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矿产与地质论文

矿产与地质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9 09:52: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矿产与地质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矿产与地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新疆成矿域 地质矿产 研究问题 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102-1

1引言

2008年8月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IUGS,2008)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有来自全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5925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本届国际地质大会明显关注了全世界各国科学家对中亚成矿域地质与矿产研究的成果,其中也包括中国学者对新疆地质矿产研究的成果(20篇相关研究论文)。本届国际地质大会还特别组织了七个有关中亚成矿域的专题会议以及有关中亚成矿域研究成果的报告,同时参与会议的国家学者人数有显著的上升和提交论文的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中亚成矿域拥有的丰富矿产资源(包括能源),以及成矿域良好的勘查潜力,吸引来了除毗邻的国家之外的来自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和矿业公司的参与投资和研究。中亚成矿域包括了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的我国广大地区,这些区域尤其是新疆成矿域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矿业发展重要的基地。对新疆成矿域的研究和保护利用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国也在“十一五”其间设立了对新疆成矿域研究的重点项目,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果。

2新疆成矿域地质矿产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

近几年来,对新疆地质与矿产的研究我国学者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同时矿山企业在新疆勘查发现了大量新矿床。我国新疆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并且所处区域为中亚成矿域的核心地区。对新疆地质与矿产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我国与周边相邻国家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对新疆成矿域从整体上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国家“十一五”期间的科研项目中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对于新疆地质与矿产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关键性的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在全球地质构造体系内中亚成矿域的形成和演化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2)环巴尔喀什―西准噶尔成矿区域的地质背景:成矿域的斑岩型矿床和相关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成矿环境是岛弧环境还是后碰撞环境;

(3)成吉斯―塔尔巴哈台山地质演化的过程,以及此过程对相关金属成矿作用的制约机制;

(4)广泛发育于天山和阿尔泰地区的韧性剪切带与区域构造演化的耦合以及对金成矿作用控制时限的问题:成矿流体为何会在中地壳的韧性剪切带汇聚;

(5)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晚古生代晚期的)中铜―金多金属矿集区形成和演化过程:破火山口驱动的岩浆热液或古热泉的活动形成了大型金矿;

(6)印支期地质过程对新疆成矿域的成矿意义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7)中生代陆相盆地的演化以及能源资源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对这些科学问题的探讨将与有助于对新疆成矿域地质研究的深入,并且能够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获得突破。

3新疆成矿域地质矿产研究的进展

与新疆成矿域的成岩成矿过程有关的是俯冲带流体作用。李光明等(2008) 对中哈萨克斯坦斑岩铜矿研究的总结表明早古生代斑岩铜矿的形成与岛弧演化的早阶段有关,而晚古生代斑岩铜矿的形成与晚泥盆世―二叠纪的火山岩浆弧有关。成吉斯―塔尔巴哈台成矿省一直延伸到新疆塔城地区,以及在塔城盆地发现了早二叠世铜矿化现象(朱永峰和徐新,2009)指示了新疆塔城地区具有重要的找矿勘探前景。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认为:熔浆与含矿流体能够耦合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然而(罗照华等,2008)熔浆与含矿流体耦合成的复杂体系能够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床。对位于东准噶尔贝勒库都克锡矿带中的四个独立锡矿床进行了矿石的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成矿作用发生在晚石炭世(唐红峰等,2009)。

近些年来,科学家对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不断积累,改变了我们对新疆成矿域地质演化的认识。例如:前寒武纪基底(之前所认为)出露区实质上是早古生代的岩浆岩。以及其他新证据的发现将原划归前寒武纪的温泉群重新确定为晚奥陶世的侵入体,并不是之前所认为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出露于西天山吐拉苏盆地的大面积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地层确定为阿希和京希―伊尔曼德金矿赋矿的围岩。地质学家对中天山望峰―天格尔金矿研究证实了韧性剪切带的长期发育控制了金矿成矿的过程,同时该金矿的成矿作用不是发生在前人所认为的海西期,而是发生在印支期。可可托海伟晶岩3号脉边缘带获得的同位素年龄为220Ma,从而确定了阿尔泰含稀有金属伟晶岩形成时期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海西期或者燕山期,而是印支期。通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阿尔泰阿巴宫岩体形成于大陆岩浆弧环境,是由于陆壳物质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刘锋等,2009)。柴风梅等(2009)依据阿尔泰南缘康布铁堡组的变质流纹岩的年龄(407―413Ma)以及对流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域的流纹岩是玄武质岩浆(与俯冲作用有关)底侵诱发下的地壳部分熔融物形成的。

