立体的规划,还可以利用GPS系统的定位对城市空间进一步规划。②大数据时代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方面提供城市规划参考数据参数,不论是单一的问题还是综合的规划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解决方案,为国内的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2 大数据时代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发展形式

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发展几乎是围绕着城市空间的地理环境进行考量和深入研究。在细小微观的城市角度开始探究,我们就会发现国内的城市空间布局与人们的琐碎生活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成长进步,可以对全球GPS定位系统、互联网上面的日志、各种社交范围内容、智能手机数据、变动的车数据和公交车刷卡数据等内容,都深入地了解,严谨地考量。让我们的城市空间规划人士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城市的空间分布,也更方便他们做出专业合理的规划判断。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国内城市的承受能力,尽最大的努力完善好国内城市空间布局。

2 城市规划思路的转变

2.1 规划重点的转型

原始的城市立体规划在编制阶段太偏离现实,缺少对城市真实情况的考量研究。“空间”这一概念出现在了城市规划编制的领域里面,立体的城市规划布局特色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联系不容忽视。所以,今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和具体的实施都将围绕具体的数据来开展、成立相关的数据资源共享方式、把主要的方面放在一起综合考虑、做出完善的城市规划方案,让城市规划编制更合理,管理实施起来也比较容易调整,能够从实际出发满足城市居民的现实需求。

2.2 价值取向的转变

原始的城市规划方案实施起来表面过于形式化,不能让城市主体更好地展现应有的价值。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与国民意识都在飞速的成长,例如,我们所应用的信息从小样本分析到到海量、多元、时空数据方向发展,实现在城市规划中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让规划最终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公民可以参与、让城市规划整体与现实公民生活密切联系,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另外,实现公共资源最佳配置,不论是基础设施的考量、还是社会的公共设施配置都要满足公民的切实需求,让城市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3 大数据时代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从城市规划方面考量,大数据时代不单单只是补充了严谨的数据参数,它也有自己的创新,挣脱了原始的城市规划链条。在城市规划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便利,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了解一下:

3.1 从传统城市规划向大数据时代转变

在原始的城市规划发展阶段,主要频繁使用是统计、问卷回收调查、对已有的参考分析了解等,这样的方式过于片面,在城市规划中出现弊端和落后的局面也在所难免。然而在大数据的时代下,我们可以采用IT技术的形式对城市空间进行具体规划。在大数据的大环境下,以较小的数据为参数,对城市规划的有关数据来分析处理,这么做既达到了直观的效果也节省了财力。

3.2 符合时展的潮流

在原始的城市规划发展阶段,因为采用了古老的形式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脚步有着一定的差距,到最后导致城市规划的进程也相应的落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一步步成长,采用IT技术处理城市规划的数据,用先进的技术减少繁琐的时间步骤浪费,高效率高成果地完成城市规划这一项工作。

3.3 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为原始的城市规划形式大多数较为单一,使用的方法也相对落后、所以,在考察阶段,大多数还在采人工数据收集的方法,后面的分析考察也大多数用人工来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很大程度地拉低了数据的准确性,也没有起到促进城市空间规划的初衷,并且这种方法也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损耗,所以,在大数据时代的环境下,用IT技术直接进行数据的相关处理,从“人工化”到“智能化”的编制策略改变,通过机械学习程序来辅助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各项决策。

4 城市规划方法的创新

4.1 建立智慧化多规合一的协同体系

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发展规划涵盖经济开发、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这些方面,上述的设计领域都要参与城市规划编制,较为宽泛的是允许利用自身专业只是自由发挥。但是这样的形式也存在着弊端,例如各个专业领域最后很难实现融合,资源数据也是五花八门,规划的最初是各自进行,但是到了最后汇总的规划阶段也不能相互统一,更谈不上相互支配和完成规划。这些直接导致相应项目规划的滞后,城市不能很好地和谐成长。对于上面的问题也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方法,但是具体实行起来仍然有很多的阻碍。因此,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多规协同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蓝图,减少城市建设混乱的现象发生,让城市可以健康和谐地成长。那么,以后的城市规划编制要从全面考虑,避免单一主体进行,不仅要满足内容丰富齐全,还要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和谐稳定。

