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0 10:32: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物安全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唐山博物馆新馆落成一年有余,以馆藏皮影艺术展品为依托,通过展演的形式,迈出了交流展可喜性的一步。唐山皮影艺术作为一项有代表性的地方民俗艺术被誉为“冀东文艺三支花之一。”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影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以其精美的造型、细致的雕刻、独特的唱腔而闻名于世。唐山博物馆馆藏皮影大部分为清末民国时期的珍品,推出《冀东三支花》基本陈列后,作为其中之一的《皮影艺术展》备受亲睐,继而以此为契机,对展览进一步策划和加工,用led冷光源可移动灯箱的形式活化了固定陈列,把一件件精工细刻的皮影艺术珍品和一幕幕美轮美奂的皮影剧情展示带出了唐山、带到了各地市的博物馆。展览的同时,辅以皮影影班助演,气氛异常火爆。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我们也把其它地域有特色的展览请进本馆,给地方民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一年以来,交流不断、受益匪浅,为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下面就交流展工作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梳理如下,便于同道之间切磋和指正:
一、广开渠道,搭建信息平台
为了将展览推介出去,可首先通过网络宣传,展览信息,寻求合作意向。信息网络交流平台是实现展览信息资源共享的最便捷渠道。通过信息网络交流平台还可以交流展览经验、开展学术讨论,起到一网多用的效果。其次,是建立馆际之间的定期交流,相互间及时通报展览信息。可指定专人对国内、国外博物馆的展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筛选,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形成模式。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馆际间交流展览能否在异地引起轰动,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内容的选择确定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多时候我们了解某个馆的展览内容,也期望引进此展览,但是由于各博物馆间信息量不足,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错过了引进优秀展览的机会,甚至展览的档期衔接不上,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因此,一定要重视展览信息的收集工作,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保存。另外,《中国文物报》博物馆周刊长年开设“展览交流平台”栏目,也不失为馆际间进行展览交流的良好渠道。
二、注重组织策划和宣传造势
双方办展,不仅仅是单纯的提供相应展品,而是根据对方展览需要做好前期策划,包括展览形式的设计、展览规模的界定以及协助对方做好展出前后的宣传与造势等。在接展之前,双方策划人员达成共识,确立展览的三个要点:一是展品的亮点,就是要拿出好的藏品进行展示;二是展示的热点,即设立一些互动项目,调动观众积极参与的热情;三是活动的焦点,即增加一些演出项目,有展有演,烘托气氛。从准备布展直至展览结束,当地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跟踪报道,加大宣传力度,会扩大展览的影响力,取得超乎想象的社会效益。
三、确保文物安全
展品是构成交流展览的基本要素。一般情况下,交流展览的展品大多是馆藏文物,有些是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在交流展览过程中,文物的保护和防盗工作尤为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展览本身的社会意义,因此,万不可掉以轻心,稍有不慎,会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从这个角度来说,交流展览必须是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文物安全的判断,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均是各交流展览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加以判断。
文物运输是交流展览过程中文物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送展的文物要采用坚固、防潮、防震的包装物进行包装。包装的过程应由专业技术人员亲自操作。包装完成后,要用封条封住,未到目的地不可开启。为了保证运输过程中的文物安全,封条上不得标有博物馆(包括加盖公章)字样或与文物有关的重要提示信息,但要注明张贴日期。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布展工作最好在展品所有权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如不具备条件,也应由借展方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展览协议进行现场布展。布展过程中,如果出现展品摆放不下的情况,一定要由双方经手人、借展方领导签字后,方可将该展品放入借展方的文物库房妥善保存。展览结束后,根据《展品点交手续》上的记录认真验收展品回库,对有争议的展品,认真做好记录并写好情况说明,由双方经手人签字存档,整个交流展览结束。
四、设置交流展览工作综合机构
[关键词]博物馆;安全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34 ―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19
[作者简介]崔彤(197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科长,研究方向:文物安全、文物保护。
