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化建设的建议

绿化建设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9 14:46: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绿化建设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绿化建设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园林;绿化;规划

当前,新农村建设热潮正在兴起,新农村方兴末艾,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居民小区相对集中,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这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无疑是一件好事。

从目前情况看,在很多地方新农村建设雏型已经展现,充分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美好前景。但据笔者观察,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绿化、美化,相对滞后,致使已经成型的街道和居住区,因缺少植树绿化美化,夏季水泥和马路酷暑难耐,冬季空旷街道则寒气逼人,有点美中不足。

1、新农村园林绿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与总体规划脱节

一些农村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许多项目并不是由景观设计师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的,而是由其规划师和建筑师独立完成的,造成景观建设的不完善性和被动性,甚至具有应付性。所以农村建设在景观建设方面还处在无序状态。

1.2建筑无法融入周围环境

“农宅”作为一种普通的居住形式,经过千年衍变,反映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建设住宅越来越多。在一些村庄,由于住宅建设的放任无序,加之一些农民显富、攀比等心理影响,致使一些新建住宅越建越大,越建越高,越建越乱,造成土地和金钱的极大浪费。大多住宅都是由农民自搭自建,建筑色彩、格局、样式一味的相互抄袭,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这些建筑不但没有继承或发展当地民居的传统与特色,更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不符合视觉美感的要求。

1.3已经富起来的村镇园林绿化建设急需引导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宾阳县出现一批富裕村镇,但是这些富裕农民在建设由一栋栋别墅组成原村镇过程中,并没有实现投入与园林美化的最佳“性价比”。如果在园林美化总体规划指导下,可能这些富裕村镇会成为主人留连忘返的风景地。

1.4各类构成园林绿化的空间要素破坏村镇景观

除了民居公共建筑外,院落、绿化、道路、桥梁、牌示等作为总体园林美化重要构成要素的各类构筑物的设立也大都缺乏园林绿化美感。其中有些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欠发展,而是由于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的低下。

1.5新农村园林美化绿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现在农村的集市、街道、公共绿地等农村公共空间及宅前屋后个人空间残留的景观滞后,多是居民建筑夹缝中保留下来的破碎区域,缺乏系统的规划。

1.6村镇各级管理者和广大农民园林绿化意识还未形成

通过调研发现无论是乡镇政府主管机构、乡村基层权力机构,还是各类建筑的所有者,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建筑和村镇园林美化意识还处于蒙胧状态,没有意识到园林美化建设在新农村规划中的重要性。

2、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的原则

2.1人本原则

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宜人的活动空间、休闲场所和聚居生活氛围。应按“人―园林―人”的顺序来表达设计意图,研究人与园林绿地关系的行为心理,使园林美化同时具有景观、生态、游憩等多种功能,在其功能中寻找最适合环境的平衡点。

2.2因借原则

因地制宜,借自然环境景观条件与景观要素提升新农村开发的环境效益。根据宾阳县环境特点,在建设中强调自然景观特征,尽可能地保留村落、庭院以及所辖区域的古树、名贵树种。在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上,栽种本地特色植物,形成独特的园林美化。

2.3生态原则

新农村的园林美化建设不应以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模板,乡村一举成名自有它的魅力――生态。因此坚持生态规划原则,减少非功能性的硬化,创造生态优良的新农村环境。

2.4和谐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创造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位。此外,在农村设计园林景观时,切不可与农田争土地,要在农田以外的闲散地、荒地、道路、河渠、湖泊、庭院上做文章,最佳作品便是园林、农田、庭院三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5经济原则

农村园林绿化建设很大程度上由于经济原因一直处于尴尬和被忽略的地位, 所以在进行园林美化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和注重经济合理性,以绿化为主,水景、小品等设施配置可适当减少,同时在设计这些景观时,不仅要考虑考虑一次性投入费用,还应考虑其建成后的使用和维修成本。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景观,满足他们观赏需求的同时,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

2.6持续原则

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能将农村建设成为园林式村庄,并具有城市园林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和保护、美化、游览、创造财富四大功能,缩小城乡差别的作用。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环境营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建设生态的农业生态观光村、优美的园林景观旅游村,吸引大批城市游客观光旅游,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

3、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的内容方向

3.1在公共景观建设上突出乡村空间特征

传统农村都注重公共空间营造,宗及附属的“风水点景”是当中的集大成者,是日常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如市集、庙会、祭祀等活动场所。此外村委会也是村民集体活动的首选,所以在景观建设时结合这些已有的公共空间做成景观绿面,形成村民休闲娱乐的大空间,同时也建成村庄中的形象标志。

3.2在绿化景观建设方面,突出乡土特色

在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本着“大街绿化成景、小巷栽树增绿、庭院花木点缀、空地园林填趣、村边片林合围”的园林建设目标,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要有现代化气息,人性化设计理念,注重服务功能完善,绿化、美化、香化居住环境。在绿化过程中注意观赏性树种与当地乡土树种的有机搭配,既有适宜观赏的雪松、石榴、腊梅、棕榈、玉兰等,又要有杨树、柳树、梧桐、国槐、苦椿、合欢等夏天冠大叶密适宜纳凉、冬天叶落枝枯,增强视线的本土大型乔木,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乔灌花草藤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和相宜的季象色彩,利用瓜果蔬菜进行辅助绿化,进一步体现乡村特征。可选种柿子、石榴、墨桔、葡萄、枣、杏等果树,挂果时间长、易管理;通过种植四季常绿的大蒜、葱、韭菜等常食用的蔬菜,既保持绿色常在,又方便生活;选栽既开花又结果,观赏实用两相宜的藤蔓植物,如丝瓜、南瓜、豆角等,进行垂直的空间绿化,还有利于房屋的夏季隔热,生态、实用并节能,一举多得。同时注重沿街路灯、休闲广场草坪灯、街心花园的亮化工程。

3.3其他景观设施突出节约型建设

农村园林景观及设施设计应体现农村社区文化的特殊性,要为农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所以设置儿童、老年活动健身锻炼场地和器械,起到点缀和强化景观效果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要适合农村环境所需,以亭台、水榭、假山等适合农村环境所需的小品为主,形成简洁美观。农村水景设计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水源情况,利用现有水源,适当确定水体面积、深度和形状,采用多种手法创造以水为中心的动态和静态景观。

结束语

在新农村绿化建设中,要结合农村的现实情况进行各项具体规划,制定一套针对性强的新农村绿地系统规划原则,以达到新农村生活环境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大连走活三步棋建设生态文明村》责任编辑:康永兴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06-8-22

[2]《科学时报》2006.3.29俞孔坚“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3]《城市规划学刊》2006(05):38-45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

[4]《从旧村改造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者:朱 2006年06月02日

[5]《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t望新闻周刊.2006.2.20

[6]《新农村建设不要背离城镇化进程》中国建设报 作者:刘吉吉2006.2.7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以山地地区实践为例》作者:谭玫 古俊伟2006

第2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问题;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已经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使人类懂得人类与自然必须是一种共存的、和谐发展的关系。园林绿化是环境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1.园林绿化功能

园林绿化是人类通过种植一定的园林植物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运行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与运行的一般规律[1]。它在城市中起到了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美化城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净化空气

O2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而人类在呼吸过程中却又排出大量的CO2,植物与人类正好相反,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而放出O2,使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保持空气新鲜。

1.2减弱噪音

据资料表明,植物可以防治噪声,尤其是林带植物,因为树木有散射声波的作用,枝叶表面的毛孔能把噪音吸收掉,枝叶摇动也可减低声波。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音10-15分贝。在公路两旁种植一些乔、灌木,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低噪声。

