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9 11:18: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工工艺基础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基坑支护; 斜支撑; 土体;位移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a deep foundation pit bracing projects, and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lop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sway brace; soil; displacement
中图分类号:TV5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地面道路纵横交织、建筑密度和高度不断加大,地下空间(或洞室)星罗棋布、管线密如蛛网,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深基坑工程。深基坑的开挖容易引起周边土体变形,影响基坑围护结构和地下施工环境,严重时将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甚至导致结构本身或周边环境发生破坏,进而造成基坑施工安全事故。深基坑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工程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另外,由于深基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当前设计理论的不成熟导致无法准确预测基坑开挖引起周围土体、建筑物和埋设物的变形。因此,作为一种新的施工管理技术——信息化监测不仅可以利用深基坑开挖前期监测成果指导后续施工,而且成为深基坑开挖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
2深基坑工程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基坑所在位置土体强度及地质条件勘察资料的精确性和全面性。2)基坑边坡及支护结构的选择和设计。这主要取决于基坑开挖深度、土体的土质条件及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周围环境、支护结构受力特征、设计控制变形要求、工期和造价等因素的影响。3)基坑开挖工艺流程设计、开挖进度控制以及围护和支撑结构的建造质量。4)气候条件的不利影响,如降雨、气温的变化等。据统计,80%以上的基坑工程安全事故都是由于降水造成的。5)监测数据短缺或不全面,数据分析不够,报警不及时、不准确。
3信息化监测必要性分析
正是由于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影响因素多,勘察工作的局限性,设计和计算所依据的参数不尽合理,围护结构所受荷载常常受到突发和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以及有关计算和设计理论不成熟等现象,使实际施工状况与原有设计并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经济合理和安全作业的目的,就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监测来判断前一步施工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并确定和优化下一步的施工参数,以实现深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信息化监测不仅将施工和设计连接成为一个交互系统,而且为指导深基坑工程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4 信息化监测及分析
4.1 工程简介
某工程位于两条城市主干道交汇处,建筑面积56000m2 ,地上24层、地下3层,工程基础设计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
本工程基坑平面形状呈矩形,长83.06m、宽43.4 m,开挖深度为1O.5m。基坑北侧距某宾馆13m,西侧与二幢无基桩6层建筑物相距10m。东、西向两侧距城市主干道红线6 m,属一级基坑。
场地土体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1.0~4.5 m;黄褐色粉质黏土5.0—6.7 m;砂砾层0.7~1.0 mm;强风化砂质泥岩1.0—3.6 m;中风化砂质泥岩4.7~6.3 m;以下为微风化砂质泥岩。地表水位位于地面下0.5 m,地下水位位于地面下10.7 m。
4.2支护桩桩顶帽梁水平位移的观测
一般情况下随着开挖的进展,每挖一层土后观测一次,直至观测到地下二层施工完为止,当发现有异常情况时,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在测点3和11处桩顶最大位移设计值为56ram,所以我们把位移报警临界值确定为60mm。从表中可以看出,挖完第二步土的11月15目前,基坑支护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当12月22日土方工程全部完成后,11#观测点已达到65mm,当即警报,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在南部11点处留着10m宽的出土坡道,造成不均衡挖土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在基坑内对正北部的支护桩增设4道φ219钢管斜撑。从此到地下二层结构施工完的几次观测表明,支护体系基本趋于稳定状态,未影响基础施工。
4.3支护应力测试
支护应力的测试包括支护桩设计弯矩值和环梁设计内力值最大处的钢筋应力变化及环梁与帽梁+30的连系杆应力变化。
支护应力测点共设置了20个,其中支护桩上布点8个,环梁上布点4个,帽梁上布点4个,连梁和拉杆上各布点2个。在支护结构施工时,把20个xGJ一2型钢弦式应力计分别埋在设计位置上,引出线头并保护好,待测试时用。测试采用ZXY一2型振弦仪,根据土方开挖及基坑施工的不同阶段进行观测。共观测11次,其应力变化情况基本符合设计计算,且均比设计值小,未发现任何异变现象,说明支护结构受力稳定。
4.4 对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和开裂情况观测
因基坑周围建筑物、构筑物较多,共设置沉降观测点27个。在基坑降水和开挖前各观测一次,从降水开始到基坑挖完第二步土方以前是每10d观测一次,从挖第三步土方开始到地下二层施工完毕,每周观测一次。
从观测情况看,挖完土方的12月25日观测的最大下降值在东边住宅楼8#测点,其累计下沉量为22.5mm,0主要原因是此处下部出现止水帷幕渗漏水引起。
在沉降观测的同时,对建筑物墙体裂缝情况也给予了关注。首先在施工前对各建筑物、构筑物作了详细的调查,把墙体原有裂缝位置和大小记录在案,并在缝隙处贴上石膏饼。施工中定期进行观测,分析其变化情况。观测结果表明,除基坑止水帷幕两次漏水影响东部建筑物墙体裂缝出现增大外,其余均未出现任何问题。
据沉降观测结果和建筑物裂缝的发展情况,我们在基坑东侧和南侧用高压水泥注浆的方法加固土体,每侧按梅花形布置三排注浆孔,孔距lm,用水泥浆和水玻璃混合在0.3~0.5MPa的高压下注入支护桩后的土体内。这样提高了支护结构土体被动区强度,减小了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周围土体结构的下沉,保护了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5 效果分析
1)施工中采用原设计为二层地下室的护壁桩作为三层地下室的基坑土壁支护,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寻求解决施工难题的一种尝试。
2)本工程采用了先期预留护壁桩平衡土,后期增加护壁桩内支撑,基础工程桩分两次施工的支护方案,确保了基础施工工期,同时节约了施工措施费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根据施工方案,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采用科学仪器,对基坑周围地表、建筑物的沉降位移和变形进行跟踪监测,对护壁桩桩顶及桩身水平位移实施全过程监测,最终监测结果显示各观测点位移均处于正常稳定状态,说明该支护方案是成功的。
关键词:污水处理工艺;智能控制;WEST;SCADA系统
