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9 11:18: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第1篇

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当前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梳理,讨论该专业核心课程纳人依据,对拟纳人核心课程的相关课程进行分析,重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期为该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核心课程概念的提出    

一般认为,“核心课程”概念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国赫尔巴特学派教育家齐勒所确立的“齐勒计划”以及美国教育家帕克所确立的“帕克计划”为标志。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对核心课程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核心课程是以社会问题或生活领域为组织核心的设计,为此不必格守学科界限。第二,核心课程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共同学问或普通教育,核心课程即所有学生必修的共同学问或普通教育。而口前我们所使用的核心课程的概念则有所变化,指一个专业中开设的富有该专业特色,以该专业中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

2核心课程概念的使用与辨析    

通过查阅文献及参考我国主要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发现除教育部2012年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口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运动训练专业的介绍使用了“核心课程”一词外,还有3所院校使用了核心课程的概念,另外也有部分院校使用了类似的其他名称(表1)0核心课程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炼出来的更内层的概念,亦即核心课程是从专业课程中抽出来的更加重要的课程

3对核心课程使用的分析    

除了教育部(2012)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口录和专业介绍》中构建了运动训练专业核心课程外,发现有3所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也同样构建了核心课程。〕    

首先,上述教育部及院校构建的核心课程的门数和内容各不相同,可以看出大家对运动训练专业核心课程的认识还没有形式统一的意见。每个单位对核心课程的内容的理解也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同时也能从中找到一些相同的地方,如运动训练学和专项理论与实践这两大课程是大家普遍认可的。    

其次,研究发现各单位在构建核心课程的时候都是基于一定的逻辑起点,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如教育部设置核心课程是以竟技体育发展的需求为主线来设置的,其他3所院校主要以培养口标为指导结合学生结合社会需求,围绕人才而展开,都有自身指向性。同时也似乎存在不足,如教育部把运动竟赛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按摩设为核心课程就值得商榷。本专业是以培养初级教练员为主,但是教练员的主要工作是选材和训练,也会参与队伍的管理和参加比赛,但在各级运动队中参赛和对队伍的管理一般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运动按摩这门课一般会通过专业基础课运动医学来学习。有的学校把专业基础课如运动生理学、教育学设为核心课程,两所院校把具体的课程(如篮球、足球、田径、排球)都设为核心课程,其实这又与专项理论与实践有重复之嫌。    

第三,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有必要对运动训练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构建,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但能完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学院进一步要进行的学分制改革也会有促进作用。

4运动训练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4.1课程筛选

4.1.1指标初选    

为了完成重新构建本专业核心课程的任务,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对我国部分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开设专业课程等必修课情况进行了梳理,将人选率超过50%的课程并结合教育部提出运动训练核心课程作为初选指标。具体如下:专项理论与实践、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运动竟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按摩、运动训练管理学、教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与恢复、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

4.1.2指标复选    

在初选指标的基础上,本研究制定了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通过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初选指标进行指标复选。访谈和问卷的结果显示:专项理论与实践、运动训练学两门课程是所有专家一致认可的运动训练专业核心课程;超过70%的专家认为运动竟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以及田径属于运动训练专业核心课程;运动员选材、教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与恢复、体操、运动按摩的选择率低于50%;部分专家认为运动生物化学、体能训练、体育哲学、体育概论、运动技术与诊断、应用运动医学基础、语文写作与表达、体育教材教法也属于运动训练专业核心课程(见图2)。

4.2核心课程构建的依据    

运动训练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决定着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方向。因此,运动训练专业核心课程的具体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依据。    

第一,依据专业特点。该专业的创办初衷是为我国当时并不发达的各级竟技体育训练队伍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招生标准必须是具备二级以上运动员等级,所以要求竟技水平要高。这一点也是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最大的区别。    

第二,依据专业培养口标。确定培养口标是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其定位反映培养人才的不同价值取向,是制定培养方案、计划等文件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国内部分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口标的基础上,以山东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口标为依据设置核心课程    

第三,依据实践考察及专家意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国内体育院校的专家对运动训练专业设置核心课程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深度访谈获取专家学者对运动训练专业设置核心课程的思路、原则及具体课程。

4.3山东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口标分析    

第2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健美操专项课程;优化研究

随着健美操运动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健美操、滑雪、游泳等项目被正式列为体育行业特有工种,并开设了北京、沈阳等职业鉴定站,这标志着健美操人才培养纳入了标准化教育轨道。由于各大企事业单位、健身俱乐部等行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提高健美操专业人才的社会竞争力,我们必须针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健美操专项课程,切实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以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需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关于健美操教学、训练及课程内容的论文,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专业教师和企事业单位、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人员,掌握与本研究的相关资料。

1.2.3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对资料进行缜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健美操专项人才社会需求现状

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0-2015)》纲要,纲要强调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培育全民健身骨干等内容,本纲要对培养健美操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 1. 1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人才社会需求趋势

通过调查、走访专家和就业单位,运动训练专业的就业主要有4个方向。

(1)从事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2007年国家颁布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意见,意见指出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人民体质的重任放到从娃娃抓起。健美操以其特有的功能被各级院校列为体育课程内容之一,随着课程的发展,学校需要大量健美操专业人才,以保证顺利运行。

(2)从事教育、体育等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工作。随着国家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体育等企事业单位需要大批健美操专业人才,以保障全民健身运动科学、健康的发展。