仍然存在争议的问题是有关准噶尔板块古老的变质结晶基底是否存在。苏春乾等(2008)对沙尔德兰变质核杂岩(噶尔板块东南部的觉罗塔格构造带西段)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准噶尔板块的基底是由觉罗塔格构造带的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和准噶尔板块东北部褶皱基底共同构成的。塔里木北缘兴地断裂带至少经历了四期地质构造演化,其深部存在一个中一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基底(邓兴梁等,2008),双峰式火成岩测年数据证实,该区在820―800Ma发生过强烈的裂谷岩浆活动。

4小结

我国新疆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并且所处区域为中亚成矿域的核心地区。随着国际社会对中亚成矿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会不断带动我国国内地质学家对新疆成矿域的不断研究。虽然近些年来,国内和国际对中亚成矿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为了弄清楚成矿域资源的储量以及分布,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分析。地质学家对本文提及到的科学问题的探讨将与有助于对新疆成矿域地质研究的深入,并且能够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获得突破。

参考文献

第2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eomechanic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资源部

主办单位: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6616

国内刊号:11-3672/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3篇

[关键词]地质;矿产预测;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V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67-01

前言

矿产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天然资源之一,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安全独立性都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当代由于科学水平的进步,在地质矿产中也应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从而诞生了地质矿产信息化的理念。正因为地质矿产预测信息化正处在发展尚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因此在该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但地质矿产信息化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提高以及矿产开采的准确性方面相较以前有巨大的飞跃。基于此背景下,笔者对地质矿产预测信息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1.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概述

1.1 推动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矿产需求日益增多,传统的地质矿产预测办法过于费事,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在市场经济由于效率底下逐渐被淘汰。与此同时,先进技术的产生使得以前不敢想的地质矿产信息预测化变成了可能。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是在传统的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上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地质环境进行相应的勘查和探测。当前传统的地质矿产信息预测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的能源需求,在地质勘探的准确性上也大不如前。地质矿产信息预测技术是根据对地质矿床的变化观测和研究,来精准预测矿产的位置,地质矿产预测一直是矿产开采的眼睛,只有眼睛明亮,矿产开采的位置才能准确,进而降低不必要的生产成本。现代我国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的进程中受到了一些阻碍,主要是国家对该领域没有足够的了解,对地质矿产信息预测领域不够重视。该原因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方向的发展没有完整的总体规划,国家的不重视无法激起相关地质预测学者的研究积极性,没有实验和理论做支撑,地质矿产信息预测在走向信息化的进程中异常艰难。因此推动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的关键还在拿出一定的成果吸引国家重视,为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提供充足的研究资金和政治后盾。

1.2 地质矿产预测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矿产工作人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对地质矿产预测的知识只停留在传统测试办法上,对地质矿产预测信息技术不甚了解,更不要提对地质矿产预测设备的使用。由于地质矿产开采技术在我由来已久,开采的公司和施工单位都偏爱使用具有常年矿产开采预测经验的老师傅来完成,虽然此类操作者经验丰富,但大多专业素质低下,仅凭借经验进行矿产开采在现阶段是没有优势的。因此如何培养新型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人才成为了一大难题,虽然开采公司的管理层已经重视提高管理者的信息化技术掌握,但是基层矿产开采工人仍然不能自行根据实际状况掌握矿产开采的信息。现阶段,我国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才刚刚起步,许多技术与系统都并不完善,如果在这时,地质矿产预测人员就不能紧跟地质矿产预测信息化技术与系统发展的脚步,那么将来更加复杂的技术与系统的应用将会因为缺乏使用人才陷入发展的瓶颈。