博物馆收藏的展品,价值连城,独一无二,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产,是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的重要物证,是人类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损毁将无可替代,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博物馆主要存在偷盗、火灾、人为或自然损害等风险。博物馆员工必须从对国家、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出发,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化解或控制风险,尽可能减少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从而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很多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如果出售,将获得大量金钱,所以容易遭不法分子觊觎,存在被不法分子盗窃、抢劫的风险,这是博物馆面临最大、最普遍的安全风险。近年来,多个大型博物馆都发生了文物被盗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展厅中保存文物数量大,参观人员复杂,由于一些博物馆经费条件有限,在举办展览时选择的展柜往往是传统造价比较低廉的木质展柜,展柜橱窗的玻璃厚度也达不到要求,整体防护能力比较薄弱,展品陈列在展柜内,观众与展品只有一片玻璃之隔,使用较为先进的工具即可破坏,使展品被盗抢或损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展览注重展出的真实感和展览与观众的互动性,在展览中,有许多展品“裸陈”在外面,观众伸手可触,特别是可分解或分组的展品,常有部分被有意或无意拿走或损坏。再一个保存藏品相对集中的地方就是文物库房,里面保存的藏品量质量好,数量多,更是不法分子凯觑的重要目标,一旦被不法分子侵入,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风险。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博物馆文物库房为老式建筑,长期的使用造成建筑物墙体开始松散,门窗密封性能减弱,防护较为薄弱,不仅有其门窗较易被破坏而直接威肋藏品安全,甚至墙和地面也存在被打洞侵入的可能。
火灾与水灾是各大建筑物的最大安全隐患,博物馆一旦发生火灾与水灾,里面的展品将会化为灰烬或严重损坏,所以说火险和水险是博物馆安全的两个大敌。1994年吉林市博物馆因为火灾而造成几千件文物损毁,就是最好的警示。博物馆引起火灾事故的主要因素:一是展厅大量照明灯具、音响、多媒体设备、电动模型等设备同时使用,用电增多,负载增大,长时间使用电线出现老化现象,极易引起火灾的发生;二是办公区工作人员在下班闭馆后没有及时关闭电脑、空调、充电器、取暖器、电热宝等设备;三是对明火、火源、易燃易爆物品控制不严、管理不善;四是在展览施工筹备期间,需要使用油漆、喷漆、电气焊作业,大量可燃材料的出现易引发火灾;五是有一些博物馆为了增加收入,将部分房屋出租作为娱乐场所,安全隐患脱离管理造成更多的火灾隐患;六是不法分子纵火破坏;七是观众流动性大,一些观众有吸烟的习惯,随身常带有气体打火机、液体打火机,如果监管不到位,一根燃烧的火柴和未熄灭的香烟都可能引发一场火灾;八是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广泛运用,展柜背面和场景隐蔽角落安装的设备和布线,由于通风不良及检修困难等因素,电器及线路发热引发的火灾事故,对博物馆是巨大的安全威胁。加之一些展品本身就是易燃物品,如书画、服装、动植物标本等,遇火即燃。而且一些保管藏品的包装盒、匣也是可燃物。水灾隐患主要因素:一是老建筑博物馆内部取暖设施为老式铁材质暖气,长久以来暖气被氧化锈蚀,在注水时容易发生崩裂漏水现象;二是各别博物馆为文物安全起见将文物库房设立在地下,这看起来安全,实则更增加了另外一种安全隐患水灾。如果库房暖气爆裂,或者夏季暴雨时节,发生暴雨灌溉的现象,文物安全将大大受到影响。
为让藏品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大博物馆通常采取增加馆际交流的方法,让展览走出去引进来。较大的博物馆每年除本地区举办的临时展览,对外交流展也逐渐增多。在展览中展品频繁更换,藏品的不安全因素增大。特别是交流展中,展品的长途运输,是安全监控及防范的重点。展品进入展厅和展品撤离展厅过程中安保措施极为重要。展品从出库移动到馆外,再从馆外运输到展览地点,许多展藏品都是在转移过程中丢失或损坏的。并且,每一次包装、搬运和拆装都要施加一定的力量,都可能造成藏品一定的磨损。藏品在馆内外搬运移动中,尽管博物馆都制定了安保措施,但极易因工作疏忽、准备不足或保护不到位而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此外,许多博物馆专业人员仅负责大纲的撰写和展览的策划及指导,把布展、撤展及展览辅助品制作等承包给设计展览公司操作。而展览公司的施工人员流动性强且大部分缺乏专业培训,布展、撤展往往比较马虎毛糙、磕磕碰碰,损伤展品外观的情况屡见不鲜,增加了展品破损的风险。在对藏品进行研究中对藏品进行拍照,藏品进行修复过程中需要提取藏品出库,这些都对藏品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以上是藏品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为了更好的提高藏品安全防范意识,使藏品不受到更大的损害,制定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博物馆安全工作应责任到人,并且由主管领导将工作落实到实处。由专人负责紧急预案的撰写、策划、组织、协调、实施。至少要制定两套以上的紧急安全预案。为了方便各部门的协调能力,应该由主管领导直接负责。并且定期举行各部门安全防范演练,达到如有紧急事件发生全馆人员立刻联动起来的效果。因为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馆领导平时应该加强监督和检查工作,并且,经常观察安保人员的精神状态,给予安全保卫人员更多的关心和鼓励,预防监守自盗等情况的发生,将安全隐患发生几率降至最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展厅的文物保护,应先从展柜的材质上进行提高,将传统的木质展柜换成耐磨损、不宜变形、耐火、耐腐蚀的铝合金材质,提高防护设施的防护能力。