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污水处理工艺方法众多,通常需要若干个相互耦合的处理环节按照恰当的参数运行才能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在具体的工艺执行过程中,处理效果会受到污水水质状况和流量的影响,因此需要更具水质和流量等情况适时调整工艺运行参数,这就需要准确获取水质和流量参数等指标。在理想情况下对于各项污水水质指标的测定虽然可以依靠于各种监测仪器和手段实现,但是由于检测仪器测定原理和采集周期各不相同,且对于同一个处理池不同的位置而言其水质参数仍然相差较大,很难全面地实时得到更多水质信息,这就使准确地指导污水处理工艺的执行变得困难。自动化的监测和控制设备已经在不少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中使用,如可以利用PLC组成的监控系统对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且可以通过现场控制总线将分布在多个点的数据实时采集并且通过远程计算机实时发出控制指令,但是这两个环节往往是分离的,污水处理工艺的执行实际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操作员工的经验,实际采集的数据并不能够及时精确地反映到工艺调整中去,这样可以避免系统出现较大偏差,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精度不高,且过多地依赖于现场操作员的经验。
受此启发,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将人类工程师和专家的经验进行系统整理,通过专家系统方法,如模糊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等指导工艺的调整与执行,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现场操作员的经验不足问题,但是对于不同的工艺和实际的现场条件则需要设计专门的专家系统方案,这本身就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大规模应用推广。同时,比较精确的数学模拟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理论上对于特定的污水处理工艺来说,在某一水质状况下较优的工艺运行参数可以通过数学模拟得到,但是原始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数学模拟结果是否可靠的直接依据,如果其中的某些数据出现遗漏或者偏移实际值较大则会导致工艺模拟参数出现更大的偏差,使得工艺运行状况恶化。
2.系统集成与应用简介
针对以上几种系统和方法的优缺点,本系统将其做了有效的整合和优化,根据以上介绍的内容,现将系统的总体集成与应用的情况总体介绍如下,本系统可以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污水处理工艺数据自动采集和人工操作相分离、面向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专家系统构建难度较大、数学软件的模拟结果不能直接利用自动地获取的数据用来指挥工艺运行等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监控方法,该将现场自动采集数据和人工操作员的手工采集相结合;数学模拟软件和计算机工艺组态软件、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了人工操作员的经验和计算机监测和控制工作的连续性,形成一套更加可靠的人-机结合的监督控制方法。
系统一个周期的工艺运行流程图,亦即该工艺具体的运行步骤,如图1所示:
(1)、初始阶段,污水处理工艺按特定周期运行(如每小时更新一次),在两个周期间,工艺流程为准备阶段,接下来PLC系统一方面通过第一数据采集接口自动测定进水水质/水量;另一方面通过现场操作员人工观察/测定数据,如现场操作员需要定期对泵进行手动校准,部分水质参数尚需要现场操作员的手动录入,现场操作员可以通过现场操作终端上的人机界面现场手工输入数据,如本系统中对厌氧污泥浓度和曝气池的阀门值尚没有采用监控手段,这两组数据就是由人工手动输入。管理信息系统会自动将两组数据进行合并筛选,同时将筛选后的数据传送给WEST数学工艺模拟程序接口。
(2)、如果通过两部分的数据汇总后仍然不完整,则需要重新返回到人工观察/测定数据阶段,需要人工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补充;如果人工补充后仍不完整,则暂停自动工艺的自动调整,仍然按照上一周期的工艺参数运行,并且引入人工紧急干预,即需要现场操作员在远程指挥的指导下决定工艺是否调整;如果数据完整,则由管理信息系统则继续判定数据是否可靠,及通过与历史数据的对比,自动筛选出极不合理的数据信息,这些不合理可能是由于水质传感器的采集误差或者发生故障所导致的,如不可靠则由远程指挥修正数据后返回主程序,并将数据存储在信息系统中。
(3)、经过确认无误后的完整、可靠的数据将传送给WEST工艺数学模拟软件进行实时的工艺模拟,经过数学模拟后的工艺执行参数将传递给现场工业计算机,通过PLC传送给现场执行元件执行。
该方法可以使工艺的更加准确地运行,通过采集现场工艺的数据和执行情况信息,输入数学模拟软件后得到精确的工艺模拟结果后指导工艺元件的执行,针通过实际记录操作员的操作信息和远程指挥计算机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现场操作员经验不足的问题。系统中如发现自动采集的数据可靠性差或数据不足则自动切换到人工操作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同时该方法根据工艺的需要可以对现场更多的污水处理池、执行元件和检测元件进行数据采集、发送自动操作指令;现场操作终端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且可以由不同的现场操作员执行完成。
图1 一个周期的工艺运行流程图
3系统运行
首先,需要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初始检查,如图2所示,现场操作人员对泵的流量设定进行手动校准,现场操作人员设定拟收集的流量大小,如1升,然后系统会自动给出一个默认流量值(可能会大于或小于一升),然后系统会自动提示输入实际测定的流量值,系统会自动根据输入值进行调整得到流量和转速的实际对应关系。
实时的水质信息通过PLC系统传送至上位工控机上的组态软件,通过组态软件可以实时显示工艺的运行信息,如图3所示,通过组态软件可以对采集的水质参数进行实时归档工作,归档文件如图4所示,
接口管理软件可以完成归档数据的路径设置,如图5所所示,wincc输出是每秒把数据汇总到d:\wincc\ccToHelper.txt这个文件里,图中总数据文件是把上边一秒钟归档的数据在设置的时间里取出平均值,并将归档数据清除一次,然后创建一个新的归档文件,初始设置是半小时汇总一次。同时接口软件设置水质参数实时传送给WEST软件的路径,如图6所示,系统将自动将数据传送至WEST软件进行数学模拟,数学模拟的最佳工艺运行结果将输出形成控制参数文件。
数据文件输出后,需要手动设置数据输出的路径,WEST导入数据路径,人工设定污泥浓度、曝气池最大阀门值、自动汇总数据间隔等信息,如图6所示。
接下来系统进入自动运行状态,WEST软件根据进水水质及流量数据信息进行模拟,根据预先设定的各项参数,模拟得到最佳的运行工艺参数,并得到最佳的工艺模拟结果,如图7。模拟结果数据通过接口输出WinCC软件,工艺按照新的模拟结果运行,设定及调整水泵的流量,如图8所示。
接下来的工艺运行周期一般不需要人为干预,当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会出现报警信息,提醒现场操作员进行干预,如图9所示。
图2 水泵流量校正和工作模式设定
图3 实时监控界面
图4 数据实时显示
图5 WinCC数据文件的归档
图6 设置将数据传送至WEST软件的路径 图7 生成最佳模拟结果
图8 根据最佳模拟结果调整运行工况
图9工艺运行异常报警
结束语
该系统虽然是针对BCFS处理工艺的数字化智能化控制而开发,但是总体思路、硬件设计、软件开发可以完全移植到其他污水处理工艺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中去。目前,本项目组正在此项目的基础上开发一套能够有效管理更多污水处理工艺的信息系统平台,并且能够通过监控中心对更多的工艺的运行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企业 废旧物资 集中处置 精益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60-01
1 供电企业废旧物资集中处置实行精益化管理的目标