1.3 地质矿产预测管理制度不规范

地质矿产行业目前还没用可靠的信息管理系统,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之所以能够提高开采的效率,在于其所使用的先进技术能够凭借矿产信息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自动分析作出合理的开采方案。但是传统的地质矿产预测根据的是预测者的经验,因此数据库的建立上很有难度。即便建立了可供地质矿产信息预测所使用的数据库,开数据库的管理也成为一大难题。很明显,我国矿产企业对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系统应用都处于初级阶段,即便有公司内部交流网络的优势也不会加以利用。长期以来,矿产开采一直注重硬件发展,经公司资金用于矿车、机械、铲车等工具的维修和更新上,对于软件发展毫不重视。

公司方面对于软件系统设施的忽略导致了信息共享的困难,与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的发展初衷相悖,不利于矿产开采效率的提高。

2.促进地质矿产预测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2.1 促进高新技术在矿产信息预测中的应用

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据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就是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矿产信息预测中的应用,应当科学地采用物理勘探方法和化学勘探方法相结合的矿产勘探办法,应当早日建立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数据库,利用多地的勘探数据和模拟开采系统准确矿产开采的位置。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也应该向集中化、数据化发展,在先进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使用GIS技术对繁多复杂的各地地质矿产预测数据进行统一分析,结合模型和经验分析方法,以此确定成矿的有利地区。目前GIS正在前所未有的繁荣,领导着地学信息系统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2.2 培养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实现地质矿产信息预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离不开高新技术人才对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对于新领域的地质矿产预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不能放松,提高专业及技术人才的选拔标准能从根本上提高地质矿产预测人员的总体素质。营造主动学习的企业气氛,促使地质工作人员在地质勘探各个环节中都能努力学习,与此同时,引导地质矿产预测人员加强专业学习,综合考虑多种勘探因素包括天气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保证地质矿产预测人员的培养不脱节,公司在录用工作人员的时候也应该关注实际工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是否与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的需求相符。

2.3 建立健全地质矿产预测的安全管理制度

进行地质矿产预测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了避免必要的财产和人员损坏,应当提前建立健全的地址矿产预测安全管理制度。在此之前必须向每一位员工讲解地质矿产预测中可能会面临的安全事故以及其规避的方法,提高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人员的警惕性。地质矿产预测人员应该从地质矿产勘探的每一个环节入手,保证深度勘探开采的安全性。在进行地质矿产预测和勘探的过程中,地质矿产预测人员应当建立和优化已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不断丰富改进安全条例。在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中,勘探设备的维修和检验非常重要,始终使地质勘探涉笔处于最优状态,能够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地质矿产信息预测的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交替班休息,防止工作人员过度劳累造成的意外发生,也是有效规避地质矿产预测勘探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

3.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的发展尚处于出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实践的考验,促进高新技术在矿产信息预测中的应用,培养地质矿产预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建立健全地质矿产预测的安全管理制度都是经过本文条理分析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仍不够完善。除本文所论述问题和建议之外,我们应该努力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建立,相信总有一天,我国的地质矿产信息预测信息化技术可以与国际接轨,提高地质矿产开采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地质找矿 难点问题 管理机制 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74-10引言

当前,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使许多矿产资源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地质找矿工作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找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勇敢地面对问题,抓住机遇,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给新时期的地质找矿工作带来希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方法及对策。

1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现状

地质找矿工作作为支撑能源物质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目前,我国矿业迅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有关研究表明,许多的矿产资源已经枯竭,造成许多企业陷入困境。能源资源的枯竭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资源的匮乏与日益增长的矿产需求量之间的问题。

新形势下,国家对地质找矿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地质勘查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质工作者应该勇敢地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抓住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使我国地质勘查人才的队伍不断壮大,使地质找矿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2地质找矿工作出现的难点问题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能源资源缺乏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国家对地质找矿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难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资金投入较少,缺乏最基础的保障

近几年来,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资金极为不充足,一直都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国家对基础的地质勘查工作的投入也相对较少,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就缺乏人力和物力,这就决定了地质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地质找矿工作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地质材料的充足,使地质找矿工作顺利进行。