4.2 建立数字化空间特性的规划体系

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包括四个阶段: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城市空间评优估量、城市发展范围猜想和城市空间骨架的分布。

①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城市空间成长发展方案的基础指标,对于不同区域间的相互网络关联要进行彻底的了解,事先要考虑城市主体在空间发展方面的要求,规划出合理可靠的城市发展方案部署。②城市空间的评优估量离不开成立自身完善合规的体系,可以利用各种社交新媒体渠道、地方资源信息网络设施来征集人们的内心想法建议,进一步地了解居民对于空间质量的满意程度,找到不同地域的根本难题,寻找空间缺陷的真正原因,并且要找到解决的方法。③城市发展范围猜想层面可以通过移动智能手机、移动智能公交、甚至是出租车的GPS定位系统、土地资源分配等相关数据来了解城市的人口是如何分布的,还可以了解人口用地的变化情况,科学地展望以后城市空间发展的最优容量范围。④城市空间的构造分布要考虑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相互关联,更不能忽视它们和城市空间构造的联系。

总的来说,大数据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使用不能局部分割,要全面的考虑,这样才能确保城市空间的科学性、合理性。

4.3 建立动态调控的规划管理机制

现阶段,城市的规划需要分阶段进行,更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同时它的管理体系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规划编制的历程注定了离不开规划管理和评估的动态理念,例如,通过遥感、谷歌街景等数据收集具体实施的监控画面,从根本上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方案,并且建立良好的平台,可以方便接收到城市居民和成事企业对于城市规划的建议,让国内的城市规划建设能够切实的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民考虑,杜绝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还有,动态城市规划策略也需要有追踪体系,方便出现问题可以查找根源,找到应对方案及时解决,同时可预测近阶段城市发展的方向、确定城市的发展模式。

5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的城市发展,需要明确的变革思路方案,规划也需要把核心转移,从“城市建设”的核心到“城市生活”的发展核心,体现城市规划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我们也将把它在城市规划的历程上面进行到底。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一直是城市未来规划发展的目标;还有需要考虑方案的创新问题,把大数据作为基础平台,再加入遥感热图、GIS、和数据可视化等这些新技术对数据的剖析利用,建立多种规格领域相互协调的发展局面,并利用此来编制城市规划方案,建成良好的动态追踪体系,便于检测我们的城市规划方案是否合理,当城市发展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促进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钦.探究大数据时代的城市规划响应[J].住宅与房地产,2016,03:36.

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信息数据,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难以满足海量数据的处理需求,因此,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开始不断创新。为了保证信息数据的处理速度、准确性以及安全性,需要加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分析,以便能够为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奠定基础。

1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分析

1.1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技术

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中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完成了信息的收集工作,才能够对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和存储,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信息数据收集工作的正常进行,会对目标信息源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传输到计算机的数据库中,与此同时,将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并按照既定的分类进行有效处理,将加工好的数据分类后传输到用户的智能终端上,方便用户搜寻和使用。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非常短,能够即时满足用户的需求。

1.2信息的存储技术

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的存储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经过上述信息收集和加工处理环节后,计算机可以将已经处理好的信息存储到计算机的数据库中,当用户有需求的时候,能够直接从计算机的数据库中调取使用。计算机存储技术有着很大优势,不仅存储量加大,且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当云计算技术出现以后,数据的存储量、处理速度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在整个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实现了全自动信息储存,提升了计算机的储存效率,节省了各种成本。

1.3信息安全技术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数据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增高,然而,计算机的开放性使得信息数据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包括黑客恶意攻击、病毒攻击、木马攻击等,这就对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网信办已经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加强信息保护,如:数据库加密保护、多重密码保护、身份认证保护、信息备份保护、信息共享保护等。针对不同的用户数据信息请求,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以提高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2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2.1云技术发展

传统的云技术虽然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如:信息安全受到威胁、数据信息隐私遭到泄露、网络传输速度慢且稳定性低、技术标准缺乏统一等。这些弊端都为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云技术处理将会逐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包括传输速度的提升、数据隐私安全保护效果提升、虚拟技术的提升等,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开放式网络技术发展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处理技术更多地依靠硬件设备来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但是由于计算机硬件设备自身的限制性,使计算机处理的速度和总量越来越难以满足不断上升的需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融合网络技术,构建全新的网络构架,加强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方面的运作能力,避免影响信息数据的高速处理。与此同时,在信息安全方面,将不再以某一单一形式作为数据安全管理的依据,而是构建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并注重安全软件的开发,为信息安全提供全面保障。