另外将展柜锁具的位置安装在展柜的底部,锁具选择正规厂家带有磁性的防盗锁,从而尽可能的增加盗窃难度,延长人为盗窃时间,为抓住盗窃嫌疑人争取更长的时间。展柜钥匙的管理要分人、分级管理。展柜上面的玻璃应使用自身防护能力较好的材质,如防弹、防砸、防紫外线、高透清洁、夹胶玻璃等,不论使用何种材质的玻璃,必须保证即使玻璃被破坏,玻璃也不会全部垮塌。因为如果玻璃垮塌,就算展品未被不法人员破坏,也会被玻璃砸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如果受资金投人的限制,只能使用普通的玻璃或钢化玻璃,必须进行贴膜处理,防止玻璃被损坏时垮塌,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损坏展品,而且可以避免对观众造成伤害。一些不具备安装价格较高防弹、防砸玻璃条件的博物馆,应在开馆期间,在各个展厅分别增派全天候看管人员。
藏品库房的安全应先从建立完善的库房出入安全管理制度开始,目的是为了杜绝除文物保管员以外的任何馆内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进入藏品库房的可能。其次,严格规范藏品的出入库手续,所有提取藏品原由都填写相应的提取凭证,提取凭证应认真填写,确保准确无误,并且由主管领导签字同意,方可提取出库。无论何人,何种理由提取藏品,都必须严格遵守库房出入安全管理制度。藏品保管员进入藏品库房应佩戴工作证,根据制度填写库房日志,记录每次进入藏品库由,其它因工作需要进入藏品库房的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应严格根据藏品库房出入库制度填写外来人员出入库凭证,并由主管领导审批后才可进入库房,库房管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应全程陪同。如藏品需要出库,还必须填写藏品出库凭证,写清藏品出库事由。藏品入库需填写藏品入库凭证。如研究人员需要直接接触藏品,保管员应做好相应的藏品保护措施。
为杜绝监守自盗,以假换真等事件的发生,藏品库房的钥匙应由保管部和安全保卫科两个部门共同管理。藏品库房门锁应由至少三人以上共同开启。
从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进入库房开始,监控室工作人员就应该进行全程监控,电子监控设备自动记录进入库房人员的身份、进库时间、出库时间等信息及影像资料,一旦发生事故这些将是查清事故的有力证据。
在博物馆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中,应定期的聘请消防专家为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并且组织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让大家熟悉和掌握消防设施的功能和操作规程,做到未雨绸缪。这样的学习和演练不仅可以减轻博物馆消防安全隐患,同时也提高了职工的消防安全知识水平及自我保护意识。日常也应该注意消防报警设备、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在有紧急状况发生的时候消防设备运转正常。火灾发生时及时确认火灾发生点,随后立即报火警,并向消防主管人员报告,随即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如果日常检查发现消防设备故障,应第一时间告知安全负责人进行解决,避免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平时应确保紧急出口、消防通道的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灯应完好,防火卷帘下无堆放物品。
展览公司的工作者来自不同地区,他们的身份确定非常重要,经过公安部门的身份确定后,展览施工进场之前严格办理进馆临时工作证,并对施工队进行展览安全施工教育,签订安全施工协议。藏品布展过程中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展品的核对、展品的包装、搬运途中的保护等事项。藏品在馆外进行运输,护送工作应交由专业的安保公司进行押运,并对搬运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记录,并制定相关的紧急预案措施。如,运输工具在运输途中出现故障,或遇到暴雨、大雾、暴雪等恶劣气候,要有相应的紧急预案。并投保运输安全险,转移或减少风险损失。日常开馆期间,安保人员第一件事情就是对进入馆内参观的观众进行安全检查,这是确保观众和藏品安全的有效制度。任何妨害公众安全的物品,如打火机、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等,都禁止入馆。
结论
本文根据存在的盗窃、抢劫风险,提出加强木质展柜与玻璃的抗破坏能力,建立完善的库房出人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库房钥匙、展厅展柜钥匙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代监控系统等防范措施。根据火灾风险,提出采用多样化的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相关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注意消防安全设备的及时更新与保养等防范措施。根据布展、撤展及交流展览损坏的风险,提出了加强展藏品在移动过程中的监控和管理防范措施及加强对观众的一些必要性检查等多个方面的防范措施,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且把它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藏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刘振泉.浅谈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J〕.科技资讯,2012,(11).
〔2〕李彬.论楼宇自控系统在博物馆建筑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6).
〔3〕王永武.谈博物馆的防火措施及安全管理〔J〕.武警学院学报,2012,(06).