1.3吸收有毒气体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附带产生许多有毒气体,使城市空气中含有许多有毒物质。但有许多植物的叶片可以将其吸收解毒或富集于体内而达到净化的作用。如有害气体氟化氢,它的毒性非常大,可以通过饮水、进食、甚至呼吸进入人体,影响身体健康。但是,大部分植物都能吸收氟。如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山茶1公斤干叶能吸氟1~2克而不受害,香樟吸氟2000毫克,桑树吸氟量为无污染区的14倍。

1.4阻滞尘埃,杀死致病的细菌

由于树木枝叶比较茂密,可以减低风速,达到减尘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树叶表面不平,有绒毛,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而草地的茎叶不仅具有吸附尘土的作用,还能固定地面的尘土,防止尘土飞扬。减少了灰尘,就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并且植物能分泌大量的杀菌素,可杀死病原菌,减少其传播途径,保护人类健康。

1.5调节改善城市的小气候

树木、花草具有吸热、遮阴和蒸腾水分的作用,能够调节气温、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提高空气湿度等。据有关资料表明,夏季档城市气温为32℃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4℃-26℃,比地面低6℃-8℃,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的温度比的足球场的温度要提高4℃左右。此外园林树木还能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监测大气污染等防护作用[2]。

2.我国园林绿化的现状及不足

2.1我国园林绿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992年国家建设部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积极推进我国园林绿化工作的发展。至2009年,园林绿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37%,绿化覆盖率达到33.29%,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71m2。以上海市为例,1949年至1994年,人均公共绿地仅增加1m2,而1995年至2005年增加了9.05m2。绿化覆盖率1995年至2005年增加了26%[3]。可见十多年来,我国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

但据有关科学家测定当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平衡时,人均需要绿地面积30-40m2,医学专家认为舒适的休养环境要求绿地率50%以上。联合国生物圈生态环境组织要求人均绿地面积应有60m2[3]。根据这些要求,与国外先进城市相比,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指标还比较低,如:堪培拉的绿地率为58%,人均公共绿地为70.5m2;华盛顿城人均公共绿地为40.8m2。而我国园林城市,杭州绿地率为40%,人均公共绿地5.32m2。我国城市绿化水平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尚有较大差距。

2.2我国园林绿化的不足

2.2.1绿地结构单一,草花置景少,花种质量差,“重草轻树”现象严重

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也是园林绿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大多数城市绿地的树种或植物种类单调、结构和功能简单,层次感不强。在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着“铺草皮即等于绿化”的错误观念。节假日时,大多是将盆栽花卉临时集中点缀。因其生命周期短,栽培养护相对复杂,需要经常更换,投资成本较大。这样的绿化不但没有意义反而会带来浪费资源、浪费人力物力、污染环境的负面效应。

2.2.2园林养护配套设施不健全

常言道“三分栽,七分养”,说明了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养护是园林绿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保障。然而我国许多园林绿化中注重栽培而忽视养护。刚完工时绿化效果好,但缺乏后期管理,草坪逐渐杂草丛生,出现一年绿两年黄三年亡的现象。树木杂乱无章,病虫侵蚀现象严重,观赏效果大大降低[4]。

2.2.3缺乏专业的施工人员

由于绿化施工的严谨性、技术性都没有建筑施工要求高,但其利润相当可观,致使绿化施工队伍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但正规专业素质人才齐全的队伍少,既懂栽培管理又有实践经验的园艺师更是难求。

施工人员缺乏专业水准,只重视眼前利益及施工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的规划性不强,只栽不管,导致树木生长不良,加大后期养护的工作量及难度。

一个良好的绿化工程需要精良的施工,而不是机械的照搬图纸。

2.2.4缺乏规范的管理

在中小城市,绿化工程没实行严格招投标。讲人情,凭关系,工程造价随意性大,缺乏管理,没有完整的机制制约。

3.解决措施

3.1拓宽绿化树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应栽植大量的观赏花卉,不同品种、不同大小的乔木、灌木、藤本、地被和草坪植物,使城市一年四季常绿、空气清新、色彩斑斓。

3.2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提高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

要求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园林绿化建设,建立起园林绿化管理责权制以及各级机关领导目标责任制体系。推进园林绿化现代化管理体制建设。逐步提高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水平。提高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人员对园林绿化的认识。与此同时,作为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的实施者,更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管理素质。

3.3进行科学规划,提高园林绿化水平,拓展城市绿化空间

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的一份子,要创建“园林城市”,必须编制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尽可能的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从未来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来看,垂直绿化和屋面绿化是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

园林绿化具有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功能的作用。其次还能形成城市独特的风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我国园林绿化的水平与质量,是我们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重要基础。 [科]

【参考文献】

[1]王云鹏.论城市园林绿化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3).

[2]张秋月,贲东生.关于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山西建筑,2010,10.

第3篇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人口、交通、生产等也越来越密集,为此而带来了环境污染等诸多的问题。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搞好城市绿化,不仅改善城市面貌,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效果,更重要的是具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湿度与温度、改善城市小气候、遮荫、防风等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城市绿化面貌的改变主要以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来体现,园林植物规划和选择的好坏是实现城市园林化的根本,直接关系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成败与品位。本文就根据城市生态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配置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探讨。

一、生态型城市园林设计与原则

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和实现城市多样化景观的前提,也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实现绿地群落树种多样性,是园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型城市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景观是保持和构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生态型城市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比喻、吟咏、雅趣和形实兼丽等,通过合理配置设计,可以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的形与韵结合,启迪居民。因此,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生态与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增加绿地品味和情调,实现功能与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轻松的需求,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的内涵与功能。

1.1 统一性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还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也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生态园林设计时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

1.2 景观性原则

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 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造景功能, 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 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 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体现一年四季的不同的变化,达到了植物配置适境得体的效果,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1.3 协调性的原则

根据城市园林设计需求,将各异不同的植物种类按协调的原则配植, 景观就显得稳定、比较顺眼一点。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盛的植物种类,会给人沉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如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1.4 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 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二、城市园林树种设计现状分析

目前,已建或在建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园林绿化,包括公园、花园、交通、企事业单位、学校 居住小区。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的各类城市园林绿化中乔、灌木树种的数量和面积都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城市园林绿化群落结构中配置的树种种类数量变化不大,树种格调仍很单一、类同。如常绿乔木树种大量所用的是香樟、广玉兰、女贞、雪松、杜英、湿地松、桂花、棕榈等;此外乐昌含笑、深山含笑等也有少量种植;落叶类乔木最常见的是银杏、白玉兰、紫玉兰、栾树、无患子、合欢、法梧、水杉、枫香、金钱松、樱花、海棠、红枫、鸡爪槭、垂柳、红叶李、喜树、榉树、梅花、紫薇等等。灌木方面,大片的火棘、金叶女贞、红花继木、龟甲冬青、杜鹃、红叶小蘖、龙柏、水蜡、月月红(月季)、瓜子黄杨等基本占灌木绿地80%左右。而上述树种中,尤其是乔木,在各类绿地群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不外乎香樟、广玉兰、桂花、银杏、玉兰、雪松、杜英、无患子、红枫等十几个树种,因此,造成季相景观单调,这与浙江各地的自然林地群落景观相比,显得更不协调。

2.1适应性树种资源分析

城市以植物为载体的文化内涵,有很多植物。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就全国而言,虽然是个小省,但是本省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十分有利于亚热带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植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仅木本植物种类约有1300余种。此外,还有大量引种栽培的树种。当然,自然群落中的所有植物不可能在城市都适用,因为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与种植环境要受到人为的干扰因素特多,因此在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方面必须对被选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学特性,栽植地环境,配置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依据这一原则,各地可因树制宜,因地制宜来进行选择。可供选择的树种主要乔木、亚乔木类分列如下:

2.1.1常绿类:苦丁茶、竹柏、江南油杉、华东黄杉、浙江铁杉、竹柏、铁杉、粗榧、南方红豆杉、榧树、杨梅、苦槠、米槠、甜槠、石栎、青冈栎、乐东拟单性木兰、乳源木莲、厚朴、木莲、红楠、浙江楠、浙江新木姜子、舟山新木姜子、香叶树、花榈木、红豆树、虎皮楠、桂花、月桂、浙江桂、细叶香桂、铁冬青、冬青、香冬青、亮叶冬青、厚叶冬青、尾叶冬青、短梗冬青、大叶冬青等、大果卫矛、矩叶卫矛、樟叶槭、紫果槭及小紫果槭、银荆树、木荷、苦杨木、白蜡树、。

2.1.2落叶类:榉树、红榉、朴树、合欢、黄檀、香椿、南酸枣、黄连木、丝棉木、色木槭、阔叶槭、三角槭、青榨槭、天目槭、建始槭、江南桤木、鹅耳枥、杭州榆、多果榆、青檀、糙叶树、蓝果树、灯台树、光皮树、美国山核桃、木瓜。

2.1.3观赏性竹类:大明竹、菲黄竹、菲白竹、铺地竹、罗汉竹、金镶玉竹、金丝毛竹、黄槽毛竹、小佛肚竹、大佛肚竹、观音竹、凤尾竹、黄槽石绿竹、乌芽竹、花毛竹、碧玉嵌黄金竹、紫竹、花秆早竹、金竹、黄皮刚竹、黄秆乌哺鸡、龟甲竹、龙鳞竹、孝顺竹、小琴丝竹、花孝顺竹、观音竹、凤凰竹、黄金间碧竹、挂绿竹。

2.1.4花果类:珙桐、紫藤、杜鹃、桂花、山茶花、含笑、黄山木兰、四照花、泡树、香橼、木瓜、黄皮梨、杏树。

上述树种多数为本省自然分布的乡土树种和部分引种成功,已在逐渐推广之中的栽培品种。因此,在资源方面本省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和推广应用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2.2园林植物配置(五项原则十八字纲领)

2.2.1五项原则2.2.1.1、仿—仿生原则根据植物习性和自然界植物群落形成的规律,仿照自然界植物群落的结构形式,经艺术提炼而就。师法自然,虽由人做,宛自天开。2.2.1. 2、多—植物多样性原则尽可能多地运用植物种类,达到生态多性要求。2.2.1. 3、位—生态位原则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2.2.1.4、景—景观艺术性原则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也不是简单的返朴归真,而是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2.2.1.5、适—适地适树原则尽可能多用乡土树种,保证效果的稳定性。

2.2.2.十八字要领2.2.2.1、显—“好东西”尽可能放在显眼处,彰显价值。2.2.2.2、礼—把植物的最佳观赏面,尽可能朝向主视点,必要时还可向主视点微俯5度左右。2.2.2.3、清—表现一定主题时,逻辑思维一定要清晰,切不可一切都想表达,忌“语无伦次,话不由衷”。2.2.2.4、渐—树种变化,群落过渡,采用渐变手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2.2.5、巧—尽可能在观赏面反向不显眼处收头。2.2.2.6、稳—基调树种要明确,在保证上层树冠飘逸的同时,也要尽量使用球类植物使整个林层的重心下沉,求得相对的稳定并控制全局。2.2.2.7、衡—注意整个画面或空间重量感的均衡。2.2.2.8、幻—通常把常绿树理解为实,落叶树为虚,注意虚实的结合。2.2.2.9、韵—有些主题可反复强调。(主旋律)2.2.2.10、律—空间的大小间距,景点的布置等等要有一定的节凑感。2.2.2.11、变—植物的大小、高低、粗细,常绿与落叶、叶片的大小、质感、色彩和花期以及天际线,林缘线,投影线,要有丰富活泼的变化。2.2.2.12、突—该精处精,粗细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2.2.2.13、借—巧于因借,把好的风景借进园来。2.2.2.14、挡—用植物遮挡不雅欠美之物。2.2.2.15、顾—植物搭配需协调,相互间要有顾盼关系。2.2.2.16、场—空间疏密处理:“密不插针,疏可走马”,“疏密有致,收放自如”。2.2.2.17、错—不等边三角形构图:高低错位、前后左右错位,无论平面布局还是空间处理均须遵循。2.2.2.18、虚—用有形的植物追求特有的空间效果。

三、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注意事项

1、要注意盲目的模仿国外园林风格,切忌照搬照抄

每一件园林绿化作品都要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特色,要深刻体现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然而近代中国,西文园林风格深深影响我国园林风格,失去了中国绿化的风格和个性。

2、要注意设计中添加人文关怀

城市绿化建设的目的是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在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目前,很多城市都建有宏大的广场,其地面不是用硬地铺装,就是以草坪为主,只有少量的乔木配置于道路两旁,即使有许多休息设施也只得置于露天之下。在炎炎夏季和多雨季节,既没有大树庇荫,也没有遮雨设施,再美的风景也没人久留于此。

3、要注意别一味追求高档、豪华

如在城市公园的水体设计中,原本只要顺其自然,在弯曲的湖岸上种上湿生植物,湖中种上荷花、莲花等水生植物,便会形成美丽、亲切的自然景观。然而,有些设计师却把湖岸用大理石修砌,并围上汉白玉护栏,湖底用混凝土加固再修深水池以养水生植物。这样虽然看起来高档、豪华且整齐划一,但却使整个湖的自然韵味尽失,成了一个彻底的人造湖,违背了设计的初衷。

4、要注意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

天然的地形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的环境的和谐统一。因山势、就水形,景自境出。

5、要注意对园林植物的配置

绿化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因此,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并能想像到若干年以后的植物生长所形成的效果,以及由此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6、要注意植物的具体品种和规格

绿化植物品种间的差别有时是巨大的。不明确品种与规格,往往使设计者的意图得不到充分表达,有时甚至得到相反的效果。如许多很好的绿化设计作品中,造成施工者以次充好,使用价格较低的品种与规格,达不到应有的设计效果。另有柏类松类等其它的代表庄严肃静和敬仰的树种,在树种配置中勿用在小区别墅公园学校等娱乐建筑所用。

第4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应用;城市建设

1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1.1美化园林,美化环境

园林绿化是环境美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园林植物成为美化环境的重要环节。园林植物不但可以美化环境,更能给园林增加生机,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环境。

1.2改善城市市民的生存环境

园林不但为人类提供游玩的场地,成为人类回归自然的好地方,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为人的生存提供保障。园林植物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减轻了空气污染。园林植物更能为人类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改善空气循环,调节温度、湿度。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面临很多压力,园林中的绿色植物可以让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提高人类对疾病的免疫力。

2城市建设进行园林绿化原因

2.1保护生态和环境的要求

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给城市的环境带来破坏。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屡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降低,各种“城市病”随之而来,要挟人们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醒悟到保护环境即是保护人类;建造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天然调和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

2.2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园林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很多前史文化的沉淀,反映本地的天然和人文景观,缔造园林所用资料,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当地特征,因此更有利于发生具有民族化、当地化的作用。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前史文化传统和特征,在开展过程中又发生了很多不同的当地和民族风格,影响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发展,这些传统特征要极好地继承和发扬。跟着年代的行进,创造具有年代精神,契合现代人生活需求,又具有民族的、当地的文化特征的园林,是现在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喊。

2.3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是经济开展的成果,城市化程度的进步,又会推进经济的开展。城市化程度的进步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展。城市是人员很多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3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3.1监测城市环境

植物在城市环境监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发生污染时,植物会发出一些信号,叶子变黄,变褐等,这些信号往往会作为人们监测环境的重要指标,环境污染严重,植物可能发生很明显的变化。一些植物对于环境的变化很敏感,比如松树,对环境变化很敏感,环境污染严重时,松树会明显变黄,变枯。所以,植物在城市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园林植物能够清新生态环境