1.1 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精益化管理的理念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电网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大批的陈旧输变电设备进入“退役”期,废旧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其管理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废旧物资管理是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杜绝废旧物资管理上的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只有全面提升废旧物资管理的整体水平,对废旧物资管理实行精益化管理模式,完善内控机制,才能确保对废旧物资集中处置流程全面管控,最终确保供电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2 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精益化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精益化管理的范围。适用于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的全过程管理,涵盖废旧物资的报废手续审批、价值评估、查验入库、在库保管、处置计划汇总上报、竞拍过程远程监控、合同签订、处置资金回收、实物移交、ERP流程操作、资料归档等诸多环节的管理,确保废旧物资处置流程可控。
(2)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精益化管理的目标。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管理的目标是采取精益化管理的模式,遵循“统一管理、集中处置”的原则,实行废旧物资处置全流程管控,全闭环管理、全方位监督,实现废旧物资管理规范化、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最终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①管理规范化。根据多年来在废旧物资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结合现状,供电企业必须建立完整的废旧物资集中处置管理标准体系,从制度上对废旧物资管理加以全面规范,实现废旧物资管理工作内容的模板化、表单化,使废旧物资管理更加规范化。
②效率最优化。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管理从审批卡的报废手续审批、出入库管理、处置资金回收要全面实现工作内容的模板化、表单化管理,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实行废旧物资的处置计划网上汇总上报、竞拍过程远程监控、ERP流程操作等也可极大地节省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③效益最大化。供电企业废旧物资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集中竞价处置,可打破以往属地回收商参与的界限,实现回收商跨区域自由准入机制,同时实行回收商之间的多轮次竞争报价,可实现废旧物资处置效益最大化。
2 供电企业废旧物资进行精益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供电企业废旧物资集中处置精益化管理的主要流程
废旧物资集中处置管理流程,涵盖废旧物资的报废手续审批、价值评估、查验入库、在库保管、处置计划汇总上报、竞拍过程远程监控、合同签订、处置资金回收、实物移交、ERP流程操作、资料归档等各个环节。
2.2 供电企业加强废旧物资精益化管理的重点工作
(1)理顺管理流程、以制度约束行为。按照“统一管理,集中处置”的原则,细化废旧物资从回收、分类、建档、入库、招标竞拍等诸多流程,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为加强废旧物资的精益化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2)对废旧物资回收商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要求提供营业执照、公安机关备案证明等相关资料,使那些具备回收资质、信誉度高的回收商参与到废旧物资的竞价销售中来,保证废旧物资处置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杜绝了不正当交易。
(3)为了杜绝废旧物资出售存在的资金风险,公布竞标结果后,所有竞标回收商必须先全额预付货款方可进入回收现场进行装货。
(4)废旧物资现场发货人员必须在废旧物资装车前第一个进入废旧物资存放现场,需过磅物资要全过程监磅,废旧物资装车完毕后,最后一个离开废旧物资存放现场,防范废旧物资流失风险。
(5)由于电力废旧物资是一种特殊物资,为防止废旧物资回流进入电网,应强行规定重大设备在变卖前进行拆解处理;为了防止废旧电力物资再次流入社会,危害社会用电安全,规定淘汰电表必须进行铭牌拆除和碾压处理方可处置,在提高废旧物资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应履行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
2.3 确保废旧物资精益化管理各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1)为加强对废旧物资管理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必须专门成立公司及部门两级废旧物资管理组织机构,以便于加强各工作环节的沟通和协作。
(2)物资管理部门设专人负责废旧物资处置计划及方案的汇总、上报,废旧物资销售合同的签订、ERP系统废旧物资流程的操作、废旧物资的资金回收等工作。
(3)为了防范廉政风险,废旧物资的入库和出库等现场清点工作规定必须经两人签字确认,确保废旧物资交接数量的准确,使账物相符率达100%。
3 当前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废旧物资管理处在资产管理的末端环节,部分废旧物资的管理台账记录不全,物资的采购计划与报废物资的处置计划缺乏联动。
工程项目剩余物资的管理工作存在漏洞,项目实施单位不能及时编制拆旧物资清册,项目应退运物资数量和实际退库数量不相符,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不清、工作流程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监督考核制度。
缺少专门的废旧物资存放仓库和称重计量装置,在管理上造成诸多不便。
4 供电企业在废旧物资管理方面需改进的方向和对策
进一步加强废旧物资台账管理,建立物资采购计划与报废物资处置计划联动机制。
应加强工程项目剩余物资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工程项目剩余物资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工作流程与监督考核等内容。在项目开工前,由项目管理部门及时制定和下达退运物资拆除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根据拆旧计划编制拆旧物资清册,在项目施工中,项目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实施监督职能;物资管理部门依据计划和清册做好接收工作,核实物资退库情况;在项目竣工后,审计部门对拆除计划等资料进行审核,资料不全的不予审计结算。
应规划建设废旧物资专用库房,设置专门的废旧物资仓库存储区域,集中分类存放并配备废旧物资专用计量称重电子地磅以便于物资部门对废旧物资的统一管理。
5 结语
供电企业实施物资集约化管理后,通过废旧物资集中处置精益化管理,在同样的废旧物资、同样的管理人员状况下,只需通过管理机制的变革,就可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秸秆编织工艺;产业化;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33-02
引言
秸秆编织艺术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包含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积淀,体现了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极巧的实用功能及卓越的艺术价值。当代民俗学者张道一说:“未来的工艺美术,将是向多元化发展的。”目前,陕西民间秸秆编织艺术品多为个体家庭作坊式生产和销售,过度依赖旅游业,产品的消费人群比较局限,多为国内外旅游人士和艺术收藏者。同时,在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传承乏人、消费者认知度偏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的产业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鼓励传统工艺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制定相应扶持措施,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在宏观环境优良的条件下,通过创新产品、改善生产、改革企业的机制管理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大潮,这样才能使其经济价值延续与发展。