(3)从事各类体育俱乐部和运动队的训练工作。随着健美操项目的发展壮大,国家每年要举办许多健美操比赛,体育俱乐部和运动队需要大量专业能力突出的健美操专项人才,为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保障。

(4)从事社区和健身俱乐部的健身指导工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社区体育场所与健身俱乐部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首选去处,这需要社区和俱乐部除了提供专业的健身场所、健身器械之外,还能够提供专业的健身指导人员,以满足科学健身的需求。

2.2 契合社会需求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优化研究

随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健美操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之一也要不断创新与完善。课程发展要契合社会需求,遵循时代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原则,优化健美操专项课程体系。

2.2.1遵循原则

2.2.1.1时代性原则

健美操运动是一项时代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健美操与舞蹈一样,种类多、变化快。契合社会需求,优化健美操专项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能够及时更新与调整,让学生学到健美操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

2.2.1.2系统性原则

优化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体系要遵循系统性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和考虑学生情况,重视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科发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健美操知识和技能。

2.2.1.3实践性原则

不断完善健美操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相教学环节,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优化教学实践体系,优选教学实践内容,改进教学实践方法,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让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掌握社会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与技术水平。

2.2.2优化健美操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课程本着遵循原则,充分结合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人才的社会需求,从专业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着手,,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使培养过程具有弹性、个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2.3优化健美操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本,建立“契合需求,分层实施,加强实践,突显能力”为框架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以 “打牢基础,拓展专业、加强实践、突显能力、契合应用、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2.2.4优化健美操课程内容设置

健美操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与深度、就业方向起到关键性影响,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健美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比较全面,但缺乏社会需求。因此,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前提。

2.3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优化内容

2.3.1契合社会需求

随着健美操运动的迅速发展,各类学校和健身俱乐部需要大批健美操教师、教练员和健身指导人员,因此,健美操专业人才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2.3.2分级实施

在社会需求指引下,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综合技能的运用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采取“分级实施”的方法,培养出不同社会需求健美操专业人才。

2.3.3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鼓励学生走出去,利用专项技术指导他人从事训练,以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2.3.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包括意识、创新与观察能力等,学习的目的就是实践与创新。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创编能力。

2.3.5组织协调能力

第3篇

摘 要 质是量的根本,没有质也无法发展成量。在新世纪到来后,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开始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根据体育运动训练内容创设了相应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体系,通过以体育运动训练组织、体育运动比赛等形式进一步的证实了量与质的关系,这对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一步的完善了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对此,本文针对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量与质的关系展开研究。

关键词 体育运动 训练理论 量与质

一、 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界的不断发展,体育运动的训练模式不再仅仅只有肢体教学,还有体育运动的训练理论教学。由于我国整体体育运动训练学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较晚,在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上还非常薄弱,这使得体育运动的训练环节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但是,在伴随我国对体育运动训练的不断重视后,许多地区都相继开始了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并在其中融入了量与质的理念,使体育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理念运用于实践当中,使体育运动的训练方式更科学合理。

二、 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量的关系与发展

(一)我国建立了完善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因此在理论基础上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这导致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只能停留在传统的训练模式上,缺乏专业的理论运动指导。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由于各种国际体育赛制的训练需求,我国开始重视体育运动的训练理论,并在近几年中不断的有多个版本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开始发行,这也表明着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开启了发展之路。从体育运动整体来说,体育运动理论体系十分庞大,其中包含了体育运动一般训练理论,体育项目运动训练理论,群体运动项目训练理论等,这些体育运动训练理论至今为止已得到了有效的创建与完善,并在体育的不同运动形式中有提出不同的理论体系,如体育运动竞技理论体系等。

(二)能够根据不同体育项目训练方式运用不同的训练理论进行指导

体育运动包含了多种形式的运动方式,在运用体育项目理论指导体育运动训练方式时,可将体育项目作为理论指导切入点,形成一套有效的项目教学法。目前,体育项目理论教学在我国已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其能让体育运动训练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教学,掌握不同体育项目的训练规律,并有明确的指导方向,使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指导。同时,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能够使体育运动训练指导具有明确的计划,并能够通过项目教学能有效创新传统的体育训练教学方式。

(三)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构建

体育运动训练不在以往的研究方式中主要是对体育项目进行反复的尝试,再加以验证。在我国体育运动发展至今,体育运动的训练理论开始实现高速发展,同时,在体育运动的专项运动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最大的特征主要体现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实践性与创新性上:第一,在体育运动能力上,以经济能力为理论中心。第二,在体育运动项目上,围绕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了体育运动群训练的研究。第三,围绕体育运动的不同运动场所与形式,构建了体育参赛理论。由此可看出,体育运动训练的逻辑理论是促进我国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重要质,也是前提,是提高我国体育运动训练水平的核心所在。

三、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质的关系与发展

(一)体育竞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质的明显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体育竞技上,从我国近几年所参与的奥运会、锦标赛等体育竞技比赛中可以明显看出,通过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完善,体育运动中质实现了高速发展。并且在体育项目的整体实力上正在逐渐提高,由此可看出,我国开始对体育运动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完善,对体育的资源配置也进行了优化与改善,充分发挥了体育资源的整体作用,使我国的体育实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开始递增