〔1〕项隆元.关于博物馆学术语规范性的问题与思考〔J〕.东南文化,2013,(01).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9号)、*省人民政府(*政发[2*]48号)、*庄市人民政府(*政发[2*]62号)《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意义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基础工作和重要战略工程。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不仅能够更好地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的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而且能使更多面临险境的文化遗产得到及时发现和切实保护。这对于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提升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努力拓展文物普查的广度和深度,扩大文物普查的影响范围,将普查工作推向深入。
二、普查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本次普查遵循“有文必查,应保尽保”的原则,突出“资源”和“整体保护”的目标理念,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全市已普查登记的近600处文物遗迹进行复查。要扩大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认真做好近现代优秀建筑、工商业遗产、传统民居、文化景观、乡土建筑、老字号等新型文物的登记工作,加强内河湖泊、丘陵等容易遗漏和普查难度较大区域的工作力度。要掌握我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变化情况。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普查的时效性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市政府根据普查结果,编制普查档案和普查报告,及时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中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确定和申报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三、普查计划和工作重点
根据国务院、*省和*庄市政府统一部署,本次普查从2*年4月开始,到20*年12月结束。我市普查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年9月以前,为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培训、试点工作阶段。我市根据本地历史文化遗产特点,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组织参加培训工作。
第二阶段:2*年10月至2009年9月,为普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落实普查实施方案,实地开展文物调查。所获取的信息数据资料要真实、完整、科学、规范,确保数据质量。
第三阶段:2009年10月至20*年12月,为资料汇总整理和上报阶段。主要任务是汇总普查数据、建立数据库、公布和上报普查结果、进行工作总结。
四、具体组织实施
为加强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负责编制全市文物普查工作方案,制定具体的技术标准,做好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设立专家咨询指导机构,承担业务咨询、普查质量评估等工作。我市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普查队和普查组,每普查组应配备不少于3名专业强、素质高的专业人员。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要确定专人,协助普查组做好文物普查工作,以确保文物普查工作取得实效。
五、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凡在我市境内使用和管理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和此次普查的具体要求,配合普查机构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信息。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普查机构要通过实地调查,准确填报普查信息,确保普查质量。普查机构及工作人员要妥善保管普查数据和资料,对普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关键技术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70-01一、数字化博物馆的含义与重要性
1.数字化博物馆的含义
数字化博物馆指的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将博物馆中的藏品通过多媒体信息与参观者进行互动,并且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和运用,最后将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数字化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局限性,通过五官的感受向观众进行物品的展示。数字化博物馆中所运用的技术是一项拥有交互性与动态的新技术,还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物进行综合管理与维护。
2.数字化博物馆的重要性
数字化博物馆将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通过颜色,音频,图像等信息的传递,让参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互动的方式让参观者拥有主动性,数字化博物馆已经从传统意义上围绕“物”展开的一系列参观活动转化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参观活动,这样可以让观众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博物馆进行有选择性的参观,并且观众可以更加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接收。另一方面,数字化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很好地保护文物,还能够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达到同一时间可以在不同地点展出同一件物品的相关信息。
二、数字化博物馆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1.展品信息与导览系统的统一
博物馆数字化的关键技术有实现展品信息与导览系统相互统一的功能。非常有效地简化了观众的参观流程,并且极大地增加了参观者对文物浏览参观时的弹性。
展品的信息储存在电脑中,使游客可以事先对展品位置、简介以及路线进行了解,并且在参观过程中,所有文物都通过数字化进行介绍,不仅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以及其工作负担,而且还能够让游客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只需要对着窗口点击自己想浏览的展品,系统将会根据参观者的需求设计出一套路线,方便参观者进行浏览。博物馆在每一个展物附近都配备相应的数字化技术,使用最新的音频定位方法以及语音导览系统向游客展示大批量的信息,让参观者通过感官接受不同的信息,还可以通过与参观者的互动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和人性化。
2.扩增空间展示技术