一、现状与不足
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在陕西秸秆编织工艺品的发展中,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经济模式逐渐呈多元化态势,产品有创新意识,但经营缺乏监管,工艺传承人才匮乏、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这些情况反映了陕西秸秆编织工艺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在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不仅产品本身的研发、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产业规模化发展更是如此。综观我国各地民间艺术产业投入,各地财政支出中用于文化产业的资金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陕西民间秸秆编织工艺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政府拨款、企业投资、民间资本等,数量微乎其微。资金的匮乏是民间艺术产业化的最主要制约条件。陕西秸秆编织技艺地域面积较大且分散,以家庭作坊式的民间小规模生产居多,且通常由一个掌握技术核心的熟练艺人为主,其他家庭成员做辅助工作的形式构成,这种手工艺的原始运作状态保持了很长时间。目前也有以公司名义的成立的家庭作坊式运营方式,集设计、制作、包装、展示和销售于一体,自负盈亏。这种新型家庭作坊式手工艺生产,规模小、成本低廉,具有个体创新的风格和一定市场竞争力,但不利于发展和推广。民间秸秆编织工艺品的产业化尽管已形成蓬勃发展的基本态势,但就整个行业的产业化水平来看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生产方式陈旧落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经营模式单一、品牌不具竞争力、产品市场营销落后、没有形成相关支撑产业链等问题,个别品种甚至已经出现恶性竞争、产品微利化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陕西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的今天,一方面,人们缺乏对传统编织品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人才匮乏、工艺传承困难重重。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离不开传承与创新,以师带徒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秸秆编织艺术也不例外,竞争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各种新鲜事物的诱惑,年轻人已经很难静心学习编织艺术。培养人才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关键因素,应从政府扶持、培训传承、授徒传承几个方面共同抓起。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并将它作为重要特色经济支柱进行发展,促进农民创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二、陕西秸秆编织艺术产业化经济发展路径探索
(一)政策扶持、技术支持、产品创新、人才培养是关键
随着经济文化建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传统民间艺术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产业化不仅是对传统民间艺术潜在经济价值开发的一种尝试和发展,也是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政府应做好对民间文化产业的科学引导,给予政策扶持,在加大产业投入的同时,主动与国内外知名文化公司和大型投资企业合作,引入资金,推动这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要通过立法对各种抄袭、仿造等不良行为和恶性竞争进行严惩,建立保护民间工艺的措施。要不断更新技术,加强产品创新力度,技术结合科学,提高民间工艺的水平,提升秸秆编织产品的价值,既要传承编织文化精髓,又要结合现代人们的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所需,加快产业化进程。传统工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如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所比喻的那样,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具有创造性和生动性的民间工艺,会对现代技术产生启发与促进的作用,特别是民间工艺独具的工艺形式和审美形式可以为现代技术注入新的活力;在人才培养上,通过设立机构、培训传承、名家指导、授徒传承几个方面抓起。从政策上支持年轻人发展手工艺产业,号召年轻人回乡创业,不仅解决农村打工者的生存问题、减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感情缺失问题,还能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并将它作为重要经济支柱进行发展,同时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和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才,能更好地将艺术审美和传统文化结合,能更好地促进民间秸秆编织艺术产业化发展。秸秆编织工艺品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包含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思想、传统观念、艺术审美,是生产技术累积的演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才能真正促进民间工艺的发展。
(二)树立品牌,形成特色民间企业规模化、多元化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
陕西民间秸秆编织工艺在创新与发展之路上,坚定打造具有陕西本土文化特色的产品品牌,才是其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策略。很多经典的案例告诉我们,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快速有效地帮助企业塑造形象,拓展市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是产品品质、企业信誉和服务的旗帜,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有着极强艺术感染力和极佳实用功能又低碳环保的秸秆编织产品,是有极强竞争力的,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产业化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企业借助于陕西特有的厚重文化底蕴,定能助力陕西秸秆编织文化的传播;陕西秸秆资源丰富、选材易得、无污染、编织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且产品能将地域文化、生活习惯以及民俗特色巧妙融合。在发展的角度考虑,如果能够将秸秆编织资源进行整合,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比如专业合作社模式、区域共营模式、旅游开发模式等,不但有利于民间秸秆工艺的发展,还能推动与其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均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工艺美术合作社、区域共营模式等形式,这为产品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品质基础。