2.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地质找矿工作的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下降,没有引进地质勘测新技术,装备、设备等也更新的较为迟缓,这些条件已经无法满足地质工作的需要。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其突出问题是缺乏科技创新和专业的工作人员,配置专业人才的结构不合理。地质人才不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不高,地质调查队伍不完整,缺乏专业的地质培训机构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地质找矿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更加艰难。

2.3缺乏健全的地质工作管理体制,难以区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

地质找矿工作的风险较大,但是其利润还是很可观的。在地质勘查工作中既有国家专业的地质勘查队,也有不少的民间找矿单位,国家注重公益,而民间单位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利益。中央和地方还未建立地质工作体系,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地质工作也没有明确的区分,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少公益性的找矿工作开始延伸到商业区域,严重影响了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

2.4缺乏市场主体。

没有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地质找矿机制,缺乏市场主体。国家负责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企业不是地质勘查市场的主体,国有的勘查企业的定位,使企业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在地质找矿工作中,中央和地方权益的不平衡,使地方企业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使地质找矿工作不能够顺利开展。

3搞好地质找矿工作的对策分析

目前,搞好地质找矿工作,促进地质找矿事业的发展刻不容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国家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

国家需要设立专门的地质找矿基金,在找矿工作的前期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对于矿产勘查队不愿勘查但矿产潜力大的矿产,应该提供专门的基金。依据国家矿产资源的需要,应该先支持重要矿产和重点矿区的找矿工作。生态环境脆弱的矿产区,国家应该配有专项的矿产调查和勘查工作。总之,国家提供的资金必须要充裕,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

3.2创新科技,拓展思路

实施“科技兴地”战略,争取加快地质找矿工作的现代化步伐,把地质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加快信息化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研与地质勘查的有机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拓展思路,大胆创新,敢于用新思路、新观念获取新的认识。另外,加强地质勘查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注重创新基地的建设。

3.3完善地质找矿工作的管理机制

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与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健全国家和地方政府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地质找矿多渠道投入新机制的形成。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地质观测人员的行为和工作,也能够激发地质观测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提高地质找矿工作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完善工资制度和激励制度,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快速发展。

3.4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机制

现今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适应市场的发展,所以地质找矿工作也不例外。国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机制,构建公益性的勘查单位,以区分商业性与公益性的界限,通过规范矿产市场来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同时为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指明方向。

4结语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4-0079-02

一、地质专业建设改革“一平台”

当下,地质行业面临的困境越来越突出,传统地质专业学生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地质技能大赛应运而生,为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风向标,构建了地质专业建设的工学结合的“一平台”,即形成校级一行业一国家级技能大赛平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每年利用校技能节推广矿产地质勘查赛项,分教师组和学生组比赛,结合学校实际和行业比赛规程制订技能大赛方案,并将比赛内容融入常规教学中,以选拔优秀教师和学生参加校级技能大赛。师生在技能节上展示地质技能,有效促进了地质专业建设。

二、地质专业建设改革“两载体”

“两载体”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职业院校组建专业教研室团队,地质企业组建江苏地勘单位。教师团队深入企业,企业技术人员深入学校,让专业了解市场,让市场融入专业,做到二者完美衔接,共同推动地质专业建设改革。二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融入项目、充实教学,学生融入企业、夯实技能,以此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升、理念更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技能。三是素养与技能的相融,人才的培养无外乎素养与技能“两载体”,加大力度提升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的水平,专业建设将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三、地质专业建设改革“三价值”

(一)在地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实践价值

第一,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开发。项目组编写完成了技能大赛课程“矿物岩石学”的实践校本教材,矿物岩石学作为地质技能大赛矿产勘查赛项的专业基础,为项目教学结合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项目组编写完成了《地|编录技术》实践校本教材,结合学校实际在常规教学中进行了到运用良好的运用。