我国体育竞技赛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不仅仅是因为新教学方式的引进,更主要的是因素是因为我国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的多年探索与创新,根据国情发展以及现有资源来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创造出了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最终结果,并将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进行了专业的完善。从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的不断递增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内容普遍倾向于体育运动的训练实践应用领域,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来衡量运动员的体育竞技能力,不仅具备了完善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知识,还具备了较强的实际运用知识,同时,在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完善下,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还具备了普遍和特殊两种状况的结合理论,使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当中的量与质都得到有效的运用与完善。

(三)体育运动训练形式更具科学性

在中国奥运会来临后,我国的全体人民都已开始进入期待当中,这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奥运会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中的影响力,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体育领域的发展,也是检验我国体育能力水平的重要平台。在面对机遇时,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成为了提高体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训练做好项目备战已成为每位国家运动员十分重视的事情,而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则是提高我国体育竞技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面临多个国家的挑战下,我国必须要走出传统理念,在体育运动的训练方式上进行突破与创新,不断摸索体育运动的训练技巧与规律。为了提高我国体育运动的训练水平,我国在2008年时期,开展了针对性的体育运动训练模式,使每位运动员能够避免盲目性的训练方式,根据不同的运动强度以及运动形式做到针对训练。这项质的改变为我国后期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验证素材,也成为了我国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重要完善点。

经过我国对体育运动训练方式的多年研究,发现体育运动训练量大、运动强度高是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重要方式,若体育运动训练量少、强度低则无法引起运动员机体的应激反映,但是,负荷过大的体育运动训练方式也会给运动员带来疾病以及机体伤害。因此,这要求着体育运动训练需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在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至今,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衡量方式不再仅仅只体现在运动强度上,而是通过定量来合理规划训练方式,并有其他学者曾提出,体育运动的训练方式可用数学学科来进行衡量,以此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这些方法的研究能够明确表明,我国对体育运动的训练模式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并且已实现了理论的创新,使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更具备科学性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竞技体育的来临后,我国的体育项目开始出现了分化现象,为了使体育当中的各个项目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指导,我国需加强对不同单项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特征发展单项体育训练模式,从而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专业性。在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量与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两者缺一不可,从量发展至质是持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使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得到有效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席玉宝.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概念、地位和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03):121-122.

第4篇

摘 要 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对此进行探索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发展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具体对策,以期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 影响因素 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运动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及其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并找出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有效对策,从而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能够获得持续不断的较好的发展。

一、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因素分析

(一)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经费不足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在体育运动训练方面的经费来源主要都是学校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学校要兼顾学校的整体建设,投入到体育建设中的资金就相对而言比较少,而体育运动训练又产生巨大的消耗,因此,我国很多高校都存在体育运动训练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经费不足造成了我国高校体育运行训练的持续健康进行出现了困难,更别提系统训练了。

(二)体育运动训练场地的优劣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训练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场地设施等,在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中,有些体育训练器材设施等由于年久失修而存在一定的损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因害怕而不敢参加体育运动训练,进而影响了训练的效果。另外,体育运动场地不安全、整洁以及没有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教练的职业精神及业务水平有限

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体育教练的职业精神与业务水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由于人们对于体育运动训练的认识不充分,体育教练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肯定等,体育教练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1],因此,其操练职业精神及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也降低了,进而影响了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

(四)片面的金牌意识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体育组织领导都对荣誉产生了过渡的追求,这导致各地高校也投入到了争夺地区荣誉的争夺之中,它们为了提升自身的业绩与荣誉,在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输送片面的金牌意识,而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校体育运动训练项目的不断减少、学生参与人数的不断缩减,不利于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提高。

(五)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

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也是造成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得不到提高的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面对需要较高的耐力与速度的高强度训练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地抗拒体育运动训练,从而影响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高校体育管理

要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就需要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在建立高校体育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的政府政策与社会权益之间的关系更加趋于明朗,使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模式不再受到政府管理的制约,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以使高校各项职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促进高校体育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定期检查体育设施,科学安排训练场地

由于体育场地及器材等设备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要对体育运动训练场地及器械设施进行定期的仔细的检查,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的修理,及时替换到那些不能用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顺利进行。另外,还要注意保持体育运动训练场地及器材的整洁与美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三)提高教练训练水平

在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方面,还必须要注意提高体育教练自身训练水平。要提高体育教练的训练水平,需要做到三个方面:首先,要安排对体育教练的定期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其次,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体育教练的竞争机制[2],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是体育教练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积极自主地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另外,还要使体育教练的地位与待遇得到一定的提高,这样才能激发其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促进体育运动训练的高水平发展。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人施教

学生是体育运动训练的主体,其是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一群人,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时,要做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材施教。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学生看作训练的主体,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育训练,对训练中的乐趣进行自我体会;另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条件,进行具体的训练内容、时间及方式等的合理安排。这样,才能提升其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也才能够使学生的体育能力获得真正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在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寻找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就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进一步提高,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拓展训练是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课堂将拓展训练引入到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是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延续,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是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较好的补充。本文从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入手,对拓展训练在高校中开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为拓展训练在高校的普及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阳光体育 普通高校 训练