由陕西工艺美术大师贺兴文先生创办的兴文工艺专业合作社就是模式成功的典范。合作社以“民办、民营、民受益”为宗旨,实行“合作社+加工厂+成员户”的运作模式,引进人才、定期培训、聘请名师,使得麦草工艺画成为蒲城重要的文化支柱产业。另外,乡村手工艺发展的区域共营模式也非常可取,宝鸡六营村的泥塑工艺、长安北张村的造纸工艺、三爻的灯笼工艺、凤翔泥塑、耀州窑瓷等都是工艺家与商家资源整合、工艺体验服务推进的品牌营销。这些不仅发展了传统工艺,也构成了区域文化特色,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陕西作为文化旅游大省,如果秸秆编织艺术品能在游客、旅游纪念品开发企业、游览地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旅游者满意、游览地提高知名度的效应。通过秸秆工艺品与旅游业相联系,推动经济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创造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发。
(三)加强宣传与经营监管,产业链条纵深化延伸
通过广泛的信息化渠道增加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面,拓展生存空间。民间工艺产业化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宣传教育。企业或各种形式的作坊、组织可以和高校或科研机构联手,名家讲授技术和学生实践为主,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新型人才,通过民间工艺展览、旅游纪念展览、特色传统文化展览的方式提高大众对秸秆编织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在“互联网+”的新时代,陕西民间秸秆编织艺术应借助互联网的平台,通过开阔视野、思路创新,科学合理地进行应用和推广,不断提高编织艺术水平,使编织艺术得到传承、发展和壮大。在经营销售上,当地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通过加强经营监管,保障商家和消费者利益,强化销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秸秆编织艺术产业化,不仅需要生产、制作的相关企业,也需要包装、产品运输、广告印刷、宣传销售等相关行业,这些产业随着民间工艺也得到了发展壮大。深度挖掘陕西民间秸秆编织品的应用范畴并推广,才能保障传统工艺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科学合理地整合资源,在政策扶持、技g支持、经济支撑、产品创新、加强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塑造产品品牌,形成特色民间企业规模化、加强产品宣传与经营监管,使产业链条纵深化延伸,多元化产业集聚,不断探索有效的民间工艺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促进陕西民间秸秆编织工艺传承和创新发展。打造具有陕西本土文化特色的产品品牌,才是行之有效的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科学时报,2007,(1).
[2] 苏立丁.民间艺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2011,(1).
[3] 孙信茹.互联网时代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播 [J].民间艺术研究,2006,(3).
【关键词】白内障;基层防盲;术式;人工晶体植人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31-01
白内障是我国首位的致盲眼病,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始终把白内障的复明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利用国内外的各种力量大力开展多种白内障复明工程[1]。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现阶段公认的治疗白内障最先进的方法,但由于目前各种复明工程的资金还有限,且多数都在基层医院进行,缺乏必要的设备支持。郴州爱尔眼科医院承担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侨心光明万里情” 湘闽行活动,于2011年9月17日至18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民医院实施10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人手术,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2011年9月17日至18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民医院实施10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人手术。患者年龄44至85岁,平均年龄60.3岁,男女比例2:3,全部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II级核14例,III级核28例,IV级核45例,V级核13例。手术配套设备主要有:麻醉间1间,手术间2间,手术显微镜YZ20P四台,进口快速消毒锅2台,能独立熟练完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人手术人员3名(其中一名外籍医生),专职外籍眼科麻醉师1名,专职配合白内障手术的护士6名。
二、手术方法
患者均由当地卫生系统初筛选送,由县医院眼科医生复筛,常规行血常规、血糖、血压、心电图、眼部常规视力、裂隙灯检查,眼部A超、人工晶体计算,手术眼术前滴沈阳兴齐产双氯芬酸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Q1H至少四次。手术日由专职护士术前冲洗术眼结膜囊、泪道、日本参天制药生产美多丽扩瞳,专职外籍眼科麻醉师在麻醉间用2%利多卡因加透明酸行术眼球后麻醉。2间手术室、两套手术班子、轮流使用四张简易手术床连续手术。
具体手术方法:术眼消毒后贴3L眼科粘贴巾,上开睑器,上方偏右角巩膜缘后1mm处3.2mm穿刺刀直接做2.5mm至3.0mm长隧道切口,注入山东正大福瑞达产爱维入前房,在1:30及10:00角膜缘做1mm双辅助切口,行连续环行撕囊,充分水分离,翘动并旋转使晶状体核移位于前房,隧道刀扩大主切口至5.5-7.5mm不等,晶体圈匙与粘弹剂针头夹面包式取出晶状体[3],前房水压下娩出松散皮质,双管从双辅口抽净皮质[4],补充爱维入前房,植入国产宇宙一片式人工晶体于囊袋,吸出粘弹剂,术毕注水形成前房,必要时切口缝合一至二针,埋藏线结,涂爱尔康产典必殊眼膏后无菌敷料包盖及透明眼罩护眼。术后第一天检查换药,眼局部反应轻微的告知注意事项及带沈阳兴齐产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双氯芬酸钠各一支回家,若有特殊情况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理。嘱患者定期复诊。
三、结果
外籍医生组手术28例,18例行切口缝合,爱尔眼科医生组手术72例,3例行切口缝合,全部病例均一期植入人工晶体,根据WHO于1973年提出的盲和视力损伤标准[2],术后1-3天小孔视力脱残99例,占99%;脱盲89例,占89%;无效1例(前房积血、渗出第三天尚未吸收,术后第五天行前房冲洗,视力裸眼0.6),占1%。
四、讨论
本组病人是带有政治任务、具有国际性质的防盲工作,因此病人的筛查标准相对严格,全部病人均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尽可能排除了青光眼、葡萄膜炎后瞳孔粘连、角膜云翳和斑翳、先天性白内障、眼外伤并发白内障、脱位晶状体、超高度近视、扩瞳能看到眼底有明显视神经网膜病变等影响术后视力的患者,因此手术后视力改善明显,脱盲率高,结果令人病人、政府、慈善组织、医护人员均十分满意。
由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人术对手术室配合的其他人员没有繁杂的眼科专业要求,整个流程也进行了事先设定,因此手术过程十分流畅,没有受到设备简易、配合人员非专业的影响。