2.3“全融合”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合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将计算机硬件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到一起,共同进行信息数据的处理,这样的方式会让硬件阻碍了先进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同时可能还会引起数据安全问题。因此,在“硬件+软件+计算机技术”全融合的基础上来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过程中,由于每天产生的信息量较大,在信息存储和处理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信息安全技术的使用,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0日

我国目前适用的贫困线是2014年确定的,即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2,800元可判定为贫困人口。按照此标准,我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很多贫困地区属于历史极贫地区。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

2015年6月到贵州省进行考察,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那么,如何在扶贫过程中做到精准呢?这就需要借助大数据来深度了解地区贫困状况,做出精准的决策。

一、大数据概述

(一)大数据的内涵。“大数据”的概念最早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提出,指对采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而不是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数据进行随机分析。人类可以花费更低的成本,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数据中隐藏的价值和信息,也可以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大数据时代给人类深入探究事件的规律,获取潜在知识,得到更有价值的商业信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大数据有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二)将大数据应用于精准扶贫的原理。在传统的数据分析阶段,我们一般是采用抽样方式进行数据分析。这也就是说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样本选取的随机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做到样本选取的随机性。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避免了数据样本选取随机的缺陷。“大数据”放弃了随机抽取样本的方式,而是将所有的数据充分利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思维,在掌握所有贫困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选取多重角度进行分析,深入、透彻的研究贫困人口状况,做出科学、精准的判断和决策。

(三)将大数据应用于精准扶贫的技术支持。将大数据应用于扶贫,首先要有关于贫困地区的人口具体情况、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交通便利程度等信息。上述信息的取得则依赖于网络、计算机和遥感测量等技术的应用。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求所收集的信息具有准确性、全面性,还要考虑到实用性和重要性。贫困信息采集工作结束后要将信息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以便后期使用时便捷。

二、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

(一)利用大数据确定贫困对象。做到精准扶贫的关键点是确定精准扶贫的对象。粗放式的扶贫是通过样本数据的分析,确定贫困标准后再选取合适对象,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样本的选择不具有严格的随机性,容易产生偏差。大数据下的精准扶贫避免了粗放式扶贫在样本选择上的弊端,其利用新技术摒弃了样本分析的方式,转向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以数据的全面性和精准性为支撑。扶贫对象的确认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在传统的粗放式扶贫阶段,只有县级或村级政府对扶贫对象才有了解。大数据时代下的精准扶贫可以为每一村、每一户的贫困人员建档,将贫困人员的基本信息、动态变化录入平台,建立动态化的贫困人员信息平台。当然这种平台的初设阶段明显存在工作量繁多的弊端,采集的信息全部需要录入到平台绝非轻巧。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基础准备工作:第一,建立信息录入小组,按照层级分工进行数据的录入;建立监督检查小组,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核实,确保初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第二,可以发动群众的力量,形成自下而上的申报、监督制度。民众可以按照国家颁布的贫困人员认定标准自行识别并确认自己、他人是够符合标准,发挥民众的自治性、监督性。这种监督管理可以提高信息录入的精准性,也提高信息录入的效率。

(二)利用大数据对贫困对象进行动态化监管。第一,利用采集的数据、信息建立贫困人员管理平台并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标准识别系统对贫困人员是否仍符合贫困标准进行动态化监管,提高系统的精确性、准确性,避免贫困人员认定的滞后性、静态性的缺陷。在动态化的监管过程中,要做到对贫困人员的基本信息动态变化的全面把握与管理;第二,在平台上建立资金管理系统,全面监督贫困资金的流动情况,确保资金的专项专用,确保每一笔资金能够发放到每一个贫困家庭手中;第三,平台要做到贫困人员有进有出,体现扶贫的动态变化。不可能每个贫困人员永远都是贫困人员,平台动态化的监管可以准确监控到已经脱贫的人员、仍处于贫困中的人员。实时更新或定期更新可以省去统计这项琐碎的工作,也节省了人员设置。