利用各种先进的空间展示技术,能够很好地弥补数字博物馆中所缺失的灵活性和丢失的情感因素,并且可以让参观者自主选择所要寻找的信息。扩展空间展示技术结合了虚拟技术,并且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之上的,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实物在空间中无法呈现的信息反馈给参观者。众所周知,博物馆中的物品展示是禁止参观者触摸的,扩增空间展示技术提高了观众和产品之间的互动,通过虚拟技术模拟参观者对物品进行感官触摸,这使得博物馆在参观文物与保护文物中得到一个两全的方法。通过新技术将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相结合在一起,系统会有一个隐性的信息储备,它会根据观众所处的不同位置,智能地提供观众所想要看到的消息,方便参观者进入虚拟的空间,全方位地感知所展示的物品。同时会播放视频或者音频信息,让观众对物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程人性化的设计,保证参观者在浏览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还能够增加参观者的兴趣度,并且在参观的同时,系统不会激活与观众所处位置不同的展品,避免信息混乱,导致观众应接不暇,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博物馆系统。与此同时,系统根据参观者的需求,调用不同的感官互动让观众身临其境,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障碍,使得他们在互动中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关于展品的讯息,数字化博物馆的各种系统遵循人性化这个特点,以人为中心实现观众的自主性。
3.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储存与管理
博物馆中需要对所有的展品进行记录,这里就包括了展出时间、文物名称、贡献者、出土年份、物品简介等信息。当物品在博物馆之间传递时,储存日期与使用日期都成为了重要的讯息。并且参观者需要的展品信息都是需要进行提前编辑的,这样才能够在参观者浏览时做到准确无误的讲解。这些数据都需要储存在数据库中,因此数据库技术是整个系统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在用户需要时进行检索,还能够对数据进行修改、增加与删减等操作。在用户的请求到达时进行调用。参观者可以从中调用物品的细节对其进行了解,并且还可以通过放大与缩小对物品进行整体与细节的观察。
数据库中还可以储存多媒体信息,让参观者在通俗易懂的讲解中获取知识,了解文化。博物馆中物品众多,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博物馆系统,很难对所有展品进行综合的管理,所以物品的储存与出库都可以通过数据库进行登记,方便博物馆的管理,不至于丢失展品时无处可查。
4.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实践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防火
中图分类号:T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71-01
文物古建筑
文物古建筑作为历史遗存,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这笔宝贵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和义务。
一、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特点
1.耐火等级低,发生火灾系数高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古建筑绝大多数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因此,古建筑的耐火等级相对较低,极容易发生火灾。按照耐火等级划分,古建筑一般属于三或四级耐火等级,古建筑物种的柱、梁、屋顶等构件,也都低于现在所规定的耐火极限,这些主要构件一旦起火,很快会形成凶猛的火势,危害古建筑的保全。二是,由于古建筑中的木材经过多年的干燥、老化后,含水量很低,极易燃烧。第三,古建筑中多采用松、柏、杉、楠等木材,特别是松树和柏树,木材中含有大量松油,能够加大火势,一旦燃烧起来,将增加火灾的严重性和扑救的艰巨性。
2.防火间距小,容易导致连烧
古建筑由于受当时建筑艺术等局限性的影响,且当时未对防火有明确的要求,建筑物之间间距小,甚至有些建筑物紧密相连,形成古建筑群。既无防火分隔区,又没有消防通道。如果其中一处起火,一时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毗连的建筑物很快就会大面积燃烧,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
3.地理位置远,增加扑救难度
古建筑大多数建造在崇山峻岭、远离城镇的偏远地区。如鞍山市的千山文物古建筑群,多依山就势、高低起伏,山路错落,一旦发生火险,扑救难度较大。即便发现及时,也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到扑救人员,而且古建筑远离城镇的消防队和消防用水,建筑物内一般也没有消防设施,因此,火灾扑救十分困难。
二、文物古建筑容易引起火灾的原因分析
1.建筑材料和建筑布局
我国古建筑绝大多数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古建筑中的木材,经过多年的干燥,含水量很低,因此极易燃烧,我国古建筑多采用松、柏、杉、楠等木材,火灾荷载远远高于现行的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火灾负荷量,火灾危险性极大。古建筑起火后,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而屋顶严实紧密,在发生火灾时,屋顶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迅速导致“轰燃”。再加上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有的古建筑更是建在高山之巅,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快,燃烧猛烈,极易形成立体燃烧。我国的古建筑多数是以各式各样的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如果其中一处起火,一时得不到有效控制,毗连的木结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燃烧,形成火燃烧连营的局面。除此之外,我国的古建筑分布在全国各地,且大多数远离城镇,建于环境幽静的高山深谷之中。这些古建筑普遍缺乏自防自救能力,既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专职消防队员,也没有配备安装有效的消防设施,一旦发生火灾,位于城镇的消防队鞭长莫及。再加上古建筑周围的道路大多狭窄,有的还设有门槛、台阶,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行,这些都给火灾扑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管理不力
许多文物古建筑的主管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消防安全管理,对消防安全工作缺乏责任主体意
识。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火源、电源管理不严,没有树立起“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责任主体意识。消防设施配备数量不足,消防水源缺乏。这些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给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加上文物保护还不够重视,古建筑文物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严重缺乏,自救能力低。
三、加强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安全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相关部门职能