我们的体会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人术对设备的要求低、对手术室配合的其他人员没有繁杂的眼科专业要求、手术时间短、手术完成量大、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较少、手术痛苦小,在基层医院大批量白内障防盲工作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文献
[1][2]葛坚等.眼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精细化工、催化剂、电化学、高分子化学、无机化工工艺、有机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工艺、石油化工工艺、应用化学、化学制药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
掌握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管理知识,具有化工生产、研究、设计、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求实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研究生就业前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是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等系统的综合,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在正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化时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才能构建合理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石化行业是湖南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现已步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快速通道,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建设绿色化工、促进和谐发展的产业振兴时代机遇。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湖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已建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适应市场变化、体现高职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当前,全国性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如何推进,如何创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育服务化工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一、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切实反映石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定位毕业生的竞争力、以用人单位评价为导向定位就业工作水平,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突出适应性。培养面向现代石油化工及其衍生产品、专用化学品等产业领域,掌握化工生产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技术,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具有对化工产品生产流程、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判断、调控等心智技能,从事生产运行操作与控制、工艺技术管理、设备使用与维护、产品质量控制等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素质目标
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热爱化工事业,有较好的数据处理和总结归纳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社交能力、紧急应变能力等能力;具有严谨、细致、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团队精神,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2.知识目标
掌握必备的政治理论、英语、应用写作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本专业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运用与操作,掌握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常规应用;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化学、化工制图与识图、化工单元操作等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化工分析、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工业电器及仪表、化工生产技术、化工生产设计及实施、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化工生产安全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
3.能力目标
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应达到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水平;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软硬件应用能力,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等级证书;具有较强的化工生产操作与控制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整理技术文件的能力;具有正确选择、使用、维护、保养化工设备及处理异常事故的能力;具备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装置中的电器设备和仪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化工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参与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现场生产管理、指挥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化工行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基于“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化工产业发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念,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可依托行业产业优势,将专业深度融入化工产业和化工企业岗位,以实现对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递进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的“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六对接:对接石化职业岗位群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石化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课程标准;对接石化产品生产现场建设实训基地;对接石化企业高端技术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对接石化企业员工绩效考评标准建设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接石化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