(三)利用大数据对贫困人员进行预测。依靠对贫困人员的动态化监管可以做到工作重心从信息采集向信息分析的转变。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贫困人员的确定、平台的建立,更重要的应用于对贫困人员的预测,这也是将大数据应用于精准扶贫的核心作用。将贫困人员基本信息、贫困地区基本情况运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对尚未发生事件进行可行性、可能性的预测。通过这种科学的预测,准确把握扶贫工作的实施效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数据的预测结果只是作为扶贫工作开展的辅工具,真正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和形式还有赖于因地制宜的政策设置和决策实施。

三、精准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工作责任制。2015年五中全会提出脱贫工作责任制理论,要求强化脱贫工作的责任考核制度,重点关注贫困地区脱贫工作实施效果。中央、省级政府加上财政支持,贫困地区积极进行商业性融资,整合财政支持和自筹资金研究开发和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为扶贫工作的进展提供新思路。工作责任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脱贫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上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领导班子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责任制的建立有利于对资金的流向进行观测,确保资金不得私用或滥用。

(二)调动贫困人员脱贫的积极性。有些贫困人员已经习惯处于生活的底层,也没有积极性和上进心自我脱贫。这就需要领导班子鼓励贫困人员积极采取一切方式进行自我脱贫,增强贫困人员脱贫的内在动力。首先领导班子应该鼓励贫困人员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结合优势进行互补;其次领导班子可以建立富足人员带动贫困人员的互助制度。

(三)扶贫工作要彻底,切勿虎头蛇尾。扶贫工作的开展不能一蹴而就,应该细水长流式的抓住重点坚持不懈。随着“十三五”的到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迫在眉睫,扶贫工作进入了冲刺阶段、攻坚阶段。前期工作做得好,也需要后期系统的工作和政策来延续和支撑。政策制定要连贯,保障措施也要与时俱进,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状况不断地修正和调整。

(四)精准扶贫也要涉及到城市贫困人口。每当提起贫困人员,多数人想到的是贫困县、贫困村,而忽略了在城市居住人口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员。城市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无业人员、残障人员,他们虽生活在城市中,但依旧有可能生活在温饱的边缘,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生活都达不到。这就需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涉及到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口设立专项基金,对丧失劳动力的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残障人口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做到真正的精准扶贫。

(五)扶贫战略思想的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精准扶贫采取的战略思想是普惠式,这种陈旧的方式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扶贫效果差。为了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精准扶贫要求我们转变普惠式扶贫为适度竞争式扶贫。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贫困人口积极寻找致富途径,使贫困人口自立门户、自力谋生、自力更生,这样才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最有效的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公衍勇.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

[2]罗江月,唐丽霞.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社会逐步进入到了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现代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包括小到日常的生活购物和娱乐,大到社会、国家的互通互联,都没有办法完全脱离互联网这个新型媒介的协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之中找到了生活和工作的最便捷高效的方式方法。而作为在一个社会中知识输送频率最高、学术气氛最为浓烈、先进技术使用最全面的高校来说,互联网在这里的充分利用也一定是必然的事实。然而在这种互联网充斥校园的趋势中,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好网络技术,在目前这样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里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充分信息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的含义

最近几年,大数据各个词汇被人们用越来越高的频率所提及,但是这个词仍然没有非常官方的释义,可是总之,“大数据”就是被用来形容因为互联网的产生发展和不断普及而出现的信息大爆炸的状态下出现的巨大数据的时代的到来。目前,“大数据”这一词汇已经遍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曾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杂志的主题和封面专栏中,也现身于国内外各大主流新闻网站中,还出现在各类主题会议等等场合。大数据时代拥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量必然是巨大的。其次,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数据存在方式和种类也不断增多,比如说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等。再次,正因为数据量之多,种类之广,就意味着在庞大的数据中仅有少部分信息和数据是拥有一定价值的。打个比方,现代信息数据之庞大可以看成是广阔无边的大海,没有办法数得清数据和信息到底有多少就如同没有办法数得清大海中到底有多少滴海水,有多少粒沙子一样。而真正于我们有用的信息,就好像大海中的一粒沙。最后,数据和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快,由于信息数据的数量之庞大,有效信息比例之小,而信息的更新换代之快,就需要我们提升处理信息和数据的速度,以便能够及时得到为我有用的信息和数据。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管理思想没有跟上时展