要全面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明确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职能部门。落实好相关部门的职责。健全管理机制,普及消防知识,努力预防火灾发生。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古建筑文物消防安全难点问题。依法解决古建筑文物保护维修经费问题。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
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工作;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本单位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夜间巡查制度,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建立防火档案;组织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制订灭火应急方案,并组织、灭火疏散演练。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消防防火宣传
提高古建筑文物消防自救能力,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要以《消防法》、《文物保护法》和《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预防和遏制消防安全事故为目标,坚持“保护与整改相结合、利用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为保障古建筑文物的安全,预防和遏制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严密防范各种突发事件。定期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定期开展消防安全自查。定期开展对古建筑管理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广泛开展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和消防常识宣传。切实增强文物保护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文物保护工作要得以落实,必需依靠广大热心人士,要用各种宣传手段教育、动员、提高人们对保护文物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思想深入人心。让人们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鼓励人们自觉参与文物保护事业。
3. 加强消防设施建设,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由于大多数古建筑受地理位置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发生火灾后,不能完全依靠消防队赶来扑救,还必须完善自身的消防设施,以使火灾在初起阶段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城市中的古建筑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在古建筑内安装消火栓,配置消防灭火器。郊墅、山区中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水塔、消防水缸,保证消防应急用水,以便发生火灾时使用。天然水源旁的古建筑还应修建消防码头,供消防车停靠汲水。此外,古建筑内还应按要求配置相当数量的轻便灭火器,有条件的古建筑应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和灭火装置,当在上部安装水喷淋系统有困难时,可在地上安装固定的高压水枪自动出水灭火装置。通常情况下,古建筑要尽量配备室外消防栓,如无法达到,则要配置够量的灭火器,建立消防贮水池或备有消防水缸、消防砂、铁锹等,以备不时之需。
4. 加强电源和货源管理
【关键词】藏区;寺庙建筑;消防安全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10-02
一、寺庙建筑的消防安全历史问题
长期以来,自治区政府对于寺庙的消防安全一直比较重视,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另外,由于部分僧侣在长期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对消防监督人员正常的寺庙安全检查有抵触情绪,更有甚者要求消防监督人员买票方可进入检查,类似种种原因,这给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再者,由于寺庙自身条件限制,部分寺庙缺乏相应的消防设施,消防安全意识不够,距离城市偏远等自身条件限制,也影响着寺庙的建筑消防安全。
(一)寺庙位置偏远、消防设施缺乏
藏区的寺庙,大多数分布在大山深处或高半山地区,地理位置偏远而且交通不便,消防车很难到达寺庙的附近;另外,寺庙内由于没有通信设施,一旦发生火灾,报警的难度加大,汇报火情需要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乡政府或者集镇去报案,由于距离比较远,报案时间长,导致延误最佳的灭火时间;另外,有些寺庙建在半山坡上,没有公路可以到达,消防车无法前去救治火灾,致使火灾无法控制。同时,绝大多数乡、镇没有专业的消防队员和义务消防组织,消防警力严重不足;寺庙在自身消防设施上,更是不容乐观,只有部分寺庙配备了消防灭火器,而且灭火器的数量也比较少,有些寺庙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只设置了较小的消防水源,防火自救的能力非常的差,火灾一旦发生并蔓延,无法救治。
(二)寺庙布局不合理,防火间距差
由于这些寺庙大多数是独立的建筑群,建筑群内有许多的经堂、僧舍、殿堂等建筑,这些建筑主要是佛事活动以及僧尼的日常吃住的场所,因此在建筑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少整体布局和统一的规划,许多的建筑都连接在一起,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引起火灾,必将会“火烧连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寺庙的建筑具有许多的特殊性,许多殿堂都是空间跨度大,高位窗口多,如果有火灾发生,,高位窗口就像烟囱一样,助长了火势的蔓延。而憎侣所住的房间大多数是楼层低矮、门窗洞口小的单层宿舍,这种房间一旦发生火灾,更不利于扑救,极易造成焖燃。
(三)缺乏火、电安全管理,缺少安全意识
寺庙内火源多,缺乏管理。寺庙内的火源主要是宗教用火和生活用火,僧尼们用牛粪、柴禾、液化气、煤油等在自己的僧舍内烧火煮饭,火源随处可见;殿堂内点燃的长明灯更是数十、数百甚至上千盏,有些长明灯就在佛像附近,距离佛像上的哈达非常的近;许多的易燃物品也与长明灯距离较近,游客和僧侣随处烧香,所有的这一切,都给消防安全带来隐患。在寺庙的用电方面,寺庙里用电主要是照明以及电器方面使用,许多的寺庙电源线路都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并且电源线路都是自行铺设的,没有经过安全处理,因此,私拉乱接以及线路老化现象非常严重,有些电源线路老化已经出现了现象,可燃物距离大功率照明灯也非常的近,这些都是火灾的隐患;由于寺庙的僧侣文化水平都不高,安全意识比较差,寺庙又缺乏严格的火、电安全管理,这些都是火灾的隐患。
(四)建筑物耐火性能差,并且年代久远
寺庙的建筑大多数属于独立的建筑群,许多寺庙的建筑年代久远,而且多数是石木或土木结构,其屋架、地面、隔墙、梁、板、柱等主要构件都是木料,耐火性能差,火灾荷载大,并且干燥易燃,极易引起火灾。加之寺庙内有大量的幔帐、哈达、唐卡、经幡等都是易燃织物,这些物品更加大了火灾的可能性以及火势的难以控制性,为消防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寺庙建筑消防安全对策
为了打开消防安全工作局面,近年来,自治区政府开展了多次消防安全宣传活动,全区消防部队全警动员,力排困难,进寺庙进行广泛宣传,使寺庙僧众对于消防意识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并成立了喇嘛消防义务消防组织,并在布达拉宫、、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等寺庙组建了消防大队,对于寺庙的建筑消防安全起到了作用。
(一)加强管理,落实责任