园林植物能够吸收空气的灰尘,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使园林的空气每天都清新,吸引人们驻足欣赏,园林植物更能为人类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改善空气循环,还能调节温度湿度。

3.3园林植物还能控制水土的流失

植物的根系发达,对土的附着能力加大,植物的根系和水土连为一体,控制了水土的多余流失。

3.4园林绿化为城市发展提供生存环境

第5篇

关键词:果树园林绿化树种选择配置方式

随着城市建设,人们对城区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观赏效果上要求四季常绿,终年有花,季季观果,乔、灌、藤、草相映成趣,而且还要求城市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果树作为一类特殊的绿化树种进入城市,已经受到城建、林业、园林绿化部门的关注,一些道路、公共绿地、公园、小区等已有分布,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并有逐步发展的趋势。为更好推进果树进城,现将城市建设中果树应用的意义、树种的选择原则与要求、配置方式等进行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1、果树进城的意义

1.1、提高综合效能,提升城市品位

不同的果树生物学特性、物候期也不同,在城市街道、公园、居民小区及庭院栽植果树,在不同的季节就会有不同的景观:有的花香、有的果奇、有的叶美,果树集观叶、赏花、看果等独特景观效果于一身;同时果品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营养价值高, 有的还具有药用价值,有很好的医疗效能;另外,果树不仅能美化城市,还能有效降低城市的废气、粉尘、噪音等污染。充分利用果树资源特别是观光果园,既可以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提高绿化效果,又可为市场提供大量果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

1.2、有利于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现代社会正向着“城乡一体化”趋势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郊建设观光果园,可以作为市民身边的科普教育和道德教育基地,有利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把农村和城市拉近,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互融,将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

1.3、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果树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特殊绿化树种,有计划地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增加果树品种数量,符合发展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城市要求。果树进城有利于调整城市树种结构,而且果树多是良好的引源植物,花期和果实成熟季节能够吸引大量的虫媒和鸟类,利于以鸟治虫,减少城市绿化树病虫发生率,丰富城市森林生物链,形成良好自然生物链,促进城市生物的多样性。

2、进城果树树种选择的原则与要求

2.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果树种类繁多,不同的果树树体高低、生物学特性以及绿化应用效果不同,所以我们在绿化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绿化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把自然环境条件与进城绿化的果树生态习性结合起来,以便选择合适的树种、品种,提高成活率。以“适地适树”为基本原则,将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综合考虑,认真分析栽植区域的土壤和小气候特点,以选择“乡土果树”树种为主,尽可能的选择本地已经多年栽培实践、表现良好的地方优势果树树种、品种,根据城市立地类型有针对性的选择果树树种。避免引种、移植和管理不当所带来的损失。选用植物种苗时,尽可能地在本地选取和培育,坚持种苗本土化。

2.2、可行性原则

結合城市建设规划,选择日常管理容易、寿命长、抗性强、管理粗放、病虫害少、耐修剪、愈合力强的树种,通过修剪能够抬高或压低树冠,从而避免对车辆、行人和架空线路的影响。同时城市绿化地带和一般果园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一般不如农户果园。因此城市绿化区栽培的果树要求适应强的树种,而且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条件。树种、品种的选择要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以保证绿化果树的正常生长和造景效果。

2.3、树种多样性原则

绿化树种的多样性是维护景观多样性和实现自身循环发展的基本条件。用于绿化的果树不同于一般果树,树种选择时应尽可能多一些品种,做到品种多样化,兼顾各种植物类型,使景观富于变化,不单调,让多种类型的植物,各展风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以提高观赏价值。同时,不同的果树开花和结果时节不同,可以在不同时期展现不同的花相,向人们提供不同种类的水果产品,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能体现。将园林模拟成自然生态群落,充分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交互性,兼顾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尽量减少以人的暂时需求为中心,片面种植单一植物的现象,尽力避免因植物搭配不当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只有品类多样化才有生态稳定性,只有植物生态系统稳定,才能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4、观赏性原则

用果树做绿化树在实现绿化美化功能的同时,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必须注意把绿化美化功能放在首要位置,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它的根本功能。因此,在选择果树的时候应选择观赏价值高、能够自花结果

的果树品种,除了要考虑它本身的生态习性外,还要考虑与绿化地段的配置情况。如行道树以提供绿荫为主,要选择冠大荫浓、生长快的树种,风景区可选择冠、叶、花或果实部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种类等。使不同的果树在不同的时期、地点以其叶、花、果展示异样的观赏功能。

3、果树在城区绿化中的几种配置方式

3.1、道路绿化果树的配置方式

行道树在城市道路绿化中起着骨架作用,道路景观的好坏与行道树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关系。要根据道路两侧绿化带的宽度和道路地形的实际情况选择树种和定植模式。树种的选择上要考虑立地条件和冠幅大小,同时要考虑树木果期长,少落果,花香果艳、叶色具有季相变化。配置形式可单一品种,使骨干树种形成果树大道;亦可与其他园林树种间植,形成乔灌结合、景观色彩丰富、文化内涵突出的园林景观。城市交通主干线和河道两侧绿化带较宽可以考虑以形成特色廊道,可选择冠富幅较大的树种;道路绿化带较窄、两边楼群拥立的,可栽植冠小、干高的树种。适宜树种有银杏、梨树、核桃、板栗、柿树等,适宜在道路中间隔离带种植的果树有石榴、枇杷、桃、山楂等。

3.2、小区、庭院绿化果树的配置方式

在居民区和单位绿化时可以把观赏性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绿化树种选择根据院落大小,建筑物高低而定:单位、小区较大的,可选择高大的果树,使绿化、赏花、观果、采果和遮荫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果园;绿化空间较小的小区,要以特色小冠幅果树孤植或丛植作为点缀;以别墅为主的小区,栽植一些大冠幅的果树;以住宅楼为主的小区可以栽植一些瘦冠幅和小乔木果树。在考虑层次搭配的基础上,可配置攀缘性的果树种类,形成绿廊,适宜人们放松休闲或作临时车棚;在阳台、窗台、门庭入口、楼顶上可配置大小适宜的盆栽果树作为装饰,让人们在赏心悦目之余又有新鲜果实收获。适宜树种有柿、梨、银杏、枣、石榴、葡萄、枇杷、樱桃、李、杏、桃、苹果等。

3.3、公园、绿地果树的配置方式

公园和大型绿地栽植果树,其品种的选择与栽植形式可根据立地条件、果树特点及造园手法,与环境景物和其它绿化植物密切配合,赋予果树以独有性格,达到情景交融的美化效果。树种选择上以观赏性强的多花重瓣品种为主,栽植形式可以孤植、丛植、群植、片植,采取多种方式,以自然美观为宜。适宜孤植的果树有银杏、枣、石榴、枇杷等,适宜丛植的果树有石榴、樱桃等,适宜群植的果树有银杏、柿、桃、李、枇杷、樱桃等,适宜片植的果树有杏、桃、李、梅、梨、樱桃等。

3.4、厂区绿化果树的配置方式

厂区栽植果树一般不以采摘食用为主,而以绿化和观赏为主要目的。应选择栽培一些能够吸收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抗污染能力强的果树。栽植形式上除道路等附属绿地外,在车间周围可搭棚架或沿墙栽植藤本果树,增加空间绿化面积,达到最佳抗污防尘效果。适宜树种有石榴、枇杷、无花果、葡萄等。