一、研究目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尤其体现在对专业理论素养之外其他方面的提高明显不足,高校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不关心价值教育和养成教育,从而使学生心理意志薄弱,缺少自我挑战的精神。这与“健康第一”思想相悖,使体育教学处于一种盲目的无序状态,学生的健康水平也不同程度地下降。为改变这一现状,引进拓展训练的理念和项目,以丰富和改善体育教学模式,拓展训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阳光体育的教育理念以及两者的可融性进行了分析,旨在拓展训练在高校的普及推广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起到促进用。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理论分析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拓展训练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实施的可行性

1.拓展训练项目独特,具有高效的心理拓展功能

综观今天中国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心理抗挫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勇敢顽强的毅力。他们在身体方面,或者体质弱、协调性差,或者自我管理、学习能力、人际交际能力、情绪调节、环境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差。挑战极限中的“攀岩”项目,要求团队中每个人依次攀登岩壁,要到达最高点,手抓住最上方岩点,并坚持3秒钟。目的是掌握攀岩的基本技能,增强体能,锻炼胆识,培养自我激励,敢于突破自我,尽全力努力奋争的精神。因此,拓展训练的心理功效,对于科学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2.场地器材简洁、集中成本低廉

拓展训练除了要有培训师做指导外,关键的是要具有活动空间和活动器材。然而,通过分析拓展训练的项目,其所需的场地很容易达到,有些项目甚至可以在非常小的地方就能满足训练的需要,而且器材的摆放也相对集中,节省场地,又便于指导。在场地条件方面任何一所学校都能满足。因为,它不需要标准的田径场,甚至只有一片空地就可以开展拓展训练。另外,器材成本也较低,有些项目所需器材完全可以自制,不需要购买专业训练器材,如背摔所需要的背摔台,缅甸桥所需要的轮胎、木板等都可以自制。就是在一些经济尤其落后的地区,无法开展像断桥、空中单杠、云梯等对器材有严格要求的项目,也能因陋就简,选择一些器材要求简单的项目进行训练,让学生体验拓展训练给心理素质带来的变化。这就解决了实施“阳光体育”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问题,有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3.拓展训练看似游戏活动,其实是为达到某些预期的效果而设计的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运动乐趣,运动乐趣在阳光体育运动中起着“火车头”和“发动机”作用。研究表明,获得乐趣和愉是参加体育运动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体育运动能使参加者产生乐趣,参加者将更自觉、更投入地坚持运动。相反,如果参与者不能从锻炼中获得积极情绪,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最终退出运动。这一点充分体现了阳光体育运动和拓展训练的目的是一致的,并且拓展训练的内容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将体育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拓展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拓展,是体育活动的有益补充,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课堂,吸引了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加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达到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效果。

(二)拓展训练如何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

1.作为行政管理部门,要对拓展训练课引起足够的重视

拓展训练在我国开展具有广泛的可行性,可以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以适应拓展训练的要求。建议普通高校定期举办高校教师拓展训练培训,实行持证上课制度。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最好能巧妙地设置一些情景,用拓展训练的内容、手段、改进当前体育教学单一、枯燥的课堂内容及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机地结合,使体育课更加生动、有魅力。体育课与拓展训练课程有机地结合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研究它具有理论与实际运用价值。国家阳光体育运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行政管理部门和研究人员给予更多的重视。伴随着拓展训练的发展和拓展训练基地、学校的广泛建立,拓展训练将在我国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促使我国体育课程更趋完善合理。

2.拓展训练课的师资队伍要加强

专业化的师资是拓展训练课能真正达到目的的保证。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拓展训练课设计的能力和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并做到身体力行。目前,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对拓展训练可能还一无所知,因此在开始拓展训练课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然后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应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一些适合学生切便于开展的项目,不仅要丰富体育课的内容,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只有这样拓展训练课才能伴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开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亚琪.关于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课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3,(8):63-64

第6篇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多数社区没有配备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员,而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同时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与现实情况不符,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对国家相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自身能力上存在缺陷。现今单一的社会体育岗位较少,多数岗位对人才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包括社会体育指导、管理、大型文娱活动的组织、安全教育、文秘、策划等多方面需求,体现出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在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不能只重视专业能力,而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基础,多方面发展。

2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能力体系及各项指标要求

根据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专家咨询与调查结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能力体系及各指标的要求如下。

2.1心理能力

心理素质发展良好,成就动机强烈,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逻辑思维能力,体育道德高尚,具体要求为:1)成就动机,有明确的目标,并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实现目标的动机;2)意志品质,个性坚强,具备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3)逻辑思维能力,头脑清晰,具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能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4)体育道德,在体育活动中遵循的道德规范,热爱体育事业,刻苦训练,公平竞赛,执裁公正。

2.2基础技能

掌握参与各项工作的基础技能,具体要求为:1)外语能力,掌握一至两种外语基本对话能力;2)计算机能力,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熟练运用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3)普通话,普通话发音标准,对话流利。

2.3体育运动能力

体育运动能力强,能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并有自己的专项和辅项,具体要求为:1)体能,身体素质发展良好,体态匀称,身体机能良好;2)专项水平,专项技术水平突出,达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3)体育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跑、跳、投掷技术。

2.4专业能力

熟练掌握社会化体育专业要求的各项知识、技能,具体要求为:1)社会体育指导能力,能实际进行社会体育指导,达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标准;2)社会体育管理能力,掌握社会体育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从事相关的社会体育管理工作;3)体育教学能力,掌握体育教学方法,能在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4)运动训练能力,掌握基本的运动训练方法,了解相关知识,能辅助他人进行带队训练;5)体育科研能力,掌握体育科研方法。