目前仍然存在有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信息化的意识和想法,没有办法把握信息时代大数据的特点和要求。尽管有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了信息化的概念,但仍然没有达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局面,都是在缺乏理性认知的情况下盲目的,缓慢的摸索,这样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比较缓慢,效果不显著。

(二)学生管理方式老旧,信息化程度低

现在依然有很多高校在学生档案、学籍信息、学生党团资料、奖助学金记录等方面仍然使用传统的纸质版加文件夹的存档方式。这种传统的学生基本信息的存储方式随着我们国家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快速地暴露出了它的很多弊端。比如随着需要管理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管理部门需要存储的信息数据也就越来越多,而传统纸质版的存储方式会占据大量的办公空间,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传统的存储方式也会随时有学生信息丢失又没有备份的尴尬情况。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议

首先,各个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应该强化自身在信息时代的大数据理念。这种理念的树立和提升主要在于学校相关部门能够对信息数据拥有灵敏的嗅觉,能做到积极、快速和高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比如说,为了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和学生工作,就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分析整理学生们在校园网中登陆网页的情况,通过这一数据得出学生们大多数的关注内容,并利用这一信息帮助有关学校部门开展学生活动和学生工作。其次,高校需要在大数据分析方面培养专业人才。在大数据时代,社会和我们高校所需要的人才自然是应该具备有信息和数据整理分析能力的新型人才。通过对青年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教师的集中培训,有条件的也可以直接引进优秀的有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的团队。有了新的力量的注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必然会加快步伐。最后,高校还需要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制度的建立。因为在利用大数据的保存和查询为我们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同时,数据的安全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之所以说要建立安全保障的制度,是因为保障学生信息的安全和完整不但是需要有一个技术团队的技术,而且还需要有一个优良的管理制度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有力保障。当代高校是为祖国培养优秀接班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力量的神圣的地方,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今天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信息化。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安全,也是帮助和指导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社会贡献他们力量的必要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婧.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4.

[2]单耀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8.

[3]胥文勋.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第7篇

关键词:大数据;图书馆;服务工作;提升;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随着数字化高速建设的时代来临,图书馆是社会最大的非营利性信息资源检索和社会教育服务机构,随着大数据时代建设发展加快和信息资源用户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作为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后向用户提供检索查询的机构,图书馆面临着馆藏资源信息杂乱无序、高速增长以及用户对检索结果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的状况,使得图书馆资源面临着重新被发现和管理的挑战,如何在数字时代更好地发现及管理好图书馆资源,是新时期面临的课题。

一、大数据与大数据图书馆的概念

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概念是指庞大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数据的短语,其具有5个特性即:数据体量巨大、处理速度快、数据类型繁多、数据更新快速、数据处理复杂。大数据图书馆是指通过现有通畅高效网络及存储数据海量的电子图书馆服务平台,提供信息资源收集、多项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性化服务等工作,来实现对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信息资源的采编、馆藏、借阅、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的自动化技术处理。通过建设大数据图书馆,实现各类数据库跨平台检索、信息资源撷取、甄别、整合、多点数据库信息传递、查询、音视频文献点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工作服务平台,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馆与馆之间、图书馆藏库室之间信息资源分离的布局,实现了更为全面、更为开放、更为人性化的当代图书馆管理模式,

二、大数据与图书馆工作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所面对的用户和信息资源提供的工作没有发生变化,而是用户对信息资源需求的层次和类型在发生变化。图书馆能否在新形势下更好的为民众提供服务,只有通过改变信息处理方式,将过去的被动式服务改为主动式服务,也就是说利用强大的技术支持,根据使用者的检索历史、浏览历史、阅读习惯、兴趣爱好等非结构性信息,来研究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类型,有针对性地优化整理、组织传递给用户符合要求的信息,来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更为优化、精准的信息服务。

(一)图书馆工作基础提升转变

传统图书馆工作方式为文献信息资源载体的收集、著录检索、馆藏、流通和阅览等工作,出现了资源利用局限性大、查询检索效率不高、信息资料获取程序复杂等弊端。而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工作是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在多样性文献信息资源形成的信息环境,来组织、研判、甄选并联接使用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实现了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高速便捷的查询检索、信息获取程序快速简易等等优点。