3.5、采摘、观光果园的配置方式

第6篇

关键词:果树园林绿化树种选择配置方式

随着城市建设,人们对城区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观赏效果上要求四季常绿,终年有花,季季观果,乔、灌、藤、草相映成趣,而且还要求城市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果树作为一类特殊的绿化树种进入城市,已经受到城建、林业、园林绿化部门的关注,一些道路、公共绿地、公园、小区等已有分布,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并有逐步发展的趋势。为更好推进果树进城,现将城市建设中果树应用的意义、树种的选择原则与要求、配置方式等进行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1、果树进城的意义

1.1、提高综合效能,提升城市品位

不同的果树生物学特性、物候期也不同,在城市街道、公园、居民小区及庭院栽植果树,在不同的季节就会有不同的景观:有的花香、有的果奇、有的叶美,果树集观叶、赏花、看果等独特景观效果于一身;同时果品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营养价值高, 有的还具有药用价值,有很好的医疗效能;另外,果树不仅能美化城市,还能有效降低城市的废气、粉尘、噪音等污染。充分利用果树资源特别是观光果园,既可以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提高绿化效果,又可为市场提供大量果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

1.2、有利于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现代社会正向着“城乡一体化”趋势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郊建设观光果园,可以作为市民身边的科普教育和道德教育基地,有利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把农村和城市拉近,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互融,将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

1.3、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果树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特殊绿化树种,有计划地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增加果树品种数量,符合发展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城市要求。果树进城有利于调整城市树种结构,而且果树多是良好的引源植物,花期和果实成熟季节能够吸引大量的虫媒和鸟类,利于以鸟治虫,减少城市绿化树病虫发生率,丰富城市森林生物链,形成良好自然生物链,促进城市生物的多样性。

2、进城果树树种选择的原则与要求

2.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果树种类繁多,不同的果树树体高低、生物学特性以及绿化应用效果不同,所以我们在绿化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绿化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把自然环境条件与进城绿化的果树生态习性结合起来,以便选择合适的树种、品种,提高成活率。以“适地适树”为基本原则,将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综合考虑,认真分析栽植区域的土壤和小气候特点,以选择“乡土果树”树种为主,尽可能的选择本地已经多年栽培实践、表现良好的地方优势果树树种、品种,根据城市立地类型有针对性的选择果树树种。避免引种、移植和管理不当所带来的损失。选用植物种苗时,尽可能地在本地选取和培育,坚持种苗本土化。

2.2、可行性原则

結合城市建设规划,选择日常管理容易、寿命长、抗性强、管理粗放、病虫害少、耐修剪、愈合力强的树种,通过修剪能够抬高或压低树冠,从而避免对车辆、行人和架空线路的影响。同时城市绿化地带和一般果园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一般不如农户果园。因此城市绿化区栽培的果树要求适应强的树种,而且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条件。树种、品种的选择要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以保证绿化果树的正常生长和造景效果。

2.3、树种多样性原则

绿化树种的多样性是维护景观多样性和实现自身循环发展的基本条件。用于绿化的果树不同于一般果树,树种选择时应尽可能多一些品种,做到品种多样化,兼顾各种植物类型,使景观富于变化,不单调,让多种类型的植物,各展风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以提高观赏价值。同时,不同的果树开花和结果时节不同,可以在不同时期展现不同的花相,向人们提供不同种类的水果产品,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能体现。将园林模拟成自然生态群落,充分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交互性,兼顾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尽量减少以人的暂时需求为中心,片面种植单一植物的现象,尽力避免因植物搭配不当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只有品类多样化才有生态稳定性,只有植物生态系统稳定,才能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4、观赏性原则

用果树做绿化树在实现绿化美化功能的同时,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必须注意把绿化美化功能放在首要位置,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它的根本功能。因此,在选择果树的时候应选择观赏价值高、能够自花结果的

果树品种,除了要考虑它本身的生态习性外,还要考虑与绿化地段的配置情况。如行道树以提供绿荫为主,要选择冠大荫浓、生长快的树种,风景区可选择冠、叶、花或果实部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种类等。使不同的果树在不同的时期、地点以其叶、花、果展示异样的观赏功能。

3、果树在城区绿化中的几种配置方式

3.1、道路绿化果树的配置方式

行道树在城市道路绿化中起着骨架作用,道路景观的好坏与行道树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关系。要根据道路两侧绿化带的宽度和道路地形的实际情况选择树种和定植模式。树种的选择上要考虑立地条件和冠幅大小,同时要考虑树木果期长,少落果,花香果艳、叶色具有季相变化。配置形式可单一品种,使骨干树种形成果树大道;亦可与其他园林树种间植,形成乔灌结合、景观色彩丰富、文化内涵突出的园林景观。城市交通主干线和河道两侧绿化带较宽可以考虑以形成特色廊道,可选择冠富幅较大的树种;道路绿化带较窄、两边楼群拥立的,可栽植冠小、干高的树种。适宜树种有银杏、梨树、核桃、板栗、柿树等,适宜在道路中间隔离带种植的果树有石榴、枇杷、桃、山楂等。

3.2、小区、庭院绿化果树的配置方式

在居民区和单位绿化时可以把观赏性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绿化树种选择根据院落大小,建筑物高低而定:单位、小区较大的,可选择高大的果树,使绿化、赏花、观果、采果和遮荫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果园;绿化空间较小的小区,要以特色小冠幅果树孤植或丛植作为点缀;以别墅为主的小区,栽植一些大冠幅的果树;以住宅楼为主的小区可以栽植一些瘦冠幅和小乔木果树。在考虑层次搭配的基础上,可配置攀缘性的果树种类,形成绿廊,适宜人们放松休闲或作临时车棚;在阳台、窗台、门庭入口、楼顶上可配置大小适宜的盆栽果树作为装饰,让人们在赏心悦目之余又有新鲜果实收获。适宜树种有柿、梨、银杏、枣、石榴、葡萄、枇杷、樱桃、李、杏、桃、苹果等。

3.3、公园、绿地果树的配置方式

公园和大型绿地栽植果树,其品种的选择与栽植形式可根据立地条件、果树特点及造园手法,与环境景物和其它绿化植物密切配合,赋予果树以独有性格,达到情景交融的美化效果。树种选择上以观赏性强的多花重瓣品种为主,栽植形式可以孤植、丛植、群植、片植,采取多种方式,以自然美观为宜。适宜孤植的果树有银杏、枣、石榴、枇杷等,适宜丛植的果树有石榴、樱桃等,适宜群植的果树有银杏、柿、桃、李、枇杷、樱桃等,适宜片植的果树有杏、桃、李、梅、梨、樱桃等。

3.4、厂区绿化果树的配置方式

厂区栽植果树一般不以采摘食用为主,而以绿化和观赏为主要目的。应选择栽培一些能够吸收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抗污染能力强的果树。栽植形式上除道路等附属绿地外,在车间周围可搭棚架或沿墙栽植藤本果树,增加空间绿化面积,达到最佳抗污防尘效果。适宜树种有石榴、枇杷、无花果、葡萄等。

3.5、采摘、观光果园的配置方式

第7篇

关键词:校园绿化;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宿迁学院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37-03

Study on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y the Carrier of Campus Greening

Zhang Jia

(First department of 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Campus greening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organic component.Taking Suqian college as an example,from the aspects of plant species,plant configuration,landscape layout,greening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it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campus greening;from perfecting maintenance system,improving soil,riching plant species,adjusting regional landscape,establishing special classes Park,and combining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it expatiated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with campus greening as the carrier.