2.5社会适应能力

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生存的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各方面能力,适应社会变化,具体要求为:1)社交能力,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并形成良好关系,掌握体育交谈、体育运动中的待人接物方式;2)创新能力,能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个领域中不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3)合作能力,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完成各种任务,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建立良好关系。

3根据能力体系,注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全面性

首先来说,专业能力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立身之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人们的体育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从当前社会大众体质健康现状来说,与发达国家国民体质水平仍存在差距,特别是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导致体育康复需求量大增,也让人们认识到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在预防各种自然灾害时的重要作用。这此背景下,社会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大大增加。而普通大众进行体育锻炼,需要有专人进行指导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效果,有效的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是大众进行科学健身的重要途径。其次,体育运动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助力。社会体育专业作为我国体育学科之一,虽其对体育运动能力要求不如运动训练专业或体育教育专业,但良好的体育运动能力能使其拥有良好体魄和规范化的专业技术,有利于其从事体育方面的相关职业。再次,基础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适应社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量大,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却与现实相反,究其原因,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趋向于复合型专业人才,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在招聘时均要求应聘者应同时具备各项综合能力,以及一定的社交和创新能力。因此,良好的基础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最后,心理能力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辅助。在当前社会工作压力愈大,生活节奏加快,生活空间减少的环境下,具备良好的心理能力是其调整心态、形成良好工作、生活态度的重要保障,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对其心理能力的培养。

4结论

第7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

1 体教结合的产生

多年来,体育部门形成了县市级少儿体校一省地市少儿体校一省优秀运动队体工大队一国家优秀运动队,训练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类似“金字塔”式的训练模式,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体育人才。然而,这种训练办法主要是依靠体委一家进行,越往下越显不出培养体育人才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各项改革的深入,社会资源配置必须按照市场规律、价值规律进行,“体教结合”的呼声越来越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了体教结合阶段,这个结合依靠一定的行政法制保障,成为较为稳定的有机结合。如:国家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共同颁布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运动学校办学规定》、《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等法规,从法制上明确了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各自应承担的职责。现在,体教结合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两个计划协调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由此可见,体教结合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实现体育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的工作目标,是实行体教结合的重要基础;青少年儿童是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的工作对象,是实行体教结合的重要条件;党和政府对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的工作要求是实行体教结合的重要依据。体育人才来自基层,体育人才出自学校。实践证明:优化体教结合,是搞好基层业余训练、加速人才培养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它对探索基层业余训练的新路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体教结合是培养和造就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

2 体教结合的几种模式

2.1 一条龙模式。指体教结合在全省(或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中小学阶段由省级体育设点校为主,下设若干地市县级设点校,纵向输送,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和省级专业队为输送目标,形成一种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网络。

2.2 校体联合模式。利用体委系统具备的教练员、场馆器材设备和组织训练、竞赛活动经验丰富等优势,与各级学校所具有的生源、文化教学、管理、财物优势相结合,共同管理学校的课余运动训练。其形式可分为体校教练直接到学校带队训练,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练员以举办培训班的形式,为学校体育教师提供业务指导,组织学校运动队参与体校训练等。

2.3 社会化模式。所谓社会化模式是指利用学校的优势吸引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和促进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新型的社会多元型人才,达到社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一种形式。第一步,以多渠道集资、争取社会选用着手,尝试与企业联办学校运动队,进行放射性基层训练网点的建设工作,推动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社会化过程的初步开展。第二步,在取得局部经验并建立起一定的课余运动训练社会化规模后,再寻求更大的发展与突破。

3 体教结合的现状与具体做法

3.1 直接与中小学联办体育运动学校。这种模式是选择当地条件好、知名度高的中小学作为依托,兴办体育运动学校进行业余训练。从当地各个中小学中选拔具有培养潜力的少年儿童成立专项运动队或体育班,进行集中管理和训练。也可把训练项目分配到各个学校每个学校成立一个专项运动队,每个学校主抓一项训练。这些专项运动队或体育班在当地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共同管理的前提下实行体育部门主管教育部门协办,或教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协办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训练和管理。这样,一所学校两块牌子,两种建制既是体育系统的体育运动学校,又是教育系统的中小学校。

3.2 横向联合,纵向延伸,一校多制,开放多元。这种模式适合于已经有长久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好、综合实力强的中等专业体育运动学校。

3.2.1 横向联合。一是指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出台既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训练又有利于学生完成文化学习任务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二是指体育运动学校要和当地的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合作,通过协商,互惠互利共同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

3.2.2 纵向延伸。即向下在中小学建立训练网点或招生选材基地,以利于早期发现运动寻了苗子,及时选送到体育运动学校进行系统训练,向上与体育类高等院校或普通高校的运动队建立招生或输送的合作关系,以利于体育运动学校的部分优秀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系统教育和训练。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体教结合,形成低、中、高“一条龙”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3.2.3 一校多制、开放多元,是指体育运动学校可有多种教学训练建制,打破过去封闭独立、自成一体、缺乏交流合作的状态。体育运动学校在校内以教学训练为主,可设立体育中学建制,开展中学教育,将在运动训练方面有潜能和优势明显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训练,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发给毕业证书。同时也可与当地的其他中专学校建立教学与训练的业务合作关系,中专爱好体育训练的学生可以到体校来训练,体校中爱好某个职业技能的学生可以到中专学校选修课程,学生可代表两校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师资力量厚实的体育运动学校,还可与体育类高等院校或普通高校的体育院系联办体育教育大专班,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满足社会对高学历消费的需求,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4 当前体教结合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4.1 片面的思想倾向。目前,随着“体教结合”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社会舆论中也出现了过份肯定“体教结合”、否定“举国体制”的声音。从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体教结合”是对的,但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教育系统中绝大多数运动员、教练员实际上是体育部门多年培养出来的,教育系统自己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形成,即使如清华这样师资力量、体育储备、经费保障顶尖的大学,其运动队也还是与体育系统联合培养,集中人力、物力才能出成绩。因此,主管部门有必要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倾向。