通过近年来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逐步实施,使得当前图书馆拥有大量结构化信息数据,如数字图书资源库、多媒体资料库、电子图书、期刊等数字化资源平台。通过对平台的资源利用,使得更新速度较快、增长庞大的数字资源,成为大数据图书馆工作实施的重要基础。同时大数据应用于图书馆工作,实现了工作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快速提高,对于容纳海量数据资源的存储,实时快速更新信息资料的先决条件,为满足用户爆炸式增长的信息资源数据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基础支持,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资源数据共建共享。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收集完善

在如浩瀚烟海般的信息资源中,怎样更为全面准确、及时高效、方便快捷的提供用户所需文献资料,是目前图书馆工作来说所面临的新课题。大数据图书馆实现了馆藏特色化、数据专业化、各资源层面分类覆盖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帮助用户实现这一点。也就是说大数据图书馆可以更加详细的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文献资料集中起来,经过加工整理,形成系统、全面、时效的信息资源,能够提高用户在使用信息资源时的学习工作效率,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为不同领域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特色服务,来实现大数据应用于图书馆工作带来的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了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体现。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据收集,既有传统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又有网络电子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等结构性数据。同时通过大数据的收集,根据用户使用行为信息等数据挖掘整理归类出的非结构性数据。用户使用行为信息数据的收集工作,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时代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大数据图书馆服务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通过对大量收集的用户信息使用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整理利用,才能更好为图书馆用户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收集范围,加强结构性数据与非结构性数据信息资源采集、挖掘、研探能力是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提供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服务

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图书馆平台,将信息搜集整合、传播辐射、公开交流作为图书馆空间构建的重点,利用图书馆学中的引文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按读者的需求来提供针对某一具体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进行数据分析提供的专业服务。通过对信息资源的解析引用与被引用关系,来实现为读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所需信息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脉络以及研究的趋势,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构建专业学术化服务模式,来满足不同类型、层次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结语

图书馆是人们感知文明、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场所。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建设后,突显出了由传统图书馆担负的保存人类文化资源信息职能,到近代图书馆担负的开展社会教育职能,再到现代图书馆所担负的更为全面准确的传递科学情报信息、开发智力资源和提供文化娱乐的工作职能转变,真正实现了图书馆成为提供人性化服务、资源信息全面准确、覆盖层面广泛为一体的的公益性文化场所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杨超群.如何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4期

第8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特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麦肯锡环球研究院在2011年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报告对大数据概念、技术的系统阐述宣告了时代的转型,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变革我们生活、工作和思维的同时,也为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探究大数据时代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的丰富内涵符合时代需求,具有助力特殊职业教育集团大发展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后起之秀,对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是各类职业院校跨越式深化发展,走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这一课题,企求通过系统研究,克服现今特殊教育存在的弊端,提高特殊教育效益,凸显了特殊职业教育的研究价值。针对辽宁特殊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进行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整体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的公平化、合理化、现代化。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进行的辽宁特殊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主要应该以以下形式进行。

一、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现状研究

通过调研、描述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客观把握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现状。研究是以“一个核心、三个要素”的思路推进。一个核心指围绕以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主体的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通过调研客观、准确地把握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现状,探究大数据时代新型教学模式所需要的信息化环境建设需求;三个要素分别指信息化设备硬件环境建设、信息化资源软环境建设和教与学新思维推广。职业院校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集成化、网络化及社会发展要求,从人才培养规格出发,营造信息应用环境,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以达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既具有“技术”的属性,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以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与协作性为基本特点。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三件”建设是基础,硬件建设是前提和基础,软件建设是核心和灵魂,潜件建设是关键和保障,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一样重要,不可厚此薄彼。没有硬件建设,其他两个都是空谈;但只重视硬件建设,信息化建设只会空有外表,底蕴不足;潜件建设也不容忽视,否则信息化建设将不可能取得成功。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的四个关键域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形成紧密的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建设的滞后都会影响到全局。它们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四个关键域不能线性地规划与实施,应保持同步与平衡。

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

通过信息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变革,探究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新模式的应用,以及新模式对信息化环境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尤其在针对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形式,从而探寻出最适宜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三、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更好地利用信息化促进特殊职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