第二,融入项目教学结合法。深入企业项目现场,让学生、教师脱离传统的书本理论,主动参与到相关课程的实践改革中。如矿产地质勘查岗位技能教学,教师在实践中更新了矿物岩石学、综合地质编录技术、地质软件制图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岗位技能标准,提炼出更具实效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在地质专业教师培养方面的实践价值

首先,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学校与江苏省的相关地质单位合作,让教师参与其最新地质项目的开发工作,深入了解项目操作流程。通过企业项目教学结合法,让教师解决实践技术难题,教师的技能得到更大提升。同时,企业项目的开放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方法过时、所授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其次,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通过实践应用,让教师有项目可申报、有方向可研究。学校鼓励项目组教师申报关于技能大赛与课程改革方面的校级重点课题,并结合企业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发表地质勘查类论文,使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极大提升。

最后,推动教师改进评价方式。在传统专业教学中,教师常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分数来评价教学效果。现在,学校以技能大赛为平台,通过企业项目教学结合法更新教学评价体系,将项目训练技能应用到常规教学中。如“矿物岩石学”课程由书面考试评价改为现场鉴定岩石矿物,“地质编录技术”课程则改为独立完成项目岩心编录及地质图件编制现场评价,使学生达到企业的技能要求。

(三)在学生素养与技能方面的实践价值

第6篇

关键词:煤层气测井,测井参数选择,含气量估算

 

一:煤层气测井的目的

煤矿瓦斯气(煤层气)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同时煤层气作为一种洁净,高效能源已被社会广泛认识。科技论文。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已被政府和企业广泛重视。煤层气测井已经成为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是一种固体矿产资源,形成于沉积岩系地层。煤层受地质构造,地层压力,地层温度的影响,形成的煤层气可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和以分子状态存在的吸附气。游离气,溶解气在煤层气中的含量很小,吸附气占煤层气的主要成份。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体。

煤层作为煤层气的源岩,又是煤层气的储集层。煤层气勘探测井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价其储集层煤层气含量的多少。储集层的评价参数主要是:源岩煤层的工业参数,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气体吸附特性参数。以及煤层的埋深,厚度,温度,压力等其他参数。

二:煤层气测井方法的选择

1:煤层气测井的主要地质任务

a: 划分钻井剖面岩性,确定煤层的深度,厚度和结构。

b: 测量钻井的倾斜角和方位角,校正煤岩层的真厚。

c: 测量井温,井压,了解储集层的温度和压力。

d: 进行煤质分析,确定煤层的含碳量,灰份,水份级挥发份。对储集层进行含水性,渗透性分析,计算储集层的含气量。科技论文。

2:煤层气测井方法的选择

结合石油测井的规范和标准,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了行业企业标准Q/CUCBM0401-2002 <煤层气测井作业规程>。该规程中提出的煤层气测井项目如下。

a: 双侧向视电阻率 (DLL)单位:Ω.M

b: 微球形聚焦电阻率 (MSFL)单位:Ω.M

c: 自然伽玛 (GR)单位:API

d: 自然电位(SP)单位:mv

e:双井径 (CAL1,CAL2)单位:cm

f: 补偿密度 (DEN)单位:g/㎝³

g: 补偿声波 (AC)单位:us/m

h: 补偿中子 (CNL)单位:PU

i: 井温(TEMP)单位:℃

j: 井斜倾角和方位角测量

三:煤质评价与含气量的估算

1: 煤质评价

利用测井方法计算煤层煤质指标和储集层含气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熟的理论方法。目前在国内外煤层气测井解释中大多采用煤岩层体积密度与煤质指标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测井煤层体积密度响应值与煤质指标的含碳量、灰份含量、水分含量统计关系。如图1、图2、分别是某地区煤层的含碳量、灰分和煤的体积密度交会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测井的体积密度和煤岩的成份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科技论文。

应用此方法在对某井田数据经回归得出如下关系式:

体积密度与固定碳含量的关系:

Vc=-76.3616*DEN+189.461

体积密度与灰分含量的关系:

Vsh=71.9*DEN+98.337

体积密度与挥发份含量的关系:

Vv=-103.062*DEN+167.503

体积密度与水分的关系:

Vw=1-Vc-Vsh-Vv

2:储集层含气量的估算

经对煤层气研究发现,某井田的煤层含气量和煤的体积密度具有线性关系。图3是某井田煤的体积密度和煤层的含气量的交会图。

经回归得出如下公式:

Hg=-45.3229*DEN+80.458

3:结论:

煤层气测井方法的选择,电阻率法只作为划分地层岩性剖面的一种重要参数,密度测井是划分煤层,评价煤质及计算煤层含气量的最佳测井方法。

在用密度测井计算煤岩成份及煤层含气量时,其回归公式都是区域性的。随地区、煤阶、煤质及地质构造不同,煤层中气体含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回归公式应分地区回归,以减少计算误差。

参考文献:

(1)周尚忠.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系列选择.中国煤层气,3(2):25-27

(2)潘和平.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J).中国煤田地质,2003,15(4):54-57

第7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科学;文献计量学;发展态势;

作者简介:王雪梅(1976-),女,重庆永川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学计量学、GIS与文献计量学集成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以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地球系统特别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涉及地球科学及其分支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及管理科学的诸多分支学科领域。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科学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其相关的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问题,在资源环境和地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3]。利用WebofKnowledge平台SCI-E数据库,对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及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进行统计,并与全球及中国论文产出相比较,了解中国科学院在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产出及其发展状况。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从WebofScience的251个学科分类中遴选出与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相关的学科,根据学科分类在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数据库检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论文,应用美国汤森路透公司的ThomsonDataAnalyzer文本挖掘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制图,对全球和中国的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产出进行统计分析。

地球科学(Geosicence)领域包括:能源与燃料(Energy&Fuels)、地质工程(Engineering,Geological)、石油工程(Engineering,Petroleum)、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Geochemistry&Geophysics)、地理学(Geography)、地质学(Geology)、地球科学多学科(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湖泊学(Limnology)、气象与大气科学(Meteorology&AtmosphericSciences)、矿物学(Mineralogy)、矿产与矿物加工(Mining&MineralProcessing)、海洋学(Oceanography)、古生物学(Paleontology)、遥感(RemoteSensing)、水资源(WaterResources);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领域包括:土壤科学(SoilScience)、生态学(Ecology)、海洋工程(Engineering,Marine)、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Sciences)。

2015年2~3月在SCI-E数据库对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的SCI论文产出进行检索和统计,中国科学院检索范围包括署名中有“中国科学院”的论文,包括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包括未署名“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技大学论文。

2中国科学院论文产出总体态势

2009—2014年期间,SCI-E共收录论文955.6万篇,其中署名中国的论文有113万篇,署名中国科学院的论文有15万篇。图1反映了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2009—2014年年度论文产出量变化。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的SCI论文分别以年均2%,14%和10%的速度增长。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球SCI论文增长近11%,中国增长约为93%,而中国科学院增长了62%,由图2可见中国SCI论文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论文增长速度。

图3统计了中国SCI论文占全球百分比和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占中国百分比,表明中国论文占全球的份额持续上升,而中国科学院论文占中国的份额则逐步有所下降,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占中国科学院的份额稳中有升。从图2也可见,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2014年与2009年相比,SCI论文增长了约92%,与中国SCI论文的增速很接近,高于中国科学院整体的论文增长速度。

将2009—2014年环境/生态学和地球科学领域各年论文按照被引频次高低统计TOP1%,TOP10%,TOP20%和TOP50%论文的数量,以及中国和中国科学院相应级次TOP论文的数量,并统计中国占全球的比例和中国科学院占中国的比例(图4)。

根据论文全部著者统计的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基本为15%~20%,中国地球科学领域TOP论文数占全球的比例高于环境生态学领域,并且地球科学领域TOP1%的高水平论文比例很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为26%~32%,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学领域TOP论文数占中国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学领域。

3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基于SCI学科分类,分别对2009—2014年全球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中国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比例,以及中国科学院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全球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发文最多,发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主要侧重于医学和生命科学等,相比之下,中国产出偏重于材料科学以及化学、物理等相关学科领域,中国科学院在环境科学方面论文产出数量比例较高。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占全球自然科学领域论文产出的8%左右,中国该领域论文产出占中国SCI论文比例接近10%,中国科学院该领域论文产出占中国科学院SCI论文比例约为20%(图5)。