4.2 “体教结合”的内容单一。目前,我国“体教结合”主要围绕运动员进行,对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指导者一教练员涉及不多。笔者认为,“体教结合”不仅应解决运动员提高文化素养的问题,还应包括教育系统如何为体育系统提高训练水平和输送“新鲜血液”服务的问题。在“科技就是生产力”的现代社会中,高水平教练员、科研人员、医务监督、甚至饮食专家对训练和竞赛的作用早得到普遍认可,但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内此类人才的数量、质量,包括整体水平、学历和知识结构、还无法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因此,有必要在“体教结合”战略中强调体育教育、科研和训练的紧密结合。

4.3 “体教结合”的经费短缺。目前,我国各学校的体育经费普遍紧张,原因主要是教育系统重文轻体、考试第一,体育在学校工作中一直“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投入,而“体教结合”涉及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仅靠体育系统的投入来保证经费,从短期和长远来看,都是不足和不适当的。

4.5 “学训矛盾”突出。由于很多运动项目基础训练阶段在中小学,甚至学龄前,从学习、训练两不误的角度出发,“体教结合”应贯穿整个教育阶段,大、中、小学相衔接进行;同时,学生运动员既要保证日常训练,又要进行文化学习,压力和负担重,学校应区分实际情况安排训练和教学,如参加大型比赛前,集中集训,解决训练问题,赛后调配师资力量,集中解决学业问题,还可以考虑采取适当延长学制等方式进行解决;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法律规范。

4.6 生源紧缺。体校教练到小学、初级中学选才犹如大海捞针,即使选到一些苗子也未必能代表最高水平,况且一些学生被选中后,因个人或家长不愿就读体校而造成生源的紧缺。尤其是招生实行并轨后,毕业后不分配工作,导致生源更少。

第8篇

作者简介:郑婕(1962-),女,山东日照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社科。

摘要:针对近年来社会对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成本的质疑,对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构成内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方法,就降低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成本;核算

中圈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87-03

中国竞技体育投资作为众多社会投资中的一项,其成本该怎样核算?又该怎样降低成本?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

1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构成内容分析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主要由运动训练、竞赛、文化学习和管理支出的公务费、业务费、在编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辅助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职工福利费等正常办队费用以及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一次性费用,成本构成如[1]下:

运动员培养总成本: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

人员成本是指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辅助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的支出,包括在职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运动员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费以及训练津贴、赛后奖励等;公用成本是指维持运动队正常运行所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支出,包括公务费、业务费、零星维修费及其他费用等;固定资产成本是只用于运动队发展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包括设备购置费、大型维修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等。上述各项费用中,有些费用是直接用在运动员身上的,有些是用在别处,作用在运动员身上的,因此运动员培养的成本构成应为:

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运动员的培养费用。主要包括运动员在训练竞赛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如运动员的工资、伙食、福利(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服装、训练器材、训练场所水电费、参赛常规费用等训练竞赛费用开支。

间接成本是指对运动员进行培养时,其他人员的开支和所需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

1)辅助人员支出。教练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的工资、福利、公务费、社会保障费。

2)行政管理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运动队各行政职能部门为了完成运动队的行政管理工作,保障运动队的训练竞赛活动正常运行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行政人员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以及日常办公经费、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器具设备、车船保养修理费、机动车船燃料费、保险费和养路费、会议费等经常性费用等。

3)场地、器材资产折旧费。训练资产折旧费是指用于购建训练用的各类固定资产按规定提取的年折旧费,根据其可使用的年限,计算各成本核算年度应摊销的金额,计人各期成本。包括购置训练仪器设备、运动保健与恢复设施及兴建训练运动场所、教学实验设施建设投资。

4)行政资产折旧费。行政资产折旧费是指用于行政办公所使用的各类固定资产的年折旧费。

5)其他费用。其他费用是指与训练竞赛有关,但不能直接计入训练竞赛成本以及上述成本项目未包括的费用,如运动队与社会其他部门联系往来的公关费用等。为此专业运动员培养成本细分为:

总成本;运动员支出+辅助人员事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训练资产折旧费+行政资产折旧费+其他费用。

2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方法[2]

2.1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程序 1)设置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明细账,对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中的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福利费、助学金、社会保障费、医疗保险、公务费、业务费和固定资产购建及维修中的费用、其他费用进行分类明细核算登记。