对于藏区的寺庙,我们的政府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安定团结的前提下,做好藏区寺庙的消防安全工作。藏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寺庙的安全管理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全面做好藏区寺庙的消防安全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寺庙的安全管理,对寺庙消防安全的重要性要给予充分认识,真正做到所有的寺庙都能够归口管理,对于寺庙管理部门的职责要划分清楚,加强对寺庙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在寺庙内部要有专门的消防组织负责消防管理工作,寺庙内还要有义务消防员、义务消防组织,在日常生活中监督管理寺庙的消防安全,寺庙内要建立各项安全防火规章制度,制定安全防火措施,安全防火责任制,并且责任到人,真正落实,保证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真正的落实。另外,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地方性的安全法规,在寺庙消防管理上有法可依,加强消防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火源电源的管理
在火源管理方面,寺内的长明灯必须放在指定的位置,设定指定位置烧香烧纸,凡是有明火的地方要有专人看管,僧侣宿舍附近禁止堆放柴火,僧舍内烧火煮饭要做到人走火灭。在用电管理方面,必须按规定进行电源管理,杜绝私拉乱接的现象,必须改造老化的用电线路,照明灯具要远离易燃物品,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加强火源、电源的管理。
(三)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加强防火自救能力
由于寺庙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有些寺庙消防车无法到达,因此,寺庙内必须配备足够的消防设施,加强防火自救能力。在寺庙内的显要位置以及安全出口处放置灭火器材,每个房间都要存放灭火设施,如:消防沙、水缸、灭火器、水桶等,有自来水的寺庙还要安装消火栓系统,供水不便的地方修建消防水池,加强防火自救能力。
(四)加强安全监管,保证佛事活动顺利开展
为清剿火灾隐患,加强寺庙安全管理,各寺庙管理委员会、驻寺工作组以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寺庙游客及僧侣消防安全教育,并提高寺庙消防安全的经费保障,寺庙消防安全治理进行“网格化”推进。驻寺工作组、寺管会及公安派出所和文物、民宗等部门要强化安全监管,主要寺庙建成视频火灾监控系统,推广应用分布式高压灭火装置和文物古建筑灭火技术的研究成果,落实每日巡逻巡查防火制度,保证寺庙的绝对消防安全。对于重大的佛事活动,要保证安全措施落实的到位,要全方位、全力以赴排查消防安全隐患,保证重大佛事活动顺利开展。
三、结语
藏区寺庙的消防安全,关系到藏区的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做好寺庙的消防安全工作,对于藏区的寺庙要加强管理,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根据每个寺庙的地理位置以及建筑特色,有针对性的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在思想提高寺庙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在寺庙内定期开展灭火演练,全面提高防火意识,增强防火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延峰.以点带面标本兼治——对更新牧区消防工作思路的几点想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0(03).
[2]王春华.我国古代的消防科技[J].现代职业安全,2010(03).
关键词: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特殊性
1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省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规划。
当前,尽快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2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笔者通过对古建筑消防工程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2.1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2.1.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扑救。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多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文庙发生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1.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紧张的实际,笔者以为,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1)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min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km2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在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min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2)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3)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4)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
2.2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2.2.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m。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该让消防车辆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置消防车辆,应配置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2.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立足于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因此,扑救此类古建筑火灾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以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2.3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2.3.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小,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制定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了灭火需要。