三递进:通过对化工类企业员工成长规律的调研得出,化工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发展一般可分为“新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个阶段。实践专家研讨会根据这一规律总结出了对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提升阶段。每一层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都坚持学训循环——在培养场所上,学校和企业循环;在课程学习中实现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素能并举——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双提升。学生经历三递进能力提升的培养过程,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转变。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化工行业生产现场技能操作训练的局限,开发具有理论学习、网络互动、在线仿真实训等多种功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化工仿真教学平台(集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网络资源于一体,具有课程学习、仿真实训和考核功能)助力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
1.构建“三层次、六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遵循“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中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三层能力通过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单元操作技能课程模块、工艺操作与控制技能课程模块、岗位迁移技能课程模块、可持续发展技能课程模块六个课程模块来培养,构建了“三层次、六模块”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企业岗位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吸纳化工行业专家参与建设课程标准,基于工作岗位(群)工作过程,开发项目驱动和典型案例驱动的知识与技能一体的综合型课程,如图2所示。
图2“三层次、六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2.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学训循环
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改革教学组织模式,通过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之间循环,仿真实训操作与真实生产装置操作实践相结合,实现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逐级递进。通过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之间循环,职业素养呈阶段提升、全程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确保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达实践教学课时的60%以上。
第一阶段(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基础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与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现状,感受企业文化,熟悉工作岗位。
第二阶段(第3,4学期):在校内学习专项职业能力课程,在校内实景职场和虚拟工厂进行职业操作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初步适应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
第三阶段(第5,6学期):在校内学习综合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培养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企业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进行预就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达到能独立操作,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隙对接。
3.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对典型化工生产过程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将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项目之中,专业培养按照2.5+0.5(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一学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训)的教学组织模式,将认识实习(到企业看)专业教育(在学校学与练)实训基地、生产岗位实习及取证(在学校练)顶岗实习(去企业干)的认知过程与应用化工专业知识模块的递进培养过程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校内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打造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开放性课程教学平台。在核心课程教学中,基本理论和工艺性计算等内容由专业教师在课堂讲授,典型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工艺操作参数选择与控制、常见事故的判断与处理、操作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工艺新技术应用等内容,由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或者“校中厂”、“厂中校”对照装置进行讲授和示范。通过校内外两个课堂,来创设工学紧密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提高工学结合的融合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场,熟悉典型装置,掌握相关的岗位操作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及时地引入课堂教学,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在岗位技能理论课程设计中,突出基于化工生产过程,肢解传统的三段论课程体系,参照化工技师岗位职业能力标准,重构教学内容,精选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相关的知识点,使得课程内容贴近企业生产过程。在技能实践部分,坚持以产品生产为导向,设计开发实训教学项目,提高生产性实训比例,强化学生装置操作技能的培养。设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如化工安全与环保技术、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化工商品与营销等,作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与形成的重要补充,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持续学习和就业的适应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石化产业结构升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有必要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J].职教论坛,2004,(2):
4-7.