Key words:Campus greening;Carrier;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Suqian college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其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信念、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积极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等多种功能[1]。校园绿化所指的不仅仅是绿化,早已从单纯的花草树木的种植和管理扩展为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包含了校园内除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设施以外的所有校园植物和景观设施,如花草树木、道路建设、雕塑小品、喷泉水景、假山石景、灯光夜景等,甚至还包括校园的环境卫生[2]。校园环境和绿化风貌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也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地域特色、办学实力、建设管理水平和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分。

1 宿迁学院校园绿化现状分析

高校的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其建立、建设与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这种渗透和熏陶影响为大学校园文化打上地域特色的烙印,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带有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更为显著[3]。宿迁学院作为苏北地区“园林之乡”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其校园绿化一直很受学院的重视,曾先后几次对校园环境进行局部改造,但因学院前身(宿迁职业技术学校)无规划基础,且绿化面积较大,区域分散,校园绿化存在局部“绿化有余,美化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载体作用。

1.1 植物种类较少 我院校园绿化面积约45万m2,现有园林植物种类140余种,其中乔木或小乔木种类约占50%以上,灌木约占30%,草本植物种类约占15%,藤本植物占5%左右;在校园绿化中应用较多的植物只有70余种,其余只有零星栽培;其中常绿植物约有30种,其余的均为落叶植物;具观花价值的植物不足30种,且多为小乔木;行道树种仅有12种,其中香樟、雪松、桂花、女贞为常绿树种;草本植物中大部分为草坪草,少有观花植物,绿化有余,美化不足;地被植物应用较少,树阴下草皮枯死,出现黄土露天现象。

1.2 植物配置局部不合理,空间利用效果不理想 行道树中,悬铃木气势磅礴、香樟潇洒飘逸,二者作为校院绿化中的主体植物,可谓点睛之笔。然而在校园中的其它地方又大量布置香樟,重复感较强,景观效果欠佳;银杏因低温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在深秋时叶色变黄,给人以四季轮回、自然亲切之叹,然而作为行道树时,单列栽培,难以形成秋意融融的氛围;行政楼后面的“桃李园”树种过多,大小不一,显得杂乱无章,且病虫害严重,生长不良;另外,建筑物之间的部分间隔区域,只有简单的几种乔木与草坪植物栽培,对建筑空间的填充和连接不科学,也未考虑植物配置是否有层次感和艺术效果;有些区域草坪与道路之间没有界限,学生随意践踏,导致地面板结。

1.3 景观整体过于统一,缺乏变化,主题感不强 整个校园景观与宿迁市城区绿化大同小异,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内植物景观色彩单一,基本上是绿色调,彩叶植物少,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不明显,代表“秋意”的红枫、银杏等和代表“冬季”的腊梅等树种的价值没能得到足够的发挥;在空间上,不同的绿化区域景观重复较多,植物随意布置,景观“主题”特色不明显,连续性不强。如校园中梅的分布不集中,春天萌芽开花时,整体效果不佳,难以体现“暗香浮动”的景观艺术效果,腊梅数量较少,也不能表现“凌寒独自开”的意境。棕榈栽植分散,难以勾起“热带风光”的联想。

1.4 绿化形式单一,文化意境体现不够 校园中大多是简单的栽树植草绿化校园,较少考虑将植物与其它元素相结合,体现不出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美学内涵。如每一种植物都有其文化背景和传说典故,可以考虑将植物与假山、石凳、石桌、石刻、雕塑相结合,挖掘其文化价值。绿化中较多地强调“水”的灵动,而缺少对“山”的思考,导致整个校园景观缺乏“稳定感”和亮点。观赏性绿地较多,而亭廊、游园、休闲椅、庭荫凳等的布置较少,缺乏学生课间学习、交流、休憩的围和、半围和的滞留空间。

1.5 管理较粗放,行业规范执行不够 校园绿化养护仅靠一些农民工进行一些简单的拔草、修剪、栽植、除虫工作,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养护制度没有或不完善,行业规范执行不够。我院栽培土壤为细砂土,偏碱性、养分含量低,有盐碱反应,易板结,加上冬季低温,如不对土壤进行大面积改良,最终会导致部分树种(如香樟、桂花、玉兰、梅等)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养护过程也缺乏正常的土肥水管理,植物靠天生存,使有些乔木因供水不足、土壤板结或养分缺乏而纷纷枯黄,甚至死去。不同树种修剪方式和要求不同,我院大量的树种如悬铃木、香樟、桃、海棠、紫叶李、女贞、樱花、梅、银杏等因修剪不当,导致树形杂乱,不美观。有些植物(紫叶李与女贞)的体量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变大,因几年前的株行距过小而出现相互挤压现象,影响美观。

2 以校园绿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我院现行的绿化养护制度,结合目前的绿化基础,汇合各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宿迁学院校园绿化改造建设规划和相对完善的绿化养护制度,通过对栽培土壤、植物种类、植物景观营造和建筑小品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与改造,建设具有“园林之乡”地域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

2.1 改良栽培土壤 要改良校园绿化的土壤环境,土质太差的要进行换土,去除建筑垃圾,每年定期施用适量有机肥料和酸性肥料。

2.2 丰富植物种类,彰显地域特色 在现有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适合本地区生境条件的其它植物种类。一般把常绿、生长缓慢、比较珍稀名贵的高大乔木作为学校主楼及图书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处及小游园、小广场处的首选树种,随着岁月的延续,这些树成长起来,其相对长的寿命和高大的主干可用以显现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沧桑;重点考虑抗性强的灌木及多年生草本花卉类,其中宿根花卉应占草本花卉类总量的50%~60%,既能节省成本及人工费用,还容易根据它们的茎秆高度、颜色、花期等因素进行合理配置;一年生草本花卉可占40%左右,尽量选择花色明度高的暖色花卉,给人以热烈欢迎的感受。在配置方式方面,充分利用其花瓣鲜艳的特点,配合草坪,在广场、花坛、校园入口、楼外入口、小游园等处点缀布置;也可根据花期,以盆栽的形式在规定的时期内进行摆放,等到花谢时再更换其它种类;或者在节日期间(如清明、五一、七一、十一、元旦等),以花坛形式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2.3 调整区域植物景观,凸显生态效益 校园环境绿化是在学校的建筑群中展开的,这就形成了校园既是整体、又被相应分割的布局,每幢教学楼与其周围的空间构成了绿化环境的小单元,这样绿化设计也就有了相对的灵活性,使小布局的设计可以有与教学楼风格相适应的特色,形成一楼一景的布局风格,而从整体上观赏又不失和谐。如宿舍区需要提供一个安静、相对封闭的环境,利于师生的休息;教室、图书馆周围的绿地需开阔,为师生长时间的阅读提供一个调节视力、消除疲劳的绿化环境。对部分空间利用不合理的区域,进行有计划的调整,与学生团体开展文化活动相结合,空间拥挤的要去除过密的植物,空间不连续或植物种类单一的,要填充其它的植物种类、假山或景观小品;选取一个区域,以假山为主景(如个园的四季假山、江南的“四大名石”),结合其它元素,形成区域性主体景观。在人造景观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与改造,减少人工草坪的数量,增加抗弱光的自然地被植物种类,以乔、灌、草相互搭配,保证物种多样性,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食物资源,利于抑制有害生物入侵,控制病虫害发生,提高群落自循环能力,营造自然围合植物群落。也可以水体为主,植物为辅,营造生态湿地景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4 建立植物专类园,形成“主题文化” 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建设或改良不同类型的植物专类园,如梅园、海棠园、桃李园、竹园、枇杷园、桂花园、牡丹园、万花园、植物雕塑园、花港观鱼等,再加入其它的园林要素如假山、石凳、石桌、石刻、亭台、水榭等,使之各有特色,相互连通,步移景异,四季分明,浑然一体。

2.5 结合其它要素,营造校园文化景观 与历史、文学、书法等要素紧密结合,营造校园文化景观。在学校主要绿化地中(如大门口)通过置石并刻上校训,可以让人领略到园林式校园的奇石与书法的浑然结合之美,也可以让人对学校的稳如磐石的校训有一种信念上的认可;还可将植物或其它园林要素与诗词、传说典故相结合,营造一个文化景观区域,如红楼梦的“石头记”、扬州叠石名家石涛的“片石山房”、米芾的“拜石记”、描写海棠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描写梅的“零落成坭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也可仿照欧式景观营造风格,建设“英语角”,形成东西方文化交流区域。

2.6 校园绿化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园绿化养护管理与园林、园艺专业教学相结合,将绿化养护管理纳入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一来使我院的绿化管理有了专业技术指导,二来使学生有了较多的实践机会,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要求每届学生对主要的树木种类精心设计标识牌,注明植物品种、拉丁文、科属和植物主要习性等,起到科普推广作用,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校园环境是集自然与人文、物质条件与文化氛围于一体的学术生态空间,良好的校园绿化景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能给人一种精神感召,陶冶人的情操,构成一种和谐舒适的育人气氛,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底蕴得以揭示、弘扬和延续。

参考文献

[1]王洪凯,和睛.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2):89-92.