2.3.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因此,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2.4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坐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敷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m2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5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2.5.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5.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会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2.5.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雷击事故时有发生。200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2.5.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加强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6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2.6.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6.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2.6.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人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3结论“”版权所有
(1)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2)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总帐”即藏品的“总登记帐”。博物馆的藏品总登记帐是博物馆收藏文物、标本的基本帐。其性质是国家文化财产帐,只有登入由国家文物局制定的统一格式的藏品总登记帐内,并经藏品总登记人,也就是总帐填写人、保管部门主管人及馆长签字盖章后,博物馆的藏品总登记帐方能生效。严格说来,只有经过登帐并向国家进行藏品财产的注册登记,才从法律上保证了博物馆藏品总登记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同时建立健全总登记帐还为藏品收入、拨出、借出、统计注销、安全检查、盘点库房等工作提供所需的业务依据。
“分类帐”是博物馆为加强藏品分类分库管理需要,按照藏品的不同类别而另立的一种帐册。它是各库管理藏品的统计依据,其格式、栏目内容与藏品总登记帐相同,“藏品档案”是对藏品的原始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鉴定研究,经过整理后立卷的各种资料,是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它对藏品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察和使用价值。
以上均属藏品的总登记范畴,藏品的总登记工作就是博物馆对入藏文物标本履行的登记手续,也就是说,博物馆对收进和支出的藏品均须按照国家文物局对博物馆藏品管理要求,以凭证、登记表、卡片、帐册等的形式进行准确的记载。这种记载既是藏品管理和藏品研究的原始资料,也是博物馆维护国家科学、文化财产完整与安全的必要依据。其目的就是对所藏的文物做到收进支出都有依据,便于藏品统计,进而为藏品的有效管理以及对藏品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打下工作基础。本人作为总登记岗位的工作人员经过几年来工作的积累认为必须充分发挥好“总登记”这一核心工作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地将博物馆的基础工作做好。
一、从总登记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职责看总登记工作在藏品管理中起到的核查监督作用
藏品总登记是博物馆保管部门对藏品实行有效管理的依据,是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中的法定程序。博物馆搜集的文物、标本经过鉴选后,应严格履行国家文化财产的登记手续。这不仅是确定国家藏品产权的依据,而且是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博物馆藏品保存状况的必备业务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对盗窃、破坏文物的人进行惩处时的依据。从博物馆有效管理藏品来说,这又是藏品管理各个工作环节的业务依据和有效利用的关键。作为一名总登记岗位的工作人员除了应负责藏品接收时入馆文物、标本清册的填写和保管,藏品总登记帐填写和保管及藏品档案的填写和保管外,还应负责除库房卡片外所有卡片的整理和保管以及对藏品底片的保管工作,另外还要负责使用并对各种凭证和单据进行保管。不仅如此总登记人员还应对本馆的藏品进行清查或抽查,这就是总登记岗位的工作人员在藏品管理中所起的核查监督作用。
二、从总登记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看总登记工作在藏品出入库的过程中起到的总把关的作用。
藏品的总登记在藏品管理工作程序中是一个承上起下的环节,其工作程序是逐步深入,逐步完善,但每步都有各自的要求和规范,其中总登记是藏品登记的核心。及时鉴选登记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藏品的保护,提用,统计,只有正式编号的藏品,才能入库保管,提供利用,所以说及时、完整、准确地做好藏品总登记,就为保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以我区文物管理所藏品入库工作程序为例说明,一件文物经征集鉴选后确定入藏,首先由征集人填写“文物征集单”一式三联,一联交于捐赠人,一联留底,一联连同文物和其鉴定材料一起交于总登记岗位的工作人员(即总登记人员),总登记人员清点接收后填写入库单,并由征集人员、主管领导和总登记人员在入库单上签字,最后入库单交由总登记人员保管。
总登记人员接到文物后首先给出文物编号及分类帐号,然后根据文物的鉴定材料填写藏品档案,最后登入藏品的总登记帐。随后总登记人员还应负责将文物连同入库单一起转交给库房保管员,库房保管员确认接收文物后在入库单上签字。接着库房保管员应按照总登记人员给出的分类帐号进行分类卡片的填写,最后文物需经消毒和技术处理后方可上架。至此文物入库工作完成。
下面继续以我区文物管理所藏品出库工作程序为例说明,藏品出库需经领导批准,由总登记人员开出藏品提借三联单,库房保管员根据有提借人、主管领导及总登记人员签字的提借单提出藏品,交总登记人员审核后方能出库。提借单由提借人保存,提借单的存根交由总登记人员保存。
藏品归还时还是先交由总登记人员查看有无损坏,完好情况下在提借单上签字以示归还。总登记人员在将藏品退还库房时,库房保管员应经仔细核对后在提借单的存根上签字表示接收。这样通过发挥总登记岗位工作人员在这一工作环节的总把关作用,才使得文物出入库能够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实现并完善了藏品管理工作中文物出入库的制度。
三、总登记工作在藏品管与用矛盾的问题上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很多博物馆都会在藏品的管理与使用的问题上出现矛盾,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这类博物馆的总登记制度不够健全造成的。很多单位不重视总登记这一岗位,他们认为不用设立专人来担任此工作,孰不知这正是严重造成藏品管与用矛盾的根源。因为一个博物馆要想充分发挥出其所藏文物价值,必须设立专职的总登记人员,这样才能做到文物心中有数,才能更加妥善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使用。
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产,也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办各种专题展览、搞对外宣传教育、出版书刊音像资料或是对藏品进行深入地研究都是对藏品自身的挖掘过程。要完成好以上工作,除了和博物馆自身收藏状况相关外,最主要的就是要看总登记工作的登记质量如何,如果总登记工作做得完善,对每一件藏品都做到了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那么我们在利用这些藏品的时候肯定能够迅速挖掘出其内涵,或从文物中找到新的线索。相反如果没有完善的总登记制度,那么博物馆即使拥有再多有价值的藏品也无济于事。
四、总登记工作的完善是电子档案实行的重要依据和物质保障