2)以各项目运动员为标的,能够明晰分辨发生各类成本的直接费用,应直接记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不能够直接记人各项目运动员的共同费用,按各类人员所构成的权数进行归类分配,计算后转人“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3)不能直接记人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的辅成本费用,由“运动员培养成本――辅助人员成本”等科目归集。年末,按各项目运动员人数及受益程度,计算后分配转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4)运动队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由“管理费用”科目归集。年末,按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的一定标准,计算后转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5)“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发生额合计,为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总成本除以运动员人数为各项目运动员单位成本。2.2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公式 为了便于运动员培养成本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可运用如下计算公式:

本月(年)运动员培养总成本:该月(年)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发生额合计

本月(年)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该月(年)该项目运动员成本发生额合计

本月(年)某项目运动员培养单位成本:本月(年)该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

该项目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实际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单位成本×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额:该项目运动员培养实际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率:该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额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

3 降低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的思考

3.1 加强“体教结合”,谋求教育资源配合 除个别小龄项目外,运动员培养的启蒙阶段和早期训练阶段可以完全放在教育系统内的小学和初中进行,派教练或培养称职的教练到学校任教。第一,孩子放学后可以马上投入训练,减少了学生路途消耗的时间,延长课外训练时间,提高每天的训练效率。第二,利用学校的场地、师资和后勤保障,减少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开支,减少训练场所固定资产投入费以及场地资产折旧费和维修费、水电费、办公费等日常消耗费用。第三,延长选材时段,在基层教练的视野中,实施排查式“经验+科学”的选材。因为孩子运动潜能的展现并非在同一时间段,虽然我们目前的科学化选材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基层教练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有些运动基因的孩子并不一定在相应的时间段发挥运动才能,有些发育较晚的孩子,也许就错过了选材期。第四,以往发现了运动苗子,大多将其选走,到少年体校集训一段时间,感觉没前途了,便送回原学校,这种做法影响了孩子系统的文化课学习,家长一般持不支

持态度。第五,当学校成为某几个项目的训练基地后,必定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当学生们个个都动起来之后,深入在学校内的教练员发现运动苗子的机率便会增大,扩大了选材面,由此教练员可以在众多的运动爱好者中,选择对象进行测试,并时刻进行跟踪训练。第六,目前许多高中、大学的体育场馆和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条件,而且也有较雄厚的资金,将有些项目放到学校去,并给予教练支持,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可参加体育系统比赛,让大学分担部分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任务。总之,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材训练工作大胆地交给教育部门的小学和初中,将主要精力投入中专以上层次的运动员培养,向各地方小学、初中输送大量的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练员,让竞技体育在初中、小学中普及,通过学校基层教练的科学训练,让竞技体育运动员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大环境中脱颖而出,使竞技体育运动的雏鹰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还具备承受专业训练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利用大学的资源分担运动员培养成本。为此决策部门必须制定好基层学校教练员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学校教练员的积极性,对输送运动员的学校和教练员给予切实的奖励,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3.2 实施科学训练,提高成才率 以往,我们的运动训练方式基本上是全天候的,天不亮出早操,早操完后进入上午训练,午饭后,睡个午觉再进入下午训练,唯独晚间可以放松一下,长时间的超体力机能消耗,以及没有尚佳的恢复手段,使得运动员疲劳堆积,而产生持久的疲劳战,不但影响了训练效果,还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屡屡发生,不仅如此,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难于抵御器质性病变的发生,使运动员职业成为与健康无缘的职业。以国家羽毛球队为例,据统计,一线运动员的伤病率是100%,尤其是腰部、跺部、肘部、肩部等部位的伤病更为突出,如女单一组中的周密、龚睿娜、张宁等,女单二组中蒋燕枝、袁婷婷、朱晶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病变,其中年仅16岁的朱晶晶腰椎间盘脱出现已回省队;而2001年中国青少年羽毛球队的伤病率几乎是200%,42名集训队员查出83处伤病,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据,才十五六岁的小孩已经每人身挂两处伤,如何让他们持续发展?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目前专业运动雏鹰级的省市一级运动队每年的医疗费用大约是30万元左右,这笔费用只是用于治疗一些小的运动损伤,随着运动级别的不断升级,医疗保健费用将不断攀升。因此,科学训练,避免受伤,不但能节省医疗开支,而且会大大提高训练效益。

在探索刘翔成功的奥秘时得知,刘翔每天训练时间不超过3h,也就是说,他付出的训练时间成本并不大。还有一个事例也能说明缩短训练时间,提高运动成绩是可行的。国家田径管理中心派往美国得克萨斯州贝勒大学田径俱乐部的7人学习训练团传来的消息,根据在美国一个月的训练情况,蔡勇领队谈到美国的训练方法和中国的差异时说:“相比国内,美国的训练时间相对较短,每天只有1.5h,但是训练的节奏比较紧凑。从训练计划上看,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并不是很大,但是美国教练的训练要求运动员一直在积累,因此运动员每堂课都感觉比较累”[3]。至于训练效果,湖北籍的马时忍教练说:“训练一个月后,我们能发现运动员的力量在增长,能力有所提高,应该是初见成效”。当问到运动员们的体会时,运动员姜波说:“虽然每天的训练时间不长,但是每个练习却是环环相扣,几乎没有休息调整的时间,每次训练完我们都累得连话都不想说,而在国内,我们可以有充分的、松散的调整时间,看来美国人的效率就是高呀!但是我能感觉到我的肌肉块在明显地增大,跑步动作的协调性也有明显提高。”不仅是姜波其他运动虽也反映自己的能力和成绩在提高。看来,训练是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的,时间缩短,机体恢复的时间变长,恢复就充分,就有充足的精力投入下一场训练,就不易受伤,就降低了健康成本,步人机体的良性循环状态。同时每天就会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或从事训练之外的事,就会提升运动员群体的人力资本。