2009—2014年,中国SCI论文占全球比例约为12%,而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中国SCI论文占全球份额超过14%。其中,环境科学是全球、中国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的最主要的领域。此外,中国在能源与燃料、遥感、地质学等方面论文产出占全球比例相对较高,而在生态学、古生物学等方面所占比例较低。中国科学院关于古生物学方面的SCI论文在中国资源环境领域论文中的比例最高,达到54%;此外,在土壤科学、地理学、湖泊学、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等方面的论文占中国的比例也较高,但在石油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所占比例较低,不足10%(图6)。

图7中,气泡的大小表征资源环境各子领域占全球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份额的大小,即点越大,该子领域论文数在全球资源环境领域中的比例越高;X轴表示资源环境子领域中国占全球论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该子领域中国占全球的比例越高;Y轴表示资源环境子领域中国科学院占中国论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该子领域中国科学院占中国的比例越高。气泡大的那些子领域(如环境科学等)是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比较多的热点方向;右下角的那些子领域(如能源与燃料等)是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相对比较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左上角那些子领域(如古生物学等)是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相对比较有优势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2009—2014年发表的SCI论文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工程学、气象与大气科学、农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化学、水资源、科学与技术、海洋与淡水生物学、地理学、植物学、海洋学等。

4主要研究机构的科学贡献

中国科学院几乎所有的研究机构都在SCI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期刊发表过论文,2009—2014年根据全部著者统计超过100篇的研究所有50多个,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发表SCI论文较多的前10个研究所见表1,这些较多的研究所都属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机构。

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27个资源环境类研究所以第一著者发表的SCI论文共有22032篇,其中,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较多,第一著者的SCI论文数都在1000篇以上(表2)。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6.03次/篇,表2中的“表现不俗的论文篇数”统计的是这些研究所高于基准值的论文篇数,即当前总被引次数除以从年至2014年的累积年得到的年均被引6次及以上的论文[4]。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表现不俗论文都在150~200篇。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被引频次位于前10%的论文篇数,即研究所2009—2014年被引16次及以上的论文篇数,也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最多,都在260篇以上。

参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前沿分析中心设计科学贡献指数[5],定义:

式中:Ci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第i个研究所科学贡献指数,P10%i为第i个研究所被引前10%论文数量,Citedi为第i个研究所论文被引总频次,n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的数量。结果显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学贡献指数较高,都在0.1以上。

5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增长了62%,高于全球11%的增长率,低于中国93%的增长率,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的SCI论文增长了约92%,与中国论文增速相接近。

(2)中国在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基本为15%~20%,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为26%~32%,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学领域TOP论文数占中国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学领域。

(3)中国SCI论文占全球比例约为12%,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中国SCI论文占全球份额超过14%。中国科学院关于古生物学、土壤科学、地理学、湖泊学、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等方面的SCI论文在中国资源环境领域论文中的比例较高。

第8篇

关键词 GPS技术;地质勘探应用

中图分类号:P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1-109-01

围绕一系列的地质勘查工作的具体问题,本文收集了大量的GPS定位原理及应用的书籍和专业期刊论文,经过了一年半的学习和研究,结合本人多年的室内数据处理经验,本文对GPS技术在地质调查测量中的应用进行分析。GPS技术是由美国军方开发的,我国引进之后用于地下勘探事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由于近年来我国的矿产资源形势不乐观,因此GPS技术的运用尤其显得重要。

1 GPS技术简介

GPS系统的开发过程共有三个阶段,然后才逐步投入使用,总系统于1994年全面建成。GPS是一种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具有全方位、全球性、全天候、连续实时的高精度三维导航和定位功能,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因此,GPS技术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海洋测量和城市测量测绘领域首次应用后便广为推广,在军事、交通、通讯、资源管理领域进行了研究并广泛使用。相对于常规测量,GPS测量具有以下非常显著且区别性强的特点:

1)在两站之间没有阻碍,不需要通过GPS测量站之间进行测量,根据实际场合只需要确定一点就能使选点工作更加灵活和方便。

2)准确度比传统的测量方式准确。

3)观察时间短。随着GPS测量技术的不断提高,GPS测量时静态相对定位,每个站仅20分钟左右,动态相对定位只需要几秒钟。

4)GPS测量同时精确测定三维坐标的测量部位,提供三维坐标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高度的精度,以满足要求的第四级的测量。

5)该仪器操作简单。GPS接收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观察员简单地设置引导参数,接收器就可以自动地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全天候作战。GPS卫星数量分布均匀,以确保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的天气条件下可以不受影响的连续观察。

2 GPS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GPS可以是小规模的地质测绘和小规模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分销网络。代表仪器有GPS探险家、小博士。手持GPS坐标系统,参数必须设置独立调查区域的局部坐标系统参数(投影椭球和中央子午线),为了提高定位精度,手持GPS每天作业前应选择与一个固定点(最好测量面积为已知坐标点)的坐标校正。GPS测量同时精确测定三维坐标的测量部位,提供三维坐标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高度的精度,以满足要求的第四级的测量;除此之外,该仪器操作简单。GPS接收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观察员简单地设置引导参数,接收器就可以自动地进行观察和记录;GPS最大的优势就是全天候作战。GPS卫星数量分布均匀,以确保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的天气条件下可以不受影响的连续观察。

GPS静态相对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建立调查区域地质情况以及调查测量E级GPS控制网,GPS定位是基于WGS 84椭球空间直角坐标系且采用GPS测量区域网络形成的系统,除了请求WGS 84调整成绩外,还需要最终独立的本地坐标系统验算的结果。现场数据采集相对简单,只要已完成开机关机、量测平仪步骤就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数据处理。这些涉及行业内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通常可分项目属性建立一个基线向量解算器。GPS网络不受约束调整GPS约束以及平差的四个过程,笔者使用多年Trimble4600LS单频GPS接收机,相应的数据处理软枚TrimbleGeomatiesOmee1.61(以下简称的TGO角eel.61)。本文将举例说明这一点。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黑山嘴镇东沟金矿私采矿多年,新的矿主为了扩大采矿权范围,委托我单位映射采矿1:1000地形图,面积约1.6 km,以确定开采边界协调系统的要求和国家坐标系统联测单位。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方法奠定测量主控制网络及分销网络端连接,共奠定了E级GPS控制点四个,“GPS数据采集站Trimble4600LS单频接收机操作GPS网络观测船尾值小于6,保证质量卫星的几何形状和数据采集的观察期60min”,卫星仰角大于15/155观测的数据采样率的有效的卫星数量超过五个,测量误差在3 mm以内的天线高度。

3 总结

近年来,我国的矿产资源形势不甚乐观,地质勘探行业的不断发展及地质勘探市场的活跃对地质调查测绘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基于自测的GPS测量手段的效率逐渐占据测量总效率的主导地位。现场数据采集相对简单,只要已完成开机关机、量测平仪步骤就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数据处理。这些涉及行业内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通常可分项目属性建立一个基线向量解算器。GPS网络不受约束调整GPS约束以及平差的四个过程,笔者使用多年Trimble4600L单频GPS接收机,相应的数据处理软枚TrimbleGeomatiesOmee1.61(以下简称的TGO角eel.61)。本文从GPS的特点和性能入手,对该系统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继阿波罗登月计划和航天飞机计划实施之后,美国在20世纪另一个主要的科学和技术成果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围绕一系列的地质勘查工作的具体问题,本文收集了大量的GPS定位原理及应用的书籍和专业期刊论文,经过了一年半的学习和研究,结合本人多年的室内数据处理经验,本文提出了对GPS技术在地质调查测量中的一些独到的见解。通过论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成熟,我国的GPS系统在勘探工作中的运用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参考文献

[1]孔祥元,梅是义.控制测量学[M].湖北:武汉上学出版社,2009.

[2]徐绍锉,张华海,杨志强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