第8篇

【关键词】律师文化\伦理底线\误区和危害

    导 言 

    有关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律师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专家、学者和律师界同仁,就什么是律师文化,律师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进行律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如何搞好律师文化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和看法。其中,将律师个人的伦理、道德、品行、素质、礼仪和水平作为律师文化的基本核心和内涵的论述和观点,不能说不具有相当的深度见解。但是,考察学界有关律师文化及律师文化建设的论述,笔者认为,在什么是律师文化和应当建设什么样的律师文化这一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其别应当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在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道德误区”,这些误区不但会使律师文化建设误入歧途,而且对律师事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和危害。因此,在深入开展律师文化建设的今天,有必要从理论上厘清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中的道德误区,给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一个正确的定位。      

    一、文化与律师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什么是“文化”?依《辞海》的诠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同时,文化还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族性。依照唯物和辩证的观点,“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巨大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并且,“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发展连续性的基础”(2)。因此,所谓的“文化”,就个体来说,她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魅力、礼仪和水平等。就群体而言,则是一个组织的价值理念、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反映。从本质上讲,它不仅仅是一种信奉或者倡导,更不是一种包装和宣传,她应当,也只能是一种能够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一个群体(组织)在长期经营和实践中所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精神力量、经营境界和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用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贾春峰的话说,“文化”的内涵应当是一种“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和辐射力”的综合,是一种在长期的不断充实、发展和认同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要素的总和。毫无疑问,我们所讨论的“律师文化”,当是指狭义意义上的“文化”,是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思想范畴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所谓的“律师文化”应当是指律师这一特殊的法律人共同体所共同形成,并存在于这一特殊的法律人共同体内部,服务于这一特定的职业和角色的执业精神、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特征有三:

    首先,律师文化是以律师特有的职业性质和职业角色为基础并服务于律师的职业与角色。

    其次,律师文化必然依附于律师这一特定职业,并通过律师的执业机构(律师事务所)以及律师的执业活动为平台,以执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素养、伦理、道德等载体来反映和传播。

    最后,反映出律师职业性质和职业角色特征的律师文化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并受本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所规范和影响。

     二、律师文化的伦理道德表现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必然受到与这种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观念所左右和影响。因此,不同的文化,特别是不同的群体文化所追求的,除了在一般意义上要符合普遍的、传统的,同时也是全社会所公认的普适性伦理道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他必须要符合仅为自己这一群体或职业所独有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观”的需要,并以此为特征和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底线伦理”。伦理道德学说中的“底线伦理”认为:所谓的“底线伦理”,是相对于一般的、传统的伦理、道德而言的,“是相对于人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而言的。人必须先满足这一底线,然后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3)。不同的职业,都有着自己这一职业才具有的“伦理底线”,这一“伦理底线”是由从事的这一职业和由职业和自身的“角色”所决定的。律师作为一种“职业”当然也有自己的“伦理底线”。律师由于其职业性质所决定,使律师的伦理道德与一般的、传统的普适性的伦理道德始终处于一种互相矛盾的“悖论”旋涡之中。就律师个体而言“正义与功利、经济与道德、程序与实体、技能与伦理,这些矛盾与范畴在律师角色身上交织着、冲突着”(4):

    “首先,律师职业伦理是一种由律师的角色和职业所内在的特殊道德,它的内容必须服务于律师执业技术与法律和法律程序,因此它是一种程序伦理、技能伦理,它是一种不必然服务于实体正义,但必须服从于程序正义的伦理道德。

    其次,律师职业伦理是一种底线的道德规定,它是作为一个合格律师所必须符合的道德要求,而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高尚的人的道德指标。只要律师符合道德底线—职业的伦理要求,那么他(她)个体的利益与实质的非正义,也不受道德的苛责。

    再次,律师的特殊道德与大众的一般道德存在着极大的分野。大众的道德是一种服务于实体正义的道德,对于个案来说,大众的要求是尽可能地发现真实与事实,尽可能地动用法律武器达到惩戒罪恶、发扬良善的目的;而律师的行为与伦理往往囿于程序,不能对案件表现平衡两造的公允的见解与立场,不能绝对地追求实质正义,律师往往信奉‘正义先于真实’,只有并只要程序允许的就是对的、善的,在大部分情形下,只有并只要为了委托人是对的、善的”。(5)

    上述律师的道德悖论决定了律师的伦理底线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自己的职业和角色。因此,反映出律师特有的伦理道德内涵的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文建设,也应当以此“伦理底线”为基础,并服从于这一律师的“伦理底线”。这是我们讨论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现行律师文化理论的道德误区和危害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律师的职业素养和伦理道德时,都认为律师是“手握正义之剑而来,以客观事实为最高境界”,律师应当“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是“扶正守道、仗义执言”的实践者,是“诚信本位主义者”,是“高尚道德的弘扬者”。因此,律师应当怀有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步天外云卷云舒”素养和品质。似乎律师就是天使的化身,圣人的下凡,完人的再现。不少的律师也往往以这样的理念作为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并且将这种理想的道德伦理作为律师文化的核心。笔者认为,这是对文化,特别是律师文化这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文化认识上的道德的误区:

    第一、实体意义上的正义并非是律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律师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律师既不代表正义也不代表邪恶,而是通过参与司法活动的整体过程去实现并体现正义”(6)。根据律师的职业伦理要求“是一种不必然服务于实体正义,但必须服从于程序正义的伦理道德”的准则,作为一个律师,在刑事辩护中,当你为一个明知是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辩护,并通过高超的职业技巧而使你的委托人免受或减受牢狱之灾时,这个律师是正直、正义或者是不正直、不正义呢?即使在普通的民事中,我们为明知不在理的案件事实提供了在法律上足以成立,并为公正的法官所采纳而使本来不应该胜诉的案件得以胜诉时,我们又应当算是正直、正义或者不正直、不正义呢?需知:“刑法对于辩护律师而言,不意味着衡平、公正或适当的刑罚或报复,它意味着为他的当事人争得一切可以争到的东西”(7),而对于民事案件而言,“可以刺痛一个律师良知的案件,总会撩拨起另一个律师的美德。每一个案件都有两个方面,每有一个律师站在错的一方时,都有另一名律师站在对的一面”(8)。因此,如果将律师看成是一位追求包括个案实体正义在内的“高尚道德的弘扬者”,不但将使律师这一职业所必须具有的抗辩技能下降到冰点,而且从对当事人负责,从“为当事人争得一切可以争到的东西”这一律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来看,反而是一种不道德而不是道德。

 