3.3 拓展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功能,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技体育表演市场和健身市场逐步繁荣,竞技体育运动员有了用武之地,在役期间有市场运作能力的项目可以通过体育表演的广告效应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自给自足,降低国家投入;无法进入市场的项目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应有意识地选择与体育相关联的、自己喜爱的职业方向进行职前教育和学习,体育运动学校和竞技体校中专、大专应承担起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与运动员逐级分流就业的双重任务,在培养运动员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主体目标奋进的前提下,做好退役后的再就业准备,专业运动队应与体育运动学校挂钩,体育运动学校要定位正确,瞄准社会所需,培养技能型体育人才。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而言,专业运动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期应该作为二次职业生涯的储备期,让职前教育和培训在不影响运动员为省市争光、为国争光的同时始终伴随着运动员,让运动员细水长流地掌握相关的就职技能,因为任何人都明白,竞技体育是一个极富竞争性的职业,冠军的惟一性演绎的拼搏场面有时是可以用残酷来形容的,冠亚军的差别只能让人欲哭无泪,要让运动员无论在竞技运动生涯的哪个层面退役,都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找到自己继续为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的职业,如,体育管理者、体育经纪人、体育俱乐部教练、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育保健人员、体育健康指导师、体育娱乐陪练员、体育信息技术人员、体育新闻传播人员、体育医务人员、体育外交人员、裁判员、教练员、学校竞技体育教练员……随着小康社会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大,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不能只有争金夺银的单一性目标,其附带值是培养一批又一批。

3.4 延长运动寿命,避免竞技体育人才浪费 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是要讲求规律的,在不破坏人体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就能循序渐进,逐步积累提高。违背规律,不但会前功尽弃,甚至就此夭折。审视传统的竞技运动员培养体系,我们不难看到在许多运动项目上出现“仲永现象”[注Jo如我国的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在世界青少年比赛、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都曾有过不俗的表现,取得过许多耀眼的好成绩,然而他们长大之后,在世界大赛上却表现平平,多数人甚至已早被淘汰而不见踪影。有资料表明,1980―1985年田径项目全国少年比赛前三名运动员共770人,成年后进人全国前10名的比例为14.1%,进入亚洲前10名的比例为2.2%,进人世界前10名的比例仅为0.26%。而看看印尼的王莲香,她可是在李玲蔚时代就出道的运动员,却一直打到了我们的龚智超时代,而世界冠军拉尔森、佐戈等也都在竞赛场上跨过了而立之年,乒乓球的瓦尔德内尔则更出名,他一人就顶我们四代运动员,反观我们的运动寿命,有多少运动员能坚

持到26岁?昙花一现的实在是太多了,出现这种情况,其重要原因是运动员在少年时过早进行专项训练,忽视身体素质训练,等到他们进入国家队后,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大,其身体素质不过关和潜在的伤病等问题就暴露无遗。作为体育后备人才的教练员,总希望所带的队员出成绩,早出成绩,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与教练员的收入挂钩,与地方体育官员的政绩相连,如此评价标准,不得不让人们以急功近利的方式拔苗助长,不顾国家和小运动员的长期利益。以牺牲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为代价,置国家的《义务教育法》而不顾,忽略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使运动员偏离正常系统训练的轨道,使本应用来打基础的基本功训练阶段,提前用来出成绩,用耗时、耗力、掠夺性的原始训练手段,早期开发运动员还未成熟的体能资源,以换取低层次、低水平的金牌。致使运动员的自然身躯受到创伤――伤病累累缠身,智力发育受到抑制――知识残缺浅薄,道德涵养受到摒弃――自我约束缺失。好端端一块运动材料,却因毁灭性的拔苗助长,断送了成才的希望,付出了高昂的积累成本。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这些被淘汰的运动员,纵然持有被照顾得来的大学文凭,可因文化修养的缺失,无法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无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急功近利摧毁的是正在潜心栽培的竞技运动人才的“半成品”。短期利益毁掉了运动员培养应有的长期效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竞技运动员成才至少需要8―10的时间,必须从长计议,科学规划,应在竞技运动训练的同时伴随基础教育、中高级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实施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长期的运动员培养计划。

3.5 实行网上办公,降低管理成本 目前各级政府基本实现了电脑办公,凡是在网下可以实现的政府职能工作,在网上基本都可以实现(一些特殊情况除外)。人们可以在网上查阅到所有向公众公开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各项文件、资料、档案等,通过网络信息通道,实行网上办公,不但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精简行政人员,节省管理开支、降低办公费用。比如,以往人们去管理职能部门办事,往往要跑到各部门的所在地去,如果涉及到各个不同部门,要盖不同的章,更是叫人跑断了腿,如果在外地,还要派人出差,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在这些事情,可以在网上进行,节省了人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办事费用,甚至有些会议,也在网上经过相互间的交流,形成了决议,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竞技体育信息网中应增设所有项目、所有级别运动员竞赛成绩资料,便于选材跟踪,所有注册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应相对详细,便于各省市在进行运动员交流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对方的资讯情况,有效地避免交流诈骗行为,保护引进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华琼.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构成内容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21(4):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