[2] 王艳国,于建忠.化工工艺学科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
[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6):
34-36.
[3] 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
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11-13.
[4] 张承凤.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
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155-159.
通用知识该课程理论和方法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之上,所以首先考虑设置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晓研究对象、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价格机制等经济学基础知识,避免学生学习化工技术经济时缺乏经济学分析能力。“大工程观”要求现代化学工程师能妥善处理市场经济环境中技术内涵涉及的各种问题,能从经济学角度预见、适应甚至促进技术的创新与变革。现在的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文精神缺失,添加一些含有人文、道德、艺术、历史、审美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到《化工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强化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准则,增强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工程实践的是非判断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工程观”要求工科大学生具有“和谐”工程理念和工程价值观。因此,有必要在《化工技术经济》设置现代工程理念教育。工科学生学会抽象的思维方法,学会对工程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和系统把握,即具有哲学家的气质;工科学生学会正确评价所从事的每项工程活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即具有社会学家的风范。化工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对化工专业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所以,《化工技术经济》不需设置过多的基础知识内容。在当今本科4年学制的教育体制下,顺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加强数学、生物、物理等基础与化工学科课程的集成与交叉。化工专业知识本课程的教学时段设置,有时候是在一些主要专业课未开设前安排的,或正在同步进行中,即使已经学了专业课也存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知识与经济学关联不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一种技术问题时,学生应变能力低。所以,作为化工类专业的《化工技术经济》课程,应该具备该部分内容,至少在本课程中增加有关工艺类知识,如化工原料、化工技术路线选择、反应转化率、产品收率、原料单耗等。实践技能知识现时的化工专业本科教育,其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型教育来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综合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综合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工业实际设计项目分析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的经济学实践。通过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实施方法
(1)讲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需讲授一些经济学基础知识,对工科学生来说,这也许很枯燥。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兴趣,通常布置课外阅读,教师拟好主题,如经济效益、复利、单利、投资、成本、GDP、GNP等等,让学生查资料、或收看广播电视,之后写出课外学习报告。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口述这些专业名词,解释其含义,较之于纯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对知识点的认识不再模糊,能较好掌握确切的含义。(2)案例教学。许多课程教学都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2,3],《化工技术经济》这类课程的一个特征没有实验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只能通过大量的技术经济学案例来进行教学,使枯燥的定义更加具体化。(3)作业、考核等以学生自己查资料、写论文为主。课程教学环节中,倾向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或者,布置学生下企业,了解企业的氛围和工作方式[4],其效果优于死板的常规考试。(4)注重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外聘主讲教师。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管理、产品营销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来上某章节内容,甚至直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的主讲教师。
教师对《化工技术经济》教学与大工程观念培养的作用
教师是《化工技术经济》教学过程的直接控制者。有一些人认为《化工技术经济》是非主要课程,可以随意安排某个主讲教师,或者不注意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其实,《化工技术经济》的课程特征要求教师在人文素质方面成为学生的典范,要求任课教师通晓工艺、管理、工程经济以及财税等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最好是具有企业管理、工程设计和一线生产经验的教师。在目前的普通工科院校,《化工技术经济》课程一般上是独立授课,要求的教师综合素质无法集中在某一位教师身上。根据多年的教学调查,表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更能讲授该课程,教学质量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因此,高素质的师资是《化工技术经济》课程实现“大工程观”教育的关键,教师自身应该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