    第二、“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作为一个道德标准,应当放在律师这一职业框架中进行考量。律师必须“诚信”,诚信是律师的基本生命线这是毫无疑义的。作为律师,不应为招揽业务而架词挑讼,欺骗委托人,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问题是,律师这一“诚信”应当是在什么框架下的“诚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试想,如果一个律师在执业过程中获悉委托人基于信任而告知的,包括委托人未被发现的违法事实在内的秘密时,律师是应当积极地上报给法官和公诉人,或者是为委托人严格保密?如果从传统的,一般的道德标准来说,基于“推诚而不欺”的道德准则,当然是应当积极上报给法官、检察官。但是,如果从律师职业角度来看,律师如果这样做的话,则就是一种对委托人信任的不“诚”,就是一种从根本上违背了“守信而不疑”这一律师的职业诚信准则。其结果,损害的不仅是律师这一执业群体的伦理和道德,而且将使社会对律师这一职业信赖度得以严重丧失。

    第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步天外云卷云舒”不应成为律师所追求的素养和品质。面对瞬息万变的诉讼场景,律师应当怀有一种“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心态,这是作为一名律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但这绝对不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步天外云卷云舒”这种化外散人的清悠和无为。著名学者孙笑侠说过:“人世上可能再没有什么职业比律师更充满矛盾的了。这尤其表现在律师的职业责任方面的多重冲突。律师一方面要面对委托人,承担市场意义上的法律义务;一方面要面对国法,承担国家意义上的法律义务;另一方面要面对职业共同体,还要承担职业意义上的法律义务。在中外律师发展历史上,这三方面都曾分别被作为诠释律师职业性质的关键词”(9)。律师正是在如何应对、平衡这三者的“绞杀”中形成了一种律师独有的“身份荣誉意识”。这种“身份荣誉意识”不仅体现在道德的层面上,而且也体现在市场意义的经济层面上。尽管我们不能抽象地宣扬“正义”,但是,当我们的委托人或所、辩护的案件遭到明显不公正的对待(起码也是我们自己认为是不公正的对待)时,律师的天职要求我们的,是应当以委托人的“荣辱”为“荣辱”而不是漠不关心的“宠辱不惊”和“去留无意”,这时需要我们的是从自己的职业角度出发“仗义执言”与强权抗争,而不是逃避现实的“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和“漫步天外云卷云舒”。这不仅是我们职业上的市场需要,而且也是我们职业上的道德需要。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执业过程中,的确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时,在激烈的争辩中突然听到一方的律师发出“这是当事人的事,作为律师何必如此较真”这样的话时,作为一名律师感到的不仅是剌耳,而且还剌心。如果我们将这样浪漫般的诗意作为律师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作为律师应当追求的文化内容之一,就不但不具备作为一名律师的基本素养,而且背离了律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因此,如果我们将上述这种普适性的伦理道德标准来作为我们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定位,必将导致下面两个不良的后果:

    首先,以这种背离了律师的特定职业、角色所决定的“伦理底线”的传统的、一般的、用于对社会普通成员所适用的“大众伦理”道德标准作为律师文化的核心和定位,就无法在律师这一法律人共同体中形成“一种能够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而不能在现实中实现,从而势必使律师文化只能成为一种口号式的宣传和包装,使律师文化坠入庸俗化的泥淖。由于我们讨论的是律师文化,而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应当以律师的职业道德为标准的“伦理底线”作为追求和核心。这种“职业道德应该是一种整体的、群体的道德,而非个人的道德”,“它是一种最低的标准,是一种被职业特征所规定的标准,而不是一种普适的标准”(10),他是一种共同的情感意识,其共同的指向是这一群体所追求和形成的共同“传统、利益、目标、荣誉、理想、义务、价值体认、思维方式、处事风格这样一些东西”(11)。尽管律师作为一个公民、社会人,也需要遵守和追求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伦理道德,如忠于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珍惜职业声誉、尊重同行、公平竞争等等,这固然是需要的,但这都属于普通伦理道德规畴而不是律师这一特殊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律师的职业伦理只是对于律师的最低要求,是法定的底线。但是在这个底线之外,并不是不存在律师的值得信仰和追求的伦理目标。比如律师可以舍弃对价与经济考虑而免费为当事人服务,律师竭尽所能地资助贫寒的当事人走出困境,律师放弃自己的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与法律援助等等,但这些美德善行的表现显然已经超过了职业伦理的要求,或者说这些行为是在律师已作为一名合格律师的基础之上尽了更高的,个人化的道德义务。但是对于一种必须符合统一化、程序化要求的律师伦理而言,它的设定的合理化基础和理念应该是一种大多数的律师所能做到的,并且符合职业逻辑的情况下必须做到的标准”(12)。因此,在进行律师文化建设时,只有以这种为律师这一法律人共同体所认同的律师职业和角色所决定的伦理道德作为核心和追求,才能形成“一种能够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并为律师普遍所认同、接受和付诸实践。

    其次,以这种背离律师职业“伦理底线”的标准来定位律师文化和进行律师文化建设,将使律师陷入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处境。律师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其言行和举止均“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下。由于职业的不同和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不同,这种法律职业外的视角往往是带有非理性、非程序性和非技术性的评判。加之在现实中确实有小部份律师连律师职业道德这一最起码的伦理底线都不遵守,诉讼中胡搅蛮缠,强词夺理;对委托人吹牛加欺骗;在律师界内部同行相轻相斗,搞同业不正当竞争,更助长了社会法律职业群体外的公众对律师持有一种另类的看法而使律师的形象大大受损。我们在打赢官司时不时碰到对方当事人指责律师为什么不主持公道而偏袒自己的委托人的责难就是最好的实例和证明。由此,当律师处于“既要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而实现程序正义,又可能因为违反实质正义和要求”所相悖的两难境地时,就难免遭到社会公众的责难和诟病,受到社会公众的不公正看法和对待。因此,我们在进行律师文化建设时,如果不是以突出宣扬 “在遵循程序伦理之下,尽可能地对实体正义加以维护”这一律师职业伦理底线作为基本定位,理性地将自己放在律师这一特定的角色场景中来理解和考察,既不提出脱离现实的过高道德奢望,也不脱离一般道德常理的过分宽容,而是不恰当地自我“拔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必然误导法律职业外的公众对律师的不当期望而引起误解,其结果将导致律师形象的损害。而这,是与我们建设律师文化的初衷相违背的。

    四、简单结语

    笔者认为,对于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应当以“职业、角色、规范”这三个基本支点作为核心和基础,即在提倡以普适性的伦理道德标准为一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以突出律师特有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技能为核心和内容。在整个律师文化体系上,以律师职业角色为定位,,以追求程序伦理为基础,以严守律师职业道德为规范,创立一种有别于一般公众和其他职业的,具有律师这一法律人共同体所独有的,能够为律师这一法律人共同体所认同、推崇并能够付诸实践的律师文化。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 

    笔者认为:在律师文化及律师文化建设上,起码存在着三个误区:1、体用上的误区,重形而轻神。只注重形式上包装与宣传,而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培植,使律师文化建设步入形式主义的歧途;2、道德上的误区。不适当地拔高道德标准,将适用于一般民众的、传统的、普适性的伦理道德标准作为律师这一特殊职业、法律人执业共同体的伦理道德标准,并以此作为律师文化的底蕴,从而使律师文化和律师文化建设走入另一歧途;2、传统承受上的误区,未注意文化的民族性和发展连续性的特征,脱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础,使律师文化缺乏应有的民族特色。因限于篇幅关系,本文仅就上述三个误区中的“道德误区”进行讨论,对于其他两个误区,不在本文的讨论之例,如有必要,将另文探讨。故命名为:“律师文化的道德误区”,特予说明。

注释:

(1、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33页。

(3)何怀宏著《底线伦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2页;

(4)(5)孙笑侠等著《法律人之治-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278页;

(6)田文昌《律师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载《律师文摘》2004年第4期巻首语;

(7、8)参见《辩护的伦理道德》一文的编者按,《律师文摘》总第7辑第60页;

(9)孙笑侠《律师是什么主义?》,载《律师文摘》05年第6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